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論文範文模板全

來源:瑞文範文網 2.94W

《周易大傳·繫辭上》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這段話是借解釋筮法象數的形式而發揮出關於宇宙生成的哲理。“易有太極”的“易”字,從筮法象數言之,是指《易》之書,從哲理方面言之,是指變易,即宇宙生成的過程。對這段話的具體解釋,在筮法象數方面,有揲蓍說和畫卦說兩解;在哲理方面,則主要有以“氣”、以“無”、以“理”和以“心”釋“太極”四解。本文重在疏釋後一方面的分歧,對前一方面的兩解則略作說明。

本科論文範文模板全

關於畫卦說,邵雍的“先天易學”首言之,經朱熹的肯定而產生了廣泛的影響。邵雍說:

太極既分,兩儀立矣。陽下交於陰,陰上交於陽,四象生矣。陽交於陰,陰交於陽,而生天之四象;剛交於柔,柔交於剛,而生地之四象。於是八卦成矣。八卦相錯,然後萬物生焉。是故一分爲二,二分爲四,四分爲八,八分爲十六,十六分爲三十二,三十二分爲六十四。(《觀物外篇》)

這段話就是用“加一倍法”講八卦和六十四卦之形成,也就是:從“太極”生出分列的陰陽兩爻,謂之爲“兩儀”;從“兩儀”生出兩畫重疊的“太陽”、“太陰”、“少陽”、“少陰”,謂之爲“四象”,從“四象”生出三畫重疊的“八卦”,然後再從“八卦”生出兩卦相重的六十四卦。朱熹對此說加以肯定,如其《易學啓蒙》雲;“太極之判,始生一奇一偶,而爲一畫者二,是爲兩儀……”“兩儀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爲二畫者四,是謂四象……”四象之上各生一奇一偶,而爲三畫者八,於是三才略具而有八卦之名矣。”《語類》卷七十五雲:“此太極卻是爲畫卦說。”《文集·答王伯豐}雲:“太極、兩儀、四象、八卦者,伏羲畫卦之法也。”

畫卦說在清代受到李埔等人的反駁。李塨說:

庖犧始作八卦,是《易》自作卦起,未聞始作太極也。……成象之謂乾,則先畫乾,效法之謂坤,則次畫坤。皆三畫卦,以象三才,未聞有一畫、兩畫止,而謂之陽儀、陰儀、太陽、少陰、少陽、太陰者。(《周易傳注》);

李塨的反駁確有其據。《周易大傳·繫辭下》雲:“古者包犧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於天,俯則觀法與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於是始作八卦……”《繫辭上》雲:“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成象之謂乾,效法之謂坤”。在《周易大傳》的解釋中,《易》之書始於作八卦,首畫乾,次畫坤,八卦皆三畫重疊,而沒有八卦從一畫之“兩儀”、二畫之“四象”產生的思想。了畫、二畫實際上是邵雍的“先天之數”,而並非“象”。《繫辭上》雲:“聖人有以見天地之賾,而軲,諸其形容,象其物宜,是故謂之象。”八卦之“象”是對物之“形容”的模仿,因而又有聖人“觀象以制器”之說,若一畫之“兩儀”、二畫之“四象”,則並非“物宜”、

物之“形容”,只是邵雍的“數”。畫卦說是邵雍的發揮、創造,但並非《周易大傳》的本義。

李塨引唐代易學家崔憬曰:“五十有一不用,太極也,不變者也。有太極之一,乃可用四十九策,分而爲二,有奇有偶也。”(見李塨《周易傳注》)這是用《繫辭上》“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揲蓍之序來解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按李鼎祚《周易集解》,崔憬對“太極”有兩解,一雲;“舍一不用者,以象太極”;二雲:“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象太極也,今分而爲二,以象兩儀也”。此兩解關係如何可存而不論(前弓解源自王弼,後一解同於孔穎達),可以確定的是;“崔憬認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是講揲蓍之序,與“大衍之數五十……”意義相通,;

《繫辭上》雲:“大衍之數五十,其用四十有九,分而爲二以象兩,掛一以象三,揲之以四以象四時……是故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八卦而小成……”這是一個比較複雜的算卦的過程。“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與此算卦的次序大致相合。“太極”或是指“舍一不用”,或是指“四十九數合而未分”,“是生兩儀”即“分而爲二以象兩”,“兩儀生四象”即“揲之以四以象四時”,“四象生八卦”即“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中間所缺者是“掛一以象三”等等。“易有太極……”的後面所云“是故法象莫大乎天地,變通莫大乎四時,縣象著明莫大乎日月”,與“大衍之數五十……”的次序也大致相合,“天地”即“象兩”之“兩”,“四時”與“象四時”契合,“日月”即“離”坎”(《易·說卦傳》:離爲日,坎爲月)以簡括八卦,或如虞翻所云:“日月懸天,成八卦象……”(李鼎祚《周易集解》).這說明“易有太極……”的確是“大衍之數五十……”的一種簡化或簡要的縮寫。因而,從筮法象數言之,用揲蓍說解釋“易有太極……”是可以成立的。

“易有太極……”既然是“大衍之數五十……”的一種縮寫,那麼其意義就不僅僅是對筮法的重複,而是要藉助對筮法的解釋而發揮出一種哲理,也就是說,要提出一種關於宇宙生成、變易的理論。從宇宙生成論言之,對“太極”如何解釋是分歧的要點。

在先秦典籍中,“太極”爲何,其義不詳,這或是由於在當時不盲而喻,或是由於書間有缺。筆者傾向於前一種可能。在較爲近古的漢代易學中,“太極”都解爲“氣”或“元氣”。如鄭玄《周易注》解釋“太極”說:“極中之道,淳和未分之氣也。”《易緯·乾鑿度》雲:“易始於太極,太極分而爲二,故生天地。”鄭玄注;“易始於太極,氣象未分之時,天地之始也。”《河圖括地象》雲;“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未分,其氣混沌。”《漢書·律曆志》引劉歆雲:“太極中央元氣”,“太極元氣,函三爲一”。《乾鑿度》等緯書在“太極”之上另有“太易”說,如《乾鑿度》雲:“夫有形生於無形,乾坤安從生?故曰有太易,有太初,有太始,有太素也。太易者,未見氣也;太初者,氣之始也,太始者,形之始也,太素者,質之始也。氣形質具而未離,故曰混淪。”,這裏雖然引入了的“有生於無”的觀點,但“無”只能稱爲“太易”,而不能稱爲“太極”;“太極”實即“太初”以後的“混淪’。《易緯·乾坤鑿度》雲:“太易始著太極成;太極成,乾坤行。”鄭玄注:“太易,無也;太極,有也;”要之,“太極”不能稱爲“無”,而只能解爲“氣”。

希望大家喜歡本科論文範文

更多推薦:

文科論文系統化講解讓你答辯一步到位

文科畢業論文致謝收藏版集錦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