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精選2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03W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

一、指導思想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精選24篇)

以培養小學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共有X個教學班,X名學生。經過四年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 五年級學生學習科學課熱情較高,愛動腦,愛觀察,愛實驗,但由於年齡特點,他們還不能從事較爲獨立、完整地科學探究活動,有待於教師進一步指導。部分學生好動,不能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知識,而且在活動地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地課堂時間。從總體來看口頭表達和觀察能力方面有較好地基礎,但還是有些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這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加強這方面地訓練,提高學生地素質,形成良好地氛圍。

對科學探究能力地要求有一定要求,必須符合國小生地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地形成依賴於學生地學習和探究活動,它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地學習,通過動腦動手、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地基礎上,內化形成。

三、教材分析

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和“熱”四個單元組成。四個單元分別隸屬於“生命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和“物質科學領域”。本冊教科書的整體編排,以核心概念的進階發展爲線索,整體設計教學活動,兼顧四個領域的年段安排,着力發展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

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本單元內容共 7 課。

第1~3 課分別是“種子發芽實驗”“比較種子發芽實驗”“綠豆苗的生長”,引導學生對種子發芽和植株生長進行對比觀察研究,認識植物與生存環境的關係,瞭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命環境條件。第4課“蚯蚓的選擇”,學生通過對蚯蚓與環境的研究,認識動物與無生命環境的關係,瞭解動物會根據自身生存的需要對環境條件進行選擇。第5課“當環境改變了”,學生通過對不同季節生物行爲變化的分析,認識到當環境發生改變時,生物會改變自己來適應新環境。第6課“食物鏈和食物網”,學生經歷認識和研究食物鏈與食物網,認識到生物之間是互爲生長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第7課“設計和製作生態瓶”,學生在對綠豆苗與非生物、其他生物之間聯繫進行分析的活動中建構“生態系統”概念,並以此爲基礎設計池塘模型;在長期的觀察中, 學生認識到在一定區域內生活的生物都需要一個和諧、平衡的環境,生態平衡的改變會對生物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二單元“船的研究”單元共 7 課,

第 1 課“船的歷史”是單元起始課。在引出學習主題,瞭解學生關於船的前認知之外,還將引導學生在比較船的不同中,認識船隻在體積、材料、構造、動力等方面的科學技術演化特點,並藉助“獨木舟負載物體”“船的形狀與阻力關係”的體驗活動,生髮後續研究的問題和興趣。

第 2 課“用浮的材料造船”承接第 1 課中的“獨木舟負載物體”生成的“不穩定”“裝載量少”問題,通過設計、製作、測量與完善竹筏模型的過程,體驗浮的材料可以製作船並感受浮力。

第 3 課是“用沉的材料造船”。用沉的材料造船是造船技術的一次巨大變革,可以讓學生感受科學與技術的緊密聯繫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藉助橡皮泥和鋁箔兩種沉的材料造船的活動,學生將再次經歷“問題—設計—製作—測試—完善”的技術與工程學習過程。

第 4 課“增加船的載重量”是讓鋁箔船裝載更多的貨物,保持船體的穩定性, 繼續指向生活和生產需求促進了技術進步,使得船結構和造船技術不斷髮展。

第 5 課是“給船裝上動力”。隨着船隻結構的完善、載重量的提高、運用的日益廣泛,人們有了給船安裝新動力,讓船行駛得更快、更遠、更持久,解放勞動力的新需求,風和蒸汽是船動力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進步。

第 6 課“設計我們的小船”和第 7 課“製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圍繞船的材料、結構、動力等重要特點,比較完整地介紹了船的技術演變史後,選擇材料,設計和製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標準的小船,是對前五課的學習成果的綜合運用。

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一共設計了 7 課,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第 1~2 課讓學生整體瞭解地球爲人類提供的珍貴而獨特的生存條件, 瞭解地球面臨的複雜、嚴重的環境問題。

第二階段,第 3~6 課從研究水資源開始,到了解垃圾問題,再到能源利用問題、資源再生問題,具體地瞭解幾個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環境問題。

第三階段,第 7 課主要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以某市城中湖生態環境成功恢復爲例,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第四單元“熱”共 7 課,以“熱是怎樣傳遞的”爲主要學習線索,循序漸進地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動。

第1課“溫度與水的變化”中,我們持續給水加熱直到沸騰,停止加熱,水不再沸騰,溫度下降。

第 2 課“水的蒸發和凝結”探索水的蒸發現象,推測水溫高低跟水蒸發快慢的關係。學生需要設計實驗,通過實驗記錄證明水溫高低會影響水蒸發的速度。我們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塊,將玻璃杯外壁擦乾,靜置一會兒,玻璃杯外壁又會出現水珠。

第 3 課“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安排了不同溫度的水接觸後變化的探究活動。教科書引用平時生活中常見的溫牛奶現象,然後提出問題:熱水是怎樣使牛奶由涼變熱的?通過研究試管中的涼水和燒杯中熱水接觸後的溫度變化,探究熱量的轉移和平衡。

第 4 課“熱在金屬中的傳遞”中,學生主要觀察和探究與“熱傳導”相關的問題: 在金屬條的一端加熱,另一端是否會熱起來,通過實驗觀察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過程和方向。

第 5 課“熱在水中的傳遞”中,學生通過加熱試管中的水和加熱燒杯中的水,認識熱在水中以對流的方式傳遞。

第 6 課“哪個傳熱快”包含了兩個活動:觀察、記錄木勺、塑料勺、金屬勺的導熱快慢和比較銅、鋁、鐵等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

第 7 課“做個保溫杯”中,學生觀察常用材料的導熱性能,並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及對各種材料保溫效果的觀察和比較,選擇合適的材料製作一個保溫杯,檢測保溫杯的保溫效果。

四、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在實踐研究方面,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公平實驗的設計與實施等。在本單元中,他們將通過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進一步學習對比實驗控制變量的探究技能,發展運用數據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能力。在研究生物與環境關係的過程中,他們還將學習使用圖示的方法梳理較爲複雜的生物關係。此外,在本單元中,他們還將經歷幾次較長時間的觀察實踐活動,這些都將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第二單元“船的研究”,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對造船材料、內外部構造、動力裝置的分項實踐性探究,依託船演化的內在邏輯,組合成了設計製作一個工程產品的完整過程,爲學生提供了“產生問題—設計作品—完成項目”的基本活動經驗,突出了“做中學”“做中悟”的特徵,有利於學生養成綜合所學的各方面知識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體驗“做”的成功和樂趣,體會科學技術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學生將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爲我們的生存提供了珍貴的環境條件,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學生還認識到地球上的各種資源是寶貴的,能源是有限的,人類的日常生活消耗着大量資源併產生大量污水和垃圾,污水和垃圾危害環境,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達到了嚴重的程度。基本上面這些認識,學生將初步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形成節約用水的意識,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第四單元“熱”對於五年級學生而言,上述內容的學習,關鍵在於實驗探究。他們需要在科學規範的實驗中,觀察與交流熱傳遞的現象,瞭解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熱量變化導致了溫度變化。在研究熱傳遞的方式後,利用熱傳遞的性質來創造性地製作保溫杯。

五、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2、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3、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六、方法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4、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七、教學進度表:

周次 時間 教學內容 課時

1 2.16—2.18

開學第一課 1

2 2.21—2.25

始業教育課

1.1種子發芽實驗 2

3 2.28—3.04

1.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

1.3綠豆苗的生長 2

4 3.07—3.11

1.4蚯蚓的選擇

1.5當環境改變了 2

5 3.14—3.18

1.6食物鏈和食物網

1.7 設計和製作生態瓶 2

6 3.21—3.25

第一單元複習

第一單元測驗 2

7 3.28—4.02

2.1船的歷史

2.2用浮的材料造船 2

8 4.06—4.08

2.3用沉的材料造船

2.4增加船的載重量 2

9 4.11—4.15

2.5給船裝上動力

2.6設計我們的小船 2

10 4.18—4.22

2.7製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

期中複習與檢測 2

11 4.24—4.29

3.1地球——宇宙的奇蹟

3.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 2

12 5.05—5.07

3.3珍惜水資源

3.4解決垃圾問題 2

13 5.09—5.13

3.5合理利用能源

3.6讓資源再生 2

14 5.16—5.20

3.7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

第三單元測驗 2

15 5.23—5.27

4.1溫度與水的變化

4.2水的蒸發和凝結 2

16 5.30—6.02

4.3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

4.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 2

17 6.06—6.10

4.5熱在水中的傳遞

4.6哪個傳熱快 2

18 6.13—6.17

4.7做個保溫杯

第四單元測驗 2

19 6.20—6.24

期末複習及期末測驗

20 6.27—7.01

始業教育課

1.1種子發芽實驗

21 7.04—7.08

1.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

1.3綠豆苗的生長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

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環境、社會、技術的聯繫,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繫。本冊教材引入專題研究這一教學內容。

包括以下幾部分:人體內部的祕密、我們怎樣看到物體、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生物、地球運動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科學對待新事物及STSE之間的聯繫。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變化所需的能量來源、科技與未來世界的緊密關係。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科學知識、STSE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

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3.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5.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7.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8.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四、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五、課時安排: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自查報告網範文之教學工作計劃:五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爲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3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爲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 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 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 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爲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第三單元“生物與環境(二)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爲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爲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爲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爲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 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 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 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 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 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 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 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 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現場考察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專題研究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討論辯論 種植飼養 科學遊戲 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 競賽

科學欣賞 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 角色扮演 科學幻想

七、課時安排:

第一單元 14課時

第二單元 12課時

第三單元 14課時

第四單元 15課時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4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爲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沉和浮因素。本單元要讓學生明白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並掌握浮力的概念。通過動手讓學生深入瞭解沉浮因素,也提高學生的動手能力。

第二單元熱的知識。通過學生動手操作明白液體、金屬的熱脹冷縮,熱是怎樣傳遞的,製作一個保溫杯。

第三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第四單元:本單元講的是地球的運動,地球上爲什麼晝夜交替?爲什麼“北極星”不動?爲什麼一年有四季?爲什麼有“極晝”和“極夜”?等問題展開討論,從而讓學生了解地球上所發生的這些基本自然現象的原理。

五、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教學難點: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措施:

1、首先加強教師自身的科學教學基本功的訓練是最主要的。平時要充分利用空閒時間,認真學習科學課程標準、科學教材,認真鑽研科學教法學法,儘快成爲一名合格的科學教師。

2、結合所教班級、所教學生的具體情況,儘可能在課堂上創設一個民主、和諧、開放的教學氛圍。以學生爲課堂教學的主體,設計符合學生年齡特徵的教學法進行課堂教學,採取一切手段調動學生學習科學的積極性和興趣。

3、做到“精講多練”,多通過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得到收穫。

4、注重學生課外的拓展研究,不應只停留在課堂教學內,要將學生帶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會中去,將科學課的學習從課堂延伸擴展到活動課程,擴展到家庭和社會。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5

一、教材分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爲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二、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爲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我所任教的五年級5個班中,五(3)、五(4)班,總體上課堂紀律好,但思維有些侷限,發言不如五(1)、五(2)、五(5)班積極,表現慾望差,兩極分化比較明顯。應特別注意培養,形成良好的氛圍,讓學生在探究中學到科學知識,培養探究能力,提升科學素養。五(1)、五(2)、五(5)班認真,好奇心強,且思維活躍,科學的探究欲強,但其中部分學生的自我意識過強,傾聽習慣有待培養。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 自然狀態下的觀察 實驗

情境模擬 科學小製作

科學遊戲 參觀訪問 科學欣賞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6

一、指導思想:

以《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的內容》爲指導,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關係。同時,着重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熱”。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科學幻想

|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科學遊戲|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7

現在國家正在大力進行教育改革,對學生的課程也在不斷的改進,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最適合中國教育的路子。讓的學生不再厭學,教學也變得更加的簡單。

所以這學期的五年級教科書教育就成了承上啓下的很重要的學期了,最新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要提前制定好,讓這個學期的教學更好的執行。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2、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3、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4、以科學概念作爲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三、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學生情況分析

1、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3、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五、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沉和浮”。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係。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鑑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爲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係,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第二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國小階段,讓國小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係、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關於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係,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於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事物,時間運動的軌跡,是根據其他物體的有規律運動的軌跡來記錄的。所以,本單元學習“時間測量”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事物有規律運動”的認識活動過程。本單元要讓學生使用一些測量時間的重要設備做實驗,從太陽鍾、水鍾到機械擒縱器……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認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本單元要讓學生重演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最終認識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多角度地、持續地收集地球運動的證據,如:資料、理論、模擬實驗的結果等,需要對證據進行批判性的邏輯加工,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這些都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挑戰。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及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2、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8

篇一: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範文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本站範文之教學工作計劃:五年級科學教學計劃。

二、教材分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

三、學生情況分析:

通過幾年的科學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對科學本質有一定的瞭解,科學素養得到相當的培養,已經具備了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不過兩極分化很明顯。優等生表現出對科學濃厚、持久的興趣,科學素養髮展態勢良好;後進生對科學有種擔憂感,隨着年級的升高,課程難度值增加,學習態度不夠認真,加上對科學學科的認識不足,認爲本學科不重要,輕視,造成科學素養髮展態勢一般。

四、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基本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七、教學進度表(略)

篇二: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

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環境、社會、技術的聯繫,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繫。本冊教材引入專題研究這一教學內容。

包括以下幾部分:人體內部的祕密、我們怎樣看到物體、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生物、地球運動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科學對待新事物及STSE之間的聯繫。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變化所需的能量來源、科技與未來世界的緊密關係。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科學知識、STSE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

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3.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5.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7.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8.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四、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五、課時安排:

篇三:

一、課程目標: 1、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 2、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指導思想: 1、以《國家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綱要》爲指導,全面落實《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出的基本理念、課程目標、課程內容,進行科學啓蒙教育,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和創新精神,爲學生後繼的科學學習和其他學科的學習,乃至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2、在充分考慮學生身心發展規律的基礎上,將學生髮展的需要、社會發展的需要、科學素養的諸要素有機地結合起來,追求科學性、實用性、教育性、普適性的統一。

三、教學目標: 1、能通過設計實驗方案和實驗探究槓桿平衡、滑輪、斜面、齒輪等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的;通過觀察、分析資料發現動物、植物有着多種繁殖方式;運用邏輯推理的方法對生命的起源、生物的進化做出有根據的假設;用模擬實驗的方法探究地球表面的變化;設計製作能完成一定任務的工具(包括簡單機器、機器人等)。 2、能始終保持對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作用、達到平衡狀態的興趣以及對未解之謎和生物技術的好奇,並積極關注相關研究的進展;感受生命延續過程的複雜多樣,進一步樹立珍愛生命、保護環境、保護資源的意識;能通過科學家的故事學會並初步形成分工合作、自主探究的學習習慣;能運用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積極大膽地提出自己的想法和意見。 3、能通過收集資料、親歷科學實驗列舉簡單機械的使用,體會到利用簡單機械能幫助人們提高工作效率;舉例說明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繁殖方式,發現生物的許多特徵是遺傳的,變異也是生物的特徵之一,分析實例找出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關係;能描述溫度、風、流水、植物對地表改變的作用,能說出岩石主要是由各種礦物組成的。 4、能感受一些工具和簡單機械的運用給人們生產、生活帶來的便利;能關注與生物繁殖有關的生物技術,並能從正反兩方面分析技術的運用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利弊;能提出保護環境、保護礦物資源的建議;能講述科學家(如達爾文)的故事,關注工具發明和使用的發展史。

四、教材分析:本冊共分爲六個單元,共22課。第一單元巧妙的用力:本單元的教學內容是組織學生探究簡單機械的作用及簡單的原理。學生在研究簡單機械中觀察兩種力相互作用的過程,感受兩個物體相互作用的現象,並認識到當兩種作用力相等時,物體間將達到平衡狀態即可。第二單元生命的延續:本單元將在學生已有認識和經驗的基礎上,引領學生通過收集和整理各類相關資料,觀察、比較並描述相關的現象等形式多樣的探究活動來進一步感悟生命過程的複雜多樣,培養對生命的珍愛,學習植物和動物不同的生殖方式,瞭解生殖是生命的共同特徵。同時引導學生關注與生殖有關的生物技術問題。第三單元生物的進化本單元繼續引領學生帶着許許多多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通過查閱、分析和整理資料、討論、撰寫科學短文、模型製作等不同方式的探究活動,討論生物的起源和進化問題,研究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平衡。第四單元地表緩慢變化本單元將引領學生嘗試提出有根據的假設,通過相應的模擬實驗,逐步使學生感悟到各種自然力量以及人類活動對地表改變的影響,幫助學生認識到地表變化是各種力量共同作用的結果。同時激發學生探索地表變化奧祕的興趣,意識到保護地表的重要性,適時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世界,欣賞自然美的科學精神和態度。第五單元礦產資源引導學生從生活中常見的岩石、礦石製成的生活日用品等入手,懂得地球母親給我們提供了豐富的礦產資源,但是這些礦產資源不是用之不盡,取之不竭的,因此保護礦產資源顯得尤爲重要。第六單元工具與技術本單元以工具和技術爲主題,將科學知識、探究能力、科學態度及科學、技術、社會、環境整合起來。激發學生對機器人開發研製的興趣,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和創造力,設計自己的機器人。

五、學情分析: 1、可喜之處:通過的學習,大多數學生對科學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已經具備初步的探究能力,他們對周圍世界產生了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樂於動手,善於操作,另外,在進行着觀察、提問、假設、預言、調查、解釋及交流等一系列活動時,我強調小組合作必要性,所以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2、不足之處:由於活動材料限制的原因,有一部分教學內容只是匆忙的走過場地,有些探究活動甚至根本就沒有開展,導致學生的知識面受到壓制,影響了學生的科學素養的形成。還有,學生在活動的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的課堂時間,這現象尤爲突出。

六、教學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七、教改設想: 1、注重蒐集信息、現場考察及自然狀態下的觀察與實驗。 2、專題研究,注重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及討論辯論。

八、教學進度: 單 元課 題 課時巧妙的用力 8課時生命的延續 6課時生物的進化 3課時地表緩慢變化 5課時礦產資源 4課時工具與技術 2課時

九、主要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 討論法談話法 辯論法 實驗法 列表法 暗示法十、教研課題: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

篇四:

現在國家正在大力進行教育改革,對學生的課程也在不斷的改進,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最適合中國教育的路子。讓的學生不再厭學,教學也變得更加的簡單。

所以這學期的五年級教科書教育就成了承上啓下的很重要的學期了,最新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要提前制定好,讓這個學期的教學更好的執行。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2、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3、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4、以科學概念作爲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三、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學生情況分析

1、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3、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五、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沉和浮”。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係。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鑑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爲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係,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第二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國小階段,讓國小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係、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關於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係,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於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事物,時間運動的軌跡,是根據其他物體的有規律運動的軌跡來記錄的。所以,本單元學習“時間測量”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事物有規律運動”的認識活動過程。本單元要讓學生使用一些測量時間的重要設備做實驗,從太陽鍾、水鍾到機械擒縱器……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認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本單元要讓學生重演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最終認識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多角度地、持續地收集地球運動的證據,如:資料、理論、模擬實驗的結果等,需要對證據進行批判性的邏輯加工,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這些都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挑戰。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及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2、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篇五: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地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性活動。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 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教材分析:

(一)、全冊內容情況:

新編《科學》五年級是在四年級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作爲上一線索的延續,本冊的主題確定爲對“物質特徵和變化的觀察”,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生物與環境”、“在陽光下”、“材料”、“健康生活”等單元,

(二)、各單元內容和課時情況:

1、生物與環境單元:着重引導學生通過種子發芽實驗,啓發學生對實驗觀察的興趣;經歷設計種子發芽實驗的過程,學習用對比實驗的方法觀察、記錄影響種子發芽的條件;瞭解設計實驗、制訂實驗計劃的步驟和內容,能按要求設計出自己的實驗計劃。

2、在陽光下單元:引導學生通過運用查閱相關資料的方法瞭解關於太陽的知識;能以自己的方式對蒐集的材料進行合理的整理,與同學分享;能根據自己蒐集的關於太陽的資料,提出一些自己感興趣的研究主題;能與同學愉快合作開展“講太陽的故事”的主題活動,通過講“關於太陽的故事”,意識到太陽與我們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聯繫;對研究關於太陽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許許多多發生在我們身邊的事情都與太陽有關係;瞭解一些初步的關於太陽的基本知識。

3、材料單元:引導學生運用比較的方法認識常見材料的顯著特徵;能按照科學探究的基本程序開展研究活動;能根據研究的需要選擇相應的研究方法和實驗工具;通過對材料特徵的研究,意識到周圍的世界是一個複雜的系統;通過小組的研究活動,培養學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識;對研究材料特徵的活動產生較濃厚的興趣;知道周圍的材料是一個複雜的系統;知道周圍的物品是由材料構成的,能認識一些常見的材料。

4、健康生活單元:引導學生通過實際體驗或查閱資料、聯繫自己的生活經驗等方法,瞭解人體的消化器官及功能,培養學生通過間接的手段獲取有關人體內部器官知識的能力、查閱資料進行對照的能力;使學生懂得保護消化器官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知道怎樣愛護消化器官,促使學生自覺地改掉不良的飲食習慣,注重飲食衛生;

(三)、教學重點:

從上學期開始,學生對實驗非常感興趣,但往往停留在表面,而不去研究內在。所以本學期的重點是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四)、教學難點:

各單元都要求學生親身經歷過程,這一過程也將延續相當長的一個時期,如何引導學生展開主題研究,進行饒有興趣的研究,是本學期的難點。

四、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特點,因勢利導;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五、教學進度:(略)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9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一、教學目標要求: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二、教學措施:

1.瞭解學生對所學科學問題的初始想法,特別是一些概念理解過程中出現的想法。

2.指導學生反覆進行控制變量的實驗。(控制變量實驗要加以指導)

3.引導學生在觀察和實驗的過程中做好記錄。

4.引導學生用準確、恰當的詞語描述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

5.引導學生對觀察和實驗結果進行整理和加工,形成正確的解釋。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

8.組織指導科技興趣小組,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三、實驗安排

五年級下冊科學實驗進度表

課次課題實驗儀器實驗類別1-2撬棍的學問槓桿尺1個、質量相同的鉤碼若干分組實驗1-3輪子的妙用動滑輪、定滑輪、細繩圓木長10釐米長50釐米、方木塊等分組實驗1-4斜面作用分組實驗3-2尋找進化的沙子、熟石膏、肥皂水、紙盒、生物材料證據貝殼、核桃、魚骨、碗等山脈的變化分組實驗4-1玻璃、酒精燈、試管夾、護目鏡、一盆冷水分組實驗等噴壺、沙土、各種大小的石子、兩個托盤、分組實驗報紙等4-2沙洲的形成4-3溶洞裏的鐘曲別針、線繩、兩隻燒杯或玻璃瓶、一個碟分組實驗乳石子、蘇打晶體、蒸餾水等金屬的來歷常見的三種金屬、簡單電路、熱水、鐵錘、分組實驗砧板5-2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0

一、實驗目的

1、教會學生正確的實驗方法,體味實驗的樂趣。

2、使學生有效地掌握知識,主動探索新知識。

3、培養學生的能力,包括實驗設計、操作、觀察、記錄和整理資料等能力。

4、全面提高學生素質,特別是知識素質和智能素質。

5、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觀察和實驗中,充分發揮學生的各種感官,調動他們的學習積極性。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冊共分5單元19課,第一單元是生命的奧祕,有1個實驗。第二單元是地球和地表的變化,介紹了地球的形狀表面內部及相關知識,有3個實驗(實驗6、7、9)。第三單元變化的能量,有4個實驗實驗10至13。第四單元探索宇宙,有2個實驗,實驗14、15。第五單元科技與未來,有1個實驗實驗17。

三、實驗措施

1、課前教師要充分準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實驗過程。

2、指導學生做簡單的探究實驗,制定實驗計劃,填寫實驗報告,製作簡易科學模型。

3、加強觀察和實驗,充分利用儀器和器材,讓學生參觀察和實驗活動,從而獲得知識,鍛鍊能力。

4、師生共同開闢科學教學園地,自己蒐集資料,自己動手製作教具,改善實驗條件。

四、主要實驗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1

一、指導思想:

以《國小科學課程標準的內容》爲指導,激發學生探究物體與物體之間、生物與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存在的相互作用和平衡關係。同時,着重培養學生蒐集資料、分析資料,以控制實驗、模擬實驗、分析實驗結果、提出假設等探究能力,鼓勵學生從正反兩個方面分析科學技術的發展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影響。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教科版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熱”。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科學幻想

|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科學遊戲|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

七、主要教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

|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

八、教學進度安排

本冊教材以單元爲內容單位,在課時安排上也以單元爲主,幷包括隨時評價所用課時。

周次 單元 教學內容 課時 備註

1~5 生物與環境 1.種子發芽實驗 2.比較種子發芽實驗 3.綠豆苗的生長 4.蚯蚓的選擇 5.當環境改變了 6.食物鏈和食物網 7.設計和製作生態瓶 第一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6~9 船的研究 1.船的歷史 2.用浮的材料造船 3.用沉的材料造船 4.增加船的載重量 5.給船裝上動力 6.設計我們的小船 7.製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 第二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10~14 環境與我們 1.地球——宇宙的奇蹟 2.我們面臨的環境問題 3.珍惜水資源 4.解決垃圾問題 5.合理利用能源 6.讓資源再生 7.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 第三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15~19 熱 1.溫度與水的變化 2.水的蒸發和凝結 3.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 4.熱在金屬中的傳遞 5.熱在水中的傳遞 6.哪個傳熱快 7.做個保溫杯 第四單元測試分析與講評 10

20~21 期末複習 期末考試 4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2

一、指導思想

充分挖掘課程資源,和孩子們一起探究,實施真正意義上的科學探究性教學,有效的組織學生開展真正有深度的科學探究活動。培養學生學科學,愛科學,用科學的興趣;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掌握正確的科學探究方法,養成良好的科學探究習慣;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人才,實施素質教育及創新教育,提高學生的科學文化素質。

二、學情分析及教材分析

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參差不齊,部分學生有豐富的課外知識積累,平時注意對各類事物的觀察,表現出對大自然、對科學的濃厚興趣;部分學生在課堂上表現出對科學的學習興趣,但課外書閱讀貧乏,無法建立起必要的學習聯繫;大部分學生,表現出對科學學習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慾,喜歡動手做小實驗,這種對科學的濃厚興趣必將成爲學生在國小階段科學學習強大內驅力和學習動力。

三、教學總目標

(一)科學探究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實驗中的觀察能力、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做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培養學生利用書籍、網絡、報刊等查閱資料,蒐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和發展學生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數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2、培養學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的意識,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使學生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培養學生的合作和交流的意識,敢於爭辯的膽識,同時學會尊重他人意見,合理的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科學知識

1、掌握常用的機械和工具的特徵,並能設計和製作機械和工具。

2、觀察和研究常見的形狀和結構,並設計和製造自己的“橋樑”,體驗科學與技術結合的樂趣。

3、研究熱和燃燒的關係及其原因,並能結合日常生活進行分析和闡述。

4、瞭解能量以及能量的變化,並能在實驗操作中親自去感受。

四、教研專題及研究措施

1、把握國小生科學學習的特點,因勢利導。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樹立開放的教學觀念。

5、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6、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技術。

7、組織、引導學生參加科技小製作活動。

五、教研課安排和評價工作安排

學生小組合作學習,組內互評、學員自評及組間評價

六、個人業務學習安排

學習有關安全教育、師德培訓、德育教育、“五環節”教學模式推進、展示,教師業務培訓,白板培訓、教研組業務培訓等內容,採用集體講授、教研組培訓、自學相結合的方式。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3

一、指導思想: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努力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使得學生們在日常生活中親近科學,運用科學,把科學轉化爲對自己日常生活的指導,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從中獲得科學知識,增長才幹,體會科學探究的樂趣,理解科學的真諦,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

3、繼續指導,引導學生學習運用假設,分析事物之間的因果關係,注重觀察實驗中的測量,特別是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細心,注重證據,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6、引導學生經歷更爲完整的探究過程。

7、在理解探究以及培養探究技能方面有更高的要求。具體包括:強調實驗前後的推測、解釋要有充分的依據;進一步掌握控制變量實驗的技能,並學習實際控制變量實驗;運用模擬實驗探究自然事物發生的原因、變化及規律。

8、面臨幾次較長期的觀察研究活動:能用線條、符號、圖畫、文字等方式記錄觀察現象,用柱狀圖、折線圖處理數據,並認識到重複實驗的意義。

三、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由“生物與環境”、“光”、“地球表面及其變化”、“運動和力”四個單元組成。

1、知識方面,劃分爲四個教學單元:

《生物與環境》單元,通過對綠豆種子發芽和生長,蚯蚓的選擇的研究生物的生存和非生物環境的關係。【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五年級科學上冊教學計劃。引導學生觀察分析生態羣落中生物之間的食物鏈和食物網,並通過對生態瓶的製作、觀察,探究生態羣落中生物和生物、生物和非生物相互依存的關係。通過這些典型事例的分析,認識到保護大自然、維護生態平衡的重要性。

光單元引領學生們觀察光的傳播特點及其在生產和生活中的運用,接着指導學生認只許多光源在發光的時候也在發熱,太陽是地球最大的光源和熱源。陽光下物體得到的熱與受到的光照強弱有關係。也與物體本身的性質有關係。最後通過製作太陽能熱水器結實合運用相關知識。

地球表面及其變化單元教學內竄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是認識地球表面總的地形地概貌,以及河流、海洋、山脈、高原等地形及特點;二是地形地貌變化及發生原因。讓學生知道是地球內部的運動,是太陽、流水、風、冰川、波浪等自然力共同作用形成和重塑了地球的外表。

運動和力單元內容光煥發分爲四部分,讓我們瞭解重力、彈力、反衝力,讓學生用這些力作動力使小車運動起來,並研究動力的大小與小車運動的關係。第二部分學習測量力的太小,認識力的單位,爲研究摩擦力大小做好技能準備。第三部分認識摩擦拭力,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一些因素,研究摩擦力對物體運動的影響。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4

一、學生基本情況分析:

五年級共有57人,他們經過兩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爲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共有24課,以知識的內容分爲五部分。分別爲人的一生、地球和地表的變化、無處不在的能量、探索宇宙、科技與能源。本冊教材注意學生知識經驗的積累和整理,注重用聯繫的觀點構建教科書整體結構。

在內容的選擇上,用聯繫的觀點整合不同的內容,選擇體現綜合性、系統性和事物週期性變化的內容構建教科書,引導學生學習認識事物的科學方法,提高解決問題的能力,學會在整體上含悟科學本質。

三、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培養學生實踐能力和創新精神,引導學生經歷更爲完整的探究過程。使學生從小養成愛科學,學科學,用科學的學習興趣。

2、通過學習,能夠應用所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3、教學中滲透愛國教育,介紹歷史人物,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四、教學措施

1、教師應更加放開手腳,把學生感興趣的話題,有較強求知慾望的話題作爲課的主體,通過活動使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從而加深對科學、對科學探究、對科學學習的理解。解釋與模型是五年級集中訓練的過程與方法,要結合具體學習內容,在探究過程中有意識地強化解釋與模型的訓練。

2、在教學中採用先進的電教手段來輔助教學。利用現有的信息技術知識,根據教材特點,製作一些課件,藉助課件的動畫效果、彩色圖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分解教材中的重點難點,使學生易於接受。

3、在教學中要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根據教材特點,讓學生查一查、畫一畫、讀一讀、說一說、想一想、做一做,多種感官並用,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培養學生的“三動”能力,即:動手、動口、動腦。

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既要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要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爲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

五、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

1、既要對事物外部表象的觀察,又要從微觀世界認識事物的內部結構和變化的規律性分析,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和功能。探究水平較前幾冊教科書有明顯的提升,加大自主探究的實施力度,加大學生生活經驗的整理與提升,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間接生活經驗的回顧與運用。在探究技能上,突出邏輯推理爲主的思維技能訓練,設計了大量的強化學生邏輯推理的探究項目,推測產生變化的原因,力求在事物的表面特徵與內部變化之間建立聯繫。

2、使學生形成科學的自然觀,學會用聯繫的觀點和思維方式認識問題。探究逐步加深,螺旋上升更加明顯。

3、教學中注重實驗教學,教學中要加強安全教育。

六、教學進度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5

一、教材分析

1.本學科所使用教材的編排體系

蘇教版國標本《科學》五年級下冊是在五年級上的基礎上編寫而成的。作爲上一線索的延續,本冊的主題確定爲對“周圍的和自身的觀察、實踐”,在這一冊中共安排了“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他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岩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六個單元

2.全套教材的特點 (1從問題入手

(2強調秦立科學探究的過程

(3重視過程中數據資料的收集與積累 3.本冊教材的內容結構及特點

內容結構:這套《科學》教材打破了原有的科學知識體系,更強調科學概念結構化,把相關的科學概念重新組合在新的單元主題之下,如:“生命之源——水”、“土壤與生命”、“固體與液體”等,同時關注“科學——技術——社會”的結合和滲透科學的人文精神。

特點:從這套教材的“單元主題結構表”和“科學探究序列表”的圖表中,您可以看出,我們這套教材以整體結構上進行了充分的研究和論證,集中體現《課標》新理念,特別是引進了法國“做中學”的教學思想,讓學生有一種既見樹木又見樹的感覺餓。

4.教材的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瞭解機械的省力原理;知道改變物體的形狀,承受力的大小會改變;瞭解岩石與礦物的特徵;知道大腦和神經是人的神經中樞。

教學難點:能設計實驗說明機械省力的原因;能應用形狀的特點設計簡單的受力結構,如房子、橋樑等。能夠解釋人的神經反應過程。

5.單元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六個單元,分別是“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岩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

第一單元採用總-分-合的思路進行建構。先總的介紹什麼是機械,接下來是用四課的篇幅分別引導學生研究槓桿、斜面、輪軸和滑輪,最後,課文從自行車的鏈條傳動引入機械傳動裝置,由力和能量的傳遞角度闡述機械是簡單機械的組合,使學生獲得對機械的一個整體認識。

第二單元就是在學生已經學過了常見材料、常見力的上,通過"別有洞天"的製作活動,引導學生了解形狀與結構的初步知識,掌握科學制作的初步技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興趣、創新膽量。同時通過學生尋找"形狀與結構"在生產、生活中的應用,真正感受科學技術在人類發展、社會進步中的重要作用。

第三單元圍繞繁殖後代這個話題,比較全面地討論了植物、動物和人類的繁殖問

題。通過一系列活動,使每位學生認識到繁殖是生命的共同牲,體會到生命的來之不易,從而增強珍愛生命、熱愛生活的情感。

第四單元的活動,試圖讓學生通過多種感官、多種方法探究岩石的特徵和礦物的性質,初步瞭解岩石的形成和礦物的用途。並且通過對日益減少的礦物資源的討論,使學生知道礦產資源是不可再生的有限資源,讓學生懂得珍惜資源的重要性和緊迫性,保護我們賴以自下而上的環境。

第五單元從趣味性、適合性、系統性、發展性、探究性幾方面原則出發,再一次選擇學生所熟悉的事物――自己的身體作爲研究對象,圍繞本年級探究過程技能訓練重點――"交流與質疑"這條主線,安排大量的探究活動去體會、理解大腦的"指

揮中心"作用,構建了本單元既符合生命科學的知識邏輯體系,又符合這個年齡段學生的實際情況。

第六單元交流與質疑,廣義地講,發佈信息和獲取信息都是交流,不輕信、不盲從、不畏權、不滿足現有狀況與水平等等,都是質疑。在科學探究過程中,交流與質疑不僅是與探究相關聯的活動與技能,還是完整的探究過程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科學探究活動的價值取向與基本技能。

6.本冊教材的基礎和學完本冊教材應達到的水平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過程與方法: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

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係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6

一、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岩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二、教學基本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20xx-20xx年度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20xx-20xx年度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係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三、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本學期撰寫3篇實錄與案例分析。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1、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2、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3、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7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學習,五年級的學生科學探究能力增強了,學科學的興趣更持久,自覺性也提高了。但同時也出現了兩極分化的現象,優秀的學生表現出更強的能力,而有一小部分學生的自覺性反而差了。

給我印象最深的是那些積極主動參與探究的同學,他們總會經常的圍在我身邊,問上一些他們解決不了的問題,更會把他們在課外的發現跑來告訴我。每當這時,我都會開心一笑。本學期將在上學期的基礎上對這部分學生開展科學小記者活動,讓這部分學生的自然智能能到挖掘發揮,然後由這部分學生再去帶領、影響其他學生,從而達到全體提高的目的。

二、教材簡析

(1)第一單元“沉和浮”:學生從物體的沉浮現象開始,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探尋物體沉浮的規律,研究影響沉浮的變量,最後形成有關沉浮現象的解釋: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二是從密度的層面解釋沉浮現象。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學生製作計時工具並進行觀測和測量,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及對“時間”的認識發展過程。認識計時工具的工作原理,感受計時工具的發展對人類生活和發展的影響,感受人類爲了不斷改進工具所作的不懈努力。

(3)第三單元“熱”:學生在三年級“溫度與水的變化”的基礎上,將繼續觀察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物體的熱脹冷縮現象,觀察熱量在物體中傳遞的現象,探索熱量傳遞的規律,發現物體的導熱性能是不同的,在生活中的應用也是不同的。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讓學生經歷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學習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不斷地利用已知探究未知的方法,最終認識地球運動(自轉和公轉)的模式。

三、分單元實驗材料清單

(1)第一單元“沉和浮”:

小石塊、泡沫塑料塊、回形針、蠟燭、帶蓋的空瓶、蘿蔔、橡皮、木塊、小刀、透明膠帶、大小相同輕重不同的球、輕重相同大小不同的立方體、玩具潛水艇、橡皮泥、刻度量杯(底部帶定滑輪)、鉤碼、墊圈、彈簧秤、馬鈴薯、酒精燈、木夾子、食鹽、白糖、燒杯。

(2)第二單元“時間的測量”:

鐘錶、小木竿、自制日暑、量筒、塑料瓶、鐵架臺、螺帽、細線、木條。

(3)第三單元“熱”:

溫度計、塑料袋、熱水瓶、氣球、水槽、試管、燒杯、燒瓶、橡皮塞、玻璃管、金屬熱脹冷縮演示器、酒精燈、鐵架臺、鐵片、火柴、蠟燭、各種材料製成的杯子和調羹、毛巾、泡沫塑料塊。

(4)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

乒乓球、手電筒、地球儀、鐵架臺、演示用時區圖、陀螺。

四、教學目標和要求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五、教學措施

本學期教學內容由“沉和浮”、“時間的測量”、“熱”和“地球的運動”四個單元組成,每個單元教學約需10課時。教學時要注意以下幾點:(1)提供足夠的材料讓學生在動手動腦中完成探究任務。 (2)幫助學生把現象、數據轉化爲證據,利用證據得出結論。

(3)科學概念的構建不是一步到位的,需要長時間的學習才能達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不要急於求成,要一步一步打好基礎,讓學生的認識沿着概念形成的規律發展。

(4)本冊有許多動手製作的項日,一定要讓學生親自經歷製作的過程,只有在手腦並用的過程中,才能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六、教學進度

周次 課題 課時 備註 1 1 物體在水中是沉還是浮 2 2 沉浮與什麼因素有關 2 3橡皮泥在水中的沉浮 3 4 造一艘小船 3 5浮力

4 6 下沉的物體會受到水的浮力嗎 4 7 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 5 8 探索馬鈴薯沉浮的原因 5 1熱起來了 6 2給冷水加熱 6 3液體的熱脹冷縮 7 4 空氣的熱脹冷縮 7 5金屬熱脹冷縮嗎 8 6 熱是怎樣傳遞的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1

8 7 傳熱比賽

9 8 設計製作一個保溫杯 10 1 時間在流逝

2 太陽鍾 11 3 用水測量時間

4 我的水鍾 12 5 機械擺鐘

6 擺的研究

13 7 做一個鐘擺

8 製作一個一分鐘計時器 14

1 1 2 2 2 2

1 晝夜交替現象

2 人類認識地球及其運動的

2 歷史

2 2 2 15 3 證明地球在自轉

4 誰先迎來黎明 16 5 北極星“不動”的祕密

6 地球在公轉嗎 17 7 爲什麼一年有四季

8 極晝和極夜的解釋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8

一、指導思想:

以《科學課程標準》爲指導,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

2、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身經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3、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4、敢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三、學生情況分析:

1、整體學習狀況:學生整體學習比較認真,對科學實驗比較感興趣,不喜歡死記硬背的知識,理解不甚深刻,運用能力差。

2、已有知識、經驗: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不強。家長和學校偏重於語、數、英教學,使學生沒能很好地在觀察、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中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思想情感。

3、兒童心理分析:兒童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國小生的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四、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爲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生物與環境(二)”第三單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爲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爲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爲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爲重點,而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基本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4、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5、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6、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7、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8、引導學生參加各類有關競賽以賽促學。

六、教學進度安排:略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19

現在國家正在大力進行教育改革,對學生的課程也在不斷的改進,希望能夠找到一個最適合中國教育的路子。讓的學生不再厭學,教學也變得更加的簡單。

所以這學期的五年級教科書教育就成了承上啓下的很重要的學期了,最新教科版五年級下冊教學工作計劃要提前制定好,讓這個學期的教學更好的執行。

一、指導思想

全面貫徹《科學課程標準》的精神,以培養學生的科學素養爲宗旨。

二、教學目標

1、引導學生親近自然、珍愛生命,關心現代科技的發展。

2、培養學生科學的思維方法,形成科學的學習習慣;

3、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讓學生親歷科學探究的全過程;

4、以科學概念作爲教學目標,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科學概念和思想,逐步形成勇於質疑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5、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三、主要導學方法

探究法、演示法、參觀法、實踐法、討論法、談話法、辯論法、實驗、法、列表法、暗示法等。

四、學生情況分析

1、學習心理分析:五年級的孩子對周圍世界有着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究慾望,而我們的科學課程內容貼近兒童的生活,強調用符合國小生年齡特點的方式學習科學,學生必將對科學學科表現出濃厚的興趣。

2、整體學習狀況:五年級學生比較喜歡科學課,對科學實驗很感興趣,動手能力較強,但是對科學概念的理解不是很深刻,部分同學對死記硬背的知識記的牢,運用能力較差。

3、已有知識經驗:科學觀察能力和對比實驗設計已經有較大的進步,但是獨立探究能力和主動探究意識還不夠。

五、教材分析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沉和浮”、“熱”、“時間的測量”、“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沉和浮”。本單元將在一系列的探究活動中,讓學生自己去解決有關沉和浮的許多問題。學生將探究不同物體的浮沉,形成他們關於對物體是上浮還是下沉現象的解釋,而且能夠明白物體與被放液體間的相互關係。當學生開始理解了他們所觀察的結果之後,他們將鑑別出導致物體上浮或下沉的主要原因是什麼。本單元設計的對物體沉浮的解釋有兩條途徑,一是用浮力和重力的關係解釋沉浮現象,是用密度的概念解釋沉浮現象。因爲浮力的大小與液體的密度也有密切關係,因此,將物體的沉浮原因定位在物體的密度上。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密度概念要求過高,因此,教科書沒有直接出現密度概念,而是通過觀察和實驗,用同體積的重量作比較,幫助學生建立密度的前科學概念。

第二單元“熱”。熱是一種能量形式。然而,在國小階段,讓國小生探究“熱”,更主要的還是觀察和思考一些與物體冷熱程度有關的現象一熱現象。例如氣體、固體和液體三態的轉化及與溫度的關係、物體的熱脹冷縮、摩擦生熱及熱傳遞等。關於熱現象,學生們已經有了不少的經驗,尤其是在三年級下冊“溫度和水的變化”單元,學生們觀察探究了溫度和水的形態變化的關係,他們已經觀察到了物質由於溫度的變化而產生的顯著變化一物體狀態的變化。物質的變化,是從漸變到突變的。在這一個單元,我們將繼續觀察探究物質在熱量變化過程中產生的不易察覺的變化,主要是熱脹冷縮現象,以及熱量轉移(傳遞)的過程。

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時間”是一種看不見、摸不着的事物,時間運動的軌跡,是根據其他物體的有規律運動的軌跡來記錄的。所以,本單元學習“時間測量”的過程,從某種意義上說,也是對“事物有規律運動”的認識活動過程。本單元要讓學生使用一些測量時間的重要設備做實驗,從太陽鍾、水鍾到機械擒縱器……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認識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作用。

第四單元:“地球的運動”。本單元要讓學生重演人類對地球運動的探究過程。基於可觀察到的現象和事實,運用相對運動、參照物、模擬再現等原理和方法進行推理、論證,最終認識地球是如何運動的。在這一過程中,需要學生多角度地、持續地收集地球運動的證據,如:資料、理論、模擬實驗的結果等,需要對證據進行批判性的邏輯加工,還需要具有一定的空間想象力。這些都對學生的探究能力提出了一個較全面的挑戰。

六、主要教學活動類型

蒐集信息、現場考察、自然狀態下的觀察、實驗、專題研究、情境模擬、科學小製作、討論辯論、種植飼養、科學遊戲、信息發佈會、報告會、交流會參觀訪問、競賽、科學欣賞、社區科學活動及家庭科技活動、角色扮演、科學幻想等。

七、基本措施

1、充分運用各類課程資源和現代教育技術;

2、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3、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

4、面向全體學生,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

5、組織引導學生積極參加課外科技活動以及各類競賽活動。

6、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7、各班建立科學學習小組,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8、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0

一、學情分析:

五年級的科學進入課程實驗的新階段。通過兩年的學習,學生有了自己的科學思維方式,對科學探究過程有所瞭解,並能運用這一方法解決問題。但前兩年的學習相比,本期課外實踐活動增多,對觀察和記錄的要求很高,還需要長時間地觀察和記錄。

要求學生有耐心、細緻的學習態度。新教材中部分知識比較抽象,和學生以前所學相比,難度較大。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內容生動活潑,有很大的彈性和開放性。注重突出科學、環境、社會、技術的聯繫,加強了和其它學科的聯繫。本冊教材引入專題研究這一教學內容。

包括以下幾部分:人體內部的祕密、我們怎樣看到物體、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

根據新科學課程標準,本冊重在培養學生以下幾種科學素養:科學探究: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能進行觀察、實驗、製作等探究活動。對生物、地球運動等科學內容進行探究。

科學價值觀:保持與發展想知道,愛提問、大膽想象、樂於探究的願望。關心科學對待新事物及STSE之間的聯繫。正確的理解科學,形成科學的思維方式。互助與合作的學習方式,學習中尊重事實、注重環境保護和與自然和諧相處。

科學知識:使學生了解生命世界、地球與宇宙世界的一些基礎知識、變化所需的能量來源、科技與未來世界的緊密關係。以及運用知識進行科學探究活動。通過本冊學習,激發學生學習科學課的興趣,使學生在科學探究、科學價值觀、科學知識、STSE各方面得到發展。

三、教學目標:

1、本冊教科書設計了許多探究活動,這對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培養是很有幫助的,教師要發展學生識別和控制變量的能力,繼續學習運用對比實驗進行探索的技能,要引導學生及時記錄實驗現象,進行分析整理,轉化爲證據,用科學探究活動幫助學生逐步建構科學概念。

2、在國小階段,學生的思維將由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發展,五年級學生的抽象思維,仍然需要直觀形象的支撐,因此在思維發展的過程中,我們要從現象和事實出發,幫助學生進行概括總結,得出結論,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

3、對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培養,應該基於對證據意識的培養上,使學生能夠不斷地尋找證據來支持自己的假設,通過理性的思考和大膽的質疑,來發展學生的情感態度價值觀。

四、教學措施:

1.開展生動的科學課,引領學生進行主動地探究學習。

2.建立科學文件夾,記錄學生在科學課上的學習進展情況。文件夾包括以下內容:科學課筆記本、自己蒐集的文字、圖表、圖片、照片、觀察報告、實驗報告、記錄表、評價表等。

並在期末對學生做的文件夾進行展示與評比。

3.發揮評價對學習和教學的促進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動評價、單元自評、綜合評價等到三類評價工具供教師和學生使用。採用形成性評價,使評價滲透在教學過程中,更好的隨時瞭解學生的學習狀況。

4.注重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培養。

通過豐富多彩的教學活動,把科學探究目標、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與科學知識目標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將所學的知識、技能與社會生活相聯繫,逐步形成科學的態度和價值觀。

5.重視科學與技術的聯繫。致力於提高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和技術設計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

6.樹立安全意識。培養學生具有安全參與探究活動的知識、能力和習慣。

7.積極參與新教材實驗。

8.開展環境教育,進行生物種養殖的課外實驗,研究生物與環境間的關係。

四、潛能生培養措施:

根據對學生情況的瞭解,結合科學課的特點。潛能生主要表現在:

1、對學科知識無學習興趣;

2、無科學探究意識,科學探究能力差;

3、缺乏合作意識;

4、實踐能力不足。

針對這些情況,首先以生動的教學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提供合作與參與的機會,培養他們科學探究的能力;在自由分組中安排他們進入較好的組學習,並開展“一幫一”的活動幫助他們。

五、課時安排: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1

一、指導思想

以培養國小生科學素養爲宗旨,積極倡導讓學生親身經歷以探究爲主的學習活動,培養他們的好奇心和探究欲,發展他們對科學本質的理解,使他們學會探究解決問題的策略,爲他們終身的學習和生活打好基礎。

二、學情分析

五年級共有X個教學班,X名學生。經過四年的科學課的學習,學生體會到了科學探究的樂趣,掌握了一定的科學探究的方法。 五年級學生學習科學課熱情較高,愛動腦,愛觀察,愛實驗,但由於年齡特點,他們還不能從事較爲獨立、完整地科學探究活動,有待於教師進一步指導。部分學生好動,不能在探究過程中掌握知識,而且在活動地時候常常耗時低效,不能很好地利用寶貴地課堂時間。從總體來看口頭表達和觀察能力方面有較好地基礎,但還是有些學生髮言不積極,表現慾望差,這有待於今後進一步加強這方面地訓練,提高學生地素質,形成良好地氛圍。

對科學探究能力地要求有一定要求,必須符合國小生地年齡特點,由扶到放,逐步培養。科學探究能力地形成依賴於學生地學習和探究活動,它必須緊密結合科學知識地學習,通過動腦動手、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地基礎上,內化形成。

三、教材分析

五年級下冊教科書由“生物與環境”“船的研究”“環境與我們”和“熱”四個單元組成。四個單元分別隸屬於“生命科學領域”“技術與工程領域”“地球與宇宙科學領域”和“物質科學領域”。本冊教科書的整體編排,以核心概念的進階發展爲線索,整體設計教學活動,兼顧四個領域的年段安排,着力發展學生的探究和實踐能力。

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本單元內容共 7 課。

第1~3 課分別是“種子發芽實驗”“比較種子發芽實驗”“綠豆苗的生長”,引導學生對種子發芽和植株生長進行對比觀察研究,認識植物與生存環境的關係,瞭解植物的生存需要一定的非生命環境條件。第4課“蚯蚓的選擇”,學生通過對蚯蚓與環境的研究,認識動物與無生命環境的關係,瞭解動物會根據自身生存的需要對環境條件進行選擇。第5課“當環境改變了”,學生通過對不同季節生物行爲變化的分析,認識到當環境發生改變時,生物會改變自己來適應新環境。第6課“食物鏈和食物網”,學生經歷認識和研究食物鏈與食物網,認識到生物之間是互爲生長環境,相互依存、相互影響的。第7課“設計和製作生態瓶”,學生在對綠豆苗與非生物、其他生物之間聯繫進行分析的活動中建構“生態系統”概念,並以此爲基礎設計池塘模型;在長期的觀察中, 學生認識到在一定區域內生活的生物都需要一個和諧、平衡的環境,生態平衡的改變會對生物的生活產生很大的影響。

第二單元“船的研究”單元共 7 課,

第 1 課“船的歷史”是單元起始課。在引出學習主題,瞭解學生關於船的前認知之外,還將引導學生在比較船的不同中,認識船隻在體積、材料、構造、動力等方面的科學技術演化特點,並藉助“獨木舟負載物體”“船的形狀與阻力關係”的體驗活動,生髮後續研究的問題和興趣。

第 2 課“用浮的材料造船”承接第 1 課中的“獨木舟負載物體”生成的“不穩定”“裝載量少”問題,通過設計、製作、測量與完善竹筏模型的過程,體驗浮的材料可以製作船並感受浮力。

第 3 課是“用沉的材料造船”。用沉的材料造船是造船技術的一次巨大變革,可以讓學生感受科學與技術的緊密聯繫推動了人類文明的發展。藉助橡皮泥和鋁箔兩種沉的材料造船的活動,學生將再次經歷“問題—設計—製作—測試—完善”的技術與工程學習過程。

第 4 課“增加船的載重量”是讓鋁箔船裝載更多的貨物,保持船體的穩定性, 繼續指向生活和生產需求促進了技術進步,使得船結構和造船技術不斷髮展。

第 5 課是“給船裝上動力”。隨着船隻結構的完善、載重量的提高、運用的日益廣泛,人們有了給船安裝新動力,讓船行駛得更快、更遠、更持久,解放勞動力的新需求,風和蒸汽是船動力發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技術進步。

第 6 課“設計我們的小船”和第 7 課“製作與測試我們的小船”,圍繞船的材料、結構、動力等重要特點,比較完整地介紹了船的技術演變史後,選擇材料,設計和製作一艘符合一定性能標準的小船,是對前五課的學習成果的綜合運用。

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一共設計了 7 課,可以分爲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第 1~2 課讓學生整體瞭解地球爲人類提供的珍貴而獨特的生存條件, 瞭解地球面臨的複雜、嚴重的環境問題。

第二階段,第 3~6 課從研究水資源開始,到了解垃圾問題,再到能源利用問題、資源再生問題,具體地瞭解幾個與學生生活貼近的環境問題。

第三階段,第 7 課主要分析一個實際的環境問題。以某市城中湖生態環境成功恢復爲例,探討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第四單元“熱”共 7 課,以“熱是怎樣傳遞的”爲主要學習線索,循序漸進地安排了一系列探究活動。

第1課“溫度與水的變化”中,我們持續給水加熱直到沸騰,停止加熱,水不再沸騰,溫度下降。

第 2 課“水的蒸發和凝結”探索水的蒸發現象,推測水溫高低跟水蒸發快慢的關係。學生需要設計實驗,通過實驗記錄證明水溫高低會影響水蒸發的速度。我們在玻璃杯中加入冰塊,將玻璃杯外壁擦乾,靜置一會兒,玻璃杯外壁又會出現水珠。

第 3 課“溫度不同的物體相互接觸”安排了不同溫度的水接觸後變化的探究活動。教科書引用平時生活中常見的溫牛奶現象,然後提出問題:熱水是怎樣使牛奶由涼變熱的?通過研究試管中的涼水和燒杯中熱水接觸後的溫度變化,探究熱量的轉移和平衡。

第 4 課“熱在金屬中的傳遞”中,學生主要觀察和探究與“熱傳導”相關的問題: 在金屬條的一端加熱,另一端是否會熱起來,通過實驗觀察熱在金屬條中的傳遞過程和方向。

第 5 課“熱在水中的傳遞”中,學生通過加熱試管中的水和加熱燒杯中的水,認識熱在水中以對流的方式傳遞。

第 6 課“哪個傳熱快”包含了兩個活動:觀察、記錄木勺、塑料勺、金屬勺的導熱快慢和比較銅、鋁、鐵等金屬材料的導熱性能。

第 7 課“做個保溫杯”中,學生觀察常用材料的導熱性能,並說出它們的主要用途。學生根據已掌握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及對各種材料保溫效果的觀察和比較,選擇合適的材料製作一個保溫杯,檢測保溫杯的保溫效果。

四、教學目標

第一單元“生物與環境”在實踐研究方面,五年級的學生已經掌握了一定的過程與方法技能,如觀察、記錄、公平實驗的設計與實施等。在本單元中,他們將通過研究生物與環境的關係,進一步學習對比實驗控制變量的探究技能,發展運用數據對實驗現象進行分析、解釋的能力。在研究生物與環境關係的過程中,他們還將學習使用圖示的方法梳理較爲複雜的生物關係。此外,在本單元中,他們還將經歷幾次較長時間的觀察實踐活動,這些都將促進學生科學探究能力的發展。

第二單元“船的研究”,在本單元的學習中,學生對造船材料、內外部構造、動力裝置的分項實踐性探究,依託船演化的內在邏輯,組合成了設計製作一個工程產品的完整過程,爲學生提供了“產生問題—設計作品—完成項目”的基本活動經驗,突出了“做中學”“做中悟”的特徵,有利於學生養成綜合所學的各方面知識通過“動手做”解決問題的習慣,體驗“做”的'成功和樂趣,體會科學技術對個人生活和社會發展的影響。

第三單元“環境與我們”學生將認識到地球是我們唯一的家園,爲我們的生存提供了珍貴的環境條件,意識到人類是自然的一部分,既依賴於環境,又影響環境。學生還認識到地球上的各種資源是寶貴的,能源是有限的,人類的日常生活消耗着大量資源併產生大量污水和垃圾,污水和垃圾危害環境,人類活動對環境的破壞達到了嚴重的程度。基本上面這些認識,學生將初步養成垃圾分類、節約資源的習慣,形成節約用水的意識,增強環保意識和責任感,積極參與環境保護活動。

第四單元“熱”對於五年級學生而言,上述內容的學習,關鍵在於實驗探究。他們需要在科學規範的實驗中,觀察與交流熱傳遞的現象,瞭解熱是能量的一種表現形式,熱量變化導致了溫度變化。在研究熱傳遞的方式後,利用熱傳遞的性質來創造性地製作保溫杯。

五、教學重難點

1、培養學生設計實驗的能力。

2、重視對學生典型科學探究活動的設計,以探究爲核心,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

3、通過動手動腦、親自實踐,在感知、體驗的基礎上,使學生形成較強的科學探究能力。特別是實驗中控制變量、採集數據,並對實驗結果作出自己的解釋,學習建立解釋模型,以驗證自己的假設。

六、方法措施

1、把科學課程的總目標落實到每一節課;

2、用豐富多彩的親歷活動充實教學過程;各班建立科學小博士協會,讓學生在相互交流、合作、幫助、研討中學習;

3、讓探究成爲科學學習的主要方式;悉心地引導學生的科學學習活動;

4、給學生提問和假設機會,並指導學生自己動手尋找證據進行驗證,經過思維加工,自己得出結論,並把自己的認識用於解決問題的實踐。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2

一、學生情況分析:

我校五年級五班共兩個班級,他們經過多年的科學學習,已經具備了初步的科學知識和操作技能,具備了一定的探究能力,思維方式也初步的由具體轉變爲抽象。因此在今後的教學過程中要進一步擴大學生知識範圍,進一步提高學生創新能力和自主探究能力,培養學生勤於動手動腦學習科學的興趣,增加學生的社會實踐活動和自我研究的能力,聯繫他們的實際生活,用所學得知識解決生活中的問題,最終達到將科學知識創造性應用到生活中去。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科書以主題研究的形式編排了人體內部的祕密、我們怎麼看到物體、生物的生長與繁殖、春夏星空、生活中的機械、研究與實踐等知識內容。

人體內部的祕密主要包括食物的消化與吸收、呼吸器官與機能、心臟和血管的作用、腦與神經的知識。

我們怎麼看到物體主要包括凸透鏡原理與作用、照相機與眼鏡的科學、怎樣保護眼睛、潛望鏡的原理和作用、生活中的各種應用。

生物的生長與繁殖包括種子發芽的雕件、種植辣椒、花的構造、果實的形成與構造,植物的繁殖方式。

春夏星空主要包括春季星座和夏季星座。

生活中的機械主要包括斜面、槓桿、滑輪、齒輪原理和應用、自行車的科學道理、未來的交通工具。

五個單元以學生的發展爲本,以科學探究爲核心,以學生的生活經驗爲主要線索。將“科學探究、科學知識和情感態度價值觀”有機的結合,體現科學的探究能力的發展和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始終是教學的核心,而且本冊內容還突出了科學、技術與社會的整合。

三、教學目標:

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知道與周圍常見事物有關的淺顯的科學知識,並能應用於日常生活,逐漸養成科學的行爲習慣和生活習慣;瞭解科學探究的過程和方法,嘗試應用於科學探究活動,逐步學會科學地看問題,想問題;保持和發展對周圍世界的好奇心與求知慾,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於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

(一)、科學探究方面:

1.知道科學探究涉及的主要活動,理解科學探究的基本特徵。

2.能通過對身邊自然事物的觀察,發現和提出問題。

3.能運用已有知識作出自己對問題的假想答案。

4.能根據假想答案,制定簡單的科學探究活動計劃。

5.能通過觀察、實驗、製作等活動進行探究。

6.會查閱、整理從書刊及其他途徑獲得的科學資料。

7.能在已有知識、經驗和現有信息的基礎上,通過簡單的思維加工,作出自己的解釋或結論,並知道這個結果應該是可以重複驗證的。

8.能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探究結果,進行交流,並參與評議,知道對別人研究的結論提出質疑也是科學探究的`一部分。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保持與發展想要了解世界、喜歡嘗試新的經驗、樂於探究與發現周圍事物奧祕的慾望。

2.珍愛並善待周圍環境中的自然事物,初步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意識。

3.知道科學已經能解釋世界上的許多奧祕,但還有許多領域等待我們去探索,科學不迷信權威。

4.形成用科學提高生活質量的意識,願意參與和科學有關的社會問題的討論與活動。

5.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敢於提出不同見解,樂於合作與交流。

6.意識到科學技術對人類與社會的發展既有促進作用,也有消極影響。

(三)科學知識

1.學習生命世界,物質世界,地球與宇宙三大領域中淺顯的,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的知識與研究方法,並能嘗試用於解決身邊的實際問題.2.通過對物質世界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物質的常見性質,用途和變化,對物體的運動,力和簡單機械,以及能量的不同表現形式具有感性認識.3.通過對生命科學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生命世界的輪廓,形成一些對生命活動和生命現象的基本認識,對人體和健康形成初步的認識.4.通過對地球與宇宙有關知識的學習,瞭解地球,太陽系的概況及運動變化的一般規律,認識人類與地球環境的相互作用,懂得地球是人類惟一家園的道理.(四)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1.對學生已有知識的補充、修正。

2.對收集到的事實和數據進行加工、整理和分析,並進行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

教學難點:

通過各種調查和分析和科學問題的活動,逐步積累經驗、理念概念和培養探究能力

四、教學措施及注意事項

1.進一步將電化教學設備和數碼設備引入課堂,在實踐中探索出現代設備輔助教學的新思路。

2.加大實驗探究力度,以學生興趣促進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自覺自願地參與到學習中來。

3.在學生彙報交流中,要學會聽懂學生的真正要表達的意思,並及時有效地加以指導。

4.及時總結經驗教訓,並及時交流,注重論文等實用文體的撰寫,提高自身的理論水平。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3

科學五年級下冊教材分四個單元,分別是“運動和力”、“時間”、“生物與環境”、“地球的運動”。

第一單元涉及運動和力的關係。力表現爲物體對物體的作用,往往跟運動聯繫在一起。物體的運動狀況的變化都是力作用的結果,力是改變物體運動狀態的原因。所涉及的力的概念有:重力、彈力、反作用力、摩擦力,在本單元中,學生要經歷一系列的探究活動,預測、控制變量進行對比實驗、運用數據進行解釋、組裝實驗裝置、設計製作小車等,通過這些探究活動,加深對探究的理解,發展對探究的興趣,也是教材的意圖之一。

第二單元要讓學生在“創造”(製作)計時工具的實踐過程中,瞭解人類計時儀器的發展史,感受人類對“時間”的認識過程,從而認識到時間是不以人的意志、以不變的速度緩緩流逝的。同時,在整個單元的學習過程中,還將不斷地引導學生去感知、體驗一定時間間隔的長短,以幫助他們逐步建立起時、分、秒等時間單位概念。 “生物與環境(二)”第三單元就是要引領學生經歷一些有目的的調查、考察活動,在活動的基礎上進行科學推理,進一步體驗生物與環境之間的關係,認識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約的,特別是認識到一種動物或植物可能就是另一種動物或植物生存所依賴的條件,從而在學生心目中建立起初步的生態系統概念,形成“生物與生物之間是相互關聯的一個整體”的`認識。本單元將側重研究生物體與生物體之間的關係,初步涉及動植物及微生物之間的依存關係,對動植物間的食物聯繫進行重點研究。以生態瓶的建造、

觀察和改變控制條件爲線索來進行探究活動,探究食物關係平衡破壞後的生態狀況,進一步認識野生動植物及其棲息地。在活動中,需要對學生的探究興趣進行激發和保護,鼓勵學生以事實爲基礎進行活動記錄,體驗在實踐活動中進行預測和驗證的必要性,經歷簡單的方案設計並實踐的過程,在改變控制條件的活動中收集數據和資料進行分析和交流。

第四單元:第一、二課,從同一時刻各地時間不同,世界各地存在時差,北京、紐約晝和夜剛好相反這些現象開始,通過研究得出這是由於地球是不透明的球體,而且在自轉造成的。第三、四、五課,從地球上有白天和黑夜,而且晝夜交替,通過分析、推理、計算等,研究得出地球在不停地自轉,並且可以通過實驗觀察到地球的自轉。第六課,從北京到底是清晨還是黃昏這個問題,引出地球自轉方向的問題,指導學生在模擬太陽東昇西落的活動中,運用相對運動的原理,得出地球自轉的方向是自西向東。第七課,在以上研究的基礎上解釋前面提出的各地存在時差,黎明有先有後,新年鐘聲不會在同一時刻敲響的問題。第八課,繼續研究有關地球自轉的問題。在學生已經知道地球上各地晝夜交替是地球自轉形成的這個基礎上,介紹極地有半年的時間白天很長,甚至有極晝的現象。讓學生通過模擬實驗研究得出:地球自轉時,地軸始終是傾斜的,而且傾斜方向和傾斜度不變,很自然地爲下面四季的成因作了鋪墊。第九課和前面幾課的思路剛好相反,是用前課得出的“地球傾斜轉動”這個結論去模擬地球圍繞太陽公轉運動,觀察會出現什麼現象。由於內容較難,不作爲重點,而

且教師要加強實驗指導。最後一課“晝夜、四季與動植物”是本單元學習的拓展。地球的自轉而產生的晝夜交替和因地球的公轉而產生的四季變化,使得同一地方不同時間得到的光和熱都發生變化,不同地方同一時間得到的光和熱也不同。這使地球上產生了多樣的環境、氣候和多樣的生物,也使得地球上的一切生物有節律地生長和生息。

五年級下冊科學教學計劃集錦 篇24

一、基本情況分析

經過兩年半的科學學習大部分學生平時在科學學習上態度較好,積極性較高。但是由於在家過於嬌慣學生的動手實踐能手較弱。

二、教材分析

本冊教材包括下面一些內容:神奇的機械,形狀與結構,它們是怎樣延續後代的,岩石與礦物,人體的“司令部”,交流與質疑等。從探究對象上看,突出了認識事物的結構與功能、認識事物的相互關係、認識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關於“簡單機械”和“形狀與結構”的內容,重點體現事物的結構和功能;“大腦”突出神經系統的結構與功能;“生物的繁殖”突出事物變化的一般規律。從探究水平上看,應在教師引導和指導下,加大學生自主探究的力度,給孩子更多一點自主權。從過程與方法上看,注重定量的觀察與測量,指導學生蒐集證據和信息資料,突出解釋與用模型解釋的訓練,注重相互之間的交流與質疑,並有一些設計與製作的活動。

三、教學目標

1、科學探究:經歷幾個完整的科學探究過程,加深對科學探究的理解和認識。不僅關注資料的收集和實驗的探究,而且要學會對事實進行簡單的加工、分析和整理,並用充分的討論再得出結論,並用自己擅長的方式進行交流。進一步理解控制變量對比實驗的意義和方法,開始學習用模擬實驗的方法研究自然現象,發展運用數據解釋和推理的能力。

2、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地球運動深入淺出探索的興趣和探究生物與環境相互依賴、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關注時間的變化,對運動和力的關係充滿探索的慾望,並能從科學發展史中獲得對科學和科學探究的更多理解。

3、科學知識:獲得有關“運動和力”、“生物與環境”、“時間”和“地球運動”等方面粗淺的科學知識,逐步積累經驗,理解相關科學概念。

4、法制滲透

本學期在第二單元《熱》第八課設計製作保溫杯中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科學技術進步法》,在第三單元《時間的測量》第三課用水測量時間中滲透《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

四、教學措施

1、利用過程性評價和建立科學檔案袋的方式,引導學生學好科學。

2、教師提供材料和資料,提倡學生自帶材料,引導學生從課堂延伸到課外。

3、反思自己的教學,勤于思考爲什麼教、教什麼、怎樣教、爲什麼這樣教、有什麼意義等問題,並做好記錄。本學期撰寫3篇實錄與案例分析。

4、鑽研新標準和現有教材,充分利用現有教具、學具和各種教學資源,進行系統化的單元備課,提前做好教學準備。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