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時代的祝詞都怎麼說

來源:瑞文範文網 1.49W

清代的結婚證長什麼樣?民國的呢?各個時代的祝詞都怎麼說?下面一起隨小編來看看吧。

各個時代的祝詞都怎麼說

結婚證保留時代烙印

在上海市徐彙區龍吳路,馮忠寶租了一間不大的辦公室,作爲自己的收藏室兼工作室。

7月31日,澎湃新聞記者在這裏看到了清代、民國直到解放以後的各種婚書。馮忠寶根據大小將婚書整理分類。清代的婚書都比較大,像奏摺一樣摺疊收藏在A4紙大小的文件夾裏,代表性的《鴛鴦禮書》是一張宣紙,長達1.1米,大部分內容均是圖畫,此外還有兩行男女雙方的生辰八字。

“古代常見的情況是新人在婚禮結束前都不會見面,他們般配與否不在於身高、長相、性格,而在於生辰八字,這是以前人最重視的。”馮忠寶說,只有占卜新人相合,結婚的程序纔會繼續。

據馮忠寶介紹,到了民國時期,沿海地區開始使用印刷的婚書模板,婚書也縮減到了兩張16開紙張大小。民國的婚書沒有具體的公證機關,但封面上都貼有民國稅票。除了印刷的固定文字,民國婚書上男女雙方的名字、介紹人、證明人等核心內容仍然是用毛筆書寫的楷體字。

在民國時期,婚書的名稱開始現代化,從清代的“鸞書鳳箋”演變成“鸞鳳譜”、“伉儷證書”、“結婚證書”、“自由證書”等名稱。

1949年以後,婚書的尺寸進一步“縮水”,大小和現在的團員證差不多;與此同時,婚書都開始註明頒發機關。例如,一張1952年的結婚證,註明由上海市人民法院公證處頒發;一張1972年的結婚證,蓋着“松江縣佘山人民公社”的印章;一張1974年的結婚證,蓋着“上海市靜安區康定路街道革命委員會”的印章。

清代的鸞書鳳箋

在馮忠寶看來,最能體現婚書時代烙印的是對新人的祝詞。

清末民初的《合生辰八字喜帖》的三重祝詞分別是“夫婦喜媚,天作之合,螽斯衍慶、麟趾呈祥”。

到了民國中後期,婚書的祝詞變成了“同心同德、宜室宜家”。

解放後的結婚證書,除了註明男女雙方“自願結婚”外,婚書的祝詞多了“全心全意服務人民”、“爲家庭幸福和新社會建設而共同奮鬥”等內容。

在1970年代,“毛主席語錄”和“勤儉節約、計劃生育”的水印成了許多婚書的標配,“千萬不要忘記階級鬥爭”、“備戰備荒爲人民”、“我們辦事想問題要從我國有六億人口這一點出發”等祝詞佔到了婚書面積的一半。

此外,民國婚書不再註明“族長”及“祖三代”的姓名,只保留“結婚人”、“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而且樣式繁多,除了山水風景、龍鳳呈祥等圖案,洋氣的小天使、國民黨的青天白日旗和北洋政府的五色旗也都出現在不同的民國婚書上。

希望開婚書婚照博物館

收藏上述婚書在內的680多件藏品,馮忠寶用了20xx年的時間。

1995年,馮忠寶和他的收藏家朋友去北京報國寺淘古錢幣。一個地攤上擺着的各式各樣婚書引發了他莫大的興趣。他當即把隨身所帶的5000多元全部換成了婚書。“那時候,5000元可是一筆相當可觀的錢,現在想想也有覺得有點瘋狂。”他回憶說,在回上海的火車上,這些寶貝讓他愛不釋手。

馮忠寶不是大學教授,也不是富豪,他的工作是日語翻譯,當時每月工資有五六千元。在收藏第一批婚書之後,他便一發不可收拾,無論是上海、北京,還是杭州等其他城市,聽到哪裏有好東西就跑哪裏。每個月的的工資除了貼補家用,往往被他花完,有時還不夠。他說,妻子一開始特別反對,但蒐集到現在的程度,她也沒意見了。

20xx年6月,馮忠寶的近現代婚書收藏項目獲選進入“第二批上海市檔案文獻遺產和優秀檔案文化傳播項目”。同時入選的還有猶太難民上海生活檔案、盛宣懷檔案等八個項目。“八個獲獎項目中,只有我的是私人收藏。”58歲的馮忠寶說起自己的藏品,不掩驕傲。上海市檔案館專家在評價他的收藏項目時表示,“這對保存、保護和展現近現代婚書文化很有意義,值得繼續發掘和研究。”

“我不希望僅僅是收藏,那太可惜了!”馮忠寶說,這些東西自己佔有完全沒意義,發掘它的文化價值纔是最重要的。他希望讓現代的青年人瞭解中國厚重的婚姻禮儀文化,“現代的結婚儀式很通俗,但也未免太簡單了,傳統的婚姻禮儀都不見蹤影了。”

青年人普遍接受的媒介是網絡,馮忠寶接下來打算開一家網店,“讓青年人或者準新人們對中國古代豐富的婚姻禮儀文化多些瞭解,如果大家能接受,也可以將其中富有內涵的儀式用到現代婚姻生活中。”

馮忠寶表示,他計劃把有代表性的精美的婚書掃描、PS(用軟件修圖)後做成商品,放在網上供新人挑選。他說自己會加入一些現代元素,比如“把結婚照PS在後面作背景”。在20xx年四處蒐集婚書的過程中,他自學了關於傳統婚禮的相關風俗,現在爲了開店,他又自學PS和廣告設計,他稱自己考過四級廣告設計師再去開店是“帶證上崗”。

“保護、利用、開發,回過頭再保護,這是‘世界記憶文獻遺產’網頁上的話,我的想法跟它是不謀而合了。”還有2年退休的馮忠寶說,自己的終極理想是用淘寶店給自己帶來的利潤開設一家婚書婚照博物館。

相關知識閱讀:中國古人結婚的“三書六禮”

中國古代新人結合有嚴格的流程,包括六禮,指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這進行六禮的過程中,要用到三書,包括聘書(訂婚文書)、禮書(禮品清單)、迎書(娶親文書)。

六禮中第一禮是“納采”,男方託媒人帶禮,到女方家試探是否有意結婚。禮中最重要是雁(注:最初是真的大雁,後來演變爲其他形式),馮忠寶說,因爲雁秋季南飛亙古不變,故其代表求婚中最重要的“信用”。此後,若女方有意,則進行第二步“問名”。例如,清代末年的《女用婚書》上記載了女方的生辰八字,就是“問名”的答覆。

到了最重要的“納吉”環節,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在祖廟進行占卜。馮忠寶向澎湃新聞記者展示了年代最久遠的藏品之一的《大清乾隆十年·課書》,上面明確地指出這門親事“論主婚翁命,相不犯天罡福壽大吉”、“論主婚姑命,相不犯河魁福壽大吉”等,並指示,辦喜事時碰到具體情況應該怎樣做才能“大吉”,如“新人沿路若逢井石廟宇,用花紅蓋之大吉”、“新人牀帳倘有不堪,用神箭押鎮四角大吉”。

馮忠寶介紹說,只有占卜新人相合,程序纔會繼續。此後,還要經過“納徵”、“請期”、“親迎”三個環節,新娘纔會被順利地娶回家。

在整個六禮過程中,男女雙方的信息交換都是通過婚書傳遞的。如“納徵”環節記載的《聘章》中,男方的聘禮會精確到“金大洋四十五枚”、“金邊簪兩支”。馮忠寶認爲,這時婚書扮演的是“契約”的角色:“這樣記錄,一定程度上是爲了防止女方反悔不認或者騙取錢財。”

在收集的過程中,馮忠寶慢慢學習和了解中國傳統婚禮文化的,現代婚禮的簡化程序讓婚書成爲了記憶,馮忠寶覺得很可惜。“中國是文化、禮儀之邦。這些婚書不光是證書,還是禮儀和契約。”馮忠寶說,到了現代,結婚證只剩下“證書”的作用了。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