責任教育案例分析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7W

責任教育是素質教育的一個重點,它解決人文倫理問題,追求善,它是人生髮展方向的一個重要決定因素,是構建素質教育大廈工程的有力支撐。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責任教育案例分析,一起來看看吧!

責任教育案例分析
責任教育案例分析一

“老師,武奇峯打我了。”“老師,武奇峯又罵人了。”“老師,武奇峯上課不遵守紀律。”„„每天我一進到教室,聽到的幾乎都是這樣的聲音。武奇峯,一個胖胖的男孩,天真而又可愛,唯一的缺點就是管不住自己,而並不是他存心要這樣做。其實,他是個蠻有愛心和責任心的孩子,課堂上,他是最積極的一個,

小手總是高高地舉着,差點就從椅子上蹦起來;一下課,他會第一個衝上講臺,將黑板擦乾淨;每天放學,也是他第一個提醒同學們別忘了檢查書包。只是他的這些好事都被他平時不注意的舉止所掩蓋,被同學們所忽視了。爲此,對於同學們每天的批評指責,我真是很無奈。我擔心這些孩子只學會了批評別人,而卻忘卻了去發現愛,付出愛。所以我都會在武奇峯每次做完好事後馬上當着大家的面表揚他,好引導同學們去發現他的優點。而每次我表揚他後,他也總是臉蛋紅紅的,一臉的不自在。呵,被指責習慣了的孩子,竟不知如何面對老師的表揚了。

今天,一向閒不住的武奇峯竟破天荒地老實了,坐在小椅子上一動不動。走進班級,沒有聽到同學們告狀的聲音,讓我覺得好大的不對勁。可是忙於衛生的清掃工作,就沒有去多想。

自習課上,我正指導一名學生完成他不會的練習,突然班級裏就亂了起來。我擡頭一看,原來是武奇峯吐了,帶着難聞氣味的污物吐了一桌子,連練習冊上都被弄髒了。

我連忙走過去。剛到地方,就有一卷紙遞了過來,我來不及看是誰遞的紙,就給武奇峯撫背擦嘴,待他好點了,就幫忙收拾桌子。我拿起練習冊,一隻小手馬上伸出接過了練習冊,小心的用紙擦去髒物。我又摘下桌套,又是一隻小手接過去,抖掉上面的東西,再把桌套裝進了塑料袋。

等我忙完了,擡起頭來正準備回辦公室取電話聯繫他的家長,才發現,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圍了過來,一雙雙關切的眼睛都在焦急的望着那個平時被他們天天掛在嘴邊批評的孩子。看到這一幕,又想起剛纔那一雙雙不知誰的小手,我的一顆心終於釋懷了。原來,我的這些孩子,他們並不是不會去愛,並不是自私的只學會了批評別人。他們每人都有一顆愛心,一顆善良的,純潔的心,而我們要做的,就是學會去發現他們的優點,培養他們的責任感。

責任教育案例分析二

“教育就是一種激勵。”。

班上有位同學鄭某某,過去表現不好,愛說粗話,不尊重同學,上課管不住自己,影響周圍同學,作業經常丟三落四,學習習慣不佳,同學意見很大,很多同學都不願意和他同桌,是個問題學生,怎麼辦?與其“要他學”,不如激勵他使之變成“他要學”,我找他進行了一次長談,首先充分肯定他身上有許多難能可貴的優點,比如:聰明、活潑、樂觀、尊重老師、熱愛學習、熱愛生活、喜歡運動、講義氣„„,從來不知道自己身上還有那麼多優點的他聽得驚喜萬分,眼裏放出光芒。隨即,我又真誠的提醒他,一個優秀的男子漢是會清醒地意識到自

己的優點和缺點的。然後讓他回憶回憶自己還有哪些不足,他說了,一點一點地、清清楚楚地、誠實中肯地說出了他的缺點,我輕撫着他的頭道:“老師很感動,爲你的誠實,爲你的大膽率真,你有正視自己不足的勇氣,老師相信你,你會更有改正自己不足的決心!對吧?”他感動了,我分明看到了他眼裏的晶瑩。要改變一個壞習慣確實很難,從何下手?我想就從他平時的語言習慣改起,重塑他在同學們心中的形象。於是我大膽想出了一個主意,請他和一位比較優秀的學生一起討論怎樣才能提高班級集體的凝聚力和競爭意識(以他的能力水平,如果獨立給他,根本不能勝任這項工作),然後由他負責擔任監督組長,另兩位組員由平時自控力一般的語言文明習慣欠佳的同學組成,負責我班平時每位同學的語言行爲文明禮儀習慣的監督管理,看到老師這樣“器重”自己,他感動得爽口應承下來,第二天,他們兩個人的建議彙報內容條理清楚,層次分明,賞罰嚴明。我心裏爲之好一陣驚喜!在晨會課上,我鄭重表揚了他們,尤其有意多表揚了他幾句,經班委的民主討論修改,最後通過了他的這項條例。他感覺自己完成了一件成功大事,他喜不自禁。我隨即又及時提醒他,走好了第一步,可不能麻痹大意,要認真行動起來還需付出更大的代價,作爲監督組長,老師希望他能給所有師長和同學更多的驚喜。責任在身,重任在肩,他學習的幹勁更足了,他的成績由原來的不及格變爲及格了,我有意專門爲他設計了進步獎項並附上精美的筆記本,當他雙手從我手中接過獎品時,激動萬分地說:“老師,這是我第一次因學習進步領到獎品哦!”我微笑着真誠祝福:“祝賀你!老師和同學們期待着你會有更大的進步!”科任們也反映他的各方面都有很大的進步。

作爲一名教育工作者,肩負着育人重任,要善於在班務管理的教育工作中抓住契機,激勵中學生的責任感,使學生享受到盡責任給他帶來的快樂。

責任教育案例分析三

在現在的學校中,學生大多數是獨生子女,很多的事情都由家長來完成,導致學生的角色意識和責任意識相對較弱,他們不知道自己在家庭、學校、社會中的承擔的角色,更不知道自己由於角色不同所應當承擔的責任。孩子的書包都是家長來整理,在班級我們經常可以看到學習用具隨便放在桌面上而沒有收回文具盒、隨地丟垃圾等,這些情形既反映出學生對自己的行爲,沒有養成自我服務意識及自我負責的習慣,缺乏責任心。

《我的責任》是《品德與社會》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我的角色與責任》中的一節,它體現了課程標準中,幫助學生參與社會,學習做人的核心理念。具體的通過教育學生自己的事情,能做的應該自己做;不會的事情學着做。家中、學校、社會的事情大家都來做,從而使學生明確不同的社會角色,具有不同的責任,形成一定的責任感。

在上課的一開始我就明確了這一節課的內容,再倒入環節中我說到:在學校大家是一名學生,在家裏你們是爸爸、媽媽的好孩子,在社會上你們是一名公民。在社會生活中,不同的角色有不同是責任,每個人來到這個世上,都賦予了他的責任。那麼,我們應該承擔什麼樣的責任呢?下面這些事情又該誰做呢?由此來引入書中的四則漫畫:①房間該誰收拾?②書包該誰收拾?③家務該誰來做?④教室該誰打掃?

其實,在看到這些漫畫之後,學生都明白這些內容是應該有自己完成的,也是由自己完成的,但是,有很多學生應該承擔的責任卻都是由家長來完成的。比如說有的學生就說自己在家的任務就是學習,收拾自己的房間、吃晚飯收拾桌子都是由於家長來完成的。那我就問他:“你放學回到家裏,吃完飯都是一直在學習嗎?”學生說:“寫完作業會跟小朋友出去玩,還會看電視。”“那你知道你的父母一整天都在幹什麼嗎?”學生回答說:“早上四、五點鐘起牀給自己做飯,然後要在地裏幹十個小時以上的農活,回家還要給自己做晚飯,洗衣服。”我又說:“那你想一想,如果是你,一天做這麼多活,你有什麼感覺?”問到這,學生彷彿明白了什麼,說到“我會感覺非常的累,我也能感受到父母的辛苦了。”話說到這,在這一課中的主要內容就已經基本讓學生明白了,由此在拓展到學生的生活中,學習中,有些自己能做的,就該自己做;家裏的事情家裏的成員都有責任做;學校的事情靠大家去做。家中、學校、社區的事情大家都來做。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