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紀行導遊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W

各位遊客:

阿里山紀行導遊詞

歡迎來到阿里山,今天讓我們一起看看阿里山的美景吧。

如果說,玉山是臺灣人眼裏自我惕勵的聖山,那麼平易近人、凸顯着異國風情的阿里山,就是外人眼中臺灣的代名詞。僅僅今年3月,面積1,400公頃的阿里山森林遊樂區,涌進了近80萬名內外遊客,外客有人驚豔、有人失落,而我們面對此情此景,則有着同樣複雜的情緒。

阿里山五奇──日出、雲海、晚霞、森林、高山火車──名聞遐邇,然而,屬於自然景觀的前三奇,可以千年不變,但森林與火車雖然造就了阿里山的美麗,卻也製造了哀愁。

阿里山土生土長的作家陳月霞,感嘆家鄉多舛的命運:從茂盛的原始林,到機械蒸騰的伐木戰場,到櫻花淨美的人間情境,到人去樓空的蕭條沒落,再到鋼筋水泥的觀光俗豔,真可謂滄海桑田,瞬息萬變!

阿里山的開發由林業始,也因林業開發而打造了高山鐵路。這條開通已近百年的阿里山森鐵,堪稱是送往迎來、縱橫阿里山的靈魂,但長年以來卻有如養在深閨人未識的美女,不曾得到應有的珍視。

跟着這條年近百歲的森鐵軌跡往上探詢,也就踏出了重新看見阿里山的第一步。

對許多現今40-60歲的臺灣人來說,一張二十多名孩童手牽手圍繞神木的照片,依然深植腦海,可惜1998年6月底,神木被放倒成數節枯木、棄置路旁之後,火車已過站不停。

曾經雄霸阿里山的神木,是棵高達53公尺、直徑6.3公尺、樹齡3,000歲的臺灣紅檜,日治時期被負責調查阿里山的日籍技師小笠原富二郎發現。其後雖經雷擊、火燒,樹心甚至已被腐蝕一空,卻依然挺立在阿里山海拔2,182公尺處。

1953年臺灣仍處威權時代,逢迎風氣瀰漫,林管處官員在它身旁立碑刻寫神木頌,向當時67歲的蔣公祝壽,喻其壽比千年神木。不料,不久神木卻遭雷劈打,起火燃燒。此後神木即逐漸凋萎,原來尚見綠葉的頂稍,漸漸了無生機。

1961年,林管處在樹上釘木填土,栽植苗木,希望阿里山神木能回春,但在1997年7月1日、香港迴歸中國的那天早上,這棵亙古以來始終挺立的神木終究不敵歲月摧殘,在傾盆豪雨中轟然折倒。一年後,林務局在安全考量下,決定將剩餘的樹幹也放倒。阿里山神木從此得以安息,也才真正從人們心中倒下。

經過約4小時的車程,火車最後停在森鐵主線的終點──阿里山站。一下火車,走進阿里山森林遊樂區,傳說中「壯如山,美如水」的鄒族俊男美女,即以熱情的歌舞迎賓。

雖然,鄒族並非阿里山森林遊樂區中的住民,但爲了符合外人對於阿里山的想像與期待,林管處免不了要以「高山青」爲藍圖,打造阿里山的人文景緻。原本在觀光蕭條的那些年早已停擺的鄒族歌舞,去年在林管處、阿管處舉辦選拔賽後,獲得冠軍的隊伍,獲得在森林遊樂區的入口表演機會。

高山青、澗水藍,阿里山的姑娘美如水、阿里山的少年壯如山……,這首高山青幾乎已成了阿里山之歌。

高山青是1950年臺灣出品的第一部普通話劇情電影《阿里山風雲》的主題曲,曲調一說改編自鄒族民謠,一說是出自名作曲家鄧禹平、周藍萍之手,原唱人是該片的女主角張茜西,後來經鄧麗君不斷翻唱,成爲膾炙人口的經典名曲,許多大陸人都是通過這首歌認識阿里山,認識臺灣。不過據當地人透露,由於阿里山幽深的密林難以採光取景,這部電影其實是在花蓮山區拍攝,演員也多是阿美族人。

以上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阿里山紀行導遊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