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格里拉風景導遊詞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K

雲南香格里拉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邊緣、橫斷山脈南段北端,“三江並流”之腹地,形成獨特的融雪山、峽谷、草原、高山湖泊、原始森林和民族風情爲一體的景觀,爲多功能的旅遊風景名勝區。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香格里拉風景導遊詞,歡迎參考!

香格里拉風景導遊詞4篇

篇一:香格里拉赤土仙人洞導遊詞

赤土仙人洞位於香格里拉格縣咱那格拉村境內,距縣城80公里。此洞是香格裏拉縣境內至今發現的最大的溶洞之一。洞口高約10餘米,洞深尚未探明,目前可順利前行2—3公里。進了洞口,可見高大的絕壁,絕壁上有一個形似房宇的洞口,據說此洞與大洞的下洞相連,迂迴曲折,鑽行7天方能到達另一個洞口,遊人難以探行此洞,往往只在大洞內遊覽。大洞前洞內並不陰暗,相反十分寬敞,可容納數百人。

洞內景觀有天然“彌勒佛像”,天然“神碗神泉”和天然“揹負經書的石馬”,所謂彌勒佛像,實爲石臺上的一座鐘乳石,形態酷似彌勒佛,所以人們以彌勒佛像而敬之。佛像旁有形似水碗的一個水坊,洞頂下垂的石筍尖上有泉水滴入“碗”內,人們把這水稱爲“神泉”,以飲用此水來祈求吉祥安康。洞廳右側石窟內的一塊白石又肖似白馬,呈揹負經書翹首遙望的情狀。洞廳中央有一線坑,坑內有一塊多棱角的青石,若用這青石錘擊淺坑,會有轟鳴聲迴盪大洞甚至山谷,藏民們在天旱時常到洞內敲擊求雨,以這個“石鼓”爲神靈之物。

進入第二層洞的路徑需小心攀援而行,這裏的鐘乳石已發育成形,故而潔白透明。這裏還有寬約10米的大裂谷,深不見底,令人毛骨悚然。上面有一獨木橋可過,沿木梯攀援至第三層洞。進了第三層洞,會有豁然開朗的感覺,那些奇形怪狀的鐘乳石比前面的更爲豐富多彩。這裏有一個狀如嬰兒的乳石,被百姓當成求子的神娃。石娃旁又有一個有兩個孔心相連的石樽,水從孔中流出,頗有靈氣,青年男女常在此占卜愛情之兆。

赤土仙人洞之名充滿了宗教色彩,充滿了藏傳佛教色彩。洞外有一寺廟,原屬藏傳佛教噶瑪噶舉派一高僧的別墅。廟後古木參天,還有長五十多米的巨型瑪尼堆。石堆由許多塊大小不一的片石維砌而成,上面刻着六字真言和咒語。廟內有釋迦牟尼佛像和其他一些神祗偶像。仙人洞口有一隻天然造就的腳印,相傳這是-的足跡,藏民們以此爲神聖之物,在周圍刻滿藏文。

關於赤土仙人洞的來歷,還有一個充滿藏傳佛教色彩的傳說。古時候,噶瑪巴-周遊康南藏區傳教,到格咱赤土山時,彷彿聽到山間有鼓鑼之聲,他坐下求卜,得知此處有未開門的仙人洞,有奇珍異寶,聽到鼓樂聲的人就是有緣之人。噶瑪巴-由此想方設法開啓洞門,以拋哈達擇開門之處,幾次拋出皆不如意,就讓徒弟喜洛桑波來拋,徒弟將哈達拋到懸崖中間,令-十分滿意,就教授他開仙門的佛法並封他爲洞主。喜洛桑波在洞外巖下唸了三年三月三天的經,燒了千次香,便開始鑿石開洞門,歷經三個月,洞門仍不開,他按捺不住,使猛力推開了洞門,洞內的珍寶因還沒到緣定的日子,提前3天被開了門,便紛紛往外飛散。信佛的人們聞訊趕來,在洞前跳起鍋莊舞,留住了一些珍寶和菩薩。這個日子也就成爲仙人洞開洞節日。

許多年來,每逢正月十五日、七月十五日、十二月十五日,中旬、得榮、鄉城、稻城等地的藏民不惜遠道來朝拜赤土仙人洞,並在此舉行歌舞活動。

篇二:香格里拉藍月山谷導遊詞

藍月山谷景區(又稱石卡雪山景區)位於香格裏拉縣城西南部,距香格裏拉縣城7公里,全景區按照5A級標準修建,是迪慶迎接黃金週打出的一張“王牌”。索道今年7月份建成試運營,十一正式開通。全長4190米,是目前雲南最長的索道,索道將遊客從海拔3270米的納帕草甸送到海拔4000多米的山頂,在山頂可以同時看見梅里雪山、玉龍雪山,甚至四川稻城的三大雪山等幾乎所有的雪山景色。

景區彙集了雪山、峽谷、森林、湖泊、花海、草甸等香格里拉特色的自然景觀和生物及民俗宗教文化,綜合體現了雪域高原特有的自然美景和民族風情。很多美妙的民間傳說和動人故事,讓景區頗具《消失的地平線》一書中所描述的香格里拉神韻。

距亞拉青波牧場6公里處的西南面,就是景區極富傳奇色彩的靈犀湖。這是一個充滿靈性的湖,她深藏於藍月山谷景區半山腰的原始森林中。據傳,每當月圓之夜,就有一頭犀牛出現,它是石卡女神的座騎,保佑着這裏民衆的牛羊茁壯成長。湖的西面是一座小山,猶如一尊坐佛,當地羣衆稱是強巴佛的化身。湖的四周樹木蔥籠,杜鵑錦蔟,湖水碧綠如玉,生態植被保護得極其完好,呈現出一派幽靜神祕的景象。

乘着索道上石卡雪山山頂,此時的海拔是4449.5米。環視四方,在西北方向出現了一座酷似金字塔般的雪山,經記者辨認,她就是聞名中外的梅里雪山主峯——卡瓦格博。在她的左邊還看到一座秀美的山峯——緬茨姆。同樣名聲顯赫的玉龍和哈巴兩座雪山也出現在東南面。與此同時,在石卡雪山山頂東北面還可以看到四川亞丁仙仁爭、降邊央、夏諾多傑三座有名的神山。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登高極目,在石卡雪山山頂還可以有一覽衆名山風采,真是一種絕佳的享受。

在石卡雪山主峯背後是被世人稱之爲藍月山谷的峽谷。這是一個以險而著稱的峽谷,當地人稱之爲死亡峽谷。20xx年9月,一對年近七旬的美國人海爾丹居夫婦在賞花的過程中神祕失蹤,經當地政府組織上千人、歷時三天的地毯式搜索後,他們方得以獲救。

雪山的氣候說變就變,好好的天,突然就起了雲霧,山腳下一個恬靜的小山村時隱時現。“這個村莊藏語叫‘布倫’,它歷史悠久,是唐代‘茶馬古道’最重要的一箇中轉站。當時,每年的六、七月份,馬幫便從普洱地區馱運茶葉,經過大理、麗江,到達這裏牧馬休整,然後再起程入藏,或轉到緬甸、尼泊爾、不丹、印度。”村外的大草甸與國家一級保護禽類黑頸鶴棲身地——納帕海景區連成一體,每年的冬季,黑頸鶴、斑頭雁、黃鴨等珍禽就在草甸上越冬。”古老的藏族民居坐落在山腳下,炊煙裊裊,綠茵茵的草甸上,牛羊倘佯其間,相映成趣,展現出一幅香格里拉人與自然和諧的絕美畫卷。

篇三:天生橋導遊詞

天生橋位於今中甸城東10公里處,在中甸人心中早演繹爲具有神祕色彩和美好含意的地方了。藏語稱天生橋爲“白窮鬧牂”,漢語可譯爲“蓮花生走過的天橋”。

天生橋被譽爲“蓮花生建造的天橋”。相傳從印度飛往金沙江架橋的一條巨龍,經過現在的天生橋碩多崗河時,剛好雞鳴,這條巨龍就永橫臥在了碩多崗河上,堵住了河水,淹沒了上游的村莊。在此修行的百姓處在水深火熱之中,於是走出修行洞,施展法術,疏通洪水,準備建造一座宏偉的天生石橋。在建橋時,不料被紅坡村恩卡碩家的一位老人看到了,當時蓮花大師囑咐這位老人說:“今天你在此看到的事情,在二十一天內千萬不要告訴任何人。”這位老人回家後,爲心中隱藏着這樣一個天大的祕密激動不已,他憋了七天後,實在忍不住,就把這個祕密告訴了所有村民,結果村民蜂擁而來,致使蓮花大師無法繼續施展法術,遺憾地留下這座形似未完工程的天生石橋,在橋的底部還留玉了蓮花生大師建橋時的手印和腳印。這一傳說,在藏文經典中都有記載。傳說使天生橋充滿了藏區特有的藏傳佛教文化色彩,使人無形中產生虔誠之心。

從天生橋下流過的碩多崗河也被藏民們賦予了頑強的性格。傳說,碩多崗河和從中甸城流過的那曲河是一母所生的姊妹倆。她倆夥了投奔大海,從雪山上同時出發。來到天生橋時,被堅固的石崖擋住了去路,姐姐那曲河退縮了,改道流向大中甸草原,妹妹碩多崗河不畏艱險,衝破石崖向前奔流……

天生橋是茶馬古道上最強勁的紐帶,也是一個磁場,一級古代,一級現代,散發着讓人盤桓流連的磁力,敏感一點的心靈羅盤都會在這裏感應強烈。天生橋景區那層層疊起的石片,彷彿是記載着香格里拉厚重歷史的一本本鉅著,爲世人提供了一種破讀茶馬古道的密碼。

在天生橋南端摩崖上刻有一首出自清乾隆年間的詩,對天然的天生橋景觀竭盡描繪感嘆。這足以說明在很早以前,天生橋就在迪慶地域範圍佔有很重要的位置了。

篇四:香格里拉峽谷導遊詞

香格里拉峽谷,以神祕幽深著稱於世。這些峽谷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峽谷裏今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滿山遍佈蔥鬱滴翠的冷杉、雲杉。雖是高海拔地區,卻能見棕櫚樹雜於其間。峽谷時還有一箇中甸最大的喀斯特溶洞在迪慶旅行,處處見到詹姆斯·希爾頓筆下所描繪的高原風光,而以碧壤峽谷爲主的中甸北部峽谷羣,更令遊人迷醉,被統稱爲“香格里拉峽谷羣”。

香格里拉峽谷,以神祕幽深著稱於世。這些峽谷平均海拔在3000米以上,峽谷裏今生態環境保護良好,滿山遍佈蔥鬱滴翠的冷杉、雲杉。雖是高海拔地區,卻能見棕櫚樹雜於其間。峽谷時還有一箇中甸最大的喀斯特溶洞——赤土仙人洞。洞口石壁上天生一個腳印,五指俱全,被視爲世間少有的奇特景象。另有一泉水名叫“喊泉”,泉眼深藏洞中,人到洞前大喊數聲,一股泉水從洞中的噴涌而出,掬之入口,其味甘甜,還能治病。另外,在峽谷中還有一座被稱爲“那格拉”的藏傳佛教寺廟,寺內既有-又有尼姑,可惜1937年徒遭焚燬,至今尚未能修復。峽谷裏的紅山金礦、布拉金礦、碧桑金礦、明清以來一直開採興旺,和毗鄰的奔子蘭所產的沙金同稱爲“藏金”,當年木氏土司曾爲皇帝捐資1200萬兩用於修建十三陵。

不過遊人最感興趣的還是碧壤峽谷的自然風光。碧壤峽谷,離中(甸)鄉(城)公路不遠。沿上村公路走進峽谷,一路上水聲轟鳴,霧氣空濛,兩岸盡是坡度爲70度至90度的懸崖絕壁,仰觀搖搖欲墜。壁高在1000米以上,起碼聳雲天,令人心驚膽寒。走進碧壤峽谷如走進一條蜿蜒曲折的深巷,峽谷最寬處80米,最窄處僅10餘米,幾欲相撞。“鳥道羊腸持絕峯,濤聲吼處助吟風”。正恰到好處描寫出碧壤峽谷有驚無險的雄姿。你若留意觀察,在峭壁上隱約能見雕刻粗獷的巖畫。有專家認爲,這是古代民族遷移時留下的符號,其意難解。

走在烙有深深馬蹄印似臥龍般的橋脊上,一馱馱定格在茶馬古道上的石馱子,宛如馬伕剛剛卸下的鹽茶馱子,永久地排列在天生橋頭,相傳這是“聰本農布茸木”卸下的金銀馱,石馱旁一尊財神石像端坐在一巨石上,守護着天生橋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