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系畢業論文選題範文(參考)

來源:瑞文範文網 1.97W

[摘要]語境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論闡釋力;詩史互證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源遠流長的重要的研究方法;文章把語言學的語境理論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詩史互證法並置、比較,認爲語境的研究範圍廣泛,而詩史互證所涉及的所指,則是較爲集中的;文章認爲語境與詩史互證是交叉關係,語境性質與“詩史互證”之中“史”的文獻性質相同在於二者都具有層次性,相異在於前者具有動態性和歷時性,後者則具有靜態性和共時性;語境概念明確地引入古典文學的研究似乎有利於拓寬古典文學研究的方法論,使詩史互證等方法在傳統基礎之上融入現代語言學研究成果的元素,在方法論的系統化與學理化方面提供一定參考。

中文系畢業論文選題範文(參考)

[關鍵詞]歷時語境;共時語境;詩史互證;比較

把語言學的語境理論和中國古代文學批評的詩史互證法並置、比較的目的是,探究二者的相似與相異之處,也許對比研究中可以發現對於雙方都有啓發意義的所在,分析之後有望發現,雙方可以互相吸取有益內容,從而得到豐富和發展。語境是語言學的重要概念,具有一定的理論闡釋力;詩史互證是中國古典文學中源遠流長的重要的研究方法;語境的研究範圍頗爲廣泛,而詩史互證所涉及的所指。則是相對較爲集中的。

語境重要性的原因在於語境概念自身的獨特性。“大約1960以來,語言學模型在文學文本描述中的直接或間接運用取得新發展”、“總而言之,詩學的許多問題也就是話語和語言的問題,反之亦然”換言之,詩學的問題即語用學的問題,“語用學研究中的兩個基本概念——意義和語境”,作爲語言學重要概念的語境是和文學研究緊密相關的。

古典詩歌是脫離了具體環境的文本,其闡釋主要依賴語言語境,而在一般觀念中可信度較高的歷史文本則成爲古典詩歌研究經常參閱的重要資料,最爲典型的是古典詩歌研究界盛行至今的“詩史互證”法,就是在預設了歷史文本的真實性後對古典詩歌進行研究的一種重要的方法。

語境與“詩史互證”表面上看起來似乎相去甚遠:前者是語言學的概念,後者是中國古典詩歌研究的重要方法,實際上二者在文學研究中有着密切關係的概念。中國傳統文學批評中的“詩史互證”法與語用學中的語境概念有着較爲密切的關係,這在本文的比較研究中將會得以體現。

一、語境概述

語境最早是由英國人類學家nowski在1923年提出,區分語境爲兩類:“情景語境”、“文化語境”;語境是語言學的核心概念,語境概念的重要性還體現在語言學家給語用學下的定義之中,如,語用學研究話語與言辭情境相關的意義;語用學研究由社會語境確定的人類使用語言的條件;語用學研究怎樣運用語境來推斷出意義;語用學是研究語境意義(contextual meaning)的(yule,1996:3)。從以上幾種語用學的定義可以看出:雖然在具體的用詞上略有差異,但主要觀點是一致的:從語境的角度研究語用學,充分肯定了語境在語用學研究中核心概念的地位。

《語言與語言學詞典》routledge dictionary 0flanguage and lingustics語境的定義,語境指交際情景的所有因素: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特定的言語情景語境和發話者和受話者間關係、他們的知識和態度的社會語境。

動態性是語境的重要特性之一,徐盛桓強調語境是個動態的概念,語言是在社會語境中形成的,語境決定了語言的運用;朱永生及其他學者的對語境動態性的研究表明:動態性是語境研究不可忽視的重要內容。筆者認爲,動態性就其實質而言,是從歷時角度對語境研究的深入;歷時性與共時性是現代語言學之父索緒爾在《普通語言學》中對語言研究的著名的幾對區分中的一對。動態性是在時間變化着的歷時性中的動態,動態性與歷時性關係密切,語境的動態研究是索緒爾歷時性觀念在語境研究中的具體化。

二、詩史互證概述

關於詩史互證傳統的形成及對於該種詩歌研究方法的具體研究,郝潤華的博士論文《(錢注杜詩)與詩史互證方法》,作了歷時的、系統的、深入細緻的研究,該論文從古代經疏到詩注方法的嬗變過程、論述了以杜詩箋釋爲主的宋代詩歌詮釋學的發展、探討明清詩歌詮釋與詩史互證法的確立,認爲詩史互證法成熟的標誌是《錢注杜詩》的產生,《錢注杜詩》是詩史互證方法的典型範例。

“詩史互證是我們優良的學術傳統。清初著名的思想家黃宗羲則提倡以詩補史,曾說:‘今之稱杜詩者以爲詩史,亦信然矣。然注杜詩者,但見以史證詩,未聞以詩補史之闕,雖曰詩史,史固無籍乎詩也。’”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有鑑於此,從事 “以詩證史”研究,他的《元白詩箋證稿》學術價值很大,深受學界推崇。通過辨僞存真的“以詩證史”,可補史書之缺,從而有可能接近歷史的真實。

語境視角對於儒家文論的看法,儒家文論的根本點在於“過於看重文學的功利性,看重其政治、倫理、教化方面的美刺諷喻作用;雖然也認識到文學與情感的關係,體會到文藝的審美性能,但都放在次要地位。”從語境的視角來講,認爲儒家文論對文學與語境的關係有過分強調之嫌,過於強化了文學的社會服務一面,而對文學與其它元素的,如與情感、審美的關係則是過於弱化了;實際上,社會因素只是語境的組成成分之一,但絕非唯一的成分。由此可見,語境的視角有助於從系統化、學理化的層面透視默寫傳統的文論觀念。

(三)語境與詩史互證對比

本部分是對於語境與詩史互證的比較。

1.定義的比較。語境即語言使用的環境,英國的人類學家malinowski的貢獻在於“構建初步的語境理論,並把這種理論引入人類學研究和翻譯研究”;倫敦學派的領袖h把語境概念引入語言學,並使它成爲語言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此後,衆多的語言學者從不同的角度發展和細化了語境的概念。但大都是以malinowski的語境概念爲基礎的,語境最初的概念打開了一片廣闊的學術研究新天地,因爲語境這個概念包含的內容實在是很豐富的,語境概念從出現的最初即帶有比較強的闡釋功能。

以史證詩是中國詩學的傳統,鄧小軍認爲“以史證詩,是考察詩人的本事、詩中的時事或歷史背景以釋證詩歌。”這種方法最佳的研究對象是寫實性詩歌;以史證詩、以詩證史,是一個問題的兩各方面,即,通常所說的“詩史互證”,從文學立場說,主要是以史證詩。以史證詩研究中所關注的詩人本事、詩歌文本中涉及的時事或詩歌文本創作的歷史背景,可以認爲就是本文所提出的以文本形式存在的共時語境。“以史證詩”之中的“史”是有範圍的:從內容上要求的是與研究的詩人、詩歌文本相關;從時間的維度對於“史”的要求就是詩

歌文本同時代的詩人本事、詩中的時事或歷史背景。簡言之,“以史證詩”之中所指的“史”與語境相比,所指是比較明確的。

2.研究範圍的對比。語境的研究範圍頗爲廣泛,有學者列舉語境因素的分類,基本是兩分法:如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局部語境與整體語境,可能語境與真實語境,強式語境與弱式語境,靜態語境與動態語境,顯性語境與隱形語境,物質語境與社會語境等,從語境分類的簡單列舉,發現語境研究的視角衆多,語境研究的範圍,或者說研究的對象是豐富的。

從內容方面對語境區分的有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物質語境和社會語境;從語境涉及的範圍分爲:局部語境與整體語境;從語境的真實性角度區分爲:可能語境與真實語境;從語境的層次所作的劃分:強式語境與弱式語境、顯性語境與隱形語境;特別需要提出的是靜態語境與動態語境,本文認爲這樣的劃分加入了時間的維度,凸顯了語境的歷時性特徵,該類劃分是基於語境的性質的。

語境還可分爲“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語言語境指交際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上下文,包括書面語的上下文、口語中的前言後語;非語言性語境指交流過程中某一話語結構表達某種特定意義時所依賴的各種主客觀因素:時間、地點、場合、話題、交際者的身份、地位、心理、文化、交際目的/方式/內容及各種與話語同現的非語言符號(如姿勢、手勢)等。

由本章第一節的宇文所安唐詩史的語境透視,發現其關於歷史語境的建構:其一是“語言語境”的建構,可以分爲詩內語境、詩外語境,詩歌內外語境的互動產生理解的意義;詩外語境:傳記,傳說,正史,野史,逸事,後人詩歌評論家點評,讀者反應等參與語境的建構。其二,現代語言學語境理論所提出的“非語言語境”,在古典文學的研究中是很難發揮作用的,因爲歷史的長河已經幾乎將古典文學生成的非語言語境洗刷殆盡,殘存的古蹟是那麼地沉默,年代久遠,歷經滄桑的古蹟一定是在訴說着什麼,只是我們很難明白,就研究而言,“非語言語境”固然是需要的,然而難以恢復。所以在古典文學的研究中“語言語境”佔據主導地位是必然的。

論及詩史互證,陳寅恪是必定要談到的,趙敏俐認爲“陳寅恪的詩史互證,絕不僅限於一般的考證,實際上他的考證一直是在歷史進化論等現代思想的指導下進行的,所以他能從浩繁的史料中鉤稽出與作家作品相關的複雜歷史背景,從而得出新見迭出的結論”,換言之,在紛繁複雜的語境中,陳寅恪鎖定那些與作家作品具有高度相關性的的語境構成成分,在此基礎上的研究,是存在新創見產生的可能。由此可見,詩史互證與語境是有着極其密切的關係的。

鑑於古典文學研究中的語境的特殊性,本文從時間的維度區分爲:歷時語境,從縱向的歷史時間維度,來進行研究的一類語境;共時語境:和詩人同時代語境,是以詩人所處的時代爲座標,而界定的橫向語境。無論是歷時語境還是共時語境,都以史料文本的語言形式作爲載體的語境,亦即語言學中常說的語言語境,至於非語言語境,在滄海桑田、歲月變遷中,已成爲雲煙,難覓蹤跡。我們能夠探討的無論是文本內的問題,或者是文本外的,幾乎都沒有可能把語境,尤其是語言學意義的非語言語境補足、恢復和還原的。研究能夠依賴的多是文本形式的史料,換言之,古典文學研究所能夠尋求依據的語境主要是語言語境。本文所提出的歷時語境和共時語境都是屬於語言語境的範疇。

共時研究的兩類語境區分:語言語境和非語言語境,把它們運用在“詩史互證”的所指“史”的分析時候發現:當本文試圖把非語言語境運用用於古典詩歌研究時候,發現語言學中通常研究着的非語言語境在古典詩歌文本的研究中已經是難覓蹤跡,如果一定試圖要找到某種對應的,或者說相似的內容,發現非語言語境的組成元素,在歲月流變中其實也轉化成爲語言語境,以傳記、傳說、正史、野史、逸事等文字的形式存在。

語境的研究對象既包括語言因素,也包括非語言因素;而“詩史互證”則不同,主要包括的是語言因素,而且是特定文本:主要是歷史類文本所提供的語言因素。

3.性質的對比。從以上語境的研究範圍劃分中可見其性質:動態性、歷時性、層次性。比較之後,“詩史互證”的性質也就不難發現:古典詩歌研究所依據的史料文獻,是固化爲文字的文本的形式,當然,考古新的文本文獻的發現,這種可能性確實存在,從這個層面上講,也略具動態性,但“史”文獻靜態性仍然是佔主要地位;從“以史證詩,是考察詩人的本事、詩中的時事或歷史背景以釋證詩歌。”這樣的界定來看,就時間視角而言,該界定中蘊含的共時性思維:詩人的本事、詩中的時事或歷史背景,都指向該類文獻與詩歌的共時性;“詩史互證”之中的“史”的文獻爲詩歌的闡釋所起的作用的大小,決定了不同文獻在詩歌研究中的地位和重要性的不相同,簡言之,“詩史互證”之中的“史”的文本文獻也是具有層次性的。

由性質分析對比可見,語境的性質與“詩史互證”之中的“史”的文獻的性質有相同之處,二者都具有層次性;同時也有相異之處,前者具有動態性和歷時性,後者則具有靜態性和共時性。

語境的研究無論是從定義、功能還是研究目的這幾個方面而言,其涵蓋的範圍都超過或者說在某種程度上包含“詩史互證”;因此,將語境明確引入古典詩歌研究的意義在於進一步該領域的深度與廣度,有利於在現代的語境充分地運用現代語言學的研究成果,汲取語言學理論爲文學研究所用,這樣有望在文學研究的進一步拓展系統化和學理化等方面有個質的飛躍。這也就是本文把語境概念引入對漢學家宇文所安唐詩史研究,並且與“詩史互參”做了較詳細對比的原因所在。對比的目的很明確:試圖釐清語言學的語境概念與“詩史互參”的內在的關係以及表明在文學研究引入語境概念的重要性,並且對於如何運用語境概念於古典文學研究中,特別是如何用語境來透視漢學家宇文所安的研究方法做了大膽的嘗試,這樣的嘗試是有價值的,也許能夠爲古典文學在方法論上的更新有所參考。

結論

本文認爲,語境概念對於“詩史互證”方法是有啓發的,對於“詩史互證”中的“史”,包含的種類衆多,也許可以考慮如語境研究所做的那樣,把組成“史”(本文專指與詩的研究相關的那部分文獻)的種類依據不同的標準,加以重新的界定和釐清,這樣的工作也許會爲古典詩歌的研究帶來新視角,繼而帶來新研究成果,也許可以專門從傳記、傳說、正史、野史、逸事中的某一個,或者某幾個視角,對古典詩歌進行分析,例如,逸事視域的白居易詩歌研究,得出的結論或許是新穎的。

語境與“詩史互證”相似性:就研究目的而言,二者都是爲語言或話語的理解提供目標文本外的研究理據;其中的區別在於,依賴語境提供闡釋依據的文本樣式衆多,而“詩史互證”需要史類提供闡釋依據的文本,主要是指詩歌這種文學樣式而言,同時也包括其它的文本樣式;前者涉及範圍寬泛,後者涉及的範圍明確。二者研究的目的類似:爲所研究的文本提供文本之外闡釋的依據,以期達到就話語的理解而言,語境有確定指稱、消除含糊歧義以及充實語義等。在消除歧義以及確定意義方面“詩史互證”法中的史類文本所起的作用與語境是極其相似的,只是“詩史互證”的研究因素已經確定,以靜態性爲主;語境則動態性更爲明顯些;語境和詩史互證同樣都具有層次性的性質。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