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文學務虛務文學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43W

21世紀已經來臨,而建設具有中國特色的當代文論在20世紀末尚無成功的跡象。建設新文論,必須有“對古代文學理論傳統的認真繼承和融合”, 詳細內容請看下文當代文學務虛務

當代文學務虛務文學範文

現已成爲當代文學理論界多數同仁們的共識。1996年在陝西師大召開的“中國古代文論的現代轉換”學術研討會上,幾十位當代文論專家無一置反辭,可是,1997年在廣西師大召開的中國古代文論學會第10屆年會上,卻聽到了一些異議,懷疑能否實現轉換。三年來,筆者讀到務虛務實的討論文章不少,自己在《周易與中國文學•外篇》的寫作實踐中有些粗淺的體會,現將幾點感想與思考陳述如下,聆教於方家。

不要將傳統文論過於複雜化

古代文論中有很多觀念範疇,有的充滿了各種異質成分,如“道”就是一個典型,“文以載道”與“文以明道”也有激烈的衝突,但是,並非所有的觀念範疇都是這樣。大多數觀念範疇從它們出現的起點開始,都有一條作爲核心的貫穿線,在歷時性的發展中都由此而展開,由於歷代理論家都對它有所增益,它的內涵更加豐富而外延出現多向性,的確有點複雜化了,但這些增益只要不離開原來的基點,涵蓋它的哲學思想沒有矛盾(所謂衝突.往往是哲學派別的衝突,如“道”的異質,就反映儒、道、理學三派的矛盾),實際上覆雜中還有單純的的一面。以“境界”說爲例吧:

“境”或“境界”是中國詩學一個核心範疇,它的起點是道家哲學的“無外之境”,即“覽物之博,通物之塑,觀始卒之瑞……聖人之所以遊心”之“境”,有心與物遊而人的精神世界爲之無限拓展的基本之義,後來佛經翻譯者以“境”代指一種與外物毫不相干的純粹的心靈境界,也是超越一切時空不着一物的精神世界。排斥了“物”,算是出現了異質,但“心”的基點並沒有動,反而更強化了。唐代詩人將“境界”引進詩學,轉換爲“詩境”,並且初定爲“物境”、“情境”、“意境”三種類型,也是低級至高級三個層次,既請回了“物”,也依循了強化之心,“目擊其物,便以心擊之,深穿其境”,心是一切境界的主宰者。宋人完全接受了唐人的觀點,他們作詩有“主理”的傾向,說“詩有內外意,內意欲盡其理,外意欲盡其象”,因而以“意境”對三境作了簡化。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