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範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82W

在人際交往中,君子對與其他人相處過程中的交往之道是怎麼樣的?有哪些範文可以參考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蒐集整理的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的範文。

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範文
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範文篇一

真朋友就像涼白開

與甜蜜的愛情相比,友情顯得平淡無奇;與溫馨的親情相比,友情難免索然寡味。愛情如美酒,親情似濃湯,友情只能是涼白開。可是口乾脣燥的人,最需要的莫過於一杯沁潤心肺的水;當一個人苦悶不堪的時候,朋友伸過來的手往往勝過戀人的熱吻和親人的慰藉。水是生命的主要元素,朋友是人生的基本支柱。

古人云:“君子之交淡如水。”無須揹負海枯石爛的誓言,不用防備“朝三暮四”的變遷,不必講究噓寒問暖的客套,也不用顧忌牽腸掛肚的擔心,朋友就是那個願意做你聽衆、卻不讓你內心不安的人。煲電話粥也罷,促膝談心直到東方發白也罷,煩悶與苦惱儘可以和盤托出。你感激他的耐心,他感謝你的信任,然後互道珍重各走各的路。

都市中人個個如刺蝟一般,朋友間相處應該既能感受到對方的溫暖又免於相互的傷害,大可不必認準一個好友跟你分擔所有的歡喜悲憂。愉快地相互欣賞,忙的時候放在一邊,有空的時候搞個聚會,需要的時候打個招呼,朋友就是這麼簡單。

每個人都需要自由的空間

心理學家霍爾認爲,人際交往中雙方所保持的空間距離是人際關係的表現,研究發現,親密關係(父母和子女、情人、夫妻間)的距離爲18英寸,個人關係(朋友、熟人間)的距離一般爲1.5~4英尺,社會關係(一般認識者之間)一般爲4~12英尺,公共關係(陌生人、上下級之間)的距離爲12~25英尺。

說出這個理論,並不是我也認可與朋友、熟人交往要把距離控制在1.5~4英尺之間這麼精確,但我贊同人際互動中的距離的確是人對事物在態度上的一種表現。

朋友、熟人往往是通過溝通,在思想、情趣等方面因爲相通或互補而建立了比較親密的類似於戰友般的情誼,在他們面前,我既不會刻意隱瞞自己的惡習,也不會坦誠地傾訴自己所有的缺點,因此,朋友、熟人能夠介入且只能介入的也只是我生活的一部分。而在一個屋檐下朝夕相處的父母、愛人一定了解我是否早起刷牙,是否睡前洗腳等一系列的生活細節,所以,他們介入我生活的程度更深,這樣的親密是任何一個朋友不能比擬和替代的。

對我而言,如果把自己看作一個集合,把上面的兩類人想象成另外兩個集合,則這兩個集合都與我有交集,兩個集合既不包含我也不與我重合,我自己與他們永遠都不相交的部分,這是我的私人空間,它只屬於我,是我最個性化的部分。

無論對朋友還是父母,我的私人空間永遠都不會敞開,他們可以遠遠地欣賞,因爲那裏雖然隱祕但不骯髒,雖然是很小的一個空間,但我需要並且一定要用自由填滿,其實,這對每個人都很重要。

總會有不喜歡朋友打擾的時候

我把自己的朋友大致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最要好的,彼此非常瞭解對方,並確認能夠同甘共苦的,屬於患難之交。第二類是比較好的,在某一個特定的場合條件下認識的,是有些話能說有些話不能說的朋友。第三類屬於萍水相逢的朋友。

我願意把朋友這個稱呼定義爲我的第一類朋友,因爲我們最貼近,最投緣,真正是無話不談,我們都會盡可能爲對方着想,但我不歡迎我的朋友介入我的私人生活,也許更多時候朋友是出於關心你的目的,怕你受到傷害才無意識地介入的,如果你不喜歡,最好是先給他暗示,但如果他仍不明白,可以約他出來聊一聊,把自己的意思恰當地表達出來。

有的人把好朋友當成自己,認爲好朋友之間就不能有祕密,其實,“無話不說”也有個限度,有這樣的事發生在身邊,兩個特別要好的女孩,同吃同住,好得就像一個人,彼此對對方都瞭如指掌,由於她們太熟悉對方而不分你我,把對方的祕密當成自己的而告知於人,嚴重影響了朋友的正常生活而使朋友關係難以維持,所以,就算是對最好的朋友,也要適當保留一些你個人的祕密,不要妄想公開你的私人生活來證明你對朋友的誠意,也不要奢求朋友會對你的任何私人問題都有幫助,是自己面對的就要勇敢面對。

如果兩個好朋友在事業上能夠志同道合,在生活上能夠互相關心,而在私人生活上又相對獨立,彼此不打擾對方喜歡的生活,那纔是一種高尚的友誼,相信這也正是我們作爲別人朋友所要追尋的境界。

對朋友說“不”又怎樣?

上個月,我的大學同學進輝因爲生意失敗缺錢週轉,我把所能資助他的5萬元錢拿出來借給他。進輝很感動,他知道我是傾囊相助,所以,他每晚都會打電話來大吐苦水,我每天下班很晚回來後,還要花兩三個小時陪他聊天解悶,說完他的事,他又開始說我家的事,而且上上下下的事他都不免要評論幾句,大大小小的事他都要打聽。開始,我覺得他心情不好,只要他問起,我都或多或少地說兩句,可有一天我回家很晚,他和我妻子也絮絮叨叨地說了從我嘴裏聽說的我家的事,害得妻子以爲我對她有意見。更糟糕的是,他在半夜三更會來找我,讓我陪他去酒吧,這樣的日子持續了將近一個月,我再也忍受不了,妻子、孩子的生活也受到了影響,對我牢騷滿腹。我覺得我能爲朋友兩肋插刀,可我已自身難保了,再也沒精力幫他了。有一天,我也跟他大吐苦水,他畢竟是我朋友,很瞭解我,也明白了我不喜歡他這樣的相處方式。

對朋友說“不”真的很難,但只要不是“見死不救”,是朋友的話一定能夠理解。

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範文篇二

男女朋友相處之道

1.男女朋友之間,吵架是很難避免的,應該視爲正常現象,不必驚慌。

男女朋友兩人,不僅性別不同,性格、觀念、習慣等亦互有差異。戀愛時,彼此還有機會掩飾;結了婚,朝夕相處,互動頻繁,大大小小的衝突是無法避免的。面對這些衝突時,若是大驚小怪,以爲有了爭執就表示兩個人不適合在一起,這是一種錯誤。反之,若以爲美滿的婚姻就是兩個人永遠不爭吵,所以在衝突時,只好極度的容忍,百般的委曲求全,以維持一個表面的和平狀態,這也是不正常的現象。 事實上,男女朋友應該以積極的角度來看吵架。「會」吵架的男女朋友(即知道吵架的原則的人),兩人之間的感情會愈來愈好,而且吵架的次數也會愈來愈少。

2.吵架是“角度”問題,而不是“是非”問題。

男女朋友吵架的主要原因是以爲事情一定只有一個答案。吵架者的基本心態是「這件事一定是我對,我的另一半一定錯了。」問題是當兩個人都這樣想時,吵架就層出不窮了。 事實上,家庭糾紛、男女朋友爭執等經常都沒有固定的答案,他們純粹是角度問題,而不是是非問題。“會吵架”的人在爭執的過程中,努力的去體會對方的真正意思,或比較兩人之間的差距在那裏。「不會吵架」的人,在爭執的過程中卻極力的要駁倒對方,只要證明自己的「無誤」,結果反而兩敗俱傷。

3.男女朋友吵架應該“講情”,而不是“講理”。

一般吵架的特徵是爭理,所以拚命的抓住對方的語病,找出對方邏輯的缺陷,集中火力而攻之,讓對方沒有招架的餘地。問題是「爭理」的過程中往往會「傷情」,贏了理往往使對方更對你沒有感情而已。男女朋友之間的爭執用「交情」來處理,遠比用分析、辯論的吵架要有建設性。

4.千萬不要在第三者面前吵架。

吵架者爲了證實自己是對的,經常喜歡投訴局外的第三者,希望別人會支持他。而爲了爭取較多的同情,就必須不斷的提到伴侶的不是。這種在第三者前控訴伴侶的習慣對男女朋友之間的感情破壞性極大,男女朋友之間必須竭力避免,否則受害的還是自己。 「會」吵架的人只希望男女朋友兩人能面對面的處理彼此之間的衝突,不願在父母、朋友、同事面前吵,如此兩個人感情復原的可能性就可以提高。

5.千萬不要贏。

男女朋友吵架不管誰贏誰輸,事實上沒有贏者,雙方都是輸家。萬不得已吵架時,會吵架的人頂多只是「點」到爲止,從來不想贏架。 吵贏了架沒有實質上的好處,會吵架的人,事事給對方留餘地,讓對方有臺階可下,不會吵架的人卻時時想把對方趕盡殺絕。

6.敘述事情的真相,不要加油添醋的形容自己的感覺。

吵架一定是事出有因。「會」吵架的人在吵架的過程中會集中在事情的敘述上,讓對方知道自己的狀況與需要;「不會」吵架的人卻喜歡誇大的表達自己在生氣,因此常用最偏激的形容詞來激怒對方。

7.先認輸的人才是大勇者。

吵架既然是角度不同所引起的衝突,成熟的人會極力的設法去避免。而避免吵架的最好的方法就是承認對方的意見可能比自己的好。這種反應需要有足夠的自信心,與成熟度的人才能做出來,但是值得大家去學習。 對自己的伴侶讓步絕對不是損失,而是收穫。而伴侶聽到對方先讓步時,千萬不可說:「早就說你錯了,到現在才承認!」相反地,應該給伴侶更多的鼓勵與尊敬,那麼下一次吵架時,伴侶就更願意先讓步了。

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範文篇三

朋友間相處之道,別總是與朋友黏在一起

筆者覺得,不必要過於頻繁地拜訪朋友。人的弱點是:總愛懷念那些不在場的親朋好友,而不太在乎守在身邊的人。友情也是一樣,總像糖那樣黏着人的友情,久之肯定會讓人感覺膩味。夫妻近得不分彼此,久之都會互相厭煩,就更別提朋友了。

筆者的朋友都不是黏人的。平時各忙各的事兒,隔上相當一段時間,纔想起來應該見個面兒了。於是即興而動,呼朋喚友,或去哪家吃飯、串門,或去公園散步聊天。現在很多人都有了微信“朋友圈”,平時發個微信就表達了惦念。雖然我沒有微信,可我覺得微信是個好東西,輕鬆地就把散在各個地方的朋友聯繫在了一起。利用時間的碎塊,分享了很多人生感悟。

保持適當的心理距離與物理距離,纔是友情的保鮮劑。

永遠保留個人空間

有一次與幾位朋友結伴出門火車旅行。朝夕相伴之中,有位女士總在對別人講她的人生艱辛,幾乎全是從前不爲人知的隱私。不知是什麼因素觸動了她的傾訴慾望,大家聽得津津有味。最後,她的故事講完了,再也挖不出新的東西,人們嘆息一番之後,也就對她失去了興趣。

有點兒替她惋惜,幹嘛要“竹筒倒豆子”那樣,輕易就把自己倒空呢?要知道,對個人很重要的一段人生,在他人眼裏不過是一小段談資而已。如果理性一點兒,那位女士就不會那麼急着傾訴。人人都有故事,保留爲人不知的一面,纔會更讓人尊重,也吸引他人。

筆者從不願與任何人分享私人空間。毫無保留地敞開心扉,筆者會感到淘空了自己。俗話說,誰人背後不說人?朋友重視你,正因爲你是獨特的一個;如果你是一杯一眼就能看透的白開水,在人眼中也就沒了味道,反之也是一樣。

儘量不與朋友發生利益關係

從前朋友曾給筆者介紹過一個不錯的工作,可那單位的上司是朋友的親戚。雖然那份工作很有吸引力,然而考慮再三,筆者還是放棄了。筆者覺得,有一層這麼近的關係,可能會與上司很不好相處,鬧得不好,還會影響筆者與朋友的關係。後來筆者去了一家沒有任何個人關係的單位,在人際關係上很輕鬆,因爲不欠任何人情。

與朋友發生金錢上的關係,更是要不得的事兒。越是朋友,越不能損壞人家的生意。如果不得不跟朋友發生經濟聯繫,就索性“生意是生意,朋友是朋友”,涇渭分明。見過一些本來極要好的朋友,就是因爲一筆生意說不清楚,最後兩人竟成了冤家。

談談朋友間的相處之道

「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因爲二人勞碌同得美好的果效。若是跌倒,這人可以扶起他的同伴,若是孤身跌倒,沒有別人可以扶他起來,這人就有禍了。」從以上這句《聖經》的話語中,可見我們不能沒有朋友。但是究竟我們應該怎樣做,纔可與朋友相處得更好呢?關鍵便在於要真誠、多關心、多分享和做一位好的聆聽者。

首先,我們每一句爲朋友而說的話,每一件爲朋友而做的事,都要出自心田,我們不應爲了利益而撒謊或做出傷害朋友的事,那纔算是真誠。譬如你知道朋友有些事情做得不對,你應誠實地勸導他;你知道他有些事情做得很好,你應誠實地稱讚他;你這樣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總比只靠甜言蜜語來欺騙他來得好。試想想,如果有朋友欺騙了你,而事後被你發覺,難道你不會憤怒嗎?難道你又不會討厭那位朋友嗎?由此可見,真誠在朋友間的相處是不可缺少的。

其次,朋友之間要多互相關心和分享。例如你不快樂時,朋友會主動關心你,安慰你,問你最近爲何不愉快;相反,當朋友不快樂時,你也當如此做。另外,我們應該將開心的事情說出來,讓朋友能與我們分享;正所謂「患難見真情」,所以,我們也應該把不開心的事說出來,讓朋友能與我們一起分擔,或許這位朋友能夠幫助我們解決難題呢!不過,太大越位、過分的關心卻一定要避免,因爲這樣不但不會有好效果,反而會使朋友覺得你像蜜蜂似的在他耳邊嗡嗡的叫着,使他感到你很討人煩厭,因而漸漸地疏遠你。所以,關心朋友也要適可而止。

另外,我們在用嘴巴說的同時,也要用耳朵留心地聽。我們應該做一位好的聆聽者,讓朋友知道我們正在聽他說話。如果你只管說話,而不理會朋友的感受,或不給朋友說話的機會,便會使朋友覺得你不尊重他,而阻礙了一段友誼的發展。 總括來說,我們應該以真誠的態度,多關心朋友、多跟朋友分享並做一位好的聆聽者,那纔可使朋友之間能相處得更加好。

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範文篇四

與不同朋友的相處之道

針對:朋友紳士朋友可能會跟你搶賬單,可能太客氣,讓你不好意思,覺得難以接近,又或者有點保守沉悶,不夠活躍;痞子朋友可能總以捉弄你爲樂,總是爽約,總是沒個正經,拜託他的事情往往虎頭蛇尾,無論如何,硬幣有兩面,當這兩類朋友表現出你比較難接受的一面,你如何應對?

答案:在大家放開來狂歡的場合,太過紳士的朋友會因爲正經而顯得拘謹,有時會爲氣氛製冷,特別是在大家起鬨要他表演的時候,他放不下面子,就掃興了。黃小姐認爲應該分開對待,根據朋友的不同性格選擇不同場合,其實紳士朋友也有好玩的一面,但如果他們不喜歡過分誇張激烈的場合,最好亦不要令他們難堪,免得大家心裏不舒服。

而對付不認真的痞子朋友,就隨緣好了,大家碰巧聚在一起,就盡情享受當時的氣氛,不必太過責備他的不在意。有些痞子朋友還是挺義氣的,不過是表達方式比較隨意,喜歡開開玩笑而已,不把他的話放在心上,是被訪者一致同意的相處原則。

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的古代名句經典

原文: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周易·坤卦》文言)

譯文:君子以恭敬慎重的態度作爲內心的政治準則,以合乎禮儀的行爲處理外界事物。

解讀:君子在交往態度上恭敬慎重,在交往行動上講究合乎禮儀。敬爲立己之本,義爲處事方正。只要做到恭敬的態度、適當處事,就能廣佈美德,得到衆人的信任支持。

原文:言悖而出者,亦悖而入。(《禮記·大學》)

譯文:你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語言說別人,別人也會用不合情理的方法語言說你。

解讀:提倡用合理的方法,合理的語言來進行社會交往。壞的做法有壞的影響,壞的處世有壞的迴應。

原文:(交友)不挾長,不挾貴,不挾兄弟而友。友也者,友其德也,不可以有挾也。(《孟子·萬章下》)

譯文:交朋友不能依仗自己年歲大,不能依仗自己地位高,也不能依仗自己兄弟有錢有勢。所謂交友,是以品德相交,決不可以有所依持而交友。

解讀:交朋友是品行相交,而不是酒肉朋友,不能以其他雜念交朋友。朋友關係不以年齡、地位、有錢有勢爲前提,而是以德行爲交友的基本原則。

原文:君子和而不流。中立而不倚。(《禮記·中庸》)

譯文:君子要隨和,但不隨波逐流;君子要獨立而又不偏不倚。

解讀:君子進行社會交往,既要隨和,更要有獨立的人格,切忌隨波逐流。

原文:自暴者,不可與有言也。自棄者,不可與有爲也。言非禮義,謂之自暴也。吾身不能居仁由義,謂之自棄也。(《孟子·離婁上》)

譯文:一個自暴的人,不可跟他談正經話。一個自棄的人,不可跟他有所作爲。講話詆譭禮儀,叫做自暴。自認爲不能懷仁德、行正義,叫自棄。

解讀:一個正常的人,在社會交往中,不能自暴自棄。要講禮儀,懷仁德,行正義。

原文:有不虞之譽,有求全之毀。(《孟子·離婁上》)

譯文:有出乎意料之外的讚譽,也有本求無過而偏遭詆譭的事。

解讀:人生在世,詆譭、讚譽經常發生,不可過於在意。心中無愧,做事坦然。

原文: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力不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孟子·公孫丑上》)

譯文:依仗實力征服別人,別人並不能從心裏服從你,原因是別人力量不足;憑藉德行使別人服從自己,別人心悅誠服,完全出於自願。

解讀:以禮服人而不是以力服人,征服人是以征服人心爲上的。服人依德不以力。

原文:好人之所惡,惡人之所好,是謂拂人之性。(《禮記·大學》)

譯文:喜歡衆人所厭惡的,厭惡衆人所喜歡的,這是違反了人性。

解讀:應該是惡衆人所惡,好衆人所好,順其自然。好惡應該與衆人一致。

原文:在下位不獲乎上,民不可得而治矣。(《禮記·中庸》)

譯文:在下位的人,得不到上級的信任和支持,百姓就治理不好。

解讀:處理好上下級關係,是搞好工作的重要條件之一。

原文: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禮記·中庸》)

譯文:誠實是做人的法則。誠實,不需要努力就能達到,不需要思考就能獲得,是從容不迫就能實現的法則。要做到誠實,就要擇善並堅持做到它。要廣泛地學習,仔細地詢問,慎重地思考,清晰地辨別,忠實地實踐。

解讀:誠實,是做人的本分,也是做人的最高原則,是無須付出成本就可以做到的。誠實是與人的善心密切相關的。有仁心有善心的人就會做到誠實。

原文: 四海之內,皆兄弟也。(《論語·顏淵》)

譯文:天下四海之內都是兄弟。

解讀:這裏表現了儒家的博大胸懷、平等思想和天下一家的大同思想。

原文:可與共學,未可與適道。(《論語·子罕》)

譯文:可以跟他一起共同學習,不一定可以與他一起追求道德、道義。

解讀:共同的學習環境,共同的學習內容,共同的老師,共同的學習時間,但追求的卻不一樣。同學之間,同樣在學,追求各異。這是同學之間存在交往不會長久的根本原因。

原文:可與適道,未可與立。(《論語·子罕》)

譯文:可以一起追求道德、道義,但不一定能一起堅持道德、道義而不變。

解讀:有同樣的追求,但如果不能做到持之以恆,交往也不會長久。

原文:可與立,未可與權。(《論語·子罕》)

譯文:可以一起堅持道而不變,但未必能一起權衡輕重,靈活處事。

解讀:可以一起堅持道德、道義而不改變,但是在實踐上,又不會一起採取權變、靈活的方法處理具體事情,人之間還是有差別的。由此知道,孔子是很看重靈活和權變地應對事務。

原文:道不同,不相爲謀。(《論語·衛靈公》)

譯文:個人主張的道不同,就不會在一起互相商討。

解讀:信仰、理念都不同,一是不會在一起商討事情,二是即使在一起商討,也說不到一起去。

原文: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論語·學而》)

譯文: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快樂嗎?

解讀:按照古人的說法,悅是指內心高興,樂是在外部表現的高興。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了,應該既是發自內心、又表現在外部的高興。

原文:主忠信。無友不如己者。(《論語·學而》)

譯文:要以忠信爲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

解讀:真正的朋友應該是志同道合。不志同道合即使在一起也是貌合神離,是不能稱爲真正的朋友的。

原文: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論語·學而》)

譯文:孔子是靠溫和、善良、恭敬、節制、謙讓的態度得以聞政。

解讀:“溫良恭儉讓”是孔子最早表述的一句經典名言。它是指待人處事的一種態度,不是激進和暴風驟雨式的。特別是在向別人瞭解情況的時候更應該這樣。

原文: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爲政》)

譯文:君子能團結衆人而不結黨營私,小人結黨營私而不團結衆人。

解讀:孔子把結黨營私看做是小人的行爲,提倡君子團結人,但不結黨營私。這是由君子心胸坦蕩蕩、小人心胸狹窄常慼慼決定的。

原文: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論語·爲政》)

譯文:一個人不講信用,是不可以的。

解讀:信,是孔子提出的一個重要的道德範疇。他講了很多關於信的話,主要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對人講信用,特別是與朋友交往要講信用。也指誠信和信用。二是指取得別人的信任,特別是要取信於民。有時一句話兩種意思都兼有。

原文:見義不爲,無勇也。(《論語·爲政》)

譯文:見到合乎道義的事而不去做,就是懦弱無勇氣。

解讀:“見義勇爲”是不顧個人安危保護國家或人民生命財產的勇敢行爲義的概括,也是孔子最早表述的經典名言。也是孔子提出的又一個道德範疇。一般把義解釋爲,人所應該做的就是義。聯繫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看,符合仁和禮的要求的行爲就是義。孔子把“見義不爲”看做是沒有勇氣,說明他是把勇和義的要求相聯繫,認爲勇應該服從義,見義勇爲是最大的勇,也是孔子對人們道德修養提出的要求。

原文: 如有所譽者,其有所試矣。(《論語·衛靈公》)

譯文:如果有所稱讚的人,那是經過試用考驗過的。

解讀:君子不隨便稱讚一個人,稱讚一個人是在認準之後的事。這也是社會交往的一種策略。

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的古代名句欣賞

原文:成事不說,遂事不諫,既往不咎。(《論語·八佾》)

譯文:已經做成了的事就不要再去說了。已經完成的事不便再挽救了。已經過去的事就不再追究了。

解讀:“既往不咎”是孔子最早表述的一句經典名言。這是君子社交和做人大度寬厚的表現。君子目光遠大,有遠慮,所以一切立足於向前看。這是社會交往中的一個正常的原則問題。

原文:士志於道,而恥惡衣惡食者,未足與議也。(《論語·里仁》)

譯文:一個士有志於道,而又以自己吃的不好、穿得不好爲恥辱,這種人,是不值得與他討論道方面的事。

解讀:這裏講君子對穿衣吃飯的態度。此處是對義利關係的具體發揮。爲了追求道,生死都可不顧,何況衣食的好壞。應該是安貧樂道。經濟條件好壞是次要的,君子的精力主要在於追求道。這也是社會交往中要有所選擇的問題。

原文:朽木不可雕也,糞土之牆不可圬也。(《論語·公冶長》)

譯文:爛木頭是無法雕刻的,腐土築的牆是無法粉刷的。

解讀:“朽木不可雕”是孔子最早表述的一句經典名言。主要是用來比喻有的人是不可教育和不可救藥。

原文:聽其言而觀其行。(《論語·公冶長》)

譯文: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爲。

解讀:“聽其言觀其行”是孔子最早表述的又一句經典名言,至今已成爲人們識別他人的一個口頭禪。聽其言,觀其行,是孔子提出的判斷一個人的正確方法。

原文:我不欲人之加諸於我,吾亦欲無加諸人。(《論語·公冶長》)

譯文:我不願別人強加於我,我也無意強加於別人。

解讀:這句話也是對孔子“忠恕”思想的解釋,也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另一種說法,是一種推己及人的思想。這也是社會交往中的一個重要原則。

原文: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論語·述而》)

譯文:赤手空拳和老虎搏鬥,不用船隻過河,死了也不後悔的人,我是不和他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是要臨事小心謹慎,經認真謀劃而能成功的人。

解讀:孔子反對冒險行事,認爲不能有勇而無謀。把事情做成,最終取得成功,纔是目的,纔是孔子所期望要的。他實際主張不打無把握之仗,不能做無謂的犧牲。在社會交往中,君子不和有勇無謀的人共事。

原文:亡而爲有,虛而爲盈,約而爲泰,難乎有恆矣。(《論語·述而》)

譯文: 沒有卻裝作有,空虛卻裝作充實,窮困卻裝作富足,這樣要保持長久就困難了。

解讀:這是一種典型的不自信表現。由於是弄虛作假,所以是不會長久的。

原文:與其進也,不與其退也。(《論語·述而》)

譯文:我們讚許一個人的進步,不讚許他的退步。

解讀:對一個人,應該鼓勵他的成長和進步,但對於他的退步,是不能贊成的。君子在社會交往中,要關心自己同道的進步和退步。

原文:人潔己以進,與其潔也,不保其往也。(《論語·述而》)

譯文:人家改正了錯誤以求進步,我們讚許他改正錯誤,不要抓住他的過去不放。

解讀:以上兩段更爲具體體現了成人之美和誨人不倦的態度。正是有了成人之美的願望,纔有誨人不倦的態度,才能“不保其往”,才能不死抓住別人過去的錯誤不放。這也是君子社會交往中的一種正確的態度。

原文: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在邦必達,在家必達。(《論語·顏淵》)

譯文:所謂達,是品質正直,愛好禮義,能考察別人的言論,觀察別人的臉色,總是存着謙讓之心居於人下。因此無論在國、在家,都能事事行得通。

解讀:這是君子在社會交往中,與人處事應該有的品質、愛好和心理。做到這些了,個人也就能夠通達。

原文:夫聞也者,色取仁而行違,居之不疑,在邦必聞,在家必聞。(《論語·顏淵》)

譯文:所謂聞,只是外表上裝出仁的樣子而行動上卻違背仁,自己還心安理得不懷疑自己的做法,只圖無論在哪裏都有名望。

解讀:以上兩條,孔子分別提出了“達”和“聞”的本質區別,強調要注重自身的修養,而不是單純去追求個人在別人心目中的所謂好名聲。

原文:忠告而善道之,不可則止,毋自辱也。(《論語·顏淵》)

譯文:與人相交,要忠誠的勸導他,好好的引導他。如果他不聽也就算了,不要自取侮辱。

解讀:孔子這裏告訴人們,對於有缺點的人和做了錯事的人,首先應該盡心地給他以勸導,他實在不聽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也不要自討沒趣。

原文:君子以文會友,以友輔仁。(《論語·顏淵》)

譯文:君子用文章學問來會聚朋友,靠朋友的幫助來培養仁德。

解讀:“以文會友”是孔子最早表述的一句經典名言,至今仍是文人聚會表達志同道合的一種方式。這樣可以互相學習,互相幫助,取長補短,從而避免了文人相輕的惡行。

原文: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爲也。(《論語·子路》)

譯文:得不到行爲合乎中庸的人而與之交往,那就一定要找志高行狂和拘謹守節的人相交往。志高行狂的人勇於進取,拘謹守節的人有所不爲。

解讀:中行,即行爲合乎中庸之道。孔子要求進能踐行道義,退能有所不爲,在不同的情況下能採取不同的態度。只有兼備這兩個方面,纔是合乎中庸,即中行。狂者勇於進取,狷者有所不爲,雖然各有可取之處,卻都偏於一面,另一面則都有不足,因此都不合中庸的要求。

原文:驥不稱其力,稱其德也。(《論語·憲問》)

譯文:對於千里馬不是稱讚它的力氣,而是稱讚它的品德。

解讀:這裏是一個比喻,主要強調在德和力的比較中,德爲上,力爲下。看待一個有能力的人,也應注重品德品行,而能力是第二位的。

原文:言忠信,行篤敬。(《論語·衛靈公》)

譯文:說話要忠誠老實,做事莊重厚道。

解讀:這裏倡導的是說老實話,做老實事,當老實人。

原文: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論語·衛靈公》)

譯文:可以與他說而沒有同他說,就錯過了人;不可以與他說而說了,就錯說了話。聰明人既不錯過人,也不錯說話。

解讀:這是人與人之間交往經常發生的現象,錯失良機和說錯話,而失去與人交往的機會,往往對個人事業是一種損失。畢竟機遇對於個人來說不是召之即來的。

原文:君子矜而不爭,羣而不黨。(《論語·衛靈公》)

譯文:君子莊重而不與人爭執,合羣而不結黨營私。

解讀:不黨,就是不結黨營私,不搞宗派。這與孔子所說的“君子周而不比”一語本質意思有相似之處。

人際交往中君子相處之道的古代名句精選

原文: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論語·衛靈公》)

譯文:對君子來說,不能從小事上去理解他,而他是可以承受大的任務的;對小人來說,不可承受大任務,而可以從小事上去理解他。

解讀:對修養不相同的人,應該用不同的尺度和角度來考察和理解他們。

原文:益者三友。友直,友諒,友多聞,益矣。(《論語·季氏》)

譯文:有益的交友有三種:同正直的人交友,同誠信的人交友,同見聞廣博的人交友,便有益了。

解讀:正直、誠信、見聞廣博,前兩條是交友的道德標準,後一條是學識和見識的標準。這樣的朋友圈,對每個人的發展都是有益的。君子本身就是這樣的人,就應該和這樣的人交朋友。

原文:損者三友。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損矣。(《論語·季氏》)

譯文:有害的交友有三種:同諂媚逢迎的人交友,同善於裝出和顏悅色的人交友,同慣於花言巧語的人交友,便有害了。

解讀:君子告訴人們,不能和以上三種人交朋友。這三種人都是意識和人格方面有問題的人,交這樣的朋友,只能有損於自己。“人以類聚,物以羣分”,正直的人與這三種人都是不同道的人。

原文:親於其身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論語·陽貨》)

譯文:親身做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

解讀:親身做壞事的人與君子是在本質上完全不同的兩類人,君子是不能和這樣的人接觸的。

原文:君子不施其親。(《論語·微子》)

譯文:君子不遺棄他的親屬。

解讀:君子要加深親屬之間的親和力,爲百姓做出樣子,才能治理好百姓。孔子說這話的時候,正值春秋末期,父子之間、兄弟之間、家族內部成員之間、家族之間互相爲爭奪土地財產人口,同室操戈、傾軋殺戮屢見不鮮,故孔子有此提倡。

原文:故舊無大故,則不棄也。(《論語·微子》)

譯文:舊友沒有大錯誤,就不要拋棄他們。

解讀:這也是一種爲政措施,也是最大限度地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人,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積極性的一種措施。春秋時大動亂時期,朋友、敵人也是反覆不定,故孔子有此倡導。

原文:益者三樂。樂節禮樂,樂道人之善,樂多賢友。(《論語·季氏》)

譯文:對人有益的三樂是,以禮樂調節自己爲樂,以稱道別人的好處爲樂,以有許多賢人爲朋友爲樂。

解讀:這是人生面臨的三種健康而高雅的格調,禮樂是一種文明行爲表現,稱道別人是一種心胸坦蕩表現,多交往賢人是一種互相促進激勵。這些對於人的身心發展都是非常有益的。

原文:損者三樂。樂驕樂,樂佚遊,樂晏樂。(《論語·季氏》)

譯文:對人有損的三樂是,喜歡驕縱無節制的作樂,喜歡遊蕩忘返而樂,喜歡沉湎於飲酒作樂。

解讀:孔子提出損者三樂,主要是告訴人們不能沉溺於安樂享受,生活應該艱苦勤奮爲好。因爲這三種樂對於人的身心發展都是有害的。

原文:無求備於一人。(《論語·微子》)

譯文:不要苛刻地要求一個人十全十美。

解讀:這裏告訴人們,對人不要求全責備,因爲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原文:君子尊賢而容衆,嘉善而矜不能。(《論語·子張》)

譯文:君子尊敬賢人,也能夠容納衆人;鼓勵好人,也能同情能力不夠的人。

解讀:這裏體現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孔子認爲所謂仁,就是愛人,“泛愛衆”,即廣泛的愛大衆之人,當然就包括了賢人和一般的人,好人和能力差的人。

原文:是以君子惡居下流,天下之惡皆歸焉。(《論語·子張》)

譯文:君子厭惡處在下流的地方,而使天下一切壞名聲都歸到他身上。

解讀:下流爲衆惡所歸之地方,地形卑下,衆流所歸,人之爲惡,一旦爲衆人唾棄,即成衆惡所歸。此爲比喻。

原文: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論語·衛靈公》)

譯文:從不說怎麼辦怎麼辦的人,我對他也沒什麼辦法。

解讀:這裏所說的“如之何”,就是“怎麼辦”的意思。上面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向人們提倡多問幾個爲什麼,多開動腦筋思考,要有急於解決問題的主觀要求。只有那些懶惰之人和不願思考問題的人是從來不問爲什麼,當然也就無計可施。

原文:朋友數,斯辱矣。(《論語·里仁》)

譯文:朋友交往次數過多、過於繁瑣,就會反被疏遠。

解讀:朋友之間交往也有辯證法,本來朋友之間是親密無間的,但交往不能超過一定的度,世界上的任何事都有個度的問題。超過這個度,就向相反方向轉化。

原文:切切偲偲,怡怡如也,可謂士矣。(《論語·子路》)

譯文:互相切磋勉勵,又能和順相處,可以稱作士了。

解讀:切切偲偲,意思是互相懇切批評勉勵的樣子;怡怡,意思是和氣順從的樣子。君子之間就要像朋友之間和兄弟之間那樣,既能在一起對學術問題進行切磋勉勵,又能和順相處。

原文:朋友切切緦緦。(《論語·子路》)

譯文:朋友之間就應該切磋勉勵。

解讀:朋友之間既需要互相鼓舞勉勵,也需要對朋友之間互相開展懇切的批評和自我批評。這樣的朋友交往纔會長久。朋友之間也不可無原則的一團和氣。

原文:兄弟怡怡。(《論語·子路》)

譯文:兄弟之間就應和順相處。

解讀:孝悌,講的就是對父母孝順,兄弟之間充滿仁愛、和睦相處。

原文:放於利而行,多怨。(《論語·里仁》)

譯文:事事都依據個人利益而行動,會招致很多人的怨恨。

解讀:因爲事事都依據個人的利益而行動,必然要侵犯到別人的利益,那當然要引起別人的怨恨了,隨着時間的推移,怨恨的人就會多起來。

原文:不念舊惡,怨是用希。(《論語·公冶長》)

譯文:不記人家過去的惡行,因此別人對他的怨恨就很少。

解讀:對別人要有一顆寬厚的心,特別是對已經成爲歷史的事,不能老是記恨別人的惡行,這樣,就會減少別人對你的怨恨。

原文:事其大夫之賢者,友其士之仁者。(《論語·衛靈公》)

譯文:要事奉那些大夫中的賢者,與士人中的仁人交朋友。

解讀:因爲君子本身就是賢人,是有仁德的人,事奉賢人,與仁人交往,是人以類聚,所以君子在一起不會結黨營私,不會相互勾結做不仁德的事。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