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月山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9W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

日月山,初唐時名赤嶺。位於湟源縣西南,在青海湖東南,既是湟源、共和兩縣的交界處,又是青海農區和牧區的分界線,海拔3520米,是遊人進入青藏高原的必經之地,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精選20篇)

據說當年文成公主入藏途經此山,她懷揣寶鏡,登峯東望,不見長安故鄉,悲從心起,空鏡下滑墜地,一分爲二,一半化爲金日,一半化爲銀月,日月交相輝映,照亮着西去的征程。此地成爲唐朝和吐蕃實行物資交流和兩地使者往來的中轉站。現在山隘上尚立有“日月山”三字的青石碑,山頂修有遙遙相望的日亭和月亭,山南腳下有流向獨特的倒淌河。

倒淌河在日月山西邊腳下,一股碧流永無休止地向西而去,流入浩瀚的青海湖。 天下河水往東流,偏有此河向西淌,所以人們稱此河爲"倒淌河",關於倒淌河的來歷,民間有許多傳說。據地質學家考察,兩億多年前,由於地殼運動,高原隆起,青海湖成爲完全閉塞的湖,使本來向外泄的河只好轉過方向向西流。

站在山頂,向東眺望,一派田園風情;向西看,碧波盪漾的青海湖,海心山明麗動人,與田園秀色迥然不同。故遊人都說:“登上日月山,又是一重天”。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2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爲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峯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 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繼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蹟,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聞名,傳說衆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爲感人的莫過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相傳,唐太宗爲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同,從京都長安迤邐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舉目環顧時,但見山麓兩邊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邊是雨打芳草萋萋,一邊是雪壓枯草慘慘;一邊是煙雨飄搖枝新,一邊是玉鱗紛飛草葉枯,甚至連這裏的日月,也沒有家鄉那樣明亮、溫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唐太宗聽說公主懷鄉思親,不肯西進,爲了替女兒解愁,特意鑄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如果公主想家,打開寶鏡,可以從中看到家鄉父母、故里山河。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見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麼也看不到長安城裏的父母,以爲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毅然西進。後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爲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爲界,和睦相處,並把日月山作爲茶馬互市之地。

日月山雖然高不及崑崙,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許多過往行人都願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日月山時留下的蹤影。爲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築了廟宇。可惜被人破壞。近年,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的日亭和月亭,供遊人參觀。

倒淌河發源於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40多公里後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倒淌河由於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西藏、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之地。鎮內建有紀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爲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裏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祕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並立界碑,成爲民族友好的象徵。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建築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3

日月山坐落在青海省湟源縣西南40公里,屬祁連山脈,既是湟源縣、共和縣的交界處,又是青海省內、外流域水系分水嶺和農、牧區天然分界線,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是我國自然地理上的一條非常重要的分界線,是我國外流區域與內流區域、季風區與非季風區、黃土高原與青藏高原分界線,也是青海省內農業區與牧業區的分界線。日月山東側阡陌良田,一派塞上江南風光;西側草原遼闊,牛羊成羣,是一幅塞外景色。山體兩側有如此之大的反差,實屬國內罕見。

日月山頂部由第三紀紫色砂岩組成而呈紅色,故古時被稱爲“赤嶺”,藏語稱“尼瑪達娃”,蒙古語稱“納喇薩喇”,即太陽和月亮之意。因山體呈現紅色,古代稱爲“赤嶺”。

日月山其名的由來,跟文成公主有關。傳說,當年文成公主動身西去和番之時,悲痛萬分,唐王賠送了一面寶鏡勸慰她,要她到了漢藏分界的地方,取出來照看,從鏡子裏就能夠看見家鄉和父母親人。歷經艱幸,輾轉到了赤嶺,公主思親心切,便取出寶鏡照看,鏡中顯現的只是自己消瘦的面容和殘陽斜照下的赤嶺山脈,她此時才明白,父母是爲江山社稷而哄騙了自己,悲憤傷心之下,把寶鏡扔了出去,摔成了兩半,正好落在兩個小山包上,東邊的半塊朝西,映著落日的餘輝,西邊的半塊朝東,照着初升的月光,日月山由此得名。

文成公主途經赤嶺作短期停留的歷史事實,給漢藏人民留下了美好的記憶,青海民間至今流傳着這樣的 日月山故事:當文成公主行至赤嶺,將要離別唐朝管轄的土地,心中一片愴楚。向前西望吐蕃,天高雲低,草原蒼茫;回頭東望長安,更加留戀故土。遂拿出皇后賜予的“日月寶鏡”,從中照看長安景色和親人,不禁傷心落淚,思鄉的淚水彙集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

但當她想到身負唐蕃聯姻通好的重任時,便果斷地摔碎了“日月寶鏡”,斬斷了對故鄉親人的眷戀情絲,下定了毅然前行的決心,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西行的道路。

繼這次和親的70年後,唐又以宗室女金城公主嫁給吐蕃贊普棄隸縮贊,金城公主沿着文成公主走過的路,又一次經過了日月山。金城公主入蕃和親,對於促進唐蕃經濟文化交流,同樣具有重要的意義。今天,日亭、月亭在當年公主駐足的地方高高聳立,站在亭前西望,當年崎嶇艱難的路程如今已變成了連接漢藏人民的康莊大道。

日月山爲祁連山支脈,西北一東南走向,長90公里,寬10--15公里,平均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峯阿勒大灣山,海拔4455米。據說,當時文成公主從長安乘坐馬拉轎車進藏時,才16歲,大約花了一年時間走到日 月山。再往西去道路崎嶇不平,只能騎馬,文成公主便在此休息並學習騎馬,停留了大約兩個月。如今,根據文成公主那些動人的歷史傳說而建設的日月山景區已出具形態,景區內有文成公主像、文成公主紀念館以及日亭、月亭、日月泉等。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4

大家好,我是_旅行社的導遊溧陽,今天我要讓大家領會一下青海日月山的美麗吧!

記得有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青海的日月山不高,它是屬於祁連山的一個分支,這個地方的高度才三千六百米,但是這兒的名氣不小,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它是屬於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又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站在日月山舉目而望,山的兩邊是截然不同的景觀。東邊隱約可見縱橫阡陌和點點農莊;向西而望,纖草悠悠牛養成羣。日月山在唐代叫做赤嶺,是因爲山頂的砂土爲赤紅色而得名。後人爲了紀念文成公主而改爲日月山。

這裏面還有一段傳說呢!在唐朝時,有一個使者向唐王求婚。唐王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所以讓女兒去。他給了女兒一個日月鏡,說:“只要你想我了,就看看鏡子吧!”女兒在路上口渴,她就去找水喝,在一條小河旁,她要打水,可她打不到,只好讓日月鏡在前面堵一座山,把水引過來。三番五次地通話後,她生氣了,一下子把日月鏡打碎了。頓時,一座大山出現了,所以人們叫它日月山。

在日月山口,有爲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裏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祕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並立界碑,成爲民族友好的象徵。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建築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今天,我們看到了日月山的美,更希望人們把這次旅遊告訴家人,也希望你們有時間再來青海玩!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5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溧陽,今天我要讓大家領會一下青海日月山的美麗吧!

記得有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青海的日月山不高,它是屬於祁連山的一個分支,這個地方的高度才三千六百米,但是這兒的名氣不小,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它是屬於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又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站在日月山舉目而望,山的兩邊是截然不同的景觀。東邊隱約可見縱橫阡陌和點點農莊;向西而望,纖草悠悠牛養成羣。日月山在唐代叫做赤嶺,是因爲山頂的砂土爲赤紅色而得名。後人爲了紀念文成公主而改爲日月山。

這裏面還有一段傳說呢!在唐朝時,有一個使者向唐王求婚。唐王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所以讓女兒去。他給了女兒一個日月鏡,說:“只要你想我了,就看看鏡子吧!”女兒在路上口渴,她就去找水喝,在一條小河旁,她要打水,可她打不到,只好讓日月鏡在前面堵一座山,把水引過來。三番五次地通話後,她生氣了,一下子把日月鏡打碎了。頓時,一座大山出現了,所以人們叫它日月山。

今天,我們看到了日月山的美,更希望人們把這次旅遊告訴家人,也希望你們有時間再來青海玩!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6

歡迎大家來到青海,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今天小x爲大家介紹中國境內一些著名好玩的景點日月山。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爲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峯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 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繼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蹟,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7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爲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峯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繼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蹟,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聞名,傳說衆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爲感人的莫過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相傳,唐太宗爲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同,從京都長安迤邐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舉目環顧時,但見山麓兩邊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邊是雨打芳草萋萋,一邊是雪壓枯草慘慘;一邊是煙雨飄搖枝新,一邊是玉鱗紛飛草葉枯,甚至連這裏的日月,也沒有家鄉那樣明亮、溫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唐太宗聽說公主懷鄉思親,不肯西進,爲了替女兒解愁,特意鑄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如果公主想家,打開寶鏡,可以從中看到家鄉父母、故里山河。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見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麼

也看不到長安城裏的父母,以爲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毅然西進。後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爲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爲界,和睦相處,並把日月山作爲茶馬互市之地。

日月山雖然高不及崑崙,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許多過往行人都願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日月山時留下的蹤影。爲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築了廟宇。可惜被人破壞。近年,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的日亭和月亭,供遊人參觀。

倒淌河發源於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40多公里後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倒淌河由於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西藏、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之地。鎮內建有紀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爲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裏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祕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並立界碑,成爲民族友好的象徵。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建築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日亭壁畫

日亭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干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都長安請婚,以及請婚過程中祿東贊以大智大勇力排諸難,巧破難題的軼事。其一題:要把一羣母馬和一羣馬駒區別出母子的故事。祿東贊是從雪域草原上來的,這道題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後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馬駒,馬駒發瘋般的撲向媽媽身旁。其二題:唐太宗讓祿東贊從三百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來,聰明的祿東贊早料到會有此難題。他事先通過探訪瞭解到,原來公主用一種護膚品,名叫“萬里飄香”,只要擦上這種油,就異香撲鼻,能引來蝴蝶和蜜蜂。三日後,三百名打扮的一模一樣的美女齊集在一起,兩隻蜜蜂在一女子頭頂盤旋,這樣公主被認出來了。

月亭壁畫

月亭壁畫主要介紹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從中原帶去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傳播情況。當時,唐朝已進入封建社會,而吐蕃則處於奴隸社會階段。因此,壁畫逐一反映了公主帶去的紡織、釀酒、音樂、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傳播情況。各種先進技術的傳入,極大地促

進了吐蕃社會的進步與文明。隨之,吐蕃也創立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藏文的創立,標誌着吐蕃人民從此也進入了文明時代。而文成公主做爲這個文明時代的奠基人,而永垂唐蕃史冊。

日月山展廳壁畫

公元七世紀初,松贊干布派使臣祿東贊一行,以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萬件作聘禮,向唐求婚。壁畫中坐車者爲唐太宗,立者爲祿東贊一行,壁畫中間是文成公主行至“赤嶺”時手持日月寶鏡,思念故鄉親人,但她想到唐王的重託及和親大任,毅然棄鏡西行的描述。壁畫下部爲唐太宗賜松贊干布的“灌頂國師闡化王”之印,壁畫右下部是漢藏建築相至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車中佛像是文成公主從唐帶去的釋迦牟尼像,現存放在拉薩大昭寺。左部爲公主逝世後,藏族人民緬懷其功德,供奉爲神的情景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8

歡迎大家來到青海,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今天小x爲大家介紹中國境內一些著名好玩的景點日月山。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爲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峯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 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繼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蹟,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9

歡迎大家來到青海,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今天小x爲大家介紹中國境內一些著名好玩的景點日月山。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爲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抒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峯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抒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0

日月山,歷來是內地赴大道的咽喉。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_年),僧人宋雲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

在歷史上,日月山還是唐朝與吐蕃的分界。 公元7世紀,以松贊干布爲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併了其他部落後,在一個叫邏些(拉薩)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與當時的唐王朝就以赤嶺爲界。

古代歷史上有許多發生在農牧區交接地帶的互市,赤嶺互市就是較著名的一個。唐武德二年(620_年),在今青海東部地區設鄯州(治今樂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羣科),置刺史。次年,唐與吐谷渾講和修好,並達成互市協議,互市於承風戍(今拉脊山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與吐蕃定點在赤嶺互市,以一縑易一馬。

唐肅宗以後開展了“茶馬互市”,青海大批的馬牛被交換到內地;內地的茶、絲絹等同時也交換到了牧區。

明後期至清初,互市地點增多,增有鎮海堡、多巴、白塔兒(今大通老池)等。清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對互市嚴格控制,規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進行互市交易,並派彈壓。後因這種規定不能滿足各族羣衆之間的交換需要,清廷便數次放寬政策,並將日月山互市地點移至丹噶爾(今湟源縣),日期也予以放寬。丹噶爾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繼續,很快成爲“漢土回民遠近番人及蒙古人往來交易之所”,在嘉慶、道光之際,商業尤其繁盛。清《丹噶爾廳志》記載丹地市場“青海、番貨雲集,內地各省商客輻輳,每年進口貨價至百二十萬兩之多”,成爲當時西北地區顯赫的民族貿易的重鎮。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1

日月山隨筆

高原之上,藍天之下,象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我們雪域高原熠熠生輝,登上峯頂,才知道,諾大的草原,古老的傳說,沉重的記憶,都在你的肩頭聳立,你的光芒吸引着人們一路追隨的腳步。

山巒起伏,峯嶺高聳,因山的表層被紅土層所覆蓋,唐朝的時候被稱爲赤嶺,因爲文成公主進藏和親時,途經赤嶺作過短期停留的歷史,日月山便給漢藏人民留下了許多美好的記憶和傳說。

據說當年的文成公主遠嫁藏王來到赤嶺時,想到將要離別唐朝所管轄的土地,心中一片悽然,前看西蕃,天高雲低,草原蒼茫;回望長安,更加留戀故土鄉情,於是拿出了臨行前皇后賜予的“日月寶鏡”,從鏡中回看長安景色和親人,十分傷心,思鄉的淚水奔流而下,彙集成了今天由東向西流入青海湖的倒淌河,但是,當她想到自己肩負着唐蕃和平使命的重任時,便果斷地摔碎了手中寶鏡,毅然決然的斬斷了對故鄉親人無限的眷戀情絲,義無反顧地走上了西行的和親道路。從此,赤嶺被改名爲“日月山”,日月山因文成公主的故事而富有了神奇的色彩,文成公主因日月山而成爲漢藏人民心中永遠與日月齊天的女神。

漫漫數千年過去了,很多流傳在民間的故事和傳說,,給日月山增加了諸多神祕的色彩,分立在山的埡口兩側,古樸典雅的日月雙亭,在風中站成了路碑,站成了文字,站成了日月。

雖然我們眼中的日月山,沒有崑崙山的磅礴氣勢,也沒有唐古拉山的高大雄偉,但是,因爲文成公主的美麗故事,讓這座曾架起過漢藏人民的深情厚誼的普通山峯,作爲一個歷史的親歷者和見證者,被永久的載入了史冊,因而它與雪域高原上所有的神山聖湖齊名,被當地的藏族人民視爲神山,對之有着一種至死不渝的虔誠,而光照乾坤。

打開歷史的年輪,我們看到,日月山曾飽嘗了諸候爭霸的峯火紛爭,也見證了許多漢藏和親的場景,目睹過唐番古道的盛衰,護佑過茶馬馱隊的經過,也分享了青藏鐵路暢通無阻的喜悅。而今,日月山敞開胸懷,給來回過往的行人,坦蕩的展示出一種粗獷樸實的豪情,一種暢酣淋漓永恆的愛。

時過境遷,今天的日月山不僅僅只是青海農牧業區的分水嶺,也一塊寧靜詳和的“西海屏風”,它是千年歲月執著的守護神,靜靜的坐守在青藏高原的“草原門戶”上,降伏着那些隨意闖蕩的野性侵略者。

站在山上向四野眺望,山的東面緊臨湟水谷地,梯田阡陌,村落點點,盡顯農耕盛景,山的西面就是無垠的草原,山戀起伏,草原廣袤,牛羊成羣,一派高原風光。高原的獵風順着山體在姿意的爬升,平坦的天路上,來往飛馳的汽車川流不息,蒼茫無際的草原上,漫步着安然自得吃草的牛羊。

每每西行經過日月山時,不管是否下車登嶺,望着山口正中文成公主端莊婉約的漢白玉塑像,望着古色古香遙遙相對的日月雙亭,望着山坡上在風中獵獵勁舞的五彩經幡,想起了路過此地西去和親的故事,想起了英姿勃發藏王的驍勇,眼前總有一雙溫柔的眼眸,含情脈脈的牽着我的嚮往,象是季節的風,溫潤的吹綠了我的遐想,心中便對這座藏族人民心目中的神山肅然起敬。

走在掛滿經幡的山路上,粗獷的風敞開它那激越的歌喉,每天唱着經書裏的歌,昭示着一種強勁的生命力,幽深的誦經聲似若在天穹的深處響起,滄桑,神祕,神聖的感覺環繞在我的周圍,蒼茫的氣息浸洇着腳步下這片土地,四野律動着雪域的神奇。我想,經幡上誦唸的,不只是一段千里煙緣的佳話,也有漢藏人民嚮往和平幸福生活的美好心願。

歷史曾經在這座平凡的山上埋下歲月的伏筆,記錄了滄桑的故事,於是,在日月雙亭的映襯下,在我的眼前,日月山又化成了一首詩,一闕詞,抑或是一首合弦的曲子,湛藍的天空裏,白雲飄飄,那是夢的倒影,在蒼穹裏潺潺經流。

秋雁聲聲,九曲迴腸,當季節把日月山的蕭瑟,別到了高原的衣襟上,一聲又一聲的祈禱聲揉在山風裏,卷在哈達上,傳誦着一個虔誠的心願,讓人體味一種以心源爲爐,古樸中彰顯富麗的人性感悟。

滿山的蝶,盡情的舞,那不是蝶,那是五彩的經幡,那是高原永遠也不會蒼老的聖潔。

經幡上面密密麻麻排列的經文中,也許寫着日月輪迴的故事,也許寫着高原俊朗的容顏,也許寫着心中虔誠的祈盼,也許寫着日月山挺拔的豪情。雖然我看不懂上面的密密麻麻排列着的經文,但是,對於日月山,我也是懷着同樣的敬畏。

目光流放在蒼茫的羣山中,塵封的記憶被山風牽着,不知遊蕩到歲月經緯裏的哪一年、哪一月、哪一天。在時光的一瞬駐足,搭乘着遠去的風,留下一顏淺淺的惆悵,一聲輕輕的嘆息,日月亭前,又多了一抹遙遠的思念。

曠野之野,亙古的蒼茫站在高原之上,手持一塊經幡,噙了滿腹的祈望,想要飲斷這千年的豪腸,只是,稍不留神,還是掉進一冊婉約的宋韻裏,溼淋淋的浸透了自己。

藍天,白雲,遠山,歲月的深處,那裏有你,有我,有一場完美的奔赴。

而我,就站在瑣瑣碎碎的日子裏,等待着你從窗前的晨曦中路過,等待着你從唐番古道的山埡口前路過,等待着你從無垠的草原上路過,等待着你從我的故事裏路過……

迢遙的你,會來嗎?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2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_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 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繼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蹟,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3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爲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峯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繼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蹟,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聞名,傳說衆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爲感人的莫過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相傳,唐太宗爲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同,從京都長安迤邐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舉目環顧時,但見山麓兩邊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邊是雨打芳草萋萋,一邊是雪壓枯草慘慘;一邊是煙雨飄搖枝新,一邊是玉鱗紛飛草葉枯,甚至連這裏的日月,也沒有家鄉那樣明亮、溫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唐太宗聽說公主懷鄉思親,不肯西進,爲了替女兒解愁,特意鑄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如果公主想家,打開寶鏡,可以從中看到家鄉父母、故里山河。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見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麼

也看不到長安城裏的父母,以爲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毅然西進。後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爲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爲界,和睦相處,並把日月山作爲茶馬互市之地,

日月山雖然高不及崑崙,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許多過往行人都願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日月山時留下的蹤影。爲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築了廟宇。可惜被人破壞。近年,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的日亭和月亭,供遊人參觀。

倒淌河發源於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40多公里後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倒淌河由於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西藏、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之地。鎮內建有紀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4

日月山雖然高不及崑崙,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許多過往行人都願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日月山時留下的蹤影。爲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築了廟宇。可惜被人破壞。近年,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的日亭和月亭,供遊人參觀。

倒淌河發源於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40多公里後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倒淌河由於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西藏、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之地。鎮內建有紀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爲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裏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祕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並立界碑,成爲民族友好的象徵。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建築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5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溧陽,今天我要讓大家領會一下青海日月山的美麗吧!

記得有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青海的日月山不高,它是屬於祁連山的一個分支,這個地方的高度才三千六百米,但是這兒的名氣不小,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它是屬於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又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站在日月山舉目而望,山的兩邊是截然不同的景觀。東邊隱約可見縱橫阡陌和點點農莊;向西而望,纖草悠悠牛養成羣。日月山在唐代叫做赤嶺,是因爲山頂的砂土爲赤紅色而得名。後人爲了紀念文成公主而改爲日月山。

這裏面還有一段傳說呢!在唐朝時,有一個西藏使者向唐王求婚。唐王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所以讓女兒去西藏。他給了女兒一個日月鏡,說:“只要你想我了,就看看鏡子吧!”女兒在路上口渴,她就去找水喝,在一條小河旁,她要打水,可她打不到,只好讓日月鏡在前面堵一座山,把水引過來。三番五次地通話後,她生氣了,一下子把日月鏡打碎了。頓時,一座大山出現了,所以人們叫它日月山。

今天,我們看到了日月山的美,更希望人們把這次旅遊告訴家人,也希望你們有時間再來青海玩!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6

日月山,歷來是內地赴大道的咽喉。早在漢、魏、晉以至隋、唐等朝代,都是中原王朝轄區的前哨和屏障。故有“西海屏風”、“草原門戶”之稱。北魏明帝神龜元年(公元420xx年),僧人宋雲自洛陽西行求經,便是取道日月山前往天竺。

在歷史上,日月山還是唐朝與吐蕃的分界。 公元7世紀,以松贊干布爲首的吐蕃雅隆部落,兼併了其他部落後,在一個叫邏些(拉薩)的地方建立了吐蕃王朝,與當時的唐王朝就以赤嶺爲界。

古代歷史上有許多發生在農牧區交接地帶的互市,赤嶺互市就是較著名的一個。唐武德二年(620xx年),在今青海東部地區設鄯州(治今樂都碾伯)、廓州(治今化隆羣科),置刺史。次年,唐與吐谷渾講和修好,並達成互市協議,互市於承風戍(今拉脊山口)。開元二十一年(733年),唐與吐蕃定點在赤嶺互市,以一縑易一馬。

唐肅宗以後開展了“茶馬互市”,青海大批的馬牛被交換到內地;內地的茶、絲絹等同時也交換到了牧區。

明後期至清初,互市地點增多,增有鎮海堡、多巴、白塔兒(今大通老池)等。清平定羅卜藏丹津叛亂後,對互市嚴格控制,規定只准每年2、8月在日月山進行互市交易,並派彈壓。後因這種規定不能滿足各族羣衆之間的交換需要,清廷便數次放寬政策,並將日月山互市地點移至丹噶爾(今湟源縣),日期也予以放寬。丹噶爾互市是日月山互市的繼續,很快成爲“漢土回民遠近番人及蒙古人往來交易之所”,在嘉慶、道光之際,商業尤其繁盛。清《丹噶爾廳志》記載丹地市場“青海、番貨雲集,內地各省商客輻輳,每年進口貨價至百二十萬兩之多”,成爲當時西北地區顯赫的民族貿易的重鎮。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7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爲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峯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 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繼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蹟,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聞名,傳說衆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爲感人的莫過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相傳,唐太宗爲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同,從京都長安迤邐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舉目環顧時,但見山麓兩邊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邊是雨打芳草萋萋,一邊是雪壓枯草慘慘;一邊是煙雨飄搖枝新,一邊是玉鱗紛飛草葉枯,甚至連這裏的日月,也沒有家鄉那樣明亮、溫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唐太宗聽說公主懷鄉思親,不肯西進,爲了替女兒解愁,特意鑄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如果公主想家,打開寶鏡,可以從中看到家鄉父母、故里山河。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見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麼也看不到長安城裏的父母,以爲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毅然西進。後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爲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爲界,和睦相處,並把日月山作爲茶馬互市之地。

日月山雖然高不及崑崙,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許多過往行人都願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日月山時留下的蹤影。爲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築了廟宇。可惜被人破壞。近年,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的日亭和月亭,供遊人參觀。

倒淌河發源於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40多公里後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倒淌河由於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西藏、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之地。鎮內建有紀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爲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裏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祕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並立界碑,成爲民族友好的象徵。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建築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8

大家好,我是旅行社的導遊溧陽,今天我要讓大家領會一下青海日月山的美麗吧!

記得有人說,山不在高,有仙則靈。青海的日月山不高,它是屬於祁連山的一個分支,這個地方的高度才三千六百米,但是這兒的名氣不小,主要有幾個原因。首先從地理位置上來講,它是屬於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分界,又是季風區和非季風區的分界,所以地理位置非常重要。站在日月山舉目而望,山的兩邊是截然不同的景觀。東邊隱約可見縱橫阡陌和點點農莊;向西而望,纖草悠悠牛養成羣。日月山在唐代叫做赤嶺,是因爲山頂的砂土爲赤紅色而得名。後人爲了紀念文成公主而改爲日月山。

這裏面還有一段傳說呢!在唐朝時,有一個西藏使者向唐王求婚。唐王決定把自己的女兒嫁給他,所以讓女兒去西藏。他給了女兒一個日月鏡,說:“只要你想我了,就看看鏡子吧!”女兒在路上口渴,她就去找水喝,在一條小河旁,她要打水,可她打不到,只好讓日月鏡在前面堵一座山,把水引過來。三番五次地通話後,她生氣了,一下子把日月鏡打碎了。頓時,一座大山出現了,所以人們叫它日月山。

今天,我們看到了日月山的美,更希望人們把這次旅遊告訴家人,也希望你們有時間再來青海玩!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19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貨色兩側做作人文景觀差別極爲顯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抒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連綿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天然分界限。這裏山巒起伏,峯嶺巍峨,氣象嚴寒,雨水充分,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大同小異:山麓西邊抒袤蒼莽,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玄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殘暴,帳篷點點,風景非常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外形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局勢峭拔,策略地位主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海內地通往西南邊境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通商商業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舊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破後,與邊境各民族和氣相處,各族領袖紛紜差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明、加深友情、安寧邊疆,在與唐朝樹立友愛關聯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心疼。公主遠嫁,唐太宗籌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奩,還派樂隊、工匠伴隨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出發,經咸陽、隴西、臨夏,度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鄰近的館驛中,舉辦隆重宴會,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持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身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跟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4月15日到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盛大歡送。文成公主遠赴聯姻,沿途留下了良多美妙的傳說和史蹟,千古傳播,至今藏族國民依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馳名,傳說衆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爲感人的莫過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相傳,唐太宗爲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本人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伴,從京都長安迤邐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舉目環視時,但見山麓兩邊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邊是雨打芳草萋萋,一邊是雪壓枯草慘慘;一邊是煙雨飄搖枝新,一邊是玉鱗紛飛草葉枯,甚至連這裏的日月,也不家鄉那樣晶瑩、暖和,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唐太宗據說公主懷鄉思親,不肯西進,爲了替女兒解愁,特地鍛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假如公主想家,翻開寶鏡,能夠從中看到故鄉父母、故里江山。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意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麼也看不到長安城裏的父母,認爲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詐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斷然西進。後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爲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爲界,和睦相處,並把日月山作爲茶馬互市之地。

日月山固然高不迭崑崙,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很多過往行人都願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途經日月山時留下的蹤跡。爲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築了廟宇。惋惜被人損壞。近年,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雅觀、作風奇特的日亭和月亭,供遊人參觀。

倒淌河發祥於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40多公里後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明澈見底,長年一直。倒淌河因爲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之地。鎮內建有留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處所。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爲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裏停留,留下許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加了一層神祕顏色。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斷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並立界碑,成爲民族友好的象徵。20世紀80年代中期建築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建造精緻、光輝。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勞。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孔;月亭有可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傳佈中原文化,增進文化藝術與出產成績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建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錄了人民解放軍營建青藏公路的事蹟。

日月山導遊詞範文 篇20

日月山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西部牧業區的分水嶺,山的東西兩側自然人文景觀差異極爲明顯。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

日月山南北朝至唐代時叫做赤嶺,是北魏和吐谷渾、唐和吐蕃的界山,因山頂砂土赤紅而得名。它屬於拉脊山脈西端,北起青海湖東部的耳海,南接湟中羣加,綿延數十里。日月山是青海東部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水嶺,也是青海東部農業區和牧業區的自然分界線。這裏山巒起伏,峯嶺高聳,氣候寒冷,雨水充沛,水草豐美。山麓兩邊景色迥然不同:山麓西邊是廣袤蒼茫,牧草豐茂,牛羊成羣的大草原;山麓東邊是村落點點,梯田阡陌,麥浪滾滾的農區。每年六至九月,山坡之上綠草如茵,野花燦爛,帳篷點點,景色十分壯觀。日月山口的南北各有1個乳峯,其形狀似太陽和月亮。藏語叫日月山爲“尼瑪達哇”,蒙古語稱“納喇薩喇”,都是太陽和月亮的意思。

日月山,地處要塞,形勢險峻,戰略位置重要。很早以來,它就是祖國內地通往西南邊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漢藏人民友好往來,互市貿易的紐帶。早在漢代,日月山已成爲我國“絲綢輔道”的一大驛站。唐代時,日月山更是唐蕃古道的必經之路。

公元620xx年,唐朝建立後,與邊疆各民族和睦相處,各族首領紛紛派遣使者向唐朝求婚,唐朝先後有15位公主嫁到兄弟民族當中。當時的吐蕃國王松贊干布開明治國,爲引進文化、加深友誼、安定邊境,在與唐朝建立友好關係後,派祿東贊到長安求婚,得到唐太宗應允。文成公主自幼被唐太宗和皇后收養,深得疼愛。公主遠嫁,唐太宗準備了各種日用器皿、珠寶飾物、綾羅綢緞及書籍、藥物、蠶種、谷種等作爲嫁妝,還派樂隊、工匠隨同去吐蕃。公元641年正月,唐朝派李道宗護送公主從長安起程,經咸陽、隴西、臨夏,渡過黃河,進入青海,沿湟水西行。過日月山後,先與嫁給吐谷渾王諾曷鉢的唐朝弘化公主,在大河壩附近的館驛中,舉行盛大宴會,唐、吐蕃、吐谷渾三方親朋歡聚一堂。之後,公主一行繼續南行。鬆贊於布親自率兵在扎陵湖南岸,築館安營,迎接公主,李道宗主持了隆重的婚禮。松贊干布和文成公主經玉樹進入西藏,4月15日抵達今拉薩,受到吐蕃人民隆重歡迎。文成公主遠赴西藏聯姻,沿途留下了很多美好的傳說和史蹟,千古流傳,至今藏族人民仍然稱公主爲“阿姐甲莎”,意思是漢族姐姐。

日月山,古今聞名,傳說衆多。其中流傳最廣,最爲感人的莫過於文成公主進藏的故事。相傳,唐太宗爲了漢藏人民世代和好,將自己的宗室女兒文成公主許配給了藏王松贊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祿東贊陪同,從京都長安迤邐西行,來到了日月山。當公主登上山頂,舉目環顧時,但見山麓兩邊竟是截然不同的兩個世界:一邊是雨打芳草萋萋,一邊是雪壓枯草慘慘;一邊是煙雨飄搖枝新,一邊是玉鱗紛飛草葉枯,甚至連這裏的日月,也沒有家鄉那樣明亮、溫暖,不禁心潮起伏,愁思萬縷,潸然淚下。唐太宗聽說公主懷鄉思親,不肯西進,爲了替女兒解愁,特意鑄造了一面日月如意寶鏡送上此山,說是如果公主想家,打開寶鏡,可以從中看到家鄉父母、故里山河。護送的吐蕃大相怕公主見到親人,思故不進,便暗中將日月寶鏡換成了石刻日月鏡。公主拿起鏡子來看,怎麼

也看不到長安城裏的父母,以爲是父皇薄情而在有意欺騙她。公主潸然淚下,淚水流成了倒淌河,由東向西匯人碧波萬頃的青海湖。一氣之下,將石刻日月鏡拋在一邊,毅然西進。後來人們便把赤嶺改名爲日月山。唐代開元年間,唐王朝和吐蕃王國還在日月山頂樹立過漢藏和好碑,藏漢兩族以日月山爲界,和睦相處,並把日月山作爲茶馬互市之地。

日月山雖然高不及崑崙,險不如積石,既無蒼翠的森林,又無嶙峋的怪石,有的只是一派蒼茫。然而,從古到今,許多過往行人都願登上日月山去追尋當年文成公主路過日月山時留下的蹤影。爲此,人們早先在日月山頂修築了廟宇。可惜被人破壞。近年,人們又在日月山口修建了兩座造型美觀、風格獨特的日亭和月亭,供遊人參觀。

倒淌河發源於日月山西麓的察汗草原,自西向東流經40多公里後注入青海湖的耳海。倒淌河是注入青海湖水量最小的一支,但河水清澈見底,常年不斷。倒淌河由於河水向西流淌以及文成公主的傳說而名揚四海。

倒淌河鎮是青藏公路和青康公路的交匯處,是西寧通往海西、西藏、玉樹、果洛、海南等的必經之地。鎮內建有紀念文成公主的雕塑公園,亦是旅行休息就餐的好地方。

日月山雙亭

在日月山口,有爲紀念唐代文成公主進藏聯姻而建的日月二亭。唐貞觀十五年(公元641年),宗室女文成公主遠嫁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由長安去拉薩在這裏停留,留下很多歷史佳話和神奇的傳說,給日月山增添了一層神祕色彩。開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確定唐朝和吐蕃以赤嶺分界,並立界碑,成爲民族友好的象徵。20世紀80年代中期修建的日月二亭,成分立埡口兩側,建築精巧、輝煌。日亭內有青海省人民政府撰文刻制的“文成公主進藏紀念碑”,記述了文成公主和親始未及歷史功績。亭內還繪有壁畫,再現了文成公主進藏的歷史面貌;月亭有珍貴的“唐蕃赤嶺分界碑”和文成公主在西藏傳播中原文化,促進西藏文化藝術與生產成就等方面的壁畫。山口中立有1950年10月1日由青海省軍區司令員賀炳炎、政委廖漢生樹立的“日月山修路紀念碑”,記載了人民解放軍修建青藏公路的業績。

日亭壁畫

日亭壁畫主要講述了藏王松贊干布派大臣祿東贊赴唐都長安請婚,以及請婚過程中祿東贊以大智大勇力排諸難,巧破難題的軼事。其一題:要把一羣母馬和一羣馬駒區別出母子的故事。祿東贊是從雪域草原上來的,這道題對他來說易如反掌,他把母馬和馬駒分開後各圈了一天一夜,第二天放出馬駒,馬駒發瘋般的撲向媽媽身旁。其二題:唐太宗讓祿東贊從三百名女子中找出文成公主來,聰明的祿東贊早料到會有此難題。他事先通過探訪瞭解到,原來公主用一種護膚品,名叫“萬里飄香”,只要擦上這種油,就異香撲鼻,能引來蝴蝶和蜜蜂。三日後,三百名打扮的一模一樣的美女齊集在一起,兩隻蜜蜂在一女子頭頂盤旋,這樣公主被認出來了。

月亭壁畫

月亭壁畫主要介紹了文成公主入藏後,從中原帶去精神與物質文明的傳播情況。當時,唐朝已進入封建社會,而吐蕃則處於奴隸社會階段。因此,壁畫逐一反映了公主帶去的紡織、釀酒、音樂、舞蹈、天文、地理以及佛教等傳播情況。各種先進技術的傳入,極大地促

進了吐蕃社會的進步與文明。隨之,吐蕃也創立了自己的文字--藏文。藏文的創立,標誌着吐蕃人民從此也進入了文明時代。而文成公主做爲這個文明時代的奠基人,而永垂唐蕃史冊。

日月山展廳壁畫

公元七世紀初,松贊干布派使臣祿東贊一行,以黃金五千兩及珍寶數萬件作聘禮,向唐求婚。壁畫中坐車者爲唐太宗,立者爲祿東贊一行,壁畫中間是文成公主行至“赤嶺”時手持日月寶鏡,思念故鄉親人,但她想到唐王的重託及和親大任,毅然棄鏡西行的描述。壁畫下部爲唐太宗賜松贊干布的“灌頂國師闡化王”之印,壁畫右下部是漢藏建築相至流入的景象,左下部車中佛像是文成公主從唐帶去的釋迦牟尼像,現存放在拉薩大昭寺。左部爲公主逝世後,藏族人民緬懷其功德,供奉爲神的情景。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