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臺導遊詞十二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6W

古琴臺導遊詞 篇1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於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爲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相傳,古時有位名叫俞伯牙的琴師曾在此彈琴,抒發情懷,樵夫鍾子期聽懂其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二人遂結爲知己。後來,鍾子期病故,俞伯牙悲痛不已,在友人墓前將琴摔碎,從此不再彈琴。“知音”典故由此而來。古琴臺是後人爲紀念這一對摯友而建。

古琴臺導遊詞十二篇

古琴臺始建於北宋,後屢毀屢建。現在的古琴臺建築羣佔地15畝,規模不大,佈局精巧,主要建築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院內迴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

到古琴臺遊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於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後爲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堂前庭院中漢白玉築成的方形石臺,便是象徵伯牙彈琴的琴臺。

1.印心石屋:爲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

2.伯牙臺:琴臺庭院中間的漢白玉石臺,上刻有“琴臺”二字和“伯牙撫琴圖”。圖周爲石欄,上刻有“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浮雕圖,爲清代遺物。

3.知音雕塑:位於琴臺一側空地上的一大型雕塑,餘伯牙拱手向鍾子期致意,表現他遇到知音的欣喜之情。雕像背景爲波光粼粼的月湖,湖畔林木蔥蔥,是遊人留影的最佳景點。

古琴臺導遊詞 篇2

高山流水的成語典故,千古傳頌,知者甚衆,令無數人唏噓感慨。故事的背後,說出了世間知音難覓、友情彌足珍貴的道理。

相傳,春秋時期,在晉國做大夫的琴師俞伯牙回鄉探親途經漢水,泊舟上岸,遇見從山間歸來的樵夫鍾子期。愈伯牙坐於石上鼓琴抒懷時,見鍾子期放下柴擔,站在那裏凝神靜息,聽得十分投入,伯牙琴技高超精妙,心事賦琴,在琴中奏出自己的志向。伯牙撫琴志在高山,子期脫口讚道:"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伯牙撫琴志在流水,子期又說:"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讚歎道:"善哉!子之心與吾心同!趕忙起身施禮,和子期結拜爲只弟,引爲知己。這一晚,恰是中秋月圓。依依惜別時,他倆約定來年中秋再次相見。未承想,到了第二年,鍾子期染疾而亡。伯牙不見故友,心中悲切,摔琴斷絃於子期墓前,以謝知音,終生不再鼓琴。知音一去,琴有誰聽?痛哉!

"一片彈琴石,千秋於客尋。牙期偶相遇,山水感知音。"高山涼水遇知音的典故,成爲中華民族的樁千古韻事。

相識滿天下,知音有幾人。人這一生,知己難求。雖然,誰都渴望獲得一份忠貞不渝的愛情,誰都希冀擁有可以生死相依的友情,然而,真正情緣相投,心靈相通的知音少之又少。所以,到頭來只能發出"茫茫人海,知音是誰"的無奈吁嘆和無處排遣的孤獨悵惘了!

古琴臺導遊詞 篇3

各位遊客朋友們,大家早上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武漢楚雲旅行社,代表武漢980萬人民歡迎大家來到武漢遊玩。我很榮幸地成爲中國最大姓氏家族的一份子,那大家猜一猜,我姓——恩,大家都猜對了,我姓李,大家可以叫我小李,或者李導。這位呢,是我們的司機王師傅。他是地地道道的武漢人,駕駛經驗也相當豐富,那麼大家就可以放心乘坐了啦。今天呢,就有我們兩個爲大家服務,一路上大家有什麼問題、有什麼要求就儘管提出來,我們會盡力滿足的。最後也預祝大家在整個旅途中都遊得開心玩得盡興。看,有些遊客朋友都迫不及待了,那我們現在就上車開始我們的尋覓知音之旅吧。

大家知道,武漢是湖北省的省會,同時也是華中地區最大都市及中心城市。世界第三大河長江及其最長支流漢江,將武漢一分爲三,形成了武昌、漢口、漢陽三鎮隔江鼎立的格局,因爲詩仙李白的名句“黃鶴樓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武漢又被稱做“江城”。那大家知道江城武漢的三大名勝是什麼麼?恩,對了,它們分別是黃鶴樓,晴川閣,以及今天我們要遊覽的古琴臺。

古琴臺位於漢陽,東對龜山、北臨月湖,山水相映,景色秀麗。

又因爲它綿厚的歷史沉澱,豐富的文化內涵,它也是湖北省的重點保護文物之一。

古琴臺這個景點來源於一個家喻戶曉婦孺皆知的故事,那就是傳說中的“高山流水遇知音”。古琴臺就是爲紀念俞伯牙與鍾子期這一對知音之間的友誼而修建的。

這個感人肺腑的故事,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湖北是楚國的領地。有一個叫做俞伯牙的人,他雖是楚國人,但卻在晉國做官。俞伯牙是當時最著名的琴師,他的琴聲能夠模仿自然界中的很多種聲音,並且能表達出很多情感。但是卻沒有什麼人能夠聽懂他的琴音,理解他的琴意。有一年,俞伯牙奉晉國國君之命出使楚國。在完成使命以後,俞伯牙乘船逆漢水而上,準備返回晉國。但剛啓程不久,就在漢陽遇上了大雨。由於風雨所阻,俞伯牙不得不命船停泊在岸邊等待雨停。俞伯牙命令僕人取出隨身攜帶的七絃琴,看着旁邊的高山,聽着漢水的濤聲,就在船艙中撫起琴來。他彈着彈着,突然,琴絃斷了。按照當時的說法,琴絃斷了說明有人在偷聽。於是,俞伯牙命僕人下船尋找偷聽之人。過了不久,僕人帶上來一位樵夫。這位樵夫告訴俞伯牙,他叫鍾子期,生活在漢水邊,以砍柴爲生,閒暇時喜歡讀些詩書。剛纔在附近躲雨,被俞伯牙的琴聲吸引而來到了船邊,並非有意偷聽。俞伯牙聽完鍾子期的敘述,上下大量了一下。眼前的這位樵夫雖然衣衫襤褸,但談吐不凡。便問他:“你偷聽我彈琴,但是你能聽懂其中的寓意嗎?”鍾子期答到:“能。”於是,俞伯牙馬上換好琴絃。他鼓琴一曲後,問鍾

子期:“何也?”子期答到:“巍巍乎,若高山。”伯牙又鼓琴一曲,子期曰:“蕩蕩乎,若流水。”俞伯牙立即走到鍾子期面前,一揖到地激動地說:“我今天終於找到知音了!”兩人暢談了一宿,甚是情投意合。但是,第二天一早已是雨過天晴,俞伯牙必須回去覆命了。兩人分別時約定,明年此時此刻還在這裏相會。

第二年,俞伯牙如期赴會,但卻久久等不到子期。於是,俞伯牙就順着上次鍾子期回家的路去尋找。半路上,他遇到一位老人,便向這位老人打聽鍾子期的家。這一打聽才知道,原來,這位老人正是鍾子期的父親。老人告訴俞伯牙,鍾子期又要砍柴又要讀書,再加上家境貧寒,積勞成疾,已經在半月前去世了。子期去世時擔心俞伯牙會在這裏久等,叮囑老人一定要在這一天來通知俞伯牙。並要求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俞伯牙聽到這個消息後悲痛欲絕。他隨老人來到鍾子期的`墳前,撫琴一曲哀悼知己。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彈完之後,就在鍾子期的墳前將琴摔碎,並且發誓終生不再撫琴。

這就是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著名的古琴曲《高山流水》,據說就是俞伯牙所作。

但是這個故事並非傳說, 它還可從漢陽區、漢陽縣蔡甸區內 的一些地名、古蹟得到印證。如漢陽區十里鋪一帶有琴斷口, 相傳爲俞伯牙絕弦之地。漢陽區仙女山附近平塘渡有碎琴山, 爲伯牙聞 子期去世悲痛欲絕, 摔琴以謝知音之處。在蔡甸區新農鄉馬鞍山有鍾子期墓、子期故里。

而這兩位音樂大師之間的故事之所以這麼廣爲流傳正是源於人們對渴望情感共鳴的普遍訴求。現在我們常常用來比喻知心朋友的“知音”一詞,就是出自這個故事。但我們對“知音”這個詞不能僅僅侷限於對友情的闡述。從抽象化的“人”的這個角度出發去理解它的內涵與外延,我們會發現知音文化滲透在在個人生活、社會生活乃至國際生活的方方面面。現在,每個人都在強調着自我強調着個性,我們渴望被理解卻不願意去理解,所以,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感慨,啊,知音難尋啊。現在,受傷的情侶、離婚的夫妻越來越多了,我們也時常聽到這樣的感嘆,啊,愛情傷不起啊。現在,留守兒童的問題沒有解決,空巢老人的問題卻越來越嚴重,我們時常聽到這樣的感嘆,啊,孩子,回家吧。現在,美國轉嫁金融危機,利比亞敘利亞混亂不已,我們也會聽到這樣的感嘆,啊,和平和與發展怎麼這麼艱難啊!我所說的這些問題只是九牛一毛,相信大家有更多的體會。我想,如果大家都能把知音的意識自覺運用到實際生活中去,那麼,每個人的人生將會更加有價值有意義,整個社會將會更加和諧更加溫暖。這就要求我們去換位思考,去將心比心,去了解對方的思想與意圖,相互理解,相互尊重,最後達到一種雙贏的結果。

據《皇宗書錄》中記載, 琴臺在北宋時已有之, 因年代久遠, 歷經兵荒馬亂, 現在其遺址已蕩然無存。到清嘉慶年間, 湖廣總督畢秋 帆重修古琴臺,恢復其舊貌。然而,咸豐年間,由於太平天國運動,古琴臺又毀於戰火,成爲一片廢墟。光緒八年古琴臺有的已重修。光緒十年,由楊守敬主持將各種文章重新鐫刻於琴臺碑廊中, 並書“ 古琴臺”三個大字。光緒二十年,古琴臺又進行了一次維修。在1911年的辛亥革命過程中琴臺又遭到嚴重破壞,民國年間又維修過幾次。建國後, 黨和政府十分重視文物保護工作, 在修建漢水公路橋和長江大橋時, 都曾通盤籌劃保護和美化琴臺及周邊的月湖景區。 1956年, 人民政府撥款將久已失修的古琴臺進行了全面維修, 並 以琴臺爲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遊人觀光琴臺後, 還可在 文化宮內小憩娛樂。80年代初, 武漢市總工會出資對古琴臺及工 人文化宮再次進行了大規模的維修改建,使其成萬一處頗具特色 的綜合性娛樂場所。

所以,琴臺地方雖小,整個建築羣僅佔地15畝,其中的內涵與滄桑卻意味深長耐人咀嚼啊。希望這次由小李陪着的尋覓知音之旅能讓大家有所收穫並且覺得不虛此行。

好了,說着說着我們的車已經到了古琴臺停車場了。請大家帶好隨身物品有序下車,讓我們一起走進知音故事,感悟知音文化吧。途中,請大家注意安全,同時也不要離隊哦。

古琴臺導遊詞 篇4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於漢陽龜山西麓,月湖東畔,是爲紀念俞伯牙彈琴遇知音鍾子期而修建的紀念性建築。 古琴臺始建於北宋,後屢毀屢建。清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清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此文頗爲時人稱道。光緒十年(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於琴臺碑廊之中,並書“古琴臺”三字刻於大門門楣。古琴臺建築羣佔地15畝,規模不大,佈局精巧,主要建築協以庭院、林園、花壇、茶室、層次分明。

院內迴廊依勢而折,虛實開閉,移步換景,互相映襯。修建者充分利用地勢地形,還充分運用了中國園林設計中巧於“借景”的手法,把龜山月湖山水巧妙借了過來,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到古琴臺遊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於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

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後爲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堂前庭院中漢白玉築成的方形石臺,便是象徵伯牙彈琴的琴臺。

古琴臺導遊詞 篇5

古琴臺始建於北宋時期,相傳,春秋時期楚國琴師俞伯牙在此鼓琴抒懷,山上的樵夫鍾子期能識其音律,知其志在高山流水,伯牙便視子期爲知己。幾年以後,伯牙又路過龜山,得知子期已經病故,

悲痛不已的他即破琴絕弦,終身不復鼓琴。後人感其情誼深厚,特在此築臺以紀念。古琴臺東對龜山、北臨月湖,湖景相映,景色秀麗,幽靜宜人,文化內涵豐富,構成一個廣闊深遠的藝術境界。[1]

清朝嘉慶初年,湖廣總督畢沅主持重建古琴臺,請汪中代筆撰《琴臺之銘並序》(一說爲《漢上琴臺之銘並序》)和《伯牙事考》。光緒十年(公元1884年),黃彭年撰《重修漢陽琴臺記》。光緒十六年(公元1890年),楊守敬主持並親自書丹,將《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重修漢陽琴臺記》重鐫立於琴臺碑廊之中,並書“古琴臺”三字刻於大門門楣。

古琴臺文化內涵豐富,僅碑廊內就存有《漢上琴臺之銘並序》、《伯牙事考》等碑刻,其中有清代書法家宋湘束竹葉蘸墨書寫《琴臺題壁詩》,既有文學價值,又是難得的書法珍品。古琴臺佔地約1公頃,掩映在湖光山色、疏林繁花之中,瑰麗多姿,風光明媚,很值得一遊。

到古琴臺遊覽,進大門,過小院,出茶院右門,迎門是置於黃瓦紅柱內的清道光皇帝御書“印心石屋”照壁,用陰陽筆法刻鐫而成,遠看凸突而出,近看凹陷而入。照壁東側有一小門,門額“琴臺”二字,據傳出自北宋著名書法家米芾之手。進門後爲曲廊、廊壁立有歷代石刻和重修琴臺碑記。再往前便是琴堂,又名友誼堂,是一棟半檐歇山頂式前加抱廈的殿堂,面寬三間,四周迴廊,磚木架屋,釉瓦蓋頂,彩畫精麗,金碧輝煌。檐下匾額上書“高山流水”四字。堂前庭院中有漢白玉築成的方形石臺,傳爲伯牙撫琴遺址。臺的中央刻有相傳爲北宋書法家米芾所書“琴臺”二字的方碑,四周臺壁上飾以連續浮雕,爲伯牙摔琴謝知音的故事,鐫刻十分精美,形象生動逼真。

古琴臺導遊詞 篇6

琴臺碑古琴臺園中有聯雲:志在高山,志在流水;一客荷樵,一客撫琴。

上聯出自《列子·湯問》:“伯牙善鼓琴,鍾子期善聽。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鍾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下聯出自《詩品·實景》:“晴澗之曲,碧鬆之音,一客荷樵,一客撫琴。”此聯明白如話,雖是集句,然信手拈來,天衣無縫,情景交融,妙趣橫生。

《荀子·勸學篇》有伯牙鼓琴,而六馬仰秣的記載,並認爲其高超的琴藝乃“積學”而成。然據《樂府解題》:“伯牙學琴於成連先生,三年不成。後隨成連至東海蓬萊山,聞海水澎湃,羣島悲號之聲,心有所感,乃援琴而歌,從此琴藝大進”。相傳《高山流水》琴曲是他的作品,另古琴曲《水仙操》也伯牙所作。

今“高山流水”爲得遇知音或知己之典故。《大宋宣和遺事》前集:“說破興亡多少事,高山流水有知音”。元金仁杰《追韓信》第一折:“嘆良金美玉何人曉,恨高山流水知音少。”“高山流水”也可用來比喻樂曲高妙。清袁于令《西廂記·病晤》:“清商繞畫樑,一聲一字,萬種悠揚,高山流水相傾賞。”

有吟詠古琴臺的詩云:

鳳沼餘灰此處埋,空留雅韻築琴臺。胸無錦繡何當死,世有知交不用媒。

白髮無端輸寂寞,清音散失拾悲哀。竹籬風榭年年事,偶爾鸕鶿繞幾回。

碑廊,鐫有歷代石刻及重修琴臺碑記。道光三年(即公元1820xx年)嶺南才子宋湘束竹葉蘸墨題壁詩,其詩曰:“噫嘻呼,伯牙之琴何以忽在高山之高,忽在流水之深?不傳此曲愁人心!噫嘻乎,子期知音,何以知在高山之高,知在流水之深?古無文字直至今。是耶?非耶?相逢在此,萬古高山,千秋流水,壁上題詩,吾去矣!”這就是被譽爲詩書雙絕的宋湘題壁詩。宋湘抒東梅縣(今梅州市梅縣區)人,曾任湖北督糧道臺,在他七十八歲時,因眷戀琴臺,前來一遊,遊後,感慨萬千,興之所至,欲揮毫吟詩。因當時隨員未備大筆,即束竹葉代之。飽蘸濃墨,在壁上洋洋灑灑,如走龍蛇,寫下了這首流傳至今的題壁詩。後人摹刻在石上,保存下來,成爲書法珍品。

古琴臺導遊詞 篇7

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到美麗的江城武漢!我是來自__旅行社的導遊員__ ,今天就由我來爲各位提供導遊講解服務,我一定會盡力安排好各位的行程,讓大家在這次旅遊活動中感到開心愉快。

下面就請大家隨我一起去遊覽著名的“知音文化”發祥地——古琴臺。

古琴臺,又名伯牙臺,位於漢陽龜山西腳下美麗的月湖之濱,是一處環境幽雅,風景宜人的遊覽勝地。它與黃鶴樓,晴川閣並稱爲武漢的三大名勝。

首先我給大家介紹一下古琴臺的來歷。古琴臺是爲紀念春秋戰國時期俞伯牙彈琴得遇知音鍾子期的一段佳話而修建。關於這兩位音樂大師相遇成知音的動人故事,最早見於《呂氏春秋·本味》和《列子·湯問》篇中。據記載,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爲官,琴、棋、書、畫樣樣嫺熟,尤其是他彈奏七絃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曲高和寡”,俞伯牙一直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一日,俞伯牙乘船順漢水而下,路過漢陽,由於天色已晚,又不巧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改日啓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走出船艙,遠望天際,只見水天漣漣,近看眼前,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鬱鬱不樂,於是抱起七絃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絃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俗話說,絃斷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於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鍾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

俞伯牙聽後十分高興,與鍾子期攀談起來。原來鍾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爲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伯牙重整琴絃,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讚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讚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於是結成好友。臨別時,兩人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鍾子期,於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並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託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絃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絃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着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好了,我們再來參觀裏面的景點,大家現在看到的是一座照壁,上嵌一塊石碑,石碑上刻有“印心石屋”四個大字。這四個大字是道光皇帝親筆提寫,並贈於兩江總督陶澍的。陶澍是湖南安化人,從政時善用人才,體恤民情,興辦水利,深得百姓擁戴,據說他隱退後曾在琴臺建了一座石屋寄居。道光皇帝賜“印心石屋”四個大字,意思是和他心心相印。照壁東側那個小門,門額上的“琴臺”二字則是宋代著名書法家米芾所書。

大家或許會很奇怪,這兒爲什麼會有這麼多老人呢?告訴大家,這是漢陽琴臺退休工人俱樂部,是退休工人活動的場所。1956年,武漢市人民政府撥款重修古琴臺,並以琴臺爲中心,修建了漢陽工人文化宮。至80年代,文化宮和古琴臺又經擴建,成爲一座有相當規模的綜合性娛樂場所。所以老人們經常來到這裏,三五成羣,或下棋,或打牌,或飲茶聊天,或看地方戲。不過這裏的戲劇舞臺是人人都可以上臺一顯身手的。他們就在知音的發源地,用音樂來溝通和交流。我們當中有沒有哪位小姐或先生願意上臺露一手的,給大家來段京劇或楚劇什麼的,這些戲迷們一定會爲找到你們這些遠道而來的“知音”而欣喜萬分的。

古琴臺導遊詞 篇8

也有說法認爲,俞伯牙爲楚國郢都人,在晉國做了大夫,故事發生在其出使楚國時。一個風急浪高的中秋之夜,樵夫鍾子期因砍柴遇雨,匆忙回家時見到了官家的船隻,船頭有大夫把琴,作高山流水之音,以抒大江明月之懷。爲了不驚動官人,卑微的他只得躲藏在草叢中,不想聽琴入迷而忘乎所以弄出了聲響,被伯牙喝問,因鍾子期識得瑤琴,道出伏羲氏以樹中佳木梧桐所制,得伯牙賞識,二人遂成知音。

俞伯牙與鍾子期結爲知音的故事,千百年來在文人與民衆之間廣泛流傳,二人知音的傳奇色彩給中國文化增添了可歌可泣的一頁。知音,已昇華爲對友情的忠誠不渝,也成爲中華民族的優良傳統和崇高的美德。

古琴臺導遊詞 篇9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鍾子期,於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並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託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絃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絃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着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這段佳話被記述在古書《呂氏春秋》和《列子·湯問》中,不是我們武漢人臆造的,是真有其事。這段知音的故事深深地打動了武漢人,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武漢人的性格,後人忘不了這一對琴師的情誼放不下這段故事,就把當年伯牙江邊鼓琴覓知音的地方起名古琴臺;把伯牙摔琴謝知音的地方,起名琴斷口;把鍾子期的家鄉集賢村,起名鍾家臺,這些地方現在都還有。就像是外地朋友所說的那樣,武漢市天氣炎熱,熱的人起燥所以武漢人性格火爆,百家講壇易中天先生描述我們性格最貼切,是“冰火兩重天”,好的時候好,不好的時候是真不好。大家都說武漢人脾氣差,可是忘了武漢原來是碼頭,做生意的人脾氣自然急,話又說回來,光是脾氣急能談得攏嗎?所以武漢人還重禮節,逢年過節家裏做了什麼好吃的,燉了肥魚湯,排骨藕湯都不忘給鄰居端一碗,也是個心意。武漢人的生活觀念是什麼?有句老話“辛苦點做,痛快點吃”這種景象你在北方看不到的,煲一個牛肉蘿蔔湯要一個晚上,回家做飯起碼兩個鐘頭,平民家庭菜價再貴也要搞個幾菜一湯,否則就吃不下飯。以前有個笑話:有人手裏有十塊錢,那麼他會花9塊買吃的,剩一塊坐車回家。如果他手裏有十塊錢的話,武漢人注重生活質量到什麼程度,如果是他們的話,那麼他會花掉11塊買鴨脖子,走路回家,多出來的一塊還是跟朋友借的。武漢目前民用車輛擁有量90.萬輛,私人小汽車38萬輛。20__年旅遊總收入508個億,全市全口徑財政收入1005.03億元,增長27.0%。一年一個新突破,一年一個新臺階,武漢人有錢了,可是他們的錢是哪來的呢?這裏面有大家的功勞,您來武漢旅遊考察直接帶動了當地的發展,下面我代表武漢市910萬人民向我的衣食父母們,向選擇了華中地區最大的城市--武漢來消費的大家表示感謝,感謝您來武漢旅遊,感謝您出來玩!

古琴臺導遊詞 篇10

相傳春秋戰國時期,楚國有位大臣俞伯牙, 極善鼓琴。一次伯牙受楚王外派公幹,乘船沿江而下,途經漢陽江面,突遇狂風暴雨,停舟龜山腳下,不會雨過天晴,心曠神怡,於是乎,伯牙鼓琴詠志。撫琴小段弦即斷,伯牙便知有人竊聽,請出,此人正是樵夫鍾子期。伯牙調好琴,沉思片刻,撫琴一首,志在高山。子期讚道:“美哉!巍巍乎志在高山。”伯牙又撫琴一首意在流水。子期又讚道:“美哉!蕩蕩乎意在流水。”伯牙大喜,得遇知音,拜交爲摯友,約來年再會。第二年,本是伯牙會子期之時,不料子期卻已不幸病故。伯牙悲痛萬分,在子期墓前鼓琴“高山流水”。曲終後,伯牙失去知音更感孤寂,悲痛萬分,頓感曲藝無意,便扯斷琴絃,摔碎琴身,發誓今後永不鼓琴。

古琴臺導遊詞 篇11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來到的是古琴臺公園,這個大廳是一組仿真人物像,左右兩邊有兩個半身人物像,分別叫做鍾健和鍾……,面前是一幅山水景象,中間有兩人對坐。左邊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在撫琴,右側的布衣青年聽的如癡如醉。沒錯,這就是您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當年的這段佳話就發生在武漢。當時兩人彈奏的兩首曲子合稱“高山流水”,這首曲子流傳很廣,以至於後來在1977年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播我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代表了我們中國人熱情友好的心聲,它的家鄉叫做—大武漢。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悠悠中華長達5000年的文明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三朝,周朝創造了八百年基業,在後期分裂爲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爲春秋和戰國,戰國時出現了七個強盛的國家統稱戰國七雄。當時現在的山西河南一帶是晉國,湖北是楚國。兩國經常交戰,去過湖南嶽麓書院的朋友一定記得,在書院門口掛着一幅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爲盛”,對不對?說的就是楚國也就是湖北湖南人才很多。其實這是經過了篡改的,原來的對聯是“惟楚有才,晉實用之”,是說楚國人才濟濟,但是都跑到北面晉國去做官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爲官是晉國的上大夫,琴、棋、書、畫樣樣嫺熟,手中一柄焦尾七絃琴更是價值連城。最讓人稱奇的是他彈奏七絃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卻“曲高和寡”,他一直都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有一年得八月中秋,俞伯牙乘船順漢江而下,路過漢陽,當時天色已晚不巧又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等明天再啓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得心情也開始變得好起來,有了興致啊,就走出船艙,遠望天際,看着這水天漣漣,周圍一片荒蕪有沒有人煙,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鬱鬱不樂,於是抱起七絃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絃就莫名其妙的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啊。俗話說的好,絃斷處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於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鍾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後十分高興,與鍾子期攀談起來。這才知道原來鍾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爲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伯牙重整琴絃,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讚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讚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深談,一問才知道,原來敢情鍾子期祖上就是楚國的宮廷樂師,地位就像今天的中央交響樂團,因爲他們家世代出樂師,楚王非常欽佩他們家人才濟濟,就賜姓“鍾”就像七下西洋的鄭和一樣,是楚王面前的紅人,只是後來戰亂,家道中落才流落到這裏了。那說道爲什麼要賜姓“鍾”呢?中國唐朝有個偉大的文學家王勃,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年少多才可惜英年早逝,27歲就去世。他最有名的作品《滕王閣序》有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是說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恐怕沒人不知道。同時他還寫下了另外一句“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舳”,鐘鳴鼎食指的就是帝王生活,被賜姓“鍾”在當時地位是很高的。巧的是鍾子期逝世的年紀和王勃同樣是27歲。後來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於是結成兄弟。臨別時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古琴臺導遊詞 篇12

各位來賓,現在我們來到的逝琴臺公園,這個大廳是一組仿真人物像,左右兩邊有兩個半身人物像,分別叫做鍾健和鍾……,面前是一幅山水景象,中間有兩人對坐。左邊一個鬚髮皆白的老人在撫琴,右側的布衣青年聽的如癡如醉。沒錯,這就是您熟知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當年的這段佳話就發生在武漢。當時兩人彈奏的兩首曲子合稱“高山流水”, 這首曲子流傳很廣,以至於後來在1977年被錄入美國“航天者”號太空船上攜帶的一張鍍金唱片上,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播我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代表了我們中國人熱情友好的心聲,它的家鄉叫做—大武漢。

熟悉歷史的朋友都知道,我們悠悠中華長達5020xx年的文明史上最早的朝代是夏商周三朝,周朝創造了八百年基業,在後期分裂爲西周和東周,東周又分爲春秋和戰國,戰國時出現了七個強盛的國家統稱戰國七雄。當時現在的山西河南一帶是晉國,湖北是楚國。兩國經常交戰,去過湖南嶽麓書院的朋友一定記得,在書院門口掛着一幅對聯“惟楚有才,於斯爲盛”,對不對?說的就是楚國也就是湖北湖南人才很多。其實這是經過了篡改的,原來的對聯是“惟楚有才,晉實用之”,是說楚國人才濟濟,但是都跑到北面晉國去做官了。今天我們的故事就是從這裏開始。楚國有個姓俞名伯牙的文人在晉國爲官是晉國的上大夫,琴、棋、書、畫樣樣嫺熟,手中一柄焦尾七絃琴更是價值連城。最讓人稱奇的是他彈奏七絃古琴的技藝,可謂天下無雙,然而卻“曲高和寡”,他一直都遇不到能夠聽懂他琴韻的有識之士。有一年得八月中秋,俞伯牙乘船順漢江而下,路過漢陽,當時天色已晚不巧又遇到了陣雨,只得把船停在龜山腳下避雨,等明天再啓程。不久,雨過天晴,伯牙得心情也開始變得好起來,有了興致啊,就走出船艙,遠望天際,看着這水天漣漣,周圍一片荒蕪有沒有人煙,滿目一片荒涼,心中鬱鬱不樂,於是抱起七絃古琴,坐在船頭彈撥解悶,忽然琴絃就莫名其妙的斷了一根,伯牙很是驚奇啊。俗話說的好,絃斷處必有人聽。俞伯牙斷定附近一定有一個很精通音律的人在聽他彈琴,於是便上岸尋找。在龜山的一棵大樹下,他看見了一個衣服破舊的樵夫。經詢問,樵夫名叫鍾子期,他是被琴聲所吸引,尋聲至此。俞伯牙聽後十分高興,與鍾子期攀談起來。這才知道原來鍾子期也是一個愛好操琴、深諳音律的隱逸之士。爲了測試一下子期的音樂素養,伯牙重整琴絃,請他聽琴,就奏了兩支樂曲,讓子期猜度其中的含義。俞伯牙奏的第一支曲子叫“高山操”,其意在高山。奏罷,子期讚道:“巍巍呼,若高山”;伯牙奏的第二支曲子叫 “流水操”,其意在流水。奏罷,子期又讚道:“蕩蕩呼,若江河”。伯牙聽了,急接子期上船入座深談,一問才知道,原來敢情鍾子期祖上就是楚國的宮廷樂師,地位就像今天的中央交響樂團,因爲他們家世代出樂師,楚王非常欽佩他們家人才濟濟,就賜姓“鍾”就像七下西洋的鄭和一樣,是楚王面前的紅人,只是後來戰亂,家道中落才流落到這裏了。那說道爲什麼要賜姓“鍾”呢?中國唐朝有個偉大的文學家王勃,他與楊炯、盧照鄰、駱賓王齊名,齊稱“初唐四傑”,其中王勃是“初唐四傑”之首,年少多才可惜英年早逝,27歲就去世。他最有名的作品《滕王閣序》有的朋友可能不熟悉,但是說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這句詩恐怕沒人不知道。同時他還寫下了另外一句“鐘鳴鼎食之家,青雀黃龍之舳”,鐘鳴鼎食指的就是帝王生活,被賜姓“鍾”在當時地位是很高的。巧的是鍾子期逝世的年紀和王勃同樣是27歲。後來兩人相談甚歡,只覺相見恨晚,於是結成兄弟。臨別時約定來年相會,說完便揮淚分手。

第二年,俞伯牙按約前來,卻久等不見鍾子期,於是上岸尋至子期家中,方知子期已經病故了。子期的父親告訴伯牙,子期在彌留之際,還念念不忘與伯牙的約定,並要將其安葬在和伯牙論琴的地方,以待伯牙的到來。伯牙聞之,十分悲傷。他來到鍾子期的墓前,揮淚重彈“高山”、“流水”之曲,寄託哀思。他一邊彈奏,一邊吟哦:

搖碎瑤琴鳳尾寒,子期不在向誰彈?

春風滿面皆朋友,欲覓知音難上難!

彈罷,伯牙舉起七絃琴,狠狠的朝石頭上砸下去,只聽嗡嗡的一陣響,七絃琴粉身碎骨,琴片四處飛濺,跌入漢水之中,隨着漢水流入了遠方。伯牙從此終生不再鼓琴,以此來酬謝他的“知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