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概況導遊詞

來源:瑞文範文網 2.24W

四川是中國西南地區的一個內陸大省,地處長江上游。全省面積48.5萬平方公里,在全國各省、市、區中名列第5位(僅次於新疆、西藏、內蒙、青海),人口8500萬,僅次於河南、山東,是中國第三人口大省。主要民族有漢、藏、彝、羌、回、苗等53種,其中人口在5000人以上的少數民族有13種,是中國第二大藏族聚居區,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四川概況導遊詞

四川雖不靠海,又不沿邊,對外交通相對閉塞,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在國內,只要是受過中等教育的人,一提到四川就會立即想到:啊,那是“天府之國”’一個古老又富饒的地方!外國人瞭解四川,恐怕以下三個因素起了重要作用:一是當代世界偉人、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設計師鄧小平就出生在四川;二是四川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不僅把中國的衛星送上了天,而且還把美國生產的衛星送上了太空,這不得不使許多外國人對四川另眼相看。三是四川是大熊貓的故鄉。爲使外省人或外國人更透徹地認識四川,我在這裏給導遊先生(女士)們說說四川的古今梗概。

天府之國曆史悠久

在遠古時代,四川爲巴、蜀兩個國家統治着,過去一般認爲是在商周時期(即公元前11世紀至前5世紀)建立的國家。現根據廣漢三星堆出土的文物推斷,早在 4020xx年前,蜀人就已經在川西平原建立起了奴隸制國家。《華陽國志》說:“蜀之爲國,肇於人皇,至黃帝,爲其子昌意娶蜀山氏之女,生子帝嚳,封其支庶於蜀,世爲侯伯、歷夏、商、周,武王伐封,蜀與焉”。

以前認爲,這一記載多根據傳說,不一定可信。三星堆文物的出土,人們才相信,蜀國的歷史至少應向前推1020xx年。

“蜀”的名稱最早見於商代的甲骨文。蜀的祖先據說是生活在黃河中上游的古代羌族的一支,他們沿岷江流域南遷進人四川盆地,被稱爲“氐族”,並在成都平原建立了自己的國家,傳說中最早稱王的是蠶叢和魚鳧,以後是柏灌。到了杜宇王朝,正是中國的西周時期;開明王朝則是中原的春秋戰國時期,公元前320xx年,泰國趁蜀國和巴國發生戰爭之機,派大將司馬錯率軍南下,一舉滅掉了蜀國和巴國,使四川地區統一於中華帝國的版圖之內,古代蜀國的歷史就此結束。此後,又因歷代帝王都將統治巴蜀的最高治所設在成都,而成都爲古蜀都,“蜀”也就成了四川地區的地簡稱。因此,三國時,劉備佔據四川稱帝,史稱“蜀漢”;五代時,王建和孟知祥先後佔據四川稱帝,史稱“前蜀”和“後蜀”。

關於“蜀”名稱的來歷,史書記載中有兩種說法:一說蜀就是蠶,是因古蜀王蠶叢教民栽桑養蠶,使四川成爲中國最早養蠶的地方,因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蜀是一種形態象蠶、但能螫人的毒蟲,因此“蜀”很可能是商朝統治者對蜀人的一種賤稱。

巴族的記載最早見於殷墟甲骨文,叫“巴方”,大約生活在今陝西省漢水流域,以後逐漸向東南方向遷移,進入今湖北清江流域和四川東部(大部分在今重慶市境)。關於“巴”名稱的來歷說法不一:有說是因川東兩條河流的形狀而得名;有說是川東盛產的一種植物“巴茅”而得名;還有以蟲、蛇之屬來解釋的。另有一種說法是:古代巴人居石穴,川東人稱石爲巴,因此得名。巴國建國的時間不詳,春秋戰國時期經常與楚國發生戰爭,因此都城不斷遷徒,合川、豐都、閬中、重慶都作過都城,以重慶的時間最長。

秦滅巴、蜀後,在四川推行郡縣制,在原巴蜀地區設置了巴郡和蜀郡。漢初增設了廣漢郡,·漢武帝元封5年(前120xx年),在全國設13刺史部,四川地區爲益州部。三國末年,魏滅蜀後,分割益州,另置梁州。兩晉和南北朝時期一直沿用樑、益二州建制。

唐太宗貞觀元年(公元620xx年),廢除州、郡制,改益州爲劍南道,梁州爲山南道。唐玄宗開元20xx年(公元735年),劍南道又分爲劍南西川節度和劍南東川節度,“川”字開始在四川地區區劃名稱中出現。

宋朝爲加強中央集權,對州縣大加減並,宋軍滅掉後蜀政權後設置西川路,開寶6年(公元973年),又分設峽西路;太平興國六年(公元981年),又將西川路和峽西路合併爲川峽路;宋真宗鹹平4年(公元l020xx年),將川峽路一分爲四,目p益州路(後改成都府路),梓州路(後改潼川路)、利州路(州治廣元)、夔州路(州治奉節),合稱爲川峽四路,簡稱“四川”路,這就是“四川”一名的由來

元朝在各地設置行中書省,川峽四路全併成四川行中書省,“四川省”名自此問世。

明、清時期,四川省建制未變,疆域已達川西高原和涼山地區。

民國時期,四川形成軍閥割據局面,行政建制極不統一。1935年,蔣介石勢力進人四川后,把四川劃分爲18個行政督察專員區及西康行政督察區;1939 年,又將西康督察區和四川的17、18督察區合併爲西康省,實行川、康分治,直到1955年撤銷西康省,將金沙江以東地區劃歸四川,四川省的西部省界最後確定下來。1997年3月,重慶市升格爲中央直轄市,並將涪陵、萬縣二市和黔江地區劃歸重慶。劃歸重慶市的土地面積共8.2萬平方公里,人口3002萬。

現在的四川省共有21個地區(市、州)轄縣(縣級市、區)128個。

四川爲何被稱爲“天府之國”?

四川被稱爲"天府之國”由來已久。這是由於它自身所處的獨特地理位置和優越的自然環境所決定的,主要是:

1.歷史上所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四川盆地,並不包括現今的川西高原和川西南山地。四川盆地土地肥沃,氣候溫和、雨量充沛,特別是秦朝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之後,成都平原成了“水旱從人,不知饑饉”的“天府之土”,因而,成都平原成了中國歷史上農業和手工業都十分發達的地區,成了中央王朝的主要糧食供給基地和賦稅的主要來源,故稱“天府”。

2.四川盆地周圍都是崇山峻嶺,交通閉塞,古稱“四塞之國”,在冷兵器時代,它具有易守難攻的特殊戰略地位,因而避免了歷史上很多次戰爭的破壞,得到了一個相對安定的社會環境,這就更有利於它社會經濟的發展。歷史上許多有眼光的戰略家,如張良、諸葛亮等都把四川當作可以立國的根基之地。唐朝中期和晚期,關中發生戰亂時,唐玄宗和唐僖宗都是逃到四川成都避亂,當時的成都,在他們眼裏正是一片笙歌宴舞之地,當然就要被稱爲“天府之國”了。

那麼,“天府之國”的名稱到底是怎麼得來的?據考證,“天府”一詞最早見於《周禮》,本是一種官名,其職責是“掌祖廟之守藏,與其禁令。凡國之玉鎮、大寶藏器焉,若有大祭大喪,則出而陳之,既事而藏之”。可見,“天府”是專門保管國家珍寶、庫藏的一種官史,後人用以來比喻自然條件優越,形勢險固,物產富饒的地方。最早見於文字記載的是《戰國策·秦策》中記述縱橫家蘇秦對秦惠王說的一段話:“大王之國,田肥美,民殷富,戰車萬乘,奮擊百萬,沃野千里,蓄積饒多,地勢形變,此所謂天府,天下之雄國也”。秦末漢初,張良在論證定都關中時說:“關中左崤函,右隴蜀,沃野千里,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史記·《留侯世家》)。

以上說的“天府之國”主要是指關中平原是富庶之地。歷史上最早稱四川爲“天府”出自諸葛亮的《隆中對》:“益州險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業”。漢代的益州包括今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晉代著名史學家常璩在所著《華陽國志》中稱:“蜀沃野千里,號稱“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天府之國”在歷代文人學者筆下逐漸成了四川盆地的代名詞,後來還進入了中學教科書,因而成爲家喻戶曉的一條地理常識。巴山蜀水風光無限四川的地勢與中國的地勢相擬:西高東低。長江自西向東橫貫而過,黃河亦在川西北掛角而去。四川西部被稱爲川西高原,是青藏高原的邊緣部分,高寒少雨,地廣人稀;東部爲四川盆地,面積達16.2萬平方公里,是著名的中國四大盆地(其他三個盆地分別是: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中最富饒多姿的一個。

四川盆地的邊緣由東邊的巫山,南邊的大婁山、大涼山、西邊的邛崍山、岷山、北邊的大巴山、米倉山等連結而成。境內的河流大都從這些山地中流出匯入長江。因大巴山、巫山、大婁山界內屬古代巴國地域,以山地、丘陵爲主;以成都平原爲中心爲古蜀地域,四川的主要河流大都從這裏經過流人長江,故歷史上習慣於把四川的山水簡稱“巴山蜀水”。

古人說:“天下山水之觀在蜀”,巴山蜀水,絢麗多姿,自古爲文人學士所景仰。且盆地四周山脈構造各異,景觀獨特。盆地東緣山脈——巫山山脈,現屬重慶市地域,中國最大的河流長江自西向東橫切巫山,形成舉世聞名的長江三峽,壯麗多姿,被稱爲中國的山水畫廊。盆地南緣山脈,指宜賓到奉節的長江以南山地,主要山脈有大婁山、七曜山、武陵山等,是境內峯林、溶洞、槽谷、落水洞,暗河等岩溶地貌發育最典型的山地。區域內有金佛山、四面山,蜀南竹海風景區、興文石海洞鄉,筠連溶洞,重慶的萬盛石林、武隆溶洞等岩溶地貌景觀。盆地西緣山脈——龍門山、邛崍山。龍門山是廣元到都江堰市之間、岷江以東許多山脈的總稱,主要山脈有九頂山、茶坪山和龍門山,屬岷山的東南延伸部分,是一條褶皺斷塊山脈,也是四川各時代地層發育最全的山脈。境區內有九峯山、瑩華山風景區,龍池國家森林公園等自然景觀和唐家河自然保護區。龍門山還是岷江和沱江的天然分水嶺。

邛崍山是都江堰市到天全縣一線岷江以西山地的總稱,主要山脈有巴朗山、夾金山和二郎山等,是四川盆地和青藏高原的天然地理分界線和農業界線:東部爲農業區,西部爲半農半牧區。這裏有冰川分佈,生息着大熊貓、金絲猴等珍稀動物,有著名的臥龍、蜂桶寨、喇叭河等自然保護區;有青城山、西嶺雪山、峨眉山、蒙山、夾金山等風景名勝區和瓦屋山國家森林公園。盆地北緣山脈——米倉山和大巴山,總稱大巴山脈,是秦嶺的東南分支,是四川盆地和漢中盆地的界山,也是嘉陵江和漢水的分水嶺。大巴山東西綿延500多公里,故有“千里巴山”之稱,是四川盆地北部的天然屏障,它阻止了北方的冷空氣南侵,對四川盆地冬暖春早氣候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區域內有以溶洞景觀爲主的諾水河風景區和以奇峯峽谷爲主要景觀的光霧山風景名勝區。大巴山還是古代四川通向中原的陸路交通要道,保留至今的還有金牛道、五丁峽、明月峽棧道,以及米倉道、陳倉道等古戰場遺蹟。

川西高原山地有:大涼山,介於四川盆地與川西南山地之間,是大、小涼山的總稱,是我國東部溼潤亞熱帶氣候和西部乾溼交替亞熱帶氣候的分界線,因而東西的動植物區系截然不同,東北坡產大熊貓,有大風頂自然保護區和螺髻山、瀘山等風景名勝區,又是我國最大的彝族聚居區。

沙魯裏山,位於甘孜、涼山州西部,是金沙江和雅礱江的天然分水嶺。主要山脈有雀兒山、索龍山、海子山、木拉山等,南北綿亙500—600公里,向南伸入雲南境內,東西寬200多公里,是四川最長、最寬的山系。這裏是四川冰川、湖羣最集中的地區,僅理塘至稻城間就有400多個。被譽爲“最後的香格里拉”的亞丁自然保護區就在稻城縣境內。

大雪山,位於甘孜州東部,是大渡河和雅礱江的分水嶺,由北向南有黨嶺山、折多山、貢嘎山、紫眉山等,南北延伸400多公里,是橫斷山系主要山峯之一。貢嘎山主峯海拔7556 米,是四川最高的山峯,被稱爲“蜀山之王”,也是古冰川發育最完全的山地。著名的貢嘎山風景名勝區,海螺溝冰川公園是中外遊客嚮往之地。大雪山是四川境內重要的地理分界線,東部西部的地貌、氣候、農業和民族都有很大差別,四川西部的所謂“關內”和“關外”以此山爲界。

岷山,位於四川西北部川甘兩省邊境,南北長500多公里。四川境內是岷山的中南段,主要山脈有紅崗山、羊拱山、鷓鴣山、雪寶頂等。岷山中高山湖泊甚多,著名的有九寨溝、黃龍牟尼溝等。另有四姑娘山風景名勝區。還有唐家河、王朗、白河、白水河等6個大熊貓自然保護區。岷山還是岷江、涪江、白龍江(嘉陵江上源)和黃河支流白河、黑河的分水源地。

四川西部高原山地是紅軍長征走過的地方,現大渡河邊、夾金山脊、大雪山、紅原草地、千里岷山都留下了不少紅軍長征遺蹟。因此,中央在松潘川主寺修建了紅軍長征紀念碑園。這裏是“重走長征路”旅遊線路最驚險、絕妙的地段。

四川境內河流衆多,有大小河流近千條,主要河流水系有:金沙江水系。金沙江是四川同西藏的界河,四川境內的流域面積有20萬平方公里,是一條峽谷型河流,水能資源約佔整個長江的43%,流域內的森林蓄積量佔四川的48%。也是省內自然生態保存完好和藏民族風情獨特的地區。其中最大的支流雅礱江,全長 1500公里(四川境內1375公里),由於河牀狹窄、岸陡谷深,水力資源十分豐富。在攀枝花市境內建成的二灘電站是中國目前最大的水力發電站,所形成的二灘水庫是目前四川最大的內陸湖,已成爲水上旅遊場地。

岷江水系。岷江發源於岷山弓槓嶺和郎架嶺,全長735公里,也是長江上游最大的一條支流,都江堰以上爲上游,水力資源豐富,茂縣、汶川一帶爲羌族聚居區;都江堰至樂山爲中游,是成都平原主要灌溉水系;樂山至宜賓爲下游,以航運爲主。岷江有大小支流90餘條,最大的支流大渡河,全長1150公里,比岷江正流還長415公里,水力資源十分豐富,是四川漂流旅遊的主要河流。還有青衣江,古稱平羌江,沿途多風光名勝,著名的有碧峯峽、中巖風景區及平羌江小三峽等景觀。沱江水系。沱江又名外江、中江,因《史記》“岷山導江,東別爲沱”的記述而得名,沱江上游有綿遠河、石亭江、湔江三個源頭,均發源於九頂山。沱江進入成都平原後,由岷江水系分出的柏條河、青白江於金堂匯入沱江,所以沱江與岷江被稱爲“雙生”河流,金堂以上爲上游,資中以下爲下游,最後在瀘州注入長江,全長702公里。沱江的主要支流有10條,流域面積約3萬平方公里。沱江主要流經盆地丘陵地區,是古蜀文化最集中地域之一,主要有廣漢三星堆遺蹟,成都附近的三國蜀漢遺蹟、資中古城、自貢恐龍、鹽都遺蹟等。

嘉陵江水系。嘉陵江古稱閬水、渝水,嘉陵一名出自陝西省西鳳縣的嘉陵谷。上源有白龍江、西漢水。白龍江發源於四川若爾蓋縣的郎木寺,西漢水發源於秦嶺,略陽兩河口以下稱嘉陵江,兩江在昭化匯合,全長l120公里,流域面積16萬平方公里,流經廣元、南充、廣安,到重慶市注入長江。昭化以上爲上游,昭化至合川段爲中游。嘉陵江支流衆多,最大的兩條是涪江和渠江。涪江發源於岷山雪寶頂,流經綿陽、德陽、遂寧、廣安等川中丘陵地區,全長700公里;渠江發源於大巴山,又稱潛水,流經巴中、達州,至渠縣三匯鎮始稱渠江,全長720公里;兩江均於合川與嘉陵江匯合。嘉陵江是四川水路運輸的主要河流,僅幹流流經的 13個縣市的運輸量即佔四川內河航運量的1/4。嘉陵江流域是四川古蜀道遺蹟和三國蜀漢遺蹟分佈最集中的區域,是四川北部和東部的一條重要旅遊線路。

巴蜀大地資源富集四川是中國資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可稱爲中國西部的資源大省。就土地資源而言,四川的耕地、林地、草地、水面資源在全國都佔有比較重要的位置。其中,耕地面積456.04萬公頃,是中國著名的糧食生產基地和經濟作物生產基地;林地面積約佔土地面積的30%左右,森林主要分佈於江河上游。從1963年開始,四川經過30多年的努力,已建成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的自然保護區40處,總面積233.4萬公頃,佔全省土地面積的4.81%。全省森林蓄積量13.9億立方米,佔全國的1/6,是中國第三大林區。四川的草原、草坡面積約1600多萬公頃,特別是西部的紅原、若爾蓋草原是中國五大牧區之一。

就動物資源而言,全省有維管束植物9000多種,約佔全國的1/3,是一個天然基因庫;動物資源中僅脊椎動物就有1100多種,約佔全國的40%;鳥類和珍稀動物約佔全國的一半。資源植物全省有4000種以上。

其中,中藥材品種多、產量大,是中國三大中藥材生產基地之一。珍貴植物達100種以上,水杉、銀杉、珙桐、樹蕨等被稱爲植物中的“活化石”;珍稀動物有大熊貓、金絲猴、牛羚等,其中大熊貓還是四川的特產動物,四川因此被稱爲“熊貓的故鄉”。

四川的水能資源十分豐富,蘊藏量達1.5億千瓦,僅次於西藏,居中國第二位;可開發的水能資源量1.1億千瓦,佔中國總量的24% ,居中國首位。

四川也是中國礦產資源最富集的省份之一,,有“世界地質博物館”的雅稱。目前已找到的礦產有132種,已探明工業儲量的有94種。四川礦產蘊藏的特點是:相對集中且伴生礦多,在地區範圍內礦種組合好、配套程度高。其中,釩、鈦、鈣、芒硝、螢石、天然氣、硫鐵礦儲量居中國第一位。攀西地區是黑色,有色金屬和稀土礦的集中產地。

四川還是中國的旅遊資源大省。全省有黃龍、九寨溝兩處風景區被列入世界自然遺產名錄(截至目前爲止,全國只有3處);峨眉山、樂山大佛被列入世界自然和文化雙遺產名錄(截至目前爲止,全國也只有4處);另有青城山、都江堰正在申報世界自然和文化遺產。目前四川有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9處(全國有120處),是全國重點風景名勝區最豐富的省分之一;有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0處;有國家歷史文化名城7座;另有省級風景名勝區44處,省級文物保護單位300個。

天府之土經濟繁榮

四川是中國經濟開發較早的地區之一,尤其是成都平原,自古就是中國的糧倉。遠古時期,四川人就學會了栽桑養蠶,到漢代,成都的織錦業已發展成專門的手工業,國家設有專門官吏管理織錦業,蜀錦成爲朝庭的主要貢品,並通過絲綢之路遠銷到中亞和地中海一帶;四川的製鹽業、冶鐵業在漢代已具有相當規模。隋唐時期,四川的糧食生產已自給有餘,據史書記載,武德二年“運劍南米,以實京師”,又以“劍南義倉米百萬石救飢人”。

經濟作物方面,四川的葶麻種植已具有相當規模,僅貢麻織品就有綿布、葛布、筒布、彌牟布等很多品種;四川是茶葉生長的發源地之一,很早就發明了烘焙之法,境內名茶輩出,尤以蒙頂的石花號稱第一,有“揚子江中水、蒙山頂上茶”之譽;製鹽業、造紙業在漢唐時期已很發達,當時四川生產的黃、白麻紙供朝庭書寫文書和詔書的專用紙,成都制的蜀箋紙更是聞名全國。經濟的發展使四川成爲歷代王朝的重要經濟基地。據唐代陳子昂的《蜀州安危疏》稱:“國家有巴蜀,是天府之藏,自隴西及河西諸州,軍國所資,郵驛所給,莫不取辦於蜀,此誠國之珍府”。

宋元時期,四川的農業、手工業都得到進一步發展,織錦業出現了官營的織錦工場;隨着製紙業的發展,出現了雕板印刷業;井鹽開採技術方面發明了卓筒井的鑿井工藝,使用了衝擊式鑽頭。商業更加發達,成都每月都有專業市場,並出現了商業資本。明清時期,四川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生產品種和經濟門類不斷增多,普遍開始種棉花;礦業方面,除鐵的生產外,金、銀、銅的開採業也發展起來;絲織業出現了地域分工,資本主義萌芽性質的手工工場具備了相當規模;商業資本開始滲入到手工業部門。

四川現代經濟發展的特點是:經濟總量指標較高,在中國尤其是西部地區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經濟總量佔西部l0省、市、區總量的1/3。但四川有8000多萬人口,所以人均水平仍然較低,貧困地區數量不小。

四川最突出的經濟成果是解決了8000多萬人的吃飯問題。糧食總產量佔中國西部10省、市、區總和的1/3以上,人均糧食佔有量保持在400公斤以上。四川還是中國經濟作物生產基地之一,農產品除滿足本省需求外,還有糧食、油料及其他經濟作物產品大量外銷,其中尤以豬肉外調約佔全國的l/3左右,一時有 “川豬安天下”之說。

四川的主要糧食生產基地是川西平原的溫江等23個縣,糧食總產量約佔全省的14%;棉花生產基地則是川中和川北的金堂、中江等19個縣(市、區),其總產量佔全省的90%以上;甘蔗生產基地集中在內江、南克、攀枝花的20餘縣(市、區),其產量佔全省70%以上;油菜生產集中在川西平原;芝麻生產集中在達州和宜賓等地;烤煙生產在涼山、宜賓;畜牧業則主要在川西高原牧區。

四川現代工業發展的第一次高潮是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四川易守難攻的地理位置而成爲中國的大後方,不少兵工廠由沿海遷入,部分私營企業也遷入四川,壯大了四川的經濟基礎;這一時期,四川的工業主要集中在重慶市。四川工業發展的第二次高潮是新中國成立後的“一五”和“二五”時期,當時國家把建設重點放在成、渝兩市;“二五”時期,工業建設項目逐步向鐵路沿線和長江兩岸分佈,但成渝兩市的工業總產值仍佔全省的60%以上。

四川工業發展的第三次高潮是60年代的“三線”建設時期。當時,國家從戰備需要考慮,把從沿海到內地的中國大陸劃分爲一、二、三線地區,決定重點建設三線,四川作爲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大量的工業企業、軍工企業(後均轉爲民用產品生產)和科研機構遷入,從而奠定了四川雄厚的工業基礎。工業佈局也在盆地內部全面展開,徹底改變了工業佈局畸形發展的狀況,成渝兩地的工業總產值在全省所佔比例進一步下降,並涌現了一批新興工業城市,如寶成鐵路沿線的廣元、綿陽、江油、德陽、廣漢;成渝鐵路線上的資陽、內江、簡陽;成昆鐵路線上的樂山、西昌、攀枝花;襄渝鐵路線上的達川、萬源;以及長江沿岸的宜賓、白貢、瀘州等。

今天的四川,工業企業門類繁多,在全國40個工業門類中,四川就有37個。其中,冶金、採礦、化工、機械、宇航、電子、食品工業等在全國佔有重要地位,四川已成爲我國重要的鋼鐵、機械、電子工業基地。工業實力在中國西部佔領先優勢。

目前,四川加快了工業結構調整步伐,已制訂並開始實施優先培育拳頭產品和支柱產業,以及改造傳統產業的結構調整規劃,以謀求新的發展。四川確定的支柱產業是:水電能源、電子信息、機械冶金、旅遊、醫藥化工、食品飲料等六大產業。

巴蜀文化源遠流長

據考古資料,四川最早的處於舊石器時代的人類是1951年在資陽黃鱔溪發掘的一個人類頭骨和許多哺乳動物化石。這個頭骨所代表的人種被考古學家命名爲“資陽”人,屬早期的新人類型,比北京山頂洞人原始。

四川新石器時代的人類活動遺址分佈比較廣泛,川西平原和雅安、蘆山、天全、木裏、西昌等百餘處都有發現。奴隸制社會時期,四川長期由巴、蜀兩個國家統治着,古代巴蜀人創造了豐富多彩的巴蜀文化。史書載,古代巴人能歌善舞,漢初的樂人曾加以整理,謂之“巴渝舞”;巴人喜歡用鐓於和鉦一類的打擊樂器,貴族用的樂器以編鐘最爲精緻,涪陵小田溪出土的編鐘14件,通身以澆鑄和錯金的技法飾以獸面、蟠夔和幾何紋組成的圖案。在古巴蜀文化遺蹟中最引入注目的是蜀人的大石遺蹟和巴人的懸棺葬。史載、古蜀國“每王薨,輒立大石,長三丈、重千斤、爲墓誌”。此大石即傳說中的成都石筍,保存至今還有現文化公園內的支機石。古蜀國文化遺址最集中的代表是廣漢三星堆遺址,它將蜀國曆史上推至9000多年前,使四川無可爭議地被確認爲是中華文明的發源地之一。三星堆出土的青銅人物雕像、金手杖和枝葉繁茂的青銅神樹、頭像、面具等大批珍貴文物,展示出公元前20xx多年前古蜀文化的歷史豐彩,它標誌着古蜀人的文化、宗教和地域特性的形成。以及古蜀人在繪畫、雕塑、冶金、澆鑄、打磨等方面的精湛技藝。

秦漢時期,古巴蜀地區進入封建社會、生產力獲得解放,社會經濟發展較快,巴蜀文化得到空前發展。最突出的標誌是,漢景帝時,蜀郡守交翁在成都創辦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所官辦學校《蜀郡郡學》,又稱《文翁石室》,據載,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曾在石室教過學。四川在漢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是文學:一是郭舍人在樂山的烏尤山註釋《爾雅》,現爾雅臺遺址尚存;二是名傳千古的大辭賦家司馬相如有《子虛賦》、《上林賦》等多篇名著流傳後世。三是漢代另一著名辭賦家、哲學家和語言學家楊雄也有《法言》、《太玄》、《方言》、《蜀王本紀》、《長揚賦》等名篇鉅著傳於後世。此外還有著名辭賦家王褒、李尤等。

漢代遺存下來最有代表性的藝術作品,一是漢闕,二是畫像磚。“闕”是漢代官吏爲顯示自己的官爵和地位修建的一種紀念碑。根據朝庭規定,奉祿至二千石以上的官吏纔可以生前在門前立闕觀,死後在墓前立墓闕。四川保留至今的漢闕有綿陽的平陽府君闕、雅安的高頤闕、渠縣的馮煥闕、沈君府闕、夾江的楊宗闕和楊暢闕、德陽的上庸長闕等。所有這些闕的建築造型、碑石的浮雕人物、車馬、鳥獸圖案,漢隸碑文等都有很高的文學藝術價值。漢代畫像磚多從漢墓中發掘而出,四川漢墓甚多,尤以東漢墓最多。畫像磚是裝飾墓壁的藝術品,它題材豐富,構圖獨立而完整,結構嚴謹,無論從表現手法和藝術形象上去觀察,都具備了繪畫藝術的特徵,是一種反映了當時的時代特色和藝術風格的繪畫作品。作品內容有表現生產的播種、收穫、採蓮、摘桑、取滷製鹽、弋射行獵等圖案,也有表現建築的門闕、樓觀、庭院、倉房,以及表現官僚地主生活的場面和神話故事的圖案等。

三國及兩晉南北朝時期,四川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就是史學。當時,四川先後出了譙周、陳壽、常璩等著名的史學家。譙周,字允、西充縣人,三國時蜀國名士,蜀亡後,司馬昭封周譙爲陽城亭侯,其主要著作有《古史考》、《法訓》、《蜀本紀》、《益州記》、《三邊記》等。其中以《古史考》最有名,它引證舊典對《史記》的一些謬誤作了糾正,爲當時學者所推祟。陳壽,字承祚,南充人,西晉著名史學家,著有《益部耆舊傳》、《蜀相諸葛亮傳》等。他最大的成就是撰寫了《三國志》65卷,被譽爲“良史”。常璩,字道將,今祟州市人,東晉著名史學家,所著《華陽國志》是一部有名的地方性通史著作,其《蜀史》部分較《三國志》更爲詳盡。隋唐時期,四川最有代表性的文化成果是詩歌和石刻藝術。

唐代著名詩人幾乎都到過四川,巴山蜀水秀麗的自然風光、繁榮的社會經濟、豐富多彩的民俗民情,爲詩人們提供了豐富的創作源泉。其中生於四川或長期滯留四川的詩人有被稱“詩仙”的李白,四川江油人,24歲時才離開四川,他描繪成都的繁榮盛況和蜀中山川名勝的詩篇,幹餘年來一直在四川民間廣爲傳頌;被稱爲“ 詩聖”的杜甫曾兩次居留四川,他留給後世的1400多首詩歌中,有240多首詩歌寫於成都,有400多首寫於奉節,幾乎佔他詩集的一半。還有射洪人陳子昂,很得武則天賞識,他倡導詩歌要恢復“漢魏風骨”,所著《感遇詩》爲李白、杜甫所稱讚,有《陳伯玉集》留傳於世;還有生於成都的女詩人薛濤,其傳奇的身世和清婉、感人的詩篇很得唐代詩人的同情與讚賞,同時代的著名詩人元稹等都與其有唱和之作。此外,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元稹、令狐楚、裴度、杜牧、劉禹錫、張籍等都曾逗留四川,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詩篇。

唐代是四川石窟藝術發展的鼎盛時期,保留到現在的還有廣元千佛崖、皇澤寺摩崖石刻、巴中南龕石窟、安嶽石刻、夾江千佛崖、樂山大佛等。

宋元時期也是四川文化名人輩出的時代,《宋史》所載蜀人入列傳的就有185人之多,其中最耀眼的明星當是蘇氏父子,特別是蘇軾,被稱爲一代文豪。史學界也出現了範祖禹、範鎮、李燾、費著等幾位大史學家,著名史書《資治通鑑》、《續資治通鑑長編》、《新唐書》、《民族譜》、《成都志》等都凝聚着他們畢生的心血。宋代四川還有畫家文同、醫學家唐慎微、數學家秦九韶等出類拔萃的人物。

明清時期,四川雖沒有出現唐宋時期那樣有名望的人物,但也出了不少人才,如文學、戲劇界的楊慎、費密、彭端叔、李調元、張問陶;思想家唐甄、劉光弟;書畫家竹禪、趙熙;科學家張鵬翻、張宗法等。

當今的四川是中國的科研和教育基地。這裏有舉世聞名的西昌衛星發射基地,有中國最大的受控熱核聚變裝置——中國環流器一號,有中國西部的“硅谷”——綿陽科學電子城。

四川擁有科技人員113萬,其中,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36名,科技隊伍陣容名列中國前茅。中國測試技術研究院成都分院是中國西部規模最大的先進計量測試機構。中國工程物理研究院、中國空氣動力研究與發展中心、中國燃氣渦輸研究所、西南磁學研究所等,是中國重要的高科技研究機構。此外,四川還有 200多所獨立的科研機構和6800多所民營科研機構。在高新技術的研究與開發上,四川實施了新興產業工程和改造傳統產業工程並舉的方針,目前正全面實施的“千億工程”,即是到本世紀末通過發展科技產業和推進科技成果在全社會的應用,實現產值一千億元人民幣。

目前四川的教育是以近5萬所國小,4500多所中學作保證的九年義務教育爲基礎,佔四川人口10%的青少年都能進校接受義務教育。求職以後的成人亦可進入50多所成人高校接受成人高等教育。400多所職業學校所進行的職業技術教育則將教育與社會經濟發展最緊密地結合起來。全省的42所普通高等學校中,有中國目前規模最大的高等學府——四川大學,有中國著名的華西醫科大學、西南交通大學、成都電子科技大學等。

西部大開發四川怎麼辦

中國政府提出的西部大開發戰略,給四川今後的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的機遇,同時也面臨着一場嚴峻的挑戰。四川在全國特別是西部地區所處地位十分重要,它既是中國東部向西部延伸的前沿,又是聯繫中國西南和西北的重要橋樑和紐帶。四川的經濟總量在西部起舉足輕重的作用,但與東部地區相比差距很大;四川是長江上游重要的生態屏障,而目前的生態環境形勢問題不少;四川還是中國優勢資源的富集區之一,許多資源還有待開發;四川又是擁有高科技和國防尖端工業優勢的中國可靠戰略基地,如何發揮這一優勢,促進四川經濟大發展,還有許多工作要做。

根據中央西部大開發戰略,省委、省政府制定的今後20xx年發展目標是:建成中國西部經濟強省和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經濟社會協調發展,努力實現新的跨越。其中幾項戰略性的指標是:到20xx年,全省1、2、3產業的比重將由現在的25:42:33達到15:45:40;全省城市化的水平達到30%以上;全省的森林覆蓋率達到30%;人口自然增長率控制在0.7%以內;全省高速公路通車裏程達到20xx公里;1、2、3級公路達到1.3萬公里。20xx年,全省通訊光纜鋪設達到10萬公里;交換機容量2700萬門;固定電話用戶達1900萬戶;電話普及率達21.9%。

爲實現上述目標,四川加速開發的重點是:1.適度超前地進行基礎設施建設:即大力開展以公路爲中心的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電網、氣網、通訊網、廣播電話網的建設;加強水利基礎設施建設。2.切實加強生態環境建設。主要工作是:搞好天然林保護工程;認真貫徹執行中央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堅定不移地實施生態綜合治理;加快水污染和大氣污染治理的進度。3.着力培育旅遊支柱產業,努力建設旅遊大省。

主要工作是:進一步完善旅遊發展規劃;改善旅遊基礎設施條件;發揮旅遊產業的帶動作用;切實提高旅遊業全行業管理水平和服務質量。4.大力推進優勢資源的開發利用。水資源的開發,爭取國家實施“西電東送”、“南電北送”的戰略;生物資源的開發,搞好深度加工,形成產業優勢;搞好天然氣資源開發,爭取把四川建成全國的天然氣化工基地;優勢礦產資源的開發,重點是釩、鈦資源和稀土資源的綜合利用。5.進一步實施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主要工作目標是:進一步調整國有經濟結構;積極培育和壯大支柱產業和新興產業;加速發展高科技術產業;調整改造傳統產業;大力發展第三產業,以及加快國防尖端工業發展等。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