監測方案彙編(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6W

監測方案彙編 篇1

一、監測指標

監測方案彙編(精選3篇)

(一)苯、甲苯、二甲苯、非甲烷總烴、顆粒物。

(二)噪聲(廠界)。

(三)☆如環評有破碎清洗工藝必須監測廢水。

二、監測頻率每年四次(每季度一次)。

三、應急監測預案

(一)目的

爲在發生環境污染事故時,最大限度地減少環境污染,降低經濟損失,在事故處理和應急情況下,迅速及時地進行環境監測,制定以下預案。

(二)適用範圍

本預案適用於X有限公司範圍內發生的環境污染事故的應急情況監測。

(三)基本原則及應急監測措施

1、基本原則:本預案是X有限公司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必須服從各級環境污染事故應急處理預案指揮部的具體指揮和領導。堅持個人利益服從集體利益,局部利益服從全局利益,日常監測服從應急監測原則。

2、應急監測措施:

(1)公司環保安全部門在接到環境污染事故信息、後,按環境污染信息報送規定上報市環保局。同時立即與市壞境保護監測站聯繫,及時判斷可能的污染因未,進行應急準備,並立即組織有關人員,分別進行現場監測採樣和化驗準備工作。

①人員準備:技術人員現場X名,採樣人員X名,化驗人員X名,司機X名。

②做好採樣容器的準備工作。

③及時協調市環保監測站化驗室負責分析化驗人員做好相應的分析項目的一切準備工作。

(2)監測人員在接到環境污染事故信息後,必須在分鐘內到達現場採樣,並在分鐘內送到化驗室。

(3)協調市壞保監測站化驗人員快速、準確地完成樣品.分析,及時出具數據,並保留樣品。

(4)當對某污染物缺少監測手段時,應立即對外請求支援。

(5)監測數據可用電話或書面形式娜最快速度上報應急指揮部。

(6)應急監測應做到從事故的發生直到事故的處理終結全過程的監測,監測次數以能滿足減少損失和事故處理以及事故發生後的生產恢復爲要求。

應急監測點位及次數表

(四)應急監測網絡圖

公司應急指揮——環保及安全部門主任——市環保監測站——監測分析人員及司機

(五)應急監測流程圖

指揮部——保及安全負責人、市環保監測站負責人——現場採樣組、化驗分析組——分析技術人員審覈

四、委託監測

由於我公司沒有相應的監測資質和設備,日常環境監測工作(每年四次)委託環境保護監測站(或環保公司)監測。

五、附件

(一)委託合同(環境監測技術合同)

(二)環境保護監測站(或環保公司)資質證明。

監測方案彙編 篇2

爲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食品安全工作的決定》,深入實施食品放心工程,進一步加大我縣食品監管工作力度,全面提高食品安全工作水平,努力把我縣打造成爲“食品安全示範縣”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結合我縣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導思想

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堅持“以人爲本”,廣泛發動羣衆,拓寬信息渠道,充分發揮各級組織和監管人員的作用,建立一支專業人員和羣衆參與相結合的食品安全監督隊伍,提高基層食品安全監管能力,逐步建立健全食品安全監管長效機制,確保我縣食品安全。

二、工作目標

(一)實現全縣食品安全監管網絡覆蓋率和網絡運行率分別達100%。

(二)把我縣建設成爲“食品安全示範縣”和“綠色食品生產基地”。

三、監管網絡

建立以縣政府職能部門爲主導、鄉鎮人民政府爲基礎、村委會(社區)和企業參與的三級食品安全監管網絡。

(一)一級監管網絡建設——縣食品安全委員會領導小組,負責全縣食品安全動態監管工作,制定全縣食品安全監督管理工作目標。

1.縣食品安全委員會成員單位,依據各自工作職能,組織監管相關領域的食品安全工作,加強對監管對象各個環節的全面監管。

2.各成員單位主要負責人爲本部門食品安全工作第一責任人,分管負責人爲第二責任人,按照 自治縣食品安全監管各成員單位職責,完善工作機制,切實做到機構到位、人員到位、責任到位、措施到位,確保責任領域的食品安全。

3.各成員單位要依據職責分工,在本系統內設立食品安全監管員,並將系統監管員名單報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備案。

(二)二級監管網絡——各鄉鎮人民政府、工業園區要成立食品安全領導小組,負責本鄉鎮、園區的食品安全工作。

1.各鄉鎮人民政府要對轄區食品生產、加工、流通領域和餐飲店、食堂和農村家宴的食品安全進行監督管理,及時向縣食品安全委員會領導小組辦公室報告有關情況,並負責村級食品安全網絡建設。

2.落實鄉鎮人民政府行政“一把手”爲食品安全監管第一責任人和分管負責人爲直接責任人的責任,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的組織、指導和協調,爲食品安全監管提供強有力的組織保障。

3.縣工業園區管委會要加強對園區內生產、加工、流通和職工食堂食品安全的監管,落實專人負責食品安全監管工作。

(三)三級監管網絡——成立以各村(社區)和食品生產、加工、經營企業爲主體的食品安全管理網絡。

1.將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延伸到村(社區)和食品生產加工經營單位,各村(社區)和食品生產加工單位也要相應成立食品安全領導小組,由村委(社區)主任和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負責人任組長,具體負責本村(社區)及本單位的食品安全工作。

2.各食品生產、經營單位要以企業法人爲食品安全第一負責人,由各監管部門與所監管企業簽訂食品安全承諾書,明確企業主體責任,努力構建多環節齊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四、工作職責

(一)宣傳食品安全相關法律法規和食品安全知識,積極引導食品生產、經營企業(者)誠信守法,增強羣衆食品安全意識。

(二)受理轄區內食品安全投訴舉報,組織和配合對食品違法經營行爲及侵害羣衆合法權益的事件調查處理,並及時總結上報。

(三)加強對食品生產、流通、消費的監督,嚴密監控和預防違法生產經營行爲的發生,一經發現立即進行查處。

(四)廣泛徵詢有關食品安全監管意見,重點收集人民羣衆最關心、反映最強烈的突出問題,分析研究轄區內食品安全監管薄弱環節。

五、工作制度

各職能部門和鄉鎮人民政府要嚴格按照《 市食品安全管理辦法》、《 土家族苗族自治縣 年食品安全工作意見》( 府發〔 〕9號)、《 自治縣 年食品安全專項整治季行動工作方案》( 府辦發〔 〕75號)規定,認真開展食品安全監管網絡建設,制定工作方案,層層簽訂責任書,建立責任制和責任追究制,制定和建立相應的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機制。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強組織領導。按照“政府主導、屬地管理、部門聯動、社會參與”的原則,全面加強食品安全監督網絡建設,把加強基層食品安全網絡建設作爲重點。通過建立和完善重大事項報告、責任追究、投訴舉報、事故處理程序等一系列制度,進一步完善協調聯動的工作運行機制。

(二)嚴格責任落實。相關責任部門和鄉鎮政府要依據食品安全責任制的有關要求,切實擔負起各自的工作職責。按照目標責任書的要求,制定周密的工作方案,層層分解責任,切實把責任落實到單位、人頭。加強食品安全業務培訓,提高食品安全工作者的素質,有效防止重大食品安全事件的發生。

(三)強化輿論宣傳。充分利用電視、報紙、網絡等新聞媒體和食品安全信息網站,加強對食品安全工作舉措和食品安全知識的宣傳。在媒體開設專欄,增強生產經營者食品安全意識,引導人民羣衆樹立科學、理性、健康的新型消費理念。積極發動基層組織深入開展形式多樣的宣傳活動,推動食品安全進社區、進農村、進市場,普及食品安全知識,提高人民羣衆的維權意識和參與意識。建立公開舉報和媒體公示制度,發揮食品安全監督員的作用,擴大社會監督範圍,形成全社會共同參與的良好社會氛圍。同時,要加大信息報送工作力度。各級各部門要按照及時、準確、全面報送的原則,根據不同階段工作開展情況,以簡報、圖片和小結等形式報送縣食品安全委員會辦公室。

監測方案彙編 篇3

1、工程概況

擬建魏家莊萬達廣場住宅區位於**市市中區經四路以北,順河街以西,經二路以南,緯一路以東。住宅區劃分爲A、B、C、D、E五個組團。

B組團基坑支護採用土釘牆支護形式,坑深7.0~8.5m。

2、監測目的

1)爲基坑周圍環境進行及時、有效的保護提供依據。

2)驗證支護結構設計,及時反饋信息,指導基坑開挖和支護結構的施工。

3)將監測結果反饋設計,爲其它區的優化設計提供依據。

3、監測項目

1)坡頂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監測;

2)保留辦公室的沉降觀測;

3)對地下水位進行監測;

4)坡體深層水平位移觀測

5)對施工場地內邊坡、道路、緯一路、經二路及路西、路北建築物進行巡視檢查。主要包括以下內容:

①邊坡有無塌陷、裂縫及滑移。

②開挖後暴露的土質情況與岩土工程勘察報告有無差異。

③基坑開挖有無超深開挖。

④基坑周圍地面堆載是否有超載情況。

⑤基坑周邊建築物、道路及地表有無裂縫出現。

4、方案編制依據

1)《建築地基基礎設計規範》(GB50007-20xx);

2)《建築地基基礎工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GB50202-20xx);

3)《建築基坑支護技術規程》(JGJ120-99);

4)《建築變形測量規範》(JGJ8-20xx);

5)《建築基坑工程監測技術規範》(DBJ14-024-20xx);

6)魏家莊萬達廣場住宅區B區基坑支護設計施工圖。

5、測點佈置

1)基準點:基準點應設在基坑開挖變形影響範圍以外,通視條件良好並便於保存的穩定位置。對於本工程,在距基坑邊緣50m外的緯一路及經二路邊設置三個位移觀測基準點,在距基坑邊緣50m外的舊有建築物上設置三個水準觀測基準點。

2)觀測點:基坑坡頂的水平位移和垂直位移觀測點沿基坑周邊佈置,考慮到本基坑較大,觀測路線較長,若過多佈置觀測點,則使當天的工作量過大,在定人定儀器的要求下,勢必會影響監測的質量,同時也增大了監測費用。綜合考慮,觀測點間距取30m,水平位移觀測點同時作爲垂直唯一的觀測點。觀測點採用鋼釘設置在基坑邊的返坡上。

在保留辦公室的四角設置四個沉降觀測點。

在基坑每側的中心處佈置測斜管,共設四個。測斜管應保持垂直,並使一對測斜管的定向槽與基坑邊線垂直。

觀測點佈置示意圖見圖1。

6、監測方法及觀測精度

1)監測方法及精度要求:

①初始值:基坑工程監測工作的準備工作應在基坑開挖前完成。應在至少連續三次測得的數值基本一致後,才能將其確定爲該項目的初始值。

②坡頂垂直位移及保留保留辦公室沉降觀測:觀測儀器採用蘇一光DSZ2水準儀+FS1測微器及銦瓦水準標尺。採用二級水準測量進行觀測,其精度指標爲:

觀測點測站高差中誤差≤±0.5mm;

附合閉合差≤±0.3nmm(n爲測站點)。

③坡頂水平位移:採用拓撲康GTS-332N全站儀建立座標系統,通過直接觀測點位座標值來確定水平位移。

觀測點座標中誤差不大於±1.0mm。

④地下水位變化:通過水位觀測井用水位計觀測。水位計標尺最小讀數不大於10mm。

⑤坡體深層水平位移:在坡頂外土體中預埋測斜管,觀測前測定管頂水平位移,然後以測斜管上部管口爲相對基準點用測斜儀觀測各深度處側向位移。觀測點精度不低於1mm。

2)觀測要求:同一項目每次觀測時,宜符合下列要求:

①採用相同的觀測路線和觀測方法;

②使用同一監測儀器和設備;

③固定觀測人員。

7、監測頻度

1)坡頂水平位移監測:基坑開挖前3步深度在5m以內,可每2d觀測一次,基坑開挖至5m以下及基坑開挖完成後一週內,每天觀測一次。基坑開挖至基底後一週後無明顯位移時,可適當延長觀測週期,每5~10d觀測一次。

2)坡頂垂直位移及建築物沉降觀測:在基坑降水時和在基坑土開挖過程中應每天觀測一次。混凝土底板澆完10d以後,可每2~3d觀測一次,直至地下室頂板完工和水位恢復。此後可每週觀測一次至回填土完工。

3)當出現下列情況之一時,應進一步加強監測,縮短監測時間間隔,加密觀測次數,並及時向施工、監理和設計人員報告監測結果:①監測項目的監測值達到報警標準;

②監測項目的監測值變化量較大或速率加快;

③基坑及周圍環境中大量積水、長時間連續降雨、市政管線出現泄漏;

④基坑附近地面荷載突然加大;

⑤臨近的建築物或地面突然出現大量沉降、不均勻沉降或嚴重開裂。

4)當有危險事故徵兆時,應連續監測

8、監控報警

基坑及支護結構監控報警值以累計變化量和變化速率兩個值控制,累計變化量的報警指標不應超過設計限制。

本基坑坡頂水平位移報警值設爲25mm,水平位移速率報警值設爲連續三日大於2mm/d。

周圍建築物報警值以累計變形量、變形速率、差異變形量並結合裂縫觀測確定。

本基坑周圍建築物沉降報警值設爲15mm,傾斜報警值設爲10mm,傾斜速率報警值設爲連續三日大於1mm/d。

當出現下列情況時,應立即報警:

周圍建築物砌體部分出現寬度大於1.5mm的變形裂縫;附近地面出現寬度大於10mm的裂縫;

9、數據記錄、處理及監測成果

1)外業觀測值和記事項目,必須在現場直接記錄於觀測記錄表中。記錄表中任何原始記錄不得擦去或塗改,原始記錄不得轉抄。

2)觀測結果超過限差時,應進行重測。

3)對各週期的觀測數據及時處理,選取與實際變形情況接近或一致的參考系進行平差計算和精度評定。

4)對變形的分析應將變形大小和變形速率結合起來,考察其發展的趨勢,並做出預報。

5)提交當日報表及監測報告。報表中一般包括以下內容:

標題應標明監測內容、測試日期與時間、報告編號等。測試數據和成果應提供測點編號、初始值、本次測試值、較上次測試的增量值、變化速率等。對監測值的發展及變化情況進行分析和評述,當接近報警值時應及時通報現場經理、施工人員,提請有關部門關注。

監測報告應包括以下內容:

①工程概況;

②監測項目;

③各測點佈置圖;

④採用儀器和監測方法;

⑤監測數據處理方法;

⑥監測期間的工況;

⑦監測成果的過程曲線及發展變化情況評述;

⑧監測結果及評價。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