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通用17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8.03K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1

【課文品讀】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通用17篇)

《孫權勸學》是一篇極其簡略但又有完整故事情節的文言短文故事主體只有兩個部分,孫權勸學,呂蒙“乃始就學”;魯肅“與蒙論議”,“結友而別”文章主要通過對話的方式,表現人物,推進故事對話言簡義豐,生動傳神,富於情味人物寥寥數語,就表現出各自說話時的口吻、神態、心理和性格在情節的安排上,亦別具風格呂蒙學習的起因是“孫權勸學”,學習的過程略去,學習的結果是魯肅與呂蒙“結友而別”通過“論議”“結友”來表現孫權善勸、呂蒙勤學和學有所成直接描寫、側面襯托、留白再塑、繁簡結合等手法的巧妙運用,讓這一篇小短文既充滿了情趣,又不乏理趣

【設計意圖】

文章簡短,教材註釋比較豐富,學生理解起來不會有文意上的困難但是,因其短小,它的文學價值也往往容易被忽略如何感受到它的文學魅力,則需要教師在深入解讀後,通過生動的教學形式帶領學生一道走進文本,品析欣賞筆者通過反覆解讀和剖析,挖掘出短文裏藏有的多個“三”,這些“三”包含了文章結構、人物形象、藝術手法、文化背景等多項內容,於是,以“找尋三”趣學文言故事作爲此設計的總構思

教學創意:趣學文言故事

教學目標:

1.積累文言詞彙:謂、博士、但、涉獵、吳下阿蒙、刮目相待、邪、耳、乎等等;

2.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教學重點:

賞析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教學方法:誦讀、品析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朗讀

要求:讀通讀順讀懂

方法:自由放聲朗讀,自己譯讀,同座譯讀,質疑解難

二、積累

要求:圈出並掌握引發關注並需要積累的詞

方法:自己圈出,落實意義和用法,教師點撥強調

(以自行整理或統一練習的方式積累)

以下詞需要強調:

實詞:謂當塗涉獵見就過

虛詞:以豈但若乃及即更何遂

人稱:卿孤孰

古今異義:博士往事

語氣詞:邪耳乎

成語:吳下阿蒙刮目相待

三、品析

要求:找尋文中獨特的“三”組合並作分析,感受文章寫人記事的美妙手法

方法:教師示例,學生獨立尋找,教師巡視點撥,學生小組交流,全班交流

文中的“三”組合有以下一些內容:

1.三個段落示結構

根據情節把文章分成三個部分,這就是事件的三個階段,即:孫權勸學,呂蒙就學,魯肅贊學這三個段落是:

初……/蒙乃始就學……/及魯肅過尋陽……

2.三個人物證蒙學

穿插人物介紹:孫權、呂蒙、魯肅

簡析三個人物(孫權、魯肅、蒙母)對呂蒙學習併成功的證明作用

孫權: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勸他讀書,對呂蒙滿是關心與厚望正因爲有孫權的善於勸說,纔有了呂蒙的“就學”及學有所成

魯肅:魯肅“與蒙論議”,一句“非復吳下阿蒙!”從側面反映呂蒙因“學”而使才略有了令人難以置信的長進魯肅地位高於呂蒙,且學識豐富,由他說出此番話,更可表明呂蒙的長進非同一般

蒙母:從情節的角度講,文章的最後一句“肅遂拜蒙母,結友而別”似乎多餘,然而,細細揣摩,就可以感受到它的意味深長了

魯肅是一個很有學問的人,通過他“拜蒙母”,看得出魯肅爲呂蒙的才略所折服而願與之深交,二人情投意合,側面襯托出呂蒙富有學識;更重要的是,這一情節傳達出古代對讀書的另一個角度的理解:一個人因爲讀書而有豐厚的學問,會獲得社會的認可和尊敬,更使自己的父母也得到尊敬,既而甚至可以提高自己家族的社會地位及威望這一情節深化了選文的中心在表現孫權勸學的效果和呂蒙學習的成果上也都是很重要的一個補筆

3.三句話語見形象

要求:體會文中人物的語氣語調,感受說話人的心理

方法:以讀促析,能通過朗讀體會人物心理,感知人物形象

簡析:

(1)“卿今當塗掌事,不可不學!”

用雙重否定的形式,語氣堅決果斷,神態鄭重嚴肅,表現出孫權對呂蒙要求嚴格,同時嚴厲中又可見深切關心,希望呂蒙能勝大任

(2)“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大有所益”

這一句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但又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尤其是從自己的切身體會來談,現身說法,神情激動,讀來讓人感動

孫權是善勸的他對呂蒙既嚴格要求,又殷切期望;既責備呂蒙的不爭、無志,又透出關懷愛護之心;不失人主身份

(3)“卿今者才略,非復吳下阿蒙!”

呂蒙的變化判若兩人,使魯肅既吃驚又情不自禁地發出讚歎,爲呂蒙的進步感到高興,驚異、讚許之態呼之欲出魯肅是個忠厚長兄,這句話流露出他重視學問、善於欣賞他人、對年輕將領的親切讚美之情

4.三次態度現性格:

(1)蒙辭以軍中多務

用軍務繁重來推脫,這裏折射出呂蒙之前不讀書只尚武的性格和成長經歷

(2)蒙乃始就學

在孫權的教育和指點之後,呂蒙無可推辭並知錯能改,這是他實現自我轉變的重要一環

(3)“士別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見事之晚乎!”

這是呂蒙對魯肅讚歎的巧妙接應可以看出呂蒙爲自己的進步深感自豪,充滿自信我們彷彿能聽到他那坦誠豪爽的笑聲

小結

呂蒙的三次態度的作用:

(1)讓文氣有起伏;(2)豐滿了人物形象;(3)三次態度就是事件發展的三個階段,也是他成長的三個階段(拒學就學成學);(4)比襯出其他的人物形象

5.三個留白顯詳略

要求:根據文字展開適當的聯想,揣摩作者這樣安排情節和詳略的意圖

方法:說讀結合、討論交流

簡析:

(1)蒙辭以軍中多務……

會以怎樣的說來“辭”?扣緊文意想象、表達

(2)蒙乃始就學……

爲什麼不寫他如何勤學?

(3)肅遂拜蒙母……

爲什麼要交代這個環節?刪去了會怎樣?魯肅會對蒙母說些什麼呢?

前兩個留白是略寫,而最後一個則是擴充出來的這樣安排有什麼好處嗎?

除了以上的“三”,還有一些“三”也不能忽視如:

三個稱呼表親密:

“卿”,是君對臣或朋友之間的愛稱第一次出現是孫權稱呼呂蒙,表現出孫權對呂蒙真切的關心和殷切的期望,既鄭重,又親切第二次出現是魯肅“與蒙論議”後很吃驚地喊出的,表現出魯肅對呂蒙的認可、讚揚

“大兄”,面對魯肅的吃驚和讚歎,呂蒙巧妙接應“大兄何見事之晚乎!”對話中有同僚間的調侃趣味,更顯兩人志同道合的兄弟般的情誼

三種語氣傳態度

人物語言,尤其是語言中流露出的語氣語調能夠揭示人物心理、情感和性格

(1)“孤豈欲卿治經爲博士邪!”中“邪”表示反問語氣,相當於“嗎”聯繫句意,隱隱可見孫權對呂蒙不聽勸誡的不悅神情和責備的意味

(2)“但當涉獵,見往事耳”中“耳”表示限止語氣,“罷了”說得語重心長,言辭懇切,傳達出孫權對呂蒙的關心、愛護

(3)“大兄何見事之晚乎!”中“乎”表示感嘆,可譯爲“啊”此句一出,呂蒙自得、自豪、“書中多閱歷,胸中有溝壑”的自信如在眼前

四、誦讀

要求:讀熟、讀美

能夠生動地讀出人物的語氣語調,通過朗讀表現出豐滿的人物形象;努力做到熟讀成誦

方法:同座位配合演讀;全班男女生配合演讀;全班背誦

五、總結

1.文言文章學習的角度:積累詞彙

2.文學作品學習的角度:品析寫人記事的妙法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2

教學目標:

1. 把握文章內容,瞭解自傳的語體特徵。 2. 學習運用具體事例表現人物品格特點的寫法。 3. 體會母愛的偉大,感受作者對母親無限的懷念之情。

二. 教學重點、難點:

1. 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能說出文章寫了幾件事來刻畫母親,歸納出母親的性格特點。 2.品味具體語句中所包含的感情,揣摩具體詞語在文中的作用。

三. 教學安排:2課時。

四.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1. 從古到今,都有很多關於母親的作品,歌曲詩詞等。讓學生回憶有關母親題材的作品。在我們的身邊,有這樣一位母親,對別人的孩子非常和善,對自己的孩子卻十分嚴厲,有時鞭打孩子時,還不允許孩子哭出聲音來,對這樣的母親,他的孩子會怎樣評價她呢?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胡適的《我的母親》。2. 瞭解胡適及他的母親: 胡 適(1891-1962.)字適之,安徽績溪人,生於上海。幼年在故鄉家塾讀書,1904年隨兄到上海,先後進梅溪學堂、澄衷學堂,1906年考入中國公學。1910年赴美留學,先入康奈爾大學農科,1912年轉文學院,修哲學、文學。 1915年人哥倫比亞大學哲學系,系主任是杜威。從此一生信奉杜威的實用主義。

1916年開始與在美同學討淪白話文,最後寫成《文學改良當議》,1917年1月發表於陳獨秀主編的《新青年》雜誌。這是最早全面系統地提倡白話文的論文,在新文化運動初期產生重大影響。1917年回國任北京大學教授,參加《新青年》編輯,1920年出版第一部白話詩集《嘗試集》。五四運動以後,思想逐漸趨於保守。1928年受聘擔任中國公學校長兼文理學院院長。1931年回北大任文學院長兼中文系主任。1932年5月創辦《獨立評論》。抗戰期間一直擔任駐美大使。1946年就任北京大學校長。1949年到美國,次年任普林斯頓大學葛斯德圖書館館長。1958年回中國臺灣擔任中央研究院院長。1962年2月24日中央研究院舉行第五次院士會議,爲歡迎新院士舉行的酒會迎新院士舉行的酒會結束時,因猝發心臟病逝世。馮順娣,安徽績溪人,16歲時被許配給胡傳作填房。時胡傳年48歲,前妻曹氏去世十餘年,他在外做官,家中沒有一個家眷實在不方便,胡傳長子長女都比馮順娣大。爲了家人,馮順娣答應嫁到胡家。婚後第二年,來到上海,在胡適三歲的時候,胡傳死在廈門。當時馮順娣只有23歲。

二. 整體把握,感知內容: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

1. 用一句話概括母親的形象特點。 --“我母親管束我最嚴,她是慈母兼任嚴父。”

2. 爲什麼說她又是“嚴父”? 再次插入胡適家庭背景資料介紹。

3. 課文寫了母親哪幾件事?這些事情突出母親的什麼品性?

課文寫了母親這樣幾件事情: A.學習上的督促,叫我早起, “催”去上學; B. 聆聽教誨,我說了不該說的話,她重重責罰我C.如何在除夕之夜對付敗家子大哥的債主,她從不罵一聲,臉上從不露出一點怒色; D.受了兩個嫂子的氣,她只忍耐着,忍到不可再忍時,悲哭一場,以解心中之苦;E.聽了五叔的牢騷話,表現出剛氣,不受一點人格上的侮辱。

概括地說,寫了母親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是對我的管教;二是作爲當家的後母如何處理家庭的難事和矛盾;三是如何對待他人對自己的人格侮辱。通過寫這些事,表現母親以下品性:慈母嚴父,對我諄諄教誨;對我要求嚴格,卻從不拿孩子出氣;氣量大,性情好,事事留心,事事格外容忍;待人仁慈、溫和,從來沒有一句傷人感情的活。通過具體的事例可以很好的塑造人物形象,表現人物的品格特徵。

4. 根據我們剛纔的閱讀,我們可以很清楚地把本文的提綱列出來

一. 介紹我的小時侯的情況

二. 回憶我的母親

三. 感謝母親,總結全文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3

一、研讀第2—5節,理解人物形象、體會作者感情。

第2~5小節分別寫了托爾斯泰哪些特點?

明確:

第2節、面部輪廓 平庸粗鄙

第3節、面容表情 醜陋可憎

第4節、面部特點 毫無特色

第5節、客人來訪 大失所望

你能說說,在讀了這段文字之後,對托爾斯泰的印象嗎?(學生自由發言)

托爾斯泰其貌不揚,作者如實地予以描繪,從這些描述當中,你能體會出作者的思想感情嗎?請同學們仔細地品讀課文。

(“因爲他與全體俄國人民同呼吸共命運”可以看出作者對托爾斯泰的尊敬、熱愛)

二、研讀課文第6~9小節,進一步理解人物形象,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聽讀第6~9小節,思考問題:

自主探究:

1、這部分寫的是什麼?(托爾斯泰的眼睛)

2、這雙眼睛有什麼特點?(目光犀利、感情豐富)

3、作者是如何刻畫這一特點的?(比喻和誇張)

請找出你最喜歡的句子,讀一讀,並說說你喜歡的理由。

合作探究:

1、結合全文,說一說作者爲何要寫托爾斯泰粗鄙的外貌?

2、你是如何理解作者重點描寫眼睛的用意?

明確:

1、欲揚先抑,突出眼睛的威力,這樣描寫使人物形神皆備,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讚美托爾斯泰犀利的眼光,揭示托爾斯泰觀察社會、人生、時代的廣闊和深細,以及批判的廣度和深度,同時揭示他人生的不幸。

三、語言賞析:

輕聲朗讀課文,將自己喜歡的語句打上星號,有疑問的語句打上問號,全班集體交流,教師適當總結。

四、延伸訓練:

仔細觀察自己,用100~150字寫一幅自畫像,只寫頭部,描寫要逼真詳細,獨特處更不能忽略,適當運用比喻和誇張,寫作時不署名,不註明性別,寫好後交給老師,再進行全班交流。

五、總結。

六、佈置作業。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4

教學目標:

一、整體感知課文。領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準確把握阿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表現人物主要性格以及詳寫與略寫相結合的寫法。

四、領悟這篇回憶性散文的用雙重眼光看待人物和欲揚先抑的寫法。

教學重點:作者在敘述所流露的感情和先抑後揚的寫法。

教學難點:如何看待阿長身上的“壞習慣 ”。

課時安排:兩課時。

一 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七年級時學過魯迅先生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一文,其中爲百草園增添神祕情趣的美女蛇的故事.大家還記得嗎?講故事的這位長媽媽是魯迅家裏的一個女工,用魯迅自己的話說:“說的闊氣點,她是我的保姆”,然而就是這麼一位保姆卻多次在魯迅的文章中出現,如上面講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還有《狗,貓,鼠》,還有我們今天要學習的《阿長與山海經》就是一片專門講長媽媽故事的文章。值得一提的是,魯迅從未寫過文章紀念他的母親,卻把這麼多的筆墨給了一個保姆,專門寫了篇文章紀念她,這個長媽媽究竟有什麼魅力呢?在她身上發生了那些故事,讓魯迅無法忘懷呢?讓我們一起走近“阿長的故事”。

二、魯迅及《朝花夕拾》、《山海經》有關知識。

《山海經》是我國古代的地理著作,書中保留了一些流傳廣泛的神話傳說,如精衛填海、夸父逐日、大禹治水等。

三、閱讀全文,整體感知,概述“阿長的故事”

明確:名字來歷---睡覺擺“大字”--- 元旦吃福橘(許多規矩)----講長毛的故事----買《山海經》

四、爲阿長設計一份“個人簡歷”來認識阿長。

明確: 姓名 阿長

性別 女

職業 保姆

身形 黃胖而矮

年齡 不詳

問題:1、從這份簡歷中你可以完全的認識阿長嗎?

明確:不可以,因爲認識一個人最重要的是認識一個人的性格乃至她的內心世界。

2、這份簡歷中還有一個問題,大家發現了嗎?

明確:姓名的來歷,那不是她保姆的姓名。

3、一起讀課文第二段,明確下,魯迅花這麼多筆墨介紹阿長的姓名對於我們認識阿長的性格與精神世界有用嗎?

明確:有,從姓名的來歷中可以看出,她的名字是別人的,別人隨意加在她頭上的,因此可以看出長媽媽社會地位低微,不被尊重。是個可悲的長媽媽。

五、爲了能讓大家更好的認識阿長與魯迅,讓我們一起結合發生在魯迅與長媽媽身上的其它故事去走近阿長,走近魯迅

請同學們找出魯迅對阿長情感態度變化的關鍵詞?

明確:不大佩服(最討厭)----不耐煩------空前的敬意(特別的敬意)---新的敬意。

六 、分析 “怎樣的長媽媽讓魯迅不耐煩,討厭?”

學生髮言,做填空練習 的長媽媽。。。。。”?結合具體的事件來談。

明確:“切切察察”“豎起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着對手或自己的鼻尖”――饒舌多事。

擺“大”字等--------行爲粗魯,不拘小節

教我許多的規矩(元旦吃福橘)---迷信,大煞風景,卻是真誠善良的祝福。教給我的很多道理也是出於對我的關心愛護。

綜上所述我們認識到的是一個:沒有禮貌,沒有文化,不文明的阿長的形象。

七、分析兩個敬意

1、那又是怎樣的長媽媽讓魯迅兩次產生新的敬意了呢?

明確:擁有偉大神力的長媽媽。

2、這兩個敬意和神力在字典內是一樣的意思,而在文章中變現出的是同樣的情感嗎?

明確:不是。第一個敬意源於長毛的故事,而這個故事是個荒謬的故事,但長媽媽卻講的一本正經,講到“脫下褲子”“外面的大炮便放不出來,再要放,就炸了!”的話,更是讓人看到長媽媽的無知和淳樸,看出這個長媽媽很迷信,愚昧。也可以看出魯迅在這裏是有反諷的意思。

而第二個敬意源於買山海經,實現了孩子心靈上的渴望。看出長媽媽是一個善良熱心和對孩子關心、愛護的人。魯迅對她的敬意是真的敬意,一種感激之情。

八、總結

(1)長媽媽是個怎樣的人?

明確:身份低微,行爲粗魯,不被尊重,麻木,愚蠢而迷信,饒舌、多事、有許多繁文縟節,但也是一個淳樸,善良關心孩子的勞動婦女。

(2)魯迅以什麼情感來寫這篇文章?

明確:深沉的懷念,“仁厚而黑暗的地母啊,願在你的懷裏永安她的魂靈”

(3)、對比魯迅前後的感情有什麼變化。這樣寫有什麼好處?這是一種什麼寫法?

明確:

使描寫的人物形象給人意外的驚喜和驚歎,起到出乎意外的效果,使人物形象更加真實可感、鮮明突出。這種先抑低後揚起的寫法就叫先抑後揚。

文章自始至終就一直在刻畫她對孩子的關心愛護的品質:從她“不許我走動”到吃福橘的祝福和“曬褲子的竹竿底下,是萬不可鑽過去的”道理及後來買《山海經》都充分體現出來。所以她雖然饒舌、多事、有許多令人生煩的規矩和道理,但又爽朗、熱心、樂於助人、關心愛護孩子;有無知可笑、愚昧落後的缺點,但更有着淳樸、善良、仁慈的美德。總觀全文,作者先是“不大佩服”,後來發生“新的敬意”,到最後發出深沉的祝福。作者用了先抑後揚的表現手法來刻畫阿長這一封建社會的普通勞動婦女形象,刻畫出了一個淳樸熱情、善良仁慈、關愛小孩的長媽媽形象,抒發了自己對長媽媽的尊敬、感激和思念之情及深深的懷念。

九、作業

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教師舉例: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附:板書設計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理清文章結構層次2圍繞作者與藤野先生的交往來分析文章過程與方法

1、聯繫社會背景,來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

2、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

3、賞析課文重點語句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選擇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的寫法。教學難點 理解本文作者棄醫從文的思想原因。

導入新課

1、魯迅是大家熟悉的我國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進入國中以來我們學過了寫魯迅的文章和魯迅先生寫的文章有哪些?

2、指名一學生讀有關注釋,要求學生考慮,註釋告訴我們哪幾層意思。(1)交代了文章的出處,選自《朝花夕拾》。說明這個集子的文章都是回憶性的。我們學過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也是這個集子的。 (2)說明了文章的體裁--散文。(3)介紹了文章的寫作年代、作者生活的背景和所寫的對象--藤野先生的全名和籍貫。

學生了解作者及作品學生了解文章體裁介紹時代背景這篇散文記敘了作者1902年夏末至1906年初春在日本留學的生活片斷。寫作年代則是在魯迅離別了藤野先生二十餘年後的1926年10月12日。魯迅到日本學,本想以學醫來救國救民,可在仙台醫學專科學校學習時,有一次觀看反映日俄戰爭的影片,片中中國人看日本槍斃給俄國人做偵探的中國人的麻木神情給魯迅以很大的刺激。從此,他棄醫學文,決心用文藝作爲武器進行戰鬥,從而喚起國民的覺醒。魯迅寫此文時,正當“三一八”慘案發生之後,魯迅積極支持愛國學生的正義行動,與反動軍閥以及反動文人進行英勇鬥爭,用戰鬥的文章來抨擊“正人君子”的迫害,抒發自己的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歌頌沒有民族偏見、正直、熱情的藤野先生所代表的日本人民對中國人民的友誼。

學生了解時代背景指導預習

1 做到藉助課文註釋和詞典對文中字的形、音和詞的含義有清楚明白的瞭解,爲研習課文內容掃清障礙。

2考慮文章是按什麼順序來組織材料的,記敘的線索是什麼,變換了幾個地點,記敘了哪幾件主要事情,表達了作者怎樣情感,讚揚了藤野先生哪些高貴品質,怎樣來劃分文章的段落層次,說說各部分的大意。要求學生以較快的速度閱讀全文,教師巡迴輔導,學生自習。(要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規定學生閱讀的時間與速度。)

進行研討

1、根據課文的內容和學生提問,補充書中沒有的註釋。 (1)緋(fēi)紅:鮮紅。 (2)宛如:好像。(3)會館:舊時同鄉或同業在京城、省會或大商埠設立的寄寓和機構。 進行研討 (4)遺民:①留下的在國外的人; ②改朝換代後仍效忠前一朝代的人;(5)流言:流傳的毫無根據的壞話。 (6)陌(mò)生:不熟悉。 (7)畸(jī)形:不正常的形狀。 (8)不遜(xùn):不客氣;無禮貌;驕傲、蠻橫。(9)匿名(nì):不具名或隱藏真名。 (10)疑惑:心裏不明白,不相信。 (11)杳(yǎo):遠得不見蹤影;無影無聲。(12)瞥(piē)見:很快地看一下。 (13)精通:深刻了解,非常懂得。 (14)喝(hè)彩:大聲叫好。 (15)決意:拿定主意,。(17)美其名曰:(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 學生結合課文理解並掌握補充註釋進行研討

2、(1)文章是按事情發展的時間先後順序來組織典型材料的。 (2)以作者的思想感情變化爲線索。(3)變換了三個地點:①“我”在東京;②“我”在仙台;③“我”離開仙台後。(4)與藤野先生相處寫了他四個典型事例,讚揚他認真負責、正直熱情、嚴謹求實的精神。還寫了匿名信事件和看電影事件,抒發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5)段落層次的劃分以“我”活動地點的變換爲標誌。

可分成三個部分(全文共有38段):第一部分(第1-3段)寫“我”在東京的見聞及感受以及轉到仙台求學的原因。第二部分(第4-36段),這是全文的主體部分,寫“我”在仙台結識藤野先生,受先生教益,讚揚先生的崇高品質,以及“我”棄醫學文的原因。第三部分(第36-38段)寫“我”離開仙台後對藤野先生的懷念之情,以及先生的崇精神品德對我的激勵與鼓舞。

學生帶着問題讀課文,弄清左邊的這些問題和內容教學後記:學生能聯繫社會背景領會作品深刻的思想內涵的方法,能通過私反覆朗讀體會作品的思想感情的方法。能對課文中重點語句進行賞析。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6

知識與能力 初步瞭解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理解象徵、烘托、對比手法在課文中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以學生自讀爲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品味語言、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點 1、反覆朗讀,深刻體會作品的詩情、畫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豐富的語句,理解比喻、擬人、反覆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徵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 研討點撥法 對比閱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來感知課文,弄清文章深刻內涵,理解海燕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

一、導入

二、走進作者

三、品讀文章,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

2、有感情自讀課文

3、朗讀點評和指導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文筆粗獷,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朗讀時候要注意體會,朗讀語速不可太快,雖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體味情感

1、這是一隻 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樣來表現這隻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動放置海面上暴風雨來臨的典型環境中,以此來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變化愈來愈險惡,而海燕的戰鬥情緒愈來愈高漲。當暴風雨在醞釀之中時,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對暴風雨的渴望和歡樂,熱切地迎接新生;當暴風雨逼近,海燕在風吼雷鳴中飛舞着,歡笑着,號叫着;當暴風雨即將爆發時,海燕預示着暴風雨即將來臨,鼓舞人們積極行動起來。海燕是矯健勇猛、心情歡快、鬥志昂揚、無所畏懼形象。

暴風雨來臨三幅圖景:來臨、逼近、到來

3、引導學生揣摩具體描寫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賞析海燕具體形象。

點撥①、抓住描寫海燕的關鍵語句,理解其性格特點;

②、抓住其他海鳥的描寫,理解他對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結:

六、佈置作業

1、思考:高爾基僅僅在描寫海燕嗎?

2、背誦課文

3、同步測試(課堂反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象徵、對比、擬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語言。

一、檢查背誦

二、深入探討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內涵

②、聯繫寫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這是怎樣的一個年代?

本文寫於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當時人民羣衆的革命運動風起雲涌,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激烈搏鬥的時候.高爾基當時在彼得堡,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他爲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的醜惡嘴臉,滿懷激情地寫下了這篇文章.作者以海燕爲題,一是醒目,可以象徵無產階級革命先驅,二是可以躲過沙皇檢查機關的耳目 .

③、注意象徵手法運用的特點,把握形象內涵;

作者在文中讚美的是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戰士,鞭撻的是“海鷗“海鴨”“企鵝”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烏雲”“狂風”等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三、品味關鍵語句

1、請你從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說說你的看法。

( 準確指認修辭方法;反覆體味,深入分析;要從表情達意的效果及營造意境角度進行分析。)

① 烏雲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比喻和擬人。“黑色的閃電”準確傳神地展現了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賦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海燕藐視一切反動勢力的精神風貌。

② 風緊緊抱着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擬人。連用“抱”“甩”“摔”幾個動詞,還有“惡狠狠”,賦予狂風人的性格和行爲,寫出了風的猖狂的氣焰。

③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它深信,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擬人和反覆。“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裏,早就聽出了睏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烏雲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覆,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四、聯繫社會生活

1、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的考驗。結合自己實際,想一想,《海燕》給我們生活帶來什麼有益的啓示?

(把握形象,展開聯想、想象,然後作出有條理的分析。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地發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面對“暴風雨”,海燕不是畏懼,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戰。它勇猛堅強,樂觀自信,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心搏擊“暴風雨”。它是“勝利的預言家”。那麼當我們有了“暴風雨”考驗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像海燕那樣勇敢地面對困難,充滿自信,堅強勇猛地和困難作鬥爭,這樣就一定能克服困難,取得最後的勝利。

五、課堂練習

1、品味到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

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摔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海燕》)

2、《海燕》一文中寫道:“海鴨也在呻吟着,——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鬥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鴨”這樣的人嗎?如果有,你準備怎樣去勸說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呢?

3、破折號的作用

A、表示後面是解釋說明部分;B、表示語意的轉折或躍進;C、表示聲音的延長;D、表示兩個破折號之間是解釋說明部分;E、表示強調;F、表示後面是引文

1、它叫喊着,——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裏,烏雲聽出了歡樂。( )

2、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着,——呻吟着,……( )

3、海鴨也在呻吟着,——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鬥的歡樂……( )

4、看吧,它飛舞着,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充滿激情的時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結着高爾基敏銳藝術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資料助讀

簡介高爾基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積累字詞。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膽怯:膽小;畏縮。 翡翠(fěicuì)

精靈:①鬼怪。②〈方〉機警聰明;機靈。

蜿蜒(wānyán):①蛇類爬行的樣子。②(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地延伸。

2、 教師朗誦,學生認真聽讀,注意重音、停頓和語速的處理。

3、教師指名學生朗誦,充分想象、體會作品中高傲飛翔的海燕形象。

請同學們試爲課文擬一個簡潔恰當的副標題。

4、合作探討,疏理文章思路。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名回答。

四、分析海燕形象

1、學生誦讀全文,畫出文中描寫海燕的語句,並體味其表達效果。

學生積極回答,教師提示。

2、思考:文中海燕是一個什麼樣的形象?

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五、學生誦讀全文,體會課文的深刻含意。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7

教學目標:

1、理解肖像描寫刻畫人物的手法

2、瞭解對比手法

3、體會通過人物描寫表現中心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國小時,我們學過一篇課文《少年閏土》,它是節選自魯迅先生的小說《故鄉》,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它。

二、示標

三、新授:

1、在故鄉,“我”見到了許多人,其中着重寫了哪兩個人物?這兩個人物又以寫誰爲主?

2、課文中幾次寫到閏土?

3、對於少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

討論:

①少年閏土的外貌是怎樣的?

②少年閏土的動作語態是怎樣的?

③少年閏土對“我”的態度是怎樣的?

④少年閏土對生活的態度是怎樣的?

⑤少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4、對於中年閏土,作者是從哪幾方面來描寫的?(肖像、語言、神情)

討論:

①閏土的外貌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②閏土的動作語態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③閏土對“我”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④閏土對生活的態度發生了什麼樣的變化?

⑤中年閏土具有什麼樣的特點?

5、什麼原因使閏土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從“小英雄”變成了“木偶人”呢?

“多子,饑荒,苛稅,兵,匪,官,紳,都苦得他像一個木偶人了。”

6、另一人物楊二嫂又是怎麼描寫的?

討論:

①對於二十多年前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肖像)

②對於今天的楊二嫂,採用了哪些描寫手法?(語言、肖像、動作)

7、楊二嫂的變化的說明了什麼?

小市民階層的日益貧困。

8、“我”這一人物在文章中又是怎樣變化的?

9、作品對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前後的變化,揭示了什麼問題?

這就充分揭示了帝國主義和封建勢力的殘酷剝削和壓迫,是使舊中國農村經濟日趨破產,廣大農民生活日趨貧困的總根源。這就是魯迅描寫閏土、楊二嫂形象變化所揭示出來的深刻社會意義。

10、作品對閏土、楊二嫂的描寫在寫作上對我們有什麼啓示呢?

人物描寫,特別是肖像描寫,一定要抓住人物具有代表性的特徵,給人以深刻印象,並能爲表現主題思想服務。

三、作文片斷訓練:肖像描寫

四、板書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8

一、教學目標

1、體會本文抓住人物形象特徵,選擇角度命題立意、組織材料的寫作方法。?

2、感悟這篇文質兼美的散文,學習不加任何修飾渲染的樸實自然的語言。?

3、體會文中的思想感情,陶冶學生的道德情操,健全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4、引導學生聯繫實際生活,用真實體驗理解文中的人情美。?

二、教學重點

抓住文中父親的語言、動作、形象的刻畫,指導學生感悟作品文字中蘊含的父子深情,啓發學生做一個有孝心的人。?

三、教學難點?

縮短學生與作者的時空距離,使學生受到感染,體會到作者的感情。?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1、導語。中國受長期的農耕文化的影響,尤其注重親情。千百年來,抒寫親情成了文學的母題,這種題材的作品不勝枚舉,你能列舉出幾篇嗎?今天,我們共同來學習表現父子情深的散文《背影》。

2、簡介作者。朱自清(1898—1948),江蘇省揚州市人。現代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1916年19歲時考入北京大學預科,1920年畢業於北京大學哲學系。1925年暑假以後到清華大學任國文系教授,當時只有28歲。1937年七七事變,中國人民抗日民族解放戰爭爆發,朱自清隨清華大學遷往大後方,在昆明任西南聯大中文系主任。在艱難和貧困的生活中,他在認真努力地進行中國文學的教學和研究的同時,很關心學生的愛國民主運動。1946年10月,朱自清又回到北平,繼續任清華大學中文系主任,並參加爭取民主的運動,成爲一個堅定的革命民主主義者。當時,美帝國主義一面用槍炮支持國民黨反動政府打內戰,妄圖消滅中國共產黨;一方面又把它的剩餘物資美國麪粉運往中國,作爲救濟糧來籠絡人心。朱自清爲了反對美蔣_罪惡行徑,在拒絕領取美國救濟糧的宣言上籤了名,並且在臨終前還囑咐家人“不要買政府配售的美粉”。因此,偉大的革命領袖毛澤東贊他“有骨氣”,“表現了我們民族的英雄氣概”。

3?寫作背景。關於寫作背景,主要指出課文記敘的是1917年的事。那年冬天,作者的祖母死了,任徐州菸酒公賣局長的作者的父親朱鴻鈞也被解除了職務。朱鴻鈞沒有積蓄,兩手空空,還欠下五百元的外債。作者當時在北京大學讀書,得到祖母去世的噩耗,便從北京趕到徐州,同父親一道奔喪回家。到了揚州,父親將金銀首飾都拿出來,又當了一件狐皮袍,才還上欠債。又借錢辦了喪事。辦完喪事,作者回北京唸書,朱鴻鈞到南京找工作,父子二人便在浦口車站依依惜別。《背影》所寫的就是這一段史實。爲了講解方便,出示一幅北京——徐州——揚州——南京——浦口的簡圖。這樣,課文涉及到的作者的家境和作者的行蹤就都清楚了。

(二)聽錄音朗讀,教師給以朗讀指導。?

(三)學生自行查字典解決疑難字詞。?

(四)整體感知課文。?

問:這篇文章什麼地方令你感動

(鼓勵學生踊躍回答,簡要說明原因)?

(五)仔細研讀重點段落。?

1、研讀第一、二、三段。(學生讀課文,討論下列問題,然後全班交流)

(1)第二段中父親“事已如此,不必難過,好在天無絕人之路”這句話包含着什麼意思

(這時候,父親心裏一定比兒子更加悲傷愁苦,可是,當他看見兒子流淚的時候,便強抑悲苦,反過來安慰兒子,表現了父親對兒子是多麼的體貼、愛護。)?

(2)變賣典質、借錢辦喪事說明了什麼?這些內容和“背影”有什麼關係

(作者的父親在徐州當菸酒公賣局長,不僅沒有發財,還要借了錢辦喪事,變賣典當了家財去償還虧空,這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他父親的爲人。父親失了業,又背了債,悲和愁相交煎。)?

2、研讀第四段。(指名讀課文,思考下列問題,自由回答。)?

(1)這一段中哪些地方說明父親完全可以不必爲“我”送行?父親“躊躇”了又“躊躇”說明了什麼?

(第一,他“事忙”,急於謀事;第二,有熟識的茶房,可以託他陪同上車;第三,“我那年已二十歲,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對茶房“再三囑咐,甚是仔細”,“終於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躊躇了一會”,寫出了父親對兒子無微不至的關心。)

(2)“不要緊,他們去不好!”父親的這句話說明了什麼?

(“不要緊”,是父親對自己而言,儘管“事忙”,但認爲這無關緊要。

“他們去不好”,是對兒子而言的,就怕別人照顧得不妥帖。

簡短的一句話,說明他關心兒子勝過關心自己,充分表現了父親的愛子之心。)

3、研讀第五段。(指名學生朗讀課文,要求讀出悔恨的語氣,然後思考下列問題,發表己見。)?

(1)作者爲什麼說“我那時真是聰明過分”,而且還要嘆氣說“唉,我現在想想,那時真是太聰明瞭”?對“聰明”一詞應怎樣理解

(這是作者的自責,責備自己那時年輕無知,不僅沒有體會出父親的一片愛心,反而嫌他“說話不大漂亮”,“暗笑他的迂”。現在想來,內心深感愧疚。)?

(2)進站上車,父親是怎樣無微不至地關心兒子的呢

(兩個“忙着”說明父親全然不顧自己,只想着爲兒子勞神費力。一個“囑我”,一個“囑託”,說明父親像慈母一樣對“我”關心體貼。即使是找一個座位,他也要認真地“揀定”進出最方便的地方,真是細緻入微,用心良苦。)

4、研讀第六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小組討論下列問題,全班進行交流。)?

(1)“我?買幾個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動。”父親說這句話的時候心裏是怎麼想的?

(他想到兒子的旅途生活既單調又口渴,於是要去買些橘子給兒子。爲兒子他想得多麼周到。)?

(2)第一次寫看見父親的背影,作者是怎麼描寫的

(主要寫了父親的穿戴和一系列動作。黑布小帽、黑布馬褂、深青布棉袍,這一身素服,深深地印在了自己的心裏。接着具體描寫父親是怎樣穿過鐵道,爬上那邊月臺的。“蹣跚地走”、“慢慢探身”,顯示了父親行動的不便;手攀、腳縮、身子傾,形象地寫出了吃力的樣子,看到父親不辭辛苦爲自己買橘子,“我”怎能無動於衷。因此,“看見他的背影,我的淚很快地流下來了”。這是寫第一次被父親的背影感動得流淚。)

(4)寫買橘子回來,父親放好橘子,“於是撲撲衣上的泥土,心裏很輕鬆似的”。這一細節描寫,反映了父親怎樣的內心活動

(這段時間父親的心情並不輕鬆,穿過鐵道,爬上爬下,也確實比較艱難,但是爲了消除兒子可能產生的不安,便故意裝出輕鬆的樣子來安慰兒子。但也表明他爲兒子勞累也是心甘情願的。)

(5)離別的時候,父親說了兩句話,這兩句話表達了父親怎樣的感情

(“我走了,到那邊來信!”表明父親這時仍在惦念着兒子旅途的安全。“進去吧,裏邊沒人。”兒子送父親下車,本是人之常情,可是父親不讓送,怕兒子離開車廂會丟失東西。臨別時這樣細心囑咐,真是關懷備至,可敬可親。)?

(6)最後一句寫第二次看見背影和第二次流淚,說說這時候“我”的心情。?

(父親不顧艱難給“我”買橘子,使“我”感動不已,現在父親要離開了,不免產生濃濃的離情別緒。因此,當父親的背影消失在來來往往的人羣裏,自己回車廂坐下來的時候,感念之情涌上心頭,禁不住“眼淚又來了”。這一段兩次寫流淚,體現了兒子對父親的真誠的愛。)

(六)引導學生弄清情節線索,體會取材角度。?

1、本文在幾處寫了“背影”?這幾處寫“背影”各是在什麼情況下,每次有什麼不同的特點?(找出寫背影的地方,分析特點。)

本文在四處寫到“背影”。

第一次在開頭,不忘背影。?

第二次在浦口送別時,望父買橘時的背影。?

第三次在車站話別,望着背影消失在人羣中。?

第四次在結尾,淚光中再現背影。?

2、作者選擇“背影”這樣的角度來命題立意,並用它來組織材料、結構成文有哪些好處呢(教師可引導學生自由討論,然後集中發言,教師擇優肯定、適當補充。)?

作者所以選取“背影”這種特殊的角度來反映父親的面貌,是基於表現內容的需要,體現着高明的藝術構思:?

(1)可以表現父親在特定環境中的形象特點。作者家境衰落,父親老境頹唐、心情憂鬱,用“背影”來表現,最能體現人物的這種境遇與心境。

(2)可以給讀者以廣闊的自由想象天地。作者不正面描寫父親的面貌,而以“背影”出現,

結合文章內容,讀者可以展開自己的想象,使父親衰頹的形象更具豐富的內涵。?

(3)藝術視角的創新。?

(七)課堂練習(教師出示問題,鼓勵學生積極參與,給平時發言較少的同學儘量多提供發言機會。)?

1、父母對子女的愛是多方面的,而且大都在日常細微的事情上十分自然地流露出來。聯繫自己的生活,用自己的真實體驗,選用生活瑣事來表述父愛或母愛。?

2、結合第三題,說說油畫《父親》的感人之處。?

3、結合第四題,用幾句形象化的語言來描寫一下養育你的親人。?

(八)教師小結。?

《背影》寫的是家庭遭遇變故的情況下,父親送別遠行的兒子時的一番情景。這篇抒寫父愛的精品,寫的是普通的生活感受,用語樸實簡潔,卻感人至深,具有強烈的藝術效果。原因何在呢?

1、父親的來信是《背影》寫作的契機。這信曾使作者大爲感動,寫出了這樣感動人的文章。?

2、《背影》具有感人的力量,是憑了它的老實,憑了其中表達的真情。老老實實,樸素自然,毫不矯揉造作,這正是《背影》的特色。

3、作者善於捕捉特定情境中的最富有表現力的形象特徵來刻畫人物、抒寫感情。祖母死了,家庭破產,父親老境淒涼,在這慘淡的光景中,父子又將各奔東西,爲生活去奔波,此時此刻的心情是沉重的。作者選擇了父親穿過鐵道去給他買橘子時的“背影”這個形象特徵,加以集中地具體地描繪,從而充分地表達出了當時父子之間那種骨肉至情,獲得了感人的藝術效果。

(九)結束語。朱自清先生的《背影》深深地印在我們的腦海裏,我們的父母就在我們的身邊,把我們的目光悄悄移向他們,你將是一個善良的人,飽含愛心的人。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9

教學目的:

1.誦讀全文,體會作者情感

2.按照遊覽順序,分析課文內容

3.掌握情隨景生,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重點:

1.背誦全文

2.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難點:

情景交融的寫法

教學方法:

導讀-點撥-背誦-拓展

教學用具:

多媒體課件

教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設想:

本課內容較多,教參建議兩課時學完,我設想利用多媒體教學信息量大,能調動起學生藉助多種感官接受知識的特點,特擬定一課時完成教學任務。

教學進程:

一、導課:

以“黔驢技窮”出自柳宗元的寓言《黔之驢》導入寫景散文《小石潭記》的學習。(課件展示:“驢不勝怒,蹄之……”的畫面)

二、預習情況檢測:

1.解釋(課件展示)

潭中魚可百許頭不可知其源

水尤清洌以其境過清

2.理解(課件展示)

全石以爲底斗折蛇行悽神寒骨

三、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課件展示:朗讀錄音)

四、分析課文內容:(朗讀――思考―討論――分析――點撥相結合)

(課件展示:思考:

1、作者是怎樣發現小石潭的?小石潭的全貌是怎樣的?

2.游魚和潭水有什麼特點?

3.溪流和溪岸有什麼特點?)

五、分析寫景順序:(課件展示)

小結:景色特點:

石奇樹美水清魚樂

斗折蛇行犬牙差互

寫景順序:

按照遊覽的順序,即:遊蹤

發現――近觀――遠望――感受

六、體會並感悟情景交融的寫法:

思考:(課件展示)

1、國維在《人間詞話》中寫到“一切情語皆情語。”那麼你能說出作者觀魚時是怎樣的心情?

2、瀏覽重疊最後又是怎樣的心情?

3、他爲什麼會有這樣的心境?

小結:

作者參與改革,失敗被貶,心中憤懣難平,因而悽苦是他感情的主調,而寄情山水正是爲了擺脫這種抑鬱的心情:所以纔會有發現小石潭時心樂之,觀魚時覺得魚似與遊者相樂的愉悅心情;但這種歡快畢竟是暫時的,一經悽清環境的觸發,便會悽神寒骨,悄愴幽邃,憂傷、悲涼的心境便會自然流露出來。就很自然的融情入景了。

七、學生自讀、齊讀,進一步體會課文內容及作者情感。

八、檢查學習效果:(課件展示)

背誦嚮導

從小丘-隔-聞-如鳴佩環-心-伐—下-水尤清洌-全石以爲底-坻-嶼-青樹翠蔓……潭中魚-皆若-日光-影-佁然-俶爾-似與……

潭西南-鬥折-其岸勢……坐潭上-四面-寂寥-悽神-悄愴-以其境-不可……同遊者……

九、小結全文:

本文生動地描寫了小石潭環境景物的幽美和靜寂,抒發了作者貶官失意後的孤悽之情。語言簡練生動,景物刻畫細膩、逼真,充滿了詩情畫意,表現了作者傑出的寫作技巧。

十、知識遷移(課件展示:景物圖片)

要求學生先認真觀察,再嘗試用語言描繪,注意學習作者的寫法。

十一、板書設計

《小石潭記》

柳宗元

景美情悽

情景交融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10

課文內容分析:

本文選自《列子·湯問》是一則既有神話色彩的寓言故事,又具有樸素的唯物主義和樸素的辯證法思想的寓言故事。它借愚公形象的塑造,通過“智叟”與“愚公”的對話,展現出了“智叟”之愚與“愚公”之智,告訴人們做事既要胸懷大志,敢於實踐,纔有可能成功。同時,反映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改造自然的雄偉氣魄,表現了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對人們有很大的啓發。

學情分析:

經過兩年半的國中語文的學習,學生已經學習了一定數量的文言文,積累了一定數量的文言詞語和文言句式,並且具有基本獨立的閱讀欣賞能力。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已具備了結合課文註解進行閱讀,並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的探究能力。因此本課的學習以學生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爲主,教師重在指導,給予方法上的點撥。

教學目標:

1.能結合註釋和工具書理解大意,積累文言詞彙。

2.能結合誦讀加深文意的理解,培養文言語感。

3.能結合文本內容多元化理解寓意,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與判斷力。

教學重點:

1.利用註釋和工具書自主式學習,培養學生文言文自學能力。

2.通過對情節和人物的分析,體會本則寓言中包含的深刻寓意。

教學難點:

愚公與智叟對待移山問題的觀點孰是孰非的理解。

教學創意:

引導學生緊扣文本,利用獨立思考、合作討論等形式進行探究式學習,從而培養學生語文思維。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調動學生積累,感受寓言魅力。

(一)學生回顧之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寓言故事。

(二)結合這些寓言故事,同學們覺得寓言有哪些特點呢?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對八年級學生來說,寓言是同學們十分熟悉的一種文學體裁,從小到大同學們積累了許多寓言故事。教師可以從回顧此前學過或學生課外可能讀過的其他中國傳統寓言故事,引出學生對寓言故事的特點回顧。這時學生的答案可能不太準確,老師不多講解,爲下面對寓言故事特點的學習埋下伏筆。)

二、誦讀全篇,讀準課文。

1.學生提出應注意的字詞讀音、句內停頓及個別語句的語氣處理,並朗讀,教師點評。

2. 採用指讀、男女生分開讀等方式讀課文,師生交流從而進一步讀準字音。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兩環節是讓學生夯實基礎知識,讀準字音,使學生愛上朗讀,掌握朗讀技巧,提高朗讀水平。)

三、疏通課文內容。

1. 生字、生詞可以參考註釋、工具書等一一落實,自疏文意,有疑難之處,小組討論解決。

2.教師通過結合課文內容提問、學生搶答的形式,適時講解文中關鍵字詞的含義。

所提問題爲:

1)北山愚公多少歲?年且九十(講解“且”)

2)所移何山?其大小如何?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陽之北。(講解“方”“仞”)

3)有多少人蔘加移山?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講解“遂”“率”“荷”“叩”“箕畚”“尾”“京城”“孀妻”“遺男”“始”“齔”)

4)對愚公移山有人反對嗎?愚公是如何反駁的?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講解“止”“甚矣,汝之不惠!”“以”“曾不”“毛”“雖”“窮匱”“苦”)

5)愚公最後把山挖掉了嗎?操蛇之神聞之,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講解“懼”“已”“感”“負”“朔”)

3.學生質疑,把課文中不會翻譯的字句說出來,大家一塊探討。

4.再讀課文,複述故事。

學生再讀課文,對照註釋,複述課文。複述的要求:語言要準確,故事情節要完整,力求生動。此部分分爲2個小環節:①先在小組內講述。②學生小組講述後,推薦優秀者在全班交流。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這一環節的設計旨在通過豐富多彩的形式激發學生對課文內容的學習熱情,在耳熟能詳的故事裏找到學習的樂趣,不至於倍感枯燥。同時,讓學生掌握一定的閱讀文言文的方法,受之以漁,使學生學有所得,得之有法,能自由地閱讀文言文,培養他們閱讀文言文的能力,同時提升他們的口語表達能力。)

第二課時

一、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播放江濤唱的《愚公移山》歌曲導入。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古老的故事加上現代流行的旋律,古今融合。別有一番風味,讓學生先被樂曲震撼一下,渲染氣氛,再走進文本,激活課堂,先聲奪人,使學生頓生興趣,讓學生很快走入文本。)

二、分析愚公之“愚”、智叟之“智”

1.齊讀課題《愚公移山》,從題目中瞭解了哪些主要信息?

明確:人物和事件

2.圍繞“愚”可以組詞。愚公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爲:愚蠢的老人。(板書:愚)

3.老師範讀課文,引導學生在文中找出體現他愚蠢的內容,並適時回顧重點字詞的含義。

明確:1)山高: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萬仞(講解“方”)

2)年邁:年且九十 (講解“且”)

3)器陋: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箕畚運於渤海之尾 (講解荷、箕畚)

4)援寡: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鄰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遺男,始齔,跳往助之 (追問幾個人幫助他?四個人)

5)路遙:寒暑易節,始一反焉。(追問哪個字最能體現?講解“易”、“始”)

PPT出示:山高、年邁、器陋、援寡、路遙

4.真是一個愚不可及的老人,文中還有一個老人,他叫智叟。文中又有哪些內容體現智叟的“智”呢?

PPT出示: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殘年餘力,曾不能毀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明確:概括能認清“自身的年邁和山高”(板書:智)

5.智叟說這番話的態度又是怎樣的呢?

明確:嘲笑

6.句子哪些內容可以體現出智叟這種嘲笑的態度?

明確:“笑”神態描寫直接表現態度; “甚矣,汝之不惠!”倒裝句你太不聰明瞭,智叟開口就在嘲笑愚公;“其”用反問增強嘲笑的語氣;“曾不能毀山之一毛”用誇張的手法表現嘲笑的態度。

7.同桌互相交流,學生讀出嘲笑的態度,老師朗讀指導,互評。

8.智叟爲什麼會嘲笑愚公?明確:因爲愚公自不量力

9.小結:由此可見,愚公愚在自不量力,智叟智在着眼眼前,認清現實(板書:認清自我 着眼眼前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旨在引導學生結合文中具體語句圍繞愚公“愚”、智叟“智”兩個方面進行歸納概括,抓住要點分析人物。老師要指導學生圍繞重點字詞和寫作方法上咀嚼文字,並對個性化的人物語言進行朗讀指導。)

三、理解愚公“不愚”,智叟“不智”

1.作者稱呼兩位老人一位“愚公”、一位“智叟”,“公”:對上了年紀男子的尊稱。叟:年老的男人。從稱呼上明顯感到作者對愚公的態度更加的尊敬。爲什麼作者對愚公更加尊敬呢?下面請同學們瀏覽課文內容,勾畫出體現愚公形象特點的語句並加以分析。學生小組交流

明確:

1)懲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謀曰:“吾與汝畢力平險,指通豫南,達於漢陰,可乎?” (不畏困難)。

2)遂率子孫荷擔者三夫,叩石墾壤,箕畚運於渤海之尾。(敢於實踐)

3)北山愚公長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徹,曾不若孀妻弱子。雖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孫,孫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孫;子子孫孫無窮匱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發展的眼光)

4)操蛇之神聞之,懼其不已也,告之於帝。帝感其誠,命誇娥氏二子負二山,一厝朔東,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漢之陰,無隴斷焉。

(堅持不懈 敢於實踐)

5)年且九十 (造福大衆)

2.這樣的愚公還愚蠢嗎?出示“智”的中西方理解。

【PPT出示】

智:《說文解字》形聲字,從知從日,知亦聲。矢,即是箭。口即是口。“知”爲“說的準”、“一語中的”。日即是太陽。表義爲口中言語如箭出口而說太陽。

太陽之陰陽者,見之則爲陽,不見之則爲陰。廣義爲明萬物陰陽之本,知萬物陰陽之變化。對事物的過去現在未來的變化對答如流,胸有成竹。

西方哲人亞里士多德認爲:真正的美德不可沒有實用的智慧,而實用的智慧也不可沒有美德。

3.結合“智”的含義,你覺得愚公還愚蠢嗎?學生明確:他是一位智者

4.下面請同學們結合文中內容,仿照例句寫下你認爲愚公是智者的理由。全班交流。

例如:

愚公是一位智者,因爲他召集家人共同謀劃,既發現移山的困難,又敢於面對困難。

5.這時與智叟“着眼自我 認清現實”的智相比,愚公的智則是?

明確:放眼未來 敢於實踐(板書)

6.小結:與愚公的大智相比智叟的“智”只能是?學生說出:小聰明 (板書)

【PPT出示】小聰明產生於頭腦,大智慧來源於心靈;小聰明體現於表面,大智慧深藏於內心;小聰明多急功近利,大智慧則淡泊寧靜;小聰明多有才無德,大智慧則德才兼備。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是上一環節的深入,是本課的難度所在。通過對“智”中西內涵的講解,讓學生髮現愚公其實是一位智者。讓學生仿寫例句,採用讀寫結合的方式進一步分析人物形象。在與智叟“智”的比較過程中,引導學生感悟“大智慧”和“小聰明”的不同,從而加深對愚公人物的理解。)

四、課外拓展、老師小結

1.在中華的歷史長河中,你還想到了哪些具有大智慧的人物?

明確:

商鞅是法家代表,幾千年前就提出了以法治國的超前理念;

劉徹變古創新,外儒內法的治理着這個龐大的帝國;

秦始皇開創了中華文明歷第一個封建集權王朝——秦朝;

孔子是儒家代表和創始人,他開創了私人講學之風,倡導仁義禮智信。

2.小結:他們用智慧成就了中華文明。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懂得了“真正的智慧不僅在於能明察眼前,而且還能放眼未來”,希望同學們向愚公一樣既要仰望星空,超越現實的束縛找尋夢想,又要腳踏實地,用自己的雙手使夢想照進現實。

(設計意圖及教學建議:本環節學生對於歷史人物的介紹,教師要引導學生緊扣“大智慧”,讓學生對“大智慧”的理解從概念化到形象化。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11

教材分析

《春》選自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級上冊第三單元。

《春》是朱自清先生所寫的一篇優美的寫景抒情散文,也是中學語文教材中的傳統篇目。這篇散文以詩的筆調,描繪了花卉爭榮、生機勃勃的春天的圖畫,讚美、抒唱春的創造力和帶給人們以無限希望,從而激勵人們在大好春光裏辛勤勞作、奮然向前。這篇作品可以說是一首抒情詩,一幅風景畫,是一曲春的讚歌。

教學目標

1.品味文章優美的語言,領會語言的準確性,生動性,體會作者對春天的讚美之情。

2.體會比喻、擬人、排比等修辭手法的妙用。

3.掌握文章的寫作特色,學習作者的寫作方法。

教學流程

一、美美地聽

師:同學們,昨天我們已經初步學習了朱自清先生的《春》,瞭解了它的結構與內容。作者在文中向我們展示了五幅美麗的圖畫,展示了春天的美景。朱自清先生筆下迷人的春天,真是令我們留戀忘返啊!今天,我將跟大家與它進行一次最親密的接觸,去深入地感受文中那絢麗的春光,去仔細地品味文中那優美的語言,去學習作者那高超的寫作手法。

師:首先,請大家閉上眼睛,打開你們的耳朵,敞開你們的心房,用你們的耳朵去聆聽錄音,用你們的心去感受朱自清筆下春天美的所在。聽完以後就請大家相互交流交流感受。

(播放輕音樂相伴的朗讀帶。播放完以後,學生們已陸續睜開了眼,但還有幾個沒睜開眼。)

師:相信大家都被這優美的朗讀陶醉了,被這美麗的春天吸引住了。你看,現在還有幾個同學沉醉其中,不願睜開眼呢!(大部分學生微微一笑,小部分學生四處張望尋找閉眼者。)我想大家心中肯定有一種“意猶未盡”之感吧!沒關係,我再給你們三分鐘時間整理你們自己的思緒,然後就請同學把這種感覺用語言表達出來,讓大家一起來分享你的收穫。(三分鐘時間靜思。)

生1:簡直太美了。我已經無法用我自己的語言表達出自己內心的感受。我只感覺自己當時就在春天的花園裏漫步。綠的草,五彩的花,還有嗡嗡的蜜蜂,美麗的蝴蝶在我的身邊飛來飛去的,春風輕撫着我,陽光親吻着我,彷彿來到了仙境。

師:好!有了身臨其境之感。

生2:從來沒有這樣去聽過一篇文章。因爲這次我不再僅僅是用耳在聽,而是用心在聽。這簡直就是一種享受呀!我彷彿聽到春姑娘在呼喚我,她帶着我賞春的美景,聽春的聲響,聞春的氣息。和煦的陽光照在我的身上,倍感舒服與溫暖,久久不願離開。要不是老師叫我,我真不願睜開眼睛呀!(說完自己笑了一下。)

師:哦,這樣呀!看來春姑娘讓你着了迷。(生笑)

生3:我感受到了春天勃勃的生機。草綠了,花開了,樹發芽了,鳥也出巢了,一切都顯示出新氣象。正如文中所說“一年之計在於春”。看,農民們也“披着蓑戴着笠”在輕盈的春雨中插秧呢。我彷彿還看到了秋天那大片大片金黃的稻穀。是呀,有了春的播種,就會有秋的收穫。

師:對呀!春天是充滿希望的,充滿活力的!只有有了春的播種,纔會有秋的收穫呀!其實,人生也一樣,只有少年、青年的努力學習與奮鬥,纔會有中年、老年的成功呀!希望大家把握好自己的人生之春。

生4:我跟他們的感覺不同。我的童年是在農村度過的。在這優美的朗讀聲中,在作者描繪的美景中,我被帶到了我的童年。記起了童年在農村度過的春天,我跟夥伴們在河邊放牛的情景。藍藍的天,青青的草,我們不時在草地上打滾,不時又爬到牛背上。河裏的鴨子也在悠閒地浮水,還不時地把頭一咕嚕扎到水中呢。

師:這個同學由作者的描繪聯想到了自己童年春天的事情。不錯,聯想力較強。好的,剛纔幾位同學都談了自己用心聽後的感想,收穫還真多。記得一位偉人說過“一千個觀衆就會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想每個同學都會有自己獨特的感受的。由於時間關係,就不一一叫大家談了。不過,大家在下課後可以與同學再交流或把你的這種感受寫到你的日記中。(還想舉手回答的學生聽了後把手陸續放下來了。)

二、美美地讀

師:像如此美的文章,如此美的語言,相信大家肯定想親自走近他,與它進行面對面的對話,用自己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對它的喜愛。請用你喜歡的讀書方式,如大聲朗讀、輕聲朗讀、用心默讀體會、反覆咀嚼等去表達你的感情,去尋找文章的美,去感受語言的美,去體會文中的感情。老師也爲你們尋找到許多春天美景的畫面,大家可邊欣賞畫面,邊讀文章。在讀的過程中畫出你認爲寫得精彩的地方,並加以品味與玩味,想想精彩之處在哪?可以從課文的美句、佳句、精段、畫面、情感、手法、主題……等方面入手。好,現在開始讀。

(多媒體播放配輕音樂的春景圖畫,圖畫是根據文章內容的順序編排。學生邊欣賞圖畫邊用自己的方式讀課文。有的不時在書上圈點勾畫,在本子上寫發現。教師在學生中間巡視、指導。)

三、美美地說

師:時間到了。大家先相互交流自己讀後的所得與所感。前後左右四人一組。

(學生四人一組相互交流。)

師:好!現在希望同學們踊躍發言,讓更多的同學分享你的成果。開始發言。

生1:我認爲寫春雨那段寫得很精彩。你看那細密的雨中,黃暈的光、鄉村的小路、石橋、撐傘的人、工作的農民,整個構建了一幅寧靜優美的水墨畫,給人一種安靜而和平之感。

師:春雨圖有種“安靜而和平感”。好!

生2:“小草偷偷地從土裏鑽出來”一句中“偷偷地”和“鑽”這兩個詞語用得絕,簡直有一種妙不可言之感。想想“小草偷偷鑽出來”是怎樣的情景,那種情態令人想起女孩子害羞時的嬌顏,還有那個“鑽”字又是何等傳神,那種破土而出的擠勁令人肅然起敬呀!

師:說得好。你分析的非常透徹。是呀,這兩個詞用得多妙啊!

生3:我認爲“風裏帶來些新翻的泥土的氣息,混着青草味兒,還有各種花的香,都在微微潤溼的空氣裏醞釀”這句寫得好。風本來是無味的,但他卻寫出了味道,風裏有“泥土的氣息”、“青草味兒”、“花的香味”。

師:把無色無味的風寫成了有味的風。“壯難寫之物如在眼前。”

生4:我認爲這篇文章的結構美。作者由盼到繪,再到贊,渾然一體。開頭用兩個“盼望着,盼望着”把盼春的急切心情表現了出來,“東風來了”,報告了春天的消息,“春天的腳步近了”,又把自己喜悅的心情表現得淋漓盡致;中間用五幅圖畫描繪出春天美好的景物,讓人有身處畫中之感;結尾又用了三個形象的比喻,從剛落地的娃娃,到小姑娘,到青年,漸次排比,對春天的讚美之情溢於言表呀!

師:從整個文章結構入手,找出了美點。很好!

生5:“桃樹、李樹、梨樹,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都開滿了花趕趟兒。紅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這句寫得好。他運用了擬人、排比的修辭手法。

師:就這些?(生點頭)運用了修辭手法就是寫得好嗎?(有的學生笑了起來)

生5:不是。(顯得不好意思)

師:那好在哪裏?

生5:好在……好在……

師:看來要再仔細想想。那你先坐下來。我們說它好肯定要說出一定的理由才能讓別人信服吧!有沒有哪個同學跟他找的是同一句?(生6舉手)好,那你來說說理由。

生6:作者運用了修辭手法,把花競相開放的情態與花色豔、花色多都寫了出來。

師:對。我們只有這樣說纔有說服力。不能只顧着講好,一定要有理由哦。恭鵬同學(剛纔沒說出理由的那位同學),你明白了嗎?(那位同學點頭)好的,那我們再繼續。

生7:我認爲迎春圖寫得好。因爲前面的四幅圖畫都是寫景,給人的感覺總缺點什麼,就像欣賞一幅沒上色的山水畫,很單調。而迎春圖卻寫了人,就像給這幅畫一個很好的點綴,給它塗上了色彩,把春的活力,把人對春的喜愛表現了出來。

師:嗯。見解獨到。好了,剛纔很多同學都談了自讀後的所得,向大家展示了他們在文中發現的美。老師認爲這篇文章不僅形式完美,而且內容豐富,激人想象;不僅結構清晰,而且語言優美。可說,美蘊含在文章中的每一個畫面中,蘊含在文章的字裏行間。下面就請大家以我們剛纔的發現爲基礎,分組討論歸納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看看哪些值得我們學習。四人爲一組,開始進行討論,討論好的小組就派代表發言。

(生四人一組討論,師巡視。)

生1:我們這組發現作者運用了很多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排比隨處可見。

師:修辭手法的大量運用。

生2:我們覺得文章一個的特點就是語言美。文章讀起來朗朗上口,沒有我們以前學的那些文章那麼難懂,特別是像“趕趟兒”、“你不讓我,我不讓你”這些詞語,感覺就像在說話,顯得自然、樸素、通俗易懂。

師:語言美,自然、樸素、通俗易懂。

生3:我們覺得文章的結構嚴密。就像前面惠璇(前面講結構美的那個學生)所講的一樣。這也該算是它的一個特點吧。

師:算!怎麼不算呢?好,結構精美、嚴密。

生4:我們覺得作者是抒情高手。表面上看描繪了許多春天的景物,但處處都表達了作者對春天的喜愛。作者抒情並不是像我們平時寫的“啊!我愛你春天!”這樣,而是顯得含蓄,蘊抒情於描繪之中。總之,要不是作者對春天有這麼喜愛,我想是難寫出這麼美的文章來。

師:同學們談得都比較好。根據大家的討論,綜合大家觀點,老師把這篇文章在寫作方面的特點歸納爲以下幾點。請大家看大屏幕。

(多媒體顯示:1、詩情與畫意的結合,和諧地創造情景交融的境界;2、結構嚴密,層次井然中見跌宕變化;3、語言樸實、雋永,通俗易懂。邊讀邊稍作分析。)

四、美美地寫

師:朱自清以生花的妙筆幻化出多彩的春天。文中字裏行間都凸現着美。朗讀它,品味它,不僅會帶給我們美的享受,更會令我們對美產生一種追求。縱觀全文,作者之所以能把春的美表現的淋漓盡致,來源於作者對美好生活的感受,來源於作者深厚的文字功底與對文字的駕馭能力。全文中各種修辭手法的運用,俯拾皆是,把情與景有機地結合起來了。現在,我們雖然不處在春天,不能親自領略無限的春光,但秋天也跟春天一樣有無窮的魅力,也是衆多文人筆下常描寫的季節。我想處於秋天中的同學們,肯定對秋天有獨特的感受吧!現在,就請敞開你們的情懷,用你們自己的筆把對秋天景物獨特的感受寫出來。可以選擇秋風、秋雨、秋陽、落葉等秋景中的一個方面來寫,用一段話把自己觀察到的景物和感受寫出來就可以了。看誰寫得快,寫得好。注意在寫的過程中學習朱自清先生的寫作方法。

(生自由練習寫作,師巡視、指導。幾分鐘以後挑選幾個同學所寫的當堂朗讀,並給予適當評價。)

師:“美是無處不在的,對於我們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發現。”這是法國雕塑家羅丹所說的。今天,我們共同探討了朱自清先生《春》一文中美的所在,感受到了美的魅力,領略到文章語言給我們帶來的神奇感受。希望同學們在今後的生活與學習中,開啓你們的心智,用你們的眼睛去尋找美,用你們的心去感受美,用你們的手去創造美!下課!

課後反思

朱自清先生的這篇《春》是從舊教材中選取的課文,也是國中語文傳統的經典篇目。這次已經是我第三遍教了,但感到這次最成功。

前兩次上課我都是這樣設計──先整體感知課文,然後逐段講解:春草圖、春花圖、春風圖、春雨圖和迎春圖。讓學生在課文的誦讀中,體會春天的美景。前兩次每次教完課文,對自己課堂的分析也頗感滿意,從學生書本上滿滿的筆記也感覺學生收穫挺大的。

但這幾年,新的教學理念深入人心。在不斷反思自己教學的同時,我也意識到課堂教學上的不足──忽略了學生的主體性。再次教《春》這篇文章,我用新的理念作指導,從課程目標知識和能力、過程和方法、情感態度和價值觀三個維度進行設計,使三個方面相互滲透,融爲一體,注重語文素養的整體提高,取得的效果是顯著的。

一、放飛學生的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給學生的思想鬆綁,放飛學生心靈,尊重學生獨特的體驗,發揮學生積極創造力是十分必要的。這將改變過分強調接受性學習,死記硬背的狀況,形成師生之間互動學習的良好局面,有利培養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積極性。

課上,學生在閉眼聽配樂朗讀以後,所產生的聯想是意想不到的,也是來自他們心靈深處的體驗。我深深感到,學生的潛能是無限的,在教學中,教師要創設良好的學習情景,創設寬鬆、和諧、民主的學習氣氛,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給學生自由發展的空間,讓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

二、放開學生的手腳,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學習

對於此類寫景文章,在以往的教學中,往往是重視純理性的分析,而輕視學生的認知和心理體驗。教師用自己的講解代替學生的感知品位,從每個句子的結構修辭到每個詞語的妙用,從語言特點到整篇文章的寫作方法。教師講得筋疲力盡,學生一個個昏昏沉沉。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學生是學習和發展的主體。”“語文課程應該是開放而富有創新活力的。”因此在這堂課上,我引導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教學活動中,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品讀,對課文內容進行積極的探究。我倡導他們用自己喜歡的讀書方式去讀,去揣摩、品味、欣賞文中的語言,做一次“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個哈姆雷特”式的鑑賞。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也由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學生在各自體驗和相互啓發之中,興致十足地領略課文的“美”,使閱讀成爲一種愉悅而富於教益的精神生活。

三、整合“聽說讀寫”,發展學生思維。

根據大多數人的共識,語文能力包括閱讀能力、寫作能力、聽話能力和說話能力。因此語文教學就是要提高學生聽說讀寫的能力。而在我們語文課堂教學中,老師往往割裂了這四個方面。習慣上,我們在學習課文時,只是把一篇文章整體感知後,再把課文內容分析給學生聽,把聽說與讀寫割裂開了,而忽略這四種語文基本能力的內在聯繫。事實上這四個方面是相輔相成,互相促進的。

在這次課堂教學中,我有意識的對學生進行聽說讀寫的綜合訓練,使學生獲得多方面的知識,發展思維,受到思想品德教育和美的薰陶。課堂中,我讓學生美美的聽、美美的讀、美美的說、美美的寫,把聽說讀寫四種能力有機的融合。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1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作者情況,記重點字詞。

2.感知文章內容,體會母親的品性及爲人處世對作者的影響。

3.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4.通過對作者母親形象的瞭解,激發學生對母親的熱愛之情。

教學重點

體會母親的品性及爲人處世對作者的影響。

教學設想

本文是胡適先生對母親的回憶,文章展現了一位偉大的母親形象。本課時主要在整體感知的基礎上讓學生了解文章內容,體會母親的品性及對作者爲人處世的影響,把握作者對母親的懷念和敬愛之情,通過質疑解疑解決文中“爲什麼要寫前三段”等難點問題。最後在拓展延伸中讓學生進一步瞭解作者的母親,並讓學生聯想到自己的母親,激發起他們對母親的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創設情境,調節學生情緒,激發學習興趣)

1.課件展示體現母愛親情的畫面,並播放歌曲《燭光裏的媽媽》,創設情境,引起學生共鳴後,請學生用一句話概述對母親或母愛的認識。

2.師:當我們擁有第一聲啼哭時,我們就擁有了世上最偉大、最真摯的情感──母愛。自古以來,許多文人墨客都曾用筆抒寫過對母親的熱愛之情,學者胡適就是其中之一。今天,我們就共同走進他的《我的母親》一文,去了解一下這位母親是怎樣的一個人,作者對母親有怎樣的感情。

二、檢查預習(課件展示重點字詞)

文縐縐 穈先生 擲銅錢 庶祖母 翳病 舔去 侮辱

生齊讀後,合作聽記,並用“文縐縐”“侮辱”造句。

三、瞭解作者(課件展示胡適形象及個人主要情況,並給學生推薦《胡適自傳》)

生自由讀,瞭解胡適相關情況。

四、探索新知

㈠整體感知

師生合作朗讀文章(播放歌曲《母親》),生思考問題:文章的主要內容是什麼,請用簡潔的語言概述。(課件展示母子親情的畫面並出示問題)

師生讀文後,生回答明確:文章是作者中年時對自己人生歷程的回顧,寫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時代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

㈡合作探究

師:這篇文章作者主要寫了自己童年至少年時代在母親的嚴格要求和深情關愛下成長的幾件事。這是幾件什麼樣的事?這幾件事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品性?請速度文章回答下列問題。(課件出示問題)

1.文章圍繞母親寫了哪幾件事?這幾件事表現了母親怎樣的品性?由此,你認爲母親是一個怎樣的人?

2.本文表達了作者對母親怎樣的感情?

讀文後,生分組討論交流,推舉代表回答,師生共同明確:

1.共寫了以下幾件事:

(1)喚我起牀,催我上學──諄諄教誨,嚴格督促。

(2)母親從不在外人面前打我、罵我──保護孩子自尊心,教子有方。

(3)我說輕薄話,手重重責罰──教之嚴。

(4)新年之際,大哥的債主討債,母親從不遷怒別人──寬容、溫和、仁慈。

(5)忍受兩個嫂子給她的氣,不可再忍時,便以痛哭解心中之苦──寬容忍讓。

(6)受“辱”後,非常生氣,討回公道──有剛氣。

由此可看出母親是一個教子有方,對子嚴格,寬容忍讓,仁慈溫和,有剛氣的人。

2.作者對母親懷有敬愛和懷念之情。

㈢質疑、解疑(生提出疑問,師生共同解疑)

師根據生提問情況適當補充,課件出示下列主要問題:

1.母親的爲人處世對作者有哪些影響?

2.課文前三段看似與寫“母親”無關,爲什麼還要寫?

3.作者主要寫母親是他的恩師,爲什麼除了寫母親的訓導之外,還用更多的筆墨寫她與家人相處的情形?

生結組討論後,師生共同明確答案。

1.我學到了母親的“好脾氣”,“待人接物的和氣”,“寬恕人”,“體諒人”的優秀品質。

2.文章前三段寫作者的性格特徵和童年生活,既寫了同年生活的單調和失落,也寫出了環境與教育一個人性格的養成所起的奠基作用,前三段不僅爲寫母親起到很好的鋪墊作用,而且與文末相呼應。

3.寫母親與家人相處的情形,是爲了體現母親平時的待人接物以及這些對我的影響。寫她以身示範對我的耳濡目染,潛移默化的教育和影響,這不僅寫母親對我的“言教”,更寫了母親對我的“身教”。

五、拓展延伸(課件出示問題)

1.母親教育兒子是非常嚴格的,你是怎樣看待母親的教育方法的?

2.文章結尾寫道:“我在我母親的教訓之下度過了少年時代,受了她的極大極深的影響”。你在哪些方面深受自己母親的影響?回憶一下,與同學們交流。

生思考後,互相交流。

六、總結

同學們,母愛猶如一泓清泉,讓我們的心靈永不受污;母愛猶如一縷陽光,讓我們的心靈永遠溫暖。熱愛我們的母親吧!讓我們用歌曲《懂你》來表達我們的這份心意。(播放歌曲《懂你》)

七、推薦閱讀

老舍《我的母親》,鄒韜奮《我的母親》,朱德《回憶我的母親》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13

教學目標:

1、利用工具書熟練掌握生字,翻譯、理解課文內容並熟讀成誦。

2、品析課文,展開想像,領略三峽雄奇險拔、清幽秀麗的景色。

3、學習抓住特點描寫三峽自然景物的方法,體會文章整體佈局的妙處。

教材分析

北魏酈道元的《三峽》,描寫了三峽春、夏、秋、冬四季的美麗景色,是寫景散文中的上乘之作。文美,也容易理解,對七年級學生而言,結合樹下注釋讀懂弄通不困難,關鍵是要適當地學會學習文言文的一些方法,如讀準句讀,特殊字詞和句子的用法;關鍵是瞭解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佈局(寫四時風光爲什麼從“山”寫起?爲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教學設想:

教學過程中儘量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通過欣賞三峽風光激發學生學習興趣;通過“熟讀成誦,積累理解”的環節對課文反覆誦讀,讀準字音,讀清句讀,進一步引導學生運用工具書並結合書下注釋通過圈畫法把字詞和譯文一一對應,儘量字字落實;通過“品讀課文,解決問題”的環節時問題呈現,然後一一解決,使學生明瞭寫景散文運用的寫作手法和文章的佈局。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流程:

一、三峽風光,感受引讀。

我們偉大的祖國,山河壯美,無數名山大川像熠熠生輝的瑰寶,妝扮着中華大地,三峽美景是其中之一,欣賞幾幅長江三峽的風景圖吧!美麗的三峽引得無數文人墨客,揮毫潑墨盡情描繪。如

李白的《早發白帝城》:朝辭白帝彩雲間,千里江陵一日還。兩岸猿聲啼不住,輕舟已過萬重山。(學生齊讀)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酈道元也用優美的文字給我們展現三峽之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文言文《三峽》。(板書課題及作者)

二、瞭解《水經注》和酈道元

酈道元,字善長,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他好學,歷覽奇書,撰注《水經》四十卷,《本志》十三篇。(板書北魏地理學家、散文家)

《水經注》不僅是一部地理志,也是一部山水遊記和民俗風土錄,是一本有文學價值的地理鉅著。《水經注》的文體駢散相雜,寫景部分多用四字句,受楚辭、漢賦影響,富有文學氣息,對後世影響較大。

三、熟讀成誦,積累理解

1、初讀課文

(1)對照註釋,小聲自由朗讀,初步讀準課文字音。

正音:闕(quē)疊嶂(zhàng)曦(xī)月襄(xiāng)陵沿溯sù))

素湍(tuān)絕巘(yǎn)長嘯(xiào)屬(zhǔ)引哀轉(zhuàn)

(2)教師範讀古文,學生注意難讀易錯的字音和停頓

(3)學生放聲朗讀,體會感受讚美之情。

(4)學生兩兩互讀,相互指出。

2、研讀課文

(1)學生個別朗讀,讀清句間停頓。老師於疑難處點撥,或讓學生探討。

朗讀停頓訓練重點:

自/三峽七百里中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

至於/夏水礦襄陵[襄陵:動補短語,漫上丘陵]

沿//溯/阻絕[沿溯:並列短語,上行和下行)

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

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

則/素湍//綠潭,回清/倒影[素湍:偏正短語,雪白的浪花)

[回清:動賓短語,迴旋着清波]

絕巘/多生怪柏

清/榮/峻/茂[清,指水清;榮,指樹榮;峻,指山高;茂,指草茂。]

每至/晴初霜旦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2、疏通文意

學生圈點勾畫,利用工具書和書下注釋,試譯短文。(四人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然後把意見綜合到一處,教師只起點撥、引導的作用

(1)重點字詞解釋:

略無闕處(毫無)重巖疊嶂(高聳險峻如屏障的山峯)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隱天蔽日(隱蔽天日,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夏水襄陵(漫上)不見曦月(太陽)

沿溯阻絕(斷)或王命急宣(有)

雖(即使)乘奔御風(這裏指飛奔的馬)

不以疾也(不如)絕巘多生怪柏(險峻的山崖或山峯)

素湍綠潭(急流的水)飛漱其間(沖刷)

良多趣味(確實)屬引悽異(連續;延長)

沿溯阻絕(順流而下;逆流而上)林寒澗肅(寂靜)

空谷傳響(回聲)故漁者歌曰(所以)

(2)重點句子翻譯:

重巖疊嶂,隱天蔽日:重重疊疊的巖峯像屏障一樣,遮蓋住了藍天和太陽

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如果不是正午,看不見太陽;如果不是半夜,看不見月亮。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sù)阻絕: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

素湍綠潭,迴清倒影:白色的急流,迴旋着清波,碧綠的潭水,倒映着山石林木的倒影。

清榮峻茂,良多趣味。水清,樹榮,山高,草盛,實在是趣味無窮。

3、朗讀比賽

在疏通文意的基礎上試着背誦課文,開展小組比賽

4、反饋交流

讀完課文後,同學們還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可以提出來交流。

四、品讀課文,解決問題

問題展現

問題一、三峽很美,哪你覺得三峽美在哪裏呢?你能用“三峽的____美,你看,它

有的特點”的句式說一說嗎?

例1:三峽的山美,你看,七百里三峽,兩岸都是連綿的高山,幾乎沒有中斷的地方,重重的懸崖,層層的峭壁,遮蔽天空,擋住陽光。山有綿長、多、陡峭、高峻的特點。(板書:山——奇險)

例2:三峽的水美,你看,到了夏天,江水暴漲,漫上兩岸的山陵,下行和上行的航路都被阻隔斷了。水有迅猛的特點。(板書夏水——迅猛)

三峽的水美,你看,一千二百里的水路,早上出發,傍晚就到了,或王命急宣,有時朝發白帝,暮到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水有迅疾的特點。

三峽的水美,你看,春冬之時,則素湍綠潭,迴清倒影,激流回旋,清波盪漾,水有清幽的特點。(板書春冬之水——清幽)

例3:三峽的秋美,你看,高猿長嘯,聲聲在山谷中迴盪。三峽之秋有蕭瑟淒涼的特點。(板書秋——蕭瑟淒涼)

問題二、作者寫景運用了哪些方法?

討論明確:

1、正面描寫和側面描寫相結合

“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重巖疊嶂,隱天蔽日。”正面寫山的長、多、陡、高。“自非亭午夜分,不見曦月”從側面說明江面狹窄,兩岸羣峯相連,峭壁對峙,山下只見一線天。

“至於夏水襄陵,沿溯阻絕”正面描寫,可見其兇險。“有時朝發白帝,暮至江陵,其間千二百里,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側面表現江水迅疾。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澗肅,常有高猿長嘯,屬引悽異,空谷傳響,哀轉久絕。”正面描寫猿啼淒涼怪異,回聲久久不絕,悲哀婉轉,到處籠罩着悲寂、淒涼的氣氛。

“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以憂傷的漁歌作結暗示三峽漁民的悲慘生活,側面表現三峽之秋的蕭瑟淒涼。

2、動靜結合。靜景:山動景:水

山(兩岸連山,羣峯對峙)水(夏:大水猛漲,江流湍急;冬、春:素湍綠潭,清榮峻茂;秋:林寒澗肅,哀猿悽清。)

3、不但有形有色,而且有聲有情。如:文中描寫春冬二季的景象,以“素”、“綠”繪色,以“湍”、“懸”、“漱”繪形。這些皆與“清榮峻茂”相照應。而寫秋景,則重在繪聲,“長嘯”、“悽異”、“哀轉”,渲染了肅殺的氣氛。其描繪手法因時而變,因景而異,顯得變化多端,搖曳生姿。而作者的情感則蘊涵其中,一個“趣”字,確切地表達了此時的愉悅之情,而末段的“悽”字,既是對猿聲的描述,也是對秋景所觸發的感情。

問題三:寫四時風光爲什麼從“山”寫起?爲什麼不按春夏秋冬的順序來寫?

明確:因爲“峽”的意思是兩山夾水的地方,有山纔有水,所以從山寫起。三峽的水又是最有特色的,所以接着寫水。寫水先寫夏水,後寫春冬之水,後寫秋天,是承水勢的漲落而安排。夏天江水暴漲,春冬風平浪靜,秋天水枯谷幹,順勢而下,入情入理。春冬二季之所以合在一起寫,是因爲水的狀況比較接近。

問題四:文中流露出作者什麼情感?

通過對三峽四季山水景物的描寫,表現了三峽的壯麗景色,流露出作者對祖國壯麗山河的熱愛和讚美。

五、學生小結學習本課的心得

六、佈置作業

1、整理一詞多義、通假字、詞類活用

2、整理課文翻譯並背誦課文

3、從文章中兩句漁歌,你還可聯想到哪些詩句?它們的意境相同嗎?

附:【一詞多義】

①自:自三峽七百里中(在)

自非亭午夜分(如果)

②絕:沿溯阻絕(斷絕)

絕巘多生怪柏(極,最)

哀轉久絕(停止)

【通假字】

①略無闕處(“闕”通“缺”,缺少)

②哀轉久絕(“轉”通“囀”,聲音曲折)

【詞類活用】

雖乘奔御風,不以疾也。(奔:動詞用作名詞,飛奔的馬)

板書設計:三峽

酈道元北魏

山:長、多、陡、高峻

夏水:兇險、迅疾

春冬景色:色彩斑斕、景色清幽

秋:悲寂淒涼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14

教學目的:

1、 掌握本文的生字新詞,理解文中兩個古詩文小段。

2、 靈活運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閱讀方式閱讀課文。

3、 學習鄧稼先將個人生命奉獻給祖國國防事業的崇高情懷。

教學重點:

用速讀、默讀、朗讀等閱讀方式閱讀課文。

教學難點:

1、 第一部分寫百年屈辱史的用意;

2、 把鄧稼先與奧本海默作比較的好處。

教具準備:

《祖國》錄音帶、小黑板(寫六種方式、《祖國》歌詞)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 激情入景:

二(4)班的同學們給老師們留下了很好的印象。在首屆藝術節中,我班榮獲了第一名……這節課,希望同學們有好的表現。

2、 材料分析:

(1)1842年8月,中英代表簽訂了中國近代第一個不平等條約——中英《南京條約》,其中有這樣一條規定: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2) 1860年,英法聯軍大肆搶劫並燒燬了稱作“萬園之園”的圓明園。

(3) 1954年,新中國第一次以世界五大國的地位,參加日內瓦國際會議。

(4) 20__年10月15日,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成功,楊利偉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夢想。

學生髮言:中國,有着屈辱的歷史,但如今,它已屹立在世界的東方。

祖國能在國際上有着顯赫的地位,是離不開一些爲祖國作出貢獻的人。今天,就給大家介紹一位在國防事業上爲祖國作出巨大貢獻的人——鄧稼先。

二、 初步理解課文。

1、 簡要介紹鄧稼先及作者。

華僑、華裔的含義。

2、 朗讀課文,簡要說說各個小標題部分分別講述了有關鄧稼先的什麼內容。

三、 速讀課文,深入內容。

你想提出一個什麼有價值的問題。

集中討論:

舉例:

1、 第一部分,爲什麼要概述中國一百年屈辱的歷史:

既交待了鄧稼先的成長背景,又突出他對民族復興的貢獻。

2、 爲什麼把鄧稼先和奧本海默對照起來寫?

突出了鄧稼先的人格魅力。

3、 文言文的語段的意思是什麼?

4、引用的目的是什麼?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15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線索,找出文中主要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3.討論什麼是真正的愛國主義,聯繫現實,關心時事。

4.品析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反語的運用。

教學重點

1.理思路、找線索,析事例。

2.、理解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質和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教學難點

1.對文中含義深刻的語句的理解及反語的運用。

2.對真正“愛國性”的理解。

3.思考中日關係中當前面臨的問題。

教學設想

1.本文篇幅較長,是用早期白話寫成的,又有很多含義深刻的語句,理解起來有一定的難度。所以要求學生課前要做好預習,要多讀課文。課上時間不可能通讀,只能是有重點地朗讀。

2.爲了增加閱讀量,同時也是爲了更好地理解課文,課前要求學生多讀魯迅的作品,其中魯迅簡歷、《〈吶喊〉自序》、關於藤野先生的資料、魯迅留學時的國內國際背景等爲必讀內容。這也是符合新課標語文學習要向課外延伸的要求的。當然,教師也要多查找和本文有關的資料,並在適當的時機展示,師生共同補充資料,互相討論,體現了師生雙方民主、平等、合作的理念。

3.語文學習的延伸還有一個方向,那就是向生活的延伸。我們今天學習《藤野先生》和十年前應該有很大的不同。十年來中日關係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在把“愛國青年”和藤野先生做對比時,在分析那些人的“愛國”性及其思想根源時,很自然地會涉及到日本的國民性問題,很自然地會聯繫到當前日本社會越來越嚴重的右傾化問題,通過學習本文應該引起學生對當前中日困難關係的關注和思考。我們一定要讓學生認識到:什麼纔是真正的愛國主義,如何正確地對待其他民族。要學會和其他國家民族和平友好相處,提高對日本嚴重右傾化的警惕。

4.本課的廣度體現在對課文內容的大量補充及對當前中日關係的關注上;深度體現在對“愛國青年”的“愛國”性的分析上及對“真正的愛國主義”的討論上。

5.我認爲尊師不是本文主題的第一義項。故在本課中只粗略提及。

6.本文知識點衆多,學習時不求面面俱到,但重點是必須完成的,難點是必須要突破的,通過研討學習一定要讓學生情感上有觸動、思想上有收穫、語文能力上有提高。

主要內容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清文章思路、結構、線索。

2.找出“我”和藤野先生交往時的主要事例,並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理解其中體現的藤野先生的品質和作者的愛國精神。

3.分析部分含義深刻的語句。

教學過程

一、導入

魯迅是大家所熟悉的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你知道他最難忘、最使他感激的老師是誰嗎?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他寫的《藤野先生》這篇文章來解開這個疑問。

二、根據預習,提示生字

挾着 芋梗湯 詰責 寒顫顫 畸形 緋紅

(注:以上生字都是課下注釋中所沒有的)

三、學習讀第一自然段

提醒學生注意:爲什麼稱爲“清國留學生”?寫清國留學生時,着重抓住了他們外貌的哪個特徵來寫?

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也是封建專制的象徵。爲什麼這麼說?請大家討論。

(中國人原來是不留辮子的,滿清入關後,“留頭不留髮,留髮不留頭”,這之後中國人的腦後才拖上了一根辮子,所以說辮子是民族壓迫的象徵。另外留辮子也是表示對滿清王朝的忠心,所以宣揚民主反對封建專制的革命者如孫中山及後來的毛澤東等人都是先剪掉自己的辮子以示和專制政權的決裂)

可是這些清國留學生對辮子的態度如何呢?(他們十分珍視這根辮子……)這裏作者用了一個詞“標緻”,“標緻”的本意是什麼?(漂亮),魯迅真的認爲這樣很漂亮嗎?(討論)那他實際的意思是什麼?(醜陋)──通過這裏的討論使學生理解什麼是“反語”:(就是說反話,字面的意思和實際要表達的意思正好相反)事實上,反語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經常被使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同學們很可能會舉出一些很有趣的例子)。

提問:第一段寫清國留學生在幹什麼?(賞櫻花)指讀第二段:他們又在幹什麼?(學跳舞)他們做這些事應不應該呢?爲了更好地討論這個問題,請同學們給補充一些歷史資料:魯迅去日本留學是什麼年代?當時中國是什麼樣的狀況?(魯迅於1902年去日本留學,1904年去仙台醫學專門學校學醫,當時正是中國積貧積弱受列強欺侮的時候……腐朽的滿清政府與列強鑑定了一系列不平等條約……)通過補充資料和討論,使同學們認識到魯迅對這些只知遊樂置國家民族命運於不顧者的鄙視,所以魯迅離開東京到了仙台。

從魯迅和那些“清國留學生”的不同表現中我們能感受到魯迅那種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這正是本文敘事的一條暗線。請大家在下文的學習中注意這一點。

板書:魯迅: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暗線)

四、課文的主體故事就發生在仙台,現在請大家根據地點的變換理清文章的結構,整體感知課文。

師生總結板書:

五、速讀課文,練習一下概括能力,說出作者和藤野先生交往中的幾件事

討論之後在第二部分後板書:1.添改講義;2.糾正解剖圖;3.關心解剖實習;4.想了解中國女人裹腳。

從這幾件事中可看出藤野先生的什麼特點?結合討論幻燈展示藤野先生的照片及魯迅在仙台醫專學習時的課堂筆記(內有藤野先生修改的筆跡)。

板書: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

六、魯迅爲什麼要到仙台去學醫呢?課前已經讓大家讀了魯迅的《〈吶喊〉自序》,誰能給解釋一下?(請同學們給補充資料)

(從魯迅小時候他父親的病說起……說到魯迅講的關於中醫的過分的話:中醫是有意或無意的騙子……說到他學醫的兩個目的:救治像我父親似的被誤的病人的疾苦,戰爭時候便去當軍醫,一面又促進了國人對於維新的信仰……)從這裏我們能再次感受到魯迅憂國憂民的情懷。

(如時間允許的話,教師也可在這裏給補充資料:日本的維新確是從醫學的引進開始的:一個叫前野良澤的人根據一本來自荷蘭的《解體新書》的指導去解剖屍體,結果讓他感到震驚的是,書中的插圖竟與人體構造分毫不差。從此日本人逐步認識到西方科學的先進,開闢出一條通向近代學術的道路,使日本迅速成爲一個強國)

那麼魯迅後來爲什麼又棄醫從文了呢?下節課我們一起來解開這個疑問。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16

一、課文悟讀

《畫蛇添足》寫的是某舍人違反常理,受主觀意識支配而硬給蛇添上足的故事,形象地說明了一個深刻的道理:真理越出一步就會變成謬誤,如果做多餘的事,就會徒勞無益,正如茅盾先生所說:“事莫妙於適可而止,過則生災。”這則寓言還包含着對原始圖騰崇拜的批判。楚人以龍爲圖騰,某舍人潛意識受龍的形象支配,故畫蛇添足。而戰國已進入理性覺醒時期,人們認爲把蛇畫成龍的樣子是違背了常理,故予以嘲笑。這則寓言批判了原始思維方式,是人們理性覺醒的飛躍。

寓言的寓體多重性決定了寓意的多樣性。《買櫝還珠》即似雙刃劍,具有雙重諷刺作用。從賣方說,爲了賣出寶珠,把珠盒“包裝”得富麗華美,結果將買者的注意力吸引到珠盒上而事與願違,這就說明做事應注意目的,不可主次顛倒。從買方說,有眼無珠,被華美的珠盒所眩惑,只重形式,忽略內容,以致取捨不當。可見做任何事情都要分清主次,看清本質。否則,就會成爲人們的笑柄。

《濫竽充數》也有多重寓意,它諷刺了沒有真才實學而最風的溫牀。從齊滑王這一角度進行橫向思維:他改革用人制度,“好一一聽之”,說明要打破傳終原形畢露的人,也提出了“考察人才,任用人才”的大問題。春秋戰國時期,羣雄蜂起,“樂以教化”漸成風氣,人才爭奪日益激烈。從文中兩君主“好音”的場面,可以窺見當時的政治體制:齊宜王好大喜功,講求排場,南郭處士得以尸位素餐,而齊湣王銳意改革,事必躬親,南郭處士無法矇混過關。結合韓非子的好“帝王之術”可知:對人才必須全面考察,逐一考覈,擇優錄用,謹防假冒。

《塞翁失馬》體現了《淮南子·人間》“人間之事,得失之端,存亡之幾”的要旨,塑造了一個“見本而知末,觀指而睹歸”的善術者形象。這位失馬的塞翁,不以衆人之“吊”爲憂,不以衆人之“賀”爲喜,在複雜的現實面前,沉着冷靜,方寸不亂,既看到了“禍福同門,利害相鄰”,也看到了“禍福相轉而相生”,充分地體現了道家“淡泊無爲,蹈虛守靜”的心態。這種禍福相依、利害相伴、且能“轉而相生”的觀點是符合辯證法的。但這種隨緣自適、隨遇而安的超然物外的生活態度及相對主義觀點,否定了衡量事物的客觀標準,是不夠科學的。同時,文末以“丁壯者……死者十九”來反襯塞翁之子以跛獨存,格調也較低。

二、亮點探究

1.《畫蛇添足》中某舍人爲何要給蛇添上足?這則寓盲對你有什麼啓迪?

學習探究:

蛇本來無足,某舍人卻陶醉於先畫完蛇的自得之中,自作聰明,做多餘的事。寓言告訴我們,脫離實際,只能弄巧成拙。生活中,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遵循其本身規律,堅持實事求是原則,同時也要把握做事的分寸。2.蛇果然無足嗎?探究學習:任何事物都不是絕對的。據1982年9月15日《北京晚報》報道,泰國博他倫府高頌縣瑪呂區第一村就發現了一條有兩足的毒蛇。

3.《買櫝還珠》諷刺的對象究竟是誰?

探究學習:

好的寓言往往具有多重寓意,表層寓意是針對具體事件而發的,它是“個別的”;深層寓意反映了某一歷史時期特有的精神現象,反映了某個民族乃至人類共同的思維積澱,它是“一般的”。關於《買櫝還珠》的諷刺對象,歷來見仁見智。從文中主要描寫對象和結尾來看,諷刺對象應是楚人,楚人本想以華麗的匣子來顯示寶珠的貴重,卻因喧賓奪主而事與願違。但看文章要兼及整體,從文中關鍵語句“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即事情的結局)來看,諷刺的對象還可以是鄭人,鄭人雖只寫一句,但他並非陪襯,他只看外表,忽視實用,沒有眼光,舍大取小,他的選擇實際上是對楚人“包裝”行爲的嘲弄。理解了這點,我們便可開掘思維,洞悉寓言的哲學意蘊。

4.聯繫生活實際,《買櫝還珠》給了你什麼啓示?

探究學習:

看問題應全方位多角度立體化地予以審視,並密切聯繫實際,使見解更有針對性和批判性。就楚人而言,可以肯定其精於商道,善於“賣櫝”。生活中,“酒香還怕巷子深”,“好花還靠綠葉扶”,適當“包裝”是一種精明巧妙的經營策略。也可以批評其喧賓奪主,矇騙顧客。一些商家不在商品質量上出力氣,卻熱衷大做廣告;某些政府不在增產增效上下功夫,卻沉迷“形象工程”自然“金玉其外,敗絮其中”.。就鄭人而言,可以批評其沒有眼光,取捨不當。用人單位只注重對象“豪華”的檔案,消費者只癡迷商品“華麗”的盒子……都是揀了芝麻丟了西瓜。也可以跳出定勢思維,肯定其眼光獨到,大膽取捨,說明一個事物的價值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人們對它的認識,在一定條件下人們不妨追求商品的藝術價值,滿足於對商品的審美享受。

5.從《濫竽充數》這一寓言中,你悟出了哪些道理?

探究學習:

發散思維是創新思維的重要形式,《濫竽充數》則給我們提供了多角度思維的藍本。據文中四個方面的人物活動,我們可相機進行思維發散。從南郭處士這一角度進行順向思維:他不學無術,不懂裝懂,終於原形畢露;進行反向思維:他隻身逃走,具有自知之明;還可運用否定之否定規律再次進行逆向思維:他的逃走是出於被迫無奈,毫無自知之明可言。從齊宣王這一角度進行橫向思維:他好排場,“使人吹竽,必三百人”,實行“大鍋飯”制度,這是滋生各種不正之統的制度,讓真正的人才脫穎而出。從南郭處士周圍的樂工這一角度進行側向思維:樂工與南郭處土相安無事,不敢揭露事情的_說明了不正當的人際關係的危害性。

6.聯繫實際,談談你對《塞翁失馬》的認識。

探究學習:

《塞翁失馬》較好地說明了要用發展的、變化的、一分爲二的眼光看問題的辯證觀點。首先,要有正確的思想方法,禍福可以互相轉化,要學會在禍中看到福,從禍中求得轉移,對各種生活現象,宜積極樂觀,忌消極悲觀;要學會在福中看到禍,加以戒備,做到心存憂患,居安思危。其次,要有成熟的生活態度,禍福的到來具有很多不確定因素,生死、利害、得失等,並不都是可以預測的,因此,應力求考慮周全,處事謹慎,多一些準備,少一點幻想,這樣一旦面臨禍患,就能安之若泰,處變不驚。

三、選題設計

1.蛇·龍及圖騰崇拜。

研究方法:

(1)實地考察法。深入自然,參觀蛇館,瞭解蛇的形狀、種類、特點、作用等。

(2)閱讀書籍法。到圖書館查閱有關蛇、龍及圖騰崇拜方面的書籍。

(3)類比聯想法。由蛇類比似蛇的龍,聯想到古代的圖騰崇拜現象。

參讀書目:

《中國各民族宗教與神話大詞典》,學宛出版社,1993年出版;

《信仰的座標》,海南出版社,1993年出版;

《圖騰文化》,藍天出版社,1998年出版。

2.竽·古代樂器及古典音樂欣賞。

研究方法:

(1)參觀調查法。到博物館參觀、瞭解竽、笙、琴、編鐘等古代樂器的形狀、特性和歷史演變等。

(2)蒐集資料法。閱讀相關書籍,瞭解古代樂器、古典名曲的知識。

(3)鑑賞品味法。聆聽品味《廣陵散》《高山流水》《十面埋伏》等古典音樂。

參讀書目:

《音樂欣賞手冊》,上海文藝出版社,1981年出版;

《中國大百科全書》,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1年出版;

《音樂作品導析》,吉林教育出版社,1994年出版。

3.我國古代音樂的歷史、質及作用。

研究方法:

(1)網絡搜索法。上網搜索,瞭解古代音樂的產生、演變等。

(2)問題討論法。分組討論,明確“樂”與“禮”的關係,理解“樂以教化”的作用。

(3)論文撰寫法。結合實例,就音樂的運用與鑑賞撰寫小論文。

參讀書目:

《龍文化》,青島海洋大學出版吐,1991年出版;

《中華文明》,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1994年出版;

《絲竹九章》,瀋陽出版社,1997年出版。

4.我國古代成語、典故、寓言中的“馬”。

研究方法:

(1)相關鏈接法。圍繞“馬”進行相關鏈接,如九方皋相馬、千金市馬、驥遇伯樂、指鹿爲馬、按圖索驥、老馬識途等。

(2)意義探究法。分析探討,洞悉這些成語、典故、寓言的意義。

(3)聯繫實際法。結合實際,深化對這些成語、典故、寓言的理解。

參讀書目:

《百子全書》,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年出版;

《詩詞典故詞典》,書海出版社,1990年出版;《戰國策》;《淮南子》;《郁離子》;《列子》;《新語》;《藝林伐山》。

四、備教卡片

●卡片①

《畫蛇添足》選自《戰國策·齊策》。戰國時,楚王派大將昭陽領師擊魏而奪得八城,又令昭陽移師伐齊,齊請陳軫勸阻昭陽。陳軫見昭陽,先賀軍功,再談楚的軍功獎賞是“令尹”,又講了這個“畫蛇添足”的故事,並說:“今君相楚而攻魏,破軍殺將是八城,不弱兵,欲攻齊,齊畏公甚,公以爲名足矣,官之上非可重也。戰無不勝,而不知止者,身且死,爵且後歸,猶爲蛇足也。”意思是,現在你已幫助楚王打敗了魏國,以此撈到的名利已是夠用了。因爲楚不會再設兩個令尹的,所以再打齊國,齊怕你。你以此稱名也足夠用了,官職也加不上什麼,還不知足,性命難保,即使是再加官進爵,也只能歸於後人,這種情形不是同那個本來已畫成了蛇,可是硬去畫足,反而連酒也喝不到的人一樣嗎?昭陽聽了,便班師回國。後歷代詩人常引此寓言。唐韓愈《感春四首》之四:“畫蛇著足無處用,兩翼霜向趨埃塵。”唐偓《安貧》:“謀身拙爲安蛇足,報國危曾捋虎鬚。”宋蘇軾《與葉淳老、侯敦夫、張柬道同相視新河,乘道有詩,次韻二首》之一:“從來自笑畫蛇足,此事何殊食雞肋。”

●卡片②

《買櫝還珠》選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楚王問墨家學派的田鳩:墨子學派,多不講究辭令,這是爲什麼?田鳩先說了一個故事:“泰伯嫁其女於公子,令爲之飾裝,從文衣至之媵七十人,至晉,晉人愛其妾而賤公女。此可謂善嫁妾而未可謂善嫁女也。”又講了“買櫝還珠”的故事,再謂:“今世之談也,皆道辯說文辭之言,人主覽其文而忘其用。墨子之說,傳先王之道,論聖人之言以宣告人。若辯其辭,則恐人懷其文,應其直,以文害用也。此與楚人鬻珠、秦伯嫁女同類,故其言多不辯。”後人亦多用其意,元張養浩《讀詩有感自和》其一:“久知好瑟吹竽拙,每笑還珠買櫝非。”清史騏生《馬懷》:“世人憎愛?

國中語文教案設計方案國中教案彙編 篇17

一、教學目標

1、朗讀課文,體味文章氣勢,感受情感律動。

2、理解作品的思想內容,初步瞭解戲劇文學的特點——劇本主要靠語言、動作表現人物性格。

3、品味語言,理解語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養閱讀和欣賞戲劇文學的能力。

二、教學重點

1、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2、作品的思想內容。

3、作品中人物情感的表達方式。

三、教法設計

1.聽一讀一賞一讀:讓學生在迴環往復的讀書中,體悟、理解。

2.課堂討論:培養學生閱讀欣賞能力,形成朗讀、思維、說話多維交流。

3.多媒體創設情境:調動學生各種器官的感受,理解課文,走進人物。

四、課前準備

提供參考書籍及相關網站,讓學生走近戲劇,走近郭沫若,走近屈原。

五、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學生用多媒體展示相關資料,交流有關感受。

教師播放《橘頌》的背景畫面(電影《屈原》插曲),學生感受草木颯颯的悲涼氣氛,傾聽屈原在波濤洶涌的沅水岸邊的仰天長問,情境導入新課,教師板書課題。

屈原:名平,字原,號靈均,我國第一位偉大的愛國詩人,戰國時期出國人。用楚辭形式寫了我國第一首政治抒情詩《離騷》。因看透秦國吞併六國的野心,力勸楚王聯齊抗秦,後來遭奸人陷害,罷官放逐,但仍心繫祖國。楚國被攻佔後,自投汨羅江而死。

郭沫若:現代作家,詩人,劇作家,歷史學家,他從抗戰的現實鬥爭中深切感受到人民的呼聲和時代的責任,又從往昔的歷史回顧中汲取着鬥爭的力量與澎湃的詩情。

《屈原》寫於1942年1月,這時正值抗日戰爭的相持階段,也是國民黨統治最黑暗的時候。蔣介石集團消極抗日,發動“皖南事變”,大肆屠殺愛國抗戰軍民,掀起高潮。

(二)檢查預習

預習作業詳見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前熱身”部分內容。

(三)整體感知

多媒體課件展現情境及課文錄音,學生欣賞體驗,品味文章語言,體悟文章氣勢,並談整體感受。

1、你覺得本文在語言上有何特點?

激情澎湃,氣勢雄渾。

2、模仿朗讀:根據剛剛所聽到的錄音,仔細揣摩語氣、語調、語速,自由朗讀全文。

3、與以往課文相比,這篇課文在形式上有什麼特點?

是屈原的內心獨白。是人物直抒胸臆,直接流露內心深處烈的思想感情的一種戲劇藝術表現手法。可以直接展示人物內心深刻而複雜的矛盾。本文充分展開藝術聯想,達到物我同化的境界。

郭沫若十分注意在戲劇衝突中激化人物的內心情感,逐漸推向高潮,最後以長篇抒情獨白的方式噴瀉二處,以達到限度的戲劇和抒情效果。

4、結合課文背景,根據你的理解,談談課文的主要內容和思想感情。

兩層:詩人呼喚與歌頌風雷電這些偉大的神力,表達對黑暗的憤激和對光明的禮讚與嚮往。

借指斥神鬼偶像來抨擊昏庸腐朽的當權者。

(四)問題探究

《雷電頌》是屈原的內心獨白,我們能夠從中讀出屈原的內心世界。請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句子或段落,朗讀給大家庭,並說說這裏寫出了屈原怎樣的內心感情。

1、學生誦讀,以讀帶品,體會文章內容和形式的高度統一。

2、小組交流、討論品讀感受。

3、學生就文章的內容和形式談有所感的句段,並讀出其中所包孕的情感。

4、你認爲屈原是一個怎樣的人?

愛國愛民,忠貞不屈,有着浩然正氣和英勇無畏的鬥爭精神的人。

5、在朗讀中不難發現作者將很多事物賦予了其它的含義。歸納一下,作者究竟賦予了這些事物什麼特別的含義?這是一種什麼手法?

風雷電:象徵變革現實的偉大力量

洞庭湖、東海、長江:象徵人民羣衆

無形的長劍:堅定的信念

“土偶木梗”的羣像:象徵無德無能、欺民惑衆的官僚統治集團

象徵:根據事物之間的某種聯繫,藉助某一具體事物的形象(象徵體),以表現某種抽象的概念、思想和情感(被象徵的本體)。能夠使不容易或不便於直接說出的思想情感委婉、曲折、含蓄地表達出來,且化“抽象”爲“具體”,使思想更加形象、可感,極大增強作品的藝術表現力和感染力。

6、討論:《雷電頌》這段獨白激情澎湃,氣勢雄渾,作者是如何做到這一點?

從句式、修辭等角度。

運用擬人、呼告,最直接最有力地表達愛憎。

運用排比、反覆,使句式整齊,鏗鏘有力。

多用短句,表達激烈的情感,急促的語氣。

7、全體學生配樂朗讀課文,從局部理解回到整體感知。理解屈原“雖九死其猶未悔”的憂國憂民的偉大情懷。

(五)練習鞏固

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八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內深化”部分內容,並評講。

六、佈置作業

1、完成勵耘精品系列叢書《課時導航》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下)該課“課外拓展”部分內容。

2、拓展延伸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