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上期體育工作計劃(通用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3W

七年級上期體育工作計劃 篇1

一、指導思想

七年級上期體育工作計劃(通用5篇)

認真貫徹落實黨的教育方針,以__區文教局__年教育工作會議精神爲指導,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牢固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貫徹落實《學校體育工作條例》,執行《學生體質健康評定》標準,在全面完成體育教學任務的基礎上,培養學生特長,發展學生的能力,培養學生逐步養成"終身體育"的意識。

二、奮鬥目標

1、按照國家課程計劃要求開齊、開全體育課與活動課,開課率達100%。

2、認真學習新教材,執行課程標準,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

3、結合體育教材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道德風尚,陶冶美的情操。

4、學校體育活動開展率達到100%。

5、堅持體育訓練,加強我校的優勢項目(跳繩)的提高訓練。

6、學生體育合格率力爭達到98%以上。

7、大課間操活動堅持經常、靈活。爲學生提供有效的體育活動時間。

8、積極參加教育局舉辦的各項文體活動,競賽活動,參與與提高並重,不斷提高運動水平。

三、具體措施

(一)加強體育教學管理,提高規範化課堂教學模式的構建。

1、確定本學期體育及教學工作的重點,規範教學工作要求,把主要精力投入到規範化體育課堂的構建模式上。

2、學習新課標,新教材,執行《學校體育工作條例》,落實體育課程標準的實踐,開齊、開全體育課,要求教師按規定的課時和課程計劃認真授課。

3、提高授課質量,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大力加強現有的設備的使用,充分發展與提高學生的素質。

4、在全面完成體育教學工作任務的同時,加強體育教學研究工作,確定出本學年的體育教研專題,並在時間中逐步實施,定期組織體育教研活動,推動教學研究工作的深入開展。

5、在體育教學中,充分發揮學科特點,向學生進行愛國主義,集體主義,道德品質,行爲習慣,安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陶冶學生美的情操。

(二)發揮體育活動對於學生能力培養的優勢,加強兩操活動的組織管理。

1、體育活動開展率力爭達到100%,形式要靈活多樣,以培養學生興趣,發展學生的身體素質,以培養學生能力爲主要出發點。

2、本學期着重組織學生開展跳繩比賽,拔河比賽,棋類比賽等活動,並積極組織學生參加新興區文教局及市田徑運動大會,並努力獲得優異的成績。

2、以同年組配合,協作開展活動爲原則,以學校活動計劃爲主體方向,班級活動爲基本內容開展活動和活動課,並達到要有活動記錄、結果。

3、抓好兩操活動,使之堅持經常,開展率達98%以上,加強隊列隊形、廣播體操的教學,並要求動作達到規範,在同年組間進行評比活動,達到以優帶劣,以效促質,使兩操活動的開展達到上級要求,並逐漸提高。

4、學校方面做到常抓、常管、常落實,尤其注重日常工作的質量,傾向於基礎工作,培養學生能力,發展素質,激發學生的參與學習的積極性和興趣的逐步養成。

七年級上期體育工作計劃 篇2

一、指導思想:

以我校教學計劃爲指導,落實推進教學改革經驗,形成先進的課程結構和綜合的教學理念,着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弘揚中國和世界各民族的優秀文化,重視學生的思想情感教育,培養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和人生觀。注意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開展豐富多彩的教學實踐活動,營造良好的教學環境。在歷史與其他學科之間建立對話的能力,努力提升教學的境界;實施綜合性學習,提高學生的綜合分析能力。

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是《中國歷史》第四冊,內容是中國現代史部分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到社會主義時期的建設成就與文化。共24個課時。中國史線索繁瑣,所以主要是要將歷史線索向學生講解清楚。教材重點在於與歷史發展的線索相關的重大事件和人物以及經濟、文化的發展。難點在於向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及對歷史事件、人物的評價。教學內容以應對會考爲主。包括中國近現代史部分的版塊;世界近代史部分的全部版塊;世界現代史部分的新教材最顯著的特點是體現以學生爲主題,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更加側重於資本主義的發展史。

三、學生情況分析

八年級學生處在長身體、長知識的階段,每天都接觸社會,他們的一些想法是對社會現實的反映,而他們受到年齡與知識的限制,社會分辨能力正在形成之中,雖然是不定型的思想,但也會影響其行爲。另外,八年的學生從道德的養成上來講,是一個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重要的形成時期,在這一個時期內的教學任務,從情感、態度、價值觀這個層面上來講,是一個培養愛國主義,形成正確的價值取向,進而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念,完成教育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

四、教學措施

(一)做好教育常規工作

1.認真鑽研教材、教參、教綱;認真備課;上好每一堂課;細緻批改作業;耐心輔導學生,教書育人。

2.積極參加教研活動,吸取歷史科有經驗教師的教法,深入學習教學理論,積極撰寫論文,提高教學理論水平和教研能力。3.優化課堂教學。嚴抓紀律,採用多種教法,如討論、評論、閱讀、自學等方式,啓發學生動口、動手和學會學習。

(二)基礎知識教學

1.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人物進行具體描述,講清線索。每課突出重點、基礎點讓學生把握鞏固好。

2.經濟、文化、政治方面讓學生知道,並瞭解發展情況,追溯本源,充實內容,聯繫當代與環保相關知識,及時教育。

3.對課文知識進行歸納、綜合,讓學生系統把握,教會學生學法、記法,充分利用課本的思考提示、“想一想”等,增強學生愛好。提高教學效果。

(三)教學過程中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

1.進行愛國主義優良傳統教育。充分利用教材史實,增強學生愛國認知,學革命先烈及仁人志士的愛國事蹟,爲實現人類而奮鬥。通過戰爭的破壞作用,及時對學生進行環保教育。

2.初步用歷史辯證唯物主義觀教育。使學生學會科學分析評價革命時期的史實及人物,養分析歸納能力。

3.進行維護祖國統一,增進民族團結教育。我國曆史發展,是統一鞏固發展,即使是革命時期同樣是統一的,教學讓學生了解民族發展,樹立民族團結、民族平等的觀念。

4.進行優秀品德和高尚情操教育。歷史上有無數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科學家、文學家、藝術家和能工巧匠,都反映出高尚情操和優秀品德,值得發揚光大。

5.進行國情教育,增強時代責任感,內外對比,更要爲國爭光,樹立民族自尊、自豪、自信。 針對九年級學生時間較爲緊張,學生的時間觀念也很強,所以在本學期的教學中強化質量意識,優化課堂教學結構,課堂上做到精講多練,課後認真做好培優補差工作,加強對薄弱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既要簡明扼要,抓住重點,以節約時間;又要細緻入微,交待清楚,儘可能的深入挖掘教材,來照顧到學生“先天”不足的問題。

七年級上期體育工作計劃 篇3

學習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瞭解東晉、南朝政權更替的歷史,知道東晉、南朝統治對南方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知道江南地區開發的原因及表現。

2、過程與方法

利用魏晉南北朝地圖瞭解朝代更替歷史,提高讀圖、識圖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南北人民共同開發江南,認識到不同地區之間的交流對經濟發展的重要作用;和平安定是經濟發展的重要前提,認識維護和平的重要作用。

教學重難點

重點:江南地區的開發。

難點:江南地區的開發。

教學方法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學生學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討論法

導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生成問題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能不憶江南?

——(唐)白居易

戰火紛飛百餘載,朝陽初起憶江南。

上述圖片中的江南好美,上述文字都在懷念“江南”,尤其是唐朝詩人白居易的詩歌,生動描繪了江南春意盎然的大好景象,末句“能不憶江南”充分流露出作者對江南的懷念之情,對江南讚美之情溢於言表,你知道“江南”是指哪裏嗎?白居易詞中描述的“江南”是在什麼時候開發的?

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18課《東晉南朝時期江南地區的開發》,去了解江南地區的開發。

(二)自我研學 生成新知

一、東晉的興亡

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建立東晉,定都建康。

2、政權特點:王與馬,共天下。

3、興盛:淝水之戰後,東晉經濟得到發展,江南出現“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

4、滅亡:420年,東晉滅亡。

二、南朝:420——589年,出現宋、齊、樑、陳四個王朝,定都建康。

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江南經濟發展的原因:

①北方人大量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

②江南地區戰亂比較少,社會比較安定。

③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④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努力。

2、結果:經濟重心逐漸南移,南北經濟趨向平衡。

(三)合作探究 生成能力

探究一:東晉的興亡

1.問題思考:316年,內遷的匈奴人滅掉西晉,南遷的北方人懷念家鄉,希望晉朝能夠恢復中原。他們的願望是否能實現?爲什麼?

2.教師講述:司馬睿於317年重建晉王朝,以建康爲都城,史稱東晉。

3.多媒體展示:東晉十六國形勢圖

4.問題思考:東晉時期,出現“王與馬,共天下”的政治局面,你能說說這是怎麼回事嗎?這種現象說明什麼問題?

提示:在東晉初年,王導主政在內,王敦領兵在外,權傾朝野,故有“王與馬,共天下”的說法。

5.教師提問:西晉末年,祖逖要求司馬睿出兵北伐,司馬睿是否支持祖逖的提議?得不到東晉統治者的大力支持,祖逖北伐的結果是什麼?

6.教師總結:東晉初期,多次進行北伐,曾收復了黃河以南的部分地區。由於東晉朝廷對北伐將領心存疑慮,多方牽制,使北伐缺少後援,最終未能恢復中原。

東晉成功抵禦了來自北方的軍事威脅,統治局面相對穩定,社會經濟有所發展,江南出現了“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東晉末年,政權落入武將手中,420年,東晉滅亡。

探究二:南朝的政治

1.教師講述:東晉滅亡後,420-589年,中國南方政權更迭頻繁,相繼出現宋、齊、樑、陳四個王朝。

2.問題思考:

(1)南朝時疆域最大、江南民殷國富、社會比較安定的是哪個政權?

(2)爲什麼“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於明顯劣勢”?

提示:(1)宋。(2)南朝時,鎮守地方的貴族和將領勢力很大。梁武帝蕭衍從地方起兵奪取帝位後,放縱皇室成員和官僚大地主盤剝平民百姓,政治日益敗壞。後來,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建康失守,江東最富庶的地區遭到燒殺搶掠,導致千里絕煙,人跡罕見。從此,在南北實力對比中,南朝處於明顯劣勢。

探究三:江南地區的開發

1.史料分析:

材料一:江南地域遼闊而人煙稀少,稻米和魚是主要食物,放火燒荒,種水田;不需要商人販賣貨物,沒有非常富裕的人。

——《史記》(西漢)

材料二:江南是全國最繁榮昌盛的地方。民戶越來越多,超過了以往任何時期。江南土地肥沃,百姓勤奮,豐收的年頭,一年的收穫能滿足幾個郡人口的需要,生產的絲綿布帛能供天下人穿用。

——《宋書》(南朝)

材料三:《晉書·食貨志》記載東晉後期南方的情形是:“天下無事,時和年豐,百姓樂業,谷帛殷阜,幾乎家給人足矣。”

2.合作探究:

(1)上述三則材料是對哪個地區的描述?

(2)漢朝與南朝時的江南經濟爲什麼會發生這樣的變化?

(3)根據材料二和所學知識概括出江南地區開發的表現。

(4)根據上述材料和所學知識指出江南地區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3.教師補充:

(1)江南。

(2)因爲漢朝時的江南尚未開發,南朝時的江南已經過三國、西晉、東晉的長期開發。

(3)大量的荒地被開墾爲良田;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農業技術進步;開始使用綠肥,牛耕和糞肥得到推廣;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地區。

(4)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利於農業發展;北方人口南遷,帶來了大量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最主要原因);江南地區戰爭相對較少,社會秩序比較安定;南北勞動人民的辛勤勞作;南方統治者推行了有利於農業發展的措施。

4.教師講述:江南地區得到開發,對我國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併爲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四)歸納總結 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 鞏固新知

1.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得以開發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北方人民南遷帶來先進技術

B. 南方的自然條件優越

C. 江南統治者施行仁政

D. 南方社會較爲穩定

2.東晉時期,江南地區出現“荊揚晏安,戶口殷實”的景象與下列哪一重大事件有關( )

A. 八王之亂

B. 祖狄北伐

C. 赤壁之戰

D. 淝水之戰

3.南朝包括宋、齊、樑、陳四個朝代,下列關於南朝統治的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 )

A. 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

B. 宋、齊、樑、陳都城都在建康

C. 皇帝往往控制長江下游一帶

D. 宋武帝時,發生了大規模叛亂

4.東漢末年,大批北方民衆南遷,他們主要定居在( )

A. 四川地區

B. 嶺南地區

C. 長江中下游地區

D. 淮河中下游地區

5.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南方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城市的繁榮,其中人口達百萬,經濟最活躍的一個城市是( )

A. 成都

B. 洛陽

C. 建康

D. 長安

6.江南地區得到開發的表現包括( )

①大量田地被開墾

②南下移民和當地民衆興修了許多水利工程

③農業生產使用糞肥

④南方手工業也有了快速的發展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7.下列有關東晉南朝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

A. 東晉偏安江南,都城在建康

B. 南朝的第一個政權是“宋”

C. 經濟重心已經轉移到南方

D. 小麥的種植推廣到江南

8.江南地區在《史記》中曾被描述爲“地城遼闊而人煙稀少”,但在漢以後的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得到了開發。下列不屬於這一時期江南開發因素的是( )

A. 優越的自然條件

B. 北方人口的南遷

C. 社會秩序的相對穩定

D. 經濟重心的南移

9.某中學歷史活動小組的同學們進行“魏晉南北朝時期江南地區開發原因”的研究性學習活動。下列各項不能入選該主題的是( )

A. 江南地區自然條件優越

B. 北方人口大量南遷

C. 國家的統一

D. 江南地區社會秩序比較安定

10.《宋書》記載:“(江南)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飢……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史料反映的社會現象可能出現在( )

A. 戰國時期

B. 秦朝時期

C. 漢朝時期

D. 東署南朝時期

參考答案:1.A 2.D 3.D 4.C 5.C 6.A 7.C 8.D 9.C 10.D

教學反思

本節課通過文字和圖片創設歷史情境,導入新課,激發學生的興趣。江南地區的開發是七年級歷史上冊的一個重要知識點,江南地區的開發既是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爲突破這一重點和難點,採用了史料分析的方法,設計了合作探究的環節,培養學生初步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和小組合作的能力。

七年級上期體育工作計劃 篇4

【課標要求】

知道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之間的戰爭,瞭解這一時期的社會變化。

【學習目標】

1.掌握春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春秋大國爭霸戰爭的情況及其作用。

2.通過學習春秋時期大國爭霸戰爭的進程,培養用聯繫的觀點、發展的觀點分析看待歷史現象的能力。

3.通過對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秦穆公建立霸業過程的學習,認識到國興靠治,人興靠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學習重點】

春秋爭霸。

【學習難點】

春秋爭霸戰爭產生的歷史影響。

【學習過程】

本課的內容設計爲二部分:第一部分“春秋時期的經濟發展”,第二部分“王室衰微”與“諸侯爭霸”。

一、春秋時期經濟的發展——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

材料一

牛耕 鐵器

1.從材料一的兩幅圖中,你獲取了哪些歷史信息?這些信息說明了什麼?

2.鐵農具和牛耕的使用有什麼歷史作用?

3.經濟發展的具體表現:

(1)農業

(2)手工業

(3)商業

二、王室衰微與“諸侯爭霸”

平王東遷以後,東周開始,周王室開始衰微,只保有天下共主的名義,而無實際的控制能力。中原各國也因社會經濟條件不同,大國間爭奪霸主的局面出現了,各國的兼併與爭霸促成了各個地區的統一。

【影視中的歷史】

一些影視作品往往反映了某個時代的歷史特點,影視作品也是我們熟悉和掌握歷史的途徑之一,我們通過經典影視作品瞭解春秋時期的歷史。

1.影片所示的“春秋”時期屬於哪個朝代?春秋時期有哪些諸侯先後成爲中原霸主?春秋戰國的紛爭是西周哪一制度埋下的禍根?

2.在電視劇《東周列國.春秋篇》中,東遷後的周平王,攝於鄭國的威力,竟與鄭莊公做了交換太子互爲人質的荒.唐交易。這種情況反映了什麼問題?

3.結合課本內容總結春秋五霸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麼?從中得到什麼啓示?

七年級上期體育工作計劃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使學生了解半坡居民、河姆渡居民的生活特點,知道原始農業的興起及其歷史意義。初步學習對具體歷史資料進行歸納、概況、分析、比較,得出歷史結論的歷史思維方法。

2.過程與方法:

識讀《北方半地穴式圓形房屋復原圖》《河姆渡人的幹欄式建築復原圖》,形象地掌握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房屋的特點,並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分析房屋構造不同的原因及說明了什麼;通過概括、比較,弄清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生活特點。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啓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成就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曆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教學重點

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教學難點

原始農業的發展

教學方法

講述法、歷史讀圖法、討論法、對比法

教具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同學們,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早期人類的歷史,瞭解了他們的生產、生活情況,知道他們是以採集和漁獵爲生,住在洞穴和樹上,這種狀況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滿足人們的生存需要,但隨着人類的進步,人口的增多,單純地依靠採集和狩獵來獲取食物,會有哪些不足之處?學生回答依靠“採集”爲生,有很多侷限性,要受到季節的影響,例如植物果實在冬天就很難找到;如遇上自然災害,像水、旱災等,可能就無法生存;食物來源不固定、不充足,生活的場所就不固定,那他們將始終過着流浪的生活。學生答後教師指出靠採集漁獵爲主的生活,對原始人類來說是沒有生活保障的,然後再設問有什麼好的辦法讓原始人的生活有保障呢?最好的解決辦法就是他們有固定的食物來源。學生回答具體的解決辦法。 (使學生認識人類生活方式的變化是社會進步的突出表現)

接着教師出示材料分析傳說中教人農耕的是誰?引出神農氏的傳說反映了原始農耕的起源和發展過程。這個傳說說明早期人類在非常聰明,有智慧,他們在生產實踐中觀察到植物的生長規律,並有意識地種植可以食用的植物,這就是原始農耕的起源。隨着原始農耕的出現,遠古人類有固定的食物,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也改善生存狀態,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原始農耕生活》(使學生知道書本知識是前人在實踐中發現、總結的)

講授新課

教師出示學習目標學生齊讀明確本課所學內容。

一、原始農耕的代表

通過學習目標我們知道我國原始農耕的代表是北方的半坡居民和南方的河姆渡居民。

首先教師設問:學生閱讀課文6——8頁內容,通過小組同桌共同總結半坡居民的居住區域、生活的距今年代和生產生活情況(包括生產工具、種植農作物、定居生活、原始畜牧業、原始手工業)。學生總結回答後,師生共同完成以下問題。1、教師展示課件先明確半坡居民的空間位置並說明這一地區之所以會發現遠古人類遺址,說明這一地區適合人類生存。根據考古發現推斷其生活年代。

2、關於生產工具,可以和北京人對比,這種變化使人類的生活方式發生變化,從狩獵生活向農耕生活變化。3、農作物的種植說明人類有了固定的食物來源,除此以外,人類還有其它的獲取食物的方式,如狩獵、捕魚、和採集等,是人們的生活越來越好,也推動了生產的發展。4、會建造房屋,過定居生活。分析使人類過定居生活的主要原因是什麼?給學生選項進行選擇並分析爲什麼?5手工業中選擇半坡人面魚紋盆進行講解,對這一時期的生產生活進行推斷,讓學生從歷史遺物中提取有效信息。在講述以上內容時,教師引導學生了解以上關於半坡居民的生活生產情況,我們不是憑空想象的,而是根據考古發現證明的。。使學生明白我們瞭解史前社會的重要依據是考古發現。教師總結半坡居民的生產生活成就中,其中滿足人類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屬於物質財富;滿足人類音樂、藝術、教育等方面需要的屬於精神財富。以上內容說明人類社會在不斷的進步和發展,那麼推動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麼?生產力的發展。簡單介紹生產力的概念,也說明人類征服和改造自然的能力越來越高,並遵循自然規律,和大自然和諧相處。

接下來我們來學習南方河姆渡居民的情況,因爲有前面的基礎,下面我請同學閱讀課文內容,根據教師設問,提取有效信息。1、河姆渡居民的生活距今年代、生活區域和生產生活情況。重點分析骨耜的使用及作用和河姆渡出土的豬紋陶鉢可以讓我們提取哪些信息。

2、對比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兩個遠古居民的生產生活情況有何相同點和不同點。對比完後針對不同點進行小組討論合作探究活動。

教師展示材料:材料一 : 西安屬暖溫帶半溼潤大陸性季風氣候,四季分明,氣候溫和,雨量適中。春季溫暖、乾燥、多風;夏季炎熱,多雨;秋季涼爽,氣溫速降,秋淋明顯;冬季寒冷……

材料二: 河姆渡遺址位於長江下游地區,河湖泥沙沉積,土壤肥沃,水源豐富,當地降水多,氣溫高……高溫潮溼……

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說說半坡人和河姆渡人的房屋建築不同的原因?說明了什麼?

因爲半坡人居住在黃河流域,風大、乾旱寒冷,半地穴式房屋可以禦寒保暖。

河姆渡人居住在長江流域,氣候溼熱,幹欄式房屋可以防潮,還可以防蛇蟲猛獸之害。說明不同的自然條件產生不同的生產生活方式。順應大自然規律,因地制宜、科學合理。

教師指出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因爲所處的自然地理條件不同,從而創造了南北兩種不同的原始農耕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我國原始農業的發展。

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我國作爲農業大國,歷史悠久,這和人類的這和遠古人民的善於觀察是分不開的,他們發現了動植物的習性,開創了我國的原始農業,並推動其發展,那麼我們從哪可以證明我國農業的產生和發展呢?通過以下三個問題我們來解決:1、原始農業的興起過程?(從種植農作物、農作物的種植範圍、和農具的使用三方面考慮)2、原始農業的發展出現的標誌是什麼?3、原始農業的發展有何意義(影響)?使學生了解何爲文明社會和奠定的物質基礎指什麼?

總之,原始農業的興起和發展,爲古代文明社會的到來準備了重要的物質基礎。人類社會發展到今天,一直都重視農業生產的發展,因爲它是人類社會存在和發展的物質基礎。“民以食爲天,國以民爲本”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三、小結本課內容:出示課件

板書:一、原始農耕的代表

二、原始農業的發展

1、過程:

2、標誌:3、意義: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