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1W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

各位遊客: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精選18篇)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成都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文殊院坐落於天府之國成都市中心,佔地90餘畝,四川著名佛寺,全國佛教重點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四大修持場所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鐵塔)初建於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明朝末年,該寺毀於戰火,康熙年間,慈篤禪是由在廢墟中結茅打坐,誦經修持,於禪定中出現紅光,化出文殊菩薩形象,謂其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改名爲文殊院[1]。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宏敞,爲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唸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裏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爲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爲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爲“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20xx年(1920xx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

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佛經、文獻上萬冊,如院僧先宗等3 人於每日清晨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髮繡制的水月觀音。

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爲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現3塊唐僧頂骨,現1塊留存南京,1塊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塊就送成都。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爲廬,苦行修持。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人們認爲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20xx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進山門往裏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東西兩廂是鐘鼓相對,齋堂與客堂對稱排列。各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相連結。全院共有房舍190餘間,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房舍爲木石結構,柱礎石琢磨精細;柱上斗拱雕飾玲瓏;各殿堂的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是研究我國古建築雕飾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藏經樓收藏有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當,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衆多。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樑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爲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

成都,是一座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在這個城市裏有很多名勝古蹟,文殊院就是其中的一處。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爸爸媽媽帶我去過,可是因爲我太小已經沒有印象,但是星期六爸爸媽媽又一次帶我去了,因爲那天是妹妹的生日,所以爸爸媽媽才帶我去。

文殊院坐落在成都的北門,當廟暮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不禁詫異了,因爲比我想象的還要壯觀。廟門前有塊方匾,上面寫着三個有力的大字“文殊院”,放眼望去,只見它古樸端莊,歷史悠久,是我們四川的佛教中心。我走進文殊院更是驚呆了,只見雄偉的大殿前香火繚繞,鐘聲陣陣,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身穿袈裟的和尚端坐在大殿裏唸佛誦經,綠樹成蔭的參天大樹遮掩者殿堂,遊人、居士、和尚若隱若現,使文殊院又增加了幾分神祕色彩,特別是寺裏面的一幅幅對聯,一段段經文,雖然我不瞭解它們的意思,但我卻感受到深邃的文化內涵,每一座大殿每一尊佛像,乃至每一幅對聯,都有一個優美的傳說故事。

在這裏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菩薩雖然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靠唸佛誦經來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卻從佛義上來明確了做人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事物,熱心助人,對生活抱着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更會有一個和諧的社會。小朋友們,熱愛生活吧!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2

今天我們將到成都久負盛名,擁有“空林八觀”之美譽的寺院文殊院遊覽。大家都知道,寺院是佛、法、 僧三寶的常住處。也是佛教的傳播和沿襲之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 是因爲創立者佛陀所說教法而得名佛教。人們通常所說的佛陀或佛,在佛教中是“覺悟者”的意思,也是指 徹底得悟佛法的人,那就是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當佛教傳入我國,則依釋迦牟尼名字的第一個字,又稱 佛教爲“釋教”。佛教起源於印度,自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創立以來,已有2500 多年的歷史。在世界的政治、 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對我國以及亞洲地區由爲突出。現在全世界的佛 教徒約有3-6 億之多。可謂“天下名山僧佔多”。 成都的文殊院有着悠久的歷史,修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17 年)到今天已經有1386 年。在 隋朝時,隋文帝的兒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當時稱爲“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稱妙圓塔院,宋 朝仍然稱爲信相寺。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幾乎被毀,唯有10 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 經歷浩劫倖存了下來。1681 年,正是康熙二十年。據說文殊菩薩的化身慈篤(dǔ)禪師來到荒蕪的古信相 寺,在兩株千年的古杉處修建廟宇,苦心修持,傳教四方,名聲遠揚。在慈篤禪師圓寂火化的時候,紅色 火光在天空中形成文殊菩薩像,經久不散。人們才恍然大悟慈篤禪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 文殊院,香火非常旺盛。以後官僚,軍民均自發捐資重修寺廟,在清代嘉慶年間,文殊院的方丈本圓法師 買了82 根石柱,改建了主要殿堂,道光年間又加以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總面積達到1.16 萬平方米。 由於香火旺盛,歷任方丈都在這裏開壇傳戒,並且辦有佛學院、傳習所來培養高僧。到了現代,人民政府 多次撥款修善寺廟。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 餘間,僧人60 多人。現在我們已經進入 了文殊院街,街道的兩旁有許多的小店,他們都出售佛家用品,由此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文殊院的香火是 非常的旺盛。馬上到文殊院了,等會兒大家下了車後還是先留影照像,我爲大家購買了門票以後,請隨我 遊覽,我們的車則停放到院內。說到就到了,請大家帶好相機下車留影。(買了門票,客人照好相後)請 大家看我們後面的這一面照壁,古樸莊嚴。高7.7 米,長15.85 米。慈篤禪師當年寫的對聯:睿澤深天地, 宗風越古今。道出了佛法廣澤於天地間,佛教才能千古流傳。黃顏色標誌着這是佛門淨地,任何的妖魔鬼 怪都不可能通過此照壁進入到院內。好,大家請隨我進入山門。由於“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大多居於山林 當中,所以有山門之稱。門口有1、2、3 三道門,象徵佛教中的“三解脫門”,就是佛家通常所說的:空門、 無相門、無作門,所以又稱三門。進門的時候請大家擡頭看正門上方“古信相寺”。這是清朝道光十年,公 元1830 年擴建文殊院竣工時,主持國超大師所書。以此紀念古信相寺所經歷的千年滄桑。這第一殿便是天 王殿了。首先請大家往房樑上看:有一個八卦圖形,因爲這些建築畢竟是中國式的建築,尤其是在古代, 看風水,看日子是修建房屋的必要程序。所以有這個八卦圖了。上面所寫的字是:大清道光二年辛已歲廿 (niàn)五日立;禪林堂主持國超協同雨序大衆重建。可見文殊院是公元1822 年開始擴建,1830 年竣工, 前後用了7 年的時間。 我們率先看到臺座上這位袒胸露肚,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對聯:大肚包羅見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圓 融當來出世彌勒尊。)彌勒是菩薩名,據說他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大婆羅家庭,屬於第一等貴族, 非常高貴,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同他接觸的。跟隨佛主潛心學法,受到佛主授記,成爲未來佛。也就是再經 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佛將繼承佛主的佛位,是佛主的法定接班人。佛教來到我國以後,老百姓 總是賦予他許多的人情味。讓他如此和藹可親。在五代十國時期,人們傳說在浙江奉化有一個名叫契(qì) 此的一個怪和尚,他生得矮胖,肚子很大,經常用竹杖挑着一個大布袋,面代笑容,四處化緣,啓示世人, 並且有點瘋癜。因爲他總是揹着個布袋,所以我國也稱他:布袋和尚。在他的上方寫着“兜率陀天”。“天” 是指佛經中的六慾天,簡單的說相當於有六層,它們是:帝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這還得請大家假想該殿是一座山。佛經中說:在世界中心有一座大而美麗的山叫做--須彌山, 是日月星辰的軸心,高672 萬里。在這座大山的腰間帝釋天中,東南西北各有四峯,

稱爲犍(qián)陀羅 山,也叫做須陀四寶山,高336 萬里,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圍繞,四大天王便居於此。 請大家看,左邊第一位和右邊第一位是守衛山門的哼哈二將;左邊這第二位是北方多聞天王,手拿混 元珍珠傘,任管?雨?之職;左邊第三位是南方增長天王,手持青光寶劍(或塔)一口,任管?風?之職;右邊 第二位是西方廣目天王,手拿紫金龍蛇一條,任管?順?之職;右邊第三位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拿碧玉琵琶 一面,任管?調?之職。總的來說,他們掌管着世間的“風調雨順”又預示着“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在須彌山 的山頂是忉利天,往上八萬由旬(一由旬相當於三十或四十里)是夜摩天,此天永遠光明,沒有黑夜。再 往上十六萬由旬便是兜率天。對於兜率天,我想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吳承恩的名著《西遊記》中,道家 太上老君便住在其中,這裏是他煉丹的地方,也在兜率天中煉出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佛經中則是候補 佛的居處,在兜率天上的一天,相當於人間四百年。那裏的土地平整如鏡,奇香滿地,有500 億寶宮、天 女,不愁吃穿。更妙的是,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復還合。連廁所也不用建造。此等境 界,你我若能往生,那是天福不淺哪!兜率天之上三十二萬由旬處是樂變化天,是菩薩居處,之上六十二 萬由旬處是他化自在天,理所當然是佛主的居處。 (往後走)後邊的這位是接引菩薩,這幅對聯就可以道出他是做什麼的:長伸手接娑婆客 相隨同路, 久立地 等世上人打果偕行。不難看出他的職責就是接引人們去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所以一般我們不拜他。 只有在爲已經走出我們現實世界的人祝福,和在接近有生之末時才拜他。這邊這位手拿書本的老者名叫給 孤獨長者。這邊這位是祗陀太子。在這裏他們各任山神和土地之職。東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建於康熙四 十五年,公元1706 年。乾隆六年,公元1741 年方丈仗伯重建。鐘樓內的幽冥鍾高兩米,寬兩米重4500 多 斤。鐘的後面供有地藏菩薩。因爲地藏菩薩曾經被佛主封爲幽冥教主。主要職責是感召和幫助被打入地獄 中的人。他捨棄了燦爛光明的天界在佛前立下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又稱他爲“大願地藏”。 這裏他捨棄了大殿,住進了鐘樓。他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前面這重殿宇是三大士殿,門口對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 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生 生還是無生。這幅對聯預示我們:自己想到的事情或想做的事情要敢於嘗試,即使沒能成功,做了就放下 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人們的智慧產生於覺悟,而覺悟則來自無數次的實踐經驗,這就取決於自己願意 去實踐還是不願意實踐了。這座殿創建於清朝康熙36 年 (公元1697 年),嘉慶20 年(公元1815 年),本圓 方丈用峽石大柱十根改建。正中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因在唐代爲避李世民諱,被後人稱爲觀音,她的道 場在浙江的普陀山。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爲德行,苦難衆生只要唸誦其名號,觀音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 往拯救解脫苦難。所以民間又被稱爲大悲觀音;左邊的這位是普賢菩薩,是佛主的右脅侍。“普”是遍一切 處,“賢”是指具德才者,故名普賢。她手持如意,他的坐騎是六牙白象。六牙表示六根清淨和六度,也就 是六種達到彼岸的方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右邊的這位是文 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菩薩,是佛主的左脅(xié)侍(shì)。文殊的坐騎是一頭獅子,表示智慧威猛。手 持文稿表示智慧銳利,當然也象徵思想精進。他的道場在山西的五臺山;三大士象徵佛的悲、智、行。用 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要有善良的大悲心腸、明銳的智慧和腳踏實地的行動。對了,大家可能已經發 現了,這三尊塑像有點沒對。左邊的這位普賢菩薩怎麼拿着一份書稿,而右邊的這位文殊菩薩則手持如意。 是不是他們拿錯了?其實不是,工匠們在用銅鑄造的時候爲了展現菩薩、佛主不分貴賤,融恰相處,互換 着拿一天也無妨。正可以說: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從唐代到今天的這一拿,果真已經是一千多年了。 左邊的這一位是關聖大帝。他的原身是三國時的關羽。由於關羽的忠義,被歷代君主所推崇。不斷的給他 封號,封爲關聖大帝。由於他是一員武將,所以這裏主管習武之職。右邊的這位是文昌帝君。他其實是道 教中的一位星神。就是文曲星又叫文昌官。是一位主大貴的吉星。特別是科考的人拜這顆星,民間信仰準 能考上。他在這裏主管習文之職。當然大家可能會說:佛堂內怎麼也供上了道教的神了。因爲佛教認爲, 佛主有無比寬闊的胸懷。這是佛教的求同存異的一個典範。我們不難明白,這座殿堂是文武雙全之殿了。 好,清大家跟我往後走。 我們現在來到了

大雄寶殿前面。“大雄”是佛主的尊稱。這裏應該是佛主的殿堂。正對殿堂的這位是韋 陀菩薩。他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八個將領之一。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個將領,合爲三十二將,韋陀居於 上首。傳說韋陀是佛國中以善走如飛而被稱爲“神行太保”。據說,有一次佛主在講經說法時,有個捷吉夜 叉偷走了佛主的兩顆淨琉璃珠。作爲護法神的韋陀,奮起直追,將其抓獲。因此,韋陀被衆神公推爲護法 神將。在中國的寺廟裏,只要有大雄寶殿的對面就一定有這位盡職的將軍。可以這麼說,他相當於現在的 警察局長吧。到了後面我們還能看見他。大殿前掛着“南無釋迦牟尼佛”的匾。“南無”的意思是頂禮、皈(guī) 依之意。昭示人們皈依佛主釋迦牟尼佛。那麼平時僧人們所念:“南無阿彌陀佛”又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 佛西方淨土極樂世界的教主。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最貴重最美好的東西的集居地,其物質生活是十分美妙、 無比豐富的,所以使得古代許多人對此着迷。嚮往着西方極樂世界。佛教來到中國之後,同中國的本土文 化水乳交融,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談何容易。所以淨土宗另闢捷徑, 獨創了極其簡便的修持方法,即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可修的“唸佛”法。這種方法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 聖號,也可念“南無阿彌陀佛”意爲頂禮皈依阿彌陀佛,死後便即可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方法簡單易行, 很受歡迎,流傳直今。門上有一個“福”字,已經被人們摸得色如黃金。因爲人們深信在佛主的門前跪拜, 就一定能夠得到佛主的賜福。但是看不見也摸不着,那是多麼的遺憾。所以乾脆在門口立上福字,既看得 見又摸得着,豈不兩全其美呢! 殿內的這位便是佛主釋迦牟尼。也就是佛教的創始人。他在2500 多年以前的四月初八那天,誕生於 古印度的迦毗(pí)羅衛國。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父親是淨飯王。母親名叫摩耶。據說淨飯王中年無子, 十分着急。一天摩耶夫人夢見一頭六牙白象,從空中撲入自己的腹中。從此便懷孕。古印度的風俗是女人 生小孩一定要回自己孃家去生產。摩耶夫人在回孃家的路上,經過嵐毗尼花園,看到花園裏有一棵美麗高 大的無憂大樹,伸手欲摘樹花的時候,動了胎氣。悉達多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肋降生了。降生的時候,太子 能夠凌空而行;並且自然出現七寶蓮花承接佛足。他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 天下,唯我獨尊”。摩耶夫人產後七天便去世了。悉達多由摩耶夫人的妹妹撫養長大。成人後娶了鄰國公主 耶輸陀羅爲妻。並生有一子名叫羅目侯羅。那他爲什麼要出家呢?這是由於他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衆生之間的弱肉強食,互相壓迫等等痛苦。爲了要徹底解決這些痛苦,他捨棄 了華麗的王室生活,在29 歲的時候,毅然出家去修行。歷經了千辛萬苦,最後他度過尼連禪河來到菩提伽 耶,在一棵畢鉢羅樹下,大徹大悟立地成佛。創立了佛教。在他的兩旁是他的兩位第子:阿難和伽葉。殿 堂古樸潔淨,是院內高僧理佛場所。 (請跟我往後走)右邊是客堂,往前就是餐堂。客堂的這副對聯非常有意思:林下刺廣謹防掛破衣裳, 石頭路滑切忌翻到腳跟。是不是非常的現實呢?餐堂的橫頭是:味道餐風。聯語:一粥一飯皆檀越信施豈 許尋常置嘴,早堂晚堂仰佛天培養各位熏習留心。這根柱下有一個印幣碑。民間的說法是,如果許下心願 以後,用一個硬幣去印碑上的印子,如果沒有掉下來,就表示心願會很快應驗,反之則慢。 我們來到的這重殿是說法堂,院內的這通尊勝幢是文殊院內的“空林第一觀”,名叫《雙杉表瑞》。在 大雄殿後的屋檐下,是古信相寺遺留的古杉兩株。慈篤禪師當年重修文殊院時,就在兩杉之間奠基修建。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 年,乘三方丈爲紀念慈篤禪師業績,特於兩杉之間建多邊形“南無尊勝羅尼經幢”。 遺憾文化大革命時,兩棵古杉被毀,現在由兩株銀杏數代替。說法堂的堂基是“古信相寺”遺址,也是佛主 說法聖地。(進殿之前)這裏有一頭正在聽經的獅子。它是唐代用銅所鑄,名叫善聽,又名吼。把他安置 在說法堂前聽經,神態憨厚可愛,聽得那麼認真,已經聽得如醉如癡,實在難得。也示意世人聽經說法或 做事時也應該專心致志。進門之後我們又看見了佛主。這是文殊院的“空林第二觀”:《羣窟涌光》意思是 羣窟涌現祥光。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22 年,禪安方丈在成都西北角,慈篤禪師當年出家的古萬佛寺裏,得 到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 年)康勝大師所造的這尊佛主石像一龕,並冠於“羣窟涌光”四字。佛主輕紗 透體、神態莊嚴。堂內供有歷代遺留下來的造像共有85 尊,其中護法神十尊、藥師佛一尊、脫紗夜叉大將 12 尊。東西兩側是十

八羅漢和二十四諸天。是我國珍貴的雕塑藝術瑰寶。這個殿堂我們要着重看看佛主的 背面。可能大家只能看見“空林”兩個字。這是康熙皇帝1702 年御賜文殊院的墨跡之碑刻。名爲《天題瞻榜》 即天子所題高瞻遠矚之榜文。此乃文殊院“空林第三觀”。高1.5 米,寬0.75 米。有“康熙御筆之寶”璽印一 方,左右刻有“康熙四十一年仲冬,欽賜四川文殊院僧超存”小字兩行。“空林”兩個字的下面的碑文,是康 熙皇帝當年收到慈篤禪師想在文殊院內創建一尊象徵母親的菩薩之請求時,正在看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 月》之文。康熙皇帝便有感而題:“人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事,是誰爲之?愛有大士,處此兩間。非 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慶復見之。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 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 意思非常的清楚,就是說:(人皆趨世)我們都要 來到這個世界,(出世者誰?)又是誰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皆遺事)我們出生的時候都要吃喝 拉灑,(是誰爲之?)是誰爲我們做這一切?(愛有大士,處此兩間。)唯有母愛這位大士,在這當中能 做到。(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沒有污濁,不清閒,沒有規律,沒有惟是海月,都師之式,慶復見之。 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右 邊這位菩薩是玉雕準提菩薩。她有八雙手,手拿水果等物品,非常象青羊宮中我們所見的鬥姆。的確也是, 佛教來到中國,要立足和在中國流傳,在千年的融合之中也順應了中國的民情。“母親”這個詞在我們每個 人的心目中是神聖的。但是佛教中沒有母親這位菩薩,未免太遺憾!當時慈篤禪師上書康熙皇帝在文殊院 內創建一位象徵母親的菩薩,獲得同意。因爲是獲准提名的菩薩,所以定名爲準提菩薩。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3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文殊院坐落於天府之國成都市中心,佔地90餘畝,四川著名佛寺,全國佛教重點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四大修持場所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鐵塔)初建於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明朝末年,該寺毀於戰火,康熙年間,慈篤禪是由在廢墟中結茅打坐,誦經修持,於禪定中出現紅光,化出文殊菩薩形象,謂其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改名爲文殊院[1]。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宏敞,爲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唸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裏懸有4500多公斤的

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爲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爲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爲"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20xx年(1920xx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

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佛經、文獻上萬冊,如院僧先宗等3 人於每日清晨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髮繡制的水月觀音。

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爲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現3塊唐僧頂骨,現1塊留存南京,1塊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塊就送成都。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4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爲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爲寇,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市民羣衆認爲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這82根石柱今天成爲院中一景。

近代時,文殊院香火興盛。歷任方丈都在這裏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抗戰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這裏講經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寺廟。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餘間,總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現在是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見古色厚朴的圍牆盤繞在古剎四周,正門上嵌着“文殊院”三個大字,與圍牆上“南無阿彌陀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相映襯,使文殊院顯得十分莊嚴、肅穆。寺內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等五重殿宇,兩廡配以鐘鼓樓、禪堂、觀堂、客堂、齋堂、戒堂、唸佛堂及各職事寮房,形成閉鎖式的四合結構。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同,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又前臨文殊院街,後畔萬福橋側,素有“寺殿接通衢,禪房遠塵囂”之說。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衆多。就拿供奉的佛像來說,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樑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爲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護法韋馱像,1820xx年本圓法師主持塑造,整個塑像均以青銅翻砂而成,韋馱威武而立,相貌端莊,盔、鎧、靴、杵的鏈鎖,浮雕花飾,都雕琢剔透,工藝精湛,是一尊難得的藝術珍品。還有一尊觀音大士像,也爲1820xx年用青銅鑄造。觀音慈祥平和地坐騎在水獸身上,形象生動,纓絡衣紋、細緻流暢。所騎水獸,似獅非獅,似犬非犬,造型獨特,溫順可愛。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較高的雕鑄水平。

另有一尊緬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鱗1920xx年一路募化,歷盡艱苦,步行到緬甸請回的,也十分珍貴。

在藏經樓,收藏了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文曰:“從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世,世誰爲之。爰有大士,處此兩間。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庶,復見之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果親王墨跡是清朝雍正年間,果親王贈給文殊院的墨寶。條幅上寫着“日面月面,胡來漢現。有時放行,有時把斷。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會,遇貴即賤。不作一片會,麥裏有面。”另有一副於佑任所書“圄滿法界月,清涼功德池”的對聯.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高僧玄奘頂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印度貝葉經是1887年寺僧明寬法師從印度請回的一部佛經,十分珍貴。千佛袈裟爲明代祟禎皇帝的妃子所繡,繡工細美,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仍保存完好。發繡觀音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陝、甘總督楊遇春之女用自己的頭髮繡成的一幅水月觀音像,衣紋、毛林全用經文組成。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挑紗文殊爲清代女信徒吳貞女用挑紗的方法制成,遠看煙水茫茫,很象是繪畫,十分精美.

金剛經寶塔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楊光坼用繩頭小楷抄寫《金剛經》,全部經文組成一座寶塔,遠看是圖,近看是經。舌血含寶是指清朝時有三位和尚用舌血書寫的《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等經書。

藏經樓還珍藏着宋代墨龍、明清時期破山、丈雪的書法、碧眼、竹禪的繪畫以及書法家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幹、豐子愷等人的書畫作品。

文殊院以它優美的園林、莊嚴的殿堂、衆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來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聞名退還,中外來賓爭相品嚐,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5

親愛的遊客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你們可以叫我小x。此時,我的心情非常高興希望我們這次遊玩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愉快。

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是我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也是全國唯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兩項世界級桂冠的景區。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市境內,全山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其實154平方千米爲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風景區。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古稱“黟山”。

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完成中原統一大業、開創中華文明之後,曾在這裏採藥煉丹,沐浴湯泉,得道成仙。李隆基下詔書,將黟山改名爲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一直沿用至今。 神奇秀麗的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勝景,是地球內外引力長期持續作用的結果。在漫長的地質發展過程中,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歷經滄桑,逐漸演變成危巖峭壁、怪石林立的奇特地貌。

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市一座著名的花崗岩名山,它具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等。奇鬆、怪石、雲海、溫泉,歷來被譽爲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四絕。近年來,有人將冬雪譽爲第五絕。

各位遊客,你知道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的生命力爲什麼如此頑強,能紮根岩石呢?原來啊,松樹的根系能不斷分泌出一種酸性物質,它可以溶解岩石,從岩石中吸收養分,再加上平時腐爛後的花草、樹葉,都給它提供了養料。所以,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的生命力極其旺盛,能紮根岩石。

俗話說,不到始信峯,不見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龍爪鬆、黑虎鬆、探海松等名鬆。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無山不峯,這裏千峯競秀,峯峯稱奇,各有特色。歷史上先後命名的有三xx大峯、三十六小峯。有高聳的蓮花峯、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峯等。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無峯不石,名氣大的就有121處。

站在北海的獅子峯上,你可以看到二仙下棋,丞相觀棋,仙人揹簍,還有夢筆生花,猴子觀海等。這些怪石,有的似人,有的像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目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開發的景點多達400餘處,可分爲溫泉、雲谷寺、北海、玉屏樓、鬆谷庵、釣橋庵六大景區。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玉屏樓景區。

玉屏樓景區是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最絢麗的景區。當年陳毅元帥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風景曾作出精闢的概括:“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玉屏景區則充分體現了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前山雄偉的地貌景觀特徵。其精華爲三峯:天都峯、玉屏樓、蓮花峯,沿途有鰲魚洞、一線天、百步雲梯、蓬萊三島等奇妙景觀。 過了百步雲梯,便可以開始攀登海波1864米的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第一高峯——蓮花峯。從蓮花峯到峯頂約1.5千米,這段路叫蓮花梗。沿途有許多青松與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杜鵑,還有飛龍鬆、倒掛鬆等名鬆。穿過前面四個洞之後就到達峯頂,這絕頂是一個直徑約5米的圓臺,人們又叫它“石船”;圓臺四周有石柱鐵欄,中央有個凹處,裏面有積水,人們叫它“香沙井”。置身峯頂,萬峯拜其下,頗有頂天立地、一覽衆山小之感。 過了蒲團鬆,便到了玉屏樓,這裏被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譽爲“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絕頂處”,古時建有文殊院,是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一座著名寺院,後多次遭受火災,現在在舊址上建了玉屏樓賓館。民間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面”之說。樓後玉屏峯崖壁上刻有衆多摩崖石刻,由毛澤東手跡“江山如此多嬌”、“風景如畫”、“一覽衆山小”等。峯頂形成一尊臥佛,惟妙惟肖。在玉屏樓左邊,有一顆奇特的松樹,它一側松枝伸出,好像在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朋,這就是壽逾千年、被稱爲國寶的迎客鬆。這裏還有陪客鬆、送客鬆相伴,極合乎中國的禮儀規範。 站在玉屏樓前,左望天都,右看蓮花,秀峯相擁,松石鬥巧,真是一個絕妙的境界。天都峯右邊有一座山峯叫耕雲峯,峯頂有一塊巨石像一隻大松鼠,構成“松鼠跳天都”奇景。從玉屏樓往下走,沒走幾步便到了文殊洞。再順着螺旋梯向下走,就到了蓬萊三島。一線天是一道峽谷,又深又窄,長約50米,兩側壁高25米,最寬處僅2.2米,最窄處不足0.5米,一個人還要側身才能通過。 再往前就是有名的鯽魚背了。鯽魚背是登天都峯的一段最險峭的是矼,長約20米,寬1至2米,最窄處不到1米,兩邊萬丈深淵。若在茫茫的雲海中走在上面,真像踩在一條露出水面的鯽魚背上,跟着它在水中游動呢。峯頂有“登峯造極”石刻。登天都峯確實很險,但是來到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不登天都峯又怎能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峯”呢?

從半山寺來到立馬橋,可以看到千仞峭壁上的巨型摩崖石刻:“立馬空東海,等高望太平。”每字邊長6米,其中“平”字一豎長達9.4米,爲唐式遵將軍於1939年題寫,由6名徽州石工懸系在千尺的峭壁上,用了大半年時間才鐫刻成功。書法氣勢非凡,磅礴壯觀,而且寓意深刻,不僅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勝景的高度藝術概括,更顯示了在國家危難之時我中華民族的豪邁氣概。

希望大家在這次旅遊中,要好好的保護好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自然文化遺產,不能去破壞它們。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6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爲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爲寇,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市民羣衆認爲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這82根石柱今天成爲院中一景。

近代時,文殊院香火興盛。歷任方丈都在這裏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抗戰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這裏講經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寺廟。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餘間,總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現在是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見古色厚朴的圍牆盤繞在古剎四周,正門上嵌着“文殊院”三個大字,與圍牆上“南無阿彌陀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相映襯,使文殊院顯得十分莊嚴、肅穆。寺內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等五重殿宇,兩廡配以鐘鼓樓、禪堂、觀堂、客堂、齋堂、戒堂、唸佛堂及各職事寮房,形成閉鎖式的四合結構。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同,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又前臨文殊院街,後畔萬福橋側,素有“寺殿接通衢,禪房遠塵囂”之說。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衆多。就拿供奉的佛像來說,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樑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爲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護法韋馱像,1820xx年本圓法師主持塑造,整個塑像均以青銅翻砂而成,韋馱威武而立,相貌端莊,盔、鎧、靴、杵的鏈鎖,浮雕花飾,都雕琢剔透,工藝精湛,是一尊難得的藝術珍品。還有一尊觀音大士像,也爲1820xx年用青銅鑄造。觀音慈祥平和地坐騎在水獸身上,形象生動,纓絡衣紋、細緻流暢。所騎水獸,似獅非獅,似犬非犬,造型獨特,溫順可愛。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較高的雕鑄水平。

另有一尊緬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鱗1920xx年一路募化,歷盡艱苦,步行到緬甸請回的,也十分珍貴。

在藏經樓,收藏了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文曰:“從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世,世誰爲之。爰有大士,處此兩間。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庶,復見之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果親王墨跡是清朝雍正年間,果親王贈給文殊院的墨寶。條幅上寫着“日面月面,胡來漢現。有時放行,有時把斷。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會,遇貴即賤。不作一片會,麥裏有面。”另有一副於佑任所書“圄滿法界月,清涼功德池”的對聯.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高僧玄奘頂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印度貝葉經是1887年寺僧明寬法師從印度請回的一部佛經,十分珍貴。千佛袈裟爲明代祟禎皇帝的妃子所繡,繡工細美,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仍保存完好。發繡觀音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陝、甘總督楊遇春之女用自己的頭髮繡成的一幅水月觀音像,衣紋、毛林全用經文組成。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挑紗文殊爲清代女信徒吳貞女用挑紗的方法制成,遠看煙水茫茫,很象是繪畫,十分精美.

金剛經寶塔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楊光坼用繩頭小楷抄寫《金剛經》,全部經文組成一座寶塔,遠看是圖,近看是經。舌血含寶是指清朝時有三位和尚用舌血書寫的《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等經書。

藏經樓還珍藏着宋代墨龍、明清時期破山、丈雪的書法、碧眼、竹禪的繪畫以及書法家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幹、豐子愷等人的書畫作品。

文殊院以它優美的園林、莊嚴的殿堂、衆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來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聞名退還,中外來賓爭相品嚐,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7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現存市區保存最完整的一座佛教寺院.文殊院始建於唐代,原始”信相寺”, 明代毀於戰火.清康熙三十年重建.傳說清朝康熙年間,有位慈篤禪師在此修行,老百姓常在夜裏看見有靈光現 於成都西北角,便以爲慈篤禪師是文殊菩薩在此應身,於是在康熙三十六年(1697)改寺名爲文殊院.公元 1703 年,康熙皇帝親筆題寫了“空林”匾額一塊賜給文殊院,所以,文殊院又叫“空林堂”,在清康熙三十年後,又 有兩次擴建,發展至今天的規模。成都文殊院是川西“四大叢林”之一,四川省和成都市的佛教協會就設在 寺內。 俗話說“天下名山僧佔多”,入名山必遊寺廟, 。大家在遊覽大小名山的時候,一般都會遊覽山中的寺廟。但 今天我們去遊覽位於城市市區的寺廟,或許會給大家一些不一樣的感受。文殊院坐北朝南,有五重殿宇, 進山門往裏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建築面積 2 萬餘平方米,全院共有 房舍 190 多間,房舍爲木石結構,各殿堂的縷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衆多。 就拿供奉的佛像來說,寺內供奉大小 300 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 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樑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 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爲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門口有 1、2、3 三道門,象徵佛教中的“三解脫門”,就是佛家通常所說的:空門、無相門、無作門, 所以又稱三門。進門的時候請大家擡頭看正門上方“古信相寺”。 這第一殿便是天王殿了。首先請大家往房樑上看:有一個八卦圖形,因爲這些建築畢竟是中國式的 建築,尤其是在古代,看風水,看日子是修建房屋的必要程序。所以有這個八卦圖了。 我們率先看到臺座上這位袒胸露肚,笑口常開的彌勒佛。 請大家看,左邊第一位和右邊第一位是守衛山門的哼哈二將; 左邊這第二位是北方多聞天王,手拿混元珍珠傘,任管‘雨’之職;左邊第三位是南方增長天王,手 持青光寶劍(或塔)一口,任管‘風’之職;右邊第二位是西方廣目天王,手拿紫金龍蛇一條,任管‘順’之職; 右邊第三位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拿碧玉琵琶一面,任管‘調’之職。總的來說,他們掌管着世間的“風調雨順” 又預示着“五穀豐登、天下太平”。他們各護一方,負有神聖的職責,民間還希望他們能掌握“風調雨順”,因 爲風調雨順了,就國泰民安了,所以常用他們手中的法器來象徵“風、調、雨、順

”四大天王腳下各踏着兩 個鬼,分別象徵欲谷與邪惡。 天王殿背面供奉的是阿彌陀佛。阿彌陀佛是西方極樂世界的教主後邊的這位是接引菩薩,長伸手 , 他的職責就是接引人們去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所以一般我們不拜他。接近有生之末時才拜他。 東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 六朝時有一位僧人告訴梁武帝,說屈死鬼每次聽到鐘聲,他們的痛苦就會 暫時平息。於是梁武帝詔告天下寺院設鍾,從此,凡寺皆有鍾,並有“名剎不可無鍾”之說。 現在我們看到的是文殊院的第二重殿——三大士殿 前面這重殿宇是三大士殿,門口對聯:見了便做 做了便放下了 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 在生 生還是無生。這幅對聯預示我們:自己想到的事情或想做的事情要敢於嘗試,即使沒能成功,做了就 放下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人們的智慧產生於覺悟,而覺悟則來自無數次的實踐經驗,這就取決於自己 願意去實踐還是不願意實踐了。 三大士殿便是供奉觀世音、文殊、普賢三位菩薩的殿堂。正中是“大悲菩薩”。又叫“觀世音”,唐代 因避唐太宗李世民諱,略去“世”字而簡稱“觀音”。觀音腳下的坐騎,叫做金鱉。據說金鱉原是海中惡害衆 生的龐然大物,它力大無窮,海船如果遇上了它,成爲觀音的坐騎。但他也會破戒,在海上吞食衆生或者 翻身引起地震,然而它只要一聽到觀音的聲音,馬上自悟閉口,訓服以待。她的道場在浙江的普陀山 左邊的這位是普賢菩薩,“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指具德才者,故名普賢。她手持如意,他的坐 騎是六牙白象。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右邊的這位是文殊菩薩, 。文殊的坐騎是一頭獅子,表示智慧威猛。 手持文稿表示智慧銳利,當然也象徵思想精進。他的道場在山西的五臺山;三大士象徵佛的悲、智、行。 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要有善良的大悲心腸、明銳的智慧和腳踏實地的行動。 對了,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這三尊塑像有點沒對。左邊的這位普賢菩薩怎麼拿着一份書稿,而右邊的這 位文殊菩薩則手持如意。是不是他們拿錯了?其實不是,工匠們在用銅鑄造的時候爲了展現菩薩、佛主不 分貴賤,融恰相處,互換着拿一天也無妨。正可以說: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從唐代到今天的這一拿, 果真已經是一千多年了。 左邊的這一位是關聖大帝。他的原身是三國時的關羽。由於關羽的忠義,被歷代君主所推崇。不斷的 給他封號,封爲關聖大帝。由於他是一員武將,所以這裏主管習武之職。 右邊的這位是文昌帝君。他其實是道教中的一位星神。就是文曲星又叫文昌官。是一位主大貴的吉 星。

特別是科考的人拜這顆星,民間信仰準能考上。他在這裏主管習文之職。當然大家可能會說:佛堂內 怎麼也供上了道教的神了。因爲佛教認爲,佛主有無比寬闊的胸懷。這是佛教的求同存異的一個典範。 我們不難明白,這座殿堂是文武雙全之殿了。好,清大家跟我往後走。 在三大士殿的背面,供奉着佛教中的一位護法神——韋馱,他相當於現在的警察局長吧。韋馱手裏拿 的金剛忤,就是驅魔降妖的有力武器。同時,也是寺院是否爲接待寺的標誌。韋馱像的塑造方式普通的有 三種,如果韋馱像手持着地金剛杵,表示寺廟爲世襲制子孫叢林,不甚富裕,對外來雲遊僧不開放,至多 只能在寺中吃兩餐,不得留宿;假如金剛杵是橫放在韋馱的手臂上,表示寺廟較富裕,是十方叢林,雲遊 僧人是可以免費食宿的;若韋馱左手卡腰,右手握金剛杵過額,就說明這寺廟對僧要適當收費。有些寺廟 起先是子孫叢林,所以塑的韋馱像的金剛杵是着地的,後來在歷史上又改爲十方叢林後,塑像就沒有改變, 仍保持原樣。但按十方叢林的寺規,雲遊僧人仍然可以免費食宿。 大殿前掛着“南無釋迦牟尼佛”的匾。“南無”的意思是頂禮、皈(guī)依之意。昭示人們皈依佛主釋迦 牟尼佛。那麼平時僧人們所念:“南無阿彌陀佛”又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極樂世界的教主。 大雄寶殿是文殊院的正殿,“大雄”是釋迦牟尼的德號,又是佛教徒對釋迦牟尼的尊稱,意思是說佛如 同勇士一樣,一切無畏,同時佛還具有很大的法力。能夠降伏羣魔。所以,大雄寶殿的主尊必是釋迦牟尼 佛。釋迦牟尼佛是佛教的創始人,他的俗名叫喬達摩悉達多.生於公元前565年,與我國孫子生活在統 一時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淨飯王的王子,他29歲出家,經過六年苦行僧的修行和七天七夜悟 道,終於一切煩勞煙消雲散,洞徹了宇宙,人生的真諦成就了正覺.後來他又用45年時間雲遊四方,說 法度生,直到80歲涅磐.釋迦牟尼是佛教徒對他的尊稱.意思是”釋迦族的聖人”. 在他的兩旁是他的兩位第子:阿難和伽葉。殿堂古樸潔淨,是院內高僧理佛場所。 雄寶殿東西兩壁,塑有“十八羅漢”像,“羅漢”又稱“阿羅漢”,是佛教中已達到自覺但不能覺他的神.也就 是他自己已斷除一切煩勞,超脫於生死輪迴之外,但還不能普度衆生. 佛是第一果位的,其次是菩薩,再 次是羅漢 我們來到的這重殿是說法堂,院內的這通尊勝幢是文殊院內的“空林第一觀”,名叫《雙杉表瑞》 。在 大雄殿後的屋檐下,是古信相寺遺留的古杉兩株。慈篤禪師當年重修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8

今天我們將到成都久負盛名,擁有“空林八觀”之美譽的寺院文殊院遊覽。大家都知道,寺院是佛、法、僧三寶的常住處。也是佛教的傳播和沿襲之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是因爲創立者佛陀所說教法而得名佛教。人們通常所說的佛陀或佛,在佛教中是“覺悟者”的意思,也是指徹底得悟佛法的人,那就是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當佛教傳入我國,則依釋迦牟尼名字的第一個字,又稱佛教爲“釋教”。佛教起源於印度,自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創立以來,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世界的政治、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對我國以及亞洲地區由爲突出。現在全世界的佛教徒約有3-6億之多。可謂“天下名山僧佔多”。成都的文殊院有着悠久的歷史,修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20xx年)到今天已經有1386年。在隋朝時,隋文帝的兒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當時稱爲“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稱妙圓塔院,宋朝仍然稱爲信相寺。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幾乎被毀,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經歷浩劫倖存了下來。1681年,正是康熙二十年。據說文殊菩薩的化身慈篤(dǔ)禪師來到荒蕪的古信相寺,在兩株千年的古杉處修建廟宇,苦心修持,傳教四方,名聲遠揚。在慈篤禪師圓寂火化的時候,紅色火光在天空中形成文殊菩薩像,經久不散。人們才恍然大悟慈篤禪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文殊院,香火非常旺盛。以後官僚,軍民均自發捐資重修寺廟,在清代嘉慶年間,文殊院的方丈本圓法師買了82根石柱,改建了主要殿堂,道光年間又加以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總面積達到1.16萬平方米。由於香火旺盛,歷任方丈都在這裏開壇傳戒,並且辦有佛學院、傳習所來培養高僧。到了現代,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善寺廟。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餘間,僧人60多人。現在我們已經進入了文殊院街,街道的兩旁有許多的小店,他們都出售佛家用品,由此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文殊院的香火是非常的旺盛。馬上到文殊院了,等會兒大家下了車後還是先留影照像,我爲大家購買了門票以後,請隨我遊覽,我們的車則停放到院內。說到就到了,請大家帶好相機下車留影。(買了門票,客人照好相後)請大家看我們後面的這一面照壁,古樸莊嚴。高7.7米,長15.85米。慈篤禪師當年寫的對聯:睿澤深天地,宗風越古今。道出了佛法廣澤於天地間,佛教才能千古流傳。黃顏色標誌着這是佛門淨地,任何的妖魔鬼怪都不可能通過此照壁進入到院內。 好,大家請隨我進入山門。由於“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大多居於山林當中,所以有山門之稱。門口有1、2、3三道門,象徵佛教中的“三解脫門”,就是佛家通常所說的:空門、無相門、無作門,所以又稱三門。進門的時候請大家擡頭看正門上方“古信相寺”。這是清朝道光十年,公元1830年擴建文殊院竣工時,主持國超大師所書。以此紀念古信相寺所經歷的千年滄桑。這第一殿便是天王殿了。首先請大家往房樑上看:有一個八卦圖形,因爲這些建築畢竟是中國式的建築,尤其是在古代,看風水,看日子是修建房屋的必要程序。所以有這個八卦圖了。上面所寫的字是:大清道光二年辛已歲廿(niàn)五日立;禪林堂主持國超協同雨序大衆重建。可見文殊院是公元1820xx年開始擴建,1830年竣工,前後用了7年的時間。我們率先看到臺座上這位袒胸露肚,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對聯:大肚包羅見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圓融當來出世彌勒尊。)彌勒是菩薩名,據說他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大婆羅家庭,屬於第一等貴族,非常高貴,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同他接觸的。跟隨佛主潛心學法,受到佛主授記,成爲未來佛。也就是再經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佛將繼承佛主的佛位,是佛主的法定接班人。佛教來到我國以後,老百姓總是賦予他許多的人情味。讓他如此和藹可親。在五代十國時期,人們傳說在浙江奉化有一個名叫契(qì)此的一個怪和尚,他生得矮胖,肚子很大,經常用竹杖挑着一個大布袋,面代笑容,四處化緣,啓示世人,並且有點瘋癜。因爲他總是揹着個布袋,所以我國也稱他:布袋和尚。在他的上方寫着“兜率陀天”。“天”是指佛經中的六慾天,簡單的說相當於有六層,它們是:帝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他化自在天。這還得請大家假想該殿是一座山。佛經中說:在世界中心有一座大而美麗的山叫做--須彌山,是日月星辰的軸心,高672萬里。在這座大山的腰間帝釋天中,東南西北各有四峯,稱爲犍(qián)陀羅山,也叫做須陀四寶山,高336萬里,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圍繞,四大天王便居於此。請大家看,左邊第一位和右邊第一位是守衛山門的哼哈二將;左邊這第二位是北方多聞天王,手拿混元珍珠傘,任管‘雨’之職;左邊第三位是南方增長天王,手持青光寶劍(或塔)一口,任管‘風’之職;右邊第二位是西方廣目天王,手拿紫金龍蛇一條,任管‘順’之職;右邊第三位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拿碧玉琵琶一面,任管‘調’之職。總的來說,他們掌管着世間的“風調雨順”又預示着“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在須彌山的山頂是忉利天,往上八萬由旬(一由旬相當於三十或四十里)是夜摩天,此天永遠光明,沒有黑夜。再往上十六萬由旬便是兜率天。對於兜率天,我想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吳承恩的名著《西遊記》中,道家太上老君便住在其中,這裏是他煉丹的地方,也在兜率天中煉出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佛經中則是候補佛的居處,在兜率天上的一天,相當於人間四百年。那裏的土地平整如鏡,奇香滿地,有500億寶宮、天女,不愁吃穿。更妙的是,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復還合。連廁所也不用建造。此等境界,你我若能往生,那是天福不淺哪!兜率天之上三十二萬由旬處是樂變化天,是菩薩居處,之上六十二萬由旬處是他化自在天,理所當然是佛主的居處。(往後走)後邊的這位是接引菩薩,這幅對聯就可以道出他是做什麼的:長伸手 接娑婆客 相隨同路,久立地 等世上人 打果偕行。不難看出他的職責就是接引人們去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所以一般我們不拜他。只有在爲已經走出我們現實世界的人祝福,和在接近有生之末時才拜他。這邊這位手拿書本的老者名叫給孤獨長者。這邊這位是祗陀太子。在這裏他們各任山神和土地之職。東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建於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720xx年。乾隆六年,公元1741年方丈仗伯重建。鐘樓內的幽冥鍾高兩米,寬兩米重4500多斤。鐘的後面供有地藏菩薩。因爲地藏菩薩曾經被佛主封爲幽冥教主。主要職責是感召和幫助被打入地獄中的人。他捨棄了燦爛光明的天界在佛前立下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又稱他爲“大願地藏”。這裏他捨棄了大殿,住進了鐘樓。他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前面這重殿宇是三大士殿,門口對聯:見了便做 做了便放下了 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生 生還是無生。這幅對聯預示我們:自己想到的事情或想做的事情要敢於嘗試,即使沒能成功,做了就放下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人們的智慧產生於覺悟,而覺悟則來自無數次的實踐經驗,這就取決於自己願意去實踐還是不願意實踐了。這座殿創建於清朝康熙36年 (公元1697年),嘉慶20xx年(公元1820xx年),本圓方丈用峽石大柱十根改建。正中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因在唐代爲避李世民諱,被後人稱爲觀音,她的道場在浙江的普陀山。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爲德行,苦難衆生只要唸誦其名號,觀音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往拯救解脫苦難。所以民間又被稱爲大悲觀音;左邊的這位是普賢菩薩,是佛主的右脅侍。“普”是遍一切處,“賢”是指具德才者,故名普賢。她手持如意,他的坐騎是六牙白象。六牙表示六根清淨和六度,也就是六種達到彼岸的方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右邊的這位是文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菩薩,是佛主的左脅(xié)侍(shì)。文殊的坐騎是一頭獅子,表示智慧威猛。手持文稿表示智慧銳利,當然也象徵思想精進。他的道場在山西的五臺山;三大士象徵佛的悲、智、行。用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要有善良的大悲心腸、明銳的智慧和腳踏實地的行動。對了,大家可能已經發現了,這三尊塑像有點沒對。左邊的這位普賢菩薩怎麼拿着一份書稿,而右邊的這位文殊菩薩則手持如意。是不是他們拿錯了?其實不是,工匠們在用銅鑄造的時候爲了展現菩薩、佛主不分貴賤,融恰相處,互換着拿一天也無妨。正可以說: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從唐代到今天的這一拿,果真已經是一千多年了。左邊的這一位是關聖大帝。他的原身是三國時的關羽。由於關羽的忠義,被歷代君主所推崇。不斷的給他封號,封爲關聖大帝。由於他是一員武將,所以這裏主管習武之職。 右邊的這位是文昌帝君。他其實是道教中的一位星神。就是文曲星又叫文昌官。是一位主大貴的吉星。特別是科考的人拜這顆星,民間信仰準能考上。他在這裏主管習文之職。當然大家可能會說:佛堂內怎麼也供上了道教的神了。因爲佛教認爲,佛主有無比寬闊的胸懷。這是佛教的求同存異的一個典範。我們不難明白,這座殿堂是文武雙全之殿了。好,清大家跟我往後走。我們現在來到了大雄寶殿前面。“大雄”是佛主的尊稱。這裏應該是佛主的殿堂。正對殿堂的這位是韋陀菩薩。他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八個將領之一。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個將領,合爲三十二將,韋陀居於上首。傳說韋陀是佛國中以善走如飛而被稱爲“神行太保”。據說,有一次佛主在講經說法時,有個捷吉夜叉偷走了佛主的兩顆淨琉璃珠。作爲護法神的韋陀,奮起直追,將其抓獲。因此,韋陀被衆神公推爲護法神將。在中國的寺廟裏,只要有大雄寶殿的對面就一定有這位盡職的將軍。可以這麼說,他相當於現在的警察局長吧。到了後面我們還能看見他。大殿前掛着“南無釋迦牟尼佛”的匾。“南無”的意思是頂禮、皈(guī)依之意。昭示人們皈依佛主釋迦牟尼佛。那麼平時僧人們所念:“南無阿彌陀佛”又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佛西方淨土極樂世界的教主。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最貴重最美好的東西的集居地,其物質生活是十分美妙、無比豐富的,所以使得古代許多人對此着迷。嚮往着西方極樂世界。佛教來到中國之後,同中國的本土文化水乳交融,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談何容易。所以淨土宗另闢捷徑,獨創了極其簡便的修持方法,即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可修的“唸佛”法。這種方法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聖號,也可念“南無阿彌陀佛”意爲頂禮皈依阿彌陀佛,死後便即可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方法簡單易行,很受歡迎,流傳直今。門上有一個“福”字,已經被人們摸得色如黃金。因爲人們深信在佛主的門前跪拜,就一定能夠得到佛主的賜福。但是看不見也摸不着,那是多麼的遺憾。所以乾脆在門口立上福字,既看得見又摸得着,豈不兩全其美呢!殿內的這位便是佛主釋迦牟尼。也就是佛教的創始人。他在2500多年以前的四月初八那天,誕生於古印度的迦毗(pí)羅衛國。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父親是淨飯王。母親名叫摩耶。據說淨飯王中年無子,十分着急。一天摩耶夫人夢見一頭六牙白象,從空中撲入自己的腹中。從此便懷孕。古印度的風俗是女人生小孩一定要回自己孃家去生產。摩耶夫人在回孃家的路上,經過嵐毗尼花園,看到花園裏有一棵美麗高大的無憂大樹,伸手欲摘樹花的時候,動了胎氣。悉達多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肋降生了。降生的時候,太子能夠凌空而行;並且自然出現七寶蓮花承接佛足。他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天下,唯我獨尊”。摩耶夫人產後七天便去世了。悉達多由摩耶夫人的妹妹撫養長大。成人後娶了鄰國公主耶輸陀羅爲妻。並生有一子名叫羅目侯羅。那他爲什麼要出家呢?這是由於他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衆生之間的弱肉強食,互相壓迫等等痛苦。爲了要徹底解決這些痛苦,他捨棄了華麗的王室生活,在29歲的時候,毅然出家去修行。歷經了千辛萬苦,最後他度過尼連禪河來到菩提伽耶,在一棵畢鉢羅樹下,大徹大悟立地成佛。創立了佛教。在他的兩旁是他的兩位第子:阿難和伽葉。殿堂古樸潔淨,是院內高僧理佛場所。(請跟我往後走)右邊是客堂,往前就是餐堂。客堂的這副對聯非常有意思:林下刺廣謹防掛破衣裳,石頭路滑切忌翻到腳跟。是不是非常的現實呢?餐堂的橫頭是:味道餐風。聯語:一粥一飯皆檀越 信施豈許尋常置嘴,早堂晚堂仰佛天 培養各位熏習留心。這根柱下有一個印幣碑。民間的說法是,如果許下心願以後,用一個硬幣去印碑上的印子,如果沒有掉下來,就表示心願會很快應驗,反之則慢。我們來到的這重殿是說法堂,院內的這通尊勝幢是文殊院內的“空林第一觀”,名叫《雙杉表瑞》。在大雄殿後的屋檐下,是古信相寺遺留的古杉兩株。慈篤禪師當年重修文殊院時,就在兩杉之間奠基修建。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年,乘三方丈爲紀念慈篤禪師業績,特於兩杉之間建多邊形“南無尊勝羅尼經幢”。遺憾文化大革命時,兩棵古杉被毀,現在由兩株銀杏數代替。說法堂的堂基是“古信相寺”遺址,也是佛主說法聖地。(進殿之前)這裏有一頭正在聽經的獅子。它是唐代用銅所鑄,名叫善聽,又名吼。把他安置在說法堂前聽經,神態憨厚可愛,聽得那麼認真,已經聽得如醉如癡,實在難得。也示意世人聽經說法或做事時也應該專心致志。進門之後我們又看見了佛主。這是文殊院的“空林第二觀”:《羣窟涌光》意思是羣窟涌現祥光。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20xx年,禪安方丈在成都西北角,慈篤禪師當年出家的古萬佛寺裏,得到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0xx年)康勝大師所造的這尊佛主石像一龕,並冠於“羣窟涌光”四字。佛主輕紗透體、神態莊嚴。堂內供有歷代遺留下來的造像共有85尊,其中護法神十尊、藥師佛一尊、脫紗夜叉大將12尊。東西兩側是十八羅漢和二十四諸天。是我國珍貴的雕塑藝術瑰寶。這個殿堂我們要着重看看佛主的背面。可能大家只能看見“空林”兩個字。這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賜文殊院的墨跡之碑刻。名爲《天題瞻榜》即天子所題高瞻遠矚之榜文。此乃文殊院“空林第三觀”。高1.5米,寬0.75米。有“康熙御筆之寶”璽印一方,左右刻有“康熙四十一年仲冬,欽賜四川文殊院僧超存”小字兩行。“空林”兩個字的下面的碑文,是康熙皇帝當年收到慈篤禪師想在文殊院內創建一尊象徵母親的菩薩之請求時,正在看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之文。康熙皇帝便有感而題:“人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事,是誰爲之?愛有大士,處此兩間。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慶復見之。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 意思非常的清楚,就是說:(人皆趨世)我們都要來到這個世界,(出世者誰?)又是誰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皆遺事)我們出生的時候都要吃喝拉灑,(是誰爲之?)是誰爲我們做這一切?(愛有大士,處此兩間。)唯有母愛這位大士,在這當中能做到。(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沒有污濁,不清閒,沒有規律,沒有惟是海月,都師之式,慶復見之。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右邊這位菩薩是玉雕準提菩薩。她有八雙手,手拿水果等物品,非常象青羊宮中我們所見的鬥姆。的確也是,佛教來到中國,要立足和在中國流傳,在千年的融合之中也順應了中國的民情。“母親”這個詞在我們每個人的心目中是神聖的。但是佛教中沒有母親這位菩薩,未免太遺憾!當時慈篤禪師上書康熙皇帝在文殊院內創建一位象徵母親的菩薩,獲得同意。因爲是獲准提名的菩薩,所以定名爲準提菩薩。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9

親愛的遊客們,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叫,你們可以叫我小x。此時,我的心情非常高興希望我們這次遊玩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愉快。

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是我國十大風景名勝之一,也是全國唯一擁有世界文化遺產、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兩項世界級桂冠的景區。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位於安徽省南部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市境內,全山面積約1200平方千米,其實154平方千米爲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風景區。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古稱“黟山”。

相傳中華民族的始祖軒轅黃帝完成中原統一大業、開創中華文明之後,曾在這裏採藥煉丹,沐浴湯泉,得道成仙。李隆基下詔書,將黟山改名爲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一直沿用至今。 神奇秀麗的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勝景,是地球內外引力長期持續作用的結果。在漫長的地質發展過程中,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歷經滄桑,逐漸演變成危巖峭壁、怪石林立的奇特地貌。

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市一座著名的花崗岩名山,它具有泰山之雄偉、華山之險峻、衡山之煙雲、廬山之飛瀑等。奇鬆、怪石、雲海、溫泉,歷來被譽爲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四絕。近年來,有人將冬雪譽爲第五絕。

各位遊客,你知道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的生命力爲什麼如此頑強,能紮根岩石呢?原來啊,松樹的根系能不斷分泌出一種酸性物質,它可以溶解岩石,從岩石中吸收養分,再加上平時腐爛後的花草、樹葉,都給它提供了養料。所以,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的生命力極其旺盛,能紮根岩石。

俗話說,不到始信峯,不見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鬆。在這裏,我們可以看到龍爪鬆、黑虎鬆、探海松等名鬆。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無山不峯,這裏千峯競秀,峯峯稱奇,各有特色。歷史上先後命名的有三xx大峯、三十六小峯。有高聳的蓮花峯、平曠的光明頂、險峻的天都峯等。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無峯不石,名氣大的就有121處。

站在北海的獅子峯上,你可以看到二仙下棋,丞相觀棋,仙人揹簍,還有夢筆生花,猴子觀海等。這些怪石,有的似人,有的像物,惟妙惟肖,栩栩如生。目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開發的景點多達400餘處,可分爲溫泉、雲谷寺、北海、玉屏樓、鬆谷庵、釣橋庵六大景區。 各位遊客,我們現在來到了玉屏樓景區。

玉屏樓景區是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最絢麗的景區。當年陳毅元帥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風景曾作出精闢的概括:“前山雄偉,後山秀麗。”玉屏景區則充分體現了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前山雄偉的地貌景觀特徵。其精華爲三峯:天都峯、玉屏樓、蓮花峯,沿途有鰲魚洞、一線天、百步雲梯、蓬萊三島等奇妙景觀。 過了百步雲梯,便可以開始攀登海波1864米的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第一高峯——蓮花峯。從蓮花峯到峯頂約1.5千米,這段路叫蓮花梗。沿途有許多青松與黃山文殊院文殊院杜鵑,還有飛龍鬆、倒掛鬆等名鬆。穿過前面四個洞之後就到達峯頂,這絕頂是一個直徑約5米的圓臺,人們又叫它“石船”;圓臺四周有石柱鐵欄,中央有個凹處,裏面有積水,人們叫它“香沙井”。置身峯頂,萬峯拜其下,頗有頂天立地、一覽衆山小之感。 過了蒲團鬆,便到了玉屏樓,這裏被明朝大旅行家徐霞客譽爲“黃山文殊院文殊院絕頂處”,古時建有文殊院,是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一座著名寺院,後多次遭受火災,現在在舊址上建了玉屏樓賓館。民間有“不到文殊院,不見黃山文殊院文殊院面”之說。樓後玉屏峯崖壁上刻有衆多摩崖石刻,由毛澤東手跡“江山如此多嬌”、“風景如畫”、“一覽衆山小”等。峯頂形成一尊臥佛,惟妙惟肖。在玉屏樓左邊,有一顆奇特的松樹,它一側松枝伸出,好像在迎接五湖四海的賓朋,這就是壽逾千年、被稱爲國寶的迎客鬆。這裏還有陪客鬆、送客鬆相伴,極合乎中國的禮儀規範。 站在玉屏樓前,左望天都,右看蓮花,秀峯相擁,松石鬥巧,真是一個絕妙的境界。天都峯右邊有一座山峯叫耕雲峯,峯頂有一塊巨石像一隻大松鼠,構成“松鼠跳天都”奇景。從玉屏樓往下走,沒走幾步便到了文殊洞。再順着螺旋梯向下走,就到了蓬萊三島。一線天是一道峽谷,又深又窄,長約50米,兩側壁高25米,最寬處僅2.2米,最窄處不足0.5米,一個人還要側身才能通過。 再往前就是有名的鯽魚背了。鯽魚背是登天都峯的一段最險峭的是矼,長約20米,寬1至2米,最窄處不到1米,兩邊萬丈深淵。若在茫茫的雲海中走在上面,真像踩在一條露出水面的鯽魚背上,跟着它在水中游動呢。峯頂有“登峯造極”石刻。登天都峯確實很險,但是來到黃山文殊院文殊院不登天都峯又怎能領略到“無限風光在險峯”呢?

從半山寺來到立馬橋,可以看到千仞峭壁上的巨型摩崖石刻:“立馬空東海,等高望太平。”每字邊長6米,其中“平”字一豎長達9.4米,爲唐式遵將軍於1939年題寫,由6名徽州石工懸系在千尺的峭壁上,用了大半年時間才鐫刻成功。書法氣勢非凡,磅礴壯觀,而且寓意深刻,不僅對黃山文殊院文殊院勝景的高度藝術概括,更顯示了在國家危難之時我中華民族的豪邁氣概。

希望大家在這次旅遊中,要好好的保護好我們祖先留給我們的自然文化遺產,不能去破壞它們。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0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爲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爲寇,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市民羣衆認爲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這82根石柱今天成爲院中一景。

近代時,文殊院香火興盛。歷任方丈都在這裏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抗戰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這裏講經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寺廟。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餘間,總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現在是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見古色厚朴的圍牆盤繞在古剎四周,正門上嵌着“文殊院”三個大字,與圍牆上“南無阿彌陀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相映襯,使文殊院顯得十分莊嚴、肅穆。寺內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等五重殿宇,兩廡配以鐘鼓樓、禪堂、觀堂、客堂、齋堂、戒堂、唸佛堂及各職事寮房,形成閉鎖式的四合結構。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同,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又前臨文殊院街,後畔萬福橋側,素有“寺殿接通衢,禪房遠塵囂”之說。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衆多。就拿供奉的佛像來說,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樑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爲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護法韋馱像,1820xx年本圓法師主持塑造,整個塑像均以青銅翻砂而成,韋馱威武而立,相貌端莊,盔、鎧、靴、杵的鏈鎖,浮雕花飾,都雕琢剔透,工藝精湛,是一尊難得的藝術珍品。還有一尊觀音大士像,也爲1820xx年用青銅鑄造。觀音慈祥平和地坐騎在水獸身上,形象生動,纓絡衣紋、細緻流暢。所騎水獸,似獅非獅,似犬非犬,造型獨特,溫順可愛。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較高的雕鑄水平。

另有一尊緬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鱗1920xx年一路募化,歷盡艱苦,步行到緬甸請回的,也十分珍貴。

在藏經樓,收藏了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文曰:“從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世,世誰爲之。爰有大士,處此兩間。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庶,復見之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果親王墨跡是清朝雍正年間,果親王贈給文殊院的墨寶。條幅上寫着“日面月面,胡來漢現。有時放行,有時把斷。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會,遇貴即賤。不作一片會,麥裏有面。”另有一副於佑任所書“圄滿法界月,清涼功德池”的對聯.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高僧玄奘頂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印度貝葉經是1887年寺僧明寬法師從印度請回的一部佛經,十分珍貴。千佛袈裟爲明代祟禎皇帝的妃子所繡,繡工細美,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仍保存完好。發繡觀音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陝、甘總督楊遇春之女用自己的頭髮繡成的一幅水月觀音像,衣紋、毛林全用經文組成。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挑紗文殊爲清代女信徒吳貞女用挑紗的方法制成,遠看煙水茫茫,很象是繪畫,十分精美.

金剛經寶塔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楊光坼用繩頭小楷抄寫《金剛經》,全部經文組成一座寶塔,遠看是圖,近看是經。舌血含寶是指清朝時有三位和尚用舌血書寫的《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等經書。

藏經樓還珍藏着宋代墨龍、明清時期破山、丈雪的書法、碧眼、竹禪的繪畫以及書法家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幹、豐子愷等人的書畫作品。

文殊院以它優美的園林、莊嚴的殿堂、衆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來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聞名退還,中外來賓爭相品嚐,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1

各位遊客:

你們好,歡迎你們來到成都旅遊,我是你們的導遊。

文殊院坐落於天府之國成都市中心,佔地90餘畝,四川著名佛寺,全國佛教重點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四大修持場所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鐵塔)初建於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明朝末年,該寺毀於戰火,康熙年間,慈篤禪是由在廢墟中結茅打坐,誦經修持,於禪定中出現紅光,化出文殊菩薩形象,謂其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改名爲文殊院[1]。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宏敞,爲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唸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裏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爲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爲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爲“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20xx年(1920xx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

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佛經、文獻上萬冊,如院僧先宗等3 人於每日清晨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髮繡制的水月觀音。

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爲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現3塊唐僧頂骨,現1塊留存南京,1塊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塊就送成都。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爲廬,苦行修持。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人們認爲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20xx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進山門往裏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東西兩廂是鐘鼓相對,齋堂與客堂對稱排列。各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相連結。全院共有房舍190餘間,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房舍爲木石結構,柱礎石琢磨精細;柱上斗拱雕飾玲瓏;各殿堂的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是研究我國古建築雕飾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藏經樓收藏有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當,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衆多。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樑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爲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

成都,是一座有着兩千多年曆史的文化名城,在這個城市裏有很多名勝古蹟,文殊院就是其中的一處。在我很小的時候我的爸爸媽媽帶我去過,可是因爲我太小已經沒有印象,但是星期六爸爸媽媽又一次帶我去了,因爲那天是妹妹的生日,所以爸爸媽媽才帶我去。

文殊院坐落在成都的北門,當廟暮地出現在我的眼前時,我不禁詫異了,因爲比我想象的還要壯觀。廟門前有塊方匾,上面寫着三個有力的大字“文殊院”,放眼望去,只見它古樸端莊,歷史悠久,是我們四川的佛教中心。我走進文殊院更是驚呆了,只見雄偉的大殿前香火繚繞,鐘聲陣陣,讓人不由得肅然起敬。身穿袈裟的和尚端坐在大殿裏唸佛誦經,綠樹成蔭的參天大樹遮掩者殿堂,遊人、居士、和尚若隱若現,使文殊院又增加了幾分神祕色彩,特別是寺裏面的一幅幅對聯,一段段經文,雖然我不瞭解它們的意思,但我卻感受到深邃的文化內涵,每一座大殿每一尊佛像,乃至每一幅對聯,都有一個優美的傳說故事。

在這裏我的心靈得到了淨化,我的思想得到了昇華。我明白了一些道理,菩薩雖然不是救世主,更不是靠唸佛誦經來改變世界,但是,我們卻從佛義上來明確了做人的道理,善待他人,善待一切事物,熱心助人,對生活抱着一種積極向上的心態,我們就有一個美好的未來,更會有一個和諧的社會。小朋友們,熱愛生活吧!讓我們的世界充滿愛。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2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文殊院坐落於天府之國成都市中心,佔地90餘畝,四川著名佛寺,全國佛教重點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四大修持場所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鐵塔)初建於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明朝末年,該寺毀於戰火,康熙年間,慈篤禪是由在廢墟中結茅打坐,誦經修持,於禪定中出現紅光,化出文殊菩薩形象,謂其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改名爲文殊院[1]。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宏敞,爲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唸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裏懸有4500多公斤的

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爲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爲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爲"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20xx年(1920xx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

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佛經、文獻上萬冊,如院僧先宗等3 人於每日清晨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髮繡制的水月觀音。

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爲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現3塊唐僧頂骨,現1塊留存南京,1塊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塊就送成都。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3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文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宏敞,爲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唸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裏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爲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爲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爲“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20xx年(1920xx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

文殊院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漢語系佛教重點寺院之一,位居中國長江上下游四大禪林之首。文殊院是集禪林聖蹟、園林古建、朝拜觀光、宗教修學於一體的佛教聖地,同時也是四川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4

今天我們將到成都久負盛名,擁有“空林八觀”之美譽的寺院文殊院遊覽。大家都知道,寺院是佛、法、僧三寶的常住處。也是佛教的傳播和沿襲之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是因爲創立者佛陀所說教法而得名...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城北文殊院街,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清朝康熙二十年(公元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爲廬,苦行修持。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人們認爲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文殊院。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公元1697—1720xx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

文殊院坐北朝南,殿宇五重,進山門往裏走依次是天王殿、三大土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東西兩廂是鐘鼓相對,齋堂與客堂對稱排列。各殿堂之間有長廊密柱相連結。全院共有房舍190餘間,建築面積2萬餘平方米。房舍爲木石結構,柱礎石琢磨精細;柱上斗拱雕飾玲瓏;各殿堂的鏤空花窗式樣繁多,圖案精美,是研究我國古建築雕飾藝術難得的實物樣本。藏經樓收藏有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當,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衆多。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樑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爲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玄奘法師頭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

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裏懸有4500多公斤的銅鑄大鐘一口。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5

歡迎大家來到這!我是你們的導遊,我姓x,大家可以叫我小x。爲了便於大家參觀遊玩,下面我首先大家介紹一下。

文殊院坐落於天府之國成都市中心,佔地90餘畝,四川著名佛寺,全國佛教重點活動場所,中國佛教禪宗四大修持場所之一,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1988年新建一座千佛和平塔(鐵塔)初建於隋朝,原名信相寺,迄今已有1300多年曆史。明朝末年,該寺毀於戰火,康熙年間,慈篤禪是由在廢墟中結茅打坐,誦經修持,於禪定中出現紅光,化出文殊菩薩形象,謂其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因此改名爲文殊院[1]。

文殊院位於成都市西北角,是川西著名的佛教寺院。它的前身是唐代的妙圓塔院,宋時改稱"信相寺"。後毀於兵災。傳說清代有人夜見紅光出現,官府派人探視,見紅光中有文殊菩薩像,便於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集資重建廟宇,稱文殊院。

康熙帝御筆"空林"二字,欽賜"敕賜空林"御印一方。康熙帝墨跡至今仍存院內。 丈殊院坐北朝南,建築面積11600 平方米。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殿、說法堂、藏經樓莊嚴肅穆,古樸宏敞,爲典型的清代建築。兩旁配以禪、觀、客、齋、戒和唸佛堂、職事房,形成一個封閉的四合院。兩相對峙的三檐式鐘鼓樓,鐘樓裏懸有4500多公斤的

銅鑄大鐘一口。觀音大士像爲青銅鑄造,可稱雕塑精品。護法神韋馱像,爲清道光九年(1820xx年)第七代方丈本圓用青銅翻砂而成,工藝精細,童顏神態,體現了"童子相貌,將軍威儀"的風度。還有一尊列爲"空林八觀之一"的緬甸玉佛,是院僧性鱗和尚於民國20xx年(1920xx年)歷盡艱辛,步行募化到緬甸請回的。

另外,院內還有大小300餘尊佛像,無論是石刻、銅鐵鑄造,還是木雕泥塑,均具有文物藝術價值。 文殊院還珍藏有許多珍貴文物和佛經、文獻上萬冊,如院僧先宗等3 人於每日清晨刺舌取血書寫的"舌血經書";明神宗的田妃繡的千佛袈裟;清楊遇春長女以自己頭髮繡制的水月觀音。

院內所藏唐僧玄奘頂骨尤爲珍貴;1942年在南京發現3塊唐僧頂骨,現1塊留存南京,1塊送西安,因成都是唐僧的受戒地,1塊就送成都。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6

遊客們,大家好!歡迎來到世界遺產——黃山文殊院風景名勝區,很高興能成爲大家的導遊。我姓莊,叫我小莊就可以了。

現在我們正在去黃山文殊院的路上,我就利用這段時間向大家簡單介紹一下黃山文殊院吧!黃山文殊院位於中國安徽省南部,南北約40公里,東西約30公里,總面積約1200平方公里。徐霞客曾說過:"五嶽歸來不看山,黃山文殊院歸來不看嶽。"究竟黃山文殊院有什麼奇特的景色值得徐霞客這樣高度的評價呢?呆會兒大家就身臨其境體會一下吧!

黃山文殊院以奇鬆、怪石、雲海、溫泉四絕而聞名中外。景區上下"無石不鬆,無鬆不奇。"奇鬆最著名的有迎客鬆、臥龍鬆、黑虎鬆等;黃山文殊院怪石不計其數、千姿百態、妙不可言,"猴子觀海"、"松鼠跳天都"等更是石中怪傑;那如雪的白去,洶涌在千峯萬壑之間,似滔滔大海,瞬息萬變,高聳的山峯則成了時隱時現的小島,在雲海中呈現出動態的美;被稱爲黃山文殊院四絕之一的溫泉,又名硃砂泉,具有一定的醫療價值,鄧小平同志曾爲黃山文殊院溫泉親筆題寫了"天下名泉"四個字。

黃山文殊院之美,是大自然的造化,身臨其境,方知其絕。希望在家度過一個快樂的旅程。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7

文殊院座落在成都市西北角,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爲漢族地區佛教全國重點寺院。 文殊院有悠久的歷史。相傳隋朝時,隋文帝之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爲當時的“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一度改名妙圓塔院。宋代仍稱信相寺。據《成都縣誌》記載,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俱焚,唯有10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歷劫尚存。 清朝康熙二十年(1681年),慈篤禪師來到荒蕪的古寺,在兩杉之間結茅爲寇,苦行修持,數年之間行著四方,聲名遠揚。傳說慈篤禪師圓寂火化時,紅色火光在空中凝結成文殊菩薩像,久久不散。市民羣衆認爲慈篤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文殊院。

康熙三十六年至康熙四十五年(1697?>1720xx年),官紳軍民捐資重修寺廟,嘉慶、道光年間,文殊院方丈本圓法師又採辦了82根石柱,改建、擴建了主要殿堂,形成了現今的規模。這82根石柱今天成爲院中一景。

近代時,文殊院香火興盛。歷任方丈都在這裏開壇傳戒,並辦有佛學苑、傳習所,培養僧才。抗戰時期,高僧大德佛源、太虛、能海等陸續到這裏講經說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政府多次撥款修繕寺廟。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餘間,總建築面積1.16萬平方米,有僧人60多人。現在是四川省佛教協會所在地。

走近寺前,只見古色厚朴的圍牆盤繞在古剎四周,正門上嵌着“文殊院”三個大字,與圍牆上“南無阿彌陀佛”、“莊嚴國土、利樂有情”、“世界和平、人類幸福”相映襯,使文殊院顯得十分莊嚴、肅穆。寺內中軸線上依次分佈着天王殿、觀音殿、大雄寶殿、說法堂、藏經樓等五重殿宇,兩廡配以鐘鼓樓、禪堂、觀堂、客堂、齋堂、戒堂、唸佛堂及各職事寮房,形成閉鎖式的四合結構。五重大殿連同前後照壁,分佈在長200米的中軸線上,各殿堂樓閣古樸宏敞,飛檐翹角,是典型的清代建築。殿堂之間,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疏密得體,大小相同,院中有園,園中有院,院中有景,環境極是清靜幽雅。又前臨文殊院街,後畔萬福橋側,素有“寺殿接通衢,禪房遠塵囂”之說。

文殊院文物薈萃,寶物衆多。就拿供奉的佛像來說,寺內供奉大小300餘尊佛像,有鋼鐵鑄造,有脫紗、木雕,有石刻、泥塑,十分豐富。從年代而論,有出土的樑代石刻,有唐宋年間鐵鑄戒神,更有清代青銅鑄像,還有緬甸玉佛,這些塑像具有很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爲我們研究古代雕塑、鑄造等工藝提供了寶貴的資料。

護法韋馱像,1820xx年本圓法師主持塑造,整個塑像均以青銅翻砂而成,韋馱威武而立,相貌端莊,盔、鎧、靴、杵的鏈鎖,浮雕花飾,都雕琢剔透,工藝精湛,是一尊難得的藝術珍品。還有一尊觀音大士像,也爲1820xx年用青銅鑄造。觀音慈祥平和地坐騎在水獸身上,形象生動,纓絡衣紋、細緻流暢。所騎水獸,似獅非獅,似犬非犬,造型獨特,溫順可愛。這尊造像,反映了清代較高的雕鑄水平。

另有一尊緬甸玉佛,是文殊院和尚性鱗1920xx年一路募化,歷盡艱苦,步行到緬甸請回的,也十分珍貴。

在藏經樓,收藏了各種佛經上萬冊,其中有康熙皇帝御賜的《藥師》、《金剛經》等,十分珍貴。 寺內還珍藏明清以來書畫珍品。最著名的是康熙皇帝1720xx年御賜文殊院的“空林”墨跡,以及康熙臨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月》條幅,文曰:“從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世,世誰爲之。爰有大士,處此兩間。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庶,復見之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果親王墨跡是清朝雍正年間,果親王贈給文殊院的墨寶。條幅上寫着“日面月面,胡來漢現。有時放行,有時把斷。世法佛法,打成一片。苦作一片會,遇貴即賤。不作一片會,麥裏有面。”另有一副於佑任所書“圄滿法界月,清涼功德池”的對聯.此外,還有印度貝葉經、唐代高僧玄奘頂骨、唐代日本鎏金經簡、千佛袈裟、發繡觀音、挑紗文殊和舌血含寶等佛教文物。印度貝葉經是1887年寺僧明寬法師從印度請回的一部佛經,十分珍貴。千佛袈裟爲明代祟禎皇帝的妃子所繡,繡工細美,至今已有300多年曆史,仍保存完好。發繡觀音是清朝嘉慶、道光年間,陝、甘總督楊遇春之女用自己的頭髮繡成的一幅水月觀音像,衣紋、毛林全用經文組成。是一件難得的藝術品。挑紗文殊爲清代女信徒吳貞女用挑紗的方法制成,遠看煙水茫茫,很象是繪畫,十分精美.

金剛經寶塔是清光緒八年(1882年),楊光坼用繩頭小楷抄寫《金剛經》,全部經文組成一座寶塔,遠看是圖,近看是經。舌血含寶是指清朝時有三位和尚用舌血書寫的《華嚴經》、《楞嚴經》和《法華經》等經書。

藏經樓還珍藏着宋代墨龍、明清時期破山、丈雪的書法、碧眼、竹禪的繪畫以及書法家何紹基、鄭板橋、張大幹、豐子愷等人的書畫作品。

文殊院以它優美的園林、莊嚴的殿堂、衆多的文物吸引了大批中外來客。文殊院的素撰佳看也聞名退還,中外來賓爭相品嚐,高朋滿座,勝友如雲。

關於四川文殊院的導遊詞 篇18

今天我們將到成都久負盛名,擁有“空林八觀”之美譽的寺院文殊院遊覽。大家都知道,寺院是佛、法、 僧三寶的常住處。也是佛教的傳播和沿襲之處。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之一, 是因爲創立者佛陀所說教法而得名佛教。人們通常所說的佛陀或佛,在佛教中是“覺悟者”的意思,也是指 徹底得悟佛法的人,那就是創立佛教的釋迦牟尼。當佛教傳入我國,則依釋迦牟尼名字的第一個字,又稱 佛教爲“釋教”。佛教起源於印度,自公元前六至五世紀創立以來,已有2500 多年的歷史。在世界的政治、 經濟、文化和意識形態等範圍內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對我國以及亞洲地區由爲突出。現在全世界的佛 教徒約有3-6 億之多。可謂“天下名山僧佔多”。 成都的文殊院有着悠久的歷史,修建於隋煬帝大業年間(公元605-617 年)到今天已經有1386 年。在 隋朝時,隋文帝的兒子蜀王楊秀的寵妃,當時稱爲“聖尼”信相所建,故稱信相寺。五代時稱妙圓塔院,宋 朝仍然稱爲信相寺。明朝末年,信相寺毀於兵火。建築幾乎被毀,唯有10 尊鐵鑄護戒神像和兩株千年古杉, 經歷浩劫倖存了下來。1681 年,正是康熙二十年。據說文殊菩薩的化身慈篤(dǔ)禪師來到荒蕪的古信相 寺,在兩株千年的古杉處修建廟宇,苦心修持,傳教四方,名聲遠揚。在慈篤禪師圓寂火化的時候,紅色 火光在天空中形成文殊菩薩像,經久不散。人們才恍然大悟慈篤禪師是文殊菩薩的化身,從此改信相寺爲 文殊院,香火非常旺盛。以後官僚,軍民均自發捐資重修寺廟,在清代嘉慶年間,文殊院的方丈本圓法師 買了82 根石柱,改建了主要殿堂,道光年間又加以擴建,形成現在的規模。總面積達到1.16 萬平方米。 由於香火旺盛,歷任方丈都在這裏開壇傳戒,並且辦有佛學院、傳習所來培養高僧。到了現代,人民政府 多次撥款修善寺廟。 文殊院是成都市內保存最爲完整的佛教寺廟。共有房屋200 餘間,僧人60 多人。現在我們已經進入 了文殊院街,街道的兩旁有許多的小店,他們都出售佛家用品,由此我們已經能夠感受到文殊院的香火是 非常的旺盛。馬上到文殊院了,等會兒大家下了車後還是先留影照像,我爲大家購買了門票以後,請隨我 遊覽,我們的車則停放到院內。說到就到了,請大家帶好相機下車留影。(買了門票,客人照好相後)請 大家看我們後面的這一面照壁,古樸莊嚴。高7.7 米,長15.85 米。慈篤禪師當年寫的對聯:睿澤深天地, 宗風越古今。道出了佛法廣澤於天地間,佛教才能千古流傳。黃顏色標誌着這是佛門淨地,任何的妖魔鬼 怪都不可能通過此照壁進入到院內。好,大家請隨我進入山門。由於“天下名山僧佔多”寺院大多居於山林 當中,所以有山門之稱。門口有1、2、3 三道門,象徵佛教中的“三解脫門”,就是佛家通常所說的:空門、 無相門、無作門,所以又稱三門。進門的時候請大家擡頭看正門上方“古信相寺”。這是清朝道光十年,公 元1830 年擴建文殊院竣工時,主持國超大師所書。以此紀念古信相寺所經歷的千年滄桑。這第一殿便是天 王殿了。首先請大家往房樑上看:有一個八卦圖形,因爲這些建築畢竟是中國式的建築,尤其是在古代, 看風水,看日子是修建房屋的必要程序。所以有這個八卦圖了。上面所寫的字是:大清道光二年辛已歲廿 (niàn)五日立;禪林堂主持國超協同雨序大衆重建。可見文殊院是公元1822 年開始擴建,1830 年竣工, 前後用了7 年的時間。 我們率先看到臺座上這位袒胸露肚,笑口常開的彌勒佛。(對聯:大肚包羅見前住位兜率主,微笑圓 融當來出世彌勒尊。)彌勒是菩薩名,據說他出生在古印度南天竺劫波利村大婆羅家庭,屬於第一等貴族, 非常高貴,一般人是沒有辦法同他接觸的。跟隨佛主潛心學法,受到佛主授記,成爲未來佛。也就是再經 過五十六億七千萬年以後,彌勒佛將繼承佛主的佛位,是佛主的法定接班人。佛教來到我國以後,老百姓 總是賦予他許多的人情味。讓他如此和藹可親。在五代十國時期,人們傳說在浙江奉化有一個名叫契(qì) 此的一個怪和尚,他生得矮胖,肚子很大,經常用竹杖挑着一個大布袋,面代笑容,四處化緣,啓示世人, 並且有點瘋癜。因爲他總是揹着個布袋,所以我國也稱他:布袋和尚。在他的上方寫着“兜率陀天”。“天” 是指佛經中的六慾天,簡單的說相當於有六層,它們是:帝釋天、忉利天、夜摩天、兜率天、樂變化天、 他化自在天。這還得請大家假想該殿是一座山。佛經中說:在世界中心有一座大而美麗的山叫做--須彌山, 是日月星辰的軸心,高672 萬里。在這座大山的腰間帝釋天中,東南西北各有四峯,

稱爲犍(qián)陀羅 山,也叫做須陀四寶山,高336 萬里,周圍有七香海、七金山圍繞,四大天王便居於此。 請大家看,左邊第一位和右邊第一位是守衛山門的哼哈二將;左邊這第二位是北方多聞天王,手拿混 元珍珠傘,任管?雨?之職;左邊第三位是南方增長天王,手持青光寶劍(或塔)一口,任管?風?之職;右邊 第二位是西方廣目天王,手拿紫金龍蛇一條,任管?順?之職;右邊第三位是東方持國天王,手拿碧玉琵琶 一面,任管?調?之職。總的來說,他們掌管着世間的“風調雨順”又預示着“五穀豐登、天下太平”。在須彌山 的山頂是忉利天,往上八萬由旬(一由旬相當於三十或四十里)是夜摩天,此天永遠光明,沒有黑夜。再 往上十六萬由旬便是兜率天。對於兜率天,我想大家應該不會太陌生。吳承恩的名著《西遊記》中,道家 太上老君便住在其中,這裏是他煉丹的地方,也在兜率天中煉出了孫悟空的火眼金睛。在佛經中則是候補 佛的居處,在兜率天上的一天,相當於人間四百年。那裏的土地平整如鏡,奇香滿地,有500 億寶宮、天 女,不愁吃穿。更妙的是,意欲大小便時,地自然開。事訖之後,地復還合。連廁所也不用建造。此等境 界,你我若能往生,那是天福不淺哪!兜率天之上三十二萬由旬處是樂變化天,是菩薩居處,之上六十二 萬由旬處是他化自在天,理所當然是佛主的居處。 (往後走)後邊的這位是接引菩薩,這幅對聯就可以道出他是做什麼的:長伸手接娑婆客 相隨同路, 久立地 等世上人打果偕行。不難看出他的職責就是接引人們去到西方淨土極樂世界,所以一般我們不拜他。 只有在爲已經走出我們現實世界的人祝福,和在接近有生之末時才拜他。這邊這位手拿書本的老者名叫給 孤獨長者。這邊這位是祗陀太子。在這裏他們各任山神和土地之職。東西兩側是鐘樓和鼓樓。建於康熙四 十五年,公元1706 年。乾隆六年,公元1741 年方丈仗伯重建。鐘樓內的幽冥鍾高兩米,寬兩米重4500 多 斤。鐘的後面供有地藏菩薩。因爲地藏菩薩曾經被佛主封爲幽冥教主。主要職責是感召和幫助被打入地獄 中的人。他捨棄了燦爛光明的天界在佛前立下誓願:地獄不空,誓不成佛。所以,又稱他爲“大願地藏”。 這裏他捨棄了大殿,住進了鐘樓。他的道場在安徽九華山。 前面這重殿宇是三大士殿,門口對聯:見了便做做了便放下了 了有何不了,慧生於覺 覺生於自在生 生還是無生。這幅對聯預示我們:自己想到的事情或想做的事情要敢於嘗試,即使沒能成功,做了就放下 了,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人們的智慧產生於覺悟,而覺悟則來自無數次的實踐經驗,這就取決於自己願意 去實踐還是不願意實踐了。這座殿創建於清朝康熙36 年 (公元1697 年),嘉慶20 年(公元1815 年),本圓 方丈用峽石大柱十根改建。正中供奉的是觀世音菩薩,因在唐代爲避李世民諱,被後人稱爲觀音,她的道 場在浙江的普陀山。觀音菩薩以大慈大悲爲德行,苦難衆生只要唸誦其名號,觀音菩薩即時觀其聲音,前 往拯救解脫苦難。所以民間又被稱爲大悲觀音;左邊的這位是普賢菩薩,是佛主的右脅侍。“普”是遍一切 處,“賢”是指具德才者,故名普賢。她手持如意,他的坐騎是六牙白象。六牙表示六根清淨和六度,也就 是六種達到彼岸的方法(佈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智慧)道場在四川的峨嵋山;右邊的這位是文 殊菩薩,全稱文殊師利菩薩,是佛主的左脅(xié)侍(shì)。文殊的坐騎是一頭獅子,表示智慧威猛。手 持文稿表示智慧銳利,當然也象徵思想精進。他的道場在山西的五臺山;三大士象徵佛的悲、智、行。用 我們老百姓的話來說就是,要有善良的大悲心腸、明銳的智慧和腳踏實地的行動。對了,大家可能已經發 現了,這三尊塑像有點沒對。左邊的這位普賢菩薩怎麼拿着一份書稿,而右邊的這位文殊菩薩則手持如意。 是不是他們拿錯了?其實不是,工匠們在用銅鑄造的時候爲了展現菩薩、佛主不分貴賤,融恰相處,互換 着拿一天也無妨。正可以說:天上方一日,世上已千年。從唐代到今天的這一拿,果真已經是一千多年了。 左邊的這一位是關聖大帝。他的原身是三國時的關羽。由於關羽的忠義,被歷代君主所推崇。不斷的給他 封號,封爲關聖大帝。由於他是一員武將,所以這裏主管習武之職。右邊的這位是文昌帝君。他其實是道 教中的一位星神。就是文曲星又叫文昌官。是一位主大貴的吉星。特別是科考的人拜這顆星,民間信仰準 能考上。他在這裏主管習文之職。當然大家可能會說:佛堂內怎麼也供上了道教的神了。因爲佛教認爲, 佛主有無比寬闊的胸懷。這是佛教的求同存異的一個典範。我們不難明白,這座殿堂是文武雙全之殿了。 好,清大家跟我往後走。 我們現在來到了

大雄寶殿前面。“大雄”是佛主的尊稱。這裏應該是佛主的殿堂。正對殿堂的這位是韋 陀菩薩。他是南方增長天王手下的八個將領之一。四大天王手下各有八個將領,合爲三十二將,韋陀居於 上首。傳說韋陀是佛國中以善走如飛而被稱爲“神行太保”。據說,有一次佛主在講經說法時,有個捷吉夜 叉偷走了佛主的兩顆淨琉璃珠。作爲護法神的韋陀,奮起直追,將其抓獲。因此,韋陀被衆神公推爲護法 神將。在中國的寺廟裏,只要有大雄寶殿的對面就一定有這位盡職的將軍。可以這麼說,他相當於現在的 警察局長吧。到了後面我們還能看見他。大殿前掛着“南無釋迦牟尼佛”的匾。“南無”的意思是頂禮、皈(guī) 依之意。昭示人們皈依佛主釋迦牟尼佛。那麼平時僧人們所念:“南無阿彌陀佛”又是什麼意思呢?阿彌陀 佛西方淨土極樂世界的教主。因爲西方極樂世界是最貴重最美好的東西的集居地,其物質生活是十分美妙、 無比豐富的,所以使得古代許多人對此着迷。嚮往着西方極樂世界。佛教來到中國之後,同中國的本土文 化水乳交融,形成了不同的宗派。現實生活中的人們要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談何容易。所以淨土宗另闢捷徑, 獨創了極其簡便的修持方法,即不分男女老少,人人都可修的“唸佛”法。這種方法就是專念“阿彌陀佛”的 聖號,也可念“南無阿彌陀佛”意爲頂禮皈依阿彌陀佛,死後便即可去到西方極樂世界。這種方法簡單易行, 很受歡迎,流傳直今。門上有一個“福”字,已經被人們摸得色如黃金。因爲人們深信在佛主的門前跪拜, 就一定能夠得到佛主的賜福。但是看不見也摸不着,那是多麼的遺憾。所以乾脆在門口立上福字,既看得 見又摸得着,豈不兩全其美呢! 殿內的這位便是佛主釋迦牟尼。也就是佛教的創始人。他在2500 多年以前的四月初八那天,誕生於 古印度的迦毗(pí)羅衛國。姓喬達摩,名悉達多。父親是淨飯王。母親名叫摩耶。據說淨飯王中年無子, 十分着急。一天摩耶夫人夢見一頭六牙白象,從空中撲入自己的腹中。從此便懷孕。古印度的風俗是女人 生小孩一定要回自己孃家去生產。摩耶夫人在回孃家的路上,經過嵐毗尼花園,看到花園裏有一棵美麗高 大的無憂大樹,伸手欲摘樹花的時候,動了胎氣。悉達多太子就從母親的右肋降生了。降生的時候,太子 能夠凌空而行;並且自然出現七寶蓮花承接佛足。他向東南西北各走七步,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說:“天上 天下,唯我獨尊”。摩耶夫人產後七天便去世了。悉達多由摩耶夫人的妹妹撫養長大。成人後娶了鄰國公主 耶輸陀羅爲妻。並生有一子名叫羅目侯羅。那他爲什麼要出家呢?這是由於他看到了人世間的生老病死、 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和衆生之間的弱肉強食,互相壓迫等等痛苦。爲了要徹底解決這些痛苦,他捨棄 了華麗的王室生活,在29 歲的時候,毅然出家去修行。歷經了千辛萬苦,最後他度過尼連禪河來到菩提伽 耶,在一棵畢鉢羅樹下,大徹大悟立地成佛。創立了佛教。在他的兩旁是他的兩位第子:阿難和伽葉。殿 堂古樸潔淨,是院內高僧理佛場所。 (請跟我往後走)右邊是客堂,往前就是餐堂。客堂的這副對聯非常有意思:林下刺廣謹防掛破衣裳, 石頭路滑切忌翻到腳跟。是不是非常的現實呢?餐堂的橫頭是:味道餐風。聯語:一粥一飯皆檀越信施豈 許尋常置嘴,早堂晚堂仰佛天培養各位熏習留心。這根柱下有一個印幣碑。民間的說法是,如果許下心願 以後,用一個硬幣去印碑上的印子,如果沒有掉下來,就表示心願會很快應驗,反之則慢。 我們來到的這重殿是說法堂,院內的這通尊勝幢是文殊院內的“空林第一觀”,名叫《雙杉表瑞》。在 大雄殿後的屋檐下,是古信相寺遺留的古杉兩株。慈篤禪師當年重修文殊院時,就在兩杉之間奠基修建。 清同治十二年,公元1873 年,乘三方丈爲紀念慈篤禪師業績,特於兩杉之間建多邊形“南無尊勝羅尼經幢”。 遺憾文化大革命時,兩棵古杉被毀,現在由兩株銀杏數代替。說法堂的堂基是“古信相寺”遺址,也是佛主 說法聖地。(進殿之前)這裏有一頭正在聽經的獅子。它是唐代用銅所鑄,名叫善聽,又名吼。把他安置 在說法堂前聽經,神態憨厚可愛,聽得那麼認真,已經聽得如醉如癡,實在難得。也示意世人聽經說法或 做事時也應該專心致志。進門之後我們又看見了佛主。這是文殊院的“空林第二觀”:《羣窟涌光》意思是 羣窟涌現祥光。民國二十一年公元1922 年,禪安方丈在成都西北角,慈篤禪師當年出家的古萬佛寺裏,得 到梁武帝普通四年(公元523 年)康勝大師所造的這尊佛主石像一龕,並冠於“羣窟涌光”四字。佛主輕紗 透體、神態莊嚴。堂內供有歷代遺留下來的造像共有85 尊,其中護法神十尊、藥師佛一尊、脫紗夜叉大將 12 尊。東西兩側是十

八羅漢和二十四諸天。是我國珍貴的雕塑藝術瑰寶。這個殿堂我們要着重看看佛主的 背面。可能大家只能看見“空林”兩個字。這是康熙皇帝1702 年御賜文殊院的墨跡之碑刻。名爲《天題瞻榜》 即天子所題高瞻遠矚之榜文。此乃文殊院“空林第三觀”。高1.5 米,寬0.75 米。有“康熙御筆之寶”璽印一 方,左右刻有“康熙四十一年仲冬,欽賜四川文殊院僧超存”小字兩行。“空林”兩個字的下面的碑文,是康 熙皇帝當年收到慈篤禪師想在文殊院內創建一尊象徵母親的菩薩之請求時,正在看宋代書法家米芾的《海 月》之文。康熙皇帝便有感而題:“人皆趨世,出世者誰?人皆遺事,是誰爲之?愛有大士,處此兩間。非 濁非清,非律非禪。惟是海月,都師之式,慶復見之。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 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 意思非常的清楚,就是說:(人皆趨世)我們都要 來到這個世界,(出世者誰?)又是誰把我們帶到這個世界上的?(人皆遺事)我們出生的時候都要吃喝 拉灑,(是誰爲之?)是誰爲我們做這一切?(愛有大士,處此兩間。)唯有母愛這位大士,在這當中能 做到。(非濁非清,非律非禪。)沒有污濁,不清閒,沒有規律,沒有惟是海月,都師之式,慶復見之。 衆縛自脫,我夢西湖,天宮化城,見兩天竺,宛如生平,雲披月滿,遺像在此,誰其贊之,惟東坡子。右 邊這位菩薩是玉雕準提菩薩。她有八雙手,手拿水果等物品,非常象青羊宮中我們所見的鬥姆。的確也是, 佛教來到中國,要立足和在中國流傳,在千年的融合之中也順應了中國的民情。“母親”這個詞在我們每個 人的心目中是神聖的。但是佛教中沒有母親這位菩薩,未免太遺憾!當時慈篤禪師上書康熙皇帝在文殊院 內創建一位象徵母親的菩薩,獲得同意。因爲是獲准提名的菩薩,所以定名爲準提菩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