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團大戰紀念館導遊詞(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98K

百團大戰紀念館導遊詞 篇1

百團大戰紀念碑景區位於山西省陽泉市區西南5公里處的獅腦山風景區,建成於1995年,1997年被中宣部命名爲全國“百家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

百團大戰紀念館導遊詞(精選5篇)

百團大戰紀念碑位於獅腦山巔,建成於1987年6月30日。紀念碑座北朝南,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圓雕、2座題字碑、烽火臺及“長城”組成。整個建築羣佔地25畝。主碑正面鐫刻着彭真同志題詞“戰績輝煌永垂史冊”;兩側分別爲徐向前同志題詞“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薄一波同志題詞“百團大戰,抗日戰爭中最光輝的一頁,必將載諸史冊,永放光芒”。

第一座題字碑正面是“百團大戰紀念碑”七個大字,背面是“百團大戰示意圖”。

第二座題字碑的正反面分別鐫刻着中共中央陽泉市委、市政府撰寫的《百團大戰紀念碑記》和《獅腦山戰鬥紀略》。碑羣前面是大型鍛銅圓雕――“奮起的母親”。

第三座副碑上鑲着6塊巨大的鍛銅浮雕,生動地反映了百團大戰中軍民“出擊”、“破路”、“攻堅”、“支前”、“轉移”、“勝利”的情景

在百團大戰紀念碑建築羣周圍,還修築了供人們遊覽和休息的獅子閣、鍾亭、蘑菇亭,並新植了大片林木,使具有光輝革命歷史的獅腦山峯,更加美麗、壯觀。

百團大戰紀念館導遊詞 篇2

“百團大戰”紀念館坐落於山西省陽泉市獅腦山,包括百團大戰紀念碑和百團大戰紀念館兩個部分。

紀念碑是由主碑、副碑、圓雕、題字碑、烽火臺、“長城”等組成的建築羣。主碑與3個副碑組成一個巨大的箭頭,指向石太鐵路,寓意百團大戰以破擊正太(石太)鐵路拉開序幕。東西兩側的4個烽火臺與蜿蜒起伏的“長城”連接,意味着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是中華民族堅不可摧的鋼鐵長城。

紀念館分上、下兩個展廳,展覽分“驚世壯舉,輝煌戰果”、“英雄史詩,宏偉工程”、“不朽精神,深刻教益”和紀念百團大戰的書畫四大部分,以100多幅珍貴照片、圖片生動地再現了百團大戰的英雄業績。

“百團大戰”紀念碑(主碑),碑高40米,形如一把鋒利的刺刀。正面鐫刻着彭真題詞:“戰績輝煌,永垂史冊”;兩側分別爲徐向前題詞:“參加百團大戰的烈士們永垂不朽”,薄一波題詞:“百團大戰,抗日戰爭中最光輝的一頁,必將載諸史冊,永放光芒”。

百團大戰紀念館導遊詞 篇3

百團大戰紀念館(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位於陽泉市西南5公里的獅腦山頂峯,海拔1160米,基地總規劃面積23平方公里,目前已開發面積1.32平方公里。該基地是聞名中外的百團大戰主戰場之一。

百團大戰爆發於1940年,是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在華北地區主動發起的一次規模最大、持續時間最長的戰略性進攻戰役。此次戰役的勝利堪稱游擊戰爭 史上的偉大創舉,它不僅在中國抗日戰爭史上有極其重要的歷史地位,而且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也有重要意義。陽泉地處正太鐵路中段,橫跨晉察冀和晉冀魯豫兩大 敵後抗日根據地。獅腦山位於陽泉市區西南部,地勢險要,山勢陡峭,爲扼制陽泉之咽喉,著名的獅腦山爭奪戰就發生在這裏。

百團大戰紀念館(碑)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以百團大戰爲主的綜合性森林公園。1987年6月30日,中共陽泉市委、陽泉市人民政府報經山西省委、省政府批准,在獅腦山上建起了百團大戰紀念碑。紀念碑坐北朝南,從低到高,由主碑、3座副碑、1座大型圓雕、2座題字碑、4座峯火臺、227公尺“長城”組成,整個建築羣佔地25畝。1995年落成了百團大戰紀念館,1997年百團大戰紀念館(碑)被中宣部命名爲全國首批“百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之一。 20xx年陽泉市委、市政府啓動了獅腦山公園改擴建工程。完善了公園環園主幹道硬化,並在百團大戰紀念碑主碑以西約400米位置新建建築面積爲3232平方米的百團大戰紀念館。

新館外部形體設計以“基石”爲核心設計理念,暗喻中國領導的人民軍隊爲了全中國人民的幸福生活拋頭顱、灑熱血,爲抗日戰爭的勝利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正如堅不可摧的基石,托起了中華民族的威武不屈的脊樑。內部空間處理採用“用建築內部空間來講述百團大戰故事”的思路,按照戰役過程分別設置有“集結”、“破襲”、“勝利”三大展廳,充分體現出百團大戰不同階段的特點。館內分上下兩層,一層展出珍貴照片200餘幅、實物900餘件及電子講解、檔案史料等大量文史資料。二層充分運用聲光電、全景畫及大型沙石模型等手段展現出獅腦山上我軍那場頑強的鏖戰場景。基地年接待遊客20餘萬人次,是全省乃至整個華北地區對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教育、革命傳統教育和理想信念的教育基地。

百團大戰紀念館導遊詞 篇4

九一八紀念館位於瀋陽東北部,柳條湖立交橋西北,西靠長大鐵路,博物館主體本身就是一座歷史紀念建築物,它以殘歷碑的形象展現在人們面前。

在一部巨大石雕檯曆上密佈着千瘡百孔的彈痕,隱約可見無數個骷髏,象徵着千萬個不泯的冤魂在吶喊和呼號。右面的一頁銘刻着中國人民永遠難忘的最悲痛的日子——1931年9月18日,農曆辛未年八月初七日。左面的一頁鐫刻着“九·一八”事變的史實:“夜十時許,日軍自爆南滿鐵路柳條湖路段,反誣中國軍隊所爲,遂攻佔北大營。我東北軍將士在不抵抗命令下忍痛撤退,國難降臨,人民奮起抗爭。”從殘歷碑正面拱形門進入一樓正廳,迎面黑色大理石上刻有“勿忘國恥”四個大字,在字的上方嵌有一面殘月形時鐘,其時針指着10時20分,這是日本侵略軍發起進攻北大營的時刻。

管內二至三樓爲“九·一八”事變歷史陳列。

“九·一八”事變炸彈碑位於于洪區陵東鄉柳條湖望花立交橋北側。碑西側爲長大鐵路,東爲公路,向北就是當年的北大營。在鐵路東側,原日本關東軍曾樹立木製標牌,豎書“昭和六年九月十八日支那兵線路爆破地點”字樣,1938年日本又重建了這個炸彈形水泥紀念物,上面爲炸彈尾翼形碑身高5米,下面基座爲梯形平臺,上鑲嵌橫書“爆破地點”四字。並在北大營內建立了戰績紀念館和戰績紀念碑。從日本關東軍在柳條湖鐵路爆破地點到攻佔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這就是日本帝國主義侵略我國所製造的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現場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經過長期策劃和周密預謀的重大侵華事件,是對我國發動大規模武裝侵略的開始。1931年9月18日夜10時20分,日本關東軍將其所侵佔的“南滿鐵路”柳條湖附近一段路軌自行炸燬,反誣中國軍隊所爲,隨即以此爲藉口,向北大營駐軍和瀋陽城發動突然襲擊。中國駐軍在蔣介石的“不抵抗”命令下,撤至關內。至1932年3月間,遼、吉、黑,熱四省全境淪陷,成爲日本帝國主義血腥統治的殖民地,直至1945年8月日本戰敗投降,東北地區淪陷了14年。當年,日本帝國主義爲了炫耀他們的所謂“赫赫戰功”,建立了這個炸彈型水泥紀念碑。如今,它已成了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的歷史罪證。

解放後,瀋陽人民已將該碑推倒,仍陳列在原址。1985年2月,此碑列爲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百團大戰紀念館導遊詞 篇5

蘇州是一座擁有二千五百多年曆史的古城。人們都說“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能把蘇州城與這天堂相比,可見這座城市的非凡魅力了。

其實早在春秋吳越時期,蘇州就已經形成了城市的格局。可是,在蘇州民間卻還有這樣的一種說法:“先有平江路,後有蘇州城”。那麼,這條平江路與古城蘇州之間究竟有着怎樣的親緣關係呢?我帶着滿滿的好奇心,來到這條位於蘇州古城東北角的老巷一探究竟。

說到平江路,在蘇州當地老百姓心目中的地位那可是相當的重要的啊。一位在平江路上生活了七十多年的老阿姨告訴我,早在宋、元時期,這蘇州府原本叫做平江府。而我國現存最早的城市平面圖——《平江圖》,就是800多年前蘇州古城的城市地圖。所以啊,在地道的蘇州人心目中,平江路纔是老大,這蘇州城啊只能算得上是老二。

走在平江路上,踏着一塊塊被蘇州古老歷史細細打磨的青石板,真不清楚這老街上的一磚一瓦到底留下了多少故事傳奇,我真是迫不及待地想知道啦。

最先來到的就是連接臨頓路和平江路的懸橋巷。懸橋巷本是條極爲普通的小巷子,卻因爲與明朝萬曆年間的大宦官魏忠賢扯上了關係而被人們熟知。根據《吳縣誌》的記載,懸橋巷本名叫做迎春巷、員橋巷。後來,魏忠賢在巷內建了真館,出於安全考慮修了座懸橋,小巷也就跟着更名爲懸橋巷了。別看這懸橋巷只是短短的一段,這巷子裏的建築幾乎都是以明清時期爲主的。更值得稱道的是,除了魏忠賢之外,懸橋巷的歷史還與住在這裏的另外幾個名人緊緊聯繫在了一起,先讓我故弄一下玄虛,答案馬上揭曉。

懸橋巷21號、23號、25號就是一代名醫錢伯煊故居,25號門口懸掛的鎦金招牌上赫然寫着“錢宅”兩個字。

有人說:“蘇州狀元、御醫多”,也有人說:“吳人療病多神異”,這些讚美之詞都說明了“吳門醫派”如同“吳門畫派”一樣譽滿天下。錢伯煊就是這樣

一位吳中名醫。錢伯煊是二十世紀下半葉在全國頗具影響的婦科專家。據說這位錢大夫曾經治好了一位東歐某國外交官夫人的不孕症,因此成就了一段佳話。

我所在的這座錢宅歷史悠久,確切的始建年代已經無從考證了。整個老屋都是在明代住宅基礎上逐年改建而成的,其中最爲古老的要算是主軸線上的第二進大廳了,無論是構架還是局部構件,至今仍然保持着明代建築的特徵。廳前庭院敞亮,磚刻門樓古樸典雅,上面題寫着 “世德流芳”四個字。

老宅當年曾經用作診所。錢大夫在1982年離崗退休後,就回到了這間老屋頤養天年,直至去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