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小音樂開題報告(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1.88W

國小音樂開題報告 篇1

一、課題的提出:

國小音樂開題報告(精選3篇)

素質教育是當前教育界的熱點問題,也是教育改革的最終目標。《中國教育改革和發展綱要》指出:中國小要由應試教育轉向全面提高國民素質的軌道,面向全體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學、勞動技能和身體心理素質,促進學生生動活潑地發展。這就明確了基礎教育實施素質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新一輪基礎教育課程標準中也強調要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隨着科學技術的發展,多媒體技術在課堂教學中得到越來越廣泛的運用,音樂教育作爲素質教育系統中的一部分,對於國小生素質的提高有着不容忽視的作用。音樂課是實施音樂教育的主要手段,它是人文學科的一個重要的領域,是實施美育的主要途徑之一,是基礎教育階段的一門必修課,它的這些性質向人們說明了音樂課堂教學有着重要的作用。雖然傳統的音樂教學模式有它的合理之處,但怎樣讓音樂課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讓學生樂於接受系統化得音樂學習,這是我們現在應該做的。爲了使國小音樂課堂更具現代化,更能吸引國小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習效率,我們可以採用多媒體進入音樂課堂的方法,來使我們的小朋友們在輕輕鬆鬆的音樂課堂中學到豐富多彩的音樂知識。

二、課題的由來及研究的意義

多媒體技術有其獨特的教學特性。它所傳播的教學信息生動、形象、直觀,能爲學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學生獲得具體的經驗,並對其分析綜合,獲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理性認識。多媒體還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點燃學生創新的火花,拓寬學生的視野。在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對發展學生智力、培養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從而優化課堂教學。

課題研究的目的、意義。

1、多媒體技術在音樂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是結合我國教育和現代媒體教學的實際,發現新的事實,探求其規律、原則和方法,建立現代媒體教學的理論和方法體系,指導現代媒體教學實踐,以達到教學過程最優化,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同時培養適應21世紀需要的人才。

2、通過課題實驗研究,掌握大量的教育教學第一手材料,經過去粗取精,去僞存真,由表及裏,由此及彼的分析研究,逐步發現某些新的規律性的東西,以加深對現代音樂教育技術的認識。

3、通過課題實驗研究,可以爲課堂教學中多媒體運用有關理論提供新數據、新例證、新經驗,並對新的理論進行驗證,從而使課題實驗研究有新的突破,逐步建立和完善現代教育媒體和技術的理論體系。

4、從課題實驗研究中總結出來的理論再用於指導教學實踐,教育教學質量必將得到提高,教育事業必將不斷髮展。

多媒體音樂課是通過多媒體電腦技術,把文字、音響、圖像等多種信息媒體組合起來,進行教學的一種課堂教學形式。國小生抽象思維尚處在未形成階段,而且對一切事物充滿了好奇心,多媒體能夠以生動的形象、多種媒體的綜合使用來給國小生以感官上的感受,多媒體輔助教學具有一系列的優勢,例如它可以增加音樂課教學的信息容量;通過用畫面展示將抽象的音樂變得通俗易懂,使音樂形象化。在教學中,充分發揮多媒體的輔助作用,可以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使學生在愉快的心情中學習知識,讓學生樂於接受系統化的音樂學習。

基於以上原因,我們提出了《多媒體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的運用研究》課題,希望改變目前傳統的音樂課傳授模式的現狀,豐富學生的情感生活,拓寬學生的音樂知識面,激發學生對音樂學科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們的音樂欣賞能力。

國小音樂開題報告 篇2

一、課題界定:

音樂是人類現實思想和感情的表現與交流必不可少的聽覺藝術,是人類精神生活的有機組成部分,作爲人類文化的一種重要形態和載體,音樂蘊含着豐富的文化和歷史內涵,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伴隨人類歷史的發展,滿足人們的精神文化需求。對音樂的感悟、表現和創造,是人類的一種基本素質和能力。

利用多媒體計算機本身特有的感染力,通過聲情並茂的文字、圖像、聲音、動畫等形式對學生形成刺激,能夠迅速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產生學習的心理需求,進而主動參與學習活動,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探索求知的興趣和慾望。爲了使學生更能容易的學習接受音樂知識,我們打破傳統的教學模式,利用信息技術多媒體來輔助音樂課的教學工作,使同學們豐富了情感生活,音樂欣賞的能力也不斷的提高,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音樂知識面。

二、理論依據:

《音樂課程標準》明確提出:以音樂審美爲核心,以興趣愛好爲動力、強調音樂實踐,鼓勵音樂創造、突出音樂特點,關注學科綜合、弘揚民族音樂,理解音樂文化多樣性、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個性發展。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並從中受益。音樂課的全部教學活動應以學生爲主體,師生互動,將學生對音樂的感受和音樂活動的參與放在重要的位置。

興趣是音樂學習的根本動力和終身喜愛音樂的必要前提。在教學中,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規律,以豐富多彩的教學內容和生動活潑的教學形式,激發學生對音樂的興趣,不斷提高音樂素養,豐富精神生活。多媒體技術有其獨特的教學特性。它所傳播的教學信息生動、形象、直觀,能爲學生提供大量感性材料,使學生獲得具體的經驗,並對其分析綜合,獲得抽象的概念,形成對客觀世界及其規律的理性認識。多媒體教學剛好可以利用其自身的特點使學生更好的掌握所學知識,也能更容易達到教學的目的。多媒體還能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審美情趣,點燃學生對音樂的創作火花,拓寬學生的視野。在音樂課堂教學中運用多媒體,對發展學生智力、培養音樂的欣賞能力起着重要作用,從而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

課題研究的步驟和舉措

一、課題研究的目標:

1、學生通過多媒體音樂課程學習探究、發現、領略音樂的藝術魅力,培養學生對音樂的持久興趣,涵養美感,和諧身心,陶冶情操,健全人格。

2、通過多媒體輔助教學使學生能夠學習並掌握必要的音樂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拓展文化視野,發展音樂聽覺與欣賞能力、表現能力和創造船力,形成基本的音樂素養。

3、從國小音樂課堂出發,通過多媒體的教學使學生豐富情感生活,培養良好的審美情趣和積極樂觀的生活態度,促進身心的健康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內容:

1、調查、分析傳統教學模式下的國小音樂課堂的現狀。

實施多媒體在國小音樂教學中的運用個案研究,對國小音樂教學現狀進行研究,調查分析學生們的音樂欣賞能力培養方面的需求。

2、多媒體教學管理模式在國小音樂教學上的重要作用。

3、研究多媒體在國小音樂教學當中的地位。

三、課題研究的過程及方法

(一)研究過程:

參與對象:竹峪鎮中心學校全體學生。

研究步驟:

第一階段:準備階段。(20xx年9月―20xx年12月)

1、提出小課題的立項申請。自己的選題,確定研究目標和內容。

2、蒐集、整理相關資料,尋找理論依據。

第二階段:實施階段。(20xx年12月―20xx年3月)

1、根據自己的研究設想進行具體的研究。

一是查詢相關文本資料,並運用到自己多媒體教學當中,理論的學習與實踐相結合。研究多媒體在音樂教學中的作用。

二是對自己所帶學生的音樂知識能力掌握現狀進行詳細而深刻的分析,瞭解他們對音樂的興趣之處以及音樂給他們帶來的豐富的情感生活,並根據分析所反饋的信息,找到國小音樂課堂中存在的問題,並制定方法。

三是利用多媒體教學豐富音樂課堂氣氛,根據調查研究改進國小音樂教學方法,充實音樂課堂的教學策略。使學生們在輕輕鬆鬆的課堂中學到自己想要學習到的知識。

2、做好研究過程中原始資料的記錄、整理和展示,注重教學過程中一些有意義的細節,對細節進行反思和改善,反思存在的問題,撰寫下一個階段研究方案。

第三階段:總結階段。(20xx年3月―20xx年6月)

1、彙總研究成果。

2、撰寫總結性的課題研究方案,接受課題研究專家的鑑定。

(二)研究方法:

問卷調查法、訪談、個案研究法、觀察法等。

通過我實踐和研究,希望探索出一些適合我校學情的音樂課的教學模式,在今後的音樂課堂教學中推廣和應用,爲學生以後學習音樂興趣打下堅實的基礎,使學生學習的快樂開心,學習興趣越來越濃。

國小音樂開題報告 篇3

中國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重點課題《學校心理素質養成教;子課題《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開題報告;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國小;《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開題報告;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國小;一、課題的提出;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仁義、知恩;國小階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階段,一些行爲習慣就是;現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變得冷漠與自私,原因是多;如今中國教育學會科研規劃重點課題 《學校心理素質養成教育研究》

子課題《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開題報告

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國小

《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 開題報告

黑龍江省海倫市東方紅國小

一、課題的提出

中華民族是一個古老的民族,也是一個崇尚仁義、知恩圖報的民族。從《詩經》中的“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到今人常說的“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等等,都從不同的方面告訴了我們該怎樣去感恩,怎樣去報恩。

國小階段是人生受教育的起始階段,一些行爲習慣就是從此養成的,並影響着孩子的一生。當前在我們的國小生身上,表現出來的不少情形令人痛心和警醒:某學校對國小生思想道德心理狀況進行了一次“摸底抽查”,抽查數據顯示,40%的學生敬仰科學家,35%的學生敬仰體育、影視明星,只有1.5%的學生表示敬仰自己的父母,而敬仰黑勢力老大的學生竟然達到2.9%,幾乎是崇拜父母的兩倍!“可憐天下父母心”,父母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付出的是最多的,可崇拜父母的孩子是最少的。孩子尚且對父母不懷感恩之心,更何況對同學、對老師、對社會呢?

現在的孩子缺乏感恩思想,變得冷漠與自私,原因是多方面的: 現狀之一:家長溺愛嚴重

如今的少年兒童,絕大多數是獨生子女,每個家庭的掌上明珠。在衆多長輩的呵護下,他們已養成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習慣。家長對孩子的物質要求是“有求必應”,對孩子的學業要求期望甚高。這兩者之間的衝突,導致孩子人格發展不平衡。很多孩子面對父母的養

育之恩表現冷漠;孝敬之情在心目中淡化,只知受寵,不知感恩。

現狀之二:社會影響深遠

在這個以經濟建設爲中心的社會裏,一些成年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乃至道德觀發生了扭曲。他們自私、驕橫、冷漠、不善於合作。使得未成年人,也受到了他們的負面影響,缺乏“感恩”的意識。

現狀之三:學校教育缺乏

現行的大學聯考制度,使得學校教育始終未能擺脫考試的圈子。教育看分數、教師壓力大,把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教學上,忽視了對學生的道德教育,特別是感恩的教育。20xx年“六.一”學校組織慶祝會,學生帶上凳子到操場觀看。班主任爲了調查學生的感恩現狀,有意不拿凳子到操場。從開始到結束,兩個多小時一直站在學生旁邊,結果沒有任何班的學生主動爲老師讓座。

孩子們這種感恩情懷的缺失讓我們意識到感恩是社會上每個人都應有的基本道德準則。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纔會變得和諧、親切,學生纔會知道幸福生活來之不易,纔會對生活充滿希望,纔會懂得珍惜時間和機會,纔會努力完成自己的學業來報答周圍的人和社會。學生自身也會因爲這種感恩心理的形成而感到更加愉快,更加健康,這也是學生責任意識、自立意識、自尊意識和健全主體人格的構建。

思想是人的靈魂,如何拯救這“將要垮掉的一代”?良方在哪裏?《中共中央關於進一步加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若干意見》指出:

對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要“堅持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未成年人的原則”,要“從他們的具體實際和生活實際出發,深入淺出”,“要注重實踐教育、體驗教育、養成教育”。

正是鑑於當前現實,我們提出了《國小生感恩教育的實踐與研究》這一課題,有利於培養學生從小就養成一種感恩意識,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同伴、感恩身邊的人使學生獲得作爲一個現代公民所必需的基本道德準則、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爲學生的終身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二、課題的界定

1.感恩:就是對他人、社會和自然給予自己帶來的恩惠和方便在心裏產生認可並意欲回饋的一種認識,一種情懷和行爲,就是知恩、報恩、感恩,說明一個人對自己與他人和社會的關係的正確認識。感恩不僅是一種情感,更是一種人生境界的體現,是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的體現,永懷感恩之心,才能從別人那裏得到更大的情感回報。

2.感恩教育:感恩教育以活動爲載體,通過形式多樣的活動引導學生從感受最深的身邊人、身邊事開始,學會感激父母,感激父母給我們生命,感激父母養育了我們;學會感激老師,感激老師爲我們導航,感激老師培育我們。從感激父母老師開始,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再引導學會感激他人,感激社會,感激一切爲自己的健康成長付出心血和汗水、提供服務和幫助的人。

三、 課題研究的目的和意義

(一)課題研究的目的

感恩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人精神素養的體現。俗話說:“受人滴水之恩,當以涌泉相報。教育心理學也指出:長期以來,人們對“健康”的理解,主要侷限於有機的生理方面。無論是學校教師,還是青少年本人,對健康的關心也都集中在學生身體發育方面的一些生理指標上,至於學生的心理方面是否健康,往往爲大家所忽略。近年來,有關中國小心理障礙問題日益引起社會及教育部門的重視,心理方面的健康問題也就漸爲人們所關注。因此我校把“感恩教育”定爲核心課題進行研究,其目的爲:

1.讓學生們從我做起,從小事做起,使其心靈深處受到感動。

2.懂得理解、寬容、體貼、關愛他人。

3.懂得孝敬父母以及長輩是爲人之本。

4.懂得感恩是快樂生活之源,心中充滿愛心,學習更有動力,生活更有意義.

5.尋求實施感恩教育最佳途徑和方法。

6.通過一些具體的感恩教育的開展,培植感恩文化推進校本課程建設。

(二)課題研究的意義

感恩是一種文明,感恩是一種品德。人有了感恩之心,人與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也會變得更加和諧,更加親切。我們自身也會因爲這種感恩心理的存在而變得愉快和健康起來,生命將得到滋潤。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