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橋的導遊詞(精選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33K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1

盧溝橋史料陳列館位於北京市豐臺區盧溝橋文物保管所,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20xx年(1189年),由於它工程宏偉藝術精湛而文明於世,元代意大利人馬可波羅對此橋進行過描寫,因此在西方被稱作馬可波羅橋,在此陳列與盧溝橋、宛平城有關的資料和實物。

關於橋的導遊詞(精選17篇)

盧溝橋史料陳列館座落在盧溝橋畔,是以盧溝橋橋史爲主題、全面反映盧溝橋歷史、建築結構和雕刻藝術的專項博物館,1981年7月7日建成,並正式對外開放。展室主要有“盧溝橋史料展覽”,展現盧溝橋的歷史,讓人們更好的瞭解盧溝橋。

盧溝橋始建於金大定二十九年(公元1189年),1961年3月國務院公佈盧溝橋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盧溝橋史料陳列館館內陳列內容共分爲兩部分,第一部分介紹了盧溝橋、宛平城的歷史沿革、地理位置;盧溝橋的建築結構、精美的雕刻藝術;古代畫家筆下的盧溝橋。第二部分介紹了1931年“九-一八事變”以後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的部分史料。美麗的盧溝橋已成爲宣傳革命傳統和祖國優秀文化遺產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2

盧溝橋建於1892年(金代),橋長266.5米,橋欄杆上有501只石獅子(也有人說502只),橋下11孔。距今已有八百多年的歷史。

七百多年前,“盧溝曉月”就是著名的燕京八景之一,橋上有清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亭。

到1985年,盧溝橋還是北京西南一條重要的交通通道,擔負着繁重的運輸任務。1985年後在旁邊建了兩座新橋後,舊橋才停止使用。

1937年7月7日日本侵略者在這裏發動進攻,既盧溝橋事變。

據當地的老人介紹,20 世紀80年代(可能是1988年)在一個大晴天,一個劈雷將橋北側中間部分的一個橋柱劈開,現已修復好.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3

青島棧橋是青島海濱風景區的景點之一,是國務院1982年首批公佈的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也是首批4A級國家旅遊區。青島棧橋由回瀾閣、中山路、小青島、海水浴場等景點組成。

青島棧橋位於遊人如織的中山路南端,橋身從海岸探入彎月般的青島灣深處。橋身供遊人參觀並停靠旅遊船,由此乘船可看海上青島。

青島棧橋始建於清光緒十八年(1892年),是青島最早的軍事專用人工碼頭建築,現在是青島的重要標誌性建築物和著名風景遊覽點。

青島棧橋全長440米,寬8米,鋼混結構。橋南端築半圓形防波堤,堤內建有民族形式的兩蹭八角樓,名"回瀾閣",遊人佇立閣旁,欣賞層層巨浪涌來,"飛閣回瀾"被譽爲"青島十景"之一。橋北沿岸,闢爲"棧橋公園",園內花木扶疏,青松碧草,並設有石椅供遊人憩坐,觀賞海天景色。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4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天星橋景區位於黃果樹大瀑布景區下游6公里處,於1984年開始開發建設,1986年正式對外開放,景區規劃面積7平方公里,開發遊覽面積4.5平方公里,由天然盆景區、天星洞景區和水上石林區。它溶匯了喀斯特地貌的精華,集山、水、林、洞、根、滕、石、瀑爲一體,形成了形態各異,卻又緊密相連,在 1999年它還被全國科協評爲國家科普教育基地。

天然盆景區:天然盆景區長約800米,位於500米長伏流表面和河岸西側。有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及水石盆景。一條三公里的石板小道,穿行於石壁、石壕、石縫之中,逶迤於盆景之上。沿小道遊覽,擡頭是景、低頭是景,前後左右都是景,彷彿到了天上的仙境,地下的迷宮。漫步其間,既領略山水之美、又可品味石林之雄奇。近處石林,遠處羣山,倒映碧水之上,展現在眼前的是一幅色彩淡雅景色協調的天然山水畫。有的還可撐上竹筏,穿行於峽谷、石林之中,真可謂輕舟蕩碧波,人在畫中游。天星盆景區還有美女榕、仙山羣掌、歪梳石、熊貓抱竹、雄鷹展翅等形態十分畢真的天然景觀。

數生步:數生步是進入天星橋的第一個景點,這裏水上有石、石中有水,石上又長樹,它比起雲南的石林更多了一份靈氣和秀氣,腳下的石頭散落在水中,形成了365塊跳蹬,正好暗合了一年的週期,它韻含了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日,您可以從第一個跳蹬開始數,因爲每個跳蹬上都刻有日期,當數到您生日的時候,看看四周圍的景色,將有美不勝收之感,因爲此地無處不佳,所以您可以許一個心願,並照相留念表示人生處處有好景,這裏因此得名 “數生步”,又名“蓮花踏步”。

美女榕:有人說它象甘肅敦煌的飛天美女,也有人說它象一個跳水的美女。它是景區很有代表性的一個根抱石的自然景觀,這塊岩石猶如一個雕塑家,它用堅硬的身體不斷地控制和雕塑這株榕樹根的生長,迫使它嚴格的按照人體曲線變化發展,粗細得體,豐滿均勻,最後毅然生成了一個如同美女的身姿。

天星湖:天星湖水面8100平方米,四周景色跟剛纔走過的天然盆景有些不同,來到這,給人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覺,這裏是《西遊記》的“高老莊”豬八戒背媳婦拍攝點。 天星洞景區:天星洞景區在天星景區中段,主要由八八橋,回望石,狹石橋,天星洞,冒水潭等景觀組成。天星洞曾經是一條地下暗河,後來由於排泄面的降底,流水改道,這裏使形成了一個沒有水的地下溶洞。人們以續天星橋之名,把它叫做天星洞,天星洞是一個很具觀賞價值的溶洞,它由一個大廳和若干側廳組成,面積約1.8萬平方米,直徑達150米,洞內高50米,洞中的四根石柱都有20多米高,這裏景觀千奇百怪,洞中石筍、石柱、石花等形態各異、五光十色,最引人注目的景觀有鯉魚跳龍門、八仙過海、美女梳頭、石雞曉唱、苗嶺梯田、將軍帽等。

冒水潭:在天星洞出口,橋上橋絕壁下冒出一股水,如在漲水季節,這股水來勢洶涌,並形成兩米多高的水柱,非常壯觀,當地人把這裏稱爲冒水潭,河水嘩嘩的冒了出來,然後經過一片石灘,形成了冒水潭瀑布,著名的作家葉欣曾經爲它提筆“迭浪飛雪”,電視劇《西遊記》裏的白龍馬入出水就在這裏拍攝。

水上石林區:水上石林區,此段河牀寬闊達400米,面積約0.4平方公里的石林就長在河牀之中,任河水長年沖刷。石林間長着大片的仙人掌和小灌木,終年點綴着綠蔭。冰冷的石頭上,展現的都是生命的繁榮,所謂"石上流水,水上有石,石上有石,石上又有樹。"水上石林區有很多景觀,如羣榕聚會、根王、根牆屏障、盤根畫壁、仙女飛天等,銀鍊墜潭瀑布和星峽飛瀑也分別處在水上石林的左右二側。

銀鍊墜潭瀑布:位於天星景區水上石林左上方。在黃果樹瀑布羣中,它既不是以高取勝,也不是以闊或大驚人,而是以它那千絲萬縷的情態和如泣如訴的瀑聲,讓人看見就不想離開。這個瀑布只有十餘米高,上面成漏斗形,底部是槽狀溶潭。在潭沿面上隆起的石包,象一張張下覆的蓮葉,交錯搭連,河水在每一張葉面上均勻鋪開,縱情漫流,象千千萬萬條大大小小的銀鏈,輕音嚷嚷地緩緩墜入溶潭,永遠沒完沒了。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5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天星洞景區在天星橋景區中段。在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的奇峯異石之中,4根大石柱直抵洞頂,柱上石花叢生,如雕龍刻鳳,色澤豔麗,洞中主要奇景有佈滿碳酸鈣凝膠體、狀若成堆成串葡萄的葡萄廳;有散立在流石灘壩上若"八仙過海"的石筍羣;有色彩豔麗、形狀奇特的滴石、雲碟、雲盤,宛若一席金盃玉盞、佳餚瓊漿的"天國盛宴";此外,還有仿如"荷塘"、"萬里長城"、"冰山雪原"、"苗寨梯田"以及"鳥蟲魚獸、花草樹林、瓜果蔬菜"等造型,都異乎尋常的相似,彷彿世界珍奇、天國神物均聚於此,使天星洞更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

天星洞

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溶洞。洞內自然形成若干大廳和側廳。在五光十色、變幻無窮的奇峯異石之中,4根大石柱直抵洞頂,柱上石花叢生,如雕龍刻鳳,色澤豔麗。溶洞內主要景觀以人工爲主,造型奇特,顯得玲瓏剔透,富麗堂皇。

天星盆景區

位於三岔河的伏流表面和河道的兩側。這是一片水上石林景觀,面積0.19平方公里,這裏有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水石盆景。彎彎曲曲的石板小道,穿行於石壁、石壕、石縫之中,逶迤於盆景邊石之上。沿小道遊覽,擡頭是景,低頭是景,前後左右皆成景,彷彿到了天上的仙境,地下的迷宮。主要景觀有步步景、一線水、空靈石、天星照影、長表峽、側身巖、歪梳石、尋根巖、鴛鴦藤、盤龍圖、美女榕、象鼻石、天星樓、雛鷹出山等。

在天星橋石林附近石頭山的半山腰間,有一溶洞叫天星洞,這是黃果樹風景區衆多洞府裏最美麗的溶洞。天星洞的鐘乳石以色彩斑斕稱著,洞裏的石頭,赤、橙、黃、綠、青、藍、紫七色俱全,幾乎成了太陽光譜的靈敏折光鏡,把大自然的色彩集中到溶洞裏了。洞時感覺 有一根25米高的天然石柱,名天星柱,直託洞裏頂穹。石柱周圍,有一組石頭,每一石頭都極像盛開的荷花,大小不一,若輕輕敲擊,這蓮花狀的石頭就會發出不同音色的樂聲,美妙動人。

水上石林區

水上石林區瀑布水自伏流涌出後,流淌一公里左右,便到了水上石林區。河水從石林的上面分開,環流兩側,又在下面交匯,把一座石林圍在水中,區內水流蜿蜒曲折,石林星羅棋佈,露出水面。水上石林景區主要景觀有銀練墜潭瀑布、星峽飛瀑布、羣榕聚會、根牆屏障、盤根壁畫等。由於長年累月的波浪衝擊和流水侵蝕,河牀形成無數小坑穴,流水漫頂而下,仿若滾珠落玉,陽光這下,閃閃發光,似無數銀練墜入潭中。較之雲南石林,天星橋的水上石林以"水"見長,大自然在"水"字上做很好的文章。河水在石林中時隱時現,穿行於石峯、石壕、石壁、石縫之間、石林間長着大片的仙人掌和小灌木叢及各種花草,使冰冷的石頭上終年綠蔭,展現出生命的繁榮。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6

永定河上的盧溝橋,在北京附近,修建於公元1189到1192年間。橋長265米,整座橋由11個半圓形的石拱組成。每個石拱長度不一,短的只有16米,長的有21.6米。石拱之間有石橋墩,把11個橋拱連成一個整體。由於各拱相連,所以盧溝橋叫做連拱石橋。永定河發大水時來勢很猛,以前兩岸河堤常被沖毀,但是自從建成盧溝橋,再沒有出過事,從這裏可以看出它的設計很科學。橋寬約8米,路面平坦,幾乎與河面平行。橋面用石板鋪砌,兩旁有石欄石柱。每個柱頭上都雕刻着不同姿態的獅子。有的母子相抵,有的相互戲耍,有的像傾聽水聲,有的像檢閱橋上的車馬,千姿百態,栩栩如生。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於世界。那時候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在遊記裏讚揚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他特別欣賞柱子上的獅子,說它是“美麗的奇觀”。在國內,這座橋也歷來爲人們所稱讚。

在我國人民抵抗帝國主義侵略戰爭的歷史上,盧溝橋是值得紀念的。1937年7月7日,愛-民奮起抗戰,揭開了抗日戰爭的序幕,在中國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

盧溝橋,亦稱蘆溝橋,在北京市西南約15公里處,豐臺區永定河上。因橫跨盧溝河(即永定河)而得名,是北京市現存最古老的石造聯拱橋。橋身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充分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和橋樑建造的輝煌成就。

盧溝橋爲十一孔聯拱橋,拱洞由兩岸向橋中心逐漸增大,拱券跨徑從12.35米至13.42米不等,橋身中央微微突起93.5釐米,坡勢平緩。河面橋長213.15米,加上兩端的引橋,總長266.5米。橋身總寬9.3米。橋面寬7.5米。橋兩側雁翅橋面呈喇叭口狀,入口處寬32米。橋面兩側設置石欄,北側有望柱140根,南側有141根。望柱間距約1.8米至2米,柱高1.4米。柱間各嵌石欄板,欄高約0.85米。

整個橋身都是石體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爲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在《馬可·波羅遊記》中它被形容爲一座巨麗的石橋,後來外國人都稱它爲"馬可波羅橋"。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在此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宛平城的中國駐軍奮起抵抗,史稱"盧溝橋事變"(亦稱"七七事變")。中國抗日軍隊在盧溝橋打響了全面抗戰的第一槍。

早在13世紀,盧溝橋就聞名世界。那時候有一個意大利人馬可·波羅來過中國,他的遊記裏,十分推崇這座橋,說它"是世界上獨一無二的"。並且特別欣賞橋欄柱上刻的獅子,說它們"共同構成美麗的奇觀"!

盧溝橋是在金世宗統治的大定二十八年(1188年)五月,決定修建的。不過當時尚未動工,金世宗就在第二年年初病逝了。盧溝橋始建於1189年六月,明昌三年(1192年)三月完工。兩側石雕護欄各有140條望柱,柱頭上均雕有石獅,形態各異,據記載原有627個,現存501個。石獅多爲明清之物,也有少量的金元遺存。"盧溝曉月"從金章宗年間就被列爲"燕京八景"之一。因橋身跨越盧溝,人們都稱它盧溝橋。早在戰國時代,盧溝河渡口一帶已是燕薊的交通要道,兵必爭之地。1153年金朝定都燕京(今北京市宣武區西)之後,這座浮橋更成了南方各省進京的必由之路和燕京的重要門戶。

盧溝橋公元1444年重修。由於清康熙年間永定河洪水,橋受損嚴重, 不能再用,大量古蹟在洪水中銷聲匿跡。1698年重修,康熙命在橋西頭立碑,記述重修盧溝橋事。橋東頭則立有乾隆題寫的"盧溝曉月"碑。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後,葬於河北省易縣清西陵,須通過盧溝橋。由於橋面窄,只得將橋邊石欄拆除,添搭木橋。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1937年7月7日在盧溝橋發生的"七七盧溝橋事變",成爲中國展開全國對日八年抗戰的起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在橋面加鋪柏油,並加寬了步道,同時對石獅碑亭作了修繕。1961年盧溝橋和附近的宛平縣城被公佈爲第一批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1年爲保護盧溝橋減少其運輸量而建立的盧溝新橋完工,但盧溝橋仍然繼續承擔交通運輸任務。1986年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成立,目的在於恢復盧溝橋原貌,工程拆除了1949年後鋪設的柏油和1967年加寬的步道,恢復了古橋的原貌,同時將機動車的通行移至緊鄰的盧溝新橋與之後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

建橋歷史

明代自永樂十年(1420xx年)到嘉靖三十四年(1555年)共修橋6次。6次均無大工程。

清代自康熙元年(1662年)至光緒年間,共修橋7次,其中5次工程不大,只有兩次工程稍大一些。

公元1920xx年,清光緒帝死後,殯葬於河北省易縣西陵,須通過此橋。由於橋面窄,只好將橋兩旁石欄臨時拆除,在兩側添搭木橋,以便順利通過棺槨。事後,又將石欄照原樣恢復。

歷史上有兩個盧溝橋

最初的建於金朝大定二十九年(1189),到清朝康熙年間毀於洪水。康熙三十七年重建(1698),這纔有了盧溝橋。因此,通常所說的盧溝橋有八百餘年曆史,是把新舊兩個橋的時間算在一起,我們所看到的是康熙重建的盧溝橋,只有三百餘年的歷史。

文革期間的修繕工程

1967年8月,中央"文革領導小組"命北京市革命委員會(市政府)解決盧溝橋交通不暢問題。在這加寬400餘米步道、建立59道混凝土挑樑的修繕工程中,由於正值"文革",原工區主任和老工程師都在接受工人階級再教育(參加勞動),由一名青年工人任施工隊隊長,施工隊中有一名貧農出身的老石工,自己做主大膽地更換望柱91根、欄板9塊。在91根望柱上共雕出石獅164只。比原有91根望柱上的獅子總數多出5只。使全橋望柱上的獅子總數達到491只。

新建"盧溝新橋"

1971年,北京市在距盧溝古橋約一公里遠處又新建了"盧溝新橋"。這是一座17孔跨河公路橋,全長54.99米,寬15.5米。

1985年又在旁邊建了一座新橋,舊盧溝橋從此成爲文物,不再通車。

全面修繕古橋

1986年,北京市政府專門成立了"盧溝橋歷史文物修復委員會",全面修繕了古橋。工程籌資355萬元,拆除了1967年加寬的步道和混凝土挑樑,並清除瀝青,中間空出印心,完全恢復了古橋原貌。

1988年9月3日是一雷雨天,一個霹雷將盧溝橋北側東起第68根欄杆望柱擊壞,望柱上的石獅也同時壞損。1997年又對部分被雷電擊壞的石獅和望柱進行了補救。

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

民間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之謂,各方說法不一,此處據盧溝橋文物部門數據。盧溝橋全長266.5米,寬7.5米,最寬處可達9.3米。有橋墩十座,共11孔,整個橋體都是石結構,關鍵部位均有銀錠鐵榫連接,爲華北最長的古代石橋。而最有特色的,則是橋墩的造法。墩下面呈船形,迎水面砌作分水尖,外形像一個尖尖的船頭,其作用則在於抗擊流水的衝擊。橋上的石刻十分精美,橋身的石雕護欄上共有望柱281根,柱高1.4米,柱頭刻蓮座,座下爲荷葉墩,柱頂刻有衆多的石獅。望柱上雕有大小不等、形態各異、數之不盡的石獅子。民間有句歇後語說:"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不清",明代《帝京景物略》也有盧溝橋的石獅子"數之輒不盡"的記載。許多遊人試圖搞清數目,但數來數去,眼花繚亂,最後只有作罷。1962年有關部門專門派人搞了一次清點,逐個編號登記,清點出大小石獅子共485個,至此,應該說是"迷團冰釋"了。孰料,在1979年的複查中,又發現了17個,這樣,大小石獅子的總數應爲502個,今後是否還會發現,誰也不敢來劃這個句號。

石獅子姿態各不相同

盧溝橋的石獅子姿態各不相同。獅子有雌雄之分,雌的戲小獅,雄的弄繡球。有的大獅子身上,雕刻了許多小獅,最小的只有幾釐米長,有的只露半個頭,一張嘴。因此,長期以來有"盧溝橋的獅子數不清"的說法。據統計,望柱上有大石獅281個,小石獅211個,橋上石獅共492只,橋東端還有頂着欄杆的石獅,左右各1只。橋兩頭有華表各1對,華表頂部石獸各1對(東邊爲一對獅子,西邊爲一對大象)。總計石獅496個,兩畔還各有石碑一座:一座碑上記載清康熙二十七年(1698)重修盧溝橋的經過。另一座是乾隆所寫金章宗所題"盧溝曉月"四字。碑高4.52米,寬1.27米,厚84釐米,盧溝橋爲燕京八景之一。1937年"七七事變"就發生在此。望柱上當年日軍的彈痕猶斑斑可見。1981年建立盧溝橋史料陳列館,1987年在橋南另建一座新公路橋,叫京石公路橋,全長1120米。盧溝古橋只准許行人步行通過。盧溝橋爲全國重點保護文物。

坐落在橋西頭的石碑

明崇禎十三年(1640年)建成此城。城東西長640米,南北長320米,城門分東西兩座,東門爲"順治"西門爲"永昌",清代改爲"威嚴"。東西城門建有城樓、甕城和閘樓。原來城四角各有一座角樓。南北城牆正中有馬道並在臺上蓋有樓和兵房。城牆周圍有垛口、望孔,下有射眼,每個垛口都有蓋板,古稱"崇墉百雉,嚴若雄關"。

三獅齊吼

1937年7月7日,爆發了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從此中國人民開始了全面性的抗戰。

橋東端伏地大石獅

抗戰雕塑園: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雕塑園,是由北京市政府投資興建的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是一個集歷史、文化、藝術和革命傳統教育於一體的觀光勝地。她於1995年7月7日奠基,20xx年7月竣工,8月16日正式對社會開放。

抗戰雕塑園位於豐臺區宛平城與京港澳高速公路之間的三角地帶,西臨永定水,南望京港澳高速,北倚宛平城,佔地二十公頃。園內有前親筆題寫碑名的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紀念碑;有以《國歌》爲主題反映中國人民八年浴血抗戰歷史的雕塑羣區以及下沉式中心廣場、歷史悠久的宛平城牆等主要景區。園中還種植了雪松、合歡、珍珠梅等十餘種喬灌木和名貴草坪,林草相映成趣。置身於雕塑園中,舉目眺望,紀念碑巍然高聳,雕塑羣凝重悲壯,宛平城牆歲月滄桑,不禁令觀衆浮想聯翩,萬千感受油然而生。

雕塑羣區由日寇侵凌、奮起救亡、抗日烽火和正義必勝四個部分共計三十八尊銅鑄雕塑。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

貴州是雲貴高原的心跳,是華夏神州的多彩樂園。喀斯特地貌是大自然賦予的美好形態,山川秀麗是貴州人民得天獨厚的財富紐帶。歡迎您走進多彩貴州,熱情好客的貴州人將與你一同領略風格迥異的黔中山水人文。我是導遊員小代,接下來將由我帶領大家去遊覽黃果樹----天星橋風景區。今天我們要遊覽的景區是5A級重點風景名勝區,黃果樹——天星橋。它位於黃果樹大瀑布下游6公里處,是一座規模巨大的天然園林,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景區,主要觀賞的是山水 林洞 根藤 石瀑的美妙結合。天星橋玲瓏秀美,“風刀水劍刻就萬頃盆景,根筆藤墨繪製千古絕畫”的這幅對聯,點出了天星景區的神韻。

首先我們進入天然盆景區。它由大大小小的天然山石和水石盆景組成。這裏水上有石,石中有水,水中又生樹,比起雲南的石林更多了一份靈氣。漫步其中,可謂是人在畫中游。現在我們看見散落在水中的石頭共有365塊。正好暗合了一年的週期,它蘊含了世界上每個人的生日,您可以從第一步開數,因爲每塊石頭上都刻有日期。當數到你生日的時候,看看四周的景色,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讓你徹底放鬆,而這裏,得名“數生步”。景區內還有一棵代表性的“根抱石”自然景觀——美女榕。這是個巧奪天工的傑作,有人說她像敦煌的飛天,也有人像一個跳水女王。它是由一塊岩石,像雕塑家般用自己堅硬的身軀去塑造這顆榕樹的根。使其變化發展,粗細得體,最後生成一個如同美女的身姿。

現在我們來到的這片開闊的湖面就是天星湖,這裏是西遊記中的高老莊豬八戒背媳婦的拍攝點,繼續走下去,就來到了天星洞,洞內有多個巨大洞廳和衆多喀什特洞穴景觀。

最後我們來到的是水上石林。它是天星景區的下段,景區內水流蜿蜒曲折,石林星羅棋佈露於水面。奇妙的是石上竟有奇特植被生長。如石筍上生長着各種各樣的小灌木。重重疊疊的仙人掌,星星點點的小花,美不勝收。此刻展現在我們眼前的是銀鍊墜潭瀑布。它只有十餘米高,上面呈漏斗狀,水落下來像一張張下覆的蓮葉,交錯搭連,又似千千萬萬條銀鏈,是黃果樹瀑布羣中號稱形態最美的瀑布。

好了,朋友們,天星橋景區到這裏就畫上句號了。在短短的時間裏與各位相識,現在就要和各位說再見了!有一句話是這樣說的:不說再見又怎能更好的相見了!所以爲了證明這句話,我們會再見的。希望在這景區的短短相識和景區的美麗能給你留下深刻印象。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8

親愛的遊客朋友們,大家好!我是你們此次行程的導遊——小*,大家可以叫我小*或*導,我代表我們重慶國際旅行社向大家表示熱烈的歡迎!今天呢,我們要去參觀神祕的地方——武隆天生三橋。希望在我的服務和大家支持配合下呢,我們可以度過一個輕鬆愉快的旅程!

我們的旅遊車還需要半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目的地,在這裏呢,小*先給大家就武隆和天生三橋給大家作一個簡要的介紹。

早在10多年前啊,科學家就對武隆喀斯特景區進行了不斷的系統的深入研究,發現了它巨大的旅遊價值。XX年6月27日,由重慶武隆、雲南石林和貴州荔波共同組成的“中國南方喀斯特”,以其景觀資源的獨特性、完整性和原始性,在31屆世界遺產大會上,全票通過,正式列入了《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武隆從爲了重慶唯一一處世界自然遺產。

天生三橋地處仙女山南部,位居仙女山與武隆縣之間, 景區內天生石橋氣勢磅礴,林森木秀、飛泉流瀑,包容了山、水、霧、泉、峽、峯、溪、瀑,是一處高品位的生態旅遊區。 天生三橋由天龍橋、青龍橋、黑龍橋組成,氣勢磅礴、規模龐大,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羣。橋平均高度爲 200 米以上,橋面寬約 100米,三座橋呈縱向排列,平行橫跨在羊水河峽谷上,將兩岸山體連在一起,在距離幾百米之內就有如此宏大的三座天生石拱橋實屬國內罕見、世界稀有,是亞洲最大的天生橋羣,真不愧爲自然界留給人類的寶貴財富。沿着幽靜的小道來到大橋下,便會對雄偉、壯觀有了更深的理解,驚歎造物主竟是如此的神奇。天生橋橋體溶洞四伏,水簾高懸。橋下溪流潺潺,噴泉叮咚。這裏啊,林森木秀,峯青嶺翠,懸崖萬丈,壁立千仞,綠草茵茵,修竹搖曳,飛泉流水,一派雄奇,蒼勁、神祕、靜悠幽的原始自然風貌,以山、水、瀑、峽、洞、橋構成一幅完美的自然山水畫卷。張藝謀曾在這裏拍攝了《滿城盡帶黃金甲》,是整部電影唯一的外景拍攝地點。

下面就給大家說說這三座橋。

天龍橋:天龍橋爲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一座天生橋,又名頭道橋 ,高大厚重、磅礴氣勢,以雄壯稱奇。橋高235m,橋厚150m,平均拱橋高度96m。拱孔跨度20-75m,平均34m,橋面寬度147m。 天龍橋橋下發育有兩個穿洞,左(南)側的穿洞稱爲迷魂洞,洞底高出右(北)側穿洞120m。洞壁有大量的破痕、窩穴及溶孔等水流活動的痕跡,地下伏流曾經從左穿洞流過,後來齪彎取直改道爲右側的穿洞。

青龍橋:青龍橋爲羊水河峽谷上的第二座天生橋,又名中龍橋,因雨後飛瀑自橋面傾瀉成霧,日照成彩虹,似青龍扶搖直上而得名。橋面高度爲281m,是三座天生橋中最高者;平均拱孔高度103m;橋面厚度168m,拱孔跨度13-58m,平均31m;橋面寬124m。 青龍橋以高大著稱,達281m,爲世界喀斯特天生橋高度之最。從橋下仰視,拱孔高曠,壁立千仞;洞頂逐次崩塌斷面呈弧形平行分佈,展示着天坑、天生橋的形成、演化過程。

黑龍橋:黑龍橋爲羊水河峽谷上位置最下游的天生橋,橋名古已有之,因其拱洞幽深暗黑,似有一條黑龍蜿蜒於洞頂而得名。橋面高223m,平均拱孔高116m,爲三橋中最高者;橋厚107m;拱孔跨度16-49m;橋面寬達193m,亦爲三橋中寬度最大者。

好了,我們的車子已經到了景區了,請大家做好準備,一起去大飽眼福吧!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9

天星橋的景物,可以分爲石景、水景、樹景、洞景,實際上無法分開,因爲它們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而且這種融合不僅僅是形體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靈性的融合。天星橋是一個最具靈性的地方,山有靈性,水有靈性,樹有靈性,就連石頭也有靈性。

就說根與石,尤其是它們的結合吧,這在天星橋是最值得玩味的景物之一。根與石,本是互不相容的。根的生長,總是要避開石頭,而石頭呢,又總是板着無情的臉孔,或揮着冰冷的拳頭,警告根:請勿靠近我!請勿依附我!可在這裏卻有一種想象不到的奇蹟:有生命的根和本無生命的石頭,竟是那樣熱烈地擁抱在一起了根從懸崖頂上垂下來,不知道的人簡直看不出那是根,而是一條條懸吊着的鋼絲繩。當知道的人告訴你,那是榕樹的根。這時你又會惋惜地說,那豈不是已乾枯了嗎?可是,你看看那根的頂端伸出來的嫩黃色的須,你吃驚了:它還有生命力哩!它還在生長哩!你又別以爲這些急切向下延伸的根鬚在期待的是鬆軟的泥土。不,在下面做着懷抱迎接它們的竟是石頭,是和上面的懸崖一個樣的石頭。有的一條根和下面的石巖結合了,它就在石巖的懷抱中長成了支柱,頂着石的天,立於石的地。根的生命就這樣在石與石之間頑強地生長着……

懸崖腳下,有一股泉水從巖洞裏流出來,叫做龍井,水質純淨,清涼沁人。龍井前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上長一棵大榕樹,盤在石頭上的根,像千手佛似的把大石緊緊抱住。最不可思議的是有一條根,大得幾乎可合抱,伸出四五米遠;插入另一端的石縫內,又拖住了另一塊巨石,在湍急的泉水上空架起一坐“根橋”,人盯以在“橋”上行走或停留。

根,連巖補石的無所不在而又無所不能的有生命的膠合劑。這裏還有許多根的化石,包含在岩石的縫隙中,質地非常堅硬。根對於石的愛情,真是到了天長地久的地步。

這是講根的一面,而石的一面呢,天星橋的石頭,也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唯其如此,天星橋的石頭才能把那麼多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粗或細的樹根接納進自己的懷抱,甚至出現“懸巖未得半粒土,絕壁焉藏萬丈根”的巖壁上長樹的奇異景象。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10

蘭州中山橋俗稱“中山鐵橋”、“黃河鐵橋”,位於濱河路中段北側,白塔山下、金城關前,建於公元一九○七年(清光緒三十三年),是蘭州歷史最悠久的古橋,也是5,464公里黃河上第一座真正意義上的橋樑,因而有“天下黃河第一橋”之稱。

中山鐵橋長233。33米,寬7。5米,有6墩5孔的鐵橋,橋上飛架5座弧形鋼架拱樑。其前身始於明洪武5年(1372年),宋國公馮勝在蘭州城西七裏處建的浮橋名叫鎮遠橋。根據清道光“蘭州府志”記載,該橋以二十四艘大船貫連,浮於河面,冬拆夏設。嚴冬時黃河結冰,車馬都可通行。至明洪武9年(1376年),衛國公鄧愈移浮橋至西10裏處,稱“鎮遠橋”;明洪武20xx年(1385年),蘭州衛指揮楊廉將浮橋移至今日位置,至今遺存重10噸,長 5。8米的鑄鐵橋柱“將軍柱”三根。清光緒33年(1920xx年),清政府在蘭州道彭英甲建議和甘肅總督升允的贊助下,動用國庫白銀三十萬六千餘兩,由德商泰來洋行喀佑斯承建,美國人滿寶本、德國人德羅作技術指 導,建起了長達233。33米,寬7。米的黃河第一座鐵橋,初名“蘭州黃河鐵橋”。1942年改爲“中山橋”,1954年,人民政府整修加固了鐵橋,又增加了五座弧型架拱樑,使鐵橋顯得堅固耐用,氣勢雄渾。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11

泉州洛陽橋位於福建泉州東北洛陽江上,宋皇佑五年(1053年)興建,嘉祐四年(1059年)建成;是古代漢族橋樑建築的傑作。泉州洛陽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橋長834米,寬7米,有橋墩46座,全部用巨大石塊砌成。結構堅固,造型美觀,具有極高的橋樑工程技術和藝術水平,體現了古代漢族勞動人民的高度智慧。

洛陽橋,又稱萬安橋,在市區東北郊洛陽江入海處,該橋是舉世聞名的樑式海港巨型石橋,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因建橋處海潮洶涌,江寬流急,建橋工程非常艱鉅。爲此,採用了一種新型建橋方法,即在江底隨橋的中線鋪滿大石頭,築起一條二十多米寬,里長的水下長堤。然後在石堤上用條石橫直壘砌橋墩,成爲現代橋樑工程中“筏形基礎”的先驅。這種技術,直到十九世紀,歐洲人才開始採用。

爲了使橋墩更爲牢固,巧妙地利用繁殖“礪房”的方法,來聯結膠固石塊。這種用生物加固橋樑方法,古今中外,絕無僅有。當時,大橋建成後,橋上還裝飾有許多精美的石獅子、石塔、石亭,橋兩端立有石刻人像守護。

洛陽橋的修建成功,轟動了泉州遠近,引起當地造橋熱潮,先後造了十大石橋,其中建在晉江上的安平橋,規模更是宏偉。

洛陽橋是當時泉州郡守宋代大書法家蔡襄倡導興建的,他撰寫的《萬安橋記》碑刻,是書法珍品,爲歷代書法家珍視,現保存在橋頭蔡忠惠公祠內。

“萬曆三十五年秋地震,橋圮,大石橋折入於海,橋北故址塌南四尺奇。餘乃採石從海底結趾二十三,葺舊三十五,整補扶欄五百,增兩翼鎮風塔各一,折樑重易,關摟亭榭一新。”

中國第一座海灣大石橋洛陽橋(原名萬安橋),素有“海內第一橋”之譽,是古代著名跨海樑式石構橋,在中國橋樑史上與趙州橋齊名,有“南洛陽,北趙州”之稱,著名橋樑專家茅以升稱之爲“中國古代橋樑的狀元”。世界著名科技史專家李約瑟也對它做了很高的評價。千百年來,一提起洛陽橋備受讚頌的是北宋一代名臣蔡襄,其實建造洛陽橋的實際主持人卻是盧錫。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12

武漢長江大橋人行道內緣後來增設了鋼筋混凝土結構的防撞護欄。每隔32米矗立一對燈柱,兼作無軌電車供電線路的支架。入夜成串的橋燈遠望如過江銀龍,壯麗奇絕。大橋管柱基礎、墩臺、樑體及鐵路聯絡線由鐵道部大橋工程局施工,公路橋橋面及兩岸引道由武漢市建設局協同施工。大橋工程耗用混凝土和鋼筋混凝土12.63萬立方米;安裝鋼樑24372噸;打入鋼筋混凝土管樁3 000根,總長62.5公里;直徑1.55米的鋼筋混凝土管柱224根,總長3 752米。總結算投資1.38億元,大橋主體工程投資7189萬元。公路橋橋面由武漢市建設局負責維修管理,其餘均由鄭州鐵路局武漢長江大橋橋工處維修管理。

經過30多年運行檢驗,雖因航運事故大橋鋼樑嚴重受撞兩次,橋墩受船舶撞擊多達50次,正橋的穩定性仍然良好,在交通量逐年增長、負荷已趨飽和的狀況下,仍能保證火車和機動車的正常通行。橋樑的常年維護內容爲:鋼樑油漆翻新,橋面易損件翻修和橋頭堡裝飾層的維修。漢陽岸引橋發生過嚴重的病害,經維修加固後趨於穩定。大橋通車前,一列鐵路貨車車廂經輪渡過江,需往返多次,最快也需5個多小時。

大橋通車後頭5年,鐵路通過貨運量800多萬噸,縮短運輸時間約2400萬車小時,貨運費用的節約已超過大橋造價。公路橋部分,30多年中過橋車流量逐年增長,1988年晝夜行車在3萬輛次以上。這座萬里長江第一橋的修建爲以後長江各處修建大橋積累了成功經驗,培養造就了大批建橋骨幹。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13

各位團友:

大家好!我們今天遊覽的第一站是棧橋。棧橋是青島的象徵,是青島人的自豪。它位於青島灣,目前全長440米,寬8米, 與市區繁華的中山路成一條直線,由海岸前伸入海。遠處看,它像一條彩虹橫臥在大海之上,止境的"回瀾閣"如同飄浮在大海之顛,因此有"長虹遠引"、"飛閣回瀾"之美稱。

30年代棧橋曾被譽爲青島十景之首、青島市鄉二十四景之一,不少文人墨客爲之留下詩賦和讚美,海內外的主要賓客、要員、著名人士在青島觀光時,都要登臨棧橋,觀賞海濱景色。馳譽中外的青島啤酒商標便是以棧橋爲圖案設計而成的。

20xx年包含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度旅遊局評爲首批AAAA級景緻區。

爲什麼叫棧橋?對於棧橋的定義,漢語字典中的說明是:"但凡伸到海里的簡易碼頭都稱爲棧橋。"那它爲什麼又會成爲青島的標記呢?本來青島在100多年前是一個小漁村,1891年清政府下聖旨在青島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紮青島,爲便於軍隊軍需物質的運輸, 建了兩座碼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該碼頭原稱呼良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 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長200米,寬10米。另一座位於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本人設計的, 也是青島港最早的碼頭建設。1897年,德軍以演習爲名,從青島灣登陸,武力佔據青島,棧橋成爲德軍侵佔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犯青島後,

將原橋北端改爲石基,水泥鋪面,南端下破,鋼製橋架上面鋪有木板,並設輕巧鐵軌,南端還是鐵木橋,橋身延伸到350米,仍爲軍用碼頭。 1920xx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後,棧橋逐步失去它作爲碼頭的歷史使命,開端向遊人開放。1920xx年青島被中國收回,1931年公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半圓型的防浪堤, 並在防浪堤上建築了存在民族情勢的二層八角涼亭,亭子由彩色琉璃瓦籠罩,24根紅漆柱子支持,取名"回瀾閣"。閣心有螺旋形樓梯,樓上一週爲玻璃窗,有"一窗一景,一景一畫"之說。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 棧橋從此成爲青島第一景。建國後,國民政府屢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 1985年輕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砌花崗岩石臺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範圍整修,此次維修既到達防風浪、防腐化請求,堅持原有的風度,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添了雅觀後果,使全部橋體煥發了青春。

棧橋是青島歷史的見證,有着一百多年的歷史。她身上即刻錄了青島的辱沒歲月,也記載懂得放後青島市的建設與發展。

各位團友,我們現在站在棧橋橋頭,沿着這條通往海中的路往前走,猶如置身於大海之中,能充分感觸到海的氣味,休會到海的廣闊巨大。碧波拍打着橋面,白雲在頭上飄過,海鷗在天空中翱翔,遊船在海中穿梭,大家在前進中可以看到岸邊的紅瓦、綠樹猶如一幅俏麗的畫卷逐漸展示在我們眼前。我們可以充足領略到康有爲先生所描述的:"碧海藍天,紅瓦綠樹"。前面我們看到的這個沙灘是棧橋海水浴場,它是市區浴場中最小的一個,它與繁榮的中山路相鄰而且周圍環境非常精美,有許多人到此游泳。

看團島方向的高大建築,我們首先看到的那座玻璃幕牆樓是山東省國際商業大廈,它於1991年1月份動工,同年12月份封頂,施工進程中應用新技巧、新資料發明了4.5天建一層樓確當時的全國最高紀錄,它共有39層,地下3層,地上36層,高是118.5米,是90年代齊魯第一高樓。接下來我們看到的那座高大建築是青島的海關大樓,海關大樓始建於1992年10月,共26層,地上24層,地下2層,139.9米高,青島海關固然以青島命名,但卻是山東口岸進出境監視的總治理機關,下轄濟南、淄博、濰坊、煙臺、威海等十多個海關,是中國北方的三大海關之一,而且自1997年開始持續五年監管的進出口貨運量名列全國第一。

海關大樓前面那座造型獨特的修築是海上皇宮,海上皇宮是一座集遊覽、娛樂、上演、餐飲於一體的遊覽場合,投資一億多人民幣,整座修建是由多少個四分之一的圓體組成的,共6層,地下一層,地上5層,整體用108根柱子支撐,建築面積1.1萬平方米,它以一流的環境,五星級的服務,被列爲青島餐飲特一級店。

各位團友,現在咱們來到了回瀾閣,我們能夠在閣樓憑窗遠望,全方位地看到漂亮的青島灣和四周的各個景點跟有名建造。個別景點,我們等一會還將去參觀旅行,當初我扼要地給大家先容一下:  回瀾閣對面那座小島是小青島,小青島上由於植被旺盛,鬱鬱蔥蔥,看上去一片蔥綠因而得名"青島"。青島建市後,便以它命名,這個島便改名"小青島"了。

在小青島南面還有一座島,那就是"薛家島"。薛家島原來是一個荒僻的小島,在明朝初年,島上漁村裏有一姓薛的人家出了一員大將叫薛祿,從此逐漸發展成爲規模較大的漁村,改名爲薛家村,爾後小島又改名爲薛家島。它的面積爲27平方公里,海岸線長達38公里,並有青島最長的一個沙灘-"金沙灘"。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14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大橋南路上,不遠處,我們就可以看到巍峨壯觀的南京長江大橋了。南京長江大橋是從1958年開始勘測,在1960年到1968年的這段特殊歷史時期,新中國建橋大軍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自行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這是繼白沙陀和武漢長江大橋之後,在長江上建成的第三座大橋。 各位遊客:前方是勝利廣場,廣場一側矗立着一尊新落成的青銅塑像,像的原形是南京第一任市委書記、南京市市長劉伯承。基座上鐫刻着題寫的“劉伯承元帥”5個大字。像高5米,寓意着1999年是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50週年,基座高4.23米,象徵南京解放的日期。

請大家向前看,這就是橋頭堡,橋的南北各有一對,高爲70米,橋頭堡上各有三面紅旗,象徵着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請大家往左邊看,這座塑像上5個人物,是當時中國社會的5大組成部分,即工、農、兵、學、商。他們共舉五星紅旗昂首向前,象徵着團結一致革命的苦幹精神。大橋兩側整齊地排列着的是150對白玉蘭花燈,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萬盞燈火,把大橋雄姿勾勒得更加清晰、迷人,着實是一幅“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畫面。“天塹飛虹”作爲金陵四十景之一,可謂名副其實。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大橋公園。在這裏我們可清楚地看到江中共有10個橋墩,其中9個橋孔,中孔高爲35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江中央有一露出水面的橋樁。這一橋樁就是大橋初建時,由蘇聯專家主持打下的第一個橋樁。正在此時,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單方面撤走所有專家和建設圖紙。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中國的橋樑建設者們勵精圖治,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自行研究、設計,建成了大橋。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我們的車正行駛在大橋南路上,不遠處,我們就可以看到巍峨壯觀的南京長江大橋了。南京長江大橋是從1958年開始勘測,在1960年到1968年的這段特殊歷史時期,新中國建橋大軍發揚“獨立自主,自力更生”的精神,自行設計、施工,建造而成的。這是繼白沙陀和武漢長江大橋之後,在長江上建成的第三座大橋。

遊客們:衆所周知,長江是中國最大的河流,然而,千百年來,卻一直阻隔着長江天塹,歷來又是兵家必爭之地。史料記載,早在公元前220xx年,楚霸王項羽被劉邦所困,突圍向南,可到了江北的卸甲甸,無法過江,折往江西,在安徽烏江鎮走投無路,只好拔劍自盡。至今在大橋北面的大廠鎮還保留着卸甲甸、霸王山的地名呢!以蔣介石爲首的國民黨也曾幻想着憑藉長江天險,繼續負隅頑抗,但是英勇的解放大軍在1949年4月23日,人民取得了勝利,然而,滔滔江水依然阻隔了南北交通,影響着社會主義經濟的發展。在南京這個交通要塞城北的長江上架橋成了廣大人民的迫切願望。

但是,長江水流急、江面寬,要架橋談何容易!早在解放前,國民黨政府曾邀請美國橋樑專家來此考察,終因水文複雜、地質條件差,而得出無法建橋的結論。1960年我國建橋大軍在黨的正確領導下,發揚大無畏精神,依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在蘇聯單方面撤走橋樑專家和研究人員的艱難情形下,奮鬥8年,耗資1.8億人民幣,耗用50萬噸水泥,100萬噸鋼材,終於建成了這座舉世聞名的長江大橋。從此“天塹變通途”,使大江南北更緊密地聯繫在一起,這不僅對中國的經濟建設起到了極大的推進作用,同時也向世人證明了外國人認爲辦不到的事中國人辦到了,顯示了中華民族的尊嚴和中國人民大無畏的英雄氣概。

各位遊客:前方是勝利廣場,廣場一側矗立着一尊新落成的青銅塑像,像的原形是南京第一任市委書記、南京市市長劉伯承。基座上鐫刻着題寫的“劉伯承元帥”5個大字。像高5米,寓意着1999年是渡江戰役勝利暨南京解放50週年,基座高4.23米,象徵南京解放的日期。

現在,我們的車已駛上了大橋的引橋了。這座大橋,由引橋和正橋兩部分組成,上層爲公路橋,正橋長1577米,引橋長3012米,寬19.5米,可供4輛大卡車同時並行;下層爲鐵路橋,全長6772米,寬14米,鋪設雙軌,兩列火車可同時對開。兩端接地部分建有22個富有鮮明民族特色的橋孔。

請大家向前看,這就是橋頭堡,橋的南北各有一對,高爲70米,橋頭堡上各有三面紅旗,象徵着50年代的人民公社、大躍進和總路線。請大家往左邊看,這座塑像上5個人物,是當時中國社會的5大組成部分,即工、農、兵、學、商。他們共舉五星紅旗昂首向前,象徵着團結一致革命的苦幹精神。大橋兩側整齊地排列着的是150對白玉蘭花燈,每當夜幕降臨,華燈齊放,萬盞燈火,把大橋雄姿勾勒得更加清晰、迷人,着實是一幅“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畫面。“天塹飛虹”作爲金陵四十景之一,可謂名副其實。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來到了大橋公園。在這裏我們可清楚地看到江中共有10個橋墩,其中9個橋孔,中孔高爲35米。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江中央有一露出水面的橋樁。這一橋樁就是大橋初建時,由蘇聯專家主持打下的第一個橋樁。正在此時,中蘇關係惡化,蘇聯單方面撤走所有專家和建設圖紙。在這樣的惡劣環境下,中國的橋樑建設者們勵精圖治,充分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自行研究、設計,建成了大橋。

有人可能要問,在橋樑建設之前,是如何解決南北交通的呢?以前,南岸的下關到北岸的浦口,一直是溝通南北的重要渡口。1920xx年6月1日,孫中山先生的靈樞就是由浦口碼頭過江,在下。關碼頭登岸的。1938年,帝國主義爲了掠奪中國的財富,在下關和浦口修建了兩座棧橋,用兩條900馬力的輪渡,運送火車車皮過江。解放後,人民政府爲了緩解這條航線的壓力,又增加了3條輪渡。但是由於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和過江速度的緩慢,遠遠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和國家建設的需要。大橋通車後,鐵路橋每天南來北往對開的列車多達100多列,每列火車通過“天塹”只需幾分鐘的時間,貨運列車的中轉時間比過去縮短了3個多小時。今天,隨着現代化建設步伐的加快,大橋的運輸壓力也達到超負荷的地步,橋孔對大型貨輪的通過能力也顯得不足。爲適應交通發展的需要,不久的將來,在這座大橋的東面,又將是長虹飛跨——建造南京長江第二大橋。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16

棧橋是青島的象徵。遊人漫步於棧橋海濱,可見青島新月型的城市輪廓,棧橋似長虹臥波,回瀾閣熠熠生輝。所謂“長虹遠引”、“飛閣回瀾”即出於此。遠處,小青島上白色的燈塔亭亭玉立。東側和北側,紅瓦綠樹交相輝映,各式建築參差錯落的分佈在海岬坡地之上。西側,現代化的高樓大廈緊靠海岸拔地而起,壯麗恢宏。沿岸的防波堤由花崗岩壘砌,高出水面10餘米。漲潮時,驚濤拍岸,激起簇簇雪白浪花,引來無數遊人觀看;潮退後,赭色岩礁和金色沙灘露出水面,海灘上滿是趕海拾貝的遊人。每逢風平浪靜之時,成千上萬只海鷗自由地翱翔,使美麗的青島灣充滿了勃勃生機。漫步棧橋之上,可盡收青島灣的如畫美景,簇簇雪白浪花、點點赤色礁岩,紅瓦綠樹點綴於海港之濱,飛閣回瀾安坐於碧波之上,百年滄桑,終現生機勃勃。

關於橋的導遊詞 篇17

天星橋的景物,可以分爲石景、水景、樹景、洞景,實際上無法分開,因爲它們是互相融合在一起的,而且這種融合不僅僅是形體的融合,更重要的是靈性的融合。天星橋是一個最具靈性的地方,山有靈性,水有靈性,樹有靈性,就連石頭也有靈性。

就說根與石,尤其是它們的結合吧,這在天星橋是最值得玩味的景物之一。根與石,本是互不相容的。根的生長,總是要避開石頭,而石頭呢,又總是板着無情的臉孔,或揮着冰冷的拳頭,警告根:請勿靠近我!請勿依附我!可在這裏卻有一種想象不到的奇蹟:有生命的根和本無生命的石頭,竟是那樣熱烈地擁抱在一起了根從懸崖頂上垂下來,不知道的人簡直看不出那是根,而是一條條懸吊着的鋼絲繩。當知道的人告訴你,那是榕樹的根。這時你又會惋惜地說,那豈不是已乾枯了嗎?可是,你看看那根的頂端伸出來的嫩黃色的須,你吃驚了:它還有生命力哩!它還在生長哩!你又別以爲這些急切向下延伸的根鬚在期待的是鬆軟的泥土。不,在下面做着懷抱迎接它們的竟是石頭,是和上面的懸崖一個樣的石頭。有的一條根和下面的石巖結合了,它就在石巖的懷抱中長成了支柱,頂着石的天,立於石的地。根的生命就這樣在石與石之間頑強地生長着……

懸崖腳下,有一股泉水從巖洞裏流出來,叫做龍井,水質純淨,清涼沁人。龍井前有一塊大石頭,石頭上長一棵大榕樹,盤在石頭上的根,像千手佛似的把大石緊緊抱住。最不可思議的是有一條根,大得幾乎可合抱,伸出四五米遠;插入另一端的石縫內,又拖住了另一塊巨石,在湍急的泉水上空架起一坐“根橋”,人盯以在“橋”上行走或停留。

根,連巖補石的無所不在而又無所不能的有生命的膠合劑。這裏還有許多根的化石,包含在岩石的縫隙中,質地非常堅硬。根對於石的愛情,真是到了天長地久的地步。

這是講根的一面,而石的一面呢,天星橋的石頭,也是活的,有生命的,有感情的,唯其如此,天星橋的石頭才能把那麼多或大或小,或長或短,或粗或細的樹根接納進自己的懷抱,甚至出現“懸巖未得半粒土,絕壁焉藏萬丈根”的巖壁上長樹的奇異景象。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