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戲劇日宣傳活動工作計劃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9W

世界戲劇日宣傳活動工作計劃

世界戲劇日宣傳活動工作計劃

3月27日是世界戲劇日,爲宣傳我國戲劇文化山東聊城大學生命科學學院志願者在聊城市東昌府區開發區實驗國小舉辦了“弘揚國粹文化,迎接世界戲劇日”主題宣傳活動。志願者通過爲國小生講解戲劇文化的發展歷史,和國小生一同繪畫和雕刻京劇臉譜等方式,宣傳中華傳統戲劇文化,讓孩子們感受傳統戲劇文化的魅力,迎接3月27日世界戲劇日的到來。

在有着深厚戲曲傳統的中國,戲曲仍然難以吸引除專業工作者之外的關注。很多長春市民接受採訪時都表示不瞭解世界戲劇日,平時也很少看戲。還有市民反問:“現在還有人看戲嗎?”對於中國傳統戲曲,許多人所知道的也只有《牡丹亭》《玉堂春》等傳統經典唱段,或是《沙家浜》《智取威虎山》之類的“樣板戲”。

而實際上,中國戲曲的產生已有800年曆史,已經發展到300多個劇種,劇目更是難以計數。中國傳統戲曲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並稱爲世界三大古老戲劇,希臘悲喜劇、印度梵劇在歷史上都曾有過“斷代期”,唯獨中國戲曲一直綿延不絕。近年來,政府一直大力推動戲曲的發展,然而,中國戲曲仍難以逃脫被邊緣化的現實。

吉林省戲曲劇院院長兼戲曲劇院京劇團團長倪茂才認爲,如今的戲曲已經遠離莎士比亞時代的輝煌,因爲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導致戲曲不再成爲主流娛樂方式。倪茂才表示,之所以戲曲脫離人們的生活,是因爲這個多元化的社會對此產生了深遠影響。“電視、電腦的時代,文化的多元化不斷擠壓戲曲的發展空間。”倪茂才說,過去,人們的業餘活動比較單一,並沒有各種媒體的衝擊,人們的工作生活也不會像現在這樣忙碌,所以戲曲對人們來說是一種娛樂的方式。

據瞭解,在過去一段時間,國家對於文化的發展,尤其是戲曲的發展略微邊緣化,造成劇種銳減的局面,其間有100多種戲曲失傳,非常令人惋惜。但是,倪茂才認爲,戲曲藝術獨特的審美性和文化精神,使其在多元化的文化格局中仍應存一席之地。“戲曲要有傳承人,要從小激發喜愛戲曲的娃娃們,讓他們不斷產生興趣,也要帶動身邊的人來更多地瞭解和學習戲曲知識。”倪茂才表示,戲曲的人才短缺是令人惋惜的,比如吉林省目前僅剩一個京劇院,面臨着人才斷代的情況。倪茂才認爲,在夾縫中求發展的戲曲藝術,除了要不斷加強自身建設,在內容、形式方面與時俱進之外,也應當懂得“借力”和“造勢”。

周恩來總理曾說,“崑曲是江南的蘭花,粵劇是南國的紅豆”,把粵劇與中國最古老的崑劇相提並論。從此,“南國紅豆”成爲粵劇的美稱。

在清城區,每逢週四和週日下午,在舊城武安街內,過往的市民總能聽見熱烈的鑼鼓聲、粵劇的唱腔。大家也許不知道,這些給大家帶來歡樂的演出者,正是清遠市戲劇曲藝家協會主席盧紹新和清遠“戲曲藝術團”一幫粵劇發燒友。

清遠靠近廣州,歷來是廣府民系主要聚居地之一,是粵劇流傳區域。粵劇傳入本地後,深受羣衆的喜愛,但發展過程中也存在不少瓶頸。粵劇在清遠有何歷史?現狀如何?今後如何發展?在3月27日世界戲劇日來臨之際,本報記者對此展開採訪。

威水史

粵劇活躍在清遠

清遠市文藝創作中心副主任、國家二級編劇李新華是清遠市目前唯一的專業粵劇編劇。據他介紹,粵劇在清遠的歷史可追溯到光緒年間。據史料記載,清光緒十一年(1885年)潖江高平墟戲場發生火警,罹難者200餘人;1932年1月,縣教育委員會在舊城龍船塘搭棚接待新春秋戲班演出,又發生了火警,罹難者164人。在電燈仍未普及的年代,戲棚照明一般都是採用明火,因此發生火警是件難以避免的事。但是這又從另一個側面看到當年戲班演出時那種人頭攢動、萬人空巷的盛況。

直至1941年,纔有粵劇到清遠演出的文字記錄。當時正值抗戰期間,港澳興中華粵劇團到清遠演出,帶來的粵劇劇目有《熱血保危城》、《王彥章掌渡》等11個大戲。

新中國成立後,粵劇在清遠得到較大的發展,先後成立了紅星粵劇團、鳳鳴粵劇團、清遠縣粵劇團、清城業餘粵劇團等演出單位。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原清遠縣各地的演出團體更如雨後春筍般冒了出來,最多時有百多個業餘粵劇團。但這些都是受當時的社會形勢所影響,組建的目的只是爲了配合當時的政治宣傳需要,因此大部分團體很快就銷聲匿跡了。

在這個時期,當地粵劇團除了排演傳統劇目和革命樣板戲外,還排演了一些自創劇目,如反映大革命時期清遠人民革命鬥爭的大戲《石鄉火焰》、《鳳城烽火》等。

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紅線女曾多次到清遠演出,其中一次是在1957年5月,她和粵劇大師馬師曾帶團到清遠演出。而另一次是在1987年6月,這次紅線女除了登臺演出,還到業餘粵劇工作者家中訪問。

1986年4月,清遠縣最後一家國營粵劇團——清遠縣粵劇團解散。國營劇團解散後,業務骨幹大都分流到其他部門,但他們對粵劇的熱情並沒有消減,反而隨着時間的流逝而變得更加濃烈,至今他們仍置身於各個私夥局,閒暇之時,又再操琴練曲,慰藉心中那份難以割捨的情結。如今,在中山公園以及舊城的巷子都可以看到一些粵劇愛好者彈唱的聲音。

粵劇在清遠,近幾年得到了黨委政府的重視。

20xx年2月,清遠市政協爲慶祝建市20週年,組織了“20週年·20支曲——慶祝建市20週年粵曲粵劇演藝大賽”;20xx年,爲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90週年,由中共清遠市委宣傳部、清遠市文聯主辦,清遠市戲劇曲藝家協會承辦的戲曲專場晚會演出了粵劇專場;20xx年,清遠市政協、市文聯舉辦了首屆“美心杯”粵劇演藝大賽……

困境

創作班子演員觀衆斷層

清遠市戲劇曲藝家協會藝術團的粵劇私夥局位於清城區武安街一棟不起眼的民居里,房子的一半還是一個詠春拳館。

20xx年11月,市委書記葛長偉帶隊調研全市文藝工作時就實地考察了市戲劇曲藝協會藝術團等文藝團體。

市戲劇曲藝家協會主席盧紹新表示,粵劇私夥局目前還沒有合適的場所,這裏租金比較便宜。劇團成員基本上是原來清遠縣戲劇團的骨幹,縣戲劇團已經在1986年解散,現在活躍在這裏的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老文藝工作者。

盧紹新說,20xx年廣東省旅遊文化節時在江濱公園龍馬廣場舉辦了幾場演出,場場觀衆爆滿。每年中秋春節前後,藝術團送戲下鄉的節目都很受羣衆歡迎。光在清城區,像這樣的私夥局就有幾十個。“清遠是戲劇之鄉,粵劇很有羣衆基礎,關鍵是場地問題。”

很多清遠人都知道,清遠現在是中國漂流之鄉、龍舟之鄉、溫泉之鄉,但是盧紹新告訴記者,清遠也是粵劇之鄉。

20xx年5月20日公佈的第一批518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其中就有粵劇。20xx年9月30日,粵劇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肯定,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遠歷來是廣府民系主要聚居地之一,區內以廣州方言爲主要通用語言,因此也是粵劇流傳區域。但在粵劇形成及流傳之前,各類戲劇諸如南戲、雜劇等古老劇種已經在這裏傳播,滋養着這方鍾靈毓秀的山水。自從粵劇傳入後,深受清遠羣衆的喜愛,擁有最廣泛的羣衆基礎。

以英德浛洸羣樂社爲例,該鎮一直以來有唱粵曲的傳統,羣樂社於1985年應運而生,每週都會開展兩次粵曲、歌舞等活動,很受歡迎。英德的英城、九龍、大灣、連江口、西牛等多個鎮(街)都有唱粵曲的良好氛圍,該市還有粵劇聯誼會等多個社會團體,發燒友近千人。在20xx年11月舉行的第二屆廣東省粵曲私夥局大賽總決賽中,英德市浛洸鎮羣樂社榮獲金獎。

但是後來慢慢地,清遠喜歡粵劇的人變少了,尤其是新一代的年青人,對粵劇沒有什麼印象。爲了宣傳粵劇文化,他們藝術工作者們自發組織起來,深入邊遠農村,爲人們送上這一獨特藝術大餐。“我們這一批人心中都有一個願望,就是要把粵劇傳承下去。”

在接受南方日報記者採訪時,對於清遠粵劇發展現狀,清遠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歐青蓮也有擔憂,一方面現代社會比較少人看粵劇,另一方面創作、演員、觀衆都斷層的現狀,亟需引起各方重視。她認爲傳承粵劇應該從國小開始培養興趣,爭取學校裏能開相關的粵劇課。粵劇如何進校園?需要一個專業的授課團隊,但專業輔導團隊如何組建,一方面需要戲劇協會發揮自身職能,另外一方面也需要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在經濟上和人才上都加以扶持。

突圍

納入教學走進校園培養觀衆

20xx年,在第四屆中國戲劇獎小戲小品大賽中,清遠市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選送的話劇小品《喇叭聲咽》喜獲“中國戲劇獎”,並在10個獲獎的節目中排名第一。這是清遠市戲劇創作的重大突破,引起了各方關注。

近年來,清遠在以活動促粵劇發展方面動作頻頻。20xx年,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主會場設在清遠,更是將粵劇推向了一個高潮。當年11月8日,在“粵唱越紅·穗港清粵劇曲藝”中,香港粵劇曲藝家協會主席周潔冰等上演了摺子戲《狄青闖三關》、《豔曲醉周郎》、《雙仙拜月亭》之搶傘等;來自廣州的陳秀文、李金芳帶來了粵曲對唱《西樓錯夢》;清遠本土粵劇也不甘示弱,由清遠市政協副主席黃衛星、清遠市戲劇曲藝家協會副主席歐青蓮帶來的粵曲對唱《花好月圓》,贏得陣陣掌聲。

20xx年11月,清遠市委書記葛長偉在考察市戲劇曲藝協會藝術團時表示,粵劇是優秀傳統文化,要想辦法發展傳承下去,市裏正在研究能否重新恢復戲劇團。“非常幸運還有你們這羣老藝術家堅持下來了,把優秀傳統文化的火種保存了下來,謝謝你們”。他也希望老藝術家們傳幫帶,多帶一些徒弟,把粵劇藝術發揚光大。同時再多培養一些創作人才,多創作一些當代題材的曲目。

業內人士指出,粵劇發展存在的瓶頸就是觀衆的培養問題,沒有觀衆,粵劇的發展就無從談起。受現代社會多元文化的衝擊,傳統戲劇觀衆羣越來越萎縮,如何讓傳統的優秀的戲劇傳承下去,培養觀衆是關鍵。

著名粵劇藝術家倪惠英在廣東省首屆青少年粵劇粵曲大匯演上提議,將粵劇教育甚至各門類的藝術教育納入教學大綱,從小培養孩子的藝術修養,如在中國小每學期用一節課來開展一種藝術教育,如傳統戲劇、舞蹈、交響樂等,在孩子心中種下一顆藝術的種子,讓孩子對藝術感興趣,未來將成爲欣賞藝術的受衆。與會專家還表示,粵劇進校園這個舉措非常好,但如何進纔是關鍵,粵劇進校園要有良好的師資和優秀的教材,好的教師能讓孩子學會欣賞,而好的作品才能讓孩子產生學習的興趣。

在清遠市政協常委、清遠市民族歌舞團團長,清遠職業技術學院藝術系副主任、副教授劉雪萍看來,在城市文化定位上,清遠要摒棄“老少邊窮”的自我定位,將目光投向珠三角,在廣府文化中尋找自身的文化認同。在民族自治地區要繼續大力保護、傳承少數民族文化,但在全市範圍則必須堅守廣府文化的主體地位,分清主次,避免以偏蓋全、本末倒置。

據保守估計,清遠目前還有四五十家民間粵劇曲藝社,這些民間曲藝社在完全得不到政府重視的情況下,不屈不撓地生存了幾十年。對此,劉雪萍建議,清遠完全可以參照珠三角一些縣市的做法,每年進行“私夥局”(民間粵劇曲藝社)大賽,支持和推動民間粵劇曲藝的活動。此外,官方層面也要每年有計劃地引進一定數量的粵劇演出場次,讓清遠人民進一步接受傳統文化的薰陶。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