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岡石窟導遊詞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1W
本文目錄2017雲岡石窟導遊詞雲岡石窟導遊詞詳細版山西雲岡石窟導遊詞雲岡石窟導遊詞

yungang caves, one of china’s four most famous "buddhist caves art treasure houses", is located about sixteen kilometers west of datong, shanxi province. there exists 53 caves, most of which are made during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between 460 and 494 ad, and over 51, 000 stone sculptures. it extends one kilometer from east to west and can be fallen into three major groups.

雲岡石窟導遊詞4篇

the first group (including cave 1, cave 2, cave 3 and cave 4) are at the eastern end separated from others. cave 1 and cave 2 have suffered from rigors of time and the weather. cave 3, an afterthought after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is the largest grotto among yungang caves.

tours normally begin from the second group ranging from cave 5 to cave ang art manifests its best in this group. cave 5 contains a seated buddha with a height of 17 meters. in cave 6, a 15-meter-high two storey pagoda pillar stands in the center of chamber and the life of the buddha from birth to the attainment of nirvana is carved in the pagoda walls and the sides of the cave. the bodhisattva was engraved in cave 7. the rare seen shiva statue in yungang with eight arms and four heads and riding on a bull is illustrated in cave 8. cave 9 and cave 10 are notable for front pillars and figures bearing musical instruments. musicians playing instruments also appear in cave 12. cave 13 has the buddha statue with a giant figurine supporting its right arm.

the rest caves belong to the third group. cave 14 has eroded severely. cave 15 is named as the cave of ten thousand buddha. the caves numbered 16 to cave 20 are the oldest complex and each one symbolizes an emperor from the northern wei dynasty and the subject of "emperor is the buddha" is embodied. the caves from no. 21 onward are built in the later times and can not compare to their better preserved counterparts.

雲岡石窟導遊詞詳細版2017雲岡石窟導遊詞(2) | 返回目錄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西約16公里處,從酒店出發需要大約30分鐘的時間。利用這暫短的時間,我向大家簡單地介紹一下雲岡石窟。

雲岡石窟是北魏王朝初期開鑿的大型石窟,時間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皇帝時期,迄今已有1540年的歷史。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雲岡石窟的開鑿比敦煌石窟晚94年,較龍門石窟早35年的時間。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又因對研究中國古代史、佛教史和藝術史有極高的價值,享譽國內外。1961年,國務院將雲岡石窟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3年,法國總統蓬皮杜訪華,指名要求參觀雲岡石窟,9月15日,周恩來總理陪同蓬皮杜總統參觀了雲岡石窟。

我們乘坐的汽車已駛入停車場,大家請按順序下車,在雲岡石窟門前集合。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現在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原名靈巖寺,亦稱石佛寺。雲岡石窟爲什麼開鑿在武周山?這與武周山這塊風水寶地密切相關。武周山坐北向南,武周川內山清水秀,可以說是“藏風得水”的好地方。武周山,又稱武周塞,從北魏的舊都盛樂(內蒙古和林格爾西北)到達新都平城(大同市)均要經過這裏。武周山位於內外長城之間,是北魏通向北方的咽喉要道,當時人馬商隊來往頻繁,還駐紮了重要的軍隊,皇帝經常在這裏議論國家大事。武周山成爲北魏皇帝祈福的“神山”,他們在這裏遙拜北方,祈求神靈保佑江山社稷。因此,北魏皇帝在“神山”開鑿石窟,創建寺院,也在情理之中。

所謂“石窟”,就是在石壁山崖上開鑿的洞窟,這裏冬暖夏涼,幽靜神祕。古印度佛教興起後,佛教信徒、僧侶將石窟作爲禮佛和修行的場所。因爲,依山雕鑿石窟、佛像,比用磚石築建寺院經久耐用。佛教是漢代經著名的絲綢之路開始傳入中國,石窟寺藝術的傳入,大約在3世紀。我國新疆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沿絲綢之路東行還有帕孜克里克千佛洞,進入河西走廊是著名的敦煌莫高窟,安西榆林窟、天水麥積山石窟,從甘肅繼續東進則是寧夏須彌山石窟、大同雲岡石窟、洛陽龍門石窟等。武周山的地層岩石屬於株羅紀的長石石英砂岩,石質堅硬,結構緊密,有利於石窟和造像的雕鑿。

現在,大家已隨我進入雲岡石窟的山門,我身後的石窟參觀示意圖,大致告訴我們參觀路線。雲岡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分爲東、中、西三區,東部4窟,中部9窟,西部32窟。此外還有許多小型洞窟。共計1100多龕,大小造像51000多軀。從雲岡石窟西行約3公里,武周川北有吳官蒼石窟。再溯河西行,距雲岡15公里的高山鎮,還有焦山石窟。這麼多洞窟如果要細看的話,也許你一個星期的時間也看不完,目前開放有40多個洞窟,仔細觀看需要2天的時間。按傳統參觀路線,如果大家時間充足,先從東部第1窟開始,直到第45窟結束。如果僅參觀2個小時左右,則主要遊覽第5、6窟、五華洞、曇曜五窟。

首先我們從東部的第1、2窟開始參觀。北魏開鑿石窟從公元460年開始,至524年結束,約有70年的開鑿歷史。從洞窟的形制和雕刻藝術,有關專家將雲岡石窟的開鑿年代分爲早、中、晚三個階段。第1、2窟至第13窟大致以雲岡石窟中期爲主,成窟的年代約公元465年至494年之間。由孝文帝遷都洛陽前夕開鑿,人們習慣將這些石窟稱爲“孝文石窟”。大家看到的第1、2窟是一組塔廟式雙窟,開鑿洞窟時在中央留下一個方柱,在柱子的四面開龕,龕內塑像。

第1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迎、多寶佛,上層雕釋伽;石窟後壁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彌勒菩薩是未來佛,據佛教經典講,彌勒菩薩將繼釋迎佛後成佛,廣說佛法,教化衆生。據說當彌勒降生人世時,世界將充滿光明幸福。釋迎、多寶佛並列,佛經有這樣的傳說,當釋迦牟尼佛說《法華經》時,忽然地下涌出安置多寶佛全身的舍利塔,現於空中。釋迎聽到塔中的聲音,告訴聽經的大衆說,這是過去東方世界寶淨國土的佛,號爲多寶。當釋迦佛開啓塔門,示現多寶佛身時,寶塔內的多寶佛讓出半座給釋迦佛。於是,釋迦入塔,與多寶同結跏趺坐,宣講經義。

第2窟中心塔柱南面下層雕釋迦、多寶,上層雕三世佛;石窟的後壁主像是釋迦佛。兩窟的窟門兩側都雕有維摩、文殊對坐問法像。有關維摩、文殊對坐問法是南北朝、隋唐時期流行的題材,敦煌石窟的壁畫就有“維摩詰圖像”。佛經中有“文殊問疾”的故事,據說有一次維摩居士“示現”病相,衆人前去探訪。釋迦牟尼知道後,派以智慧著稱的文殊菩薩帶領弟子前去維摩居住處。在維摩居士的丈室裏,文殊菩薩和能言善辯的維摩展開大乘佛教義的討論,使從者心服口服,也令文殊菩薩十分讚歎。第2窟前有一泉水長年涌出,泉水清涼可口,被稱爲“石窟寒泉”。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面前是雲岡石窟最大的洞窟——第3窟。它被稱爲雲岡石窟之最。洞窟崖面高25米,開窟面寬50米,規模最大。原爲大型塔廟窟設計,開鑿在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前,因工程浩大,北魏一代未能完工,後室的三尊大像爲初唐時期補雕而成。第3窟的前室分兩層,上層左右兩側各雕一塔,中部鑿方形窯室,主像爲彌勒菩薩,壁面滿雕幹佛。後室的中部塔柱壁面屬北魏時期雕鑿,高約10米左右的3尊大佛,屬唐代作品,分別爲阿彌陀佛、觀世音、大勢至菩薩。據專家考證,第3窟是文獻記載的“通樂寺”、“靈巖寺”,當時可居僧人達3000人。

第4窟是塔廟窟,中央雕鑿方形立柱,東壁交腳彌勒像保存比較完整,據考證是雲岡現存紀年最晚的造像,由北魏晚期正光年間(公元520年——524年)開鑿,是第1至第13窟之間僅有的晚期大窟。

現在,大家看到幾座宏偉高聳的樓閣,它們建築在洞窟的前檐,被稱爲窟檐建築。據專家考證,雲岡石窟的大窟前均有窟檐,但多數因戰爭或其它因素毀壞,現僅存的窟檐建築爲清代以後建造。第5、6窟是一組雙窟,窟檐建於清代的順治八年(1651年),這組建築硃紅柱欄、琉璃瓦頂、巍峨挺拔、氣勢非凡,是五間四層的繞廊木構樓閣。第7、8窟同樣是一組雙窟,遼代這裏被稱爲護國大寺,現在的窟檐是1994年由國家撥款重新建造,對保護石窟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5窟分前後兩室,洞窟形狀爲橢圓形的草廬式。後室佛像佈局爲三世佛,中間的釋迦牟尼佛爲結跏趺坐像,高達17米,爲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大佛的雙腿長達15.5米,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上可站立12人。釋迎佛頭頂藍色的螺髻,面部輪廓清晰,白毫點朱,細眉長目,鼻準方直,雙耳垂肩,身着褒衣搏帶,通肩架裳,給人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主佛的右側是未來世彌勒佛,左側爲過去世迦葉佛。主佛的對面是兩層高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雕鑿着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屬北魏石窟內常見的題材。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的後面有一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嗎?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第6窟是雲岡石窟中精巧著稱的一窟,稱“第一偉窟”。第6窟平面呈正方形,後室爲中心塔柱,塔高15米,分上下兩層。請大家看,四壁和塔柱的佛像採用近似圓雕的高浮雕,佛像立體感很強。四方塔柱上層的立佛是具有極高水平的樓空雕刻法,這種立佛被稱爲“接引佛”。我們舉目四周環視,發現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塊沒有雕刻的空間,佛像、菩薩、羅漢、飛天、供養人和瑞鳥神獸、花卉等等,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琳琅滿目的佛國世界。第6窟更具有佛教和藝術感染力的是在中心塔柱的塔腰和四壁上的釋迦佛陀本生故事圖,藝術家以淺浮雕和高浮雕結合的手法,用連續排列的形式,運用近40幅的雕刻,表現了釋迦牟尼從誕生前後到降魔成道、初轉xx的佛傳故事。請大家隨我的手勢來觀賞這動人的畫面。

(1)迦毗羅衛國是古印度的一個國家,國王是淨飯王。他和摩耶夫人,年近40歲未曾生育。膝下無子的國王非常寂寞,一天夜裏,摩耶夫人夢見一位菩薩乘白象而來,後來懷了身孕。王紀有喜的消息傳開,各國使臣紛紛前來祝賀。

(2)按當地習俗,婦女應回孃家分娩。公元前454年,摩耶夫人帶衆人回孃家,在途徑毗尼公園時休息。當夫人手攀無憂樹時,太子從夫人右腋下降生,取名喬達摩?悉達多。太子出生,天空出現五彩樣雲。

(3)太子降生時,向東西南北四方各行七步,出現步步生蓮花的場面。太子一手指天,一手指地,如獅子般怒吼道:“天上地下,惟我獨尊。”

(4)天上九龍口吐聖水爲太子洗澡,這天稱爲“浴佛節”。漢傳佛教將農曆四月初八定爲釋迦的生日。

(5)天人舞樂,大象眉飛色舞,大家迎接淨飯王和太子還宮。

(6)國王請仙人爲太子看相,太子相貌出衆,不同常人。仙人回票國王說:“太子乃大聖人降世,若留家中將繼承王位,若離家則必成佛道”。

(7)國王爲太子建造豪華的三時殿,選來美女讓太子享樂,欲使太子消除學佛之心。大家看太子卻表現深思熟慮和感觸人間煩惱的神情。

(8)太子年滿17歲,國王爲他娶善覺國公主耶輸陀羅爲妻。按照風俗要試力定婚,太子一箭穿七面金鼓。

(9)太子娶妻後,在宮中娛樂。

(10)娶妻生子後,太子向父王提出到宮外遊玩要求。

(11)一(14)太子乘車出遊,分別遇到老人、病人、死人。在一位法相莊嚴的僧人引導下,研修解脫人生擺脫苦難之道。

(15)太子向父王請求出家修行,遭到父王的拒絕。

(16)太子乘馬離宮,四天神托起太子的坐騎逾越城池而去。經過5年尋訪,6年苦修,太子終思維,7天后悟道成佛。

(17)太子成佛後,被譽爲釋迦牟尼,這是釋迦族聖人的意思。

太子本身故事中以“鹿野苑初轉xx圖”雕刻精美傳神而著稱,圖中釋迦牟尼正在啓齒講經,佛身邊的諸弟子面帶敬意雙手合十洗耳恭聽,就連佛陀身邊的兩頭小鹿也因聞佛法而面帶微笑。

第6窟在總體佈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方面,代表了北魏傳統石窟藝術的最高境界,尤其佛像改變了過去的服裝,雕成了褒衣博帶式的佛裝,採用了當時南朝士大夫地主階層的服飾,被稱爲“太和造像”。推測孝文帝完成第6窟開鑿之後,不久便遷都洛陽。大家在第6窟前室上方的門桅上,可以見到幾個牌匾的把釘,這是誰的牌匾?當年清朝的康熙皇帝平定噶爾丹叛亂之後,回北京途經雲岡石窟,看到第6窟雕刻的佛像如此精美,於是留下了“莊嚴法相”四個大。不知何時,牌匾已不知去向。

第7、8窟是孝文帝時開鑿的一組雙窟,屬孝文帝初任皇帝時開鑿,細心的朋友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孝文帝時期開鑿雙窟?”雙窟的開鑿可能與馮太后擅政有關,馮太后是文成帝的皇后,孝文帝即位時任皇太后,一切朝政大權操縱在這位馮太后手中,這種狀況一直延續到馮太后逝世。當時將馮太后和孝文帝並稱爲二聖或二皇,馮太后世奉佛教,開鑿雙窟應與馮太后主持朝政有重大關係。

第7窟的主像是三世佛,造像風化嚴重。後室北壁佛龕分上下兩層,上龕正中爲彌勒佛,兩側是倚坐佛像,下層佛龕爲釋迦多寶對坐講經論法圖。前後室壁面分層分段大面積佈置了本生故事浮雕,以及佛傳故事的佛龕,以釋迦佛降伏火龍的雕刻較爲精美。請大家擡頭觀賞窟頂,在平棋藻井圖案內六格,每格以蓮花爲中心,環繞八身飛天。傳說飛天又名香音神,以能歌善舞著稱,當佛講經說法時,飛天在天空向凡界播灑四瑞花雨。在南壁拱門的上方,並排雕刻兩組相向合掌而跪的6位供養天人的造像,被專家稱爲“雲岡六美人”,這是雲岡石窟中最先出現的供養人形象。

從第7窟走到相連的第8窟,發現兩窟的主要造像、造像組合及其紋飾風格均基本相近。值得注意的是供養天人行列上方雕出了仿木構屋檐,這是中國傳統瓦頂建築式樣,說明孝文帝初期佛教開始融人中國傳統文化。第8窟門拱東西兩側的雕像,是雲岡石雕中罕見的藝術品,西側是三頭六臂的塢摩羅天乘孔雀的造像,東側爲三頭八臂的摩醯首羅天騎牛的造像。兩組造像中,以鳩摩羅天像著名,被認爲是東西方藝術最巧妙的組合。塢摩羅天又稱塢摩羅什,音譯是“童壽”,他是後秦時代的高僧,是中國佛教史上著名的翻譯家,譯出了《妙法蓮花經》、《阿彌陀經》、《金剛經》等佛教經典,人們將他尊爲佛教護法之神。鳩摩羅天雕像給人智慧(三頭)、力量(六臂)、安詳(面善)、吉祥(手託吉祥鳥)的感覺。他乘坐的孔雀,是名爲“那羅延夫”的神鳥,口銜玉珠,爪趾雄健,尾巴捲起長長的羽毛。第8窟的造像給人豐富的想象力和感染力,但又因四壁雕刻被嚴重風化而讓人痛惜。

女士們、先生們,大家請隨我參觀雲岡中部的“五華洞”。第9窟至第13窟,在清代晚期被施以彩繪,彩繪後的五個洞窟異常華麗,五彩斑斕,被人稱爲“五華洞”。“五華洞”分爲兩組,分別爲第9、10窟和第11、12、13窟。

第9、10窟是一組雙窟,開鑿時代略晚於7、8窟,爲馮太后的閹官王遇負責設計監造,兩窟初建於公元484年。第9、10窟的前室雕鑿四根八角柱,每窟洞開三門,頗具漢魏以來中國建築’“金楹(金柱)齊列,玉局(柱礎)承跋”的遺風。大家看到的前室側壁屋形龕、後室窟門上方屋形檐等雕刻,都是仿漢民族木結構的建築形式。

第9窟後室主佛釋迦像,面相方圓,右袒式的服裝。西北壁下層雕鑿附有榜題的分欄長卷式畫面,是太子本生故事圖,手法簡樸。後室兩側雕護法像,顯示出高超的石窟寺藝術魅力。

第10窟的主像是彌勒菩薩,壁畫布置有釋迦多寶並坐像。後室門楣雕飾非常精細,門楣上方的須彌山層巒疊嶂,山間二龍交首盤環,山腰間有參天的林木和奔跑的動物,山體左右雕有阿修羅天和塢摩羅天護法神。這組雕塑動靜結合,虛實相問,對稱均衡,別具匠心。

第9、10窟的頂部均雕有飛天造像。大家看那凌空飛舞的是歌舞神緊那羅,飾欄干圓拱龕中的伎樂神乾闥婆爲她伴奏,把人們帶入歌舞昇平的天堂世界。飛天造像羣的仙人,或吸腿跳,或倒踢,或掖腿,或雙飛燕,其舞姿優美,可與敦煌的飛天造像相媲美。

第11、12、13窟是一個組合的整體形式,以第12窟爲中心。第12窟是鑿前後室的洞窟,前室外壁上方鑿屋檐,下方雕列柱。洞開三門。後室南壁中央上鑿明窗,下開窟門。兩側的11、13窟則於窟門上方各開明窗,與12窟形成左右對稱的立面佈局。

第11窟爲塔廟窟,塔柱下層皆以立佛雕像出現,上層南面爲彌勒菩薩,其他三面爲倚坐佛像。窟東壁有太和七年(公元483年)邑義信士女等造95驅石廟形象銘,西壁有太和二十年(公元496年)銘龕和七佛立像。第11窟的題記是雲岡石窟研究的重要資料,太和七年是現存最早的題記。

第12窟爲佛殿窟,主像下龕爲釋迦多寶,上龕是彌勒菩薩。前室雕交腳坐佛像。第12窟是雲岡石窟中著名的音樂窟,也叫佛籟洞。後室的雕像分上下兩層,佈局莊嚴肅穆而又隆重。上層表現釋迦牟尼出世以前的生活,在兜率天宮作爲護明菩薩修道以備出世;下層則雕刻了釋迦牟尼降生人世後,修成正覺而成佛的一段經歷。前室則充滿了音樂活力,雕滿了舞蹈伎羣和樂伎羣。大家看,最上層的天宮伎樂具有強烈的音樂節奏感,在樂器的伴奏下翩翩起舞。樂器從西向東依次有吹指、齊鼓、排蕭、橫笛、箏、琵琶、觱篥,豎箜篌、琴、細腰鼓、義嘴笛、法螺、鼓等,都是西涼、龜茲、天竺等國的樂器。置身於音樂窟內,彷彿大家看見北魏時期各族人民歌舞演奏的宏偉壯觀的場面。

第13窟的平面呈馬蹄形,爲佛殿窟。主像彌勒菩薩高達13米,佛像頭戴寶冠,佩臂釧,左手撫膝,右手上舉,交腳的右壁與腿之間雕有一託臂力士像,既起支撐作用,又有裝飾效果。窟內南壁中層的四阿式重屋的華蓋下的七佛立像,東壁下層的半跪供養天人像,均被認爲是雲岡石窟的上乘之作,以雕飾精美,姿態飄逸著稱。

雲岡石窟的中區參觀將告一段落,相信給大家留下深刻的印象。請大家記住孝文帝時期雕鑿的石窟稱爲“孝文石窟”,褒衣博帶式的服裝又稱“太和造像”。專家們將孝義帝開鑿的石窟樣式,稱作“雲岡模式”。這種模式,爲洛陽龍門石窟的開鑿創造了北朝佛像樣式,影響整個北方地區。現在,我們將西行繼續參觀。西區的第14窟已風化崩塌,僅西壁保存部分佛憲和造像。第15窟是著名的“萬佛洞”。它們都是孝文帝遷都以後的石窟。

“萬佛洞”到了,大家可以看到窟內雕滿小佛坐像,佛像數量可大致統計近千個,亦有“千佛洞”之稱。千佛的開鑿流行於北魏,源於“三劫三世幹佛”術語。佛教將過去劫、現在劫、未來劫稱爲“三劫”,每一劫又分過去、現在、未來“三世”,統稱“三劫三世”。每一劫世中各有一千人成佛教化衆生,這就是“三劫三世千佛”。還有一個佛教術語是“三劫三世十方諸佛”,每一世有一個空間,以須彌山爲中心,劃分東南西北,東南,西南,東北,西北,上下十個方位,統稱十方,每方內又有過去、現在、未來三世佛教化衆生。十方諸佛是無數無量的意思, “千佛’、“萬佛”指數量很多,並不一定是“一千”或者“一萬”。“萬佛洞”內佛造像排列整齊,雕鑿大同小異,可以說是千佛一面。

各位,大家面前是西區第16、17、18、19、20號洞窟,這5個洞窟宏偉壯觀,場面開闊,爲北魏早期的石窟,由著名高僧曇曜負責開鑿,習慣稱:“曇曜五窟”。

說起曇曜開鑿石窟,應該從“魏太武滅佛”講起。北魏從道武帝拓跋窪定都平城(大同市)開始,注意推祟佛教,平城一度造寺建佛盛行,僧侶人數增多。始光元年(公元424年),太武帝拓跋燾繼位後,仍然祟教佛法,但太武帝主要祟尚武力,通過戰爭兼併了北方大部分地區。司徒崔浩是太武帝的謀臣,在戰爭中出謀劃策起了重要的作用,但他信奉道教。在崔浩的引導下,太武帝對道教產生了興趣,太延六年(公元440年)將年號改爲“太平真君”,大肆宣揚道教。

恰好在太平真君六年(公元445年),陝西發生蓋吳qy,在zyqy過程中,太武帝在長安一座寺院內發現了兵器、藏在寺院中的女人。於是,太武帝在崔浩的鼓動下,開始下令全國性滅佛、毀毀壞寺院、燒經書、坑殺僧人,使佛教傳人中國後首次遭到打擊,這是歷史上有名的滅佛事件,佛教界稱爲“法難。佛教史將太武帝滅佛、以後的北周武帝滅佛、唐武宗滅佛、五代後周世宗滅佛,統稱“三武一宗”。據說太武帝滅佛後身染重病,對滅佛深感後悔,並且誅殺了崔浩等人。太武帝的孫子文成帝繼位後,開始恢復佛教,很快各地建寺造佛,允許高僧復興佛法。

曇曜,少年出家,原是涼州(甘肅省武威市)的高僧,到達平城後受到太子拓跋晃的禮遇,開始管理衆僧。太武帝滅佛時,他逃離了平城。文成帝興佛後,曇曜在路邊巧遇文成帝車隊,俗話說:“馬識善人”,文成帝的馬咬住曇曜的袈裟不放,於是曇曜就成爲管理全國僧尼事務的“沙門統”。曇曜是以禪業著稱的高僧,在文成帝的贊同下,選擇了武周山南麓這塊幽靜之處進行開窟修禪。從公元460年開始,曇曜組織了開鑿石窟的建設,現在我們看到的西區五處石窟,就是著名的“曇曜五窟”。

《魏書?釋老志》是一篇記載北魏佛教的史料,稱:“開窟五所,鐫建佛像各一。”五窟的主佛形體高大,氣勢非凡,“雕飾奇偉,冠於一世。”五窟的內容,強烈地反映出國家集權色彩,表現出佛教對王權的依賴性,佛教徒們忠君禮佛、拜佛如同禮皇帝。五窟的主佛像是北魏的皇帝,從第16至20窟依次爲道武帝、明元帝、太武帝、景穆帝(未繼位)、文成帝。他們面相半圓,深目高鼻,眉眼細長,蓄八須,兩肩齊挺,肩寬體壯,右袒或通肩服裝,具有濃厚的西方風格。五窟的形制,均爲仿印度草廬的橢圓形,穹隆頂,馬蹄形平面。請大家隨我來,從第16窟開始介紹“曇曜五窟”。

第16窟爲三世佛,主佛釋迦立像高13.5米,身着厚重的毛氈披,胸着佩結帶,大裙齊胸,立於蓮花座上,顯示出道武帝拓跋珪征服鮮卑諸部,建立北魏王朝的英雄氣概。

第17窟以未來佛彌勒菩薩爲主像,高達15.6米,窟小像大,表現出明元帝拓跋嗣的盛氣凌人的樣式。

第18窟三世佛立像,高15.5米,主像身披千佛袈裟,安詳沉靜地站立在二佛之中。釋迦立像暗示了曾經滅過佛的太武帝拓跋燾,從面部表情露出一種懺悔的神態。在石窟藝術方面,主像身着輕薄貼體、衣紋緊密的服裝,反映了印度恆河流域一帶笈多造像的某些特徵。正壁東上方的羅漢浮雕造像,以個性突出、形象生動,被譽爲雲岡早期造像的佳作。

第19窟是曇曜五窟中最大的佛像,高16.8米,三世佛主像釋迎呈結跏趺坐,面容慈祥,端莊穩靜,是景穆帝拓跋晃的象徵。拓跋晃是佛教的崇拜者,可惜未登王位便去世了。窟內滿雕千佛,西側的羅眼羅實子因緣像,頗具西方造像風格。

第20窟的露天大佛,對大家來說十分熟悉,他往往作爲雲岡石窟的標誌。主像高達13.7米,面容豐滿端莊,雙肩寬厚平直,身披右袒袈裟,呈結跏趺坐狀,手勢爲大目如來“定印”狀,定印,又稱禪定印,是表示禪思,使內心安定的意思。據說釋迎佛在菩提樹下禪思入定,修習成道時,就是採用這種姿勢。露天大佛是文成皇帝的象徵,他恢復佛法,開鑿雲岡石窟,大佛的嘴角微笑神態,表現出佛教徒對他的敬意。大佛的衣紋成階梯狀排列,線條簡潔,顯示出一種粗重厚實的質感,反映了鍵陀羅造像和中亞牧區服裝的特點。

雲岡石窟西部的第21窟至第45窟是北魏遷都洛陽之後的建築工程,孝文帝遷都後的平城,仍然逗留了一大批中下層貴族和佛教僧侶。洞窟開鑿的時間從494年開始,至524年結束,規模不大,窟龕種類複雜。雲岡石窟晚期主要以第33、35、38、39爲代表,流行三壁三龕式的洞窟。“秀骨清像”式的造像流行,表現出佛像一律褒衣博帶,菩薩帔帛交叉新造型;造像的身姿挺秀,風神飄逸,注重形式美。一種長頸、削肩,裙襬密摺平行的新形象出現在人們面前。

第38窟是北魏晚期雕刻精美、題材豐富的代表性小窟。大家看,在窟門外部兩側各雕力士,威武雄壯,窟門上方鎊刻吳天思造像記。窟內平面作長方形,平頂刻方格平棋藻井,正圓拱華繩龕內雕釋迦、多寶並坐像,龕側雕釋迦涅盤像。南壁窟門東側雕“降伏火龍”、“雕鷲怖阿難”及“三道寶階”的佛傳故事,西側雕釋迦修成佛後的鹿野苑初轉xx像。東壁上層雕彌勒龕,下層雕釋迦龕。西壁的倚坐佛像雕在盤形帳幕龕內。一組男女供養人行列雕像,排列在東壁及北壁佛龕下部;供養人羣中間雕樹上伎樂人奏樂的音樂樹,還有爬杆倒舞的“幢倒伎神”。大家看窟頂的方格平棋,以大圓蓮爲中心,周繞化生童子、諸天僕乘,四周雕刻奏樂飛舞的樂神乾闥婆、歌舞神緊那羅。第38窟在一個不大的空間內,雕刻出豐富多變的造像內容,他們雜而不亂,形象鮮明,充分顯示出北魏晚期的石窟藝術風格。

北魏晚期的石窟造像題記內容豐富,主要有延冒、正光年間的題記,個別有“託生淨土”、“騰神淨土”記載。淨土宗是北魏名僧縣鸞在山西中部交城興建玄中寺創立的佛教門派,在下層民衆中廣爲流傳。唐代的淨土宗聲望極大,在長安求學的日本僧人將淨土宗傳到日本,玄中寺成爲日本佛教淨土宗的祖庭。

各位女士、先生,雲岡石窟的導遊暫時告一段落。通過遊覽雲岡石窟,大家或許對石窟寺藝術有了進一步的瞭解,或者對佛教的發展產生了一點興趣。早在北魏時期,著名地理學家酈道元遊覽雲岡石窟時,發出感慨,他在《水經注》中寫道:“鑿石開山,因巖結構,真容巨壯,世法所稀,山堂水殿煙寺相望,林淵錦境,綴目所眺。”1973年9月15日,法國前總統蓬皮杜先生對雲岡石窟感觸頗深,他說:“雲岡石窟無疑是人類藝術的頂峯之一。”也許大家有同樣的感受,爲我們擁有這座石雕藝術寶庫而自豪。但是,當大家看到人爲損壞現象和風化、水蝕、污染造成的破壞,又無不爲此感到痛惜。解放以前,被盜往海外的雲岡佛像竟達1400尊之多,分別散落在海外的大小博物館內。解放以後,政府曾多次撥鉅款保護和修葺雲岡石窟,第7窟外室的石碑,講述了雲岡石窟的保護情況。由於近年煤塵的污染,給石窟蒙上了一層灰色的外衣,政府又撥鉅款修路改道,使石窟免遭進一步損壞。對雲岡石窟的保護,是我們每位遊客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我們才能弘揚民族文化,振奮民族精神。

最後,請大家在露天大佛前拍照留念,願大佛炯炯有神的雙眸,略帶微笑的嘴角,給各位留下深刻的回憶,帶來美好的福音。謝謝大家!

山西雲岡石窟導遊詞2017雲岡石窟導遊詞(3) | 返回目錄

雲崗石窟處於山西省大同市西郊的雲崗石窟是我國古代雕刻藝術的瑰寶,也是世界著名的大型石窟羣之一。藝術家們把它比喻成東方的羅馬石雕。有人發現這些石雕作品,融合了中西的藝術,因而具有特殊的魅力。

雲崗石窟開鑿於北魏和平年間(公元460年至465年),距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前後用了約30年的時間才基本上完成了這個浩大的藝術工程。整個石窟依山開鑿,東西綿延1公里,現存主要洞窟53個,大小造像51000多個。石窟雕刻的題材內容,基本上是佛像和佛教故事。

石窟中最大的佛像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達17米。佛像形態端莊,是中原文化傳統的表現手法;但其臉部形象:額寬、鼻高、眼大而脣薄,卻具有外域佛教文化的某些特徵。

大同市在公元5世紀初,是北魏的都城,當時稱爲平城,至5世紀末遷都洛陽,在近百年間,這裏一直是中國北方封建統治的中心。初期的北魏王朝非常崇信佛教,並奉爲國教。公元446年,太武帝聽信司徒崔浩的建議,焚燬佛寺佛塔,強迫僧人還俗,造成了佛教史上的“太武滅法”。不久太武帝病,疑爲滅法所致,大悔,殺崔浩。

文成帝繼位後,首先恢復佛法。雲崗石窟就是在這樣的情況下,由當時一位著名和尚奉文成帝之命,役使了數以萬計的勞動人民和雕刻家動工開鑿的。

雲岡石窟導遊詞2017雲岡石窟導遊詞(4) | 返回目錄

尊敬的女士們,先生們:

今天我們將參觀舉世聞名的佛教藝術寶庫雲岡石窟。請大家在參觀示意圖前稍事停留,讓我爲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雲岡石窟的概況。雲岡石窟位於塞外古都、煤海之鄉的大同市。

雲岡石窟是約在公元460年的北魏文成帝時期開鑿的大型石窟,迄今已有1500多年的歷史,現存主要洞窟45個,佛教造像5.1萬多尊。它以建築規模之大,塑像形體之高,保存之完整而聞名天下。它與甘肅敦煌的莫高窟,洛陽的龍門石窟,並稱爲中國三大石窟。世稱“石窟三聖”。XX年12月1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在芬蘭赫爾辛基會議上,將雲岡石窟正式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石窟開鑿在武周山的山崖上,武周山的最高處稱雲岡,故名雲岡石窟。我國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天山南麓的克孜爾千佛洞是最早的石窟。

今天我們參觀的對象主要是第5.6窟和曇曜五窟的18.20窟。大家現在看到的像蜂窩一樣排列的許多洞窟,就是雲岡石窟。中區窟羣的第五窟和第六窟是連爲一體的一組雙窟,也是雲岡石窟種最精彩壯觀,最具代表性的石窟。請大家跟我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第五窟,第五窟分爲前後兩室,爲橢圓的穹窿頂馬蹄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這尊兩腿雙盤,雙收疊放在腿上的大佛,這種吉祥式坐姿表示着釋迦牟尼佛進入標誌的靜思維修行狀態,是佛的坐,立,行,臥4個莊嚴的身姿之一。它高達17米,爲雲岡石窟中的第一大佛像,說的這麼大,大家可能覺得還不夠形象,具體的說大佛的膝上可容納120人,一隻腳可站12人,這麼大的佛像給人一種端莊,肅穆,慈祥之感覺。窟中的佛像佈局爲三世佛,中央的坐佛爲釋迦牟尼佛,佛像的右側爲未來佛,由於立佛身上的泥裝脫落,我們得以目睹當時石刻技術的精湛。主佛的對面有約1米的8尊佛教造像,襯托着主佛更加高大雄偉,拱門東側菩提樹和樹下二佛對坐的造像,都十分精湛。請大家注意,石窟大佛後面有一條狹長的隧道,你們猜這是做什麼用的?對了,這是佛教信徒們禮拜繞行的誦經道。

好了,請大家跟我來,我們去看因雕刻技術精湛,雕刻內容豐富而被稱爲第一偉窟的第六窟。大家可以回憶第五窟的風格來對比參觀。其窟平面呈回形,窟正中鑿一方形塔柱。環繞塔柱下層四周和東南西三壁的中心,工匠們精心雕刻33幅表現釋迦牟尼的故事。這是中國現在最早最完整的宗教石刻連環畫珍品,整個洞窟雕飾富麗堂皇,幾乎找不到一點沒有雕刻的空間,真是一座熱鬧擁擠,玲琅滿目的佛國世界。窟中石雕造像有3000多尊,主題以歌頌佛母和表現釋迦牟尼一生的成佛弘教經歷爲主,因而也加佛母洞。也可以說是孝文帝爲其祖母馮氏開鑿的祈福洞。

第六窟的總體佈局,造像風格,雕刻手法等,代表了北魏傳統石刻藝術的最高境界。細心的朋友可能會問這樣一個問題,爲什麼孝文帝時期開鑿雙窟?而且洞窟風格截然不同?這其實和北魏的歷史有關係,下面我爲大家簡單介紹一下。(故事)

接下來我們重點參觀曇曜五窟的18.20窟。請大家跟我來。

第18窟的主佛像是一尊披着千佛袈裟的釋迦立佛,之所以稱之爲千佛袈裟,是因爲袈裟上刻有無數的小佛像,屬世界罕見。那麼這尊佛像有什麼內涵呢?請大家仔細觀察。它左手將袈裟扶在胸口,手勢呈懺悔狀,給人深思懺悔之感,其實這尊佛代表太武帝拓拔燾,他曾經滅過佛法,但曇曜考慮到他完成了北魏統一大業,合情合理地設計出此千古獨有的造像,第18窟也是有唯一笑佛的石窟。

來到第20窟前,我們看到的是雲岡石窟外交官和代表作的露天大佛,它是在1000多年前的遼代,發生坍塌後,露天而坐的,關於他有兩種說法,可以說是文成帝的化身,是曇曜爲報答知遇之恩而造。也可以說是完美的佛的化身。

好了,講解就到這裏,請大家自行觀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