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活動方案(通用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2W

科學活動方案 篇1

[目標預設]

科學活動方案(通用21篇)

1.嘗試用遊戲棒架起彩泥的方法,發現“三腳架”具有穩定性。

2.在製作“三腳架”的過程中能發現並樂意解決問題。

3.喜歡科學探究活動,體驗操作和成功的樂趣。

[活動準備]

1.遊戲棒、橡皮泥、扭扭棒、竹籤、鈴鼓等。

2.課件。

[教學過程]

一、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初次嘗試用筷子把彩泥撐起來。

1.出示遊戲棒和橡皮泥。

(1)這是什麼?我們平時是怎麼玩的?

(2)看誰能用一些筷子把橡皮泥穩穩地撐在桌上,想接受挑戰嗎?(想)那待會就請小朋友去試一試,可以多選幾根遊戲棒哦,然後稍稍用點力插進橡皮泥裏,插完後要稍稍調整角度,鬆開手試試會不會倒,會倒就說明還沒有成功,還需要在繼續試,如果能撐起來不倒,說明你成功了,那就請你把成功的作品放桌上不動,人走到座位上休息一下,好嗎?現在就請小朋友用桌上的材料去試試看。誰能用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讓橡皮泥穩穩地站在桌上?看看你用了幾根筷子?

2.幼兒自由嘗試,教師指導。

3交流嘗試結果。

(1)你們都成功了嗎?你用了幾根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的?

(2)師:誰來介紹下,你成功了沒有?你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的?你是用什麼辦法讓筷子起來的?上面怎麼插的?下面呢?

(3)教師小結:我們在做的時候,每根遊戲棒的一頭插在橡皮泥的中間,要靠靠攏,高度一樣高,下面呢,要分分開,才能將橡皮泥撐起來的哦。(比較幼兒的作品,根據實際情況引導幼兒發現棒必須撐開才能站起來)【評析:“三腳架”在人們的生活中運用得比較廣泛,但是孩子們可能關注得比較少,有時候就算見到了也不一定會注意它、探究它。我利用孩子們在玩遊戲棒的過程中提出遊戲目標,要幼兒用一些遊戲棒和橡皮泥結合,使在沒有外力的情況下直立着靠在一起不倒下。孩子們在操作過程中先試,在試試玩玩中對於結果也很驚奇。】

二、第二次探索,嘗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

1.交代操作要求。

師:剛剛大部分小朋友都成功了,沒成功的也不用灰心,等會老師給你們機會繼續完成!那接下來我們要接受新的挑戰咯!你準備好了嗎?那聽清楚了:我想請你們試一試,用最少的遊戲棒將橡皮泥穩穩地撐起來。是用最什麼的遊戲棒將橡皮泥撐起來?是要比一比誰用的遊戲棒最少哦?再試試看吧!

2.幼兒探索,教師指導。

3.交流操作結果。

你最少用了幾根遊戲棒把橡皮泥撐起來了?(3根)有沒有比3根更少的了?

4.小結。

我們發現,圍繞一箇中心點,把三根遊戲棒搭成一個三角形,就能又方便又穩固地把橡皮泥撐起來。它有一個好聽的名字,叫“三腳架”。

【評析:第二個環節中,我提出用最少的小棒使其站起來,很多幼兒在第二次操作中帶着遊戲的目的來操作,對活動越來越感興趣。這一系列操作活動試圖通過活動來引導幼兒進一步關注身邊的科學現象。】

三、介紹各種“三腳架”,結合生活,談談三腳架的作用。

1.人們根據這個發現做了很多有用的架子,在生活中你有沒有看見過三腳架?它有什麼用?

2.用課件演示各種三腳架。

老師帶來了幾張圖片,看看它們的三腳架在哪裏?請你找出來?(請幼兒用筆劃出三腳架的位置)(1)(出示相機三腳架圖片)師:看看這是什麼三腳架?他有什麼用啊?(拍照的時候可以把照相機放在上面,這樣拍照就更穩更方便了)(2)(出示畫畫三腳架)師:那這個是什麼三腳架?(可以在上面畫畫,有了這個三腳架啊,就可以把紙架在上面畫畫了,很方便)(3)(出示三腳凳圖片)師:看看這張凳子和我們坐的不一樣吧,它有幾隻腳?所以我們叫它三腳凳。(4)(出示多層三腳架)師:這個呀是多層三腳架,它的每一層都可以用來放一些生活用品,可以放很多東西,不佔地方,非常方便。(5)(出示架子鼓圖片)師:看看這張圖片中哪裏有三腳架?圓圓的那個可以敲出聲音來的是什麼啊?(鼓)在鼓的下面有三腳架,所以叫它架子鼓。

【評析:通過幼兒自主探索,發現“三腳架”支撐的原理,培養幼兒發現解決問題的能力。結合圖片講述生活中的“三腳架”,提升幼兒的知識經驗。幼兒在觀察過程中,既理解、掌握了相關的知識點,又體驗了探索的樂趣、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了幼兒對科學探究活動的興趣。】

四、用三腳架原理製作“架子鼓”,體驗成功的樂趣。

1.介紹材料及製作要求。

這裏有一些竹籤和扭扭棒,請你們用“三腳架”的原理,三人合作製作一個鼓架,把鈴鼓撐起來。一個人拿住竹籤,一個人用扭扭棒把竹籤紮緊,注意要多扭幾圈。再把三根竹籤撐開來,擺成三腳架的樣子。(請個別幼兒配合示範)【評析:中班的孩子都已經有了一定的操作經驗,但合作的能力需要在各種活動中不斷加以鞏固和提高的。而對於科學活動來說,培養孩子正確的科學態度、方法和技能無疑也是不可或缺的內容。因此,老師也有意識地在活動中設計了合作的要求,讓幼兒在學習同伴互助、有效利用同伴資源的同時學會交流與分享,從而獲得共同發展。】

2.幼兒操作,教師指導,提醒幼兒一定要把竹籤紮緊。

3.展示作品,請幼兒演奏,感受成功的樂趣。

科學活動方案 篇2

教案學習摺紙飛機

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的動手與動腦能力,激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2.讓學生在觀看國產飛機圖片的同時,增強民族自豪感與愛國激情;

3.讓學生學會紙飛機的一些兒常用折法;

教學內容:

1.引題:有人說,理想是一盞明燈,指引我們由黑暗走向光明,走向成功。老師想問一下,你們的理想是什麼呢?(注:可以讓學生思考1分鐘,然後讓大家舉手發言,亦可點名發言。總之,時間控制在5分鐘以內。)教師總結:同學們的理想都很好,希望你們以後多多努力。剛纔某某同學說想當一名飛行員,請問誰能描述一下飛機的樣子?你能說出幾種比較的飛機的名字嗎?

2.向同學們展示一些兒的飛機的圖片,並對中國的飛機予以重點介紹。

3.國小一年級科學教案《學習摺紙飛機》:在生活中,我們通過網絡、電視等多種途徑見過飛機,但是大家可能沒有親手沒過飛機。今天,我們來學習一下紙飛機的折法,滿足大家的願望。(由教師示範幾種摺疊紙飛機的方法,讓大家觀摩)

4.讓學生6人一組,運用創造性思維,集思廣益地去學習和創新紙飛機的折法。(可以點名讓每個小組到講臺上展示成果,由大家進行評選。然後,讓大家相互贈送紙飛機,並寫上祝福語)

5.可以向學生簡單講述一下紙飛機的飛行原理,但不要求學生掌握。(紙飛機的飛行原理與實際真飛機的飛行原理是一樣的。即飛機在飛行時,機翼上下的空氣運動速度不一樣,機翼上快,機翼下慢,根據伯努利流體力學方程(流體速度越快,其壓力越小),機翼上下就有壓力差,其差就是上升力,將飛機上舉而飛行了)

6.結束:時間過得真快,這節課就要和大家說再見了。今天我學習了紙飛機的不同折法,並欣賞了一些兒飛機的圖片。希望大家課後積極思考,創新幾種紙飛機的折法,老師可是會獎勵一朵小紅花的哦!好了,下課!

科學活動方案 篇3

【活動目標】

1、幼兒觀察實驗,感知施加相同的力,受力面越小產生的作用越大。

2、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培養幼兒獨立思考能力。

3、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4、學會積累,記錄不同的探索方法,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有很多種。

【活動準備】

1、小桌子(在泡沫板的四角釘上四顆釘子做成);

2、沙箱、沙子、玻璃杯、削好的鉛筆、充氣的氣球、桌子。

【活動過程】

一、玩一玩:

1、幼兒模仿小雞、小天鵝聽音樂在沙池中做遊戲。觀察遊戲後留下的腳印。

2、提問:學小雞、小天鵝走,留下的腳印有什麼不同?

(1)小天鵝走時全腳掌着地,腳印是平平的。

(2)小雞走時腳尖着地,留下的腳印是深深的。

二、幼兒探究活動一。

1、探究的問題:用同樣的力,小桌子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淺一樣嗎?

2、試一試。

(1)把小桌子的桌面朝下放在沙箱的沙土中,用手指使勁按小桌子。

(2)把小桌子的桌腿立在沙土中,用手指使勁按小桌子。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說一說我的發現。

(1)桌面朝下時,可看到桌面只稍微陷入沙土一點。

(2)把桌子正放時,可看見桌腿陷入沙土很深。

三、幼兒探究活動二。

1、探究的問題:用同樣的力,玻璃杯不同的面陷入沙土的深淺一樣嗎?

(1)把玻璃杯口朝下扣在沙箱裏,用手掌使勁按玻璃杯。

(2)把玻璃杯口朝上平放在沙箱上,用手掌使勁按玻璃杯。

2、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3、說一說我的發現。

(1)杯口朝下時,杯子陷入沙子很深。

(2)杯口朝上時,杯子幾乎不往沙子裏陷。

四、幼兒探究活動三。

1、探究的問題:用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削尖),在兩個手指上留下的痕跡有何不同?

2、試一試。

幼兒用左右手指擠壓鉛筆的兩端(一端平面,一端削尖)。

3、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4、說一說我的發現。

(1)尖的頭紮在手指上有很深的印兒。

(2)另一個手指幾乎不出現痕跡。

五、幼兒探究活動四。

探究的問題:手指與手掌同時擠壓氣球兩側,氣球變化一樣嗎?

六、試一試。

1、幼兒用手指與手掌同時擠壓氣球兩側。

2、記一記我的實驗過程。

3、說一說我的發現。

(1)用手指壓的地方深深地凹進去。

(2)用手掌壓的地方沒有變化。

七、遊戲:幫小雞過河。

小雞要過河,可是它的腳太尖,剛下河就把冰踩碎了,用什麼方法可以幫助小雞過河?

1、給冰上鋪上薄板,讓小雞踩着板過河。

2、給小雞做一雙大鞋,讓它穿着大底鞋過河。

八、拓展思路。

在平整的水泥地上鋪一張白紙,上面放一張複寫紙,再鋪一張白紙,脫掉襪子,用單腳踩在紙上,然後擡起腳拿起紙,在上下兩張紙上都看不到腳印。請幼兒用圓珠筆在白紙上輕輕寫字,上下兩張紙都能留下深深的字跡。

科學活動方案 篇4

活動目標:

1.利用不同的材料製造人工雨。

2.創造下雨情景,感受想象創造的樂趣。

3.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4.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5.培養幼兒對科學現象進行探索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提供一些供幼兒製造雨的材料,如可樂瓶,有孔的瓶蓋,吸管,樹葉,海綿等,分類放在材料筐內。

2.準備幾盆清水放置在室外。

活動過程:

(一)說說我認識的雨

師:1.小朋友,你們看到過下雨嗎?你們看到的雨是從哪裏來的?

2.下大雨時是怎麼樣的?什麼聲音?(嘩嘩譁)

3.下小雨時是怎麼樣的?什麼聲音?(淅瀝瀝)可引導幼兒用動作表示

4.你知道雨有什麼用嗎?

(二)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今天請小朋友們來當一回“降雨師”,我們也來下一場雨吧。

1.參觀材料

老師準備了很多材料,請你用小眼睛仔細看一下

(1)幼兒參觀

(2)交流

你看到了什麼材料,教師根據幼兒說的,逐一出示材料

2.引導幼兒探索人工降雨的方法:

你們能用這些材料把水變成雨嗎?

教師提出操作要求:選你喜歡的材料找一塊空地進行嘗試,注意不要將水弄到自己的身上或別的小朋友身上。

幼兒自由探索

(1)樂瓶降雨:在可樂瓶內灌些水,擰上有孔的瓶蓋,向地上噴射雨

(2)管小雨:吸管蘸上水,向空中甩一甩,下小雨了

(3)海綿雨:將海綿吸飽水,一擠,下雨了

(4)樹葉雨:用樹葉兜水,向空中撒雨

(5)牙刷雨:用牙刷蘸點水,向空中甩一甩,下雨了

(6)小手來降雨:舀一把水灑灑是小雨,捧一捧水淋下來是大雨

3.請幼兒分享自己是怎麼樣人工降雨的,演示降雨的方法

(三)給花草樹木下場雨

師:花草和大樹渴了,請爲他們下場雨吧。

請幼兒選擇一種或幾種材料,給花草樹木下下雨。

科學活動方案 篇5

【活動目標】

1、感知“軟”和“硬”。

2、學習運用感官來探索各種玩具。

3、培養合作能力。

【活動準備】

準備布娃娃、塑料娃娃、海綿、棉花、石頭、木塊。

【活動過程】

一、猜猜說說。

1、出示布娃娃和塑料娃娃,請幼兒猜猜哪一個軟,哪一個硬。

2、讓幼兒輪流抱兩個娃娃,說說有什麼不一樣的感覺,找出哪個是“軟兄弟”,哪個是“硬兄弟”,看看自己猜的對不對。

3、教師介紹“軟”和“硬”。

二、摸摸比比。

1、教師出示海綿、棉花、石頭和木塊等物品,鼓勵幼兒用手觸摸物品。

2、鼓勵幼兒說說觸摸的感覺,引導幼兒進一步區分“軟”和“硬”。

三、找找分分。

1、請幼兒分頭在班級尋找“軟”和“硬”的玩具。

2、鼓勵幼兒將找回的玩具按照“軟”和“硬”進行分類。

【活動延伸】

1、將石頭、棉花、木頭等軟硬質地不同的物品投放到科學區,指導幼兒進行分類。

2、將石頭、海綿、布料等物品投放到美工區,引導幼兒利用這些物品自由創作。

科學活動方案 篇6

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探索飛“飛盤”的不同方法,以及探索不同形狀的飛盤與距離遠近的關係。

2、培養幼兒勤於探索、樂於發現的科學精神,激發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重難點:

探索飛飛盤的方法、不同形狀的飛盤與距離遠近的關係

活動準備:

三角形、圓形、長方形飛盤各8個、裝飾好的飛盤3個、黑板、活動場地安排

活動過程:

一、玩飛盤

1、出示3種形狀的飛盤,鼓勵孩子自由玩

2、小結玩的多種方法,引出方法――飛飛盤

二、探索飛的方法

1、同種形狀兩兩結對飛飛盤,比一比誰飛的遠

2、小結飛飛盤的多種方法

三、探索誰飛的遠

1、3人一組(三角形、圓形、長方形)用科學的方法飛飛盤,比一比誰飛的最遠

2、集中交流:哪個飛盤飛的最遠,爲什麼?

3、小結:圓形飛盤在飛的時候轉的很快,空氣寶寶推它的力量就很小,飛的也就遠了。長方形、三角形飛盤在飛的時候轉的比較慢,空氣寶寶推它的力量就比較大,所以就飛的近了。

四、活動延伸

看老師的飛盤漂亮嗎?請你們也給飛盤打扮一下,再來玩玩。

科學活動方案 篇7

活動目標

1、明白有各種聲音,不同的聲音能告訴我們不同的事情。

2、初步懂得東西振動就產生了聲音。

3、發展注意力和聽辨聲音的潛力。

活動準備

1、課件-聲音

2、小鈴、小鼓鼓、木魚等玩具。

活動過程

一、聽聲音引入課題,激發幼兒興趣

課件:聲音

1、請小朋友閉上眼睛聽一聽這是什麼聲音?

(1)笑聲

(2)哭聲

(3)打呼嚕聲

請小朋友睜開眼睛

2、剛纔,你聽到了什麼聲音?

讓幼兒說一說聽到的聲音,引起幼兒聽辨的興趣。

3、你們還想聽其他的聲音嗎?

請小朋友再閉上眼睛

(1)吃東西的聲音

(2)打噴嚏

(3)鐘錶的秒針

回答老師,聽到了什麼聲音?(幼兒自由發言)

二、認識聲音

1、你們明白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嗎?

(讓幼兒根據自己的理解說一說)

(1)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實驗:敲鼓

(透過實驗讓幼兒理解物體的震動)

讓幼兒把小手放在小鼓上,老師用鼓槌敲幾下,讓幼兒透過

耳聽、手模、眼看、感知物體發出聲音時在不停地振動。

(2)小朋友用什麼能聽到聲音?耳朵是怎樣聽到聲音的?

耳朵具有辨別振動的功能,能將振動發出的聲音轉換成神經信號,然後傳給大腦。

(3)你們明白耳朵除了能聽聲音,還有什麼作用嗎?

告訴幼兒,我們的耳朵還能幫忙我們持續平衡。

耳朵很重要,我們必須要保護耳朵!

三、幼兒操作,感知震動產生聲音

1、請小朋友玩一玩桌子上這些小鈴、小鼓、木魚等玩具。

提醒幼兒邊敲邊觀察,注意聽不同的物體能發出不同的聲音,

讓幼兒感知物體發出聲音時在不停地振動。

小結:物體振動產生了聲音。我們用耳朵來聽各種聲音。

2、討論什麼樣的聲音好聽。

(1)播放音樂

(2)播放噪音

讓幼兒感知樂音和噪音,引導幼兒結合日常生活經驗相互說一說各種聲音,

好聽的聲音,不好聽的聲音。

四、遊戲:聽一聽

1、幼兒兩人一組,其中一人發出不同的聲音,另一名閉上眼睛傾聽,

說說聽到了什麼聲音,明白了什麼事情。

2、透過遊戲讓幼兒明白不同的聲音能夠告訴我們不同的事情。

如:敲門有人來了,打呼嚕有人在睡覺等。

科學活動方案 篇8

本課是國小科學三年級上冊《風》的內容,通過本課的學習,讓學生通過積極參與、討論和動手實驗,認識空氣流動就是風,從而體會到風的大小、冷熱,認識到大自然的風對人類生活有什麼好處和壞處。

學情分析

科學教學要實現教學的任務就必須對學生這一教學活動的主體有充分的瞭解與分析。其中包括他們身心發展的一般規律與特點;影響學生掌握知識、發展能力的各種因素;以學習動機爲核心的非認知因素以及學生集體對教學的影響。這樣纔能有效地調整教師的教學,調整課堂設計,調整教學方法,協調教學環境等等,實現真正意義上讓學生髮展的教學任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引導學生藉助媒體的實驗方法,推斷空氣流動可以形成風。

(2)通過對教室裏的空氣流動的探究活動,知道教室裏的空氣也在流動。

(3)認識流動空氣就是風,體驗到空氣流動得越快,風越大;空氣流動得越慢,風越小。

(4)能說出大自然中不同的風,並認識它們的好壞處。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教室裏空氣流動的探究活動過程,體驗空氣流動就是風的探究過程。

(2)能根據假想的答案,自行設計觀察空氣流動的方法,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學生認識科學存在與周圍世界,培養學生樂於研究周圍世界的科學精神。

(2)養成保持室內空氣流動的衛生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

建立空氣流動與風之間的聯繫,即“空氣流動就是風”的真正理解。

教學難點

藉助觀察受風影響的可見物運動情況來觀察教室裏風的運動情況。

科學活動方案 篇9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知道,有的東西在水裏沉,有的東西在水裏浮,引起幼兒對沉浮現象的興趣。

2、讓幼兒知道,人們利用沉與浮的原理創造發明了船,造福人類

3、培養幼兒的創造性思維,發展幼兒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動準備:

幼兒準備:水、玻璃杯、肥皂盒、能沉能浮的各種物體如:玻璃球、珠子、石子、鐵釘、紙片、塑料娃娃乒乓球、積木、空瓶子、鑰匙、橡皮泥、樹葉、小碗、磁鐵、筆、)若干。

教師準備:水、透明的玻璃缸、玻璃瓶、橡皮泥、同一大小,同樣顏色的鐵球和皮球

活動過程:

一、創設情景。

幼兒聽音樂進實驗室,看到各種試驗材料,激發幼兒的操作慾望。孩子們,想不想從國小好本領,將來成爲一名了不起的科學家呢?今天請小朋友來當小科學家,一起做實驗,學習新的知識。

二、實驗

幼兒嘗試(1):誰沉誰浮

請小朋友看盒子裏有什麼東西,請你把它們輕輕地放到水裏,仔細觀察,誰沉誰浮?

幼兒嘗試.

得出結論:有的物體漂(浮)在水面上,有的物體落(沉)入水底。

教師總結:象乒乓球、積木、空瓶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浮,象鑰匙、橡皮泥、小石頭、釘子在水中的現象叫做沉。

幼兒嘗試(2)重沉輕浮

科學活動方案 篇10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知道蝴蝶的翅、蠅的眼、蟋蟀的耳、昆蟲的觸角等方面的特殊構造,瞭解蚜蟲和草蛉之間的生活習性,從而獲得對昆蟲世界更多的瞭解。

過程與方法:會使用放大鏡耐心仔細地觀察昆蟲的特殊構造和本領,發現昆蟲王國的更多祕密;知道使用工具比只用眼睛觀察獲得的信息更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在獲得更多昆蟲知識的過程中,進一步激發探索昆蟲世界的興趣。

教學準備:

1.分組材料:昆蟲或昆蟲標本、放大鏡、學生活動手冊。2.有關昆蟲世界的圖片、視頻資料和多媒體課件。教學過程:一、引入

1.對話:我們曾經觀察過螞蟻、蝗蟲、蠶蛾,他們的身體分爲幾個部分,有哪些共同特徵?

2.講解:像螞蟻、蝗蟲、蠶蛾這樣,身體分爲頭、胸、腹三部分,頭上有觸角,胸部有三對足的動物都屬於昆蟲。

3.你知道蝗蟲頭上的觸角是什麼樣的嗎?誰能來畫一畫?

像昆蟲的觸角、眼睛、耳朵這些細小的器官我們平時看得並不是很清楚,今天我們就藉助放大鏡來觀察它們的特殊構造,也許會發現昆蟲世界的許多祕密。

二、觀察昆蟲的部分器官

1.教師提供昆蟲或昆蟲標本,學生分組觀察蝴蝶的翅,蜻蜓或蝗蟲的眼睛,昆蟲的各種觸角、口器等。要求先用眼睛觀察,再用放大鏡觀察,邊觀察邊記錄在學生活動手冊裏。

2.交流自己的發現。蝴蝶的翅

交流自己對蝴蝶翅的觀察與發現。

教師利用多媒體素材展示蝴蝶的翅,並呈現文字“每個美麗的鱗片都有一個小柄,像魚鱗似的鑲嵌在翅上的鱗片窩裏。鱗片上有幾十條到上千條脊紋,它們具有很好的折光性能。脊紋上還有很多並列的薄片,像書頁一樣疊合在一起。這些脊紋在光照下閃射出美麗的光芒”。

昆蟲的複眼

交流自己對昆蟲複眼的觀察與發現。

教師利用多媒體素材展示蜻蜓的複眼,並呈現文字“蝴蝶有1.2~1.7萬個小眼,蜻蜓則有1~28萬個小眼,家蠅有4千個小眼。昆蟲的複眼雖然由許多小眼組成,但它們的視力遠不如人類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2米遠,蒼蠅只能看到40~70毫米。可是,昆蟲對於移動物體的反應卻十分敏感,當一個物體突然出現時,蜜蜂只要0.01秒就能做出反應”。

昆蟲的耳朵

交流自己對昆蟲耳朵的觀察與發現。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蟋蟀的耳朵,並呈現文字“耳朵長在前足脛節上,是一個膜狀構造,稱爲鼓膜聽器。螽斯、蟋蟀的聽器外形爲卵圓形或縫隙狀,鼓膜裏有100~300個感覺細胞,可以很快接受到同種發出的召喚、求愛、交尾、攻擊、報警等聲音信號,從而做出回答。據測定,螽斯科一些屬聽器的最適頻率爲1萬~1.7萬周秒,蟋蟀的足聽器爲700~5000周秒,但它們能夠感受到的音波範圍要比最適範圍廣得多。蝗蟲的耳朵,長在腹部第一節的兩旁;蚊子的耳朵,長在觸角上;螽斯、蟋蟀的耳朵,長在前足的小腿上;飛蛾的耳朵,長在胸腹之間;蟬的耳朵,長在腹部下面”。

昆蟲的觸角

交流自己對昆蟲觸角的觀察與發現。

教師利用多媒體課件展示各種昆蟲的觸角,並呈現文字“觸角是主要的感覺器官,有嗅覺、觸覺和聽覺的功能。觸角能夠幫助昆蟲尋找食物和配偶,並探明身體前方有無障礙物。有些昆蟲的觸角還有其他用處,例如雄性芫菁在交配時用來握住雌蟲,魔蚊幼蟲用來捕捉食物,仰泳蝽的觸角在水中能平衡身體,水龜蟲則用來幫助呼吸”。

3.教師小結:通過自己的親身觀察和看了昆蟲複眼、耳朵、觸角的介紹,

我們對昆蟲有了更進一步的認識。在課外,我們還可以繼續去觀察昆蟲,努力發現昆蟲更多的祕密。

三、啓發學生進一步觀察昆蟲世界的祕密

1.談話:我們前面觀察的都是昆蟲的標本,如果我們到大自然中去,在它們活蹦亂跳的情況下觀察它們,在蔚藍的天空下,在蟬的歌唱聲中去觀察,一定是一件有趣的事情,並且還會發現更多的祕密。

2.閱讀教材上的觀察範例“蚜蟲和它的天敵——草蛉”。3.制定觀察計劃,包括觀察的內容、地點、方法。4.交流觀察計劃。

5.教師提出觀察要求,包括環境保護和安全注意事項。

知識鏈接:動物的複眼簡介

複眼是相對於單眼而言的,它由多數小眼組成。每個小眼都有角膜、晶椎、色素細胞、視網膜細胞、視杆等結構,是一個獨立的感光單位。軸突從視網膜細胞向後伸出,穿過基膜匯合成視神經。一些節肢動物的複眼中含有色素細胞,光線強時色素細胞延伸,只有直射的光線可以射到視杆,爲視神經所感受,斜射的光線被色素細胞吸收,不能被視神經感受。這樣每個小眼只能形成一個像點,衆多小眼形成的像點拼合成一幅圖像。光線弱時,色素細胞收縮,這樣通過每個小眼射入的光線,除直射的光線到達視杆,光線還可通過折射進入其他小眼,使附近每個小眼內的視杆都可以感受相鄰幾個小眼折射的光線。這樣在光線微弱時,物體也能成像。家蠅的複眼由4000個小眼組成,蝶、蛾類的複眼有28000個小眼。小眼面的大小,不但在不同種的昆蟲中不同,而且同一個複眼中不同部位的小眼面也可不同,如雄性牛虻,複眼背面的小眼面較大;有些毛蚊(Biblio),其前後部的小眼面的大小也不同,可劃分爲兩個區域。這些變化與它們的生活習性等有關。

昆蟲的複眼雖然由許多小眼組成,但它們的視力遠不如人類的好,蜻蜓可以看到1~2米,蒼蠅只能看到40~70毫米。可是,昆蟲對於移動物體的反應卻十分敏感,當一個物體突然出現時,蜜蜂只要0.01秒就能做出反應。捕食性昆蟲對移動物體反應能力更加迅速敏捷。昆蟲與人類一樣,可以分辨不同的顏色,但與人類感受的波長不同。昆蟲能感受到的波長範圍爲240(紫外光)~700(黃、橙色)毫微米。蜜蜂不能區分橙紅色與綠色;蕁麻蛺蝶看不見綠色和黃綠色。一般昆蟲不能感受紅色。

科學活動方案 篇11

一、活動目標

1、認識紅色

2、激發幼兒參與活動的興趣

3、初步培養幼兒觀察能力

二、活動準備

箱子、紅色實物若干、卡紙大兔子若干、足夠數量的小兔子、足夠數量多種顏色的花

三、活動過程

1、直接導入

今天老師給小朋友們帶來一個神祕的箱子,老師想請一起來看看這箱子裏有什麼呢?

2、摸一摸

教師示範:出示箱子,教師摸出第一樣紅色的實物,引導幼兒說出紅色。

老師想請表現最棒的小朋友也來摸一摸(教師強調規則)

幼兒遊戲::讓一幼兒摸出實物,並引導說出紅色。(遊戲重複四次)

教師小結:今天我們從神祕的箱子裏摸出了好多紅色的東西哦!有紅色的,紅色的……

3、變一變

師:我們摸出了那麼紅色的東西,就是沒有紅兔媽媽,老師給小朋友變一個魔術,看能不能把紅兔媽媽變出來呢!你們準備好了嗎?魔術開始咯!(放音樂,出示兔子)

1、拿出不是紅色的兔子。

問:這是紅兔子嗎?(重複兩次)

2、第三次變出紅色的兔子。

小朋友們好,我是紅兔媽媽,我現在要回去看我的兔寶寶了。

4、給紅兔寶寶找家

師:我的紅兔寶寶不見了,怎麼辦?怎麼辦?(原來,紅兔寶寶迷路了,它們不懂路回家,小朋友們,我們一起幫助它,把他們送回家吧!

幼兒遊戲(播放音樂)

師:今天,我們幫助了紅兔寶寶,老師要獎勵小朋友一朵紅花,但是這紅花要小朋友們自己去找。找到以後馬上回到小凳子上坐好,不然紅花會跑掉的喲!

幼兒遊戲

四、教師小結

今天我們認識了紅色寶寶,真開心,現在請小朋友們帶上我們的紅花,跟着老師出去外面找更多的紅色寶寶吧。

科學活動方案 篇12

一、活動目的:

目前區角活動已經普及了我市各類幼兒園,但存在區角設置形式化、雜亂堆砌化、裝飾化等現象,爲進一步規範全市各級各類幼兒園區角的設置、材料的投放及對區角的指導,特舉辦本次現場交流活動促使區角活動成爲我市幼兒園的一項主要的常態化課程形式,以期提高區角活動的有效性,從而糾正幼兒教育國小化、學科化、知識化傾向,不斷落實《指南》精神。

二、交流對象:

全市各級各類幼兒園

三、交流辦法:

1、要求各級各類幼兒園全部參與,並根據“新密市幼兒園區角活動評價標準”進行準備。

2、統一時間由省、市示範園業務園長分組進行現場交流指導。

3、根據交流情況及複驗結果最後確立“區角活動示範園”進行命名錶彰。

四、交流流程:

1、業務園長介紹幼兒園區角活動開展情況及本學期研究主題。

2、分組查看區角活動相關資料檔案。

3、實地考察區角創設及活動開展情況。

4、集中意見反饋、交流指導。

5、各組負責人對本次活動情況進行總結,發電子稿(圖、文)到市教研室。

五、交流時間:

x月20日—x月31日

區角科學活動方案6

遊戲目標:

1、幼兒能正確感知圖形,能按嘴形給娃娃餵食。

2、通過活動發展幼兒的思維、理解和動手操作能力。活動重點:幼兒能正確感知圖形,能按嘴形給娃娃餵食。

活動難點:

通過活動發展幼兒的思維、理解和動手操作能力。

活動準備:

娃娃家:各種娃娃,讓幼兒進行扮演娃娃家裏的成員進行喂寶寶。手工區:可樂瓶、用皺紙、毛線加以裝飾,做成娃娃。

活動過程:

一、談話導入。

小朋友你們小的時候是誰餵你們吃飯的?(爸爸、媽媽和爺爺奶奶)他們是怎樣餵你們吃飯的呢?(引導幼兒說)

教師小結:我們還小的時候都是爸爸媽媽或爺爺奶奶餵我們吃飯的)你們感覺幸福嗎?

那今天老師就要請小朋友來扮演爸爸媽媽的角色來喂寶寶,今天老師在每個區域裏都投放了很多的材料讓你們去操作,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三、介紹各個區域。

1、娃娃家。

娃娃家裏的小朋友可以扮演各種角色去喂寶寶。

2、圖書區。

圖書角的小朋友可以和好朋友一起去表演《辦家家》

3、動手區。

老師在手工區投放了可樂瓶、用皺紙、毛線等材料加以裝飾,做成娃娃。

四、組織幼兒進區區域。

1、提出區域規則。

在進區的時候,你先要想好來你要進什麼區角。但是我們進區域時我們先要拿好進區卡,只有拿到了進區卡的小朋友才能到區角里面去活動,如果你去的哪個區角里的卡插滿了,你就不能再進這個區了,只有把卡插在哪個區裏,你就在哪個區裏活動。當老師放音樂時候,小朋友就趕緊把區域中的玩具整理好,放回原處。在區域中不能大聲喧譁,靜靜的玩。

2、教師巡迴指導幼兒進行區域活動。

四、收拾材料,結束遊戲。

小結小朋友進區觀看的情況,表揚有序進區的幼兒,對存在不足自己玩自己的幼兒提出要求,指出做的不夠的地方。

科學活動方案 篇13

教學目的:

1.指導學生認識昆蟲的特點,初步認識昆蟲的概念;

2.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和演繹推理能力;

3.培養學生認真細心的科學態度,喚起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教學準備:

電腦課件、實物投影儀、蝴蝶等昆蟲。

學具準備:

1.每人捉一些當地常見易捉的各種小蟲子;

2.每人一個放大鏡。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新課

1.課前,老師讓大家捉蟲子,都帶來了嗎?

(提出這個問題的目的有兩個:一是調查學生是否完成了捉蟲子的任務;二是看看學生帶來了哪些蟲子,帶來了多少蟲子。讓學生帶來一部分蟲子,既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提高學生的研究興趣,又豐富了課堂教學內容。)

2.再看看桌子上擺的是什麼?猜猜看,這堂課我們要研究什麼?(學生回答後板書:蟲子)

3.這堂課你們想知道些什麼?(讓學生提出學習目標,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此設計的目的是激勵學生學習的動機,使學生產生一種渴望學習的衝動。]

二、探討創設情景

(一)提出問題

1.你桌面上有哪些蟲子?

(讓學生說出各自帶的蟲子的名稱,增加對蟲子的熟悉程度,在學生頭腦中再現一次捉蟲子的情景以及回想這些蟲子的生活習性的情形,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能力、想像力,併爲下一步的研究打好基礎。)

2.按照學生的回答,教師利用實物投影儀依次出示各種小蟲。

(通過放大的蟲子逼真有趣,既可以讓學生全面認識,又充分利用了學生的好奇心,活躍了課堂氣氛。)

(二)引導探究

1.提出問題:請同學們仔細觀察你桌面上的蟲子,他們具有什麼特點?比一比,看誰觀察得最仔細,發現的特點最多。

(這是課文的重點部分,目的是讓學生通過對大量蟲子的觀察,找出每一隻蟲子的特點,這樣一來,既給學生一個發散思維的機會,讓學生動腦筋想辦法,又讓學生用自己想出的辦法找出蟲子的特點,很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2.學生以小組爲單位進行觀察探究。

(這一過程在於爲學生提供民主、寬鬆的探究氛圍,時間放長一些給學生以觀察的“自由”,討論的“自由”,相互交流的“自由”。在觀察完自己組的蟲子之後,可以到其他組去觀察蟲子,進行交流活動。爲學生提供多方位、多角度的觀察機會,讓學生更具體地感知蟲子的外部特徵。)

3.彙報觀察結果。用投影儀展示學生的學習成果。

三、歸納形成科學認知

1.指導學生建立昆蟲的概念。

提出問題:如果讓你給這些蟲子分類,你打算怎樣分?

[相信學生,充分發掘學生的內在潛能。]

2.顯示學生的分類結果。(有的按翅膀分、有的按足分,把同類的蟲子依次分別集中在一起。)

3.觀察昆蟲。

(1)提出問題:若按足分類,幾對足的昆蟲最多?(三對)那現在我們就單獨研究三對足的蟲子的外形有什麼相同點?

(2)討論上面的問題,彙報。在學生基本上說出昆蟲形態的相同點後講解:三對足的蟲子在外形上有共同的特徵,它們是同一類動物,叫做昆蟲。(板書課題:昆蟲。)自然界中的昆蟲很多,有100萬多種。

(3)討論:請你根據我們研究的這些昆蟲外形的共同特徵,推想所有的昆蟲有什麼特徵?要求學生做好觀察記錄。

(引導學生按歸納推理的思維過程進行推想。由於有了上面的觀察基礎,學生很快就可以得出昆蟲外形的共同特徵是:身體分爲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都有三對足。它們都屬於昆蟲,由此可以推想:所有的昆蟲身體都分爲頭、胸、腹三部分,頭部有一對觸角,胸部有三對足。凡是不具備這些特徵的動物都不是昆蟲。)

4.指導學生辨認昆蟲。

電腦課件出示課文插圖中的9種小動物。(藉助電腦的“光、音、色、像、大、動”等特點,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在學生主動參與的狀態下進行教學。)

提出問題:圖中這些動物,哪些是昆蟲?哪些不是昆蟲?爲什麼?(要求學生按演繹推理的思維過程進行表述。爲了簡單,可以只根據三對足這個最重要的共同特徵進行判斷。)

四、實踐應用,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1.讀報道,電腦顯示,介紹自然界中昆蟲的種類及分佈情況。(目的是讓學生對昆蟲有更多的瞭解,開拓學生的視野,激發學生對昆蟲的研究興趣。)

2.對昆蟲的開發和利用。(養蜜蜂產蜜等)

3.課後延伸:你們還想知道昆蟲的哪些事情?請同學們利用課餘時間查閱資料或從網上閱讀或向家長請教等方式找到答案。

科學活動方案 篇14

活動目標

1.喜歡玩報紙,積極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2.能想辦法把報紙變成紙球,並探索出固定紙球的方法。

3.體驗探索成功的快樂。

活動準備

幼兒準備:使幼兒具有一定的玩紙的經驗。

教具準備:報紙、小簍子、彩色毛線、彩色橡皮筋、包裝袋、透明膠布、雙面膠、固體膠、乒乓球拍、羽毛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剪刀、小揹簍。

活動過程

1.自由玩報紙,積極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

教師引導:老師今天帶來了很多報紙,我們要和報紙一塊兒做遊戲。請你們每人拿一張報紙玩一玩,看看可以怎麼玩,比一比誰玩報紙的方法多。

幼兒自由玩報紙。(摺疊、拋、投擲、跨跳、頂在頭上玩等)

教師與幼兒共同交流報紙的玩法。(幼兒把報紙放在地上,找張椅子坐下來)

2.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剛纔我們用報紙玩了很多遊戲,有的把報紙折成小動物玩,有的把報紙向上拋着玩,你們想不想把報紙變成球來玩呢?用什麼辦法能把報紙變成球呢?想變成什麼樣的球?(能提供足夠的報紙,接着,出示羽毛球拍、乒乓球拍、足球門、小籃球架)我們帶着自己的球來玩一玩吧。

幼兒自由玩。教師巡迴指導。

3.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教師引導:玩了這麼長時間,看看你的紙球有什麼變化。

幼兒:散了,不圓了。

教師:玩了一會兒,紙球就有點散了,沒有原來那樣圓了,那怎樣才能讓你的紙球變得緊緊的、圓圓的,更好玩呢?我們用什麼來固定紙球呢?(教師出示材料)我們來試一試誰固定得又快又好。

幼兒探索固定紙球的方法。

4.師幼共同遊戲:投籃。

教師引導:剛纔小朋友投籃的那個架子是不動的,很容易投。現在,我來當籃球架(老師把小揹簍放胸前),在前面跑,看看誰有本領把球投進我這個小揹簍中來,好嗎?

活動反思

(一)崇尚簡約

幼兒園科學活動的簡約化,是指對科學活動中的情境創設、資源選擇、活動組織、結構安排、媒體使用等各教學要素的精確把握和有效利用,使教學活動變得更爲簡潔、清晰、流暢、凝練、深刻。簡化後的幼兒園科學活動,意味着幼兒有足夠的時間探究操作,有足夠的空間展現自我;教師有足夠的機會促進生成,有足夠的時間研究幼兒。

1.材料簡單實用。

本活動提供給幼兒的操作材料是幼兒生活中最爲常見的報紙,幼兒在折、團、固定紙球等活動中,建構了關於報紙的相關經驗,體驗到了探索、發現、獲得成功的喜悅情感。因此,科學探究應從幼兒身邊的事物開始,引導他們關注周圍生活和常見的事物,發現其中的趣味和奧妙,這有利於保持幼兒的好奇心,激發他們的探究熱情,使他們從小就善於觀察和發現。

2.過程簡潔明瞭。

課堂是幼兒學習、思考的場所,不是表現教師才藝的場所。教學的過程設計要簡單有效。簡單的設計可以給幼兒留下更多的學習時間和空間,讓他們去發現和建構出新知。環節的預設不在於多,而在於精和簡。本活動的教學環節簡單而清晰:自由玩報紙,探索報紙的不同玩法→探索報紙變紙球的方法→探索固定紙球的不同方法。這三個環節看似簡單,卻是我根據大班幼兒的年齡特徵、知識水平並對教材的重、難、疑點進行深入分析的基礎上擬定的一個大致框架。

3.內容簡約充實。

幼兒園課堂教學的時間是一個常數,一般是小班15~20分鐘,中班20~25分鐘,大班25~30分鐘,要想在一次課堂教學中對一個物體或現象進行深入、全面的探究,是不太可能的,因爲幼兒的學習精力也很有限。因此,要提高課堂教學的效率,教師必須追求教學內容的簡約。活動側重於讓幼兒在自由玩報紙積累相關經驗的基礎上,探索報紙變成紙團的方法,進而自然而然地導入固定紙球的環節,內容雖然簡約,但幼兒的探索是充實的、快樂的。

(二)迴歸本真

本真課堂中的“本”是指以人爲本,以幼兒的發展爲本;“真”是指課堂教學的真實,同時也是指幼兒的童真。本真課堂應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應讓幼兒得到限度的自由,使他們在自由的天地裏任意馳騁、創造。

1.尊重幼兒的真實體驗。

真實是課堂的生命。本活動的三個環節,是從獨自玩報紙、兩兩合作玩報紙、集體玩報紙,到自己探索報紙變成球的方法,再到最後環節中自己選擇材料固定紙球。幼兒的體驗是充分的、真實的,是幼兒自己對真實的材料進行真實的觀察與操作而獲得的真實體驗。教師在每個環節中,充分尊重每個幼兒的表達和創造方式,及時肯定他們獨特的體驗與表現。如在自由玩報紙的活動中,教師關注幼兒在活動中的表現,對幼兒表現出來的獨特玩法及時肯定,並引導幼兒用自己的語言表達自己的探究過程。

2.營造自由創造的氛圍。

自由是生命存在的形式,是獲得創造的源泉,而創造是人的本質力量的追求。本活動中,從幼兒興奮的神情中,我們可以看到他們的探索是自由的、快樂的。一張張報紙在幼兒的手中變成了他們喜歡的籃球、排球、足球、兵乒球、沙灘排球……他們進行着激烈的足球、乒乓球和投籃比賽。當幼兒在比賽中不斷地搓、揉紙球時,教師及時地點撥,激起了他們固定紙球的願望。在這個環節中,他們自由選擇材料,採取獨立或兩兩合作或請教師幫忙的辦法固定紙球,然後用固定好的紙球再去進行投籃、足球射門等比賽,從中體驗到自由創造、獲得成功的快樂。

科學活動方案 篇15

活動目標:

1、瞭解瓢蟲的外形特徵,初步瞭解瓢蟲的命名方式。

2、學習用目測撕的方法撕出瓢蟲的外形特徵,鍛鍊手部動作的靈活性。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在活動中,讓幼兒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各色手工紙,糨糊,抹布,瓢蟲圖片若干。

活動重難點:

活動重點:學習製作瓢蟲。

活動難點:瓢蟲的命名方式

活動過程:

(一)圖片導入

出示圖片

1、提問:你們看,今天老師請來了誰(瓢蟲,先出示7星,介紹完之後再引出它還有很多朋友,我們來看看它們長的什麼樣?)

2、你們仔細看看,他們長得哪些地方是一樣的,哪些地方是不一樣的?(形狀一樣,背上的花紋不一樣)

3、小結:瓢蟲是一類非常漂亮的甲蟲,圓圓的身體,鞘翅光滑或有絨毛,通常黑色的鞘翅上有紅色或黃色的斑紋,或紅色、黃色的鞘翅上有黑色的斑紋,但有些瓢蟲,鞘翅黃色、紅色或棕色,沒有斑點;體長通常在1-15毫米之間。

4、逐一介紹瓢蟲:這隻背上的花紋是怎麼樣的----它叫__瓢蟲(7星是益蟲,其它都是害蟲)。

5、教師小結:我們見到或捉到瓢蟲時,往往會數一數鞘翅上的斑點數,隨後會說幾星瓢蟲,有時這種方法真的管用。因爲瓢蟲的種類很多,不易記住名字。一般只要數一數鞘翅上的斑點或條紋,說幾星或幾條瓢蟲就可以對69.2%。不管怎麼樣,我們看到瓢蟲時,還是要數一數它的星點數。

(二)製作瓢蟲

1、講解方法:

(1)教師出示範例作品:

――“看看這只是什麼瓢蟲?”

“這張作品看上去和平時的剪紙作品有什麼不一樣?”

(2)幼兒議論,教師告訴答案是用目測徒手撕的作品,所以瓢蟲的邊線不像用剪刀剪出那樣光滑。

2、嘗試新方法:

(1)教師講解目測徒手撕瓢蟲的方法:

可以將紙對摺撕出完整瓢蟲身體。

可以將瓢蟲的身體分開表示在飛。

撕貼完成後,添上瓢蟲的花紋、眼睛、觸角。

(在粘貼瓢蟲時,要呈現瓢蟲的不同方向,使畫面生動。爲表示瓢蟲在飛時,可以粘住瓢蟲一半的翅膀,另一半翅膀向外翻折。)

(2)幼兒操作練習,教師巡迴指導。

3、展示欣賞

幼兒介紹自己作品,欣賞同伴作品。

(這只是誰做的,這叫什麼瓢蟲,哪裏最可愛,我們給他取個好聽的名字)

幼兒園科學活動方案4

活動目標:

1、能大膽觀察蝸牛,學習用多種方法來觀察。

2、敢於探索,發展觀察能力。

3、培養幼兒對事物的好奇心,樂於大膽探究和實驗。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激發幼兒樂於探索科學實驗的樂趣。

活動準備:

1、每組觀察工具若干:小棒、玻璃片、瓶子、木片等

2、記錄紙筆若干

活動過程:

1、談話:春天的小動物

――讓孩子們講講自己對春天的動物的認識

2、戶外:找蝸牛

3、觀察蝸牛

A:引導孩子們觀察蝸牛。

――讓孩子們用眼睛看,用各種工具來觀察,並把自己的發現及時的記錄。

B:分享個自的經驗

4、介紹“我知道的關於蝸牛的知識”

5、講講“我對蝸牛一些的問題”

6、小結

科學活動方案 篇16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知道科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內容和自己平時所經歷的科學過程。

2、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推理歸納能力。

3、 培養學生認真細緻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使學生知道科學就是研究事物的規律的。

2、推理歸納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的是難點

【教學準備】

1、 實驗材料。按課文要求準備。

2、 掛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1、讓學生懂得要進入科學領域必須從自己開始。

2、讓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徵有所瞭解。

3、學會使用測量工具和記錄數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1、通過插圖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圖片與插圖相結合;口頭與教材相結合。

2、通過演示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簡單易做的小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提問題,不解釋爲什麼。

3、參考實驗:掛物體吸盤、空氣佔據空間。

4、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5、關於電視提問題,可安排小組討論。

注意:讓學生提問題,首先讓學生有問題,其次能夠提出問題,要給出時間、機會。本活動的重點是提出問題的訓練,而不是問題的訓練。

二、體驗活動

1、提現成問題“向兩片紙中間吹氣,猜一猜會發生什麼現象?”

2、讓學生自己填寫“我認爲”。

3、兩人一組體驗,交換角色體驗。

4、填寫觀察到的現象。

5、填寫我的解釋。

6、交流我的解釋。

三、小結:

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科學上要解釋清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今後要研究的課題。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積極探索,科學這一門學科將會學得更好,同學們一定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性。

注意:重點是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不要糾纏學生答案的對與錯。

科學活動方案 篇17

活動目標:

1.讓幼兒通過玩陀螺,瞭解陀螺的外形特徵及旋轉的奧祕。

2.啓發幼兒表達、交流探究、驗證陀螺製作過程,並記錄製作方法,培養幼兒的觀察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及合作能力。

3.在情景遊戲中激發幼兒探索的慾望。

4.願意大膽嘗試,並與同伴分享自己的心得。

5.激發幼兒對科學活動的興趣。

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⑴師幼共同收集各種形狀、大小顏色各不相同的陀螺。⑵火柴棒、大頭針、較硬的圓形紙、記錄卡若干份。⑶攝像機、陀螺擂臺賽。

2.經驗準備在科學探索區中提供各式陀螺供幼兒操作、探索,找到教育目標與幼兒經驗的契合點,以便收集適宜完成教育目標的信息資源。

活動過程:

一、“轉轉發佈會”───設置情境,激發幼兒觀察、探究的慾望

1.“轉轉發佈會”後提問:

⑴你是怎樣讓陀螺轉動起來的?

⑵陀螺旋轉與不旋轉有什麼不同?

⑶怎樣讓陀螺旋轉時間更長呢?幼兒玩陀螺後分小組根據問題進行交流探討,把自己的自身感受、探索過程和結果表達出來,激發幼兒觀察、探究的慾望。

2.欣賞陀螺,從而瞭解陀螺外形特徵。

指導語:陀螺是什麼樣子的?

(如:下面尖尖的,中間有個圓片等,可啓發幼兒回想陀螺的共同之處)

二、“陀螺”誕生記──讓幼兒運用已獲得的知識經驗嘗試動手設計製作並記錄結果

1.討論製作方法指導語:有趣的陀螺怎樣誕生的呢?

(教師要給幼兒充分的討論時間,關注幼兒不同的設計思路,引導幼兒探究可行的製作方案)

2.總結、記錄製作步驟引導幼兒大膽講述自己的設計思路。

設計步驟如下:

⑴用中心對稱的方法在圓形紙上進行裝飾,並均勻塗色;

⑵將裝飾好的圖形剪下;

⑶在紙的中心先用大頭針戳個洞,再把火柴棒插入洞內。

3.陀螺產生了

幼兒按自己的設計方案,自主探究陀螺的製作過程。

注意:⑴啓發幼兒運用各種顏色大膽進行裝飾,畫出不同圖案,設計不同造型。

⑵找準中心點,注意掌握重心。

三、陀螺擂臺賽───引導幼兒相互交流經驗,體驗成功的喜悅(拍攝此過程)

1.比一比,誰的陀螺轉動時間長?

2.啓發幼兒思考:爲什麼陀螺靜止時能看見幾種色彩?轉動起來就不見了呢?

活動延伸:

運用硬紙板和火柴棒試着把陀螺製成三角形、正方形等,看它們能否轉動起來。

科學活動方案 篇18

活動目標:

1、通過講講說說幫助幼兒理解詩歌內容並學習詩歌,感受詩歌的畫面美和語言美。

2、引導幼兒仿編詩歌,培養幼兒的想像力、創造力和嘗試精神。

活動準備:

1、畫有藍天、樹林、草地、河水、花兒、大幅背景圖。

2、製作好的白雲、小鳥、小羊、小魚、蝴蝶、貼絨學具。

活動過程:

(一)經驗回憶,引起興趣

1、引起興趣:現在是什麼季節?春天是個美麗的季節,對不對?它漂亮在哪裏?

2、提問回憶:春天是座美麗的大花園,我們小朋友都很喜歡它。楊老師還知道我們小朋友更加喜歡有個漂亮快樂的家,是不是?說說,你喜歡什麼樣子的家呢?

(二)看看說說,初步感知

1、出示背景圖,嘗試討論:圖上有哪些景物?想想它們都會是誰的家?

2、看看說說,感知理解

(1)這些白雲、小鳥、小羊、小魚、蝴蝶它們找到自己的家了嗎?

(2)它們的家又在哪裏?它們的家漂亮嗎?美在哪裏?

3、欣賞兒歌,理解內容

(1)兒歌中都講了有哪些家?分別是誰的家?

(2)你最喜歡哪個家?爲什麼?

(三)理解創作,分享快樂

1、再次欣賞,詩歌裏說:"藍藍的天空是白雲的家,密密的樹林是小鳥的家",藍藍的天空除了是白雲的家,還可以是誰的家?密密的樹林又可以是誰的家?

2、幼兒自由討論,教師指導。

3、幼兒自由發言,教師提升組合。

4、教師小結:我們小朋友可真能幹,自己也能編出了好聽的兒歌,回家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編編,還有什麼也是誰的家,明天拿來告訴大家,好嗎?

各環境滲透:

在教室環境佈置中,幼兒在區角活動中(美術區)製作的一些關於春天的景象添加到牆面上,增加了幼兒之間交流。

區角活動中(語言區)的,讓小朋友自制春天各種景色變化的圖書,讓小朋友邊看邊交流。

附詩歌:《家》

藍藍的天空是白雲的家,密密的樹林是小鳥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小羊的家,清清的河水是小魚的家,

紅紅的花兒是蝴蝶的家,我們的家多美啊!

仿編:

藍藍的天空是小鳥的家,密密的樹林是蘑菇的家,

綠綠的草地是小兔的家,清清的河水是水草的家,

紅紅的花兒是密蜂的家,我們的家多美啊!

科學活動方案 篇19

教學目標:

1、讓幼兒初步瞭解自己從哪兒來,是如何長大的。

2、激發幼兒探索自身奧祕的好奇心。

3、激發幼兒尊敬、熱愛長輩的情感。

教學準備:

孕婦、胎兒在母腹中的解剖圖,錄音機、磁帶,幼兒每人一張紙,勾線筆若干,油畫棒。

教學過程:

一、引出課題,激發興趣。討論----看圖片----討論

1.教師:昨天老師在回家的路上,聽到有一個寶寶,問他媽媽"我是從哪裏來的。"今天我想問問你們,你們知道,自己是從哪來的嗎?

2.教師:"這位阿姨遇到了什麼高興的事?小寶寶在出生以前住在什麼地方?--幼兒議論並按自己的意願回答。

二、觀察圖片,瞭解寶寶在母腹中的生活情況

1、教師:在每個媽媽的肚子裏都有一間小房子,這間小房子叫"子宮",寶寶出生以前就住在這間"子宮"房子裏。(出示圖片)

2、教師:小寶寶一天天的長大,他沒有牙齒,會吃東西嗎?不會吃東西怎麼長大呢?

--幼兒討論--教師小結:"寶寶在媽媽的肚子裏還不會吃東西,可寶寶的肚子上有一根長長的帶子,叫'臍帶',媽媽把營養送給臍帶,臍帶再把營養送給寶寶。

3.教師:寶寶越長越大,'子宮'房子快裝不下寶寶了,這時,會發生什麼事情呢?"--幼兒議論--教師小結:這時媽媽就走到醫院,請醫生把寶寶接出來

三、寶寶長大了。

1.教師:寶寶出生以後不會說話不會吃飯,大人要爲寶寶做哪些事情呢?

2.教師:我們應怎樣做來感謝他們呢。

四、幼兒繪畫來感謝爸爸媽媽(可以請老師幫忙寫一句感謝的話)

結束:帶着畫畫去送給爸爸媽媽。

科學活動方案 篇20

活動目標:

觀察各種不同的蛋.

通過觀察和操作活動課件產生探索各類蛋的興趣.

知道鴨蛋、鵪鶉蛋、鴨蛋、烏龜蛋和蝸牛蛋的形狀、顏色和大小.

活動準備:

數種不同的蛋(如:雞蛋、鴨蛋、皮蛋、茶葉蛋、鴕鳥蛋、鴿子蛋……).

有關蛋的資料及課件。

活動過程:

1、事先請家長協助收集不同種類的蛋。

2、展示收集的蛋,請幼兒觀察各種蛋的形狀、大小和顏色,並加以比較。

3、讓幼兒操作活動課件,知道和認識不同的蛋

4、將幼兒收集的蛋打(剝)開來,請幼兒看一看蛋裏面是什麼樣子,有什麼不同的地方,爲什麼?

5、將熟蛋切開,和幼兒分享;生雞蛋則請大家輪流攪一攪,煮個蛋花湯。

活動評價:

能比較各種蛋的形狀、大小和顏色。

能說出蛋裏面有什麼。

延伸活動:

可以請幼兒帶一本有關蛋的書來幼兒園裏和大家分享。

找一個晴朗的日子,您可以帶幼兒到園所附近的公園,請幼兒仔細地觀察樹葉或小池塘,或許會找到一些動物的蛋寶寶。

科學活動方案 篇21

【活動目標】

1、讓幼兒瞭解動物爲了生存利用保護色來進行自我保護的方法。

2、通過觀察操作,培養幼兒善於觀察,樂於思考的習慣。

3、感受"保護色"的神奇,萌發探索動物保護色的願望。

【活動重難點】

重點:讓幼兒瞭解有些動物是利用保護色來保護自己的,萌發探索動物保護色的願望。

難點:理解什麼是動物保護色。

【活動準備】

1、PPT課件;

2、竹節蟲,蜥蜴,北極熊,蜜蜂等動物圖片;

3、小動物卡片若干;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情境導入,集中幼兒注意力,激發興趣。

(森林裏要開一場盛大的舞會,動物們邀請我們一起去參加,我們一起去看看吧!咦,怎麼這麼安靜?動物們都去了哪裏?我去打聽打聽,做聽的動作。原來,動物們開舞會的時候,飛來了一隻老鷹,老鷹餓的肚子咕咕叫,想要抓小動物吃掉來填飽肚子,動物們害怕極了,都藏了起來,藏在哪裏了呢?我們一起去找一找。)

二、基本部分:

1、播放課件,進行提問,引導幼兒初步瞭解動物保護色。

(1)青蛙圖片:

提問:這是誰?它藏在了哪裏?

青蛙和草叢的顏色怎麼樣?

它爲什麼要藏在這裏呢?

小結:青蛙藏在草叢裏,青蛙和草叢的顏色很相似,(教案出自:屈.老師教案網.)老鷹不容易發現它。

(2)枯葉蝶圖片:

提問:這張圖片裏藏着一隻小動物,你發現了嗎?

它藏在了哪裏?你認識它嗎?

枯葉蝶的顏色和大樹的顏色怎麼樣?

它爲什麼藏在大樹上?

小結:枯葉蝶藏在了大樹上,它身體的顏色和大樹的顏色很像,老鷹來了沒有發現它。

(3)花螳螂圖片:

提問:它是誰?

它藏在哪裏?爲什麼藏在這?

小結:它有個好聽的名字叫花螳螂,它藏在和自己身體顏色和相似的花朵上,老鷹來了發現不了它。

過渡語:青蛙,枯葉蝶,花螳螂,它們可真聰明,都藏在與自己身體顏色很相似的地方來保護自己,老鷹來了都沒有發現它們。那森林裏還有哪些動物也藏好了?

2、出示圖片材料,請幼兒自己觀察交流,感知發現動物保護色,萌發幼兒探索動物保護色的願望,培養幼兒觀察思考習慣。

指導語:還有那些動物藏好了?請大家自己找一找,和小夥伴說一說。

個別提問:你找到了誰?它藏在了哪裏?

你覺得它爲什麼會藏在這裏呢?

小結:大自然中的動物們可真神奇,它們身體的顏色和生活的環境特別相似,遇到危險時,它們會用身體的顏色來保護自己,不被敵人發現,我們把動物身體的這種顏色叫做動物保護色。

4、遊戲"我來幫幫你"

指導語:你們都有一雙善於發現的小眼睛,可是,還有一些小動物沒有找到安全的地方,它們需要大家的幫助,你們願意幫助他們嗎?

我們一起看看小動物們都藏好了嗎?小螞蟻藏在了哪裏?小青蛙藏在了哪裏?

小結:小動物們都藏得很好,都能用自己的保護色保護自己,它們說謝謝大家。

5、播放PPT課件,瞭解動物保護自己的其他方法。

指導語:小朋友們知道嗎?動物們除了用保護色保護自己,還有其他的辦法呢,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小結:壁虎遇到危險時斷掉自己的尾巴來救自己,刺蝟會蜷成一個球,敵人不敢靠近,狐狸放臭屁,章魚噴墨,它們辦法可真多。

三、結束部分:

小動物們還有很多的祕密等着我們去發現呢,現在我們一起去幼兒園裏找一找藏着哪些小動物,去探索它們的祕密吧!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