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居導遊詞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66W

故居是指某人曾經居住過的地方,或者說曾經的居所,即房子。下面是本站爲大家帶來的故居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故居導遊詞3篇
故居導遊詞範文1:王羲之故居導遊詞

各位朋友:

大家好,首先歡迎大家的到來,我是王羲之故居的導遊xxx,今天就有我帶領大家參觀王羲之故居。來到王羲之的故居,當然要對王羲之有所瞭解。下面呢,我就跟大家介紹一下王羲之的情況。

王羲之,字逸少,曾爲右軍將軍,又稱:右軍。公元320xx年出生於琅玡郡,也就是我們現在所在的臨沂市。他從小就特別酷愛書法,真、草、隸、篆都很有造詣,尤其擅長隸書。嗬嗬,只可惜書法上沒有十八般技法,要不然肯定是:十八般武藝樣樣精通了。

王羲之與他的兒子王獻之在我國的書法史上並稱:二王,被稱爲書聖。王羲之不僅在《晉書》有傳,曾經還有勞唐太宗親筆撰寫過一段專論,主要原因是由於他的書法精妙,受到唐太宗的御賞,唐太宗稱讚他:所以詳察古今,研精篆素,盡善盡美,其惟王逸少呼。唐太宗是一個愛好書法的皇帝,他一生對王羲之的墨跡心目手追,直到臨死還留下遺言:將古今行書第一的《蘭亭序》陪葬昭陵,留下了至今還爭論不休的一樁公案。

晉永嘉元年,王羲之隨家族南遷,來到了現在的浙江省紹興市。他的故宅就成了佛寺,佛寺歷經戰火的滄桑和興廢,爲劉豫時,改名爲普照寺,一直沿襲至今。爲紀念我國曆史上這位書法大師,1989年,由當時的臨沂地區行政行署、臨沂市政府投資400餘萬修復了王羲之故居。一期工程佔地面積20畝。1990年十月,王羲之 故居被列爲市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是進行中國書法傳統文化藝術尋根之旅的最佳去處。

我們現在看到的大門上方的:王羲之故居匾額,是當時的中國書法家協會主席啓功先生的手筆。我們面前這一池色如黑墨的水池,就是當年王羲之練字洗筆硯的:洗硯池。在前面已經講過了,王羲之幼年酷愛書法,每天習字之後,都會在這個水池裏洗刷筆硯,天長日久,吃水變黑,雖讓經歷的一千餘年,其顏色都沒有改變。

這一片就是國內外首屈一指的中國當代書法碑廊,裏面盛列着我國當代著名的書法家的書法石刻80餘塊。這些石刻不僅是書法中的經典之作,同時也對王羲之的書法、成就推崇備至,表達了後人對書聖的敬仰之情。大家看這幅楹聯寫得好:繼永和雅興集歐柳顏趙衆家風範衍祺裘勿忘先賢,續淳化遺韻匯蘇黃米蔡諸體精粹刊碑帖以昭後衆。

我們現在的位置就是曲橋了。此僑雖小,但兩邊橋欄上刻有中國古代24孝的故事。咱們世代中國人推崇孝道,至今仍流傳着24孝的故事,在這24孝之中,我們臨沂就有7孝,其中大家頗爲熟悉的有:臥冰求鯉。相傳王羲之的伯曾祖父王祥自幼喪母,其繼母對其百般虐待,苦不堪言吶,然王祥對其繼母非常孝順。有一年冬天繼母大病,想吃鯉魚,王祥便脫下衣服,臥在冰上,用體溫化開冰層求魚,他的這一舉動感動了上天,有鯉魚便從冰洞裏跳上來滿足了他這一要求。從此呢,:臥冰求鯉的故事就廣爲流傳。

我們已經過了曲橋,現在已經到了鵝池了,我們可以看見幾只大白鵝在池中悠閒的游來游去。傳說王羲之當年非常愛鵝,至今還流傳着書換鵝羣的說法,據說書法創作中的五指執筆法就是王羲之多年觀察俄在水中的動作啓發而來的。當然,現在的這些俄都是21世紀的。以前的那些鵝早就進了古人的肚子了

現在看到的這個平臺就是王羲之習字曬書的曬書檯,這塊石碑呢,刻的是已故中國佛教協會主席趙樸初先生親筆書寫的曬書檯三個大字。

在這個曬書檯的北側是享譽齊魯的琅玡書院,這個匾額:琅玡書院四個字是在王羲之《聖教序》中得來的。在書院裏面,我們可以看到這裏陳列有王羲之的書法石刻,像這邊的《琅玡帖》、《喪亂帖》、《蘭亭序》、《樂毅論》《十七帖》等,爲王羲之書法作品的真實再現。此外還有大小蘭亭圖等。牆上掛着的是我們前面已經參觀過的碑廊中的作品原件。

在曬書檯的西側,有一塊御碑高立於臺上,上面刻有當年乾隆皇帝南巡路過臨沂時爲琅玡五賢題的詩 詩曰:孝能竭力王祥攔,忠以捐軀顏杲真,所遇由來殊出處,端推諸葛是全人。所謂琅玡五賢指的是古代臨沂歷史名人王祥、王攬、顏真卿、顏杲卿、諸葛亮。

王羲之故居的遊覽到此結束,相信大家對王羲之有所瞭解,對臨沂的歷史有所瞭解。非常歡迎大家再次來臨沂,再次遊覽王羲之故居。

故居導遊詞範文2:徐霞客故居導遊詞

各位遊客,大家可能已經看到路邊的霞客鎮歡迎你。.現在霞客鎮由馬鎮周圍幾個鎮合併爲霞客鎮。我先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傑出的旅行家、地理學家遊記文學家徐霞客的生平。

徐霞客是1587年出生於江陰馬鎮南暘歧一個沒落的士紳家庭,1641年去世。他名宏祖,字振之,號霞客,生活在明朝末年,自幼博覽羣書,不喜歡做官,立志考察名山大川。徐霞客在22歲到55歲的34年間到過當時全國的16個省區,對各地的山脈、水道、地質、地貌有詳細研究並記載。特別是對湖南雲南一帶的岩溶地貌的成因等有科學研究,是世界上最早研究岩溶地貌的人。他的旅遊日記後來被季夢良整理爲著名的世界奇書《徐霞客遊記》。這是一部用生命書寫的遊記。

《徐霞客遊記》能留存後世,還要多虧徐霞客的一位私生子李寄。李寄的生母原先是霞客的侍妾,兩情歡悅懷孕後,徐家即便以“嫁婢女”名義將周氏嫡嫁到了李家,故取名“李寄”,寓徐姓孩子寄養李家之意。李寄生於明末,長於清初,“以介兩姓,而歷兩朝”,故表字“介立”。曲折的身世,給李寄蒙上了陰影,也造成就了他憤世疾俗、傲岸不羣的性格。在孤憤中成長起來的李寄,外貌性情、聲容舉止、品行愛好,無不與霞客極爲相似,更爲重要的,也像霞客一樣,是位盛有文名、著稱鄉里的飽學之士。李寄與他父親在心靈是相通的,也沒有埋怨徐家對他的不公正待遇。相反,李寄以父親爲榜樣,在困境中奮發,成爲霞客四個兒子中學識最淵博、成就最巨大、聲名最遠播的一個。

《徐霞客遊記》在明末清初的戰火中幾乎散失殆盡。後來李寄年邁時多方尋訪,聽說宜興曹駿甫四十年前抄過遊記全集,連忙趕到宜興蒐集整理。現在傳世的遊記中的《滇遊日記》前三篇,還是李寄補入的。

現在我們已經來到了徐霞客故居,它座落在南暘歧村的東首,現有三進、兩廂房,爲明式建築。爲了紀念徐霞客,中央及省市先後兩次拔款,對故居進行修復。並於1987年11月竣工,正式向社會開放。

故居門廳掛有陸定一同志題寫的“徐霞客故居”匾額,屏風上刻有北大侯仁之教授撰寫的《徐霞客生平簡介》。 二進是轎廳,設有陳列展覽,展出了徐霞客的傳略、旅行線路圖和他對岩溶地貌、水道地理等論述及圖片。櫃內陳列了各種岩溶標本和現代專家撰寫的論文及其資料,供參觀者瞭解徐霞客的生平和偉業。三進爲正廳,四周壁上掛展了現代名人的字畫。書房內展出了四十多幅“徐霞客到過的地方”的風光照片。在正廳東南角的院牆內,據說是徐霞客少年時代親手所移栽的羅漢松。 原本這鬆是在盆裏,一直長不大,後來霞客把松樹移到院中,就長得越來越大,生機勃勃。霞客就想,松樹在小花盆裏不能成材,人不也是這樣嗎?好男兒志在四方。後來在母親的支持下游歷名山大川。

現在我們出了故居,對門就是仰聖園,是江陰市政府爲了紀念徐霞客逝世360週年而建造的。20xx年建成開放。

仰聖園是以《徐霞客遊記》碑廊爲主體的景點,介於故居和晴山堂之間,將故居和晴山堂融爲一體。仰聖園是典型的江南園林建築,園內水面開闊,體現了江南水鄉的特點。環湖有曲廊、水榭、扇軒、廊橋以及廳、亭等仿明式建築。格調簡潔樸素,佈局爽朗雅緻,體現了徐霞客“一介布衣”的身份和學養深厚的文化氛圍。

我們走進長廊就看到《徐霞客遊記》就鑲嵌與曲廊之中。碑廊以《徐霞客遊記》中的名段佳句作爲主體碑文,由總序、遊記、俯錄、後記四部分組成。由作家艾若撰稿,中國書協副主席劉炳森等書寫,啓功、沈鵬作詩代序。書寫碑廊的書法家陣容強大,代表了當今中國書法的最高水平。

走出碑廊,就是晴山堂了。

晴山堂位於沈塘河畔。是徐霞客在明萬曆四十八年,爲了慶賀母親大病初俞而蓋的堂舍,當時正是“四月晴和雨乍晴,南山當戶轉分明”。這樣的時日落成的堂舍,就命名爲“晴山堂”。並表達了願母親“壽比南山”的心跡。晴山堂石刻原爲紙文,這年,霞客開始請人鐫刻於石,以示紀念。明崇禎三年,徐母逝世後,霞客爲紀念賢母,又請人鐫刻於石,並把它砌嵌在故居晴山堂內壁,故稱之爲“晴山堂石刻”。晴山堂毀於兵燹,而刻石倖存。連同《晴山堂帖敘略》木刻三方一併嵌砌於南暘岐國小校的專室壁間。1978年,在當年徐霞客數次登船遠遊,又數次棄船歸業的河埠頭,建起了徐霞客紀念堂,它是一座淡灰色圍牆,黑色屋面的房院,座西朝東,三面環水,一面碧野,景緻幽美。堂院門前,並列的是一對古老石獅,院門內,種着棕櫚、桂花、迎春、盤紅等江南名枝佳卉。石刻堂前後均是落地長窗,三間相連,十架進深,面積108平方米,堂中屏前陳放着1.8米高的徐母教子像。徐霞客的母親王孺人,是一位思想解放的家庭婦女。她理解並支持丈夫和兒子放棄科舉、外出周遊的壯舉,在家紡紗織布,主動承擔養家餬口的重任。明末江南已經有資本主義萌芽,當時徐家已有好幾架紡紗織布機。徐霞客二十二歲出遊時,徐母製作遠遊冠送兒子上路。八十高齡還陪兒子去荊溪、句容遊歷。徐霞客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歸功於王孺人的教育和鼓勵。在晴山堂的北、西、南三面壁上整齊地嵌着七十六塊當年的晴山堂石刻和二塊晴山堂帖敘略木刻,撰寫者系元末以至明朝全代三百的間的知名人士,共八十八人,詩文九十四篇,集明代書法之菁英,著名的有宋濂、倪瓚、祝允明、顧鼎臣、高攀龍、董其昌、文徵明、米萬鍾、黃道周等大家的手筆。石刻內容可分三大部分:(一)稱譽霞客祖上的詩文;(二)讚揚徐母教子的頌詞;(三)記述霞客生平活動的史料。《晴山堂石刻》經無錫和江陰的徐霞客研究者整理後於1995年由上海古籍出版社以《晴山堂法帖》出版。

晴山堂石刻,具有較高的歷史,科學和書法藝術價值,爲後人研究徐霞客的身世和活動,提供了極爲寶貴的實物資料。20xx年已由國務院通過正式爲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晴山堂石刻後院,安放着徐霞客的移葬明式墓,墓前豎有清初原碑,頂端橫刻着“十七世”三字,是徐氏家族第十七代的意思,中間直書“明高士霞客徐公之墓 ”。碑前有青磚側砌成的祭臺,祭臺下有三級麻石臺階,有三條磚、石鋪砌成的甬道,從紀念堂通向墓地。墓地四周種石楠、環柏、絲蘭、廣玉蘭等江南名枝佳卉,墓前立着一尊高2.70米徐霞客全身雕像,整個墓地顯得莊嚴肅穆,令人肅然起敬。。

出了晴山堂,我們接下來就要去看看當年徐霞客歷次乘舟出發的勝水橋了。

勝水橋,位於南暘岐村前號稱“三百六十爲蕩”的水網內河要道貌岸然上,是徐霞客故居的名勝之一。始建年代不詳。民國十三年(1920xx年)5月重建。又於1985年整修。

石橋題名“勝水”,取對這一帶屢遭水患之地能勝水吉祥的意思。勝水橋幾經毀壞,當地人民爲了紀念徐霞客幾經整修,保存至今。石橋共有石階二十四級,橋面上保留着四隻石欄墩子。大家注意看一下,在橋的內外兩側的石刻對聯,至今仍清晰可見。內側對聯是:“曾有霞仙居北垞,依然虹影臥南暘”;外側的對聯是:“ 勝境重新舟駛人行通海宇,水影依舊清流激盪映天然”。這就把霞客故居的風光和位置,以及人們對他的愛戴懷念之情,描摹得清清楚楚。

勝水橋是霞客出遊啓航和歸途船隻的停泊之處。想當年,新婚不久的嬌妻許氏和賢慧的母親王孺人,就在這勝水橋畔爲霞客壯行。霞客的首次出遊是在萬曆丁未年(公元 1620xx年)。是年,正是霞客與江陰許氏的新婚之年,婚後不久,霞客便“始泛舟太湖,登眺東西洞庭兩山,訪靈威丈人遺蹟”。

霞客就在這勝水橋畔,頭戴遠遊冠,毅然告別了慈母嬌妻,乘舟遠行,暢遊神州。勝水橋畔,灑下了多少思念、相思之情。

故居導遊詞範文3:蒲松齡故居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歡迎來到齊國古都蒲松齡的故鄉-----淄博。我是這次淄博之行的導遊xxx,大家可以叫我小**。今天我將帶領大家參觀的蒲松齡紀念館,就坐落於我們淄博市淄川區洪山鎮蒲家村。他始建於1989年,由蒲家村先後投資2100多萬元建成,總佔地面積24公頃。請各位朋友跟隨我一起去領略蒲文化的深厚內涵吧!

沿着青石鋪成的小路,走過古香古色的明清式建築商業街,就會來到一座青磚灰瓦的大宅院前,這也是具有北方居民特色的明清式格調的四合院建築。首先映入眼簾的這門楣上的匾額,是由我國著名文學家郭沫若提寫的“蒲松齡故居”。

走進大門便是故居前院,各位朋友面前的這尊漢白玉石雕坐像,就是蒲松齡先生了。他正在捻鬚沉思,似乎在構思聊齋故事呢。再看四周的四塊太湖石,他們是四個象形文字,大家不妨猜猜看,是哪四個字。對--------就是“山明水秀”。

一、第一展室----生平展室

請大家跟隨我往後面走,進入我們的第一展室----生平展室,去了解蒲松齡先生平凡坎坷的一生。蒲松齡先生,字留仙,一字劍臣,別號柳泉居士。生於明崇禎十三年(公元1640年)卒於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享年76歲。

蒲松齡先生出生在一個日趨沒落的地主兼商人家庭,(也算是世代書香門第呀)。蒲松齡先生的父親蒲磐原是讀書人,但因困於屋場連個秀才也沒中,遂去經商多年,家中稱“素封”,到四十歲還沒有孩子,對家業也不怎麼治理,正值明末清初,社會動盪不安,日子就一天不如一天了。單四十歲以後連生四子,蒲松齡先生是其嫡董氏所生,而排行老三,從此後人口多了,生活就日趨貧困了。因家中請不起塾師,蒲磐就親自教孩子門讀書,蒲松齡先生自幼聰明過人,經史過目輒了,父親非常鍾愛他。

蒲松齡先生18歲時應父母之命完婚,19歲時初應童子試,便以“縣、府、道”三第一而中了秀才,受到當時的山東學政施愚山先生的賞識,並收爲門生。說到這位施大人呢,看過電視劇《胭脂》的朋友一定知道,劇中有位斷案如神的施大人,就是蒲松齡先生對恩師感激之情的演義了。20歲時蒲松齡先生與同窗好友李希梅、王鹿瞻、張歷友共結“郢中詩社”,但是蒲松齡先生在此後三年一次的鄉試中,卻屢試不第。

25歲時,因妯娌之間不和,兄弟四人分了家。好房子別人分去了,他只分得“居帷老屋三間”,生活陷入困境。31歲時迫於生計,應淄川進士孫蕙之聘,去江蘇省寶應縣爲其做幕賓。當走到了青不關時,看到兩岸的山勢險要由感而發,寫下了一首詩,其中四句是這樣寫的:“山在甕盎中,仰看飛鳥渡。南山北山雲,千株萬株樹”。在這期間蒲松齡先生目睹宦海風雲,飽嘗遊子之苦,再加上臨近科考,僅做了九畢府個月的幕賓,即返回了故里。歸來後的蒲松齡先生仍舊沒有考取功名,便屢屢設帳於縉紳之家,四處奔波

蒲松齡先生四十歲時,受本縣王村鎮西鋪村畢際友的聘請,去做了畢府的私塾先生,設帳卓然堂,自次開始了他長達三十年的舌耕筆耘。只到71歲時才撤帳回家,開始了暮年的家居生活。同年鄉里舉行“鄉飲酒禮”,蒲松齡先生與昔日好友李希梅、張歷友被推舉爲鄉飲介賓。這對當時的人來說是上的榮耀。蒲松齡先生72歲依例成爲歲貢生

74歲時妻子劉氏因病去世,他悲痛欲絕,倍感人生苦短。就這樣過了兩年,於公元1720xx年元月22日,在故居聊齋與世長辭了。一代文學大師就這樣走完了他坎坷的一生。二、第二展室----聊齋正房

瞭解了蒲松齡先生的一生,請大家隨我到我們將要參觀的第二展室,蒲松齡先生當年生活、居住並寫下《聊齋志異》的地方-----聊齋正房。這座農家小院具有典型的北方農家建築,三間正房就是著名的“聊齋”,東西各有兩間廂房。這是1954年重新修復的。

來到正房門口,大家迎面看到的這幅畫像,是蒲松齡先生74歲生日時,他的兒子蒲筠,請當時居住在濟南的著名畫師朱湘鱗所畫的。在畫像上還有兩道蒲松齡先生的親筆題跋,第一道是:“爾貌則寢,爾軀則修,行年七十有四。此兩萬五千餘日,所成何事,而忽已白頭。奕世對爾孫子,亦恐之羞。康熙癸巳自題。”這句話是說:我相貌平平,身體修長,今年74歲了,共計25000多天,什麼事也沒有做成,頭髮也白了,面對自己的子孫,感覺很羞愧。。第二道跋寫到:“癸巳九月,筠囑朱湘鱗爲餘肖此像,作世俗裝,實非本意,恐爲百世後所怪笑也。鬆齡又志。”這道跋是說:癸巳年九月,蒲筠請朱湘鱗爲我做此畫,身上穿着貢生衣服,並不是我的本意,恐怕百年之後被後人所恥笑。

在這幅畫象的下面條几上,擺放着的這塊石頭,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大家說象什麼?似的,就像一隻正在鳴叫的青蛙,據說是蒲松齡先生健身用的,此石是蒲松齡先生在畢府教書時的舊物,名爲蛙鳴石。此石在年譜中有首詩記載爲證:“我與蛙鳴兼明月,儼然鼓吹小山邊”。

再看房間的西側,是當年蒲松齡先生盤腿而坐休息的地方。南窗邊還有蒲蒲松齡先生鬆齡先生曾經用過的書桌和硯臺,他們看上去簡樸而平凡,卻彷彿能告訴我們先生滿腹的才華和懷才不遇,以及他的落魄與執着。東邊的有炕的這間就是蒲松齡先生的臥室,當年蒲松齡先生就是坐在這個炕上“依窗危坐而卒”的。炕頭上這盞錫燈是從蒲松齡先生的墓中出土的。

好了,看完了的朋友,請跟隨我繼續往前走。進入下一展室。

三、第三展室------著作展室

蒲松齡先生由於生活在明末清初的動盪年代,他體察封建社會統治的黑暗、人民的疾苦,審視當時社會制度的腐朽和種種齷齪現象,加上本人的坎坷經歷,自然就激起他憤世嫉俗的思想,遂以深微的寄託手法,寫成了具有強烈批判精神的孤憤之作------《聊齋志異》。蒲松齡先生一生著書豐厚,除了《聊齋志異》外還有詩、詞、歌、賦、俚曲、雜著等近二百萬言。

由於蒲松齡先生生前家境貧寒,所以《聊齋志異》沒有刊行,最七年級直是以手抄本的形式流傳。比較完整的手抄本有“鑄雪齋抄本”、“黃炎熙抄本”、“二十四卷抄本”等等。最早的《聊齋志異》刊印本是乾隆三十一年出版的《青柯亭初雕本》。那時蒲松齡先生已經去世五十七年了。《聊齋志異》後來被改成諸多的戲曲、影視作品,其中比較有影響的有電影《胭脂》、《畫皮》、《古墓荒齋》,以及評劇《花爲媒》、呂劇《姊妹易嫁》、五音戲《竇女》、山東梆子《牆頭記》。等等

四、第四展室------書畫展室

大家一走進了外文展室,就會深深的感受到一部偉大的作品,是沒有國界的。到目前爲止,《聊齋志異》已被翻譯成各種語言文字20多種,版本60多種。《聊齋志異》最早的譯本是1880年在英國倫敦出版的。《聊齋志異》已經成爲了世界人民的共同財富,蒲松齡先生也因此被譽爲“世界短篇小說之王”。

五、第五展室-----書畫展室

蒲松齡先生紀念館建立以來,一直致力於有關蒲松齡先生的字畫的收藏,現在以收藏的當代文化名人、著名書法家、著名畫家的作品一千餘幅,這些書畫都體現了後人對蒲松齡先生的敬仰之情,《聊齋志異》對後人的深遠影響。

走到這裏,很多不瞭解《聊齋志異》的朋友會問了:《聊齋志異》到底是寫什麼的?怎麼會有那麼大魅力呢?那就請大家隨我進入我們參觀的最後一個展室吧,去更近距離的瞭解蒲文化帶給我們的震撼吧!

六、第六展室------彩塑展室

在這裏,我們精選了十則具有代表性的故事,以泥塑的形式將其主要情節立體、形象的展示出來。更好的幫助朋友們瞭解〈聊齋志異〉的故事情節。

下面請大家自由參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