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通用14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46K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1

【教案背景】 童話故事具有語言優美、情節曲折、蘊含道理等特點。本課設計以激發興趣、品味語言爲主線,以童話的方式,引領學生品味童話優美語言,感悟童話的情節——有孩子的快樂的、陽光明媚的花園,巨人的訓斥從而帶來的北風呼嘯、雪花飛舞、冰天雪地的冬天的故事情節,進而領悟“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這一文章主旨,領會有分享、有寬容纔有快樂的道理。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通用14篇)

【教學目標】

1.緊扣“花園的變化”這一主線,抓住詞語的理解、積累與運用,通過朗讀感悟童話表達上的特點,感受童話的美麗。 2.聯繫生活,合理想象,明白快樂應該和大家分享的道理,並願意和大家一起交流閱讀後的感受。

3.感悟童話故事的特點,爲創編童話埋下伏筆。

【教學重點】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願意和同學交流閱讀感受。

【教學難點】體會這篇童話在表達上的突出特點。

【教材分析】 《巨人的花園》是英國作家王爾德寫的一篇童話故事,講的是一個巨人看到孩子們在自己的花園裏玩耍,很生氣,他在花園周圍築起了高牆,將孩子們拒於牆外。從此,園裏花不開,鳥不語,一片荒涼,春、夏、秋都不肯光臨,只有冬天永遠留在這裏。後來,在小男孩的啓發下,巨人醒悟了,隨即拆除了圍牆,花園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從這篇童話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能和大家一起分享的快樂纔是真正的快樂。本文的顯著特點是運用對比的方法展開故事情節、揭示道理。文中有許多處進行了對比,如,巨人砌牆與拆牆後花園情景的對比,巨人砌牆與拆牆後態度的對比、感覺的對比,正是在這些對比中,故事的情節變得跌宕起伏,故事所揭示的道理也自然地顯現出來。

【教法與學法】

1.創設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閱讀引領,做學生閱讀的領路人。

【教學過程】

一、 複習舊知,導入新課

1、同學們,上節課,我們步入童話王國,欣賞了童話優美的語言,這節課,我們繼續走進第九課《巨人的花園》,進行我們的心靈之旅。

2、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瞭解到巨人的花園曾經是一個——(漂亮的花園)。那裏,春天,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陰),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圖片)

3、巨人的花園也曾經是一個怎樣的花園?(充滿歡笑的花園)引讀:村裏的孩子都喜歡到那裏玩,花園裏常年洋溢着孩子們歡樂的笑聲。

二、走近巨人,研讀“冷酷”。

師:多美美麗的花園,多麼美好的春天。可是,巨人卻不喜歡花園裏的客人,總是訓斥他們。

1、巨人第一次訓斥孩子。

師:你能快速找到文中巨人訓斥孩子們的三句話嗎?瀏覽課文3-8自然段,用直線畫下來。

有一年秋天,巨人突然回來了。他見到孩子們在花園裏玩,很生氣:“誰允許你們到這兒來玩的!都滾出去!”

(1)師導:你從中體會到什麼?

在巨人的心目中,只有——花園,沒有——孩子們。 只要他一出現,孩子們必須馬上從眼皮底下——消失,用上句子中不文明的一個詞語就是——滾出去。

(2)聯繫上下文想象一下他說這些話時,心裏會怎麼想,說話時是什麼樣子?(從眼睛、手勢、臉色各方面想象巨人的心理活動、神態、動作)

(3)你來當一次巨人----

2、巨人第二次訓斥孩子。

“好容易才盼來春天,你們又來胡鬧。滾出去!”(屏幕隨機出示)

(播放風聲)你聽,北風呼嘯,大雪紛飛,他就這樣的冷---- (5)師:春天不來沒關係,花兒草兒不來沒關係,有人來了,請看原文中的一個精彩片段:只有雪和霜對此樂不可支。“春天已忘記了這座花園,”他們叫喊着,“這樣我們可以一年四季住在這兒了。”雪用她那巨大的白色斗篷把草地藍得嚴嚴實實,霜也讓所有的樹木披上假裝,隨後他們還逸來北風和他們同住。北風應邀而至,穿—身毛皮大衣,他對着花園呼嘯了整整一天,把煙囪管帽也給吹掉了。“這是個令人開心的地方,”他說,“我們還得把冰雹叫來。”於是,冰雹來了。每天三個鐘頭他不停地敲打着城堡的房頂,房上的石板瓦被砸得七零八落,然後又圍着花園一圈接一圈地猛跑起來。他渾身上下灰濛濛的,呼出陣陣襲人的寒氣。 師:這裏是誰的世界?這裏是——冰的世界 這裏是——雪的世界 這裏是——北風的世界 這裏是——冰雹的世界 有了這四位先生在園子裏奔跑呼嘯,巨人的這座花園肯定是——冰天雪地,白雪皚皚,天寒地凍,寒冬臘月,巨人當然會被凍得——瑟瑟發抖,縮手縮腳。他一次次趕走孩子,一次次享受——鮮花凋謝,枝葉飄落,冰雪覆蓋的孤獨與寒冷。

四、感悟神奇,研讀孩子和春天的關係。

1、孩子,春的使者,春天的代言人。站在樹下的小男孩創造了奇蹟。默讀8-11自然段,靜靜地讀,靜靜地想:小男孩創造了哪些奇蹟?

(教學預設)學生可能會找出這樣幾點:

小男孩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使巨人心裏感到火辣辣的;

小男孩在樹下一伸手,桃樹馬上綻出綠芽,開出許多美麗的花朵;

小男孩使巨人明白了,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小男孩在巨人寬大的臉頰上親了一下,巨人第一次感到了溫暖和愉快;

2、想象:小男孩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他可能會對巨人說些什麼?

師:看着小男孩純真的眼神,巨人彷彿讀懂了這一句句無聲的勸告,他心裏感到——火辣辣的。他感到後悔——莫及。感到羞愧——不已。

3、重點研讀:

噢!是這麼回事呀!”巨人終於明白,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他不禁抱住了那個孩子:“喚來寒冬的,是我那顆任性、冷酷的心啊!要不是你提醒,春天將永遠被我趕走了。謝謝你!”

(1)聚焦中心句,定位核心詞。 啓動你們的慧眼,找出段落中能體現本段中心意思的一句話。

(2)彙報,貼出卡片: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師:能再快速找出句子中的兩個關鍵詞嗎?(孩子 春天) 師:孩子,春天,春天,孩子。擁有孩子,他就能享受春天,趕走孩子,他就失去了春天。王爾德在給兒子講《巨人的花園》時,竟然情不自禁哭了起來。兒子問他問什麼哭了?王爾德說:明媚的春天,可愛的孩子,多麼美呀!我是爲真正美麗的事物感動而流淚。於是,王爾德感動地寫下了------(生: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巨人枉然大悟--------(生: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 師: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那麼,有孩子的地方就有 (明媚的陽光、清新的空氣、鮮花盛開的春天、綠樹成蔭的夏天、鮮果飄香的秋天、快樂、分享、幸福、寬廣的胸懷、無私)有孩子的地方就有快樂。(寬容、友善、熱情、溫暖) 指名讀。

(2)小結:孩子們,有人說,童話會幫助我們實現‘心靈天鵝’的高貴飛翔。浸潤在《巨人的花園》這道溫潤的雞湯裏,我們又體驗了一次飛翔的快樂。 五、迴歸故事,體驗幸福。1、師:從此,巨人拆除圍牆,巨人的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會怎樣和巨人玩耍呢? 10 屏幕出示:從那以後,巨人的花園又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孩子們站在巨人的腳下,爬上巨人的肩膀,盡情地玩耍。巨人生活在漂亮的花園和孩子們中間,感到無比的幸福。2、(背景音樂《綠色花園》)師生感情讀結尾。3、師:孩子們,童話故事就是這樣,在優美的語言中,描繪着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情節,就像小河一樣彎彎曲曲,長長的小河中,潛藏着一課閃光的試金石,那就是童話故事告訴我們的道理。(板書) 4、今天這條小河的拐彎處,都漂浮着一片綠樹葉,誰爲小樹葉找到正確的位置?出示卡片,學生貼“歡樂”、“孤獨”、“激動”、“火辣辣”、“幸福”,回顧故事內容。5、故事結尾,巨人感到幸福了。他的幸福來自於——(他讓孩子們來花園玩了,他與孩子們分享快樂了„„)你認爲快樂是——幸福就是—— ★ 寬容產生的道德上的震動比責罰產生的要強烈得多。--- 蘇霍姆林斯基 ★ 世界上沒有比快樂更能使人美麗的化妝品。--- 布雷頓 ★ 想得到幸福、快樂,就不要計較太多。--- 鄭豔華 六、總結: 課後,願我們繼續徜徉在童話世界,向着心靈天鵝的夢想,繼續飛翔!【板書設計】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一)在整體把握的基礎上,理清文章的結構,概括各部分的內容、

(二)體會愛心能給世界也能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的道理、

(三)能體會文中擬人句的效果,並釋讀以下字詞:棲息聆聽肆意咆哮翩翩起舞樂不可支、

二,課時安排兩課時

三,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活動導引

1、課前預習、要求如下:

①讀準音,注意查找工具書、

②讀順文,注意聲情並茂的朗讀、

③讀懂意,指文章大意,圈出感興趣的內容、

2、開課導語

有一首歌這樣唱到:只要人人都付出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美好、把愛拿走,我們的地球就變成一座墳墓、詩人白朗寧也曾這樣說、那麼,英國作家王爾德又是怎樣詮釋愛心的呢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他的童話《巨人和孩子》、

活動過程

1、正因活動下列加點的字該怎樣讀(以多媒體顯示,或小黑板顯示,學生提問後隨時補上)

棲息聆聽肆意咆哮翩翩起舞樂不可支

2、聽讀活動

(1)聽的要求

①課文給我們描繪了一個怎樣動人的故事巨人的花園有過幾次花園

②你在預習時對的立意,已有初步感受,請再聽聽老師的誦讀,進一步加深感受、

⑵讀的要求ˉ

教師在鑽研教材,把握特點基礎上,爲課文選配適當的背景音樂,範讀力求做到:音(清晰,準確,優美)的示範,情(歡快與苔悶)的感染,意(天真,稚趣〉的導引,發揮教師範讀的多重隱性教育功能、這種面對面的互動是其他名人的誦讀錄音替代不了的、

3集思考活動

(1)學生活動要求:將自己讀的感受與聽老師讀的感受結合起來,思考聽讀前老師提出的兩個問題,形成自己的看法並備足理由、

⑵教師輔助策略:啓發學生用視讀法,瀏覽重要段落,然後結合思考練習一思考、巡視課堂,及時幫助解決思考中的疑難問題、

4、交流活動

⑴關於動人的故事,花園的變化、可以以下列問題帶動同學、

①孩子們爲什麼喜歡到花園去玩

②巨人爲什麼要築一道圍牆

③孩子們被趕走後花園發生了哪些變化

④巨人是怎樣搞懂原先不懂得春天爲什麼遲遲不來的問題的

⑤巨人被感化後做了哪些事花園又發生了哪些變化

⑵關於的立意,可以從思考練習一入手、

習題一:

孩子們給巨人的花園帶來了美好的春天、當巨人把孩子們趕出花園後,春天不再光顧巨人的花園,巨人的花園終年是寒冬,只有北風,冰雹,還有霜和雪在園中的林間上竄下跳、而當孩子們回到了巨人的花園後,樹上開滿了鮮花,鳥兒們翩翩起舞,興奮地歡唱,花朵也紛紛從章地裏伸出頭來,露着笑臉、

習題二:

巨人由於自私而把孩子們趕出了花園,花園從此不再有春天、我真弄不懂春天爲什麼遲遲不來,他也急切地盼望着天氣發生變化、正是由於巨人看到了是孩子們的到來使花園發生了可喜的變化,他終於明白了是由於自己自私而帶來了惡果、特別是那個爬不上樹去的小男孩被巨人抱上大樹之後,樹兒立即怒放出朵朵鮮花,鳥兒們也飛回枝頭放聲歡唱,小男孩伸出雙臂摟着巨人的脖子,親吻巨人的臉,這些變化更讓他深受感動、他由此而深深覺悟,變得充滿愛心理

(站在孩子角度參與活動,對其他

教案《新人教版四年級語文上冊《巨人的花園》教案三》,來自網!http://

見解,有偏執的引導,合理的肯定,有創意的表揚,促成自由爭鳴的場效應形成,使課堂出彩、)

最後以這篇童話告示了我們怎樣的道理收束討論、(愛心能給世界也能給自己帶來美好和歡樂,自私則會給世界也給自己帶來不幸和痛苦)

5、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作業:思考練習二、

第二課時

1、開課導語

葉聖陶曾說過:作者思有路,循路識斯真、可見理清思路,概括內容是多麼重要、這一課我們將重點分析文章的結構層次,品析文章的語言、

2集思考交流活動

⑴關於結構切分

讓學生充分地討論,並講清理由、教師可從花園有幾次春天上加以引導、

課文可分成三個部分,其中第二,三部分爲課文的重點、

第一部分(1—2段)孩子們在巨人的花園裏快樂地玩耍、

第二部分(3—10段)巨人禁止孩子們進入花園,從此花園只剩下肆虐的冬天、

作者以豐富的想象力,用神話般的惰節,形象地寫出了巨人由於自私而帶來的嚴重後果,並且巨人威力再大對此也無可奈何、意在告訴讀者:人們會爲自私付出沉重代價、

第三部分(11—22段)孩子們給花園帶來了春天,也給巨人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巨人看到由於孩子們的到來,花園裏又出現了春天的景象,而大受感動,幡然醒悟:現在我明白爲什麼春天不肯到我這兒來了、……讓我的花園永遠成爲孩子們的遊戲場所、作者寫得起伏有致,因爲孩子們並不知道巨人已經變好了,見到巨人嚇得都逃走了,花園立刻又回到了冬天裏、富有戲劇情節的是隻有一個小男孩沒有跑,這是因爲他的眼裏充滿了眼淚,沒有看見走過來的巨人、接着寫巨人悄悄來到小孩的身後,雙手輕輕托起孩子放在樹枝上、由於他把孩子放到了樹上,樹兒立即怒放出朵朵鮮花,鳥兒們也飛回枝頭方聲歡唱、使巨人尤爲感動的是,小男孩伸出雙臂摟着巨人的脖子,親吻巨人的臉、其他孩子也不再害怕巨人,紛紛跑了回來,春天也跟着孩子們來了、寫得真切感人、作者通過人物的語言和行動,寫出了巨人的改變是那麼的真誠和徹底、

⑵關於品析文章的語言

①活動形式:

教師指定範圍,明確品析的角度,讓學生討論、可設計以下問題帶動學生

第2節寫巨人不再花園,措辭有何特點文中還有哪些詞用得很有特色

第8節用了哪些修辭手法,有什麼效果文中還有哪些運用修辭的句子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活動引導

關於第2自然段的重點品析

作者在這篇文章中十分注意語言與修辭的使用!寫得形象生動而富於感情色彩、寫巨人不在時的花園:青草是綠茸茸的;花朵是粉撲撲的;果實是累累的;用疊音詞表現出了一種歡樂喜愛之情、表現巨人的自私,則用了祖聲粗氣地吼叫、寫巨人改變態度之後到花園去,用的是輕輕地走下樓,悄悄地打開前門、悄悄和輕輕這兩個詞用得非常恰當,準確地寫出了巨人內心對孩子充滿了愛、當巨人再次看到他所喜愛的小男孩時,用了激動,奔急匆匆來表現他急切的心情

關於第8自然段的重點品析

第八段中,寫花園沒有了孩子,則大量使用了擬人手法:小鳥便無心唱歌,樹兒也忘了開花、有一朵花兒從草中探出頭來,看見那個告示後,它對孩子們的遭遇深感同情,於是又把頭縮回去,繼續睡覺了、用以表現小鳥兒,樹兒,花兒也對巨人的自私深表不滿,對孩子們充滿同情,是那樣的愛憎分明、寫雪,霜,北風,冰雹在花園裏肆虐,寫孩子們回到花園後,樹,烏,花對孩子們的歡迎,都採用了擬人手法、寫花園美麗和花朵之多,使用了比喻修辭:鮮花多得像天上的星星、另一個比喻是寫巨人轉變之後,認爲孩子們纔是最美麗的花朵這些比喻有很強的感情色彩。

③活動的深化

教師指定對象請學生造句,要求運用相關的辭格、話題可選擇思考與練習三。

3、課堂小結,佈置作業、

閱讀王爾德的其他童話,講給同學聽。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認識“允、砌”等8個生字,會寫“蔭、溢”等15個字,會寫“洋溢、允許”等17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找出描寫小男孩的句子,說說他帶給巨人的變化。

3.找出描寫巨人花園不同景色的句子,對比閱讀,並分析花園的景色變化的原因。

4.明白快樂應當和大家分享的道理,和同學交流閱讀感受。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你們喜歡哪些童話故事?爲什麼?

2.說說看到課題你們想到了怎樣的畫面。(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二、檢查預習,掃清字詞障礙。

1.出示詞語,學生認讀。

2.指名說說想提醒同學注意什麼。(讀音、書寫)

指導書寫“允”和“添”:注意“允”下面是“兒”;“添”最後是兩個“丶”。

教師再次出示以上的生字、新詞,讓學生一起讀一讀,讀中鞏固對生字、新詞的掌握。

3.理解詞語的意思。可以結合生活進行理解,也可以結合語境進行理解。

重點理解“任性”“冷酷”的意思:體會詞語在文中的意思,說出自己的理解;說出他們的近義詞、反義詞;聯繫生活實際,用詞語練習說一句話。

三、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快速瀏覽課文,用幾句簡短的話說說課文主要寫了什麼。(巨人擁有一座漂亮的花園,但自私的他不準任何人進去,失去歡聲笑語的花園變得荒涼,直到有一天巨人從一個小男孩身上發現了“沒有孩子的地方就沒有春天”,於是巨人拆掉了圍牆,也最終收穫了幸福。)

2.課文是按照什麼順序寫的?(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

3.分爲三部分:巨人外出時;巨人回來後;巨人醒悟了。

4.巨人外出時和回來後花園各是什麼樣子的?

(1)巨人外出時的花園是什麼樣子的?

“春天鮮花盛開,夏天綠樹成蔭,秋天鮮果飄香,冬天白雪一片。”(概括爲:美麗、四季分明、風景宜人等。)

如果你們是那些孩子,在這樣的花園裏面玩耍,會感覺如何呢?(幸福、快樂)

指導朗讀第1、2自然段。

(2)巨人回來後的花園是什麼樣子的?

“不久,北風呼嘯,隆冬來臨,刺骨的寒風吹起雪花。”“天天狂風大作,雪花飛舞。”“鮮花凋謝,樹葉飄落,花園又被冰雪覆蓋了。”(概括爲:荒涼。)

指導朗讀第3~7自然段。

四、課堂小結。

後來,在巨人的花園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讓我們再來讀讀,說說你讀後的感受。帶着自己的理解讀課文,同桌間交流感受。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導入。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瞭解到巨人的花園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從課文中找出寫花園漂亮、荒涼和成爲孩子們的樂園的段落,想象畫面讀一讀。

二、抓住主線,品讀感悟。

切入點:巨人的花園從漂亮變得荒涼的原因是什麼?你能從課文中找到答案嗎?

學生交流,出示課文第9自然段的句子。

1.默讀課文,從文中找出表現巨人“任性”“冷酷”的句子,並練習讀一讀。

2.學生交流。

3.指導朗讀:

(1)引導學生想象巨人生氣、發脾氣的樣子,然後用對應的語氣讀巨人的話。

(2)教師創設情境,引導學生對比朗讀花園的漂亮與荒涼。

4.後來巨人的花園從滿目荒涼變成了孩子們的樂園,巨人也由原來的孤獨變得無比幸福,這要感謝誰呢?(小男孩)

5.課文中小男孩是如何提醒巨人的?(用他那會說話的眼睛凝視着巨人,在樹下伸出手觸發綠芽和鮮花。)

(1)如何理解“凝視”?

(2)想象小男孩用他會說話的眼睛跟巨人說了什麼。

6.說說自己從故事中懂得了什麼。

三、對比朗讀,體會寫法。

1.藉助板書,引導學生總結對比的寫法。

2.結合板書,朗讀文中多處對比。

四、拓展閱讀,喚起興趣。

1.簡介作者王爾德。

2.課文與原文對比,喚起閱讀原文的興趣。

3.推薦閱讀《快樂王子》。

五、佈置作業,發展能力。

開展一次讀童話、講童話、編童話、演童話的綜合性學習活動。

板書設計

巨人的花園

花園:漂亮——荒涼——成爲樂園

巨人:任性——寬容; 冷酷——熱情

孩子們:逃散——盡情玩耍

小男孩:凝視——親了一下

教學反思

1.教學中運用創設情境,引導學生想象畫面的朗讀方式,讓學生在對比朗讀中體會巨人的“任性”和“冷酷”,以及使花園發生的變化,有助於學生通過自己的閱讀實踐和閱讀體驗理解故事蘊含的道理。

2.注意挖掘空白點,力求讀寫結合。巨人從小男孩的眼裏讀懂了什麼?課文沒有寫出來,而是通過讀中促悟的方式引導學生進行想象,既訓練了同學們的想象思維,又使他們的表達能力得到了鍛鍊。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4

一、班級情況分析:

我班現有學生65人,新插四名學生,基礎較弱,但都是比較務實的孩子,總體良好。這是特別值得高興的事,這證明最初的辛苦是沒有白費的。

四年級第二學期是中年級關鍵的一個學期,學生即將進入國小高年級學習,要完成由中年級向高年級的過渡。我們班級大部分學生活潑可愛、好學上進,語文素養較好,基礎知識掌握比較牢固,學生喜歡學習語文,已經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學習成績穩中有升。但是個別學生學習自覺性較差,作業不按時完成,馬虎,總體成績又不會特別差,因此兩極分化現象並不是特別嚴重。

本學期的語文教學除了繼續抓好常規教學以外,將繼續把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和寫作水平作爲重點,繼續以新課程理念爲引導,繼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尤其是良好的課堂聽講習慣、讀書的習慣、寫作的習慣。因爲本班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相對較弱,需要花時間和精力好好訓練。另外,轉化後進生是一個長期而艱鉅的任務,有個別學生出現較大的思想反覆,需要有耐心和信心。

二、教材簡析:

《九年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是以《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爲依據編寫的。在保持上冊編寫體系的基礎上,本冊在專題內容上又有了新的變化。

教材基本結構:

本冊共有課文32篇,其中精讀課文17篇,略讀課文15篇;教材後面還附有8篇選讀課文,總共40篇。這些課文從精讀、略讀到選讀,按三個層次編排,體現由扶到放的設計思路。

教材設計了八個專題。依次是:走遍千山萬水、以誠待人、大自然的啓示、戰爭與和平、熱愛生命、田園生活、執著的追求、故事長廊。其中第三單元“大自然的啓示”和第六單元“田園生活”還安排有綜合性學習內容,使專題的學習內容與形式更加豐富多彩。每個專題單元包括導語、課例和語文園地三大部分。每組開頭的導語點明本組的專題,並提示學習要求。課例由4篇課文組成,其中精讀課文2-3篇,略讀課文1-2篇。精讀課文後有思考練習題,略讀課文前有一段連接語,將前後課文連接起來,並提示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根據教學的需要,在一些課文後面安排有“資料袋”或閱讀鏈接,以提供課文的背景資料,並豐富學生的閱讀。語文園地由5個欄目組成,其中有4個固定欄目:“口語交際”“習作”“我的發現”“日積月累”;另有“寬帶網”“趣味語文”“展示臺”或“成語故事”,這四項內容分別在全冊8個語文園地中各安排兩次。教材的主要編寫特點:

本冊是在四年級上冊基礎上編寫的,教材的結構及思路是共同的,體現整套教材的一致性。現就本冊幾個主要方面作重點介紹。

(一)專題組元,整合教材

本冊教材的編排方式仍然是專題組元型。專題內容新穎、豐富,內涵深刻,富有人文氣息,同時也體現了語文學習的特點。比如,熱愛生命專題,從對自然萬物生命勃發的感悟,到對人的生命的尊重、救助,及對生命價值的思考,對學生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大自然的啓示專題,則從生物、自然與人類的關係,給人類的啓迪,提出對生存環境的思考,比前幾冊相關專題內容更深入,具有豐富的思考價值。根據課標提出的教材要“避免繁瑣,突出重點,加強整合”的要求,本冊在編寫中加強了整合性。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1、導語導學,整合單元內容。

在本冊八個單元導語中,提示學習內容,點明專題,佈置學習的任務。在內容上,力求啓發閱讀興趣,引導單元學習;在語言敘述上,體現文學色彩,強調感染力。比如,第一單元,“祖國的千山萬水是那麼多姿多彩:那奔流不息的江河,那連綿起伏的丘陵,那直插藍天的雪峯,那……”用詩一般的語言展示了一幅幅多姿多彩的畫面,激發學生對祖國河山的熱愛和嚮往之情。

2、精讀與略讀課文的聯繫和整合。

爲了體現單元整合,加強在精讀與略讀課文中間的聯繫。本冊在精讀課文與略讀課文之間安排有“連接語”,這段文字承上啓下,內容突出,過渡自然,明確地提示了略讀課文的學習要求和方法,體現由精讀到略讀的閱讀訓練過程,使精讀課文和略讀課文形成的整體感更強。

3、單元學習活動的貫通和整合。

單元整合不僅在課文內容上,還體現在聽說讀寫的語文學習活動上。本冊教材繼續加強專題內學習活動的整合,力求設計的各項活動貫通、嚴密。本冊繼續在每組課文後安排“詞語盤點”,就本組課文所學生詞進行歸納總結,以便學生自查自測、複習鞏固之用。從導語到語文園地的口語交際、作文、日積月累、寬帶網(安排在第一、四單元)、展示臺(安排在第三、六單元)等,圍繞專題內容,各項活動一以貫之:前面有佈置,中間有鋪墊,後面有複習、拓展、交流,整組教材乃至於全冊教材成爲互相聯繫的整體,全面推進語文各項能力的訓練。

(二)安排“綜合性學習”,體現新課程理念。綜合性學習是課程改革的着力點。本冊教材繼續安排兩次綜合性學習,一個安排在“大自然的啓示”專題中,要求觀察大自然現象或蒐集資料、調查訪問,交流從中的發現或得到的啓發;也可以做做實驗或搞搞小發明。一個安排在“田園生活”專題,瞭解鄉村景物和人們的生活。編排方式是:導語點出活動的內容及要求;第一篇課文後具體提出活動方式的建議;“語文園地”中憑藉“口語交際”、“習作”進行交流,在“展示臺”中展示成果。隨着學生主體活動能力的增強,綜合性學習的要求也在逐步提高,較之三年級,本冊減去了“綜合性學習提示”,在活動過程中,不再對學生作進一步提醒和促進。

根據教材的編排,教師對綜合性學習的指導要着重抓好三個環節:一是通過佈置,使學生明確任務,知道要做些什麼,該怎麼做;二是在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時時關心,該怎麼做;二是在學生自行開展活動的過程中,教師要時時關心、瞭解活動開展的情況,及時表揚好的做法,幫助解決遇到的困難;三是採用多種形式,充分展示交流。

(三)加強導學功能,引導學生主動、積極地學習。作爲中年級的最後一冊,本冊仍然採用第一人稱“我”的語言敘述方式,繼續強調自主學習意識。同時,爲了體現文本交流,精讀課文中仍然以泡泡的形式出現,提出問題,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培養質疑問難能力。泡泡的內容大致有:引導學生理解詞句及課文內容的;引導想象的;體會文章結構特點的;引導課外閱讀的等等。“我的發現”是自主學習方式的重要體現,在本冊共安排8次。在內容安排上繼續體現中年級的特點,引導學生認識、瞭解一些語言現象,初步掌握一些讀書方法,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分別是:認識排比句、養成留心觀察和勤動筆的習慣、體會副詞的表達效果、體會比喻句表達的感情色彩、體會句子含着的意思、認識擬人句、瞭解雙引號的作用、學習怎樣抓住文章的主要內容。本冊精讀課文一般安排三道題:第一題,引導朗讀、背誦,重視語言的積累;第二題,側重理解內容,體會思想感情;第三題,加強詞句訓練。有的課文後設計了選做題。爲了加強自主學習意識,本冊仍以學習夥伴的語言方式,引導學生讀書、思考、提問題、談感受、討論交流,以便讓學生把自主學習化作經常的行動和習慣。本冊在理解內容深度上、閱讀方法的要求上,較前幾冊均有所提高。

(四)豐富課本內容,拓寬學習資源

根據課程標準精神,語文應該讓學生“更多地直接接觸語文材料,充分利用學習資源和實踐機會”。本冊課後繼續安排“資料袋”,在課文背景或相關知識上,增加了深度和廣度。語文園地的“寬帶網”安排在一、四組/、引導學生蒐集有關祖國五嶽和五大淡水湖的資料以及瞭解有關戰爭給人類造成災難的事實和英雄人物的事蹟,拓展知識面。“展示臺”安排在第三、六單元,作爲綜合活動的組成部分,交流認識大自然和感受農村生活的活動成果。“日積月累”中的名言警句、古詩名句、諺語、成語等,“趣味語文”中的《說“信”》《趣聯巧對》,“成語故事”中的《鵬程萬里》《手不釋卷》,集中安排以古代傳統文化爲主的內容,在趣味閱讀、輕鬆記背中,積累語言,感受中華文化的優秀和博大精深。此外,結合課文的學習,引導學生課外閱讀,重點推薦《一千零一夜》《伊索寓言》和中國的民間故事。這些都爲豐富學習、拓展學習開闢了資源空間。

三、本冊教學總的目的要求:

1、能利用漢語拼音幫助識字、閱讀和學習普通話識字257個。能辨別常見的同音字和形近字,能認讀學過的多音字。學會用數筆畫的方法查難檢字,學會獨立識字。

2、會讀寫560個左右的詞語,懂得意思,一部分會口頭或書面運用。

3、初步學會寫鋼筆字,寫得正確、端正、整潔。初步學會用毛筆臨帖,注意字的間架結構,初步養成認真臨摹的習慣。

4、初步養成有禮貌地認真聽人講話的習慣,能邊聽邊思考,聽出別人說話中表達不當的地方;能聽廣播,說要點;能有條理地介紹看到的情況,能有條理地回答問話。

5、會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能理解長句子的意思;在閱讀時學會使用常用的讀書記號;能按事物的幾個方面和抓住重點段分段,能說出段落大意;能詳細複述課文。認識省略號。能初步讀懂說明書,並按說明書操作。

6、初步學會有順序有重點地觀察圖畫和周圍的事物,能條理比較清楚地記敘參觀活動初步學會寫簡單的狀物和寫人的文章,語句通順連貫。初步學會寫通知,學會給長輩寫信。會使用書名號。掌握常用的幾種刪改換補的修改符號,能修改有明顯錯誤的句子。

四、教學重難點:

通過語言文字的訓練,使學生更加熱愛祖國,從小立志爲祖國爭光;繼承和發揚革命傳統,遵守紀律,助人爲樂,刻苦鍛鍊,積極向上;初步培養熱愛科學的思想感情。

五、教學措施:

1、準確把握教學目標,不隨意拔高或降低。

2、紮實進行語言訓練,本學期着重進行分段的訓練,但仍應繼續對學生的識字、寫字給予重視,幫助他們積累詞彙和句式,掌握基本的表達方法。課堂教學中保證學生有充分的朗讀、默讀和做其他各種練習的時間。要設計有效的方法,擴大訓練面,努力讓全班學生人人蔘與訓練,保證學生有足夠的個體活動時間。教師應嚴格要求,及時反饋和矯正,講求實效。

3、注意聽說讀寫的聯繫。要讓學生通過閱讀學表達,從讀中學寫。在作文訓練中,要充分運用課文中學到的表達方法,鼓勵學生寫自己熟悉的事,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

4、落實各單元訓練重點,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在閱讀教學中,要以訓練點爲重點組織教學,從內容分析導向支訓練目標上來。課文教學時,要着重考慮怎樣讓學生掌握本單元訓練點規定的那項閱讀基本技能,避免字、詞、句、篇都走一遍,平均使用力量,更不能只抓住內容分析,忽視訓練重點。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5

一、交流見聞,導入新課

1 交流課前收集的關於母雞的見聞。

2導入 新課:

貓是一種很平常的小動物,可是在熱愛社會的老舍先生看來,卻如同一個既可愛又淘氣的孩子。那麼,老舍眼裏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老舍先生的另外一篇文章《母雞》。

二、自讀自悟

1 師生共同制定閱讀目標。

(1)圈出生字詞,讀準字音。

(2)認真朗讀課文,達到讀流利、讀正確。

(3)弄清課前導讀中提出的兩個問題:

老舍先生筆下的母雞是一致怎樣的母雞?

比較一下,本文和《貓》兩篇課文在寫法上個有哪些特點?

2 自主閱讀,邊讀邊批註。

三、彙報交流

品評母雞之長短,體會作者之喜惡

1 再讀課文,小組討論:

(1)文中直接寫作者對母雞由討厭到不討厭這一情感變化的語句有哪些?

(2)作者分別通過哪些具體事例寫母雞的討厭與不討厭?每個事例各用一個恰當的詞語概括。

(3)聯繫上文和生活體驗談談自己對第九自然段的理解。

(4)句子辨析:

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可改爲我不再討厭母雞了嗎?爲什麼?

2 全班交流。

3 同組合作,有感情朗讀課文。

四、分辨褒貶,積累詞語

1 思考討論:

作者在表達自己對母雞由厭惡到喜愛的感情變化的過程中,遣詞造句的感情色彩也發生了變化,找一找,讀一讀,品一品。

2 分類摘抄詞語。

把自己欣賞的詞句按褒與貶兩類,摘抄在採蜜本上。

五、反覆回味,走近老舍

1 師生對話,交流各自讀過《貓》和《母雞》後,對老舍及其作品的看法。引導學生初步學習賞析名篇的方法。

2 找一篇老舍先生的其他文章,和好朋友一起讀一讀,然後互相交流閱讀體會。

課後小節:

當我讀這一課時,被母雞的負責、慈愛、勇敢和辛苦的精神所感染,因此我並沒有過多的講解,而是抓住作者對母雞的態度有怎樣的變化,原因是什麼爲主線,進行交流、體會,最後我還推薦了課外閱讀《麻雀》《柱子上的母雞》。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6

學習目標:

1.認識“檐”、“飾”等五個生字。會寫“棚”“飾”“冠”等十四個生字。正確讀寫“裝飾”“和諧”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瞭解課文內容,走近鄉下人家,感受田園詩情,激發學生對農村生活的興趣和熱愛。

4.帶領學生品味優美語言,積累精彩句段。

5.圍繞“走進田園,熱愛鄉村”開展一次綜合性學習活動。

課前準備:

1.生字、詞語卡片。

2.課文插圖的掛圖及投影片。

3.蒐集有關農村生活的資料。

問題:

課時安排: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談話導入。

你去過鄉下嗎?說說你對鄉下的瞭解。

我們基本生活在城市裏,還是挺喜歡鄉下的生活的。作家陳醉雲用非常細膩、優美的筆觸爲我們具體的描述了鄉下人家的生活,我們一起來學習第21課,一起走進鄉村生活,一起感受鄉下生活的美。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大聲朗讀課文,藉助拼音讀準生字,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課文讀通順。

同桌互讀,交流新字生詞的讀音。

三、再通讀課文,找找中心句,談談鄉下人家給你的印象。

全班交流:“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你是怎樣理解“獨特”和“迷人”的?

小結:鄉下人家,在任何時候,在任何季節都有着自己獨特的、很吸引人的美。真是這樣嗎?同學們,我們趕快來讀一讀課文,從作者的語言描述中去發現鄉下人家“迷人”、“獨特”的美吧。

四、練習書寫,鞏固生字詞。

五、佈置作業: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第二課時

一、複習導入。

出示生字詞,指名讀。

二、品讀課文,想象畫面

通過學習,我們知道鄉村生活是多麼淳樸自然,又富有情趣。能否將你最喜歡的語句讀給大家聽,讓我們一同來感受美、品味美。

三、組內品讀,交流感受。

全班交流,指導朗讀。a.幾場春雨過後,到那裏走走,常常會看見許多鮮嫩的筍,成羣地從土裏探出頭來。(擬人化的手法使人感覺生動、自然)

b.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着一對石獅子或是豎着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對比的手法使人感覺別緻生動、親切可愛)

c.從他們的房前屋後走過,肯定會瞧見一隻母雞,率領一羣小雞,在竹林中覓食;或是瞧見聳着尾巴的雄雞,在場地上大踏步地走來走去。(運用擬人化的手法,體現了寧靜、和諧的農家生活畫面)

四、默讀課文,對照插圖,想想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

小組交流: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隨學生回答,出示圖片)(出示畫面)瓜藤滿架、花紅竹綠、雨後春筍、雞鴨覓食、院落晚餐、花香月夜。

同桌一起細細品讀課文,找出你喜歡的風景,劃出有關的段落,美美地的讀一讀。(指導朗讀)

句式訓練:出示句式:鄉下人家,不論 ,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請用上這個句式來說說你現在對這句話的理解嗎?

小結就是這樣的鄉下人家,門前花果香,屋後竹成行,真真切切的讓我們感受到了--生齊讀: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五、拓展練習:

除了課文中描繪到的畫面,你能結合自己看到的,想像到的也來描繪一道獨特、迷人的鄉村風景嗎? 出示句式“鄉下人家,______ 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交流:鄉下生活留給你什麼感受?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邊讀邊想畫面。

仔細讀一讀你喜歡的部分,並把它們背誦下來。

六、閱讀鏈接

1.自由朗讀《在天晴了的時候》。

2.想一想作者描寫了哪幾種景物,是怎樣描寫的,說說你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有感情地朗讀,並試着背誦自己喜歡的詩句。

七、佈置綜合實踐活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7

教學目標

1.認識“疙、瘩”等11個生字,讀準多音字“惡”,會寫“討、厭”等15個字,會寫“討厭、理由”等14個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從描寫母雞的詞語中感受母雞作爲一個母親的形象,體會母愛的偉大。

3.找到作者對母雞的態度前後變化的句子,說說變化的原因。

4.比較《母雞》和《貓》在表達上的相同和不同之處。

教學過程

- 第一課時 -

一、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1.出示母雞圖片。提問:大家都見過母雞,它給大家留下了什麼印象?

2.老舍眼裏的母雞又是怎樣的呢?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老舍的另一篇文章——《母雞》。

二、初讀課文,檢查預習。

1.同學們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先讀讀這些詞語,看看你是否已經通過預習認識了它們。

出示詞語,讓學生先自己讀一讀,再齊讀。

重點指導“疙瘩、侮、撮、啄”的讀音和“惡”的多種讀音。

2.重點指導“毒、孵、警、戒、伏”,在田字格中範寫。(“孵”左邊“卵”的筆順:撇、豎提、點、撇、橫折鉤、豎、點,7筆寫成。“伏”字不要漏了點。)

3.詞語會讀了,相信課文也能讀好,把你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

三、再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邊讀邊思考:老舍筆下的母雞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2.學生讀書,然後交流感受。(討厭、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偉大)

3.作者對母雞的態度前後是不一樣的,請用橫線畫出作者直接表達對母雞態度的句子。

4.出示句子:

我一向討厭母雞。

我不敢再討厭母雞了。

①讀了這兩句話,你有什麼疑問嗎?

②讀句子,抓住“一向”“不敢”體會兩種完全不同的情感態度。

③從開始的“討厭”母雞,到後來的“不敢再討厭”母雞,作者的態度經歷了一個變化的過程,前後形成了鮮明的對比,試着讀出情感的變化。

5.請大家快速瀏覽課文,看看文章哪些自然段寫了作者討厭母雞,哪些自然段寫了作者不討厭母雞。

1~3自然段:寫作者討厭母雞。

4~10自然段:寫作者不敢再討厭母雞。

四、課堂小結。

讀了課文之後,你有什麼感受?(作者對母雞的尊敬、讚頌)

五、佈置作業。

1.閱讀課後“資料袋”,瞭解作者。

2.找一找作者的其他作品進行閱讀。

- 第二課時 -

一、複習檢查,回顧導入。

1.出示生字詞語,檢查掌握情況。

2.通過上一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老舍對母雞的態度前後是不一樣的,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改變呢?讓我們到文中去尋找答案吧。

二、品讀感悟。

(一)學習第1~3自然段。

1.請大家默讀第1~3自然段,想想:老舍爲什麼討厭母雞?畫出相關句子,在旁邊寫上自己的感受。

2.學生交流:

(1)母雞的叫聲。

①母雞的叫聲有什麼特點?(沒完沒了、如怨如訴、發了狂)

②作者寫不同情況下的母雞的叫聲,是爲了說明什麼?(說明“我”一向討厭母雞。)

③老舍對母雞的觀察多麼細緻呀!聽到母雞沒完沒了、如怨如訴、發了狂的叫聲,覺得母雞很討厭。誰能讀出作者厭煩的情緒?

(2)母雞還有哪些方面讓人討厭?

①你覺着這是一隻什麼樣的母雞?(欺軟怕硬、喜歡炫耀)

②你是怎麼體會出來的?(抓住“不反抗、欺侮、下毒手、狠狠地咬”,體會母雞的欺軟怕硬。抓住“發了狂、就是聾子也會被它吵得受不了”,體會寫出母雞的喜歡炫耀所使用的誇張手法。)

③讀出對母雞的討厭之情。

3.通過剛纔的交流,你認爲這是一隻怎樣的母雞?請用恰當的詞語概括一下。

出示:這是一隻(   )的母雞。(叫聲討厭、欺軟怕硬、喜歡炫耀)

(二)學習第4~10自然段。

1.因爲母雞叫聲討厭、欺軟怕硬、愛炫耀自己,所以作者討厭母雞。後來,作者爲什麼不敢再討厭它了呢?文中有一個自然段明確地告訴我們原因,你找到了嗎?

出示句子: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爲它有了一羣雞雛。它偉大,因爲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齊讀第9自然段。

2.老舍說母雞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偉大,哪些句子寫出了母雞的這些特點?請同學們默讀課文第4~10自然段,找出相關句子,在旁邊做批註。

3.學生交流。師小結:這一切的一切,都證明了它確實是一位偉大的母親。

4.帶着對雞媽媽的敬佩和喜愛,再讀句子。

它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因爲它有了一羣雞雛。它偉大,因爲它是雞母親。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

5.你對這三句話有了哪些新的體會?(這三句話既是在讚頌母雞,也是對天下所有母親的讚頌。)

6.因爲母雞負責、慈愛、勇敢、辛苦和偉大,所以作者“不敢再討厭母雞了”。試着說說你的體會。(作者用“不敢”來表明自己對母雞情感的變化。他此時已不是簡單的喜歡,而是對母愛的一種尊敬、讚頌,是情感的昇華。)

三、拓展延伸。

老舍認爲“一個母親必定就是一位英雄”,你是如何理解母愛的?

四、比較《貓》和《母雞》的異同。

1.《貓》和《母雞》都是老舍的作品,而且都是寫小動物的,它們在表達上有哪些相同和不同之處呢?

2.學生交流。

3.相同之處:①文章結構清晰。《貓》用過渡句將貓的古怪性格和滿月小貓的淘氣可愛兩部分內容緊密地聯繫在一起。《母雞》用過渡段將母雞孵小雞前後的不同聯繫在一起,使文章渾然一體。

②善用“總—分”結構。《貓》先寫“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再具體寫古怪的表現。《母雞》先寫“我一向討厭母雞”,再寫母雞令人討厭的三個方面。

③都列舉具體事例來表現動物的特點。例如,《貓》列舉了貓遇到蛇也敢鬥一鬥的具體事例,來表現貓的勇猛;《母雞》列舉了母雞教雞雛們啄食、掘地、用土洗澡的具體事例,來表現母雞的不辭辛苦。

④語言生活化、口語化。《貓》全文就像“拉家常”一樣,如“這可都憑它的高興。它若是不高興啊,無論誰說多少好話,它也一聲不出”。《母雞》全文也很口語化,帶有濃郁的“京味兒”,如“使人心中立刻結起個小疙瘩來”“咬下一撮兒毛來”。

不同之處:①寫作手法不同。《貓》主要運用了擬人的手法,把貓當作孩子來寫。《母雞》主要運用了對比、誇張的手法。

②表達的情感不同。《貓》通篇都在寫貓的可愛,無論是貓的古怪,還是貓的淘氣,從始至終都是一種喜愛之情。《母雞》寫了對母雞由“討厭”到“不敢再討厭”的態度變化,通過前後的強烈對比,表達了對母愛的讚頌。

五、佈置作業。

1.摘抄自己喜歡的詞句。

2.你的媽媽平時是怎麼愛你的?點滴之恩,當涌泉相報,把你最想對媽媽說的話寫下來吧。

板書設計

母雞

討厭    不敢再討厭

叫聲 勇敢 負責

欺軟怕硬慈愛 辛苦

喜歡炫耀偉大

教學反思

1.這篇課文的重點是體會作者的情感變化,感受母雞偉大的母愛。在學習課文時,以作者的情感變化爲線索,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受母雞的討厭之處與可敬之處,體會作者對母雞的情感由“討厭”轉變爲“不敢再討厭”,感悟作者對母愛的讚頌之情。結合學生實際,讓學生談談自己對母愛的感受,加深對母愛的認識。

2.比較《貓》和《母雞》兩篇文章在表達上的不同特點,感悟作者的語言風格,是這篇文章的難點。在課堂上,主要就是通過讀書去體會,同樣是寫動物,作者觀察的角度不同、情感不同,運用的表達方法就不同,語言也各具特色,學生從中可以體會到不同風格的語言表達。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8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瞭解學習課文內容,感受不同天氣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趣,領會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2、理解第二、三部分是課文的重點,描寫了在晴天裏看到的海上日出和在有云天氣裏看到的海上日出。

3、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啓發談話,引入課文

1、今天,我們來學習巴金的一篇著名寫景散文《海上日出》,一起去領略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象。

二、朗讀課文,暢談感受。

1、請同學們自由的朗讀課文,力求讀正確、流利。

2、這篇文章給你留下了什麼印象?誰來說下自己的感受?(生自由發言:我覺得課文寫的非常美;我覺得巴金的文章語言很生動;這篇文章用了很多的動詞,把太陽怎麼升起來寫得栩栩如生,像親眼看到一樣……。)

3、把你最喜歡的段落讀給大家聽好嗎?

三、精讀課文,感受壯觀

1、對於一篇課文來說,我們不僅需要盡情朗讀,同時也需要用心思考。請大家默讀課文,思考:課文具體描繪海上日出景象的是哪幾個自然段?(2-5)

3、作者觀察到幾種情況下的海上日出的景色?

4、天氣晴朗時的日出和有云的情況下的日出分別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呢?你是怎麼體會出來的?把你有感受的詞句畫下來。

5、彙報學習的情況,要求儘量按照課文介紹的順序來說。

(一)天氣晴朗時的日出

①太陽快升起來的情景,“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擴大它的範圍,加強它的亮光。我知道太陽要從天邊升起來了,便目不轉睛地望着那裏。”“轉眼間”寫出了太陽升起時的速度很快,“慢慢地”“加強”寫出了太陽升起時的變化。

②“果然,過了一會兒,在那個地方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這句話寫出了太陽特別可愛。引導讀出太陽的可愛。(學生讀句子。評議。)

③重點理解:

“太陽像負着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與“太陽慢慢向上升”進行比較,體會書上的句子好在哪兒。(“負着重荷”“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衝破了”“跳出了”這些詞語很形象,把太陽擬人化了,寫出了太陽的一種堅持不懈、頑強拼搏的精神。)

如何讀好太陽升起來的這段話呢?試着讀一讀。(同桌互相讀)指導讀。

④“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片也突然有了光彩。”這句話寫太陽升起來了,同時也寫出了作者的欣喜。

四、拓展、作業

1、觀察日出或日落,把觀察到的景象寫下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繼續學習課文,感受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

2、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教學過程:

一、說一說二、三自然段寫了什麼?

二、學習四五自然段。(有云的情況下的日出)

聽老師讀課文,想象你彷彿看到了什麼?(學生想象描述) “透過雲縫直射”“鑲”“透出重圍”“染成” 體會太陽的頑強、光亮的美和作者用詞的準確。

用什麼語氣朗讀這一段呢?每一位同學都小聲朗讀一遍,找同學談朗讀的感受。

(這一段應該以振奮、輕鬆的語調朗讀。)

帶着你的感受讀讀這兩個自然段。

7、師讀巴金的一句話:我的寫作不是我有才華,而是我有感情,對我的祖國和同胞有無限的愛,我用作品表達我的這種感情。

從這篇文章當中,你讀出他的什麼感情呢?朗讀、背誦喜歡的段落。

最後作者發出了由衷的讚歎“這不是偉大的奇觀嗎?”齊讀。

三、總結全文

太陽每天從東方升起,在西邊落下,似乎是很平常的事,我們好像都沒有去特意地注意太陽從地平線升起的那一剎那間的景象,而巴金爲什麼能將日出的過程寫得這樣精彩呢?你能從課文當中找到一些原因嗎?(開頭的“常常”“我知道”“目不轉睛”“果然”等詞可以看出巴金堅持仔細觀察、用心揣摩)正如他說的那樣,巴金是在用他的感情在寫作。

我們也要多觀察生活,只有親身經歷才能寫出生動感人的好作品。同時我們都應該學習文中所讚歎的太陽這種頑強,拼搏奮發向上的精神,用這種精神去對待我們學習中、生活中的一切困難。

四、作業

背誦課文。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9

設計理念

圍繞“質疑、解難;討論、交流;讀書、感悟”開展教學;通過激情導入、圖片展示讓學生“樂中求知”;相機點撥、隨機評價、有感情誦讀,教給學生學習方法,落實學生的主體地位。

素質教育目標

知識教學點

1. 認識本課6個生字。

2. 理解課文內容。

能力訓練點

1.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 培養學生默讀、感悟的能力,同時訓練學生提出問題並通過討論、交流解決問題的能力和創新能力。

德育滲透點

學習哈爾威船長臨危不懼、鎮定自若、指揮有方、捨己爲人的崇高品質。

美育滲透點

通過課文最後一個自然段的描述和插圖的展示,讓顯示感受到船長犧牲時場面的壯美及他的美好心靈。

學法指導

教師教法:啓發談話,相機點撥,充滿激情的描述、誦讀。

學生學法:自瀆感悟與討論交流相結合,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重點、難點及解決辦法

重點、難點:

理解“諾曼底”號遇難後哈爾威船長是怎樣做的?從而認識他崇高的品質。

解決辦法:

抓住相關的段落反覆有感情的朗讀、感悟,小組合作、討論、探究學習,交流中加上教師巧妙的引導、點撥。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具準備

課文範讀錄音帶、錄音機、“諾曼底”號掛圖、哈爾威船長掛圖。

教學過程

〖你正在瀏覽《老百曉在線》提供的文章〗

一、激趣導入(5分鐘)

(同學們:在這陽春三月,春暖花開的日子裏,心情好嗎?那就讓我們帶着這份美好的心情來努力學習吧!請同學們睜大眼睛看看,教室裏和往常有什麼不同?)

1、出示帆船圖

提問:看到這幅圖,你想到了什麼?

2、揭題,板書課題

(人生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遇到困難、挫折我們應該怎麼辦呢?今天,我們就來學學《“諾曼底”號遇難記》,課文的主人公哈爾威船長會給你答案的。

3、引導學生認識閱讀課文符號﹡

(﹡同學們認識嗎?它的出現意味着什麼?)

(今天,我們進行比賽學習,老師先宣佈比賽規則:把全班分成“鵬程”組、“萬里”組,哪一組同學表現好,就獲取一顆星,最後,哪一組榮獲的五角星最多,哪組就獲勝,領取我們最後的大獎——五星紅旗。同學們,那就讓我們一起攜手起飛,鵬程萬里吧!)

二、整體感知(5分鐘)

1、聽範讀錄音,進入意境,感知故事內容。

相機學習生字,理解詞語。驚恐萬狀洶涌湍急不可開交井然有序

驚慌失措鎮定自如你推我搡

2、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繼續感悟。

3、初步印象交流。

你懂了什麼?還有什麼不懂得?誰留給你的印象最深?

三、深入探究(15分鐘)

1、分小組討論合作學習。

用小黑板出示討論題目:

(1)船長爲什麼用槍威脅逃生的人?

引導學生分三步進行:

A. 船長開始是怎樣指揮救援工作的?

B. 船長在怎樣的情況下,用槍威脅逃生的人?效果怎樣?

C. 議一議船長採取用槍威脅逃生的人的做法怎樣?

(2)船長給你流下了什麼印象?

2、彙報學習結果。

3、教師小結:“諾曼底”號油船不幸在海上失事了,在一片驚恐混亂中,船長哈爾威臨危不懼、鎮定自若的指揮船員,使船上所有的人獲救,而自己,卻被海水吞沒。哈爾威船長危難時刻捨己救人、沉着機智、指揮有方的崇高形象,永遠留在人們心中!

4、把結尾部分用字幕片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反覆讀,充分認識船長的人品。

四、誦讀課文(10分鐘)

(同學們讀得真精彩,想不想把這些“精彩”送給我們可敬可愛的哈爾威船長,那就讓我們用朗朗的讀書聲來表達對船長的崇敬之情吧!)

1、指導學生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出示小黑板,讓學生連線,明白各部分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

介紹“諾曼底”號油船緊張危急及混亂驚慌的語氣

撞船部分船長鎮定威嚴的語氣

最後一段無限感激、崇敬和無比沉痛的心情

開頭部分輕快平和及讚美的語氣

2、把你喜歡的部分有感情的朗讀給大家聽聽。

五、總結拓展(5分鐘)

1、假如哈爾威船長來到了我們的身邊,你想對他說什麼?讓學生開“新聞發佈會”。

2、同學們想知道老師仔細研讀完這篇課文後有什麼收穫嗎?我把它整理成了一首小詩:

人生,猶如一艘在大海上航行的帆船。

誰也不能預想:前方的風景怎樣?

或風平浪靜,

或驚濤駭浪,

你都得,揚起風帆駛向遠方。

遇到驚濤,或是駭浪,

你不必驚訝,不必膽怯;不必畏縮,不必退卻。

你要冷靜,臨危不懼,

你要沉着,機智勇敢。

只有這樣,你纔是真正的舵手。

才能掌握好自己的行駛方向,

到達成功的彼岸!

3、同學們可以畫一畫、讀一讀、寫一寫,用你喜歡的方式表達出自己學後所獲。

板書設計

9﹡《“諾曼底”號遇難記》

指揮救人:鎮定自若

船長              臨危不懼 捨己救人

壯烈殉職:紋絲不動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10

教學目標

1.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2.瞭解作者的遊覽順序,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3.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教學重點

1.瞭解外洞、內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2.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的條理,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學會本課生字、新詞,理解重點詞語。

(二)閱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三)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二)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三、教學難點

理清課文段落,概括段落大意。

四、教學過程

(一)揭示課題。

同學們,我們的祖國以她那壯美的河山、神奇的風光吸引了人們的目光,留下了人們的讚歎。《記金華的雙龍洞》就是作家葉聖陶遊覽之後寫下的一篇遊記。我們就沿着他的足跡去觀賞這一神奇的溶洞。(板書:3.記金華的雙龍洞)

(二)檢查預習。

1.填寫生字表。

教師強調生字“浙”的讀音是zhè,不要讀成zhé;“蜿”的讀音是wān,不要讀成wǎn。“蜒”字中間是“廴”,不是“辶”。要求學生在讀寫時注意。

2.並結合課文內容解釋詞語。

解釋詞語要依據“字不離詞、詞不離句”的原則,聯繫上下文準確地理解詞語在具體語言環境中的意思。

盤曲:曲折環繞。課文中指汽車沿盤山道曲折向上行駛。(“曲”讀qū,不要讀成qǔ)

呈:顯出,露出。課文中指山上沙土顯出粉紅色。

明豔:明亮鮮豔。課文中指山上景物的色彩明亮鮮豔。

突兀:高聳。課文中指山勢高聳。

森鬱:樹木茂盛繁密。課文中指山上草木生長得茂盛繁密。

孔隙:窟窿眼兒;縫兒。課文中指石壁上的窟窿眼兒。(“隙”讀xì,不要讀成xī)

昏暗:光線不足;暗。課文中指洞中光線不足,視線模糊不清。

擠壓:靠攏壓迫。課文中指作者感受山石從左右兩邊及上方向他靠攏壓迫過來。

稍微:表示數量不多或程度不深。課文中指頭擡起的高度很低。

婉蜒:蛇類爬行的樣子。課文中形容洞頂雙龍彎彎曲曲的姿態。

石鐘乳:石灰岩洞中懸在洞頂上的像冰錐的物體,常與石筍上下相對,由含碳酸鈣的水溶液逐漸蒸發凝結而成。也叫鐘乳石。

名目:事物的名稱。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各種名稱。

變化多端:變化多種多樣。端,項目。課文中形容鐘乳石和石筍的形狀多種多樣。

顏色各異:顏色各不相同。異,不同。課文中指石鐘乳和石筍的顏色各不相同。

一轉:走一圈兒。課文中指作者在內洞裏走了一圈兒。

進:平房的一宅之內分前後幾排的,一排稱爲一進。課文中指內洞大約有十來排平房那麼深。

上源:水流起頭的地方。課文中指洞中泉水的源頭。

(三)閱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教師範讀課文。學生邊聽邊認真看課文,進一步加強對生字、新詞的記憶與理解。

2.學生默讀課文,瞭解課文主要內容。找出作者的遊覽順序。

(1)學生邊默讀課文邊畫出遊覽雙龍洞的路線。

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幫助指導。

(2)課文的主要內容是什麼?(作者記敘了他遊金華雙龍洞的經過)

作者從金華出發,是按怎樣的順序遊覽的?

學生總結遊覽順序時,有不少學生會忽略由外洞進入內洞的過程,對此教師可設計提問:作者是由外洞直接進入內洞的嗎?以引導學生注意從孔隙進入內洞的過程。(板書:·金華·羅甸洞口外洞孔隙內洞)

教師根據學生描述的遊覽順序邊板書邊畫一幅簡單的示意圖。

(四)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概括段落大意。

1.指導學生按遊覽順序給課文分段。(按遊覽順序可分六段。第七段是第1自然段;第二段是第2、3自然段;第三段是第4自然段;第四段是第5自然段;第五段是第6、7自然段;第六段是第8自然段)

學生在理清作者的遊覽順序後,按遊覽順序分段和概括段意獻比較容易了。

2.概括段落大意。

(第一段:寫4月14日作者去遊覽金華的雙龍洞。第二段:寫去雙龍洞路上的見聞。第三段:介紹遊覽外洞的情景。第四段:介紹從外洞進入內洞的經過情形。第五段:介紹遊覽內洞的情景。第六段:寫乘船出洞。)

(五)練習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1.請6名學生分段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作者描寫的景物,體會作者表達的情感。

2.有感情地齊讀課文。進一步感受文中所描寫的景物及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六)作業。

1.抄寫生字、生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第二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通過語言文字瞭解金華雙龍洞的外洞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

(三)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第5自然段。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金華雙龍洞外洞的特點以及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

(二)感受雙龍洞的雄、奇、險,激發對大自然的熱愛之情。

三、教學難點

理解課文中“山上開滿了映山紅,……顯得有精神”和“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兩句話的含義。

四、教學過程

(一)結合課文引入新課。

春末的一天,在浙江金華,作者踏上了去雙龍洞的路途。一路上,春末的景緻不斷撲入作者的眼簾。我們也來感受一下山中的春色吧!

(二)瞭解作者一路上的所見所聞,感受沿途迷人的景色。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二段,學生在書中畫出作者所看到的景物。

作者沿途看到了什麼?作者是怎樣描述這些景物的?

(作者沿途看到了映山紅、油桐、山、溪流。映山紅繁多而茂盛,油桐花也很多,粉紅色的山獨具特色,溪流隨着山勢不斷變化)

請一位同學讀一下這一段的第二句話,你是怎樣理解這句話的?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對這句話學生理解起來有些難度,教師可設計提問:盆栽的杜鵑有人照顧,上肥澆水,怎麼在作者眼中卻沒有山上的杜鵑有精神?引導學生理解花兒在大自然中無拘無束,吸收陽光雨露,任其自然地生長,顯示出它的本性姿態,而格外地有生機有靈氣。作者有崇尚自然、讚美自然之意。

請一位同學讀一讀第2自然段,你能不能用作者寫出來的和沒有直接寫出來的顏色畫出一幅明豔的畫面。

教師告訴學生映山紅的花大多是紅色的,也有紅紫色和白色的。油桐的花朵較大,白色帶有黃紅色斑點和條紋。

聯繫春天的草木,理解“新綠”的意思。“新綠”是指春天新長出的草和樹葉的顏色。剛長出時是淡綠的,長出時間稍長顏色就變深變濃了。

(粉紅色的山上,開滿了紅色的、紫色的、白色的映山紅,大朵大朵的油桐花一叢叢,一簇簇,在一片新綠的映襯下格外生機勃勃。)

山中有花也有水。誰來讀一讀一路迎接遊客的溪流。(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3自然段)

討論:溪流爲什麼會有寬、窄、緩、急的變化?溪聲爲什麼會變換調子?溪流和雙龍洞有什麼關係?

(因爲山勢不斷變化,有的地方寬,有的地方窄,有時山勢高,有時山勢低,有時平坦,有時陡峭,溪流從山上向下流,會隨着山勢的變化而時寬時窄,時緩時急。溪聲也會時高時低,時斷時續。溪流是從雙龍洞中流出來的。)

作者邊欣賞着山中明豔的春色,邊傾聽着淙淙溪聲,一路逆溪流而上,來到了雙龍洞洞口。

(三)瞭解外洞特點,體會雙龍洞的“雄”。如果說沿途的風光可用一個“美”字來概括,那麼洞口和外洞你會用哪兩個字來概括。

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三段。

(板書:山路美)

(洞口可用“寬”字來概括,外洞可用“大”字來概括)

(板書:寬大)

洞口外的景色使你產生什麼感覺?讀一讀,說一說。

(高山之上,樹木繁密,感到很有氣勢,也不禁對雙龍洞產生一種神祕感)

作者的哪些描寫讓你體會到外洞的大?

作者又一次提到“泉水”,從全篇來看,它起什麼作用?

(它是作者在洞中游覽的一條線索。迎着溪流入洞—乘船通過泉水流出的孔隙進出內洞)

乘船從孔隙中穿過是什麼滋味,我們也來試試。

(四)瞭解怎樣由外洞進入內洞,體會雙龍洞的“險”。

(板書:孔隙)

說到“孔隙”我們就會想到很小的窟窿或很細的縫兒,而這個孔隙卻可容得下一隻小船進出。那麼作者爲什麼不稱之爲水洞卻還要稱爲孔隙呢?

這是學生理解上的又一個難點。教師可以用“高樓上看物體,物體好像變小”的生活經驗作比方,讓學生懂得因爲外洞面積太大了,水洞相對就顯得很小,所以作者用孔隙一詞是恰當的。

默讀第四段,想一想:作者乘船洞中游與我們平日乘船水上游,遊法上有什麼不一樣?

(作者只能仰臥在船上,身子緊貼船底,由管理處的工人把船拉進拉出。)

不僅遊法上不一樣,心情也是大不相同呀!讀一讀作者當時的感覺,體會體會他當時的心情。

(隨着小船慢慢移動,光線越來越暗,作者的視線也越來越模糊,心情也緊張起來)

討論:作者爲什麼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他擠壓過來?

(因爲孔隙太小,左右上方山石奇形怪狀,周圍又是昏暗一片,作者感覺山石挨着他,似乎將他緊緊包圍起來。越往內洞走,黑暗越濃,這種壓迫感就越強)

我們也爲作者捏着一把汗,真希望小船早些靠岸。其實這段水路並不長,大約就十米,但讓人覺得船兒走了好久好久。孔隙中乘船真是太“險”了!

(板書:險)

(五)背誦第四段。

(六)作業。

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第5自然段。

第三課時

一、教學目標

(一)瞭解內洞的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二)練習給課文編提綱。

二、教學重點

(一)瞭解雙龍洞內洞的特點。

(二)練習課文編提綱。

三、教學難點

給課文編寫提綱。

四、教學過程

(一)複習檢查。

1.同桌學生相互檢查課文第5自然段的背誦。

2.教師瞭解學生背誦的情況。

(二)聯繫上文引入新課。

作者飽覽了沿途的美景,感受了外洞的宏大氣勢,經歷了孔隙中乘船而行的驚險,終於到達了內洞。內洞又是一番怎樣的景象呢?

(板書:內洞)

(三)瞭解內洞特點,感受內洞的“奇”。

1.請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五段,學生邊聽邊畫出寫洞中雙龍的句子。

2.討論學習:內洞的景象是怎樣的,給你的感覺是什麼?

學生四人一組討論學習,互相啓發,開闊思路。

(內洞有很多石鐘乳和石筍,它們形狀變化多端,顏色也各不相同。有的像龍,有的像神仙,有的像動物……給人的感覺是神奇而有趣。內洞比外洞還要大得多)

(板書:奇)

洞中有名稱的石鐘乳和石筍多達四十多個,而工人首先指點給作者看的是洞頂雙龍,爲什麼?

(因爲這是“雙龍洞”名稱的由來)

請一名學生朗讀描寫雙龍的句子。

雙龍有形有態,更妙的是一黃一青,雙龍盤繞在洞頂,爲洞中平添了幾分氣勢。洞中有千姿百姿的石鐘乳和石筍,側耳傾聽,耳邊響起輕緩的聲音,尋聲找去,只見……

(學生接下去讀寫泉水的句子)

(板書:深黑的石洞裏)

(四)小結:作者乘船出洞,結束了雙龍洞之遊。我們同作者一道感受了雙龍洞的雄偉、驚險與神奇。面對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我們不禁折服於自然之偉大、自然之神奇!

有感情地齊讀課文。

(五)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1.概括課文中心思想。

(課文通過記敘作者遊覽金華雙龍洞的經過,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的熱愛)

2.在寫一篇文章之前,我們的大腦中要有一個思路—我要寫一篇什麼內容的文章(板書:題目),我要表達的中心思想是什麼(板書:中心),我要怎樣把文章寫具體,寫通順(板書:材料安排)這個思路就是文章的提綱。

3.練習給課文寫提綱。

我們學習了《記金華的雙龍洞》,按照剛纔老師講的寫作思路,我們試着給課文寫個提綱。

指導學生給課文寫提綱。

作者遊歷了雙龍洞,有很多感受,他想把這次遊歷記敘下來,這就是文章的內容。

(板書:記金華的雙龍洞)

作者寫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麼,他要表達什麼情感或說明什麼道理呢,這就是文章的中心。這篇課文的中心我們剛剛總結了。

(板書:表達對祖國山川的熱愛之情)

確定了寫作的內容和要表達的中心,怎樣選擇材料、組織材料呢?我們來看作者是怎麼做的。

作者這次遊覽,所見所聞很多,但不能把所看到的、聽到的、感受到的全部寫進文章。所以必須對材料進行整理和選擇。選擇最能體現這次遊覽特點的,最能表現中心思想的材料。作者挑選了山路上的景色,因爲它能表現大自然的美,也增添了作者遊雙龍洞的興趣。作者挑選了洞口、外洞、進入內洞、內洞幾處景物來寫,因爲這些都是作者遊覽的對象,也是作者遊覽的順序,是文章的主要內容。挑選好材料後,還要對選好的材料進行合理的安排,先寫什麼,後寫什麼,按什麼順序組織材料,才能使文章條理清楚,段落清晰。本文的作者是按遊覽順序組織材料的,同學們把作者對材料的安排按順序寫下來。

(學生在本上寫)

(板書:1.交待時間地點2.路上見聞3.外洞4.由外洞進入內洞5.內洞6.出洞)

4.小結:(指黑板)這樣就是一個簡單的提綱。我們在寫作文前,應該編寫作文提綱。首先想好要表達的中心,然後選擇能表達中心的材料,最後把選好的要寫的內容安排好。

5.學生將編寫的提綱補充完整。

(六)作業

從學過的課文中選出一課,練習給課文編寫提綱。

板書設計:

教後記:通過學習課文,學會閱讀遊記的方法,引導學生多讀課外書,豐富見聞。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11

教學目標:

1、學習“屋檐、搗衣”等5個生字詞語。

2、瞭解課文的敘述順序,學習作者通過描寫和鄉下人家最密切的景物來抒發情感的表達方法。

3、感受鄉村生活的美好,體會作者對鄉村生活由衷地熱愛之情。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有這麼一個地方,它是那樣熟悉親切、寧靜祥和,它沒有城市的喧囂與熱鬧,卻讓人迷戀嚮往。這就是-----鄉下人家。

3、揭題,讀題。

二、學習課文。

1、自由讀課文,讀準字音,讀通句子;並想一想,課文依次描寫了鄉下人家的哪些生活場景?

2、學習生字:屋檐 雞冠花 裝飾 和諧 搗衣。 讀準多音字雞冠花,理解屋檐和搗衣。

3、概括內容,完成填空。

屋前搭( ), 門前開( );

屋後( )成陰, 院裏( )成羣,

河中( )戲水; 夏日院中,吃晚飯,

還有,秋夜( )高唱催眠曲。

4、鄉下人家,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給作者留下了怎樣的印象?

引出中心句: 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5、讓我們走近農家,一一領略。

出示課文第一段。一生讀。

問:是什麼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

你眼前彷彿看見了什麼?(出示圖片)誰來美美地讀一讀?

(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

問:你是怎樣理解這“別有風趣”的意思?(與衆不同,特有的)

是的,它不是高樓門前蹲着的石獅子,也不是豎着的大旗杆,它是鄉下人家所獨特的裝飾——讀。

青、紅的瓜,碧綠的藤和葉,構成了一道別有風趣的裝飾,比那高樓門前蹲着一對石獅子或是豎着兩根大旗杆,可愛多了。

小結:這就是鄉下人家。

6、除了種瓜,鄉下人家還會種些什麼呢?(花、竹)出示第二段。

一生讀“花”的部分。鄉下人家都愛養哪些花?(芍藥、鳳仙、雞冠花、大麗菊)你們養過沒?這段文字中你有不理解的地方嗎?

理解:1什麼是“依着時令,順序開放”?(時節、季節)比如(略)

2什麼是“樸素中帶着幾分華麗”?(常見的、好養活的、卻也很美)

一生讀“竹”的部分。

1從他的朗讀中,你又彷彿看見了什麼?(竹多、筍多)你是從哪些詞語中感受到的?多麼可愛的筍娃娃啊,誰來讀一讀?這裏作者運用了什麼寫法?(擬人)

老師再請兩位同學分別用朗讀來表現這門前屋後的美景圖;

這裏作者先介紹門前的鮮花,再介紹屋後的竹筍,這樣的寫作順序叫(方位順序)

6、聽,這是什麼聲音?自由讀一讀第三、四兩段。從這些標紅的詞語中你感受到什麼?可以選一個或幾個說說。(率領、聳着、大踏步;遊戲、扎、從不吃驚)沒有統一答案。

男女生分讀兩段。

小結:這些場景是那樣熟悉,那樣親切。這就是鄉下人家所特有的風景。

7、總結:鄉下人家,不論什麼時候,不論什麼季節,都有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12

本課教材分析:

《海上日出》是國小語文S版五年級上冊第2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單元由五篇課文和語文百花園二組成。《古詩三首》《海上日出》《西風胡楊》是精讀課文,《大自然的語言》《我家門前的海》是略讀課文。課文以不同的文體,從不同的角度描寫景物,向我們展示出了美麗、神奇的大自然。《海上日出》選自巴金的散文集《海行雜記》。

巴金,著名作家,原名李芾(fú)甘。1904年生。四川成 都人。1927年到法國留學,1928年底回國。1927年1月,巴金從上海乘船去巴黎留學,一路上,他隨時記下了海上的見聞和風光,整理成《海行雜記》39篇,《海上日出》是第23篇。

《海上日出》是《古詩三首》後面的一篇寫景抒情的文章,課文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重點描繪了晴朗天氣和有云時海上日出的不同景象,展示了日出這一偉大奇觀。無論是文章結構的安排,還是對景物變化的細膩描寫,都很精彩。字裏行間洋溢着作者熱愛大自然和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課文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交代了看日出的時間、地點。

第二部分(第2、3自然段)寫了“我”在晴朗的天氣裏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部分(第4、5自然段)寫了“我”在有云時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四部分(第6自然段)用反問的句式總括了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

這篇課文的重點是第二、三部分,描寫了晴天裏和有云時看到的海上日出。以這兩部分爲主,培養學生寫小標題。

教學設計圍繞本單元的主題訓練和內容與表達進行。

學生狀況分析:

五年級第一學期,學生剛剛進入高年級段,教學中,要在學生原有的閱讀、理解和表達的基礎上提出要求,並紮紮實實地訓練,注意引導學生在語言環境中細細品味文字,體會其含義、感情色彩和表達效果。引領學生揣摩文章的表達方法,讀寫結合,提高習作能力。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僅習得學習方法,而且使語文素養步步提高。

學生課前已初步讀了課文,學習了生字和文中的詞語,查找了巴金的資料,並進行了分享,對《海行雜記》有所瞭解。也提前佈置了觀察日出、秋雨、夕陽、月亮、星星等自然現象,爲學習課文奠定了基礎,激發了學習慾望。

一、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2、學習課文內容,感受晴天裏和有云的不同天氣裏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趣,領會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3、學習作者按照一定順序(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觀察事物,大膽想象,適當運用修辭手法,觀察日落、颳風、下雨等自然景象,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二、教學重點:瞭解晴朗天氣裏日出的全過程,體會其壯觀之美。

三、教學難點:

1、憑藉語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動態過程。

2、學習運用作者按照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四、 教學過程及學法引導。

課文重點的突破應在教學中注意引導熟讀課文,憑藉語言文字,聯繫生活實際把每句話讀懂,體會太陽升起時的特點,同時通過精讀(品讀)、思考和圖文對照,並利用自讀、抽讀、齊讀等形式體會海上日出的壯觀之美。

第一課時:熟讀課文,理清課文思路,瞭解課文內容。

第二課時:精讀第二三自然段,憑藉語言文字想象海上日出的動態美,感受晴天裏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趣,領會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學習運用作者按照一定順序觀察事物的方法,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第一環節:

1、憑藉語言文字瞭解作者是按“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來觀察海上日出的。

2、精讀課文,感受晴天裏海上日出的壯觀景象。培養學生熱愛自然的情趣,領會作者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慢慢地在擴大它的範圍,加強它的亮光。”

“這個太陽好像負着重荷似地一步一步,慢慢地努力上升。”

“到了最後,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紅得非常可愛。一剎那間,這個深紅的圓東西,忽然發出了奪目的亮光,射得人眼睛發痛,它旁邊的雲片也突然有了光彩。”

課文難點是抓動詞“負--縱—衝—跳”,幫助學生運用勾、畫、批註,縮句、擴句和課件,在頭腦中建立想象的基礎,體會太陽在上升的過程中很費勁、很吃力的樣子。領會作者熱愛大自然、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

第二環節:

1、課件出示日落、下雨、颳風等自然現象。

2、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第三環節:習作展示、總結。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導語:今天,讓我們隨着作家巴金,去領略海上日出的壯麗景象。

(一)目標完成過程及重點難點學習

1. 指名讀每一自然段,相機指導閱讀,並引導學生概括每一自然段的意思。(培養學生的概括能力,是五年級語文教學的一項重要任務。

2、全文分爲幾段?每段講什麼?

全文分爲四段:

第一段(1)講“我”常常在海上看日出。

第二段(2、3)講作者在晴朗天氣看到的海上日出。

第三段(4、5)講作者在有云時看到的日出。

第四段(6)總起來說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

(上述要求可幫助學生整體感知課文,由於課文層次清晰、內容明瞭,儘量讓學生自己概括段意。)

3、學習有云的海上日出。

有時候太陽躲進了雲裏,陽光透過雲縫直射到水面上,很難分辨出哪裏是水,哪裏是天,只看見一片燦爛的亮光。

有時候天邊有黑雲,而且雲片很厚。然而太陽在黑雲背後放射它的光芒,給黑雲鑲了一道光亮的金邊。後來,太陽慢慢透出重圍,出現在天空,把一片片雲染成了紫色或者紅色。

課件出示:比較帶點詞語的意思有什麼不同?

一剎那間,這深紅的圓東西發出奪目的亮光,射得熱眼睛

發痛。

它的光芒給黑雲鑲上了一道光亮的金邊。

它旁邊的雲也突然有了光彩。

它的光芒給黑雲鑲上了一道光亮的金邊。

(“亮光”指黑暗中的一點或一道光。“光亮”指明亮,亮的

程度較強烈。“光彩”指很亮很有光澤。“光芒”指向四面八

方發射的強烈光線。)

這樣的美景,我們可以用課文中哪個詞語來概括?(奇觀)課件出示:

奇觀:觀,景象,奇特而罕見的景象。)

(二) 課堂作業

1.書寫本課生字,組詞。

2.寫出各段大意。

第二課時

一、 談話導入

今天,我們再一次走進課文與巴金爺爺一起去欣賞海上日出,作者在晴天看到海上日出的景象是怎樣的呢?

二、 精讀第二、三段。

1、默讀第二自然段,用筆勾畫表示日出前天空景色變化的詞語,並展開想象。

課件出示: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紅霞的範圍慢慢地擴大,越來越亮。我知道太陽就有從天邊升起來,便目不轉眼地望着那裏。

(一片淺藍、轉眼間、一道紅霞、慢慢擴大、越來越亮)

2、理解“目不轉睛”“知道”的含義以及在文中說明了什麼?

(說明作者通過多次、細緻地觀察、瞭解了日出前天空、雲霞的變化規律。)

3、用投影片幫助理解插圖,學生觀察並作詳細描述。

投影圖1:天空還是一片淺藍

投影圖2:(覆蓋片)天空出現紅霞

投影圖3:(覆蓋、抽拉片)在天水相接處出現太陽的小半邊

臉,紅紅的。然後,太陽一跳一跳地往上升。最後,定格爲本課圖1的景象。

4、默讀第三自然段,討論:太陽升起時的顏色、亮光有何變?

課件出示句子1:

“果然,過了一會兒,那裏出現了太陽的小半邊臉,紅是紅得很,卻沒有亮光。”

思考:日出時太陽的形狀、顏色和亮光各發生了怎麼的變化?(小半邊臉—圓東西)課件演示

(紅——深紅)

(沒有亮光——奪目的亮光)

“太陽像負着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

(1)讀句子,縮句。

(2)再擴句 ,作者用了什麼修辭手法?從所填詞中體會到了什麼?(太陽在上升的過過程中很費勁、很吃力的樣子)

(3)

課件出示句子2:

“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

從“衝、跳”這兩個詞體會到什麼?(“衝”體現了太陽上升時有力量、勢不可擋、“跳”體會到太陽衝破雲霞,如釋重負、可愛)

總結:1、顏色:紅得很、紅得可愛、深紅;

2、亮光:沒有亮光、發出奪目的亮光、;雲彩也突然有了光彩。

3、上述內容從色彩和亮光方面讓學生體會到海上日出的“壯 觀”。

課件出示句子3:

天空還是一片淺藍,顏色很淺。轉眼間天邊出現了一道紅霞,紅霞的範圍慢慢地擴大,越來越亮。我知道太陽就有從天邊升起來,便目不轉眼地望着那裏。 (日出前天空、雲彩的顏色)

太陽像負着什麼重擔似的,慢慢兒,一縱一縱地,使勁向上升。(日出時的動態美)

到了最後,它終於衝破了雲霞,完全跳出了海面,顏色真紅得可愛。(日出後)

觀察順序: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

有感情朗讀這段課文,使人頗感壯觀。

三、總結、擴展

1. 聯繫全文思考:爲什麼作者感嘆海上日出是偉大的奇觀?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無論是晴朗的天氣還是有云的天氣,太陽都能最終衝破雲霄, 給世界以光明,所以這樣感嘆,表達了作者對大自然和美的熱愛。)

2. 日出日落其實是很平常的事,爲什麼作者把很平常的事物寫 得很細緻傳神、變化萬千呢?

(由於作者善於觀察並能抓住景物的特點,多方面地展開描

寫。)

3. 要獲得豐富的作文內容,寫好文章還要講究方法,聯繫全文思考作者是怎樣觀察的?

4.作者運用語言有什麼特點?

四、總結全文 寫法指導

師:同學們,這篇課文是按照日出前、日出時、日出後的順序來寫。

那我們觀察日落、颳風、下雨等自然景象時,有前、時、後的順序,用一段話將你最喜歡的自然景觀記錄下來。

板書設計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13

1、《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描寫動物的文章,課文細緻、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表達了作者對貓十分喜愛的感情。

2、引導學生通過充分閱讀體會貓的特點,感受貓的可愛,學習作者在語言和文章表達上的特點,體會作者表達感情的特別方式。

學情分析:

貓是較常見的家養小動物,學生對貓比較熟悉,絕大多數學生見過,有的學生還養過貓。在教學中激趣喚起學生的生活體驗,體會貓的性格特點。在讀中整體感知人和動物和諧相處的美好意境,體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引導學生感受作者用具體事實表現動物特點的描寫方法。

教學目標:

1、認識7個生字,會寫13個生字。正確讀寫性格、任憑、貪玩、盡職、屏息凝視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3、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是如何把貓的特點寫具體,並表達出自己對貓的喜愛之情。

4、激起熱愛生活的情趣,激發課外觀察動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重點:通過理解和朗讀重點詞句,瞭解作者是抓住貓的什麼特點來描寫的。

2、難點: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討論探究,學習作者真實、具體的表達方法,體會課文蘊涵的感情。

教學過程:

一、 導入

1、導語:大家都知道著名作家老舍吧?他的作品言語樸實,語句優美,常常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今天,我們就要來學一篇他寫的文章。

2、揭示題目:貓

3、學生齊讀題目。

二、初讀課文,初步瞭解文章內容,理清文章條理

1、自由輕聲讀課文。

思考:①作者是從哪兩方面來寫貓的?

②給課文分段。

2、指名讀,交流。

① 課文從“貓的性格古怪”和“滿月的小貓更可愛”兩個方面寫貓的。(板書)

② 分段:第一段:1—3節,第二段:第4節

(一)概括第一段段意。

1、分節朗讀,劃出表述這一段內容的句子。(第一句)

師:這句話是這一段中的總起句。

2、理解“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古怪”是什麼意思?(板書:古怪)

讀出句子語氣。

3、這一段抓住貓的什麼特點來描寫它的古怪呢?自由讀第一段。

交流後出示板書:

老實、貪玩、盡職

膽小、勇猛

4、運用中心句歸納段意。

(1)溫習學過的中心句歸納段意法。

(2)說說段意:貓的性格實在有些古怪。

5、朗讀第一段。

三、落實訓練目標

1、讀文章第二段,思考句子間是什麼關係?(總分總)

2、用“中心句歸納法”概括段意:滿月的小貓淘氣可愛

(板書:淘氣)

3、齊讀第二段

四、總結並朗讀全文

1、什麼樣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歸納段意?怎樣使用“中心句法”歸納段意?

(有總起句、中心句、總結句的段落可以使用“中心句法”歸納段意,先找到中心句,然後進行整理歸納)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五、佈置作業

1、熟讀課文。

2、默寫詞語。

板書設計:

老實 貪玩 盡職

大時——古怪

膽小 勇猛

貓:

小時——淘氣 玩耍 跌倒

教學反思:

《貓》是老舍先生寫的一篇描寫動物的文章,課文細緻、生動地描述了貓的古怪性格和它滿月時的淘氣可愛,表達了作者對貓十分喜愛的感情。

我這節課主要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體會重點詞句的意蘊,感受作者語言的魅力和字裏行間蘊涵着的情感。

教學時,我引導學生抓住“老實”、“貪玩”、“盡職”等重點詞,通過反覆誦讀,從而去體會貓的性格古怪。同時,讓學生通過反覆朗讀品味,體會老舍先生對貓的喜愛之情,以及“貓和人”的和諧情趣。如學習第二節時,讓學生聯繫上下文理解詞語,並通過朗讀並結合生活體驗,深化對“蹭”的感受,體會“人和貓”的和諧情趣。

接下來朗讀成了體會情感的主要手段,通過自由朗讀第四節,讓學生感受小貓滿月時的“可愛”,體會作者對貓的喜愛之情,同時讓學生了解到作者把貓當成自己的孩子來寫,是一種擬人化的寫法。

在這節教學過程中還是存在着一些缺陷:

首先,教學語言不精煉,情緒也不夠到位。如果能儘量做到自然巧妙地過渡,學生興趣被調動起來,課堂氣氛會更活躍。

其次,讀的還少。應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感知、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受到薰陶,朗讀指導還需要加強。

四年級下冊語文《巨人的花園》教案 篇14

【教學目標】

1. 認識“鈍、凌”等7個生字,會寫“恐、兇”等13個生字,通過字形構造特點理解“茹毛飲血、五彩斑斕”等詞語的意思。

2.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通過複述理解說明文的嚴謹性、條理性,試着分析句子使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

3. 感受科學古生物的神奇,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重難點】

通過複述理解說明文的嚴謹性、條理性,試着分析句子使用的說明方法,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生動性、準確性。

【教學過程】

壹發現矛盾,鎖定字詞

1. 朗讀課題“飛上藍天的恐龍”,看着這個題目,你有沒有發現什麼矛盾的地方?飛向藍天其實在課文中指的是(鳥),如果採用對對子的形式來的話,一個在天上(一個在地上),一個走(一個飛),一個大(一個小)……

2. 如果讓你從書中找出更多的詞語來形容恐龍和鳥,你能找出多少?

這麼多的詞語都可以來形容恐龍和鳥兒,在這些詞語當中,你有沒有不理解的?

(1)茹毛飲血:讓學生猜測詞語意思,飲血,喝血;毛,指動物身上的毛;從而引導學生推測“茹”(吃)。並通過查字典求證。其實“茹”和“飲”都是動詞,有時候我們可以根據已經熟悉的字詞來看一看詞語的對應關係來猜出詞意。

(2)五彩斑斕:“斑斕”中兩個字都有“文”,古代指紋理、紋路,外表色彩燦爛絢麗的樣子。

3. 其實大家找的詞語大部分集中在第一自然段,一起來讀一讀。

比較兩段文字(一段完整,一段缺少“一支、漫長的”兩個詞語),有沒有細心的同學發現了什麼?發現漏掉的兩個詞語,體會這兩個詞語的準確性。

整體感知,感受嚴謹

1.在課文中有三處直接描寫恐龍變成鳥類的句子,你能找出來嗎?

2. 讀着這三句話,你有什麼問題?(恐龍是怎樣變成鳥類的?誰發現了恐龍變成鳥類?恐龍變成鳥類有什麼證據?……)

3. 大家提了很多問題,我們先來看看其中一個問題:恐龍變成鳥類的證據,請你默讀第二自然段,作者是如何有序地來寫這個段落的?

(1)時間順序:早在19世紀、在研究了大量恐龍和鳥類化石之後、20世紀末期。

(2)邏輯順序:注意現象——提出假說——發現證據。(提出問題——解決問題)

4. 根據作者的寫作思路,老師給你們提供一個流程圖,你能不能根據老師提供的關鍵詞把這段話用你自己的語言說一說?

5. 齊讀句子。“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描繪的畫卷”指的是古生物科學家們漫長的研究歷程與取得的成果。“點睛之筆”指的是“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保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爲什麼說這是“點睛之筆”呢?講解畫龍點睛典故理解字義,再結合文本理解。)

方法回顧,體會語言

1. 剛剛同學們還提到一個問題,恐龍是如何飛上藍天的,這也就是恐龍的演化過程,我們一起來看看。自由朗讀第四段。

2. 小組討論交流:這個段落很長,一口氣讀下來你會發現作者在寫的時候很有條理。如果把這段話分成四個部分,你打算怎麼分?(第一部分——第一種恐龍的出現;第二部分——後代繁衍出一個形態各異的龐大家族;第三部分——一些獵食性恐龍發生變化變成鳥類;第四部分——學習飛行,科學家推測恐龍飛翔的原因。)

3. 回顧所學的說明方法(舉例子、列數字、打比方、作比較)找出這個段落中哪些句子用了哪些說明方法。

4. 這一段中除了用到了很多說明方法,語言也十分形象生動,請你找一找。(關注修辭)學生找到並朗讀。

(1)排比:

有些恐龍像它們的祖先一樣兩足奔跑,有些恐龍則用四足行走;有些恐龍身長几十米,重達數十噸,有些恐龍則身材小巧,體重不足幾公斤;有些恐龍兇猛異常,是茹毛飲血的食肉動物,有些恐龍則溫順可愛,以植物爲食。

看到這一句排比句,你有沒有發現什麼規律?(關注分號,兩兩對比。根據恐龍的習性、形體、性情來進行描述。)

(2)比喻:

不管怎樣,有一點毋庸置疑:原本不會飛的恐龍最終變成了天之驕子——鳥類,它們飛向了藍天,從此開闢了一個嶄新的生活天地。(把恐龍比作天之驕子)

5. 剛剛我們把這一段分成了四個部分,這四個部分之間前兩個部分是用時間串聯起來的,第二與第三、四部分之間是包含關係,你能不能根據黑板上面的這幅圖有條理地說說恐龍是怎樣飛向藍天的。跟同桌說一說(可以加入自己的語言)。

總結:通過科學家的實踐考察和合理推想,發現了鳥類其實是由一種帶羽毛的恐龍演化而來,我們一起讀一讀最後一段話。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