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禮儀的名人小故事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8W

禮儀是人類爲維繫社會正常生活而要求人們共同遵守的最起碼的道德規範,它是人們在長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漸形成,並且以風俗、習慣和傳統等方式固定下來。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關於禮儀的名人小故事,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關於禮儀的名人小故事
關於禮儀的名人小故事

王寵惠

法學家王寵惠在倫敦時,有一次參加外交界的宴席。席間有位英國貴婦人問王寵惠:“聽說貴國的男女都是憑媒妁之言,雙方沒經過戀愛就結成夫妻,那多不對勁啊!像我們,都是經過長期的戀愛,彼此有深刻的瞭解後才結婚,這樣多美滿啊!”

王寵惠笑着回答:“這好比兩壺水,我們的一壺是冷水,放在爐子上逐漸熱起來,到後來沸騰了,所以中國夫妻間的感情,起初很冷淡,而後慢慢就好起來,因此很少有離婚的事件。而你們就像一壺沸騰的水,結婚後就逐漸冷卻下來。聽說英國的離婚案件比較多,莫非就是這個原因嗎?”

楊小樓

楊小樓(1877—1937年)在北京第一舞臺演京劇《青石山》時,扮關平。演周倉的老搭檔有事告假,臨時由一位別的花臉代替。這位花臉喝了點酒,到上場時,昏頭昏腦地登了臺,竟忘記帶不可少的道具——鬍子。

楊小樓一看要壞事,心想演員出錯,觀衆喝倒彩可就糟了。靈機一動,臨時加了一句臺詞:“呔!面前站的何人。”

飾演周倉的花臉納悶了,不知怎麼回事。“俺是周倉——”這時,演員得做一個動作:理鬍子。這一理,把這個演員給嚇清醒了,可是心中一轉,口中說道“——的兒子!”

楊小樓接過去說:“咳,要你無用,趕緊下去,喚你爹爹前來!”

“領法旨!”那演員趕緊下去戴好了鬍子,又上臺來了。

馮玉祥

馮玉祥(1882—1948年)生平讀書十分用功。他當士兵時,一有空就讀書,有時竟徹夜不眠。晚上讀書,爲了不影響他人睡覺,就找來個大木箱,開個口子,把頭伸進去,借微弱的燈光看書。

馮玉祥擔任旅長時,駐軍湖南常德,規定每日早晨讀英語2小時。學習時,關上大門,門外懸一塊牌子,上面寫“馮玉祥死了”,拒絕外人進入。學習完畢,門上字牌則換成“馮玉祥活了”。

馮玉祥對不遵守時間的人深惡痛絕。

1920xx年,因爲汪精衛不守會議時間,開會經常缺席、遲到,馮玉祥一怒之下,編成一副對聯送給了他:

一桌子點心,半桌子水果,哪知民間疾苦

兩點鐘開會,四點鐘到齊,豈是革命精神

當年馮玉祥有個軍事顧問叫烏斯馬諾夫。他特別喜歡打聽西北軍的事情,還常常纏着馮玉祥問這問那。開始問一些西北軍的一般情況,漸漸涉及行政的人事安排。這天烏斯馬諾夫又向馮玉祥問一些事,馮玉祥不悅地說:“顧問先生,你知道在我們中國,‘顧問’兩個字當什麼講嗎?”

烏斯馬諾夫搖了搖頭:“不知道。”

馮玉祥告訴他說:“顧者看也,問者問話也。顧問者,就是當我看着你,有話問你的時候,你答覆就是了。”

抗戰時期,馮玉祥居住在重慶市郊的歌樂山,當地多爲高級軍政長官的住宅,普通老百姓不敢擔任保長,馮玉祥遂自薦當了保長。他熱心服務,頗得居民好評。

有一天,某部隊一連士兵進駐該地,連長來找保長辦官差,借用民房,借桌椅用具,因不滿意而橫加指責。

馮玉祥身穿藍粗布褲褂,頭上纏一塊白布,這是四川農民的標準裝束,他見連長髮火,便彎腰深深一鞠躬,道:“大人,辛苦了!這個地方住了許多當官的,差事實在不好辦,臨時駐防,將就一點就是了。”

連長一聽,大怒道:“要你來教訓我!你這個保長架子可不小!”

馮玉祥微笑回答:“不敢,我從前也當過兵,從來不願打擾老百姓。”

連長問:“你還幹過什麼?”“排長、連長也幹過,營長、團長也幹過。”

那位連長起立,略顯客氣說:“你還幹過什麼?”

馮不慌不忙,仍然微笑說:“師長、軍長也幹過,還幹過幾天總司令。”

連長細看這個大塊頭,突然如夢初醒,雙腳一併:“你是馮副委員長?部下該死,請副委員長處分!”

馮玉祥再一鞠躬:“大人請坐!在軍委會我是副委員長,在這裏我是保長,理應侍候大人。”幾句話說得這位連長誠惶誠恐無地自容,匆匆退出。

李抱枕

著名音樂家李抱枕,曾獲得美國哥倫比亞大學音樂教育博士。他致力國內音樂教育,貢獻很大,其中《離別歌》、《聞笛》等樂曲流傳甚廣。

李抱枕平時教導學生十分有趣。他曾告訴學生:早年教育音樂時,一些調皮的學生連8個主要音階都唱不準,有人唱成“獨覽梅花青臘雪”。後來,有的學生搞惡作劇,竟唱成“多來米飯,少來稀粥”。引得學生們捧腹大笑,課堂氣氛十分活躍,師生關係水乳交融。

一些合唱團的學生在演唱時,常犯只看譜不看指揮的毛病。李抱枕非常幽默地對同學們說:“好的合唱團員把譜記在腦袋裏面,不好的合唱團員把腦袋埋在譜裏。我懇求各位在唱的時候,多‘賞’我幾眼,別老是‘埋頭苦幹’,因爲在實際演出時,我們不能說話,只能彼此‘眉來眼去’。”

李抱枕一席話,說得大家哈哈大笑,從此唱歌時眼睛再也不離指揮了。

洪深

1942年,戲劇家洪深在桂林寫了一個劇本,劇中有一反面人物叫張經理,可是戲上演的第二天就被禁演了。原來,廣西銀行經理也姓張,硬說這個戲是諷刺他的,不讓演。洪深爲此立即舉行了記者招待會,宣佈:“我寫了一個戲,其中有個反面人物叫張經理,想不到本地也有一個張經理,並提出了抗議。現在我決定,把張經理改成洪經理,今後我寫的戲中的壞蛋全都叫洪深。”

由於他的幽默和靈活,救活了一出好戲。

鄺新華

著名粵劇演員鄺新華在70多歲時,老眼昏花,但迫於生計,還得登臺演出。一天,他在臺上扮演將軍,在兩軍交戰中提槍殺敵。不料一時沒有看清,竟誤向鑼鼓手那邊殺去,全場譁然失笑,大喝倒彩。

鄺新華知錯,立即按槍疾聲道白:“不好了!沙塵滾滾,殺錯良民,如何是好?”

樑思成

一次,建築學家樑思成(1901—1972年)做古建築的維修問題學術報告。演講開始,他說:“我是個‘無齒之徒’。”

演堂爲之愕然,以爲是“無恥之徒”。這時,樑思成說:“我的牙齒沒有了,後來在美國裝上這副假牙,因爲上了年紀,所以不是純白色的,略帶點黃,因此看不出是假牙,這就叫做‘整舊如舊’。我們修理古建築也要這樣,不能煥然一新。”

于右任

國民黨元老於右任(1879—1964年)精於書法,尤善草書,求他的字的人很多。

有一天,有人特備酒筵請他寫字,飯後拿來紙筆,于右任在酩酊大醉之中揮毫,留下一行“不可隨處小便”而去。

第二天,那人拿出這行字請教於右任,于右任知道自己酒後失筆,連聲道歉,沉思良久,似有所得,於是叫人取來剪刀,將一行字剪成幾塊,重新拼排,說:“你看,這不是一句很好的座右銘嗎?”

那人一看,禁不住大笑,再三拜謝。6個字重新安排,原來是:“不可小處隨便。”

廉藺交歡

藺相如是春秋戰國時期趙國的大臣,他很有見識和才能。在“完璧歸趙”、“澠池相會”兩次外交鬥爭中,捍衛了趙國的尊嚴,地位在名將廉頗之上。這使廉頗很不服氣,他對別人說:“我廉頗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爲趙國立下了赫赫戰功。藺相如不過是憑一張嘴巴,說說而已,有什麼了不起,反而爬到我的頭上。一定要侮辱他一番。”藺相如聽說後,儘量不跟廉頗會面,每次出門,避開廉頗,有時甚至裝病不去上朝。有一次藺相如外出,遠遠看見廉頗的車馬迎面而來,連忙叫車伕繞小路而行。

藺相如手下的人對他這樣卑躬讓步的作法感到委屈,紛紛要求告辭還鄉。藺相如執意挽留,並耐心地向他們解釋說:“諸位認爲廉將軍和秦王相比,哪個厲害?”衆人都說:“當然廉將軍不及秦王了。”藺相如說:“對啦,天下的諸候個個都怕秦王,可是爲了趙國,我敢在秦國的朝廷上斥責他,怎麼會見到廉將軍倒反而害怕了呢?你們的心情我是理解的,可是,你們想過沒有,強大的秦國之所以不敢攻打趙國,就是因爲趙國有我和廉將軍兩人的緣故。如果兩虎相鬥,勢必兩敗俱傷。我不計個人恩怨,處處讓着廉將軍,是從國家的利益着想啊。”聽了這番話,大家都消了氣,打消了告辭還鄉的念頭,反而更加尊敬藺相如了。

後來,有人把藺相如的話告訴了廉頗,廉頗大受感動,慚愧萬分,覺得自己心胸竟然如此狹窄,實在對不起藺相如,決心當面請罪。一天,他脫下戰袍,赤身揹着荊條,來到藺相如的府第,“撲”地跪在地上,老淚縱橫,泣不成聲地對藺相如說:“我是一鄙陋的粗人,見識淺薄,氣量短小,沒想到您對我竟這麼寬容大量,我實在無臉見您,請您用力責打我吧!就是把我打死了,也心甘情願。”藺相如見到這情景,急忙扶起廉頗,兩人緊抱在一起。從此兩人消除了隔閡,加強了團結,同心協力,保衛趙國,強大的秦國更加不敢輕易地侵犯趙國了。

程門立雪

楊時是北宋時一位很有才華的才子,南劍州將樂人。中了進士後,他放棄做官,繼續求學。

程顥、程頤兄弟倆是當時很有名望的大學問家、哲學家、教育學,洛陽人,同是北宋理學的奠基人。他們的學說爲後來的南宋朱熹所繼承,世稱程朱學派。

楊時仰慕二程的學識,投奔洛陽程顥門下,拜師求學,4年後程顥去世,又繼續拜程頤爲師。這時他年已40,仍尊師如故,刻苦學習。一天,大雪紛飛,天寒地凍,楊時碰到疑難問題,便冒着凜冽的寒風,約同學遊酢(1053—1120xx年)一同前往老師家求教。當他來到老師家,見老師正坐在椅子上睡着了,他不忍打攪,怕影響老師休息,就靜靜地侍立門外等候。當老師一覺醒來時他們的腳下已積雪一尺深了,身上飄滿了雪。老師忙把楊時等兩人請進屋去,爲他們講學。

後來,“程門立雪”成爲了廣爲流傳的尊師典範。

楊香扼虎救親

楊香是一個十四歲的女孩。有一天,她跟着父親楊豐到田間去收割莊稼。兩人剛走到半路上,突然躍出一隻大老虎,咬住楊香的父親便往回跑。當時楊香手無寸鐵,但她臨危不懼,一心只想着被老虎拖走的父親,而把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她拼命奔上去,抓住老虎的脖子便往死裏掐。起初,老虎用力反撲,可楊香硬不鬆手,老虎漸漸元氣大泄,磨着牙齒,終於斷了氣。楊香的父親終於脫離了險境,免於老虎的傷害。

後人爲讚揚楊香寫文記曰:楊香,年十四歲。隨父豐往田中獲粟,父爲虎曳去。時香手無寸鐵,惟知有父,而不知有身。踊躍向前,扼持虎頸,虎磨牙而逝,父因得免於害。

千里送鵝毛

“千里送鵝毛”的故事發生在唐朝。當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爲表示對唐王朝的擁戴,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

路過沔陽河時,好心的緬伯高把天鵝從籠子裏放出來,想給它洗個澡。不料,天鵝展翅飛向高空。緬伯高忙伸手去捉,只扯得幾根鵝毛。緬伯高急得頓足捶胸,號啕大哭。隨從們勸他說:“已經飛走了,哭也沒有用,還是想想補救的方法吧。”緬伯高一想,也只能如此了。

到了長安,緬伯高拜見唐太宗,並獻上禮物。唐太宗見是一個精緻的綢緞小包,便令人打開,一看是幾根鵝毛和一首小詩。詩曰:“天鵝貢唐朝,山高路途遙。沔陽河失寶,倒地哭號啕。上覆聖天子,可饒緬伯高。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唐太宗莫名其妙,緬伯高隨即講出事情原委。唐太宗連聲說:“難能可貴!難能可貴!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這個故事體現着送禮之人誠信的可貴美德。今天,人們用“千里送鵝毛”比喻送出的禮物單薄,但情意卻異常濃厚。

張良拜師

張良,是西漢高祖劉邦的軍師,他的祖先是韓國人。在秦滅韓後,張良立志爲韓國報仇。有一次,因刺殺秦始皇未遂,受到追捕而避居到下邳。

張良在下邳閒暇無事。有一天他到下邳橋上散步,碰到一個老人,穿着粗布短衣,走到張良旁邊,故意把他的鞋子掉到橋下。然後回過頭來衝着張良說:“孩子!下橋去給我把鞋子拾上來!”張良聽了一愣,很想打他一下,但一看他是個老人,就強忍着怒氣,到橋下把鞋拾了上來。那老人竟又命令說:“把鞋子給我穿上!”張良一想,既然已經給他拾來了鞋子,不如就給他穿上吧,於是就跪在地上給他穿鞋。那老人把腳伸着,讓張良給他穿好後,就笑嘻嘻地走了。張良一直用驚奇的目光注視着他的去向。那老人走了裏把路,又折回身來,對張良說:“你這個孩子是能培養成才的。5天以後的早上,天一亮,就到這裏來同我會面!”張良跪下來說:“是。”第五天天剛亮,張良到了下邳橋上。不料那老人已經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就生氣地說:“和老人約會,怎麼遲到了?以後的第五天早上再來相會!”說完就離去了。到第五天早上,雞一叫,張良就趕去,可是那老人又等在那裏了,見了張良又生氣地說:“怎麼又掉在我後面了?過了五天再早點來!”說完又走了。到第五天,張良沒到半夜就趕到橋上,等了好久,那老人也來了,他高興地說:“這樣纔好。”然後他拿出一本書來,指着說道:“認真研讀這本書,就能做帝王的老師了!過十年,天下形勢有變,你就會發跡了。以後20xx年,你就會在濟北郡谷城山下看到我——那兒有塊黃石就是我了。”老人說完就走了。

早上天亮時,張良拿出那本書來一看,原來是《太公兵法》(輔佐周武王伐紂的姜太公的兵書)!張良十分珍愛它,經常熟讀,反覆地學習、研究。

20xx年過去了,陳勝等人起兵反秦,張良也聚集了100多人響應。沛公劉邦率領了幾千人馬,在下邳的西面攻佔了一些地方,張良就歸附於他,成爲他的部屬。從此張良根據《太公兵法》經常向沛公獻計獻策,沛公認爲很好,常常採用他的計謀,後來成了劉邦運籌帷幄,決勝千里的軍師。劉邦稱帝后,封他爲留侯。

張良始終不忘那個給他《太公兵法》的老人。20xx年後,他隨從劉邦經過濟北時,果然在谷城山下看見有塊黃石,並把它取回,稱之爲“黃石公”,作爲珍寶供奉起來,按時祭祀。張良死後,家屬把這塊黃石和他葬在一起。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