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待印度人的禮儀

來源:瑞文範文網 7.17K

雖然說入鄉隨俗。但是當別人來到我們的領土的時候我們就要盡到一個主人的力量,儘量給別人一種賓至如歸的感覺。所以就算是印度人,我們也要提前做好功課瞭解別人的國家禮儀,給別人一種好的感覺。下面本站小編就爲大家整理關於接待印度人的禮儀,希望能夠幫到你哦!

接待印度人的禮儀

接待印度人的禮儀

傳統的見面禮

印度人在見到熟人和客人時都雙手合十,舉於胸前,並面帶微笑地道一句"納瑪斯戴"(Namaste)。這是印度的傳統見面禮。"納瑪斯戴"在印度語中是一個表示吉祥和尊敬的詞語。印度人在見到自己最敬重的人時則要行觸腳禮,即見面後俯下身去觸對方的腳,然後再摸一下自己的額頭。這是表示對尊敬者的最高禮節。

現代的城市居民見面時更多地是行握手禮。但千萬要注意的是,決不能伸出左手和別人握手,因爲印度人認爲左手是不潔的(上廁所時用左手掬水清理排泄物),用左手握手被視爲是對人的不敬和污辱。

印度人的家裏一般都鋪有一塊地毯,客人和主人均席地盤膝而坐,即"結跏趺坐",將兩腳交叉疊放於兩腿之上,雙手放在雙膝上。現在城市居民更多地使用沙發和椅子,但仍有不少人愛在沙發上盤膝而坐。

剃髮禮

按照傳統的習慣,印度教徒的家庭在男孩滿三歲時要舉行剃髮禮。

剃髮儀式要請祭司、理髮師和親友參加。父母把孩子抱進搭起的綵棚裏,放在父母身旁。儀式由祭司主持,祭司在男孩身邊畫一個正方形,用紅砂土畫上圖案,並撒上大米。然後讓男孩坐在圖的旁邊,由理髮師剃髮。印度教徒的剃髮禮並不將頭髮全部剃掉,要保留一縷頭髮。

嬰兒命名禮

嬰兒出生後,父母經過仔細推敲、斟酌,會給嬰兒起一個美好、吉祥、動聽的名字。名字起好後,父母將在孩子出生後第十天舉行命名儀式。

舉行儀式前,要把房間打掃得乾乾淨淨,母親和嬰兒也要沐浴潔身。舉行完宗教儀式後,嬰兒的母親用潔淨的布將嬰兒包好,交給嬰兒的父親。父親將嬰兒貼在胸前,告訴孩子,父親在給他起名。母親則向着太陽祈禱。然後父親附在嬰兒的耳朵邊:“你是神的信徒,你的名字是×××。”這時,在場的祭司和親友則會說:"這是一個美麗的名字。"然後祭司爲嬰兒祝福。嬰兒的父母招待祭司和親友吃過飯後,衆人才散去。

佩聖線--高種姓的標誌

在印度,經常可以看見一些男子手腕上戴有白色的線圈,這就是印度教高種姓佩戴的聖線。按規定,只有婆羅門、剎帝利和吠舍這三個種姓纔有權利戴聖線,道陀羅和賤民是不能戴聖線的。聖線由三股線擰成,婆羅門的男孩戴棉線聖線,剎帝利的男孩戴亞麻聖線,吠舍的男孩戴毛線聖線。男孩子首次戴聖線時舉行戴聖線儀式。一般由婆羅門祭司口誦經文,給男孩子戴上聖線。

男童拜師禮

印度教把人的一生分四個階段,又稱"四個行期",即:梵行期、家居期、林棲期和遁世期。

印度教徒的男童在5歲至8歲期間也舉行拜師禮和入法禮。這是爲男童拜宗教導師、離家接受宗教訓練而舉行的一種儀式。拜師儀式開始時,父母要爲拜師的男童沐浴、剃髮,並接受老師贈送的離家苦修的衣服,其中有一塊遮羞布。老師口誦經文把衣物送給拜師的男童。接着又贈送草編的腰帶,授聖帶,並把獸皮衣、木棍等物送給男童。此後,老師掬起一棒水倒在拜師男童手中,象徵着老師把知識傳授給學生。拜師的男童要向太陽祈禱,纔會被老師接受爲自己的學生。老師在學生前唸誦太陽經文:"這是現實,這是智慧,這是光明,我們擁有明媚的陽光。它是火,點燃了我們的聰明和智慧。"拜師儀式結束後,男童就被送到導師家,與導師同住,學習吠陀,鑽研奧義書接受各種戒律訓練,直至"梵行期"結束(大約20xx年)才能重新回到家中,過世俗生活,開始家居期。

在印度的交往禁忌

印度的許多地區都有不少禁忌。

泰米爾納德邦的村民忌諱數字,認爲一、三、七是不吉利的,在日常生活中儘量避免說這些數字。對生小孩也有不少忌諱,如認爲第四胎生女孩便會傾家蕩產,第五胎生女孩會家財萬貫。吃奶的孩子不能照鏡子,據說照了鏡子就會變成啞巴。孩子掉的第一顆乳牙要包在牛糞團裏,放在房頂上。

對孕婦也有不少忌諱,如懷孕期間不能照像,不能做衣服等。

出門遠行也有許多忌諱。如出門時看見伐樓拿鳥在頭上盤旋,是大吉大利。遇見花或裝滿水的罐子也是吉利的;看到母牛、鸚鵡、鹿、雨傘、水果、蜜蜂、大象,聽到鐘聲,鷹叫聲和誦經聲,都是吉利的象徵。

遇見蛇、貓、寡婦、行乞僧,聽到噴嚏聲或其它難聽的聲音,出門滑了一跤或頭碰了框等都被認爲是不吉利的,應該立即回家休息一會兒,喝點水,然後再出門。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