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通用1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W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1

一座城市,能擁有一池湖水,當屬不多,何況她是如此的浩渺,如此的壯闊,如此的深邃。記得誰曾說過,一座湖,就是一座城市的眼睛,就雲蒙湖來說,她應該就是這座城市的明月了, “月點波心一顆珠”,她像一位少女純真的明眸,靜靜鑲嵌在煙波浩渺的羣山之中。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通用13篇)

我雖沒有登山臨水的經歷,然而憑着這些零綃碎片,我走進了他的大河,走進了大河的角角落落,覽閱着大河的旖旎風姿。大河的波光在我的眼前流動起來,逐漸映現出一片銀亮的河水,它代表着我的祖國數千萬分之一的景色。在我追索的目光中,是他在一個個晨曦初露,或者日落黃昏,踏着粼粼的波濤之岸,挽着故鄉小城的朝陽和星光,走向工作和生活的背影,長長的記憶,流淌出他與故鄉的一脈親情。

這就是我的故鄉的河,蒙山的河,沂水的河——雲蒙湖!

一個偶然的機會,我來到他的家鄉,雲蒙湖畔的一個村莊。作爲慕名而來的客人,我們在一個早上踏破晨光,在翠鳥的啼唱裏去看望雲蒙湖。雲蒙湖——一個多麼詩意的名字!雲水蒼蒼,風情悠悠。中國的文人對它的偏愛,到了忘我的地步。作畫者離不開雲水,寫景者離不開雲水,它是創造意境的靈魂。

爲了更近地一覽大湖的面貌,我堅持不坐車,步行走向傾慕已久的雲蒙湖。我很快發現,在清晨的曦照裏,崇山峻嶺之間有條泛着天光的綢帶,它平如明鏡,柔軟如練。近些,再近些,一片壯闊的湖水就映入了眼簾。河水如他筆下那般碧水盪漾,明亮的水花,拍打出細碎的浪波。湖中游人如織,艇飛似箭,鷗鳥翔集,蔚爲奇觀,果然是湖水共藍天一色,景色美不勝收。

雲蒙湖,不愧是沂蒙山區的風景名勝,它潛雲藏波,山水相依,瀲灩無際,儼然一座山水園林。俯仰之間,山道蜿蜒。沿途而行,可見山上殘碑斷垣。文昌閣,頗有氣勢。與其他景點相比,雲蒙湖的人文景觀多了一層歷史的積澱,據說禮部侍郎公鼐的祖林就在山湖毗鄰的山上。公鼐,明代文學家,他的《問次齋集》傳世百卷,爲蒙陰故里留下了不少的佳作。

這個被稱作“一城山色半城河”的地方,天藍川輝,水木明瑟,環境宜人,確是一處賞水、親水、樂水的水上樂園。瀏覽着身旁的湖光山色,吹拂着清涼的微風,只見釣者在岸上靜默地垂釣,小孩子們在柔軟的沙灘上嬉戲,鷗鳥在這裏翩飛,遊人在這裏休憩,盡享着陽光、碧水、沙灘帶來的愜意。

想起他文中的描述,這裏應該有個隱祕的荷塘,他擡手遙遙一指,但見田田蓮葉,鋪展在眼前,睡蓮就簇擁在荷花的旁邊。隨風搖曳的荷花,粉的、白的,在晨露滋潤、陽光撫慰、月光濯洗的歲月裏輕搖芳華。就是這些普通的荷花,無數次走進朋友的筆端,展現着雲蒙湖的沉靜之美,流露出他對母親河的眷戀之情。

一路徜徉,一路思緒,一路情懷,一路歡歌。我們且走,且看鳥兒驚鴻照影,且行,且聽舟楫邀天暢歌。這是一片人工湖,原名岸堤水庫,始建於1959年,爲山東省第二大水庫。水是從上游引來,在當地形成各種流域。匯萬壑之流,成就了雲蒙湖的波瀾壯闊,成爲臨沂人民生活的最大水源。

雲蒙湖水面遼闊,周圍千山競秀,湖內帆影點點。湖心隱約有個出水的島嶼,據說是一座古廟的舊址,舊址之上,能看到明代的瓦礫。環湖的水邊用以培養睡蓮和荷花,岸上特意保留了淺灘、溼地、小島等自然區域,芳草含英,樹木繁盛。亭臺、樓榭、園路、景石、小橋,更是與雲蒙湖相互呼應,呈現出一幅“悠悠雲蒙湖、溼岸花灘路”的水墨畫卷。

這裏氣候溫和,四季分明。正是七八月份,陽光適宜,自由的飛蟲便在這花草的葉子上騰起落下,自由佔據着花葉附近的空間。人從草葉旁邊走過去,那些小飛蟲也不躲閃,兀自結羣搭伴飛翔着、追逐着、嬉戲着,好似那就是它們的王國或領地。

在雲蒙湖畔,我不光認識了豆娘之類弱小的生物,還看到了許多的水鳥,鸕鶿飛來了,落在岸邊覓食,無拘無束的它們,或掠過水麪,振翮飛翔,或飛落地面,躍躍覓食,宛若水上的芭蕾。

願這些美妙的精靈伴,陪伴在清澈的雲蒙湖水面,在天地間自由飛翔、覓食,在這茂林修竹、桑田葦泊中繁衍生息,妝點大自然的同時,也妝點着我們的生活,爲我們創造出更多的生存空間,更多的盎然綠色和錦繡山水。

而我,願意在春天的時候,攜家人去岸邊垂釣,摘一束長長的紫荊花絮,看一看潔白的梨花,聞一聞它悠遠的清香。我可以駕車遠遊,深入湖邊濃密的林蔭樹下,靜讀書本,埋頭寫作。餓了吃一口自帶的乾糧,渴了去兜瓶山泉解渴,乏了枕一片草地入眠,躺向青草鋪成的繡毯,和家人一起,哼哼小唱,看看月亮……

“未能拋得杭州去,一半勾留是此湖。”此刻對我來說,所有的山水詩句都如此貼切,感受至深。我也願意以河畔人家的熱誠,爲美麗的雲蒙湖,溢滿溫情的雲蒙湖,濡養我們一生的雲蒙湖的美貌著上一筆。用擷取美景的雙眸,用纏綿溫婉的胸臆,以及忘我的工作和全部的熱情,爲她的無邊風月增光添彩,並且甘願披星戴月,不辭辛苦。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2

黨的xx屆三中全會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形成城鄉經濟社會發展一體化新格局,打破農村落後、貧窮、停滯、經濟匱乏的舊習慣,發展農村公共事業,建設農村經濟新文化。

農村文化的主要內容涉及理想、感情、信念、價值觀、道德、風俗、生活方式、行爲規範等方面,通過農村文化建設,不斷豐富農民的科學文化知識,從而讓他們進一步向有理想、有文化、有道德、有紀律的“四有”新型農民轉變,爲促進農村產業化、農村工業化和城鎮化建設提供智力支持。

隨着經濟的發展,我國農村文化建設發生了重大改變。改革開放三十年以來,我國農村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進步,收入穩步增長,消費水平有了顯著提高,娛樂及精神生活也得到了極大的改善和提高。

回憶這三十年歲月變遷,感慨這三十年滄桑鉅變,有拼搏的汗水,也有成功的喜悅,有行走的艱辛,也有成長的甘甜,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不只是一句鏗鏘的口號,更是一項長途的跋涉。三十年前的農村,消費水平低下,物質生活匱乏,在那些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精神文明便成了一種奢望,那時候的農村,沒有好的經濟收入,沒有足夠的生活保障,更沒有人注重知識的給予與汲養。人民終日在溫飽線上掙扎,在那些物質極度匱乏的歲月裏,精神文明也只成了一句空談。

然而,歲月變遷,時光荏苒,隨着改革開放的大潮,大批農村青年涌向城市,尋找夢想,開闢生活新天地,他們融入城市的生活中,一併將優越的物質條件引入農村,同時,也如一縷春風,給農民的思想注入了新的食糧。隨着人們思想狀態的改變,同時,政府開始關注農村,打造農村,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政府的這一舉措,更堅定了新農民的致富路。

一批又一批的農民富了起來,帶動越來越多的人,走向了光明,看到了希望。社會主義新農村,所謂新,從精神內涵上可以理解爲,新思想、新作風、新思路、新時尚、新理想、從衣食住行上可以理解爲,新房新居新建設,新夢想新投資新理財。

物質生活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基礎,如今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房屋整齊,窗明几淨,鄉村公共設施建設中,有了鄉村小公園,蓋起了老年活動中心,圖書室,健身房。更多的農村孩子被送往市中心好一些的學校,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重視孩子的文化教育,特長教育,越來越多的農民開始外出學習,學習養殖技術,種植技術,以及更多的致富技術。

農民在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思想大潮的影響下,改變了思路,端正了看法,拓寬了視野,因此,讓自己的精神世界從此與衆不同。正所謂精神文明走在前,思路轉行天地寬。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3

香溪,是長江三峽中最有名的支流。昭君因之而絕色,它因昭君而傳名。千百年來,香溪成了人們心目中美麗的化身。

進入香溪,有兩條路可行。走旱道,可由宜昌出發,沿着蜿蜒的山區柏油公路,西行一百六十公里即達。取水路,則乘船逆江而上,在西陵峽的兵書寶劍峽進入香溪河口,再一路東進,乘車、泛舟或步行均可。此行雖有點煩瑣,但能在一代名妃王昭君“浣帕染脂遺香”的香溪河裏漫步尋覓,那興味則是大不相同了。

香溪河上的寶坪村,就是王昭君的故鄉,這個看着並不起眼的村落,卻孕育了一代絕色佳人。或許這就是香溪的功勞!是清澈如玉的香溪河水的滋潤,才使得昭君有了傾國傾城之貌和秀外慧中的心靈。

“王嬙有豔色,天下花不如”。 “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歷代描寫王昭君的詩句多如繁星,大文豪蘇東坡謫遷黃州之時,也特意繞道昭君村,寫下了“昭君本楚人,豔色照江水,楚人不敢娶,謂是漢妃子”的詩句,被作爲民間歌謠傳誦至今。

王昭君的絕色和她那胡漢和親的義舉的確值得大書特書,千古流傳。然而,在歷史厚待昭君的同時,人們也不應薄待香溪!假如沒有香溪河水的滋潤,中國歷史上會不會少去胡漢和親這一頁呢?

香溪,發源於神農採百草拯救蒼生的神農架。在它的源頭,有一片散亂的碎石,水從位於山腰的碎石底下涌出,後人圍有圍堰,使水彙集後從堰中流出,如一道白練傾瀉而下,發出驚天動地的轟鳴,整個山谷迴盪着一個和聲,然後蜿蜒注入香溪河。相傳神農採百草時,常在源頭洗藥,由此,香溪河水便有了靈性。人說,常飲此水,不僅聰明漂亮,還百病不侵。難怪啊,香溪河水養育出了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王昭君和偉大的愛國主義詩人屈原這些傑出的人物,也就不足爲奇了!

站立香溪河邊的昭君村頭,我忽然陷入了沉思;我彷彿看到了昭君當年辭別香溪的情景:百里香溪,笙鼓齊鳴,父老鄉親奔走相送,船兒從寶坪村(即昭君村)下的琵琶渡離岸,順着湛藍的溪水緩緩行駛。

青山致意,草木含情。千樹萬樹的紅楓葉,紛紛揚揚,一齊飄向昭君,落在昭君的頭上、肩上及花船的前頭,密密蕩蕩,你推我涌,織成紋紋花路,船行葉行,船停葉亦停,脈脈含情,難捨難分。

昭君癡癡地盯着這些楓葉,看她們多像是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幅紅葉有意,碧水情深的圖畫!於是她抱起琵琶,彈起了一曲《別鄉》:“香溪水兮水流香,九十九彎兮下長江,船兒船兒兮慢慢行,楓葉楓葉兮緩緩揚,遠指白雲兮呼且住,聽奴一曲兮別故鄉,別故鄉兮心憂傷……”

琴聲如泣如訴,山爲之低頭,水爲之斷腸,香溪水在楓葉的擁阻下,也停止了流動,她們似乎不願把自己的女兒送向遠方……

我正陷入沉思不能自拔,友人們卻發出了一陣陣驚歎,原來,被香溪迷住了的遠遠不止我一個人也!

昭君故鄉美,美在香溪水!

香溪,自昭君“浣帕染脂遺香”之後,她就清澈如玉了,她就清瑩含香了,她就有了令人無法說盡的魅力!而且,千百年來,不管怎樣的自然環境變化,總也改變不了她的模樣。

“柳影映河魚上樹,天光入水鴨穿雲”,香溪呈現在人們面前的永遠是一幅美麗的圖畫,香溪流淌着永遠是不盡的風情,不盡的故事!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4

洋烈村是川東北大巴山南麓的一個小山村。位於四川省達州市宣漢縣城西13公里,兩江匯聚,三面環水一面靠山。四周山勢綿延起伏,山間雲籠霧罩,青山綠水,風景秀麗,和諧恬靜,宛然一座世外桃源。

災區變景區的典範。過去的洋烈村,由於地勢較低,河流縱橫,自然災害頻發。20xx年以來,洋烈村接連遭受了5次洪災。特別是20xx年的“7.18”特大洪災,洋烈村進水高達7 .8米,80%的房屋垮塌,損失慘重。時任四川省委書記的劉奇葆同志做出重要批示,委派省委副書記、省長蔣巨峯親臨現場視察災情。之後,省委、省政府做出“洋烈場鎮整體搬遷重建”的重大決定。縣委、縣政府隨即按照“統一規劃、統籌資金、統一風貌、統一聯建”的總體要求,進行地質災害評估和科學選址,將原來地理位置整體擡高11米進行重建。新村總投資3000萬餘元,充分發揮洋烈村依山傍水,風光旖旎的自然優勢,全力打造具有川東風貌特色的新農村綜合體。新建後的洋烈村佔地面積 120 餘畝,建築總面積約4.3萬平方米,安置災民122戶,店面304間,新建街區7個。經過幾年的努力,一個依山傍水、風景秀麗、功能完善的洋烈新村拔地而起,創造了災區變景區的典範,享有“川東第一村”的美譽。

新村建設的楷模。洋烈村依山就勢、因地制宜,配套建設了道路、供水、供電、垃圾中轉站、污水處理站和公交站點等生活性設施,建設了休閒廣場、農貿市場、親水平臺景觀帶和學校、衛生等“1+6”公共服務中心。重建後的洋烈新農村綜合體,緊鄰州河水,背倚茶園山,面朝印盒寨,風景秀美,環境宜人。基礎完善,市政齊全,功能配套。“房在林中坐,水在窗下流。湖光山色霧,人在畫中游”。今日的洋烈村是鑲嵌在川東生態親水走廊上的一顆璀璨明珠,堪稱新村建設的楷模。

鄉村旅遊的好去處。洋烈新村以“自然生態、人文歷史、區位特色”爲依託,按照“總體規劃、自主經營”的原則,緊緊圍繞一個“農”字,力求一個“新”字,重在一個“遊” 字,走生態農業、休閒旅遊之路。形成以農耕體驗爲主的休閒觀光基地,着力打造“春賞花、夏品瓜、秋摘果、冬享樂”的田園式生態旅遊新格局。有魚子溪溼地公園、水上游樂園、巴人歡樂谷、自行車騎遊道、山珍博覽園等景點。目前已建成3000畝枇杷、草莓、柚子等水果採摘體驗區、垂釣體驗區、休閒度假區、休閒觀光農業體驗區,星級農家樂等,是休閒娛樂、鄉村旅遊的好去處。

鄉村文化建設的示範帶。洋烈新村大力發展旅遊產業及農家樂、特色餐飲點、休閒茶社、特色購物店等服務產業的同時,注重文化內涵的發掘打造。科學規劃觀湖度假街、精品購物街、特色美食街、土特產品展銷街、民俗文化展示街等旅遊街區。洋烈魚子溪溼地是川東第一片河流湖泊型溼地,舒捲廣場、定遠臺、迷宮棧道、溼地花田、日月廣場、巴人滷罐亭、土家揹簍亭、趣味吊橋、觀鳥閣、品茗軒、巖壁天梯、印合寨觀景臺等景點,與川東地域文化、巴土文化、新村文化、水鄉文化等設計元素深度融合,突出川東特色和巴土風情,將生態保護、休閒旅遊和農耕文明有機結合起來,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處。廣場展板生動地展現了洋烈新村經歷的歷史變遷以及洋烈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憧憬嚮往,引領人們用心感悟村莊變遷,思考幸福之源,激發感恩情懷,傳遞對美好生活嚮往的正能量。洋烈新村集濱河避暑休閒養生和地域文化展示於一體,是新農村建設的排頭兵,鄉村文化建設的示範帶。

在黨和各級政府關懷下,洋烈人民積極響應新農村建設號召,奮發圖強、自力更生,依山傍水、因地制宜、重建家園。重建後的洋烈新村,憑藉得天獨厚的自然稟賦,旅遊產業蒸蒸日上,吸引了南充、萬州、廣元、達州、安康等地遊客觀光休閒度假。年接待遊客達20萬人左右,產值達20xx萬元以上,帶動了第三產業迅猛發展。新興休閒山莊8座,鄉村農家樂18家,鄉村酒店5家,旅遊特色產品店6家,商貿服務業11家。按照農戶出房子,業主投資金入股分紅的方式引進業主3家。同時,規模發展青脆李3000畝、枇杷1000畝、草莓500畝、西瓜500畝的鄉村旅遊觀光體驗農業5000畝,羣衆收入大大增加,人均純收入已由災前的4400元增加到現在的7700元,實現了產業的轉型升級,創造了新農村建設的奇蹟,實現了家園變花園、農民變市民的嬗變,堪稱城鄉一體化、災區變景區的典範。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5

並不是所有的風景都需要裝飾,蜿蜒而下的黑龍江、烏蘇里江、松花江讓這片土地富饒而美麗。在三江平原上行走,你會被藍天白雲陶醉、你會被一望無際的稻田陶醉、你會被熱情好客的三江人的熱情陶醉、你會被一陣風一隻鳥陶醉,沒有半點的虛假,滿目的風土人情裝飾心靈的感覺。

上世紀六十年代末七十年代初,爲了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經瀋陽軍區報請國務院,批准,同意組建瀋陽軍區黑龍江生產建設兵團第六師。8月19日,兵團確定正式組建六師,駐地地處三江平原腹地,隔黑龍江、烏蘇里江與俄羅斯相望,與富錦、同江、撫遠、饒河等市縣相鄰,在後來撤團改歸農場總局領導後,兵團六師用一個最能表達建設三江的名詞來爲自己冠名: “建三江”,由此在黑龍江和中國的地理名詞中便產生了一個新的名詞:建三江。

白山黑水間,那些數不盡的森林、田野、湖泊、煤炭、石油,昔日山雞、狍子、狐狸、野兔、黑熊、野豬遍地跑的北大荒,如今已成爲塞外江南的米糧倉。五十多年,一代又一代人北大荒人在這裏艱苦創業,描繪着三江平原今天美好的風景!那些說不完的抗聯故事,風餐露宿,飢寒交迫,都已經是過去的雲煙,自由從歷史教科書和那些曾經的舊照片裏,我們才能尋找到那些感動艱苦的歲月和滄桑。

在三江平原上,你可以自由發揮自己的想象,在星光下,在月光裏,你可以聽風吹過原野,你可以聽莊稼拔節的聲響;你可以遙望遠處的山,你可以撫摸近處的水;可以靜靜地站在稻田裏,用相機留下時光的樂章……微風吹動稻海的波浪,呈現着中華大糧倉的風光。

在三江平原上行走,你可以在一個初霽的下午。跨出旅館的大門,以最陽光的心情,尋找北國的詩情畫意,遍賞北國山水風光。

夏日的三江平原,除了綠色還是綠色,山水間,充滿神奇和誘惑。站在水邊,看漁船逆流而上,聽遠處鳥的歡唱,一切清新而自然,掬一捧水盛在手裏,輕灑在臉上,讓氤氳的水汽從張開的毛孔滲入每一寸肌膚,隨血液流遍全身,沁入心脾,讓你會忽然就想到了那句“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讓身上的每一個細胞都享受一絲清爽,一份愜意。

讓目光穿越所有的景象,彷彿有一個老人向你訴說歷史,你彷彿會感受到這裏人們容納江流的氣度,彷彿可以讀懂歲月的靈動和深邃。

在三江平原上行走,那些故事在讓你感動、感慨之餘,腦子裏裝滿了神祕。乾脆就這樣向着原野大喊一聲吧,伸展手臂,就把整個三江平原攏在懷裏了,就守住心靈的綠蔭了,就坐擁人生的壯麗了……

極目遠方,我們會醉去。倚靠着起伏的黑土地,讓詩意在心底若隱若現,歷史的光芒穿刺迷眼,到處瀰漫着老北大荒人戰天鬥地的氣概,呈現出一派崢嶸氣象。風風雨雨,早已滌盪了荒蕪,側耳聽,青春的誓言猶在上空迴響;擡望眼,那些的鐵血男兒穿過漫長的時光隧道,正向我們走來。

那些傷感和淚水都在三江平原上行走的日子裏忘卻了,生命的永恆讓時間如絲般滑過,轉眼間沒有了蹤影。三江平原,讓來過或者居住在這裏的人們把心靈貼近一種境界,即使匆匆踏上歸程,腳步裏卻注滿了留戀。

三江平原啊,看不盡的風景,品不完的畫意與詩情。美麗富饒的建三江,凝聚了中華兒女的勤勞汗水,獻身建三江的開放、開發、爲這裏的建設出力流汗,那些幸福和勞動形成一道特殊的風景線。

五十多年前,無數的知識青年來到這裏播撒青春與激情,開墾荒地,建立了一個又一個的農場,北大荒早已“名不副實”,它是大,但是一點都不荒。通過半個世紀的艱苦卓絕的奮鬥,北大荒早已發展成爲高度現代化的農業生產基地,成爲了許多人夢中夢到的故鄉......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6

隨着城市化的推進,羣集的樓房早已把人們的眼睛晃得繚亂,嶺南水鄉的景緻,也就逐漸淡出視野。

誠如朱熹老夫子所云:“時人不識餘心樂,將謂偷閒學少年。”春日,我約上幾位文友外出踏青,到杏壇尋找不一樣的風景。

坐在車上,走在路上,滿眼的水,滿眼的綠,還有飄飄灑灑欲斷不斷的小雨,這就是我要逃避都市的庸脂俗粉、追尋纖巧秀美的意境?

有“順德周莊”美譽的逢簡,雖然沒有崇丘峻溝,沒有高臺曲池,卻有綠水斜通、煙村酒舍,更有河邊綠樹參差掩映,古橋跨接斷岸。順德多古橋,杏壇尤多,佔載入順德文物志的半數,其中逢簡的明遠橋始建於宋代,幾經重建,是順德現存最長的明代風格樑式三孔石拱橋,現爲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橋拱縱橫砌置,橋欄華板刻有各種浮雕圖紋,兩旁望柱雕刻獅子,粗麪石質的橋面不設臺階,利於車馬通行,這在古橋中概不多見。不遠處是巨濟橋,型制與明遠橋相似,因年代較近保存完好。

風細雨曼妙如詩,在鄉陌市井中徜徉,自有夢一般的恬淡寧靜。只見村舍錯落,菜花金黃,拱狀古橋有如重負千載的老者,在默默炫示嶺南水鄉的風貌,這不僅僅是物質的載體,更是傳統文化的符號。歲月把鄉村釀成了一壺老酒,沉醉其間使人頓生息慮無爲的心境,文友們設想脫棄塵累以後,在此“挾清風以遨遊,抱明月以長終”,或晨早臨河而漁,或月夜搖舟聽鳥,不是說“大隱於市,小隱於野”麼?當我們轉往一座寬敞精緻的“淨院”,文友們更是議論風生,都說庵址坐落逢簡選對了地方,甚至有人怪想奇思,悵惋自己是七尺鬚眉,要不,在此蟄居問學著書,想必更心醇氣和。

我們笑談着前往昌教三宅門,途中在古粉村愛日橋下車。據傳聞,冬至太陽初升,從橋腳仰望,整個太陽如在橋頂中央,別有一番異趣,可惜我們到得不是時候,無緣驗證觀賞了。

昌教壇頭巷,是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榕樹下,一羣少年在敲鼓舞獅鬧着玩,老人則在啜飲談笑,一副榮辱不驚的悠閒神態。

經指點,稱爲“順德大宅門”的古建築羣就在壇頭巷內。這座大宅建於清代末期,有3個大門,房門卻多達99個,可見規模之宏大。大宅主人黎兆堂是清朝愛國良吏,曾兩度赴中國臺灣主政,晚年辭官回原籍昌教修建了三宅門。

大宅本是順德古建築的重要孑遺,因未開發成旅遊點而爲世人寡知。宅內雖未頹然而廢,卻已凋盡朱顏,滄桑盡染,我們在結構玄奧的建築羣細細尋覓,似有無法窮盡的神祕。文友們感慨古宅遊觀價值較高,不及早招商開發殊爲可惜。

細細想來,杏壇的旅遊資源又何止逢簡和三宅門?南扼容桂水道的馬寧山綿亙馬寧、馬東和西登,“馬寧十二景”至今仍爲當地羣衆喜聞樂道,還有存在過的龍潭土城、逢簡和龍潭西漢遺址、馬寧唐宋村落遺址等景觀,亦不容忽視。尤其是,廣東歷史上出過九名狀元,順德佔其四,杏壇佔其二,進士舉人不勝枚舉,還有清代“畫怪”蘇仁山,民國著名詩人、學者黃節等人,無不是文星眩目,可見文化底蘊之深厚,不辱“孔子居杏壇,賢人七十,弟子三千”的“杏壇”之名,倘能統攝全盤,有選擇修葺那些故居陳列其資料,與自然景觀配套,足可使杏壇集優成勢打造成旅遊大鎮,從而找到新的價值向度。

輕風細雨中,一任絲絲涼意拂在臉頰。我們在恢宏壯麗的杏壇廣場遊逛,看春燕恬靜無嘩的翻飛,看附近在建的幢幢廣廈在草擬新的畫圖。有學者對人文重建提出“比慢”的觀點,文化發展不宜像經濟那樣“比快”。快了,傳統文化的本真形態將加速湮沒無存,人文環境也就面目無非了。僥天之倖,杏壇還保留着水鄉的古樸風貌,而那些很大程度上是嶺南耕讀文化的標誌,作爲依然飽含着生命力的社區和文化載體,就像眼前那場春雨,是中華文明浸潤透了的所在。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7

農村,中國經濟發展的基礎;農民,中國經濟依賴的主體。繁榮的中國必能看到富裕農村的身影;中國的魅力在美麗村莊構建中展現;農民的生活和諧纔有社會大環境的安定;百姓的安居樂業才能爲中國發展提供不竭動力。

富裕的含義

中國人的富裕,不僅僅指的是物質上的滿足。“學會兩條腿走路”,精神上的富足才能更好地爲物質上的發展做好基礎。“倉廩足而知禮節”作爲泱泱大國,歷史的每一頁書寫都留下改革、發展、再改革、再發展的規律。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土地承包到戶,農民有了自主權,提高了自身的勞動積極性,激發了創造性。隨之看到個體經商戶如同雨後春筍、特色產業引領發展……都深刻鮮明的給農村打上了“標籤”。富裕,有財富的積累、知識的應用、市場的指導。農村的富裕,就要集當地資源的合理利用、全村村民的智力彙集。

美麗的應用

有“綠樹村邊合,青山郭外斜”的景色,有熙攘喧囂的農晨場景,不同於城市川流不息的車流人海,不同於濃夜下燈紅酒綠的人工色彩,在農村人口向城市涌進的時候,是否有注意到依山而建的特色景點、依海而駐的洋樓小區、依特色而產的品牌效應。特色,是能夠改進生產生活的又一名詞。當你陶醉於身邊的景色變換,融入瓜田、果園採摘季節中,你也許更能欣賞到別緻,這就是美麗的應用,以特色爲美麗做實體,不論是產業,還是風景,別樣的美,這也是中國魅力的細節體現。

和諧的氛圍

農村,基礎很複雜,多少都留有歷史遺留問題,譬如派系林立,工作難以進行;換屆交接導致誰都不管的隔離區,工作仍然無法處理等等。這是攸關於國民安定的重點,要創造和諧的氛圍,有利於政令的上傳下達,有利於農村的生產生活,有利於農村形成“抱團發展”的局面。創造和諧的氛圍就要求有完整的調研分析,理清從歷史追溯到現在發展出現的問題;就要有銜接的跟進解決,“謀”字當先,謀利益、謀對策;就要有長效的反饋應對,解決問題不是短暫的處理,而是能夠在“急”穩住事情發展,在“難”有解決的思路,在“方”有多方協調的能力。和諧,農村發展的必需,安邦定國的根基。

安居樂業之終

羨慕過《桃花源記》,畢竟不可尋摸;也知“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纔是根本。全民動員,只有不忽略每一個農民,才能得到最後的安居樂業。不要說有好的政策,農民就好,那是你“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不要說我認爲怎麼發展就有利,那是你沒有以農民身份考慮;也不要說看到別人這麼用的我們用也好,那是你沒有發現本身的特色。調動身邊的資源,合理利用資源,不論是你發展苗木、發展養殖、發展旅遊、發展特色……也只有富裕的、美麗的、和諧的新農村,纔會最終農民受益,國家繁榮,才能實現安居樂業。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8

一棟棟民居聳立在寬闊的壩子上,整潔,乾淨,宛如一幅精緻的水墨。遵義,有許多美麗讓人心動,比如板橋精致辭的藤編、鬆坎獨特的家訓、趕場坡紅紅的楊梅,它們的美在視覺上是一種迅速的衝擊與佔領;而土壩則不然,其美在柔曼,根植於你的心,生長出一朵朵花兒。

土壩有一條河叫白臘河,河水不急,河道不寬。據說是神仙用淚水一點一點積攢,才孕育成爲這溫柔、曼妙、有靈性的女子,我之所以用女子比喻它,是因爲她純潔得就像一塊晶瑩的美玉。水能滋養萬物,恰如偉大的母親,白臘河緩緩而流,長年累月地哺育着這片土地,最後匯入烏江。每一個地方都有自己的母親河,白臘河當然就是土壩的母親河了。七月的白臘河,孩子們在河裏歡暢地游來游去,像一條條自由的魚遊蕩在河裏,他們撒嬌,他們歡躍,他們掬起晶亮的水花,他們纔是這條河最曼妙的精靈,將整條河水攪得歡樂四溢。聽水就是聆聽母親,涓涓清澈在心裏盪漾開來,浸人心扉。無論你來自何方,走近白臘河,就走不出這美輪美奐的包圍。我想,那些在河邊紛飛的蝴蝶,一定是白臘河前世的戀人,相依相伴,永不分離。

白臘河上,秧苗,包穀,長得茂盛喜人,微風吹過,像綠色的海上捲起粼粼細浪。一個異鄉來此地度假的女子告訴我,她走過很多地方,見過許多靚麗的風景,她最留念的,還是土壩。土壩人勤勞,把莊稼種的鬱鬱蔥蔥;土壩人熱情,他們的微笑會感動每一寸泥土。她說她看不夠這裏的風景,她還想在田間地頭散散步,踏訪一下不遠處的古廟,去探詢一下白臘河的源頭。看着她陶醉的眼神,我想,這隻美麗的蝴蝶一定是戀上了白臘河,墜入了一個俗世裏的天堂。

向水泥公路左邊望去,是何家寨,進入寨子,每一棵樹上都掛着獨特的標語,語言通俗、簡潔,充滿了勸世的味道。河與土地的邊沿,建有長廊。往寨子深處走去,居住在那裏的人,一個個容光煥發,談吐間揚着喜氣,他們將自家的房屋裝修成了美麗的鄉村旅館。據其中一戶主人趙文其介紹,每到夏季,他家都住得滿滿的,吃飯一人25元錢一頓,住宿也才每人30元一晚,來避暑的人一住就是兩三個月不等。這樣算來,一個夏天,收入最少也有十來萬,比外出打工划算多了,這也是土壩人外出又紛紛回來的原因。我在他家四處看了看,電器一應俱全,電腦可以上網。女主人熱情地爲我們奉上茶,茶清香怡人,在杯裏片片展開,彷彿土壩四周綠得醉人的森林濃縮於此,鳥鳴就在那些葉子之間,盪來盪去。她說她家的山上也有茶,茶比我們喝的還要好,好幾年都沒時間採了,以前要採四五十斤,我們直說可惜。她說如果喜歡,你們自己去採,遺憾的是我們都有事,未能成行。

是這澄明的空氣引誘了我們,從趙文其家出來一直向上,是村民文化廣場。廣場四周貼有壁畫,中間是球場和體育鍛煉設施。有幾位鄉親在此自娛自樂,我們不敢打擾他們,怕一不小心,破壞了這幽謐的田園;怕一不小心,這份寧靜的美就不翼而飛。在鄉村文化廣場上面,是縣文藝家協會創作基地。這是一棟典型的新農村建築,裏面按八大協會分成不同的創作室。管理員打開屋子,我們聞到一股新鮮的水墨味,一位美術家協會會員幾天前剛完成的一幅國畫懸掛在牆上;音樂家協會的屋子裏擺着鋼琴;書協會員的字讓人驚歎;作協會員的集子靜靜地躺着,可謂豐富至極。這些,或許是另外一條白臘河了。

其實,我更願意變成河裏的一滴水,自由自在。都說新農村建設是爲老百姓辦的一件大實事,如今看來一點不假。就土壩這個默默無聞的鄉村而言,它的前世地如其名,和許多破舊的村莊一樣,破破爛爛的木房子,庭前院後是雞狗的樂園,雜草叢生,通向外面的路車一過,晴天塵土飛揚,雨天泥濘不堪;和現在相比,鄉親們都說那簡直就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在土壩,我只能用心記錄下這真實的風景。我知道,人世累了,濯心的只有風景。或許,在以後的日子裏,在時間的長河中,土壩是我——唯一的知己,我大概也算是——土壩另一隻隱形的蝴蝶吧,今生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款款而飛,那是我的幸福。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9

我一直對古鎮文化有着獨到的偏愛,不知是崇拜古鎮文化悠久的歷史,還是潛意識裏感覺古鎮文化本身就是一首充滿意境的詩;或許是性情裏有一種喜愛幽靜的情調,感覺這一種情調也許只有在古鎮悠然的文化情境中才能得到實現。於是,無論是對於江蘇的周莊,還是對於浙江的西塘,抑或是嘉興的烏鎮,我都充滿着無限的嚮往之情,期望在有生之年能夠到這些令自己神往的古鎮走上一遭。

案頭存有一本天下名鎮旅遊書,書中圖文並茂,較爲詳細介紹了國內知名的古鎮,在衆多的名鎮之中,像周莊,西塘,烏鎮等距離很遠,也不是一時半刻就能實現夢想的地方。然而在這一片個性獨到的衆多的名古鎮之中,卻有着一個古老充滿着明清濃郁文化底色的北方古鎮吸引了我,這就是韓城的黨家村。韓城的黨家村距離我住地不遠,乘車十分方便,兩三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六年前我在一個火熱的六月乘車前往,實現了自己對於天下名古鎮之一韓城黨家村的遊覽。與此同時,我還遊覽了韓城古色古香的老街,莊嚴矜持的韓城文廟,最後拜謁了司馬祠。這一趟遊覽回來,我先後寫了《遊司馬祠》《煙雨中的韓城老街》兩篇文章,唯獨遺憾的是沒有寫黨家村,於是,在自己對於古鎮悠久的文化情有獨鍾的面前總感覺欠古鎮文化一筆債。

韓城黨家村是北方古鎮的一個典型代表。它不像江南古鎮具有鮮明的水鄉特點,充滿了靈性與活泛甚至自由。韓城黨家村佈局的風格猶如一本醇厚的倫理書,充滿莊重與典雅,仔細品味閱讀,好似從書頁深處透露出來的都是北方農耕文化的純樸味道。這裏崇奉着的是耕讀傳家的文化精脈,血管裏流淌的是中正平和的儒家觀念,門楣題字或是牆上的磚雕無不顯示着黨家村古人對於科舉功名的崇拜嚮往。規矩整飭佈局嚴整的四合院無不顯示着封建家庭的權威和尊嚴,寬大的院落和莊重的正房與兩邊排列的數間側房則顯示着繁衍旺盛的家族和殷實富有的家族生活。高牆大院是北方民宅的共有特點,喜歡巍峨壯觀的門樓也是北方民居的一種特有的裝飾和追求。門楣刻字顯示主人家族的榮譽或追求,在這裏,明顯可以看到一種競爭的文化氛圍。由於崇尚讀書的理念非常濃重,故而從黨家村裏走出了衆多秀才,也有不少舉人與進士,據統計幾乎半數家戶都取得了功名。這樣的功名成績在科舉時代是全天下爲數不多的現象。

走近黨家村,石砌的巷道和錯落有致的建築羣體相得益彰,從完整保存到現在的結實規模都可以顯示出黨家村人曾經的富有和輝煌。精緻的門雕,石雕,磚雕,拴馬壯等,形象鮮明,栩栩如生,讓人可以想到這些都是一些大戶人家纔可具備的講究和規模。村中高高矗立的寶塔,堅固的城牆、聳立的看家樓、神祕的泌陽堡以及夾層牆哨門等,讓人想到黨家村不是一般的等閒人家,也不是一般的烏合之衆,而是一個有着嚴密血統意識,有着嚴密規劃的,有着嚴格家族制度和組織秩序的一個家族部落,可以想見,沒有幾百年整飭的家族紀律是不會把整個家族建設的如此完美和堅固,而且歷經戰亂而不遭兵燹,完美存留到今,這真是民居文化史上的一個奇蹟。

富有和殷實的生活也是黨家村人重視儒家文化教育的物質基礎,這裏排列着挺拔的文星閣、神祕的避塵珠、華美的節孝碑以及散發着書香氣息的私塾書院,這使得黨家村人透露出與衆不同的文化書香氣息。在這裏,儒家,道家,陰陽家,兵家,商家等文化交融兼備,使人們想到黨家村人是一個善於學習而又兼收並用的家族部落。黨家村據說村容如舟,房屋建造符合傳統陰陽八卦之說,選址均合古代堪輿之術,是古代風水堪輿之術的集大成者,具有深厚的研究價值。“舟”形的村落似乎體現着黨家村人具有利行八方的商業觀念,故這又是黨家村人富庶一方的原因之一。來到這裏,村民們熱情的款待和笑迎八方賓客的態度顯示着黨家村人繼承着先祖和氣生財的固有傳統。菩薩廟,關帝廟是道家文化的充分體現,可以看出,黨家村人在尊奉儒家文化的同時也不會排斥道家文化,顯示出黨家村人靈活的一面。在這裏,四通八達的巷道也有着古時防止兵亂襲擊的特點,因而也體現着兵家攻防兼備的文化理念。仔細回味起來,想不到這麼一座明清時期的建築竟然能夠匯聚多種文化元素,實乃一大文化奇蹟。

現在追溯起來,過去不能下筆,實在是因爲黨家村文化古韻深厚,意味深綿,難以找到合適的切入點,如果按一般的遊記來寫,恐怕又感覺犯了膚淺的毛病;而如果按重要的景點來寫,又難免犯了旅遊介紹的毛病;這恐怕是我當時實在寫不出的原因吧。事經六年,至今回味,只是想把對黨家村的印象抽象出來,抓住黨家村村落的文化精髓來寫,我想這是對黨家村古鎮文化寫作的一個嘗試吧。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10

“晨曦初顯,街上還沒有行人,晨起的老人幾聲滄桑的咳嗽,早起做飯的女人浣衣後的潑水聲,街邊打燒餅的爐子已經生了火、木炭紅彤彤,街巷不知誰家院子裏飄出來的若隱若現的梔子花、月季花的香味,街拐角偶爾竄出來追逐嬉戲的幾條小花狗。整個集鎮就像剛剛醒來急着要出遠門的男人,睡眼惺忪卻又漸漸清醒......”每次想起下塘,腦海裏便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那些再也熟悉不過的情景和經歷讓自己忽然就感覺依舊生活在下塘,那個魂牽夢縈的古鎮。

於是,每次回下塘,總喜歡獨自扎進那些知名或者不知名的小巷裏,看古樸的柳樹搖擺的風韻和街邊的老人喝茶聊天的悠閒,聽街兩邊院落裏傳出來的麻將聲,婦女呵斥頑皮孩子的吆喝聲。這些聲音聽起來看起來都是那麼熟悉,恍惚間,依稀當年生活的場景,偶爾在經過一家半掩的雙扇門時的一聲狗叫,驚嚇的自己像是大夢初醒一般,才真實的醒悟,原來,自己真的回到家了。

下塘的歷史該是厚重的,厚重到可以溯及北宋時期,而下塘的文化底蘊也是厚重到久遠。一九六六年,原國務院副總理、宣傳部長陸定一曾親臨下塘視察,著名詩人、文學家郭沫若同志題寫校名的下塘中學,如今已經被建成下塘的一道靚麗風景,用最好的教育資源辦最好的教育,該是百年大計啊。下塘人歷來尊師重教,篤信好學,晚清進士李壽臣、撥貢裴書田、黃埔學子李時敏、陶子光......這些載入史冊的名士,千百年來,用他們的潛心向學、博學多聞激勵着一代又一代下塘人立志向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在小鎮的石縫間生長成枝繁葉茂的綠樹濃蔭,庇佑着下塘的後人。

在下塘,你的夢境都該是透着香味的,有梔子花的清香,有“下塘燒餅”的美味......大清早,叫醒夢境的不是鬧鈴,不是雞鳴狗吠,而是那街邊飄散過來的燒餅的濃香。由不得你不趕緊起牀洗漱奔向街邊的燒餅攤前一品美味,在等待新鮮出爐的燒餅時,看着反扣的鐵鍋,燒紅的木炭,看着打燒餅的人嫺熟的攤餅子、反手劃道弧線扣向鍋口朝下的鐵鍋,看着兩把長柄的鏟子嫺熟地上下翻飛,聞着滿街飄起的燒餅香味,由不得你不口水直咽,驚疑自己是在吃早餐還是在欣賞一幕民間絕活的精彩演示。很多身在外鄉的下塘人吃慣了太多的山珍海味,才明白自己的心思原來還銘刻在小鎮的土菜上,才知道,只有這小鎮的土菜纔是天底下最獨一無二的美味。只是在品嚐這美味佳餚的間隙,卻不免對“下塘燒餅”這傳統技藝的知識產權和非物質遺產的技藝傳承平添幾許憂心。

下塘人也該是熱情的,每逢傳統節日,下塘的熱鬧處處透着不可抑制的歡喜。“二月二燈會”、“中秋火把節”、“下塘龍蝦節”......“二月二,龍擡頭,吃年糕,剃龍頭,捶鑼鼓,看燈會......”、“剃龍頭,好兆頭,將來當個好君侯。”孩子們口裏吟唱的歌謠,不經意就透露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待和嚮往。農曆二月二的那一天,男人們多會帶着孩子去理髮店“剃龍頭”,女人們在家裏蒸年糕、炒年糕、炸年糕,變着花樣滿足全家人的胃口,華燈初上的時候,街上家家戶戶掛花燈,有蓮花,有哪吒,有福字、有長龍......熙熙攘攘的人羣,噼噼啪啪的鞭炮聲,街角處傳來咚咚鏘鏘的鑼鼓聲,孩子們拎着花燈穿梭奔跑,花燈,人海,令人目不暇接。這樣的燈會以前大都是民間自發的,但是印象最深的還是那一年鎮政府集體組織的那一次。農曆八月十五,是個團圓的日子,也是最令人期待的節氣,期待了半年多的遊子們,大多會帶着妻兒一起不遠萬里趕回下塘,因爲,那個夜晚,那些跳動的“火把”,那些奔跑的熱情,承載了太多少年人的夢想。夜幕降臨的街市上,車輛已經不能通行,滿街的火把,滿街的人,整個街區都被照亮到如同白晝,街邊的門市乘着人多延遲了打烊的時候,有敲鑼,有打鼓,有唱戲,也有趕熱鬧買了煙花爆竹的在大街上就燃放了起來。附近的鄉村見到集鎮上的“火把”燃起來了,也會遠遠地響應起來,好事的孩子們扛着用“小紅頭”、“老冠金”、“秫秫秸”捆成的長長“火把”在村口點着了,高舉着往事先約好的村外大路上奔跑,風夾着火勢,映紅了孩子們紅彤彤的臉,時間不長,村莊外的大路上就會匯聚了很多點燃的“火把”長龍,也有淘氣的孩子會將塘壩上長滿的已是枯黃的野草點燃,風助火勢,整條壩埂都是火光沖天,宛若一堆堆巨大的篝火。大街、小巷、村莊、大路......處處火光沖天,處處歡聲笑語,場面極其壯觀。如今,隨着集鎮上的居民外出打工、遷居省城的越來越多,當年的“燈會”、“火把節”已經漸漸沒有了曾經的輝煌和熱鬧,漸漸地被政府組織的“龍蝦節”、“葡萄節”“桃花節”等代替,但是,那些曾被熱鬧包裹着的記憶卻在每一個下塘人的心中塗抹不去。

下塘人也是開拓的,且不說每逢集市的日子,十里八鄉的人“趕集”到下塘,突然間就像奔涌的河水灌滿渠道一樣塞滿了交通街、集貿市場,人潮涌動,摩肩接踵,吆喝砍價,熱鬧非凡。人脈該就是小鎮的血脈吧,要不怎麼有了這些南來的北往的人羣,小鎮就越發顯得勃勃生機了呢?集鎮大了,環境美了,青州公園建起來了,假山石嶙峋突兀,河塘水清澈粼粼,來自大別山區、瓦東干渠的源頭活水帶來了皖南大山的激情,滋潤着下塘二百三十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和近十萬的人民,河塘煙柳承載着太多當年青州府的夢吧,簾卷西風也述說不盡當年的故事。皖派建築風格的濱水街亮起來了,街心的路燈照亮了下塘的風情,也照亮了下塘人的心,下塘重工業園的道路和項目已經熱火朝天的建起來了,一場崛起的工程早已經拉開帷幕。

如今,重回蝦塘,老街巷以前的青石板現在早已經都被修成了水泥路,破舊的澡堂子已被翻蓋成了兩層的小樓,人們悠閒的生活也被快節奏的步伐代替,一樣熟悉的空氣,一樣淳樸的陽光,只是那一條條幹淨方便的街巷,卻再也找不到當年聞着花香踏着青石板傾聽依欄浣衣的女子捶衣服的乒乒乓乓和孩子追逐嬉鬧的笑聲。倒是那些新建起的高樓,寬敞起來的道路,繁榮的超市和集貿市場,還有那車水馬龍的人羣和擋不住的建設發展熱情,反而更讓每一個下塘人心生驚喜,倍感期待,期待那一天,那一場崛起的大夢早日實現,令人振奮,讓人欣喜。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11

“一首《八月桂花遍地開》,唱得豪邁而感人肺腑。這紅歌演唱得真好,在家門口就能看演出,真是方便!”昨日,家住老區河南省新縣八里畈鎮長河村的李大娘興奮地對我說。據李大娘介紹,近日,新縣歌舞團、新縣千斤鄉楊柏柳羣衆藝術團和八里販鎮李南衝村的民歌手走進了長河村並組織開展了紅歌會,其精彩演出,着實讓當地百姓在家門口過足了紅歌癮。

河南省新縣,是全國著名、河南省唯一的“將軍縣”。新縣素有“紅軍的故鄉、將軍的搖籃”之稱,她是著名的“黃麻起義”的策源地、鄂豫皖革命根據地首府所在地、堅持大別山紅旗不倒的中心地、劉鄧大軍千里躍進大別山的落腳地。在血與火的戰爭年代,從鄂豫皖蘇區誕生了349位共和國第一代將軍;不足十萬人的老區新縣,就爲中國革命獻出了包括吳煥先、高敬亭等五萬五千優秀兒女的寶貴生命。

新縣是一本書,一本中國革命史的教科書。影響幾代人的革命歷史歌曲《八月桂花遍地開》,就是在1920xx年桂花盛開的季節,於鄂豫皖第一個縣級蘇維埃政權在新縣柴山保誕生時首唱,並最終唱紅全國的。這裏還是《紅旗扯起來》、《紅軍三大紀律八項注意》等紅歌的誕生地,有傳唱紅歌的悠久歷史和文化底蘊。

筆者在紅歌會現場見到,舞臺車上的演員們表演得認認真真、有板有眼,而坐在臺下的觀衆更是看得聚精會神、津津有味。觀衆張大爺告訴筆者:“自3月28日演出團來到我們村開演以來,我們基本上每天都會按時按點地來到這裏觀看,可以說是場場爆滿,真是豐富了我們老百姓的文化生活,一想到再過幾天他們演出結束後,就要離開我們村還真有點捨不得。”張大爺一邊介紹着一邊將筆者帶向後臺。

在去往後臺的一段小路上,筆者看到了幾間連照明設施都沒有的簡易棚,棚裏鋪設着一張張稻草牀,張大爺告訴筆者,這些稻草牀就是藝術團裏的演員們這些天居住的地方。來到後臺,筆者見到了新縣歌舞團團長陳世鬆,當筆者問陳團長,演出期間的住宿條件如此不佳,爲何還要繼續堅持時,陳團長笑着告訴記者,這已經是第十年來長河村演出了,20xx年來,每年的3月底都會來到該村演上個十天半月,和這裏的村民已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同時也因爲自己非常熱衷執著於這個行業,每年除了農忙時間沒有演出外,其他時間基本上都在外演出。陳團長幹這一行已經20多年了,在這20多年間,他發現,隨着社會的發展,慢慢地唱紅歌和看紅歌表演的人越來越多了,他非常高興,雖然條件困難,但內心裏總是熱血沸騰,總有股熱情和興奮勁。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12

喜愛江南的水,輕輕柔柔,波瀾不驚,更鐘情江南小鎮那種小橋流水的婉約恬靜,彷彿江南優雅的女子一般,溫婉嬌羞,淺笑吟吟。一座曲橋、一排煙柳,一艄烏篷,間或一陣細雨……一瞥眼間,你便會整個身心都陷進這江南的情愫,魂牽夢縈……

烏鎮的水是落入凡間的精靈,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也不知道到什麼地方去,像是害怕驚醒了岸邊人家的清夢一樣,了無聲息地順着河道輕輕的流過,才從這座小橋下分手,又在不遠處的牆角拐彎處相逢,千迴百轉,百折輪迴。河面不寬,河水在轉彎處輕盈的像個內斂的女子,在街角巷尾一扭腰肢便不見了蹤影,只是那婆娑的靈動會如烏鎮藍色印花布的風情一樣勾人魂魄。波光瀲灩的水面上間或會有烏篷船來來回回,竹篙點破河水的靜謐,河面忽然就有了生機,漾開的水波逐夢樣擴散開一圈又一圈深深淺淺的漣漪,輕輕地便將那份水的靈性穿透整個小鎮。也許這就是夢的形狀吧,要不是夢的話又怎會讓人如此沉醉。河岸邊間植的柳樹和香樟四季常青,柳絲兒成景,香樟樹驅蟲,想象着夏夜倚欄納涼的景緻,蒲扇微搖,涼風徐徐,香氣氤氳,原來烏鎮的人家從來就是懂生活的。

走在烏鎮的街巷,腳下的青石板已被歲月研磨得光亮,望着一眼看不到頭的巷口,時間在這一刻被積澱到深遠,只是那一份獨有的寧靜讓人恍惚而迷戀。古舊的房屋,斑駁的門窗,依水而建的房屋竟都像是枕在水面上一般。年華似水,烏鎮就像一隻輕盈的小鳥棲息在江南的水鄉。有陽光的時候,所有的建築物都會透着溫暖散漫的氣息,悠閒到讓人感嘆江南的時光爲何總是如此綿長?只是那半開半掩的門窗後面是否曾經的一段悽美故事依舊在上演。而在細雨飄飛的季節,所有的建築物都會被浸潤在雨中,洇溼如水墨畫一般,細雨如酥,煙雨迷濛,細膩婉約到撩人心魄,這一刻,由不得你不四處張望,尋找在那跨河而過的石橋之上,是否會有一位穿着藍印染花布的丁香般的姑娘撐傘凝望?而無論是陽光明媚還是細雨霏霏,在這詩一樣的景緻裏曾經有過多少悲歡離合的故事讓人聽起來就會淚眼迷離?又有多少次午夜夢迴讓人獨站在石橋上傾聽那熟悉的櫓聲飄過,久久不願離去。烏鎮的石板路適合獨自踱行探尋,烏鎮就是一杯素雅的杭白菊茶或者三白酒值得你輕輕地飲、慢慢地品。曾經的人事已經久遠,曾經的故事依舊甘醇。修真觀、古戲臺,皮影戲,梨園曲,典當鋪,印染坊……總會讓你在側目時感受那曾經的悲悲喜喜,卻又是浮光掠影般的如此真實,觸手可及,時光雖然經歷了幾百年,看着聽着卻猶如一場大夢。

走進了烏鎮,心便再也不捨出來,就像烏鎮走進了心裏,記憶再也抹不去印痕。或者是憑欄訪盧閣,品一杯杭白菊,嘗一口姑嫂餅;或者是醉臥烏篷船,逐波絲滑水面,閒看櫓聲槳影;或者就做一回淳樸的烏鎮人,在那白牆與雕花門扇間享受恬靜悠然。如果說依戀是一場相思病,我願從此一病不起。如果說古巷在雨中寂寞,我願做一把永撐不收的油紙傘。一如枕水入夢的烏鎮一般一夢不醒,任由似水年華和綿綿思緒再也不漂出烏鎮的從容淡定,任由那“咿呀”的櫓聲飄過,再也搖不醒這美麗的水鄉夢……

【鄉鎮街道範文】二

俗話說人生風景,快意理由。去山西旅遊,除了觀景,或者探古訪幽,並不抱有什麼賞得春花的希望。按照我國農曆推算,本月二十號左右應該是農曆的三月,正合着陽春的尾巴,這個時節在我們沂蒙山區的故鄉,各種花兒開放得已接近尾聲,想山西的花事也不過如此,大都到了意興闌珊的時候。令人想不到的是越往深處走,花兒開放的越是較好,越是芳菲無盡。那花樹開得疏落有致,又讓人感覺紛繁熱鬧。它們在我們的行程之中一路點綴,大有迎接我們前往觀賞的樣子,彷彿是爲我們這些遠方客人的到來剛剛推遲了花期。

從沂蒙山區徑直驅車西去,一路高速。七個小時之後,我們進入山西境內。下車休整時,發現天空開始下起霏霏細雨,在服務站吃過中飯稍事休息,再上車經過三個多小時的顛簸,這纔到達太原市區。第一景點是叩拜晉祠。晉祠建於北宋大聖年間(1020xx年~1032年),是爲紀念週初晉國開國諸侯叔虞(周武王次子)的祠堂,始建於北魏,後屢經修葺變遷,至北宋大聖年間追封叔虞爲汾東王,併爲其母邑姜修建了一座聖母殿。裏面小橋流水、有我國古代雕塑藝術中珍品——著名的宋彩塑侍女像、難老泉與周柏等,被譽爲“北方小江南”。一派北方古典園林的景緻,卻也頗具江南園林之風韻,歷代都被譽爲“三晉第一名勝”。

早在陽曆的三月份,我在網上看到幾幅山西朋友拍攝的晉祠裏的花,厚厚的積雪傾壓在一株開放着的海棠樹上。照片上的雪,彷彿想要掩住一團熊熊燃燒的火,然而那火卻傾而不滅,依然在毫不畏懼地燃燒着自己,這便形成了紅花白雪,一冷一暖,雪照紅花,花映白雪的特殊景觀,就是照片上,也竟然有種雪壓梅枝的效果,令人稱奇,稱絕。我當時還有些納悶,園裏花開這麼好,怎麼還下着那麼大的雪呢。

目光穿過晉祠裏面的雕樑畫棟,落在古香古色的飛檐櫞櫺,精美絕倫的木閣、照壁之上。高大蒼勁的古老樹種以及低矮修長的幼小花木,成了此行我的觀賞目標。閃過這些建築、樹木,我驚喜地尋找那些花兒——累累的櫻花緋紅着面頰,一邊是怒放枝頭的花朵,一邊是凋零一地的花瓣。花瓣落下的時候,就像天女散花裏的羽舞,飄飄然地落在地上。透過攝像頭去看它們,一瓣瓣閃着雨珠的晶瑩。雨淡化了它們的芳香,卻淡化不了它們的嬌美。

這是我第一眼看到的晉祠的印象,觀景訪古的雅興也便由此開始。而晉祠裏的花,不過是山西之行意外發現的景觀之一。那些靜靜地站立在門角旁邊的淡紫的丁香花,更是給人一種出乎意料的淡雅的美麗。我是一個愛花的人,花在我的眼裏是那麼的神聖。行走在太原的街道上,那深深淺淺的綠色植物,間隔着株紫色的丁香,一團團的紫,一蓬蓬的紫,搖曳在雨中,令人愛憐不已。

我們當晚在太原住下,早晨六點多鐘出發去五臺山。山西的名勝雖多,路卻不十分好走,時常遇到石子路,路面泥水翻漿,車身顛簸的厲害,當地的導遊小楮調侃這是“山西式按摩”。這“山西式按摩”可不好受,車身一下歪向右邊,一下歪向左邊,不經幾下腰就疼了起來,只好吃力地握住前面的扶手。正是那些山桃花的迎面而來而去,打破了這一路的顛簸勞頓,爲疲憊不堪的我們增添了許多的歡欣。

五臺山位於山西省的東北部,屬太行山系的北端。跨忻州地區的五臺縣、繁峙縣、代縣、原平縣、定襄縣,週五百餘里。最高處海拔達3061米,最低處海拔僅624米,爲華北最高峯。這裏重巒疊嶂,峯嶺交錯,奇峯靈崖,隨處皆是,據說光著名山峯就達五十餘處,大自然爲其造就了許多獨特的自然景觀。因爲這裏的氣候白天與夜晚差異很大,夏天十分涼爽,在清代,這裏還稱作清涼山。車子行走在路上,車窗靠近耳邊,能聽得到呼嘯着的寒風掠過,透過玻璃,但見山巒高聳入雲,無數雲霧繚繞在山頭。雨停片刻,我們停車觀賞雨後山峯,一縷縷雲霧纏繞在峯項半部,形成淡淡的嵐煙,讓人有如飄然身入仙境的感覺。

進入五臺山區,我們才知道這裏非常的冷,真不愧叫作清涼山。五臺山的路邊種柳,灘上種白楊,其它的樹木少之又少。柳樹的枝幹很細,高不過一人;白楊樹卻無芽無葉,枝幹佈滿節痕,有如黑眼白瞳,直刺向高聳雲天,大有與山勢比高的氣勢。在我的家鄉沂蒙山區,目前的柳樹葉子已染上暮春之色,柳林濃得幾乎可以藏鴉,而五臺山的柳樹的枝條上纔剛剛吐出串串芽苞。遠遠打量那些熟悉的枝芽,恍如季節又進行了一次輪迴倒轉,彷彿我們又進入一個冬去春來的時季節了。這個春天與我們剛剛渡過的那個春天這麼近,那麼相仿而又那麼地令人期待。

萬家燈火暖小村範文 篇13

正月裏,筆者隨同“送戲下村”文藝演出隊走進黃海之濱,泰東河畔,地處蘇北裏下河地區,有着兩千餘年悠久歷史,美麗神話傳說“天仙配”的起源地,“中國美麗鄉村”試點村、首屆“江蘇省十大最美鄉村”——江蘇省東臺市樑垛鎮臨塔村。

放眼望去,一排排農家別墅羣煥然一新,一條條青石磚路曲徑通幽,特別是一戶戶農家小院的門楣上,一副副紅彤彤、金燦燦的新春聯格外惹人注目。筆者發現,在這色彩斑斕的對聯中,春聯的格式和詞語不再“濤聲依舊”,而是“各顯神通”。編新詞、說新話,一改過去那些“財寶”、“福壽”只圖討個好彩頭,千篇一律的傳統吉祥話兒,取而代之的是充滿時代新意,具有鮮明個性和特色,折射出農家新生活、觀念新變化、農民新追求,令人賞心悅目、嘖嘖稱奇的新春聯。

“豬年逢盛世黨的春風溫暖農家,美麗新農村全面小康前程似錦”。橫批“農民富了”。這是貼在一幢農家小樓鋥亮的不鏽鋼大門上的一副長長的、紅彤彤的新春聯。村支書沈平興奮地告訴我,這是他們村裏的老支書的得意之作。接着他介紹說,退下來10多年的老支書平時就喜歡“咬文嚼字”,他家每年的春聯都是他自編而成的,然後由在城裏做教師的兒子“揮毫潑墨”而成,所以別具一格,富有時代感,反映瞭如今農民的心聲。

“學好法律明事理,百事如意事業興”。在一張姓老漢家的小樓的門楣上,筆者駐足思忖着這一副別出心裁的春聯。鄰居們告訴我,張大爺因爲一樁經濟糾紛,東托熟人西找關係折騰了好幾年都沒有得到解決,去年鎮法律服務所的陳律師通過法律的程序幫他討回了公道。所以,張大爺對法制春聯情有獨鍾,對法律的神聖感特別深。

“策馬揚鞭從頭起,養羊致富來圓夢”。去年回鄉創業養羊的臨塔村3組29歲的“小羊倌”周靜家門前有這樣一副對聯,嚴格一點講,這隻能算作一句“順口溜”,但卻是他和妻子小兩口“精心”編出來的。周靜是村裏新的養羊專業戶,去年投資20萬元與妻子一起養羊創業,賺到了第一桶金。“今年沒到鎮上買春聯,也沒找人編,就想通過春聯說說自己心裏的夢想。”周靜一邊欣賞着自己的“創作”,一邊笑呵呵地對我說。

“禽畜歡叫唱出農家新調,機器轟鳴奏響時代強音”。在中心村最東頭的一幢嶄新的農家別墅的大門上,又一副內容新穎、極具朝氣的新春聯格外耀眼。原來,這家主人是一對去年剛結婚的小夫妻,小兩口雖是地地道道的農家後代,但已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莊稼人了,小兩口白天都在村東頭的臨塔中小企業園裏的企業上班,下班後則飼養家禽,可算作是現代轉型的“兩棲”農民了。他家大門的這副春聯,是他們信筆書寫的。

新的春聯,貼滿了農家的門前,道出了他們幸福的心聲;新的憧憬,表達着他們的一份美好寄託,更映射着他們對未來的希冀與夢想。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