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篇山東大珠山的導遊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6W

大珠山,位於山東省青島市黃島區南部,西北東南走向,三面臨海,突出於靈山、古鎮口兩灣之間, 長約15公里,寬約5公里,面積約65平方公里。主峯大寨頂海拔486.4米,位於膠南街道南10公 裏處。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20xx年5篇山東大珠山的導遊詞範文,歡迎借鑑參考。

5篇山東大珠山的導遊詞

20xx年5篇山東大珠山的導遊詞(一)

大珠山在山東櫻桃 杜鵑 鼓樓膠南市東南部海濱,南北長20多公里,總面積65平方公里,直插入海,主峯大砦頂海拔486米。無論從東面還是從西面遠望,大珠山都是一道青峯相連的半島風景。它枕滄海波濤,掛高天風雲,鋪大地蔥翠,既清新秀麗,又氣象萬千。《齊乘》和《掖海叢書》都稱大珠山爲“岸海名山”。清乾隆年間的《膠州志》則說它是“州中第一勝地”。大珠山是古代高士隱居、僧尼修行和文人墨客探幽的地方。1994年,膠南市把大珠山闢爲旅遊風景名勝區,正式對外開放。

珠山嵌雲

人們常說:“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古人稱大珠山爲“岸海名山”,它的“名”不在“仙”,而在“雲”。

大珠山峯巒挺拔,海雲依山勢而生,海霧在山間瀰漫。雲淡時,大珠山裹進了似有似無的蟬翼紗裏,羣峯像剛剛睡醒的姐妹,正着曉裝,還有些儀態慵慵;雲濃時,羣峯或立於茫茫雲海,或掛飛流雲瀑,或斬滾滾雲濤,好似天潑濃墨,繪出了一軸軸大氣磅礴的畫卷;霧開時,峯峯巒巒宛若麗人撩帳走出;霧合時,她們猶如沉進了美好的夢鄉。雲帶飄飄,每一座山峯和每一道峻嶺似要臨風起舞;彩雲紅彤,滿山上雲的花朵觸天怒放,大珠山瑰麗,好像是雲鄉里的一座壯觀的花園;當每一座山頭都包上潔白晶瑩的雲團,大珠山就真的成了一串神奇的玉珠。這時候,你會想到清人周於智的詩:“累累形勝隱蒼煙,九曲誰將一線穿?神女倦遊何處去,雙珠拋在水雲邊。”

大珠山在膠南市東南部海濱,它南北長20多公里,直插入海,主峯大砦頂海拔486米,總面積65平方公里。無論從東面還是從西面遠望,大珠山都是一道青峯相連的半島風景。它枕滄海波濤,掛高天風雲,鋪大地蔥翠,既清新秀麗,又氣象萬千。《齊乘》和《掖海叢書》都稱大珠山爲“岸海名山”。清乾隆年間的《膠州志》則說它是“州中第一勝地”。大珠山是古代高士隱居、僧尼修行和文人墨客探幽的地方。1994年,膠南市把大珠山闢爲旅遊風景名勝區,正式對外開放。

大珠山的古蹟多,主要有石門寺大雄寶殿、天然石門、墓塔林、吟詩臺、麻衣庵、珠山石室和3處隋唐石窟等,具有很高的欣賞和研究價值。大珠山的奇石多,主要有僧道對弈、大佛說法、菩薩獻睡姿、雄獅護勝、虎踞山巔、天雞鳴翠、臥象守玉溪、僧人讀經、豬八戒背媳婦、倒坐觀音、青蛙望山等50多塊,數量之多,形神之肖十分罕見。大珠山的奇花異草多。大珠山東麓有一山谷,天然生長着杜鵑花、迎春花、棠梨花、野玫瑰、芙蓉等大量花卉。珠山杜鵑有三種:藍荊子、映山紅和崆峒花,面積一萬多畝。每年4月,她們競彩比美,花潮如涌,花海浩瀚,一直開放到五月中旬,每年杜鵑花開時節都吸引大批海內外遊客踏青賞花。

1993年以來,景區先後建設了石門寺大雄寶殿、墓塔林、天王殿、玉泉宮、磨鐵庵、鐘樓、鼓樓、唸佛堂等,並進行了基礎設施配套建設,對景區進行了綠化美化。

20xx年5篇山東大珠山的導遊詞(二)

位於膠南市大珠山鎮境內、靈山灣與古鎮口灣之間的大珠山,山勢雄偉險峻,三面臨海,總面積65平方公里,主峯大寨頂海拔486米。大珠山尤以巍峨挺拔、風光秀麗而名播天下。而這美景之中較美麗的則是珠山秀谷,這是一個神奇的山谷,在大珠山東側,北距膠南市區8公里處。

這裏羣山環抱,林木茂盛,花草繁多,一年四季長青的樹,三季盛開鮮花,芙蓉花成片,棠梨花、迎春花星星點點,野玫瑰星羅棋佈,頗爲被稱道的是千畝天然杜鵑花。每年四月,小溪旁,山坡上,石縫中,杜鵑花在黃的迎春、白的棠梨映襯下,熱烈奔放,紅透山谷,氣勢奪人,被遊人稱爲長江以北地區的奇觀。清代詩人高鳳舉看過後,賦《七絕·經大珠山下》:“夾岸山花紅浸水,夕陽倒影動魚罾。胡麻莫問秦人飯,只此風光已武陵。”

杜鵑花自四月初開始綻放,四月十日至二十日前後是盛花期,此時的山谷中水庫澄碧,小溪淙淙,禽鳥鳴囀,遊人穿引在樹林,徜徉在小溪旁、花叢中,頓感春的律動、春的意境,一種迴歸大自然的全新感覺油然而生。較令遊人心醉的是那滿山遍野的杜鵑花,但見千畝花海,奼紫嫣紅,極爲秀麗。登上主峯大寨頂,一派春光盡收眼底。觀海佳地,莫過於第二高峯——山南峯,峯高330米,形狀如樓,故稱“望海樓”,在此極目遠望,東、西兩面海濱風光盡收眼底。

大珠山的古文物遺蹟,尤以石窟較爲珍貴,多爲隋唐時代遺存,均屬小型石窟,俗稱“石屋子”,系在高大岩石上鑿成,內有佛像浮雕等。相傳大珠山共有石窟99座,但大部分已毀,保存完好的現僅有3處。此外,大珠山上還有女兒石、者鷹石、鱉兒石、和尚石、八戒石等自然景觀,形象生動逼真,令遊人稱奇,值得一遊。

20xx年5篇山東大珠山的導遊詞(三)

大珠山原名州山。周初武王封侯時,'武王追思先聖王',先'褒封神農之後於焦,黃帝之後於祝,帝堯之後於薊,帝舜之後於陳,大禹之後於杞。'次封功臣謀士如姜太公、周公旦、召公奭及管叔蔡叔等。後來又將前朝殷商及四嶽之後封爵。其中炎帝四嶽之後姜姓的州國封爲公爵,爲西周四大公爵之一,封國在今安丘東北一帶,國土規模不詳。故址稱淳于城,也稱杞城。唐代封演《封氏聞見記》以大小朱山爲州國所屬,'吳楚之人以居地爲千古,謂州爲朱然,則此山名爲州山也。'然而大小珠山距周初之州國都城似乎太遠。西周四大公爵國,虞國和虢國爲周天子宗親,爵位高且封土多。而州國和宋國乃前朝遺老,給予高爵位禮遇,其封土過百里不愈制,連一般侯國封土也達到百里。宋與州兩國封一等公爵,時間當在周成王滅武庚及三叔叛亂之後。西周封前朝遺老多異地改封,以割斷其與舊勢力聯繫。宋國異地而封,州國也應如此。康生十四世祖漕汶張洽按《四庫全書·左傳》曰,淳于州公原封於畿輔之內。縱觀春秋戰國,州國和宋國名位尊貴,比周公、召公和姜太公都高。但實力很弱,兩國均以仁義著稱,也均以仁義而亡,給後世留下許多笑柄。州國最慘,何時丟失大小州山予莒國,未見記載。春秋初期,周初從山東改封河南的杞國返回山東故土,與州、莒國爲鄰。魯國征伐其朝魯不敬,莒國奪取其牟婁之邑。州國淳于城爲殷商時杞國故土。於是杞國便寄居於州國。前720xx年冬,州國君淳于實被逼無奈逃入曹國。次年春,州國君淳于實朝魯,大概是求助魯國主持公道。而杞國在被魯國征伐後,迅速行成於魯,結成同盟。杆子與井繩,孰扶孰棄?連孔子的《春秋》記此事,也只記'實來'兩字。《左傳》解釋爲州公實不復國也。按周禮規定,諸侯不稱名,失去國土後才能稱其名。且順道朝見某國,非禮也。州公實既失去自己國土,又順道朝魯,所以孔子不記國名與公爵號,只記人名,輕慢之意,不言而表。天子失控,魯國不救,何以復國?一個周天子封賜的一等公爵之國就這樣消失了。今泰安一帶仍有淳于姓氏居民,當是淳于州國移民的後裔。

然而州山之名並未消失,再見於崔琰《述初賦》殘句。漢末崔琰就學於東漢大儒鄭玄在不其山(今屬青島市城陽區)所辦康成書院。

東漢末山東黃巾戰亂髮時,書院供給中斷,鄭玄康成書院師生們窮困潦倒,連寫字的竹簡也買不起,只好改用寬帶形草葉。無奈之下,鄭玄解散書院。唐代陸龜蒙感人至深的《書帶草賦》詳述此事。書院解散後,崔琰乘船至大珠山,欲改陸行歸故里。而大珠山以西的海陸通道全部被黃巾軍堵死,崔琰滯留大珠山數月。之後他寫下了漢賦中的名篇《述初賦》,詳細記述其求學經過。其中涉及黃島多處山河等地名。其序和賦中有'陽谷''秦門''鐵山''州山'等今黃島地名。如:'登州山以望滄海''朝發兮樓臺,回盼兮句榆。朝食兮島山,暮宿兮鬱州。'等句。這說明,至東漢末,大珠山依舊稱州山。

20xx年5篇山東大珠山的導遊詞(四)

各位遊客,你們好!歡迎你們光臨膠南,自我介紹一下:我是大珠山風景區的導遊員,姓X,今天由我和大家一起遊覽州中第一勝地——大珠山,我感到非常榮幸,希望我的導遊服務能夠增添您旅途的樂趣,使您的旅行輕鬆、愉快。

下面我把膠南的情況簡單介紹一下。

膠南市位於山東省東南部的黃海之濱,膠州灣畔,是青島西郊的衛星城市,也是一個新興的沿海對外開放城市。東與青島經濟技術開發區接壤,北、西、南部分別與膠州市、諸城市、五蓮縣、日照市相鄰。全市總面積1894平方公里,海岸線長123公里,共有人口80.6萬。

膠南市地處東南暖溫帶,屬海洋氣候,夏無酷暑,冬無嚴寒,四季分明,氣候宜人,是理想的旅遊、度假、避暑、療養勝地。膠南市歷史悠久,文化燦爛、美麗富饒,人傑地靈。獨特的地理環境,優越的自然條件,便捷的陸海空交通賜予膠南發展經濟的巨大潛力,工農業生產突飛猛進,第三產業蓬勃發展,科教文化、衛生事業蒸蒸日上,各行各業都呈現出一派繁榮景象。

膠南市旅遊資源豐富,自然風光秀美,人文景觀衆多。“山、海、谷、俗、仙、奇、美”構成了膠南的旅遊特色。海上名山大珠山和小珠山同被譽爲“雙珠嵌雲”;聞名遐邇的齊長城蜿蜒千餘里,膠南境內就長達55公里,途經二十幾個山頭,氣勢壯觀,可謂“緣岡峙崇觀,跨谷絕驚虹”;千古名勝琅琊臺馳名中外;全國第三高島——靈山島,儼如畫屏,孤懸海中,被譽爲“靈島浮翠”;巍峨屹立的鐵橛山懸泉如蓋、滴水淅瀝,素有“鐵橛懸泉”之美稱;發源於鐵橛山,流經膠南、膠州的膠河,享有“膠河澄月”的美譽。

現在我們來到了大珠山景區。大珠山濱臨黃海,總面積爲65平方公里,主峯大砦頂海拔486米,巍峨挺拔、風光秀麗,以“谷秀、峯奇、石怪、花繁”著稱於世。山中峯巒疊嶂,雲靄霧繞,遠遠望去,宛如在海邊撒下了一串珠子,清人周於智有詩曰:“累累形勝隱蒼煙,九曲誰將一線穿?神女倦遊何處去,雙珠拋在水雲邊。”自古被譽爲“岸海名山”,清乾隆年間的《膠州志》稱之爲“州中第一勝地”。

大珠山景區旅遊資源豐富,是人文和自然景觀的融匯之地。有建於隋唐年代的佛教造像石窟,有始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石門古寺,有麻衣庵、珠山石室等古代名士隱居和文人墨客探幽的遺蹟;有奇峯異石一百多塊,惟妙惟肖,每一座奇峯異石,都有一段美妙的傳說和神奇的故事;大珠山東麓珠山秀谷內,生長着杜鵑花、迎春花、棠梨花、野玫瑰等大量花卉,特別是蔓延三個山谷的萬畝野生杜鵑花,盛開時,花海浩瀚,極爲壯觀,堪稱江北第一奇觀,被人們譽爲“春來飛紅第一山”,在杜鵑花盛開的季節,一年一度的“山東•膠南杜鵑花會”也在此隆重舉行,前來賞花的遊客充谷盈川。

大珠山景區現分爲兩大主要旅遊區——自然生態旅遊區(珠山秀谷景區)與佛教文化旅遊區。

佛教文化區

我們首先參觀佛教文化區。這裏依山面水,環境優美,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把整個珠山景觀與佛教文化緊緊聯繫在一起,寺廟裏梵音陣陣,香菸渺渺,珠山中佛跡遍佈,每處景,每塊石,都透露出與佛文化的不解之緣。大家若不信,就隨我一路看下去。

(在外停車場)大家往前看,我們首先觀賞第一處與佛教有緣的自然奇觀。前面的那片山峯構成了“菩薩獻睡姿”的景象。據說在久遠的年代,大智文殊師利菩薩來到大珠山,他見這裏峯巒雄奇,水色清秀,生機盎然,便連連稱道此處爲人間勝地。爲了表達他對大珠山的喜愛之情,他將自己優美的睡姿化爲一道山嶺,永遠留在了這裏,形成“菩薩獻睡姿”的奇觀。文殊菩薩的睡姿清淨、舒展、和諧,給大珠山增添了佛光靈氣。在無量菩薩中,文殊菩薩的智慧第一,據說連他的夢也是妙詩華章。由於他把自己的睡姿奉獻在這裏,所以大珠山才滿腹錦繡,也吸引了許多人前來向着菩薩的睡姿膜拜,祈求智慧文采。

大家再看,在文殊菩薩的腳下有一個鳳凰的象形石,文殊菩薩來到這裏後,吸引了很多的鳳凰棲息,聽他講經說法。長年累月就變成了鳳凰的象形石,在山後還有個叫鳳凰村的村落呢。

隨着這條路往前走就是獅子峯了。由於雨水的沖刷,我們看到的獅子峯已不如從前一目瞭然了,整個獅頭露了出來,只見獅身不見獅尾,成了“神龍見首不見尾”,更是爲這處佛教聖地增添了神祕的色彩。爲了保護大珠山的這片佛地勝境,大智文殊師利菩薩將自己乘坐的那頭獅子的雄姿化爲一座山峯,極其威嚴地守護在通往石門寺的山口道旁,成爲“雄獅護勝”的景觀。

大家現在看到的這塊奇石就是“螭”。螭是還沒長出角的幼龍。經上說:文殊師利菩薩是早已成了佛的,他的名字叫“龍種上佛”,佛國的名稱叫“平正”,他在《處胎經》裏說:“昔爲能仁師,今爲佛弟子,二尊不併化,故我爲菩薩。”相傳東海龍王的幼子對“龍種上佛”非常崇拜,得知他在大珠山奉獻睡姿後,便同好友“鰲”一起來到大珠山朝拜,爲了永遠追隨後來稱爲“大行文殊師利菩薩”的“龍種上佛”,龍王的幼子就留在此山獅子峯一側,成爲名曰“螭”的奇石。他的好友“鰲”呢?也沒回東海,留在西山化作名曰“鰲” 的奇石,與一位老僧爲伴。這樣,石門寺勝境就出現了“東山有螭,西山有鰲”的景觀。

大家看東山上的這一隻天雞,它按佛的旨意,天天登上山頂鳴唱,召喚翠色生命繁衍成長。因此,石門寺佛教勝境一年四季都有青翠,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大家看這塊巨石就是臥象守玉溪。相傳大行普賢來到石門寺,見寺前這條山溪水澄清透徹,溶天光山色於其中,猶如碧玉一般,正好與自己明淨的心境相映照。他打量溪水流出山外哺育一方衆生,更覺它的珍貴,便吩咐自己乘坐的那頭白象守在溪畔,呵護這碧玉般的溪水。白象想到自己還有馱着普賢菩薩四處弘揚佛法的使命,於是就將身旁的一塊巨石度化成自己臥於溪邊的樣子,並賦予它守護玉溪的靈性,這塊臥象巨石爲保護溪水的潔淨,一直守到現在。臥象石上鐫“臥象”兩個隸書字,是明代琅琊文人劉翼明所書。

遊客朋友們我們面前就是千年古剎-石門寺了,從外停車場一路大家已觀賞了幾處象形石,大珠山中與佛教有淵源的象形石還有很多,如天然大佛、金童拜師、倒坐觀音、僧道對弈、金蟾拜觀音等等,我會一一給大家講解。這些足以證明古代僧人爲何會在此選址建廟的原因了,我國古代非常講究風水學,就是說這裏是塊風水寶地,佛光普照、神靈護佑之所,難怪石門寺廟宇不大,卻香客雲集,香火旺盛。

爲什麼叫石門寺呢?因爲寺門是由三塊天然巨石自然形成。山門朝東,在國內寺院中是少有的一座廟門朝東的寺廟。爲何朝東?三個原因:一是因地制宜。因以石爲門;二是風水好。風水講究的是“藏風聚氣”,石門寺背面有高山爲靠,前面遠處有低伏小山,右側有護山環抱,山門前地勢寬敞,且溪水流暢,具備了“藏風聚氣”所有的條件;三是五行學說,水能克火。石門寺香火旺盛,最怕引起火災,山門正對溪水,爲的是水能克火。

石門寺始建於魏晉南北朝時。據說李世民東征高麗時,被高麗王蓋蘇文追殺到此,他又困又渴,走到寺門處,見巨石下流出潺潺泉水,趴下就飲,頓感體力大增,後被寺裏的僧人藏在了彌勒佛的大肚子裏,躲過了追兵,李世民在寺內得到僧人的精心照料,修養幾日後,身體得以康復。李世民登基後,下旨出重金擴大寺院規模,據說當年在大雄寶殿的正中,刻有“唐王重修”四個赤金大字。大家看左側的清泉,一年四季清澈見底永不幹涸,就是當年李世民喝過的玉泉。因爲此泉,水碧如玉,甘甜可口,含大量對身體有益的礦物質。據考證,此水有祛病健身、延年益壽的功效。

現在大家隨我進入石門寺,首先看到石臺上有兩根斑駁的石柱,石礅、石門耳,南面有一盤古老的石碾,是修復石門寺時從原址上清理出來的石門寺的建築遺物。您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這些建築遺物不是方的就是圓的,方圓代表天地,九州方圓,說明了我們偉大的中華民族地大物博,萬物在這個國度裏和諧共存。圓中規,方中矩,方圓又代表規矩。石門寺的方圓之夢,是佛教追求規矩與和諧相統一的理想,也是石門寺的靈魂。它教導我們要遠離貪慾,誠信做人、樂於助人、善待他人。

據說寺院內曾經古木參天,有五棵古老的大銀杏樹,其中有一棵號稱“天下第一樹”,在門西側,爲秦漢遺物,距今已有20xx多年的高齡,主枝若虯龍凌空,周旁逸出的枝葉繁茂,覆蓋達1畝多地。58年大躍進伐銀杏樹時,石門寺內的和尚非常無奈,所以在石門旁刻了一個“海”字“一xx九年”,就是“恨”的意思。這棵古銀杏樹到底有多粗呢?據說有這麼一位年輕人慕名來到石門寺,想實際丈量一下這天下第一樹。年輕人量了七摟八拃以後,恰巧有一小媳婦,在此避雨,沒有要離開的意思。由於古時有男女授受不親之說,無奈之下,年輕人只好離開。所以後來也有了“七摟八拃一媳婦”之說。

大家現在看到左右兩旁的就是鐘鼓樓。所謂“晨鐘暮鼓”,是我國唐代一種計時方式,意思是早晨敲鐘,一天開始,晚間擊鼓,一天勞作結束。晨鐘是警醒世間名利客,喚回苦海迷路人。希望人們聽到鐘聲,提起正念,象徵吉祥。暮鼓是聞鼓聲煩惱輕,智慧長,菩堤增,願成佛,度衆生,象徵智慧。來到石門寺敲擊鐘鼓有祈福平安一生的說法。

按佛教儀規佈置,一進山門見到的建築就是天王殿。迎面看見一位笑顏常開、大肚子的和尚,他就是“皆大歡喜”彌勒佛,是釋迦牟尼佛的既定繼承者,也就是未來佛。釋迦牟尼曾預言,在他涅盤後4000歲(相當於人間56億7000萬年),彌勒將降生人間,繼承釋迦牟尼的佛位,弘揚佛法成爲未來世的佛祖。進入殿內在彌勒佛兩側分別是四大天王,他們手持斬妖除邪的法寶,以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風指劍鋒,保護衆生,調指琵琶,用音樂感化民衆,雨指寶傘以制服羣魔,順指龍,以淨天眼來觀察保護世界。在彌勒佛的背後將軍打扮的人就是韋馱菩薩,民間流傳這樣一句話:進門拜彌勒,出門拜韋馱。大家請看,韋馱金盔金甲,威風凜凜,手持降魔金剛杵,面朝裏面的大雄寶殿,其職責是保護寺院和修行者的安全。關於彌勒佛與韋馱菩薩,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民間故事。相傳,彌勒與韋馱起先各是一寺之主,彌勒因笑口常開,他住持的寺廟香火極盛,卻不善管理,甚至連自己的鞋子都被人偷走。而韋馱呢,防外治內倒是極嚴,使壞人望而生畏,但也是敬香者望而卻步。釋迦牟尼發現後,出面協調,雲:“兩人揚長避短,彌勒在前,笑迎客從四方來,爭得更多香火;韋馱在後,嚴峻相送,可以更好地管家。”從此兩人和諧合作,寺廟甚爲繁榮,堪稱團結合作的楷模。看來釋迦牟尼也是非常懂得用人之道的。

大家請隨我向裏走,右邊的是玉泉宮。這裏供奉了五位神仙,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太上老君、關帝和送子娘娘。因佛教與道教都是以普度衆生,給人類造福祉爲己任,所以佛道本是一家,佛家寺院裏同時供奉佛、道兩家神仙也就不足爲奇了,我國寺廟中同時供奉佛、道兩家神仙的有很多。

玉皇大帝是道教中最高的神之一,東漢後期道教產生,道徒們把天帝請進來讓他當仙界皇帝,道教理論家特意編了一部《玉皇經》記述玉帝一生“神蹟”。玉帝塑像或畫像一般身穿九章法服,頭戴十二行珠冠,旁侍金童玉女,完全是秦漢帝王的打扮。

王母娘娘是知名度最高的一位神仙,因爲她是尊貴的天界第一夫人,王母有兩件寶物一是不死藥,二是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仙桃。王母又叫“瑤池金母”,爲人間賜福添壽。

太上老君也稱老子,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道教的創始人,做過周朝的守藏室史,學問很大。

關帝俗稱“關公”被民間尊稱爲“武聖”,關公在其近六十年的一生中,策馬橫刀,馳騁疆場,征戰羣雄。作爲三國名將的關公,在中國古代思想史上毫無建樹,可他英雄傳奇的一生,卻被後人推舉爲“忠、信、義、勇”爲一身,光順治帝給他的封號就長達26個字之多,是道德的楷模,所以道家、佛家都供奉他。

送子娘娘,她是位洋神仙,珂利帝母是她的大名,是500鬼子之母,又俗稱“鬼子母”。她每生一個孩子前,都要吃掉人家另外一個孩子,終於有一天惹怒瞭如來,便藏起了她其中一個孩子,她十分想念孩子整日悲涕,如來便說:“你的孩子是孩子,人家的孩子就不是孩子了嗎?”從此她如夢方醒,幡然悔悟,當即皈依佛門。民間因其是個多產母親,便常將她作爲送子娘娘,送子觀音來禮拜。

走出玉泉宮,我們來到了地藏殿。走進殿內,只見中央供奉着地藏王菩薩;左側是道明和尚,手持“錫杖”(“錫杖”原爲僧人行路和乞食用,後來成爲佛教的一種法器)。右側是道明的父親閩公(閩公:原是九華山下的一位大財主,積德行善,後跟隨地藏王菩薩)。

每年的農曆七月三十晚上家家戶戶都有插地藏香的風俗,因爲這一天是大願地藏菩薩的聖誕,也是菩薩的成道日。因此每逢這天家家戶戶都要插地藏香來表示對他的紀念和敬意。我國的安徽九華山就是地藏菩薩的道場。如您有未實現的願望可以求地藏菩薩,他能保佑我們的願望實現。

現在大家請往東邊看,那有一塊龜石。傳說遠古時候有一隻惡龜,游到山下的大海,發現此地山清水碧,就起了惡念,想佔爲己有來修練,當然它是得不到的,於是運用魔法掀動潮水,想淹沒這個地方,它爬高一米水便跟着漲高一米,眼看就要爬到山頂,突然聽到佛經陣陣,它被這梵音所吸引,駐足細心聆聽,不知不覺聽得入迷,也被佛法所感化,就永遠留在這裏成爲佛家的忠實弟子。神話雖不足信,但從山上多處發現的海洋生物化石來看,這裏曾經是海洋,後來地殼變化,海水下沉,浮起了這座大山。

在龜石的旁邊是大佛說法石。很早以前,有一位大佛來大珠山講經說佛法,他端坐山頂,面對這現在大雄寶殿的方位。大佛宏論精湛,前來聆聽的僧衆如林,惡龜都被他感化。前方山頂的麻衣庵,東側有平敞的“說法石”,現在依然留有當年盛會的遺蹟。大佛的講法連山也被感化了,在人們不知不覺間,說法石後面生出一座高峯,與大佛講經說法的形象一模一樣。旁邊一位雙手抱着單膝的弟子正在認真聆聽。那全神貫注的神情更是惟妙惟肖,甚至叫人還能看出他在不時地點頭領悟呢。

現在大家跟我進入大雄寶殿。爲什麼佛寺中的主殿叫大雄寶殿呢?大雄寶殿是供奉釋迦牟尼佛的地方,“大雄”兩字有兩層含義:一是歌頌佛祖像勇士一樣,一切無畏;二是出自佛祖的德號“大雄”。寶殿正中就是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他曾在古印度的深山老林裏苦修六年,最後在菩提樹下得道成佛。他胸前的金色“卍”符號,讀作“萬”,意思是萬德吉祥或萬福,也是太陽與火的象徵,寓意是無窮無盡、無限循環。佛教有輪迴觀點,若要用一個符號表達,“卍”這個無窮無盡的符號是再恰當不過了。

佛祖兩邊站立的塑像分別是迦葉與阿難,他們是釋迦牟尼的得力弟子。佛祖涅盤後,迦葉在靈鷲山主持了佛教信徒第一次聚會,確定佛教經典,功業顯著;阿難是佛祖的堂弟,跟隨佛祖20xx年,聰明智慧,擅長記憶,第一次佛教聚會時,他能背誦出佛祖生前講的經文,並寫在貝葉樹的樹葉上,成爲佛經,所以有“真經書貝葉”之說。

左邊端坐雄獅背上的是文殊菩薩。文殊菩薩又名叫“龍種上佛”,是釋迦牟尼有力的弘法助手。這位菩薩的行願是處處以衆生爲根本,五臺山是文殊菩薩的道場。

右邊的這座是普賢菩薩。這位菩薩創建了十大行願功德,是一位大慈、大悲、大智慧的菩薩。四川的峨眉山是普賢的道場。他的坐騎是六牙象王。

在釋迦牟尼佛的後面有一尊倒坐觀音。“問觀音爲何倒坐?爲衆生永不回頭”。觀音菩薩大慈大悲,以救苦救難爲己任,讓衆生獲得安樂。觀音作爲菩薩,本無性別,但在南朝後,爲更好地體現大慈大悲和方便閨房小姐供奉,產生了女身觀音像,又稱“大悲菩薩”。普陀山是觀世音菩薩的道場。

現在我們來到了依山居。大家看前面,半山腰處有一道士和一和尚在下棋,這塊奇石叫僧道對弈。細心的遊客仔細觀察就會發現,道士垂首注視棋盤,在思索着下一步該如何布子,而和尚手拿棋子停於半空之中舉棋不定,他還不時地向下看石門寺內來往的香客和遊人,心煩意亂不知該如何走,恰成舉棋未定姿態。據說,大珠山這片靈秀的名勝之地,佛家看好了,道家也看好了。最早來到這裏的僧人和道士都選中此地,互不相讓。最後,要比賽下棋,以輸贏定去留。結果呢,棋逢對手,他們對弈三年三月又三天,也沒比出個輸贏高低來,僧和道都留了下來。所以直到今天,石門寺裏既有佛家的大雄寶殿,又有道家的玉泉宮。

旁邊是僧人讀經石。傳說有一位博學多才、能言善辯的和尚,知道不少天文地理風土民情,他來到石門寺宣講他的經書博論,可是無人聽他的滔滔闊論,他一氣之下上了山對着石頭講,無論晴天下雨、酷暑嚴寒他都不停,他的全神貫注,竟忘了自己在對石頭講法,便大聲發問:“你們說對不對?”突然這些石頭竟點頭,原來他的癡迷感動了天神,他成佛後便留下此石,稱讚他堅持不懈的毅力,教人爲善的哲理。

大家看在最低的山峯上有一隻被佛法馴化了的老虎,它臥踞山巔,年年月月守護着這塊佛教的風水寶地,成爲虎踞山巔的景觀。

倒坐觀音石,多數寺院的觀音都面南而坐,我們這裏自然天成的觀音跟大雄寶殿內的觀音卻都是面北而坐。他們爲什麼都是倒坐的呢?因爲觀音看到山南面是波濤浩瀚的大海,北面纔有芸芸受苦受難的衆生,爲了幫助拯救受苦受難的衆生,所以他面朝北,是倒坐的。人們向南而拜,倍覺親切,對大慈大悲的觀世音菩薩更加敬仰。

大家看在倒坐觀音的山腳下有一隻青蛙,它悄悄躲在那聽觀音菩薩講經,是那麼的虔誠,這個景點我們叫金蟾拜觀音。寺周圍這些跟佛教有淵源的象形石更增添了石門寺的靈氣。

沿着這條山路,我們走到了塔林。塔林是歷代住持和有地位、有貢獻的僧人的墓羣。按照佛教的葬儀形式,僧人圓寂以後,根據死者的佛學修養,佛教地位,生前的威望和經濟地位,徒孫多寡等條件,來建造層級和高矮,大小不同的墓塔。一般是十代住持才能立一個墓塔。按層級分,有單層和多層,最多層級爲七級,即“七級浮屠”。來上香的居士大多都在拜過寺院及珠山中的衆佛後,再來拜一拜塔林,因爲下面葬的都是得道高僧。石門寺現遺留下的墓塔有12座,最多層級爲2層。

大珠山巍峨屹立,挺拔險峻,無論從東面還是從西面遠望,它都是一道青峯相連的半島風景。清人高鳳舉有詩《遊大珠山下》“夾岸山花紅浸水,夕陽倒影動魚罾。胡麻莫問秦人飯,只此風光已武陵”都是對大珠山秀美風光的稱讚。

石門寺西線(西上東下)

沿石階上山,我們可以看到母子相依、雄獅回眸等奇石。在路邊還有一種渾身長滿刺的樹,當地人稱 “後孃棍”,它的學名叫“刺楸”。據傳在封建的舊社會,有棍下出孝子這一說法,人們對後孃持有偏見,後孃用全身帶刺的木棍教育兒女,所以當地人稱此種樹爲“後孃棍”。此樹有收斂鎮痛,治腳氣、腰膝痛的作用。在建築中因其木材硬度適中,所以可作建築用材。

再往前走到了通天遛,因以前此地險、陡、滑,行走時難於通天,而人們歷盡艱辛上去後,在下面的人擡頭望去,好似站在天上,故得名“通天遛’。穿過瘦身石,我們來到的是山頂休息區,在這可以欣賞刻石《般若波羅蜜多心經》。該經是佛教經典中最爲經典,也是字數最少的佛經(全文264字),經文中的“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經句,爲多數人所熟知,成爲中國傳統文化中最能代表佛教文化的經典之作。

內容:(唐三藏法師玄奘奉召譯)“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復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瀎.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口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掛礙.無掛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顛倒夢想.究竟涅盤.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密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諦揭諦.波羅揭諦.波羅僧揭諦.菩提薩婆訶.”

接下來我們來到了木棧橋,此橋於20xx年竣工。橋上視野開闊,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有形似手掌的奇石,手掌五指分明、紋絡清晰。在手掌石的上方還有一塊形似企鵝的象形石。我們可在橋上欣賞千年古剎石門寺及膠南市區、小珠山、大海等風景。走過索橋我們來到了拜佛臺,拜佛臺東視小砦頂,西連心經石,北望石門寺,南仰天然大佛,佛、臺、寺三點一線,是參拜天然大佛的最佳位置。

沿木棧橋到達大磨,在這裏有空谷傳聲的刻石,還可以聽到鐘聲迴盪于山澗間。

千古冰臼奇觀:從橋上向下看,在一塊磨盤形狀的大石中間有一石孔,據科學研究,這個石孔是冰川曾經存在的有力證據之一,是古冰川氣候環境的直接產物和重要遺蹟,是冰川融水攜帶冰碎屑、岩屑物質,沿冰川裂隙自上而下以滴水穿石的方式對冰覆基岩進行強烈衝擊和研磨所形成的石坑,因其形態很像古代舂米的石臼而得名“冰臼”。並由此推斷,距今大約200萬至300萬年以前的第四紀早期,這裏曾被冰川覆蓋,這對研究大珠山古氣候、古地貌均具有很高的科研價值。“冰臼”這一奇特地質現象在我國其他地區也曾發現,曾引起世界地學界的高度重視,堪稱“世界奇觀”和“天下一絕”,這在世界地學史上可以說是絕無僅有的,難怪有不少專家對冰臼的發現曾這樣評價:“冰臼的發現若能最終被證實,則世界的第四紀地質環境歷史將重新改寫”。究竟結果如何?還需科學家們進一步進行科學研究,我們就拭目以待吧。

可觀奇石有:

鱷魚探海:在天然大佛的前面,有一塊石頭相互連接好似鱷魚身上的鱗片,鱷頭從洞中探出,一副虔誠聆聽佛經的模樣。

倒脫靴:傳說八仙中鐵柺李曾雲遊到大珠山,被珠山的風光山色所吸引,就掏出酒葫蘆把酒吟詩,酒過三巡後東倒西歪,兩隻靴子也不知甩到何處去了,酒醒後到處尋找也不見靴子的蹤影,豈不知一隻扔在了山澗裏,另一隻正倒懸在懸崖邊呢,怎麼會找到。這兩隻靴子就留了下來,這是其中的一隻,另一隻在觀景臺。

沿着山路往下走,在路的左側(休息區)看到石門澗、石門古寺、大珠山水庫的另一番景色。特別是咱們現在看到的石門澗,澗內青松翠藤,蒼深蓊鬱,一條山溪蜿蜒曲折,溪水潺潺;到夏天雨季,有飛瀑懸掛山崖,流水般從這面長滿綠苔的石壁上一瀉而下。在古時,石門澗是文人墨客常來遊覽聚會的地方。澗內有一巨石,因劉翼明、王無竟經常在此吟詩,所以又叫“吟詩臺”。直到現在,刻石上還留有明代文人王無竟手書的一首詩“蒼靄寒山深,有人乃在此。一杯復一爐,煮茗溪光裏”。在路的左側巨石下有一清泉,此泉沾有天地之靈氣,山下石門寺的僧人和山上麻衣庵的尼姑都到此處打淨水,爲佛像開光,因此當地人叫它“淨壇”。

從淨壇順溪水往山下走,整個石門澗從正面展現在我們面前。澗內巨石嶙峋,到夏天雨季,溪水與巨石相撞,迸發出無數條飛瀑,銀珠玉粒四濺,而腳下的煮茗溪依然低聲慢語,柔軟地漫過小橋。正是“石上看雲坐夕輝,野花香處竟相忘。雲來雲去人何在?一片泉聲下翠微”。(《石門南澗》王無竟)

全程:

從現在開始我們就要翻山了,時間有點長望大家做好準備!

剪子峯:在路左邊有一形似剪刀的山峯被稱爲剪子峯。

青石河:青石學名濟南青。1897年11月,德國以“鉅野教案”爲藉口侵佔青島後,於1932年由德國建築師畢婁哈主持修建天主教堂,此教堂是青島地區最大的哥特式建築,也稱聖彌愛爾大教堂,於1934年建成,佔地2470平方米,當時德國人勘測到大珠山石質較好,就大量盜採,因此此教堂的建築材料一大部分來自珠山青石。

麻衣庵:這裏就是麻衣庵遺址。據膠州志記載,漢代的朱仲、晉代的陳仲舉、宋代的趙麻衣等名士在此隱居。現在的麻衣庵雖僅剩屋基斷牆,但周圍的遺存衆多(有石碑、石臼、石磨、石碾、石橋、石梯、石室、石洞、刻字、庵基、望海樓石基等等)。其中庵後的峭壁上有一懸空石室,石室呈橢圓形,深三米、寬兩米半、高兩米半,室門鑿造得很精緻,頂爲孤形,有石門框和石雕門檻。明詩人孫鎮“劃然古石室,元冥河代剖”疑爲漢代所鑿建。在離石室前約3米處有刻蓮花圖案的大石,過去有鐵板橋與石室相通。在石室東側的山壁上有數百個刻字,中間部分已水蝕剝落,模糊不清,兩側有大字“太清巖”“雲逍庵”,均遒勁有力而俊秀,不知何人所題。“太清巖”書寫年代較“雲逍庵”早。庵東側有一石前額刻“朝陽洞”三字,石頂平坦可供10多人在此休息,石上還有刻字和旗杆窩。

據傳此地在唐朝以前歸道家所有,建有“玉泉觀”,後歸佛家所有,改名爲“雲逍庵”。宋時因趙麻衣在此隱居,人們把這又稱爲“麻衣庵”。(朱仲是漢代人士,《列仙傳》記載事蹟:曾獻世間罕見的夜明珠於皇宮。陳仲舉是晉代人士,史料記載晉朝時曾做過豫章太守,後隱居大珠山修仙成道。趙麻衣是北宋年間有名的易學大師,善於看相,經常穿用麻製成的衣服,周遊於民間)。

望海樓:位於麻衣庵西側,留有遺址,條石砌的建築基礎依然很規整,古磚古瓦隨處可見。志書和民間都說這裏建有望海樓。此處峯高330米是觀海賞景的最佳地方,向東望滄海浩淼,向西望海灣連着海灣,海濱風光盡收眼底.

朱朝洞:這是大珠山的一個著名景點。高鳳翰在《平山和尚石門寺題壁詩》跋中載:“崇禎第九子削髮爲僧遊至石門寺。”洞以兩塊巍峨的天然石爲門,中間夾一條通道。院內有石砌建築物遺址,在山洞前有一空地依稀能辨認出石碾、石臼。洞內巨石相摞相疊,幽深陰涼。據附近村莊老人們所講:明代末年李闖攻進北京城,皇帝的一個兒孫化裝成老百姓帶着聚寶盆逃出京城,逃到了大珠山躲進山洞裏,他就地取材製成石碾、石臼等,從此在山上住了下來。這個姓朱的人死後將聚寶盆埋在大珠山一個較隱蔽的地方。因此人是明朝朱姓所以稱“朱朝洞”。

前行不遠經過鬆林,在林中聽松濤陣陣,觀大自然賦予珠山的神奇色彩,您能觀看到更多的奇石,大詩人陸游曾說過:“花能解語還多事,石不能言最可人”。讓我們共同來欣賞珠山的奇石吧!前方欣賞奇石“金豬運石”。

觀景臺:觀景臺位於大砦頂南,在臺上遙望遠方,您會欣賞到古鎮口灣、靈山灣、北方第一高島靈山島和山下秀谷的美景。在主峯大砦頂(海拔486)西側的山峯上有一道狹小的縫隙,從這望去僅能看到一小片天空,所以人們稱“一線天”。

在觀景臺附近的奇石有:

杜宇護花:杜宇,蜀國人,蜀人對杜宇的故事最多、最美,傳播也最廣。史書上說:“七國稱王,杜宇稱帝”,號曰望帝。時間約在公元前666年以前的春秋時代。據說,杜宇是“從天而降”的,他的妻子則是從井中出來的。他的最大功績是“教民務農”,以致他“仙去”後化爲杜鵑鳥,每到春天來臨便啼叫不止,催民春耕春種,以致啼出血來。

倒脫靴:這是鐵柺李找不到的另一隻靴子。

由山頂向下走,經平地松林時向左前方望去,會看到兩座像煙囪的山峯,因有大小之分,所以叫“大釜臺”、“小釜臺”;又稱“雙釜呈祥”(寓意雙福呈祥)。欣賞着珠山的美景,您看右側山頂,一隻巨蜥昂首遙望天空,好似在尋找突然不見的月亮,神情是那樣緊張這就是有名的“巨蜥望月”。沿濱海大道向西走,大珠山上還有一處相似的巨石,同樣出名,名爲“神龜望月”。

自然生態旅遊區(珠山秀谷景區)花區下山路段

珠山秀谷以“花繁、谷秀”著稱。秀谷谷長5裏,谷內溪水潺潺,青山碧水相依相擁,南坡生長着野生杜鵑花、迎春花、棠梨花、牡丹花等多種花卉。每年四、五月,秀谷內野花競相開放,奼紫嫣紅,傲然挺立在懸崖峭壁、山樑溝壑和潺潺流淌的小河邊,漫山遍野,爭奇鬥豔。

觀花雲徑(山頂上):大家可以看到南面有幾處山谷裏盛開着杜鵑花,遠遠望去,如雲似霞,好似紅衣少女在翩翩起舞。沿着觀花雲徑向下走,你就好似進入了花海中。這裏是谷內杜鵑花生長最集中的地方。大珠山的杜鵑花有三姐妹藍荊子、映山紅和崆峒花。春分剛過,杜鵑花的大姐藍荊子首先綻放,花兒紅中透着藍暈,比山外的梅花更早地報告春天的消息。到四月末,藍荊子、棠梨花、連翹花開始慢慢凋謝但花潮並沒有退。杜鵑花的二姐映山紅在大珠山的山坡上、溪水邊,懸崖峭壁間迎着春風細雨悄然開放,燭火般的紅顏色爲五一黃金週掀起了第二次花事高潮。在映山紅開到正旺時,三姐崆峒花也迎着暖風走來,她的顏色是紅白相間,生長在懸崖峭壁和平地矮坡上,它不像映山紅和藍荊子先開花後長葉,而是一開花就枝繁葉茂。大珠山的花事高潮迭起,一直可以持續到夏末。

平臺:站在這裏我們看到的“珠山秀谷”四個大字,是原膠南市領導潘盛國題寫,落款“虛白”是他的筆名。從這向上看,在山崖峭壁上,紅色的杜鵑花從谷底一直開到崖頂,花叢茂盛,花影綽約。杜鵑花爲落葉灌木,高爲1—2米,枝葉褐色。她有喜陰惡陽的習性,喜歡冷涼的氣候,所以一般生長在山的陰坡。杜鵑花除有觀賞價值外,還有食用和藥用價值。《本草綱目》記載:“小兒食花味酸無毒,羊食其葉,躑躅而死。”所以杜鵑花又叫紅躑躅。

仙人廬:這裏是花會期間舉辦茶道表演、下棋比賽等活動的場所,也是平時供遊客休息、觀景的地方。坐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對面山上的連翹花、芍藥、牡丹和杜鵑花。

刻石:選自清乾隆版《膠州志》,對古時的大珠山做了詳細的描述。內容爲“清乾隆版膠州志卷一 大珠山在治南百二十里 齊乘雲 岸海名山也嶙峋萬仞 勢壓羣峯 山麓石闢爲門 有石門寺 旁一泉若珠璣 曰玉泉 故又名玉泉山 泉側有臥象石 東有獅子峯 鍾峯皆形肖 南行二里許有飛來石 層級而上曰 南天門 過石板橋有石室 一名麻衣庵 又有珠朝庵 黑龍潭 皇壇 地藏庵 琳宮仙蹟不可枚舉 爲州中第一勝地 ”

仙人拳:您看看這塊巨石上面的痕跡,像不像人的拳頭?傳說八仙中的鐵柺李與呂洞賓雲遊天下,行至大珠山,見這裏風景宜人,興致大起,於是喝酒比武,酒至酣處,呂洞賓一拳打在巨石上,留下了一個巨大的拳印,就是現在我們看到的仙人拳。

板栗谷:大家從這向上走,谷內樹深林密、鬱鬱蔥蔥,這便是板栗谷。說起板栗谷,有這樣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大珠山下有戶人家,一位老人臨終前對他懶惰兒子說“一旦遇上饑荒年,沒有糧食吃時,就吃咱家糧倉的牆壁。”過了不久真出現了饑荒,百姓們很快都吃完了存糧。老人的兒子也吃光了本來就不多的存糧,他在飢餓中想起了他爹臨終前的話,就半信半疑的吃起了糧倉的牆壁,不料堅硬發白的牆壁吃到口裏竟然又香又甜,細細一看原來是用板栗磨成粉砌成的。老漢的兒子靠板栗牆渡過了饑荒的事慢慢傳揚開來,人們紛紛效仿,在山上大量種植板栗樹,以防再次出現饑荒,於是就有了我們今天見到的板栗谷。

谷內的板栗樹有的樹齡已達百年了。板栗樹全身都是寶:樹木是製作傢俱的良好木材;樹枝、樹皮可以提取烤膠;而花是很好的蜜源。板栗可以做成慄粉和糕點等,也可入藥輔助治療腎虛,故又稱爲“腎之果”。板栗一般在每年的十月份左右成熟,那時您就可以來採摘板栗了。

在花區,隨處可見的還有檀樹,多爲黃檀,又名不知春,一年四季常綠,4、5月份開花,花爲蝶形,花朵爲黃白色。檀木一般生長在山路、溝谷、峭壁石隙處,檀木的材質好是選做傢俱的良好木材。

遊客朋友們,我的講解工作即將結束,非常感謝大家對我工作的支持,我的工作難免有不盡人意的地方,希望大家多提寶貴意見。最後希望您能再次光臨花滿谷,詩滿澗,高僧坐雲端的大珠山風景名勝區!

20xx年5篇山東大珠山的導遊詞(五)

大珠山風景區位於黃島區西南部海濱,來到這裏沿着登山步道而上,可以欣賞各種奇峯異石,參觀石門寺、古代佛教造像石窟等古蹟,走累了還能品嚐甘甜的玉泉水。若是春季來此,漫山遍野的杜鵑花海一定讓你大飽眼福。

大珠山主峯大砦頂海拔486米,整座山不算高,爬起來也不會很累。景區主要分爲石門寺和珠山秀谷兩大遊覽區,通常的走法是從珠山秀谷這邊的入口進入景區,途中觀覽珠山秀谷、大砦頂、朱朝洞、大珠山石窟、天然大佛、墓塔林、石門寺等景觀,最終從石門寺入口出景區。

每年春季是大珠山的最佳旅遊時節。清明前夕在山谷入口可見櫻桃花、杏花、桃花相繼盛開;而4月中旬至5月中旬的珠山秀谷更是萬畝野生杜鵑花競相開放,紅遍山脊,登上山頂遠遠望去,十分壯美。不過屆時專程來賞花的遊客人潮洶涌,要有心理準備。

大珠山上有很多奇峯異石,充滿靈氣。這些巨石有的形似神龜奔月,有的像仙人曬靴,甚至像活靈活現的鐘馗,惟妙惟肖。山上還有不少怪石自然堆壘起來的石洞,比如朱朝洞、朝陽洞等。而登上山頂極目遠眺,羣峯翠色盡收眼底,天氣晴朗時,可眺望到膠南城區甚至遠處的海岸。

石門寺遊覽區內古蹟甚多,始建於北齊時期的石門寺是有名的禮佛勝地,至今已有1500餘年歷史,此寺因以兩塊赫然而立的巨石爲門而得名,如今寺內建築古韻猶在。這裏還有隋唐時期的佛教造像石窟、石門寺歷代高僧的塔林等景點,還能看到端居山巔的奇峯——天然大佛,其佛相十分莊嚴。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