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的強大精神動力思想五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7.19K

國家強盛離不開精神的強盛,民族復興離不開精神的支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包含特定內涵和品格,體現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的是關於思想宣傳的範文,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改革開放的強大精神動力思想五篇

【思想宣傳範文】一

內容提要:在改革開放中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既繼承和體現了偉大民族精神,又賦予民族精神鮮明的時代特色,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內涵。偉大改革開放精神體現在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緊跟時代、與時俱進,開拓創新、銳意變革,開放包容、合作共贏,不懈奮鬥、持續追求等方面,成爲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激勵億萬人民砥礪奮進。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需要繼續弘揚改革開放精神,激勵我們在新時代創造新的更大奇蹟。

在壯闊的發展歷史中,中華民族奮鬥自強,孕育出偉大民族精神。在不同歷史時期,歷經變革發展,偉大民族精神的內涵不斷豐富。改革開放40年來,我們黨團結帶領全國人民披荊斬棘、砥礪奮進,取得經濟社會發展奇蹟,也積澱了豐碩的精神財富。xx同志指出:“改革開放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內涵,成爲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大力弘揚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是新時代弘揚偉大民族精神的題中應有之義,也是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強大精神動力。

改革開放精神繼承了偉大民族精神的精髓

國家強盛離不開精神的強盛,民族復興離不開精神的支撐。每個民族都有自己的民族精神,包含特定內涵和品格,體現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與悠久的中華文明相伴隨的是中華民族的偉大民族精神。xx同志指出:“中國人民在長期奮鬥中培育、繼承、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爲中國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

xx同志將偉大民族精神概括爲偉大創造精神、偉大奮鬥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和偉大夢想精神。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夠取得如此輝煌的成就,與偉大民族精神的激勵和鼓舞分不開。xx同志指出:“中華民族以改革開放的姿態繼續走向未來,有着深遠的歷史淵源、深厚的文化根基。”在改革開放中鑄就的偉大改革開放精神,繼承偉大民族精神的精髓,是偉大民族精神的體現和弘揚。

在改革開放中,我們黨帶領人民以偉大創造精神爲指引,既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而是開闢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堅定地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以偉大奮鬥精神爲指引,既不徘徊等待,也不靠別人恩賜施捨,而是用自己的雙手把不可能變爲可能,實現從溫飽不足到小康富裕的偉大轉變,用幾十年時間走完發達國家幾百年走過的工業化歷程;以偉大團結精神爲指引,匯聚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共同致力於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以偉大夢想精神爲指引,繪就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通過不懈努力讓中國夢一步步成爲現實。

改革開放精神既繼承和弘揚了偉大民族精神,也賦予民族精神鮮明的時代特色,極大豐富了民族精神的內涵。改革開放精神讓中華兒女團結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下,凝聚起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廣泛共識和強大合力,爲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這個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而努力奮鬥。

改革開放精神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反映

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既有深遠歷史淵源、深厚文化根基,又有鮮明時代氣息和堅實實踐基礎。偉大改革開放精神體現在諸多方面,成爲當代中國人民最鮮明的精神標識,激勵億萬人民砥礪奮進。

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精神。解放思想、實事求是,是引發改革開放的思想閃電,是貫穿改革開放全過程的強大精神武器。xx同志在改革開放40週年之際,強調“堅持解放思想和實事求是有機統一”。只有思想的大解放,纔會帶來改革的大突破。解放思想不是脫離國情的異想天開,也不是閉門造車的主觀想象,更不是毫無章法的莽撞蠻幹,解放思想的目的在於更好實事求是。正是40年來我們黨帶領人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大膽地試、勇敢地改,才幹出了一番新天地。

緊跟時代、與時俱進的精神。我們黨作出實行改革開放的歷史性決策,一個重要根據是對時代潮流的深刻洞察。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之際,正是世界經濟快速發展、科技進步日新月異之時。我們黨看到了我國與世界先進國家的差距,認識到要通過改革開放改變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40年來,我們正是靠着這樣一種緊跟時代、與時俱進的精神,大踏步趕上時代,迎來民族復興的光明前景。實踐發展永無止境。只有順應時代潮流,以深邃的歷史眼光、寬廣的國際視野把握時代變化,不斷回答時代和實踐提出的重大課題,積極應變、主動求變,才能與時代同行。

開拓創新、銳意變革的精神。創新是民族進步的靈魂和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改革開放的生命。開拓創新、銳意變革是改革開放精神的重要內容。40年來,中國人民勇於思考、勇於探索、勇於創新,用雙手創造幸福生活。今天,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簡單延續和模仿前期改革,難以實現更大進步,必須向着陌生地帶、高難領域發起新的改革攻堅。只有勇敢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才能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不斷取得新的更大的勝利。

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精神。改革開放實現了由封閉半封閉到全方位開放的歷史轉變,中國在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受益,也爲世界經濟發展提供動力。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繁榮也需要中國。如今,中國日益走近世界舞臺中央,中國開放的大門不僅不會關上,還會越開越大。中國將高舉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旗幟,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係,爲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而奮鬥。

不懈奮鬥、持續追求的精神。改革開放是新的偉大革命,也是新的偉大奮鬥。正如xx同志所說:“40年來取得的成就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更不是別人恩賜施捨的,而是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用勤勞、智慧、勇氣幹出來的”。正是通過不懈奮鬥,我們黨帶領人民開創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使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展現出前所未有的光明前景。改革開放繼續跋山涉水,更需要弘揚不懈奮鬥、持續追求的精神,激勵廣大人民羣衆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接力跑中一棒接一棒、一代接一代地跑出好成績。

改革開放精神激勵新時代改革開放再出發

改革開放40年,揚帆遠航再出發。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是40年來中華民族奮起騰飛的強大精神力量,也是改革開放再出發的強大精神激勵。將改革開放進行到底,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使命更光榮、任務更艱鉅、挑戰更嚴峻、工作更偉大,更需要弘揚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激發全體中華兒女共同致力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磅礴力量。

在改革開放精神指引下繼續開拓創新。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創新精神是改革開放精神的靈魂。我們要以偉大改革開放精神爲指引,繼續推進各方面創新,推動改革開放全面深化。堅持理論聯繫實際,及時回答時代之問、人民之問,廓清困擾和束縛實踐發展的思想迷霧,不斷推進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衆化,不斷推進實踐基礎上的理論創新;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完善國家創新體系,加快關鍵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爲經濟社會發展打造新引擎;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加快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範、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不斷髮揮和增強我國的制度優勢;尊重人民主體地位,充分激發蘊藏在人民羣衆中的創造活力。在創新過程中,要把大膽試、大膽闖與堅持實事求是、善作善成結合起來,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始終沿着正確軌道前進。

在改革開放精神激勵下應對風險挑戰。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創造了經濟社會發展奇蹟,也成功應對了一系列風險挑戰。xx同志強調:“改革開放每一步都不是輕而易舉的,未來必定會面臨這樣那樣的風險挑戰,甚至會遇到難以想象的驚濤駭浪。”偉大改革開放精神是我們戰勝風險挑戰、開創美好未來的精神動力。無論遇到何種艱難險阻,我們都要繼續保持和發揚偉大改革開放精神,堅定信仰、信念、信心,抓住新時代改革開放的突破口和着力點,將推動偉大飛躍和防範重大風險統一起來,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擴大開放的新進展新成效及時有效化解風險、應對挑戰,推動新時代改革開放走得更穩、走得更遠。

【思想宣傳範文】二

內容提要:“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是一個具有戰略意義的基本判斷。只要我們堅持唯物辯證法,全面地、聯繫地、動態地看待我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就不難得出“時”與“勢”依然在我國一邊、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結論。在新時代,我們要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始終保持戰略定力,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世界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變局中危和機同生並存,這給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帶來重大機遇。”這是對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我國發展仍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這一基本判斷的再次強調。當前,我國發展正處於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所面臨的問題和矛盾之多是前所未有的。在這樣的大背景下,要科學分析和準確判斷國內外環境變化,牢牢把握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就必須更加自覺地堅持唯物辯證法,增強辯證思維能力,始終保持戰略定力。

認識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堅持唯物辯證法

辯證唯物主義是中國共產黨人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是分析和判斷國內外發展大勢的有力思想武器。當前,國內外形勢錯綜複雜。從橫向看,各種國內外矛盾加速演變,各種利益關係相互交織、日益複雜,這無疑會影響人們對戰略機遇期的判斷;從縱向看,今天的中華民族比歷史上任何時期都更接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目標,越是接近這一目標,面臨的風險和挑戰就越大,各種雜音噪音也會對人們正確判斷戰略機遇期造成干擾。只有學習掌握唯物辯證法,不斷增強辯證思維能力,提高駕馭複雜局面、處理複雜問題的本領,做到發展地而不是靜止地、全面地而不是片面地、系統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聯繫地而不是單一孤立地觀察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才能始終保持在這一重大問題上的清醒認識和科學判斷。

根據唯物辯證法,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事物的性質取決於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當今世界正處於大發展大變革大調整時期,正面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大變局往往孕育着大風險和大挑戰,但挑戰並不是孤立地存在,挑戰和機遇從來都是矛盾的統一體。只要堅持以唯物辯證法認識和把握矛盾,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就能得出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基本判斷。

從外部環境看,雖然世界面臨的不穩定性不確定性突出,世界經濟增長動能不足,地區熱點問題此起彼伏,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依然盛行,貿易保護主義和逆全球化思潮擡頭,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看到,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並未改變,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社會信息化、文化多樣化深入發展,全球治理體系和國際秩序變革加速推進,各國相互聯繫和依存日益加深,多個發展中心在世界各地區逐漸形成,國際力量對比繼續朝着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的方向發展,和平與發展的大勢不可逆轉。這就意味着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一段時間內,我國依然可以爭取總體和平的國際環境,集中精力搞現代化建設,繼續實施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戰略決策,不斷加強與世界各國的經濟合作,實現與世界各國的互利共贏。

從內部發展看,雖然我國發展還面臨不少困難和挑戰,當前經濟運行穩中有變,經濟下行壓力有所加大,部分企業經營困難較多,長期積累的風險隱患有所暴露,但這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我們更要看到,我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經濟繼續保持中高速增長,20xx年國內生產總值突破90萬億元。當前,我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深入推進,經濟結構不斷優化,數字經濟蓬勃發展,高鐵、公路、橋樑、港口、機場等基礎設施建設快速推進,我國巨大的市場對經濟發展的拉動效應正在不斷顯現,等等。這些都說明,我國經濟發展健康穩定的基本面沒有改變,支撐高質量發展的生產要素條件沒有改變,長期穩中向好的總體發展勢頭沒有改變。儘管當前世界經濟發展和我國經濟發展還面臨諸多不確定因素,我國經濟已不可能重回過去那種高速增長軌道,但我國經濟的體量在不斷增大,僅每年新增長的部分就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經濟總量,在世界經濟格局中的分量還會進一步加重。更重要的是,我國經濟增長的質量在穩步上升,經濟結構在持續優化,國際競爭力在逐步增強。

從內外互動關係看,隨着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我國正日益走近世界舞臺的中央,國際地位和國際話語權已經得到前所未有的提升。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引領下,中國致力於開展中國特色大國外交,與世界各國建立各種形式的夥伴關係,積極倡導並推動“一帶一路”建設,大力推動經濟全球化朝着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中國主動塑造國際環境的重要舉措有利於世界和平與發展,也有利於維護和延長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由此可見,構成矛盾主要方面的因素不是來自某一單一層面,而是既有國內的也有國際的,還有在內外互動中生成的;既有橫向空間的,也有歷史長期積澱的。這些因素的有機聯繫和綜合作用構成了矛盾的主要方面,形成了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全面地、聯繫地、動態地看待我國發展的內外部環境,就不難得出“時”與“勢”依然在我國一邊,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的結論。

用好重要戰略機遇期要堅持唯物辯證法

在綜合研判國內外形勢的基礎上,黨的十九大科學制定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宏偉藍圖和戰略部署。要實現我們的奮鬥目標,關鍵就是要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爲此,必須切實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必須堅持唯物辯證法。

事物從來就不是靜止的,而是始終處於動態變化之中。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也處於動態變化之中,這種變化主要體現爲當前我國發展面臨的重要戰略機遇與以往相比具有了新的內涵。去年底召開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指出:緊扣重要戰略機遇新內涵,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變壓力爲加快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動力。這闡明瞭在經濟方面我們面臨的新機遇,揭示了重要戰略機遇的新內涵。我們要堅持唯物辯證法,強化問題意識,深刻認識當前在加快經濟結構優化升級、提升科技創新能力、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綠色發展、參與全球經濟治理體系變革等方面存在的矛盾,把握好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善於把認識和化解矛盾作爲打開工作局面的突破口。

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深刻認識危與機的相互轉化關係。古人說: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這其實講的就是危和機之間相互轉化的辯證關係。在國內外形勢不斷髮展中,危和機始終是同時存在的,二者在一定條件下可以相互轉化,克服了危即是機,失去了機即是危。實踐證明,機遇和挑戰、危和機都具有客觀性,其存在不以人的意志爲轉移。掩耳盜鈴不可能應對挑戰、解決危機,只會錯失解決問題的最佳時機。敢於直面危機,積極應對挑戰,就能爭取戰略上的主動,化挑戰爲機遇、化危爲機。強調我國發展仍處於並將長期處於重要戰略機遇期,並不是否認我們可能面臨的各種危險。用好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必須強化危機意識和憂患意識,做到居安思危,善於轉危爲機。xx同志指出:“面對波譎雲詭的國際形勢、複雜敏感的周邊環境、艱鉅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我們必須始終保持高度警惕,既要高度警惕‘黑天鵝’事件,也要防範‘灰犀牛’事件;既要有防範風險的先手,也要有應對和化解風險挑戰的高招;既要打好防範和抵禦風險的有準備之戰,也要打好化險爲夷、轉危爲機的戰略主動戰。”我們要通過高超的戰略謀劃,充分運用自身的綜合實力,科學制定應對危機的方略,不斷實現轉危爲機,從而維護、延長並且積極塑造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思想宣傳範文】三

xxxx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體學習時強調,要從維護國家政治安全、文化安全、意識形態安全的高度,加強網絡內容建設,使全媒體傳播在法治軌道上運行。互聯網的飛速發展推動信息傳播方式發生深刻變革,人們通過網絡瀏覽信息、獲取服務、表達訴求、開展監督。根據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發佈的第42次《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截至20xx年6月,我國網絡新聞用戶規模爲6.63億,手機網民規模達7.88億。在全媒體時代,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日益成爲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方面。

全媒體時代網絡內容治理面臨的挑戰

網絡內容生產與分發的專業化、多元化、技術化、智能化帶來海量信息流,給網絡內容治理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與挑戰。根據國家統計局和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數據統計,截至20xx年6月,我國網民規模達8.02億、網站544萬、移動應用412萬款,網絡內容類移動應用超過216萬,下載量超過5600億次。網絡平臺的豐富、多元、分散給內容生產者提供了廣闊空間,從PGC(專業生產內容)、UGC(用戶生產內容)到OGC(職業生產內容)、CGC(社羣生產內容),再到MCN(多頻道網絡),網絡內容生產與分發變得更加多元、專業和智能,帶來了更加豐富、多樣、生動、感性的網絡信息,同時也會帶來大量無效信息、重複信息甚至有害信息。一些內容生產者爲了博眼球、上熱搜,不擇手段地標新立異、毫無底線地迎合受衆,甚至製造低俗話題和虛假有害內容,給信息把關人和管理者帶來嚴峻挑戰。比如,一些短視頻平臺上含有色情暴力元素、宣揚紙醉金迷生活方式的作品,經過算法推薦技術進行大量分發後,吸引百萬千萬粉絲,造成錯誤的價值導向。儘管有關部門對違規主播和視頻實行禁播處理、對違規內容實行禁止轉發等管理措施,但仍然禁而不止。一些網絡平臺在內容分發上奉行技術中心主義,給公衆帶來“信息繭房”、觀念窄化等嚴重問題,也給內容治理帶來技術挑戰。

商業網絡平臺逐利意識強烈、社會責任意識淡薄,使得網絡內容生態面臨被資本綁架的風險與挑戰。截至20xx年年底,我國上市互聯網企業102家,市值總和超過8萬億元人民幣。互聯網企業發展從一開始就與風險資本關係緊密。最近,中國信通院發佈《20xx年第三季度互聯網投融資運行情況》顯示,20xx年第三季度中國互聯網投融資筆數達到892件,同比增長66.4%,融資金額達到152億美元。據工信部數據顯示,20xx年我國互聯網百強企業收入規模爲1.72萬億元,互聯網業務收入同比增長50.6%,相比五年前翻了兩番多。客觀來看,風險資本對中國互聯網行業快速發展發揮了非常重要的推動作用,但毋庸諱言,資本的逐利性也在綁架甚至驅動一些網絡內容創業公司走向野蠻生長之路,奉行流量至上的價值觀。比如,一些短視頻應用和直播平臺經常出現“三低”信息、搜索引擎導向虛假網站、“買熱搜”現象等,產生了負面社會影響。流量爲王、資本至上的發展思路,也容易導致互聯網企業過度追逐經濟利益而罔顧社會效益。

網民網絡素養參差不齊,羣體極化帶來的網絡暴力等問題威脅網絡生態良性發展。互聯網已成爲人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近年來微信羣、QQ羣、微博羣等各類互聯網羣組不斷涌現,社交媒體的興起使得信息傳播呈現圈層化、裂變式擴散,字數限制、快速傳播、情緒化表達、娛樂化取向等因素使得網民傾向於選擇跟自己觀點和態度相近的圈子接觸,在此過程中非理性內容更容易在與理性內容的對抗中佔據優勢,進而催生羣體極化現象甚至道德失範行爲。過於偏激的表達經過互聯網的放大,不僅威脅網絡生態良性發展,還有可能向線下轉化,將網上輿論風險演變爲線下的行動性風險,從而對社會秩序穩定帶來嚴重挑戰。

政府管理模式和技術監管手段較爲滯後,難以適應網絡內容生產和傳播技術的快速進化。整體來看,當前我國網絡內容管理領導體制已基本形成,國務院授權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行使互聯網信息內容管理職責,中央、省、市三級網絡內容管理體系基本建立,國家對網絡生態的把控力和管理能力得到明顯加強。網絡安全法及相關配套法規文件、各種管理辦法和規定的出臺,提高了網絡內容管理的規範化、法治化水平。但在一些具體領域和問題上,網絡生態治理工作依然缺乏及時性、針對性和精準度,特別是技術監管能力落後於技術更新速度。從互聯網時代向大數據時代邁進,所產生的數據量呈幾何級數增長,預計到20xx年中國數據總量將高達8000EB級別,相當於目前全球雲存儲數據量的8000倍。面對迅速增長的海量信息和數據,現行的集中化管理手段和跟隨型監管技術難以有效滿足信息把關和處置需求,導致內容管理顯得較爲滯後和低效。

以網絡內容治理體系建設守住網上輿論陣地

xxxx指出:“我們要本着對社會負責、對人民負責的態度,依法加強網絡空間治理,加強網絡內容建設,做強網上正面宣傳,培育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結合網絡內容治理現狀,我們要從國家戰略層面、社會綜合治理層面加強頂層設計,確立黨委、政府、企業、網民等多元主體的主體責任,明確治理目標和任務,堅持線上線下協調聯動,守住網上輿論陣地。

建立管理端的網絡內容治理制度體系。堅持技術與法治並重,對網絡內容治理與監管的相關法律規定進行系統梳理,制定科學有效的制度規範和技術流程,並對法律法規中滯後於網絡發展的內容進行修改、完善和補充,爲網絡內容治理提供科學化、系統化、規範化、標準化制度設計,確保有章可循、有據可依。建立網絡內容綜合治理的管理與協作機制,從管理體系、運行機制、保障機制、追責機制、技術支撐等方面,建立一套系統完善的網絡內容治理指令執行體系,健全跨部門、跨層級、跨地域、跨系統、跨業務的網絡內容治理分工與協作機制,使政府監管與網民自律、內容安全與內容創新、用戶管理與平臺管理之間相互協同、高效運作。訴諸技術手段,實現科學監管、技術治理,保持技術敏感性,跟進新技術發展,轉變監管方式,將機器學習與人工審覈相結合,由主管部門牽頭制定網絡內容“紅線”標準,確立網絡內容治理的基調和價值主張,通過人工智能等技術手段對“信源”實現智能識別與篩選、抓取採集、過濾清理,一旦有新的“紅線”信息被識別標記,將其關鍵詞納入後臺“負面語料庫”,實現全網共享、交叉識別與自動處理,從而達到簡化行政流程、提高治理效率的效果。

建立生產端的網絡內容建設規則體系。這裏的生產端包括網絡內容生產者與網絡平臺運營者。網絡空間內容生態的維護與治理不能只從終端開始,應從生產源頭把控內容質量,防止一開始就被污染。把控質量需要建立標準和規則,否則質量好壞沒有依據。無論是對PGC、UGC,還是對OGC、CGC、MCN,都需要根據這些機構的特點建立針對性強、可操作、易執行的規則和標準體系,以指引其內容生產過程。對傳播環節的網絡平臺運營者來說,需要壓實平臺的企業主體責任,應針對不同的網絡平臺制定實用對路的規則和標準,把平臺的責任具體化、數據化、實時化,切實讓平臺主動承擔起內容治理的社會責任。

建立用戶端的網絡內容自律體系。用戶是網絡內容生態建設的重要參與者。網民的瀏覽、閱讀、轉發、點贊、打賞、付費等上網行爲和數據都是網絡內容生產與分發傳播的重要參考依據。網民的素質和行爲對網絡內容的生產者、網絡平臺的運營者、網絡社會的發展趨勢有重要的影響,需要網絡平臺運營者通過上網規則、平臺約定、入網須知、技術限制等方式引導網民增強責任自負意識、依法上網意識、文明上網意識、個人隱私意識、網絡安全與風險意識等,讓每位用戶都能夠加強網絡行爲自律,從而促進網絡空間生態良好。

建立效果端的網絡內容治理評價體系。網絡內容治理應堅持效果導向,建立一套具備科學性、操作性、系統性、權威性的網絡空間生態評價指標體系,明確評價的對象、方法、頻率、主體、發佈流程、後續反饋等,一以貫之地堅定執行下去,確保取得實效。網絡內容治理評價的參與主體主要有三個,一是國家層面和地方層面的網絡內容治理主管部門,二是以學術機構爲代表的第三方評估機構,三是網絡內容生產與分發平臺。網絡工作職能部門負責制定、修改和主導實施網絡內容治理評價的制度性文件;組織、委託或聘用第三方機構建構和完善網絡內容治理評價指標體系;運用評價評估結果指導、監督和推動網絡內容生產者和網絡平臺運營者履行主體責任,樹立正面價值導向。第三方評估機構應秉持科學、公正的原則,發揮研究機構的權威性和專業性,在相關理論和經驗研究的基礎上建構一套經得起實踐檢驗的評價指標體系,並根據監管部門和相關網絡內容主體的意見反饋及時修改完善評價指標體系,使之與網絡生態建設的實際情況同步發展,真正發揮網絡內容建設風向標作用。

【思想宣傳範文】四

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並強調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做好“三農”工作的若干意見》強調,增強鄉村治理能力。建立健全黨組織領導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發揮羣衆參與治理主體作用。開展鄉村治理體系建設試點和鄉村治理示範村鎮創建。

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意味着鄉村治理不能單獨依靠某一方面的治理資源。具體言之,自治意味着鄉村治理最終要實現村民委員會組織法提出的村民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務這一目標,法治和德治都要以自治爲基礎踐行落實;法治意味着鄉村治理要以法治爲根本遵循,自治、德治都要在法治框架之下進行;德治意味着鄉村治理要以道德規範、習慣規約等良善的社會規範來維風導俗,以德治教化和道德約束支撐自治、法治。而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主要包括“誰來治理”“依何治理”以及“如何治理”三個方面。其中,“誰來治理”指向主體維度,“依何治理”指向規範維度,“如何治理”指向運行維度。

多元主體合作共治

鄉村治理主體可以分爲內部型主體、外部型主體以及內—外聯合型主體三種類型。鄉村治理內部型主體包括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鄉村精英(新鄉賢)以及普通村民等。內部型主體是鄉村治理的直接參與者,也是鄉村治理規範的制定和實施者。鄉村治理外部型主體包括基層黨政機關、外來企業、公益性社會組織以及外來務工經商人員等。外部型主體雖然不是鄉村治理的直接參與者,但是由於這些主體可以通過行政管理、投資、社會服務等方式作用於鄉村治理,在很大程度上已經成爲鄉村治理中的重要力量。內—外聯合型主體主要指通過資本、自然資源等媒介聯結鄉村內、外主體而形成的共同治理力量,其中以“企業+農戶”性質的專業合作社爲典型。

鄉村治理主體在我國鄉村治理實踐中具有內生性、多樣性、地域性等特徵,涉及公權主體、私權主體、自治主體等衆多主體,主體來源非常廣泛,涵攝多個層級,各個主體具有不同的地位和功能,治理方式的側重點也不同。有些主體是自治型主體,強調民主基礎上的村民自治,如村民委員會、鄉村其他社會組織(如紅白理事會、互助會等)、村民等;有些主體是德治型主體,強調治理過程中的道德權威,如傳統老人(如村老、寨老)、新鄉賢、鄉賢理事會等;有些主體是法治型主體,強調運用法律政策手段進行治理,如鄉鎮黨政機關等。

多元主體合作共治是健全鄉村治理體系的主體路徑,其基本內容可以概括爲自治型主體主導、法治型主體指導、德治型主體輔導,基本要求是分工明確、權責分明、有機融合。應當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建設,大力培育服務性、公益性、互助性農村社會組織。各類主體之間相互配合,構建出合作共治的治理格局。這也是黨的十九大報告提出的“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在鄉村治理領域中的具體體現。

多元規範優化合治

鄉村治理依據的規範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國家法律、政策、黨內法規、上級黨政部門規範性文件、村規民約、道德規範及鄉村自組織規範等。根據規範生成與國家權力之間的關係,可將鄉村治理中規範類型化爲正式規範與非正式規範。正式規範的主要特點是經由一定的程序、人爲制定而具有的計劃性和外在性,主要包括國家法律、政策及黨內法規等;非正式規範是基於其經由社會互動和實踐演化而來所具有的自生自發性與內在性的規範,其在鄉村生活長期實踐、演化的基礎上形成併發揮作用,包括非國家法意義上的習慣法、村規民約等。

鄉村治理中的規範資源各有側重地體現鄉村的自治、法治與德治形態,其在鄉村治理中的功能及效力呈現出一定的差異。如正式規範主要承載法治功能,非正式規範主要承載自治功能和德治功能。當前,鄉村治理實踐中多元規範之間會產生互動、形成合力,但是由於各類規範生成的治理系統不一致,也就會產生一定的衝突。多元規範衝突會降低鄉村治理績效,加大治理成本,甚至會造成鄉村秩序的混亂。因此,當前鄉村治理應該整合各類規範,解決規範資源相互衝突問題。多元規範整合包括內部清理整合與外部結構優化兩個方面。

鄉村治理規範內部整合主要指在系統清理各類規範的基礎上進行整合。國家法律、政策、黨內法規以及地方黨政機關制定的規範性文件是鄉村治理遵循的基礎性規範,是鄉村治理得以展開的前提。國家法律和黨內法規兩個規範體系都是鄉村治理的重要規範依據,兩者之間的銜接是當前鄉村治理多元規範整合中需要重點注意的問題。

鄉村治理多元規範的外部整合是指將各類規範資源視爲相互配合的有機整體,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原則優化整合多元規範結構,構建出以正式規範(國家法律、政策、黨內法規等)爲基礎,以非正式規範(村規民約等)爲補充的多元規範合作治理結構。強化國家法律在維護農民權益、規範市場運行、農業支持保護、生態環境治理、化解農村社會矛盾等方面的權威地位。發揮自治章程、村規民約的積極作用。強化道德規範的教化作用,引導農民向上向善、孝老愛親、重義守信、勤儉持家。

多重環節系統融治

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的運行維度主要包括制定、實施及監督等多重環節,其中制定環節涉及制定主體、制定程序等方面,實施環節涉及執行、適用、遵守等方面,監督環節涉及國家機關監督、村組監督、村民監督、社會監督等多層級的監督。從運行維度健全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鄉村治理體系需要從制定、實施和監督等環節入手系統推進,明確權責分配、整合治理力量、調整運行方式、完善運行機制,構建多方協作路徑,實現鄉村治理規範的融合運行。

首先,暢通鄉村治理規範制定主體的溝通、互動渠道。法治型主體在制定涉農法律法規及政策時應與自治型主體、德治型主體溝通,最大限度上擴大多類主體參與。地方性法規、規章及規範性文件的制定應結合地方實際,徵詢轄區內自治型主體、德治型主體的意見,將一些地方傳統優秀規範資源(如能充分發揮道德教化作用且不違反公序良俗的鄉村固有習慣、少數民族羣衆普遍認可的良善傳統習慣法)吸收到具體規範當中。自治型主體在制定村規民約等自治性規範時應擴大村民參與,制定程序公開透明,充分體現出基層民主和基層自治;需要進行鄉村協商議事,提高村規民約的議定水平,銜接國家法律與地方習慣法,確保自治規範符合國家法律法規要求,同時又立足於風俗習慣及村情實際。

其次,健全鄉村治理規範的執行機制。鄉村治理規範的實施應該有明確的執行主體,執行應該在法律框架下進行,同時也要綜合運用多種力量融合推進。第一,增強基層幹部法治觀念,將政府涉農各項工作納入法治化軌道。深入推進綜合行政執法改革向基層延伸,創新監管方式,推動執法隊伍整合、執法力量下沉,提高執法能力和水平。鄉鎮政府位於鄉村治理第一線,是鄉村事務的直接管理者,也是正式規範的實施者。當前應明確鄉鎮政府行政執法權的範圍、種類和權限,以法治方式統籌力量、平衡利益、調節關係、規範行爲。第二,村規民約的執行要重視發揮村民委員會、村規民約執約小組的作用。第三,德治規範一般屬於內生性規範,比較貼近村民實際,認可程度相對要高,但是要重點解決德治規範執行主體缺失和執行方式“軟化”的問題。鄉村可以成立專門的德治規範勸導小組,小組成員可由村黨支部、村民委員會、村民小組、有威信的老人及普通村民代表組成,而執行方式需要因地制宜。

最後,完善鄉村治理的監督機制。當前的首要任務是要按照自治、法治、德治相結合的思路統合包括國家機關(包括鄉鎮政府)在內的外部監督主體以及以村民委員會、鄉村其他組織(如鄉賢理事會等)、村民議事會、村民理事會、村民監事會、村民等爲主體的內部監督主體,內外合力進行鄉村治理事務的監督。

【思想宣傳範文】五

xxxx在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關鍵是從嚴抓好落實。要以提升組織力爲重點,突出政治功能,健全基層組織,優化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係,創新活動方式,擴大基層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要加強企業、農村、機關、事業單位、社區等各領域黨建工作,推動基層黨組織全面進步、全面過硬。xxxx關於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論述,爲新時代全面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指明瞭方向,提供了遵循。

1.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基本細胞”

重視基層組織建設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重要特徵。我們黨是按照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建立起來的政黨,從一開始就高度重視基層黨組織建設。1920xx年9月,毛澤東同志率領秋收起義部隊向井岡山進軍途中,領導了著名的“三灣改編”,創造性地提出“支部建在連上”的原則,第一次從基層組織層面實現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此後,毛澤東同志進一步認識到,黨的基層組織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1920xx年10月,毛澤東同志指出,紅色政權的長期的存在並且發展,“還須有一個要緊的條件,就是共產黨組織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的不錯誤。”並在《紅軍第四軍前委給中央的信》中,首次提出了黨的組織力的概念,將黨的組織力問題提到了重要位置。從那時起,我們黨就一直把基層黨組織作爲黨的肌體的細胞和在社會基層的戰鬥堡壘。

新中國成立後,黨的基層組織在全國各個地區、各個領域建立起來並不斷髮展。截至20xx年年底,我們黨已成爲一個擁有8900萬黨員,450多萬個基層組織的政黨。分佈廣泛、嚴密完善、富有活力的基層組織成爲我們黨所擁有的強大優勢。

然而,面對新時代新要求,基層黨組織建設還存在一些薄弱環節,比如有的基層黨組織政治功能不強,弱化、虛化、邊緣化問題沒有根本解決。因此,我們要從堅持馬克思主義建黨原則、加強黨的組織體系建設、鞏固黨長期執政的組織基礎的高度,充分認識新時代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重要性,以高度的責任感緊迫感把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得更加堅強。正如xxxx強調,要全面貫徹新時代黨的建設總要求,不斷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把黨建設成爲始終走在時代前列、人民衷心擁護、勇於自我革命、經得起各種風浪考驗、朝氣蓬勃的馬克思主義執政黨。

2.引領幹部羣衆自覺貫徹黨的主張

黨章指出,黨的基層組織是黨在社會基層組織中的戰鬥堡壘,是黨的全部工作和戰鬥力的基礎。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以提升組織力爲重點,突出政治功能,把企業、農村、機關、學校、科研院所、街道社區、社會組織等基層黨組織建設成爲宣傳黨的主張、貫徹黨的決定、領導基層治理、團結動員羣衆、推動改革發展的堅強戰鬥堡壘。黨的十九大報告還特別突出了黨的支部的作用,強調:“黨支部要擔負好直接教育黨員、管理黨員、監督黨員和組織羣衆、宣傳羣衆、凝聚羣衆、服務羣衆的職責,引導廣大黨員發揮先鋒模範作用。”

黨章還明確了基層黨組織的八項基本任務以及各類基層黨組織的基本職責。新時代推進基層黨組織建設,要緊緊圍繞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和職責要求來推進。毫無疑問,在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定位中,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是首要的和根本的。

基層黨組織作爲黨的執政根基,只有政治上堅強有力,才能切實發揮戰鬥堡壘作用。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必須把政治建設擺在首位,樹牢“四個意識”,堅定“四個自信”,堅決做到“兩個維護”;加強理論武裝,抓好黨性教育,堅定不移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武裝頭腦、指導實踐、推動工作;強化政治引領,構建黨組織統一領導、各類組織積極協同、廣大羣衆廣泛參與的基層治理體系,引領基層各類組織自覺貫徹黨的主張,確保基層治理的正確方向;緊密聯繫服務羣衆,通過服務更好地宣傳羣衆、團結羣衆、引導羣衆、凝聚羣衆,使黨的執政基礎深深根植於人民羣衆之中;嚴肅黨內政治生活,嚴明黨的政治紀律,引導基層廣大黨員幹部嚴格遵守黨章,增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政治性、時代性、原則性、戰鬥性,推動全面從嚴治黨在基層落地生根,營造風清氣正的基層政治生態。

3.着力提高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和領導力

xxxx強調,黨的力量來自組織。黨的全面領導、黨的全部工作要靠黨的堅強組織體系去實現。我們要以提升組織力爲重點,推進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這是我們新時代加強黨的基層組織建設的一個基本要求,也是加強基層組織建設的目標指向。

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分爲兩個方面,即基層黨組織內部組織力和外部組織力。內部組織力主要是指鞏固黨的內部的能力,外部組織力主要是領導羣衆去完成黨的歷史任務的能力。提升基層黨組織的組織力,就要按照這兩個方向,加強企業、農村、機關、事業單位、社區、非公經濟組織和新社會組織中黨的建設,加強商圈市場、特色小鎮、衆創空間和電子商務、網絡社交、網絡遊戲、互聯網金融等新興業態和互聯網企業黨建工作,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的“四自”能力、羣衆工作能力和推動發展能力。

要健全基層組織,優化組織設置,理順隸屬關係,創新活動方式,擴大基層黨的組織覆蓋和工作覆蓋;要嚴把發展黨員入口關,嚴格黨員政治標準;要把重大任務落實、推動工作成效作爲試金石和磨刀石,切實克服基層黨建工作中存在重形式輕內容、重過程輕結果、重數量輕質量的問題,推動黨的基層組織建設全面進步、全面過硬。正如xxxx強調,基層黨組織要在貫徹落實中發揮領導作用,強化政治引領,發揮黨的羣衆工作優勢和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引領基層各類組織自覺貫徹黨的主張,確保基層治理正確方向。

20xx年,中共中央印發了《中國共產黨支部工作條例(試行)》,爲新時代黨支部建設提供了基本遵循。要按照《條例》要求,把抓好黨支部作爲組織體系建設的基本內容,加強黨支部標準化、規範化建設,着力提高組織力和領導力,確保《條例》各項規定要求落到實處。

4.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本保障

xxxx強調,提高黨的建設質量,既要堅持和發揚我們黨加強自身建設形成的優良傳統和成功經驗,又要根據黨的建設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大力推進改革創新,用新的思路、舉措、辦法解決新的矛盾和問題。要切實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的基本保障和基本條件。加強基層組織帶頭人隊伍建設,完善基層黨建工作責任制,解決好基本隊伍、基本經費、基本陣地、基本制度等基本保障問題,確保基層黨建工作落地見效。

強化隊伍保障。基層黨組織建設離不開“領頭雁”,加強基層黨組織建設,關鍵是加強帶頭人隊伍建設。“選、育、管、用”多管齊下,加強農村基層黨組織書記的培養選拔、教育培訓、監督管理和激勵保障,精準選派第一書記,培養儲備農村基層黨員幹部後備力量,不斷提高基層黨組織書記隊伍素質。加強黨務工作者隊伍建設,堅持專兼結合,從退休的優秀黨員幹部中選聘一批充實基層黨建力量,解決基層黨務工作力量不足、業務不專等問題。

強化條件保障。建立健全以財政投入爲主的經費保障制度,落實好運轉經費、活動場所、報酬待遇和服務羣衆專項經費等措施,持續解決有錢辦事、有人管事、有場所議事問題。

強化責任保障。實踐證明,落實責任是抓好基層黨建的關鍵。必須緊緊抓住基層黨建責任制這個抓手,堅持問題導向,進一步完善基層黨建工作格局,構建系統規範的基層黨建工作落實推進機制、科學有效的基層黨建工作考覈評價體系,形成責任清單明晰、推動落實有力、考覈獎懲嚴格的黨建責任體系。堅持和完善黨委(黨組)書記抓基層黨建述職評議考覈工作,推動市縣鄉、國有企業、機關、高校全覆蓋。

強化技術保障。無所不在的互聯網技術和信息化手段,已經覆蓋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日益與人們的生產生活融爲一體,也成爲創新基層黨建工作、提升基層黨組織組織力的“巧力量”。要更加充分地運用互聯網和現代信息技術手段,實現互聯網和信息技術與基層黨建工作的有機融合,爲基層組織提升組織力插上現代最新科技的翅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