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75K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精選18篇)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

青山溝爲省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寬甸的北部山區,由“青山湖”、“飛瀑澗”、“虎塘溝”三大景區組成。127平方公里的景區面積,散佈着126個大小景點,光瀑布就有36條。在衆多的風景名勝區中也堪稱佼佼者。

沉睡了億萬年的青山湖風景區,尤如“仙女未出浴”鎖在深山人未識,是藝術家超凡的眼光發現了她。修路、架橋、建村、把這顆埋藏在泥土的“明珠”展現於世,她是遼寧人的驕傲,也是東北人的自豪。就藝術而言,畫家村的建立,亦是民族的榮耀。

碧綠的渾江宛若兩條龍鬚盤繞青奇峯異石,緩緩流入鴨綠江,山巒間大小瀑布36條,新發現的“飛雲瀑”落差81米,居東北之首,八面威山頂的小天池,至今沒人能說清她的奧祕,點綴在128平方公里的奇觀聖景,更是神祕莫測。

飛瀑澗景區有:青山飛瀑、仙女潭、水穿石、小石徑、鎮水石、靖宇泉、將軍嶺、員外墓等。

虎塘溝景區有:響溪、黑熊碧同石、九曲天水、虎嘯瀑、仙姑瀑、黑龍泉、老虎背、虎穴等。

青山湖景區,登船沿江盡覽丁香崖、花仙台、釣魚臺、望夫臺、白雲 峯、參王峯、雙乳峯、小仙山、千年鬆神、青銅古堡、蟠桃石、金鐘壁、柳花島、更令人神奇的是盛夏冰凌奇觀。

仙人谷景區,遍佈道家足跡,傳說是神仙住過的地方,有八仙台、聚仙台、五龍泉、三吟泉、鹿鳴泉、道土墓、仙人石、僧帽石、半桃石、夾蛋石、柳抱石、情人鬆、神水閣、木蘭坡。以及至今保留完好的楊靖宇抗擊日軍的戰壕宿營地等。

新加坡慈善家蔡金鐘先生捐款修復的青山寺,於96年秋季舉行隆重的開光儀式。畫家村羣體建築面積近萬平方米,具有一次可接待180位賓客住宿的規模。

青山湖景區,備有遊船、快艇、豪華龍舟,同時能載運300位客人遊 湖、觀瀑、覽勝、敬廟、拜佛、垂釣、購買山貨。冬季的青山湖、銀裝素裹、更別有一番北國風情,湖上雪橇載客漫遊,觀冰上秧歌,聽松濤蕩谷,品山珍海味,至名家書畫,讓遊客盡得低消費高享受的山野樂趣。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2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本溪市,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山、廟後山六個景區組成,沿太子河呈帶狀分佈,總面積四十四點七二平方公里。風景名勝區以本溪水洞爲主體,融山、水、洞、泉、湖、古人類文化遺址於一體。本溪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現開發地下暗河長三千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頂和巖壁鐘乳石發育較好,千姿百態,泛舟遊覽,使人流連忘返。溫泉寺景區,泉水溫攝氏四十四度,日流量四百噸,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廟後山古文化遺址,是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對研究遼東古人類分佈、古代地理有重要價值。

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的充水溶洞,已成爲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最長的充水溶洞候選世界紀錄。現開發地下暗河長3000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口呈半月形,進入洞口是個大廳,可容千人,大廳右側有個300米長的旱洞,洞府高低錯落,洞中有洞,各有洞天,洞頂和巖壁鐘乳石多沿裂隙成羣發育,呈現各式物象,不假修鑿,自然成趣,宛若龍宮仙境。左側爲一處“港灣”,燈光所及,洞中物象,--倒懸水中,瓊宮晶閣,十分好看。旱洞現已建成一座大型古生物館。大廳正面有1000多平方米的水面,0頭,可同時停泊遊船40艘,泛舟則可暢遊水洞,欣賞水洞之大、水洞之長、水之深、飛瀑之美,然後,你不得不驚歎:“鍾乳奇峯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

本溪水洞於1983年對外開放,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國際洞穴協會接納爲亞洲首批會員;20__年3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爲4A級名勝風景區,並通過ISO9002質量認證。每年來本溪水洞遊覽觀光的中外遊客近百萬,被譽爲“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20__年5月25日“中國第一橫渡勇士”-成功挑戰“世界第一長地下暗河”。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3

興城海濱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她與美國的西雅圖和我國的青島極爲相似。海濱浴場綿延十四公里,由興海灣、港口灣、邴家灣、老龍灣四個海濱浴場,即第一、二、三四海濱浴場組成,是我國北方最大的天然浴場。海濱浴場內無暗礁,岸邊沙灘細軟潔白,晶瑩如玉,海水深淺適宜,水穩波清,清澈見底,海岸地勢開闊 ,綠樹掩映,是大海送給人間的一片天然樂園。

興城海濱是迷人的,尤其是海濱第一浴場即興海灣更加靚麗多姿。當您步入海濱第一浴場,興目望去,是一座四柱三門二樓單檐廡殿門式正門,牌坊上邊是茂名書畫家範曾題寫的“洪波涌起”和“古城在望”八個大字。超過此坊,便走進如詩如畫的興海灣。興海灣入口處一尊用花崗岩雕琢的的高大的菊花女塑像正頜首相迎。菊花女就是“菊花殺惡龍”傳說中的菊花姑娘,她是美麗、善良、勇敢、智慧和自我犧牲精神的化身,是人們心目中的英雄。

興海灣南端有“三礁攬勝”,在起伏綿亙的三座盤踞海中的明礁上,建有一座造型幽雅的觀海亭,一曰“雪浪亭”,一曰“迎霞亭”,亭名由著名書法家王堃騁所書。各亭之間棧橋相連,真可謂是“三礁石戀大麴橋,百皺巖戲千重浪”。橋上游人來往不絕,或登亭觀潮聽浪,或依亭背海攝影,或蹲礁靜心垂釣,真可謂各得其所,各離其樂。倘若趕上落潮,“三礁攬勝”裏側的海水退卻海灘半隱半露,還可拾貝、捉蟹,更是樂趣橫生。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4

本溪水洞風景名勝區位於遼寧省本溪市,由水洞、溫泉寺、湯溝、關門山、鐵剎山、廟後山六個景區組成,沿太子河呈帶狀分佈,總面積四十四點七二平方公里。風景名勝區以本溪水洞爲主體,融山、水、洞、泉、湖、古人類文化遺址於一體。本溪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現開發地下暗河長三千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頂和巖壁鐘乳石發育較好,千姿百態,泛舟遊覽,使人流連忘返。溫泉寺景區,泉水溫攝氏四十四度,日流量四百噸,有較高的醫療價值。廟後山古文化遺址,是我國東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早期洞穴遺址,對研究遼東古人類分佈、古代地理有重要價值。

水洞是數百萬年前形成的大型石灰岩充水溶洞,洞內深邃寬闊,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長的充水溶洞,已成爲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上最長的充水溶洞候選世界紀錄。現開發地下暗河長3000米,水流終年不竭,清澈見底,洞口呈半月形,進入洞口是個大廳,可容千人,大廳右側有個300米長的旱洞,洞府高低錯落,洞中有洞,各有洞天,洞頂和巖壁鐘乳石多沿裂隙成羣發育,呈現各式物象,不假修鑿,自然成趣,宛若龍宮仙境。左側爲一處“港灣”,燈光所及,洞中物象,--倒懸水中,瓊宮晶閣,十分好看。旱洞現已建成一座大型古生物館。大廳正面有1000多平方米的水面,0頭,可同時停泊遊船40艘,泛舟則可暢遊水洞,欣賞水洞之大、水洞之長、水之深、飛瀑之美,然後,你不得不驚歎:“鍾乳奇峯景萬千,輕舟碧水詩畫間,鍾秀只應仙界有,人間獨此一洞天”。

本溪水洞於1983年對外開放,是國家重點風景名勝區;1997年被國際洞穴協會接納爲亞洲首批會員;20xx年3月被國家旅遊局評爲4A級名勝風景區,並通過ISO9002質量認證。每年來本溪水洞遊覽觀光的中外遊客近百萬,被譽爲“北國一寶”、“天下奇觀”、“亞洲一流”、“世界罕見”。20xx年5月25日“中國第一橫渡勇士”-成功挑戰“世界第一長地下暗河”。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5

各位遊客朋友:你們好!歡迎大家到瀋陽市植物園來觀光遊覽!

首先請讓我介紹一下瀋陽植物園的概況:瀋陽植物園位於瀋陽市的東郊,在輝山風景區和東陵之間,距市區1公里,有公路、鐵路相通,交通十分方便。它建於1959年,至今已有40多年的歷史了。提起建園,我們不得不提想到當時市委第一書記焦若愚同志,是他親自倡導並籌建了瀋陽植物園。在植物園的正門(西門)上還鐫刻着他老人家親手題寫的蒼勁有力的五個大字——瀋陽植物園。植物園主要擔負着科普、科學研究和參觀遊覽的任務,是對人們進行科普教育的好場所,也是現代化城市建設必不可少的科普基地。植物園總佔地面積200.萬平方米,1993年正式對外開放,對外開放面積100萬平方米。就面積而言,在全國也屬大型植物園。全園以翠湖爲中心,到目前爲止已建成各類植物專類觀賞園20個,已蒐集多類植物1200餘種,其中露地木本植物500餘種,草本植物300餘種,溫室花卉植物400餘種,是東北地區收集植物品種最多的地方、除此之外,園中還建有兒童活動區、水上活動區、遊藝區、動物展覽區和餐飲區。特別是代表我園聳立着10多座以“人與自然”爲主題的中國古代神話系列雕塑,更是加深了全園的文化內涵,這在全國還是首創,已經引起了人們的濃厚興趣。目前,植物園已吸引了各地遊人紛紛前來參觀,每年累計接待遊客100萬人次。瀋陽植物園現已評爲遼寧省五十大旅遊景觀之一;也是瀋陽市十大科普基地之一。

下面我們一起走進正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半園形廣場,主路從廣場中央穿過,在園形臺階上佈滿了多色鮮花,像張開熱情的雙臂在歡迎大家的到來,用五色草栽的大熊貓憨態可掬,正擡手向大家致意。廣場上還設有全園導遊圖,引導大家盡興遊覽。過廣場,在主道的左側是牡丹芍藥園、此園佔地2.8萬平方米,於1995年建成。全園按中國傳統自然式佈置,園中建有假山、廊亭、大有詩情畫意之感。牡丹芍藥同是牡丹科花卉。牡丹更是我國特產的名貴花卉和藥用植物,因其花品多、花姿美,雍容華貴、豔冠羣芳,花色、姿、香、韻俱佳,而素有“花中之上”、“國色天香”的美譽。被歷代人們所鍾愛,爲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唐代大詩人劉禹錫曾寫詩讚道:“唯有牡丹真國色,花開時節動京城”,由此可見花開之魁力!現我園已從山東河澤、河南洛陽、甘肅等地引種牡丹100餘個品種近20xx多株:如大富貴、狀元紅、紅輝、粉蛾、大胡紅。趙粉、宏圖、種生紫等。芍藥源產於我國,具有“花相”之稱,是我國傳統十大名花之一。其花型多變、花色豔麗、株形豐滿,初夏開花,在全國都有栽培,是優良的綠化、美化材料。其品種非常豐富,現我園已引種芍藥150餘個品種近兩萬餘株。如紅色系的東方紅、豔紅、英雄花等;粉色系的魯粉、少女粉、種生粉、趙國粉等;藍色系的蘭菊、晴空萬里等;黃色系的巧玲、黃金輪等;白色系的硃砂點五、冰晴等;複色系的胭脂點玉、銀龍含珠等。每年“六·一”前後這裏舉辦牡丹芍藥花會,雍容華貴的牡丹、嬌豔嫵媚的芍藥競相開放。吸引各地遊客前來觀賞。

特別是1998年11月百歲牡丹喜遷此園,這株牡丹的主人姓慄,名萬發、字作霖,遼陽縣劉二堡人氏,1889年他到洛陽會詩訪友因慕牡丹“花中君子、品格高潔”;又爲慶賀長子出生欣然帶回此株牡丹植於小園殷勤培育,枝繁葉茂。1977年遷到甦家屯,至今已過百年,相傳五代,年年花開百餘朵,國色仙姿、雍容華貴。因爲植物園是植物薈萃之地,更適宜這株名花生長,所以慄家第四代子孫把這株百年牡丹獻給植物園與全市人民共睹芳華。據記載百年牡丹在國內也非常罕見,瀋陽地區也僅此一株。

丁香園:位於植物園的西部,佔地2.4公頃,於1997年建成。主要栽植了香屬的觀賞樹木。本屬植物的主要特點是:大型圓錐花序、花紫色和白色,爲著名的觀賞芳香類樹種,也是我市街道綠化的主要樹種之一。到目前該專類園已收集20餘個品種,其中有中科院引種的香雪丁香、波峯丁香;小喬木狀的北京丁香、暴馬丁香;耐寒性強的紫丁香、白丁香、紅了香等等。每年春季到秋季,不同品種的丁香花相繼開放,花色純豔,香氣馥人,成羣的蜜蜂的花叢中翩翩起舞,景色十分迷人。

(大家往前看)前邊那一雕塑是盤古開天地。園內共建有如此古代雕塑9組,充分宏揚了中華民族悠悠五千年的文明史;展示人類戰勝自然、征服自然的勇氣和決心。相傳宇宙未形成之前,盤古在一個形似雞卵的物體中,有一天西來後眼膽一片漆黑,一怒之下掄起大斧將雞卵劈開,輕而清的物體上升爲天:重而濁的物體下沉爲地。天日高一丈、地日厚一丈、他回長一丈,如此一萬八千年,天就極高、地就極低,所有日月星辰、風雲山水、田地草木都是在他死後由身體各部位變成的。

草坪植物區:位於停車塌北側,佔地1.6公頃,於94年用草坪植生帶一次鋪成,主要草種爲冷季型草坪草,草地早熟禾和紫羊茅。草地早熟禾質地細軟、顏色光亮鮮綠、綠期長、耐陰性差,但其根莖繁殖力強、再生性好、耐踐踏、耐寒,是公園、學校等公共綠地常用草種;紫羊茅色質美、春季返青早、綠期較長、適應性強、抗寒、抗旱、耐踐踏、耐陰等特點,是優良觀賞性草坪草。此區同時展出20餘種品種草。如優異、公陽、交戰、依克利、午夜等等,供遊人認識草坪特性。於98年又增設了自動噴灌設備,基本已達到機械修剪和養護。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6

其次,說到昭陵出自昭穆制度的說法也欠妥當。昭穆是古代宗法制度,此制用於墓葬的排列順序以及大廟種位的排列9其法以祖宗位居正中,其它各輩分按左昭右穆順序依次類推。盛京有永、福、昭三座陵墓,其中一永演爲祖陵,地位最高,福陵次之,昭陵排列第三。如果按昭穆制度排列,永陵應在正中,福陵在其左(東)稱爲昭,昭陵在其右稱爲“穆”。而現行永福昭三陵,永陵在最東,福陵在中,昭陵在西,三座陵寢根本構不成昭穆關係。

昭陵的名可能是出於對“昭”字含義本身的選擇。古人以昭字作“彰明”、“顯揚”解。昭陵陵名的含義就是將太宗文德武功彰明於世。並使之顯揚了後的含義,大至不過如此。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大家好!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錦州中旅歡迎遊客光臨錦州,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錦州中旅的一名導遊員,姓宋,大家叫我宋導就可以了,爲我們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務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過程困難和要求的話,儘可提出來,我會竭盡全力幫您解決,希望我們今天一天的行程圓滿完成。

今天我們的旅遊目的地是醫巫閭山,那在行車過程中,我會要向大家作以介紹:醫巫閭山、古稱名山,位於遼寧省北寧市的本西部,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14公里,面積630平方公里,屬陽山山系松嶺山脈,主峯望海峯海拔866.6米,爲閭山的最高峯。岩石主要爲花崗石所組成。醫巫閭山,古稱甚多,如:扶犁山、無慮山,醫無慮山,義無閭山等等。均系東胡族語音音釋。意爲“大山”的意思。閭山原在長城以東屬東胡族統治,在東胡族語言中“依克奧拉”即是“大”的意思,後蒙古族統治東胡族,蒙語:“醫巫閭”也是“大”的意思,所以醫閭山意爲“大山”。

閭山歷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國十二州,並各封一山爲鎮山,閭山即爲幽州之鎮山。《全遼志》則以“醫巫閭山爲靈秀最”來讚美它。因此被稱爲東北三大名山之首。歷代的封建王對醫術巫閭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爲廣寧公:金世宗大定年間封其爲廣寧王;元成宗封其爲貞德廣寧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爲“醫術巫閭之神”,可見歷代帝王對閭山的重視程度。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閭山告祭。清代帝王對閭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都曾親自到過閭山,焚香祭祀,遍歷勝蹟,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關天閭山在婁地還有一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西幸東遊,遊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後又聽說醫巫閭山形秀,風景優美,很想一遊,可遺憾的是閭山遠在幽州北部,道路難行,便想出一個辦法責令方士用“趕山鞭”將閭山跨海趕來,這個方士晝夜兼程來到閭山腳下,舉起趕山鞭,對準閭山,左一鞭,右一鞭,連打了三天三夜,從山頭打到山尾,直打得閭山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但仍絲毫未到,爲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氣極幾壞地來打山尾,又連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個山峯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華里,再也趕不動了,趕山鞭打斷了,方士也累死了。閭山每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真如條條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願以償遊覽靈美的醫閭山,而今日各位卻有幸乘車而去,可以說要比皇帝還在幸福、優越。

現在,我們到了閭山的山腳下。首先,我們見到的便是醫巫閭山的山門:閭山的山門採用了懸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門由北京清華大學古建的吳煥嘉教授指導,汪克、高林設計,爲中國八十年代最高建築藝術之一。四根懸臂立柱再現也著名遼代建築的風格。山門中剪影部分爲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剪影。山門底部的八幅壁雕,記敘了從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閭山文明史,下面在爲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幅壁雕:左側正面第一幅爲《舜封醫閭圖》,舜即位於全國十二州,封閭山爲幽州之鎮山,畫面中舜身騎青龍,手託日月,遙望祥雲掩映的閭山,正是舜封醫巫閭山的因史記載,右側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圖》傳說屈原睡夢之中,駕一輛龍車來到閭山,被閭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際,忽然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畫面通過朝陽、仙山、皇宮、神塔、屈原駕車在雲霧中飛馳和彎月西斜,閭山飄渺,再現了屈原的千古絕唱“朝以軔儀於太合,夕始臨乎於微閭”的意境,左側背面第三幅爲《遼帝獰獵圖》,遼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歷時220xx年統治,其中5位縣城親自遊覽閭山40於次,並將閭山視爲生命的歸宿,畫面是遼帝騎馬射箭,射中蒼鷹,馬前虎鹿飛奔,馬後族旗蔽日,展現了五位遼代帝王來閭山冬季獵虎的情景,右側背面第四幅爲《清帝攬勝圖》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先後十餘次祭山神,遊覽閭山勝景的史實和盛況。進入山門,我們看見面前的這座塑像,因爲北宋爲滿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頭塑像爲滿族女子。在當地關於滿族的由來還留傳着一段傳說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滿族的前身,傳說長白山天池附近住着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倆去沐浴,飛來一隻喜鵲,嘴裏刁羊兩顆紅豆,妹妹吃下扣便懷孕產下一子,便爲真族的祖先,從此後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因爲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產子,所以,在滿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貞德,眼前的滿族女子的洗頭塑像是根據乾隆皇帝的聖水盆一詩所塑。看過塑像,經過迎客鬆,我們到達第二道山門,眼前“醫巫閭山”四個大字爲乾隆皇帝御筆的臨摹。山門前的兩個站獅是明萬曆年間鎮壓守遼東的李成樑總兵門前的站獅移至此地。兩個站獅聊了威嚴與官位的象徵之外,這對站獅子又成45度角對視,又象徵着和來。進了第二道山門,沿山門而上,我們一央所走的橋爲聖水橋上,擡頭遠望,便可見“鷹龜奪寶石”,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許務位會發現石塊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規則的排列在山路兩側。這段由山門至道貌岸然隱谷的山路原爲滿清時期原的山路,爲保持原而沒有改動。因此各位不難猜出這些方形的小坑原來是有來插護欄的;而圓形的小坑是用來插杆的,前面我們右手邊的兩幢高四米。四面各寬1米的石碑爲萬人碑,此碑建於清乾隆20xx年,是《重修大觀音閣記》,上刻修廟獻款人的姓名,約八千多人,故稱“萬人碑”,在我們的左手邊一個四角木亭,爲觀藝亭,那於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對面隔溪相望有一塊長方形巨石,爲習武臺。據說乾隆皇帝登閭山就坐在觀藝高官厚祿中,隔溪相望習武臺上的武術表演。看這了觀藝亭,習武臺,各位請與我一起向膠走,我們右手邊兩塊巨大的岩石上,雕有“從善如登”四個大字,爲愛新覺羅,慶齡在乾隆34-36年間任廣寧知縣時所書。據說,愛新覺羅,慶齡在任期間非常的公正廉明,爲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廣宋遇大旱,她上書朝廷,並親自到閭山的觀音閣許願,當時觀音閣的主持請她題寫“從善如流”,意爲讚揚她做好事猶如流水,而好卻題寫了“從善如登”四個大字,意爲:做好事猶登山,雖然道路險陡,身體勞累,但登山長能遠眺,攀登才能達到勝界,寓意深刻。國爲愛新覺羅,慶齡也爲皇室一員,所以她決定把字要題寫在其祖先曾走過的路旁,以鼓勵後人。前面我們的左手邊建有一亭,爲正直亭,此亭爲清安寺,清初改爲觀音閣。寺廟爲方正四合院,寺內有正殿,前殿和東西配殿,均爲硬山式小木架結構,正殿爲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像,兩側有達摩尊者和伽藍菩薩像,門前有兩棵已500餘年的古柏,稱爲鳳凰柏,前殿內塑有彌勒和四大天王,韋馱像。出了觀音閣我們沿山路爬上一零點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爲四角琉璃亭,據說遼宋耶律賢遊閭山之時,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對面的呂公巖上望去,朝陽斜射,雲霧飄渺之中,巖上好似有仙女舞動,故稱此亭爲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時稱具瞻亭,原爲耶律倍讀書觀景亭,後乾隆十九年間改名爲曠觀亭,從曠觀亭北上,路彎的兩棵松樹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樹,軀幹向前彎曲,另一株小松樹爬在在樹的樹幹上,宛如母親背兒子一樣,故稱母子鬆。過了母子鬆,沿山間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呂公巖,呂公巖幾塊巨石聳立遠望如一朵綻開的蓮花,所以人們又稱之爲“蓮花石”,呂公巖上過去有數株的古鬆,每當旭日初昇朝暉斜射時,在望仙亭望呂公巖樹石之影,宛若一個披髮仙女,丰姿綽約,似幻似真,神話傳達室說,仙女每日出時必至聖水盆梳洗,因此,呂公巖又稱“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聖水盆詩:“將玉女洗頭時”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讀書堂:攀過呂公巖,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讀書堂旁邊的碑廊,碑廊爲東北最大的碑廊,於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長93米,建築面積445平方米,廊房內鑲嵌着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49位書法家的117幅書帖,219塊碑刻,沿碑廊至讀書堂,殿內的元代臘像館,介紹宰相耶律楚材挑燈夜讀,奮筆疾書,輔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萬年鬆:沿讀書常石階而下,到了一片寬闊的地帶,擡眼望見的高大的松樹便是萬年鬆,高二十餘米,樹幹圍長4米,據說是耶律倍親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賜名“雲巢鬆”,並在樹幹上鑲有“雲巢鬆”三字的鐵牌,現已長入樹中,不復得見,此樹古鬆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稱爲“萬年鬆”。

建於1994年,原址處爲正直鬆,高十八米,又稱“佛前一柱香”,後在94年5月的一場大雨中倒塌,後來景區用此樹建了這座正直空調機,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個含義。那是我們錦州市的好書記張鳴岐同志,張鳴岐同志調任到我市後在94年7月錦州凌海市水泥廠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沒不幸犧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爲了紀念張鳴岐同志。過正直亭,登幾級石階,我們便到了道貌岸然隱谷,道貌岸然隱谷,俗稱“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個大石洞,石棚東西長43米,南北底寬10米,上寬20多米,可寬納5、6百人,“道隱谷”三字意爲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隱居。此地相傳乃是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讀書之所。棚內左側爲廟殿長工10米,寬5米,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間和地藏王菩薩像,十八羅漢像,右側爲胡仙,供奉胡二太爺,胡三太奶,從門口的匾額數量看來,這裏還是十分靈驗的,棚頂上還有朝氣隆四年錢學洙題寫的“天然幽谷”四個大字,以及唐代王維詩名“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間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徑1米的石盆爲聖水盆。現存物爲後人所雕刻,據《金史》記載,聖水盆系金太祖破遼時,得奇石而軒之,以爲紀念,民間則傳說:聖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個金馬駒馱來的,不管把什麼東西放進石盆裏,很快寶盆裏就會長滿,有一年,天旱無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個打柴青年發現在這個寶盆,無意中掉盆裏一滴水,很快就長滿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涼,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來村民,從寶盆取水做飯,再也不愁吃水了,這一奇聞很快傳到一個貪官的耳中,派來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擡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寶盆像生根一樣,絲毫未動,貪官司無耐只好在材民的嘻聲中,垂頭喪氣地溜走,而寶盆至今,無論旱澇,總是清水盈盈,永無間斷,後來,乾隆皇帝從盛京祭祖國統一回來路過廣寧,遊粉大發,見此勝景,連聲稱讚:“這真是閭山一寶”!便欣然題寫了“聖水盆”三個大字,餘興未盡,還在旁邊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爲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沅頭時”!這首詩至今仍鑲有石刻保存在大石棚東部山崖下,大石棚看過後,上臺階,我們就到達了觀音閣,明代風井:萬年鬆南側有一口寬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無水而有風故稱爲“風井”。據傳:昔日井中風很大,從井底不斷上冒,若將草帽投入井裏,可被子風吹出井外,實際是井與其一側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風順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緣故,桃花洞高1.5米,寬2米,長數百米,用花崗石條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峯下邊,內裏可通行人道隱谷的瀑布和聖水盆的流水就是從此洞門前一個暖泉中,註解淌下支的。現在並與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風,遊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觀賞,而桃花洞也無人云通行。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8

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昭陵,因爲位於瀋陽市的北郊,所以又稱爲北陵,是清朝第二代皇帝清太宗皇太極和孝端文皇后博爾擠吉特氏的陵墓,是清朝“關外三陵”中規模最大、氣勢最宏偉的一座,也是我過現存最完整的古代帝王陵墓建築羣之一。

皇太極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第八個兒子,出生於現在的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永陵鎮。他是歷史上著名的政治家、軍事家,一生勤於政事,勇於戰陣,在位17年,完成了東北統一大業,建立起關東一統的大清帝國。崇德八年,也就是公曆1643年的八月初九深夜,在瀋陽故宮的清凝宮東屋南炕上“端坐無疾而終”,享年52歲。死後的梓棺移至陵寢暫安。順治六年也就的公元1649年四月十七日,孝端文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四去,第二年梓棺移至昭陵與皇太極合葬。

昭陵建於崇德八年即1643年,竣工於順治八年即1651年,以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形成現在的規模。在建築風格上,昭陵既吸取了明陵的建築長處,又具有滿足陵寢建築的特點,是漢滿文化交融的典範。昭陵佔地面積45萬平方米,平面佈局遵循“前朝後寢”的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部分組成,其主要建築都建在一條中軸線上,兩側建築採取對稱形式分佈,中軸線的最後面是全部建築的主體。現在我們就按照由南向北的順序進行參觀遊覽.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9

各位遊客,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虎山長城觀光旅遊。很高興能陪大家一起參觀,希望大家能在虎山度過一段快樂時光。

我們首先了解一下長城的歷史:歷史上秦漢和明代曾三次大規模修築長城,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丹東就開始修建長城。如今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定爲世界文化遺產。虎山長城即屬明代長城,遼寧境內的明長城也稱遼東邊牆。

長城是世界聞名的奇蹟之一。虎山長城是萬里長城的東端起點,它位於丹東市城東十五公里的鴨綠江畔,它三面環水。虎山面積四平方公里,頂峯高147米,峯頂是萬里長城的第一個烽火臺,站在烽火臺環視四周,朝鮮的房屋,田地,丹東的鴨綠江斷橋一切景象盡收眼底。有敵臺三千多個;向北十餘里還有六座牆臺。丹東境內的這段長城是明長城遺址,是國家級鴨綠江風景名勝區的一個重要景區。

虎山突起於鴨綠江邊,這裏還有一步跨,老虎口,清音洞等多處景區,現開發的就只有長城遺址和一步跨。

今天的 遊覽到此結束,希望這次虎山長城之旅能給大家留下美好深刻的印象。

遼寧虎山長城導遊詞五篇(三)

青城山山青水秀,風景優美,文化燦爛、歷史悠久,所以有人形象地說,青城山既是一位美女,更是一位才女。美女的特徵是一個字——“幽”,才女的靈魂是一個字一一“道”。先說幽。

自古就有“青城天下幽”的美譽,它象清麗脫俗的仙女,寫一下這個“幽”字,就是“山”裏藏着“絲絲”,意思就是說,青城山裏蘊藏着絲絲不斷、連綿不絕的生命力呀。‘

多年來,青城山的平均氣溫一直都是15攝氏度,非常宜人,年平均降雨量是1300毫米,非常溼潤:也非常有利於植物的生長,青城山風景區的林木總面積達2350公頃,可以說是植被繁茂,晶類衆多,僅木本植物就達110餘科、730餘種,既有挺立在廟觀旁的參天大樹,又有豐富多彩的原始森林和壯觀秀麗的大面積人工林,其中的古樹名木有銀杏,它是世界上稀有的最古樹種之一,俗稱白果樹,最著名最神奇的是青城山天師洞銀杏,傳說是張天師手植的,高50多米,徑圍20米,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現在已被四川省林業廳正式封爲“天府樹王”,它有很多白果筍密集下垂,極爲壯觀,是青城山的鎮山之寶,是中國道教誕生、發展的見證。另外,青城山還有大量的楠木、唐衫、棕樹、珙桐等珍稀樹種,青城山的花卉資源也非常豐富,青城幽蘭馳名中外。青城山的森林植被,都有很高的生態、科研、旅遊價值,是大自然遺留給人類的無價之寶。植被豐茂,林木有情,空氣自然也就十分新鮮有靈氣。

此外,青城山也是野生動物的天堂,這裏的野生動物有197科50多種。禽鳥約200餘種,魚類品種有20餘種,野生兩棲動物、爬行動物20多種,屬國家級保護動物的有:大熊貓、金絲猴、還有青城玉鴉、紅嘴相思鳥、杜鵑鳥、娃娃魚等等。

最早用“幽”字形容青城山的,是唐朝詩聖杜甫,他在《丈人山》一詩中寫道:自爲青城客,不唾青城地。爲愛丈人山,丹梯近幽意。後陸游讚歎青城說“坐觀山水氣幽清”,近人吳稚暉更是直接說:“青城在亦雄亦奇亦秀外,而其幽邃曲深,似劍閣、三峽、峨嵋皆無遜色。故以天下幽標明青城特點。”這就是常說的“青城天下幽”的來歷。

青城山與道教的關係,那可真是源遠流長,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遠在東漢順帝漢安二年(公元143年),在青城山支脈鶴鳴山修道的張陵,來到青城山赤城崖創立道教。據說他“會三界萬神於青城黃帝壇下,立二十四治”,也就是將當時的四川及漢中的部分地區劃分爲二十四個教區,分別管理,所謂“治”,與亂相對,含有管理、有序、安定、文明等內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最早的政教合一的政權。

青城山的歷史極其悠久,在青城山的東麓發現的芒城古遺址,出土了大量文物證明,早在新石器時代,這裏就已經建立了城郭,正是以此爲中心,才繁衍、發展出了後來震驚天下的古蜀文明。到了秦代,青城山就已經成爲皇帝敕封的國家祭祀山川的聖地,在當時,全國也只有18座山川享受這種國家祭祀的待遇。青城山的得名也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說青城山有陰陽36座山峯環狀排列,峯銳崖陡,林木蔥籠,4就象一座綠色的城郭,以形得名,所以叫做青城山;第二種說法是說青城山原名清城山,青字有三點水偏旁,因古代神話說“清都、紫微,天帝所居”,這裏就是神仙居住的地方,所以取名“清城山”。後來,道教創始人東漢的張道陵張天師以清城山爲基地創立天師道,道教主張“清虛自持”“返樸歸真”的教義,與清城仙都的意思一致,山名就沒變。唐代佛教發展很快,清城山上發生了佛道間地盤之爭,官司打到皇帝那裏,當時的皇帝唐玄宗非常崇信道教,唐朝李氏天下都非常重視道教,據說是因爲道教教祖老子姓李名耳,與李唐同出一家。對青城山道佛之爭這段公案,玄宗親自下詔書判定“觀還道家,寺依山外”。道家勝利了。可是詔書把清城山的清字寫成了沒有水旁的青了。道家既藉助於皇帝親判的威力收回地盤,也就順勢把清城山改稱青城山了。

這個故事並非傳說,山上保存的唐碑詔書全文具在,足以作證。青城山與道教的關係可謂源遠流長,從青城山這裏可以看到道教的整個發展歷史。早在1800多年前,我國本土宗教道教的創始人張陵來此結茅傳道,開闢了東方神祕宗教——中華民族傳統本土宗教“道教”的歷史新篇章,因此青城山也就成爲了中國道教的發源地。我們知道,中華民族有着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道教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近20_年的歷史發展中積累成豐富的道教文化,對我國古代社會的哲學、倫理、文學、藝術、醫學、養生學等方面乃至政治和軍事方面以及民族心理和社會習俗等各個方面都產生了深刻的和久遠的影響。道教積澱下來的大量經籍文獻及宮觀建築、雕塑石刻等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寶貴遺產。

青城山是道教歷史最爲悠久,道教歷史發展最爲完整的道教名山;(從創教到發展至今)它歷經了道教歷史中最早的天師道正一派到後來的全真教這兩個道教中最大的道教派別的角色轉換;道教建築也最有歷史階段性和代表性,這裏有全國最集中的道教建築羣——始於晉、盛於唐,跨越了晉、隋、唐、宋、明清各個歷史時期,而且這些建築還體現了中國西南民俗民風的特色。像天師洞就是我國迄今保存最完整,最古老的全國重點道教宮觀。前任中國道教協會會長——付圓天大師就曾居住在天師洞。道教漫長的歷史鑄就了青城山燦爛的道教文化,包括易經、青城氣功、青城武術、洞經音樂、醫藥養生、膳食等,除保存下來和已經重建的宮觀廟宇等文化勝蹟之外,青城山還保存有大量的古遺址,古碑,古石刻造像,古墓藏,古摩巖題刻及道教印符等文化實物,這些實物都是道教留給全世界的寶貴遺產,這些遺產包含道教文化的歷史信息和衆多謎團。整個青城山被稱爲一座活的道教博物館。聯合國著名遺產專家莫洛伊博士曾被青城山的自然與文化價值所折服。他曾感慨到:“青城山都江堰是人與自然和諧統一的突出範例,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構想在這裏得到了最完美的體現”。青城山正是以它”幽甲天下”的自然風光與悠久豐厚的道教文化吸引着無數的中外名人來此遊覽觀光,長駐短寓,著名的有唐明皇、杜甫、賈島、杜光庭、蘇軾、范成大、馮玉詳、于右任、張大千等。而今天道教的養生、崇尚自然的思想更令生活節奏緊張的現代都市人羣、讓嚮往自由、嚮往迴歸自然的人們倍受崇尚,前往青城山探幽訪古,前來探索東方神祕道教文化精髓的各界人士也越來越多。

1800多年來,青城山的宮觀經歷了很多的風風雨雨,但仍然保存得很完整,其中最大的是天師洞,也就是張道陵天師傳道所在地古常道觀,此外還有上清宮、建福宮、祖師殿、圓明宮、玉清宮等多處宮觀,

[長生宮]在青城山新山門右側有一座四星級賓館——鶴翔山莊,它可不是一座普通的賓館,而是蜀、晉時道教著名首領範長生隱居修真故址——長生宮,範長生精通天文術數,博學多藝,居青城山,是當時蜀地天師道首領,曾幫助李特李雄籌集軍糧物資建立成漢政權,李雄曾想拜其爲國君,不就。拜爲宰相、尊稱爲範賢,在都江堰建範賢館,青城山長生宮是他的修道之處,史傳他修道長壽,活了130多歲,後主劉禪改其爲長生觀,舊名碧落觀。宮內有紫薇樹一棵,遠望蓊蓊鬱鬱,相傳爲唐明皇爲紀念楊貴妃親手種植;有巨楠數十株,高數十米,圍約三十尺,要數人才能合圍,傳說爲範長生親手所植。陸游的《長生觀觀月》中寫道;”碧天萬里月正中,清夜弭節長生宮。”正如古詩中所說的那樣”萬木陰陽夏氣涼”,因其環境十分幽雅清淨,也是青城山避暑勝地。近年來林木逐漸恢復,早先的白鷺又成羣飛來。故名“鶴翔山莊”。今天的鶴翔山莊因此還創造了一道道教養生素食,取名“長生宴”。在海內外屢次獲得大獎。

[山門·建福宮]建福宮,再丈人峯下,始建於唐開元十八年(公元730年),原名丈人洞,宋時朝廷賜名“會慶建福宮”。丈人峯因寧封得名,相傳寧封是皇帝時的製陶官員,能履蹈烈焰,隨煙上下,又能駕御風雲,這可能就是武俠小說裏面所講的“輕功”吧,寧封幫助皇帝學會“龍蹻飛行”之術,打敗了蚩尤,統一華夏,被皇帝封爲統領五嶽的“五嶽丈人”“丈人”再古時一是對老人的尊稱,如老丈。二則是一種官銜,五嶽丈人時統管三山五嶽的最高統帥。宋時又加封蜀州青城山丈人觀九天丈人、儲福定命真君。道教的十大洞天都有一位主治神仙,寧封便是青城山的主治神仙。雖然青城山的地位有多高。今建福宮是清光緒十四年(公元1888年)重建,近年又進行過大規模的維修和補建。

青城山山門雖然不是雄偉壯觀,但它體現道教的玲瓏、仙氣,採用道教典型的重檐式,重檐代表兩層以上的多層建築,因爲在道教中有道教好神仙,仙人好樓居的說法,所以道教建築一般都是兩層以上的多層建築,並雕塑有各種傳說中的神話人物,以示喜好神仙,而所塑的蟲鳥獸則體現道教喜好自然的思想。青城山山門上有我國已故上將張愛萍手書的“青城山幽子規啼”,子規也就是杜鵑鳥,傳說是很久以前的蜀王望帝杜宇變的,他爲了提醒後代的帝王要愛惜人民,所以變成了鳥兒,不斷地呼籲“民貴呀,民貴呀”,因爲他不停地叫,就累得吐血了,所以,杜鵑烏的嘴巴就變成是紅色的了。

[雨亭·天然閣]遊山道上散佈着許多的橋、亭和牌坊,與林相配,因山取勢,形成意趣不同的風景圖畫。山亭多取枯樹爲柱,以樹皮蓋頂,樹根爲凳,枯枝古藤爲裝飾,符合道教的清靜無爲,迴歸自然,與青幽的山景渾然一體。亭型也隨景而異,有隨路轉折形成的三角亭——怡樂窩;有半倚山崖的方亭——泠然亭;有佇立峯頂的八角亭——息心亭;還有山路穿過而減柱的臥雲亭,有隨山勢而成弧形的凝翠橋,有依半巖而成的吊腳樓——步虛廓,這些山亭都應景造型,命名切景,形成亭本身是景、坐在亭子裏賞外面是一道道的風景。而且這些亭子,配有貼切的楹聯,更富有詩意。各位在遊程中將會不斷看到。這個雨亭的對聯是于右任先生所書的,“山路原無雨,空翠溼人衣”,這副對聯看似平淡,實際寓意很深,說出了“青城天下幽”的“幽”意,也道出了青城山多雨溼潤的氣候條件。天然閣,它就是青城山的道長們以枯樹作爲柱子,留皮帶節;以樹皮蓋頂,以樹根爲坐凳,用枯枝和古藤作爲裝飾,不用雕工勝似雕工,一切取其自然。大家留意一下,這座涼亭上下一共三層,實際上這裏面大有深意,道教很注重“三;這個數字,如等一下我們要看到的“三清”、“三天”、“三元”、“三皇”等,爲什麼是這樣子的呢?這其實與道教的宇宙觀“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有密切的關係。“道”的地位至高無上,所以是“一”,其中有“陰陽”,所以是“二”,陰陽二氣互相融合生成萬物,所以是“三”。道教用“三”表示萬物的生成,所以有“天、地、人”爲“三才”,“日、月、星”爲“三光”等等很多說法。所以,這個涼亭從用料到設計,都蘊涵了多方面的道教精神。以後大家會看到三角的、圓形的、方形的、八角的等各種形狀的亭子,三角的象徵着“天、地、人”三才,圓形的象徵着天是圓的,方形的象徵着地是方的,八角的象徵着八卦,這些建築裏面都體現着道教的理論,剛纔我們介紹過,青城山是道教的聖地,道教文化已經成爲青城之魂,滲透到青城山一草一木之中,道教主張清淨無爲,迴歸自然,所以,·這些亭子也成爲完美的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築藝術的代表。

[椿仙行道]伴隨着青城山曲折的石梯和鳥兒的歡暢,兩邊高大茂盛的樹木,這些樹木多數是杉木,還有楠木、柏木和柳樹,這些林木不僅增加了青城之“幽深”,也給青城山帶來了勃勃生機。古語說“前人栽樹,後人乘涼”,他說:“我們出家人;若依賴外人出條林蔭道中,不得不感謝這些樹木的栽種人——那就是以前的常道觀主持彭椿仙道長。

[上清官·老君閣]上清官位於高臺山之陽,是青城山現存38處宮觀中位置最高的一座道觀,海拔爲1180米。宮門上有門樓,上清宮三個大字是蔣介石手書,兩旁聯文是國民黨元老、書法家于右任撰書“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說青城山的草木都得到了道家仙氣的沾染,自古這座名山就等待各位朋友的光臨。當然它也有“白草”代表當時的國民黨將領,聖人指蔣介石之意。因爲這首楹聯是於老專程爲蔣介石先生到青城山來所題寫的,當時于右任先生及部分國民黨領導人正好在青城山。

殿的右側南樓前有兩井並列,稱爲鴛鴦八卦井。兩井-方一圓,其泉源相通,但一渾一清,一淺一深,井旁刻有國畫大師張大幹手書“鴛鴦井”三字。殿右側廳有楠木板壁刻《道德經》全文。殿左側有長廊通向配殿,內祀孔子和關羽,取名文武殿,兩旁有張大幹所繪麻姑、王母、三豐祖師、花蕊夫人畫像石刻。文武殿右下爲麻姑池,傳爲麻姑浴丹處,形如半月,深廣數尺,水色碧綠,長年不竭不溢。

上清宮的山門前,可以看見這個很大的照壁,照壁又叫照牆或影壁,單獨聳立大門口或正廳的前面,也有結合圍牆,形成院落的,照壁的功能都是有屏障和遮蔽的作用,也有塑造空間曲折的效果。照壁可以兩向施用,對外辟邪和對內祈福。所以,大家看這個照壁,正面寫着一個大大的“道”字,背面寫的是“大道無爲”四個字。道教崇奉的是“道”,道到底是個什麼東西呢?這個問題十分的不好回答,2520_年前,老子看見周朝日益衰落,天下就要大亂,他只好出世的時候,當時有個關令叫尹喜,就向老子請教了這個問題,老子就洋洋灑灑寫了5000字的《道德經》來回答他,開頭一句就是“道可道,非常道”。2520_年來,人們一直在研究這個“道”到底是什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道就是生活,一種善良的、健康的生活就是道吧。多關注生活本身,而不是生活之外的東西,這樣,就是它背後所說的“大道無爲”了。大道無爲實際上是道教對待社會人生的處事態度和基本法則,道教認爲天道自然無爲,而產生宇宙萬物,包括人的生命過程來看應是自然的,符合自然規律的,所以做事應效法天道,不要妄自作爲,爲者終必失敗,無爲即遵循順從法則。

站在了上清宮的門口,看一下“上清宮”三個字,真是規規矩矩、方方正正。蔣介石1940年4月和7月,他曾兩次來到青城山,蔣介石在當時青城山主持易心瑩道長所託下,手書了“上清宮”三個大字。另外,在上清宮左右兩邊有兩副對聯,“於今百草承元化,自古名山待聖人”,前面已經介紹過了,而另一幅“上德無爲行不言之教,大成若缺天得一以清”,是馮玉祥將軍的手筆,都是·《道德經》中的原句,上德是指那些道行很高的人,他們順應道的要求而做事,所謂聖人處無爲之事,行不言之教,道從產生到發展宇宙萬物的過程來看是不能用任何語言可以說清楚的,它應是一種自然的法則,人們只能去效法遵從,大成若缺和大巧若拙一樣,體現了道家所追求的是內在的積累而不是外在的浮華,“天得一以清”與“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爲天下貞”,都是在論述道的偉大作用,沒有東西可以脫離了道而生存的,這裏的“一”也就是指的是道的意思。在上清宮大門的左側,有“瑤池闕”,在上清官大門的右側,有“玄圃門”。進宮後的左右兩邊象許多道觀一樣是左青龍和右白虎兩毆,青龍,白虎是道教的兩大護法天神,它是根據我國古代竺豆象學說和動物崇拜演變而來,我國古代的星象學家把苧(即太陽和月亮經過的天空區域)中的所有星座分爲28星宿,分東南西北四個方位,每一方位各七個星宿,東邊的七個星苧排似龍,而東方屬木,色青故稱青龍,西方屬金色白稱白虎,南方七星宿形似雀,方位屬火,色赤古語亦稱朱,取朱雀,北方千星宿形如龜蛇,龜蛇古稱“武”,方位屬水、色黑古稱“玄”,取玄武,它們共同構成四方天界的神,也代表着中國古建築的東西南北四個方位。

這裏還有兩眼神祕的井,這兩口井一方一圓、一渾一清、一深一淺,並列在一起,就象一對恩愛的夫妻朝夕相守,因此,就口曠鴛鴦井”,這“鴛鴦井”三今大字,就是張大千先生的手筆,大千先生與青城山的緣分非同一般。鴛鴦井下邊的泉源是相通的,但水面卻一高一低,很是神奇。

三清殿供奉的是三清尊神,中間這位是玉清原始天尊,他手持元珠象徵洪元世紀;右邊這位是上清靈寶天尊,他懷抱如意,象徵混元世紀;左邊這位是太清道德天尊,也就是老子,他手持寶扇象徵太初世紀,張道陵創教時把他尊爲教祖。三清是道教的最高境界,這三位天尊也是道教信奉的三位最高尊神。

[老君閣]92年動工,94年落成,95年開光,它位於青城第一峯絕頂(即彭祖峯頂,或稱高臺山、老霄頂),海拔高1260多米。老君閣閣基寬四百平方米,共六層。下方上圓.寓意天圓地方;層有八角,以示八卦;外觀呈塔形,頂接三圓寶,以昭天地人三才之意。

老君閣造像,以徐悲鴻當年在青城的遺作《紫氣東來》(老子跨青牛出關圖)爲藍本,經許多學者、藝術家和鑑賞家精研,並由青城山道友繪製、塑造而成。老君像高十三米六,連牛身通高十六米。悉按古典建築規範,用鋼筋水泥澆鑄,精銅包裏,金光炫目,栩栩如生。自古及今,絕無僅有,乃融老子的古代思想家、哲學家及古老樸素唯物辯證相對論者之道教祖師光輝造像。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0

棒槌島風景區是大連著名的風景區,那裏的風景美不勝收,不過在那裏最美麗的景物還是要數那裏的山和海了。

從門口進去就是幾座連綿起伏的山丘,小路兩旁有兩排彎彎的、高高的大樹。樹上到處是鳥兒們的歌聲,不知不覺,已經來到了山清水秀的深山裏。深山裏,鳥兒們的歌聲減弱了,而蟬卻開始歡呼起來了,這時的山就像是在開演唱會。

再往深處走,便聽到泉水流動的聲響。泉水和青山樹木的完美結合,真可以用“水水山山處處明明秀秀”來形容。空氣裏散發着樹木的清香,花兒在向着你微笑,這一都是多美呀!

一下山,這便是美麗的海。海灘上上有着許多的貝殼,不時衝上來白色的浪花,帶上來許多貝殼。那海是那麼蔚藍,從遠處看真的分不出那個是海,那個是天。

太陽已經落在半山腰,落到海面的時候海水開始變成紅色的了,越來紅,最後變成金色的了,好像金子鋪滿了海面,金燦燦的。真是一幅日落生輝的美麗景色。

此時此刻,我已經完全陶醉在棒槌島的美麗景色中,那山是那樣青蔥,誰是那樣靈動,那海是那麼與衆不同,我是那麼希望中美麗可以持續下去。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1

唐太宗昭陵是唐太宗李世民的陵墓,位於咸陽市禮泉縣九嵕山,是陝西關中“唐十八陵”中規模最大的一座。昭陵開始營建於貞觀十年(636年),是爲埋葬臨終前要求因山而葬,不起墳墓的長孫皇后而開鑿。1961年,國務院公佈昭陵爲全國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79年昭陵博物館建成,20xx年被國家旅遊局評定爲“3A”級旅遊景區。

昭陵陵園周長60公里,佔地面積200平方公里,共有陪葬墓180餘座,被譽爲"天下名陵",是我國帝王陵園中面積最大、陪葬墓最多的一座,也是唐代具有代表性的一座帝王陵墓。從唐貞觀十年(公元636年)太宗文德皇后長孫氏首葬到開元二十九年(公元743年),昭陵陵園建設持續了20xx年之久,地上地下遺存了大量的文物。它是初唐走向盛唐的實物見證,是我們瞭解、研究唐代乃至中國封建社會政治、經濟、文化難得的文物寶庫。

唐太宗與長孫皇后的昭陵有陪葬墓180餘座,主要有長孫無忌、程咬金、魏徵、溫彥博、段志玄、高士廉、房玄齡、孔穎達、李靖、尉遲敬德、長樂公主、韋貴妃等墓,還有少數民族將領阿史那社爾等15人之墓。上世紀70年代,考古工作者先後發掘了徐懋功(李績)、尉遲敬德、程咬金、張士貴、鄭仁泰、長樂公主、韋貴妃等40餘座陪葬墓,遂建成了佔地面積53畝,建築面積7000平方米,陳列面積20xx平方米,綠化面積15000平方米的昭陵博物館。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2

尊重的各位遊客:

大家好!首先請容許我代表怪坡景緻區所有工作職員對各位的到來表現熱鬧的歡送。我是本次爲大家供給講解服務的嚮導員,我叫,盼望我今天的講解能讓大家對怪坡風景區有更進一步的懂得,假如在我的講授進程中大家有沒聽懂或沒聽明白的處所,請你向我提出,我會過細耐煩的,對您所提出的問題做出最具體的解答!

好了,現在讓我們轉入正題,所謂“大千世界,無奇不有”,在瀋陽市東部山區就有這樣一個坡,各種車輛到此,下坡不開(蹬)不走,上坡不開(蹬)卻主動向坡上滑行。

那它畢竟是怎麼發明的呢?公元1990年4月的一天,新城子區第一交警大隊第二分隊的兩名交警到此熟習路段,當兩個人駕駛着北京牌吉普車行駛到怪坡底部時,無意間發現車內加油表失靈,於是將車停下,摘檔熄火後未幾,奇觀發生了,車子竟在無人駕駛地情況下,神不知鬼不覺地由東向西沿坡滑行而上,非常驚詫的他們壯着膽子又試了幾回,依然如斯,百思不得其解,帶着悵惘就這樣惶然而去了。

新聞不翼而飛,好奇者一擁而上,國產、入口、大型、小型、載重、輕巧,各種汽車紛紜來坡一試,無不證明怪坡之巧妙,更有趣的是騎上自行車上坡只有扶住車把,不必蹬車就飛快地向坡上滑行,而下坡卻要使勁蹬,不蹬不走,真是奇哉,妙哉,世人交口稱“怪”,“怪坡”之名從此傳開,當初已經越出國境,蜚聲中外,堪稱“華夏一絕”!

(地點:怪坡服務核心)

怪坡是一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呈西高東低走勢天然構成的斜坡,它位於東經12303’,北偉420,海拔153.1米,在瀋陽市新城子區淨水臺鎮帽山西麓,面對曠野,背依羣山,沈哈高速公路縱穿景區境內,西距貫串南北的國道102線1.32公里,南達東北名城瀋陽30公里,北往遼金重鎮鐵嶺28公里,東向煤都撫順30公里,距《劉老根》續集拍攝地清河風景區90公里。

(開車試坡,騎自行車試坡,走路試坡。)

怪坡面世,神祕加身,專家、名人、學者絡繹不絕探祕揭謎,我國當代著名詩人賀敬之參觀後留下這樣的詩句:“做作探祕,人生解惑,一題多思,瀋陽怪坡”。香港有名作家金庸頗有感觸,他寫道:“天下奇事怪象甚多,智力有時而窮,固不能概以非科學視之。”世界著名物理學家,諾貝爾獎金失掉者,美籍華人李政道曾親臨怪坡休會後,幽默地說:“怪坡不是魔術,弄清原因,我又可取得一次諾貝爾獎金。”總之,對怪坡造成的原因,七嘴八舌。智者見智,仁者見仁。概括起來現在比擬集中的說法有三個:

一、第一種說法是磁場作用

有人以爲在怪坡西側有一磁場或引力場,足以吸引各種車輛或行人輕鬆西行,但至今未能探測到磁場產生地及強度。物理學家李政道博士曾帶着大小兩個球體籃球和鐵球親臨怪坡測試,成果兩個球體都是向坡上轉動,所以磁場這種說法被否認;

二、說是重力位移

咱們都曉得地球上的物體都受地心引力作用,物體沿坡下滑,也是由該物體受地球體引力所起的。因爲怪坡上的物體不再向坡下滑而是向坡上移的景象就已經脫離了經典力學的個別情形,由於某種起因重力場上的某個或某多少個點散佈異樣這是完整可能的。但發生這種現象它的範疇不可能只限度在這條長80餘米,寬約25米的坡,可是怪坡鄰近,目前卻再也找不到這種現象了;

三、說是視覺差

因爲怪坡特別的地形、地貌,造成了視覺上的誤差。然而在坡上無論是用程度儀丈量仍是測海拔高度,坡度跟落差都有,坡度約爲1.87度,而兩側的海拔高度落差爲1.2米.這足以證實不是視覺差。

各種說法都彼此牴觸,都不能給怪坡以正確的迷信定論。

這是一個神祕的地方,川流不息地遊人無不帶着“臨坡不枉此來遊的滿意,又留着如此奇妙誰造化”的縣念而悵然離去。

科學迷宮大,解謎待專家。

怪坡發現後,又有新謎面世,真堪稱“一坡獨特百景生輝,山獻景色水奉姿色。”在怪坡東南約百米的山坡上,有方圓二百米的地方只要用腳使勁一跺,下面就會發現“空空”的響聲,其聲深沉,被人稱爲“響山”。

順着響山坡行至山頂,假使用木棰砸地,便可聽到“嗡嗡”的響聲,其聲圓潤,悠悠不止,故被稱爲“嗡頂”。怪坡、響山、嗡頂被稱爲“三謎”不解之因,人們更想給它披上一層神祕袈裟!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3

各位遊客大家好!

首先請允許我代表錦州中旅歡迎遊客光臨錦州,自我介紹一下我是錦州中旅的一名導遊員,姓宋,大家叫我宋導就可以了,爲我們今天和行程提供服務的另一位重要人特就是我們的司機師傅,如果在一天的行程中,各位有全過程困難和要求的話,儘可提出來,我會竭盡全力幫您解決,希望我們今天一天的行程圓滿完成。

今天我們的旅遊目的地是醫巫閭山,那在行車過程中,我會要向大家作以介紹:醫巫閭山、古稱名山,位於遼寧省北寧市的本西部,自東北向西南走向,長45公里,寬14公里,面積630平方公里,屬陽山山系松嶺山脈,主峯望海峯海拔866.6米,爲閭山的最高峯。岩石主要爲花崗石所組成。醫巫閭山,古稱甚多,如:扶犁山、無慮山,醫無慮山,義無閭山等等。均系東胡族語音音釋。意爲“大山”的意思。閭山原在長城以東屬東胡族統治,在東胡族語言中“依克奧拉”即是“大”的意思,後蒙古族統治東胡族,蒙語:“醫巫閭”也是“大”的意思,所以醫閭山意爲“大山”。

閭山歷史悠久,舜即位分全國十二州,並各封一山爲鎮山,閭山即爲幽州之鎮山。《全遼志》則以“醫巫閭山爲靈秀最”來讚美它。因此被稱爲東北三大名山之首。歷代的封建王對醫術巫閭山皆有封爵,唐玄宗封其爲廣寧公:金世宗大定年間封其爲廣寧王;元成宗封其爲貞德廣寧王;明太祖洪武二年封其爲“醫術巫閭之神”,可見歷代帝王對閭山的重視程度。據史料記載,從北魏文成帝和平元年起,隋、唐、宋、遼、金、元、明、清歷代朝廷凡遇大典或“天時不順”“地道欠寧”,皇帝親自或派遣官員來閭山告祭。清代帝王對閭山更是推崇倍至,康熙、雍王、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都曾親自到過閭山,焚香祭祀,遍歷勝蹟,至今仍有很多碑刻仍完好地保留在山中。

關天閭山在婁地還有一傳說:秦始皇統一六國後,西幸東遊,遊覽了不少名山大川,後又聽說醫巫閭山形秀,風景優美,很想一遊,可遺憾的是閭山遠在幽州北部,道路難行,便想出一個辦法責令方士用“趕山鞭”將閭山跨海趕來,這個方士晝夜兼程來到閭山腳下,舉起趕山鞭,對準閭山,左一鞭,右一鞭,連打了三天三夜,從山頭打到山尾,直打得閭山鮮血淋漓,遍體鱗傷,但仍絲毫未到,爲了向秦始皇交差,方士又氣極幾壞地來打山尾,又連打了三天三夜,找得山尾十三個山峯向西南一跳,跳出十二華里,再也趕不動了,趕山鞭打斷了,方士也累死了。閭山每到深秋季節,滿山紅葉夾在蒼松翠柏之中,真如條條鞭痕,令人回味,不可一世的秦始皇都未能如願以償遊覽靈美的醫閭山,而今日各位卻有幸乘車而去,可以說要比皇帝還在幸福、優越。

現在,我們到了閭山的山腳下。首先,我們見到的便是醫巫閭山的山門:閭山的山門採用了懸臂交叉剪影式的奇特新造型,山門由北京清華大學古建的吳煥嘉教授指導,汪克、高林設計,爲中國八十年代最高建築藝術之一。四根懸臂立柱再現也著名遼代建築的風格。山門中剪影部分爲天津薊縣獨樂寺的剪影。山門底部的八幅壁雕,記敘了從禹舜到明清四、五千年的閭山文明史,下面在爲大家介紹一下其中的幾幅壁雕:左側正面第一幅爲《舜封醫閭圖》,舜即位於全國十二州,封閭山爲幽州之鎮山,畫面中舜身騎青龍,手託日月,遙望祥雲掩映的閭山,正是舜封醫巫閭山的因史記載,右側正面第二幅《屈子吟哦圖》傳說屈原睡夢之中,駕一輛龍車來到閭山,被閭山的秀美山色所陶醉。正在悠然自得之際,忽然驚醒,方知是南柯一夢,畫面通過朝陽、仙山、皇宮、神塔、屈原駕車在雲霧中飛馳和彎月西斜,閭山飄渺,再現了屈原的千古絕唱“朝以軔儀於太合,夕始臨乎於微閭”的意境,左側背面第三幅爲《遼帝獰獵圖》,遼代由契丹族建立,共有9位皇帝,歷時220xx年統治,其中5位縣城親自遊覽閭山40於次,並將閭山視爲生命的歸宿,畫面是遼帝騎馬射箭,射中蒼鷹,馬前虎鹿飛奔,馬後族旗蔽日,展現了五位遼代帝王來閭山冬季獵虎的情景,右側背面第四幅爲《清帝攬勝圖》展增出清代康熙、雍正、乾隆、嘉慶、道光五位皇帝先後十餘次祭山神,遊覽閭山勝景的史實和盛況。進入山門,我們看見面前的這座塑像,因爲北宋爲滿族自治共,所以五女洗頭塑像爲滿族女子。在當地關於滿族的由來還留傳着一段傳說故事:大家都知道,女真族乃是滿族的前身,傳說長白山天池附近住着姐妹二人,有一天,姐妹倆去沐浴,飛來一隻喜鵲,嘴裏刁羊兩顆紅豆,妹妹吃下扣便懷孕產下一子,便爲真族的祖先,從此後子子孫孫不斷繁衍。因爲是未婚女子吃仙豆而產子,所以,在滿族女子中非常崇尚貞德,眼前的滿族女子的洗頭塑像是根據乾隆皇帝的聖水盆一詩所塑。看過塑像,經過迎客鬆,我們到達第二道山門,眼前“醫巫閭山”四個大字爲乾隆皇帝御筆的臨摹。山門前的兩個站獅是明萬曆年間鎮壓守遼東的李成樑總兵門前的站獅移至此地。兩個站獅聊了威嚴與官位的象徵之外,這對站獅子又成45度角對視,又象徵着和來。進了第二道山門,沿山門而上,我們一央所走的橋爲聖水橋上,擡頭遠望,便可見“鷹龜奪寶石”,可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沿石路而上也許務位會發現石塊上有很多或方小坑,規則的排列在山路兩側。這段由山門至道貌岸然隱谷的山路原爲滿清時期原的山路,爲保持原而沒有改動。因此各位不難猜出這些方形的小坑原來是有來插護欄的;而圓形的小坑是用來插杆的,前面我們右手邊的兩幢高四米。四面各寬1米的石碑爲萬人碑,此碑建於清乾隆20xx年,是《重修大觀音閣記》,上刻修廟獻款人的姓名,約八千多人,故稱“萬人碑”,在我們的左手邊一個四角木亭,爲觀藝亭,那於清乾隆十九年,亭了對面隔溪相望有一塊長方形巨石,爲習武臺。據說乾隆皇帝登閭山就坐在觀藝高官厚祿中,隔溪相望習武臺上的武術表演。看這了觀藝亭,習武臺,各位請與我一起向膠走,我們右手邊兩塊巨大的岩石上,雕有“從善如登”四個大字,爲愛新覺羅,慶齡在乾隆34-36年間任廣寧知縣時所書。據說,愛新覺羅,慶齡在任期間非常的公正廉明,爲百姓做了不少好事,一年廣宋遇大旱,她上書朝廷,並親自到閭山的觀音閣許願,當時觀音閣的主持請她題寫“從善如流”,意爲讚揚她做好事猶如流水,而好卻題寫了“從善如登”四個大字,意爲:做好事猶登山,雖然道路險陡,身體勞累,但登山長能遠眺,攀登才能達到勝界,寓意深刻。國爲愛新覺羅,慶齡也爲皇室一員,所以她決定把字要題寫在其祖先曾走過的路旁,以鼓勵後人。前面我們的左手邊建有一亭,爲正直亭,此亭爲清安寺,清初改爲觀音閣。寺廟爲方正四合院,寺內有正殿,前殿和東西配殿,均爲硬山式小木架結構,正殿爲大雄寶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音和地藏王菩薩像,兩側有達摩尊者和伽藍菩薩像,門前有兩棵已500餘年的古柏,稱爲鳳凰柏,前殿內塑有彌勒和四大天王,韋馱像。出了觀音閣我們沿山路爬上一零點同坡,就到了望仙亭,望仙高亭爲四角琉璃亭,據說遼宋耶律賢遊閭山之時,某日清晨站在此亭向對面的呂公巖上望去,朝陽斜射,雲霧飄渺之中,巖上好似有仙女舞動,故稱此亭爲望仙亭,望仙亭的前言有一塊巨大的龜背石,石上修一六角亭,明朝時稱具瞻亭,原爲耶律倍讀書觀景亭,後乾隆十九年間改名爲曠觀亭,從曠觀亭北上,路彎的兩棵松樹非常奇特,一株近二米粗的松樹,軀幹向前彎曲,另一株小松樹爬在在樹的樹幹上,宛如母親背兒子一樣,故稱母子鬆。過了母子鬆,沿山間小路攀登而上就到了呂公巖,呂公巖幾塊巨石聳立遠望如一朵綻開的蓮花,所以人們又稱之爲“蓮花石”,呂公巖上過去有數株的古鬆,每當旭日初昇朝暉斜射時,在望仙亭望呂公巖樹石之影,宛若一個披髮仙女,丰姿綽約,似幻似真,神話傳達室說,仙女每日出時必至聖水盆梳洗,因此,呂公巖又稱“仙人幻影”,乾隆皇帝的聖水盆詩:“將玉女洗頭時”即是指此而言。耶律楚材讀書堂:攀過呂公巖,沿山路而上就到了坐落花流水在讀書堂旁邊的碑廊,碑廊爲東北最大的碑廊,於91年修建,92年峻工,廊長93米,建築面積445平方米,廊房內鑲嵌着東晉至宋七個朝代的49位書法家的117幅書帖,219塊碑刻,沿碑廊至讀書堂,殿內的元代臘像館,介紹宰相耶律楚材挑燈夜讀,奮筆疾書,輔佐太祖太宗,功高德厚的一和生。

萬年鬆:沿讀書常石階而下,到了一片寬闊的地帶,擡眼望見的高大的松樹便是萬年鬆,高二十餘米,樹幹圍長4米,據說是耶律倍親手所栽。清乾隆皇帝賜名“雲巢鬆”,並在樹幹上鑲有“雲巢鬆”三字的鐵牌,現已長入樹中,不復得見,此樹古鬆雄姿,千年不衰,因此通稱爲“萬年鬆”。

建於1994年,原址處爲正直鬆,高十八米,又稱“佛前一柱香”,後在94年5月的一場大雨中倒塌,後來景區用此樹建了這座正直空調機,此外正直亭也另有一個含義。那是我們錦州市的好書記張鳴岐同志,張鳴岐同志調任到我市後在94年7月錦州凌海市水泥廠的洪水中,被子洪水吐沒不幸犧牲,所以些亭的修建也是爲了紀念張鳴岐同志。過正直亭,登幾級石階,我們便到了道貌岸然隱谷,道貌岸然隱谷,俗稱“大石棚”,乃天然形成的一個大石洞,石棚東西長43米,南北底寬10米,上寬20多米,可寬納5、6百人,“道隱谷”三字意爲道德高尚的人在此隱居。此地相傳乃是遼太子東丹人皇王耶律倍隱居讀書之所。棚內左側爲廟殿長工10米,寬5米,殿內塑有釋迦牟尼,觀世間和地藏王菩薩像,十八羅漢像,右側爲胡仙,供奉胡二太爺,胡三太奶,從門口的匾額數量看來,這裏還是十分靈驗的,棚頂上還有朝氣隆四年錢學洙題寫的“天然幽谷”四個大字,以及唐代王維詩名“明月鬆間照,清泉石上流”,石刻等等,情景相生,間趣盎然,道谷下有一高1.5米,直徑1米的石盆爲聖水盆。現存物爲後人所雕刻,據《金史》記載,聖水盆系金太祖破遼時,得奇石而軒之,以爲紀念,民間則傳說:聖水盆是很久以前一個金馬駒馱來的,不管把什麼東西放進石盆裏,很快寶盆裏就會長滿,有一年,天旱無雨,山民就快渴死了,一個打柴青年發現在這個寶盆,無意中掉盆裏一滴水,很快就長滿一盆,他喝一口又甜又涼,沁人心脾,精神百倍。他立即找來村民,從寶盆取水做飯,再也不愁吃水了,這一奇聞很快傳到一個貪官的耳中,派來上百倍的官司兵要擡走,可任你有千斤力,寶盆像生根一樣,絲毫未動,貪官司無耐只好在材民的嘻聲中,垂頭喪氣地溜走,而寶盆至今,無論旱澇,總是清水盈盈,永無間斷,後來,乾隆皇帝從盛京祭祖國統一回來路過廣寧,遊粉大發,見此勝景,連聲“這真是閭山一寶”!便欣然題寫了“聖水盆”三個大字,餘興未盡,還在旁邊寫了一首七言絕句“垂崖迸水落絲絲,冬不凝冰事匪奇,應爲仙家修養法,將臨玉女沅頭時”!這首詩至今仍鑲有石刻保存在大石棚東部山崖下,大石棚看過後,上臺階,我們就到達了觀音閣,明代風井:萬年鬆南側有一口寬不到一米,深6.5米的井,井中無水而有風故稱爲“風井”。據傳:昔日井中風很大,從井底不斷上冒,若將草帽投入井裏,可被子風吹出井外,實際是井與其一側的桃花洞相通,洞中之風順山洞由井口吹出的緣故,桃花洞高1.5米,寬2米,長數百米,用花崗石條砌成,另一洞口在北部山峯下邊,內裏可通行人道隱谷的瀑布和聖水盆的流水就是從此洞門前一個暖泉中,註解淌下支的。現在並與洞中站已堵塞,不再通風,遊人至此,仍在井口徘徊觀賞,而桃花洞也無人云通行。

望海寺:在萬年鬆東側,爲突起的山峯,峯頂修有望臺,建於遼代,磚瓦、柱石、遺址尚存,是明和城的一座關隘,故明稱“白雲關”,白雲關由花崗岩石塊砌成,達石門盤旋而進,經“代屏石”,便可登上“觀音洞”,洞內一尊泥塑觀音,稱“望海觀音”。洞前平臺,站在臺前,可遠望渤海,故清乾隆皇帝將其名爲“望海寺”。

老爺閣:由望海寺石階而下,在風井南面平臺上有一小廟,沿石階而上可到此地,爲關帝廟,又名“老爺閣”,廟系座北朝南的兩間小木架結構建築,兢兢業業瓦頂蓋,而原塑有關羽、周倉、關平和赤兔馬像,現已無存,據說,此廟址原是元工廣寧王耶律楚材幼年讀書之所,老爺閣便是在其遺址上改建的,據只料記載:耶律楚材系遼東丹人皇王耶律倍八世孫,其父耶律履楚材三歲而孤,母親楊氏在閭山桃花洞南部懸崖上建設兩間讀書堂教子讀書,楚材在閭山中刻苦用功,博覽羣書,旁通天文、地理、律歷、書數、元太祖忽必列定燕、聞其名、召見之、任中書令、事無太祖、太宗二十餘年,終年五十五年。

老爺閣西側爲南天門,是天然形楊的下山之路東西兩大石壁夾立,如錦屏對峙,沿山路而上,南天門、居高臨下,形勢險要,僅可通行人,沿此路而下,便可回到道隱谷,按原路返回可到山門,南天門東下角,有一摩崖石刻羣,具中以明嘉靖丙戊狀元,翰林修撰用卿,題刻在石匠壁上的“北鎮名山”四個大字最爲醒目,沿石階而下,右見路旁陡壁的大平面石上,雕刻着明代山西蒲州人張邦所書“極目天表”四個大字,每字1.4 米見方。路旁空地三座小石塔,埋葬的是大觀音閣廟中三代和尚,沿石階而下,就到達了道隱,再返回山門,各位遊客,我們爲期一天的閭山遊就要結束了,十分感謝各位對於我這一天來工作的信任與支持,同時,也希望各位今後能夠繼續參加我社的參觀遊覽活動,如果有緣,宋導仍然願意爲您導遊。最後祝醫座的各位遊客心想事成,工作順利!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4

遼寧省博物館是我國著名的歷史藝術性博物館之一。位於瀋陽市中心和平區十緯路二十六號。館舍原爲奉系軍閥熱河都統湯玉麟官邸,“9、18”事變後,僞滿政府在此設立“國立博物館奉天分館”。1948年11月2日,瀋陽解放。經東北人民政府批准,成立了東北博物館,於1949年7月7日開放,1959年改名爲遼寧省博物館。

遼博館藏文物名天下,其中以書畫特別是晉唐宋元書畫、歷代絲繡,東北地區考古發現,特別是遼瓷,古地圖與歷代貨幣、甲骨、青銅器、碑誌較爲著名。館藏書法精品有樸實秀碭的傳世珍寶晉人書《曹娥詩辭》,剛勁挺秀的唐歐陽詢《夢奠帖》及其早年作品《行書千字文》,歐氏真跡堪稱廖若晨星,歷年爲書家之典範。另外,還有已成爲傳世孤本的唐武則天時弘文館鉤填的《王羲之一門書翰》和唐狂草派創始人張旭《古詩四帖》等,以及兩宋時期皇帝趙佶、趙構、趙昚祖孫三代流傳下來的真跡。其中徽宗趙佶《草書千字文》,高宗趙構《書曹植洛神賦卷》兩幅作品,處帝王之尊,頗具神韻。大詩人陸游八十歲時的《自書詩帖》爐火純青,草法蒼勁豪邁,堪稱詩書雙壁。

繪畫精品有中唐開元年間周昉之《簪花仕女圖》,其筆下仕女“曲眉豐肌,豔麗多姿”,使人不僅能從中領略其高超的藝術水平,也深刻地體味到了唐貞觀年間上層貴族們的生活情趣;五代南唐名家姜源的《夏景山口待渡圖》,“林木陰森山巒起伏,官員待渡,意境幽遠”。顯現出中國畫的絕佳境地,被稱爲劃時代之傑作,宋徽宋摹;張萱《虢國夫人遊春圖》,通過對虢國夫人等貴婦人遊春的描述,顯露楊貴妃家族驕奢,圖中精巧構思,精美的筆法,爲後世留下了稀有的瑰寶。

至於館藏之元、明、清書畫更是風格各異,流派紛呈。這些藝術珍品中的一部分是愛新覺羅·溥儀,這位清朝末代皇帝從北京攜至長春,於僞滿州國垮臺時散佚,而後輾轉得歸遼博收藏。

刻絲又名緙絲,是一種通經斷緯,正反面紋樣相同的藝術織作。遼博收藏的北宋《紫鸞鵲譜》、南宋名家朱克柔運絲如筆的刻絲力作《牡丹圖》、《山茶圖》等品藝高雅,堪稱世界奇技。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5

清昭陵現爲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20__年7月1日與瀋陽故宮、瀋陽福陵和撫順永陵,經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表決通過,正式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昭陵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後歷經多次改建和增修而呈現現在的規模。陵寢建築的平面佈局遵循“前朝後寢”的陵寢原則自南向北由前、中、後三個部分組成,其主體建築都建在中軸線上,兩側對稱排列,系仿自明朝皇陵而又具有滿族陵寢的特點。

昭陵全陵佔地18萬平方米,共分三大部分。由南至北依次爲:前部,從下馬碑到正紅門,包括華表、石獅、石牌坊、更衣廳、宰牲廳。;中部,從正紅門到方城,包括華表、石象生、碑樓和祭祀用房。;後部,是方城、月牙城和寶城,這是陵寢的主體。

方城正門稱爲隆恩門,上有門樓。方城四角有角樓。方城內有隆恩殿、東西配殿、東西晾果房和焚帛亭。隆恩殿後面有二柱門、石五供和券洞門,券洞頂端是大明樓。方城之後是月牙城和寶清昭陵城,在寶城中心,上爲寶頂,下爲地宮。寶城後面是隆業山,登山俯視,陵園風光可盡收眼底。

遊昭陵時,先遊前部。前部在繚牆外,參道兩側有華表、石獅、更衣亭等,而正中是牌樓。牌樓是前部主體建築,系青石建成,四柱三層,雕刻得玲瓏剔透,精美無雙,爲罕見的藝術珍品。遊罷牌樓,即可至正紅門,這是遊中部的開始。正紅門爲繚牆的正南門,層樓高聳,十分莊嚴,而其兩翼所裝飾的五色琉璃蟠龍壁,因造形生動,更引人注目。正紅門內的參道兩旁,有華表、石獸和大望柱,它們兩兩相對。既整飭又肅穆。石獸中最值得欣賞的是"大白"和"小白"。這兩匹石馬形象逼真,栩栩若生,據說是以墓主生前最愛騎的兩匹駿馬爲原型雕琢而成。欣賞罷石馬,即可至碑亭。碑亭與正紅門相對,爲頌揚墓主而建,裏面所豎碑稱"昭陵神功聖德碑"。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6

冰峪溝國家級AAAA旅遊風景區、遼寧仙人洞國家森林公園爲相毗鄰的兩個景區,它位於遼東半島南部莊河市北40公里處,是一處以奇特的冰川地貌、秀麗的自然山水爲主景的山嶽型風景區。

冰峪風景區,素有"遼南桂林"之美譽,蜚聲海內外。被譽爲“天然動植物王國”的遼寧仙人洞國家森林公園,是莊河市又一旅遊勝地,與冰峪相鄰。這裏的珍禽野獸、奇花異草多達上千種,這裏六百多公頃的赤松林風不然亞洲乃至世界上都堪稱一絕。

冰峪溝是20世紀80年代初被發現的。當時幾乎與世隔絕。80年代末,政府對這個佔地170平方公里的地方進行旅遊開發,形成了冰峪旅遊度假區。冰峪的魅力長年不減,夏天的冰峪溝特別涼快,是理想的避暑之地。秋天是冰峪最美的季節,飄舞着紅葉的山巒,斑斕多彩。冰峪最壯觀的季節是冬季,石林像玉石一樣的潔白,奇峯像水晶一樣耀目,山泉凝成了冰簾,滿眼冰山雪嶺。一派銀裝素裹,這大概也是冰峪名稱的來歷吧。

冰峪被冠以“遼南小桂林”、“東北九寨溝”、“東方小瑞士”的美稱。冰峪的山既有北方山嶺粗獷豪放的氣勢,又有南國峯巒玲瓏秀美的風姿。其中最著名的要數龍華山腰的仙人洞,洞內有道佛兩家寺廟,日日香菸繚繞,故而得名。在冰峪衆多的溝谷中,可以遊覽的主要有南溝和北溝。大自然的美景妙韻彷彿全濃縮在這裏。冰峪的水主要是指流經景區內的兩條河:英納河、英納河支流小峪河。英納河如一條白色的綢帶,沿着冰峪盤旋而去。小峪河則如一根根線,纏繞着一座座孤峯山林。由於億萬年的沖刷,冰峪的河道清潔如新,並形成了一處處潔白柔軟的沙灘,各種形態的鵝卵石遍佈河谷。

冰峪的河底多是岩層結構,碧水清澈如鏡,游魚細石清晰在目。冰峪無山不美,無水不美。景區內森林覆蓋率佔90%以上,是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國家級森林公園、AAAA級國家旅遊風景區。原始森林遍佈於羣山之中,遮天蔽日,鬱鬱蔥蔥,是一座天然的大植物園。有森林必有動物,脊椎動物就有200多種。常見的有狍子、獾子、野鹿、狐狸、山兔、松鼠等。遊人偶能看到它們穿越山林的靈活身影。當然這裏是絕對禁獵的,不過可以釣魚抓河蟹。

景區內的山屬千山餘脈,石英岩結構,是黃河以北罕見的保存完整的喀斯特地貌。經地質專家的多次考察,這裏的地質是第四紀冰川期形成的,並在這裏發現了多種冰川遺蹟。植被豐富,森林覆蓋率達90%以上。在1740公頃原生型生態森林裏不僅有高寒山區植物,而且還有亞熱帶植物。從植物種類上看,木本植物150餘種,草本植物500餘種。這裏還生長着珍貴的三椏藥樟、海州常杉、蘭果紫珠、燈臺權等10餘種亞熱帶植物。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7

尊敬的各位遊客大家好,歡迎您來到中國最美的洞穴——本溪水洞參觀遊覽。

本溪水洞又稱九曲銀河洞,全場5800米,已開發可乘船的有2800米。洞中水清澈可見,長流不息,洞內四季恆溫,常年保持12度左右,一年四季皆可遊覽。

洞內景觀全部都是天然形成的,沒有任何人爲因素,三分看,七分想,大家可以發揮您豐富的想象力,享受這美好的時空。

各位來賓您見過潮涌嗎,我們水洞中就有一處潮涌可觀。請看右側就是我們洞中的潮涌,長約30米,這個景觀非常罕見,形成也非常特別。這裏的演示在沉積過程中形成不同的分層,其抗風化能力和抗腐蝕能力也不同,在風和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了這麼壯觀的“銀河潮涌”,潮水的波紋,褶皺清晰可見,十分壯觀。

前方我們能看到一羣憨態可掬的小猴子,有的追逐打鬧,有的竊竊私語,自由快樂。它們其實就是洞頂塌陷的岩石在滴水沉積的作用下形成的石筍。很神奇吧,洞中神奇之處還有很多,前面我們還能看到嫦娥仙子在洞中暗自神傷,還有十八羅漢形態各異鎮守洞中。他們也都是一棵棵小石筍組成的。

大家請看右前方是水洞的代表性景觀——“寶鼎雙鍾”。它是由洞頂的水在下滲流時,水中的碳酸鈣逐漸禪機在洞底而形成的。大家自信看鐘上的繩索,似連非接,隱約相差1釐米。經過專家測算,洞中石筍的生長速度爲120_年6.76豪米。大家可以算算這1釐米,還要多久纔會連到一起呢?

前方我們進入雙劍峽,顧名思義有兩把劍懸於洞頂。

請大家擡頭看,這裏的鐘乳石發育良好,猶如柄柄利劍懸於頭頂,還真實船在水中過,人在劍鐘行。前方我們穿過的就是九曲銀河的第一門劍門。這裏岩石低矮,請大家注意低頭。

過了劍門,大家可以看到右側的兩隻蹲坐的小貓在迎接大家。不遠處還有一隻石蛙正欲縱身躍如水中,取名“金蟾跳水”。右前方巖壁上兩棵石筍,彷彿兩尊慈眉善目,笑口常開的彌勒佛,保有着我們出入平安。

接着我們進入的時觀音堂。大家請看岸邊一個石筍在燈管的照射下宛如一尊觀音,正站在高處,用柳枝蘸着淨水向人們身上灑來。

前方我們進入的時九曲銀河的第二門,虎閘門。大家請看前方的兩塊巨石,一上一下好似一隻猛虎正張開血盆大口,要把我們一起吃掉呢。不過不要慌張,旁邊正有一尊觀音保佑我們平安通過呢。

現在我們即將欣賞到的是“水洞斜塔”它的傾斜角度遠遠超過的著名的比薩斜塔,傾斜角度爲45度。

過了九曲銀河最大的“之”字彎,我們的上方有一座橫跨銀河兩岸的天橋,它上不接洞頂,下不連水面,像一座拱橋跨河而過,實屬罕見。

前方就是我們水洞的著名景觀——玉象戲水了。它晶瑩剔透,鼻飲清流嬉戲於凌波之上,雖正看不像,可回過頭來,仔細想想越想越像,故取名“玉象戲水”。

現在我們能來到的就是九曲銀河中最大的宮殿“北極宮”。北極宮高38米,寬50米,是由於洞頂的岩層呈塊狀崩塌使空間不斷擴大而形成的。

首先我們看到景觀是“大雪山”像極了千里冰封,萬里雪飄的巍峨雪山景色。前面還能看到“蒙古包”和“天山煙雲”等景觀,這些景觀都屬於石幔,又稱作石帷幕石簾,是由飽含碳酸鈣的薄層水由洞頂或洞壁流出沉積而形成,他們的主要成分爲方解石。

請看右上方的“玉皇天姿”,這些鐘乳石巧妙結合在一起,是不是很像高高在上的玉皇大帝,氣宇軒昂神色威嚴地對衆仙發號施令。

我們所在的位置已經石開發部分的盡頭了,我們的船將在這裏掉頭返航。遊客朋友們,在我們返航的過程中任然有許多美麗的景觀等待着大家。

前面就是我們之前看過的玉象戲水,從這個角度看四肢齊備,五官俱全,石最好的觀賞角度。

我們進洞後觀賞過的景色,在我們返程途中由於欣賞角度的變化,又會產生不同的效果,還有一些岸邊的景色,在來的時候由於離我們很遠大家沒有看到,回去的時候還有機會再次細細端詳。那麼請大家隨我繼續遊覽參觀,從另一側欣賞九曲銀河不同的景觀把。

我們的遊覽就到此結束了,請您下船時扶好慢下。歡迎再次光臨本溪水洞

遼寧旅遊解說導遊詞 篇18

昭陵是清太宗皇太極(1592一1643年)和皇后博爾濟吉特氏的陵墓.陵在瀋陽市舊城之北,通常也稱北陵。

皇太極是努爾哈赤第八子,是繼努爾哈赤之後我國古代另—位卓越的滿族政治家和軍事家.

後金天命十—年(1620xx年),清太祖努爾哈赤死後,次子代善,侄子阿敏,五子莽古爾泰和八子皇太極共同治理國事,即是“四大貝勒執政”。貝勒爲滿語,是滿族貴族的稱號,相當於親王。次年,皇太極即後金汗位,廢除了四大貝勒共同執政的制度。他將八旗中的正黃,鑲黃、正藍三旗收歸自己直接統率,一手控制了軍政大權,消除了統治集團內部的離心力量。爲了緩和新佔領區滿漢民族的矛盾,他採取把漢族農民編爲民戶,讓他們從事農業生產等新政策。他還通過考試,授儒生官職等辦法,爭取漢族地主階級知識分子和明朝投降官吏的合作,爲以後進攻明朝,奪取全國政權創造了有利條件。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去汗號,即皇帝位,改國號爲大清

皇太極即位後就積極部署對明朝的進攻,並用反間計除了明朝抗清將領袁祟煥。他多次派兵入關,使明朝疲於應付。祟德七年(1642年),清軍大舉圍攻明朝遼西的松山等地,生俘明軍統帥、薊遼總督洪承疇,明朝在關外的土地喪失殆盡。不久皇太極去世。1644年,清軍長驅直入,攻取北京。同年,清世祖福臨在北京即位。

昭陵總面積450萬平方米,始建於清崇德八年(1643年),至順治八年(1651年)基本建成,與福陵爲同期工程,兩陵形制基本一致。昭陵建於平地,佔地面積爲十六萬平方米,主要建築都分佈在平面佈局的中軸線上,兩側建築採取對稱形式分佈,它不僅吸取了前代明陵的建築長處,還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清入關前滿族建築藝術的演進情況。昭陵佈局可分爲前中後三部分:也就是三進院落式的平面佈局。三進院落的佈局是明清陵寢制度的特點之一。這種佈局形式是陵寢由南向北依次分爲三個院落。第一個院落由碑亭、神廚、神庫組成;第二個院落由祭殿和配殿組成;第三個院落由寶城和明樓組成。昭陵採用的也是這三進院落的佈局形式

昭陵建築完整,獨具特色,對於研究清初歷史和建築藝術都具有重要的價值。1982年3月,國務院公佈昭陵爲第二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