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導遊詞4篇大綱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5W
本文目錄博物館導遊詞僧格林沁博物館導遊詞湖北導遊詞之荊州博物館咸陽博物館導遊詞

各位朋友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員×××,在這裏我對大家光臨武漢市表示熱烈的歡迎,在接下去的時間裏將由我爲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使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博物館導遊詞4篇大綱

好,下面請大家隨我一起去參觀湖北省博物館。

(如大家所想的一樣,)湖北省博物館是湖北省收藏、研究、展覽歷史和革命文物的中心,共收藏文物約70萬件,其中有曾侯乙編鐘、越王勾踐劍等舉世矚目的珍品。當然,在這些文物裏面,就其發掘的意義和價值而言,恐怕得首推目前展出的曾侯乙墓出土文物。

所謂曾,就是曾國,侯,就是諸侯國的國君,乙是他的名,連起來講,就是曾國國君乙的墳墓,其間出土的不僅有被世界第一小提琴手梅柳英譽爲世界第八大奇蹟的曾侯乙編鐘,還有具有高度審美價值的漆棺、漆器、精美絕倫的青銅器、種類繁多的兵器、車馬器、樂器以及玉器、金器和許多日常用品等。在我國古代史上,一次性出土文物數量之多,種類之齊全爲國內所罕見。衆多的出土文物反映了從墓葬制度到祭祀、宗教禮制、戰爭、科學技術以及日常生活等社會的各個方面。它實際上反映的是當時的文化。因此,我們到湖北省博物館,不僅僅是去參觀幾件出土文物,而更重要的是去追憶古老的中華文化。那麼,曾侯乙墓反映的是一種什麼文化呢?在這裏就不得不提一下中國古代區域文化問題。

衆所周知,中國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長江是中華民族的第二搖籃,它孕育了長江流域的巴蜀文化、楚文化和吳越文化,三種區域的文化中,以楚文化至爲重要,而那時的楚文化只是綜合了中原文化的末流和楚蠻文化的餘緒,特色還不多,水平也不高,幾乎是不足稱道,一直到了春秋中期,纔有了發展。我們知道,春秋戰國是我國曆史上的大變革、大動盪、大轉變時期,不僅學術上百家爭鳴,而且戰爭頻繁,羣雄割據,諸侯爭霸。楚國正是在這樣一種時候不斷擴張。與此同時,楚文化在不斷的交流、吸收、融合之中,逐步形成了有異於中原周文化而具有自己特色的一種區域文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談一談曾侯乙墓和曾國。曾侯乙墓的發掘地點是在今湖北隨州,距武漢市約165公里,從曾侯乙墓的出土文物來看,在禮制上它沿用了周的一套東西,但在許多器物上反映了強烈的楚文化特色,有的則是周、楚文化藝術特色的綜合。因此,很難單純的把曾侯乙墓歸於楚文化還是周文化的範疇。學術界一般單稱其爲曾侯乙墓,而不稱其爲“周墓”或“楚墓”,有人乾脆提出了曾文化的概念。既然曾侯乙墓既不屬於周,又不屬於楚,而又同時具有兩者的特色,我們可否說它反映的是中國上古時期文化的主流--中原周文化和南方楚文化呢?從這一點上看,曾侯乙墓發掘的意義不亞於甚至超過秦始皇陵的發掘,事實是不是這樣的呢?常言道“眼見爲實、耳聽爲虛”,那麼還是讓我們一起到裏面去看看吧。

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許多都是前所未見的珍品,它是我國考古史上的重大發現,有着深刻的歷史意義和學術研究價值,這在同時代的墓中規模是較大的。

現在請大家看一看槨室模型,它是根據1:10的比例製作的,其中,整個墓室分爲兵室、禮室、和樂室三大廳,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參觀。

前面我們說過,曾侯乙墓共出土文物一萬餘件,要想在有限的空間全部展出是不可能的,這裏展出的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分,大家請看,這件鹿角立鶴是這個古墓中造型藝術和鑄造工藝都比較高的一件傑作,它由鹿的角,鶴的身子、鳥的翅膀組合而成,當然自然界中是不存在這種動物的,它是人們想象出的一種仙鳥,放在墓穴中主要有兩個作用,一是守護死者靈魂,防止鬼怪侵襲,再就是護送死者靈魂昇天。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他的鑄造工藝也是比較講究的,這反映了當時的青銅鑄造已經達到了一定的水平。

在禮器展廳中,共展出了禮器用品38種134件,是我國曆年出土青銅器數量最多,種類較全的一次,所以,大家在餘下的時間裏可以慢慢的欣賞,領略我國悠遠的古文化。

現在請大家和我一起到樓上繼續參觀。

這裏展出的是曾侯乙墓出土的兵器,春秋戰國時代戰爭頻繁,所以許多新穎的作戰武器脫穎而出,此墓出土的兵器,數量多,質量精,正是當時社會大變動,技術大革新的反映。看完兵器部分,大家是否可以勾勒出古代戰爭的大致輪廓和想象出他們使用兵器的類型呢?

最後大家將要看到的便是世界聞名的曾侯乙編鐘,編鐘源於我國原始社會,樂宮中最爲顯赫的屬編鐘,巨大的鐘架爲銅木結構,呈曲尺形,全套編鐘總重爲2500公斤,它至今保留着優美迷人的音色,有深沉渾厚的低音、鏗鏘圓潤的中音、清脆響亮的高音,整套編鐘鑄造十分複雜,要經過設計、制模、合金、澆鑄、鑄後加工等多道工序,編鐘的裝配、佈局從力學、美學、實際操作上都處理得十分恰當。

這套編鐘以其造型美觀、鑄造精美、保存完好、配備齊全、音域寬廣、音色優美、音頻準確而成爲我國古代編鐘之最。

現在經過考古學家們的共同努力,曾侯乙墓的全套樂器已經全部複製出來,面對這些上古時代的傑作,真叫人歎爲觀止,稱它是“世界第八大奇蹟”大概也不爲過吧?

爲了滿足各種中外遊人的需要,湖北省博物館在每天都要安排大型編鐘演奏,讓您徜徉於那悠悠的歷史長河之畔,聆聽這人間仙樂,所以,此行絕對會給您留下深刻的印象。

那麼,現在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聆聽這個時間長廊傳來的音樂。

好了各位朋友,關於湖北省博物館我就給大家介紹到這裏,希望我的講解能給大家留下一點印象,不詳盡的地方也請大家多多海涵。

(剩下的時間大家可以自由的參觀一下,半小時後在大門口集合上車。)

僧格林沁博物館導遊詞博物館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遊客朋友們,科左後旗又稱博王旗。提到博王,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說到僧格林沁,大家一定不陌生吧。還記得那部轟動一時的電影《火燒圓明園》嗎?影片中有這樣一個情節:清朝的一個蒙古王爺在與英國使臣談判時,因一語不和雙方動起了手,蒙古王爺身手不凡,幾下子就把英國使臣摔到了湖裏。這個蒙古王爺就是被晚清政府“倚爲長城”的僧格林沁親王。因僧格林沁親王血統出自蒙古博爾濟吉特氏(即“孛兒只斤氏”,成吉思汗黃金家族專用姓氏),清廷又賜號“博多勒噶臺”,故簡稱博王,亦稱僧王。清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僧格林沁出生在我們科爾沁左翼後旗。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的弟弟哈布圖·哈薩爾的第二十六代孫,屬於蒙古黃金家族的分支。由於家道中落,少年時僧格林沁家境十分貧寒,曾隨父親給富人家放過牧,一直到12歲才被送到昌圖讀書。雖然少年時生活艱苦,但命運卻眷顧了僧格林沁。由於科爾沁左翼後旗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無子,僧格林沁就被收爲養子,後來又繼承了王位。因爲道光皇帝的賞識,僧格林沁加官進爵一路順風,到道光皇帝駕崩之時,已成爲顧命大臣之一。咸豐三年十月底(公元1853年),太平天國起義軍的前鋒已達天津西郊楊柳青,直接威脅到清王朝的心臟北京。清廷震動,達官顯貴紛紛外逃,僧格林沁臨危受命率領自己的旗下騎兵駐防於天津外圍,在天津南王慶坨與太平軍開戰。僧格林沁親自帶隊衝鋒,經過3個月交戰,太平軍損失慘重,退到連鎮一帶。

咸豐八年(公元1858年),直隸總督譚廷祥防守天津大沽口戰敗,清廷主和派與英國代表簽署《天津條約》。僧格林沁得知後,向咸豐帝奏請,堅決要求撤回談判代表,主張調用全國兵力,傾全國之經濟,把外國侵略者趕出去。但因主和派佔上風,僧格林沁的意見未被採納。

第二年,英國艦隊從上海沿水路北上。行至天津大沽口時,不聽清朝軍隊的勸阻和警告,明目張膽地闖入大沽口。僧格林沁下達堅決反擊入侵者的戰鬥命令,督軍力戰,擊毀英軍戰艦3艘,使英軍死傷464人,英海軍司令賀布受重傷。相持數日後,敵艦撤走。這次大沽口保衛戰,是自1840年西方列強入侵以來,中國軍隊抵抗外國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重大勝利。後英法聯軍侵入北京,圓明園也在沖天大火中化爲灰燼。北京失守後,僧格林沁遭到了嚴厲的處罰,不僅丟了官而且還把爵位也給革了,被貶爲庶民。咸豐十年(公元1860年),直隸、山東一帶捻軍四起。此時清廷能夠打仗的將領基本都在南方與太平天國作戰,無暇北上。在家閒居的僧格林沁被重新召回。清廷恢復僧格林沁郡王爵,命其率1萬餘清軍赴山東與捻軍作戰。1865年5月,僧格林沁被捻軍誘至山東曹州(今山東荷澤地區)高樓寨,隨後陷入重圍。5月18日晚,僧格林沁率少數隨從冒死突圍,當逃至曹州西北的吳家店時,被一捻軍士兵殺死在麥田,終年55歲。 僧格林沁戰死疆場,令清廷上下一片震驚,皆以失去“國之柱石”而惋惜。清政府以親王規格爲僧格林沁舉行了葬禮,同治帝和慈禧太后親臨祭奠,賜諡號“忠”,配享太廟,在北京、山東、河南、盛京等地建“昭忠祠”,並繪像紫光閣。關於僧格林沁,中國史學界歷來有爭議,有人認爲他是鎮壓農民起義的劊子手,有人說他是晚清政府中抗擊外辱的第一人。但誰也不否認他是晚清朝廷少有的能征善戰的將領之一。爲了紀念僧格林沁,繼承和發揚他抵禦外侮的愛國主義精神,科左後旗委、旗政府於1995年投資300多萬元興建了僧格林沁博物館。〔至館前〕我們現在位於科左後旗吉爾嘎朗鎮中學院內,呈現在我們眼前的就是僧格林沁博物館了。這裏原爲科爾沁郡王府,始建於清乾隆五年(1724年),距今有270多年的歷史。清咸豐年間,第十任札薩克郡王僧格林沁受命統兵出征,戰功顯赫,被朝廷晉升爲親王爵,並賜“博多勒嘎臺”號。從此,科爾沁郡王旗逐漸被“博多勒嘎臺親王旗”所替,簡稱“博王旗”,王府也稱“博王府”。當年的王府建築規模宏大,佔地4萬平方米,呈方形院落,雕樑畫棟,頗爲壯觀。文革期間,王府遭到破壞,現僅存珍貴的正殿五間,後倉九間。1994年科左後旗人民政府將其列爲旗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確定了保護範圍和建設控制地帶。1996年,內蒙古自治區人民政府公佈爲第三批自治區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通遼市政府和科左後旗政府投入30萬元對其進行維修,闢爲僧格林沁博物館。 僧格林沁王府曾是清代愛國將領僧格林沁的居所,爲研究我國反外來侵略提供了重要的史實和資料,是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僧格林沁博物館建築風格獨特,雕樑畫棟,是北方與中原建築藝術的完美結合,爲研究清代建築風格提供重要的實物資料。僧格林沁親王府是北方草原文明的象徵,是漢文化、蒙古族文化和滿文化融合的極具代表性的珍貴文化遺產。因此,5月25日,國務院批准公佈爲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博物館現佔地面積爲1.3萬平方米,有正殿15間,東西廂房各5間,長廊100延長米,門廳、耳房和僧格林沁銅像等。整個院落均爲仿古建築羣,飛檐翹角,金碧輝煌。現在請大家隨我進館參觀。館內系統、翔實的圖文陳列和實物佈局,以及講解員生動的講述,會給大家增添有關僧格林沁和我國近代史更全面、準確的知識。

湖北導遊詞之荊州博物館博物館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歡迎大家來到荊州這座充滿古代氣息的城市,大家好今天由我擔任大家的導遊,我姓張大家可以叫我張導。 荊州位於長江之濱,地處江漢平原腹地,素有“魚米之鄉”的美譽,它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是楚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三國文化的聚集地之一;同時它還是國務院首批公佈的二十四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今天我要帶大家去參觀的景點是荊州博物館,請大家隨我的腳步,共同走進那段輝煌遠久的歷史。

荊州博物館位於荊州城西門開元觀,是一座地方綜合性博物館,它佔地70畝,在全國地市級博物館中規模首屈一指。同時,博物館還以其優美的環境、豐富的館藏文物和獨具地域特色的文物珍品陳列,以及考古研究的豐碩成果而享譽海內外,其館藏文物逾10萬餘件,其中國家一、二類物近500件。1994年經國家文物局專家評選,該館榮獲全國地市級“十佳博物館之首”的美譽。目前,館內有7個精品展室。其中,珍品樓內有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古代漆木器精品展和楚漢文化絲織品展;主樓內則有濃縮了從舊時器時代的雞公山遺址到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屈家嶺文化、石家河文化代表性文物的江漢平原原始文化展、1999年被國家文物局評爲十佳精品展之一的江漢平原文化展、以瓷器爲主的傳世文物展、楚漢簡牘丈展。此外,還有天星觀二號墓出土文物專題展和楚樂宮展演。今天我們主要參觀珍品樓內的三大展覽。

如果我們把荊州博物館比作文物的寶藏,那麼珍品樓的文物則是這座寶藏中的“寶中至寶”。

現在請允許我向各位提一個問題:大家想象過多年前中國人蓋的被子是什麼樣的嗎?接下來,我將要帶大家參觀的是荊州博物館的楚漢絲織品展館。《楚漢織繡品展》,主要展出了1982年1月在原江陵縣馬山磚瓦廠一號楚墓中發掘出土的一批戰國中晚期絹、紗、羅、錦等絲綢織繡,包含有衣、褲、衾被、絲帶等成品。這些絲織品有的薄如蟬翼,輕若籠煙;有的刺繡飛禽走獸,栩栩如生;有的色澤豔麗,五彩紛呈;有的經緯密度,超乎想象,密於今天的降落傘。絲綢織品富含蛋白質,極難長久保存。馬山一號墓出土的這批絲織品其年代之早、數量之多、保存之好、工藝之高超,均可稱“最”。荊州博物館也因之而有“絲綢寶庫”的盛譽。從圖案上看,不僅有素潔大方的幾何紋,也有結構複雜的人物花卉,其表現手法既有刺繡,也有提花。絲綢的品類有絹、紗、羅、綿、綢、絛等,顏色多達10餘種,並巧妙的運用了滌飾、練染等工藝技術。不僅如此,這個絲綢寶庫的刺繡成衣,通幅圖案的多彩織綿,緯線起針的滌帶,在迄今發現的戰國絲綢中均屬首見。

大家請看,這是一件絹底繡花綿衾。衾是什麼呢?原來衾就是古人睡覺時蓋的被子。它的長、寬均爲1.9米,設計十分科學,正上方有一凹口,凹口容頸,兩側裹肩,睡覺時肩膀不外露,因而不易着涼;而且頭和腳分得很清楚,既衛生又實用。繡衾的花紋也很引人注目,對龍對鳳,左右排列,並間以花草相連。這對頭上長角的龍,一腳站立,一腳平伸,狀若舞蹈,生動傳神;這對身體捲曲的龍,張牙舞爪,氣勢威猛,咄咄逼人;而這對頸項彎曲的鳳鳥,正展開雙翅,高卷尾羽,形態十分優雅;這對展翅的鳳鳥,相對而立,各自回首後顧,情意纏綿。整幅畫面構圖簡練、線條流暢、造型生動、針法純熟,真不愧是繡品中的上乘之作。馬山1號墓出土的絲織物,樣樣是珍品,件件是國寶,早已引起衆多專家學者的濃厚興趣。著名考古學家夏鼐說:“馬山1號墓代表了楚文化的水平”江澤民主席在視察荊州博物館時,也曾興致勃勃地觀看了絲織品,並讚歎:“這是舉世無雙的國寶,一定要好好保護,好好宣傳”。

大家可以仔細看一下,有什麼問題可以問我,呆會我和大家一起去看三大展覽中的〈鳳凰山168號漢墓展〉去看一下那具世上僅有兩具的西漢古屍。

咸陽博物館導遊詞博物館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以下是xx小編爲您做了的咸陽博物館導遊詞!!!

歡迎大家來咸陽博物館參觀,咸陽博物館導遊詞。咸陽博物館是全國聞名的中型博物館之一,館址是明代1375年所建的文廟,現主要以展示秦漢歷史文物爲主,共有7個陳列廳,五個方面的內容。陳列面積達八百平方米。秦咸陽歷史文物陳列真實地再現了秦都咸陽的歷史風采;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陳列展現了西漢王朝的軍隊陣容;宗教文物陳列展現的是北魏-

隋唐及明代的銅石佛教造像;咸陽碑石陳列展示的是北魏到清明時期的歷代碑石和墓誌。

1、第一陳列室

第一陳列室主要展示商鞅變法和秦統一六國的歷史。傳說秦人是皇帝的後裔,原爲周王室養馬,公元前770年,秦人護送周平王東遷有功,被封爲諸侯,開始立國。此後秦人不斷向東發展,公元前350年,秦孝公XX年將國都從歷陽遷到咸陽。咸陽地處涇渭二水交匯的三角地帶,土地肥沃,物產豐富,交通便利,渭河又是一條天然的運輸線,打起仗來不僅進可攻,退可守,軍隊,軍需可以直流而下,有利於用兵,因此可以說秦遷都咸陽是一項重要大的戰略舉措。

這裏主要展出的是秦統一以前的文物。戰國時期,各國爲了廢除奴隸制度建立封建制度,先後實行變法,而商鞅變法是當時各國變法中最典型的一次。商鞅在公元前359年和350年先後實行兩次變法,進行了爲二十餘年的改革,廢井田,開阡陌把土地授於農民;廢除世卿世祿,獎勵軍功;建立君主集權的行政制度;實行重農抑商,獎勵農業生產的政策;在秦國境內統一度量衡,這件銅大良造商鞅量,就是統一度量衡的見證之一,方升側面又親統一度量衡的詔書,上面寫的是:“甘六年,皇帝盡併兼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爲皇帝。乃詔丞相狀、涫;法度量測不壹,嫌疑者,皆明壹之。”商鞅變法使得秦國得以迅速壯大,爲統一六國奠定了基礎。自商鞅變法以後,封建制度在秦國進一步確立,促進了農業經濟的發展,在這期間秦還興建了中國古代最聞名的三個大型的水利工程:鄭國渠、都江堰和靈渠。都江堰的建成使成都平原約三百多萬畝的土地得到澆灌,使水旱之災的土地變成肥沃的良田;鄭國渠的興修則使關中境內4萬餘傾的土地得到滋潤,同時提高了農作物的產量,促進了農業的發展。

這一時期農業的發展的很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冶鐵業較前有了極大的發展,鐵製農具得到了普遍使用,這裏展出的秦咸陽宮遺址出土的鐵製農具,諸如鐵鏵、鐵鏟、鐵斧、鐵鍤等,這就衝分說明了之一點。

在軍事上,秦一直奉行獎勵軍功的政策,凡是有軍功者,均可得到官爵、耕地、民戶等獎勵。獎勵軍功能夠政策的實施,大大曾強了秦國軍隊的戰鬥力。公元前230年至公元前221年秦國軍隊經過了十年的戰爭,先後滅了韓、趙、魏、楚、燕、齊六個諸侯國,從此結束了戰國時期封建割據的混亂局面,建立了我國曆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秦朝。咸陽秦遺址出土的銅戈、銅劍、銅戟、銅箭鏃等,表明秦國的兵器大部分任然是青銅質地。

在咸陽塔爾坡戰國秦墓中出土了一批青銅器,共20多件,其中有的是秦在統一六國的戰爭征伐六國的戰利品。這裏展出的安邑官鍾腹部刻有銘文,安邑是戰國時期魏國的都城,此物應是魏國之物,是一件量器,腹部的量制銘文是此器物入秦以後重新校刻而成的。這件銅錞於通體飾變形櫱紋,造型精美,製作精細,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屬於一種軍樂器。這件修武府溫杯,下部是溫酒器的底盤,上有“修武府”三個。修武府爲戰國時魏國的一個地名,因此也屬魏器。這幾件青銅器是秦兼併六國的歷史見證。

2 、第二陳列室

第二陳列室主要展出的是秦咸陽宮出土的文物。秦時咸陽城位於今咸陽市渭城區東北15公里的窯店鎮一帶。自公元前350年親孝公遷都咸陽起,歷經了戰國秦至秦王朝兩個時代共144年的發展,都城咸陽已相當壯觀。秦在統一六國的過程中,媒婆一個諸侯國,就仿造其宮室,在渭水以北的咸陽原上,建築了各具特色、樣式繁多的宮殿。除了這些各具特色的六國宮室外,還有富麗堂皇的“咸陽宮”,風景幽雅的“蘭池宮”,莊重厲穆的“信宮”,軍事防禦的“望夷宮”,同時又擴建了供皇帝遊樂的“甘泉宮”和“上林苑”,新建了舉世聞名的“阿房宮”。整個咸陽離宮別館,亭臺樓閣連綿,“負壓三百餘里,隔離天日”。當時的咸陽經濟發達,商業繁榮,人口衆多,已經成爲世界東方最重要的城市之一。這裏的沙盤模型就可以看出當時秦咸陽城的狀況。

咸陽宮是秦朝的朝宮,自秦孝公以來軍國大事都在這裏決議。在咸陽宮發生了許多的歷史事件!如荊軻刺秦、焚書坑儒等等。秦末農民起義,項羽入關放火燒了秦宮室,大火三月不息,秦咸陽宮在火災中遭到了毀滅。這裏展示的是秦一號宮殿遺址模型。秦一號宮遺址位於咸陽市東15公里的窯店鎮,東西長60米,南北寬45米,高出耕地6米,是一個戰國以來盛行的多層高臺建築。在夯土臺的檯面以及及四面分佈着用途不同的殿宇,檯面的中央是主體殿堂,臺基的兩側分別設屋宇七間,有臥室和浴洗室,過廳迴廊等等。在遺址中的積水和落水處設有排水池和地下排水管道等多處。整個宮殿在使用功能,通風、採光、取暖、排水等方面都做了合理的安排。

這裏展出的牆皮、地面、龍鳳紋空心磚花、花紋鋪地磚都是秦咸陽宮的建築材料。空心磚可以防潮隔音,主要作爲踏步用的,磚面紋飾華麗,線條流暢,既是建築材料又是藝術品。鋪地磚也是花紋各異。瓦當作爲建築材料的一種,主要用於保護建築椽檐,秦咸陽宮殿遺址中出土的瓦當爲數最多,其陶質細密,模製而成,有動物紋,植物紋,變形夔紋、變形紋飾等等。

在宮殿遺址內有七個冷藏窖穴,距地面有13米深左後,在發掘時有動物的骨骼,說明是用來冷藏肉類食品的。這些彩繪合頁和三相活角,爲我們研究秦代的建築提供的珍貴的實物資料。

3、第三陳列室

第三陳列室主要展示了秦統一的一些實物。這些帶有陶文的器物也是在秦咸陽宮遺址出土的,上面有印陶文,內容是秦地名、製作者的姓或名等。這一組貨幣反映的是秦統一貨幣的情況,秦詔版式秦統一度量衡的詔書。戰國時期各國都自行鑄造貨幣,貨幣的重量、形制和計量單位都不統一,幣制極爲混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剛剛統一中國,就下令廢除六國的舊貨幣,用鎰作單位,以銅質圓錢爲下幣,稱爲半兩,重如其文, 以黃金爲上幣。度量衡的統一保證了封建國家賦稅制度的實施,有利於全國市場的形成和貨幣流通的發展。

這裏展出的訪嶧山刻石,是秦始皇28年東巡登嶧山,丞相李斯等爲頌揚始皇的威武聖德而立的。這是始皇刻石之始。秦統一文,保證了中央集權封建國家政令的通達,對於文化的傳播,各民族之間的思想交流,有重要的作用,同時對我國兩千年的歷史發展有着深刻的發展。

秦代的青銅器主要爲生活器皿,製作上不再像商周戰國時期那樣繁飾華麗,而是以素器爲主。秦咸陽遺址出土的青銅器,說明了兩方面的問題:一是,秦代早期,有些青銅器是秦並六國時從別的國家轉運過來的器物;二是,秦統一以後,青銅器開始了有了共同的時代特色,又有了鮮明的地方風格。我們在這裏看到,有銅鼎、銅錘、銅鈁、蒜頭壺、銅鏡、銅帶鉤。其中有錯金銀銅鼎,利用了兩種不同金屬的色差,構成了非常獨特的青銅器的圖案,堪稱精品。

咸陽宮建築遺址中出土的絲織品,是我國考古學上首次發現的秦代絲織品,出土的衣物可辨的有單衣、夾衣、絲棉衣,帶有幾何紋,動物紋,花紋生動活潑,爲研究我國的紡織業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

4、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

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陳列是咸陽博物館的專題陳列。咸陽是歷史上西漢王朝的陵墓區,西漢的十一位皇帝,其中有九個皇帝埋在咸陽塬上,這裏展出的是1965年在咸陽市以東20公里處的楊家灣出土的西漢三千彩繪兵馬俑。這批兵馬俑是在漢高祖劉邦長陵陪葬墓出土的,發現時距地面1米多深,共十一個坑,分爲東西兩排,由南向北兩兩相對,出土步兵俑1965件,騎兵俑583件,盾牌千餘件。我們的陳列基本上市復原陳列。大家請看:在騎兵俑中分爲大馬和小馬兩種,大馬通高68釐米,小馬通高50釐米。馬的彩繪顏色也不同,有黑、紅、紫、白四種,形象非常生動傳神。騎兵俑身着紅、白、紫裝束,一手握繮繩,一手拿武器,他們呈現的是一種整裝待發的狀態。

步兵俑的服飾、神態各不相同。大多數是武士俑,也有跳舞俑、樂俑、薄書俑、指揮俑。也有的是戴帽俑,有的是髮髻俑,面部表情非常生動。武士俑都是一手拿盾牌,一手拿武器。

據考證,這批兵馬俑的製成年代應該是西漢初年。可能是劉邦時代丞相、大將軍周勃生前統帥的“北軍”的形象。這批兵馬俑反映了漢代的軍隊的送葬制度,說明西漢時期騎兵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爲我們研究西漢的政治、軍事制度、喪葬制度,提供了非常珍貴的實物資料。中國先前時期崇尚車戰,漢代以後崇尚騎射,這個重要的歷史性變化就是從那個時代開始的。

5、宗教文物陳列室

這裏展出的是北魏時期的時刻造像和唐代、明代的青銅器造像,中見這一尊釋迦摩尼佛銅像通高二米二,青銅製作,有一噸多重,是我國明代銅質佛造像中的一尊精品。佛教傳入中國至今已有兩千年的歷史,這裏我們所看待的唐代菩薩像、阿彌陀佛像,明代藥師佛像、大肚彌勒佛像等,展現了我國源遠流長的宗教藝術。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