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國典禮廣播稿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7W

1949年10月1日,對於全國各族人民來說,是一個具有歷史意義的重大節日。這一天,在天安門城樓和廣場舉行了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大會,簡稱“開國大典”。“開國大典”的盛況,通過北京新華廣播電臺的實況廣播,傳遍神州大地,至今爲人津津樂道。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原臺長楊兆麟,曾負責安排“開國大典”廣播稿的編寫和播出工作,而當年同在實況廣播現場工作的梅益、李伍、胡若木、黃雲、丁一嵐、齊越、傅英豪等人,都已經作古。“開國大典”實況轉播的幕後故事,只能由楊兆麟來“解密”了。筆者爲撰寫中國廣播電視人物系列叢書之楊兆麟傳,多次對他進行採訪。說起“開國大典”的實況轉播,楊兆麟十分激動,對當年一起緊張工作的同事尤爲懷念。

開國典禮廣播稿

羣策羣力,克服技術難題

大約從1949年8月底開始,北京新華廣播電臺的各有關部門開始進行準備工作。梅益和溫濟澤等同志經過反覆研究,決定採用“實況廣播”的用語,意思是:通過廣播設備,把現場的實際情況、音響和播音員的解說,同步廣播出去。

胡若木和楊兆麟、高而公等分工編寫實況廣播稿,一次又一次到郊外去採訪閱兵式和分列式的演習,以及各受閱部隊的情況。同時,他們還深入到參加遊行的各機關、團體、學校、工廠、農村,瞭解情況。實況廣播稿經過反覆討論,不斷修改完善。播音員丁一嵐、齊越每次也都參加討論,深入瞭解情況,領會稿件的精神。

當時,轉播設備相當簡陋,技術上有不少難題。其中之一,是隻有一個喇叭的普通擴音器,音量相當小,而參加“開國大典”的將有30萬人,顯然不能適應需要。爲了使整個天安門廣場都能清楚地聽到天安門城樓上主席臺的聲音,並且傳播到全國,1940年曾參與創建延安新華廣播電臺的軍委三局九隊隊長傅英豪,想了一個辦法,設計、製作了一種大型擴音器,把九隻喇叭焊接在一塊金屬板上,形成強大的音量,大家把它稱爲“九頭鳥”。有關部門在天安門廣場架設了好幾個“九頭鳥”,從而解決了擴音器的問題。

技術上還有一個大難題,就是設備比較簡陋,只能把天安門廣場以內的音響轉播出去,一旦出了天安門廣場,遠處的音響就無法傳回設在天安門城樓下面的機房了。可是,朱德總司令檢閱部隊的時候,將要乘閱兵車從天安門廣場中央駛向東長安街,到了街的盡頭以後,再返回天安門廣場。這樣,問題就來了,朱德總司令乘坐的閱兵車開出天安門廣場以後怎麼轉播呢?工程師黃雲想了一個辦法,在朱德總司令乘坐的閱兵車的擋風玻璃上安裝一個話筒,用一根線連接到汽車尾部的一個小喇叭上,然後在記者和技術員乘坐的採訪車上,安裝一部鋼絲錄音機,尾隨朱德總司令的檢閱車錄音。由於要在檢閱車上安裝機器,採訪車還要尾隨其後,事關重大,廣播電臺報請閱兵指揮部批准。閱兵指揮部也想不出別的辦法,很快就同意了。在西郊機場演習的時候,黃雲和楊兆麟乘坐採訪車,緊隨檢閱車之後,錄下了朱德總司令在檢閱過程中的全部音響,包括朱德總司令向受閱部隊指戰員的問候:“同志們辛苦了!”指戰員齊聲高呼:“爲人民服務!”由於車速和時間都有嚴格的規定,距離和“開國大典”現場完全相等,所以錄音以後,10月1日就可以使用。現在聽起來,技術上真夠“落後”,可是,這在當時卻是唯一能夠採取的措施。

在演習的時候,朱德總司令詢問他們實況轉播的準備情況。由於這是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和廣場進行實況廣播,任何人都沒有把握,朱德總司令擔心他在天安門城樓上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的時候,技術上出問題。爲了保證安全、優質播出,朱德總司令要求廣播電臺派人到他的住處去,事前爲他錄音。雖然廣播電臺知道天安門城樓上的播出不會有問題。可是,朱德總司令如此認真、謹慎,他們只能奉命照辦。在朱德總司令指定的時間,黃雲和楊兆麟前往中南海爲他錄音。這個錄音雖然當天沒有使用,卻成爲一件珍貴的文物。

爲了使全國人民能共享節日的歡樂,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事先通知各地方廣播電臺同時聯播“開國大典”的實況。

經過一個多月的緊張工作,一切準備就緒。

激動人心的實況轉播,“歷史性”的遺憾

1949年10月1日清晨,北京新華廣播電臺發出預告:“北京新華廣播電臺及全國各地人民廣播電臺,決定全部轉播今天下午三點鐘舉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成立慶祝大會實況”,並且在同一天的報紙上刊登了這一消息。喜訊立即傳遍全國。

10月1日上午8點,人民解放軍的受閱部隊到達指定地點。上午10點,30萬羣衆陸續從四面八方彙集到了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上人山人海,到處都是熱烈的歡呼聲、嘹亮的歌聲。人們不斷地打聽:毛主席怎麼還不上天安門呢?“開國大典”什麼時候開始呀?

下午一點半,梅益、李伍、胡若木、楊兆麟、丁一嵐、齊越、李志海等人提前一個多小時來到天安門城樓的西側,爲這一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實況廣播工作進行最後的準備。

中央廣播事業管理處決定由梅益在現場主持天安門城樓轉播的各項工作。李伍和李志海負責天安門城樓上的技術設施,特別是要保證主席臺的話筒和播音話筒的安全。黃雲和傅英豪負責機房和天安門廣場的音響設備。胡若木和楊兆麟負責安排實況廣播稿的播出工作。

播音的話筒,原來是放在天安門城樓走廊的最西端。可是,這天參加觀禮的人太多,一直排到了走廊的東西兩端,而且人聲鼎沸,他們只好把播音話筒移到天安門城樓西側的平臺上。站在話筒前面工作的有胡若木、楊兆麟、丁一嵐、齊越四個人

下午2點左右,負責慶典籌備工作的周恩來也提前來到天安門城樓,檢查各項準備工作,包括實況廣播工作。

下午2點45分,毛澤東和參加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第一次會議的各位委員分別乘汽車,出中南海東門到達天安門城樓北面,大家在西側臺階處下車,然後拾級而上。他們從楊兆麟等人面前經過,看了看,沒有說話,再走到城樓的正中央就位。

此時此刻,全場的30萬人,長時間歡聲雷動。

下午2點55分,丁一嵐和齊越開始播音。

下午3點整,中央人民政府祕書長林伯渠宣佈慶典開始。毛澤東走到麥克風前,用洪亮的聲音向全中國、向全世界莊嚴宣告:“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頓時,廣場上再次歡聲雷動,情緒激昂。

接着,毛澤東按動電鈕,在代國歌《義勇軍進行曲》的雄壯旋律中,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旗——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全場肅立,經歷這激動人心的一刻。廣場上,五十四門禮炮齊鳴二十八響,象徵着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艱苦奮鬥的二十八年曆程。

毛澤東那充滿激情的、十分洪亮的湖南鄉音,迴盪在天安門上空。楊兆麟覺得毛澤東講話的聲音與平常相比有點變調,大概是太激動了。在天安門城樓上有1000多人,大家都飽含着熱淚,慶祝“開國大典”。楊兆麟也激動得熱淚盈眶。

丁一嵐和齊越認真地交替朗讀實況廣播稿,把眼前的動人情景報告給國內外億萬聽衆。胡若木和楊兆麟一聲也不能吭。但是,由於他們事前進行了採訪,撰寫了廣播稿,具體瞭解慶典的程序,用手指點或者點頭示意,告訴丁一嵐、齊越現在應該播出哪一段,男聲和女聲輪換。他們四個人配合默契,工作很順利。承擔了重任的那個立式的老話筒,如今已經成爲珍貴的歷史文物,保存在中國歷史博物館。

從下午3點35分開始,朱德總司令檢閱陸、海、空三軍將士。他站在閱兵車上,閱兵總指揮聶榮臻站在指揮車上,先檢閱了排列在天安門廣場的部隊,隨後,閱兵車在軍樂聲中緩緩駛向東長安街。這時候,天安門樓城下的機房裏,技術員準時開動錄音機,播放黃雲和楊兆麟事前製作好的錄音。等閱兵車和指揮車開回天安門廣場,恰好準時放完了錄音,又接上現場的音響。

朱德總司令回到天安門城樓,登上主席臺,宣讀了《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號召中國人民解放軍全體指戰員“將革命進行到底,解放全中國領土”。

然後,全體受閱部隊從東向西展開了分列式。海軍、步兵、炮兵、裝甲兵、坦克兵、騎兵隊伍,伴着雄壯的軍樂,陸續通過天安門廣場。當軍旗車“功臣號”坦克行駛到金水橋前時,中國人民解放軍的“八一”軍旗在旗手李世雄手中向下45度角向天安門城樓上致敬。此時,天安門上空出現了人民空軍的戰鷹。天上地下,無比的威武、雄壯。楊兆麟事前訪問了空軍司令員劉亞樓,詢問飛行的情況。劉亞樓告訴他一個“祕密”,因爲飛機的數量很少,只有26架,一兩分鐘就飛過去了。於是,決定飛機編隊飛過天安門上空以後,繞到北邊去,再從東向西飛一次。

緊接着,等候在東長安街和東單一帶的羣衆遊行隊伍,揮舞着各色鮮花和彩旗,浩浩蕩蕩,歡呼着、跳躍着通過天安門廣場。天安門廣場和東、西長安街,華燈齊放,光彩奪目。天安門廣場上的30萬人,像潮水一般涌到金水橋邊。正陽門外,一陣轟響,五顏六色的禮花飛向夜空。

播音員以簡潔、明快的語言,把那一幕幕激動人心的場面,報告給聽衆。

此時此刻,楊兆麟等四人萬分激動,一點也不感覺疲勞。時間一分一秒地過去了,他們看了看手錶,已經到了晚上9點20分了。

慶典快要結束了,周恩來大聲向天安門廣場上的羣衆喊道:“同志們辛苦了,大會結束了。”按照原定的程序,播音員報了結束語,宣佈了實況廣播結束,天安門城樓下的機房隨之關機。整個實況廣播持續了六個半小時。由於他們提前到達天安門城樓上進行各項準備工作,已經站立了七個多小時。

大家以爲圓滿地完成任務了。可是,卻出現了事前無法預料的情況。聚集在天安門廣場南部的30萬人,向着天安門城樓歡呼、雀躍,不願意離去。

面對熱情高漲的羣衆,毛澤東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不忍馬上離去。他們緩步走向天安門城樓的東端,不斷地向人民羣衆揮帽致意;又轉身向西,走到天安門城樓的西端,不斷地向這邊的人羣招手致意,隨後一同走下天安門城樓。

目睹眼前這種生動的場面,因爲已經廣播了結束語,停止播音了,胡若木、楊兆麟等人束手無策,只好留下“歷史性”的巨大遺憾。從第二年的國慶節開始,毛澤東先走到東頭,再走到西頭,向羣衆招手致意,成爲一種固定的行動。因爲有了前車之鑑,廣播電臺事先描述了幾段,寫進實況廣播稿中,總算是避免了尷尬。

當天晚上,楊兆麟等人回到了機關,收聽廣播的同志告訴他們,在放那一段朱德總司令閱兵錄音的時候,時間恰好合適,但是因爲事先錄音的時候,把檢閱車的馬達聲也錄了進來,雜音相當大,沒有現場的音響那麼清晰。這在技術上當時是無法避免的,但也算是一個不大不小的遺憾。好在處於興奮狀態的聽衆並不挑剔,也根本不知道那一段是在播放錄音。從第二年的國慶節開始,廣播技術有了改進,再也沒有采用這種“笨”辦法。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