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平遙王家大院導遊詞(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9W

山西平遙王家大院導遊詞 篇1

后土廟后土廟在縣城東12公里的靜升鎮靜升村,佔地面積1088平方米。因年深日久,戰火兵燹,多數建築已毀,現僅存獻殿和正殿。據正殿縣樑記載,元大德八年(公元1304年)七月十四日重修,建築面積爲90平方米,殿內塑像毀於1985年大躍進時期期間。獻殿爲正方形,建築面積爲85平方米,殿內4根大柱高3.5米,周長2米;4根小柱高3.5米,周長1米,構造精巧,氣勢雄偉。獻殿外有明代和清代石碑5通,分別爲明武宗正德五年(公元1510年)、清高宗乾隆四十年(公元1775年)、乾隆四十六年(公元1781年)、清仁宗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嘉慶十三年(公元1808年)。近年來,靜升鎮政府和靜升村村委會,對后土廟正殿和獻殿進行了保護,並在廟址上修建了辦公房舍,現爲鎮人民政府駐地。

山西平遙王家大院導遊詞(通用5篇)

紅廟靜升鎮位於靈石縣城東北12公里處,自古以來人煙湊集,市井繁華,爲靈石東北部和介休東南部的貨物集散中心。由於商貿發達,靜升自古以來富商巨賈衆多,因而規模宏大,建築精細的民宅院落比比皆是,遠近聞名。在靜升村衆多的建築物中,有一處格外引人注目的房舍,這就是紅廟。因此廟紅牆、紅門,人們俗稱“紅廟”,原有的廟名反而被人遺忘了。紅廟位於靜升村中部,建有正殿、東西配殿和戲臺等,佔地面積734平方米。紅廟在當地又稱爲“東社”,靜升村西的后土廟稱“西社”。“社”的確切含意如今很少有人能說清楚。只知道過去每逢夏收、秋收和冬至等節日,家家都來紅廟燒香上供,祈求神靈保佑。每年陰曆六月十九,是紅廟的廟會,會期常演戲助興。如今,紅廟的神像已不復存在,靜升村幼兒園設在紅廟裏。

山西平遙王家大院導遊詞 篇2

文廟文廟位於靜升村中部,據明朝萬曆(1573-1620)本靈石縣誌記載,靜升文廟系元代至順3年(1332年)所建,佔在面積爲424平方米。主要建築有正殿、獻殿、東西配殿、影壁和魁星樓。影壁,壁面爲18.19平方米,鏤空石雕“鯉魚躍龍門”,龍門肅立於雲海之間,青龍奮爪翹首,氣勢軒昂;浪花間遊動着一尾大鯉魚和七尾小鯉魚,維妙維肖,生動逼真。魁星樓,高20米,建於甕門高臺之上,六角三層磚木結構,重檐飛翼,高聳巍峨,氣勢雄偉壯觀,廟內有古柏6株,石碑數通。1996年,靜升文廟被省人民政府公佈爲山西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近年來,縣政府投入大量資金,對靜升文廟進行了精心維修,整舊如舊,煥然一新。

天竺寺石膏山是太嶽山脈中段的一座枸山,山上山下植被嚴密,喬木灌木滿山遍野,山上綠廕庇日,山下流水潺潺,三委百共盛開,四時松柏長青,被譽爲“天然森林公園”。石膏山並非盛產石膏而得名,山名的由來是因爲山上有幾處溶洞,洞頂岩石因水溶而乳狀下滴,形成膏狀堆積物,山名由此而來。在石膏山山腰有三個巨大的洞穴,最大的高十幾米,寬幾十米,深二三十米,這3個洞分別稱爲上巖、中巖和下巖。三巖中分別建有白衣洞、龍王殿、天竺寺。天竺寺已有600餘年歷史。由於建在洞穴中,只受風吹,不受雨淋,利於保存,至今基本完好。抗日戰爭中,石膏山爲太嶽革命根據地之一。靈東縣(當時靈石以汾河爲界分爲靈東、靈西二縣)抗日民主政府就駐紮在天竺寺。不久前,靈石縣政府成立了石膏山建設指揮部,準備開發石膏山,發展旅遊業。

山西平遙王家大院導遊詞 篇3

何氏宗祠何氏宗祠位於縣城東13公里靜升鎮集廣村,系集廣村何姓族人的祠堂。何氏宗祠始建於何時,無籍可考,只知清代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重修。何氏宗祠佔地面積爲607平方米,主要建築物有正廳、過廳、東西廂房和戲臺等。多年來,宗祠一直爲生產隊辦公和倉儲用地,加上族人極力保護,宗祠至今保存基本完好。據集廣村?何氏族譜?記載,何氏家族先祖來自河南大石橋,與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兩渡何家同出一源。明朝,先祖何資攜弟從河南遷來靈石,何資定居於集廣村,其弟定居於兩渡村。兩渡何家歷代耕讀傳家,仕途騰達,名人顯官衆多。清代文臣何乃瑩、武將何道深均功績卓著,聲鈳遠揚。集廣何家已傳24世,人丁興旺。過去,每逢冬至、春節,舉族聚集宗祠,行祭祀之禮,以示不忘祖先。

石牌坊石牌坊位於靜升村中部,又名“孝義坊”,是清代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靜升王家的祠堂-孝義祠的一部分。石牌坊由青石雕刻而成,石底石柱石樑,石頂石脊石獸,石斗拱石匾額,還鑲嵌以鏤空的石圖案。坊高7.36米,寬13.49米。底部的10頭石獅,姿態優美,栩栩如生。左右長短4根石柱上的前後4副楹聯,有楷有篆,古奧深沉。頂上“孝義”二字,爲清代著名書法家、內閣學士翁方綱於乾隆乙已(1785年)夏日所書。王家當年共有石牌坊15座,只有此一座倖存下來。孝義坊北面爲孝義祠,建築面積428平方米,分上下兩院,下院210平方米,正面窯洞3孔,兩帝有廊廡,由此與上院相通。上院218平方米,正屋供奉祖先,南面小戲臺與祭祖堂相對,戲臺兩邊有優伶用的耳房,院東西亦爲廊廡。孝義坊與孝義祠系王家十五世王夢鵬所建。王夢鵬事父母至孝,孝名卓著,遠播朝野,倍受頌揚。

山西平遙王家大院導遊詞 篇4

文筆塔清代靈石四大家族之一的靜升王家,無論是院落的佈局設計,還是門窗柱壁的雕刻,處處顯示出濃郁的文化氣息,深藏着倫禮的深厚底蘊。獨立於王家大院建築羣之外的文筆塔也把王家詩禮傳家,注重文化的家風表現得淋漓盡致。文筆塔位於靜升村南,塔高26米,底部周長12.3米,塔基爲青石方形,磚砌結構,下粗上細,宛若毛筆豎立,直指藍天。雖經數百年風剝雨蝕,至今依然完好,足見其建築藝術之高超。據老年人介紹,文筆塔旁邊原來有一面打穀場,打穀場附近有一個四委不枯的大水池,打穀場上有一個輾谷碌碡。打穀場像一片硯臺,碌碡像一塊墨錠,水池中的清水可供磨墨。形似毛筆的塔,身邊墨、硯、水齊全,象徵着五家才思泉涌,文人不斷,由此可見五氏祖先獨具匠心的巧妙構思。

山西平遙王家大院導遊詞 篇5

晉祠廟晉祠廟位於城東17公里的馬和鄉馬和村北,創建於元惠宗至正年間(公元1341年至1368年),明世宗嘉靖(公元1522年至1566年)、明穆宗隆慶(公元1567年至1572年)、明神宗萬曆(公元1573年至1620年)曾先後三次補修。晉祠廟正殿稱“昭濟聖母殿”,建築面積爲132平方,塑像已被毀壞。獻殿抱廳建築面積81平方米,爲正方形,8柱,頂部呈八卦形。戲臺建築面積爲80平方米,始建於清宣宗道光十三年(公元1833年),戲臺正面兩側各有一根石柱,刻有楹聯一副,上聯是:“褒善榮華袞表千秋忠孝節義”,下聯是:“貶惡嚴斧鋮懲百代_邪盜淫”。楹聯寓意深刻,書寫工整,筆力雄健,鐫刻精湛。戲臺兩側有鐘鼓二樓,東有配殿7間,西有配殿15間。祠內有石碑數通,最早爲明萬曆十七年(公元1619年)所鐫。韓信墓韓信,漢初諸候王,江蘇淮陰人,楚漢相爭時,被劉邦拜爲大將,統率全軍,足智多謀,佐劉邦破項羽,項羽戰敗,自刎烏江,劉邦遂成帝業。劉邦封他爲齊王,後改封楚王。有人告他謀反,降爲淮陰候,又被告他勾結陳謀反,爲呂后所殺。相傳,呂后殺韓信後,將其首級派人呈送征討陳的劉邦,使者行至靈石高壁村適逢劉邦凱旋,遂葬韓信首級於高壁村。後人爲紀念韓信,將高壁村所在的山嶺稱爲韓信嶺,交建韓候祠祭祀。韓候祠抗日戰爭中被毀,韓信墓至今猶存,墓高約10米,周長約30米,現存“漢淮陰候墓”殘碑一塊。歷代過往文人墨客多有題詠。明代監察御史於廉曾題詩云:“躡足危機肇子房,將軍不解避鋒芒。功成自合歸真主,守土何須乞假王。漢帝規模應豁達,蒯生籌策豈忠良,荒墳埋骨腰山路,駐馬令人一嘆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