黃河母親導遊詞(精選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5W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大家來臨汾旅遊。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爲期三天的堯都之旅中將由我和我們旅行社的資深司機x師傅共同爲大家服務,希望我們的服務能夠給您的旅途提供方便,讓您遊的舒心,玩的放心。

黃河母親導遊詞(精選7篇)

爲了方便大家幾天的遊覽活動,我先將臨汾的基本情況給大家做個簡單介紹,方便大家隨後幾天的遊覽活動。臨汾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地處黃河中游東岸與太嶽山之間,總面積2.1萬平方公里,總人口約400多萬。黃河第二大支流汾河縱穿全市。這裏擁有點燃人類第一支火把的光榮,傳說黃帝時代的倉頡在這裏發明了漢字,中國歷史上第一帝第一都均誕生在這裏。

帝堯之都平陽就是現在的臨汾市(堯都區),春秋時期,晉國之都新田就是現在的侯馬市晉文公稱霸中原的基業就在這裏奠定。1953年挖沙時一鏟挖出個丁村,3枚人齒化石的出現填補了中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那部分缺環,中國歷史好象在那時一下子也就完整了。 悠久的歷史,壯麗的山川造就了臨汾市許多著名的旅遊景觀。今天我們將要遊覽的就是號稱天下第一黃色大瀑布的吉縣壺口瀑布。

壺口,作爲大禹治水“引山表木”的第一標記早已名垂史冊。她包含着我們先祖自強不息的精神,蘊藏着中華民族的豐富智慧,銘刻着古老的黃河文化印記。可以說,壺口是中華民族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俗話說“不到長城非好漢,不見黃河心不死”,從臨汾出發,經過4個多小時的車程,我們的遊覽車已經駛入壺口景區,大家請拿好自的隨身物品依次下車,注意安全。 進入景區,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是我左手方向的十里龍槽,龍槽是大自然的傑作,是滾滾的黃河水千萬年來沖刷切割的結果。

由於壺口瀑布終年累月的向下衝擊因而在河牀上留下一道深壕,而且每年都在加長,至今已有10裏之遠,恰似一條匍匐在地的長龍,故名十里龍槽。 下面我們接着往前走,前面就是大家盼望已久的黃河母親的心臟--壺口瀑布了。我想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當各位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剛纔在車上有爲先生問我爲什麼叫做“壺口”瀑布,下面就請大家一邊欣賞瀑布一邊聽我的介紹。

黃河發源於青藏高原從高山流向大海,從遠古流到今天,是高高的巴顏喀拉山孕育了她。她向東流經四川、甘肅、寧夏,在內蒙古托克托縣河口鎮時由於受到了呂梁山脈的阻擋,轉南進入著名的晉陝大峽谷之中,上游數百米的水面當留到下游的龍王辿時,由於受到河牀走勢的影響,滔滔河水驟然收斂成約50餘米,傾瀉在落差30多米的石槽中,形成了一個巨大的瀑布,看起來就像從茶壺中往外到水,故形象的稱她爲“壺口瀑布”。

由於壺口瀑布的落差之大和水勢之猛,形成了她獨有的四大景觀:水底冒煙、彩橋通天、羣龍戲浪、谷澗起雷。我們大家現在可以看到,水由於慣力跌入幾十米深的深潭中,激起數十米的水霧,這個景觀就是“水底冒煙”。有時天氣好時,遇上太陽光的折射,還會看見一條彩虹橫跨兩岸。

這些壯觀的美景,往往是藝術家、詩人們最愛捕捉的瞬間,偉大詩人李白就在這裏留下了“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萬丈豪情。

接着往前,大家看到的這段跑道就是香港明星柯受良97年駕汽車飛越黃河時的助跑線。不知大家是否記得在柯受良駕汽車飛躍黃河不久後,在99年我們的黃河娃朱朝暉騎摩托車也同樣從這裏飛過了壺口瀑布的上空。現場10多萬觀衆和通過衛星收看的全世界30多億的觀衆都在第一時間看到了這又一飛躍黃河的壯舉。這挑戰自我,戰勝大自然的壯舉,展現了我們黃河兒子的英勇氣概。

如果大家細看腳下這黃河石岸,就會發現斷斷續續的摩擦痕跡,這就是壺口又一奇景,旱地行船的船道。在我國古代,黃河的商業作用非常巨大。明清時代的商品都是依靠黃河水運南下進行銷售的。但是每每商船到龍王辿時,由於壺口落差大,龍槽窄,水流急,貨船根本無法航行,只得用人力拉縴拖出水面,延山西一側拉過龍槽,再進入河中繼續航行。旱地行船時艄公們唱着船歌,縴夫們喊着號子,推、拉、牽、挽互相呼應,場面極其壯觀。

因此,凡到壺口的人都渴望一睹黃河艄公“旱地行船”的絕活,可惜隨着運輸業的發展這個行當已沒什麼傳人了,在古渡的老鎮上只剩下兩位老艄公孤獨地生活在他們集體宿舍一樣的老窯洞裏,任青春同老鎮的繁華一樣漸漸消逝。

朋友們,今天的講解就先到這裏了,有人說壺口瀑布是可以觸摸的威風鑼鼓,是可以凝視的黃河大合唱。下面給大家30分鐘的自由活動時間,讓您盡情的融入這壯觀的景象中拍照留念,不過要提醒大家的是,大家不要太過靠前觀賞景觀拍照留念要注意自己的安全和保護您的相機免受水霧的侵擾。願這次遊覽能給大家留下一段美好的回憶!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2

大家好!今天我帶領大家遊覽的是黃河壺口瀑布。我叫,擔任今天的導遊,你們就叫我x導吧!大家都曾從90版的50元人民幣上一睹過了壺口瀑布的風采了,那身臨其境時感覺又是如何呢?

大家請隨我一起看左手邊,這是黃河的主流,因爲現在的水量不夠豐沛,所以只有主流有水,支流幾乎乾涸了。壺口瀑布最佳觀賞期分爲兩段,一是春季4至5月份,正值農曆三月間,漫山遍野的山桃花盛開,岸邊凍結的冰崖消融,稱爲“三月桃花汛”;二是秋季9至11月份雨季剛過去時,河邊衆多山泉小溪,彙集大量清流,陣陣秋風吹過,常有彩虹出現,被稱爲“壺口秋風”。這兩個時期,水大而穩,瀑布寬度可達千米左右。

大家隨我一起往前走,看左前方,那是一個觀景臺,聽,現在已經能聽到隱隱約約的瀑布聲了。馬上,大家就能看到以前只能在圖片中見到的黃河壺口瀑布了。  請大家隨我繼續往前走,這就是黃河壺口瀑布,看,河水的上游很寬,到中間突然變得狹窄起來,水流也變得湍急起來,當遇到幾十米的斷崖時,它們便猶如千萬匹白色戰馬齊頭並進,浩浩蕩蕩地飛奔而下,好像我們腳下的大地都被震得顫動起來。

由於壺口瀑布的落差很大,水流落下的瞬間被激起了一層如煙似霧的水珠,使我們都沉浸在如夢似幻的快樂中。之後,河水繼續向下遊流去,河道逐漸變得開闊起來,水流也變得平緩了許多。

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進入龍洞。傳說,這是大禹治水時修建的,我們將穿過大約兩三層樓高度的石梯,一會兒大家就會看到更壯觀的場面。(帶領大家穿過石梯)

我們現在已經來到了龍洞下方,大家隨我一起看右前方,在我們這個位置看,水好像從天上砸下來一樣,也就不難想象李白當年暢遊後寫下的“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的詩句了。

今天的壺口瀑布之旅就結束了,希望以後有機會我們再合作,也希望大家不要忘記我—楊導,謝謝大家!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3

大叫好我叫,大家就叫我x導吧!是導遊得到可不是搗亂的搗,很榮幸與大家見面!接下來就有我來向大家介紹黃河壺口瀑布!

黃河壺口瀑布位於吉縣城西45公里,距臨汾市165公里處的晉陝峽谷黃河河牀中,已成爲世界上最大的黃色瀑布,因其氣勢雄渾而享譽中外。

壺口瀑布,是由於黃河流至壺口一帶,兩岸蒼山夾峙,把黃河水約束在狹窄的黃河峽谷中,河水聚攏,收束爲一股,奔騰呼嘯,躍入深潭,濺起浪濤翻滾,形似巨壺內黃水沸騰。巨大的浪濤,在形成的落差注入谷底後,激起一團團水霧煙雲,景色分外奇麗。站在河邊觀瀑,遊人莫不唱起“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這威武雄壯的歌聲。

壺口瀑布的寬度隨季節變化而變化。通常情況是,寬度在30米左右,汛期可擴展到50米上下,瀑布落差在20-30米之間。

瀑布下方,在連接山西、陝西的七郎窩大橋,瀑布與大橋相映,形成一道誘人景觀。近年來,壺口瀑布已成爲中華壯士“飛黃”的聖地,繼柯受良駕汽車飛黃成功後,朱朝暉又成功地駕駛摩托車在這裏飛越黃河。

關於壺口瀑布,民間有衆多傳說。其中流傳最廣的,是禹鑿孟門。相傳堯舜時期,黃河水流到壺口,因受孟門山堵阻,平陽一帶常遭嚴重水災。堯派鯀治水未成,禹去治水。禹仔細瞭解了壺口至龍門的地形,決定採取疏通河道的方法來治理洪水。孟門山在龍門之北,治水便從孟門山開始。

現在可以自由活動,請大家注意安全,現在又我想大家介紹幾項安全事項1、不要跨過警戒線!2、參觀遊覽請注意安全,小心突漲水或凌汛。3、請您在計劃的安全區域內參觀遊覽,聽從安全人員的指揮。一個小時後就在這裏集合,希望大家旅途愉快!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4

九曲連環 、“奔流到海不復回”、驚濤澎湃、萬丈狂瀾、濁流婉轉、浩浩蕩蕩,是我心中的黃河,她是蘭州的靈魂,是我的靈魂!

穿城而過的黃河,把蘭州劈成了兩段,她是蘭州的風景,她是蘭州壯麗的靈魂!

黃河與長江,別人都是在讚頌長江的清秀素麗,長江的浩浩蕩蕩,長江的甘甜。別人總是在嘲諷黃河的渾濁與骯髒。長江與黃河也只能是清秀女子與醜陋老人。但,只有黃河母親的孩子們知道,母親用自己清澈的血水在洗濯着佈滿灰塵的大地,帶走了世間的黃沙。卻渾濁了自己的玉衣。她沒說什麼,日復一日,年復一年。別人用帶着鄙視與嘲諷的目光去譏笑她的骯髒時,她還是沒說什麼。她在默默奉獻,卻在忍受痛苦。

她的堅強,她的奉獻,她的犧牲,她的勇敢。深深地影響了她的孩子——蘭州。

蘭州人,也會像母親黃河一樣,堅強,奉獻,犧牲,勇敢。會把蘭州建設的更加美麗!

朋友,當你來到蘭州,瞻仰黃河時,不僅視覺會受到享受,去領略黃河,用渾濁的黃河,去淨化你的心靈吧!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5

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城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 年改爲“中山橋”。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6

蘭州中山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是蘭州歷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中山橋的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城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的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30.669萬兩,由德國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 年改爲“中山橋”。

1954年,蘭州市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鋼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中山橋位於蘭州城北白塔山下的黃河鐵橋,是蘭州境內歷史最爲悠久的古橋,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橋的前身系黃河浮橋。黃河浮橋是明洪武五年(公元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7裏處始建的。明洪武九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將此橋移至城西10裏處,稱爲“鎮遠橋”。明洪武十八年(公元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現在的位置——白塔山下。至今蘭州還存有建橋時所遺的重10噸、長5.8米的鑄鐵浮橋柱3根,人稱“將軍柱”。柱上鑄有“洪武九年,歲次丙辰,八月吉日,總兵官司衛國公建斯柱於浮橋之南,系鐵纜一百二十丈”的字樣。

當年的黃河浮橋,用24只大船,橫排於黃河之上,船與船之間相距5米,以長木連接,鋪以板,圍以欄;南北兩岸豎鐵柱4根,大木柱45根,有兩根各長50米的粗鐵繩,將船固定在河面上。冬季黃河結冰則拆除,春季則又重搭浮橋。“佇看三月桃花冰,冰泮河橋柳色青”的詩句,就是當時浮橋的寫照。蘭州古八景之一的“降龍鎖蛟”也是指這種景色。 光緒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銀30.669萬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導,將浮橋改建爲長233.3米,寬7.5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爲“中山橋”。 鐵橋承建時,喀佑勞動保護曾保證保固80年。

但歷時僅42年,即1949年,鐵橋受戰火影響中斷了11個晝夜。後經搶修雖恢復了通行,但人行橋上橋面晃動不定,已難以擔負日益繁忙的運輸任務。1954年,人民政府對鐵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加固,增加了弧形鋼架拱樑,使這座古老的鐵橋不僅變得堅固耐用,而且還威風凜凜,絢麗壯觀。 隨着時間的流逝,蘭州市區已架起了10多座造型美觀,結構新穎,工藝先進,氣勢不凡的鐵路公路橋。這座古老的黃河鐵橋已不是溝通黃河南北的唯一通道了。儘管如此,人們還是敬仰它、觀賞它,因爲它象一部史詩,飧刻着蘭州古往今來歷史的變遷,展示了蘭州人民燦爛藝術的畫卷。

黃河母親導遊詞 篇7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鐵橋長233。33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其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名叫鎮遠橋。根據清道光“蘭州府志”記載,該橋以二十四艘大船貫連,浮於河面,冬拆夏設。嚴冬時黃河結冰,車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18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 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07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 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爲“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