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讀書計劃高中(精選20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W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

爲貫徹青島市教育局下發的“讀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師青島市中國小教師?十二五?讀書實踐工程”文件的精神(青教辦字[20__]14號),促進自我專業發展,結合學校活動主題“讀教育名著、做智慧教師”,具體讀書計劃如下。

一. 每年選讀6本教育名著作爲教師重點研讀書目。 (1)班主任

(2)樂在民主育人中

魏書生

(3)爲了自由呼吸的教育

李希貴 (4)走在行知路上

楊瑞清 (5)情境教育的詩篇

李吉林

(6)帕夫雷什中學

蘇霍姆林斯基 (7)吾國與吾民

林語堂

(8)教學勇氣——漫步教師心靈 帕爾默 (9)崔其升與杜郎口經驗

崔其升

(10)教學革命——蔡林森與先學後教蔡林森

(11)教師人文讀本

劉念

黃涌

二. 每年至少選讀20本推薦古今中外人文、科學與教育名著。 1 陶行知名篇精選 (教師版)方明編 2 家庭教育 陳鶴琴

3教育漫話

洛克 4愛的教育

亞米契斯

5第56號教室的奇蹟

艾斯奎斯

文史哲類

6論語新解

錢穆

7大學全集 曾子 (作者), 範勇毅 (註譯), 8中庸全集

子思 (作者)範勇毅 (註譯), 9弟子規

李毓秀(清)

10科學究竟是什麼(第3版) A.F.查爾默斯

11必要的張力:科學的傳統和變革論文選 托馬斯·庫恩 (Thomas ) 教育基本理論類

12教育新理念

袁振國

13教學哲學

張立昌 郝文武 14教育的使命與責任

肖川 15 學業不良心理學研究

沈烈敏

16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

內爾·諾 丁斯著 17教學機智——教育智慧的意蘊

馬克思·範梅南 18課堂中的皮格馬利翁—教師期望與學生智力發展

羅森塔爾 雅各布森 當代教育實踐探新索類

19 走在教育的邊緣

劉鐵芳 20我的教育苦旅

高萬祥

21 教育:非常痛,非常愛

王開東 22 跨越教育的教育思索

王榮華

23批判反思型教師ABC Stephen D. Brookfield 24格致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張志敏 25 局外生存-相遇在學校場域

馬維娜

26爲什麼是他們——來自名師的智慧

楊衛東

27“新基礎教育”論——關於當代中國學校變革的探究與認識

葉瀾 課程與教學類

28觀察:走近兒童的世界 Sheila Riddall-Leech 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 20__年1月

29改變教學的36部教育名著劉徽

30課堂密碼:對課堂教學的深度思考 周彬

31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

施良方

32靜悄悄的革命:創造活動合作反思的綜合學習課程

佐藤學 研究方法類

33做研究性教師

鮑傳友

34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

沈毅 崔允漷 35做自然主義研究-方法指南

大衛·A·歐蘭德森

36如何成爲質的研究者——質的研究方法的教與學

嚮明、林小英

三. 每學年至少撰寫5000字以上讀書筆記,用讀書學到的理論思想、觀點指導教育教學,根據所學所得,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學實際,寫出讀書心得體會6篇。 四.每年至少撰寫40篇教師讀書隨筆發表於我的《教師博客》。 五. 積極參加學校組織“讀書論壇交流”會,交流讀書體會,每 次交流都要做好學習筆記。

六. 每學期寫一篇《個人讀書計劃》和《個人讀書總結》。 七. 認真撰寫文章,向報刊雜誌投稿。

八. 讀書中伴隨讀書摘抄,爲以後積累資料。

九. 每週至少閱讀一種教育教學刊物;堅持每天讀書半小時以上。

十. 結合自己的學科和愛好讀其它的書籍,豐富知識。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2

教師作爲傳道授業解惑者,這種特殊的職業就決定了教師必須把讀書作爲一生中的頭等大事,作爲一名教師,在一定意義上說,讀書就意味着教育。學校就是一個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讀書的空間,而學生讀書的興趣與水平又直接受教師的讀書興趣與水平的影響。因此,教師的讀書不僅是學生讀書的前提,而且是整個教育的前提,把讀書活動融入到自己的教育教學工作當中,促進教學實踐與理論的結合與反思,提高師德素質和自身養。爲此我爲自己定下了以下的讀書計劃:

一、 指導思想:

以實施素質教育爲宗旨,以推進課程改革爲載體,以加強社會主義榮辱觀教育爲契機,以端正教育思想、豐富專業知識、提高專業技能爲重點,創建有效促進自身專業發展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自己的教書育人水平,不斷挑戰現實,爲推進素質教育作貢獻。通過讀書鍛鍊思維能力和對教育問題的批評性思考能力,努力轉變思想觀念、思維模式,進行教育創新;通過閱讀經典,豐富人生,讓生命在閱讀中更加精彩!

二、我的讀書目標:

1、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同時通過閱讀接觸更廣的課外知識,深化更多的學科內容 ,逐步養成多讀書,讀好書的習慣。

2、通過閱讀學習,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和教師職業觀,建立新型的師生關係,塑造良好的教師形象,通過閱讀使自己業務精良,進一步提升教師的理念,開闊教師的視野,積累教學經驗從而形成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

3、通過閱讀學習,豐富自身人文涵養,強化自身修養,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爲豐富多彩。

三、主要措施:

1、個人自學爲主,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閱讀有關書目,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習慣,勤於做讀書筆記,寫好心得體會。每天確保有時間讀書,讓讀書成爲自己的自覺行動,學習成爲自己的一種需要。

2、讀書活動做到“六個結合”:讀書與反思相結合,提倡帶着問題讀書,研究問題,解決問題;讀書與實踐相結合,學以致用,注重實效;讀書與校本教研相結合,切實化解實踐中的難題;個人閱讀與集中學習相結合,廣泛交流,相互啓發,共同提高;讀書與課改相結合,理解新課程,融入新課程,實施新課程;讀書與不斷解放思想相結合,提高認識,創新工作思路。

3、讀書活動與課堂教學相結合。要用現代教育思想指導教育教學工作實踐,緊緊圍繞學生髮展和學生需求這個中心,爲學生的發展提供開放的空間。邊學習教育理論,轉變教育觀念,及時認真地進行教學反思,真正做到“讀”有所悟,“悟”有所用,“用”有所得。

4、充分利用網絡,進行網上閱讀,瞭解、把握教育教學的信息和動態。

5、堅持讀書與反思相結合,帶着問題讀書,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潛心寫好讀書心得。堅持讀書與課程改革相結合,充分理解新課程,在課堂教學中融入新課程理念,實施新課程。

四、讀書安排:

1、經典閱讀:《名師怎樣備課》。

2、選讀書目:《馬列主義》。

讀書,能夠改變教師的精神、氣質和品性。讀書,能夠使教師不斷增長專業智慧,能使自己的教學閃耀出敏捷睿智的光彩,充盈着創造的活力和快樂。讀書,能夠改變教師的人生,而且能促使教師去不斷地思考教學工作、生活、生命,從而實現自我人生層次的提升和生命的昇華。魯迅說:“時間就像海綿裏的水,只要願擠,總還是有的。”我想,每天擠出時間堅持讀書。我的讀書口號是:讓閱讀成爲一種習慣。相信通過努力,書中的陽光會照亮我的心靈,指引我前進的道路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3

讀書使人明智,讀書使人聰慧,讀書使人高尚,讀書使人文明,讀書使人昌理,讀書使人善辯。爲了促進教學實踐與理論的結合,提高自己的政治、業務水平和師德修養,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行爲更能符合時代的要求,以滿足學校教育教學工作的需要,讀書不僅是滿足自己的精神需要,不斷充實自己,也能通過這樣的途徑學習他人的先進經驗,讓自己能更加勝任教育教學工作。特制定如下的讀書計劃。

一、讀書目標:

1、知識提高:讓自己成爲更富內涵的教師。

2、思想提高:在讀書中提高自己的思想境界。

二、讀書宗旨:

讓閱讀成爲生活的習慣。

三、讀書內容:

四、主要措施:

1、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各項讀書活動。

教師讀書之後重要的是形成自己的“想法”並轉化爲“做法”,將教師個人化的教育想法稱爲“教師的信念”。有了“教師的信念”之後,“教師的行動”將隨之發生改變。我希望通過我的讀書實踐,能大面積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科研能力和運用理論處理教學實際問題能力,提高人文素養,培養完善的讀書人格,成爲有知識、更有文化底蘊的優秀教師。

2、以自學爲主,在課外和休息日主動學習、摘錄。

經典閱讀《肖川的教育理念》《給教師的100條新建議》《陶行知教育名篇》,構成自己的“三本書”。在前階段,重點閱讀學校選擇的“三本書”。以及在下個階段任意選擇一本書重點閱讀,同時泛讀剩下的其他推薦書。

3、主動與同事交流,討論讀書體會心得。

讀書內容將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的原則,與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先讀、精讀,政治理論、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選讀、略讀、速讀。

4、把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讓自己的專業不斷提高。

最後,我想說:天下風光在讀書。“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長度,但可以改變人生的寬度。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可以改變人的終點。”培根說:“讀書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成才”。通過讀書,使我們的人生便得豐富多彩,不被社會所淘汰,我們應把讀書作爲今天的選擇,讓我們自己打開書本,打開自己的成長之門,走向人生髮展的最高境界!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4

教師讀書是一項教師終身教育的工程,是教師獲得精神成長的有益途徑,是教師專業化發展的孵化器,是學校教育的一道清新美麗的風景。做爲一名教師,更要與書爲伴,與書爲友,讓書籍成爲自己師德修養的益友,成爲自己業務理論水平提高的良師,學習他人的經驗,豐富自己的精神,讀書是一件幸福愉悅的事情。爲了提高自己的理論修養和業務水平,適應新時代教育教學的要求,更好地實施素質教育,勝任教育教學要求,特制訂讀書計劃如下:

一、讀書目標:

1、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活動,豐富自身個人文涵養,強化自身修養,使自己的精神世界變得更爲豐富多彩。

2、通過學習教育經典理論,使自己業務精良,勝任新課程教學,成爲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國小教師。

3、通過讀書,轉變教育觀念,提高教育教學能力,教育創新能力和教育科研能力。

4、通過讀書,使自己業務精良,勝任新課程教學,成爲符合素質教育要求的充滿生機活力的國小教師。

二、閱讀書目:

1、重要講話讀本

2、學黨章黨規學系列講話 3. 《中國共產黨章程》 4.《中國共產黨廉潔自律準則》5.《中國共產黨紀律處分條例》《中國共產黨黨員權利保障條例》

三、完成目標保障措施:

1、堅持做到每天讀書學習一小時,以書爲友,充實思想。

2、讀書過程中記下自己的觀點和看法,堅持每月至少撰寫一篇讀書心得。

3、堅持做好讀書筆記,摘錄教育教學信息,以新的教育理念指導教學,使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再上一個新的臺階。

4、充分發揮網上資源共享的優勢,經常上網學習,瞭解各種讀書信息。

5、認真參加學校組織的各種讀書活動,主動與同事交流,利用集體備課、業務學習、教研活動的時間,積極和其他老師交流自己的學習體會與心得,多反思,多總結。由淺入深、由易到難、螺旋上升,與教育教學工作有關的先讀、精讀,政治理論、古今中外文學名著選讀、略讀、速讀。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5

一、學習目標要明確,做好切實可行的計劃。

根據學校要求,大概需要7個學期來完成學業。

二、合理安排時間,按時完成學習任務。

在學習課程中,精心地安排好每天的學習時間,抽出1小時去學習,循序漸進的過程完成學習任務。

三、養成做筆記的習慣。

在課前,做好預習筆記,有針對性的列出重點和難點並加深對學習內容的理解和記憶,便於以後查閱和複習。課上,做好聽課筆記,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四、認真地完成佈置的作業,養成自主的學習習慣。

根據教學計劃的要求,要按質按量的完成老師佈置的作業和學習任務。還要培養良好的自主學習習慣,掌握必要的學習技能。

五、多向老師和同學請教。

遇到疑難問題,要及時向老師請教,或者通過電子郵件與老師同學聯繫,尋求輔導和幫助。

六、及時做好考前的複習工作。

考前複習是學習過程的最後階段,要對整個課程的學習進行檢查和補充,總結經驗。

七、利用業餘時間,通過計算機網絡加強學習。

隨着新技術、新媒體的發展,遠程開放教育把先進的科學技術應用於教學中,我要利用業餘時間,通過網絡定期瀏覽,以便及時的調整自己學習進度和策略。通過網絡網上課件和學習管理平臺的學習。通過電子郵件與老師同學聯繫,尋求輔導和幫助。

八、不斷加強專業學習,確定補修專業。

爲了加強綜合素質,還需要在完成學業後,不斷地加強與自己的專業相關課程的學習,來完善自我。吸納新的技能和知識充實自己,提高分析和處理工作的能力,注重總結經驗,完善自我。

總之,雖然客觀制定了個人初步學習計劃,還存在許多不完善與不足之處,還需要今後根據自己的切實情況,在學習中不斷地補充,加以改進、及時地總結經驗,以合格的成績來完成自己三年的學業。

及時總結,爲實現自己的計劃目標,我會合理安排好時間,用心、用力的學習,努力拼搏,挑戰自我!

學習也可當做另種遊戲,改變自己的心態很重要。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理解詞所蘊含的思想感情,並分析詞的意境美。

過程與方法目標:掌握詩歌的誦讀技巧,積累詩歌鑑賞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感受詞的魅力,體會詞人別離時淒涼、哀傷的感情。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感受詞人在詞中所流露出的濃濃別離之愁;領會情景交融的藝術特色。

難點:理解虛實結合的藝術表現手法。

教學方法 創設情境法、美讀法、合作探究法。

教學過程

一、痛痛快快的說

1.大千世界,悲歡離合彷彿是一個永恆的主題,離愁別緒也似乎是一種永恆的情懷,古往今來,衆多的文人墨客給我們留下了無數膾炙人口和感人肺腑的文學作品,透過“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我們可以想見朋友分別時的悲楚,通過“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我們彷彿看到荊軻離開時的悲壯,“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那又是怎樣的悽苦之別。我們輕輕叩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生命在演繹着悲歡與離合,嗅着淺淺的墨香眼前也彷彿浮現那一個個淚眼婆娑的麗姿和那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雨霖鈴》,去感受一下柳永筆下那纏綿悱惻的離別深情。

2.柳永(約984年—約1053年),原名三變,字景莊,後改名柳永,字耆卿,因排行第七,又稱柳七,福建崇安人,北宋著名詞人,婉約派代表人物。

柳永出身官宦世家,少時學習詩詞,有功名用世之志。鹹平五年(1002年),柳永離開家鄉,流寓杭州、蘇州,沉醉於聽歌買笑的浪漫生活之中。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柳永進京參加科舉,屢試不中,遂一心填詞。景祐元年(1034年),柳永暮年及第,歷任睦州團練推官、餘杭縣令、曉峯鹽鹼、泗州判官等職,以屯田員外郎致仕,故世稱柳屯田。

柳永是第一位對宋詞進行全面革新的詞人, 也是兩宋詞壇上創用詞調最多的詞人。柳永大力創作慢詞,將敷陳其事的賦法移植於詞,同時充分運用俚詞俗語,以適俗的意象、淋漓盡致的鋪敘、平淡無華的白描等獨特的藝術個性,對宋詞的發展產生了深遠影響。當時就有“凡有井水飲處,皆能歌柳詞”的說法。

3. 《雨霖鈴》詞牌名,也寫作《雨淋鈴》。相傳,唐玄宗入蜀時因在雨中聞鈴聲而思念楊貴妃,故作此曲。曲調自身就具有哀傷的成分。

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仕途坎坷,更多的時日跟歌伎們一起,過着依紅偎翠,淺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瞭解歌伎們的生活,深切同情她們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她們在一起的悲歡離合。 《雨霖鈴》便是其中的一首,這首詞寫的是他離開都城汴京時與一位紅顏知已纏綿悱惻、哀婉動人的別離情景。

二、認認真真的聽

1、播放《雨霖鈴》的視頻朗誦,學生聽了後談初步感受。

2、這首詞抒發的是怎樣的情感?離別時依依惜別之情,濃濃的離愁別緒。

本詞的感情基調。明確:哀婉、悲傷、悽清。

三、反反覆覆的讀

1.指名朗讀,讀準字音。

2.結合課下注釋理解詞作大意。補充:

(1)對長亭晚: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的時候。

(2)去去:往前走了又走,意思是“去了去了”。

(3)楚天:楚地的天空,這裏泛指南方天空。

3. 用通俗的語言翻譯這首詞。

秋後的知了叫得是那樣地淒涼悲切,面對着長亭,正是傍晚時候,一陣急雨剛剛停歇。在汴京城門外餞行的帳蓬裏喝着酒,沒有好心緒,正在依依不捨的時候,船伕已催着出發。握着手互相凝望,滿眼淚花,直到最後也無言相對,千言萬語都噎在喉間說不出來。想到這回去南方,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煙波,那夜霧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無邊。

自古以來多情的人最傷心的是離別,更何況又逢這冷落淒涼的秋天,這離愁哪能經受得了!誰知我今夜酒醒時身在何處?怕是隻有在楊柳岸邊,對着淒冷的晨風和黎明的殘月了。這一去長年相別,(相愛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即使遇到好天氣、好風景,也如同虛設。縱然我有滿腹的情意,又再同誰去訴說呢?

4.學生展示朗讀,師生點評。(語調、節奏、情感表達)

5.討論:總結上下片各寫了什麼內容?是按照什麼順序來寫的?

明確:上片:離別情景,以實寫爲主;

下片:想象別後情景,以虛寫爲主。

離別前:勾勒環境;

離別時:描寫情態;

離別後:刻畫心理。

四、仔仔細細的賞

(一)體悟直接抒情

1.自由朗讀,找出詞中表現作者離別心情、神態、動作的句子並細細體味。

上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下片: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以上詞句都屬於直接抒情。

2、示範鑑賞“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無緒:飽含別離的苦澀;催發:浸透留戀的深情。

關鍵詞:寫實筆法、矛盾之處、情感。

詞人以寫實筆法刻畫了典型環境與典型心理:一邊是留戀情濃,一邊是蘭舟催發,這樣的矛盾衝突何其尖銳!無緒:飽含別離的苦澀;催發:浸透留戀的深情。“都門帳飲”,是指在京都的城門外設帳置酒送別。從這句看,這首詞很可能是作者離開汴京南去,跟戀人話別時所寫。依戀不捨卻又不得不分離,因而也沒有了心緒;可這時候,蘭舟無情,正在催人出發。

3、小組合作探究,鑑賞其他幾句。

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執手相看,無語凝噎——白描,柔情蜜意。

關鍵詞:表現手法、表現情感 (別有幽愁暗恨生,此時無聲勝有聲)。

既然欲飲無緒,欲留不能,這時,縱有千言萬語也說不出口,只有淚眼相對,執手告別罷了,滿腹哀傷情,盡在不言中。這是柔情蜜意的流露,是情感集中的表現。

這兩句通過白描的手法,讓我們看到了哀婉纏綿、無比依戀、難捨難分的離別場景。臨別之際,一對戀人該有千言萬語要傾訴、叮囑,可是手拉着手,淚眼朦朧,你看着我,我看着你,卻連一句話也說不出來。無言勝過有言,正因爲氣結聲阻,就更能見出內心的悲傷。

此時無聲勝有聲,說是“無語”,其實有千言萬語。柳永和戀人“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悲痛得說不出話來。你能試着代他說兩句嗎?請展開想象替永哥說出心裏話,和大家分享。

參考:“執子之手,與子偕老”“在天願作比翼鳥,在地願爲連理枝”“娘子,我這一去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得還再見到娘子,望你我各自保重!”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主題:傷離別、詞眼。

關鍵詞:主題、感情。

這三句,由個人的離別之苦而推及於一般離人的思想感情,俯仰古今,在難言的悽哀中去深沉地思索人們普遍的感情體驗。可是跟蘇軾在著名的中秋詞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的超曠態度不同,詞人越是把個人悲苦的離情放到歷史發展的廣闊時空中來咀嚼,就越加陷入深沉的感傷之中,並讓讀者越發感受到那沉重感情的分量。“冷落清秋節”,照應到上頭三句,使得情景交融,增強了藝術感染力。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關鍵詞:表現手法、虛寫。

這兩句更推開去,愈想愈遠,愈遠愈悲。和心愛的人長期分離,再好的時光,再美的景色,也沒有心思去欣賞領受了。失去你,再美的風景也是暗淡無光!

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關鍵詞:收束全詞、情感。

這兩句照應到上片“執手相看”兩句,離別時是千言萬語說不出,離別後是千種風無處說,這就在眼前與將來、現實與推想的對比中,把真摯深沉的情愛和悽苦難言的相思,表現得更加充分,在感情發展的高潮中收束全詞。

(二)體會“一切景語皆情語”

1、找出詞中寫景的句子,分析這些景物有何特定含義。

2、分析“寒蟬、長亭、晚、驟雨、煙波、暮靄、楚天、楊柳、曉風、殘月”等意象傳達出的作者情感。

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

寒蟬-悲涼,長亭,離別,驟雨,淒冷,烘托濃重的淒涼氣氛,奠定全詞傷感的基調。

關鍵詞:意象、特點、作用。

寒蟬:秋後的蟬是活不了多久的,一番秋雨之後,蟬兒便剩下幾聲若斷若續的哀鳴了。因此,寒蟬就成了悲涼的代名詞。

長亭:休息和告別之所。

驟雨:淒冷(身心)。

在深秋時節的一個黃昏,陣雨剛停,一對戀人到長亭告別。這裏不僅交代了時間、地點,而且就所聞所見烘托出一種濃重的淒涼氣氛。耳邊是秋蟬悽切的鳴叫,眼前是令人黯然傷神的暮雨黃昏。這裏所寫的景象中已暗含了詞人的感情,而又同時爲下片“冷落清秋節”的概括埋下伏筆。“驟雨初歇”四個字意味着馬上就要起行,自然地引出下面對臨別時矛盾複雜心情的描寫:“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煙波暮靄楚天—迷濛遼闊,反襯孤寂。

關鍵詞:意象、特點、表現手法、情感。

“念去去”道出了凝噎在喉的內心獨白。採用了借景抒情,以虛景寫實情的手法。借用想象之景,浩渺的煙波,沉重的暮靄,望不到邊際的楚天,營造了一種迷濛遼闊的意境。含蓄深沉地表現了詞人分別後抑鬱難捨、孤獨寂寞的感情。

這三句以景寫情,寓情於景。一個“念”字領起,說明下面所寫的景象只是一種虛寫,而不是眼前的實景。但虛中見實,由推想的情景中更能表現出一對離人此刻的思緒和心境。重複“去”字,表明行程很遠。“念”字的主語是誰?詞裏沒有交代。從感情來看,應該包括行者和送行者兩個方面。分別以後,前去便是楚天遼闊,煙波無際,行人就要消失在煙籠霧罩、廣漠空曠的盡處了。

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

酒,愁苦,柳,寂寥,風,清冷,月,破碎——虛寫,烘托孤寂惆悵的心境。

關鍵詞:意象、象徵含義、表現手法、情感。

想象畫面:一舟臨岸,詞人酒醒夢迴,只見習習曉風吹拂蕭蕭疏柳,一彎殘月高掛梢頭。

有人盛讚“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千古名句,你同意嗎?爲什麼?

此句最妙就在於詞人能寓情於景,借景抒情。詞人把古代意象中最能觸動離愁的四件事物:酒、楊柳、曉風、月影集中渲染成一幅悽清孤寂的畫面,用酒的愁苦、柳的寂寥、曉風的清冷、殘月的破碎來烘托離人形隻影單、孤寂惆悵的心境。詞人以風之涼,月之殘透露離情別緒,抒情含蓄,的確應爲千古名句。

這兩句被稱爲“古今俊語”。“酒醒”二字和上片“都門帳飲無緒”遙相呼應,使人將酒醒後的情景同前面送別時的情景自然地聯繫起來。妙在詞人不寫情而寫景,寓情於景中。他不直接說自己酒醒之後如何寂寞孤悽,只是拈出在飄流的孤舟中所見所感的三種物象:岸邊的楊柳,黎明時的冷風,空中的殘月,心中那種悽哀悲苦的感情便充分地表現出來了。

柳——古人有折柳送行的風俗。折柳贈人是希望對方留下來。離別的人一見楊柳,就會想起離別時依依不捨的場面,心中就會涌起一縷縷離愁。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首開了詠柳寄情借柳傷別的先河

“一絲柳,一寸柔情”。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遊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

閒愁最苦,休去倚危闌,斜陽正在,煙柳斷腸處。

“月上柳梢頭,人約黃昏後”,“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這些都是大家所熟知的以柳襯情的名句。

柳——留。

月——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月是離合的象徵,何況是殘缺不全的月,最易引起詞人的愁思。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

情人怨遙夜,竟夕起相思。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去來江口守空船,繞船月明江水寒。

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還獨傾。

酒——

高興時杜甫說:“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

感慨時曹操說:“對酒當歌,人生幾何?”

惜別時王維說:“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愁時李白說:“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孤獨時李白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

思念時蘇軾說:“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

哀傷時李清照說:“三杯兩盞淡酒,怎敵他,晚來風急?

酒——愁,酒醒——愁來。離人借酒消愁,但舉杯消愁愁更愁,帳飲時已然無緒,更何況酒醒之後?此時,前晚“執手相看淚眼”的景象依然鮮明在心,而如今卻是形影相弔,前路“千里煙波”不知所終,只能離愛人越行越遠,可想而知詞人的心情。

3、小結:一切景語皆情語,作者融情於景,情景交融。

五、開開心心的寫

1、概括本詞藝術特色。

借景抒情:寒蟬、長亭、驟雨、蘭舟、楊柳、曉風、殘月、煙波、暮靄、楚天。

虛實結合:“寒蟬悽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描寫了離別時悽清的環境和兩人難捨難分的情景,寫的是 現實之景,是實寫。

“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沈沈楚天闊。”“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是想象中的別後所見景象和悽清孤寂的生活情景,是想象之景,是虛寫。

本詩虛實結合,豐富了詩歌離別的內容,拓展了詩歌悽清的意境,渲染和強化了詩歌詞人與戀人離別時的傷感,孤獨,無奈的感情。

2.延伸拓展:人生無常,聚散不定,我們的生活總是充滿了別離的苦痛。長亭送別,執手相看,柴門扶杖,生命總在演繹着悲歡離合的故事,而當我們輕輕敲開古典詩詞的門扉,不經意間就會發現一個個悽婉纏綿的動人故事,今天我們一起走進了柳永的詞《雨霖鈴》,感受作者筆下哀婉動人的感情,請引用名言佳句回答下列問題。

(1)這對有情人分別時的心境是怎樣的?

參考: 醉不成歡慘將別,別時茫茫江浸月。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

年年柳色,霸陵傷別。

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復愁。

(2)能不能說一兩句勸慰他們的話?

參考: 自是人生長恨水長東!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7

教學目標

1.能正確理解文中詞語的含義,尤其是下列十五個詞語:貳、軍、辭、鄙、陪、行李、共、濟、肆、闕、說、若、夫、微、之。並能歸納其中四個詞語的義項:若、夫、微、之。

2.能弄清楚課文所記事件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3.能準確理解和把握燭之武說退秦師的原因。

4.能背誦全文。

教學時間

3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假如有人在辦喜事,你只知道在那裏張燈結綵,人們忙忙碌碌,而有一幅對聯的橫批是“秦晉之好”。你能判斷是辦什麼喜事麼?

二. 簡介背景

晉國是西部的一個古老國家。晉國祖先是唐叔虞。唐叔虞是周武王的小兒子,成王幼弟。唐是地名,位於黃河與汾水之間,方圓百里。叔是排行。叔虞出生時手握“虞”字,就以虞爲名,字子於。尚在孩提時,成王桐葉封弟,封叔虞於唐。唐叔虞後代於此繁衍生息,就是後來的晉國。到了春秋時代,晉國統治集團內部發生鬥爭,公子重耳被迫流亡,歷經衛國、齊國、曹國、宋國、鄭國、楚國、秦國等諸侯國。重耳在各國遭遇不盡相同。齊國是以厚禮相待,而在經過鄭國時,鄭國大夫叔瞻勸鄭君說如果不能厚待重耳,就要把他殺了。重耳到了楚國,受到優厚的招待,並許諾楚王,有朝一日兩國交戰先退避九十里。後來秦穆公出於政治投機,派人把重耳請到秦國,並把女兒嫁給重耳,秦晉結下姻親關係,這就歷史上的秦晉之好。今天兩家要聯姻,還說欲結秦晉,當由此而出。再後來,秦穆公派兵把重耳護送回國當了國君,就是晉文公。

晉文公果然極富政治才能。在大臣狐偃、賈佗等人協助下,晉文公採取了一系列整頓政治、經濟的措施,“輕關易道,通商寬農,稼穡勸分,省用足財”、“賦職任功”、“舉善援能”等。經過幾年經營,晉國國力大爲增強,稱霸的慾望迅速膨脹,而楚國卻成了前進路上的最大障礙。公元前632年,晉楚兵戎相見,晉文公先是退避三舍,以報優待之恩,再聯合齊、宋、秦之師破楚於城濮,從而使晉文公確立了繼齊桓公之後的霸主地位。城濮之戰中,鄭國幫助了楚國,又加上重耳流亡期間結下的恩怨,公元前630年,晉國聯合秦國包圍鄭國,要把鄭國國君叫出來好好辱罵一頓。鄭人害怕,獻上叔瞻的頭顱仍解決不了問題,萬不得已,走出一步險棋,派燭之武實施離間計。

晉國爲什麼要聯合秦國攻鄭呢?因爲當時秦國也要爭奪霸權,也需向外擴張。發生在公元前632年的城濮之戰,事實上是兩大軍事集團間的戰爭。一方是晉文公率晉、宋、齊、秦四國聯軍,另一方則是以楚爲主的楚、陳、蔡、鄭四國聯軍。兩年後,當晉國發動對鄭國的戰爭時,自然要尋找得力的夥伴。秦晉歷史上關係一直很好;更重要的是,秦也有向外擴張的慾望,於是秦晉聯合也就必然了。

三、熟讀課文

1、默讀課文,注意重點字的讀音。

汜(fàn)南

 佚(yì)之狐

夜縋(zhuī)而出

亡鄭以陪(beì)鄰

共(gōng)其乏困

闕(jué)秦

秦伯說(yuè)

逢(páng)孫

2、聽錄音,注意準節奏。

3、齊讀課文、注意語氣要連貫。

四、理清層次

用課文中的句子回答課後練習題二,實際上是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理解各段大意。

第一段:秦、晉圍鄭(讓學生思考本段的作用)

寥寥25字,寫出了形勢(“晉侯、秦伯圍鄭”,兩大國圍一小國——兵臨城下,形勢嚴峻);寫出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兩事與晉利害相關,和秦利害關係不大——秦可以爭取);寫出駐軍位置(“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分兵駐紮——鄭有機會單獨與秦接觸)。

參照“春秋時期形勢圖”和“秦晉圍鄭形勢圖”,讀過下文,就可以看出作者伏筆的巧妙、行文的縝密。

第二段:臨危受命

本段以簡約之筆,涉了人之事。

①佚之狐的話對刻劃燭之武的形象有何作用?

“師必退”表現了佚之狐對燭之武的瞭解與信任,使讀者未見其人,先知其才,從側面表現了燭之武的才能。

②鄭伯是如何說服燭之武的?

當鄭伯準備使燭之武見秦君時,卻遭到拒絕:“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鮮明地流露出對年輕時未被重用而產生的牢騷與不滿。而鄭伯則表現得大度寬容而不卑不亢。“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先屈尊自責,動之以情;後以國家大義警之,曉之以理。於是,燭之武只得“許之”。

第三段:說退秦師

“夜縋而出”說明秦晉完全包圍了鄭國,連城門也打不開了。進一步說明兵臨城下的嚴峻形勢。本段的重點在“說”,說辭雖僅百餘字,卻委婉曲折,開闔跌蕩,步步進逼,層層深入。可分四層:

①“秦晉圍鄭,鄭既知之矣”——坦言知亡,避其銳氣。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至“君之薄也”——指出亡鄭只對晉國有利。因爲秦、晉目前尚是盟國,燭之武的措辭是委婉而謹慎的,他沒有立即指出秦、晉聯盟的虛僞性,卻巧妙地點明秦、晉畢竟是兩國這一事實。這樣既符合實際,又從根本上動搖了秦、晉聯盟的基礎,這不能不讓秦伯動心。

③“若舍鄭以爲東道主”至“君亦無所害”——說明舍鄭會對秦國有益。如果說第三層是分析危害動搖秦伯的話,這一則是引誘秦伯了。假如燭之武繼續挑撥秦、晉關係,很可能引起對方的反感。因此,他換了一個角度,闡明鄭國存在對秦國可能有的種.種好處。攻鄭還是友鄭,秦王當然要權衡利弊了。

④“且君嘗爲晉君賜矣”至“唯君圖之”,在經邊一番拉攏引誘後,燭之武不失時機地從秦、晉兩國的歷史關係,說明晉國曾對秦國過河拆橋,忘恩負義,赤裸裸地挑撥秦晉兩國的關係。然後又從歷史說到現實,進一步分析了晉國的貪得無厭,讓秦國意識到自己的危險,最終退兵,且留兵助守。

第四段:迫晉退兵

面對風雲突變的局勢,晉侯沒有感情用事,而表現了清醒的頭腦和理智的判斷。這種隱忍不發、隨機應變的胸懷和謀略,正是晉文公終成霸業的根本原因。

以上對文章層次和大意的瞭解可通過學生討論、教師補充的方式進行,不必字字落實,只求瞭解大意。

第二課時

一、 點名朗讀課文

二、掌握重要的實詞:

1、貳

①“二”的大寫。

(例:國不堪貳,君將若之何?《左傳•隱公元年》)

②副職

(例:其內任卿貳以上。梁啓超《少年中國說》)

③不專一

(例:貳則疑惑。《荀子•解蔽》)

④離心,背叛

(例:夫諸侯之賄,聚於公室,則諸侯貳。《左傳》)

⑤再,重複。 (例:不遷怒,不貳過。《論語•雍也》)

⑥從屬二主

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也。

2、鄙

①邊遠的地方

(例:《爲學》:“蜀之鄙有二僧。”)

②庸俗,鄙陋。

(例:《左傳•莊公十年》:“肉食者鄙,未能遠謀。”)

③看不起,輕視。

(例:《左傳•昭公十六年》:“我皆有禮,夫猶鄙我。”)

3、許

①准許。 (同現代漢語)

②答應,聽從。 (例:“許之。”、“許君焦、暇……”)

③贊同。 (例《愚公移山》:“雜然相許。”)

④約數

(例:《小石潭記》:“潭中魚可百許頭。”)

⑤表處所

(例:陶淵明《五柳先生傳》:“先生,不知何許人也。”)

4、闕

①què 古代宮殿前兩邊的高建築物。

②què 城樓

③què 皇宮,引申爲朝廷

④quē 通“缺”

⑤jué 挖掘,引申爲侵損,削減。

5、微

①細小,輕微(同現義)

②衰敗

國勢衰微。

③卑賤

(例:《史記•曹相國世家》:“參如微時,與蕭何善。”)

④幽微,精妙。 微言大義(成語)

⑤隱蔽,不顯露。見微知著(成語)

⑥如果沒有。 (例:《岳陽樓記》:“微斯人,吾誰與歸?”)

6、敝

①壞,破舊。

(例:方苞《左忠毅公逸事》:“使史更敝衣草屨。”)

②謙詞

敝人

③疲憊

(例:《資治通鑑》:“曹操之衆,遠來疲敝。”)

④損害,衰敗。 因人之力以敝之。(本文)

“說”“辭”見課後第三題。

三、掌握重要的虛詞

1、以

①以其無禮於晉

 (因爲,連詞)

②敢以煩執事

(拿,用,介詞)

③越國以鄙遠

(表順承,連詞)

④焉用亡鄭以陪鄰?

 (表順承,連詞)

⑤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把,介詞)

2、而

①今急而求子

(才,連詞,表順承)

②夜縋而出

 (表修飾,連詞)

③若亡鄭而有利於君

 (表順承,連詞)

④朝濟而夕設版焉。

 (錶轉折,連詞)

3、焉

①子亦有不利焉。

 (語氣詞,表陳述)

②焉用亡鄭以陪鄰?

(疑問副詞,爲什麼)

③若不闕秦,將焉取之

 (疑問副詞,怎麼能)

④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⑤以俟夫觀人風者得焉

 (代詞,之)

⑥永之人爭奔走焉

 (兼詞,於此)

“之”的意義和用法見課後第三題。

四、本文的詞類活用

①晉軍函陵

(名詞作動詞)

②若亡鄭而有益於君。 (使鄭亡,動詞使動用法)

③鄰之厚,君之薄也

(“厚”“薄”都是形容詞活用作名詞)

④越國以鄙遠

(鄙,名詞的意動用法,以……爲鄙;遠,形容詞用作名詞,遠

地)

⑤朝濟而夕設版焉

(“朝”、“夕”,名詞活用作時間副詞)

⑥既東封鄭,又欲肆其西封。

(“東”、“西”均爲方位名詞作狀語;封,名詞活用作動詞,作

疆界。)

五、本文的通假字

①焉用亡鄭以陪鄰? (陪,通“倍”)

②共其乏困

 (共,通“供”)

③何厭之有?

(厭,通“饜”,滿足)

④秦伯說

(說,通“悅”)

⑤失其所與,不知

(知,通“智”)

六、本文古今異義的詞語:

①行李之往來

(行李,古義:出行的人;今義:出門所帶的包裹)

②若舍鄭以爲東道主

(以爲,古義:把……作爲;今義:認爲)

③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夫人,古義:那人;今義:一般人的妻子)

④亦去之

(去,古義:離開;今義:往,到)

七、本文重要的文言句式

①以其無禮於晉

介詞結構後置

②佚之狐言於鄭伯曰

介詞結構後置

③夫晉,何厭之有?

賓語前置,“有何厭”。

④是寡人之過也。

 判斷句。

第三課時

一、 檢查學生字詞情況,點名回答問題。

二、 學生討論:

1、 本文主要人物是誰?

2、 本文主要事件是什麼?

以上兩問可從題目進行分析

3、 主要人物在什麼情況下出場?

在秦晉兩個大國圍攻一個小小的鄭國,鄭國面臨覆滅的危險情形之下,鄭大夫佚之狐向鄭伯推薦他去見秦伯,以退秦師

4、 燭之武爲什麼能臨危授命?

鄭伯態度誠懇,勇於自責,曉之以理。燭之武腹有良謀,成竹在胸。

5、 燭之武爲什麼能說退秦兵?

燭之武善於利用秦晉之間的矛盾,言談中又似乎處處都在爲秦國的利益着想,從而打動了秦伯,讓秦怕欣然接受了他的意見。

6、 晉軍爲什麼不願向秦軍進攻?

晉文公並不昏庸,很有理智,能隱忍不發,隨機應變。因爲如果這時進攻秦軍,晉軍就有可能處於腹背受敵的不利境地。而由此,也就證明了燭之武說退秦師的成功。)

7、 燭之武怎樣一步一步說服秦穆公?

第一步:欲揚先抑,以退爲進(鄭知之矣)。

第二步:闡明利害,動搖秦君(鄰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誘(君亦無所害)。

第四步:引史爲例,挑撥秦晉(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測未來,勸秦謹慎(唯君圖之)。

三、 分析課文中的人物形象

燭之武:

1、志士。

燭之武的外交才能通過佚之狐的話得到了充分的肯定。“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一個“退”字,盡顯燭之武的才華。由於長期未被重用,燭之武滿腹牢騷與委屈溢於言辭,以至於以“老矣,無能爲也已”來推辭。但鄭伯的一番誠意和對國家形勢與個人利益關係的透徹分析,最終感動了他,他決心以國家利益爲重,出使秦師。這足以說明他是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

2、勇士。

兩方交戰,生死未卜;出使秦師,成敗難料。燭之武“夜縋而出”,勇入秦營,其知難而上、義無反顧的冒險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辯士。

燭之武在到了秦營之後,面對強敵,不卑不亢,侃侃而談。他先論說滅亡鄭國對秦國有害無益,只是增加了鄰國(晉國)。然後承諾,保存鄭國將會對秦國大有好處,“行李之往來,共其乏困”,這是鄭國請求秦國退兵所施予秦國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對方感興趣,以權衡利弊,又不失本國尊嚴。一番利誘之後,燭之武就從秦晉的歷史關係入手,揭示出晉文公過河拆橋、忘恩負義的本質,公開挑撥秦晉兩國關係;並且用發展的眼光,引導秦伯認識到晉的貪婪會給秦國帶來的危險,這就使秦伯認識到晉是敵而非友,並最終和鄭國結盟。這樣一來,“攻守之勢易矣”。燭之武一字未提鄭國的利益,卻成功說退秦師,充分展現了他的“辯士”形象。“辯士”形象是燭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說,《燭之武退秦師》一文展示的燭之武是一個深明大義的愛國志士,是一個勇於出使,直入敵營的勇士,是一個機智善辯的辯士、外交家。

鄭君

善於納諫

當佚之狐薦燭之武“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時,他立即抓住這一線希望“從之”,表現了一位君主決策的及時、果斷。

勇於自責

“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過也。”將過錯攬到了自己身上。

精於言辭

“然鄭亡,子亦有不利焉。”鄭伯完全站在燭之武利益的角度來看問題,這同燭之武后來站在秦伯場勸其退師的說辭可謂有同工異曲之妙。

佚之狐

是一個“慧眼識英雄的伯樂”。是他發現並舉薦了燭之武這匹千里馬給鄭伯,從而挽救了鄭國覆亡的命運.

是一個胸藏韜略,臨危不懼,遇事冷靜,能謀善斷,高瞻遠矚的傑出之士;他對天下形勢洞若觀火.“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軍,師必退”。寥寥數語,足見其不同凡響。

四、 課外遷移

佚之狐知道燭之武很有才能,爲什麼以前不推薦給鄭君,而在國難當頭纔想起燭之武?

附:

燭之武、鄒忌、觸龍的遊說藝術二

燭之武,鄭國之“老”百姓也,其挑撥離間的遊說藝術在晉秦圍鄭的危急存亡之秋大派用場。鄒忌,齊國之美男子也,其“美”僅次於城北徐公,假此以己推人說服齊王廣納羣諫名揚天下。觸龍,老朽矣,“蹩腳”的趙國重臣,卻長於口才。世間皆知老婦人因嘮叨而著名,不料觸龍爺爺竟也大發嘮叨,迂迴包抄,曉之以理,使得趙太后將其愛子長安君“恣觸龍之所使之”。

國籍不同,時機不同,事件不同,遊說對象不同,遊說方法不同,然而遊說結果相同。何故?

1.爲對方打算——不暴露遊說目的

設身處地地爲對方的切身利益着想,是遊說時應遵循的原則之一。燭之武先講明秦和晉圍鄭(即使是攻下鄭國),秦國無大裨益;進而分析晉侯出征目的在於擴張領土,且慾壑難填。一方面使秦伯覺得枉費心機,一方面頓感危險將至矣。可見,燭之武頭頭是道挑撥離間了“秦晉之好”。這叫曲線救國。

鄒忌可謂酒色財氣俱全,竟還擁有聰明腦瓜支配下的厲害嘴巴,叫人刮目相看。他從妻、妾、客人的阿諛之詞“小題大作”——以君子之心度“君子”之腹,獻身說法使齊王也同理得證“矇蔽甚矣”,於是一聲令下,廣納諫言,終於“戰勝於朝廷”。也使齊國奪得人才乃至發展先機。

觸龍用“緩衝法”拉家常套近乎,用“引誘法”開後門托幼子,用“旁擊法”談燕後陪襯人,用‘植入法”論歷史望未來。先用三寸不爛之舌變相息怒緩和氣氛,再用反證法“老臣竊以爲媼之愛燕後賢於長安君”來巧設魚餌,引魚上鉤,推出“爲長安君計短也”的結論。迂迴包抄使得趙太后主動繳械。

2.用婉言相勸——忠言順耳利於聽

下級勸說上級,由於尊卑關係不得不謙言以諫,否則會引來殺身之禍。雖然燭之武和觸虎年歲已高,但豈敢倚老賣老?燭之武早有言“無 能”,鄒忌實話實說“不如徐公美”,觸龍噓寒問暖“曾不能疾走……竊自恕……”沒話找話,話題輕鬆,鋪設情境。此三者諳習“良藥蜜口更於病,忠言順耳更利於聽”之道。事實亦如此,良言一聲三冬暖,冷語一句六月寒。

3.巧施攻心術——先對方之憂而優

燭之武長於外交辭令,說理透闢,步步深人,層層逼緊。他抓住秦伯擔憂“幫晉滅鄭後反而惹火燒身”之心理,申明圍鄭對秦無任何好處,曉之以利害,因說服力很強,所以句句打動對方。鄒忌很瞭解齊王處在許多人對他有所偏私、有所畏懼、有所企求的環境中,必然是個耳不聰、目不明的受矇蔽者——隱憂國之清明;又因曉得齊王有修明內政以興邦的宏志(心理),爲此設喻使齊王欣然接受勸告,提升了齊國威望,贏得了諸侯的尊敬。觸龍非常瞭解趙太后愛子、憐子之心,便採用拿人心比自心,以己子做誘引,動之以情申明大義,進而解太后心結。當然更見觸龍爲國之憂心,忠心明鑑。

燭之武、鄒忌、觸龍遊說的成功也告訴我們:遊說時要不亢不卑,言語恰到好處——既不刺激對方,又不失自己尊嚴。

摘自《中學語文教學》20__年第六期

《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構美

長沙市雅禮中學 徐昌才

《燭之武退秦師》是《左傳》裏的散文名篇,清人編訂的《古文觀止》將其收錄其內,可見其價值非同尋常。它不僅語言精練簡潔,生動傳神,形象個性鮮明,栩栩如生,內容豐富複雜,包羅萬相,而且情節結構、佈局謀取篇也是匠心獨運,堪稱典範。下面我想從四個方面來探討《燭之武退秦師》的結構美。

(一)兩起兩收的對稱美

縱覽全篇,首先會感到行文佈局謀篇的對稱美,。全文共計五個自然段,根據事件進程可以劃分爲三個層次,一二自然段爲第一層(略寫),第三自然段爲第二層(詳寫),四五自然段爲第三層(略寫),整體呈現“二一二”的結構佈局。第一自然段寫“攻”:秦晉聯合,大軍圍鄭,來勢洶洶,銳不可擋;鄭國岌岌可危,朝夕難保。第二自然段述“守”:國難當頭,命懸一線,鄭國君臣驚慌失措,一籌莫展,燭之武臨危受命,勇赴國難。這兩個自然段分別從矛盾衝突的雙方入手,寫“攻”述“守”,秦晉聯合而鄭國孤危。中間一段是全文主腦部分,詳敘燭之武遊說秦伯、離間秦晉,曉之以弊,誘之以利,娓娓道來,步步進逼,說得秦伯心悅誠服,從而改弦易轍。末尾兩段分別從秦晉雙方落筆,先寫秦方背晉盟鄭,班師回朝;再寫晉方審時度勢,因孤立無援只好撤兵後退。前面是秦晉聯合而鄭國孤危,結尾是秦晉背約,秦鄭結盟而孤立晉國。兩段起,兩段收,首尾簡潔,中間飽滿,呼應對稱,精警圓美。

(二)離合變幻的對稱美

秦晉聯盟,貌合神離,鬆散虛幻,缺乏堅實的結盟基礎和統一的指揮調度,這從第一自然段的簡潔敘事可以看得出來。秦晉圍鄭的原因有二,一是鄭“無禮於晉”,二是鄭“貳於楚”。二者全屬晉鄭宿怨而與秦無關,秦軍不過是作爲盟友援軍被牽扯進來,爲秦晉所用而已。“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圍攻鄭國,秦晉駐軍又分列兩處,且相距遙遠。從空間上來講,這也就爲下文燭之武的離間秦晉及秦鄭的祕密接觸不易爲晉人及時掌握提供了可能,也從側面說明秦晉圍鄭缺乏周密的軍事部署和統一的指揮調度,很有可能是利令智昏,各有所圖。至於主體部分寫到燭之武離間成功更是證明了秦晉結盟的脆弱鬆散,不堪一擊。相反,鄭國君臣內部力量的整合配置就大不相同。當強敵壓境,國勢孤危之時,勢單力薄的鄭國雖然有內部矛盾(燭之武的英雄末路、壯志未酬與鄭伯的有眼無珠、埋沒人才之間的衝突),但君臣之間卻能夠捐棄前嫌,團結協力,同仇敵愾,共赴國難,這種“勁往一處使,心往一處想”的凝聚力是強大秦晉所缺乏的。強國結盟的貌合神離、脆弱鬆散與鄭國內部君臣的同心協力、一致對外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正是在這種對比衝突中,文章更有力地凸現了主人公燭之武的超羣才幹和驚世智慧。

(三)不露痕跡這對應美

全文的情節結構可以說是裏應外合,前呼後應,一線貫穿,層次井然,敘事張馳有度,圓美雋逸。首段埋設伏線,伏線有二,一是圍鄭原因:“以其無禮於晉,且貳於楚”;二是兩軍陣列態勢:“晉軍函陵,秦軍汜南。”從原因上講,秦晉圍鄭,以晉爲主,秦爲輔,且與秦無關,秦國完全沒有必要死心踏地增援晉國。這就爲燭之武的巧言離間提供了可乘之機,也爲鄭人化敵爲友,爭取秦國準備了先決條件。而秦晉駐軍分列兩處,缺乏周密部署和統一指揮,這既爲燭之武的離間秦晉和秦鄭的暗中勾通提供了便利,因而也就使鄭國的計劃有了成功的可能性。

有了以上鋪陳,文章自然地進入主幹部分,“說辭爲一篇之主”,這段說辭分四層展開。首先,指出“亡鄭”只能“陪鄰”,即擴張晉的勢力範圍,而於秦無益,因爲秦鄭之間隔着一個晉國,即使滅了鄭,秦國也不可能跨越晉國而將鄭國納入自己的版圖。這種態勢,一經點明,秦人是不可能不折服的。那麼,反之又如何呢?所以第二層便反說,指明若舍鄭不攻,秦國向東發展,反而有了一個補給軍糧的通道,於秦無害而實惠,這一點對地處偏僻西隅而又時時也在圖謀向東擴展的秦國來說,無疑極具誘惑力,自然也易於爲秦君所接受。但作爲說客,燭之武不能不估計到另外一種可能性,那就是晉獨佔鄭的同時,許秦以割讓晉國西部部分土地作爲交換條件,以換取秦國的支持,因此,第三層便引晉背秦約爲例,說明晉背信棄義,朝令夕改,不可信任,徹底破除秦對傳統盟國晉的幻想。至此,利害得失已說得十分明確了,但燭之武猶嫌不足,再推進一層,指出亡鄭的結果不只是“陪鄰”,更主要的是,晉國強大以後,貪慾更大,向東亡鄭之後,勢必向西擴張,因而“闕秦”便勢所必然。四層意思,三層言害,一層言利,語語在理,句句動心,尤其是說晉不可信任和肆其西封勢必闕秦兩層,令人毛骨悚然,不能不使秦穆公爲之震動,有拔雲見日之感了。

燭之武的遊說終於收到地預期的效果,“秦伯說(悅),與鄭人盟。”不只如此,還留下將士爲鄭鎮守,以防備晉軍入侵,自己則率軍回國。晉人見秦人背約,大勢已去。儘管心中憤憤然,但多方權衡之後,也不得不撤兵。

由上可知,開篇的兩處伏筆,實際上成了貫穿全文的線索,事態的發展,燭之武的說辭,乃至最後的結局,無一不爲這伏筆所牽制/。文章正是在這種若隱若現的伏線貫穿下,將事件記敘得跌宕起伏,扣人心絃,針密線合,天衣無縫。

(四)三抑三揚的情節美

《燭之武退秦師》除去主體說辭部分層層深入、步步緊逼之外,首尾幾個自然段的敘事,儘管文字簡潔,可是情節的推進變化卻是波瀾起伏,扣人心絃。總體來說,其情節結構可以概括爲“三抑三揚的情節美”。

開篇寫秦晉聯合,攻城佔地,直逼鄭都,大有來勢兇猛,銳不可擋之勢,鄭國勢單力薄,岌岌可危,朝不保夕,讀者自然會爲鄭國命懸一線而捏一把冷汗(抑)。第二自然段寫佚之狐慧眼識英雄,關鍵時刻薦舉燭之武出使秦軍,“國危矣!若使燭之武見秦君,師必退。”簡簡單單的十四個字,讓我們從一個側面看到,燭之武是一個可以解民於水火,救國於倒懸的亂世奇才。“必”,一定,勢必之意,說明佚之狐對燭之武的深刻了解和對其智慧才幹的堅信不疑。讀到這裏,我們又感覺到鄭國安危繫於一人,萬民生死繫於一行的些許希望(揚)。這是一抑一揚。

燭之武應召進見鄭君,卻辭曰“臣之壯也,猶不如人;今老矣,無能爲也已。”七十老朽,屈居“圉正”(相當於弼馬溫之類的官職),英雄末路,壯志未酬,自然免不了牢騷滿腹,自責自怨。他是臨陣退卻還是義無反顧?讀者不禁又爲他,更爲鄭國的命運擔心(抑),及至鄭伯反躬自省、自責致歉進而曉喻大義、點明利害時,這份誠懇自責,這番透徹分析給燭之武以極大的思想觸動,他終於顧全大局,勇擔重任,我們心神爲之一震,鄭國或許有救(揚)?這是二抑二揚。

文章結尾寫子犯建議晉文公擊秦,在這個秦背晉約援助鄭國的敏感時刻,這種原本就不牢實的盟國關係充滿了更多的不確定性和潛在危險。讀之令人心神倍感緊張,似乎“山雨欲來風滿樓”(抑),可是晉文公一翻“不仁、不知、不武”的理性分析和清醒判斷果斷地拒絕了子犯的建議,並最終撤軍後退,這又讓我們心神舒緩,緊張化爲輕鬆(揚)。這是三抑三揚。

綜上所述,《燭之武退秦師》的敘事跌宕起伏,扣人心絃,張馳有度,曲折多變,這也是其情節吸引人的一個重要原因。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8

一 師說

一、 教學目標

(一) 樹立尊師重教的思想,培養謙虛好學的風氣。

(二)

掌握、積累“師、傳、道、受、惑、賤、聖、愚、羣、足、攻、經”12個文言常用實詞;學習“之、其”兩個文言虛詞;學習、複習本文其他文言虛實詞;熟記受(授)、不(否)兩個通假字。

(三) 學習名詞、形容詞的意動用法。

(四) 學習正反對比的論證方法。

(五) 掌握有關“說”的文體知識。

二、 重點、難點分析

(一) 本文的層次結構是怎樣的?

(二) 有關疑難詞句的解釋。

(三) “說”是一種文體;是議論文的一種。本文的中心論點是什麼?是怎樣圍繞中心論述的?

(四) 試摘錄作者關於老師的職能、從師的必要、擇師的原則等方面的精闢論述,體會其深刻含義。

(五) 爲什麼說“彼童子之師,授之書而習其句讀者,非吾所謂傳其道解其惑者也”?

(六) 本文是怎樣進行對比論證的?

(七) 怎樣認識本文的進步性和侷限性?

三、教學過程設計

(一)明確教學目的(參考教學目標)。

(二)導入新課。

從七年級學過的《論語》中孔子說的一句話:“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者而從之,

其不善者而改之”導入。

(三)作者介紹(結合註釋①)。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人,著名文學家、哲學家、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因爲昌黎(現河北省昌黎縣)韓氏是望族,所以後人稱韓愈爲韓昌黎,後世又稱他爲韓文公。他幼年貧窮,刻苦自學,25歲中進士,29歲以後才任宣武節度使屬官,後來任國子監祭酒、吏部侍郎等職,中間曾幾度被貶。

古文運動,實際是以復古爲名的文風改革運動,他和柳宗元一起提出“文以載道”、“文道結合”的觀點,主張學習先秦、兩漢“言之有物”、“言貴創新”的優秀散文,堅決摒棄只講形式不重內容華而不實的文風。本文第4段他讚揚李蟠“好古文”,就是指愛好他們倡導的那種古文。韓愈用他傑出的散文影響文壇,還熱情地鼓勵和指導後進寫作古文。經過他和柳宗元等人努力,終於把文體從六朝以來浮豔的駢文中解放出來,奠定了唐宋實用散文的基礎。

韓愈著有《昌黎先生文集》四十卷,其中有許多爲人們所傳誦的優秀散文。他的散文,題材廣泛,內容深刻,形式多樣,語言質樸,氣勢雄壯,因此後世尊他爲唐宋八大家(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詢、蘇拭、蘇轍、曾鞏、王安石)之首。

《師說》是他的代表作之一,是他35歲時在長安任國子博士時寫的。柳宗元很推崇這篇文章,在《答韋中立論師道書》中說:“今之世不聞有師;有,輒論笑之,以爲狂人。獨韓愈奮不顧流俗,犯笑侮,收召後學,作《師說》,因抗顏(端正容貌)而爲師,世間羣怪聚罵,指目牽引,而增與爲言辭,愈以是得狂名。”由此可見,《師說》是針對時弊而寫,作者在文中闡述了老師的作用和標準,從師學習的重要性和從師應持的態度,提倡能者爲師,不恥下問,教學相長。這些精闢的見解突破了孔子學說的框框,具有進步意義。

(四)解題。

板書課題。指出題目不是“說說老師”的意思。“說”是一種議論文的文體,可以先敘後議,也可夾敘夾議。“說”比“論”隨便些。國中學過的《蛇者說》、《馬說》等等都屬“說”一類文體。“說”,古義爲陳述和解說,因而對這類文體.就可

按“解說……的道理來理解。所以《師說》,即“說師”,意思是解說關於“從師”的道理,下面一篇課文《問說》就是解說關於學習中“問”的道理。剛纔說過,當時社會風氣不重視從師之道,認爲從師學習是可恥之事。韓愈寫這篇文章贈給他的學生李蟠,其目的就是抨擊時弊,宣揚從師的道理。

(五)指導自讀課文。

要求學生藉助提示、註釋、工具書,讀準字音,理解重點詞的意義和用法,讀懂課文。學生自學、質疑,老師點撥指正。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9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本篇課文學生理清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2.通過學習本篇課文,學生品味精煉,準確優美,動人的語言。

3.通過學習本篇課文,學生領悟情景交融的寫作手法。

〔教學方法〕朗讀法 講授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

播放歌曲《荷塘月色》。剪一段時光緩緩流淌,流進了夜色微微盪漾。這首音樂我們耳熟能詳,我們體會到了夜色中荷塘的優美和溫柔,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看朱自清先生筆下的月下荷塘是什麼樣子的。好,接下來我們一起來走進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二. 作者簡介

朱自清原名自華,字佩弦,號秋實,江蘇揚州人。中國現代著名散文家、詩人、學者、民主戰士愛國知識分子。

代表作長詩《毀滅》,詩文集《蹤跡》,散文集《背影》。

三.初讀課文

1.理清文章脈絡(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給文章標序號,引導學生跟隨作者的腳步理清文章脈絡)

院子(第1段)━小煤屑路(第2段)

回到院子(第10段)

│ 荷塘四面(第6段)━━荷塘(第4段) ┙

首先作者是在院子裏的,文中提到作者的心情是怎樣的?

(這幾天心裏頗不寧靜)渴求寧靜、自由

作者心裏不寧靜,睡不着覺,想到以前的荷塘心裏更加不寧靜,所以準備去看看。

接着作者來到了小煤屑路,這時作者是如何描寫夜晚的?(寂寞)

那作者的心情如何?(便覺得是一個自由的人)

後來作者走到了荷塘,想到了什麼?(月下荷塘的美麗)

但這時作者是什麼感覺?(但熱鬧是他們的,我什麼也沒有)表達了作者的失落、苦悶

後來又寫到忽然想起採蓮的事情來了,採蓮是一件有趣的事,作者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可惜我們現在早已無福消受了)。這些都表達了作者的悵然失落。

文章結尾處寫到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表明作者對江南熱鬧的懷念,作者不再寧靜。

結合《荷塘月色》創作背景分析作者思想感情。

《荷塘月色》作於1927年7月,正值大革命失敗,白色恐怖籠罩中國大地。這時,蔣介石叛變革命,中國處於一片黑暗之中。朱自清作爲“大時代中一名小卒”,一直在吶喊和鬥爭,但是在四一二政變之後,卻從鬥爭的“十字街頭”,鑽進古典文學的“象牙之塔”。

但是作者既做不到投筆從戎,拿起槍來革命,但又始終平息不了對黑暗現實產生的不滿與憎惡,作者對生活感到惶惑矛盾,內心是抑鬱的,是始終無法平靜的。於是作者寫下了這篇文章。

由此我們可以總結出作者的心情:

對黑暗現實不滿——尋求超脫、不肯同流合污——回到現實——對美好追求的寄託

反映淡淡的哀愁 得到淡淡的喜悅 仍是淡淡的哀愁

第二課時

細讀課文,掌握手法

(一)誦讀、鑑賞第4段

1.學生朗讀

2.提問:這一段寫什麼景,是從哪些方面來寫的?

明確:月下荷塘美景,寫了荷葉、荷花、荷香、荷波、荷韻五個方面。

3.提問:作者是怎樣從這五個方面描繪這月下荷塘美景的:請找出這些句子,展開想象,閱讀品味它的妙處

明確:(第1組)荷葉:“彌望”、“田田”極言荷葉之廣。“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運用比喻手法寫出荷葉的風姿,由“出水很高”聯想到“亭亭的舞女的裙”兩者不僅相似,而且寫出其動態美。

(第2組)荷花:“層層的葉子中間,……又如剛出浴的美人”運用擬人、比喻的手法“嫋娜”寫出荷花的飽滿盛開狀,“羞澀”寫荷花含苞待放。這兩個詞本是用來描寫女子嬌美姿態、羞澀神情的,現在用來寫荷花,賦予物以生命力和感情這是擬人寫法。接着連用三個比喻,分別描繪了淡月輝映下荷花晶瑩剔透的閃光,綠葉襯托下荷花忽明忽暗的閃光,以及荷花不染纖塵的美質,寫出了荷花的神韻,傾注了作者的主觀感情,可以激發讀者的想象

(第3組)荷香:“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彷彿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由嗅覺向聽覺轉移“縷縷清香”與“渺茫的歌聲”在許多方面有相似之處,如時斷時續、若有若無、輕淡飄渺、沁人心脾等,其間感覺的轉移伴隨想象的跳躍“清香”與“歌聲”同屬美好的事物,把“清香”比喻成遠處的“歌聲”,烘托出幾分幽雅和寧靜來。運用通感手法,讓讀者去領會作品的思想內容和藝術境界。

(第4組)荷波:“葉子與花也有一絲的顫動,……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運用擬人的手法,寫出微風過處葉花顫動的情狀,既有視覺形象,葉子“有一絲的顫動”化爲“一道凝碧的波痕”;又有聽覺形象,風吹花葉的顫動聲音動靜結合,形象地傳達出荷塘富有生氣的風姿,創造出了清幽恬靜的氛圍。

(第5組)荷韻:“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顏色;而葉子卻更見風致了”作者把所見與想象結合,“脈脈”本指默默地用眼神或行動來表情傳意,這裏用來寫流水,塘水在茂密的荷葉下是看不到的,作者卻由葉子的“風韻”想象到那葉子下的水“脈脈”有情,真正做到了言有盡而意無窮。

4.師生共同小結本段寫景重點

小結:本段運用比喻、擬人、通感等手法,描繪了月下荷塘的美景,這些手法令人浮想聯翩。更絕的是,全段作者沒有提及月光,但不管是靜止畫面還是動態景象,處處都存在着淡淡的月光,這月色就融化在作者的具體描寫中。簡單的說,不着一個“月”字卻處處有月。

(二)誦讀鑑賞第5段

明確:葉、花、樹,寫出了月色朦朧飄渺的特點。

提問:(“瀉”“浮”“洗”“畫”等),描繪出了可感的月光形象,試結合語境分析這些動詞的特點。

明確:瀉——既照應了以流水喻月光,又寫出了月輝照耀,一瀉無餘的景象,使月光有了動感。

浮——寫深夜水氣由下而上輕輕升騰,慢慢擴散、瀰漫,以動景寫靜景,描繪月光下荷花、荷花那種縹緲輕柔的姿容。

洗——寫“葉子和花”在月光映照下一種奶白色而又鮮豔欲滴的狀態。

畫——有“人爲”動作含於其中,彷彿有無形的手在展紙描繪“倩影”,寫出了投在荷葉上的月影之真、之美。

4.師生共同小結:

本段雖着意寫月色,但又處處不忘荷塘,用幾個傳神的動詞,從不同角度寫出淡月輝映下荷塘裏霧光葉色、水氣交相雜糅而形成的朦朧景象,使難狀之景如在眼前。

(三)誦讀、鑑賞第6段

1.齊聲朗讀

2.提問:本段寫了荷塘四周的景色,與課文第2段照應,試比較兩段寫景的異同(閱讀比較後回答)

明確:相同:都寫了荷塘四周景物,都寫了樹、小路.

不同:第2段重點寫了小煤屑路的寂靜、陰森,寫得簡略,而本段則以樹爲着眼點,由近及遠,寫了樹色、煙霧、遠山、燈光,再由靜到動,寫到蟬聲、蛙聲,寫得更又意境。

3.提問:本段寫月下荷塘的景色,作者選用了一些疊字疊詞(如遠遠近近、高高低低、重重、陰陰、隱隱約約等),試結合語境,說說這些詞語的妙處(學生閱讀後回答)

明確:遠遠近近、高高低低——寫出了樹的錯落有致,既開闊又有立體感,用語平實自然。

重重、陰陰、隱隱約約——傳神地描述出特定環境中的景物特點,不僅寫出了樹木之多,而且加強了葉色的濃重氣氛。

4.師生共同小結

疊字疊詞的運用,不僅傳神地描寫了事物的特徵,而且照應了第2段中“蓊蓊鬱鬱”的樹,“陰森森”的小路讀起來節奏鮮明,韻律協調,富有音樂美。

板書設計:

課下作業:完成練習冊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0

[學習目標]

1.學生通過探討了解學習之道,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樹立正確的學習觀。

2.瞭解關掌握閱讀現代文的一般步驟與方法。

[教學設想]

1.進入高中,學生必須掌握一定的讀書方法。因此學習本課前,可以讓學生了解並逐步掌握閱讀現代文的步驟與方法。對於學習目標2,可以採用教師教給方法,學生實踐探索的方法來實現。

2.通過學習討論,讓學生知道學習之道,瞭解人獲取教養的途徑,從而樹立正確的學習觀,爲以後的學習奠定基礎。

3.使用一課時。

[教學內容與步驟]

一、討論:讀一篇文章要掌握哪些東西?怎樣閱讀現代文?

明確:問題1

大學聯考要求:能閱讀一般社會科學類、自然科學類文章和文學作品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詞語的含義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綜合C

①篩選並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結構,把握文章思路

③歸納內容要點,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觀點態度

⑤根據文章內容進行推斷和想像

問題2.閱讀的步驟與方法

整體感知,揣摩語言

把握文意、理清思路

概括要點,提取精要

整體把握,篩選信息

研究探討,深入領會

分析評價,借鑑吸收

以上步驟可以藉助問題來完成。

二、結合課文“問題探討”讀文章。

1.整體感知,討論:文章是怎樣逐步深入論述的?

(1)這是瑞士作家赫爾曼·黑塞有關讀書的一篇隨筆。從文體上看是一篇議論文,可以從“尋找中心論點——理清分析思路——理解作者觀點”入手來把握文章內容。

(2)整體感知內容,概括:文章認爲讀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途徑,讚美了讀書的作用,勸說人們用心研讀經典作品,在書籍中發現世界,認識社會,完善自我修養。

(3)第1段,簡說什麼是“真正的修養”。作者把它界定爲“爲了自我完善”,“找到生活的意義”,同時指出真正的修養呈現形式是“永遠都在半道上”,也就是說,它是一種努力的過程,是動態呈現的。在這裏,作者的意思很清楚:修養無功利目的,讀書是終生任務。黑塞說“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說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這兩句話並不矛盾。在這裏“教養”和“修養”的內涵是交叉的。真正的修養不存在功利的企圖,正是爲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而“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第2段至第5段,論述閱讀的作用。作者認爲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通過閱讀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獲得鮮活的意識和理解,逐漸熟悉並掌握大師們的思想成果。在論述讀書的必要性時,再次強調讀書是爲了完善自我,是爲了使人生充實、高尚,有意義,不是“散心消遣”,也不是“虛僞的慰藉”。

在深入分析這一問題時,文章提出獲得教養必須以個性或人格的追求爲前提。作者的這一見解體現了以人爲本的思想。文章指出讀書是心靈的追求,這個追求必須有對文明的熱愛,有對知識的敬重。之所以提出這一問題,是作者看到生活中存在着許多誘惑,存在着輕視讀書的現象,而即使是熱愛學習的人,對讀書的作用也會有誤解。(第四段中,作者特別指出“爲數甚多的年輕人”輕視讀書的傾向。)作者建議讀書應該從基礎閱讀開始,在提高能力的同時要提高閱讀的層次,因爲讀流行文學無法獲得真正意義上的教養。他認爲一些人對閱讀傑作不願意花力氣、下功夫,是沒能正確認識讀書的目的,沒有認識到自我修養的追求,因而也不會發現傑作的價值。

第6、7段,進一步闡述通過閱讀經典作品獲得教養的必要性。爲什麼只有一部分人能夠實現閱讀的目的?作者以兒童閱讀的不同發展趨向爲例,形象地介紹層次不同的兩類閱讀。一種是“多數缺少天賦的人”,他們把閱讀當成自然而無足輕重的事,只能閱讀低俗的文字。一種是“爲字母和文字的特殊魅力所風魔”的少數人,始終被“新的魅力”所吸引,他們的閱讀過程就是心智成長的過程,他們面前的世界越來越寬廣,從“幼兒園”變成“城市和國家”,直到變成“全世界”,變成“天上的樂園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文章用這樣的對比,再次強調爲獲得教養而學習是精神的愉快,同時這種精神追求能不斷地進入新的境界。

讀書能磨礪人的思想,經典作品“常讀常新”。文章最後,作者以自己的閱讀體驗爲例,認爲經典作品有志玫鑷攘Γ?馗叢畝粒?梢圓歡系賾興?形潁?興?⑾鄭謾熬?浮⑸釗牒途僖環慈?卦畝痢保?馱僥芸闖雒懇桓鏊枷牒兔懇徊孔髕返畝撈匭裕庵指形虻墓?蹋腔竦媒萄?耐揪丁?/FONT>

(4)內容小結:

文章闡述讀書是獲得教養的途徑,高視闊步,既有理性思考,也富有感染力,以親身體驗說明問題,許多論述充溢着對讀書的感情。緊扣中心話題,多角度論證,如把不同的閱讀品位作對比,以人成長的不同追求作對比等。文章用的是談話方式,親切自然,語言富有哲理和詩意。

2.揣摩語言,討論問題2.

作者認爲真正的修養“目的不在於提高這種或那種能力和本領”,對這句話應當如何理解?嘗試用自己的話闡述第一段的意思。作者認爲閱讀不在於數量,說“有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仍然不失爲真正的讀書人”,作者倡導的是怎樣的一種讀書觀?爲什麼通過讀書獲取教養要和“個性”、“人格”聯繫在一起?

答:黑塞認爲“真正的修養不追求任何具體的目的”,又說教養就是對精神和心靈完善的追求。他認爲真正的修養不應當追求功利,而是爲了“精神和心靈的自我完善”。“具體的目的”指的是通常所說的提高某種能力和本領。從人的生存來講,本領和能力固然重要,但是畢竟是生存的手段,而修養或教養是生存的境界。

作者認爲讀書是爲了“心的教養”,他倡導的是“愛的閱讀”,善於讀書的人,並不追求數量,而只追求他心靈的獲得,這是有效的閱讀。作者認爲讀書人要有愛的追求,要有理想,要有對知識的敬重。他所說的“教養得有一個可教養的客體作前提”,通俗地說,就是讀書人自己必須是有獲得教養的願望,有完整的人格,有個性追求。如果人沒有人格,沒有個性,他的閱讀也未必能獲得教養。

3.分析觀點,討論問題3.

爲什麼要重視閱讀經典作品?文中提到“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詩人的每一個詩篇,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你有過這樣的體驗嗎?這些體驗說明了什麼?

答: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閱讀經典作品,能促進人的精神成長,增強自我修養,決定審美追求。反覆閱讀經典作品,能不斷地有所發現,是因爲經典作品是一個時期的最高成就,這些作品思想內蘊豐富,語言文字精緻,像取之不竭的寶庫。讀者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不斷的有所收穫。人的經驗在不斷增長,閱讀也逐漸深入,就能不斷地有新的發現。

4.引發思考,討論問題4.

本專題的文章可能會引發你的某些思考。有人認爲,讀書能獲取知識但不一定能鑄煉智慧,有文憑不等同於知識分子,有文化未必有教養;常言說“開卷有益”,有人卻認爲“開卷未必有益”;人們通過讀書求知,賢人卻又告誡“盡信書不如無書”……你在校讀書9年,有了不少體會和教訓,你的學習經歷中有沒有值得反思的地方?聯繫你的學習,就這類問題發表自己的看法。

提示:這個問題中涉及的概念並不相通。“知識”和“智慧”二者雖然密切相關,但是是兩個概念,讀書能獲取知識,但是隻有通過不斷的思考,才能產生智慧。知識可以繼承,但是智慧是不能繼承的。有學習經歷固然重要,但是知識分子還需要有精神的追求,有獨立的人格,有修養,這些,都不是文憑能代表的。“文化”和“教養”也有距離,如同人識字未必一定有禮貌。“開卷”是好事,但是如果不加選擇,則未必有益;讀書求知,如果沒有質疑精神,讀得再多,也只能是“倉庫型的學生”,加上不知變通,也有可能導致失敗。可以聯繫這方面的體會去談。

5.難點問題:黑塞所說的“世界文學”是什麼概念?

黑塞認爲獲得教養最重要的途徑之一是“研讀世界文學”,他在具體解說的時候,認爲是“逐漸地熟悉掌握各國的作家和思想家的作品,以及他們在作品中留給我們的思想、經驗、象徵、幻象和理想的巨大財富”,這裏特別指出是“作家和思想家”。人的求學之路無止境,所以要集中心智,研讀偉大人物的思想經驗和理想。

三、回顧反思,明確讀書之道

討論:第一部分學習材料重點談經典的力量,出發點是一個“讀”字。可以分幾個層次討論展開探討。

1.爲什麼作者強調閱讀經典作品?對經典作品爲什麼要反覆閱讀?

讀書學習,“讀什麼?”是個基本問題。作者認爲閱讀經典是獲得教養的主要的途徑。爲獲得教養,先要了解學習的作用,明白學習的要求。文章開宗明義,建議人們多讀書,讀經典著作,強調從“世界文學”中汲取營養。

2.第1個問題可以引發學生探討的興趣:經典作品的作用爲什麼不同一般?爲什麼前輩學人總是提醒我們讀經典作品?每個時代都有不計其數的文學作品,爲什麼很多東西被淘汰,無法流傳?有些文學作品轟動一時,爲什麼才過了十來年就沒有人再提及?爲什麼每個民族都會有自己的文學史?爲什麼每個民族尊奉的作家往往也是世界的?中國的屈原、司馬遷、李白、杜甫、蘇軾、曹雪芹和魯迅,俄羅斯的普希金、托爾斯泰,法國的司湯達、英國的莎士比亞、意大利的但丁、西班牙的塞萬提斯等,他們的作品,不但在本國流傳,也產生了世界的影響,滋養了無數的人。爲什麼經典作品能陶冶人的情操?

經典既是民族與人類文化的結晶,也是語言藝術的典範,它代表一個時代人文和語文的頂峯。從獲得教養的目的出發,必須閱讀傑作。一個人在青少年時代所讀的書註定要影響他的一生,對他的人文素養構成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能決定他一生的審美追求。所以,人應當在學習的起始階段就注意打好精神的“底子”,

確立一生閱讀的方向。作者在這裏特別談到閱讀的效率問題。他指出,有的人一生只讀過十來本書,卻成爲真正的讀書人,這是因爲他們有追求,會選擇,是“用心在讀”;而有的人“單靠報紙和偶然得到的流行文學”,是學不會真正意義上的閱讀的。深入理解思想家和作家的傑作,能激發學習者產生鮮活的有價值的思想。本專題的第二部分學習材料也能印證黑塞的這個論斷。

思想家和作家的著作,“過一些年都會對讀者呈現出新的、變化了的面貌,都將得到新的理解,在他心中喚起新的共鳴”,原因是什麼呢?學會讀書,懂得運用自己的經驗深入閱讀,融會貫通,就能發現經典作品的獨特魅力。而人的經驗不斷增長,閱讀不斷地深入,就能不斷地能從名著中有所發現,這就是所謂的“常讀常新”。

探討這個問題,可以請同學結合自己的閱讀經歷來談。許多同學在高小到國中階段讀過中國古代名著,可是到了高中以後,他對這些名著會有新的認識和評價。教學時可舉中國古典名著的閱讀爲例。如《三國演義》是歷史小說,少年讀此書,可能僅僅爲其中的情節人物所打動,而有了一定的修養和閱歷後,重讀此書,可能就會從歷史變遷、政治謀略、外交智慧等方面去解讀了。其他如《水滸傳》、《西遊記》和《紅樓夢》等,高中時代重讀,體會和少年時代已經大不一樣,而人生每個時期都能從中汲取營養,這就是經典的力量。

黑塞認爲“我們先得向傑作表明自己的價值,纔會發現傑作的價值”,這句話闡述的是閱讀的態度。閱讀傑作,特別是讀那些有久遠影響、有世界聲譽的傑作,要有崇敬之心,莊重之感,如果沒有一種敬重之心,是難以體會到傑作的偉大的。

黑塞闡明瞭一個認識,即問題不僅在於多讀,更在於“愛的閱讀”、“敬重知識”和“心的教養”,——因爲閱讀的目的是爲了獲得教養,只有“用心”,閱讀效率才能得到提高。在具體的閱讀方法上,作者主張“從自己能夠理解和喜愛的作品開始閱讀”,“需要我們認真對待,需要我們在讀的時候花力氣、下功夫”。

四、作業:

1.完成《學習與評價》

2.預習下課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1

教學目的:

1.簡介曹禺和他的《雷雨》。

2.瞭解戲劇的一般常識,理解舞臺說明的作用。

3.分析《雷雨》(節選)的戲劇衝突,結構佈局特點。

4.體會戲劇中個性化的語言和人物性格。

5.概括戲劇中揭示的思想主題。

教學重點:戲劇衝突;個性化的語言。

教學難點:個性化的語言(人物思想性格)。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方法:賞析法和練習思考法。

第一課時

上課時間:第 周星期

一.曹禺和《雷雨》

曹禺(1910-1996),原名萬家寶,原籍爲湖北潛江,現代著名劇作家。其作品有《雷雨》《日出》《北京人》《原野》《明朗的天》《膽劍篇》《王昭君》等。《雷雨》《日出》是他的代表作。

作者出生於天津一個沒落的封建家庭,自幼曾廣泛閱讀中國古代文學作品,尤其喜愛唐傳奇、元代戲曲和明清小說,並有機會接觸與欣賞中國民族傳統戲曲,如京劇、崑曲、河北梆子、唐山落子等。1922年在南開中學讀書時,閱讀了大量“五四”以來國內的優秀作品和外國文學、戲劇作品,並參加了北方最早的業餘戲劇團體之一的“南開新劇團”,演出過易卜生、莫里哀、丁西林等作家的作品。1928年秋入南開大學,二年級時又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在這期間認真研讀了希臘悲劇家莎士比亞、契訶夫、易卜生等人的劇作,1933年在清華大學讀四年級時,完成了他的處女作多幕話劇《雷雨》,以其深刻的思想內容和卓越的藝術技巧第一次顯示了他的藝術才華,引起了戲劇界的震動。

二.複習戲劇常識:

1.戲劇的概念:戲劇是一種綜合性的舞臺藝術,她藉助文學、音樂、舞蹈、美術等藝術手段塑造舞臺藝術形象,揭示社會矛盾,反映現實生活。

2.戲劇的種類:從表現形式看,戲劇可分爲話劇、歌劇、舞劇、歌舞劇、啞劇等;從作品的容量看,可以分爲多幕劇和獨幕劇;從時代來看,可以分爲歷史劇和現代劇;從情節主題來看,戲劇又分爲悲劇、喜劇和正劇;從演出場合看,又分爲舞臺劇、廣播劇、電視劇等。

3.戲劇的幾大要素:包括舞臺說明、戲劇衝突、人物臺詞等。(戲劇文學的特色有三:一是適合舞臺表演、二是要有戲劇衝突;三是要有鮮明生動的人物對話。)

4.戲劇的語言:包括臺詞和舞臺說明。戲劇語言有五個特色:一是動作性;二是個性表現力;三是抒情性;四是有潛臺詞;五是動聽上口,淺顯易懂。

三.賞析第一場第一層:

1.分角色演讀劇本:兩個角色,一個扮演魯侍萍,一個扮演周樸園。

2.第一場可以分爲幾個層次?

明確:2個層次。第一層從開頭到“半晌”,寫魯侍萍和周樸園追憶往事。第二層寫魯侍萍和周樸園現在的矛盾衝突。

3.“大概是的”中“大概”一詞能不能換掉或刪除?爲什麼?

明確:不能。這個詞表示揣測語氣,說明魯侍萍並不知道,因爲她不是周樸園的下人。

4.周樸園爲什麼要舊雨衣,不要新雨衣?

明確:出於處境艱難,反映了當時民族資本面臨很大困難的時代背景。

5.周樸園爲什麼覺得魯侍萍奇怪?

明確:因爲魯侍萍的一舉一動是那樣的自然,完全不像陌生人,另一方面周樸園又有些熟悉。

6.周樸園說梅家小姐“很賢惠,也很規矩”,而魯侍萍說“她不是小姐,也不賢惠,並且聽說是不大規矩的”,這樣寫表達上有何效果?

明確:誇獎的話從周樸園嘴裏說出,更可反襯出其內心的虛僞、靈魂的卑劣;而魯侍萍的自貶恰恰表現了三十年前發生的事對她的打擊之大,以及其內心的怨憤之重。

7.魯侍萍爲什麼不直接告知自己的身份,而當週樸園說要爲之修墓時,她何以又說出來了?

明確:先前是因爲不願提及那些於她並不光彩的事,後來說出來是爲了揭露周樸園虛僞的本質。

四.分析第一場第二層:

1.周樸園口口聲聲思念梅侍萍,而一旦她出現在眼前時,他又爲何“忽然嚴厲”起來?

明確:因爲這已不是從前那個讓他日思夜悔的梅侍萍。而且那先前的思念只是一種虛僞的惺惺作態。

2.魯侍萍說“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這句話表現了她怎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她雖然認識到自己的遭遇很不公平,但卻缺乏覺悟,所以把一切都歸結到命運上去。

3.“我沒有找你,我沒有找你……”可否不用反覆?爲什麼?

明確:不可以。反覆能充分表現她的怨憤之情。

4.周樸園大三十晚逼走梅侍萍爲的是什麼?這充分體現了馬克思的一個什麼論斷?

明確:爲的是娶有錢的門當戶對的小姐;這充分體現了資本主義人與人之間的赤裸裸的金錢關係。

5.周樸園說他當時是“於心不忍”,真是這樣嗎?

明確:不是。這只是他爲自己的醜惡靈魂所找的一個自慰的藉口,只是爲自己的可恥行徑做開脫。

6.魯侍萍聽周樸園的辯解之後,思想情緒有何變化?她還怨恨周樸園嗎?

明確:她善良的本性使她喪失了抗爭的鬥志,內心也寬恕了周樸園的卑劣行徑。

7.周樸園說“魯貴像是個很不老實的人”,這是怎樣的心理?

明確:擔心魯貴來尋他報仇。

8.魯侍萍說魯大海跟周樸園“完完全全是兩樣的人”,那麼魯大海是怎樣的人?周樸園又是怎樣的人?

明確:魯大海是工人代表,有責任心,有正義感;而周樸園是資本家,無責任心,靠欺壓工人謀利。

9.周樸園知道魯大海是他的兒子後,爲什麼要冷笑?

明確:周樸園以爲一旦魯大海知道自己就是她的父親時,便會放棄與自己鬥爭的激情。

10.周樸園爲什麼要給魯侍萍錢?後來爲什麼又要給路費?

明確:先是爲了收買魯侍萍,後來是爲了早點把魯家的人攆走。

11.周樸園在確定魯侍萍將要離開此地時,又給她一張支票,其目的是什麼?

明確:爲了用金錢補償自己的罪孽,以求得靈魂的安寧;也力圖用金錢來堵住魯侍萍的嘴,怕暴露自己的醜惡之事。

12.周樸園說魯侍萍不受支票“將來會後悔的”,你認爲她會後悔嗎?

明確:此時的魯侍萍已是徹底看清了周樸園的真面目,她絕不會再讓周樸園得到靈魂的安寧,也不會寬恕他的罪過,因此,絕不會後悔。

13.從第一場來看,你認爲魯侍萍、周樸園是怎樣的人物?

明確:魯侍萍是一箇舊中國勞動婦女的形象。其性格特徵是善良、正直、剛毅頑強。她終於由一個無知幼稚的侍女成爲一個有骨氣、有尊嚴的女人。

周樸園是一個由封建地主轉化而成的資本家,他的品格特徵是殘忍冷酷、自私貪婪、虛僞險詐。是一個完全的地地道道的僞君子。

14.分角色朗讀第二層。

五.佈置作業:課後練習一二三。

第二課時

上課時間:第 周星期

一.處理課後作業一二三:(略)

二.完成下列練習,賞析第二場:

1.從魯大海說的話來看,他知道魯侍萍來這裏了嗎?他若不知道,這句話應該怎樣表達?

(知道,因爲他說了一個“還”字,他若不知道,就應說:媽,您也在這兒?)

2.“我知道你是罷工鬧得最兇的工人”,這反映了魯大海什麼樣的思想性格?

(說明魯大海堅持正義,見義勇爲,責任心強。)

3.“拜望拜望你”體現了魯大海對周樸園什麼樣的態度?

(體現了魯大海對周樸園的鄙夷蔑視的態度。)

4.“忽而軟,忽而硬”反映了周樸園什麼樣的品性?

(說明周樸園對待工人一貫軟硬皆施,這是他狡詐的性格的體現。)

5.“意氣”能否換成“義氣”一詞,爲什麼?

(“意氣”指意志、情緒,課文中是周樸園指責魯大海缺乏理智,意氣用事;而“義氣”指人有氣概,有感情。不能換。)

6.魯大海想到了周樸園想花錢收買少數不要臉的敗類,相信工人是團結的、可靠的,但結果其他三個代表還是被周樸園收買了,這說明了什麼?

(一方面說明周樸園老奸巨滑,另一方面也表現了魯大海等工人領袖缺乏鬥爭經驗,對革命鬥爭的複雜性準備不足。)

7.周樸園明知魯大海是自己的兒子,爲什麼樣開除他?

(魯大海長期受到的教育使他成爲一個“鬧得最兇的工人”,開除他可以殺雞給猴看,親情輕於金錢;另外,開除他也可以讓魯家的人快走,以免後患。

8.周樸園的所作所爲簡直是傷天害理,總起來說,他有幾件傷天害理的事?

(主要有三件:

①是大年三十夜爲娶有錢有勢的姑娘攆走梅侍萍母女,害得她家破人亡,骨肉分離;

②是叫警察鎮壓工人,結果死了三十多條人命;

③是在哈爾濱包修江橋,故意淹死兩千二百個小工,每個小工扣取三百塊錢。)

9.“姓周的,你發的是絕子絕孫的昧心財!”這句話在戲劇衝突中有何作用?

(這本是魯大海憤怒地詛咒,結果卻變爲事實,在衝突中起了伏筆的作用。)

10.“你是萍,……憑——憑什麼打我的兒子?”這句話表現了魯侍萍怎樣的感情?

(周萍本是自己的兒子,卻親手打了親弟弟。魯侍萍眼見着卻又不能道破事實,言語中充分體現了她眼見骨肉不但不能相認,反而自相仇恨的痛苦;再者也沒有想到周萍成了這麼一個鬼東西。)

11.學生歸納魯大海的人物形象。

(提示:他是工人階級的代表,在他身上體現了工人階級大公無私和英勇頑強的反抗精神,表現了中國無產階級鬥爭到底的決心,但他也有鬥爭經驗不足,幼稚鹵莽的弱點。)

三.讓學生自讀《曹禺談〈雷雨〉》,體會戲劇的衝突和人物形象。

附:課外資料

周樸園壞到了連自己都不認爲自己是壞人

周樸園這個人可以說是壞到家了,壞到連自己都不認爲自己是壞人的程度。他自己,在當時社會上當然是“名流”“賢達”,他認爲他的家庭也是個“最圓滿,最有秩序”的“理想家庭”,他教育的兒子周萍,也是個好兒子,“健全的子弟”,其實已經腐爛透頂了。30年前,周樸園爲了和一個門當戶對的闊小姐結婚,把遭受他凌辱、迫害併爲他生了兩個孩子的丫頭侍萍,在大年三十晚上,硬是從家裏趕了出來。大兒子他留下來了,這就是周府大少爺周萍;二兒子才生下三天,病得奄奄一息,就讓侍萍抱走了。可以想像得到,那情景是多麼悽慘。無依無靠、走投無路的侍萍急得沒法,只好跳河。跳河而又不死,連孩子也被救起,這就是後來的魯大海。周萍和魯大海,同父同母的親兄弟,由於社會、階級地位和生活環境不同,走上了完全不同的兩條路,再也沒有辦法相處在~起了。魯大海對周樸園,懷着極端強烈的憎恨。這不只是他一個人的家仇家恨,而是階級的仇恨。不知道爲什麼,當時我鼓搗出了這麼一大堆東西來。可能是因爲常看報紙的關係。那時的確常常鬧罷工。我聽到過一件真實的事情,一個資本家在哈爾濱修一座江橋,他故意讓江橋出險,使幾千個工人喪生。他是承包商,從每個工人身上扣二百塊錢。我所寫的周樸園就是這樣發了一筆昧心財、血腥財,從此他才闊起來。這樣一個人,你說他沒道德,他可覺得自己高尚得很哩,覺得自己最崇高、最了不起了,他又是那麼“多情”,那個被他糟踏過的丫頭,都被他升格爲“前妻”了,甚至連他和這個丫頭胡搞、後來生了孩子的那間房子,房子裏的擺設,他都一直保持原樣,不準別人動一動。他自以爲是好丈夫,好父親,正人君子,其實是個在外殺人如麻、在家專制橫暴的魔王。他這個人永遠覺得自己是正確的。當三十年後侍萍又來到他家見到周萍時,他讓周萍跪下,說:不要以爲她出身低下,卻是你生身之母,不要忘了……多麼冠冕堂皇!他竟沒有一點自愧自疚。他對侍萍的懷念,可能是真的。因爲他自和侍萍分別後,結過兩次婚,第一次是個闊家小姐,抑鬱而死;第二次就是和繁漪。兩次婚姻都不如意。他也花天酒地地放蕩過,但從來也沒有嚐到過什麼是幸福。回想起來,還是和待萍相處的日子,在他罪惡生涯中多少給他留下了些美好的記憶。他對侍萍的思戀、懷念,便成了他後半生用來自欺欺人、經常咀嚼的一種情感了。這既可填補他那醜惡空虛的心靈,又可顯示他的多情、高貴。

所有人物都在第一幕裏交了鋒

在第一幕,差不多所有的人都交了鋒,見了面,種.種矛盾衝突都聚攏一起,爆發開來。周樸園與魯侍萍見面一場,我用了點技巧。從與繁漪的談話中,侍萍已經知道,自己最怕的事,終於發生了,而且比自己所能想像到的還要壞。她之所以沒有馬上站起來就走,是因爲自己整整受了30年苦,萬萬沒有想到,陰差陽錯今天又回到了這個家,碰到了這個人。既來了,她想看看這個人的心到底有多黑。一開始,周樸園錯把她當成了家裏新來的僕人,大不高興,責備爲什麼又把窗戶打開了等等……似乎對昔日的侍萍,充滿了無限的柔情和哀思。繼而又命她向太太去要衣服;當侍萍接口回答:是不是那件燒了一個小洞又織補上,並在上面繡了一個“萍”字的舊綢衣?這時他才感到詫異。當他知道,站在自己面前的,竟然就是他30年來一直標榜着念念不忘、被他始亂終棄、投江自盡的侍萍時,他驚呆了,脫口而出的話就是:“你來幹什麼?”和“誰指使你來的?”這和從前完全不是一回事了,剛纔那滿天的懷念呀,眷戀呀,柔情蜜意呀,全都無影無蹤了。“命,不公平的命指使我來的!”這句話出自侍萍身上,是很自然的。舊社會像她這樣一個婦女,怎麼能沒有一點宿命論思想?今天人們可能不理解:你受了這麼大委屈,他還問你幹什麼來了、誰讓你來的,你該罵他,怎麼這麼軟弱?我說這是生活,是真實,是悲憤。“你自然想不到,侍萍的相貌有一天也會老得連你都不認識了。”此時的周樸園再裝不像了!“好!痛痛快快的!你現在要多少錢吧!”他開了一張支票,登時,赤裸裸的金錢關係出來了。僞善的假面具被扒下後他是那麼冷酷無情。而且他也感到幻滅:當初那麼可愛的一個女孩子,今天怎麼成了這個樣子;而且成了對他的社會地位的一種嚴重威脅。所以,非再次把她趕走不可。他的階級本能使他沒有任何考慮,而馬上做出這種決斷。侍萍心想,我這些年所受的痛苦,絕不是你這幾個臭錢所能算得清的。對此,周樸園簡直不能理解,而且生氣了:“你現在要什麼?”“我只要見見我的萍兒。”這不能不給她看,因爲她一鬧就更不得了。下面就又是屬於技巧的東西了,魯大海也來了,周萍也來了,魯媽也在這兒,碰到了他的兩個兒子,一個變成了資產階級少爺,一個成了罷工工人的代表,正在反對他的父親——外國煤礦的資方代表。周樸園告訴魯大海:在你離開煤礦以後,其他代表已簽字同意復工,你們罷工失敗了,你已經被開除了。魯大海悲憤不過,大罵周樸園,把他最醜的事兜了出來。周樸園雖然很氣,但還能硬撐着,周萍這個“孝子”卻上前打了大海兩巴掌。侍萍再也沒有想到會看到這樣的場面,自己的兒子竟變成了這樣一個鬼東西,她連一聲“萍兒”都叫不出口了:“你是萍,……憑——憑什麼打我的兒子?”母子、兄弟,成了這樣階級對立的關係。爲了把事情掩蓋起來,周樸園立刻解僱四鳳、魯貴,和他們斷絕一切關係。他怕得很,直到第四幕,他還要寄錢給魯媽,不是爲了慈悲,而是因爲他不放心,非用錢堵他們的嘴不可。魯媽很有骨氣,錢她不會收,但她信命,認命。周樸園這個人物,是比較難於分析的。魯媽也是寫起來比較費勁的一個人物。

四.佈置作業:

1.課後練習四五。

2.完成印刷資料。

五.教學後記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2

制定一個學習計劃

根據自己的身體狀態,確定每天學習時間

看書,就要把能掌握的知識點搞清楚。

2.制定學習計劃的基本原則:

二、合理。制定自己能夠完成的計劃,不要使自己閒着,也不要使自己過於緊張。

三、循序漸進。隔一段時間,就要提高每天完成的學習任務的量和深度

前提是: 晚上10:30點睡,早上6:30起。必須保證充足的睡眠及良好的精神狀態。剛進入高二不用太苛求自己,因爲還有一些課程還沒有學完,不用急於轉入複習階段,高二上學期要做的是把新學的東西學會學牢。另外就是鞏固基礎,有空就看看以前學過的東西,積少成多,並且在這一學期中,對自己進行一個查漏,看看自己在哪些知識點上是不牢靠的,自己心裏要明白,複習與學習纔有一個方向和方法,

轉入正題,下面這些平時就可以開始練習了,到高三就一定要熟練了,還有平時就要注意考試心態的培養,哪也是一個得高分的關鍵!

關於理科的複習與練習,首先是公式,對公式要非常熟悉,公式中每個字母的含義,公式的推導,公式的使用對象,這些是很重要的,從現在開始,把各科所有公式分類並用一個本子整理一遍,做題的時候強化這些公式的記憶與使用,做到看到題目就知道要用到什麼公式,以及清楚公式中字母對應的數字,在平時做練習題時,就要要求自己寫出題目已知什麼,未知什麼,求什麼,相關公式,這些都清楚了在解答。考試時當然不用寫出來,但自己必須清楚。

關於化學:把整本書的所有化學方程式抄一遍到本子上,有時間就寫一寫,要能相當熟練的寫出他們,記住並熟悉那幾個特殊的,同時知道每個化學反應的現象,包括顏色,氣味,形態等的變化,還有就是記住化學物的顏色,狀態,氣味,比如哪些物質是固體,白色沉澱有哪些..

關於數學:整理方程,公式,不是整理出來就可以,主要是熟知如何使用他們,熟悉函數圖像,能準確的畫出圖像,並靈活運用圖像,有時不會計算畫個圖就能知道答案。

關於物理:分類整理公式,熟悉並能運用,做題時要理解題目描述的過程.

科學的、實際的個人學習計劃。一定能提高學習成績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3

古人云:“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高中學習內容繁多、時間緊,壓力大。要讓高一新生儘快適應高中學習生活,班主任應該適時指導幫助學生,制定學習目標和計劃。下面就如何制定學習目標談幾點看法。

一、學習目標

指導學生制定長遠目標(人生目標、高中學習目標、學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一週目標、一月目標)。根據學生的自身的情況,制定適合學生的學習目標,並把目標分爲若干個小目標,使學生逐步實現各個目標。指導學生針對自身特點,設計切實可行的、可實現的目標體系。

二、學習計劃

指導學生制定長遠計劃(高中學習計劃、學期學習計劃)和短期計劃(周學習計劃、日學習計劃:根據自己個人實際情況和特點,做出切合實際的時間安排,瞭解知道在一天、一週內要做什麼事情,使自己有條不紊地學習。

三、實現目標與計劃的建議

1、讓學生明確目標是我們前進的方向,是自己學習的走向,因此目標應該包括所有學科我自己的整體的發展和提高。

2、時刻照目標與計劃進行自我反省,嚴格要求自己實行自己的目標與計劃。也就是我們的目標與計劃一旦制定,就要雷打不動的執行。

3、在班級建立學生目標與計劃展示欄,公開學生的學習目標與計劃。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4

高一年確立目標、訓練思維。

高中三年後考入品牌高校是你孩子的目標,也是小孩爲之奮鬥的動力源泉。在實現過程難免遇到挫折,此時此刻需要家校緊密配合,拒絕孩子動搖目標。一中高一年上學期班主任會進行全員家訪,一是瞭解孩子在家學習環境、學習氛圍等,20xx屆張崇久同學(數學競賽省一等獎保送北京大學)對數學的熱愛程度,老師通過家訪體會很深很有感觸的,家裏處處可見數學書籍,只要休閒就隨手拿起一本就能沉浸在知識海洋當中。第一次競賽(高二年)未能達到目標他始終沒有動搖過;另一位參加生物競賽的同學已獲得省一等獎加10分資格,她及她父母目標是北京大學,但在高三複習過程中成績一度向下滑坡,她父母親就有點耐不住,不斷地往下調目標(復旦,不然就廈大),老師通過與學生交流得知這一信息後,立即家訪(並跟蹤一段家訪),三方坐下認真詳細分析得失原因,建議家長對孩子信心不能打折,一定要成爲孩子的堅強後盾,經過調整複習策略,最終大學聯考取得671分全省第28名的好成績已被北大預錄取了。家訪是一中一項重點工作,高中三年不僅要全員家訪,還不定時根據孩子情況進行家訪,只有家校配合到位孩子才能順利健康成長,這項工作是全市做得最出色的。

爲了實現目標,今天我要告訴大家的不是必須走哪條路,而是讓大家知道有哪幾種選擇。一是參加競賽獲保送達到目標(張崇久、劉經懿、石益瑩、黃文元、林嘉揚等),二是參加名牌高校自主招生考試獲得加分順利達到目標(陳爾彥、莊嘉贇、鄧琳、王潤等),三是通過三年持續漸近地努力,通過大學聯考取得優異成績達到目標(駱雅婷、林明進、王澤坤等),目前已被北大清華預錄取達31人,……,不管是想通過哪條路徑達到目標,高中不是從9月份的入學開始,而是從會考後的第一天開始,在進入高中前可參加學科競賽學習,也可以自學高中課程(尤其是我校的初高中銜接教材),還可以去學習機構上一些課,讓孩子能夠贏在起跑線上。同時在學習過程還需要一個寬鬆的環境,一中教室尺寸比較大,教室後面有配給每位同學書櫃,尤其高三年每個班級配2個教室,上課在主教室,自習分成兩個教室,緊張學習因寬鬆環境而減輕壓力,這在全市也是唯一的;住宿條件大家可通過參觀領略一下,每間住宿3-4人,有獨立衛生間和陽臺,同學牀鋪在上,下面獨立書桌、書櫃等,這條件連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領導讚歎不已;學校周邊環境是處在市區中心的鬧中取靜之處,學生的人身安全得到充分的保障,更能促進孩子放鬆心情,愉快學習。

你們平時工作可能太忙,但每天還是要抽時間與孩子溝通交流,傾聽孩子的心聲,可以緩解孩子學習一天心情,處處顯現溫馨親情,這在孩子成長過程是不可缺少。學校根據時機組織大型公益活動——成長心連心活動,屆時家長孩子是一起參加該活動,20xx屆學生對這次活動印象深刻,取得互動效益非常顯著。有些心聲想通過文字來交流的,一中就有一個非常好的交流平臺——年段管理系統,老師、家長、孩子三方都可通過平臺直接對話和交流,得到市教育局高度讚揚。思維訓練也要在寬鬆環境下才能迸發火花,才能發揮自己聰明才智,才能做到降低初高中銜接的臺階,順利跨過這一檻。

高二年拒絕平庸、紮實基礎

高一年有新鮮感、高三年有緊迫感,而高二年正處在過渡時期,如果沒有把握好這個時機,將會平庸渡過而碌碌無爲,高二最容易被遺忘的就是“複習”,不僅是孩子要複習知識,而且家長、孩子一起時常複習目標、規範、良好習慣等,只有不斷地強化目標意識才會在高二期間再上一層樓。同時高二面臨文理分科,文理分科是一種選擇,但絕不是一種逃避,不要誤認爲自己理科不理想就選文科,也不要自己不喜歡政治等學科就選理科,而是根據自己高一時思維訓練程度作出正確選擇,不管選文還是理,高二年關鍵在於基礎要紮實,基礎包括學科知識、答題思維習慣、複習方法策略、課後的反思等等。

高二也是孩子處於青春時期,對異性的關注是正常心理,這階段家長更應該要多關心多觀察孩子行爲舉止,留更多的時間與孩子親切溝通交流,從而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和精力,避免早戀發生,一旦陷入戀愛,又適逢孩子成長過程第三段叛逆期,粗暴干涉勢必造成家庭氣氛緊張,或放任將會毀掉孩子的未來,最好方法就是堵、防、疏相結合,關鍵就在於要常常與孩子溝通,傾聽孩子想法、苦悶,幫助緩解。這時期不要覺得孩子處處都做不好,而是要拿放大鏡找孩子的優點,鼓勵爲主,激勵爲輔,全面關心孩子,才能緩解孩子的心情,才能敞開胸懷與家長促膝常談。

高三年螺旋上升、勇攀高峯

高三這一年進行多輪複習,測試次數也增加許多,關注成績是必不可少也是正確的,孩子一年300多天要保持昂揚的鬥志是相當困難的,所以成績取得一定會有起伏,但要了解到孩子在知識掌握,答題思維,問題解決等方面上有進步就很好,這就是螺旋式上升策略,經過多年試驗效果很好,家長千萬不必過急,要深入與孩子交流、分析存在問題和坎坷,才能保證孩子有良好心情去複習、去挑戰。家長和孩子在高三這一年要緊跟老師的節奏,往屆部分家長操之過急,把二輪複習的資料提前買來要求孩子在一輪時就用上,效果是適得其反的,同樣要與孩子溝通解決某一問題,最好先與老師聯繫瞭解到位後才與孩子溝通,才能與老師雙管齊下的教育才管用。

大學聯考對於孩子來說是有點怵,一定要讓孩子認識到大學聯考其實是風險最低的選擇(會考的風險比大學聯考大得多),放鬆心態鼓勵孩子向前衝,要能夠讓孩子無後顧之憂往前衝,家長要做精神和物質雙重後勤保障工作,物質後勤家長都做得很到位,精神後勤一定配合老師才能做得好,一中老師在高三年時常通過家訪取得三方配合,共商解決方案和策略,就一定會實現高一年定下的理想目標。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5

學習目標

1.瞭解詩人杜甫的有關常識。

2.掌握由詩歌意象品味詩歌意境的技巧。

3.賞析情景交融的藝術特點,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和憂思。

導入

1200多年前,一個秋天,九月初九重陽節前後。夔州,長江邊。大風凜冽地吹,吹得江邊萬木凋零。樹葉在天空中飄飄灑灑,漫山遍地滿是衰敗、枯黃的樹葉。江水滾滾翻騰,急劇地向前衝擊。淒冷的風中,有幾隻孤鳥在盤旋。遠處還不時傳來幾聲猿的哀鳴。這時,一位老人踽踽獨行,朝山上走來。他衣衫襤褸,老眼渾濁,蓬頭垢面,步履蹣跚。面對萬里江天,面對孤獨的飛鳥,面對衰敗的枯樹,老人百感千愁涌上心頭……

作者介紹

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一生寫詩一千四百多首。原籍湖北襄陽,生於河南鞏縣。唐肅宗時,官左拾遺。後入蜀,友人嚴武推薦他做劍南節度府參謀,加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後世又稱他杜拾遺、杜工部。

杜甫三十五歲以前讀書與遊歷。天寶年間到長安,仕進無門,困頓了十年,才獲得右衛率府胄曹參軍的小職。安史之亂開始,他流亡顛沛,竟爲叛軍所俘;脫險後,授官左拾遺。乾元二年(七五九),他棄官西行,最後到四川,定居成都一度在劍南節度使嚴武幕中任檢校工部員外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稱。晚年舉家東遷,途中留滯夔州二年,出峽。漂泊鄂、湘一帶,貧病而卒。

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其詩多涉筆社會動盪、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譽爲“詩史”。其人憂國憂民,人格高尚,詩藝精湛,被奉爲“詩聖”。

杜甫和李白齊名,世稱“大李杜”。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宏偉抱負。他熱愛生活,熱愛人民,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他嫉惡如仇,對朝廷的腐敗、社會生活中的黑暗現象都給予批評和揭露。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爲解救人民的苦難甘願做自我犧牲。所以他的詩歌創作,始終貫穿着憂國憂民這條主線。

他的詩具有豐富的社會內容、強烈的時代色彩和鮮明的政治傾向,真實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亂前後一個歷史時代政治時事和廣闊的社會生活畫面,因而被稱爲一代“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杜詩的影響,從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藝的範圍。作品有《杜工部集》。

“三吏”、“三別”是杜甫現實主義詩歌的傑作。它真實地描寫了特定環境下的縣吏、關吏、老婦、老翁、新娘、征夫等人的思想、感情、行動、語言,生動地反映了那個時期的社會現實和廣大勞動人民深重的災難和痛苦,展示給人們一幕幕悽慘的人生悲劇。在這些人生苦難的描述中,一方面,詩人對飽受苦難的人民寄予深深的同情,對官吏給人民的奴役和迫害深惡痛絕;另一方面,他又擁護王朝的平亂戰爭,希望人民忍受苦難,與王朝合作平定叛亂。這種複雜、矛盾的思想是符合詩人憂國憂民的思想面貌的。

解題:此詩是作者在代宗大曆二年(767)九月重陽節登高時所作。當時杜甫身居夔州,已經五十六歲,長期顛沛流離的生活,加之心情抑鬱憂憤,致使詩人身患重病。重陽登高無心遊賞,觸景傷懷,抒發了自己的內心的感慨。

文本分析

讓我們來分析分析這首詩歌吧!

3.首聯和頷聯寫了幾種景物,分別有什麼特點?

答:風、天、猿、渚、沙、鳥、落木和長江。

特點是急風、高天、哀猿、清渚、白沙、回鳥、落木蕭蕭和長江滾滾。

4.我們把這些寄寓了作者情感的景物叫做“意象”。

接下來我們看看詩人是如何把自己的“悲愁”情感通過秋景體現出來的。

來吧,點擊字體就有分析!

答:急風,是說風很大,而且又是秋天的風,這樣的風更冷。急風凜冽,不僅吹在詩人身上,更是吹在詩人的心裏。

天高闊遠,在茫茫天地之間,詩人更覺自己的渺小,無限悲涼之情涌上詩人的心頭。

猿的啼叫是哀傷的。哀猿聲聲,使詩人悲涼的心境更添一層。

清渚和白沙,從色調上看,清和白是冷色調,更顯環境的冷清和淒涼。詩人觸景生情,自然內心也倍感淒涼。

回鳥,這是一隻找不到食物的鳥,也可能是一隻找不到家的鳥,它到處盤旋,形單影隻。

落木即落葉,到了秋天,樹葉紛紛落下,意味着生命的終結。看到落葉詩人也感到自己到了生命的盡頭,內心無限淒涼。

滾滾長江東逝水,東逝的流水會讓人想到韶光易逝、人生苦短。

5.詩人的“悲”除了體現在首聯、頷聯描寫的秋景上之外,還體現在哪裏?

答:還集中體現在頸聯和尾聯:萬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獨登臺。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

萬里悲秋常作客:詩人長年漂泊他鄉,壯志難酬,處境艱難。“萬里”寫出流浪之遠,“常”寫出流浪時間之長。

補充:安史之亂時,李白從48歲開始流浪,一直到58歲去世,11年來安無定所。

百年多病獨登臺:詩人年老了又身纏重病。詩人孤身一人去登臺,倍感淒涼。

補充:詩人這個時候已患肺結核、瘧疾和風溼病,一隻手不能動彈,處境堪憂。

6.如何理解尾聯中的“艱難”一詞?

答:“艱難”兼指國家命運和自身命運。國家動亂(安史之亂),詩人漂泊在外,生活艱難,壯志難酬。

補充:詩人自身處境艱難,還處處爲國爲民憂心,讓我們看到了詩人憂國憂民的崇高品質。

7.“潦倒新停濁酒杯”一句是怎麼體現詩人內心愁苦的?

答:想借酒消愁,可是又患重病,不得不戒酒,本想一醉解千愁,終沒有遂願,心中萬千愁緒無法排解,真是愁上加愁。

8.總結:

這首詩以“悲”字爲核心,貫穿全詩。詩人由內心傷悲到登高遣悲,由登高遣悲到觸景生悲,由觸景生悲到借酒消悲,由借酒消悲到倍增新悲。全詩起於“悲”而終於“悲”,悲景起筆,悲情落筆。真是怎一個“悲”字了得啊!

練習

1.古人詩歌中寫到“高猿長嘯”,大都抒發文人的悲傷,你能舉幾個例子嗎?

如:空谷傳響,哀轉久絕、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酈道元《水經注》。

2.毛澤東筆下也有一隻鳥:鷹擊長空,魚翔淺底,萬類霜天競自由。請同學們想一想,毛澤東筆下的鳥與詩人筆下的有什麼不同?

答:這是一隻展翅高飛、壯志凌雲的鳥(鷹擊長空);而杜甫筆下的鳥是一隻無家可歸、低沉徘徊、孤獨哀傷的鳥(回鳥徘徊)。

3.請同學以詩中的某一聯爲例,研討對仗工整的形式美。

如:首聯不僅上下兩句對,而且還有句中對,上句天對風,高對急;下句沙對渚,白對清,對仗極其工整。仔細玩味,全詩八句皆對,顯出工整有致的形式美。(供參考)

4.杜甫(公元712--770年),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我國古代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人稱“詩聖”。他的詩歌被譽爲“詩史”杜詩風格,基本上是“沉鬱頓挫”,語言和篇章結構又富於變化,講求煉字煉句。代表作有“三吏”“三別”等。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6

尊敬的各位領導:

你們好!我叫張丹丹, 來自山東省德州市武城縣。這次申請了國家一等助學金。

我深知國家助學金是用來幫助貧困學子完成學業的,他給了無數貧困學子繼續就讀的希望,我更瞭解我這次申請到了國家一等助學金是何等的不易,我會有計劃的利用這筆助學金,不會揮霍浪費,我會讓助學金實現它的價值。

國家一等助學金雖然有4000元,但對我這個極其貧困的家庭來說你無非是杯水車薪,我不會將這筆錢補貼家用,我會把他留下。二分之一用來中學這一年的生活費,包括平時伙食費和日常生活用品費,我明白自己的家庭條件沒有與別人攀比的資本,我至於別人比我學到的知識不與別人比吃穿。剩下的二分之一,我會用它來買一些平時需要的專業書及學些自己比較感興趣的科目。現在這個競爭激烈的社會一定要過硬的知識技能武裝自己,不怕學得多,就怕沒學。

國家助學金不僅在學習上幫助了廣中學子而且也在生活上給予了學子一定的幫助,我會嚴格按照以上的計劃用這筆助學金,不會揮霍他們,我會讓它們實現自己應有的價值。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7

三維目標:

1、通過文本研習,進一步瞭解科學,激發學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和熱情。

2、 能獨立閱讀,認真思考、收集、分析、篩選和提取相關信息。

3、 進一步認識說明文的文體特徵,瞭解說明文的一些新的特點。

4、 能讀懂複雜的說明文。

教學過程:

一、 預習檢測

1、本課的作者是 ,中國現代學者,著有 、

2、給加點的字注音

船塢 渲染 茨菰 苦苡 裸露

二、相關連接

由我國景觀設計專家、北京大學景觀規劃設計中心主任、北京土人景觀規劃設計研究所所長俞孔堅博士領銜設計的中山岐江公園項目,在10月19日由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度大會頒發的“本年度全球景觀設計獎”中,獲得了其中的最高獎項——榮譽設計獎。美國景觀設計師協會年度設計大獎是該領域國際最高獎項之一,中山岐江公園設計的獲獎是目前爲止我國首次獲得該類大獎。

三、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

1、 本文是按什麼樣的步驟來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的?

2、文中“足下的文化”與“野草之美”的具體含義是什麼?

3、本文體現了作者什麼樣的設計理念?

4、 文中五個部分的關係怎樣?

四、 精彩語段賞析

(一)、人們在追求美,一個同樣抽象的概念。我們習慣於追求園藝之美、幾何之美,或古典式的小橋流水之詩情畫意。這些美,作爲設計師的追求都無可厚非。而本設計所要表現的美是野草之美,平常之美,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自然之物的美。

1、“美”的含義是什麼?

2、如何理解“無可厚非”?

3、野草之美的內容是什麼?

(二)、場內遺留了不少造船廠房及機器設備,包括龍門吊、鐵軌、變壓器,等等。作爲文物,它們都被認爲毫無價值;作爲廢鐵,它們論噸計價;作爲景觀,它們往往離現代普通人的審美期望相距甚遠,大多不堪入目。但我們從中仍感悟到工業的“設計”力量,可以肯定在當年的機器製造行爲中,甚至像“在可能的條件下美觀”這樣的指導條文肯定也不會存在,但是,結構的、功能的、邏輯的“美”,使所有的機器,似乎有一種“大師”般的設計氣質,在這充滿“裝修”、“裝飾”的年代,一種震撼自腳踵而起

1、“在可能的條件下美觀”的含義是什麼?

2、“大師”指

3、“裝修”“裝飾”的含義是什麼?

教(學)後記:

答案

1、按設計師對幾個問題的思考來介紹歧江公園的設計的,這個問題分別是如何理解“場地”、“文化解說”、“自然”、“設計”。文章的結構也是按照這個順序來安排的。

2、 “足下的文化”:指日常文化,作爲生活和作爲城市記憶,哪怕是昨天的記憶的歷史文化;哪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人、事和自然之物的故事。歧江公園使使我們看到了那些被熟視無睹的人們,推開了被時光默默湮沒了的“單位”之門,迎面吹來清新怡和的風,聽到勞動的人們在歌唱。

“野草之美”:指平常之美,那些被遺忘、被鄙視、被踐踏的自然之物的美。野草是美的,因爲它和莊稼或鮮花在本質上並沒有區別。

3、設計師珍惜足下的文化、平常的文化和因爲平常而將逝去的文化的設計理念,表達了設計師追求時間之美、工業之美、野草之美以及人性之真的思想。它的設計形式與思路和中國傳統的園林或西方古典景觀設計很不相同,更多地吸取了現代西方景觀設計,特別是城市更新和生態恢復的手法,獲得良好的視覺效果。

4、五部分之間互相照應,互爲補充,在層層闡發中清晰地表現出超越傳統的思想和行動。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8

教學目的

1.瞭解史論中借古諷今的寫法。

2.學習本文論證嚴密的特點。

3.認識蘇洵關於六國滅亡的觀點:“弊在賂秦”。

教學設想

1.教學重點和難點。

本文是一篇史論,但它的針對性很強,帶有明顯的政論色彩,不同於純粹論史的文章如盧照鄰的《三國論》、蘇轍的《六國論》。從這個基本點出發,可以確定:

教學重點是它的政論目的,即借古諷今,批評北宋政府對西夏、契丹侵略者的妥協政策。

教學難點是它的史論內容,這是因爲史論必須以史實爲據,而它的敘史是高度概括的,這對歷史知識不足的學生來說,肯定會有一定困難。

2.教學方法。

課文後的練習規定要背誦全文,自以採用誦讀法爲宜。

但這種誦讀不是機械般反覆進行的。根據本文內容和佈局的特點,除了應有的誦讀準備如正音、疏通文義、品味語氣等而外,最重要的是要指導學生掌握文章的理路,因爲只有掌握了理路才能加快記誦的速度,並給學生的自行領悟創造條件;其次,教師還要講述一點必要的史實,用來撥疑解惑。這樣的指導和講述應當是十分精要的,不要侵佔學生練習誦讀的時間。

在完成誦讀任務之後,爲了使學生能進一步懂得文章立意和佈局的道理,可以運用比較閱讀法,將蘇轍的同題文章拿來進行比較,讓學生說說二者的異同。運用此法要注意兩點:一是學生有較好的文言文閱讀能力;二是要認真做好準備工作,不得草率從事。

3.課時安排:用了課時教讀。

預習安排

1.對照註釋閱讀課文,粗知大意。

2.朗讀課文,主要是讀好第1、2段,要求讀音正確,能讀出一點語氣。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概括介紹本文。

教師指出:本文屬於史論中的興亡論,一開篇就提出了“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意即六國滅亡的主要原因是以土地賂秦。這指的是戰國下半期內的事,此前各國諸侯相互兼併,不存在“賂秦”的問題。秦自孝公(前361年至前338年在位)以後日漸強大,開始蠶食諸侯,纔出現了“賂秦”的事。但也不是各國諸侯全都採用這種策略。從《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中便可以看出,趙、魏兩國統治者對秦的態度是不相同的。

問:試據《廉頗藺相如列傳》和《信陵君竊符救趙》說說趙魏兩國對秦的不同表現在哪裏。(趙採取抵抗的策略,魏則實行妥協。)在這篇課文中,作者是怎樣評價趙的策略的?(“燕趙之君,始有遠略,能守其土,義不賂秦”。)

問:既然如此,賂秦的是哪幾國呢?試據課文回答。(據“燕趙之君……”和“齊人未嘗賂秦”,可知“賂秦”僅指韓、魏、楚三國而言。)爲什麼作者不指名呢?(這是史實,盡人皆知,無須指名。)

問:三國賂秦而另三國不賂秦,作者卻說“六國破滅”“弊在賂秦”,這是不是以偏概全?(正因爲有以偏概全之嫌,所以作者又提出了“不賂者以賂者喪”的命題,這就變得全面了)。

問:由此可見,“弊在賂秦”這個中心論點包含着兩個分論點,請說說是哪兩個?(“賂秦而力虧”和“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文中哪一段是論證“賂秦而力虧”的?(第2段。)哪一段是論證“不賂者以賂者喪”的?(第3段。)二者的順序能顛倒嗎?(不能。前者是主要的,後者是次要的。)

問:第4段該是結論了,作者的結論是什麼?(“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哉”。)“爲積威之所劫”是什麼意思?(長時期積累下來威勢,即長期優勢,這裏是說“不要被敵方的長期優勢所挾制”。)

問:“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是個別結論(針對六國而言)還是一般性結論?

結束語:正因爲是一般性結論,由此又引出第5段,但此段涉及當時北宋的歷史背景,留到下節課再說。現在我們已初步掌握了全文大意,可以練習背誦了。

二、誦讀第1段。

1.誦讀的準備。

①停頓:“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

②語氣:破滅之道也(肯定判斷)

③補充史實:秦滅韓爲前230年,滅魏前225年,滅楚前223年,滅燕滅趙前222年,滅齊前221年。“互喪”,先後相繼滅亡。

④“率皆賂秦耶”:設問兼反問。提出此問的根據是齊、趙、燕三國未賂秦。

⑤“蓋失……”兩句,用解釋語氣讀。

2.誦讀練習及檢查。

要求速背,只用3分鐘(包括檢查),因爲前面正對此段的理路作過分析。

3.歸納本段大意:提出本文中心論點,即六國破滅“弊在賂秦”。

三、誦讀第2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註釋

①“秦以攻取之外”——秦在攻佔土地之外。以,同“於”(讓學生從舊課文中找出例子:“以至晉鄙軍之日北鄉自剄”中的“以”)。以,當釋爲“在”,課文注爲“用、憑着”,誤。

②“較秦之所得……其實亦百倍”——“較”,直貫全句。“所得”,指受賂得地。“百倍”,極言其多,不是確數。全句意即秦受賂得地爲攻戰得地之百倍,諸侯賂秦失地爲戰敗失地之百倍。

③厥——同“其”。先秦典籍中用得較多,以後不常用。作者這裏是有意用古字。

④“起視四境,而秦兵又至矣”——這是形象的描述。秦在六國之西,不可能“四境”而至。

⑤然則——承上發下語,這裏用法同“然而”,跟“可是”大致相當。

⑥判——形聲兼會意。半,物中分。

⑦理固宜然——按理說,本當如此,即俗語“理所當然”。

⑧古人云——古人,指蘇代。這話是對魏安釐王說的,當時魏安釐王接二連三地以地賂秦,蘇代不同意這種做法。

(2)找出本段中的論斷

(“秦之所大欲,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戰矣”“故不戰而強弱勝負已判矣”。)

問:哪一個是主要的?(後一個。)說明理由。(照應開頭“賂秦而力虧”。)“至於顛覆,理固宜然”跟這個論斷是什麼關係?(推論。)

問:引古人語有什麼作用?(旁證。)

2.分層練習誦讀及檢查。

①開頭至“固不在戰矣”。提示:注意排比句式。行文先說事實後作論斷。“則”,相當於“可見”。

②“思厥先祖父”至“而秦兵又至矣”。提示:議論文中亦可有形象的描繪。對比“先人”與“子孫”,包含着對賂秦政策的嚴厲批評。“今日”“明日”,極言割地之頻繁;“五城”“十城”極言割地之多。

③“然則諸侯之地有限”至段末。提示:注意對偶句式、比喻寫法。

3.歸納本段大意;論證“賂秦而力虧”的論點,指出韓、魏、楚三國滅亡的原因。

四、留作業。

1.背誦第1、2段,準備誦讀第3、4段。

2.細讀第3段,從中找出跟首段“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相照應的語句。

第二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背誦第1、2段。

二、誦讀第3段。

1.誦讀的準備。

(1)補充註釋

①遷滅——古代滅掉一個國家,要遷走該國的傳國重器,如武王克商,遷九鼎於洛邑。遷滅即滅亡。下文“革滅”,革是除舊,也是滅亡的意思。

②義不賂秦——守義而不賂秦,即堅持不賂秦的正確原則。

③斯用兵之效也——這(是)用兵的功效。斯,代詞,這。

④“後秦擊趙者再……惜其用武而不終也”——《史記·趙世家》:“(幽繆王遷)三年(前233年),秦攻赤麗、宜安,李牧率師與戰肥下,卻之。封牧爲武安君。四年,秦攻番吾,李牧與之戰,卻之。……七年,秦人攻趙、趙大將李牧、將軍司馬尚將,擊之。李牧誅,司馬尚免,趙忽及齊將顏聚代之。趙忽軍破,顏聚亡去。以王遷降。八年(前228年)十月,邯鄲爲秦(郡)。”文中的話即是這段史實的概括。再,兩次。爲郡,指邯鄲成爲秦的一個郡。(按:“秦實行郡縣制。)

⑤向使——對過去的事作假定時用。

⑥“勝負之數,存亡之理”——“理”與“數”爲互文,也是天數、命運的意思。(下一課《伶官傳序》首句“盛衰之理”的“理”,義同此。)

(2)層次分析

教師提示:上段分析韓、魏、楚三國是合着說的,它們滅亡的根本原因是相同的,即以地事秦。這段分析齊、趙、燕三國是分開說的,它們的滅亡原因有的相同,有的不相同。

問:齊國滅亡的原因是什麼?(“與嬴而不助五國”“五國既喪,齊亦不免”)?哪一句是照應開頭“蓋失強援,不能獨完”這句話的?(“五國既喪”。)作者對秦持怎樣的態度?(從“與嬴”一句可以看出作者的批評態度。)

問:作者對燕、趙持怎樣的態度呢?(有讚揚,有批評。)讚揚什麼?(以武力對抗的政策。)批判什麼?(批評燕用刺客計,批評趙錯殺良將。)這二者是這二國滅亡的原因,但從根本上說,是怎樣的原因?(“燕趙處秦革滅殆盡之際,可謂智力孤危”。)這兩句話是照應上文哪一句的?(“蓋失強援,不能獨完”。)

小結:可見,作者這樣來論述齊、燕、趙三國的滅亡,是爲了證明本文的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問:作者這樣論述了韓、魏、楚、齊、燕、趙六國滅亡的原因之後,就自然想到了他們的救亡之道,他是怎樣爲他們謀劃的?(“三國各愛其他……良將猶在”。)爲什麼在此前要加“向使”二字?(因爲事實已經成爲過去,是不可能辦到的。)注意“或未易量”一語,它說明什麼?(不能輕易地斷定誰勝誰負。)這告訴我們下判斷切忌武斷,要注意分寸。

2.誦讀練習並檢查。

誦讀要求讀出語氣,如:

“齊人未嘗賂秦……何哉”中,不能用“也”替換“哉”“與嬴而不助五國也”中,“也”不能刪。

“齊亦不免矣”中,“矣”有諷刺意。

“惜其用武而不終也”中,“也”有感嘆意。

“且燕趙處秦”中,“且”表推進一層之意。

“向使……,則……”,要讀得語意連貫。

3.歸納本段大意:指出齊、燕、趙三國滅亡原因是“蓋失強援,不能獨完”,論證了第二個分論點“不賂者以賂者喪”。

三、誦讀第4段。

1.誦讀的準備。

(1)句意辨析

①“則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嚥”

A秦人慾吞滅六國而不能

B秦人惶恐之極,寢食不安

(A 以“之”爲代詞,代六國,用比喻寫法;B 以“之”爲結構助詞,無義,全句寫實。)

小結:B正確,解句要注意上下文,上句說“井力西向”,對秦造成極大威脅。

②“爲秦人積威之所劫”

從《過秦論》中找一段話來解釋。(“於是從散約敗,爭割地而賂秦……弱國入朝。)

(2)層次分析

問:“嗚呼”和“悲夫”二語在這段話中有怎樣的作用?(各領出一層意思。)它們各表達了怎樣的感情?(“嗚呼”,惜其有良策而不用;“悲夫”,哀其結果之慘。)

問:前一層跟上段末句是怎樣的關係?(上段句末從消極方面說,不該用什麼策略;這一層從積極方面說該用什麼策略。)後一層有什麼作用?(以六國滅亡作結,自然引出一般性結論——歷史教訓。)

問:《“有如此之勢”這句話在結構上有什麼作用?(承上啓下。)

2.誦讀練習並檢查

誦讀指導:注意讀出文勢,抑揚分明(教師可以作示範誦讀)。

四、留作業。

1.流暢地背誦前四段,準備誦讀第5段。

2.試拿蘇轍的同題文章與本文做比較,說說蘇氏父子在六國問題上的見解有什麼異同。

附:蘇轍《六國論》

(全文印發,但只要求讀懂劃線部分)

嘗讀《六國世家》(指《史記》),竊怪天下之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衆,發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於滅亡。常爲之深思遠慮,以爲必有可以自安之計。蓋未嘗不咎其當時之士慮患之疏,而見利之淺,且不知天下之勢也。

(以上第一段,“不知天下之勢”爲一篇綱領。)

夫秦之所與諸侯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郊;諸侯之所與秦爭天下者,不在齊楚燕趙也,而在韓魏之野。秦之有韓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韓魏塞秦之衝(出入要道),而蔽(護)山東之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

(以上第二段,論述韓魏在戰略上的重要地位。)

昔者范雎用於秦而收(使歸附)韓,商鞅用於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韓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齊之剛、壽,而範睢以爲憂,然則秦之所忌者可知矣。秦之用兵於燕趙,秦之危事也。越韓過魏而攻人之國都,燕趙拒之於前,而韓魏乘之於後,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趙,未嘗有韓魏之憂,則韓魏之附秦故也。夫韓魏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於其間,此豈知天下之勢耶?委區區之韓魏,以當強虎狼之秦,彼安得不折而入於秦哉?韓魏折而入於秦,然後秦人得通其兵於東諸侯,而使天下徧受其禍。

(以上第三段,指出因韓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禍。)

夫韓魏不能獨當秦,而天下之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韓親魏以擯(排斥)秦。秦人不敢逾韓魏以窺齊楚燕趙之國,而齊楚燕趙之國因得自完於其間矣。以四無事之國佐(助)當寇之韓魏,使韓魏無東顧之憂,而爲天下出身以當秦兵。以二國委(引申爲抵抗、對付)秦,而四國休息於內,以陰助其急,若此可以應夫無窮,彼秦者將何爲哉!不知出此,而乃貪疆場尺寸之利,背盟敗約,自相屠滅。秦兵未出,而天下諸侯已自困矣。至於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國,可不悲哉!

(以上最後一段,提出“厚韓親魏”的策略,歸納六國滅亡的原因。)

第三課時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背誦前四段,要求讀出語氣。

這次檢查帶有鞏固記憶的性質,時間可以稍長,可以讓全班同學齊背,也可以指名個別學生背誦,最好教師也給學生作示範背誦。

二、誦讀第5段。

1.導入本段,略講時代背景。

問:本段末句“苟以天下之大”是指什麼說的?它跟上句“夫秦與六國皆諸侯”一句有什麼聯繫?(“天下之大”指的是全國政權,指北宋朝廷;“諸侯”指地方政權。)“六國破亡之故事”又是指什麼說的?(以土地事秦而求苟安,然終不免於滅亡。)

問:這樣來比較有什麼意圖?(全國政權的力量自然大於地方政權,更不應當對敵採取妥協的政策。)

問:爲什麼不這樣寫,“苟以我大宋之大……”?(古人有爲尊者諱的習慣。修辭中亦有“避諱”一格。)

以下介紹時代背景:

蘇洵(1009——1066)經歷了北宋真宗、仁宗、英宗三朝。當時遼崛起於北,西夏崛起於西北,時時進行侵略,給北宋朝廷造成極大的威脅。北宋朝廷爲求苟安,對他們實行妥協退讓,每年都要向他們交納幾十萬銀兩和大量的絹。例如: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澶淵之盟”議定。每年給遼“歲幣”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

宋仁宗慶曆二年(1044年),宋又被迫與遼訂盟,每年加“歲幣”銀十萬兩、絹十萬匹。

同年,宋與西夏達成協議,西夏對宋稱臣,宋每年送給西夏銀七萬兩、絹十五萬匹、茶三萬斤。

儘管如此,遼和西夏的侵略活動仍未停止。蘇洵此文就是針對這種情況寫的。

2.誦讀練習。(快速練習)

三、作者意圖和寫作方法分析。

1.討論:如果將第4段末句改爲“爲國者無使爲積威之所劫,可有慎哉”,並刪去第5段,文章也是完整的。這樣做好不好?

提示:可以從作者意圖、文章佈局和理路、重要的論斷等方面進行考慮。

方式:四人一小組。討論後推代表發言。

小結:六國滅亡原因各不相同,而以地賂秦者不過三國,作者巧妙地提出“不賂者以賂者喪”這一論斷,這樣就把滅亡的原因集中到“弊在賂秦”這一中心論點上來了。至於爲什麼要“賂秦”,作者則直到最後才說出了最要緊的一句:“爲秦人積威之所劫”。這叫做“立片言以居要,乃一篇之警策。”(注意:蘇轍同題文章中最緊要的一句是“不知天下之勢”。)作者這樣來論述問題是有極強的針對性,因爲北宋正是爲遼、西夏“積威之所劫”而年年納幣。如果刪去“以天下之大,而從六國之故事”,就看不出這一點了,這是違背作者的意圖的。

其次,從佈局上看,本文是從論史逐步轉向論策的。因此從第3段開始,先肯定燕、趙的“遠略”,接着又批評了他們的錯策。循此繼進,作者又爲六國設想出總體的戰略:第一步,不賂秦,不附於秦,不派刺客,不殺良將;第二步,“以賂秦之地封天下之謀臣,以事秦之心禮天下之奇才,併力西向”。這樣的設想是爲下文“不賂而勝之”一語作鋪墊的。這個總體的戰略設想也是針對北宋朝廷說的。如果刪去第5段話,上面這些話就變成無的放矢了。

這種寫法就叫做“借古諷今”。

2.運用比較法進一步領會作者意圖。

先討論共同點(或相似點)。

方式同前。

小結:都很重視韓魏兩國在七國紛爭中的地位。蘇轍明確地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韓魏也”,因此,六國的正確策略應當是“厚韓親魏以擯秦”。蘇洵說的“弊在賂秦”也主要是指韓魏說的(這二國以地事秦最爲突出),韓魏之所以“賂秦”,是因爲與秦接壤,“爲積威之所劫”。如果照蘇轍說的“厚韓親魏”的辦法去做,這個問題就不存在了。可見父子二人的基本立場是接近的。

再討論不同點。

小結:蘇洵認爲六國破滅的根本原因在於以地賂秦;蘇轍則認爲根本原因在於六國沒有遠略,背盟敗約,自相殘殺——這是內容的不同。蘇洵是借古諷今,不是單純論史,所以結尾談到現實問題;蘇轍是就史論史,結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這是基本構思的不同。蘇洵以“爲秦人積威之所劫”爲議論的出發點(置於最後),蘇轍以“不知天下之勢”爲議論的出發點(置於最前)——這是佈局上的不同。

討論後,從頭至尾讀課文一遍。

四、做課文後的練習第四、五題。

附:

第四題參考答案如下:(對教參答案有補充)

1.A D都作介詞用,相當於“由於”。

2.A D都作動詞用,相當於“成爲”。

3.A C D都作代詞用

第五題答案如下:

1.C D

2.A C

3.B D

4.B(幫助)(注:A、C、D均是“給予”之意)

5.B(破裂)C(凋殘)(注:本題中只有A、D相同)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19

一、 指導思想

爲了激發學生讀書的興趣,營造濃厚的讀書氛圍,開拓學生的知識視野,養成良好的讀書習慣,提高審美情趣和人文修養,形成健全的人格,讓學生真正把讀書當成一種生活態度、一種精神追求,多讀書,讀好書,將讀書融入生活。高一語文組重點推出讀書活動。

二、活動目的

1.讓學生養成“愛讀書、會讀書、讀好書”的好習慣,引導學生達到從“閱讀”到“悅讀”的境界,引導學生書香相伴成長。

2.開闢語文學習的更廣闊的天地,提高語文能力和人文素養,構建有特色的書香校園文化,構建最理想的成長文化生態。

三、 讀書活動具體流程

(一)讀書宣傳階段

1、國旗下講話——《最是書香能致遠》

2、營造氛圍:掛條幅,“讀書”爲主題的黑板報。

3、建班級圖書角。

(二)讀書準備環節

高一階段:

1.以“讀書專題”爲主

提前公佈讀書專題,由學生蒐集資料,進行專題宣講。

提供參考閱讀書目,並簡單介紹書目,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書目。

班級上交每位同學閱讀書目,老師審覈,最終確定讀書書目。

暫定以下專題:夢想、親情、成長、勵志、命運、心態、寬容等。 各專題的推薦書目見附錄。

2.以雜誌報刊的閱讀爲輔

學生自主選擇、購買雜誌,或者利用閱覽室來選擇雜誌閱讀。要求購買的雜誌必須是文學類最新一期的,每週五前由小組長統計好書目以及期數,老師審覈,如果有不合要求的重新選擇雜誌。

重點推薦《青年文摘》、《讀者》《格言》《意林》《閱讀與作文》《青年博覽》《散文選刊》《博覽羣書》《知識窗》《雜文選刊》

高二階段:

按類別:文學、歷史、哲學、科學、社科、藝術、考古,重點根據議論文的寫作需要閱讀人物傳記類書籍。人物傳記可以分爲古代文人、古代名人、現代文人、現代名人等專題。選擇書籍時最好選擇個性化的人物,每個月一個專題,四個月完成。

具體要求:

1、摘抄時重點放在人物生平經歷、思想、著作裏的語段、別人對傳主的評價等。

2、寫讀後感時要自己設計一個話題進行寫作,圍繞着平時的摘抄展開。

3、寫完後小組內、班內進行交流;或者就某本書中的觀點進行探討,開展辯論會,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

4、每一個專題完成以後,出相應的一個作文題目讓他們運用。

(二)讀書閱讀環節

1.重視每週閱讀課,做好摘抄。邊閱讀邊把自己覺得好的段落照抄下來,最好不要單抄句子,要以段落爲單位進行摘抄,範圍內容可以是優美的句子,也可以是哲理性的話;寫在統一的本子上,每週要摘抄一面(另一面粘貼報紙,報紙內容和雜誌一樣,必須是作文裏可以用到的)。摘抄時要註明文章的題目,每段摘抄文字間必須留空白,以便於以後做批註。

2每個月閱讀完成後寫3000字左右的讀後感,讀後感寫完後讓小組內的兩個或者以上同學閱讀並寫不少於100字的評語,每組推薦兩篇,利用閱讀課或者班會進行讀書交流。

3每週或者隔週開展讀書交流會、討論會,每次專題結束後,發動班委力量,組織交流會,有主持人,有宣講人。具體形式可班級發揮主動性,自我設計,老師審覈確定即可,就讀書方法、讀書感悟進行交流,“美文共欣賞”,營造好的讀書氛圍,激發每位同學的讀書興趣,體會到讀書的樂趣。

4每週展覽好的摘抄本和讀書感悟,起到榜樣示範作用。

5 充分利用課餘時間閱讀,循序漸進,持之以恆,不能“三天打魚兩天曬網”。 注:每週五提醒學生讀書應進行的進度,並提醒週末多看書。

6寒暑假開展家庭讀書活動。

寒暑假期在家庭中開展親子閱讀活動,讓家長引導孩子選擇合適的讀物和孩子共讀一本書,共議一本書,再由家長將假期閱讀情況做簡單總結。

(三)評比表彰環節

1.評比班級“讀書之星”。

注:每個專題,每班限定名額爲5人。申請班級量化積分加3分。

要求:讀書速度快,質量高,讀書感悟內容多,程度深。

評比方式:每個小組推選一人,班級競選。

2、讀書活動成果展示(優秀讀書筆記、讀書感悟)。

注:以小組爲單位,每小組推選一人,申請班級量化節分加2分。

附註:

第一階段 (高一上學期)

專題一:夢想

教師推薦書目:

《拈花惹草》 (劉墉) 《沒有悲傷的城市》 (阿諾什 埃拉尼) 《人生不設限》 (尼克 胡哲) 《10堂量子創意課》( 李欣頻) 《麥田裏的守望者》 (塞林格) 《少年維特之煩惱》 《病隙碎筆》 (史鐵生)《沒有一顆小草自慚形穢》 (畢淑敏)、《“輸”在起跑線上的哈佛男孩》

專題二:親情

教師推薦書目:

楊絳《我們仨》 龍應臺《目送》

野夫《鄉關何處:故鄉·故人·故事》 周國平《妞妞》

第二階段( ) 高一下學期:

高二年級:

文學類

《源氏物語》 《牡丹亭》 《哈姆雷特》 《浮士德》 《瓦爾登湖》 《追憶似水年華》 《新月集》 《先知》 《約翰·克利斯朵夫》 《人間詞話》 《博爾赫斯小說集》 《查泰萊夫人的情人》 《北迴歸線》 《吾國與吾民》 《邊城》 《憤怒的葡萄》 《張愛玲典藏全集》 《圍城》 《未央歌》 《小王子》、《藏地密碼》

《局外人鼠疫》 《一九八四》 《麥田裏的守望者》 《金庸作品集》 《百年孤獨》 《王小波文集》 《野火集》 《醜陋的中國人》 《挪威的森林》 《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 《文化苦旅》 《平凡的世界》 《活着》

哲學類

《沉思錄》 《壇經》 《哲學的故事》 《西方的智慧》 《精神分析引論》 《存在與時間》 《人,詩意地棲居》 《中國文化要義》 《第二性》 《金賽性學報告》 《存在與虛無》 《西方哲學史》 《中國哲學簡史》

《動機與人格》 《人生十論》 《論語別裁》 《梁漱溟問答錄》 《蘇菲的世界》 《士與中國文化》

勵志類

《致加西亞的信》 《人性的弱點、人性的優點》 《世界上最偉大的推銷員》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歷史類

《史記》 《資治通鑑》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世界文明史》 《寬容》 《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劍橋插圖中國史》 《鄉土中國》 《菊與刀》 《光榮與夢想》 《晚清七十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起源》 《全球通史》 《歷史研究》 《中國人史綱》 《萬曆十五年》

經濟類

《卓有成效的管理者》 《後工業社會的來臨》 《小的是美好的》 《追求卓越》 《第五項修煉》 《賣桔者言》 《經濟學原理》 《經濟學》

政治類

《政治學》 《論自由》 《建國方略》 《論美國的民主》 《開放社會及其敵人》 《文明的與世界秩序的重建》 《第三波》

科學類

《萬物簡史》 《科學史》 《中國科學技術史》 《科學與人類行爲》 《所羅門王的指環》 《別鬧了,費曼先生》 《時間簡史》 《過去20xx年最偉大的發明》

其他

《曾國藩家書》 《中國人的精神》 《寂靜的春天》 《歷史深處的憂慮》 《那些憂傷的年輕人》

個人讀書計劃高中 篇20

風,輕拂過書卷,一片醉在清酒中的葉,恣意地飄,飄進興盛的長安。

這男子眸子一絲醉意,向一見他便驚豔了的那人,提筆揮墨,“問白是何人?”哈!“青蓮居士謫仙人,酒肆藏名三十春。”

記得他少年時,揮手舞劍,引得颯颯聲響,休息時便捧一本奇書而觀之,喜歡書裏或人們傳頌的神仙,或許他夢想着,有一天,能夠仗劍行走四方,做個自在的大俠吧?於是他像大多同歲人一般,不懼世間險惡,對人生充滿希望,寫下了《擬恨賦》,對於那些有大作爲的人說:“已矣哉!”卻又道“桂華滿兮明月輝,扶桑曉兮白日飛。”就好像是一個人親眼所見暴雨包裹的電光閃電後,出現的萬里晴空。以至於後來他寫下“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事了拂衣去,深藏身與名。”對俠客濃濃的傾慕盡在其間!

可是這世界總是複雜的,每個人都難免會遇到自己不能解決的事情,當太白在政治道路上遭遇艱難後,他既不願同流合污,又不願使自己爲了俗事陷入困境,於是他作出《行路難三首》,不平於宮廷政治的黑暗和險惡,卻無可奈何,那麼幹脆不將這些俗事置放心間,任他們去鬥吧!去猜忌吧!反正他是相信“長風破作文浪會有,直掛雲帆濟滄海。”況且“且樂生前一杯酒,何須身後千載名?”何須在意虛名!歷史上的人們,又有幾個,到底是明白了這個道理的呢?太白揮一揮衣袖,斟酒一杯,笑看塵世。

“仙人”總是要懂得孤獨的,何況是“嫡仙人”呢?皓月當空,花開嬌美,太白身邊卻無友無親,官場失意可向誰訴?罷了罷了!這般自由,這般美景,怎能辜負?這首《月下獨酌》出現在這樣一個夜晚:“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亂。醒時同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連明月和他的影子也能結成酒伴,然後太白弄劍起舞,一齊在花間歡樂;多麼浪漫,多麼自在啊!

他曠達樂觀、狂蕩不羈的豪放個性,將這份浪漫成就得獨特,奇妙的構想和自然的誇張令後人望塵莫及!過去一千多年,清人敬他的詩妙在“隻眼前景、口頭語、而有弦外音、味外味,使人神遠。”

四季不斷地交替,花開花落,雲起雲變,一葉青色漾起酒中波紋的時候,是否會記起醉臥在歷史星河中的李白?

他字太白,號,青蓮居士。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