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十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3.61K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1

根據自查過程中發現的問題及三年建設規劃,我校提出以下整改方案。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十篇

一、加大資金投入,構建教育信息化的硬環境。

1、校積極推進信息化建設,加大資金投入,全面深入開展信息化建設工作。全校共有8個班級,有學生253人,目前學生機僅有22臺,生機比例嚴重不達標,,我校教職工24人,計算機11臺,師機比例達不到1:1.學校爲了推進信息化工作進程,保證信息技術課程的正常進行,學校將積極申請各項資助,籌備資金,進行購買計算機,保證學生上課人人有機。

2、校園網。高速教育網絡覆蓋到每個教室,“班班通”覆蓋每一個班級,但是,利用率較低,設立各項激勵制度,鼓勵大量應用多媒體教學。

3、計算機教室。使用的多媒體教學軟件運行較慢,無法實現教師主控、電子登錄、文件服務和網絡控制等功能,死機現象嚴重,需要儘快進行系統更新。

4、學校進一步建立健全資源庫,每一學科每學年上傳資源不少50次。方便老師們查閱資料、在學校局域網內的資源共享。

5、“人人通”平臺及一課一名師,一師一優課活動大力推進,保證每學年曬課每學科不少於50節,資源上傳沒人不少於20節。

二、加強軟件建設,提高信息化技術的應用水平。

1、強化信息技術課程。

我校嚴格按照教育部《中國小信息技術課程指導綱要(試行)》的要求開齊開好信息技術課,把信息技術課納入正式課程,每個年級每班每週一課時。我們着力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的興趣和意識,瞭解掌握信息技術基本知識和技能。

2、構建信息化平臺

網站建設:學校主頁設的中心等欄目,做到定期更新。使之成爲學校信息發佈的平臺,師生交流的平臺,學校檔案積累的平臺,師生個人成長記錄的平臺

三、狠抓師資隊伍建設,培養適應教育現代化的師資隊伍。

1、加大對教師進行全員信息技術校本培訓,所有在職的教師,均參加現代化教育技術培訓。

2、我校在職教師90%以上要使用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爲計算機網絡資源與教育教學相整合,探索現代教育技術與課堂教學相結合提供了有力的師資保證。

3、正確認識信息技術在學科整合中的作用,切忌喧賓奪主。

信息技術無論多麼優越,都是爲教學服務的',即課堂中學生應永遠是主體,教師是主導者,信息技術只能是起了輔助教學的作用。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他們之間是互相協作的關係,而不能相互替代。信息技術與學科的整合的課堂教學,應該在教師的主導下,各種教學方法互相協調,相互促進,絕不能濫用,絕不能喧賓奪主,取代學科教學。

4、圍繞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目標製作教學課件,優化教學設計。我校教師基本實現了備課時,圍繞學習主題展開,篩選信息,巧妙安排,運用信息技術提供給學生有利於完成學習目標的方法和資源,優化教學設計。

5、加強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提高學生信息素養。

信息技術與學科整合的過程中,師生是共同的學習夥伴。針對部分教師及學生計算機知識相對貧乏的問題,我們從學習現代教育教學思想觀念、加強信息技術知識的學習、要求學生重視信息技術課程這三個方面提高自身的信息素養。

四、強化機制,確保信息化工作的順利進行。

爲確保教育信息化工作長期、有效、健康地開展,學校將制定信息化工作長期規劃和近期計劃,形成信息化工作領導小組、落實專人負責,建立網絡管理制度,明確職責、權限,學校落實信息化建設專項資金,加大軟硬件設施的投入資金,將教師運用現代教育技術開展教育教學改革情況跟教師的評優評先、職稱晉升掛鉤。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2

爲了全面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升廣大師生的信息素養和駕御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水平和效能,錘鍊學校信息化辦學特色, 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爭取學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學校信息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儘管課堂教學存在着一些與生俱來的不足與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課堂教學,或者說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仍然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學生通過學校的正規課程的學習獲得必要的知識和能力是學生髮展的`主渠道,因此我們將積極探索學校正規課程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時也將研究學生活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新領域。

二、主要任務

1、進一步改善校園信息化環境,重點在網絡的管理與維護。加強班級多媒體設備的管理與使用;辦公室計算機、打印機的使用,培養教師對信息化設備的規範使用及信息化的意識,逐步提升校園信息化環境。

2、加強信息報送組織

(一)向局信息科報送的信息由各部門統一組織,領導審覈,並制定相關制度予以保障。

(二)建立信息採編、審覈、報送機制,報送的信息要履行嚴格的核籤手續,確保信息質量和信息安全。

(三)指定專人作爲局信息科信息聯絡員人選,具體負責信息報送工作。

3、健全、完善學校現有的校園網絡、信息技術設備管理等管理辦法和制度,形成學校齊全、規範的信息化實驗規章制度。

4、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完善教師網站“我的空間”,建設具有校本特色的網上存儲、網上交流平臺(網絡公文包),使課件管理、文件傳輸、師生交流的網絡化變爲現實,提高教育效益。

5、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創建學習環境和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

三、基本目標

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園網站,更新添置辦公設備。

2、加強軟件建設。豐富改進學校主頁並定期更新,使學校網站形成較爲豐富,具有自身特色。

3、加強應用,服務教學。發揮信息技術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開展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提高學生的數字化技能。

四、網絡管理

1、 加強對校園網絡管理工作,完善規章制度。

2、學校經常對師生加強網絡安全教育,確保校園網網絡運行高效、有序。

五、繼續加強校園網絡的管理與維護,更新學校現有網站

學校網站經過幾年的積累,取得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效果,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問題。本學期將進一步在學校網站如何做深,以及特色平臺如何進一步完善等方面,聽取意見,進行修改。

六、協助學校各部門開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各項活動,推進學校信息化進程

協助各部門開展具有部門特色,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整合活動。學校各部門的任何活動,其實都是部門間相互協作的一個過程,絕對不是獨立的分支,任何一個活動都涉及到學校的方方面面。一次成功的活動,其實就是學校各部門間相互默契配合的體現。信息室在整個活動中應該積極地參謀,指導部門負責人合理選用信息技術,充分恰當體現學校的信息技術特色,全面推進學校的信息化進程。

學校信息化建設領導小組

組 長:於會榮

副組長:宋旭秋高繼傑

成 員:史耀武王孝君

趙旭紅

李春青

王曉萍

李玲

于丹洋

徐宏鳳朱丹 董清華 李智剛 劉志萍 謝紅豔 王明紅 於相麗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3

一、背景

“十五”期間,全國殘聯繫統的信息化建設呈快速發展趨勢。技術應用環境覆蓋全國,技術應用水平不斷提高,信息技術隊伍擴大。

80%的省級殘聯完成了局域網和互聯網網站建設;85%的省級殘聯積極推廣使用業務應用系統和數據庫;全國已有200餘個不同形式的殘疾人網站,形成一定規模的網絡宣傳平臺和信息資源集合地;80%的省級殘聯實現統計數據到縣,初步實現了電子化管理。爲進一步做好信息化建設工作,依據(中國殘疾人事業""發展綱要),制定本方案。

二、任務目標

逐步健全和完善殘疾人事業信息化工作基層服務體系。

連接現有省級殘聯局域網,建立覆蓋全國省級殘聯的廣域網。

建立和完善統一的殘疾人工作業務數據管理系統。

建立中國殘聯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實現殘疾人事業信息資源共享。

制定網站建設指標體系,進一步推動殘聯繫統互聯網網站建設。

優化完善殘疾人事業統計指標體系,加強統計制度管理和統計臺帳建設。

組織和推廣信息無障礙技術與應用。

三、主要措施

加強信息化專業人才隊伍建設,省級殘聯至少配備3-5名專職技術人員,地市級殘聯至少配備1-2名專職技術人員;加強各級殘聯信息技術應用技能的普及培訓,制定培訓計劃和考覈標準,切實有效地提高殘聯繫統計算機應用整體水平,保障各級殘聯在信息化建設方面的應用需求。

中國殘聯制定全國殘聯繫統電子政務網絡平臺的技術規範與標準,負責整個網絡平臺的組織實施、協調管理;省級殘聯要充分利用現有資源,逐步完善適應殘聯業務需求的骨幹網,積極推進地(市)以下殘聯的信息化建設;已經完成局域網建設的省級殘聯應儘快實現與中國殘聯網絡平臺的互聯互通,信息共享;未完成的省級殘聯,應加快局域網建設,儘早實現與中國殘聯的網絡互聯。

整合殘聯繫統現有業務數據庫,建立統一的全國殘聯綜合業務數據管理平臺;繼續做好"十五"期間業務數據庫的推廣應用與維護;制定殘聯繫統數據和信息分類編碼標準,保證各級殘聯與中國殘聯之間的數據正常交換。

配合重點業務領域做好信息化技術保障工作,完成20__年殘奧會殘疾人體育綜合數據庫建設。

繼續推進殘疾人就業信息網絡建設,經濟發達地區基本形成覆蓋市、區、街的信息網絡;欠發達地區要建立起城市中心網絡,並努力向基層延伸。定點城市要建立殘疾人求職、招聘信息網絡數據庫,並負責向上級網絡提供數據。

積極推進政務信息公開與信息資源共享,充分開發利用殘聯信息資源。中國殘聯規劃制定綜合信息管理系統整體框架、管理目錄和管理辦法,承建全國殘聯綜合信息管理系統;各省殘聯負責本省的綜合信息管理工作,落實相關信息的收集、整理與發佈。

建立殘聯繫統互聯網網站建設指標體系,規範各級殘聯互聯網網站建設,豐富網站信息內容,增強網站服務功能;加強各級殘聯互聯網網站的自身宣傳與推廣,增強網站與媒體的合作與聯繫。

省級殘聯要建立一支熟悉殘聯業務、具備統計上崗資格、熟練掌握計算機操作技能的專業統計隊伍;地市和縣級殘聯要在綜合部門至少配備一名專(兼)職統計人員從事基層統計工作,統計人員要加強統計分析能力的培養,提高統計工作水平,配合殘聯重點業務開展專項課題研究,做好統計輔助決策服務工作。

中國殘聯負責制定基層統計臺帳指標和基層統計臺帳制度,開發統計臺帳管理軟件,逐步實現盛地(市)和有條件的縣級殘聯統計臺帳電子化管理,條件不成熟的縣級殘聯首先實現紙介質統計臺帳並逐步過渡;各省殘聯要加強統計部門的管理職能, 健全基層統計管理制度,按照統一部署,組織實施本省基層統計臺帳的建設,定期做好培訓、檢查、監督、管理工作,提高統計數據的準確性和真實性。

積極推動信息無障礙技術規範和技術標準的制定,協調國內外相關單位和技術部門開展信息無障礙技術交流、業務研討、產品及其它計算機輔助設備的考察、研發、推廣等,爲政府部門制定相關政策和標準提供參考依據。

四、經費

1.中央經費:用於殘疾人事業信息化建設規範的制定;全國殘聯繫統廣域網、信息平臺的基礎性建設與維護;省級以上殘聯信息、統計人員的培訓;中國殘聯互聯網網站的建設與宣傳;信息化建設相關課題的研究;信息、統計資料的編輯及應用軟件的開發等。

2.地方經費:各級殘聯要將信息化建設納入當地政府發展規劃,設立專項經費,用於本地網絡平臺和網站的基礎性建設,以及數據庫的維護、基層統計工作和信息、統計人員的培訓等。

五、檢查及總結

1.各地須根據殘疾人事業信息化建設""實施方案,結合本地實際制定具體發展規劃。

2.各省殘聯要根據統一規劃,協同建設的原則,配合各項業務,紮實推進電子政務與應用,做好年度檢查與評估。

3.按照中國殘疾人事業各項統計報表的總體要求,上報統計數據。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4

爲了全面推進學校教育、教學及管理的信息化建設,進一步提升廣大師生的信息素養和駕御信息技術的能力,提高學校教育信息化的應用水平和效能,錘鍊學校信息化辦學特色, 在全體教職員工的共同努力下,爭取學校信息化工作有新的跨越,特制定學校信息化建設發展規劃:

一、指導思想

學校信息化的一個重要領域是信息技術與課程整合,儘管課堂教學存在着一些與生俱來的不足與缺陷。但是,就目前而言,課堂教學,或者說有意義的接受學習仍然是學校教學活動的主要方式,學生通過學校的正規課程的學習獲得必要的知識和能力是學生髮展的主渠道,因此我們將積極探索學校正規課程與信息技術有效整合的作用,同時也將研究學生活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新領域。

二、主要任務

1、改善校園信息化環境,重點在網絡的管理與維護。加強班級多媒體設備的管理與使用;辦公室計算機、打印機的使用,培養教師對信息化設備的規範使用及信息化的意識,逐步提升校園信息化環境。

2、建立一個學校的教育資源平臺,把現網站的教育、教學、科研資源重建整理,逐步充實教學資源。

3、及時更新學校數網站。改善目前學校網站信息更新慢的狀況,

嘗試在年級和學科中培養一批老師及學生在統一協調指導下,對網站相關模塊的信息更新,加快更新頻率。

4、建設校長管理平臺,通過相應的管理模塊,實現學校各管理部門利用網站後臺管理,及時發佈、更新學校各類管理信息。

5、充分發揮網絡優勢,完善教師網站“我的空間”,建設具有校本特色的網上交流平臺,提高教育效益。

6、加強對現代教育技術手段進行教育教學的研究,探索信息技術與學科課程的有效整合,創建學習環境和能充分體現學生主體作用的學習方式。

三、基本目標

1、加大硬件投入,完善校園網站,更新添置辦公設備。

2、加強軟件建設。豐富改進學校主頁並定期更新,使學校網站形成較爲豐富,具有自身特色。

3、加強應用,服務教學。發揮信息技術在學校管理中的作用,加快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的整合,開展網絡環境下學生自主學習的實踐研究,提高學生的數字化技能。

四、網絡管理

1、 加強對校園網絡管理工作,完善規章制度。

2、學校經常對師生加強網絡安全教育,確保校園網網絡運行高效、有序。

五、繼續加強校園網絡的管理與維護,更新學校現有網站

學校網站經過幾年的積累,取得了很好的展示自我的'效果,但在一些方面也存在着問題。本學期將進一步在學校網站如何做深,以及特色平臺如何進一步完善等方面,聽取意見,進行修改。

六、協助學校各部門開展與信息技術整合的各項活動,推進學校信息化進程

協助各部門開展具有部門特色,適合學生個性發展的整合活動。學校各部門的任何活動,其實都是部門間相互協作的一個過程,絕對不是獨立的分支,任何一個活動都涉及到學校的方方面面。一次成功的活動,其實就是學校各部門間相互默契配合的體現。信息室在整個活動中應該積極地參謀,指導部門負責人合理選用信息技術,充分恰當體現學校的信息技術特色,全面推進學校的信息化進程。

殷澗鎮中心國小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5

隨着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完善,國小的信息化教學的配置日趨合理。作爲學校的信息技術教師,爲了該如何有效地處理和應對信息化教學中出現的各種繁雜的事務,爲了如何提高信息化教學的效率和效果解決以上問題,一個很重要的的手段,就是靠先進的信息化管理系統。教育信息化包括:教育教學信息化和校園管理信息化。其主要內容包括:校園管理信息系統(校園教學基礎教育平臺)、辦公自動化、課務數據處理、教學資源共享、電子郵件、internet的使用等功能。那麼如何進行國小校園信息化規劃和網絡系統建設呢?我將結合本人所在學校的情況做一些分析。

一、硬件建設

(一) 配合學校教育基礎教育平臺,互聯網教學資源,家長網校等資源,預期給每個辦公室配發一臺電腦。

1、開放性網絡系統是學校信息化所必需的基礎平臺。

爲了實現整個學校的計算機互連和資源共享,網絡系統必須採用基於internet開放式體系結構。開放性好的網絡系統可以讓學校自由選擇網絡產品,能保證系統之間的可連接性、相互可操作性,保證系統的可擴充性和設備的互換性,使得學校在應用和設備上的投資得到最大程度的保護。

2、先進性和可靠性原則

爲了及時、迅速地處理網絡上傳送的各類數據、網絡系統必須具備數據高速傳輸和處理能力,提供足夠的帶寬,保證較高的吞吐量,因此網絡必須具有一定的先進性。計算機網絡要想發揮出它的作用,必須有建立在它之上的應用系統。這裏有一個非常形象的比喻:網絡就象路,而應用系統就象車,只修路但沒車跑,路也不能發揮它的作用。這必須跟據學校的實際情況,選擇恰當的應用系統。

學校的教育教學中數據信息的發生是不定時的,要求網絡系統必須長時間的運行。強調培訓:老師是校園網的使用者,老師的計算機應用水平直接決定了校園網使用情況。培訓一定注重實效,而不能走過場。培訓計劃要科學合理,注意老師的反饋。

3、安全性和可擴充原則

在校園網絡中,因爲有大量學生的學籍信息和家長情況,所以,網絡的安全性尤其重要。爲了確保網絡上數據傳輸的安全、正確,必須採用多種方式,提供多個層次的訪問控制。

4.標準化原則

關於教師辦公室電腦使用與管理的規定爲滿足.

教師教育教學工作與教科研工作需要,提高教師現代教育技術應用水平和能力,經研究決定,對教師辦公室配備電腦。爲充分發揮其作用,用好、管好電腦,特作如下規定。

(1)電腦是學校貴重的教育教學設備,辦公室的每位教師都有義務和責任維護其良好的工作狀態,各辦公室的負責人是本辦公室電腦的第一責任人,要全面負責。每天早上要及時瀏覽學校主頁,重點關注“本週工作”和“學校公告”欄目。

(2)計算機內不得裝有遊戲程序,電腦主要用於教育教學工作,工作時間內使用電腦不準做與此無關的事情。禁止上網聊天,禁止訪問黃色、反動等不良網站,禁止玩電腦遊戲,禁止觀看與教育教學工作無關的光盤影視和網上影視,禁止教師子女使用學校電腦。以上情況,發現一次扣款10元,並納入考覈之中,違反法律法規的要追究有關人員的法律責任。

(3)教師使用電腦要嚴格按操作要求進行。不準刪除、改名、移動系統文件和他人有用的文件,不準使用帶有病毒的軟盤、光盤、u盤,不準私自對計算機進行開箱拆裝。堅決禁止使用中熱插拔內外設備(包括插拔電源開關機)。凡違反操作規程,不按規定要求操作,造成硬、軟件損壞,給學校、教師造成損失的,除照價賠償外,視情節輕重給予必要的處罰。

(4)各辦公室電腦管理員(室長)應做好查、殺毒工作,每個星期至少查毒一次,電腦使用中如發現不正常現象,應及時向站長反映,以便及時解決問題。

(5)需保存的信息,保存在c盤外的其他硬盤,重要信息還應進行備份,以免電腦壞時所有的資料都丟失。同一辦公室的教師應互相協作、互相幫助,既充分使用好電腦,又共同提高電腦應用操作水平。

(6)原則上禁止教師使用他人辦公室的電腦,有特殊情況,必須徵得他人辦公室負責人的同意。對我校重要的數據資料、軟件及網絡設置等做好保密工作,禁止外泄。未經校長室同意,外來人員不得使用本單位的電腦及網絡設備。

(7)教師下班離開辦公室,應將電腦的電源關閉、門窗關好。如因管理不善,導致電腦零配件、電腦整機丟失的,責任由使用、管理電腦的辦公室承擔,承擔的賠償費由校長室決定,由辦公室負責人與本辦公室的教師協商解決。

(8)網管人員應經常檢查辦公室的電腦使用情況,負責電腦的安全使用、電子郵件管理、防病毒管理、上網管理、軟件系統進行維護等,發現問題及時糾正。

(9)總務處負責對學校所有電腦、設備進行登記、造冊備案和維修。

(10)各部門應定期對計算機及相關設備進行清潔,並做好防曬、防水、防塵和防震工作。

(二)校園網絡線路建設,把原有的服務器改換可網管路由器控制。(屏蔽遊戲qq等)

(三)學校學生機房電腦管理方案和教學軟件的更新方案,使機房信息教學更完善和有序化。

(1)更換學生機房多媒體教學管理軟件(用聯想傳奇軟件進行課務教學)

(2)學校計算機機房學生使用管理制度。

1、學生上機必須穿鞋套有秩序地進入機房,嚴禁大聲喧譁、跑動,以保證安靜良好學習環境。

2、爲了保證機房的安全和衛生,學生上機不得將食品、飲料、水杯等帶入機房。

3、上機需按指定位置入座。使用前先檢查設備完好情況,若發現設備故障,應及時向老師報告情況。

4、正確開關機。在操作過程中不得隨便或頻繁開關機。如遇死機可採用熱啓動或系統復位方式重新啓動系統。迫不得已關機後需至少半分鐘後纔可開機。

5、文明操作,嚴禁隨便拔插各類插頭;嚴禁用力擊打鍵盤;嚴禁在驅動器紅燈亮時作插取盤操作;學生上機應使用學校提供統一管理的軟盤,嚴禁私自攜帶各種磁盤及u盤、mp3等移動存儲設備進入機房並上機操作,以防病毒侵入。對違反操作規程引起的設備損壞,要按原價賠償。

6、操作完成後應正常退出所使用的軟件,正確關閉計算機。將耳機、鍵盤、鼠標、椅子等放置歸位,認真填寫設備記錄後,方可離開。

7、愛護機房設備,不得亂塗亂寫亂畫或故意損壞。

8、對違法上述規定者,進行批評教育,責令作書面檢查,屢教不改者學校將予以嚴肅處理。

(四) 創建數碼互動多媒體教室.爲了加快教學信息化的建設,實現教學的互動性,將引入電子白板的進行教學。

以電子互動白板產品爲核心將計算機、投影機、影碟機、音響等系統有機的結合起來,利用圖形、影像、文字、聲音、肢體等語言方式,實現動態過程教學。激發學生的興趣,加深學生的領會理解,教師可利用課件講解,任意圈點重點,可以事先準備課程,節省備課和板書時間;隨時調用圖片,演示,使講課內容更形象化,理精彩,透過肢體語言強調講解,教師在板面上直接控制電腦,白板在中間位置,兼顧兩側同學的觀看,複習時,可當天講課內容任意翻回、記錄、拷貝。提高老師的課堂教學效率。

1、數字化:通過電子白板全部在計算機上進行教學,實現對教學信息最有效的組織與管理,使信息技術成爲促進學生學習的認知工具,利與知識的獲取與保持!

2、互動化:在白板上書寫、註釋並操控計算機,實現人機對話,進行動態過程教學,並可通過網絡實現真正的遠程互動教學。

二、軟件建設

(一) 學校教育基礎平臺資源要不停的更新和補充,讓每個辦公室利用學校教育基礎平臺(學校網內)辦公效率化。

1.教學資源要由站長更新,建立學校數字圖書館,方便老師在校內網中找到教學資料。

2.學生的學籍管理更新權限要下發各班主任那裏。

3.老師的檔案管理權限下發到校長室那裏進行更新和管理。

(二) 校園網站管理和建設

校園網站管理:

1、學校通告,學校新聞,學校簡介,榮譽看臺欄目的資源更新權限是由校長室和站長來進行。

2、光榮升旗手和雛鷹展翅欄目更新權限是由大隊部負責。

3、教育科研欄目的權限是由教務處進行更新負責。

4、教海探航的是由學校每個老師來更新和上傳自己的教學體會,教學論文,備課教案,試卷共享等資源。

5、教學資源是分各個科室來負責:數學組,語文組,英語組,和綜合組教研組長來負責。

6、所有後臺技術支持和維護由站長來負責。

校園網站要進一步建設和完善:

1、在3月底開通個班級主頁和班級論壇。班級主頁的維護由班主任和班級信息課代表來支持負責。

2、校園bolg:教師bolg在三月底進行實驗開通,每個老師建立自己的bolg,進行網上資源共享。技術支持培訓由站長來負責。學生的bole是由自己來建立。所有的bolg的內容是由校長和站長審查纔可以通過。

三、在三月底向家長進行學校網站公佈,讓家長利用學校的站及時瞭解學校的教學教務等活動。將學校的網站和家長互動起來。

四、學校的網絡規劃和建設都由校長總負責和審覈通過。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6

隨着信息時代的到來,信息技術已成爲當代最具潛力的生產力,信息資源已成爲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戰略資源,信息化水平也已成爲一個地區和城市現代化程度的重要標誌。作爲社會信息化的一個主要組成部分,學校信息化建設必須進一步加快工作步伐。爲明確我校信息化建設任務,有計劃、有步驟、有重點地開展學校信息化工作,根據我校實際,特制定本方案。

一、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

我校信息化建設的總體目標是:堅持“統籌兼顧、分步實施;統一平臺、資源共享;統一管理、安全保密”的原則,以整合利用現有網絡信息資源和不斷完善系統服務功能爲重點,儘快建成具有先進水平的信息基礎設施,建成集信息開發、應用、建設、管理與服務一體化,全校上下貫通、運轉協調、便捷高效的比較完整的信息化體系。

二、信息化建設的主要任務

1.進一步加大信息技術教育力度。一個學校的信息化水平受制於掌握信息技術的程度。應確保學生都掌握基本的計算機操作技能,並逐步轉變觀念,樹立培養學生信息素養的觀念。使信息技術爲學生學習服務,爲學生髮展服務。重點做好以下幾項具體工作:

①高度重視信息技術教育、教學,②加強信息技術培訓輔導工作,不斷積累輔導經驗。

③開展學生電腦小製作活動,每學年開展班級網頁製作比賽、電腦設計比賽,爭取在各級比賽中取得較突出的成績。

④組織成立“電腦興趣小組”,做到有輔導老師,有活動安排,提高學生參與信息技術學習的熱情。

2.努力建設一支信息化的教職工隊伍。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一個學校信息化水平的重要標誌,努力建設一支掌握現代教育技術的師資隊伍是學校信息化建設的中心。應深入調查與研究,探索更爲有效的培訓方式,重點應立足“以用促學”的方針,分層次、有步驟地開展信息技術培訓工作。爲此應努力開展以下幾項工作:以中級考試爲切入點,長期堅持對教師進行信息技術全員培訓。逐步改變培訓的方式,提高校園網在培訓方面的作用,爲教師提供更多的自主學習機會;同時逐步更新培訓內容,在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礎上,面向全體教師開展網絡安全和病毒防護、學校管理系統應用的培訓。

3.加大力度建設學校的資源庫及其平臺。建設“數字化校園”的基礎工程是教育資源的數字化。爲此,建設一個資源充足、種類齊全、使用方便的校本資源庫是重中之重。經過幾年的努力,學校的資源庫建設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但仍然存在一些問題,主要是資源種類與學校教學實際不相適應,資源內容沒有校本化、管理無序,可利用性較小,使用效率較低,不能真正實現資源庫本應發揮的效用。

三、信息化建設主要工作:

1、加強管理,注重調查研究,徵求廣大教師的意見,特別是應着重研究校本資源的`目錄結構,構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資源庫系統。目前應加大工作力度,爭取在半年內完成原有的資源庫的結構調整。

2、應逐步開展案例、課例庫建設,應着重理清現有的各類文本資源、課件資源、音像資源的管理目錄,在此基礎上新增案例、課例庫。目前,我校的校本視頻資源非常缺乏,應着力開展此項工作。

3、着重資源庫與教師的接口、平臺建設,以實用、易用爲原則,做到每一類資源都有相應的用戶界面。着重加強校內資源“點對點傳輸”研究與建設,爭取在兩年內完成此項工作。

4、應進一步加強資源庫使用的培訓,做到人人會用資源庫,天天使用資源庫,真正發揮資源庫的效用。

5、深入開展調查、研究,精心設計,逐步建設學生學習資源庫、學生自主學習網上討論區、學生網上社區。

6、加強學校網絡系統的管理和建設工作。校園網不僅包括硬件設施,還包括所有的用戶界面。在加強硬件管理和資源庫建設的同時應着力建設用戶平臺。最終應以學校主頁爲軸心逐步建成對外宣傳界面、校內資源庫系統、在線教學系統、德育系統、行政辦公系統等子系統羣。近期內重點做好以下準備工作。

①硬件層面:應加強管理,及時監控,確保學校網絡系統的安全、順暢運行,爲廣大師生工作、學習服務。

②軟件層面:加強學校主頁建設,確保學校主頁擁有兩個基本功能:一是對外宣傳,一是爲擴充各個子系統作相應的準備。

③逐步開展各教研組、部門的網頁建設;給有興趣的教師以適當的培訓,大力提倡教師建設個人主頁。

爭取在兩年內,完成教研組、部門主頁建設,兩年內有三到五個的教師主頁。逐步建設學校行政辦公管理系統。行政辦公管理系統的核心是實現無紙化辦公,力爭用一到兩年的時間使全校的信息化應用水平上個新臺階。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7

根據學校20xx學年工作意見,緊緊圍繞國家改革示範校建設工作要求,以數字化校園項目建設爲重點,不斷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積極營造校園教育信息化新環境,以信息化建設帶動學校教育的現代化和優質化,爲打響學在長興的品牌作出應有的貢獻。

工作目標及措施:

一、抓實開展數字化校園建設

圍繞國家示範校數字化校園建設要求,逐步啓動四大基礎設施建設任務,爲學校教育教學和管理提供服務。

1、實施校園網基礎設施擴容。

在學校現有網絡、數字化設備的基礎上,構建千兆寬帶的主幹網絡,建設一個安全可靠的局域網。採用有線網和無線網相結合,覆蓋校園每個角落。

2、啓動數據資源平臺基礎建設和仿真軟件應用系統基礎建設。

協助教務部門,開展校園遠程教學系統、學校資源庫系統、仿真軟件應用系統基礎設施建設,爲師生教學、學習和專業發展提供服務。

3、進行校園公共服務平臺基礎建設,逐步建成集OA系統人事、教學、學生等爲一體的校園信息管理系統,滿足校園辦公自動化,提高管理效率。

二、進一步規範校園信息化管理

1、加強信息化管理隊伍建設,組織信息化管理人員積極參加各種培訓和技能提升活動,不斷提高工作責任心和服務水平,建立一支技術素質硬、服務意識強的技術隊伍,全面紮實完成信息化管理各項工作。

2、完成校園監控系統的安裝,積極健全和完善信息安全、監控、安全保護等規章制度,使信息中心的內部管理進一步制度化、規範化,杜絕網絡信息安全隱患,確保網絡暢通,更好地服務於我校的教育教學工作。

3、加大了對信息技術設備和網站建設的管理力度,進一步做好信息中心常規管理工作,分工合作,責任到人,提高管理效率。

對信息技術設備堅持定期檢查,做好計算機機房和電子閱覽室(綠色網吧)的維護和管理,及時更新網站內容,對信息技術設備的故障,做到隨報隨修,保證學校信息化設備正常運行。

4、完成教室多媒體的安裝和教師多媒體技術的.培訓。

積極配合各部門的工作,做好公開課課件製作、大學聯考報名、志願報錄等技術支持工作信,對科室部門及教師在網絡操作和多媒體教學中碰到的問題做好耐心指導。

5、積極配合學校校園文化建設,充分利用網絡優勢,開展學校文化宣傳,及時公佈信息,爲學校形象宣傳服務。

6、加強藝術館、電子屏的日常管理工作,配合落實好每一次的活動,並搞好衛生和服務工作。

爲學校各項創建開展宣傳。

三、加強信息宣傳工作。

及時製作學校宣傳展板、更新宣傳櫥窗;積極組建學校通訊員隊伍,撰寫各類宣傳報道,向外報送,爲各類報刊雜誌的學校形象宣傳採集、撰寫、整理各類文字和圖片材料,圓滿完成縣教育局完成的外宣任務,擴大學校影響力。

四、密切上級業務聯繫。

加強與縣教育局教育技術中心、組宣科等部門的聯繫,取得上級部門的工作支持,以促進我校教育信息化各項工作的進一步發展。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8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瞭解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掌握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存儲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

過程與方法:通過學生分組討論、講述親歷,共同體驗信息獲取的過程、經歷、經驗,教師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作一定的總結。

情感態度與價值:用切合實際的親歷,引導學生深入理解獲取信息的相關內容,並教育學生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部分,要做到“君子愛財,取之有到”。

二、內容分析

本節內容是教育科學出版社出版的《信息技術基礎》的第二章第一節內容,是整本書的基礎理論知識部分,爲以後更好的學習本冊書奠定基礎。本節內容的重點在於如何讓學生靈活掌握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並熟練地應用於日常生活學習當中。計劃授課課時爲1學時。

三、學生分析

授課對象爲高一年級的學生,他們大多數在上國中的時候已經學過《信息技術基礎》,並且很多同學家裏也都有電腦,對於計算機的基本功能操作的水平還是可以的。並且本書的第一章已經介紹過了關於信息的相關知識,爲本章節的學習也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加上同學們對本章節內容又十分感興趣,基礎知識掌握的也很紮實,所以教師在授課過程中可以按照計劃進行。

四、教學方法

講授法、討論法

五、教學重點:

信息獲取過程的分析和確定信息獲取方案

六、教學難點:

同教學重點

七、教學過程

複習:

1、五次信息技術革命

2、信息技術的發展趨勢(人性化、大衆化)

導入新課

一、從書中小故事引入,如何有效的獲取信息。

二、從一個簡單的例子來分析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P13

1、郊遊 需要獲取週日郊區的天氣信息(定位信息需求)

2、比較各種獲取天氣信息的渠道(電視、報紙、電話、網絡等) 選擇121信息臺(選擇信息來源)

3、撥打121電話查詢第二天的天氣(確定信息獲取方法獲取信息)

4、評價信息的過程。

三、剖析信息獲取的各個環節

①定位信息需求(準確),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信息的時間範圍

信息的地域範圍

信息的內容範圍

即:獲取什麼時間什麼地點的什麼樣的信息

②選擇信息來源P15表

文獻型信息源

口頭型信息源

電子型信息源

實物型信息源

比較各種信息來源的類型,例子,優缺點。對信息來源進一步細分。

③確定信息獲取方法

信息來源不同,獲取的方法也不同

問題的現場調查可以採用觀察法,問卷調查法,訪談法……

去圖書館借書可以利用圖書分類查找,卡片式的檢索方法查找,計算機檢索……

④評價信息

評價的依據:信息的數量和質量、適用性、載體形式、可信度、時效性等。不成功:調整過程重新獲取信息。

實踐:

1、 分析一個比較複雜的例子P14獲取奧運知識信息的各個環節。

2、 檢查上節課留下的問題:有關“虛擬現實技術”、“語音技術”、“智能代理技術”等的相關資料。

綜合實踐:

實踐1:

以“我要自己裝電腦”作爲範例,描述整個信息獲取的過程。

獲取不超過5000元個人電腦的配置信息

圍繞信息獲取過程,從各個環節的具體要素分析入手,呈現信息獲取的一般過程示意圖。

實踐2:

國慶長假快到了,大家可能有機會外出旅遊了。請根據興趣,完成一個5~7天的“國慶外出旅行計劃”的設計。

請做出一個詳盡的計劃,包括整條線路的時間、地點、住宿、花費,並說明這個計劃的設計理由及旅遊將達到的效果。

教學反思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9

一、指導思想

致力於緊貼一線課程和教學難題,同步乃至超前解決教學實際問題,實現網絡教研和遠程研修的有機結合及常態化,有效化解工學矛盾和研修脫離實際的問題,更好地促進教師專業成長和教育教學質量的提高。依託省、市(縣)級教研力量,通過網絡課堂呈現,組織教師圍繞課堂教學開展討論和研究,增強學校集體備課和交流研討的力度,擴大學校的教研活動功能和影響,加強區域學校學科同行之間的交流,最終達到全面提高學科教育教學質量。

二、工作目標

1.探索教師網絡研修與教研工作的常態化;

2.探索學校參與網絡研修的工作模式;

3.促進學校教研組教研工作的常態化;

4.培養絡教研核心團隊,促進教師專業專長。

三、項目組織

1.市縣學科指導小組

組長:蔡x(xx中學)副組長:王(僑中)

2.學校學科實驗組

①xx中學項目小組

項目組長:計

②文西中學項目小組

項目組長:曾

③龍樓中學項目小組

項目組長:符x

四、研修流程

(一)研修流程設想

分三步走:課程團隊提出問題——實驗學校落實研討、探索——課程團隊組織研討、總結。

1、課程團隊提出問題

擬定若干教學問題,讓學校選一個問題進行教學實踐研討、探索。

2、實驗學校研討

就某一問題如何進行教學,科組選定一個課例進行備課、上課,研究、探索解決這一問題的辦法和模式。科組共同備課、磨課、評課,並跟蹤錄像,記錄文字資料,上傳市縣教研網(與省學科教研博客頻道鏈接),供同行觀摩、研討。

3、實驗探索總結

課程團隊專家跟蹤備課、上課、評課,並做出指導;網上組織研討;撰寫實驗總結(實驗小組總結、學校總結、課程團隊總評)。

(二)研修操作設想

1、實驗時間

一學期安排8個周,進行具體的課堂教學問題的研討、探索。考慮期會考和期末考、節假日及學校相關教育教學活動,時間不宜定得過緊。具體爲哪8個周,學校自定。

2、實驗內容

8個周,實驗學校的實驗科組要完成包括:確定研討的教學問題,選定實驗執教教師,集體備課、磨課,實驗教師上課,集體評課,小結反思,再集體備課、磨課,實驗教師再上課,集體再評課,實驗小組總結,學校實驗總結等。

另外,在實驗過程中,如果教師有了新體會或新發現,也應該及時記錄下來,作爲後階段的實驗研討問題資源。

3、實驗操作

市縣課程團隊作專業指導,學校組織實驗科組進行具體的實踐、探索、總結。實驗操作的主體是學校,是實驗科組,是每一位參與教師。要努力做到:規範學科教研活動形式,提高集體備課有效性,促進學科教師經驗分享。

4、實驗設備

各校要爭取備齊電腦網絡、攝像機、照像機等實驗設備。

5、實驗評價

實行三級評價:實驗科組自評、學校實驗總結、課程團隊總評。

6、實驗協同

xx中學、文西中學、龍樓中學三校要加強聯繫,學科組要多溝通。三所學校可以選相同的問題進行異地研討、探索,也可以是各校自主選題,利用網絡平臺進行同行交流,形成區域內的協同研修氛圍。

7、實驗管理

市協同研修項目辦公室負責全面管理工作。市學科指導小組負責專業指導,學校實驗小組具體實施實驗教學探索。

市協同研修辦公室將利用中學教研室博客(9201)進行網上管理。各實驗學校要在學校博客上建立“協同研修實驗”欄目,與中學教研室的博客鏈接。

五、實驗計劃

(一)協同研修主題

時間

研修主題

負責實驗學校

9月

課堂教學目標的有效確立和達成

1、教學目標的制定

2、教學目標的達成

xx中學

講課人:吳多浩

時間:9月29日10:00—11:00

地點:張xx科學館一樓電腦室

10月

信息技術課堂上有效的教學方法

1、關於講授法

2、關於任務驅動法

3、其他

文西中學

講課人:曾

時間:10月11日

地點:學校電腦室

11月

信息技術課堂上教學活動的組織

1、關於分組活動

2、以個體爲單位

龍樓中學

講課人:符毅

時間:11月5日

地點:學校電腦室

12月

信息技術課堂上作業(任務)的佈置

1、大任務

2、小任務

3、教材上的作業與教師另外佈置的作業

學校信息化建設方案 篇10

信息技術課程由是計算機課程發展而來,隨着社會信息化的發展,信息素養日益成爲信息社會公民素養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信息技術教育已經超越了單純的計算機技術訓練階段,發展成爲與信息社會人才需求相適應的信息素養教育。因此,高中信息技術課程的教學面臨着從內在理念到外在方法的全面轉型。要完成這一轉型,關鍵在於:一方面,要廣泛借鑑國內外信息技術課程短暫歷史中積累的教學經驗;另一方面,更需要每一位信息技術教師在認真研究課程特點的基礎上,加強理論學習,結合教學實際,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信息技術課集知識性和技能性於一體,具有工具性、綜合性和實踐性等學科特點,它作爲當前基礎教育改革鏈條中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實現創新教育的一塊堅實陣地。以下是我的一點教學心得:

一、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

良好的信息技術學習氛圍是有效教學的前提。學校和教師應努力創造條件,給學生營造好學習信息技術的大環境。一方面,要儘可能給學生提供學習所需的物質條件,大到校園的整體規劃,小到圖書館、機房和教室的建設,都要考慮到信息環境的營造;另一方面,更要以改善學生的學習方式、激發學生的探究性爲出發點,設計與學生的學習、生活相適應的信息文化環境。

其次,要營造好學生課堂學習的小環境,教師應在引導學生把握知識體系的基礎上,適當放手,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掌握技術工具的操作方法與應用技巧,在過程中認識和理解相關概念和原理,陶冶心性,形成健康人格;教師要做好指導和調控,有計劃地讓每個學生親歷與體驗需求分析、方案設計以及方案實施等解決問題的完整過程,鼓勵學生在過程中積極思維、大膽想象、勇於創新。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二、從教學方法方面入手

信息技術課是一門既有趣味又苦澀難學的學科,若是脫離實際講一些枯燥的理論知識,學生會覺得乏味,而且不容易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那麼,教學的成功與否,教學方法的選擇和使用是關鍵,選擇合適的教學方法,將對教師的教、學生的學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首先,可以學習、借鑑其他科目的成功經驗,根據教學需要恰當地採用講解、觀察、討論、參觀、實踐等方法,做到兼容幷蓄、取長補短。其次,可以吸收國內外信息技術教學的成功經驗,在繼承的基礎上大膽改革,探索新的教學方法與教學模式。

要從教學實際出發,根據不同的教學目標、內容、對象和條件等,靈活、恰當地選用教學方法,並善於將各種方法有機地結合起來。任何一種方法和模式的選擇和使用,都應該建立在深入理解其內涵的基礎上。譬如,“任務驅動”教學強調讓學生在密切聯繫學習、生活和社會實際的有意義的“任務”情境中,通過完成任務來學習知識、獲得技能、形成能力、內化性。因此,要正確認識任務驅動中“任務”的特定含義,使用中要堅持科學、適度、適當的原則,避免濫用和泛化;要注意任務的情境性、有意義性、可操作性;任務大小要適當、要求應具體,各任務之間還要相互聯繫,形成循序漸進的梯度,組成一個任務鏈,以便學生踏着任務的階梯去建構知識。

三、處理好教師、學生及教材的關係

首先,教師要關注學生的情感,以學生髮展爲本。現代社會的發展、課程改革的理念,要求現代課堂教學要建立新型的、平等的、和諧的師生關係,傳統教學中教師對學生居高臨下的訓導、灌輸,隨意擺佈的教學行爲應徹底屏棄。要確認學生是一個有一定生活經驗、認知基礎和解決問題能力的"會學"個體,是一個獨立構建個體。我們既要重視他的情感過程,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的思維過程。

其次,信息技術發展飛快,新技術新應用更新非常快。教材中所提到的軟件,市場上已有更新的版本;更好的軟件能使某一應用更方便、實現更好效果。在使用教材時,我們的教師不可能每一個軟件都能講到,因此應教會學生逐類旁通。另一方面具有創造性的教師應使課本上的知識"活"起來,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已有知識對教材進行科學的、藝術的處理。教材往往把知識以定論的形式直接呈現在學生的面前,學生看到的是思維的結果——教學結論,而看不到思維活動的過程。教師在使用教材,進行備課時,要認真感悟教材的編寫意圖,思考教材定論以外的"變數",在研究教材編寫意圖中找到教學目標,在"變數"中找到創新點。

再者,現在一個較普遍的現象是:信息技術教材,在發下來幾周後,有很多學生就基本上找不到這本書在哪了。這裏既是學生本身的原因,也有教材本身的原因,深層次來說還有信息技術學科自身的特殊性。在教學中可以安排一些要學生自己看書後進行相關操作的內容,我個人認爲,要讓學生學會看書看幫助,以後學生的計算機知識更過的是要他們自己通過書籍,資料,在線幫助等獲取。因此,老師的引導還是必要的,教材的引導也是必要的,當學生年齡到了一定的時候,而且知識水平也已經有一定基礎的時候,我們纔去引導學生通過看書、看幫助等途徑來獲得新知,這才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徵。

四、關注基礎水平和認知特點差異。

鼓勵個性化發展“一切爲了學生的發展”是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核心理念,關注學生、關組學生的發展是這一理念的具體體現。信息技術課程同樣要以學生髮展爲出發點,瞭解學生的不同特點,以更好地促進學生的個人發展。

學生在信息技術學習的過程中往往分化很快,再加上起點水平參差不齊,會給教學帶來諸多不便。教師應該在教學中充分了解學生已有的信息技術學習水平,關注學生的學習特點、個性發展需求等方面的差異,靈活設計與組織教學活動。

教師可以通過設立多級學習目標和多樣的學習方式,讓不同的學生都能根據自己的實際需要選擇到合適的內容;教師還應給學生提供多樣化的自主探索空間,鼓勵不同意見和創造性思路的迸發,鼓勵多樣化的問題解決方式和方法。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能力差異、水平差異針對性地實施分層次教學;對於基礎較差的學生,可以採用補課的方法爲其奠定必要的基礎,消除他們對信息技術的神祕感,增強其學習的信心;也可以採用夥伴教學的方法,變學生的個體差異爲資源,讓學生在參與合作中互相學習並充分發揮自己的長處,協同完成學習任務;對於少數冒尖的學生,給予專門輔導,使其吃飽吃好,早日成才。

五、培養學生對信息技術發展的適應能力

信息技術領域寬泛,發展日新月異,光靠學校的有限學習是遠遠不夠的;從未來來看,信息技術不僅是學習的對象,更是信息時代公民進行終身學習不可或缺的工具和環境。因此,培養高中學生對不斷髮展、變化的信息技術的適應能力,既是當前教學的需要,也是培養信息時代公民的需要。

教師應在認識信息技術基本特徵、把握信息技術發展變化規律的基礎上,注重引導學生掌握具有廣泛遷移意義的知識和方法,使其在有效遷移發生的基礎上適應技術的變化。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總結和歸納不同工具平臺的使用方法、不同問題解決過程

的共通之處,引導學生藉助已有經驗,通過合理的探索,發展完成對新工具和新任務的適應,從而達到利用有效遷移的發生促進學生髮展的目的。

教師要引導學生學會自主合作學習。在給出任務之後,通過組織學生共同研討、分析任務,儘可能讓學生自己提出解決問題的步驟、策略與方法。還要引導學生對結果進行評價,使學生真正成爲學習的主人,從而增強對信息技術發展變化的適應能力。

教師還應引導學生將應用需求與發展變化相聯結,主動適應信息技術的發展。譬如,每一類新的工具都是爲解決某些特定問題而設計的,而這類工具的新版本或更新換代產品,都是爲滿足新的需求或提供更有效的方法而設計的

要引導學生在具體工具的使用中認識其優點、發現其不足並提出富有創造性的改進心得,養成主動地適應發展變化的習慣。

六、不斷提高信息技術課程老師的信息素養

中學信息技術課程不僅是一門新的學科,而且隨着信息社會和信息技術的不斷髮展,這門課程的教學內容、教學方法也在作相應的發展。所以,信息技術教師必須注意知識的更新,在教學過程中,不斷提出新的研究課題,進行科學研究,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和科學研究水平。中學信息技術教師肩負着信息技術教學和教學科研的任務。要完成這樣的任務,必須不斷地學習信息技術方面的知識,學習現代教育教學理論,豐富自己的信息知識,提高自己的信息素養,以適應中學信息技術教學的不斷髮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