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時代呼喚哲學社會科學新作爲(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9.46K

新時代呼喚哲學社會科學新作爲 篇1

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的重要講話,與20xx年5月17日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緊密銜接,深刻揭示了新時代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應有的使命擔當,深切表達了黨和國家對哲學社會科學界的殷殷期盼與厚重囑託。堅持與時代同步伐,爲新時代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培根鑄魂,是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神聖職責。

新時代呼喚哲學社會科學新作爲(精選3篇)

與時代同行

時代是思想之母。與時代同行,是哲學社會科學的生命活力所繫。“文變染乎世情,興廢系乎時序”,文藝如此,學術亦然。唯有踏合時代的節拍、因應時代的變化、把切時代的需求、應答時代的發問,哲學社會科學才能與不竭的源頭活水相貫通,纔能有常新常青的精彩。正因如此,馬克思將“真正的哲學”稱之爲“時代精神的精華”,“不僅從內部即就其內容來說,而且從外部即就其表現來說,都要和自己時代的現實世界接觸並相互作用”。遊離於時代、落伍於時代,哲學社會科學便無以興盛,更無以爲用。

與時代同步伐,最根本處在於對時代問題的準確把握與自覺迴應。問題是時代的口號,是它表現自己精神狀態的最實際的呼聲,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有所創見、有所新獲的起點。哲學社會科學史上那些至今引人反覆研讀的名篇鉅製,哪一個是遊離於時代的喃喃自語呢?它們無一不因其對所處時代重要問題的精深省思、不懈求解而跨越時空、生輝流譽。馬克思主義之所以能夠永葆青春,也正在於其與時俱進的鮮明理論品性,其對時代發展新課題永不停頓的敏銳關注和創造性探索。一部馬克思主義發展史,就是馬克思恩格斯以及他們的後繼者們不斷根據時代、實踐、認識發展而發展的歷史,就是一部在書寫時代答卷中與時俱進的理論創新史。

經過長期奮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這是一個來之不易的時代,也是一個風雲際會的時代;是一個回首令人動容,展望催人趨赴的時代,也是一個吸引世人越來越多眼光的時代。對於哲學社會科學發展而言,這是一個提供了空前豐富素材與題材、空前複雜命題與試題、空前廣闊機遇與空間的時代。記錄、書寫、謳歌我們的民族開創這一時代的百折不回和雄奇壯麗,揭示並講清楚我們的民族實現歷史性變革、取得歷史性成就的中國智慧中國邏輯,生於斯時、歷於斯世的當代中國學人最有資格,也最有責任。與此同時,“新時代”之謂,表明了我們的發展所處的新階段,也提示着我們的奮鬥所處的新境遇。在新的發展進程中,我們面對着複雜交織的新題和難題、各種各樣的中國問題與全球問題。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曾接連用五個“面對”、五個“如何”、五個“迫切需要”,高度凝練地提出了哲學社會科學應當關注和研究的一系列重大課題。改革開放之初,鄧小平同志曾批評過一種現象:“有相當一部分理論工作者,對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踐中提出的種種重大的理論問題缺乏興趣,不願意對現實問題進行調查和研究,表示要同現實保持距離,免得犯錯誤,或者認爲沒有學術價值。”客觀而言,這種現象,於今仍不乏存在。稱職的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絕非空頭的評論家,更非袖手的旁觀者。哲學社會科學與新時代同步伐,就是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趨時必果、乘機無怯,記錄新時代、書寫新時代、謳歌新時代、研究新時代。唯此,哲學社會科學才能爲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新奮進提供思想的啓迪、知識的武裝、精神的激勵。

發時代先聲

發時代先聲,對於哲學社會科學而言,就是要拿出原創性和引領性的成果,推動思想進程,引領時代發展。發出時代的先聲,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責任和使命,也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應有的自信和勇氣。一方面,一個國家和民族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高度,不是由其論著的厚薄累成的,而是由其原創性、引領性成果的多寡標示的。哲學社會科學乃至文化強國之強,奠基於原創性和引領性成果的繁富。另一方面,“歷史是不能靠公式來創造的”。當代中國的偉大社會變革,不是簡單延續我國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簡單套用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設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國家社會主義實踐的再版,也不是國外現代化發展的翻版,不可能找到現成的教科書。在這裏,一切刻舟求劍、照貓畫虎、生搬硬套、依樣畫葫蘆的做法都是無濟於事的。獨創性的實踐要求中國人自己寫出原創性的教科書,也爲寫出原創性的教科書積累了豐富深刻、獨一無二的實踐經驗。增進創新的勇氣、形成原創的成果、發出時代的先聲,我們才能不辜負這個時代。

發出時代的先聲,前提在於放開胸襟、廣納博收。不立於人類思想智慧的高處,不繫統考察歷史上各種曾經的時代先聲,不可能發出新時代的學術先聲。哲學社會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的重要講話深刻揭示了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繼承、借鑑與創新發展之間的內在關係,爲加快構建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提供了方法論的指導。當代中國的發展進步包括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發展進步,與我們對本民族文化傳統、對域外文明的正視與汲納是分不開的。回望改革開放以來的歷程,不難發現,我們正是在打開國門中,趕上了時代。新時代的我們,擁有了更充沛的自信,但不能因而自負、自閉,而是要有更大的博採中外、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的從容和努力。

發出時代的先聲,關鍵在有會通超勝的自覺追求。不忘本來、吸收外來,爲的是更好立足當下、面向未來。站在新時代的起點上,我們既要勇於執守、善於吸收,同樣要敢於超越。滿足於止步已有的思想資源,最多隻是“融”而非“通”,最終只能“隨人作計終後人”,無以形成具有自己原創性的成果、確立當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特色和優勢。在對域外文明和歷史傳統的採借中,如若失去當下自我的主體性,陷入“以洋爲尊”“以洋爲美”“唯洋是從”的迷局,淡忘“以古人之規矩,開自己之生面”的古訓,不僅原創性無從談起,也解決不了我們當下的實際問題。對待馬克思主義,我們同樣也要有科學的態度。馬克思的整個世界觀不是教義,而是方法;馬克思主義並沒有結束真理,而是開闢了通向真理的道路。“只有不可救藥的書呆子,纔會單靠引證馬克思關於另一歷史時代的某一論述,來解決當前發生的獨特而複雜的問題”。發展新時代的中國特色哲學社會科學,需要我們在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同時,立足時代特點,守正出新,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爲發展馬克思主義作出中國的原創性貢獻。

爲時代明德

一個民族的復興需要強大的物質力量,也需要強大的精神力量。沒有先進文化的積極引領,沒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極大豐富,沒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斷增強,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可能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化藝術界、社會科學界委員時,指出:“一個國家、一個民族不能沒有靈魂。文化文藝工作、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就屬於培根鑄魂的工作,在黨和國家全局工作中居於十分重要的地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培根鑄魂”一語,清晰點明瞭哲學社會科學在國民心性塑造、民族精神弘揚中的獨特作用,啓示着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不僅要做好著書立說的工作,更要盡到爲時代鑄魂立德的責任。

德不優者不能懷遠,纔不大者不能博見。在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上,曾指出當前哲學社會科學領域存在的一些不良風氣,強調繁榮發展我國哲學社會科學,必須解決好學風問題;強調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播者,以深厚的學識修養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在爲祖國、爲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值。發揮好爲時代明德的作用,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按照要求,切實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自覺涵養大格局、弘揚好學風。

中國知識分子素有“爲天地立心,爲生民立命,爲往聖繼絕學,爲萬世開太平”的志向和傳統。這種志向和傳統,滋養着一代代中國學人的心胸和格局,鼓舞着中國學人爲着民族和國家而上下求索的赤誠和擔當,至今仍當爲我們所承揚。在新時代,涵養治學的大格局、弘揚好學風,關鍵在於真正解決好爲什麼人的問題,樹立爲人民做學問的理想。有了這樣的學術理想,就能夠自覺地將個人興趣和社會需要統一起來,將學術責任和社會責任融爲一體,筆端富有深情和穿透力、感染力。有了這樣的學術理想,一個學者纔會有治學的定力、推敲的耐心、出新的勇氣,沉潛得下、奮發得起,煉得出精品。顧炎武在其名著《日知錄》中曾寫道:“文之不可絕於天地間者,曰明道也,紀政事也,察民隱也,樂道人之善也。若此者,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多一篇,多一篇之益矣。若夫怪力亂神之事,無稽之言,剿襲之說,諛佞之文,若此者,有損於己,無益於人,多一篇,多一篇之損矣。”這種“有益於天下,有益於將來”的著文觀和治學觀,至今仍應成爲所有學人的座右銘,也是哲學社會科學爲時代明德的當循法則。

新時代呼喚哲學社會科學新作爲 篇2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要深入實際、深入羣衆,瞭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羣衆思想脈搏,着眼羣衆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推進理論大衆化。

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指出,文學藝術創造、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爲誰創作、爲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根本問題。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解決好這個根本問題,深入實際、深入羣衆,把握羣衆所思所想所盼,用心用情用功爲人民立言。

人民是社會活動的主體,是歷史的創造者,也是我們的力量源泉。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五年來的成就,是黨中央堅強領導的結果,更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共同奮鬥的結果。”在我國革命、建設、改革各個歷史時期,我們之所以能夠戰勝各種風險挑戰,取得一個又一個勝利,歸根結底是因爲我們緊緊依靠人民。在新時代,也只有緊緊依靠人民,匯聚和激發近14億人民的磅礴力量,才能順利實現黨的十九大描繪的宏偉藍圖。

緊緊依靠人民,爲人民立言,就要像所要求的那樣,觀照人民生活,表達人民心聲。觀照人民生活,首先要觀照人民物質生活。也就是說,要重視研究人民的現實生產和生活,善於總結和發現其中的規律。其次要觀照人民精神生活。要着眼於滿足人民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讓研究成果更好惠及人民。再次要觀照人民利益訴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應把如何有效協調社會利益矛盾、更好滿足人民合理利益訴求作爲一個重要課題,爲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獻計獻策。表達人民心聲,就要走進人民的內心世界,與人民進行心靈對話,滿足人民理論需求,解決人民精神世界的問題。當前,我國正處於發展變革時期,各種社會思潮相互激盪。有人在變革面前把握不住時代發展脈搏,對新的社會現實感到無所適從;有人對複雜多樣、不確定性強的客觀世界不理解,難以適應新的環境;有人對一些不盡如人意的社會現象感到不滿,積累了一些怨氣。解決這些問題,需要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研究導向,關注社會變革對人的影響,讀懂人們的精神世界和社會心理,爲解決人們精神世界的問題提供可親、可行的理論和方法。

要求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多到實地調查研究,瞭解百姓生活狀況、把握羣衆思想脈搏,着眼羣衆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把學問寫進羣衆心坎裏。這指明瞭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爲人民立言的根本方法和現實途徑。

搞懂歷史邏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要振興,必須在歷史前進的邏輯中前進、在時代發展的潮流中發展。要爲人民述學立論,必須走出“象牙塔”,深入實際、深入人民羣衆進行調查研究,理解和把握世界大歷史、中國大歷史。特別要理解和把握近代以來中國社會發展的歷史邏輯、中國共產黨發展壯大的歷史邏輯、新中國砥礪奮進的歷史邏輯、我國改革開放深入推進的歷史邏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邏輯,從而把中國歷史、現實與中國問題搞清楚,把中國奇蹟背後的中國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搞清楚。

昇華人民情懷。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肩負着啓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着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必須具有人民情懷。深入人民羣衆才能讀懂人民羣衆,讀懂人民羣衆才能表達人民心聲,表達人民心聲才能爲人民立言。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既要以真摯的情懷研究人民、書寫人民,把人民羣衆的精彩生活表達好展示好;又要着眼於人民羣衆需要解疑釋惑、闡明道理,爲人民述學立論、建言獻策。

練好基本功夫。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練好基本功夫,切實把學問寫進羣衆心坎裏,關鍵是要做到深入淺出,推進哲學社會科學大衆化。深入,就是抓住人的根本。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所謂徹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而事物的根本在人。淺出,就是善於運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羣衆的語言進行理論解說,用人民聽得懂、聽得進的語言進行理論闡釋,從而讓理論更好掌握羣衆。

新時代呼喚哲學社會科學新作爲 篇3

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如果能夠對中國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和說明,將中國經驗上升爲系統的概念體系和知識範式,爲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給出中國方案,那麼,中國理論的世界意義必將更加彰顯,中國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終將轉化爲話語優勢。

3月4日,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十三屆二次會議的文藝界、社科界委員時,希望廣大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更好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這爲新時代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指明瞭方向、確立了目標。

解讀中國實踐需要中國理論

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週年。70年砥礪奮進,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無論是在中華民族歷史上,還是在世界歷史上,這都是一部感天動地的奮鬥史詩。深刻反映70年來黨和人民的奮鬥實踐,深刻解讀新中國70年曆史性變革中所蘊藏的內在邏輯,講清楚歷史性成就背後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制度、文化優勢,是新時代中國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歷史責任。

中國進行的偉大事業既順應世界文明發展大勢,又具有鮮明的中國特色。我們從事的是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建設的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是前無古人的偉大創舉。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必須立足中國大地,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用中國話語講好中國故事,不斷增強主體性、原創性。毛澤東同志早就說過,“我們中國人必須用我們自己的頭腦進行思考”,既反對盲目接受任何思想,也反對盲目抵制任何思想。指出,“對人類創造的有益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我們應該吸收借鑑,但不能把一種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當成‘唯一準則’,不能企圖用一種模式來改造整個世界”。

解讀中國實踐是我們自己的責任,國外理論解釋不了中國故事。中國這麼大、人口這麼多、國情這麼複雜,中國用幾十年時間走完了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在中國人民手中不可能成爲了可能,試想歐美有哪套現成的理論可以解讀中國的偉大實踐。指出,在中國這樣一個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13億多人口的大國推進改革發展,沒有可以奉爲金科玉律的教科書,也沒有可以對中國人民頤指氣使的教師爺。國外的理論觀點和學術成果可以用來說明一些國家和民族的發展歷程,在一定地域和歷史文化中具有合理性。但如果硬要把它們套在中國頭上,用它們來對中國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活進行格式化,用國外的理論來裁剪中國的實踐,那就非常荒謬了。對國外的理論、概念、話語、方法,要有分析、有鑑別,適用的就拿來用,不適用的就不要生搬硬套。

新時代是中國理論繁榮興盛的時代

偉大實踐孕育偉大理論。黨的xx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中國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臺中央。從國際看,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國家羣體性崛起,世界迎來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社會大變革的時代,一定是哲學社會科學大發展的時代,也一定是理論繁榮興盛的時代,中國的歷史性實踐是滋養哲學社會科學的肥田沃土。指出,“當代中國正經歷着我國曆史上最爲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也正在進行着人類歷史上最爲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這種前無古人的偉大實踐,必將給理論創造、學術繁榮提供強大動力和廣闊空間。”新時代是一個需要理論而且一定能夠產生理論的時代,是一個需要思想而且一定能夠產生思想的時代。

中國理論是在實踐中建構起來的。中國理論的邏輯起點是中國問題,研究對象是“中國樣本”,中國故事、中國奇蹟構成中國理論最深厚的基礎、最充分的根據。中國理論的諸多概念都是歷史實踐的產物,而這一歷史實踐正在蓬勃發展,還需要我們進行深入探索、研究,在全面總結中國經驗的基礎上,不斷豐富和發展能夠科學解讀中國實踐的系統理論。

解讀中國實踐,關鍵是捕捉其特殊性。中國的偉大實踐是在人口衆多、歷史悠久的東方大國展開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框架中進行的,在人類發展史上是獨一無二的。同時,解讀中國實踐具有世界級意義。由於中國國情的特殊性,諸如國土面積大、人口規模大、經濟體量大、歷史縱深長、歷史文化傳統深厚,中國面臨的改革發展問題、資源環境問題等每一項問題都是世界級課題。解答這些課題本身就具有世界歷史意義,解碼它的理論創造必定是世界級的成果。

今天,中國奇蹟已經不是哪些人不想面對、不願承認就可以不面對、不承認的事實。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如果能夠對中國實踐作出科學的解釋和說明,將中國經驗上升爲系統的概念體系和知識範式,爲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給出中國方案,那麼,中國理論的世界意義必將更加彰顯,中國的發展優勢和綜合實力終將轉化爲話語優勢。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