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導遊詞範文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4W
本文目錄蘇州導遊詞範文蘇州獅子林導遊詞簡介蘇州園林英語導遊詞蘇州耦園導遊詞

拙政園是我國"四大名園"之一。1961年3月4日國務院頒佈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屬於園林方面的有四處:拙政園、頤和園、避暑山莊、留園。其中兩處在北方,是我國皇家園林的代表作品;兩處在蘇州,是我國私家園林的代表作品。

蘇州導遊詞範文4篇

拙政園之所以有這麼高的知名度,其中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是我國民族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是江南古典園林中的佳作,其佈局設計、建築造型、書畫雕塑、花木園藝等方面都有獨到之處,被譽爲"天下園林之母"。另一個原因是,拙政園曾爲許多在歷史舞臺上叱吒風雲的人物提供了活動場所。其中,有江南文豪錢牧齋和愛妾柳如是;有明末御史、刑部侍郎王心一;有清初海寧籍弘文院大學士、禮部尚書陳之遴;有平西王吳三桂的女兒、女婿;有太平天國忠王李秀成;有江蘇巡撫李鴻章和張之萬。辛亥革命後江蘇都督程德全通告全省,在園內召開江蘇臨時省議會;抗戰勝利後,愛國詩人柳亞子在園內辦過"社會教育學院"。相傳,康熙年間,《紅樓夢》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擔任蘇州織造,織造衙門設在葑門,而家眷住在拙政園內。曹寅升遷江寧織造時,推薦內弟李煦接替,家眷住在園內達二三十年之久。

現在,我們可以看到,在高高的清水磚砌牆門的正門上方有磚雕貼金的門額"拙政園"三個。拙政園始建於明代正德四年(15XX年)。御史王獻臣(敬止,號槐雨)因官場失意而還鄉,以大弘寺址拓建爲園,園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古木參天。拙政園的園名是據西晉潘岳的《閒居賦》中"此亦拙者之爲政也"之句縮寫而成的。根據蘇州市園林管理局提供的資料,王獻臣於明代弘治六年(1493年)中進士,升爲御史,但仕途不順利,曾兩次被東廠緝事誣陷,動過刑,下過獄,被貶爲廣東驛丞,後任永嘉知縣,罷官後居家,心裏的痛楚無法言表。他對文徵明講:"昔潘岳氏仕宦不達,故築室種樹,灌國鬻蔬,曰:’此亦拙者之爲政也’。……吾僅以一郡倘倅退林下,其爲政殆有拙於嶽者,園所以識也。"意思是說,我之所以要起"拙政園"這個名,就是要像潘岳一樣隱退於林泉之下,要像陶淵明一樣守拙歸田園。這個園名,反映了王獻臣當時那種既無可奈何,又想自我解嘲的複雜心態。

經過拙政園的牆門和"通幽""入勝" 腰門,我們就來到了拙政園的東部。東部花園的南部有一座三開間的堂屋,名爲"蘭雪堂"。"蘭雪"兩出自李白"春風灑蘭雪"之句,象徵着主人瀟灑如春風,潔淨如蘭雪的高尚情操。中間屏門上有一幅漆雕畫,是拙政園的全景圖。從圖上看,拙政園爲三個部分:東部,曾取名爲"歸田園居",以田園風光爲主;中部,也稱爲"復園",以池島假山取勝,是拙政園的精華所在;西部,也稱爲"補園",園內建築物大都建成於清代,其建築風格明顯有別於東部和中部。從圖上看,拙政園沒有明顯的中軸線,沒有傳統的對稱格局,大都是因地制宜,錯落有致,疏朗開闊,近乎自然,是蘇州諸多園林中佈局最爲成功的範例。

走出"蘭雪堂",迎面看到一座假山,青翠的竹叢和古樹,簇擁着一座巨大的石峯,狀如雲朵,巋然兀立,西側有兩塊形狀怪異的湖石,兩石中間夾着一條羊腸小道。中間這座石峯叫做"綴雲峯",像一個巨大的屏風,擋住來賓們的視線,這種"開門見山"的造園手法,被稱作爲"障景",起着引人入勝的作用。許多人來到這裏,都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感覺。這是因爲許多來賓都看過中國古典文學鉅著《紅樓夢》,書中描寫的大觀園進門處的假山,同這座假山極爲相似。《紅樓夢》第十七回《大觀園試才題對額,榮國府歸省慶元宵》中有這樣一段故事:賈政父子進大觀園題景,開門進去,只見一帶翠幢擋在面前。衆清客都道:"好山,好山! "賈政道:"非此一山,一進來園中所有之景悉入目中,更有何趣?"……往前一望,見白石崚嶒,或如鬼怪,或似猛獸,縱橫拱立。上面苔蘚斑駁,或藤蘿掩映,其中微露羊腸小徑。這段描寫,用在這裏非常貼切,可能是偶然的巧合。然而,兩園類似的情況還有許多。

過了假山,來賓們看到的是拙政園的東部主要景色。明代崇禎年間,刑部侍郎王心一買下東部後,建造"歸田園居"。園內有山島、荷池、松岡、竹塢,好一派田園風光。這一部分的主要建築物,除了"蘭雪堂"外,還有"秫香館"、"天泉閣"、"芙蓉榭"等。

" 芙蓉榭",就是建築在荷花池邊上的水榭。榭,是蘇州園林建築中的一種類型,造型輕巧,建在水邊或高坡上,下面架空或半架空。芙蓉,有木芙蓉和水芙蓉。木芙蓉是一種變色花,早晨朝霞初現時是淡紅色,中午陽光直射時變成紫紅色,傍晚夕陽西下時又變成粉紅色,甚爲珍貴。水芙蓉,是指荷花或蓮花。毛澤東主席詩詞中 "芙蓉國裏盡朝暉",指的是水芙蓉。"芙蓉榭"的正面一池荷花,背後是一堵高牆,一邊開闊、一邊封閉的強烈反差,恰如其分地烘托了寧靜的氣氛。加拿大溫哥華"逸園"中的水榭,就參照了這個設計,前面是一泓池水,後面是一堵高牆,很有蘇州古典園林的味道。如果您走到芙蓉榭的門前向西面看,可以見到這個水榭進門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圓光罩,透過這個圓光罩可以看到前面的小橋流水,猶如一幅鑲嵌在圓形鏡框裏的油畫。如果您走過去再看看仔細,又可以發現這個水榭臨水的門框上裝了一個雕花的長方形落地罩,前面的河水曲折婉蜒,兩岸桃紅柳綠,把人引入了一種寧靜安謐、淳樸自然的境界中去。這是蘇州園林中一種比較常見的造景手法,叫做"框景"。園主想通過這種手法,把來賓們的視線集中到最佳角度,以達到令人滿意的效果。

" 天泉閣",矗立在一片翠綠的草坪上,攢尖戧角,重檐八面,在藍天白雲下顯得格外醒目。相傳,這裏原來是元代大弘寺的遺址。築園時,在寺井上造了"天泉閣 "。這座建築物,從外面看似乎是兩層,在裏邊看卻只有一層。欣賞蘇州園林裏的建築物,高的樓閣要仰視。如果您站在"天泉閣"的戧角下,凝視飄動的浮雲,您似乎感到樓閣正在藍天中翱翔。這就是蘇州園林建築物上大都建有戧角的奧祕。這些戧角,除了有利於採光和通風外,主要是增加了動感和美感,成了蘇州建築的地方特色之一。

"秫香館",顧名思義,就是觀賞稻麥飄香的地方。明代"歸田園居"的主人在園林內造有秫香樓,"樓可四望,每當夏秋之交,家田種秫,皆在望中。"現在見到的"秫香館",其主體建築是60年代重修拙政園時從東山搬遷而來,體型偏大,與原景略有不同。

值得一提的是,西南角樟樹旁,有一處池島假山小品。這座湖石假山上頂着一塊大石頭,外形很像一隻翻底待修的小木船。前面湖面開闊,四周灌木叢生,不遠處有幾株蘆葦,正像太湖邊上一個小小的港灣。古代蘇州園林的園主,有的是朝廷大臣,有的是封疆大吏,有的是外放州縣,也曾經"安邦濟世",勞碌了一陣子,因爲種種原因卸任還鄉,在遠離京都的蘇州,他們找到了安靜的"港灣"。這裏風俗清雅,物產豐富,既可以享盡清福,又可以避開政敵,成了達官貴人隱退後選擇的最佳地點。正是由於這個原因,他們對佛教的"空無學說"、道教的"出世思想"、儒家的"隱逸主張"特別欣賞,就以"避世、淡泊"爲主題,營造山林野趣,想在獨立的小天地裏實現自己的人格理想。正所謂,"扁舟一葉,浪跡天涯,人跡罕至,方爲我家"。

拙政園東部和中部,是用一條長長的復廊隔開的。走廊的牆壁上開有25個漏窗,就像精雕細作的剪紙圖案,鑲嵌在長長的畫軸上面。人們信步走在遊廊裏,隨着漏窗花紋的更換,園內的景色也在不斷地變幻。這種現象,稱作"移步換景"。如果您再仔細看一看,漏窗上不同的圖案,所表現的都是水波紋和冰棱紋,池中歡快的漣漪疊印在窗上凝固的波紋上,更加渲染了蘇州水文化的氛圍。  當我們打開復廊裏的黑漆大門,就來到了中部花園。來賓們站在倚虹軒旁,向西眺望時,大家的第一印象應該是,這裏池面寬廣,景色秀麗。細心的朋友們還可以發現,在亭臺樓閣之旁,在小橋流水之上,在古樹花木之間,屹立着一座寶塔,給人以一種"庭院深深深幾許"的感覺。這一借景手法,運用得很成功,園主確實是費盡了心機。因爲中部花園東西長,南北窄,有一種壓抑感,於是園主利用低窪的地勢鑿池疊山。用假山遮住兩邊的圍牆,而池面上留出了大量的空間,使人感到開闊而深遠。中部花園裏的建築物,大小不同,形狀各異,高低錯落,疏密有致。每一個建築物都是一個極佳的觀景點,而每一個建築物也都是景點的重要組成部分。

拙政園的中部花園大致可以分爲三個景區。來賓們通過遊覽三個各具特色的景區,遊興可逐步達到高潮。   第一個景區,以池島假山爲主,包括假山山堍的"梧竹的居",假山山頂的"待霜"亭和"雪香雲蔚"等景點。池島假山,也稱爲水陸假山,是中部的主體假山。這 "一池三島"基本上是蘇州假山的傳統格局,其要領是:"池岸曲折,水繞山轉"。這座假山設計極佳,確實是"大手筆",完全符合我國山水畫的傳統技法。從東面看,一山高過一山;從南面看,一山連接一山;從西面看,一山壓倒衆山。用繪畫術語來講,分別是"深遠山水""平遠山水""高遠山水",表達的是宋代蘇東坡詩中"橫看成嶺側成峯,遠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下面,我們先來觀賞 "梧竹幽居"。"梧竹幽居",俗稱"月到風來亭",位於中部花園的最東面,同"倚虹亭"相鄰。"倚虹亭"是因爲靠在形似長虹的復廊上而得名。"梧竹幽居" 造型非常別緻,四個大大的圓洞門使人馬上聯想起八月十五晚上的月亮。如果您站在亭子裏向外看,這四個圓洞門又恰似四個巨大的鏡框,鑲嵌着蘇州園林一年四季的風光。南面桃紅柳綠,西面嫩荷吐尖,北面梧桐秋雨,東面梅花怒放。亭內有"梧竹幽居"的楹額。梧桐,是聖潔高昂的樹;翠竹,是剛柔忠義之物。正所謂:" 家有梧桐樹,何愁鳳不至。"兩旁有一副對聯:"爽借清風明借月,動觀流水靜觀山。"慢慢品味,細細咀嚼,眼前似乎出現了兩幅山水圖畫:一幅是皓月當空,夜色朦朧,清風徐來,沁人肺腑;另一幅是陽光明媚,鳥語花香,心動水動,心靜山靜。用心琢磨一下園主此時此刻的心境,大概同張大千講的"心似閒蛩無一事,細看貝葉立多時",有着異曲同工之妙。如果有的來賓讀過孔子《論語》,看了這副對聯,可能有另外一種心得。孔子講:"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智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那麼,是否可以講,這副對聯的上聯是用清風明月來描繪自然風光的無限美好,下聯是用樂山樂水來揭示旅遊觀光對陶冶情操的作用。只有到了這個時候,來賓們纔會逐步領悟到蘇州古典園林既要模擬自然山水之美景,以達到"悅耳悅目"的藝術效果,更重要的是要創造詩情畫意的韻味,以追求"悅心悅意 "的心理感覺,再昇華到"悅志悅神"的精神享受。如果您作會到了這種韻味,那麼您就開始入門了。

當我們跨過九曲石板橋,沿着彎彎曲曲的山間小道緩步登山時,迎面見到的是"待霜"亭。"待霜"出自唐代蘇州刺史韋應物"書後欲題三百顆,洞庭須待滿林霜"的詩句,裏行間透出了一股霜濃橘紅的山野氣息和泥土芳香。  我們穿過叢林,越過小溪,步上石階,就來到了"雪香雲蔚亭"。它位於島的中央制高點。在這裏向周圍瞭望,覺得中部花園像一幅蒼勁古樸畫卷,展現在我們的面前。在這幅畫軸上,有高有低,有近有遠,有大有小,有寬有窄,有疏有密,有鬧有靜。"雪香雲蔚亭"還有"山花野鳥之間"的楹額和"蟬噪林愈靜;鳥鳴山更幽 "的對聯。如果坐在這裏歇歇腳,看看景,靜靜心,真有點超塵脫凡的感覺,自己的身心已經同大自然完全融合起來了。《小城故事》歌詞中有一句"看似一幅畫,聽像一首歌",用在蘇州拙政園裏真是恰如其分。是否可以說,"山花野鳥之間"是對蘇州古典園林的"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思想和"咫尺山林""小中見大"的審美觀念,最通俗、最絕妙的註解。

當來賓們在第一景區遊覽,遊興到達高潮時,園主又及時將我們的注意力轉向了另一個角度,從山上移到了池塘。這就是中部花園的第二個景區。第二個景區是以荷花池水爲中心,圍繞水面有" 荷風四面""香洲""見山樓""小飛虹""小滄浪""倚玉軒""遠香堂"等景點。

湖中島上有"荷風四面亭",這裏四面環水,三面植柳,真是絕佳的風景點。"荷風四面亭"上掛有一副對聯:"四壁荷花三面柳,半潭秋水一房山"。廖廖幾筆,勾畫出了拙政園春夏秋冬的風景特色。其妙處還有,聯中蘊含着一、二、三、四的序數。這副對聯的上聯,仿照濟南大明湖"小滄浪"清代書法家鐵保所書的楹聯: "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這副對聯的下聯,仿照唐代詩人李洞的詩句"看待詩人無別物,半潭秋水一房山"。內容略作改動,用在這裏,恰到好處。

"香洲"同"荷風四面亭"隔水相望。"香洲"的"洲"同"舟"同音,實際上是一座船型建築物,可稱爲石舫或旱船,似乎是一隻官船在荷花叢裏徐徐而行。值得一提的是,"香洲"這艘石舫,集中了亭、臺、樓、閣、榭五種建築種類。船頭爲荷花臺,茶室爲四方亭,船艙爲面水榭,船樓爲澄觀樓,船尾爲野航閣。實際上,在蘇州諸多園林中,幾乎都建有石舫。從地理原因來講,蘇州是典型的江南水鄉,古代大都以舟代步,家家臨河,處處通船,在花園裏建石舫以應景。從建築角度來講蘇州園林建築的種類有亭臺樓閣,廳堂館齋,軒榭廊橋,再加上舫,可以使建築物形狀多樣,多姿多彩。再從政治角度來講,石舫可以經常提醒人們"水可載舟,亦可覆舟"的道理。園主想借此表白自己"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的心跡。

經過九曲石橋,沿着遊廊走,就來到了"見山樓",古代叫做"藕香榭"。"見山樓"三面環水,似乎蒼龍嬉水。"見山樓"是龍頭,爬山廊是龍身,雲牆是龍尾,門洞是龍嘴,曲橋是龍鬚。"見山樓"上層有蠡殼和合窗,樓下用落地長窗,室內明式桌椅茶几,樑上懸掛小方什景燈,完整地保留着那種古色古香的風貌。

從"見山樓"沿着遊廊往南走,可以來到"小滄浪"。"見山樓"位於第二景區的北部,是主景區,視野開闊,"疏可走馬"。而"小滄浪"、"小飛虹"、"得真亭"這一帶是第二景區的南部,是次景區,空間窄小,"密不透風"。"小滄浪"的出典是《楚辭.漁父》,原話是"滄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纓;滄浪之水濁兮,可以濯我足"。用現代的語言來解釋,就是倘若朝廷清明,我就洗洗帽纓,準備出仕輔助朝綱;倘若朝廷昏庸,我就洗洗雙腳,決心隱退逍遙自在。"小滄浪"是一座三開間的水閣,南窗北檻,兩面臨水,跨水而居,構成一個閒靜的水院。站在"小滄浪"前往北看,廊橋"小飛虹"倒映在水裏,水波盪漾,猶如彩虹。這裏是觀賞水景的最佳去處。只見藕香榭前各路水源匯聚一池,似乎"浩浩湯湯,橫無際涯"。到了香洲前,突然分流回去,其中一條支流彎彎曲曲,撲面而來,經過"小飛虹",過"小滄浪",有一種餘味未盡的感覺。這樣的理水手法,符合蘇州古典園林關於"水面有聚有散,聚處以遼闊見長,散處以曲折取勝"的要領,可稱一絕。

從"小滄浪"往東走,就來到了"遠香堂"。欣賞"遠香堂",可以使來賓們的遊興達到遊覽這一景區的最高潮。"遠香堂",位於中部花園的中心位置,前面有一條小河種有蓮花,後面有一片水池,廣植荷花。夏天荷花盛開,清香一陣陣飄到堂內,所以取宋代周敦頤《愛蓮說》一文中"香遠益清"之句成了堂名。"遠香堂"四面都鑲有玻璃窗,可以坐在廳裏一邊品茶,一邊聊天,一邊看景。廳的南邊是一座峻峭的黃石假山,北邊是池島假山,東邊山坡上有"繡綺亭",西邊池塘邊有"倚玉軒",給人以近山遠水,山高水低的感覺。"遠香堂"的楹額,早先是乾隆年間著名學者沈德潛的手筆,因已佚失,由近代書法家張辛稼補寫。兩邊有一副對聯,共有,是蘇州諸多園林中最長的對聯,記載了當年八旗奉直會館達官貴人聚會時的盛況。蘇州古典園林建築物,十分重視意境的設計,往往在園中的主要景點上,配以古詩古文中的詞句,用大量的匾額楹聯來點綴。這些匾額楹聯,立意深遠,意境含蓄,情調高雅,文雋永,書法美妙,既記述了名園的歷史,又點明瞭景點的精華,還抒發了園主的情懷。

拙政園中部花園的第三個景區是"枇杷園"。"枇杷園"位於"遠香堂"的東南面,是拙政園中部花園裏的園中園,因種有枇杷樹而得名。"枇杷園"的園門設計得很巧妙。來賓們走到這裏,見到前面一道雲牆,兩面種有牡丹,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了。真沒有料到,只要再往前走,就可以發現,黃石堆砌的假山遮住了旁邊的一個門洞。隨着人們一步一步走近,門洞就一點點擴大。到了門口,才發現門洞像一輪明月,鑲嵌在白色的雲牆上。過門洞後再往前走,這輪明月又被這邊的湖石假山慢慢地遮住了。看着月洞門和牡丹花,不禁使人想到"閉月羞花"的典故。這個月洞門又像一個巨大的寶鏡,庭院裏的景物似乎是院外景物的影子。園主巧妙地選擇了闢月洞門最佳位置,使"雪香雲蔚亭""月洞門""嘉實亭"三點同處在一條視線上,並通過月洞門聯繫前後佳景,從而組成一組對景。由此可見,蘇州古典園林在闢門開窗時,除考慮到出入和採光外,尤其注意擷取畫面,力求處處有景,景隨步移。

第三個景區是以庭院建築爲主,有"玲瓏館""嘉實亭""聽雨軒"和"海棠春塢"等。這些建築物又把空間分割爲三個小院。這種造景手法,稱爲"隔景",以便豐富園景,掩藏新景。三個小院,既隔又連,互相穿插,在空間處理和景物設置方面富有變化。每個庭院的天井,用肉眼看大小一般,但用腳步量一下卻發現相差甚大。原來"玲瓏館"前的雲牆造得較矮,視野開闊就顯得大。"海棠春塢"尺寸比較小,但開了幾個漏窗,使天井顯得比較寬敞。"聽雨軒"前的天井面積比較大,就開了一個小池塘,使天井大小適宜,園景豐富。當年,園主喜歡同家眷在這裏,一邊品嚐蘇州的船點,一邊細聽那雨滴打在瓦楞片上、芭蕉葉上、碎石地上,發出 "滴滴答答""淅淅瀝瀝""劈里啪啦"的聲音,陶醉在大自然的音樂創作之中。這裏似乎是中部花園交響樂的第三樂章。第一樂章,可稱爲"高山之顛";第二樂章,可稱之爲"滄海之濱";第三樂章,可稱之爲"天倫之樂"。"嘉實亭"裏有一副對聯"春秋多佳日;山水有清音",用在這裏,惟妙惟肖。   當來賓們從中部花園,穿過"別有洞天"的圓洞門後,就來到了西部花園。西部花園的主體建築是"卅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花館"。這座建築物是美化了的" 鴛鴦廳"結構;外面看是一個屋頂,裏邊是四個屋面;外面看是一個大廳,裏邊分爲兩個客廳;北面客廳是夏天納涼用的,南面客廳是冬天取暖用的。進門時,圓洞門上方有四個磚雕的篆體"得少佳趣"。意思是說,進得門來,才能漸入佳境,稍得樂趣。這個大廳建於清代,精雕細刻,擺設考究,氣派非凡。北廳的楹額"卅六鴛鴦館"是清代狀元洪鈞墨寶,南廳的楹額"十八曼陀羅花館",是清代狀元陸潤庠佳作。館,是賓客聚會的地方,寬敞而幽靜,四通而八達。鴛鴦是美滿姻緣的代名詞,曼陀羅花是延年益壽的吉祥物。據印光法師編撰的《阿彌陀經註釋》中介紹,西方極樂世界每天都普降曼陀羅花。當今世上,只有多福多壽的人才能見到。傳說,曼陀羅花與山茶花相似,所以,這裏種十八棵寶株山茶應景。這個大廳造型別致,椽子爲弓形和弧形,四角有耳房,相傳是園主聽崑曲的地方。史書記載,補園主人張履謙特別喜歡崑曲,經常同"曲聖"俞粟廬先生在這裏切磋曲藝,每當清唱演出進入高潮時,總有一種"餘音繞樑,三日不絕"的感覺。四角的耳房,是供演員換妝,傭人居住的地方。這裏的藍白相間的玻璃窗很雅緻,每當盛夏烈日時,陽光透過窗戶變成一道道藍白相間的光束,灑在地上,泛起一陣陣寒意。如果來賓們有興趣的話,可以用眼睛靠近藍色的玻璃窗往外看,只見屋頂上、樹枝上、石塊上、荷葉上,都像是披上了一層白雪。

" 留聽閣"位於"卅六鴛鴦館"的西面,楹額由清代湖南巡撫吳大澄所書。"留聽閣"出自唐代李商隱的"秋陰不散霜飛晚,留得殘荷聽雨聲"之句。"留聽閣"南面飛罩是銀杏木立體雕刻鬆、竹、海、雀的花紋,構圖勻稱,手法精巧。隔扇裙板上刻有蟠螭(夔龍)圖案,據說是太平天國忠王府內的遺物,>有較高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

"倒影樓"位於"卅六鴛鴦館"的北面。之所以取名爲"倒影樓 ",是因爲從前面的池塘裏可以清楚地看到這幢樓閣的倒影。樓的下層,叫"拜文揖沈之齋"。用時髦的話來講,就是"文徵明先生和沈石田先生紀念館"。文徵明是明代"四大才子"之一。有的資料說,他參與了拙政園的規劃設計。也有的資料說,他依照園景畫了31幅圖,各配以詩詞,並作了《王氏拙政園記》,使名園增輝。沈石田先生曾經是文徵明先生繪畫方面的指導老師。他們對蘇州文化藝術的發展作出過重大貢獻。"倒影樓"中間屏門上雕刻有揚州八怪之一鄭板橋的無根竹圖,並配有詩詞,也是不可多得的珍貴文物。

"倒影樓"前面有一條曲折婉蜒的水廊,地面貼着池面。池面上波光粼粼,地面上高低起伏,使人感到正踩在池面上隨水飄浮。水廊的西面有一組樓閣羣,最近的是"與誰同坐軒"。軒,是形似車廂的建築物,兩頭有門框而不上門,隨意進出;兩旁牆上開有窗口,以便觀景。"與誰同坐?明月、清風、我。"這是蘇東坡的詩句,表達了詩人孤芳自賞的心情。園主藉此表示自己的清高。仔細再看,"與誰同坐軒",好像一把扇子,軒頂的瓦面像摺扇的扇面,後面"笠亭"的尖頂恰似摺扇的扇把,簡直連接得天衣無縫。

以拙政園爲代表的蘇州園林,處處是充滿着詩情畫意的青山綠水,時時是洋溢着溫情脈脈的家庭氣氛,全園體現了淡泊明志的人生哲理,正是古人們苦苦追求的"人間天堂"。

蘇州獅子林導遊詞簡介蘇州導遊詞範文(2) | 返回目錄

1、獅子林介紹——地理位置,名由來,建園歷史

獅子林,世界文化遺產,國家aaaa級旅遊景點,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蘇州四大名園之一(蘇州的四大名園爲:建於宋代的滄浪亭、建於元代的獅子林,建於明代的拙政園,建於清代的留園)。位於古城蘇州東北角,佔地面積約14畝。獅子林是一座以古代假山羣爲代表,充分體現禪宗與儒家思想相融合的園林。園內東南諸峯羅列、長廊回饒、西北多水、綠波輕盈;西部峭岩石壁、倚山斜立,更有飛瀑和潺潺流水,在園林藝術中別具一格。它既有蘇州古典園林亭、臺、樓、閣、廳、堂、軒、廊之人文景觀,更以湖石奇峯,洞壑深邃而盛名於世,素有“假山王國”之美譽。

獅子林至今已有660多年的歷史,是一座典型的“禪意”園林。元代至正二年(公元1342年)名僧天如禪師維則的弟子“相率出資,買地結屋,以居其師”。因園內“林有竹萬個,竹下多怪石,狀如狻猊(獅子)者”;又因維則師中峯倡道於天目山獅子巖,爲“識其授受之源”,又取佛經中佛陀說法稱“獅子吼”,其座稱“獅子座”之意,取名“獅子林”。

據史載,明嘉靖十三年(公元1534年),寺與園分隔,園漸演變爲私家花園。明代畫家倪雲林曾作獅子林圖,從此此園名聲大嘈。清代,黃熙之父、衡州知府黃興仁買下獅子林,取名“涉園”。乾隆三十六年(1771),黃熙高中狀元,精修府第,重整庭院,取名“五鬆園”。至清光緒中葉黃氏家道衰敗,園已傾圯,惟假山依舊。康熙皇帝於17XX年遊獅子林並賜“獅林寺”匾。乾隆皇帝曾六遊獅子林,題詩10首,賜匾3塊,其中“真趣”匾額至今懸掛園中;還在北京圓明園、承德避暑山莊內仿建了兩座獅子林。

1917年,上海顏料鉅商貝潤生(世界著名建築大師貝聿銘的族叔祖父)從民政總長李鍾鈺手中購得獅子林,花80萬銀元,用了將近七年的時間整修,重建廳堂,增建燕譽堂、九獅峯等景點,並冠以“獅子林”舊名,獅子林一時冠蓋蘇城。貝氏原準備籌備開放,但因抗戰暴發未能如願。貝潤生1945年病故後,獅子林由其孫貝煥章管理。解放後,貝氏後人將園捐獻給國家,蘇州園林管理處接管整修後,於1954年對公衆開放。

2、門廳(轎廳)—大廳(祠堂)—燕譽堂

獅子林的門廳坐北朝南,面闊近20米,中有將軍門,門檻高達94公分,在古代,門檻的高低與該戶人家經濟收入的多少、地位的高低成正比。門廳兩旁置有抱鼓石、浮雕獅子戲繡球和劉海釣金蟾。大門上方懸掛紅底金的乾隆御書“獅子林”匾。

穿過石板天井,天井其實相當於一個轎廳,爲舊時停轎之處,兩旁有供轎伕休息所用的凳子,稱之爲“賴凳”。我們現在來到是正廳,原來的貝家祠堂。廳前木欄杆上刻有鳳穿牡丹圖案,寓意“富貴無邊”。正面是十六扇海棠花窗格和落地長窗,裙板上刻有花卉和蝙蝠捧壽圖案,寓意“多福多壽”。廊左右分別有“敦宗”“睦族”的磚額,家族和睦相處的意思。祠堂屋檐上方有三個神仙,分別代表福、祿、壽三星高照,右邊還有一個小孩,寓子孫發達之意。大廳正中張掛巨副國畫《蒼松圖》,翠鬆虯枝,氣勢磅礴,又張繼馨創作。細看,鬆有五顆,隱含獅子林曾名五鬆園之意。國畫上“雲林逸額”四爲顧廷龍楷書。

現在我們來到了燕譽堂。“燕譽堂”出自『詩經』“式燕且譽,好而無射”。燕譽:安閒快樂之意。此廳爲全園之主廳,原是園主宴客所用。此廳是蘇州園林中最典型的鴛鴦廳。所謂鴛鴦廳就是在一座大廳內用屏門,掛落隔成南北兩部分,從內部看似兩廳相連,但佈置相異。在這個廳,一共有十個不同。(1)匾額的題名不同,南廳爲燕譽堂,北廳爲綠玉青瑤之館。(2)屏門南面爲重修師子林記,北面爲獅子林的全景圖。(3)南廳的窗景是真實的景色,北廳是畫像,假的。(4)傢俱的陳設樣式不同。(5)一面放着鍾,意思是男人做事要守時;一面放鏡子,女人要打扮。(6)腳下的鋪磚一面是菱形的,表示男人做事要有棱有角;一面是正方形的,意思女人做人要規規矩距。(7)北廳的樑柱用圓木,南廳的樑柱用方木。(8)南面的景色比北面漂亮。(9)樑的不同。南廳是雕樑;北廳樑無雕刻。(10)宮燈的不同。在功能上,前廳常爲招待貴賓,內“堂”爲密友聚談,女眷歡聚的地方。

3、小方廳—九獅峯—指柏軒

由燕譽堂後院北行,就到了“園涉鹹趣”的小方廳。小方廳四面通透,爲過道廳。前面有一塊金磚,是清朝留下的。金磚是大型方磚的雅稱,據古籍《金磚墁地》記載,金磚是專爲皇宮燒製的細料方磚,其顆粒細膩,質地密實,敲之作金石之聲。又因金磚製成後要運至北京的京倉,以供皇宮專用,故又有“京磚”之稱。金磚的製作過程非常複雜而且漫長,一塊金磚的完成大概需要8到9年的時間。小方廳東西兩側牆上有呈矩形的磚細月洞,東窗外是素心臘梅,西窗外是稱爲城市山林的假山和林木。以窗洞、門洞爲畫框,觀賞外面景色,稱爲框景。兩幅“框景”,如兩幅山水畫,盡現造園主人的匠心,意境深遠。

出小方廳,即見廳園中的九獅峯。九獅峯由太湖石堆砌而成,爲獅子林衆多湖石峯的代表之一,氣勢雄偉,渦洞縱橫,玲瓏奇特,妙趣橫生。因有擬態的九頭獅子造型而得名。峯石粉牆襯托,勾勒出峯石清晰的輪廓,左側有次峯相配,翠竹搖曳,更顯出峯石的奇曲高峻,變幻莫測。九獅峯後面有四副漏畫,分別代表琴、棋、書、畫。

九獅峯小院西側,有一海棠形門洞,上嵌磚刻“涉趣”、“探幽”。門穴造型別致,海棠花型,組成美麗框景,引人入勝。進入門洞,即是獅子林的主景區,前有假山,後爲樓廳“指柏軒”。

假山佔地面積1.78畝,有上下3層,9條通道,21個洞穴。指柏軒爲兩層樓建築,全名是“揖峯指柏軒”,出處:一是獅子林爲現存的唯一一座“禪意”園林,其建築名稱大多與禪宗的公案有關。指柏軒來自“趙州指柏”的典故。另一說源於宋代朱熹的詩句“前揖廬山,一峯獨秀”;明代高啓的詩句“人來問不應,笑指庭前柏”。指柏軒體態高大,四周圍廊,有欄杆圍合。軒前古柏數株,並與假山石峯遙相呼應。指柏軒二樓現爲茶室。

4、花籃廳—湖心亭—真趣亭—石舫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花籃廳。花籃廳本名“荷花廳”,民國三十四年曾在這裏舉行駐蘇州侵華日軍向中國軍隊投降儀式。68年此廳焚燬,後從婁門內鄭宅移花籃廳一座至此。所謂花籃廳是一種小型的廳堂,廳中步柱不落地,改成很短的垂蓮柱,柱端雕成花籃狀,若有喜事的時候,花籃裏還會插上花,以示喜慶。花籃廳面水而築,前有平臺。廳南14扇落地長窗,刻有唐詩各一首,廳北6扇長窗均刻有山水人物故事。廳中懸掛“水墊風來”匾額,表示此爲夏天賞荷的好地方。

我們看到湖中央有一個亭子,名爲湖心亭。從亭中西望有瀑布飛泉。瀑布共分五疊,跌入飛濺,故湖心亭中懸匾“觀瀑”。湖心亭是觀瀑佳處,而它本身又在湖中佔中心位置。當遊人沿池繞行時,它始終成爲視線的焦點。連接亭的九曲橋與南面的拱橋一平一拱、一曲一直、一輕一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我們現在來到的是金碧輝煌的真趣亭。“真趣”二據說是乾隆皇帝御筆題寫的。當年乾隆下江南,來到蘇州獅子林遊玩,一時雅興大發,喚隨從備硯,揮筆寫下“真有趣”三。這是給乾隆當導遊的狀元黃喜在一旁見了覺得不免俗氣,便說“萬歲御筆千金,微臣一貧如洗,叩請皇上把中間的有賞給奴才吧!”乾隆明白的他的用心,便順水推舟的把有賞給了他,成了“真趣”二。乾隆走後,地方官在此築造亭閣,將“真趣”二作爲亭名。由於是皇帝親臨之地,亭內裝飾金碧輝煌,繪有鳳穿牡丹圖案,雍榮華貴。還飾有“秀才帽”圖案,寓意“秀才本是宰相苗”,鼓勵認真讀書,奮發向上,三面設吳王靠,飾有木刻獅子。在此小坐,可悉心欣賞湖心亭、九曲石橋、石舫、飛瀑和連綿的假山遠景。

出真趣亭,沿走廊西行,就到了石舫。系二十世紀20年代最後一任園主所建,仿照北京頤和園的石舫建造,中、後艙均爲兩層。石舫四周安有86扇鑲嵌彩色玻璃的和合窗。

5、暗香疏影樓—飛瀑亭(聽濤亭)—問梅閣—雙香仙館—扇亭—文天祥詩碑亭—御碑亭—立雪堂

此樓樓名出自名句: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梅貴疏貴斜,忌密忌直,疏梅之影橫斜倒映在清淺的水面上,黃昏時分月上枝梢,有暗香浮動,這幽雅醉人的環境,真是賞梅詠梅的佳處。樓依湖而建,一層爲通道,上樓南面可見紅梅綠樹,樹叢中飛翹的屋檐便是問梅閣。

由暗香疏影樓南行數步,可見飛瀑亭。飛瀑亭建在瀑布旁,方形,捲棚歇山頂,亭內西置屏門,上部刻有《飛瀑亭記》,下刻浮雕“杏林春暖,茶淨納涼,東籬佳色,山家清供”四幅。亭中有石桌和四隻石鼓墩座,坐在亭中,流水潺潺,如聞濤聲,故亭又名“聽濤亭”,與湖心亭“觀瀑”相互輝映。

問梅閣的名出自禪宗公案,是西部園景的中心景物,築於土山之上,閣前遍植梅樹。閣內窗紋,傢俱裝飾地面花紋皆雕刻成梅花形,屏上書畫也都取材梅花。此處乃西部最高處,可以東眺山地,池中有湖心亭架曲橋,全園山色歷歷在目。

我們現在看到的是雙香仙館,長方形單檐亭,屋頂與廊共用,三面圍木製欄杆,亭內設漢白玉石臺。所謂“雙香”是指梅荷之香。因亭外近處有梅花,山下有荷花池,冬天梅花暗香浮動,夏天荷花想遠益清。在這裏能夠享受這兩種清香,好似仙人居住之所。荷花與梅花的清香都是純潔的,帶給觀賞者以高尚的享受並使心靈得到淨化。

轉角處的亭子叫扇亭,外形象摺扇的扇面。扇形月洞,扇形吳王靠,扇形石臺。置身其中,可飽覽園景。

建於廊的最高點的爲文天祥詩碑亭。文天祥詩碑亭亦名正氣亭,亭內碑刻是文天祥狂草手跡“梅花詩”:靜虛羣動息,身雅一心清;春色憑誰記,梅花插座瓶。

廊東半亭,爲御碑亭,嵌有乾隆第二次南巡(公元1757年),首次遊覽獅子林時所作的《遊獅子林蘇州府城內詩》御詩一首。後黃氏刻碑立石以示皇帝臨幸榮耀,留念後人,爲園中古蹟之一。文革中碑曾被毀,現碑文乃是文革之後按原有斷碑拓片重刻,而碑座、碑頂爲舊物。

我們走出長廊,到達冬部庭院“立雪堂”。這是一個幽雅精緻的小庭院。立雪堂舊爲獅林傳法之堂,天如禪師曾於立雪堂說法授教。堂名出自佛教的“慧可見達摩”典故,慧可雪地斷臂立志參拜達摩爲師。宋代還有一個故事:楊時和遊酢去拜會當時著名的理學家程頤。程頤正在閉目養神,楊時、遊酢二人恭敬地站在一旁,等了很長時間。程頤醒來,門外已雪深一尺。後人就以“程門立雪”作爲尊師重道的範例。現留“立雪”題名,意爲宏揚尊師、求學的精神,激勵後人。現堂中兩邊庭柱上有明代唐伯虎舊聯:“蒼松翠竹真佳客,明月清風是故人。”現聯爲鄧雲鄉重書。庭院之中散列佳峯珍石,造成獅子巖餘脈之狀。湖石又具牛、蟹、獅、蛙之形,組成“獅子靜觀牛吃蟹”的景觀。你看,庭院北面一個牛頭伸過來,向着匍匐在地..的螃蟹;螃蟹怒張着雙螯,氣勢洶洶地迎着牛頭。庭院東南角一隻獅子翹着尾巴、張着大嘴窺視,像在等待時機進攻,坐收漁翁之利。這一組造型,有着“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意境。

蘇州園林英語導遊詞蘇州導遊詞範文(3) | 返回目錄

ladies, gentlemen,

welcome to the" land of fish and rice" - - ou ,one of the chinese'"cities of gardens"tops all others in both number and artistry of ting from pijiang garden of the eastern jin dynasty,suzhou's art of gardening has undergone a history of1500 concept of suzhou classical gardens has gone beyond the city th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the four classical gardens of suzhou are the surging waves lion grove garden garden humble administrator' lingering a nutshell ,represent the different architectural styles of dynasties.

my friends, now we are in the lingering garden. it is located in liuyuan road, suzhou city. it was built by xutaishi in ming dynasty. at that time it was named eastern garden.

there are three treasures in the lingering garden. the first treasure are stone in front of us is the most distinguishing stone "guangyun peak". with a weight of 5 tons and a height of 6.5 meters, it is one of the four wonderful stones in the regions of the yangtze.

the calligrapher and painter mifu in song dynasty sum up the features of lake tai stones as the following: slender ,wrinkling , leaking , penetrating. just take the "guangyun peak" as an example and you will have some idea about the features of the stones. in addition, it is endowed with the personal characters of faithfulness because of its nature of stiffness and unchangeable outlook. thus it has been worshipped by people since old time.

the second treasure is "five peak fairy hall" "five peaks fairy hall" gets the reputation of "the first hall in the regions of yangtze" . the name comes from the lines of the great poet libai. the four chinese characters on the plaque were written by wuda---the famous calligrapher. nanmu hall used to be the place for important banquets and ceremonies, such as birthday parties, weddings , funerals .

the hall is divided into two sections__the south section and the north section. the south section host male guests, while the south section host female guests.

the hall is elegantly designed with oversized windows on east and west sides . through the windows, the outside sceneries of the two courtyards can be extended as parts of the hall, thus to ensure enough lights into the building.

five peaks fairy hall was built out of luxury materials. beams and pillars are all nanmu, which is a kind of timber only produced in china. that is also the reason why "five peaks fairy hall" is also commonly called "nanmu hall".

the "fossil fish" we are enjoying is the third treasure of lingering garden. it is a natural marble picture. in the middle of the picture are the clutters of mountains which are partly hidden and partly visible; below are flowing streams,above are floating clouds; right on the middle top is a round white spot like a sun or a is a picture drawn by the nature. the marble stone has a diameter of 1 meter or so and a thickness of 15 mms . it was produced in diancang mountain, yunnan province. it is a wonder how such big a stone was delivered in a good condition from yunnan which is over one thousand mile away from suzhou.

china is most famous for its elegant classical gardens.

among these, the lingering garden is one representative. if you would like to know more about chinese culture, we welcome you to visit suzhou again.

蘇州耦園導遊詞蘇州導遊詞範文(4) | 返回目錄

園座北朝南,三面環水。南沿小新橋巷,大門面水,有河埠駁岸碼頭,一條沿河小路筆直地伸展出去,連着西面的人家;北臨小柳枝巷,後門設有私家碼頭,東接內護城河,如今依然櫓聲嫋嫋。再東面已經是城垣的殘跡,野樹遮擋了外面的駁船和市井的嘈雜。在這不顯山漏水的市井之間、簡陋的民居周圍,耦園如幽蘭般沉浸在自我芬芳的簡潔文雅裏,像它的主人一樣孤芳自賞,自我滿足於個人生活的甜蜜和安謐中,像蘇州古城一樣永遠的遺世獨立,保留着最鮮明的個性和最豐富的內涵,就象貝聿銘先生所說“有明遺構”。三百年來,耦園安靜而泰然地迎送着它的主人。清初這裏原是仕人陸錦歸還故里後建造的涉園,名取自淵明的《歸去來辭》, “園日涉以成趣”,體現了主人遊園時不斷追求、品味日常生活的情趣;到了同治年間(公元1874年)安徽巡撫沈秉成抱病下野,偕愛妻退隱,請了當時有名的畫家顧紜在涉園的基礎上拓展開闢,這樣就形成了今天的耦園。 偏於一隅,“枕波雙隱”,“耦園住佳耦,城曲築詩城”。取名“耦”,通“偶”,即指佳偶連理,又道出了整個園宅的特徵,佈局上中軸對稱、東西對應。耦園,摒棄了世間的紛擾,匯聚了自然的精華,流連於“詩酒聯歡”、吟風誦月的風流歲月裏,靜默在潛心修道、書生意氣的自在中,還幸福在鴛夢溫暖、兩兩相隨的神仙日子裏。如今雖然佳偶不再,但詩城已然。我們剛纔看到門外跨街的石坊上,有磚刻門額“耦園”兩,一面爲隸書,一面爲篆書,是園主沈秉成孫子的好友、近代書法家周退密先生所書,古樸、典雅、沉靜,正符合了耦園的基調。大家再注意看耦園的大門,簡單而堅固的石門框內竟然不是木製的門板,而是用上等的竹片拼制髹漆而成。細密的交織中把沉澀剔除了,鮮動活潑的生活情趣躍然而出,男耕女織、夫妻和諧的生活氣息越發濃厚了。

“遊覽路線——”

【穿過“平泉小隱”天井,來到轎廳中央平面圖前】大家看這幅耦園全景圖,園子不大,佔地面積0.8公頃,中央部分有明顯的南北中軸線,從水碼頭開始,依次爲門廳、轎廳(我們現在的位置)、大廳和樓廳,整個住宅區帶有明顯的仕宦第宅的傳統特點。 在佈局上,“以樓環園,以水環樓”;同時暗合“偶”宇,東西花園相互對應。東花園以中心的黃石假山爲主景,高拔峻挺,是涉園的遺存,也是蘇州古典園林裏最著名的黃石假山;西花園則以湖石構景,綿延舒展。同時,在個體建築上也有樨廊、筠廊之間,雙照樓、聽櫓樓之間,吾愛亭、望月亭之間等等兩兩呼應,或東西、或南北、或上下、或明暗、或高低等不一而足。 由於歷史上耦園多次被毀,文革期間淪爲工人宿舍,八十年代重新整修,基本保留了原來的建築框架,但就整個園林來說,住宅部分藝術性略顯薄弱。就像我們看到天井的門樓上,已沒有太多的裝飾,西邊的風穿牡丹,東邊的孔雀開屏,除了多了一層富貴氣之外,好像和“平泉小隱”也不甚和諧.“平泉”原指唐朝高官李鄴侯的別墅,後通指隱居場所;“小隱”則隱於野,說出了園主遠離廟堂、浪逐江湖的心願。寄情山林,從晉開始——直以來是文人在戰爭頻召仍、黨權爭霸、政治主張難以實施的情況下采取的一種以退爲守的內斂的生活方式。桃花源的創造,烏托邦的具像構造,以一種出世的心情去過人世的生活。在城市重文明發達的時代,人力物力疊山理水在家中,坐擁山林的自然美景,同時享受詩文酬唱的風雅。 親愛的朋友,在轎廳裏,稍事休息,消除一下旅途的疲勞,進入園主在坊裏隙地爲我們準備的“城市山林”。

【北行進入大廳載酒堂】高大爽潔,大廳巍然,面對門樓上“厚德載福”的溫良教訓。這裏原是主人會客、宴聚、議事、儀禮的主要場所。雖然這一套清式的紅木傢俱是從別處收集而來,倒也莊嚴合體。而大堂名爲“載酒”卻別有心情了。匾額是東花園落成後,沈秉成邀衆友慶賀,李鴻裔欣然題寫的:東園藻成,同仁燕集斯堂,遂以載酒顏之,蓋取唐人東園載酒西園醉濤意也。而在1993年重建之後,王西野先生順着這層意思,借陸游先生詞句“載酒園林,尋常巷陌”,附會成一對聯懸掛中堂:東園載酒西園醉,南陌尋花北陌歸。雖然是朱門快事,斗酒詩百篇,不只有少了政治侵軋之後才能享受到的徹底的心靈自由嗎?這不正是園主孜孜以求的平常里弄裏的百姓生活嗎?抱柱聯上“左壁觀園右壁觀史,西澗種柳東澗種鬆”和堂前東西兩側小門的門額“載酒”、“問”相呼應,我想這可能是園主規劃住宅功能的總體理念吧:東園以宴樂賞景雅聚爲主,西園以靜修著述藏書爲主,承繼了蘇州古典造園以輝映自然和人文精神的一貫傳統。 “觀之不足”一直是園林審美過程中最大的妙處和難處,尋外之意,景外之致,才能幫助我們正確領略園林的東方魅力。所以大家不妨細想,主人載酒肯定不會爲了買醉,實寫酒事,虛指酒外之興。正如歐陽修先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載酒”原來爲了流連山水間,難怪東花園主要觀景點取名“山水間”、實至名歸,把載酒的謎底揭了。從這一點又再次證明了耦園在設計過程中文人山水的特點,耦園充分體現了園林佈局上的因果對應、前後連貫和融會貫通。

【樓廳院中】最後一進一般爲家眷居住的地方。小院安靜而綠意盎然,植有桂花和玉蘭等樹,扣“金玉滿堂”之意。而門樓是清代舊物,可惜在文革中遭毀,依稀可辨的磚刻細膩精雅,場景一派清新自然,“詩酒聯歡”的主題表現很具體,完全不像一般的深宅大院到處是詩書禮儀的規範教訓,顯示了主人對現實生活的熱情,和夫妻相隨、遠離塵俗,幸福的家庭生活。 特別——提的是整個樓廳的建築爲二層,呈凹型。兩邊分別和東西側樓相通,往東可達東花園的補讀舊書樓以及最東端的雙照樓,這一部分也呈凹型;西行沿樓便是西花園的藏書樓,曲折凹型。整體連貫一氣,俗稱“走馬樓”。磚刻門樓、風火牆、走馬樓都是徽派建築特有的。主人原爲安徽巡撫,自然受其影響,同時徽商自明中葉勢力遍及全國各地,徽派文化成爲一時的風尚。而這裏的走馬樓依據住宅東西分配的特點,不像經常所見的四方型圍廊,而是在北牆處曲折有序、錯落有致、蜿蜒伸展,跨度長達四十米,把東西花園的景色盡收眼底,形成了耦園一大特色。

【東循廊前往東花園,小天井內】這裏是中廳與東花園之間的過渡空間,我們可以注意到由中軸線到東花園的審美視角在漸次敞開,身後的院牆壁立,而向東的樨廊,且割且聯,山體若隱若現,社會生活在牆之後,個體生命體悟就在眼前;空間由實而虛,漸人佳境。而這裏又有一小體量的“無俗韻軒”分割空間爲二,南面在廢墟上現闢爲盆景園,北部幾座太湖峯石清白兀立,掩映在濃郁墨綠的桂花叢中,盡顯嫵媚之姿;中有一佈滿纖細的浮雕的鼓墩石,原爲主人放置蘭花的花座;旁有一拙樸的石條矮矮地橫在兩石之上古鬆之下,想必是主人興之所至操琴的地方。四時不同,蘭桂馨香飄然人室,催發主人雅興,細聽松子落地,和以《高山流水》,不亦樂乎! 無俗韻軒內南望,三扇冰裂紋的窗戶在黯淡的室內織起了一張思想的網,宜靜定,宜小聚,宜清樂,宜雅談,而作壁上觀,推窗即成三幅綠意盎然的詩畫作品,特別是月正中天,光輝落在樹梢時,此情此景,饒有禪機。匾額清麗秀雅,是中國最後一位秀才——蘇局仙老人手題的。在東側外牆鑲嵌了一扇半透明的花窗,四角有雙魚、蝙蝠圖案,四方的窗內中置梅花圖形,鋪滿萬裝飾變體,中放四扇方形明窗,吉祥的圖形象徵相濡以沫、高潔、幸福的愛情生活。當時的女主人湖州才女嚴永華親書“耦園住佳耦,城曲築詩城”,橫批:枕波雙隱。典出《世說新語》孫子荊歸隱山林,欲枕石漱流,作狂狷態。這裏一語雙關,既形象地描繪了江南流水人家的家園特徵,又暗示夫妻雙隱,可謂才情雙絕。 軒南北一空園一實牆,虛實對比。前面的門廊連接中部和東部,既便利雨日烈陽下的行走,又可稍作停頓,同時又成爲遊園的序曲,城曲詩情的發軔。

【由樨廊北行,經藤花舫、儲香館,到城曲草堂】遊廊曲折環合,連接着各個主要觀景點。西面秋陰丹桂芬芳,故稱樨廊;樨,木樨,桂花的別稱,因爲樹幹斷面的年輪如犀角圖紋。東面相應的叫筠廊,早春新生之竹謂之“筠”。利用城曲草堂的門廊和南部聽櫓樓、魁星閣之間的走道,引導我們從不同方位、不同季節去欣賞位於中央位置的山水主景。 這一部分曾經是清初涉園的位置,黃石假山、受月池、宛虹槓小橋是當時的遺存;耦園主人購得該園後,在原有的建築廢墟上精心設計,根據山水特徵重新安排了亭臺樓閣,退居四周,儘量控制體量,與原有風格渾然一體,形成了今天的格局。所以大家注意看,西側樨廊拐角處巧妙地安排了藤花舫,山陰廊側,小巧玲瓏,不失爲初春紫藤入畫、盛夏藤陰下午後小憩的絕妙場所,同時主人引莊子“不繫之舟”的遐想,“無所求,飽食而遨遊”,閒散自在之情油然而生;我們身後沿着北牆的就是走馬樓的東面延伸部分,曲尺形,各有名頭。樓下先是儲香館。因爲是小孩瀆書的地方,爲勉勵他們勤奮苦讀獲取露功名,“蟾宮折桂”,光宗耀祖,故借每年金秋桂雨飄香舉行鄉試的來由,命名爲“儲香”待放,殷切希望自己的孩露子脫穎而出。城曲草堂、安樂國、還硯齋,樓上的補讀舊書樓、雙照樓作爲宴客、休憩、讀書、詩畫的主要場所。草堂名取唐朝詩人李賀的詩:“女牛渡天河,柳煙滿城曲”,訴說園主夫婦如牛郎織女得三生緣相聚人間,園門前河埠頭上的依依楊柳柔情似水,柳絮綺麗如夢常在,園主對生活的知足略見一斑了,於是更毅然決然放棄名利場,鑽進溫柔鄉、“安樂國”,天上人間只在今朝矣。在盡頭的還硯齋清淨澹泊,“閒中覓伴書爲上,身外無求睡最安”,乾嘉時期書法四大家之一的劉墉的題聯真是恰到好處。登樓現在補讀舊書樓設有評彈小曲,錚錚絲絃、溫婉吳語,倒也和水鄉情調貼切,雙照樓的茶社引入了城根的搖船和外護城河的汽笛,市民的行色和遠方朋友的音信,撇去道家王僧襦的思辯:道之所貴,空有兼志,行之所貴,真假雙照。在日月雙照的樓裏,園內外、心內外的感觸也融在一杯清茶裏了。整個建築基調一致,正如草堂裏的一副對聯所寫:臥石聽濤滿鬆色,開門看雨一片蕉聲,有聲有色的極致享受好像只有在自然的天籟裏精神的空靈裏才能得到。 也許大家會覺得疑惑的是,爲什麼安樂國的地板和補讀舊書樓的樓板都是素面朝天沒上油漆? 其實,原因在於木板都爲杉木所制,有吸潮溼的作用,上漆後吸溼作用就被破壞了,用職權,所以保留原樣,反而古意盎然。第二,我們在這裏可以見到不少瓷畫座屏和掛屏,色澤清晰豔麗,不同於常見的大理石掛屏,也因爲江南氣候潮溼,保存紙質軸畫不易,其實人物山水爲題材的制瓷業十分發達和流行,鑲上紅木或者銀杏木的鏡框,成爲新的室內牆面裝修的材料。第三,留心書畫的朋友可能已經注意到這裏保存了很多乾嘉書畫名家的真跡。翁方綱、劉塘,粱同書、王文治書法四大家與園主家淵源很深,交情不淺,再望前走,筠廊的東側牆壁上還有一塊王文治的《掄元圖》石碑,主題以“立身固不必以科舉名重”與園林立意並行。

【從城曲草堂沿筠廊南行,過望月亭、吾愛亭,到山水間】我們剛纔所走的路線完全以中央的黃石假山爲視線轉移,遠近迂迴的過程把一座假山能呈現出的各種山 體姿態一一呈現出來了。從草堂月臺前南望,黃石以橫向對壘,形成水平方向的曲線延展,山勢東高西低,西部形成一山谷,桃嶼成爲主山的的餘脈,平緩漸止於藤花舫,在蹬道委蛇向上處,小塊黃石豎向漸次排列,愈上愈險,而間雜的樹木也都在低處修剪成向下搖曳的形態,直至峯頂全然傲視一切奮力刺向天空;轉到受月池端望月亭裏,“受月”池中月到波心顯其幽深,山峯因溪更顯其高聳,這時對岸的假山一副桀桀峻挺的樣子,縱向節理髮達異常臨深淵的懸崖峭壁,高遠莫測;如果順着池水由東北望西南,藤蘿野枝婆娑水面,卻生髮幽情;在從山水間水閣北望,中國山水畫的斧劈皴法清晰可辨,沿坡上蹬道,把絕壁、懸崖、峽谷、峯洞、山頂平臺等山脈的自然形態刻畫逼真。該山是涉園的遺物,傳爲造園名家張南陽所作,代表了黃石假山的最高水平,與蘇州環秀山莊的湖石假山並稱蘇州假山之冠。 園中唯一的一座橋宛虹槓就在眼前,使人聯想起紅欄曲水的歡快,仁者仰止的故事。區別於平常所見的纖橋似的平梁飛虹,這是座高架橋;區別於其他的平靜委婉,這座橋多了一點臨淵嘯唱的志氣。 我們所在的這座水閣,淩水歇山建築,外牆塑有松鶴延年、柏鹿富貴的浮雕,內置有大型杞梓木“歲寒三友”落地罩,圓雕、透雕,刀法渾厚、筆力倉健,與醉翁之豪情、寄山水之逸趣融爲一體,成爲耦園的鎮園之寶。遙想當年沈秉成夫婦臨流照影,崑曲清唱,情動山水,恰似神仙美眷。 除了在佈局上的陰陽對應,雙照樓與山水間高低錯落、聽櫓樓與魁星閣成雙成對、吾愛亭與望月亭前突後退之外,在建築安排上,還顯示出園主對道教的濃厚興趣。這裏的“便靜宦”明顯地帶有道教色彩。宦,本指東北角,後通指角落,便靜直指虛境;而“魁星閣”本來就是祭祀文曲星的地方。 從這裏向西看,一帶樨廊錯落開有漏明花窗。它們的特別之處是建園的時代特徵造就的幾扇富有歐式風情的漏窗。一種是富有流動感的月過浮雲,中間一輪滿月,四周瑞雲奔涌,裝飾感很強;另外是出現了幾扇圓形的花窗,幾乎類似於哥特式建築門廊上的火焰式、玫瑰式的裝飾圖案,這種特徵肯定和歐風東漸關係密切,在這裏直接反映出來了。

【沿樨廊折向中部,在向西花園,織簾老屋前】西花園以藏書樓、書房爲特徵,突出書齋與庭院的有機結合。把整體環境以織簾老屋爲中心,與東花園的山水遊賞體驗相區別,利用湖石的纖巧柔媚、古木的深沉濃蔭,創造出安寧、圓熟的胸壑山水,“風篁類長笛,流水爲鳴琴”。在東花園載酒勝賞之後,西花園醉在精神的豐滿,也許間雜着露臺花街上瓶(平)升三戟(級) 的仕途幻想,飄過東面“鶴壽”亭羽化登仙的酣夢。也許南朝高土沈麟之可以做個榜樣,織簾謀生,著述課徒,園主的,心情是複雜的,但是瀟灑散淡的生活卻真切地表現在整個的氣氛裏。 建築屬鴛鴦廳形式,根據季節、光線、溫度不同,夏秋在北廳,冬春在南廳。其北就是貫穿全園的走馬樓的西部,是園主的藏書樓,有一口古井,似與受月池相呼應。

【總結】綜觀全園,耦園的兩大主題——隱與愛相得益彰,總體對稱和細部處理結合完美。而且,園內的精緻並非完全的封閉。大家如果注意的話,可以看到在東;花園樨廊盡頭有耦園的私家碼頭,歷史上,拙政園、耦園的主人經常乘船來往,兩家風光一家賞。同時,在耦引的幾個角落都建有樓閣,牆外的風光與院內的風景相互連接,使耦園隱而知天下事,保持着江南人家的平常心在某種意義上講,耦園儼然是蘇州現存最具地域特色的古典園林了。

【本爲前言的後述】從東園停車場,走倉街,抵達耦園門廳。狹窄的礫石路兩手臂寬,一溜青瓦白牆的民居等身高,幾條平直的運河幾千年來就這樣靜靜地淌着,在一個—個的水碼頭前傳送着歡樂的、傷悲的、外面的世界裏的消息。從城市到民居,從街坊到園林,從園林到心裏,耦園,保留着蘇州古城特有的車船並行的交通、 “枕河人家”的水鄉建築特徵和濃厚的士大夫私宅特點。

從停車場沿着倉街到這裏的這段路程,城市的喧鬧遠了,人頭攢動少了,濃豔的招牌沒了,匆忙的身影定了,世故的眼神消失了;城市越來越安靜,沿街的民居越來越少粉飾,簡單而質樸就適合鄰居的一聲問好,居民或坐或立文靜中永遠在平靜的臉上帶着一點笑意,清瘦的老人的臉像一個輕波漸遠的池塘——蘇州古城的城市印象像一幅水墨畫不刻意於迷幻眼睛的五彩,像一託青白瓷的筆洗在筆墨的洗滌中帶着文人城市的烙印,像—棵千年古樟紮實於大地香在骨裏,像一株丹桂縹緲在八明的中秋月色裏......

蘇州古城特有的根深蒂固的閒適散淡的氣息越近耦園越覺濃厚,自然地,我們得放慢腳步,得輕聲說話,得笑得文雅。 耦園處於平江古城保護區的腹地,蘇州人用二幹五百年創造出的特有的城市面貌、城市韻律、城市文化,反過來,無時無地不關照着生於斯長於斯的蘇州人.一句俗話,蘇州是有味道的,蘇州人是有味道的,耦園是有味道的。不追求形式上的奇巧,更多的精心於心靈安適,從這個意義上說,耦園正是這塊深厚的城市文化土壤上開出的奇葩!那今天來到這裏的各位朋友,走過這段時空交織的路,捕捉到的這個味道會是什麼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