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方案

來源:瑞文範文網 7.59K

一、什麼是心理健康教育

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課題研究方案

在現代社會,一個心理健康的人通常表現爲認知功能正常,情緒反應適當,意志品質健全,自我意識正確,個性結構完整,人際關係協調,人生態度積極,社會適應良好,行爲表現規範和行爲與年齡相符等。

心理健康教育也稱心理教育、心理素質教育等,是培養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質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機能,充分發揮其心理潛能,促進個性發展的教育,是教育者與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構建相互作用的社會活動過程。

心理健康教育完全不同於精神醫學中的診療模式,心理健康教育主要是針對兒童青少年心理髮展的需要而開展的教育活動,旨在提高和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幫助學生學會如何恰當有效地應對現實生活中所面臨的各種壓力、如何進行情緒調節等,使學生更有效、積極地適應社會、適應自身的發展變化,促進兒童青少年心理健康的發展。所以,預防問題發生、促進心理素質提高才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標。從本質上來講,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素質的教育和培養,是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方面,是素質教育的具體體現。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現代社會經濟比較發達,家庭生活比較優越,外來文化的衝擊波也比較強烈。這諸多的因素,對少年兒童的心理髮展無疑會產生正負兩方面的影響。據一九九八年全國少工委等組織聯合抽樣調查表明:“全國少年兒童存在四大問題”。其中之一就是如今少年兒童以“我”爲中心,依賴性強,自我控制能力差,任性,脾氣大,膽小……“某省高中學生因不滿老師的教育,把老師殘忍地殺死宿舍中,仍若無其事地上課玩耍三天至案發”。大量觸目驚心的事實,都向我們說明一個問題,現代少年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應成爲當前教育中的一個刻不容緩的課題。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who)1989年關於健康的第四次定義:健康的涵義,是指軀體健康、心理健康、道德健康和社會適應性良好。可見,健康的內涵已日漸深廣,心理健康已納入衡量健康與否的標準之內。

《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決定》中明確指出,要“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堅韌不拔的意志、艱苦奮鬥的精神,增強青少年適應社會生活的能力。”中國小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學生自身健康成長的需要,也是社會發展對人的素質要求的需要。

專家指出:“二十一世紀的競爭,不是金錢和權力的競爭,而是心理素質的競爭。”由此表明,健康的心理是成功的基石,是國小生健康成長的重要因素,是素質教育中的重要內容。然而,我國少年兒童的心理健康狀況卻不容樂觀,心理健康教育迫在眉睫,培養少年兒童健康的心理素質,應成爲教育者的共識。

三、研究原則:

1、發展性原則:包含兩層含義:一是在心理教學的過程中必須以發展的觀點來看待學生的心理,二是心理教育活動必須立足於促進學生心理髮展,而不是僅限於心理健康的要求。貫徹發展性原則,首先在思想上要明確發展的要求,明確發展是心理教育的出發點,也是歸宿。在教育過程中,把發展學生優良的心理品質作爲重要任務。其次,心理教育要注意各個方面的心理素質發展。再次,要使心理教育走在發展前面。

2、非價值性評價原則:心理教育的最高目的就使要促進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髮展,而不是對兒童、青少年的心理髮展水平或健康程度作出鑑定。但爲了有效地進行心理教育,教育者需要了解受教育者的心理髮展水平和心理狀況,有時要運用一些測量手段,切忌把心理測試結果作爲一種價值評價,直接或間接地成爲一種“社會標定”傳達給學生,成爲學生心理髮展的障礙。

3、主體性原則:在心理教育過程中,承認和尊重學生的主體地位,激發和調動學生自我心理髮展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4、相容性原則:使指在心理教育的過程中,教育者(教師)和受教育者(學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情感上是相容的。貫徹相容性原則,首先要尊重學生,淡化教育與受教育的痕跡。把每個學生都擺在與自己平等的位置上。爲學生創造一種自由、舒暢、開誠佈公、無拘無束的相互交流氛圍。其次,應重視瞭解學生的心理髮展狀況,真誠地關心和愛護學生。第三,創造師生間最佳的“心理場”。“心理場”是有師生之間的心理相互影響構成,它對心理教育效果的作用是不可低估的。

5、協同性原則:是指在心理教育過程中,一方面要重視心理教育與德、智、體、美諸育之間德相互結合、相互滲透,不能把心理教育與各育割裂開來;另一方面要重視學生心理內部各方面如知、情、意之間德協同發展。

6、活動性原則:是指心理教育要重視通過活動促進發展。活動是發展德育的基礎,人的心理品質是在活動和交往中形成的。貫徹活動性原則,首先要求活動的組織和開展符合發展的需要。其次,要注意指導學生重複參與各種訓練與練習。

7、成功性原則:是指各種教育、訓練使學生有成功的快樂體驗,減少失敗的體驗。教育教學實踐表明,沒有比取得成功更能使學生激動和受到鼓舞了。一個人如果在青少年時代能對自己的學習、工作滿懷成功的信心,就會爲他將來從事的社會事業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其實,成功本身也許並不重要,真正重要的是那種成功的感覺。我們所需要的就是體驗到作成自己想做的事、實現自己的計劃時那種滿意的心情。有很多學生學習成績不好,甚至厭學、逃學,究其原因,不能說跟他們很少甚至從未體驗過成功的樂趣毫無關係。經常的失敗經歷,使他們感到心灰意懶,產生自卑和失望,導致惡性循環,從而極大地限制和影響了自身潛能的發揮。貫徹成功原則,首先要求教育者提出的教育要求必須是合理的,使學生經過努力可以達到的。其次,應因人而異,幫助學生確立適宜的目標,使各類學生都能經常體驗到成功的快樂。最後,要引導學生正確對待失敗。使學生懂得,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被失敗所嚇倒,只要正視失敗,找出失敗的原因,加以改進,就有可能取得成功,使失敗變爲成功之母。

四、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對象和範圍:

(一)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對象:我現在任教的一年級6班的學生。

(二)研究範圍:學校心理教育的直接目標是提高全體學生的心理素質,最終目標是促進學生健全人格的發展。因此,我把“國小生心理健康的維護、學生心理行爲問題矯正、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作爲國小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內容。

1、國小生心理健康的維護。

這是面向全體學生、提高學生基本素質的教育內容。具體包括:

(1)智能訓練,即幫助學生對智力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並針對智力的不同成分,如注意力、觀察力、記憶力等而設計不同的訓練活動等;

(2)學習心理指導,即幫助學生對學習活動的本質建立科學認識,培養學生形成健康積極的學習態度、學習動機,訓練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科學的學習方法等;

(3)情感教育,即教會學生把握和表達自己的情緒情感,學會有效控制、調節和合理宣泄自己的消極情感,體察與理解別人的情緒情感,並進行相關技巧的訓練;

(4)人際關係指導,即圍繞親子、師生、同伴三大人際關係,知道學生正確認識各類關係的本質,並學會處理人際互動中各種問題的技巧與原則,包括解決衝突、合作與競爭、學會拒絕,以及尊重、支持等交往原則;

(5)健全人格的培養,即關於個體面隊社會生存壓力應具備的健康人格品質,如獨立性、進取心、耐挫能力等;

(6)性心理教育,即關於性生理和性心理知識的傳授與分析,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性別觀念和性別認同,指導學生認識和掌握與異性交往的知識和技巧。學習輔導包含兩方面的含義:一是解決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出現的心理上的困惑;二是幫助、引導學生自己開發自身的學習潛能。

2、學生心理行爲問題矯正。

這是面向少數具有心理、行爲問題的學生而開展的心理諮詢、行爲矯正訓練的教育內容,多屬矯治範疇。具體包括:

(1)學習適應問題,主要指圍繞學習活動而產生的心理行爲問題,如考試焦慮、學習困難、注意力不集中、學校恐怖症、厭學等;

(2)情緒問題,主要指影響學生正常生活、學習與健康成長的負性情緒問題;

(3)常見行爲問題,主要指在學生生活、學習中表現出來的不良行爲特徵,如多動、說謊、膽怯等;

(4)身心疾患,主要指因心理困擾而形成的軀體症狀與反應;

(5)性行爲問題,主要指由於兒童的性無知而產生的性遊戲行爲。

3、學生心理潛能和創造力開發。

心理學研究表明,中國小時期是心理潛能開發的最佳期。心理潛能的開發與創造力的培養也是學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它主要包括對學生進行判斷、推理、邏輯思維、直覺思維、發散思維及創造思維等各種能力的訓練和培養。同時,還包括對學生自我激勵能力的訓練等,以提高學生的自主意識與能動性。

五、研究步驟和方法:

(一)研究步驟和起訖時間:

1、XX年9月--XX年10月:制定課題實驗方案,開始研究。

2、XX年10月—XX年年8月:實施階段,撰寫初期研究報告。

3、XX年年9月--2010年6月:實施階段,撰寫中期研究報告。

4、2010年6月--2010年12月:總結評價階段,進行研究總結,成果展示。

(二)研究方法:

1、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機制。由行政牽頭,將心理健康教育落實到各條線,明確分工,通力協作,確保成效。

2、通過校園網絡,定期發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材料,組織教師進行學習討論研究方法,交流教育心得。

3、通過校園網絡,定期發佈一些心理健康教育小知識,讓學生自我輔導,讓學生及時諮詢心理健康問題。

4、開設心理健康課,分低、中、高三個階段對學生進行專門的心理健康教學。低年級(1~2年級)的主題是“學習心理的指導---形成完美的學習方法”,中年級(3~4年級)的主題是“人際關係的指導--- 形成美好的師生關係,生生關係”,高年級(5~6年級)的主題是“自我心理修養---從小具有美麗的心靈”。在每週三晨會課上進行。

5、在各科教學活動中滲透心理健康和人格教育。任何一門學科良好的學習心理品質都包括了興趣、需要、動機、態度、意志等。也就是說,學好任何一門學科都必須對這門學科發生興趣,進而產生需要,形成動機,最終培養起良好的學習態度,並有堅強的學習意志。當然,每一學科在心理健康教育中都承擔着不同的任務。如全面發展人的思維品質是語文教學中的任務。而數學中的心理教育任務則是發展學生的邏輯思維品質。自然學科特別有助於促進觀察與歸納能力的發展,同時它也有助於促進邏輯的與非邏輯的思維品質的結合,形成創造思維的品質。社會學科的心理教育任務就是要喚起學生精神的需求,培養起對他人、對集體、對民族、對社會、對人類的美好情感。藝術學科則可以促進形象思維品質發展與美感、道德感的發展。體育學科着眼於增進人的身體健康,可以培養良好的心理品質奠定生理素質的基礎。因此,要通過各科教學活動,發展學生的心理品質,形成完美的個性。

6、挖掘“隱性”的環境課程,營造氛圍,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隱性”課程是一個多學科通力合作的系統工程,主要包括校園文化建設。首先要培養積極向上的校園精神。讓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瀰漫於整個校園,具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之妙。其次要優化學校的物質文化環境,精心佈置教學教育場所。第三,通過豐富多彩的文娛活動,增強校園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另外要充分發揮班集體的作用。平時要把一些學生的言行舉止記錄下來,便於分析學生的心理狀況,培養健康的班集體輿論,積累優良的班集體傳統。

7、與家庭教育形成合力進行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健全人格。經常與家長聯繫,瞭解學生在家的表現,並通過家長會,宣傳一些心理學知識,讓家長配合對學生進行教育。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