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通用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27W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

虎跳峽,納西語稱“撫魯阿倉過”,撫魯爲銀石山,阿倉過爲阿倉峽,全稱爲銀石阿倉峽。它位於青藏高原、雲貴高原的銜接部及滇西北橫斷山和滇東高原區兩個地貌形態組合區域交界地帶。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通用20篇)

虎跳峽是世界上落差最大的峽谷。峽長17公里,谷地海拔1800米,江面落差200多米。有18個險灘,兩岸雪山峭壁筆立於江面之上3000多米。整個阿倉虎跳峽分爲上虎跳、中虎跳、下虎跳三段,迂迴道路25公里。各段江面奇窄,北岸只容一個單行的山道旁,飛瀑直瀉,巨石橫生。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2

麗江瀘沽湖山美、水美、人更美,這裏既是著名的女兒國,又是歌舞的王國,一經踏上這片熱土,遊人無不爲那遠遠近近、悠悠揚揚的“阿哈巴拉”所動容,無不爲那如巨龍滾動的甲搓所吸引。看那遠方漂來的豬槽船,載着阿妹,向你招手,向你放喉:“啊朋友,來了就莫走,阿妹陪你到月落西山頭”。

瀘沽湖位於雲南寧蒗縣與四川鹽源縣之間的崇山峻嶺中,距寧蒗縣城69公里。湖面積52平方公里,平均水深45米,最深處達93米。湖水清碧,最大能見度爲12米,是雲南海拔最高的湖泊,也是中國最深的淡水湖之一……湖水向東流人雅礱江、金沙江,屬長江水系。整個湖泊,狀若馬蹄,南北長而東西窄,形如曲頸葫蘆,故名瀘沽湖。瀘沽湖不僅水清,而且島美。瀘沽湖四周青山環抱,湖岸曲折多灣,共有17個沙灘、14個海灣;湖中散佈5個全島、3個半島、1個海堤連島,一般高出水面15至30公尺,遠看象一隻只綠色的船,飄浮在湖面。其中,寧蒗一側的黑瓦吾島、裏無比島和裏格島,成爲湖中最具觀賞和遊覽價值的三個景點,被譽爲“蓬萊三島”。

瀘沽湖分爲5個景區,分別是瀘沽湖及湖周邊的摩梭村落、永寧(扎美寺和永寧溫泉)、阿夏幽谷、格母女神山和小落水村。

瀘沽湖是我國西南高原上的一顆誘人的明珠,摩梭人稱它爲“謝納米”,意思是“母湖”,母親的湖。這裏是東方古老神祕的“女兒國”,征服了來自世界各國的獵奇探勝者。這裏的摩梭人是中國唯一的母系氏族。摩梭人世代生活在瀘沽湖畔,他們至今仍保留着由女性當家和女性成員傳宗接代的的母系大家庭以及“男不婚、女不嫁、結合自願、離散自由”的母系氏族婚姻制度(俗稱走婚),仍然保留着古代早期對偶婚特點的“阿夏”婚姻形態。

摩梭少女的風姿,獨木輕舟的典雅,此起彼伏的漁歌,堪稱“湖上三絕”。在瀘沽湖的每個山灣村寨,你都可以看到那些穿着秀麗衣裝,落落大方,清秀美貌的摩梭姑娘。

瀘沽湖美麗的身形像一個馬蹄印,相傳這是格姆女神和她的“阿夏”瓦如卡那男神相會那晚,因纏綿沉醉,男神跨上神馬剛準備離去時天就亮了,天亮後他再不能回去了,神馬被繮繩一緊而踏下一個深深的馬蹄窩,馬背上的男神化成了東邊回頭望的瓦如卡那山,女神傷心的眼淚注滿了馬蹄窩,她自己化成了格姆山。這是一個被愛情的眼淚注滿的湖泊。你看懂它馬蹄印形的故事後,再走湖畔的摩梭村寨,就準備好了一個暢遊“女兒國”的美麗心情。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3

石林位於雲南省會昆明東南郊80餘公里處,在中國960萬平方公里的地地上衆多的山川名勝景區中,雲南石林以其雄、奇、險、幽的地貌風光獨樹一幟。在世界溶岩地貌風光中。中國雲南石林又以其面積廣,巖柱高,小尺度造型見長,一定範圍內景點集中而獨佔鰲頭。

面對氣勢磅礴、逶迤連綿的石海,人們會情不自禁地問,這些鬼斧神工的石林是從哪裏來的啊!對此,古今中外許多人都走進石林大揭祕的行弄,試圖作出完美的回答。科學家說:兩三億年前這裏是一片0大海,經過漫長的地質運動和物質進化,才使昔日的茫茫滄海變成了今日的莽莽石林。當地的老百姓說:石林是一位大力神用神鞭像趕着羊羣一樣從遙遠的地方趕來的,本來要趕它們去阻擋肆虐的洪水,不知是神鞭失靈,或還是這羣有靈性的石頭戀上了這方水土、這方人?行色匆匆的石羣,戛然止步,無悔無怨地在這裏安了“家”。

石林是大自然恩賜於人類的超然藝術傑作。在350平方公里的石林自然風景區內,天公又把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奇風洞、長湖、月湖、飛龍瀑等景點巧妙地分佈在東西南北中。這些說不盡、道不完的景點,分作山光和水色兩類來分別敘述可能會道得更明白一些。大小石林、乃古石林、芝雲洞、奇風洞等景點爲山光景色,這類景色以天下第一奇觀——石林爲代表。石林,包括大小石林,佔地40公頃。一座座石頭拔地而起,一派波浪翻滾的景象。彷彿神宮般的石林,峯迴路轉。昂首望空,時而疏朗,時而壓抑,一座座石峯像一根根石柱似的在爭奇,又像比美。有的石峯巍然高聳,刺破青天;有的嵯峨嶙峋;有的搖搖欲墜,令人目蕩神搖。拔地擎天的石柱下,碧水繞着一座座奇石丁冬作響,滋潤着一片綠色、一片鮮花。在迷宮般的石林中,舉目四顧,移步換景,“阿詩瑪”呼之欲出;“母子偕遊”栩栩如生;“鳳凰梳翅”惟妙惟肖。。。。千姿百態亦幻亦真的景象令人目不暇接。

長湖、月湖和飛龍瀑爲石林風景名勝區中的水色風光。長湖靜靜地躺在青山懷抱之中,湖水潔淨透明,漣漪粼粼,湖面小島鬱鬱蔥蔥,湖畔鳥語花香,讓人流連忘返。飛龍瀑又是另一番景象,滔滔的江水以傾雲翻雨之勢,雷霆萬鈞之力,從88米高的懸崖峭壁傾瀉而下,其勢如九天銀河跌落,轟鳴的聲音氣壯山河,蔚爲壯觀。

地靈人傑,世界著名的敘事長詩《阿詩瑪》就出自石林彝區,所以這裏又被譽爲“阿詩瑪故鄉”。居住在這裏的彝族撒尼人以勤勞堅強、熱情好客、能歌善舞著稱於世。至今仍然保持着別緻的民族服飾、獨特的語言文字、原始的宗教信仰、古樸的生產生活方式、純樸的民風民俗,古老的文化在這進而積澱得特別深厚。“火把節”是彝族人民的盛大節日,每年的農曆六月廿四,穿着節日盛裝的各族人民從四面八方擁向石林,歡度自己的節日。白天,石林也穿上了節日的盛裝,羣山在這裏起舞,澗水在這進而歌唱,男女老少沉浸在節日的熱烈氣氛中,整個石林人山人海一片歡騰。夜晚,人們舉着熊熊的火把,通宵達旦,載歌載舞。火的光芒、火的熱情燒紅了天空,映紅了石林。

石林的氣候也像石林風光一樣奇妙。盛夏,當我國長江沿岸的人們在滾滾熱浪中尋覓一絲涼意的時候,石林的老人們還穿着一層薄薄的外衣在歌唱着廚古老的歌謠。嚴冬,當我國松花江岸的人們在冰天雪地中期待一縷陽光的時候,石林的姑娘們還穿着亮麗的裙子在鮮花叢中翩翩起舞。有人曾把石林四季的氣候簡單地概括成“冬無嚴寒、夏無酷暑、乾溼分明、四季如春”。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4

虎谷峽風景旅遊區位說於桓仁滿族自治縣縣城東南雅河鄉和向陽鄉的交界處,距縣城26公里的雅河鄉米倉溝和和平村。原名老虎洞溝、老虎哨,現在叫做虎谷峽。老虎哨在當時就被稱爲桓仁的十大美景之一。這也與當時的交通有關,當時的交通以航運爲主,水上交通比現在的陸路交通重要,老虎哨因爲風光優美,而且不浪急浪險,行船到此不加小心就會被老虎嘴吞沒,所以人們記憶猶深。現在的老虎嘴已經被水位上升的回龍湖淹沒,水流也不在那麼急、險了。

虎谷峽風景旅遊區是由山、水、島、湖和古蹟組成的。山是長白山餘脈老嶺支脈的羣山,水是鴨綠江支流的渾江、島是臥虎島,湖是回龍湖,古蹟是將軍墓。整個區域面積有幾十平方公里。來虎谷峽遊覽不但可以遊青山秀水、名勝古蹟,還可以聽一聽民間飛禽走獸的傳說,體會鄉野風情。除此之外,還可以在景區的臥虎島上吃飯住宿,休閒渡假,娛樂垂釣,舉行各種會議。

虎谷峽雖然比不了國家著名的名山大川,但她稱得上一方名勝,可以說是遼東勝境她有四個景區,就是藏龍灣、臥虎島、虎谷峽、將軍墓,並有幾十處景點。虎谷峽崖峭鬆奇,島平水碧,傳說神奇,古蹟幽幽,是藏龍臥虎的寶地。

藏龍灣

藏龍灣這個地方俗名叫做燕子尾,當地人也叫燕尾,也有人把這個景區叫做羣龍臨江。藏龍灣的左岸一帶看起來好像是山隨着水勢形成了環形,實際上是江水依偎山形而彎曲。這個地方雖然不過幾里長,但是每個砬子、溝岔、山坡,老百姓都給起了名字,能叫上來名字的就有十幾處,比如說冰湖溝、老頭砬子、淌石流、十八道滸等等。這就是山區的特點,無論大大小小的地方都有個名字。藏龍灣中有數處景點和景觀。比較出名的有:

青龍懸瀑。在藏龍灣的上端。上有青龍泡,下懸掛一條潔白如練的瀑布。早年有人看到青龍泡上水柱沖天而起,據說那是青龍在顯聖,飛天而去。懸掛的瀑布有人說是青龍看到虎谷峽一帶風光優美,被老虎霸佔了,眼饞得淌出了口水,便是我們眼前看到的瀑布。

象鼻巖,這個地方原來叫做熊瞎臥子,也就是黑熊臥子。這裏面現在黑熊是沒有了,早年以前據說黑瞎子在這裏吃過人。黑熊臥子裏的山岩我們現在看起來像大象的鼻子,所以現在我們把它叫做象鼻巖。我們北方是沒有大象的,但我們這裏的山區,狼蟲虎豹大大小小各種飛禽走獸是很多的,我們虎谷峽景區就是當年這些飛禽走獸經常出沒的地方,直到現在還有一些活躍分子在這裏活動。你看爲什麼會有那個淌石流,據說是有一個狐狸精作祟害人,被天上的雷公用雷擊死了,同時也把狐狸精居住的狐狸洞擊碎了,才形成了淌石流。在我們上船一直到藏龍灣上下這一帶水域上,往往會看到成羣的野鴨在水面上遊,在空中飛,有時會看到灰鶴在翩翩起舞,至於水中的魚鱉蝦蟹就更不用說了,有許許多多。虎谷峽一帶是大自然的領地,也是動物世界,天上飛的,地面上走的,水裏遊的,形成了水陸空三支部隊。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5

曲阜明故城始建於明朝,爲護衛孔廟而建。明故城內分佈着孔廟、孔府、顏廟以及歷代孔宅府第、古泮池乾隆行宮等文物古蹟,集中體現了魯國古都曲阜古老的城市風貌和深厚的文化古韻。上世紀70年代末,曲阜明故城城牆大部分被拆除。

孔府,本名衍聖公府,位於曲阜城中孔廟東側,是孔子嫡氏孫居住的府第。衍聖公是北宋至和二年(公元1055年)宋仁宗賜給孔子46代孫孔宗願的封號,這一封號子孫相繼,整整承襲了32代,歷時880年。

衍聖公是中國封建社會享有特權的大貴族,宋代時相當於八品官,元代提升爲三品,明初是一品文官,後又“班列文官之首”,清代還特許在紫禁城騎馬,在御道上行走。

孔府佔地240畝,共有廳、堂、樓、房463間。九進庭院,三路佈局:東路 即東學,建一貫堂、慕恩堂、孔氏家廟及作坊等;西路即西學,有紅萼軒、忠恕堂、安懷堂及花廳等;孔府的主體部分在中路,前爲官 衙,有三堂六廳,後爲內宅,有前上房、前後堂樓、配樓、後六間等,最後爲花園。

孔林本稱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家族的墓地。 孔子死後,弟子們把他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那時還是“墓而不墳”(無高土隆起)。到了秦漢時期,雖將墳高築,但仍只有少量的墓地和幾家守林人後來隨着孔子地位的日益提高,孔林的規模越來越大。東漢桓帝永壽三年(公元157年),魯相韓勅修孔墓,在墓前造神門 一間,在 東南又造齋宿一間,以吳初等若干戶供孔墓灑掃,當時的孔林“地不過一 頃”。到南北朝高齊時,才植樹600株。宋代宣和年間,又在孔子墓前修造石儀。進入元文宗至順二年(公元1331年),孔思凱主修了林牆,構築了林門。明洪武十年(公元1684年)將孔林擴爲3000畝的規模。雍正八年(公元1730年),大修孔林,耗帑銀25300兩重修了各種門坊,並派專官守衛。據統計,自漢以來,歷代對孔林重修、增修過13次,增植樹株5次,擴充林地3次。整個孔林周圍垣牆長達7.25公里,牆高3米多,厚約5米,總面積爲2平方公里,比曲阜城要大得多 孔林作爲一處氏族墓地,20xx多年來葬埋從未間斷。在這裏既可考春秋之葬、證秦漢之墓,又可研究我國曆代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和喪葬風俗的演 變。1961年國務院公佈爲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墓古千年在,林深五月寒”,孔林內現已有樹10萬多株。相傳孔子死後,“弟子各以四方奇木來植,故多異樹,魯人世世代代無能名者”,時至今日孔林內的一些樹株人們仍叫不出它們的名字。其中柏、檜、柞、榆、槐、楷、樸、楓、楊、柳、檀雒離、女貞、五味、櫻花等各類大樹,盤根錯節,枝繁葉茂;野菊、半夏、柴胡、太子參、靈芝等數百種植物,也依時爭榮。孔林不愧是一座天然的植物園。“斷碑深樹裏,無路可尋看”。在萬木掩映的孔林中,碑石如林,石儀成羣,除一批著名的漢碑移入孔廟 外,林內尚有李東陽、嚴嵩、翁方鋼、何紹基、康有爲等明清書法名家親筆題寫的墓碑。因此,孔林又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碑林。

孔廟、孔府、孔林在山東曲阜市,是中國唯一規模最大的集祭祀孔子嫡系後裔的府邸和孔子及其子孫墓地於一起的建築羣,孔子(公元前551~前420xx年)是中國儒家學說的創始人。他在死後的第二年,他的住宅被改成孔廟,每年祭祀 。漢代以後歷代皇帝都提倡尊孔讀經,對孔子也不斷追諡加封,同時擴大他的祠廟,孔廟的規模也越修越大。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6

閣廟原名天后廟、海覺寺、正覺禪院等,是媽祖閣的俗稱,位於澳門的東南方,面海背山。

媽閣廟相傳是福建人於明朝年間爲“媽祖”所建,距今已有500多年的歷史了;傳說“媽祖”是福建莆田人,姓林,宋朝人,自幼即可預知吉凶,長大後吃齋未嫁,享壽28歲,死後常顯靈於海上,可幫助商人和漁民化險爲夷,故來自福建的漁民就共同興建了媽閣廟,到清朝康熙年間,“媽祖”被加封爲“天后”,是航海人的“護航海神”。

媽閣廟正門的橫樑上由“媽祖閣”三個金字,左右的對聯爲“德周化宇;澤潤生民”,依次往裏由大殿、石殿、弘仁殿、觀音閣等建築組成,這些建築具有傳統的古老佛教的特色,具有很大歷史意義,可以說,澳門的歷史和媽閣廟血脈相連,不可分割。

在澳門人心目中,媽閣廟的地位非常高的,毫不誇張地說,澳門的各行各業都離不開媽閣廟,因此,媽閣廟的香火很盛,是一座位於鬧市區的傳統廟宇,而每年農曆的三月二十三則是娘0誕辰,在這一天,澳門人都會有各種祭祀活動,非常隆重。

澳門的葡文名稱“MACAU”一詞,則來源於“媽祖”的粵語音轉“馬交”;澳門的貨幣——澳門元也曾以媽閣廟作爲圖案,這些都足以顯出媽閣廟在澳門的地位。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7

各位遊客朋友們:

大家好!

歡迎大家來到月亮之都——江西宜春。

宜春位於江西省西部,市總面積1.87萬平方千米,人口總數爲544萬。宜春是一座風光秀麗的城市,先後被授予中國優秀旅遊城市、世界著名文化旅遊城市、全國綠化模範城市的稱號。

宜春市因“城側有泉,瑩媚如春,飲之宜人”而得名,自漢代時期開始建縣,迄今已有2200多年的歷史。宜春文化豐富多彩,歷來爲“江南佳麗之地,文物昌盛之邦”。歷史上先後出現過唐代詩人鄭谷、明代科學家宋應星和明代清官況鍾等歷史文化名人。除此以外,民主鬥士楊杏佛、物理學家吳有訓,也是出自宜春的傑出人士。

宜春旅遊景觀十分豐富,這裏有月亮文化發源地明月山,有葛玄採藥煉丹之處、江南三大道教名山之一的閣皁山,商代著名考古遺址樟樹吳城遺址,曹洞宗發源地宜豐洞山,禪宗清規的發祥地奉新百丈山,此外還有靖安三爪侖,宜春的溫湯,宜豐的官山,銅鼓的毛爺爺脫險處等著名旅遊景點。

說起宜春,大家最感興趣的應該是明月山吧,下面我來爲大家介紹下明月山,它主要由太平山,玉京山,老山,仰山等十幾座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峯組成,整個山勢呈半圓形,恰似半個明月,故名爲明月山。景區以迷人的自然風光、罕見的富硒溫泉、著名的禪宗聖地和獨特的月亮文化爲特色,是一個“以月亮情吸引人,用生態美景留住人”的休閒度假勝地。景區西北部的溫泉,低硫高硒,日出水量達1萬噸,水溫常年保持在68到72攝氏度,對心血管疾病、皮膚病的治療和預防都有不錯的效果。

宜春物產豐富,特產衆多,大家可以買一些宜春的土特產品帶回家,樟樹四特酒,宜春的松花皮蛋、脫胎漆器、夏布都是不錯的選擇。要是再帶些豐城凍米糖、高安腐竹、奉新紅米和中華獼猴桃那就更好了。

遊客朋友們,美酒需要品嚐,美景則需要親臨觀賞,祝願大家在這次旅行中能夠玩得開心,玩得盡興,我相信,大家一定會不虛此行的!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8

重慶市統景風景區位於重慶市渝北區東部御臨河畔,距渝中區65公里。以“統景峽猿”居“巴渝十二景”之首,統攬山、水、林、泉、峽、洞、瀑、天池、小島、古寨、鷹羣諸景,被譽爲“自然博物館”,歷代文人墨客盛讚爲“武陵仙境”。1989年定爲省級風景名勝區。

統景的溫泉聞名遐邇,有人冠之“統景溫泉甲天下”的美稱,總投資800餘萬元的統景溫泉城,已於1997年5月8日投入使用,該溫泉城佔地面積17500平方米,其中圓林式花園9500平方米,房屋建築面積8000平方米,總體建築包括露天游泳池、室內情侶池和娛樂區三個部分,泳池的水溫均爲30-53度,露天游泳池分兒童和成人游泳池,可同時容納500人,並設有更衣室、淋浴、歌舞廳、休息廳、冷飲廳、理療保健廳等現代化的配套設施。夏日,陽光普照,還可以同時享受溫泉浴和日光浴,冬日,泉暖如湯,仍可令君品味其濃濃春意。整個溫泉城的規模當居西南地區第一位。

十里泛塘河,九曲十八灣。統景峽由溫塘峽、桶進峽、老鷹峽組成,素有“小山峽”之稱。入峽,峭壁青崖綺天而立,兩岸翠竹鋪天蓋嶺,秀色可餐,峽內山重水複,四壁環合若桶、天光水影僅然一線。(峽猿成羣結隊,或攀於崖邊或懸於樹尖,或與人嬉戲……您可在此體味人與自然的樂趣,夏日,瀑布高懸,霧繞雲崖,氣象萬千,老鷹百十成羣,盤旋天際,爲一大奇觀。

風景區內溶洞70餘處,洞內鐘乳石瑰麗多姿,各具其趣。猴子洞長20xx米,洞內石柱林立、充滿野趣;楊家洞螺旋而下,深達105米,洞內石鐘乳密如星辰,螢光閃爍,下感應洞長達437米,洞內陰河潺潺,令人神往。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9

外灘,百餘年來,一直作爲上海的象徵出現在世人面前,她位於外白渡橋至南浦大橋的黃浦江西岸,全長4公里,是九十年代上海十大新景觀和十佳旅遊景點之一。外灘的東側是浩蕩的黃浦江和漂亮的外灘新堤岸,在這裏,遊客可以領略上海母新河----黃浦江的風采,遠眺對岸浦東陸家嘴地區的新姿,或是散步於綠樹花壇之間,感受大都市園林的別有風味,享受大都市少有的清新空氣的明媚陽光。

外灘西側矗立着各種風格迥異的中西建築物,盡顯"遠東華爾街"風采,今天被稱爲"萬國建築博覽"的建築羣。僅北起外白渡橋,南抵金陵東路,1.5公里長的這一段,便鱗次櫛比矗立着52幢各種風格的大廈,有哥德式、巴洛克式、羅馬式、古典主義式、文藝復興式、中西合壁式等。伴着宏亮的鐘聲,海關大樓的身影總是最先引起來訪者的關注,海關大樓是外灘建築羣的主要建築,建於1920xx年,由英國設計家威爾遜設計。建築外觀具有歐洲古典和近代相揉合的折衷主義風格。大鐘仿英國倫敦國會大廈的大鐘樣式製作,在英國造好後運到上海組裝,是世界著名大鐘之一。

黃浦公園建成於1868年8月,它東臨黃浦江,北依蘇州河,是上海最早建造的公園。隨着時代的變遷,公園經過多次改建。1989年是距今最近的一次改建。改建後的黃浦公園,佔地31畝,在保留原有樹木的同時,使綠化面積達10.92畝,並使公園的景點佈置也得到了合理的安排。公園正門內,有——位身軀偉岸的大型青銅工人雕塑,揚着風帆迎向襲來的巨浪,奮勇搏擊,稱爲“浦江潮”。在下沉式的圓島上,建有由-同志親筆書寫題名的上海人民英雄紀念塔,塔下設外灘歷史紀念館。雕塑四周,綠蔭環抱,花團錦簇,是遊客攝影留念的好地方;雕塑後面的紫藤架長廊,供人們休閒憩息;公園內的兩幅大板塊綠地草坪內,種有茂盛的白玉蘭、茶花、桂花……給人以賞心悅目之感。公園整體佈局得體,景點排錯落有致。風景美麗的黃浦公園,集觀光、休閒、教育於一體,是遊覽觀光的勝地。

十里南京路盡頭的陳毅廣場,新中國第一任上海市市長陳毅的塑像昂然矗立。陳毅爲解放上海,建設上海立下丁不朽功勳,上海人民對這位老市長充滿敬意,爲了懷念他,上海市政府決定在南京東路外灘樹立這位老市長的塑像。陳毅塑像坐北朝南,用青銅澆注,高5.6米,底座用紅色磨光花崗石砌成,高3.5米,塑像再現了陳毅同志視察工作時的典型姿態,顯示他一路風塵,勤勤懇懇的公僕形象,又有和藹可親,虛懷若谷的儒將風度。每逢週末,在塑像前都將舉行隆重熱烈的廣場音樂會。陳毅塑像南面是廣場涌泉,它的造型是外周正方,內圈橢圓的現代化噴水池。水柱隨着聲音噴射,時高時低,池底安裝了彩色的光源,夜晚隨着燈光的變換,條條水柱輝映出紅,黃,藍,綠的光束,爲外灘增添了瑰麗的夜景。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0

洛陽白雲山位於河南省洛陽市嵩縣南部伏牛山腹地,是國家級森林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國家AAAA-旅遊景區、中國十佳休閒勝地。景區總面積168平方公路,現已開發白雲峯、玉皇頂、雞角曼(小黃山)、九龍瀑布、原始森林五大觀光區和白雲湖、高山森林氧吧、高山牡丹園、留侯祠、蘆花谷無大休閒區。

白雲山景區地跨長江、黃河、淮河三大流域之水於一峯,集三河之靈於一山,爲中原獨有,堪稱“中原山水大觀”之絕品。

白雲山地處暖溫帶與北亞熱帶過渡地帶,平均海拔1800米,夏季最高氣溫不超過26℃,動植物資源十分豐富。據調查,有動物204種,植物1991種,森林覆蓋率達95%以上,被專家學者譽爲“自然博物館”。境內海拔1500米以上的山峯37座,其中玉皇頂海拔2216米,爲中原第一峯,是看日出觀雲海的最佳處。

這裏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瀑布飛跌,林深谷幽。主要景觀有:

有以中原第一峯玉皇頂、雞角曼、仙人橋爲代表的奇石險峯景觀;以高山杜鵑林、萬畝原始森林、唐代銀杏林爲代表的森林景觀;以九龍瀑布、珍珠潭、黃龍井爲代表的瀑潭景觀;以留侯祠、玉皇閣、烏曼寺、雲巖寺爲代表的人文景觀;以雲海日出、雞角晚霞、金秋紅葉爲代表的物候景觀。

整個景區融山、石、水、洞、林、草、花、鳥、獸爲一體,雄、險、奇、幽、美、妙交相生輝。現已成爲中原地區集觀光旅遊、度假避暑、科研實習、尋古探幽爲一體的複合型旅遊區。

洛陽白雲山景區內林深谷幽,奇峯俊秀,白雲悠悠,置身白雲仙境,總有“人在畫中游,雲在樹上飄,水在空中舞”的美感。-視察洛陽白雲山景區時題詞“中原名山”。穆青題詞“白雲天下秀”,著名書法家啓功先生揮毫“人間仙境白雲山”。

出行時間

鄭州—洛陽的火車特別多,隨時都可以出發。鄭州火車站對面就是中心汽車站到洛陽的大巴很方便。 從洛陽到白雲山有很多選擇: 1、直接從洛陽一運站(火車站對面)到白雲山上,票價46元/人。早晨6:30分發車,而一個小時還有一班(但是週一到週五第二班不一定發車)大下午1:30還有一班,大概行程3個小時。 2、先從洛陽到嵩縣,而後從嵩縣坐車到白雲山。洛陽到嵩縣70公里。嵩縣有很多車到白雲山,到山上大概每人30元左右,但是一定要事先講好,到山上白雲山賓館門口不是山門(山門到山上還有很遠很遠!), 建議用第一種方法,比較快,車子也不錯,車老闆水平也很好,而且時間上也好,可以中午休息一下然後就到九龍瀑布去玩。 從白雲山上到洛陽可以還坐豪華大巴,每天早上7:30,中午1:30分從中心廣場場發車。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1

太姥山位於福鼎市境內東海之濱,距城南約45公里處,雄峙於東海之濱,晴川灣畔,山海相依,傲岸秀拔,氣勢恢宏,景緻獨特,被譽爲海上仙都。分爲太姥山嶽、九鯉溪瀑、晴川海濱、福瑤列島、桑園翠湖5個景區,此外還有冷城古堡、瑞雲寺兩個景點。

山嶽遊覽區是太姥山風景名勝的主體,它包括國興寺、葫蘆洞、一片瓦、九鯉朝天、香山寺、白雲寺、天門寺等7個景區,面積爲24.6平方公里。太姥山在唐宋時已很興盛,歷史悠久,古寺衆多,留下不少歷代文人墨客的遺蹟。當時山南北有三十六寺院,其中以國興寺、瑞雲寺靈峯寺、芭蕉寺、天王寺規模最大。至今國興寺的遺址上尚存石 柱360根,寺前有楞枷寶塔、唐宋時期創作的人物、花卉、禽獸等雕刻和石牌。山中還有歷代名人摩崖石刻“天下第一山”、“山海大觀”、“道仙佛地”等幾十處。

太姥山以石奇、洞異、峯險、霧多“四絕”而名聞遐邇。有“十八羅漢上山”、“仙人鋸板”、“夫妻峯”、“金貓撲鼠”、“和尚講經”、“金龜爬壁”等380景。真是“太姥無俗石,個個似神工,隨人意所識,萬象在胸中。”山中還有許多曲折深遂的巖洞,各具特色。有的內低處延伸,直通海面,曰通海洞,有的向上擴展,可達九鯉朝天石頂端,曰通天洞;有的削避夾巷,見天如線,曰一線天;有的洞中套洞神奇莫測,曰神仙洞……有的洞中可觀日出,有的洞內可觀海潮,有的洞中存丹井有的洞內有龍潭。小的只容幾人小憩,大的可容幹百餘人,甚至可建亭、臺、樓、閣。

溪瀑遊覽區由九鯉溪,及溪口瀑布、龍亭瀑布組成。

村寨遊覽區:位於太姥山東南麓,系畲族聚居地,今是瑞雲畲族民族鄉旅遊者到此可品嚐畲族風味小吃,體驗畲族民俗風情。

列島遊覽區:與太姥山隔海相望,包括大嵛山、小嵛山、鴛鴦、鳥島等13個島嶼。海濱遊覽區包括晴川灣、跳尾灣、大小蒙灣等景點。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2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位於九龍深水埗東京街41號,館內除了展示李鄭屋漢墓外,旁邊還有兩個展覽廳,介紹漢墓的歷史及展示其出土文物。該墓穴是香港政府於1955年興建李鄭屋邨時發現的,從中共發掘出58件文物。從墓磚銘文的字體、內容,以及出土文物等推斷,墓穴建於東漢時期(公元25-220xx年),所埋葬的相信是皇室貴胄。李鄭屋漢墓於1988年被列爲受保護的法定古蹟。

李鄭屋漢墓博物館除展出從漢墓出土的陶器及青銅器外,還設有“李鄭屋漢墓”和“華南漢文化”兩個展覽,通過文字、圖像、照片、地圖、錄像和模型等輔助展品,介紹漢墓的地理環境、發現經過和墓室結構。 李鄭屋漢墓是1955年政府在李鄭屋村夷平山坡,興建徙置大廈時發現的。從墓室的形制、墓磚銘紋及出土文物等推斷,該墓應建於東漢時期,即公元20xx年至220xx年。1988年李鄭屋漢墓被列爲法定古蹟,得以永久保存。爲了穩定漢墓內部的溼度和溫度,減緩墓室的損耗,墓室不對外開放,但觀衆可以透過裝嵌在羨道門口的玻璃,窺探古墓的內貌。

歷史

1955年於李鄭屋邨發現的漢墓1955年8月,香港政府爲應付市民對公共房屋的需求,計劃在李鄭屋村興建徙置大廈。當建築工人進行夷平山坡時,無意發現了一個東漢墓穴。香港大學中文系系主任林仰山教授(Frederick Sequier Drake,1892-1974)於是帶領學生前往研究發掘。據當年的老街坊回憶,在漢墓正式出土前,曾有建築工人用外衣包著古物運離現場。參考了林仰山等考古學家評估後,香港市政局加建了鋼筋水泥硬殼,以保護漢墓受風雨侵蝕。漢墓於1957年由香港市政局接管及開放予公衆參觀,墓內的出土文物都陳列在漢墓旁的展覽館內。1988年12月,李鄭屋漢墓被列爲香港法定古蹟。

由20xx年1月起,爲紀念漢墓出土50週年,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進行一系列的復修工程,包括在墓室頂部加建一個使用鐵氟龍物料製成的天幕,防止雨水造成的滲漏,減低被侵蝕的機會,耗資達100萬港元。墓室過去都沒有采取過任何措施去保護它,在1970年代香港的教科書所見,當時的墓室外圍亦只是一個長滿草的小山坡。直到1990年代後期,前市政局纔在外加建保護設施,並在墓內裝設控制溼度的裝置。今日漢墓的墓室並不對外開放,但是市民可以透過墓室門的玻璃,一睹這個建於東漢時期的墓穴。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3

敦煌莫高窟是甘肅省敦煌市境內的莫高窟、西千佛洞的總稱,是我國著名的四大石窟之一,也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宏大,保存最完好的佛教藝術寶庫。

莫高窟位於敦煌市東南25公里處,開鑿在鳴沙山東麓斷崖上。前秦符堅建元二年(公元366年)有沙門樂尊者行至此處,見鳴沙山上金光萬道,狀有千佛,於是萌發開鑿之心,後歷建不斷,遂成佛門聖地,號爲敦煌莫高窟,俗稱千佛洞。

中國石窟藝術源於印度,印度傳統的石窟造像乃以石雕爲主,而敦煌莫高窟因巖質不適雕刻,故造像以泥塑壁畫爲主。整個洞窟一般前爲圓塑,而後逐漸淡化爲高塑、影塑、壁塑,最後則以壁畫爲背景,把塑、畫兩種藝術融爲一體。莫高窟唐時有窟千餘洞,現存石窟492洞,其中魏窟32洞,隋窟110洞,唐窟247洞,五代窟36洞,宋窟45洞,元窟8洞。

北朝時期洞窟中主像一般是釋迦牟尼或彌勒,主像兩側多爲二脅侍菩薩或一佛、二弟子、二菩薩。塑像背部多與壁畫相連。窟內頂部和四壁滿繪壁畫。頂及上部多爲天宮伎樂。下部爲夜叉或裝飾花紋。中部壁畫除千佛外,主要畫佛傳故事、本生故事和因緣故事。其中本生故事有割肉求鴿、捨身飼虎、九色鹿捨己救人等。

唐爲莫高窟全盛時期,隋代百窟樣式由北朝的中央塔式改爲中心佛壇,組像同前。唐出現一佛、二弟子、二天王或二力士的組合。塑像亦由早期的“瘦骨清秀”造型,重返“豐碩壯實”之貌。窟中壁畫主要是大場面的說法圖和簡單的經變圖。莫高窟最大塑像皆塑於唐,第96窟大佛是莫高窟中最大的塑像。唐代壁畫是多種經變圖,其規模極爲宏偉,表現出天國的壯麗圖景。石窟造像五代時已喪失生命力,宋代起步入衰退。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4

塔爾寺與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倫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並稱爲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是格魯派創始人宗咯巴誕生的地方。由於寺院規模宏大完整,交通方便,已成爲人們遊覽參觀藏傳佛教寺院最集中的地方和青海省最主要的旅遊勝地。壁畫、堆繡和酥油花爲塔爾寺的藝術三絕。塔爾寺是國家4A級旅遊景點,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

塔爾寺位於青海省湟中縣魯沙爾鎮南面的蓮花山中,距省會西寧市25公里。它與西藏的甘丹、哲蚌、色拉、扎什倫布寺和甘南的拉卜楞寺並稱爲我國藏傳佛教格魯派六大寺,是格魯派僧人和信教羣衆的宗教活動中心之一。

塔爾寺是藏傳佛教格魯派的創始人宗喀巴大師的降生地。宗喀巴成名後,有許多有關他靈蹟的傳說。據說在他誕生後剪臍帶滴血的地方長出一株白旃檀樹。明洪武十二年(公元1379年),宗喀巴母親按兒子來信所示,在信徒們幫助下,以這株旃檀樹和宗喀巴所寄獅子吼佛像爲胎藏,砌石建塔,這是塔爾寺最早的建築。後來,該塔一再改建易名,成爲現在大金瓦殿中的大銀塔,是全寺的主供神物,漢語塔爾寺即由此塔得名。明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禪師仁欽宗哲堅贊於塔旁建一靜房,聚僧坐禪。20xx年後,再建彌勒佛殿一座,塔爾寺初具規模,取藏名“袞本賢巴林”,意爲“十萬佛身像彌勒洲寺”。

400多年來,塔爾寺逐步發展成一座具有鮮明民族特色和地方風格的古建築羣,全寺佔地600餘畝,僧舍房層9300多間,殿堂52座,僧人最多時達3600餘人。全寺四山環繞,殿宇宏偉,佛像莊嚴,梵塔棋佈。其中,大金瓦殿和大經堂爲全寺主體建築。大金瓦殿始建於清康熙年間,建築面積456平方米,上下三層,飛檐四出,各抱形勢,歇山式金頂,覆以鎦金銅瓦,牆面用琉璃瓦砌成,圖案精美,殿內紀念宗喀巴的大銀塔,譽爲“世界一莊嚴”,殿堂正門上方懸有清代乾隆皇帝親題的“梵教法幢”匾額。大經堂始建於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民國元年(公元1920xx年)遭火焚後重修,總面積爲2750平方米,經堂內長柱18根,短柱90根,皆用特製地毯包裹,地上鋪設地氈坐墊,可供3000僧人集體誦經,正西方供有無數佛像、藏文經典,設有0、班禪以及寺院法臺座,柱間滿掛各種堆繡的卷軸畫。

此外,尚有彌勒殿、九間殿、三世0靈塔殿、釋迦殿、依怙殿、小金瓦殿、花寺、居巴扎倉、丁科爾扎倉、曼巴扎倉、如來八塔、過門塔、菩提塔、時輪塔、印經院、大喇讓以及各-府邸等。除各種造型精美的佛像、法器、卷軸畫,還保存有宋代的哥窯瓷壇、玉雕、明代的龍瓷瓶、清代的龍魚瓶、竹雕壽星、玉雕觀音等珍貴工藝品,藏有歷代統治階級賜贈的各種匾額和漢藏文碑刻。

塔爾寺是藏族文化藝術的寶庫。明萬曆四十年(公元1620xx年),在三、四世0喇嘛的倡導下,塔爾寺首建顯宗學院,建立講經開法制度,系統學習因明、般若、中觀、俱舍、戒律等顯宗經典。以後又相繼建成密宗、時輪、醫明學院,形成正規的學經制度,學習生圓次等方面的密宗經典和天文、歷算、醫學等方面的知識。現存有數以萬計的有關佛學、藏族歷史、文學、語言方面的文獻圖書,是研究藏學的珍貴資料。此外,該寺的酥油花、壁畫(唐卡)、堆繡。被譽爲藝術“三絕”,譽滿藏區。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5

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導遊,大家可以叫我小王。很榮幸能爲大家服務,今天我帶大家去參觀西安城牆。

我們現在看到的這座古城堡就是明西安城牆,是明初在唐長安皇城的基礎上建築起來的。它是我國中世紀後期歷史上最著名的城垣之一,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最完整的古代軍事城堡防禦設施。

西安作爲千年古都,歷代曾多次修築城牆。它們多數被歷史的塵埃掩埋。我們現在看到的城牆可追溯到隋代。公元1369年,明王朝大將徐達從山西進入陝西,將原來的奉天路改爲西安,意爲“西方長治久安”。拉開了明在西安修築城牆的序幕。歷時8年修築完的城牆外形是一座長方形。城牆高15米,頂寬12—14米,底寬16—18米,周長13.9公里。最底層用黃土與石灰、糯米汁拌合而成,乾燥之後,異常堅固。

西安古城牆包括護城河、吊橋、閘樓、箭樓、正樓、角樓、敵樓、女兒牆、垛口等一系列軍事設施。好了,現在讓我們親自來感受這座科學、嚴密、完整的軍事防禦體系。

這就是我們今天遊覽的西安城牆,它是世世代代陝西人的驕傲,是唐代文明的象徵。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6

主教山小堂建於澳門半島最高點之一的西望洋山上,是一座向航海者的保護神祈禱的小教堂,建造這座教堂的原因是由於當時執行去日本航線的葡萄牙航海者在海上與荷蘭海盜船相遇,卻未受傷害,深信是神靈保佑,許下建堂諾言以謝神思。 看點

每年聖母花地瑪出遊從聖母玫瑰堂出發,最後到達主教山小堂,上百名的信徒沿途唱聖詩、念禱文跟隨,好不熱鬧。 介紹

主教山小堂又稱海崖聖母小堂,1620xx年建於炮臺旁,殿堂簡樸,山徑迂迴,供在澳葡兵彌撒祈禱之用。1892年附近古堡拆除後,聖母堂得以逐步擴大,1835年重建後成爲今天宏偉之規模。教堂建築以高聳的門樓爲主體,三角形的屋頂上站立着聖母塑像,教堂右則爲鐘樓,鐘樓高聳入雲,十分莊嚴肅穆。教堂左則爲1935年加建的主教府。

教堂前是一片寬廣平臺,平臺盡處豎立一尊大理石雕刻而成的聖母像,聖母雙手合十,貌甚慈祥,面臨大海。平臺下有一路德聖母巖洞,循左右環抱之石階而下,即達洞前。巖洞前的空地上有一塊刻有葡文的古銅墓碑,是二十世紀初天主教澳門主教埋骨之處。1920xx年2月18日,約翰鮑連那主教逝世,葬於此。洞內岩石嶙峋,中開拱門,內立聖母像,象徵古時聖母在法國路德城內,當衆顯靈的情景。其間正置祭壇,洞前有鐵柵圍繞,地上設有多排低矮的長石板,供教徒跪拜,懺悔。

教堂四周花徑通幽,古樹濃蔭,建築端麗,環境優美,更可居高臨下,環視南西灣和中國大陸珠海市灣仔的風光,成爲中外遊客喜到的熱門觀光點之一。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7

中國最大的淡水湖。古稱彭蠡澤、彭澤、彭湖或彭蠡,在江西省北部。彙集贛江、修水、鄱江、信江、撫河等水經湖口注入長江。湖盆由地殼陷落、不斷淤積而成。形似葫蘆,南北長110公里,東西寬50~70公里,北部狹窄僅5~15公里。在平水位(14~15米)時湖水面積爲3,150平方公里,高水位(20米)時爲4,125平方公里以上。但低水位(12米)時僅500平方公里,以致“夏秋一水連天,冬春荒灘無邊”,使數百萬畝湖灘地不能大量耕種,還易孳生草灘釘螺。

通常以都昌和吳城間的鬆門山爲界,分爲南北(或東西)兩湖。鬆門山西北爲北湖,或稱西鄱湖。湖面狹窄,實爲一狹長通江港道。鬆門山東南爲南湖,或稱東鄱湖,湖面遼闊,是湖區主體。平水位時湖面高於長江水面,湖水北洩長江。經鄱陽湖調節,贛江等河流的洪峯可減弱15~30%,減輕了長江洪峯對沿岸的威脅。鄱陽湖及其周圍的青山湖、象湖、軍山湖等數十個大小湖泊湖水溫暖,水草豐美,有利於水生生物繁殖。產魚類100餘種,以鯉魚爲主,其次爲青魚、草魚、鰱魚、鱅魚。貝、螺產量也較豐。濱湖平原盛產水稻、黃麻、大豆、小麥,是江西省主要農業區。

鄱陽湖是我國最大的淡水湖,位於江西省北部,該湖區受修河水系和贛江水系影響,枯水期水落灘出,形成草洲河灘與9個獨立的湖泊;豐水期9個湖泊融爲一體,形成鄱陽湖水一片0。該地是遷徙水禽及其重要的越冬地,1992年被列入“世界重要溼地名錄”,主要保護對象爲珍稀候鳥及溼地生態系統。

鄱湖水清、龍蝦飄香,20xx年7月,“鄱陽湖印象”採風活動在江西瑞昌舉行,首屆鄱陽湖龍蝦節持續升溫。本屆龍蝦節以“節慶創品牌、產業謀發展”爲主題,旨在將自然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品牌打響,推向全國。一直以來,鄱陽湖就是我國小龍蝦高產地,鄱陽湖以其清新的水質、豐美的水草締造出肚白、殼紅、原生態的鄱陽湖小龍蝦,贏得“一湖清水出好蝦”的美名。

鄱陽湖聚集了許多世界珍稀瀕危物種,並保存了一定數目,是保存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地方。保護區最爲人們熟悉也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就是鳥類。

鄱陽湖是白鶴等珍稀水禽及森林鳥類的重要棲息地和越冬地。白鶴是我國I級保護動物,野外總數大約爲3,000只。其中90%在鄱陽湖越冬。白枕鶴爲我國二級保護動物,野外大約有5,000只左右,其中60%在鄱陽湖越冬。珍貴、瀕危鳥類還有白鸛、黑鸛、白鶴、大鴇等國家I級保護動物;斑嘴鵜鶘、白琵鷺、小天鵝、白額雁、黑冠鵑隼、鳶、黑翅鳶、烏雕、鳳頭鷹、蒼鷹、雀鷹、白尾鷂、草原鷂、白頭鷂、遊隼、紅腳隼、燕隼、灰背隼、灰鶴、白枕鶴、花田雞、小杓鷸、小鴉鵑、藍翅八色鶇等國家二級保護動物。

浩渺的鄱陽湖在豐水季節,河湖一體,水天一色,一望無際,人在其中,猶如置身-;枯水季節,水落灘出,形成了廣袤的溼地草洲,構成了美麗的江南大草原;區內的沙山,高低起伏,延綿十餘里,構成了壯觀的水鄉大沙漠。保護區所在的吳城鎮,曾與景德鎮、樟樹、河口並列爲江西四大名鎮。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8

南寧南湖:在廣西南寧市東南。湖面積1900畝。上世紀50年代初在邕江古河牀遺址築堤蓄水而成。湖邊修有涼亭、長廊。湖畔有竹林、果園、花圃,景色優美怡人。

廣西南寧市南湖公園,位於南寧市東南部,1972年正式闢爲公園,總面積爲191.92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爲

90.12公頃,水域面積爲101.8公頃,是一座水體景觀與亞熱帶園林風光相結合,便於開展水上游樂活動的綜合性公園。公園內設有李明瑞韋拔羣百色起義陳列館、盆景園、蘭花圃、花圃、兒童樂園、水上游樂城等遊樂設施。南湖周圍建設有南湖廣場、名樹博覽園等景點,是廣大遊客遊覽觀光、休閒娛樂的好地方,也是重大節日舉行遊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景區概況  南湖公園位於南寧市東南部,是一座以觀賞園林植物爲主的具有廣西民族特色和亞熱帶風光特色的綜合性公園。公園位於南寧市琅(lǎng)東開發區,東至茅橋防洪大堤、琅東村和琅西村,南連濱湖路、雙擁路,西接桃源路,北鄰廣西藝術學院、-村和小麻村,總面積爲191.92公頃,其中陸地面積爲90.12公頃,水域面積爲101.8公頃。公園的前身爲南湖苗圃和南湖魚場,20世紀60年代中期合併爲南湖風景區,1973年7月定名爲南湖公園。20xx年10月1日免費開放,每年接待遊客量在500萬人次以上。

遊玩南湖,一是在湖中泛舟,或在湖岸垂釣;一是觀賞富於亞熱帶特色的花卉草木。沿湖綠化區,有棕櫚、蒲葵、假檳榔等熱帶樹木;道路兩旁,種有蝴蝶果、白千層、銀樺等風景樹,百花園培植有金花茶等上百種名貴花卉,還有佛肚竹、南洋衫、中國臺灣相思等名貴竹木。

南湖公園地理位置優越,地城廣闊,主要開展遊覽娛樂服務、園林花卉生產和水產養殖等項目。公園內設有李明瑞韋拔羣百色起義陳列館、檳園、盆景園、蘭花圃、兒童樂園等園中園及遊樂設施,南湖周圍建設有南湖廣場、名樹博覽園等景點。園內湖光水色,碧波盪漾,泛舟湖面漂玉帶;陸地花木交融,四季飄香,綠草如茵,是廣大遊客遊覽觀光、休閒娛樂的好地方,也是重大節日舉行遊園文化活動的重要場所。重要景點南湖

南湖是南寧市城區內最大的內湖。古時,它是茅橋江(邕溪水)舊河道,每 南湖

逢邕江水漲,洪水倒灌進來,使城南受淹。唐景雲年間(720xx年~720xx年)邕州司馬呂仁徵集民工,在此興建分流蓄洪工程,聚水成湖,以減輕洪水災害。湖水淺幹之處,又成了農田。新中國成立後,幾經疏浚,並沿湖植樹種花,逐漸建設成爲風景區。

南湖水體爲東西走向,分爲上湖、中湖、下湖三個區域,總體呈帶狀水系特徵,總體地域跨度較大,南湖駁岸線全長約7975米,其中北岸岸線長3560米,東岸長330米,南岸長3685米,西岸長400米。現建有跨湖長堤和七孔拱橋,以及長達8.17公里的環湖遊道,還有寬約三四十米的環湖綠化帶。人們既可以漫步觀光,也可以乘舟遊湖。

南湖公園由於水面寬闊,樹木翠茂,位置靠近城市中心,遊人比較集中,節日裏的許多文藝活動常在這裏舉行。

李明瑞韋拔羣百色起義陳列館

1984年11月建成。陳列館建築仿照烈士當年活動地區東蘭一帶的壯族民居風格構成,樸實大方,有濃郁的民族特色。-、-、莫文驊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以及老紅軍多次到該館視察工作並題詞。陳列館展廳內陳列了李明瑞、韋拔羣烈土以及百色起義、龍州起義、紅七軍、紅八軍的文物52件、圖 學生正在參觀百色起義陣列館

片140多幅、史料42篇(冊)等資料,生動形象地記載了紅七軍、紅八軍總指揮李明瑞,壯族人民的優秀兒子、卓越的農-動領導人韋拔羣兩位革命先烈的革命歷程和光輝業績,同時也向人們展示了1920xx年到1931年間,由-、張雲逸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領導的百色起義、龍州起義以及紅七軍、紅八軍、左右江革0據地的建立和鬥爭這一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19

瀋陽植物園,位於瀋陽市東陵區高坎鎮中馬村,被命名爲“遼寧省五十大佳景”、“瀋陽市xx大旅遊景觀”和“瀋陽市十大科普教育基地”等光榮稱號的瀋陽植物園,是一座以植物科研、植物科普和植物景觀爲主,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相結合,觀賞性與知識性、娛樂性爲一體的科研、科普基地和旅遊觀光勝地。

瀋陽植物園,位於瀋陽市東陵區雙園路301號,西距市內僅十公里。佔地面積211公頃。其中,綠地面積196公頃,水面6.5公頃,道路及建築6.9公頃。園址境內山崗起伏、湖水盪漾、鬆杉蒼翠、花團錦簇、葉舞藤飛、草坪如鋪、亭臺潔雅、飛瀑如練、五光十色,香飄滿園,步移景異,美不勝收。園區彙集和展示東北、西北、華北和內蒙古等地各類植物1700餘種,有些屬於珍稀植物和瀕危植物,是東北地區收集植物種類最多的植物園。豐富多彩的遊藝活動更令人目不暇接、難於盡顧,特別是五十餘座式樣新奇、情趣各異的“遊藝橋”,以及驚險刺激的“攀巖”尤其讓人稱奇叫絕,心馳神往……這裏堪稱是“植物王國”、“遊藝橋天地”、旅遊觀光休閒渡假的佳境。園內設有火車站,雙園路、沈撫公路(北線)各有公交車相通,往來交通十分便捷,已越來越成爲人們喜愛的瀏覽勝地。另外,在園內湖泊水面上建有五十餘座風格各異的鐵索橋,已成爲遊人熱衷的項目。獨具特色的兒童樂園,驚險刺激的攀巖,更令青少年流邊忘返。這些項目都獲得了國家專利。-

自然地理

瀋陽植物園地處市區東北部低山丘陵邊緣。這些低山丘陵源於著名的長白山脈,是長白山吉林哈達嶺的延續部分。這片逶迤起伏的山嶺至瀋陽、撫順交界地區的觀音閣,向西與棋盤山之間形成一條支脈,此脈又分出四個分支:一支由棋盤山向西,沿蒲河右岸而下;一支以輝山爲主峯,向西南綿延於滿堂鄉和英達鄉管界;一支向西南經滿堂至福陵天柱山結爲主峯;一支由觀音閣向西南縱貫於高坎鎮境內,直抵渾河北岸。植物園即處於後一條分支的末端,與福陵天柱山東西相望。地理座標爲東經123°37′52″至54″,北緯41°51′35″至37″。海拔最高爲106米,最低爲75米(市內海拔一般僅爲45米),高低落差達31米。地勢基本呈四周高、中間低。地形曲折多變:有起伏的丘陵、臺地,有縱橫交錯的溝壑,有波光粼粼的湖泊,有寬敞平坦的開闊地。土壤爲山地棕壤,偏酸性。植被屬於北溫帶華北、內蒙、長白植物區系三者交匯的中間過渡性地帶,具有多種植物栽培和引種馴化的優越條件。南靠沈撫公路(北線),西靠雙園路。-

歷史沿革

俗語說“無古不成今”。瀋陽植物園地區亦有許多歷史人文史蹟可尋。據歷史資料記載,瀋陽植物園周圍的“舊站”、“高坎”、“上馬”(史稱“上馬家灣子”)、“中馬”(中馬家灣子)、“下馬”(下馬家灣子)、“煙臺”(史稱“煙臺尼魯”)、“七間房”、“中水泉”等都是清初已有的古老村落。其中,舊站、高坎、七間房、煙臺從前曾有“祥雲寺”、“龍泉寺”、“青雲寺”和“關帝廟”等古剎(今俱不存)。而舊站的年代要比其它村寨的年分還要早出多年。瀋陽植物園南門之前的大道—沈撫公路(北線)還是一條千年古道,清代稱其“大御路”,當年,康熙皇帝、乾隆皇帝、嘉慶皇帝及道光皇帝等多次途徑此路,往返於盛京(瀋陽)、興京(新賓)祭祀祖陵。謁陵隊伍往返時要在煙臺村設立“尖營”,以供皇帝進食“午膳”。屆時,盛京五品以上-要在煙臺村聚集,跪迎皇帝入都,貫穿園內的沈撫鐵路原名“奉海鐵路”,是1920xx年由東北人民自力更生所建。此前,東北地區鐵路都是帝國主義列強所修。奉海鐵路是東北近百年史的重要歷史遺蹟,是向廣大青少年進行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教材;1958年毛澤東主席去撫順途中至舊站(高坎公社所在地)視察。翌年在此籌建植物園。兩者可謂歷史巧合。- 瀋陽植物園建園四十多年來,經歷屆領導和幹部、職工辛勤開拓建設,特別是近十幾年的深化改革和開放,已將其建設成爲一座規劃合理、佈局得體、造園講究、內涵豐富、園容整潔、服務優良,深受廣大遊人喜愛的新型植物園。瀋陽植物園整體佈局以沈撫鐵路爲界分爲南北兩部。南半部爲植物專類園、翠湖與攀巖遊覽區、靜潭與菱角溝遊藝橋區、科普園區、星星樂園等主要遊覽園區;北半部有蒸汽機車陳列館、賓館及植物種植區。 瀋陽植物園創建於1959年10月,由時任瀋陽市委-的焦若愚同志指示籌建。植物園在創建之初隸屬於瀋陽市城市建設局,1962年由瀋陽市園林處接管;“文革”期間被撤消建制併入“東輝林場”;1973年恢復建制;1981年瀋陽市園林處與瀋陽市綠化處機構分設,植物園劃入綠化處;1988年改屬瀋陽市園林科學研究所;1994年重新歸屬瀋陽市城建局,成爲局直屬事業單位。1993年9月正式對外開放。

雲南名勝古蹟導遊詞 篇20

女士們、先生們:

非常歡迎大家來中國四大佛教名山之首的五臺山旅遊觀光,現在我們正行進在忻州至五臺山的公路上,利用行車時間我先向大家介紹一下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概況

五臺山是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位於山西省忻州地區東北部,風景區絕大部分坐落在以臺懷鎮爲中心的五臺縣境內,有小部分跨繁峙、代縣和河北阜平,周邊達500餘里。五臺山的壯美風景在於它的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和奔流不息的清水河,五臺山的名勝精華則是它那衆多佛教寺廟。

五臺山這一名稱是對五座山峯的共同特點的形象概況。東西南北中五座高峯的山巔都是高大的緩坡平臺,所以叫五臺山。五臺的海拔高度多在2700米以上,最高的北臺海拔達到3058米,爲華北第一高峯,素有“華北屋脊”之稱。地處黃土高原的山西,絕大部分地區乾旱少雨,而五臺山例外。這裏山高林深,氣候涼爽,降雨較多,植被覆蓋率很高,風光秀麗,景色壯觀,有清涼山之稱,是旅遊避暑的勝地。五臺山雖然山高谷深,但交通比較方便,有“四關一門”與外部相通。北部有華嚴嶺鴻門巖關,通往繁峙縣境,西部有峨嶺關通往代縣,東部有龍泉關通向河北阜平,東南有牛道嶺關可通盂縣、陽泉,南部有大關連通定襄、忻州和太原。

五臺山主要是以佛教聖地而名揚天下的。那麼五臺山是如何成爲佛教聖地的呢?東漢明帝永平十一年(公元68年),印度兩位高僧攝摩騰、竺法蘭在中國傳播佛教,當他們來到五臺山,見五座臺頂拱圍臺懷腹地,其山形地貌與釋迦牟尼佛的修行地靈鷲山幾乎相同,返回洛陽後就奏請漢明帝去五臺山修建寺院,明帝准奏頒旨,在五臺山修建了大孚靈鷲寺,即今天顯通寺的前身,成爲與洛陽白馬寺齊名的我國最早的佛寺之一,五臺山也就成爲佛教聖地。從此五臺山的佛寺越來越多,香火日盛一日。到南北朝時,五臺山已有寺廟200多處,唐代更達到360多處,有僧尼3000餘人。但由於唐武宗、周世宗兩次大規模滅法,全山佛寺幾乎全部被毀。宋、元、明、清,五臺山的佛寺逐漸得到恢復和發展,明朝時寺廟已近104處。清朝的康熙、乾隆、嘉慶諸帝均對五臺山佛寺極爲重視,不斷投入巨資予以修建,到清末,五臺山共有寺廟122處,其中青廟97處,黃廟15處,僧尼1000多人。

五臺山現有寺廟50餘座,儘管與歷史上不能相比,但在四大佛教名山中仍然是寺廟最爲集中,香火最爲旺盛的。而且五臺山的佛寺,唐、宋、遼、金、元、明、清各代以及民國均有遺存,建築宏偉,式樣繁多,精細嚴整,手法典型,連續性強,本身就是一部唐代以來中國建築史,是研究和欣賞中國古建築的難得場所。另外,寺內佛教造像手法多樣,技藝高超,泥塑、木雕、銅鑄、玉雕應有盡有,同樣是欣賞我國佛教造像藝術發展演變的最佳場所。

前面這個小城叫東冶,東冶鎮西北10餘里便是我們這次五臺之行的第一個遊覽點——南禪寺。

南禪寺:南禪寺到了。我們從南路上五臺山,首先遊覽這座古剎,事實上已經登上了五臺山文物的最高峯。因爲南禪寺內有我國現存最古老的木結構建築——大佛殿。大家可能知道,山西素有地上文物博物館的美譽,現存古建築,其數量之多、價值之高都居全國之首。國家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35處,省級重點保護的文物單位有284處。宋金以前的木構建築有106處,佔全國同期建築物的70%以上。山西的古建築以五臺山地區最爲集中,而五臺山的古建築又以南禪寺最爲古老。

南禪寺位於五臺縣陽白鄉李家村附近小銀河一側的河岸土崖上,廟宇坐北朝南,迎面和背面各有一道山樑,寺旁渠水環繞,林木繁茂,紅牆綠樹,溪水青山,極爲幽靜。南禪寺就是在如此美麗的環境中已經存在了1200多年。寺院並不大,佔地約3000多平方米,南北長印米,東西寬51米,分兩個院落,共有殿堂六座,即大佛殿、東西配殿及南過門殿等。

大佛殿爲寺院主體建築,面寬和進深都是三間,而內裏卻是一大間,是單檐歇山頂建築,共用十二根據柱支撐殿頂,牆身並不負重,只起間隔內外和防禦風雨侵襲的作用。四周檐柱柱頭微微內傾,四個角柱稍高,使得層層伸出的斗拱翹起。這樣,大殿既穩固又俏麗,是典型的唐代建築風格。據大殿橫樑上題記可知,此殿重建於唐德宗建中三年(公元782年),距今已有1217年,是中國現存所有木構古建築的老大哥。這也是南禪寺海內外聞名的主要原因。殿內的塑像都是唐代作品,以釋迦牟尼佛爲中心,兩旁是文殊、普賢二位菩薩,其餘爲大弟子阿難和迎葉及護法天王等羣像,主次分明,錯落有致,營造出佛界肅穆而和諧的良好氛圍,不論是結跏趺坐於正中的佛主,或者是騎獅的文殊菩薩和乘象的普賢菩薩,抑或是凝神肅立的阿難和迎葉,還是威猛雄壯的護法天王,個個神態自若,表情逼真,若動若靜,栩栩如生,都是藝術精品,其風格與敦煌莫高窟彩塑如出一轍。佛壇四周嵌有磚雕70幅,是唐代磚面浮雕藝術傑作,同樣頗具藝術價值。置身大佛殿內,猶如進入一座唐代藝術殿堂,不論建築,還是塑像、磚雕均是稀世國寶。

走出大佛殿,大家可能產生這樣的疑問,這樣一座唐代建築爲何能夠完好地保存下來?答案應從三方面去找。從地勢和氣候上說,這裏高而背風,較爲乾燥,有利於木構建築物的完好保存;從所處地理位置上講,南禪寺遠離寺廟最集中的臺懷鬧區,藏於偏僻山鄉之中,不太引人注意,所以能夠躲過唐代以後歷次大規模滅法和刀兵之劫;最後還要歸功於當地人民羣衆的精心保護,免去了可能發生的其他人爲破壞。正是這幾方面的原因,從而使南禪寺這座千年古剎得到完善的保存。解放後,國家對古剎極爲珍視,列爲全國重點保護文物單位,撥專款進行維修,進而使南禪寺得到了更好的保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