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山導遊詞(精選19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55K

塔山導遊詞 篇1

遊客朋友:

塔山導遊詞(精選19篇)

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遊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闢爲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樑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餘脈。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爲“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爲蘭州市的標誌性景觀。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築羣。該建築羣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迴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築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築,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樑畫棟。大廳迴廊兩側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迴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爲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牆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樑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各位遊客:沿三臺東側盤山小道上來,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座牌坊,正面題額爲“鳳林香嫋”,背面題額爲“秀映三臺”,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蘭舉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寶。這座牌坊號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這裏俯視山下,黃河如帶,鳳林關一帶炊煙裊裊,彷彿能聞到飄來的飯香;放眼遠眺,皋蘭山三臺閣遙遙相望,恍若天上宮闕。

穿過牌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羅漢殿”,位於三臺大廳之上,在山道轉彎處依山而建,是一座一進兩院的古代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個建築小巧玲瓏,古樸清秀。有懸樓五間,憑欄遠眺,金城全貌,盡收眼底。據記載,大殿原有對聯雲:“隨處現身,只爲衆生開覺路;尋聲救苦,永留寶筏渡迷津”,現已蕩然無存。羅漢殿歷經滄桑,曾經殿舍俱廢,香火滅絕,名存實亡。0於1998年批准修復,改名“法雨寺”,現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堂等主體建築。法雨寺東西山頭,各有三角亭一座,東曰“東風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簡潔、剛健,氣勢不凡。西北頂峯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統祠,往西即可到達白塔寺。

拾級而上,我們終於到達了嚮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於元代。元太宗窩闊臺執政時,他的皇子闊端爲西涼王。闊端邀請當時西藏最具實力的-教薩迦派法王薩班.貢噶堅贊(被稱爲班智達,意爲大學者),前往蒙古地方傳教,在涼州--就是現在的武威--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涼州會談”,就西藏的局勢進行了磋商,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標誌着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傳說薩班.貢噶堅贊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於蘭州,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黃河北山修建一座通體雪白的佛塔,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薩班.貢噶堅讚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是他死在蘭州的說法,至今找不到歷史證據。據史載,薩班.貢噶堅贊於1251年圓寂於涼州(今甘肅武威市),葬於涼州白塔寺,現在遺址尚存。

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戰亂中被毀,現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鎮守甘肅的太監劉永誠重建。當時還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築,成爲蘭州的勝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15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爲“慈恩寺”。

白塔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潔白,通高17米,下築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爲覆鉢式,上半部分爲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爲綠色的古印度式塔剎。塔上方檐角,有銅鈴裝飾,微風吹過,悅耳動聽。站立於此,也能眺望黃河,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之處。白塔山緊鄰黃河,山下只有一線通道,自古以來被兵家視作軍事要衝。白塔山西側是古金城關所在地,白塔山東側約1公里的山腰間,元末將領擴廓貼木兒,漢名王保保,曾在那裏修城固守,妄圖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視黃河,正應了“寶塔鎮河妖”的古語。圍塔而走,大家會發現塔的八面雕刻有藏傳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淨圖:輪、螺、傘、蓋、花、罐、魚、長。

白塔的南邊是三大寺樓,北面是菩薩殿,東西兩側各有陪殿數間,將白塔圍在其中。寺內原有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傳說紫荊樹是當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現已可枯死。另外二寶至今仍存寺中。相傳象皮鼓是印度和尚遊歷白塔山慈恩寺時貢獻在釋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釐米多厚,由印度帶來。銅鐘爲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18年鑄造的,重約153.5公斤,造型莊嚴,聲音洪亮,抗戰時期日寇轟炸蘭州時,曾用它發過防空警報。鍾、鼓、塔的結構,是中國寺廟建築中典型的廊院式結構。

白塔的東側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嶁碑》,高3米,寬1米,碑首鏤刻戲珠巨龍兩條,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現存72字,記載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縣西岣嶁峯(今稱雲密峯)上,字形怪異,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12年),何致摹刻於嶽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峯上),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灑泉郡侯建功又摹立於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廟內,後因廟宇塌毀,於1964年移至後山的牡丹亭內,後來又移至白塔寺內珍存。

白塔寺四周,還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閣和三官殿等古建築羣,可觀賞日出,或遠眺氣象萬千的九曲黃河,蘭州市容盡在眼底,美不勝收。“金城關外寺,殿宇枕巖阿。地闢飛沙少,山高怪石多。鐘聲聞紫塞,塔影漫黃河。最愛談禪處,何妨載酒過。”這是古人讚頌蘭州白塔寺的詩句。

宋末元初時期,白塔山一帶爲西夏佔據,所以山後西北一帶稱“元昊臺”,現在一般稱“九州臺”。九州臺的黃土層厚達287米,僅次於蘭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蘭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測定,黃河已有160萬年的歷史。在黃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現在隨着地殼運動的發展,形成了黃土高原,海拔1500-20__米。

白塔山雖說是佛教勝地,但是這裏土質疏鬆,降雨量小,自古以來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爲栽種樹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樹。1958年開闢爲公園後,引水上山,栽種了松柏、垂柳、白楊和國槐等各種樹木十幾萬株,培植了蘋果樑、桃樹溝、梨樹坪、杏林園等林區,使白塔山變成了層巒疊翠,鳥語花香的遊覽勝地。

我們所在的白塔西面,現在已是樹高林密,曲徑通幽,成爲蘭州人休閒納涼的好去處。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對白塔山有一個美好的印象。現在各位可以目田遊覽,拍照留念,20分鐘後,順原路返回。

塔山導遊詞 篇2

遊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遊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闢爲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樑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餘脈。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爲“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爲蘭州市的標誌性景觀。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築羣。該建築羣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迴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築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築,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樑畫棟。大廳迴廊兩側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迴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爲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牆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樑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白塔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潔白,通高17米,下築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爲覆鉢式,上半部分爲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爲綠色的古印度式塔剎。塔上方檐角,有銅鈴裝飾,微風吹過,悅耳動聽。站立於此,也能眺望黃河,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之處。白塔山緊鄰黃河,山下只有一線通道,自古以來被兵家視作軍事要衝。白塔山西側是古金城關所在地,白塔山東側約1公里的山腰間,元末將領擴廓貼木兒,漢名王保保,曾在那裏修城固守,妄圖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視黃河,正應了“寶塔鎮河妖”的古語。圍塔而走,大家會發現塔的八面雕刻有藏傳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淨圖:輪、螺、傘、蓋、花、罐、魚、長。

塔山導遊詞 篇3

遊客朋友: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遊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闢爲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樑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餘脈。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爲“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爲蘭州市的標誌性景觀。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築羣。該建築羣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迴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築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築,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樑畫棟。大廳迴廊兩側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迴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爲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牆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樑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坐落在三臺大廳內的“黃河奇石館”,是目前國內最大的奇石博物館,創辦於1993年,藏石豐富,獨具魅力。蘭州的黃河石與南京的雨花石、湖北的宜昌石、山東的長島石同列爲中國四大名礫石。蘭州黃河石特點是石質光滑,形狀多變,色彩深而豔麗。“黃河奇石館”珍藏着蘭州民間收藏家宋志剛先生收藏的黃河奇石上萬方。造型石有石佛、周倉、關帝、神龜等;紋理石有孔子、老子、如來佛祖、十二生肖、梅蘭竹菊、山水風景等。它們生動逼真,惟妙惟肖,令遊人一覽如醉,流連忘返。該館分三個陳列室:正廳第一展室的展品形態宏巨,氣勢磅礴,體現了母親河的雄偉氣魄;正廳西側的第二展室,展品以黃河流域的古生物化石、出土文物、民俗禮器爲主,展示了母親河的悠久文明;正廳東部的第三展室,展出的石頭以造型和紋理圖像令人歎爲觀止,分偉人系列、山水詩意、生命象徵、萬物肖形等。黃河奇石鐫刻着歷史博大精深的足跡,有典型的天人合一的東方文化特色,許多名人蔘觀後都留下了墨寶,予以讚頌。原國務院副谷牧題詞:“黃河奇石美天下”;文化部副部長高佔祥題詞:“黃河奇石,華夏一絕”;齊白石大師的弟子婁師白先生,則把它們譽之爲“黃河瑰寶”。

各位遊客:沿三臺東側盤山小道上來,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座牌坊,正面題額爲“鳳林香嫋”,背面題額爲“秀映三臺”,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蘭舉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寶。這座牌坊號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這裏俯視山下,黃河如帶,鳳林關一帶炊煙裊裊,彷彿能聞到飄來的飯香;放眼遠眺,皋蘭山三臺閣遙遙相望,恍若天上宮闕。

穿過牌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羅漢殿”,位於三臺大廳之上,在山道轉彎處依山而建,是一座一進兩院的古代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個建築小巧玲瓏,古樸清秀。有懸樓五間,憑欄遠眺,金城全貌,盡收眼底。據記載,大殿原有對聯雲:“隨處現身,只爲衆生開覺路;尋聲救苦,永留寶筏渡迷津”,現已蕩然無存。羅漢殿歷經滄桑,曾經殿舍俱廢,香火滅絕,名存實亡。0於1998年批准修復,改名“法雨寺”,現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堂等主體建築。法雨寺東西山頭,各有三角亭一座,東曰“東風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簡潔、剛健,氣勢不凡。西北頂峯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統祠,往西即可到達白塔寺。

拾級而上,我們終於到達了嚮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於元代。元太宗窩闊臺執政時,他的皇子闊端爲西涼王。闊端邀請當時西藏最具實力的-教薩迦派法王薩班.貢噶堅贊(被稱爲班智達,意爲大學者),前往蒙古地方傳教,在涼州--就是現在的武威--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涼州會談”,就西藏的局勢進行了磋商,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標誌着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傳說薩班.貢噶堅贊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於蘭州,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黃河北山修建一座通體雪白的佛塔,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薩班.貢噶堅讚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是他死在蘭州的說法,至今找不到歷史證據。據史載,薩班.貢噶堅贊於1251年圓寂於涼州(今甘肅武威市),葬於涼州白塔寺,現在遺址尚存。

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戰亂中被毀,現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鎮守甘肅的太監劉永誠重建。當時還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築,成爲蘭州的勝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爲“慈恩寺”。

白塔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潔白,通高17米,下築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爲覆鉢式,上半部分爲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爲綠色的古印度式塔剎。塔上方檐角,有銅鈴裝飾,微風吹過,悅耳動聽。站立於此,也能眺望黃河,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之處。白塔山緊鄰黃河,山下只有一線通道,自古以來被兵家視作軍事要衝。白塔山西側是古金城關所在地,白塔山東側約1公里的山腰間,元末將領擴廓貼木兒,漢名王保保,曾在那裏修城固守,妄圖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視黃河,正應了“寶塔鎮河妖”的古語。圍塔而走,大家會發現塔的八面雕刻有藏傳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淨圖:輪、螺、傘、蓋、花、罐、魚、長。

就是0,古時在印度是一種兵器,後來佛教吸收爲法器,象徵着佛法永不熄滅,像輪子一樣旋轉不停,也就是說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處,而是到處傳播。輪內有八根輻條,象徵釋迦牟尼一生傳教的八件大事。

白海螺

是法會吹奏的一種樂器,按佛經說法,釋迦-時聲音洪亮,如大海螺的聲音一樣,響徹四方,所以用它來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傘

傘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貴族的象徵,是貴族們出行使用的儀仗工具,後來被佛教採用,象徵着遮蔽萬障,守護佛法,即所謂的“張弛自如,曲復重生”。

即是幢,也叫“尊勝幢”。它不像傘可以曲張,而是呈圓柱形。幢本是印度的軍旗,佛教用來表示解脫煩惱、得到覺悟。-教認爲,它是解脫、大悲、緣起和脫離偏見的象徵,所謂108種煩惱,只有尊勝幢才能降服。

即蓮花。佛經上說,蓮有五種,顏色各異,但以白蓮花最爲高貴,所謂出五濁世,無所污染,是高尚、純潔的象徵。

漢傳佛教的圖案是水罐形,-廟中所見到的是本巴瓶形,稱爲瓶。這個瓶作爲八清淨之一是淨瓶,同時也是密宗修法灌頂時的法器之一。-廟中的瓶裝有聖水,象徵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樹或孔雀翎,象徵着吉祥清淨和財運。

有金魚形的,有鯉魚形的。八吉祥中,魚一般爲雙魚形。因爲魚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長的,用魚來代表解脫。

盤長

就是吉祥結,俗話叫“萬字不斷”,沒有開頭和結尾的圖案。用它來表示佛法迴環貫徹,求無障礙。

白塔的南邊是三大寺樓,北面是菩薩殿,東西兩側各有陪殿數間,將白塔圍在其中。寺內原有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傳說紫荊樹是當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現已可枯死。另外二寶至今仍存寺中。相傳象皮鼓是印度和尚遊歷白塔山慈恩寺時貢獻在釋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釐米多厚,由印度帶來。銅鐘爲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xx年鑄造的,重約153.5公斤,造型莊嚴,聲音洪亮,抗戰時期日寇轟炸蘭州時,曾用它發過防空警報。鍾、鼓、塔的結構,是中國寺廟建築中典型的廊院式結構。

白塔的東側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嶁碑》,高3米,寬1米,碑首鏤刻戲珠巨龍兩條,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現存72字,記載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縣西岣嶁峯(今稱雲密峯)上,字形怪異,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致摹刻於嶽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峯上),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灑泉郡侯建功又摹立於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廟內,後因廟宇塌毀,於1964年移至後山的牡丹亭內,後來又移至白塔寺內珍存。

白塔寺四周,還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閣和三官殿等古建築羣,可觀賞日出,或遠眺氣象萬千的九曲黃河,蘭州市容盡在眼底,美不勝收。“金城關外寺,殿宇枕巖阿。地闢飛沙少,山高怪石多。鐘聲聞紫塞,塔影漫黃河。最愛談禪處,何妨載酒過。”這是古人讚頌蘭州白塔寺的詩句。

宋末元初時期,白塔山一帶爲西夏佔據,所以山後西北一帶稱“元昊臺”,現在一般稱“九州臺”。九州臺的黃土層厚達287米,僅次於蘭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蘭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測定,黃河已有160萬年的歷史。在黃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現在隨着地殼運動的發展,形成了黃土高原,海拔1500-20xx米。

白塔山雖說是佛教勝地,但是這裏土質疏鬆,降雨量小,自古以來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爲栽種樹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樹。1958年開闢爲公園後,引水上山,栽種了松柏、垂柳、白楊和國槐等各種樹木十幾萬株,培植了蘋果樑、桃樹溝、梨樹坪、杏林園等林區,使白塔山變成了層巒疊翠,鳥語花香的遊覽勝地。我們所在的白塔西面,現在已是樹高林密,曲徑通幽,成爲蘭州人休閒納涼的好去處。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對白塔山有一個美好的印象。現在各位可以目田遊覽,拍照留念,20分鐘後,順原路返回。

塔山導遊詞 篇4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裏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峯巒,其中“白塔層巒”爲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羣,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築羣,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_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羣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築羣的迎面是白塔主峯,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嫋”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塔山導遊詞 篇5

遊客朋友:

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遊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闢爲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樑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餘脈。

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爲“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爲蘭州市的標誌性景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築羣。該建築羣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迴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築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築,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樑畫棟。大廳迴廊兩側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迴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爲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牆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樑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各位遊客,沿三臺東側盤山小道上來,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座牌坊,正面題額爲“鳳林香嫋”,背面題額爲“秀映三臺”,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蘭舉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寶。這座牌坊號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這裏俯視山下,黃河如帶,鳳林關一帶炊煙裊裊,彷彿能聞到飄來的飯香;放眼遠眺,皋蘭山三臺閣遙遙相望,恍若天上宮闕。穿過牌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羅漢殿”,位於三臺大廳之上,在山道轉彎處依山而建,是一座一進兩院的古代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個建築小巧玲瓏,古樸清秀。有懸樓五間,憑欄遠眺,金城全貌,盡收眼底。據記載,大殿原有對聯雲:“隨處現身,只爲衆生開覺路;尋聲救苦,永留寶筏渡迷津”,現已蕩然無存。羅漢殿歷經滄桑,曾經殿舍俱廢,香火滅絕,名存實亡。於1998年批准修復,改名“法雨寺”,現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堂等主體建築。法雨寺東西山頭,各有三角亭一座,東曰“東風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簡潔、剛健,氣勢不凡。西北頂峯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統祠,往西即可到達白塔寺。

拾級而上,我們終於到達了嚮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於元代。元太宗窩闊臺執政時,他的皇子闊端爲西涼王。闊端邀請當時西藏最具實力的——教薩迦派法王薩班。貢噶堅贊(被稱爲班智達,意爲大學者),前往蒙古地方傳教,在涼州——就是現在的武威——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涼州會談”,就西藏的局勢進行了磋商,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標誌着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傳說薩班。貢噶堅贊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於蘭州,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黃河北山修建一座通體雪白的佛塔,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

薩班·貢噶堅讚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是他死在蘭州的說法,至今找不到歷史證據。據史載,薩班。貢噶堅贊於1251年圓寂於涼州(今甘肅武威市),葬於涼州白塔寺,現在遺址尚存。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戰亂中被毀,現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鎮守甘肅的太監劉永誠重建。當時還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築,成爲蘭州的勝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xx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爲“慈恩寺”。 白塔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潔白,通高17米,下築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爲覆鉢式,上半部分爲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爲綠色的古印度式

塔剎。塔上方檐角,有銅鈴裝飾,微風吹過,悅耳動聽。站立於此,也能眺望黃河,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之處。白塔山緊鄰黃河,山下只有一線通道,自古以來被兵家視作軍事要衝。白塔山西側是古金城關所在地,白塔山東側約1公里的山腰間,元末將領擴廓貼木兒,漢名王保保,曾在那裏修城固守,妄圖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視黃河,正應了“寶塔鎮河妖”的古語。圍塔而走,大家會發現塔的八面雕刻有藏傳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淨圖:輪、螺、傘、蓋、花、罐、魚、長。輪 就是0,古時在印度是一種兵器,後來佛教吸收爲法器,象徵着佛法永不熄滅,像輪子一樣旋轉不停,也就是說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處,而是到處傳播。輪內有八根輻條,象徵釋迦牟尼一生傳教的八件大事。白海螺 是法會吹奏的一種樂器,按佛經說法,釋迦—時聲音洪亮,如大海螺的聲音一樣,響徹四方,所以用它來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傘 傘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貴族的象徵,是貴族們出行使用的儀仗工具,後來被佛教採用,象徵着遮蔽萬障,守護佛法,即所謂的“張弛自如,曲復重生”。

蓋即是幢,也叫“尊勝幢”。它不像傘可以曲張,而是呈圓柱形。幢本是印度的軍旗,佛教用來表示解脫煩惱、得到覺悟。—教認爲,它是解脫、大悲、緣起和脫離偏見的象徵,所謂108種煩惱,只有尊勝幢才能降服。 花 即蓮花。佛經上說,蓮有五種,顏色各異,但以白蓮花最爲高貴,所謂出五濁世,無所污染,是高尚、純潔的象徵。 罐 漢傳佛教的圖案是水罐形,—廟中所見到的是本巴瓶形,稱爲瓶。這個瓶作爲八清淨之一是淨瓶,同時也是密宗修法灌頂時的法器之一。—廟中的瓶裝有聖水,象徵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樹或孔雀翎,象徵着吉祥清淨和財運。 魚 有金魚形的,有鯉魚形的。八吉祥中,魚一般爲雙魚形。因爲魚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長的,用魚來代表解脫。 盤長 就是吉祥結,俗話叫“萬字不斷”,沒有開頭和結尾的圖案。用它來表示佛法迴環貫徹,求無障礙。

白塔的南邊是三大寺樓,北面是菩薩殿,東西兩側各有陪殿數間,將白塔圍在其中。寺內原有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傳說紫荊樹是當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現已可枯死。另外二寶至今仍存寺中。相傳象皮鼓是印度和尚遊歷白塔山慈恩寺時貢獻在釋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釐米多厚,由印度帶來。銅鐘爲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xx年鑄造的,重約153。5公斤,造型莊嚴,聲音洪亮,抗戰時期日寇轟炸蘭州時,曾用它發過防空警報。鍾、鼓、塔的結構,是中國寺廟建築中典型的廊院式結構。

白塔的東側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嶁碑》,高3米,寬1米,碑首鏤刻戲珠巨龍兩條,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現存72字,記載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縣西岣嶁峯(今稱雲密峯)上,字形怪異,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致摹刻於嶽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峯上),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灑泉郡侯建功又摹立於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廟內,後因廟宇塌毀,於1964年移至後山的牡丹亭內,後來又移至白塔寺內珍存。 白塔寺四周,還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閣和三官殿等古建築羣,可觀賞日出,或遠眺氣象萬千的九曲黃河,蘭州市容盡在眼底,美不勝收。“金城關外寺,殿宇枕巖阿。地闢飛沙少,山高怪石多。鐘聲聞紫塞,塔影漫黃河。最愛談禪處,何妨載酒過。”這是古人讚頌蘭州白塔寺的詩句。宋末元初時期,白塔山一帶爲西夏佔據,所以山後西北一帶稱“元昊臺”,現在一般稱“九州臺”。九州臺的黃土層厚達287米,僅次於蘭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蘭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測定,黃河已有160萬年的歷史。在黃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現在隨着地殼運動的發展,形成了黃土高原,海拔1500——20xx米。 白塔山雖說是佛教勝地,但是這裏土質疏鬆,降雨量小,自古以來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爲栽種樹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樹。1958年開闢爲公園後,引水上山,栽種了松柏、垂柳、白楊和國槐等各種樹木十幾萬株,培植了蘋果樑、桃樹溝、梨樹坪、杏林園等林區,使白塔山變成了層巒疊翠,鳥語花香的遊覽勝地。

我們所在的白塔西面,現在已是樹高林密,曲徑通幽,成爲蘭州人休閒納涼的好去處。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對白塔山有一個美好的印象。現在各位可以目田遊覽,拍照留念,20分鐘後,順原路返回。

塔山導遊詞 篇6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裏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峯巒,其中“白塔層巒”爲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羣,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築羣,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羣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築羣的迎面是白塔主峯,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嫋”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爲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爲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爲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爲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裏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爲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爲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峯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裏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塔山導遊詞 篇7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爲嘉嶺山。現在人們又稱寶塔山。寶塔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爲周圍羣山之冠。寶塔山上視野開闊,林木茂盛,山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較內低3~4攝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

高聳於我們面前的這座古塔,始建於公元766~779年。距今已有1200多年了。這座古塔在宋代曾經重修,金、明兩代又予以修茸。現存塔高44米,塔基周長36.8米,爲八角九級樓閣式磚塔。寶塔底層壁有南北兩個拱門,北門內有階梯,可緣梯登臨塔頂。

明清之際,均稱這座塔爲 “古塔”。1937年黨中央進駐延安後,延安成爲領導中國革命的中心和總後方。“滾滾延河水,巍巍寶塔山”,成爲無數革命青年和愛國人士嚮往的地方,這座古塔也煥發了青春,成爲聖地的象徵,延安的標誌,於是便有了“延安寶塔”之稱,古老的“嘉嶺山”之名也被 “寶塔士山”所代替。1956年8月6日延安寶塔被公佈爲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97年又被列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自明以來,寶塔歷經350餘年的風雨侵蝕和戰火洗禮,到全國解放時,已是彈痕累累,遍體鱗傷。新中國成立後,古塔也獲得新生。陝西省、延安市人民政府曾於1959年和1984年兩次撥出專款,對寶塔進行了全面維修。替換了塔體風蝕殘磚,填補了彈洞,裝設了樓梯,加砌了基座,並在塔尖安裝了避雷針,在塔身檐角上環飾了彩燈。1996年國慶期間,我們拆卸了所有彩燈,在寶塔周圍及塔頂層重新安裝泛光燈;20xx年,延安市委、市人民政府在寶塔山實施了“點亮”工程,將寶塔和山體按照主題美觀的要求安裝了各種燈飾,每天晚上開燈2小時,便寶塔山光芒四射。從遠處看,金碧輝煌,塔影亭立,景色蔚爲壯觀。當然,您可以登上這巍巍的寶塔,延安全城將盡收眼底,大可領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滋味。

現在,我們來到了鍾亭。在這個鍾亭裏懸掛的鐘是明代的鐵製洪鐘,爲明朝崇偵元年(1620xx年)鑄造。該鐘高150釐米,直徑160釐米。鐘的上部有佛教常用的蓮花紋飾,下部有道教常用的八卦紋飾,是佛道合一的標誌。這口鐘原置於對面的太和山道觀,抗日戰爭時期邊區保安部把它移到這裏,作爲報警之用。鐵鐘音質清宏,餘聲久繞,可傳方圓30~50公里。1938年11月日寇飛機轟炸延安時,這口鐘發出報警的鐘聲,日機將延安炸成一片廢墟,而它卻像一名忠誠的衛士,巋然屹立於寶塔山崖,爲保衛延安立下了不可磨滅的功勳。全國解放後,市委、市政府在恢復文物遺址中,就將這口鐵鐘懸掛於原址,供遊人參觀。

大家向東邊看!這座建築物叫做望寇臺,當年范仲淹鎮守延安時,爲了觀察敵情,指揮作戰,就在嘉嶺山的最高峯修築此臺。此臺建於最高峯,到了夜間,星辰逼臨,好像伸手可滴,因此人們又稱其爲摘星樓。原樓已毀,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樓是1987年在原址上重建的。摘星樓周圍有一古城寨遺址, 至今仍有殘缺的城垣和地洞,爲當年指揮作戰的工事與堡壘。

沿摘星樓往下,向西延伸的這道土畔,是一段古城牆,用黃土夯築而成,直到山下,通過南門與鳳凰山的城牆相連。(南門的位置在現在育才國小附近,現在人們仍稱“南門坡” 現建材公司、鳳凰稅務所一帶仍存有石砌城牆殘垣。)

摘星樓的北面,是一個約400平方米的大平臺,這就是東嶽廟的遺址。東嶽廟始建於宋代,明武宗正德元年(1520xx年),延安知府王彥奇予以重建。宋、元、明以來,直至民國初年,東嶽廟在延安周圍很有名氣,在佛教界也頗具影響。每年四月二十八日爲廟會,據一些健在的老人介紹,20世紀20xx年代,寶塔山的廟會(東嶽廟和鬼王廟)還相當興盛。由於遭到歷次戰爭的破壞,特別是1937年日本侵略者飛機轟炸延安後,東嶽廟及寶塔山上的其他建築物全部被毀。

東北邊那個獨立的磚砌成的四棱臺,是烽火臺。烽火臺是古代的一種通訊報警設備,如有敵情,夜間點火爲號,白天燃燒柴草或狼糞生煙。據說狼糞燃燒時生煙更烈,垂直上升,便於觀察,因此有“邊關起狼煙之說”。范仲淹鎮守延州(今延安)時,曾在那裏修有烽火臺,是一個黃土夯築的四棱臺。現 在我們所看到的烽火臺是1993年6月至9月在原址上重新修建的,臺高10.9米,臺頂面積103.3平方米,臺底面積253.8平方米。這座烽火臺的位置選擇絕妙,雖不在山巔,但視野十分開闊,登臨臺上,能看到東、西、南三川的盡頭。自然,一旦烽火狼煙起,三川軍民皆知。

從烽火臺往南,那山腰中的建築羣,是新修的茶社。那裏原是嘉嶺書院遺址。嘉嶺書院,又稱範公書院,最初爲范仲淹所修。範公鎮守延州時,一面築城修寨,加強軍事防備,抵禦西夏進犯,一方面大興學風,修建書院,廣召三軍學子,進行習文研究,培養了一批有文化、有見識的棟樑之才。明弘治年 間在其遺址上重建嘉嶺書院,當時修有正堂三間,內塑範公像;五經會講堂三間,供諸子講經教學之用;院內還植有松柏桃李樹千餘株,環境幽靜,特別優美,對當時文化的發展起過很好的作用。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又重建。1979年修建茶社時,在書院遺址出土了《嘉嶺書院記》石碑一遍,記載清乾隆十六年(1738年)重建事蹟。此碑先立於書院遺址外,碑身已斷爲兩截,文字也有所剝落,但大部分仍清晰可見。

在烽火臺下,距烽火臺高約100米的延河之畔,有一口通河井。該井是范仲淹駐守延州時,特別爲嘉嶺山的守軍供水而修鑿的,後人稱爲範公井。井口呈橢圓形,井深24米,四周以塊石圍砌。雖歷時近千年,井筒完好,被列爲延安市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寶塔山又一著名的景觀——摩崖石刻。該處佔地面積2864平方米,該石刻高6~7米,長260米,上面有歷代文人墨客的手跡。其中最著名的是范仲淹手書“嘉嶺山”三個隸書大字。“嘉”是美好的意思,“嶺”是指山脈。每字高3.68米,寬3.37米。因風雨剝蝕,字跡模糊,明朝初年曾加以深鑿,後被塗成紅色(陝西曆史博物館陳列刻字的照片)。其南約50米處,還刻有 “胸中自有數萬甲兵”,說的是範公用兵如神,也十分珍貴。還有宋代石刻“高山仰止”、“出將入相”、“先憂後樂”、“重崗疊翠”、“雲生幽外”、“嘉嶺勝境稱第一”、“泰山北斗”、“一韓一範”等刻字。摩崖石刻還包括近代偉人名人手跡百餘幅,供遊人欣賞品味。

說到這裏,就不得不提一個人,他就是范仲淹。范仲淹 (989-1052年),蘇州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其先世爲彬州(今陝西彬縣)人,後徙家江南,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和文學家。1040年,宋王朝任命韓琦、范仲淹爲陝西經略安撫副使。范仲淹自請到延州,抵延州後,開始對延州地區的城防進行全面的整修和加固,其中就包括對嘉嶺山的整修。當時,范仲淹把嘉嶺山作爲守備延州的重要陣地和指揮中心,因而予以精心修築。以上介紹的望寇臺、烽火臺、範公井等就是其遺蹟。范仲淹抵達延州後,勵精圖治,竭力醫治戰爭的創傷,使得延州一線軍心、民心大爲振奮,實力也得到加強。於是夏人相誡說:“無以延州爲意,今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自有數萬甲兵,不比大範老小可欺也。”

范仲淹在延州戍邊只有近一年時間,但其建樹頗多,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他選賢任能,並在軍事、政事繁忙之際,注重教育,興建書院,實在難能可貴,無愧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的稱號。他的《岳陽樓記》至今仍爲散文之傑作,特別是他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的名句,可謂衆口皆碑。這句名言,不僅是他文才的集中表現,同時也是他崇高精神的體現。後人曾於延安東關(現電業局地帶)建 “韓範二祠”來紀念他和韓琦。

塔山導遊詞 篇8

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爲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_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圓基,上着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繫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闢爲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爲三臺建築羣,依山而築,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迴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爲中山橋,二者已連爲一體,成爲蘭州旅遊的必遊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大旗爲號,裏應外合,終於攻破了王保保城。爲紀念這場戰鬥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爲“太平鼓”,併成爲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塔山導遊詞 篇9

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的白塔山上,因山頭有一元代白塔而得名。白塔山山勢巍峨起伏,蟠結城郊,有拱抱金城之勢。白塔原爲紀念去蒙古謁見成吉思汗而在蘭州病故的一西藏薩迦派喇嘛而建。現存白塔系明景泰年間(1450-1456年),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54年(1720xx年),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大寺址,起名“慈恩寺”。

白塔七級八面,高約17米,下築圓基,上着綠頂,各面雕有佛像,檐角繫有鐵馬鈴。塔外通塗白漿,如白玉砌成。白塔山1958年闢爲公園,總建築面積8,000多平方米,分爲三臺建築羣,依山而築,飛檐紅柱,參差有致,各建築以亭榭迴廊相連,四通八達。山上原有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現紫荊樹已枯死。白塔山經過多年綠化,樹高林密,曲徑通幽。公園三臺大殿內獨特的“黃河奇石館”藏石豐富,獨具風格。

山下爲中山橋,二者已連爲一體,成爲蘭州旅遊的必遊之地。蘭州市白塔山東約1公里處有元代的王保保城遺址。相傳明初,大將徐達、馮勝奉命攻打元軍王保保,久攻不破,恰至元宵節,徐達命軍士做成又粗又長的鼓,扮成社火隊混入城內,以大旗爲號,裏應外合,終於攻破了王保保城。爲紀念這場戰鬥的勝利,這種鼓被命名爲“太平鼓”,併成爲蘭州社火的主要表演形式。從此,王保保城和太平鼓更加聞名。

塔山導遊詞 篇10

歡迎大家來到這裏,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一下!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爲嘉嶺山。現在人們又稱寶塔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爲周圍羣山之冠。寶塔山上視野開闊,林木茂盛,山林空氣清新,涼爽宜人,夏季平均氣溫較內低3~4攝氏度,是消夏避暑的好地方[2]。 寶塔建於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誌,是革命聖地的象徵。在塔旁邊有一口明代鑄造的鐵鐘,中共中央在延安時,曾用它來報時和報警。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羣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爲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鬱,環境優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

寶塔建於唐代,高44米,共九層,登上塔頂,全城風貌可盡收眼底。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誌,是革命聖地的象徵。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 寶塔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寶塔山是融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爲一體、歷史文物與革命舊址合二而一的著名風景名勝區。

延安古名膚施,是西北的邊塞重鎮。宋代韓琦、范仲淹曾在此鎮守。寶塔山爲歷代守將必去之處。寶塔塔高44米,9級,爲八角形磚塔。塔內有階梯,可登塔頂。山上還有範公井、摘星樓、東嶽廟、嘉嶺書院、烽火臺等古蹟。明延安知府顧延壽有詩曰:“嘉嶺疊疊椅晴空,景色都歸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樹綠,花枝低映碧流紅。幽僧棲跡煙霞塢,野鳥飛歸錦繡從。”塔底層兩個拱門門額上還分別刻有“高超碧落”、“俯視紅塵”字樣。塔旁還有鍾一口,明崇預年間鑄造,擊之聲徹全城。黨中央在延安時,曾以此報警。

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羣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爲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鬱,環境優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攝寶塔的全景,還得上清涼山才行。

寶塔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經常出現在詩人、畫家的筆下,人們歌頌寶塔,懷念寶塔,實際是在懷念延安歲月,歌頌延安精神,緬懷黨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業跡,成了人們追尋當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

塔山導遊詞 篇11

說到延安,隨即想起寶塔山。寶塔山是延安的標誌性建築,到延安,不可不去寶塔山。“幾回迴夢裏回延安,雙手摟定寶塔山。”詩人賀敬之《回延安》中的這一佳句,滿懷深情,頗爲感人,現在引入導遊介紹延安的解說詞

寶塔山,古稱豐林山,宋時改名嘉嶺山,現在人們又稱寶塔山。山頂上的那座寶塔,始建於唐代,現爲明代建築,高44米,共九層,爲平面八角形,樓閣式磚塔。北宋時,韓琦、范仲淹等一代名將在寶塔山屯兵設寨,戍邊禦敵,留下衆多古蹟。近代,中國共產黨人在這裏洞察世界風雲,創建了領導全國人民進行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大本營。它是歷史名城延安的標誌,也是中國革命聖地的標誌和象徵。據導遊介紹,抗日戰爭時期,日軍曾派飛機來轟炸寶塔山,結果誤炸別處,寶塔山完好無損。“此乃天意!”聞者無不感慨。

寶塔山位於延安城東南方,海拔1135.5米,爲周圍羣山之冠,配得上“巍巍”二字。山上遍佈各種名貴喬灌木,林木茂盛,空氣清新,登上山頂,涼風拂面,暑氣頓消。山頂視野開闊,放眼望去,棗園優美的風景襯映着高大的偉人雕像,楊家嶺紅旗飄飄,王家坪綠樹行行,一處處紅色遺址流動着人潮,全城風光盡收眼底。寶塔山下,濱河花園旁的鬧市街區,高樓林立,車水馬龍,一派繁華景象。寶塔山猶如一位歷史老人,見證了延安滄桑鉅變,與祖國同步發展,日新月異,高歌猛進。

塔山導遊詞 篇12

延安古名膚施,是西北的邊塞重鎮。宋代韓琦、范仲淹曾在此鎮守。寶塔山爲歷代守將必去之處。寶塔建於唐代(一說明代),塔高44米,9級,爲八角形磚塔。塔內有階梯,可登塔頂。山上還有範公井、摘星樓、東嶽廟、嘉嶺書院、烽火臺等古蹟。明延安知府顧延壽有詩曰:“嘉嶺疊疊椅晴空,景色都歸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樹綠,花枝低映碧流紅。幽僧棲跡煙霞塢,野鳥飛歸錦繡從。”塔底層兩個拱門門額上還分別刻有“高超碧落”、“俯視紅塵”字樣。塔旁還有鍾一口,明崇禎年間鑄造,擊之聲徹全城。黨中央在延安時,曾以此報警。

此外山上還有長達260米的摩崖石刻羣和碑林,石刻岸面整齊,岸石完整,是難得的石刻藝術。山上現已建成爲寶塔山公園,林木蔥鬱,環境優美。寶塔山是延安市的標誌性建築,是遊覽延安的必去之地,但你若是想拍攝寶塔的全景,還得上清涼山才行。

寶塔山下還有歷代遺留下來的摩巖刻字多處,范仲淹題刻的“嘉嶺山”隸書最 著名,還有“胸中自有數萬甲兵”等題刻。

巍巍寶塔山,滾滾延河水,經常出現在詩人、畫家的筆下,人們歌頌寶塔,懷念寶塔,實際是在懷念延安歲月,歌頌延安精神,緬懷黨中央在延安的革命業跡,成了人們追尋當年,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的好課堂。

塔山導遊詞 篇13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爲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_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爲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爲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爲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裏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爲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爲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峯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裏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塔山導遊詞 篇14

蘭州。它是甘肅省省會。

位於隴中皋蘭山北麓,黃河流經市區,自古以來就是中原通往西南、西北的交通要衝。 蘭州有許多著名的景觀。其中我經常去的地方就是五泉山了,因山有“甘露泉”,“蒙泉”,“掬月泉”,“摸子泉”,“惠泉”而得名。傳說,霍去病西征,因口渴找不到水喝,便用馬鞭大出五個泉眼。

春天,山上春花爛漫,正是人們踏青的去處;夏天,樹木鬱鬱蔥蔥,在樹蔭下乘涼的人特別多;秋天,樹葉像蝴蝶一樣從樹上飄下來,給大地媽媽穿上了一層外衣,人們相約登高望遠;冬天,白雪皚皚,孩子們在雪地上堆雪人、打雪仗……歡樂的笑聲在羣山間迴盪! 我喜歡的另一處就是黃河風情線了。因爲那裏有蘭州的標誌性建築—“黃河母親”雕像。那是用石頭雕刻的一位慈祥的母親懷抱着一個頑皮的孩子。人們常把黃河比喻成母親,站在雕像前更能感受到母親的偉大。風情線上還能看見一排又打又整齊的水車,遠遠望去多麼想一排排士兵肅立在那裏守衛黃河啊!到了夜晚,黃河岸邊的音樂噴泉隨音樂起伏,河水中映出紅的光、綠的光、藍的光、紫的光,真像童話世界!

我愛我的祖國,更愛我美麗的家鄉—蘭州!

塔山導遊詞 篇15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到西安遊覽。

歷史文化名城西安位於黃河西岸渭水平原的中部。這裏是良田縱橫,一目萬頃的八百里秦川,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在中華大地上,鑲嵌在黃土高原南端的這顆耀眼的明珠,昔日曾有過名震寰宇、無比輝煌的歷史文化,也有着綠水青山、無比秀媚的自然景觀。

在西安南側的東西凡百里間,是峯巒疊峯、逶迤相連的有“東方阿爾卑斯山”之稱的秦嶺山脈。在這道美麗的風景線上,有險峻挺拔號稱五嶽之首的西嶽華山,有以溫泉湯池而聞名天下的臨潼驪山,有四季蔥綠而內藏珍稀的終南山,有以六月積雪不化堪稱奇觀的太白山,它們共同形成了一道天然而獨特的景羣。在古代長安,周圍有渭水、滻水、灞水、澇水、灃水、滈水、氵皁水、潏(yu)水八條河流,碧波盪漾,環繞其間,即所謂“八水繞長安”。

這座秦嶺腳下、渭水之濱的千年古都,東有潼關之固,西有散關之險。在北方,秦代所修寬達百米綿延千里的馳道直通蒙古草原,是抗擊匈奴、供給給養的主動脈;在南方,有子午道、儻駱道、褒斜道、陳倉道可越漢中而抵巴蜀;東南方向商洛山中的武關道,則是通往楚地的咽喉。古代長安交通便利,水陸並用,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歷來是兵家必爭之地,帝王建功立業之地。

西安地區是中華民族歷史文化的重要發祥地,也是人類文明發達最早的地區之一。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歷史中,也許還沒有一座城市能夠和西安相比,享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和無與倫比的輝煌:它是西周以來13個王朝的首都,中國封建社會前半期歷史的縮影。

周秦以來,西安以其獨特的歷史地位長期處於全國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公元前11世紀,周族在關中西部的歧山、扶風一帶不斷壯大,最終滅商而立國,建都於灃京和鎬京。秦人先後在雍城、櫟陽和咸陽建都,東出函谷,消滅六國,建立起空前統一的秦帝國。秦仍以依塬面水的咸陽爲都城,渭河兩岸,宮闕連綿不斷。漢高祖劉邦滅秦後,看中了沃野千里的八百里秦川,選定與秦咸陽一水之隔的渭河南岸立都。西漢之末,王莽篡漢,建立新朝,承襲了漢家的國都和建制。及至黃巾軍起,董卓遍燒洛陽宮室,十八路諸侯討卓,董卓遂迫使獻帝西遷長安,東漢王朝在此有6年時間。

風景秀麗的灃河兩岸,蘊藏着30XX年前西周時期的大批文化瑰寶,是一塊充滿神奇而具有誘惑力的地方。西晉的愍帝在長安即皇帝位,僅3年即被滅掉。北朝的前趙、前秦、後秦、西魏、北周又先後在此建都。長安城在漢代的安康、祥和之後,經歷了長時間的戰亂和兵荒。

公元581年,隋文帝楊堅再次統一中國,之後就在漢長安城的東南部,由著名建築師宇文愷設計督建了隋的都城大興城。大興城的規模佈局和科學設施顯然超過了漢長安城,它奠定了唐代長安的基礎。唐代是中國歷史上的鼎盛時期,唐長安城也是中國都城史上無可比擬的輝煌典範。長安不但是大唐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也是世界東方最大的一座國際性都市。

“秦中自古帝王州”。歷史選擇了西安,西安充實了歷史。今天,每當人們提起西安的昔日長安時,無不充滿了民族的自豪感,充滿了對中華幾千年豐厚和無與倫比的古文明的崇敬和仰慕。

如果說,是歷史選中了西安作爲帝王之都,使這裏成爲千餘年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大舞臺,那麼曾在這裏叱吒風雲、建功立業的歷代帝王們卻情有獨鍾地選取了關中深厚博大的黃土地作爲自己最終的歸宿。於是,密集而宏大的帝王陵墓以傲視古今的氣勢遍佈關中,成爲西安一帶最爲獨特的人文景觀之一。

陝西的帝王陵墓,最遠可以追溯到5000多年前的黃帝陵。它是世所公認的中華民族始祖軒轅黃帝的陵墓,在西安以北黃陵縣橋山之巔。自古及今,年年歲歲,無數炎黃子孫華夏苗裔,來此謁陵祭奠,尋根問祖,緬懷聖德。除黃帝陵外,從西周到隋唐的XX年間,大約有70多位帝王也埋葬在關中。

古代長安不但是長時期中國政治、經濟的中心,也是宗教文化的中心。在政治安定、經濟發展的唐代,長安的宗教文化也達到了鼎盛。這時,不但中國土生土長的道教文化廣爲傳佈,更重要的是外來的佛教文化居於社會生活的突出地位。

自漢代佛教傳入我國,經歷南北朝而成爲門閥士族們的意識形態。唐代尊佛、崇佛蔚然成風。長安作爲綿延萬里、橫跨亞歐的“絲綢之路”東端和世界性大都會,彙集了來自世界各國的各種教派的名僧和傳教者。唐長安的城內城外,塔寺林立,講經聽法者雲集。據歷史文獻記載,長安城內僧寺多達122座,尼寺31座,帝王和朝廷顯貴以建寺、度僧爲榮。這些寺院的規模之大,也是非常驚人的,如慈恩寺即“重樓復殿,雲閣洞房,凡十餘院,總一千八百九十六間,佔地三百四十二畝”。在開明和開放的唐代,不但異彩紛呈的佛寺各個教派和作爲國教的道教非常活躍,而且景教 (基督教傳人東方的別稱)、摩尼教、伊斯蘭教也相繼傳人中國,爲中外文化的繁榮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時至今日,長安城內外尚留有多處宗教文化遺存,巍峨的慈恩寺大雁塔和秀麗的薦福寺小雁塔,成爲歷史文化名城西安的象徵。法門寺因出土了唐代珍藏的四枚佛指舍利而重新成爲佛教聖地。大興善寺、青龍寺、香積寺等著名寺院,也都成爲中外友好交往的象徵和觀光聖地。著名的道觀樓觀臺、八仙宮和城內中西合璧的化覺巷清真大寺,則分別是道教和伊斯蘭教文化的重要傳播地。

古城西安在歷史上曾爲中國向世界展示自已偉大輝煌的身姿提供了寬廣而明亮的舞臺,爲中華民族的生存、進步和發展做出過不朽的貢獻。也許正是出於對西安的回報,歷史慷慨解囊,饋贈給這塊神奇的土地無數的歷史文物和文化遺存。這是一筆難以估價、享用不盡的寶藏,它不僅使每一個華夏兒女引以爲自豪並感受到歷史的責任,而且作爲人類文化遺產的精華之一,也讓全世界的人們從申領悟到社會文明發展的清晰軌跡和人類澎湃不息的創造力。

西安及其所在關中地區的歷史文物具有罕見的歷史序列的完整性。這一突出的優勢,是由於西安悠久歷史的大跨度特點所決定的,爲許多歷史名城所難以企及。在這裏,115萬年前的藍田猿人的舊石器與60XX年前半坡母系氏族聚落團泥幻化的彩陶盆,共同勾畫出原始先民們生息、繁衍、發展的脈絡和足跡;深沉凝重、神祕詭譎的商周青銅器,再現了奴隸社會貴族們制禮作樂、鐘鳴鼎食的生活氣象;秦漢時代英姿勃勃的兵馬俑和精美的畫像石,挾裹着封建社會早期的政治風雲和烽火硝煙;隋唐絢麗奪目的壁畫和流光溢彩的金銀器,記載着黃金盛世的輝煌篇章;還有那宋元明清的碑石、瓷品、字畫,則是西安在失去帝京繁華之後,文明繼續延伸發展的見證……可以毫不誇張地說,將西安地區的文化遺存按時代順序排列檢索,無異於在讀一本濃縮的中國通史。

西安及其附近地區的文化遺存內容豐富,門類齊全是又一大優勢。且不說佔地面積廣闊的西周灃鎬、秦咸陽宮、漢唐長安城等大型遺址和美輪美免的歷代古建築、名剎古寺、石窟造像,單就可移動文物而言,據初步統計,館藏數量已達60餘萬件(組)之多。包括陶瓷器、青銅器、玉器、金銀器、壁畫、石雕磚刻、銘記碑帖、符節璽印等各種門類。從這個意義上看,古城西安本身就是一處天然歷史博物館,是一座文化藝術品薈萃的殿堂。

西安的自然景觀亦是獨具特色,境內及附近有號稱“奇險天下第一”的西嶽華山、全真派鼻祖王重陽修煉的終南山、有“天然地質博物館”美稱的太白山以及“女媧補天”之地驪山、“洞天第一福地”樓觀臺、“中國山水故鄉”——輞川(蘇軾贊“詩中有畫,畫中有詩”)、“猿人故鄉” ——藍田溶洞等風景名勝區。西安的園林處處凸顯出皇家的風範。

華清宮以其天下第一的溫泉、溫馨浪漫的愛情故事講述着 《長恨歌》的點點滴滴;興慶宮則描述着“李白醉酒”的千古佳話;一首“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讓樂遊原的黃昏成爲量迷人的黃昏景觀。“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如果有機會去一趟韋曲,你一定會在那桃花樹下伴着“人面桃花”的美夢,感悟真愛。西安目前有森林公園11處,它們構成了這座古城的天然氧吧。

人文和山水情景交融,構成古老西安特有的神韻風姿。

西安作爲中國的古都之首,在經歷3000多年發展史之後,又肩負着無數箇中華民族輝煌、光榮的夢想,正步履堅定地走向明天。

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古城西安揭開了自已發展史上嶄新的篇章。進入20世紀80年代以來,隨着改革開放政策的實行,618萬西安人民,抓住時代機遇,以科技、旅遊、商貿爲先導,以前人所未有的氣魄和速度,努力把西安建設成社會主義的外向型城市,一個欣欣向榮、充滿活力的西安城正屹立在世界城市之林。今日西安,是當代中國科學技術研究和開發的重要基地。全市現有各類科研機構3000餘個,不僅有機械、電力、電子、航空、航天、地質、化工、紡織、儀器、儀表和核工業等科研機構,而且全國唯一的鐘表工業研究所和航天測控網的中樞神經——衛星測控中心也設在西安。

今日西安,是中國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全市有各類高等院校42所,10多個博士後科研流動站,約100處博士學位授予點和300多處碩士學位授予點,每年爲國家培養大批的現代化人才,成爲名副其實的“人才的搖籃”。

今日西安,又是一座世界著名的旅遊熱點城市。悠久浩瀚的歷史文化遺存,秀美而雄壯的中國西北自然風光,千姿百態、神奇濃郁的傳統民俗風情,構成了西安地區獨具特色的旅遊資源,吸引着無數海內外觀光者前來尋幽探勝。隨着旅遊業的發展,各項旅遊設施和市政工程也得到了進一步完善。以西安爲中心,高等級公路縱橫交織,四通八達。歐亞大陸橋的貫通和西安咸陽國際機場的建成,使西安與國內外的聯繫更爲頻繁和緊密。一大批星級飯店和現代化的娛樂設施和場所如雨後春筍般地拔地而起,這不僅爲旅遊業發展提供了保障,也爲古城市容市貌平添了風采和魅力。

爲了豐富旅遊者的文化娛樂生活,滿足休閒度假的需要,西安市建成唐樂宮、古都大劇院、唐華歌舞劇院、陝歌大劇院、銀座夜總會、桃園湖保齡球俱樂部等多種形式的文化娛樂設施3700多個;推出了《唐長安樂舞》、《仿唐樂舞》、《秦俑魂》、《陝北民間樂舞》等文藝節目,久演不衰,贏得國內外遊客的讚譽。

西安的旅遊商品生產具有濃厚的地方特色,秦俑仿製品、仿古青銅器、秦繡、玉器、絲綢、工藝瓷器、戶縣農民畫、唐三彩、瓷板畫、景觀表、麥稈畫、關中剪紙等民間工藝品十分豐富。全市有涉外旅遊定點商店26家,可以滿足各位遊客不同層次的購物需要。同時,西安的餐飲業可以爲遊客提供獨具特色的陝派飲食,如仿唐菜、餃子宴、羊肉泡饃和享譽全國的地方小吃。

今日西安,還是一座內陸全方位開放的國際大都市。通過對歷史興衰的總結和對美好未來的懂懼,西安人民已深刻認識到,向世界敞開大門,讓西安走向世界,這是今日古城發展繁榮的必由之路。

歷史曾經厚待了西安,西安也必將不負歷史!

塔山導遊詞 篇16

各位遊客:

大家好!歡迎各位參加此次呼和浩特之行的旅行團,我是--旅遊公司的導遊--,是咱們此次活動的全程陪同導遊,大家可以叫我--,也可以叫我--。坐在我旁邊的這位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在我市旅遊期間就由--師傅和我爲大家提供服務,我們十分榮幸!

大家在此旅遊,可以把兩顆心交給我們:一顆是“放心”,交給×師傅,因爲他的車技嫺熟,有---年的駕齡,從未出過任何事故;另一顆是“開心”,就交給我好了。旅遊期間,請大家認清導遊旗的標誌,以免跟錯隊伍。請大家記清集中和遊覽時間,以免因一人遲到而影響大家的活動。大家有什麼問題和要求請儘量提出來,我將盡力解決。最後祝大家這次旅遊玩得開心、吃得滿意、住得舒適。謝謝!

現在,我們即將前往呼和浩特白塔,作爲呼和浩特的代表性古建築,白塔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相信此次參觀帶給您的收穫一定會遠超您的預期!最後,請大家到達白塔後,一定要維護建築內以及周圍的環境,不要亂扔垃圾、亂塗亂畫、以及使用閃光燈拍照,謝謝配合!

在參觀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白塔之前,我們先要到一個村落,這個村落的名字叫添密灘,大家現在看這座村子可能感覺很普通,但是在過去,這是一個非常富庶的地方。在十九世紀末,這裏的客店幾乎都是用石頭砌成的,而且還有高大的圍牆,各位遊客如果仔細觀察的話,可以看到這裏還有一些圍牆的遺蹟。從添密灘再向北走約二十里就到了我們此行的目的地—白塔。現在請大家上車,我們即將前往白塔。大家現在所看到的就是呼和浩特的白塔,這座塔有七層,高二十丈,換算成現在的通用單位米的話,大約是六十七米,大家可以看到,它的臺基是一個蓮花的形狀,上面還雕刻着人和動物的各種形狀,美麗精緻,栩栩如生。可能在我們團中的一些遊客遊覽過北京天寧寺的那座高塔,那座塔已經可以說是非常壯觀,但事實上,我們面前的白塔比天寧寺塔還要高出一截。我們現在距離這麼遠已經可以看出白塔的龐大了,我們現在走近看看,是不是能夠更加深切的體會出它的宏偉壯觀了呢。據俄國人波茲德涅耶夫估計,這座塔的高度有四十俄丈高,約等於85。36米,足見其高大宏偉。白塔各層的高度是完全一樣的,總體可將其分爲三個部分。第一個部分是塔基。第二是由一層層塔檐分隔開的七層塔身。第三個部分是塔頂。

我們先來看塔基,塔的基座是圓的,形同古時佛像身下的蓮臺。再往上看,我們可以看到,每層塔身都是八面體,而與塔身高度相比之下顯得似乎有點扁平的瓦蓋塔頂則又是圓形的。

根據入口來看,塔的正面朝南,下面兩層塔身各塑有十六尊坐着的佛像和立着的金剛。這些雕塑也可謂是巧奪天工,惟妙惟肖,非常的精美!下面我們進入第一層,第一層的南面是正門,正門上方的白色大理石板上刻着六個篆字即“萬部華嚴經塔”,這是白塔的另一個名字。各位遊客可以走近一些,仔細的欣賞一下這幾個字。在白塔初建成的時候,正門前曾有過用磚頭和花崗石石板砌的臺階,但在之後的一段時間這些臺階倒塌,磚頭和石板也都被附近的農民陸續拿光,而且正門離地又太高,因此在那時沒有任何辦法能進入塔內,從而也就無法看到塔裏曾被塔裏的那些題詞了。而今天我們沒有了這樣的問題,現在展現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座修葺一新的白塔,過一會兒,我們就要登塔了。下面我們繼續參觀白塔的其他部分。現在我們可以看到白塔上雕刻着許許多多巨大、精美的浮雕,還有顏色不同、砌法多樣的磚塊和石塊,大家再向上看,上面還有裝飾奇妙、凹凸有致的塔檐,我們再看白塔的腰線,會發現上面裝飾着一些具有情節的雕塑,向我們傳達着那時人們的生活狀態、日常活動。

大家再看這面牆,上面刻着萬部華嚴經中的名言,包含了大到世界,小到我們個人人生中所蘊含的哲理。而且當您把目光投向地面上的時候,你會感受到這些裝飾的陰影在整個巨塔樸素的畫面上又是那樣地濃淡適宜,參觀完了這一切,您是不是已經被美麗雄偉的白塔深深吸引了呢,但是白塔的美麗不光是外在的,作爲呼市的代表性古建築,內在美也是必不可少的,下面就請隨我進入白塔,去探索一下它塔中的天地吧!沿着塔裏的階梯我們可以登上最高層,大家在走的過程中可以注意到階梯兩側刻着審閱所刻經文者的姓名。這些文字篆刻的時間可以追溯到金代世宗時期,所以也可以算是歷史久遠了。下面,就請大家自由的參觀白塔,請各位遊客結伴而行,不要走散了,一定要注意安全。

眼看我們此次的旅行就要結束了,也要和大家說再見了。常言道“相見時難別亦難”,“送君千里終有別”。在此,我非常感謝各位朋友對我工作的支持。短短几天時間,大家給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謝謝大家的合作!在幾天的遊覽過程中,若有不盡人意之處,還請各位批評指正,您的意見將是我們努力的方向,您的建議將是我們改進的目標。在返程途中,如果有什麼不足之處,還請多諒解。希望大家有機會能再來我市,欣賞我們的自然風光,名勝古蹟,一年四季的美景等着您,到時我再來給各位當導遊。最後祝願大家一路平安!閤家歡樂!身體健康!

塔山導遊詞 篇17

白塔山位於蘭州市黃河北岸,海拔一千七百多米,山勢起伏,有“拱抱金城”之雄姿。

古代,這裏是軍事要衝,山下有氣勢雄偉的金城關、玉迭關、王保保城;山上有層層峯巒,其中“白塔層巒”爲蘭州八景之一。

站在黃河南岸,舉目北望,黃河鐵橋,白塔山公圓建築羣,白塔寺渾然一體,盡收眼底,有“河橋遠眺”之稱。穿過黃河鐵橋,白塔山一,二,三臺建築羣,迎面聳立,飛檐紅柱,參差綠樹叢中,這是自一八年建圓時在坍塌的古建築廢墟上重建的 ,總建築面積八千餘平方米。這個建築羣把對稱的石階、石壁、亭臺、迴廊連貫一起,上下通達,層次分明,結構嚴整,是我國古代建築中別具風格的建築形式。如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對立式的二臺碑廈、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等,所有建築物都配飾磚雕、木雕和彩畫。

三臺建築羣的迎面是白塔主峯,山勢陡峭,古代建築有“風林香嫋”牌坊、羅漢殿、三宮殿等。

山頂的古建築物有三星殿、迎旭客閣,憑欄遠眺日出,放眼黃河,氣象萬千。

白塔寺,始建於元代,據記載,元太祖成吉思汗在完成對大元帝國疆域統一過程中,曾致書西藏擁有實權的薩噶派法王(喇嘛教之一派,俗稱黃教)。當時薩噶派法王派了一位著名的喇嘛去蒙古拜見成吉思汗,但到了甘肅蘭州,因病逝世。不久,元朝下令在蘭州修塔紀念。元代所建的白塔已不存在了,現存的白塔系明景泰年間(公元1450-1456年)爲鎮守甘肅內監劉永成重建。清康熙五十四年(公元1720xx年)巡撫綽奇補救增新,擴大寺址。寺名爲慈恩寺。寺內白塔身爲七級八面,上有綠頂,下築圓基,高約十七米。塔的外層通抹白灰,刷白漿,故俗稱白塔。塔建成後,幾經強烈地震,仍屹立未動,顯示了古代勞動人民在建築藝術上的智慧與才能。

白塔寺原有“鎮山三寶“:象皮鼓,青銅鐘,紫荊樹。象皮鼓傳爲一印度僧人云遊白塔時所贈,現在這裏僅有仿製品;青銅鐘爲清康熙年間鑄造,重爲153.5公斤,現存寺內;枝繁葉貌的紫荊樹系後人重載。北端山頭有牡丹亭,亭內有一碑,據說原碑在湖南衡陽市北的趄嶁山上,字形怪異難辨,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xx年),何玫摹刻於嶽麓書院。蘭州此碑,系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酒泉郡侯建功模立,碑高九尺,寬三尺,上刻七十七字。

白塔山西北方,林木蔥鬱,朝陽山、馬頭山、冠雲山、環翠山峯巒層疊。濃蔭深處,有休息亭,供遊人小憩。亭前有蓄水池。這裏山高林密,是登山遠眺,避暑納涼的好地方。

塔山導遊詞 篇18

遊客朋友:

早上好!今天我們要去參觀遊覽蘭州市的著名景觀之一的白塔山。它坐落在蘭州市中心、黃河北岸,因山頭有一座元代的白塔而得名,1958年開闢爲公園。 白塔山屬黃土樑塬地貌,海拔1700多米,是祁連山的餘脈。

它巍峨起伏,重巒疊嶂,有“拱抱金城”之雄姿,是蘭州北面的天然屏障。“白塔層巒”被譽爲“蘭州八景”之一,山上的白塔與山下的黃河以及飛跨黃河的中山鐵橋仰俯錯落,成爲蘭州市的標誌性景觀。

各位遊客,現在我們看見的是白塔山公園內著名的一、二、三臺建築羣。該建築羣總面積達8000多平方米,以石階、石壁、磚雕、亭臺、迴廊相互連貫,上下通達,層次分明,這是中國古典建築中的一種別具風格的形式。一臺建築,是一座四面敞開的中央大廳,雕樑畫棟。大廳迴廊兩側各有重疊交錯的重檐四角亭,迂迴而上便是對稱式的二臺牌廈。牌廈面闊五楹,居中一楹有七級斗拱,爲全國罕見。過二臺廣場,沿石階而上便是磚木結構的三臺大廳,氣勢莊重。大廳長80米,寬20米,高約10米,屋頂飾有琉璃花脊,牆面鑲嵌各種磚雕,檁樑及懸角等處又有木雕彩繪。

各位遊客,沿三臺東側盤山小道上來,我們眼前出現了一座牌坊,正面題額爲“鳳林香嫋”,背面題額爲“秀映三臺”,都是清朝乾隆五十六年,也就是公元1791年,皋蘭舉人李存中留下的墨寶。這座牌坊號稱“白塔山第一牌坊”,站在這裏俯視山下,黃河如帶,鳳林關一帶炊煙裊裊,彷彿能聞到飄來的飯香;放眼遠眺,皋蘭山三臺閣遙遙相望,恍若天上宮闕。穿過牌坊,呈現在我們眼前的便是“法雨寺”。法雨寺原名“羅漢殿”,位於三臺大廳之上,在山道轉彎處依山而建,是一座一進兩院的古代建築。始建於清光緒十年,就是公元1884年。整個建築小巧玲瓏,古樸清秀。有懸樓五間,憑欄遠眺,金城全貌,盡收眼底。據記載,大殿原有對聯雲:“隨處現身,只爲衆生開覺路;尋聲救苦,永留寶筏渡迷津”,現已蕩然無存。羅漢殿歷經滄桑,曾經殿舍俱廢,香火滅絕,名存實亡。於1998年批准修復,改名“法雨寺”,現有山門、大雄寶殿、藏經樓、—堂等主體建築。法雨寺東西山頭,各有三角亭一座,東曰“東風亭”,西曰“喜雨亭”,造型簡潔、剛健,氣勢不凡。西北頂峯有三皇殿和三教道統祠,往西即可到達白塔寺。

拾級而上,我們終於到達了嚮往已久的白塔寺。此白塔始建於元代。元太宗窩闊臺執政時,他的皇子闊端爲西涼王。闊端邀請當時西藏最具實力的——教薩迦派法王薩班。貢噶堅贊(被稱爲班智達,意爲大學者),前往蒙古地方傳教,在涼州——就是現在的武威——舉行了歷史上有名的“涼州會談”,就西藏的局勢進行了磋商,議定了西藏地方歸順蒙古大汗的條件,標誌着西藏正式納入中國的版圖。傳說薩班。貢噶堅贊在返回西藏的途中病逝於蘭州,後來的元世祖忽必烈下令在黃河北山修建一座通體雪白的佛塔,以紀念他的歷史功績。

薩班·貢噶堅讚的歷史功績不可磨滅,但是他死在蘭州的說法,至今找不到歷史證據。據史載,薩班。貢噶堅贊於1251年圓寂於涼州(今甘肅武威市),葬於涼州白塔寺,現在遺址尚存。原塔在元末明初的戰亂中被毀,現在的白塔是明代景泰七年,就是公元1456年,由鎮守甘肅的太監劉永誠重建。當時還建造了佛寺、僧舍等建築,成爲蘭州的勝境。清代康熙五十四年,就是公元1720__年,甘肅巡撫綽奇補舊增新,擴建寺址,改名爲“慈恩寺”。 白塔現在是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塔身潔白,通高17米,下築圓臺式塔基,塔身下半部分爲覆鉢式,上半部分爲樓閣式。樓閣七層八面,大小佛龕分列其上,塔頂爲綠色的古印度式

塔剎。塔上方檐角,有銅鈴裝飾,微風吹過,悅耳動聽。站立於此,也能眺望黃河,是觀賞蘭州市容的最佳之處。白塔山緊鄰黃河,山下只有一線通道,自古以來被兵家視作軍事要衝。白塔山西側是古金城關所在地,白塔山東側約1公里的山腰間,元末將領擴廓貼木兒,漢名王保保,曾在那裏修城固守,妄圖保住元朝的江山。仰望白塔,俯視黃河,正應了“寶塔鎮河妖”的古語。圍塔而走,大家會發現塔的八面雕刻有藏傳佛教--就是—教的吉祥八淨圖:輪、螺、傘、蓋、花、罐、魚、長。輪 就是0,古時在印度是一種兵器,後來佛教吸收爲法器,象徵着佛法永不熄滅,像輪子一樣旋轉不停,也就是說佛法不停留在某人某地某處,而是到處傳播。輪內有八根輻條,象徵釋迦牟尼一生傳教的八件大事。白海螺 是法會吹奏的一種樂器,按佛經說法,釋迦—時聲音洪亮,如大海螺的聲音一樣,響徹四方,所以用它來代表法音,即“妙音吉祥”。 白傘 傘在古印度本是皇室和貴族的象徵,是貴族們出行使用的儀仗工具,後來被佛教採用,象徵着遮蔽萬障,守護佛法,即所謂的“張弛自如,曲復重生”。

蓋即是幢,也叫“尊勝幢”。它不像傘可以曲張,而是呈圓柱形。幢本是印度的軍旗,佛教用來表示解脫煩惱、得到覺悟。—教認爲,它是解脫、大悲、緣起和脫離偏見的象徵,所謂108種煩惱,只有尊勝幢才能降服。 花 即蓮花。佛經上說,蓮有五種,顏色各異,但以白蓮花最爲高貴,所謂出五濁世,無所污染,是高尚、純潔的象徵。 罐 漢傳佛教的圖案是水罐形,—廟中所見到的是本巴瓶形,稱爲瓶。這個瓶作爲八清淨之一是淨瓶,同時也是密宗修法灌頂時的法器之一。—廟中的瓶裝有聖水,象徵甘露;瓶口插有如意樹或孔雀翎,象徵着吉祥清淨和財運。 魚 有金魚形的,有鯉魚形的。八吉祥中,魚一般爲雙魚形。因爲魚是在水中目田游泳,自在生長的,用魚來代表解脫。 盤長 就是吉祥結,俗話叫“萬字不斷”,沒有開頭和結尾的圖案。用它來表示佛法迴環貫徹,求無障礙。

白塔的南邊是三大寺樓,北面是菩薩殿,東西兩側各有陪殿數間,將白塔圍在其中。寺內原有象皮鼓、青銅鐘和紫荊樹,古稱“鎮山三寶”。傳說紫荊樹是當年住持慈恩寺的一位姓田和尚所植,可惜現已可枯死。另外二寶至今仍存寺中。相傳象皮鼓是印度和尚遊歷白塔山慈恩寺時貢獻在釋迦牟尼像前的,象皮有5釐米多厚,由印度帶來。銅鐘爲康熙五十七年,就是公元1720__年鑄造的,重約153。5公斤,造型莊嚴,聲音洪亮,抗戰時期日寇轟炸蘭州時,曾用它發過防空警報。鍾、鼓、塔的結構,是中國寺廟建築中典型的廊院式結構。

白塔的東側立有著名的《夏禹岣嶁碑》,高3米,寬1米,碑首鏤刻戲珠巨龍兩條,碑面刻有古篆文77字,現存72字,記載大禹治水之事。原碑在湖南衡山縣西岣嶁峯(今稱雲密峯)上,字形怪異,後人附會爲大禹治水時所刻。宋嘉定五年(公元1220__年),何致摹刻於嶽麓山巨石上(即今禹碑峯上),清咸豐十一年(公元1861年),灑泉郡侯建功又摹立於白塔山西端的金山寺禹王廟內,後因廟宇塌毀,於1964年移至後山的牡丹亭內,後來又移至白塔寺內珍存。 白塔寺四周,還有云月寺、三星殿、迎旭閣和三官殿等古建築羣,可觀賞日出,或遠眺氣象萬千的九曲黃河,蘭州市容盡在眼底,美不勝收。“金城關外寺,殿宇枕巖阿。地闢飛沙少,山高怪石多。鐘聲聞紫塞,塔影漫黃河。最愛談禪處,何妨載酒過。”這是古人讚頌蘭州白塔寺的詩句。宋末元初時期,白塔山一帶爲西夏佔據,所以山後西北一帶稱“元昊臺”,現在一般稱“九州臺”。九州臺的黃土層厚達287米,僅次於蘭州西南部西津村的409.93米和皋蘭山的297米,厚度居世界第三。中國科學院院士、蘭州大學教授李吉均先生由此測定,黃河已有160萬年的歷史。在黃河形成之前,此地是一片荒原,而現在隨着地殼運動的發展,形成了黃土高原,海拔1500——20__米。 白塔山雖說是佛教勝地,但是這裏土質疏鬆,降雨量小,自古以來水土流失嚴重,植被稀疏。爲栽種樹木,古人常挑水背冰上山,即便如此,解放前山上也只有七棵柏樹。1958年開闢爲公園後,引水上山,栽種了松柏、垂柳、白楊和國槐等各種樹木十幾萬株,培植了蘋果樑、桃樹溝、梨樹坪、杏林園等林區,使白塔山變成了層巒疊翠,鳥語花香的遊覽勝地。

我們所在的白塔西面,現在已是樹高林密,曲徑通幽,成爲蘭州人休閒納涼的好去處。 好了,親愛的朋友們,希望我的講解,能使大家對白塔山有一個美好的印象。現在各位可以目田遊覽,拍照留念,20分鐘後,順原路返回。

塔山導遊詞 篇19

蘭州,這是個美麗的地方,這裏最美的景物就是聞名中外的黃河風景線,那裏一年四季都景色怡人。

春天到了,柳樹發芽了,燕子站在樹梢上嘰嘰喳喳地叫個不停,春風輕輕地吹着,小朋友們拿着風箏來放,頓時天空被花花綠綠的風箏掩蓋着,像一塊五顏六色的花布映在了天空中,黃河緩緩地流着、看着兩岸的小朋友們放風箏。夏姑娘來了,她來時帶了一盒水彩筆,把大地染成了五顏六色的。小樹換上了綠衣,輕風一吹樹葉“沙沙沙”地叫了幾聲。

夏姑娘把鮮花打扮成了一位愛撒嬌的小女孩,小朋友們一邊吃雪糕一邊看着黃河母親那和顏悅色的笑臉,小鳥天天演唱着富有生機的夏之歌。

秋天到了,金色的蠟筆染給了整個世界,柳樹的葉子變黃了。早晨,老爺爺拎着鳥籠子去濱河路上晨練,爺爺奶奶做着操,鳥籠裏的小鳥爲他們打着節拍。燕子飛走了,在飛走的時候不停地叫着,彷彿在說:“小朋友們,明年春天我們一定會再回來陪你們玩的。”

冬爺爺來了,寒冷的西北風呼…呼…呼地吹着,有時冬爺爺不小心往人間撒了點鹽,人間頓時變成了銀白色,房子上、樹梢上……小朋友有的打雪仗,有的堆雪人,有的……孩子們的笑聲響徹雲霄。

我給大家講了我家鄉的一年四季,你們肯定對我的家鄉稍有了解,等到有時間,請你們我的家鄉來細細觀賞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