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國小數學方案(精選2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09W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

一、工作室目標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精選21篇)

本工作室以國小數學教學研討爲主要內容,以課題研究爲重要方式,在z教育局“名師工作室領導小組”的領導下,自主開展系列教研教改和培養我縣國小數學學科優秀教師的工作。

1、帶一支團隊。通過三年爲週期的培養計劃的實施,有效推動培養對象的專業成長,力求在一個工作週期內使工作室成員在課堂教學上出精品,課題研究上出成果,實現工作室成員的專業成長和專業化發展,以引領學科教學共同發展。

2、抓一個項目。在實踐中總結教育教學經驗,瞄準新課程實施和教學改革前沿,探尋教研教改的新思路、新方法並確定一項具有實用價值的科研課題,並以此爲研究方向,在實踐探索中破解學科教學難題,帶領本工作室同仁開展有效的科研活動。

3、做一些展示。引領國小數學學科建設,每年承擔二次市縣級主題展示活動,以研討會、報告會、名師論壇、公開教學、送教下鄉、現場指導等形式,有目的、有計劃、有步驟地傳播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學方法,幫助我縣國小數學教師解決教與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充分發揮名師的帶頭、示範、輻射作用,從而形成名優羣體效應,實現優質教育資源的共享。

4、出一批成果。工作室教育教學、教科研、管理等成果以精品課堂教學實錄、個案集、論文集、課題報告等呈現。

二、培養教師

本工作室將努力研究與探討骨幹教師成長規律,帶領青年優秀教師積極參加教育科研,不斷充實和提高青年優秀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和教育科研水平,造就具有學科研究特色的骨幹教師隊伍。

1、招聘工作室成員

工作室成員必須是:思想上積極上進,具有樂於奉獻與勇於探究的精神,熱愛教育事業,專業思想穩固;專業基礎紮實,在新課程改革中身體力行;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已經嶄露頭角,具有良好發展前景的年齡在40週歲以下的z縣骨幹教師、學科帶頭人、教壇新秀或單位推薦的有發展潛力的年輕教師。

2、制定工作室成員成長目標

通過三年爲週期的培養計劃的實施,有效推動工作室成員的專業成長。三年內,工作室成員在教育教學方面要成爲本校、本縣教研教改的帶頭人;成員必修努力學習專業理論並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的理論水平,每年至少撰寫一篇有價值、有水平的科研論文;通過工作室確定的課題研究的參與,逐漸形成獨立開展課題研究的科研能力;積極參加本校、本地區的教育科研活動(包括校際交流、各級國小語文學科會議、各級學科培訓和論文與經驗的交流活動等),有效發揮名師的示範輻射作用。

3、工作室成員專業成長和專業發展的主要措施

(1)制訂規劃。本工作室結合成員的自我發展計劃,爲成員制定專業發展的三年規劃,促使每位成員儘快提高教育教學和科研能力,推動成員的專業成長。

(2)讀書自學。工作室成員要積極參與系統學習國小語文學科的前沿理論與課程改革理論等讀書活動,要求做好讀書筆記並定期在工作室各類平臺發表讀後感言,交流心得體會,以同伴互助的方式實現成員的共同成長。

(3)專題研究。本工作室以領銜人的特色專長爲基礎,以工作室全體成員的智慧爲依託,以教學實踐過程中發現的現實問題爲主要研究對象,以促進教學和教師成長爲根本目標。工作室成員要積極參加工作室確定的科研課題,做好課題的計劃與研究過程的記錄、整理、反思、總結、交流等。領銜人深入到工作室成員的課堂教學中,定期聽工作室成員的隨堂課,並針對課堂教學中的問題進行深入研討與糾正;定期跟蹤課題實施進度,檢查階段性成果,彙編成員的課題研究成果。

(4)參加活動。領銜人帶領成員參加各級教研活動和各級各類教育教學相關比賽,承擔相關的國小數學學科的培訓,發揮名師的示範輻射作用。

(5)撰寫文章。通過各類活動交流心得、撰寫教學論文、案例評析、教學敘事、建議反思、學習筆記等學術文章,並能通過各類平臺發表,逐步提高自身理論聯繫實際的水平,促進每個成員的提高。

三、工作保障

經費保障。主管單位每年拔付實施名師工程的專項經費。用於工作室成員開展教學研究、教學實驗,參加繼續教育,參加高層次學術交流活動等。

資源保障。以實施“名師”工程爲龍頭,加快名師工作室的硬軟件建設。

制度保障。建立健全實行“名師”工程的相應保障制度,確保計劃的順利、有效實施。

場地保障。建立全縣國小各學校聯動機制,保障場地,確保名師工作室研究、活動的有效開展。

四、工作室成員職責及分工

工作室成立教學研討組、資料管理組,各成員共同完成下列職責。

1、參加本工作室組織開展的各項教育教學研究及實踐活動。

2、協助負責人建設工作室和教育教學資源庫。

3、協助開展研修活動,主動提供研究課。

4、準時參加工作室活動,無特殊情況不得請假;接受負責人的檢查評估,及時彙報工作。

5、及時總結教育教學經驗,並形成書面材料和電子材料。

6、向全縣推廣先進經驗和成果,傳播新的`、先進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

7、完成負責人交辦的其他任務。

五、工作室的規章制度

1、會議制度

(1)每學期召開一次工作室計劃會議,討論本學期“工作室”計劃,確定工作室成員的階段工作目標、工作室的教育科研課題、課堂研討、專題講座內容。

(2)根據工作室計劃,每學期至少安排一次研討活動,課堂研討、課題階段性工作情況彙報等,解決實施過程中的難點。

(3)每學期召開一次“工作室”總結會議,安排本學期需展示的成果內容及形式,分享成功的經驗、探討存在的問題。

2、學習制度

(1)按時學習:工作室成員平時學習以自學爲主,另就某一研究方向的主題定期集中學習,同時交流學習心得體會。

(2)按需學習:工作室成員每期的自我發展計劃中明確學習內容、學習目標,根據目前及今後教育教學改革趨勢在教育教學理論等方面有選擇性的學習。

3、工作制度

(1)名師工作室領銜人與工作室每個成員簽訂《名師工作室成員工作協議書》,在完成工作室研究項目和個人專業化成長方面制訂週期發展目標,規定雙方職責、權利及評價辦法。

(2)工作室領銜人爲工作室成員制定具體進步計劃,安排培訓過程。

(3)工作室成員必須參加“工作室”佈置的帶、教培訓工作,完成工作室的學習、研究任務,並有相應的成果顯現,努力實現培養計劃所確定的目標。

(4)工作室成員積極參加各級各類教學研討活動。工作室定期建立“主題”研討制度。由工作室負責人根據研究方向確定主題,定期集體研究一次。

(5)工作室定期發佈工作室工作動態、工作室成員論文、專題研究課例設計、典型案例及評析、教育故事、活動圖片等。

4、考覈制度

(1)工作室領銜人由“名師工作室”工作領導小組考覈。

(2)工作室成員的考覈由其領銜人和領導小組負責,主要從思想品德、理論提高、管理能力、教育教學能力、研究能力、技能水平等方面考察是否達到培養目標,考覈不合格者則調整出名師工作室;同時按有關程序吸收符合條件、有發展潛力的新成員進入工作室。

5、檔案管理制度

(1)建立工作室檔案制度,並由領銜人兼管。

(2)工作室成員的計劃、總結、聽課、評課記錄、公開課、展示課、教案等材料及時收集、歸檔、存檔,爲個人的成長和工作室的發展提供依據。

6、經費使用制度

工作室所有經費由主管單位和工作室成員所在學校提供並監督管理。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2

活動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課程規範實驗教科書 數學》三年級(下冊)第22~23頁。

活動目標

1. 在活動的過程中,協助同學梳理有關年、月、日的知識,提高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學習的能力,培養信息技術素養。

2. 使同學在參與數學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體驗學習勝利的愉悅,發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

活動準備

多媒體課件,電腦教室;“生日快樂”專題。

活動過程

一、 創設過生日的情境

生日歌響起,談話: 多麼動聽的歌聲呀,是誰在過生日呢?這個小朋友的.生日是在什麼時候呢?你能根據提示猜出他的生日是什麼時候嗎?(提示:國慶節的前一天)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提問:你能猜出老師的生日嗎?(提示:第二季度的第三天)說說你是怎麼想的?

[研討:上課鈴聲一響,屏幕上就出現了一個漂亮的生日蛋糕,隨着優美的音樂,同學情不自禁地哼起了《祝你生日快樂》的歌曲。在和諧、愉悅的環境中,同學學習熱情高漲。]

二、 生日競猜

談話:你知道自身的生日在什麼時候嗎?你想了解其他同學的生日嗎?大家可以和剛纔一樣用簡短的句子作爲提示,看其他人能否猜出你的生日。請同學們進入“生日快樂”網頁,把你的生日提示語發表在“生日論壇”中。

同學編輯提示語,教師巡視指導。提示: 可按“刷新”按鈕不時更新發言。

談話:下面我們進入“生日競猜”環節,請同學們根據網頁中的提示語,猜其他同學的生日。

(1) 活動要求:可以猜小組內同學的生日,也可以猜其他同學的生日。小組同學可以合作比一比,看哪個小組猜對同同學日的最多。

(2) 友情提示:假如涉和到“公曆和農曆”的知識,可以在網頁上瀏覽點擊相關知識。利用萬年曆查找相應的日期。

同學在小組內活動,教師參與同學的活動。

組織反饋,並結合同學交流,適當整理大月、小月、平年、閏年等知識。

[研討:讓同學把自身的生日在“生日論壇”中用提示語的形式發表,再讓其他同學根據提示競猜,有效地激活了同學的思維。在這一過程中,隨機地協助同學整理已經學過的年、月、日的知識,既加深了對知識的理解,又增強了對學習活動的興趣。]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3

一、活動目的。

爲更好地落實上饒縣教體局提出的“以導學案、教學案”進行課堂教學的模式改革,同時也爲了進一步瞭解我鄉國小教師在“五案”工作要求的執行和使用實效,加快對新教學模式研究的.步伐,深入研究在新形勢下學科領域內如何具體落實素質教育,優化課堂教學,大面積提高教學質量,提高我鄉數學教師的教育理論水平、知識水平、教育教學水平,爲老師們提供一個互相交流、展示的平臺,計劃在全鄉開展數學賽課活動。

二、參賽對象:

全鄉數學教師。

三、比賽內容與形式。

1、內容:本學期一至六年級的教材。內容不限,課型不限。

2、形式。

(1)抽籤:各選手根據自己所報年段抽取上課時間。

(2)賽課:選手按抽籤的順序現場賽課。

四、時間安排、地點:

時間爲20xx年xx月xx日,地點在中心國小多媒體教室。

五、比賽評判。

六、項、評獎要求及獎勵辦法。

本次活動將根據參賽的人數設置一、二、三等獎,併發給相應的證書。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4

設計意圖及理論依據:

認識平面圖形是小班數學活動中的一個重難點,在進行活動設計的時候,那些枯燥的圖形讓我覺得索然無味。“我都覺得無趣,孩子會被吸引嗎?”我不禁想到。《綱要》中提到:“要引導幼兒對周圍環境中的數、量、形、時間和空間等現象產生興趣,建構初步的數概念,並學習用簡單的數學方法解決生活和遊戲中某些簡單的問題。”在綱要的引導下,結合孩子以具體形象思維爲主的年齡特點,我想到了適合他們學習數學的方法——“情境教學法”。

《動物狂歡節》是一部深受孩子喜歡的電影,覓音熊憨憨的形象以及不怕困難要找到森林之心拯救森林的精神讓孩子們對覓音熊這個形象特別的喜歡。在和孩子們的談話中我又瞭解到,孩子們對於現在路上出現的大大小小的坑印象特別的深刻,我就想到了發動孩子們去修補一條紙製路的想法。修補路坑可以鞏固孩子對平面幾何圖形的認識,同時發展孩子們對圖形的對應匹配能力。把覓音熊尋找森林之心的情境和“枯燥”的數學知識相結合,符合幼兒認識平面圖形的特點,既:不是從形狀的特徵來認識,而是將其和自己日常生活中熟悉的物體相對照。於是,結合以上幾個方面生成了這節課。

活動目標 :

1、願意和覓音熊一起修路,體驗成功帶來的快樂。

2、能正確識別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等平面圖形。

3、能按給定泥坑的形狀、大小、顏色爲標準,找出對應的材料進行匹配。

活動準備:

1.材料準備:ppt、《動物狂歡節》片段、紙製小路(上面鏤空圓形、正方形、三角形)、圓形、正方形、三角形、每人兩個籃子(內裝三角形、圓形、正方形若干)

2.經驗準備:對正方形、圓形、三角形有所經驗。幼兒看過《動物狂歡節》

活動過程及活動效果:

一、用故事引起幼兒興趣,激發幼兒幫助覓音熊的慾望。

1、演示覓音熊和房子圖片。

師:這是誰?我們一起來看看覓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吧。

引導幼兒觀察房頂、牆、門是什麼形狀的。

幼兒:房頂是三角形的、牆是正方形的、門是圓形的。

(覓音熊的出現立刻吸引了孩子們的.注意力,老師一說去看覓音熊和爸爸的新家孩子們都很興奮,在老師的引領下孩子們都能辨識三角形、圓形和正方形。)

2、激發幼兒幫助覓音熊的慾望。

師:風怪抓走了獅子大王,我們和覓音熊他們一起去森林之心把獅子大王救出來吧!

幼兒:好。

(愛幫助人是幼兒一個良好的品德,聽說要去幫助覓音熊,孩子們都很樂意)

3、演示風怪颳風後破壞的道路。

師:路怎麼了?有些什麼形狀的坑?走在有坑的路上會發生什麼事?覓音熊他們應該怎麼辦,請你幫他們想想辦法。

幼兒a:走在有坑的路上會摔倒。

幼兒b:可以把路給補好。

(“道路”一出現,孩子們就七嘴八舌的說了起來,“路壞了”“路上有洞”,當老師提出“走在有坑的路上會發生什麼事?”時,孩子們馬上運用自己的生活經驗想到了可能發生的事情,也想到了很多的辦法,有的孩子說“可以把路補起來”,有的孩子說“用針線給它縫起來”還有的孩子說“找石頭把路修好”……在這個環節,孩子們很好的運用了自己積累的生活經驗來解決遇到的問題。)

4、引導幼兒大膽說出自己的辦法。

二、遊戲“修路”。

1、帶領幼兒來到佈置好的森林之路,幼兒嘗試用各種圖形進行匹配,完成修路的操作。

師:路上有什麼形狀的坑?有哪些形狀的石塊?我們一起來修路吧。

指導重點:引導幼兒找出最快進行匹配的方法。

(教師給孩子們準備了修路的工具箱——放有三角形、正方形和圓形的籃子。來到森林之路前面,教師請孩子們去拿起了工具箱,看者“路”上的坑和手裏的工具箱,孩子們迫不及待的開始了“修路”。)

2、請幼兒說說自己修路的方法,總結出修路的方法。

幼兒A:把石塊放在洞上就修好了。

幼兒B:把三角形的石塊放在三角形的洞那裏。

幼兒C:把大的圓形放在大的那個圓形的坑那裏。

……

師總結:要大小、形狀都一樣的石塊才能把路修平。

(孩子們有類似的生活經驗,在教師的引導下,基本都能進行匹配。最後教師再進行總結,這樣孩子們的累積的經驗就更加的系統。)

3、帶領幼兒走往“森林深處”,再次修路。

師:路是什麼顏色?路上有些什麼形狀的坑?有什麼形狀的石塊?一起把這段路修好吧。

觀察重點:幼兒修路的方法。

重點提問:這一塊爲什麼不合適?是哪兒不合適?你爲什麼用這一塊?等等

(森林深處的路是一段彩色的有坑的路,教師直接提出問題引導孩子們觀察道路的顏色、坑的形狀。有了前一次探索的經驗,再加上對道路的仔細觀察,孩子們馬上就想到了修路的辦法,修起了破壞的道路。)

4、一起檢查路是否修平,重點觀察匹配錯誤的坑,請幼兒說出爲什麼錯了,並找出正確的進行填充。

(檢查路況,既可以讓孩子們檢驗自己匹配的圖形是否正確,如果不正確還可以及時的修補正確。孩子們在這個過程中體驗到了成功修路的快樂。)

三、結束部分:慶祝修路成功

師:路修好了,獅子大王回到森林裏,於是,動物狂歡開始了。我們一起動起來吧!

(伴隨着《動物狂歡節》視頻片段的播放,孩子們和視頻裏的動物們一起狂歡起來,動物們慶祝獅子大王回到森林,小朋友們慶祝自己成功的修好了道路,結束環節和整個活動情境相呼應,爲活動結束畫上完美的句號。)

活動延伸:

和父母一起找找生活中還有些什麼需要“修補”的地方,想想可以用什麼修好。

活動反思: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本次活動教師抓住激發幼兒興趣這個關鍵點,創設了有趣的情境,並結合幼兒的生活經驗進行開放式的提問,比如:“路上有坑怎麼辦?”“走在有坑的路上會發生什麼事情?”等,幼兒都能主動解決出現的問題。

本次活動進行了兩次探索,旨在通過這兩次探索引導幼兒掌握圖形匹配方法,既:根據圖形的形狀、大小、顏色進行匹配。第一次探索教師只提供了兩個匹配因素:形狀、大小,引導幼兒根據圖形的形狀、大小進行匹配。因爲難度較小,所以幼兒都能進行匹配。第二次探索在第一次探索的基礎上增加了難度:形狀、大小、顏色都要匹配才行。有了第一次探索的經驗,第二次探索大部分孩子都能對應的進行匹配。第二次探索是第一次探索的昇華,幼兒在循序漸進的活動中體驗了成功所帶來的快樂。

幼兒的發展是一個長期的,連續不斷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隨時可能發生消極變化甚至暫時的倒退行爲,所以鞏固、強化目標的延伸活動顯得更加重要。生活中還有許許多多可以利用匹配的知識去解決的問題:比如衣服上的洞,包上的洞,桌布上的洞等,利用本次課的經驗,孩子們可以去發現生活中的問題,並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5

一、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丈量活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2、體會釐米、分米、米等面積單位。

二、教學重點

結合具體丈量活動,體會統一面積單位的必要性。

三、教學難點

體會釐米、分米、米等面積單位。

四、教學用具

幻燈,小黑板,每組一個信封,信封裏有三張正方形,邊長分別是9釐米、4、5釐米和1釐米,還有三張面積大約是4釐米,形狀分別是三角形、長方形和圓的紙片。

五、公開課教案

(一)創設情境

同學們,今天我們要借具體實例,來學習面積單位。

(二)引導探索

1、每組發給一個信封。

2、今天我們要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有多大。請同學們動手摸一摸數學書封面的面積,感覺一下它有多大?

3、小組長取出信封裏的紙片,這些紙片是幹什麼的?

4、動手丈量前,先小組討論:要選擇什麼樣的圖形作爲丈量單位(每組只能選兩種),說明理由,再用它來丈量。

5、互相說一說丈量的結果,由小組長把這些結果記錄下來。

6、現在我們做格統計。在統計前可以猜猜什麼圖形可能被多數小組選爲丈量單位,最後再看統計結果。(由各組組長報告被本組選擇作爲丈量單位的圖形,教師再黑板上做統計,完成統計表。)

7、小組議一議,這張統計表傳達給我們哪些由意義的信息?或者根據它能提出哪下數學問題?然後向全班彙報、交流。

8、(小結)看來選正方形作爲丈量單位主要由兩點原因:

(1)正方形能密鋪;

(2)操作簡單方便。

9、現在請用正方形作爲丈量單位的小組,再報告一下丈量記過。大家一起來看看,對這些丈量結果,能提出什麼問題?

10、丈量同一個圖形,要量出一致的`數值結果,惟有統一丈量單位。(拿起一個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這個正方形的邊長是1釐米,這個正方形的面積是1釐米。它是今天我們認識的第一個世界通用的面積單位。

11、每人都剪一個邊長是1釐米的正方形,並說出身邊一個面積大約是1釐米的東西,在小組內交流。

12、用面積是1釐米的正方形再量一量數學書封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釐米。

13、用面積是1釐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課桌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釐米。

14、度量稍微大圖形的面積,一般以邊長爲1分米的正方形做面積單位。用面積是1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課桌桌面的面積大約是多少分米。

15、小組討論實際操作:1米有多大?

(三)拓展應用。

1、用適當的面積單位(cm,dm或m)填空。

(1)一間房屋地面的面積約50。

(2)一張郵票的面積約6。

(3)練習本的面積約212。

(4)單人牀的面積約2。

(5)游泳池的面積約1250。

2、寫出下面各圖形的面積。(每格1cm)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6

教學內容

教材第10頁例3以及課堂活動

教學目標

1、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知道乘法口訣的來源。

2、熟記1的乘法口訣。

3、會用1的`乘法口訣口算相應的表內乘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經歷編乘法口訣的過程。

教學難點:會用1的乘法口訣口算相應的表內乘法。

教學準備

小棒

一、複習引入

1、對口令

①教師說算式,學生說口訣。

②教師說口訣,學生說算式。

2、擺小棒,說算式,說口訣。

每次擺2根,擺3次。

每次擺2根,擺6次。……

3、引入新課。

二、學習例3

1、擺小棒。一根一根地擺,邊擺邊說,1個1、2個1、……9個1

2、根據擺的情況,說算式。1個1是1、2個1是2、……9個1是9

板書:1×1=1

1×2=2

1×3=3

……

1×9=9

觀察算式,你發現這些算式有什麼特點?

3、編口訣。

①小組活動,你能編出這些乘法的口訣嗎?組長記錄。

②全班反饋。教師板書:一一得一

一二得二

……

一九得九

4、全班交流討論,說一說如:“一二”是表示什麼?“得二”又表示什麼?

同桌交流。

5、記口訣。

①你怎樣記住這些口訣?

②熟記口訣。

三、課堂活動

說算式,對口訣。

1×3————一三得三

……

四、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學習了什麼?你還有什麼問題?

板書設計

1的乘法口訣

1×1=1一一得一

1×2=2一二得二

1×3=3一三得三

…………

1×9=9一九得九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7

一、活動目的:

爲了進一步增強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和信心,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在全校掀起愛數學、學數學、用數學的熱潮。我們學校開展以遊戲爲主的數學節活動,努力營造良好的校園數學文化氛圍,讓數學走近學生,讓數學思維閃光,全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

二、活動主題:“讓快樂與數學同行”

三、活動時間:3月14日———4月1日

四、活動內容:

(一)活動籌備:3月7日—3月14日

1、大隊部組織特色晨會,主題圍繞數學節展開。

負責老師:各校區大隊輔導員。

2、數學節“節徽”設計大賽。3月7日—3月11日

負責:林芒等美術老師。

(二)學生活動:分兩大版塊3月14日—4月1日

版塊一:展現“數學之美”

(一)數學節“節徽”設計大賽

參賽對象:一~六年級全體學生

參賽作品要求:

1、作品必須運用到數學中的有關知識,如:對稱、平面或立體圖形等,並在作品簡介中加以說明。

2、作品可由美術老師加以指導,每件作品須配以文字簡介,署明班級、姓名及指導老師。

大賽流程:

1、公佈大賽方案。

2、由美術老師將方案向學生作說明,學生根據要求進行創作。

3、班主任將本班作品交於各校區彙總負責老師參加聯評。

4、獲獎作品製成宣傳板,於數學節期間進行展示。選中一幅作品作爲數學節的節徽。作品上交截止時間:3月17日

總負責:

作品彙總負責老師:東校區——x 南校區—— 校區——

版塊二:感受“數學之趣”

活動一速算接力遊戲

活動時間:3月25日下午第二節課後

活動地點:各班教室

參賽對象:全體一年級學生

帶隊教師:各班班主任

活動過程及要求:

1、活動準備:全班學生分成10人一組(多餘的人數爲一組),在教室舉行。學校提供比賽口算題卡。(正反兩面各100題,每位學生完成一列20題。)

活動開始:裁判吹響口哨,接力比賽開始。第一位學生開始寫口算卡,寫完一列後,交給同桌寫口算,兩人寫好後,交給後面的同學,依次進行。活動過程中的口算卡的分收均有裁判負責,要收齊張數。

2、評獎方法:

(1)按正確率和比賽時間綜合評獎。評獎排名原則上是參照比賽順序,以考卷的正確率爲主,如遇到考試成績相同的情況,再以比賽時間來排名。

(2)每個年級評出“優勝班級獎”和“參與班級獎”,評出團體獎由學校頒發證書。

活動負責人:

本次活動由一年級數學教研組負責,其中東校區由x負責,南校區由x負責,李臻誠負責出卷工作。

活動二“數獨”遊戲

遊戲時間:3月23日下午第一節課後

地點:各校區自定

參加對象:二年級每班派10名代表。

帶隊教師:各班數學老師

活動過程及要求:

1、活動準備:二年級任教老師利用數學課向學生講授“數獨”遊戲,分發一些遊戲練習,讓學生積極參與“數獨”遊戲。通過班級的預賽,每班選拔10名學生參加遊戲。

2、遊戲要求:

(1)各參賽選手不得遲到,須在比賽開始前5分鐘進入比賽現場。遲到5分鐘不得參賽,作棄權處理。

(2)獨立完成“數獨”比賽卷,比賽時間20分鐘。在比賽過程中不允許講話、走動,如有問題可舉手請主持人老師解決。

(3)比賽時間一到,不管有沒有完成預定的內容,整個比賽階段結束。

獎項設置:

現場賽取個人每校區前20名(西校區10名),評爲“數獨小能手”。

活動負責人:

由二年級數學組負責,黃海燕設計測試卷,具體負責人:

活動三“巧移火柴棒”遊戲

遊戲時間:3月25日下午第二節課後

遊戲地點:各校區自定

參加對象:三年級每班派10名代表。

帶隊教師:各班數學老師

活動過程及要求:

1、活動準備:三年級任教老師利用數學課向學生講授“巧移火柴棒”遊戲,分發一些遊戲練習,讓學生積極參與“巧移火柴棒”遊戲。通過班級的預賽,每班選拔10名學生參加比賽。

2、要求:

(1)各參賽選手不得遲到,須在比賽開始前5分鐘進入比賽現場。遲到5分鐘不得參賽,作棄權處理。

(2)獨立完成“巧移火柴棒”比賽卷,比賽時間20分鐘。在比賽過程中不允許講話、走動,如有問題可舉手請主持人老師解決。

(3)比賽時間一到,不管有沒有完成預定的內容,整個比賽階段結束。請選手離開場地。

獎項設置:現場賽,取個人每校區前20名,評爲“巧移火柴棒小能手”。

活動負責人:由三年級數學教研組負責活動,具體負責負責設計比賽卷。

活動四“24點速算”遊戲

遊戲時間:3月30日下午第一節課後

遊戲地點:各校區自定

參加對象:四年級每班派8名代表。

帶隊教師:各班數學老師

活動過程及要求:

1、活動準備:四年級任教老師利用數學課讓學生學會用撲克牌玩“24點速算”遊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通過班級的預賽,每班選拔8名學生參加比賽。

2、遊戲要求:

(1)各參賽選手不得遲到,須在比賽開始前5分鐘進入比賽現場。參賽選手自帶撲克牌。

(2)將參賽學生隨機分成四人小組。一小組提供一幅撲克牌,每人10張牌。比賽開始,每次四人同時出1張牌,先算而且算對的人贏得四張牌,如果算錯了,將由第二人來算,依次類推。比賽過程中,每10分鐘停一次,手中撲克牌張數最少的被淘汰,剩下的`選手重新組成四人小組再比賽。

獎項設置:現場賽取個人每校區前20名,評爲“速算小能手”。

活動負責人:

由四年級數學教研組負責,東校區由x總負責,南校區x負責,擔任裁判。

活動五“玩轉魔方”遊戲

遊戲時間:4月1日下午第二節課後

遊戲地點:各校區自定

參賽對象:五年級每班派10名代表。

帶隊教師:各班數學老師

活動過程及要求:

1、活動準備:五年級任教老師利用活動課讓學生學玩“玩轉魔方”遊戲,引導學生積極參與。每班選拔10名學生參加遊戲比賽(5人蔘加單面復原,5人蔘加六面復原)。

2、比賽要求:

(1)各參賽選手須在比賽開始前5分鐘進入比賽現場,參賽選手自帶魔方。

(2)比賽分兩場進行。第一場:單面復原比賽。四人一組,先將同伴的魔方轉亂。比賽開始,每組按時間先後取請兩名,勝出的選手繼續分組比賽。第二場:六面復原比賽,方法同上。

獎項設置:現場賽取個人每校區前20名,評爲“玩轉魔方小能手”。

活動負責人:

由五年級數學教研組負責,具體負責人等擔任比賽裁判。

活動六:我是數學小編輯

活動要求:

1、小報的內容是生活中的數學,自然界中的數學,體現數學的用途(儘量避免出現數學題)。

2、小報統一用a4大小的紙張,手抄報或電子小報(需打印)均可。

3、小報背面務必寫清作者的班級、姓名。

參加對象:六年級學生。

活動流程:

1、在全體六年級學生參與的基礎上,各班擇優推選5—6幅作品參賽,於3月30日前交各校區教導處。

2、各校區組織相關教師認真評選上交的“數學小報”,選出優勝獎和鼓勵獎若干名,並選取其中的部分作品製成展板,在校園裏進行展示。

活動負責人:

由六年級數學教研組負責。具體負責人:等。

五、獎勵辦法:

集體獎項:優秀組織團隊獎(針對教研組、年級組組織活動的情況進行評定)

最佳活動集體獎(針對班級組織活動的情況進行綜合評定)

學生獎項:

(1)分項目設立單項獎次。

(2)根據各年級現場競賽得分累計情況評選“數學小博士”“數學小能手”等稱號。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8

一、指導思想

爲了激發國小生學習、鑽研數學知識的興趣,使學生逐步形成勇於實踐、敢於創新的思維和良好品質,拓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學生的數學素養,發展學生的個性特長。我校決定在20xx年12月舉行數學競賽活動。

二、活動目的`

通過數學競賽,提高學生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歸納推理的邏輯思維能力和探索實踐的創新能力。進一步拓展學生的數學知識面,使學生在競賽中體會到學習數學的成功喜悅,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通過競賽瞭解國小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薄弱環節,爲今後的數學教學收集一些參考依據。

三、參賽對象

三至六年級每班選派5名學生參加競賽。

四、競賽時間和地點

1.競賽時間:20xx年12月8日星期四下午第一節

2.競賽地點:五(2)班、四(1)班教室

五、競賽形式

筆試,60分鐘內完成一張競賽試卷。

六、競賽標準

根據卷面分數評出各類獎項。

七、獎項設置

按年級評選出一、二、三、四名。

數學教研組

20xx-12-6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9

一、活動題目:

如何理解估算的意義、如何在教學中落實?

二、對國小數學專題的說明:

估算是指不借助任何計算工具,只憑思維和語言進行的計算。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要“加強口算、重視估算”,並且對估算的要求提出了明確的落實點,僅在第一、二學段中,有關估算的目標就有6條。估算的重要地位從教材的編寫中可見一斑,以往數學教材中估算內容少、散,而且是選學內容,在新教材中卻作爲一個重要內容進行編排。估算教學縱向貫穿於各個年級,橫向蘊含於數與代數、空間與圖形、統計與概率、實踐與綜合應用等內容的具體教學中。

三、確定國小數學專題的依據:

估算,是一種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和數學能力。學生掌握了科學的估算方法,並能靈活運用,對提高學生的分析、判斷能力,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靈活性和獨創性都將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但估算教學現狀不盡人意,不重視、不關心、不清楚如何教學估算由來已久。《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估算在日常生活與數學學習中有着十分廣泛的應用,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讓學生擁有良好的數感,具有重要的價值。”估算已成爲國小數學教學中令人關注的熱點。

四、解決國小數學專題中相關問題的初步經驗和做法:

結合平時的教學實踐,通過調查觀察,與同事交流學習,發現現在國小估算教學的現狀非常不盡人意,估算教學很少在數學教學中“登臺亮相”,估算似乎成了被遺忘的角落,即使有老師認識到了估算的重要性,但在教學實施中也是“雷聲大、雨點小”,這種現象在農村國小更爲明顯。

1、教師重視不夠,引導不足。許多老師認爲,學生會筆算就可以了,會不會估算無關緊要,反正考試時很少有估算的內容,考試時還是要用筆算。這些老師顯然沒有意識到估算的重要性,沒有意識到估算能對學生的數感、思維及計算能力產生深遠的影響。正是受這種教學認識上的主觀偏差及心理上的誤導,因此很少有教師把心思和精力花在估算教學上,更不願意對估算教學進行有效的研究實踐。

2、學生意識淡薄,能力不強。大多學校學生的估算意識較差,估算能力不強。這種情況在平時的教學中也屢見不鮮,如計算題目時出現了很明顯的錯誤,計算結果跟正確答案相比有很大的差距,但學生就是覺察不出,這可從學生的作業本中反映出來;又如日常生活中,需要進行估算時,學生束手無策,不知從何入手等等。 對策:

一、轉變估算行爲,增強估算意識

1、尋找生活實例,體驗估算的實用價值。教師要善於尋找日常生活中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生活方面的題材,教學時,結合實際創設情景,使學生逐步體驗估算的樂趣,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感受估算的地位和作用,從而增強估算意識。如從一年級開始,就可以經常創設一些學習情境,從身體的高矮看,讓他們知道自己比哥哥姐姐矮一點,比弟弟妹妹高一點,比爸爸媽媽矮得多;從年齡的大小看,讓他們知道8比10少一些,比6大一些;通過排隊報數,讓學生知道17在10與20之間,但更接近20;引導學生觀察10本數學書大約有多厚;40分鐘大約有多久等等。像這樣,從低年級開始就不失時機地尋找一些有關估算的題材,學生自然而然會領悟到估算在生活中隨處都有,隨時要用。

2、挖掘教材資源,體驗估算的重要地位。翻開新教材,我們不難發現,估算已在數學教材的許多領域留下深深的足跡,只要我們創造性地處理教材,估算無處不在。在數與代數領域:結合加減乘除的計算教學每節課都可以進行估算意識和能力的培養。如4812÷12,學生在計算時容易漏掉商中間的0,如果先估算一下,4800÷12=400,所以4812除以12的商肯定是400多,這樣既避免了計算的錯誤,又培養了學生在計算前自覺進行估算的意識。在空間與圖形領域,《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能估算一些物體的長度,估算出給定的長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積,估算出給定的'立體圖形的表面積和體積等等。在統計與概率領域,結合數據的收集與整理,認識統計圖表、估算可能性的大小等等。

3、培養數學思維,體驗估算的數學價值。估算教學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靈活性,使學生的思路更加靈活,對問題能舉一反三,觸類旁通,能將思路轉移到別人不容易想到、比較隱蔽的方向上去。如在教學比較12/25與19/35的大小時,有些學生看到比較大小,又是異分母,就想到通分。其實這道題完全可以不用通分,只要進行估算:12/25<1/2、19/35>1/2,就可以判斷12/25<19/35。教學時結合估算,不僅可以訓練學生周密、細緻的思維,對問題正確地作出判斷,而且還可以訓練學生思維的獨創性,使學生不依常規,不受傳統知識束縛,結合估算髮現一些獨特的解題思路,尋找一些新穎的解題方法,更重要的是能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開發學生的智力,通過這種合情合理的估算,促進學生求異思維的快速發展,實現優化解題。

二、掌握估算方法,培養估算能力

1、挖掘教材,掌握估算的一般策略。雖然估算的方法靈活多樣,答案也並非唯一,但估算並非是無章可循,我們可以總結出估算的一般策略:第一,數據的簡化,簡化的目的是使計算變得較爲容易。如估算99+203,簡化爲100+200;又如把71×19簡化爲70×20。第二,對所得的結果進行調整,由於前面實行了“簡化”,結果可能會變大或變小,因此要作出調整,使計算結果比較準確、合理。具體的估算過程中,又有以下幾種估算方法:

●湊整估算。這個方法在日常生活中是運用最廣泛的,也是數學學習中最基本的估算方法,即把加數、被減數、減數、因數、被除數、除數看成比較接近的整數或整十數整百數整千數等等再計算。如估算71×19,可以取近似數70×20,即71×19≈70×20=1400。 ●根據口訣估算。即不一定把數量看成整十整百整千數,而是根據乘法口訣把數量看成接近的口訣數。如411÷7可以把411÷7看成420÷7=60,而411÷8可以看成400÷8=50,估算時,爲了計算的簡便,應根據口訣靈活處理。

●根據位數估算。計算多位數乘、除法時,積的位數等於兩因數位數之和或比這個和少1,商的位數等於被除數的位數減去除數的位數所得的差或比這個差多1。如學生估算812÷4≈23了,被除數的最高位8比除數4大,可以商2,說明商的最高位在百位上,應該是一個三位數且首位是2,於是可判斷商“23”這個兩位數是錯誤的。又如63×29的積,肯定是四位數,學生如果對錯了位或算錯成三位數就錯了。

●根據尾數估算。如201+232―365=67,只需算一下個位:1+2=3,13―5=8,就可以知道得數67是錯誤的;又如59×64=3621,只需算一下:9×4=36,得數個位一定是6,3621這個得數是錯誤的。

●根據經驗估算。如三(1)班有男生25人,平均身高138釐米;有女生23人,平均身高134釐米,全班平均身高是多少釐米?根據經驗可知,全班平均身高應在134釐米至138釐米之間,如果有學生算出其他的答案,說明一定是錯誤的。

●根據規律估算。即根據數學中的有關規律進行估算。如計算整數、小數或分數乘法時,可根據一個因數(0除外)小於1,積小於另一個因數;一個因數大於1,積大於另一個因數進行估算;除法時除數大於1,商小於被除數;除數小於1,商大於被除數等規律進行估算。

2、重視交流,鼓勵估算方法的多樣。交流,便於學生相互補充,相互吸收。學生在交流中不斷完善自己的方法,這樣不僅可以幫助教師瞭解不同學生的學習特點,而且有助於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交流時,有的學生的估算方法對其他學生而言,具有一定的啓發性;而有的學生在其他學生的啓發下,又能得到新的估算方法。交流可以讓大家取長補短,認識到另外視角的觀點和策略。交流時,學生各抒已見,暢所欲言,思維得到了碰撞,能力得到了提高。

3、關注結果,採取合理的評價策略。 學生估算之後,教師要對學生的估算給予評價。教師的評價不僅可以使學生重視估算,而且有利於學生估算技能的不斷提高。

三、強化估算訓練,養成估算習慣

1、培養興趣願意用。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結合教學內容,引導學生在具體的情境中運用估算。這樣不但使學生體會到估算的重要價值,還會感受到估算是活生生的,就在自己的身邊。如在二年級的加、減法估算中,通過一個模擬的購物活動進行專項練習。課件出示十餘種商品的價錢,每組發一張50元、70元、80元、100元不等的購物卡,任意購物。要求記錄下每張購物卡最多可以購得哪些商品,看哪個組購物方案多。學生的興趣高漲,每個小組都設計了多種的購物方案。學生在具體的問題情境中,既提高了估算興趣,又運用了估算的方法。

2、結合計算經常用。運用估算去檢驗解決問題是否合理、計算是否正確是經常要採用的方法。如學生練習時出現的,小明的身高是4米50釐米;四年級一班人數爲48.6人;一列火車的速度是每小時5千米等等。這時教師要及時引導學生去估計和判斷,這樣的結果是脫離生活實際的,思維方式或計算過程已經出現了錯誤,需要重新檢驗解題的方法或運算過程。

四、試圖突破的方面:

估算在日常生活中有着廣泛的應用,如上街購物、外出旅遊等都要用到估算。在數學學習中,可以利用估算進行試商,對計算結果進行檢驗,提高精算的正確率。估算作爲生活中的一項必備技能和數學學習的一項必要技巧,有其獨特的價值。培養學生的估算意識,發展學生的估算能力,成爲教學上的一大重要任務。但在課堂教學中我們的學生面對估算卻感到茫然、無所適從,感受不到它的魅力,體會不到它的價值。覺得估算太累,太遙遠,太牽強,對估算陷入了深深的困惑。在當前的課堂中,學生的估算主要存在以下幾種不良現象:

現象一:“算着估”。學生爲了估算而估算,往往在估算前先算出正確答案,而後靠這一答案創編一個估算的結果,缺乏估算意識。

現象二:“胡亂估”。如:讓學生估一估一張報紙有多少字?有的說:1500個;有的說:20xx個;有的說:5000個,在這一過程中,學生鬧鬧轟轟,場面熱熱烈烈,但是能說出估計過程的卻沒有幾人。因爲他們不知道,在估算之前應該有一個算式作爲前提,沒有想法、沒有算式,哪有估算的結果,他們這樣只能說是胡亂猜測,缺乏合理性和科學性。

現象三:“懶得估”。“懶得估”、缺乏對估算的興趣,這是一個最普遍的現象。拿到一道題目後,學生首先想到的是精算而極少有人會想到估算,除非題目規定。如:媽媽帶了100元錢去商店買生活用品,茶壺38元,熱水瓶28元。媽媽帶的錢夠嗎?拿到題目,一半以上的同學是採用精確計算的,極少有同學想到用估算,他們覺得沒有必要進行估算,根本體會不到這裏不需要精算,只要估計一下就可以了,既方便,又快速。

面對這些現象,如何進行我們的估算教學,如何讓估算真正走進孩子心田,讓孩子們發自內心的喜歡估算,在生活中自覺地應用估算?

五、具體方法:

1、創設情境,體驗價值,形成估算意識。在生活中有很多事情不需要進行精確的計算,只要估算一下就可以了。如:上街買菜、商店購物、外出旅遊等。

2、教給方法,合理選擇,掌握估算技巧(在上面經驗中已經談過)。

3、自覺應用,服務生活,解決實際問題。數學來源於生活,又是爲了生活服務。培養學生估算能力的主要目的是讓學生用於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實踐表明,數學與生活實際越貼近,學生的情感越容易引起共鳴,越有利於數學知識的獲得和鞏固,這也是估算教學中不可忽視的方面。估算教學不是獨立的,應該緊密聯繫實際展開。在教學中,教師要善於抓住生活現實,再現生活情景,引導學生積極、合理地應用估算。如:

①在你和家人到飯店吃飯時,參與覈對菜名和相應的價格,並估算總價,最後與服務檯提供的單子比較估算的精確度。建議寫成數學日記和同學交流;

②學校組織春遊 ,參與設計消費方案;

③做“家庭財務總監”,統計家庭一個月的收入與支出情況;

④估計家庭書架的圖書或學校圖書室藏書量;

⑤如果一位同學一天節約一粒米,全校同學一年大約可以節約多少米;

⑥估計某份報紙版面的字數。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0

教學目標:

1、經歷用不同方式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體會建立統一長度單位的重要性;

2、認識釐米,會用釐米作長度單位,測量物體的長度,體會釐米的含義。

3、在測量、交流等活動中,激發學生參與數學活動的積極性,體會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簡單應用,能估計較短的物體,培養初步的估測意識,。

教學準備:雙面膠,直尺、同樣長的小棒一包、整根鉛筆、蠟筆、新橡皮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揭示課題測量

二、自主探索交流體驗

1、估計鉛筆和蠟筆的長度,

2、用蠟筆量出鉛筆的長度,驗證自己的估計。

3、交流自己的測量方法。滲透歸納出測量的方法。

4、激發學生用實物測量桌面的長度的興趣,引導學生感悟爲什麼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體會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最後引導學生用統一的`工具(小棒)去測量。

5、教師談話引出直尺。

6、認識長度單位:釐米。

(1)引導學生觀察直尺。

(2)引導學生認識長度單位:釐米(cm)

引導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

(3)引導學生學習用釐米作單位進行測量的方法,並測量物品的長度。 ①測量橡皮的長度。掌握測量的方法。

②測量新鉛筆的長度,學會估計、測量,進一步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

三、綜合實踐拓展應用

1、小組合作,完成練一練第2題自選幾種學習用品,先估計,再測量,把結果都填在統計表中。

2、“個人特別小檔案”活動。

從生活實踐引入,溝通數學與相識生活的練習,培養學生學習的興趣和慾望。 讓學生經歷估計——驗證——交流——歸納的全過程,培養學生估測意識,提高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積極性。在交流過程中引導學生歸納出測量的方法。 讓學生經歷用身邊的物品做工具(單位)去測量另一物品長度的過程。親自參與測量活動,通過彙報交流,促使學生體會到統一單位的必要性。

讓學生經歷用不同方式和工具測量物體長度的過程,理解測量方法多樣化,提高操作能力。

教師一步一步地引導學生操作、思考、交流、研討、彙報,激發學生參與測量活動的興趣,始終保持積極主動地參與測量、思考、彙報、交流等活動。 讓學生始終經歷反覆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探究解決問題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主動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感受解決問題的成功體驗。

通過不同的體驗活動,讓學生了解直尺,認識釐米,體會釐米的含義。測量、劃線、用手比劃、舉出實例等不同的形式和手段,幫助學生建立1釐米的空間觀念。

在應用釐米做單位測量物體長度的活動中,進一步體驗測量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讓學生嘗試估計,學會測量。

讓學生應用所學知識,與同伴共同解決有價值的問題,既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學生在小組中取長補短,進一步嘗試估測和學會測量,而且充分體驗與同學合作解決測量問題,感受成功的喜悅。

學習測量,感受測量與生活的密切聯繫,讓測量延伸到課外。

教師談話:(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要知道這支鉛筆的長度,我們怎麼辦?要知道這支臘筆的長度我們怎麼辦?要知道課桌有多高,又可以怎麼辦?分別引導學生回答。

教師歸納,揭示課題

我們都要進行測量。本學期第一節數學課我們就學習測量。

教師拿出一支鉛筆和一支蠟筆,請同學們先估計一下這支鉛筆的長度大約等於幾根蠟筆的長度?

學生估計後發言。

要知道估計的是否準確,就要測量。

下面就請你拿出一根鉛筆和蠟筆來量一量,看你估計得準不準。

學生試量後交流。(可能出現不同的量法)

首先教師通過談話過渡引出用身邊的物品作工具,同桌合作,測量課桌面的長度。 教師提示參與活動的方法:先估計課桌面的長度有幾個測量物體那麼長,然後再測量,

預設交流測量方法和結果:

①用鉛筆來量的課桌的長度,有4根鉛筆那麼長;

②用文具盒量的課桌的長度,有3個文具盒那麼長;

③我們是用拃量的,大約有6拃。

教師談話和學生一起思考、感悟爲什麼同是一樣的課桌測量的結果會不一樣。 引導學生思考得出:用文具盒量,用鉛筆量,還有用拃量;┅┅測量的工具不一樣,所以測量結果不同。

教師引導:要是我們測量的課桌的長度結果一樣,我們必須用同樣的一種測量工具而且一樣長的來測量。下面我們就都用小棒去量,看結果是多少?請學生用一樣長的小棒再測量一下課桌面的長度。(學生按照要求去操作,然後彙報交流) 教師:今後測量長度只要都用這樣的小棒不就可以了嗎?(讓學生質疑)別人沒有這樣的小棒怎麼辦?

看來要知道物品的長度,就要使用統一的工具和長度單位來測量。那現在都用什麼工具呢?(尺子)

教師:請大家都拿出直尺,認真觀察一下,然後用說一說你發現了什麼? 學生觀察後交流彙報:

直尺上有“釐米”;有小格;有數字0、1、2、3、4;還有cm等。

尺子上的“釐米”就是國際上統一使用的一個長度單位。“釐米”用字母“cm”來表示。

請大家找到1釐米,從“0”到“1”就是1釐米長。

請學生用在直尺上找一找、用

手比一比、在練習本上畫一畫1釐米的線。然後進行比較,結果都一樣長。 學生自由找出幾種約長1釐米的物品。如:手指的寬度、圖釘的長度、訂書釘長度等。

教師引導:同學們,我們又認識了一位新朋友——釐米,你能用它正確測量物品的長度嗎?請大家用直尺測量一下一塊新橡皮的長度,測量、交流、彙報,同時展示他們的測量方法。 重點讓學生展示要從“0”開始量。

教師引導學生測量新鉛筆的長度:要求先估計,再測量。然後交流、彙報,說出是如何測量的,和測量的結果。

教師引導學生參加測量活動:然後展示各組的測量成果,表揚合作出色,測量正確的小組同學,並以發“合作優秀”卡獎勵。

學生在測量前往往不喜歡先估計,教師應給與重視:可讓學生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準確,這樣也有利於學生估測意識的培養。爲了使小組合作學習順利有效的進行,可以這樣安排:學生前後桌4人一組,分工測量文具長度,測量前每個人都要估計,填在估計表格中,然後一人用直尺測量,一人監督,一人讀書,一人記錄。如此輪換分工,比一比誰估計的最接近,誰測量、讀數不出現錯誤。 教師深入到各組參與,指導。學生隨便測量自己的身體各部位,然後填“個人特別小檔案”表。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1

1.教學內容解析

教學內容主要指“課標”的“內容標準”中所規定的數學知識及其由內容所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是實現教學目標的主要載體。教學內容解析的目的是準確理解內容的基礎上做到教學的準、精、簡。這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減輕學生學習負擔、有效開展課堂教學、提高課堂教學質量的前提。教學內容解析要做到:

(1)正確闡述教學內容的內涵及由內容所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並闡明其核心,明確教學重點;

(2)正確區分教學內容的知識類型(如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元認知知識等);

(3)正確闡述當前教學內容的上位知識、下位知識,明確知識的來龍去脈;

(4)從知識發生發展過程角度分析內容所蘊含的思維教學資源和價值觀教育資源。

2.教學目標設置

教學目標是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教學目標是設計教學過程、選擇教學方法和安排師生活動方式的依據,是教學結果的測量與評價的依據。清晰而具體化的目標能有效地指導學生的數學學習。教學目標的'設置與陳述要做到:

(1)正確體現“課程目標—單元目標—課堂教學目標”的層次性,在“課標”的“總體目標”和“內容與要求”的指導下,設置並陳述課堂教學目標;

(2)目標指向學生的學習結果;

(3)目標要與教學內容緊密結合,避免抽象、空洞;

(4)要用清晰的語言表述學生在學習後會進行哪些判斷,會做哪些事,掌握哪些技能,或會分析、解決什麼問題等等。

(5)明確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具體內容,避免泛化。

3.學生學情分析

學生學情分析的核心是學習條件分析。學習條件主要指學習當前內容所需要具備的內部條件(學生自身的條件)和外部條件。學習條件的分析是確定教學方法、組織教學材料的前提。鑑於學習條件(例如,內部條件包括認知因素和非認知因素)的複雜性,本標準着重強調如下要求:

(1)分析學生已經具備的認知基礎(包括日常生活經驗、已掌握的相關知識技能和數學思想方法等);

(2)分析達成教學目標所需要具備的認知基礎;

(3)確定“已有的基礎”和“需要的基礎”之間的差異,分析哪些差距可以由學生通過努力自己消除,哪些差距需要在教師幫助下消除;

(4)在上述分析的基礎上明確教學難點,並分析突破難點的策略。

4.教學策略分析

教學策略是指在設定教學目標後,依據已定的教學內容和學生情況,爲解決教學問題而選用的教學方法和手段。教學策略分析的一個重要目的是提高教學的質量和效益。從數學課堂教學的實際出發,教學策略分析要包括如下幾個方面,並做到具體且針對性強:

(1)對如何從學與教的現實出發選擇和組織教學材料的分析;

(2)對如何根據教學內容特點和學生情況選擇教學方法的分析;

(3)對如何圍繞教學重點,依據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和學生的思維規律,

設計“問題串”以引導學生的數學思維活動的分析;

(4)對如何爲不同認知基礎的學生提供相應的學習機會和適當幫助的分析;

(5)對如何提供學生學習反饋的分析。

5.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是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數學學習活動,包括學生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和實踐兩個方面。從操作層面看,教學過程就是由教師安排和指導的學生數學學習的活動步驟和方式。教學過程的設計要注意說清設計意圖。

對教學過程的要求是:

(1)根據不同知識類型學習過程安排教學步驟,包括:引入課題、明確學習目標,調動學生已有相關知識和學習興趣,呈現有組織的學習材料,引導學生開展主動理解、探索知識的數學思維活動,通過練習促進知識向技能的轉化,提供應用性情境促進知識技能的遷移等;

(2)正確組織課堂教學內容:正確反映教學目標的要求,重點突出,把主要精力放在覈心內容及其反映的數學思想方法,注重建立新知識與已有相關知識的實質性聯繫,保持知識的連貫性、思想方法的一致性,易錯、易混淆的問題有計劃地再現和糾正,使知識(特別是數學思想方法)得到螺旋式的鞏固和提高;

(3)學生活動合理有效,教師指導恰時恰點:在學生思維最近發展區內提出問題,使學生面對適度的學習困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啓發全體學生開展獨立思考,提高學生數學思維的參與度,幫助學生逐步學會思考;

(4)恰當處理“預設”與“生成”的關係,機智運用反饋調節機制,根據課堂實際適時調整教學進程,通過觀察、提問和練習等及時發現學習困難並準確判斷原因,採取有針對性的補救教學,爲學生提供反思學習過程的機會,引導學生對照學習目標檢查學習效果;

(5)設計的練習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既起到鞏固知識、訓練技能、查漏補缺的作用,又在幫助學生領悟數學基本思想,積累豐富的數學活動經驗,發展數學能力,培養學習習慣等方面發揮積極作用;

(6)恰當運用學習評價手段,激勵學生的學習熱情,使學生始終保持積極的精神狀態;

(7)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及學生學習的需要,恰當選擇和運用包括教育技術在內的教學媒體,有效整合教學資源,以更好地揭示數學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及其本質,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數學知識,發展數學思維。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2

一、課題的提出:

現階段在我們在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廣泛地進行“國小數學分組合作學習”的研究,是旨在通過對現行的以知識爲主要教學目 標,教師傳授爲主要特徵的課堂教學模式進行改革,使教學過程真正建立在學生自主活動的基礎上,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把學生的個性探索與小組的合作探索有機 結合,調動全體學生學習積極性,促進學生主體性、創造精神、實踐能力及合作意識、交往品質等多方面素質的協調發展。但目前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多是形式上的 合作,沒有完全體現出合作學習真正的作用,還有許多課堂教學中的合作學習還不夠完善,在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許多誤區。我們就這一內容着 手研究,以使我們對合作學習有更深刻的認識,充分發揮合作學習的優勢,優化我們的課堂教學。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一)理論建構

心 理學理論表明:良好的人際關係能促進學生的認知、情感和行爲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的提高。小組合作學習爲學生創設了一個能在課堂上積極交往的機會, 對於學生形成良好的人際關係及在交往中促進學生三種不同層次的學習心理狀態是有極大幫助的。學習交往理論認爲,思維的積極性在很大程度上受課堂教學氣氛的 影響,多項交往的組織形式,信息交流量大,交流渠道多,有利於形成積極的課堂氣氛,有利於課內信息的溝通,有利於學生們間互幫互學,有利於發展學生的思 維。

《數學課程標準》中也強調指出:動手實踐、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學生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 和富有個性的過程。而實施小組合作學習就是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之間、師生之間通過自主研究、民主探索、平等合作、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相互啓發、共同提 高實踐創新能力、增加學習質量和個體素質,形成一種生動活潑、潛力無盡、人人蔘與、主動積極學習的活動形式。

(二)、研究目的

1、分析目前在國小數學課堂中開展的廣泛的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尋找對策,構建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理論體系,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和途徑。

2、探索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師生角色的轉變。合作學習要協調師生、學生同伴之間的關係,讓學生在小組合作學習中學會合作,學會交流,學會學習,從而爲未來發展提供良好的基點。

3、科學的、合理的小組合作學習,增強學生合作的意識,培養學生合作的能力,爲學生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三、研究的內容

(一)目前數學小組合作學習中存在的誤區原因分析。

1、過於強調合作的形式。

合作學習並沒有從內容的需要和學生的角度出發,而是盲目地去讓學生進行合作學習,只是爲了合作而合作,在教學活動中只注重合作學習這一形式而不重視合作學習的實效,使我們的合作學習趨於形式化,浮於表面,不利於學生的發展

2、沒有明確的合作任務或合作的任務缺乏挑戰性。

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沒有對學生的合作學習提出明確的學習任務,而直接讓學生去合作,無所是事,不知所措。只是幾個人圍在一起,漫無目的的合作。另一種情況是在學生大家都能直接解決問題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合作交流,合作的內容缺乏挑戰性。

3、忽略了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主體地位。

在教學中不敢放手讓學生合作,不相信學生的能力,學生的合作學習還是在教師統一的“安排”下進行的,學生的合作缺乏自主性,在教師的指導下按部就班,充其量不過是一種表面上的假象,只是師生之間的互動,而在這裏的互動中,教師主宰了一切。

4、忽視了對學生合作習慣的培養。

現 在有些課堂中的合作學習,有三種極端的表現:第一種情況是,教室裏亂成一鍋粥,學生在合作交流中常規極差,自己做自己的,或者談一些與合作的內容風馬牛不 相及的事情;第二種情況是,學生在合作中只是敷衍了事,自己做自己的,只是幾個人聚集在一起,做着自己的事,毫無合作可言,與其說是在進行合作學習,不如 說是幾個學生圍在一起進行自學;第三種情況是,一部分學生在大講特講,另一部分學生無所是事,不會傾聽,把自己排除在小組之外。

5、合作學習中忽視了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合作小組是幾個人爲了共同的學習目標而組合在一起的學習共同體,往往我們在合作學習中只看重某一小組學得怎麼樣,卻忽視了小組的組成——每個學生在小組學習中獲得的發展,忽略了對每個學生良好個性的培養。

6、合作學習忽視了學生學習的差異性。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的表現與其自身內在因素有很大的聯繫。學生自己的不同的個人因素,自己原有知識水平不同的層次,學習能力的不同層次,表達能力的不同層次等等,都決定了學生在合作中不同的表現。合作學習中學生之間的關係處理不當,學生會在合作學習中迷失自我

對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除了針對以上問題進行相應的整改措施外,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入手,構建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體系。

(二)、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策略的構建。

1、增強合作意識

(1)通過課堂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

爲 學生提供儘可能多的機會去發展自己的數學思想,去傾聽別人的想法,去學會進行數學交流,以增強整體合作意識,那麼如何讓學生體會到合作的重要性呢?平時, 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興趣特點,設計一些適合於小組合作學習的活動,並通過激勵性的評價,使學生體會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每個人的長處都能在集 體中發揮重要的作用。

(2)通過數學實踐活動,增強學生的合作意識。

讓數學走進學生的生活,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的能力,是現代課堂教學的必然趨勢。因此,教師可以有計劃、有目的地安排、組織一些合作參與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進行合作,並讓學生在生動、活潑、有趣的學科活動中體會到合作的作用、合作的樂趣。

2、訓練合作技能

學生在合作學習中,主要是通過討論、爭辯、表達、傾聽及參與實踐等形式來展開的。爲了提高合作的有效性,必須重視合作技能的培養。

(1)學會傾聽

在 小組討論過程中,要求1人先說,其他人必須認真聽並且不能打斷別人的發言,要能聽出別人發言的重點,對別人的發言做出判斷,有自己的補充或獨到見解,在這 樣要求下訓練,學生不但養成了專心聽的習慣,而且培養了學生相互尊重的品質。這種品質的功能也能延續到學生的一生髮展。

(2)學會討論

合 作學習中,學生在獨立思考的基礎上,再通過共同討論、相互啓發,從而達到合作的目的。爲了提高討論的質量,教師要教給學生討論的方法:各組由一人彙報自學 或獨立思考的內容,其它成員必須認真聽,並且有自己的'補充和見解,最後,還應將各自遇到的問題提供給全組成員討論,對達成共識和未能解決的問題分別歸納整 理,準備發言。

(3)學會表達

在合作學習中,學生的友好交流和自我表達都離不開語言的表述,爲了達到訓練目標,首先教師 要提供討論的時間和空間,使學生敢說、會說,培養學生善於傾聽、思考、判斷、選擇和補充別人意見的好習慣。其次要求小組成員人人都說,而且要能大膽完整地 說,要鼓勵禮貌用語。如對某一問題有不同看法時,起來補充或糾正時可以這樣說:“我對第X小組X同學的意見有補充或有不同看法。”

聽、說技能是合作學習的基本技能,它是在學生獨立思考的基礎上,通過討論和探索形成的。學生在合作學習中相互幫助,相互啓發,實現了學習互補,促進了學生的自主發展。

(4)學會組織

合作討論的成敗與否,很大程度上取決於組內的組織者,具體做法是:指導組織者進行組內分工、歸納組內意見、幫助別人評價等,另外,爲了體現小組內的主體性,可定期培訓、及時更換組織者。通過訓練不但提高了合作學習的效率,而且爲學生今後立足於社會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5)學會評價

合作學習活動中評價不只是教師對學生做出的簡單的評價,其中包括學生之間的相互評價、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對教師的評價等。教學中可以通過教師的範評引導學生互評,如讓學生傾聽他人發言後,用手勢表示對或錯,用準確流暢的語言評價,以增強評價的能力勇氣、提高評價的水平。

(三)、選擇合作的時機

合 作學習強調集體榮譽和個人責任,能充分發揮小組內成員的主體性,但合作學習必須建立在個人獨立學習的基礎上進行。合作學習的關鍵是:教師提供合作學習的內 容必須適合每位學生參與,使學生有話講,有一定的爭論性,能激發學生的合作興趣。在課堂教學中適時恰當地把握時機,選擇有討論價值的內容,組織學生合作學 習,既發揚了教學民主,又爲學生自主學習創造了機會。在合作中,人人蔘與、個個發言、相互啓發、取長補短,增加了課堂信息交流量,促進了學生的知識和能力 的發展。

四、研究方法:

該課題圍繞國小數學小組合作學習的策略進行研究,主要採取以下研究方法:

1、理性思辨:我們擬通過理性思辨,思考在合作學習中的誤區,從中探索小組合作學習的有效方法、途徑。

2、調查法:瞭解當前我校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的意識與能力情況。

3、問卷法:瞭解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態度、需求,研究學生在合作學習過程中真實所想、所需。

4、研討法:針對實驗過程中的實際問題進行研討、分析,藉以不斷完善操作方法,提高實驗操作水平。

五、課題的分析階段研究計劃: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

1、成立課題組,建立健全研究班子。

2、分析合作學習存在的問題,做好前測工作。

3、廣泛收集資料學習有關小組合作學習等方面的文獻資料。

4、擬定課題實施操作方案,請專家指導,進行開題論證。

第二階段:初步實施階段

1、課題組按照操作方案初步實施研究。採取邊實驗邊思考,邊學習邊總結的方法,不斷完善課題研究的方案。

2、定期開展研究活動,研究倫理教育的內容、途徑、方法,着力研究課內外相結合的操作方法。

3、請專家再次指導,規劃本課題的研究。

第三階段:正式實施階段

1、按照研究方案具體實施研究。

2、每學期定期開展專題性的研究。

3、課題組積累資料臺帳。

4、請專家指導。

第四階段:總結鑑定階段

1、做好後測工作,分析自變量和因變量之間的關係。

2、撰寫課題研究報告和研究工作報告以及有關論文。

3、收集資料,健全資料臺帳。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3

一、活動目的

爲進一步落實《數學新課程標準》,檢測學生數學計算學習情況,極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促使學生“準確、快速、科學、靈活”地進行計算。我校決定舉行全校性的計算比賽活動。通過這種方式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鞏固學生的基本計算方法,加強學生對計算的熟練程度,進一步提高學生計算的速度和正確率,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能力,使我校的校本研修進一步完善。

二、主辦:

教導處

三、承辦:

數學教研組

四、競賽時間和地點:

20xx年4月16日(週二)下午在學校教學樓前舉行。

五、參加單位:

一至六年級全體學生。

各班先自行組織預選,然後根據成績每班選出15名學生參加學校統一組織的`比賽。

六、決定名次的獎勵辦法。

本次比賽是以年級爲單位,每個年級按總分評出一等獎一名,二等獎兩名,三等獎四名,學校將給與獎勵和一定的獎品。

七、競賽辦法:

⑴本着公平公正公開的原則,開展競賽時各年級同時進行。

⑵本次競賽的時間爲60分鐘。

⑶各年級組的老師必須按教導處的要求提前做好準備。

口算題:80道(每小題0.5分)筆算題:20道(每小題3分)

八、監考老師:

一年級:

二年級:

三年級:

四年級:

五年級:

六年級: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4

一、教材分析

首先我對本節教材內容進行如下分析:

本節課的教學設計力圖體現“尊重學生,注重發展”,強調以學生爲主體的學習活動對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性,本節教學內容分數除法中的解決問題,問題情境的數量關係表現爲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要求這個數,這樣的的實際問題,與上一單元求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的實際問題,具有緊密的內在聯繫,即數量關係相同,區別在於已知數與未知數交換了位置,因此我有意識地採用多種活動方式,讓學生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的過程,嚐到發現數學的滋味。

二、學情分析:

我跟班上來的,對我班學生也比較瞭解,我班有47名學生,人數比較多,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兩極分化比較嚴重,大部分學生對數學學習有着濃厚的興趣,但也有一部分學生與其他學生差異較大,對數學學習缺乏信心,積極思考的習慣有待於培養。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關注更多的是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激發學生的興趣。

三、教學目標:

1、使學生學會掌握“已知一個數的幾分之幾是多少,求這個數”的應用題的解答方法,能熟練地列方程解答這類應用題。

2、進一步培養學生自主探索問題解決的能力和分析、推理和判斷等思維能力,提高解答應用題的能力。

教學重點:用列方程的方法解決問題。

四、教學難點:

明確題中的數量關係。

五、教學準備:

PPT課件、尺子等。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第一關

找出下面題中的單位“1”,並寫出數量關係式。

(1)白兔的只數佔兔子總只數的1/3。

(2)甲數正好是乙數的4/5。

(3)男生人數的5/6恰好和女生同樣多。

2.第二關

閱讀下面的句子,說說你的理解。

根據測定,兒童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4/5,小明體重有35kg。他的體內水分是多少千克?

3.師小結:同學們對於運用分數乘法來解決問題這一塊內容掌握的真不錯。今天,我們將繼續研究運用分數除法來解決一些生活中的問題。(板書:分數除法解決問題(一))

二、探究新知

(一)收集信息,明確條件問題

出示例題:根據測定,成人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2/3,而兒童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4/5。小明體內有28kg的水分,小明的體重是多少千克?

(1)你知道了什麼信息?

(2)成人的信息與問題有關係嗎?

(二)畫圖分析,分析數量關係

提問:每當遇到這樣的題,我們常規作法是什麼?(找到關係句,畫出單位“1”,畫圖理解,寫出等量關係式。)

(1)問題中最關鍵的句子是什麼?

(2)從“兒童體內的水分約佔體重的4/5”這句話中你能知道什麼?

(3)哪個量是單位“1”?用線段圖如何表示?

(4)列出等量關係式。

單位“1”的量×對應分數=對應量

小明的體重×4/5=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

(三)讀懂過程,感悟不同方法

(1)在等量關係式中,哪個量是未知的,哪個量是已知的?

(2)學生嘗試完成。

預設有3種方法。

方法一:根據等量關係式列方程解,設小明的體重是×千克,列出方程,解出×。

方法二:根據:小明的體重×4/5=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

則:小明的體重=小明體內水分的質量÷4/5

方法三:根據份數的方法。28÷4×5=7×5=35(kg)

(四)回顧反思,溝通不同方法

(1)怎樣檢驗結果是否正確?35×4/5=28。

(2)這些不同的算法中有什麼相同點與不同點?(單位“1”相同,數量之間的關係相同。但一道是已知單位“1”,一道是未知單位“1”)

三、鞏固練習,提升認識

1、完成練習八第1題和第3題,先自主解答,再集體交流。

2、完成練習八第2題,做完思考:“鮮牛奶250ml”這個條件與要求的問題有沒有關係?

3、完成練習八4題。本題有幾個要求的問題?有哪些信息?你是怎樣篩選的?

四、全課總結,佈置作業

1、談談你今天有什麼收穫?

2、作業:第39頁練習八,第5.6題。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5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的摺紙操作與通分的活動過程,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並能正確學會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2、能正確地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及解決有關的實際問題。

3、培養良好的動手習慣,學會與人合作增進小組間的合作意識。

教學重點:

掌握異分母分數加減的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先通分,再加減的算理。

預習要點:

異分母分數加減法計算方法。

教學過程:

一、複習導入

1、給下面每組分數通分

回憶:什麼是通分?通分時,用誰做公分母?

2、計算下面各題

通過練習,誰來說說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小結

(1)把分母不相同的分數化成和原來分數相等、並且分母相同的分數,這個過程叫做通分。

通分時,用幾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做公分母,這樣計算最簡便。

(2)同分母分數加減法:分母不變,分子相加減。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跟分數加減法相關的新內容。

二、探索新知

1、課件出示例題,引導觀察

根據這一情境圖,你能提出哪些數學問題?

2、提出問題,列出算式

(1)他倆一共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2)小紅比小明多用了這張紙的幾分之幾?—

3、探索算法

(1)估一估

(2)讓學生嘗試探索計算方法

(3)交流算法

提問:爲什麼要將異分母變成同分母?

(4)課件演示計算過程,理解算理

4、即時練習

3/4+5/8

9/10—1/6

5、歸納算法

提問:怎樣計算分母不同的分數加減法?

課件出示計算方法及注意事項

三、鞏固練習

1、課本試一試

請學生先計算再說一說淘氣和笑笑的算法有什麼不同?

2、數學小醫生

3、算一算

2/3+1/8

3/4—1/6

先讓學生獨立計算,巡視進行鍼對性地指導

四、總結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麼?

2、你認爲進行異分母分數加減運算要注意些什麼?

板書設計:

異分母分數相加減,要先通分,化成同分母分數,再把它們相加減。計算結果能約分的,要約成最簡分數。

教學反思:

1、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同學們知道了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方法。(先通分,再加減)。

2、在本課中,主要是引導學生自己去探索方法,組織學生藉助圖形理解異分母分數相加減的算法,在探索與交流中完成了新知的學習,充分體現了以學生爲主體的教學理念。

3、應該注意的事在通分時爲了計算簡便,應選擇兩個分母的最小公倍數作爲公分母。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6

一、活動目標:

爲了倡導和諧數學,給每一個學生營造一個展示自己的舞臺,拓展學生的思維,營造良好的數學文化環境,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大膽創新,使學生在活動中學會數學,培養他們良好的學習習慣,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提高他們使用數學的能力。同時把枯燥的數學以“知識性、實踐性、趣味性”爲形式展現在學生的面前,以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從而引導學生探究數學的奧祕。

二、活動內容:

1.活動主題:感受數學智慧成長

2.活動標語:與數學共同成長同智慧一起飛翔

3.活動對象:全校學生

三、活動項目:

數學思維衝浪、口算、玩轉魔尺、數學電影

四、活動實施:

宣傳發動(5月6日——7日)

組織實施(5日8日——20日)

評價總結(5月21日——21日)

展示表彰(5月22日——26日)

五、具體活動安排表:

活動時間 活動內容 活動地點

5.6 數學節開幕式 大操場

5.12 數學思維衝浪 多功能廳

5.13 口算比賽 多功能廳

5.6--5.18 玩轉魔尺 各自教室

5.19-5.21 數學電影 各自教室

5.23 數學節閉幕式 大操場

六、具體活動要求與說明

1、數學思維衝浪

活動要求:一年級每班推選10名優秀學生孩子參加,最終評出10名同學爲“數學之星”。

2、口算比賽

活動要求::一年級全班學生參加,每人100道題,在規定的時間內。學生的.口算成績作爲口算過關的一次成績,不合格者要再次申請過關。

3、玩轉魔尺

活動要求:在兩週內練習指定的幾個形狀。在規定的時間內,拼搭出6種魔尺造型,用時短者勝出。每班選出5名同學參加級段評比,最後選出10名優勝者評爲“玩轉魔尺之星”,並在閉幕式上表演。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7

【內容摘要】國小數學實踐活動課是學生以體驗生活、積累經驗、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爲主要任務的一種學習活動,具有強烈的生活性、實踐性、研究性、參與性和開放性等特點。實踐活動的目的是要讓學生通過活動有所感悟。在數學實踐活動教學中,教師不但要注意學生解決了哪些問題,得到了什麼結果,還要讓學生通過觀察、操作、交流、分析和整理等過程,理解數學問題的提出、數學概念的形成和數學結論的獲得,逐步培養學生的參與、運用、創新意識和合作意識。

【關鍵字】綜合實踐活動參與

一、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意義與研究的提出

隨着國小數學新課標的推進,國小生的數學學習應該是現實的、多樣化的、有趣的,探索性學習活動應該成爲數學學習的主要方式之一。爲了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實現數學學習由被動向主動、枯燥向有趣、單一向豐富的轉變,在數學教學中要積極開展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新課標中安排了“綜合實踐活動”這項新的內容,目的是提供發展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機會,以培養其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不是可上可不上的附屬課,要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創新能力和實踐能力,促進學生生動、活潑、主動地發展,就一定要上好數學實踐活動課。

可是,在近幾年的教學過程中,不少教師都反映綜合實踐活動難教,我認爲主要原因是大家對綜合實踐活動的實質內容與特點拿不準。下面,我根據自己的理解與一年來的實踐,對此談一些看法。

二、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教學思路

(一)突出“綜合”特點

“數學源於現實,紮根於現實,應用於現實”,是荷蘭數學家、教育家氟賴登塔爾提出的“數學現實”原則。基於這個原則,國小數學教學應從學生的實際出發,把數學教學與現實社會生活緊密聯繫起來,使數學問題生活化,生活問題數學化;使學生感受到數學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從而瞭解數學價值,培養數學意識,體驗生活,認識社會。

國小數學實踐活動是數學學科內的綜合實踐活動,其活動過程是“做數學”的過程。

數學實踐活動教學研究中我們進一步認識到,數學實踐活動的“做數學”的過程不是一個獨立的學習新知的過程。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不同於一般的數學活動教學,它是以解決問題爲抓手,在這個過程中,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綜合運用數學思想方法分析解決生活中的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精神。

聯繫和綜合是指數學知識與現實世界和其它學科之間的聯繫,數學知識之間的內在聯繫,以及數學知識在分析和解決問題過程中的綜合應用。綜合實踐活動作爲聯繫與綜合的一個組合內容,首先要突出“綜合”這個特點。它有兩層含義:一層指綜合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另一層指把數學和其它學科知識聯繫起來解決實際問題。

案例:包裝中的學問讓學生測量一個粉筆盒的長、寬、高,計算表面積和體積;現有6盒粉筆,可以怎樣進行包裝,哪種包裝更省包裝紙?如果有10盒粉筆,哪種包裝方式更省紙?這個活動的設計綜合了測量、估算、計算物體表面積、體積以及選擇最佳方案等有關知識與方法,解決了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二)選擇“實踐”內容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是豐富多彩的,要有效地開展實踐活動,就要注重應用,內容開口要小,緊密結合學生學習的數學現實和教材的進度,易於學生操作。這就要求教師要合理地選擇內容和時機,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切實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如我曾組織的“秋遊中的數學問題”,以學生現實的`秋遊活動設計爲題材,讓學生綜合運用時間與人民幣等知識去解決秋遊中一系列的實際問題,如:租車問題、租船問題、購買食品問題等,既鞏固了數學知識,又發展了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學生認識到學習數學知識在生活中有用,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與一般的數學活動既有聯繫又有區別:一般的數學活動教學是通過生動有趣的活動使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技能、思維方法。而綜合實踐活動則是綜合運用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新課標中就提到讓學生“學會運用數學的思維去觀察、分析現實社會,去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所以我對“實踐”的理解是:教師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去探索,以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讓學生深入實踐中,自己收集材料,進行分析研究,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形式。因此,綜合實踐活動,更強調在數學課中研究現實生活問題,在現實生活中探索數學知識。

(三)認真組織“活動”

數學實踐活動的主要學習方式是研究性學習。在活動過程中,我們逐步摸索出一般性的研究性學習的步驟:一是創設情境,提供背景;二是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三是探索研究,解決問題;四是彙報交流,啓發深究;五是評價激勵,收穫成果。

做好準備工作,喚起學生的主體意識。實踐中我們發現一部分學生習慣於老師講、學生練的學習模式,一開始接觸實踐活動,顯得不知怎麼辦。這時老師首先要做好學生的思想工作,轉變學生的學習觀念,讓學生知道應該怎樣做,然後老師要就所研究的課題對學生進行合理的分組,教給學生合作的方法,防止出現小組內的單幹戶。

其次,注重發現,激發學生的問題意識。問題是數學的心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是活動的靈魂,是學生主體的第一次體現,也是革新學生學習方式的重要一環。問題由學生始,才能激發學生的主體意識,培養學生有一雙數學的眼睛,一顆數學的大腦;才能使學生擺脫過去依賴思想和模仿、記憶的學習方式,使學生的數學學習過程真正“是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第三,合作交流,展示學生的創新能力。在進行實踐活動的過程中,離不開合作交流,在師生、生生,小組與小組,小組與大組等的交流中,學生對知識或活動內容的理解更豐富,更全面。所以在合作交流中要讓學生想說、敢說、樂說,暢所欲言。在交流的過程中學生的思想在撞擊、知識在整合,在相互啓發的過程中思維會實現質的飛躍。

比如,我在教學周長的認識時,讓學生動手圍一圍、擺一擺、測一測等形式,使學生對周長有初步的認識,然後讓他們說一說什麼是周長,最後教師再歸納總結。從而對周長形成科學的認識。

另外,綜合實踐活動的目的是通過學生的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提高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只要能達到目的,我認爲組織活動可以不定地點、不拘形式、提倡民主、尊重個性。

1、活動地點可以在校內,也可以在校外進行。

教師可以在教室內通過多種教學手段創設活動情境,引導學生參與活動;也可以組織學生到操場、工廠、田間、地頭進行實地測量、觀察等活動。

2、活動形式可以是個人活動、小組活動、全班活動,也可以把這三者結合起來。

案例:統計

統計1小時內從十字路口經過的小轎車、大貨車、摩托車的數量,再進行分析,可以個人活動,也可以小組活動。到班級中彙報交流又是班級活動。所以教師可採用多種形式組織活動。

3、活動組織要充分體現民主,尊重個性。

新課標基本理念中提到讓“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學生所處的環境、家庭背景和自身思維方式制約着數學學習的結果,由此而產生的差異將導致不同的學生表現出不同的數學傾向”。因此,教師在組織綜合實踐活動時要發揮民主,尊重學生的個性,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去收集資料、分析問題。在小組活動時,可讓學生自主結合,以利於最好的合作交流,使不同的學生學到不同的數學,得到不同的發展。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作爲數學教學的一個內容,在突出綜合性、強調實踐性的同時,還要體現數學學科的特點。即從數學的角度去提出問題、理解問題,用數學的思想、數學的思考方法去研究問題。綜合實踐活動是一種新的教學形式和學習方式,我們將不斷研究、不斷改進、逐步完善,使實踐活動能真正促進學生的發展,使學生真正在實踐中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需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

(四)放手讓學生動手“參與”,在參與中培養能力

綜合實踐活動教學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因此教師在設計活

動時,要注意問題設計的開放性。

案例:買票到足球場看球賽,進場票價爲:大人每人30元,學生每人24元,10人團體票200元。有5名教師和53名學生看球賽,請你設計幾種購票方案,怎樣買票最便宜?在這一過程中,學生必須先設計好不同的買票方案,通過比較才能得到最佳方案,其中就有創新意識的激發和實踐能力鍛鍊。

又如,讓學生查找資料:“中央電視臺電視塔有多高?上海東方明珠電視塔有多高?

他們的高度相當於幾層教室的高度,他們的高度相當於多少個學生手拉手的長度,還有什麼辦法可形象地描述電視塔的高度?”查資料的方法有很多:問大人、查書籍、打電話查詢、還可以利用電腦上網查詢等,描述電視塔的高度的辦法更多。這樣的設計不正體現了在實踐中創新,在創新中實踐,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落到了實處。

下面就教學中的一節實踐活動課爲例來闡述以上觀點的落實情況。

活動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人教版)四年級(下冊)中的實踐活動課《小管家》。

教材分析:

本活動是在學生掌握了一些統計的基礎上設計的。通過記錄家裏一週的日常開支、繪製折線統計圖等活動,一方面可使學生經歷收集、整理和分析數據的過程,鞏固前面所學的知識,另一方面還能讓學生試着學習理財,合理安排日常開支,感受數學的實際應用,逐步形成應用意識,培養學生的理財意識與能力,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

學情分析:

學生已掌握了簡單的統計知識,但缺乏調查數據、分析數據、整理數據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和積極探究問題的精神以及理財的能力。這堂活動課爲學生創設了熟悉的生活情境,讓學生通過身邊的問題,開展調查分析,發現問題,並解決問題,既有利於學生已學知識的鞏固,又有利於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探究問題的興趣。同時通過從與自家切身利益有關的問題出發,讓學生積極參與到自己家庭的建設規劃之中,爲家庭建設提出合理化的建議,從小樹立勤儉節約的思想。

三維目標: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8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引導學生從生活經驗中感受到交集的含義,能借助直觀圖,體驗利用維恩圖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目標:通過小組合作設計集合圖的活動,啓發學生對交集部分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創新能力、評價說理能力。

情感目標:通過生活情景的課堂再現,讓學生在探究、應用知識中體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初步學會利用交集的含義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用圖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教法

本節課劉老師主要採用遊戲法、直觀演示法、講解法、師生合作探究法,以學生爲主體,老師引導學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進而將問題解決,達到教學目標。

學法

學生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遊戲、自主探究、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動手操作等方法來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義,根據集合圖直觀形象的解決問題。

教學過程

1、劉老師爲了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的積極性,爲學生營造了輕鬆愉悅的學習氛圍,利用猜拳和搶凳子的遊戲,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加強學生對集合圖的理解。

2、在遊戲中引起矛盾衝突,提出問題,使學生的思維世界中出現碰撞,便產生了求知的火花,從而主動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領悟問題存在的根源——重複。

3、藉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識,能夠幫助學生形象直觀地理解集合圖各部分所表示的意義。

4、藉助學生比較感興趣的的語數競賽活動的情況,讓學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識及解決問題的.計算方法。

5、小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識經驗來設計集合圖,進一步加深對集合知識的理解和認識。

6、在解決問題的同時,注重學生思維的拓展,讓學生考慮到集合與集合之間關係的多樣性使所學知識得到了延伸。

總之,數學課不僅是讓學生學數學,更重要的是讓學生欣賞數學、體驗數學的價值,從欣賞和體驗中去感悟數學道理、培養數學素養。本節課學生在學習活動的參與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斷創新,體驗到了數學學習的快樂與成功。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19

活動目標:1.按大小特徵給三個物體排序並進行相應的匹配。2.嘗試解決簡單問題。活動準備:1.三隻大小不一的玩具小狗。2.超市佈置:陳列最大的、大的、最小的帽子、圍巾鞋子、上衣、褲子、襪子、毛巾、水杯、牙刷等。

活動過程

一、 小狗排排對。

1 、有三隻小狗要出去散步,它們嚷嚷着要去買帽子。2、 出示教具:三隻大小不一的玩具小狗,三隻小狗都想排頭,結果吵起來了!

3、請幼兒告訴小狗應該怎樣走?(排排隊走)

4、引導幼兒觀察這三隻小狗有什麼不一樣,應該怎樣排隊?

5、問幼兒誰願意來幫小狗們排排隊?並請幼兒說一說你是怎樣幫它們排隊的`?

二、小狗買帽子。

1、到了超市,三隻小狗就搶着試帽子:最小的狗一戴上大帽子,像鑽進了黑洞洞,啥也看不見了;最大的狗一戴上小帽子,才遮了一隻耳朵……小狗們急壞了!

2、誰會給小狗挑帽子?請個別幼兒爲小狗買帽子。

3、引導幼兒知道並說出:最大的帽子給最大的狗,大帽子給大狗,最小的帽子給最小的狗。

三、爲小狗買東西

1、引導幼兒看一看、說一說超市裏還有什麼?

2、老師請一部分幼兒做售貨員,要求售貨員必須將物品整理好(物品可從大到小排;也可以從小到大排。)另一部分幼兒扮演顧客幫助小狗買東西。要求售貨員要熱情,顧客要有禮貌。

3、教師觀察售貨員能否正確排序,觀察顧客能否幫助三隻小狗買到合適的物品,如我給最大的狗一條最長的圍巾;給大狗一條長圍巾;給最小的狗一條最短的圍巾。教師觀察顧客能否運用語言來表達排序結果。

4、給狗兒們送禮物。

5、送完禮物後跟狗兒們道別。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20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讓學生在模擬旅遊情境中運用所學的數學知識和方法解決一系列“春遊中的數學”問題。讓學生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需要用數學。體驗數學來源於生活,增強應用數學的意識。

2、過程與方法目標引導學生根據實際情況選擇解決問題的方案,初步培養學生的優化意識。使學生體會解決問題的策略,並能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豐富自己的經驗,提高自己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在活動中感悟數學的價值,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繫,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通過學生的獨立、合作探究,培養學生的獨立思考,勇於探究的精神和合作交流的意識。培養學生養成勤儉節約的好習慣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體會“尊老愛幼,關愛他人”的美德。

教學重點:

學會解決旅遊中的一些數學問題。培養學生應用數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

在解決問題時,學生能選擇較合理的策略。感悟優化解決問題的方法。

教學媒體:

多媒體課件、活動表格。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引出春遊的課題

1、詩歌欣賞:《春天來了》,這是一首學生在語文考試中自己創作的詩。這麼優美的詩,讓我們感受到春天的美好,在這美好的春天裏,同學們最想做的是什麼?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天。引出“春遊”的課題。

2、你喜歡旅遊嗎?在旅遊中要注意什麼?今天,老師就帶同學們一起去感受旅遊的快樂,但在旅行的過程中我們會遇到一些問題,要同學們一起解決。讓我們出發吧!

二、合作探究春遊中的數學問題

1、選擇合適的租車方案

(1)出示租車信息:一共有40人蔘加春遊活動,有兩種型號的車可供選擇,大車租金每輛160元,限坐乘客18人,小車租金每輛120元,限坐乘客12人。請你算算怎樣租車最省錢?

(2)先讓學生估估、猜猜。與小組同學討論後把租車方案填在課本上。

(3)租車方案怎樣租車最省錢?

(4)彙報結果後總結方法:最省錢的策略是,車的座位如果不能坐滿,空位必須儘可能少一些。因此,租1輛大車和2輛小車的方案最合適。

2、快餐店用餐

師:到達目的地,同學們玩得真開心,轉眼到了吃中飯的時間了。導遊把大家帶到一家快餐店用餐,這裏的`食品真豐富,有涼菜、熱菜、主食、飲料等。同學們可以自由選擇你最喜歡的食品。

(1)與小組同學交流自己的觀點,再把自己的選擇填在課本的表格裏,算出你的午餐一共花了多少錢?(提醒學生別浪費。)

(2)彙報結果,看看大家都選了哪些營養又美味的食品。

3、買紀念品回家

師:在快樂的遊玩中時間過得真快,到了該返回的時間了。導遊把大家帶到一家紀念品商店,讓同學們買些紀念品帶回家。

(1)與小組同學討論,表達自己的觀點:淘氣遇到的問題怎麼解決?爲什麼先給爺爺買柺杖?

(2)根據圖中的信息回答問題。並提兩個不同的數學問題,再解答出來。

(3)如果你有20元錢,你準備帶什麼紀念品回家?說說理由。

三、寫數學日記

師:同學們,愉快的一天結束了,你一定玩得非常開心吧?而且用你所學過的數學知識解決了很多生活中的問題,你是最棒的!你是不是希望把你的快樂與大家一起分享呢?那就請你把它記下來吧。你這一天是怎麼過的,在遊玩的過程中解決了哪些數學問題?有什麼感受?請按下面的格式寫一篇數學日記。

xX年xX月x日星期( )天氣:

四、課堂小結

1、通過這節課你有什麼收穫?

2、課後延伸:清明節到了,如果學校要帶六年級的同學們去茅家嶺烈士陵園掃墓,你能不能設計一個旅遊計劃?(填在課本第38頁),下節課在班上和同學們一起討論。請你試試吧。

關於國小數學方案 篇21

一、課題提出的背景與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課題提出的背景

教育如何適應現代社會的發展需要,培養能應對各種變化的高素質人才,是當今教育所面對的新課題,也是必須解決的問題。新的世紀,人類面臨這一個迅速變化的、開放的社會。而開放的社會呼喚開放的課堂教學,開放的課堂教學是爲了滿足開放的社會對人才培養的需求,它要求充分利用開放社會中的課程資源,以開放的教學策略來培養一代社會所需的創新型人才。培養高素質的人才,必須依託素質化的教育,而素質化的教育應該是尊重人性的教育;是開發人潛能的教育;是情感釋放的教育;是激活人主觀能動性的教育;是通過一系列有效的教學活動,培養人創造心和創造力的教育;是既關注教育的顯性效果,更關注人的隱性效能的教育。現行的國小數學課程教學,課堂教學是封閉的,教育活動形式單一,方法呆板,數學學習與生活實踐嚴重脫離,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不到有效的培養。因此,改變現行教學的內容和呈現形式,倡導開放的課堂教學勢在必行,開展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正是體現了新形勢下的教學改革的要求。

《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義務教育階段的數學課程,其基本出發點是促進學生全面、持續、和諧地發展。它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並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進而使學生獲得對數學理解的同時,在思維能力、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等多方面得到進步和發展??教師應激發學生的學習的積極性,向學生提供充分從事數學活動的機會,幫助他們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與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由此,《標準》在充分調整數學教育內容及內容呈現方式的同時,確立了“實踐與綜合應用”教育,並通過教材結合有關教學內容和學生實際,每學期安排了數學實踐活動(第一學段)和綜合應用(第二學段)。新課程《標準》所提出的“實踐與綜合應用”對我們來說是全新的,教師如何組織“現實的、有意義的、富有挑戰性的數學學習的內容,以有利於學生主動地進行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等數學活動。”如何使學生感受數學在生活中的作用,瞭解數學與生活的廣泛聯繫和在生活中的簡單應用,經歷觀察、操作、實驗、調查、推理等實踐活動,學會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經驗和方法,經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解決與生活經驗密切聯繫的、具有一定挑戰性和綜合性的問題,學會與他人合作交流,獲得積極的數學學習情感,有解決實際問題的成功體驗,感受數學知識間的相互聯繫,體會數學的作用?如何在所開展的“實踐活動和綜合應用”數學教學中,把培養學生將數學與現實生活聯繫起來學習的能力,推進“課堂教學素質化”,讓學生在實踐活動和綜合應用中有效地學數學、用數學,在現實問題中研究數學、發展思維、培養能力、提高素質。此課題實驗正是對這些領域進行研究和探索,尋找有效的教學策略,它對促進學生全面素質的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此前,我們在數學課堂教學活動方面作過一定研究與探索。特別是在“數學開放式教

學”方面,積累了一定的教學經驗。對如何在國小數學教學中由“結果”教育,變爲“過程”教育;由“形式化”變爲“有價值”;由“知識”的傳授變爲“活動”的組織;由被動“接受”,轉變爲主動“參與”;由“掌握知識”變成“培養能力”;由“解決問題”變成“問題解決”等方面,有了一定的感性認識和理性思考,通過本課題的研究,探索國小數學“實踐活動與綜合應用”的教學呈現形式和策略,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和可能性。

2.所要解決的主要問題

(1)如何從農村國小實際出發,在探索國小數學課堂有效教學的同時對學生綜合實踐能力的培養。

(2)如何通過研究促進教師教學觀念轉變,改革教學策略,提高教師實施新課程的能力和水平,適應新課程改革的需要。

二、本課題國內外同一研究領域的現狀與趨勢分析

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理念早在上個世紀初就有個別學者提出了。據資料顯示,在1909年,杜威在美國的科學進步聯合會的發言中第一次提出探究學習方法,認爲科學教育不僅僅是要讓學生學習大量的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學習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20世紀50年代,探究作爲一種教學方法的合理性變得越來越明確了,主張教育就是兒童經驗的改選,提倡“從做中學”。20世紀初的中國,陶行知先生提出的生活教育課程論,主張“生活即教育,社會即學校,教學做合一”。但是,建國以來,我國學校課程幾乎一直是學科課程統一天下,實踐活動課程並沒有受到應有的重視。直到20世紀末,全球跨世紀國小數學課程改革蓬勃發展,西方以美國爲代表得出了諸多新教育觀和課程觀,我國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在教育領域與國際進行了廣泛合作交流,參與了跨世紀國小數學課程改革的研究。20xx年新《課程標準》將數學實踐與應用作爲四個學習的領域之一。

在21世紀,我國進行了新一輪的課程改革,全國上下掀起了課程改革的熱潮,“以人爲本”的育人理念紮根於教育工作者的思想深處。在《數學課程標準》中明確要求:“要重視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情景中學習和理解數學”。爲之,廣大教育工作者爲“讓學生去經歷”數學學習的過程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強調學生學習活動對學習數學的重要性,認爲學生的實踐、探索與思考是學生理解數學的重要條件。農村國小數學學科課程教與學的有機的整合,豐富了學科課程的內涵,使學生在探索中不斷髮現,在交流中不斷碰撞,在思考中相互接納。學生不僅能體驗到進步的快樂、成功的喜悅,有時也會受到一定的.挫折教育。《數學課程標準》的育理念“人人學有價值的數學;人人都能獲得必須的數學;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得到了充分的體現,實現了智育與能力的共同發展。

三、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與理論價值

課題研究的實踐意義

1.農村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與學的研究,包括實踐與綜合應用在三個學段中的研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的差異,在三個學段中呈現不同的形態。第一學段以實踐活動爲主,第二學段以綜合應用爲主,第三學段以課題學習爲主。操作與製作、觀察與測量、調查實踐、小課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2.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數學學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修課程。它與數學學科課程課程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是有機的一個整體。

3.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形式及安排,以《數學課程標準》爲準繩,以馬雲鵬著《國小數學教學論》爲理論指導,結合學校實際,創造性地發揮地域優勢、師資優勢,在活動中不斷創新、不斷提高,以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村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與學的模式。

4.“做中學”理論。美國的杜威和中國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兒童經驗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學”,“學中做”。

四、完成課題的可行性分析

1.課題是在充分了解現狀的基礎上提出的,本課題符合當前素質教育、課程改革的方向,具有現實針對性,理論依據充分、科學。

2.本課題研究理論假設合理,目標內容清晰,實施的可操作性較強,階段實施過程與目標都很明確,完成課題的可行性有充分保障。 3.參與本課題實驗的教師事業性強,有一定的教育理論、有改革創新的銳氣,樂於和善於進行理論總結,他們教育教學經驗豐富,和農村國小生有可親性,對課題研究有一定的研究能力,相信他們定能達到預期效果。我校有國小數學高級教師10人,其中有區級學科帶頭、骨幹教師2人,鄉級學科帶頭人和骨幹教師4人,有8名年輕的數學教師,他們都是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題研究的主力軍。學校定期組織數學教師學習教育理論,撰寫階段性課題研究小結,交流心得體會,不斷完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的內容、方式、方法和途徑。所撰寫論文或經驗總結納入學校年度考覈內容,並與“評優、評先”掛鉤,績效工資掛鉤,從學校擠出經費,確保課題研究的順利進行。

五、課題界定與支撐性理論。

(一)課題界定

1.農村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與學的研究,包括實踐與綜合應用在三個學段中的研究。根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識水平的差異,在三個學段中呈現不同的形態。第一學段以實踐活動爲主,第二學段以綜合應用爲主,第三學段以課題學習爲主。操作與製作、觀察與測量、調查實踐、小課題研究等實踐活動。

2.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是數學學科課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必修課程。它與數學學科課程課程不是對立的,而是相互聯繫的,是有機的一個整體。

3.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內容、形式及安排,以《數學課程標準》爲準繩,以馬雲鵬著《國小數學教學論》爲理論指導,結合學校實際,創造性地發揮地域優勢、師資優勢,在活動中不斷創新、不斷提高,以形成獨具特色的農村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與學的模式。

4.“做中學”理論。美國的杜威和中國的陶行知都是提出教育就是兒童經驗的改造,提出在“做中學”,“學中做”。

(二)支撐性理論

1.建構主義理論:提倡在教師指導下的、以學習者爲中心的學習,既強調學習者的認知主體作用,又不忽視教師的指導作用,教師是意義建構的幫助者、促進者,而不是知識的傳授者與灌輸者。新型的師生關係強調人格的平等,學生應該得到足夠的表現自己、表達自己思想和情感的機會。這一闡述爲本課題研究的組織、實施課堂有效教學的評價策略提供了實質性理論支撐。

2.人的全面發展理論:馬克思主義關於人的全面發展理論認爲,人在各個方面都具有

一定的潛力,只要給以適當的外部條件,就能調動其主觀能動性,使潛能和個性得到最大限度的發揮,認爲人在各個方面只有得到充分而自由的發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這一理論揭示了只要給予學生良好的評價,學生就一定能發揮他們的潛力。

六、理論假設與研究目標

1.理論假設

《農村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與學的研究》是一個全新的數學學習領域,也需要全新的老師教與學生學的方式,是數學課程改革的一個重要的突破。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營造全校師生對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的意識和研究氛圍,全面推進學校素質教育,一方面可使農村國小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與當地資源有機融合,形成行之有效的數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教與學相整合的策略,提高教學效果。另一方面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提高學生的整體素質,密切學生與生活的聯繫,推進學生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內在聯繫的整體認識與體驗,發展學生的創新能力、實踐能力以及良好的個性品質。培養學生具有健全的價值觀和負責任的生活態度;具有創新意識和能力,善於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和解決問題;善於和他人共同生活、工作具有社會責任感,達成“學會學習、學會做事、學會相處、學會生存”之育人目標。2.研究目標

(1)本體目標:

形成國小數學有效教學的評價策略,使之在以後國小數學課堂教學中具有可操作性。

(2)發展目標:

(a)通過正確的評價,促進學生對國小數學的興趣,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創造性,在學習方式上,從“被動接受型”向“自主探索型”轉型,提高學生數學素養。

(b)通過本課題的研究,實現教師自我數學教學的意識形態,從“專制型”向“民主型”轉型;在教學內容和時空上,從“封閉型”、“單一型”向“開放型”和“多元型”轉型。

七、研究內容設計

(一)、操作與製作實踐活動;

(二)、遊戲競賽實踐活動;

(三)、實際測量實踐活動;

(四)、觀察、調查實踐活動;

(五)、小課題研究實踐活動。

八、課題研究的措施

本課題主要採取以下具體研究措施:

1、該課題研究基本採用教育革新行動研究法。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改變一定的教學方法模式,其目的是把實踐以學生髮展爲本的素質教育落實在優化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上。

2、觀察法:通過觀察瞭解學生在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對學習產生的變化作出客觀的評價。

3、談話法:通過談話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和學習興趣等。

4、經驗總結法:在教學實踐和研究的基礎上,根據課題研究重點,隨時積累素材,探索有效的措施,總結得失,即時調控。

5、對比法:設定實驗班級,進行過程性與終結性的對比。

九、研究方法設計

遊戲競賽實踐活動:國小生特別是低年級學生比較喜歡有一定主題和角色社會化遊戲。數學有較強的趣味性;如果把它和遊戲和競賽活動巧妙地結合起來,將會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學“人民幣的認識”一課後,開展“小小商店”課內遊戲,讓學生分別扮演顧客和售貨員,體驗購物的步驟,掌握簡單的人民幣加減計算;設計爲希望工程獻愛心捐款活動,使學生受到一定的思想道德教育;爲了提高學生的口算能力,設計玩“撲克牌”遊戲,一年級進行加減口算練習,二、三年級利用四則運算練習算“24遊戲”。讓同學在遊戲過程中提高口算的速度和正確率。

十、完成本課題研究任務的保證措施

1.學習制度保障:定期學習教育理論專著,上網查找資料及外出觀摩示範課以及觀看示範教學的視頻等。

2.研究支持保障:由學校數學骨幹教師及領導的支持,我們積極參與校內外課題研討活動,提高研究水平和素質。

十一、課題研究的基本步驟

第一階段:3月——12月

分年級段進行研究。

低年級段:

以操作與製作實踐活動和遊戲遊戲競賽實踐活動爲主要形式。負責人:潘蓉蓉

中年級段:以實際測量實踐活動和觀察、調查實踐活動爲主要形式。負責人:戴彥春

高年級段:以觀察、調查實踐活動和小課題研究實踐活動爲主要形式。

負責人:蔣夕洲

第二階段:20xx年1月——20xx年4月撰寫課題研究階段性成果

各年級段負責人

第三階段:20xx年5月——20xx年6月

撰寫結題報告。負責人:蔣夕洲

(1)撰寫結題報告。

(2)發表隨筆、論文,並彙集成冊。

十二、課題研究成果形式

1.課題結題報告。

2.對於國小課堂有效教學評價的相關論文集。

3.優秀教案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