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七七事領悟到的覺悟思想彙報

來源:瑞文範文網 1.16W

敬愛的黨組織:

從七七事領悟到的覺悟思想彙報

七七盧溝橋事變77年了,中華民族自鴉片戰爭以來,第一次取得民族抗戰勝利也快70週年了。77年前的這一天是一個恥辱的日子,也是一個悲壯的日子。

昨天,我看到一則報道,豐臺區一位老人回憶抗日名將佟麟閣爲國捐軀後,竟然有村民想摘取遺體上的金懷錶。大多數人和我第一個感覺也許差不多,就像看魯迅的小說《藥》華老拴爲兒子治病用饅頭沾烈士的血那樣悲涼。可是,除了責怪這樣的人麻木、貪財之外,我想最根本的原因,是當時很多老百姓並沒意識到這是一個民族和另一個民族的戰爭,這場戰爭和自己息息相關。而以爲是一場常常重演的、爭地盤、爭臣民的戰爭。

中學的歷史教科書告訴我們,國民黨正面戰場抗戰是純粹的政府抗戰,他們不能也不敢發動羣衆。這種判斷基本上接近於事實,當時的政府不能一下子將四萬萬中國人組織起來。其最重要的原因是,這四萬萬人中的大多數是一個個散落的“馬鈴薯”,他們之所以當“馬鈴薯”,因爲他們長期生活在帝國體制下,他們只能當臣民,只有納稅、供養官家的義務,而很少意識到自己有某種權利。

所謂臣民就是奴僕,在哪個主子手下都是被驅使的,而沒有多少自己可以主張的權利。歷來的朝代更替,對百姓而言,只有主子殘暴或賢明的區別,臣民的身份是不變的。因此要他們具有自覺的國家意識,基本上是種苛求。七七盧溝橋事變時,中國的大多數人並未形成國家共同體的概念,老百姓更真實的感覺是:我是哪個村的人,我是哪個宗族的人。至於我是哪個國家的人,並不重要。因爲誰來統治自己,都是一樣的繳納租稅。姜文主演的《鬼子來了》很形象地表現了這一切。

七七事變後,當時的國民政府向全國人民呼籲,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這是以國民的標準來要求幾千年都是那樣過的臣民。

抗戰八年,中國人付出了極大的代價。我以爲除了最終取得對日本的戰爭勝利外,還有一個結果,這場艱苦的抗戰讓國人慢慢覺醒,感覺到自己是一個國民。對國家、對民族有責任。可以說,中國人在八年抗戰中,慢慢地實現了國家的認同,隱隱感覺到有種區別於日本等其他民族的利益共同體存在。但是,抗戰勝利後,國民黨大員瘋狂的“劫收”,又讓國民意識剛剛萌芽的中國百姓,感覺到迎接的是一幫與歷史上爭江山的勝者無異的主子。

國民黨也爲這次“故態重萌”付出了代價。

明末有人說過:“保國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謀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賤與有責焉。”那是因爲帝制時代一個政權只是一家一姓的禁臠,臣民沒有義務爲他殉葬。而代表天下者,則是一個民族的文化,包括價值觀、生存狀態等等,這些東西如果要被滅亡,不論是異族人還是本族人,都牽扯到每一人的利益,所以匹夫有責。

只有臣民變成國民,大多數老百姓才能真切地感覺到,國家之興亡就是天下之興亡,是和自己的生存狀態緊密相連的。因此政府和敵人的戰爭就是自己和敵人的戰爭,衛國就是保家。

把老百姓當成國民而不是臣民,老百姓纔可能把政府看成自己的國家代表而非一個暫時的主人。他們纔會有真正保家衛國的熱情。這是七七盧溝橋事變對我們的啓示吧。

彙報人:xx

二〇一四年六月十八日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