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德州人酒桌上的禮儀

來源:瑞文範文網 2.5W

山東人素好客善飲,天下皆知。雖說山東人論酒量比不上蒙古人,論飲酒的猛烈程度比不上東北人。但山東人酒桌上的風俗和禮節多,喝法也多。下面是本站小編爲大家整理的山東德州人酒桌上的禮儀,希望能夠幫到大家哦!

山東德州人酒桌上的禮儀
山東德州人酒桌上的禮儀

先說入座。山東自古是禮儀之幫,所以酒桌上的賓主、長幼之分是不能馬虎的。酒桌上,一般衝門口的位置是主人或者東家的(就是買單請客的人)。

在他的對面的位置是主人一起來招待客人的,叫“主陪”。這兩個位置各地叫法有點差異,但意思差不多。

外地的朋友若不清楚其中原委,告訴你個簡單的方法:只要看桌子上杯中餐巾的疊法就可以分辨出來。這兩個位置的餐巾的疊法是與衆不同的。主人的餐巾一般是摺疊成圓筒形狀,插在杯子裏面的。而主陪的餐巾則是疊成扇面狀的。其位置的餐巾則是一般的三折呈花瓣狀。整個餐巾的佈局有點象是展翅的鳳凰。定好了這兩個位子,別的位置就好確定了。坐在主人左面的是“主賓”,右面的是“次賓”;相對應的,左面挨着主賓的是“副主陪”,右面挨着次賓的叫“次陪”,但叫“三陪”的多。其餘的位置賓主可以隨便坐,酒桌上戲稱這些人是“不三不四”,原因是酒桌上沒有”三賓”、“四陪”的叫法。

賓主落座,開始倒酒。山東人喜歡喝酒,尤其喜歡大碗喝酒。這似乎有梁山好漢之遺風。如今雖然不用大碗了,但小杯是不用的。你若是在電影或者電視劇中看到山東人用那種三錢的小酒盅喝酒,那就很不真實了。山東時下的標準杯是三兩三的高腳玻璃杯(究竟是什麼人最先時興起來的這種杯子無從考證,但一瓶白酒正好能倒三杯)。酒一般是白酒,度數一般是38度左右(山東人並不太喜歡喝高度酒)。當然也可以喝啤酒,但一般按照白酒、啤酒1:6的比例折算。

入席後每位先滿上這樣的一杯,叫門前杯。意思是讓各位自掃門前雪。這杯酒是每位到場的人必喝的,不喝是對主人或者東家的不尊重。這第一杯酒當然要由主人帶領大家喝。主人一般要有一個開場白,客套一番,然後定個標準。就是說這杯酒要分幾次喝完。一般是6次,叫“六起”。“起”的意思包含有“發達”的意思,圖個吉利。這樣大家在主人的帶領下,邊喝、邊吃、邊說話。

等主人帶領大家滿飲此杯,該輪到主陪發言了。同樣是客套一番,也帶領大家喝一杯酒。一般情況下,兩杯酒下肚就在半斤以上,主客面紅耳赤、腳下升雲。這個時候,主人宣佈禮畢,大家可以自由活動了。注意了,這個自由活動可不是真的讓你出去活動一下醒醒酒,而是可以和任何人單獨喝酒了,而且喝多喝少可以不加限制。一般這個時候,客人要對主人的盛情款待表示一下謝意,一般第一輪是主賓與主人,次賓與主陪,依此類推。在這期間,是酒桌上氣氛最活躍的時候,賓主的關係一下子能拉近許多。但這個時候往往是比較頭疼的時候。因爲此時已經有半斤白酒下肚,期間勸酒的花樣有多,特別容易喝醉。

一般山東人請客,酒桌上必定要有魚。魚在山東算“大菜”,酒桌上叫“大件”。別看什麼山珍海味,和魚相比也只能叫“小菜”。不是山東人稀罕魚,主要是圖個吉利,“年年有餘”嘛。一般上魚的時候,魚頭衝客人,表示對客人尊重。這個時候,客人要喝魚頭酒,尾巴方向的人要喝魚尾酒,一般是“頭三尾四”,然後大家一起吃魚。等湯上來了,大家喝掉個子的杯中酒,吃飯,然後筵席結束。

山東人喝酒時間一般比較長,除了一些禮儀性的筵席控制在一個小時左右外,一般酒席時間要過3小時,而一些摯友之間的聚會則時間更長。

關於山東德州的民俗禮儀

舊德州民間藝人表演見聞

舊德州深受人們喜聞樂見的民間藝人,常年活動於古城廟會、市場、街頭。這些民間藝人,跑江湖,走四方,都有自己獨特的一說唱表演技能及武術拳腳功夫。他們走街串蒼、胼手胝足、櫛風沐雨、賣藝爲生。如:木偶小戲、假二人摔跤、變戲法、玩猴、拉洋片、賣狗皮膏藥大力丸、打拳賣藝、數來寶、唱曲的(也叫賣唱的)、吹糖人和化糖的等。民間藝人說唱歌表演和所練功夫,屬“俗文化”的範疇。它既豐富了民間的文化生活,又給人們休閒增添樂趣。

一、木偶小戲

木偶小戲,德州人民又稱“玩小戲的”,“耍人的”。這種街頭文藝、簡而易行,大街小巷,凡居民區任何空閒地方都可演出,全部道具家當,只需一人,一條扁擔挑着即可。一頭是木架制的小型戲臺(長寬各約一米、高約80公分,支起來形似小廟),戲臺下部四周,圍黃色布幕(好似個肥大的布口袋)演出時,內用木扁擔作支柱、把小戲臺支起來(戲臺後面須貼牆壁),另一頭是個大園籠,內裝鑼鼓,木偶小人及各種小道具。表演時藝人鑽入布幕中,把盛道具的圓籠放置身前,便與隨取隨放,一人演唱及伴奏,口手不停地忙活。木偶小戲生動活潑,詼諧有趣,逗人喜笑,老幼咸宜,表演戲目有《豬八戒背媳婦》、《王小打老虎》、《小禿子賣豆腐》、《秦香蓮告狀》、《李翠蓮上吊》、《進香還願》……等。

當圍觀的人越聚越多,演到精彩處,突然中止,藝人鑽出幕布圍子,向觀衆要錢,觀衆急着往下看,紛紛給錢,一次可手幾角錢。若碰上運氣,被富有大戶人家叫進院內,爲其佳人演唱幾齣戲,可得個塊兒八角的。那時物價很便宜,一天的生活便有了保障。

二、假二人摔跤

假二人摔跤,實爲一人表演,故;冠“假”字。一對半截假人,其上身骨架爲木製,頭戴假面具,外罩藍布或青布大褂,假人兩面對相,兩臂相搭連,做摔跤狀,肥大的大褂內,紗系人套褲、布靴子。表演時,藝人將假人木架用皮條繫腰中背後面,鑽入大褂內,雙腳穿上一假人的套褲靴子,俯身雙手臂現插入另一假人褲筒靴子內,彎腰好似真二人摔跤模樣。兩人互相使絆,翻滾在地,乾淨利落,不露破綻,博得圍觀者鼓掌喝彩,表演到精彩時,藝人頭從大褂衣襟下鑽出,假二人上半身橫背在藝人背後,向觀衆要錢。這項技藝非常吃力,人們紛紛給錢相助,一場下來,運氣好了,也能收得塊兒八角,爲了賣藝餬口,演出一天,當黃昏收場時藝人已是筋疲力盡,腰痠腿疼,大汗淋漓。

三、變戲法

“民間戲法”與“現代魔術”不同。魔術多是在劇場舞臺上表演,觀衆距離遠,並且常藉助於幕布,燈光、電子道具……等,藝技逼真,而民間戲法則在街頭撂攤,沒有任何遮蔽,前後左右都是觀衆,在衆目睽睽之下表演,全憑藝人手疾眼快,技藝巧妙,乾淨利落,不露破綻,而贏得觀衆鼓掌喝彩,實在不易。

如:把一塊紅布平鋪土地上,藝人手拿一尺長木棍,在紅布面上翹,另一手向上撥,從土地上起出茶杯來,連起來三隻,這叫“土地獻杯”,別看“戲法”小,驚得觀衆目瞪口呆。再如:把三隻茶碗倒扣在土地上,每隻碗內扣一紅球,便跑到一隻碗內,藝人吹口氣,三球各又分開,再吹口氣,紅球不翼而飛,這叫“仙人摘豆”……等,還有很多巧妙的萬一。戲法藝人不但會變,更重要的是能說善唱,口才超羣。如:四五十年代常在州城變戲法的王某(綽號王大辮子,吳橋縣人),不但戲法變的嫺熟精巧,而且說唱口藝高超,常把觀衆逗的哈哈大笑,撂場時,先敲鑼引人,隨着鑼點,唱唸《歲時歌》。哎!大年七年級頭一天,過了八年級過九年級,正月十五半拉月,春到寒食六十天。三月採桑忙養蠶,四月浴佛舍香錢,五月單五吃糉子,六月二十三整半年。七月十五孟堂會,八月十五月宮圓,九九重陽賞菊花,十月下元日漸寒,冬至數九天最冷,臘月三十又過年。我王大辮子給列位演個小玩藝,變個小戲法,變好了大家開心哈哈一笑,變砸了請多多包涵,哎變起來!那時花兩角錢看幾場戲法,也非常開心。

另外常年不斷雲遊來德演出的個體藝人,除變戲法外,還有“吞寶劍的”、“吞鉛球的”、“頭碰磚斷的”、“腰斷鐵絲的”……等氣功表演。

四、玩猴的

藝人手牽猴子,小叭兒狗,揹着簡單道具,在廟會、市場、街頭撂場,表演時藝人一手敲鑼,一手牽着猴子,還拿着小鞭子(猴子性野,淘氣好動,但最怕鞭子)。猴子和小叭狗,是從小訓練,它懂主人的話,藝人叫它們幹啥,它就幹啥。如:猴子攀槓子、翻跟斗、戴假面具、戴烏紗帽、爬杆子,在杆子頂上坐着,端着盤子給觀衆要錢……等。小叭狗會蹦、會跳、會坐、會立、會作揖、會拜謝、會鑽圈、會跳圈等。藝人利用猴子小狗表演,連說帶唱,使觀衆開心一笑……

五、拉洋片的

“拉洋片”,又稱“西洋鏡”。這種街頭文藝,歷史較短,產生與清末民初。德州拉洋片始於三四十年代,他們在藥王廟會和城隍廟市場西跨院演出。所謂洋片,是把彩印的畫片、鑲在大鏡框內,再吊置在大木箱裏,由繩拉動起落,大木箱由四腿支撐,木箱正面有三至四個小窗口,小窗口前放一長板凳,觀衆坐着,眼睛正好貼在小窗口上,透過凸透鏡片,看到放大的畫片。藝人站在大木箱一側,側面按有木架、架上裝有鑼鼓和小鑔,鼓鍵子鑼錘與小鑔,用紅綠綵綢系在一起,一手拉動綵綢,即可打擊。放片時,藝人一手拉動上下換片的小繩,一手拉動系樂器的綵綢,隨着藝人的說唱而有節奏的伴奏。藝人唱腔滑稽詼諧。洋片一般有8—10張,看完一次爲一場,小窗口內吊有布簾,演一場,啓落一次。如:往裏瞧來,往裏看。歐洲大戰照在裏面,飛機大炮坦克車呀,樓倒人死一片片。哎!往裏瞧來,往裏觀。非洲張牙舞爪大猩猩呀!獅子血盆大口把人銜。往裏瞧來由一片,康梁變法在裏面,張勳復辟辮子兵呦,還有小二姐後花園裏鞦韆……鑼鼓打擊出花點,非常好聽,招人觀看。

大木箱腰頂有一個透光方形天窗,上有蓋板,蓋板繫着許多小鈴鐺,放普通片時,天窗不蓋,放色情片是,藝人把天窗蓋板蓋上,並摁燃電池小燈泡……

六、賣狗皮膏藥大力丸的

賣狗皮膏藥大力丸的藝人,多在廟會、市場和寬敞的街頭設攤。地上鋪塊布片,布片上放一木匣,匣內放着膏藥和丸藥,攤上扔着幾件古代武器。如:花槍、單刀、鋼叉、三節棍等。開場時藝人並不談賣藥,而是練把式、耍槍、耍刀,當圍觀的人越來越多時,便停止練武,練武是吸引人的手段,賣藥纔是目的。

藝人開始說道:有人說,你練的功夫不錯,看一場多少錢?兄弟練武不要錢。你何以爲生?兄弟習武隨身帶點丸膏,濟世救人。祖傳祕方,採用奇珍良藥,配製而成:有鹿茸麝香、虎骨熊膽、牛黃狗寶、龜血馬腦、蟾蜍珍珠、珠砂雄黃、薄荷冰片、人蔘紅花、當歸川芑、枸杞桅子、乳香設藥、章丹甘草、還有蜂蜜香油,一百多味藥材,調製而成。如有生大背瘡、腰瘡疤、對口瘡、人面瘡、連瘡、瘻瘡、掉頭瘡,你莫來着了,無論有名無名什麼惡瘡,只要把兄弟膏藥貼在患處,驅毒拔膿、化瘐止疼、換上三次,保你好了。有人說俺不生瘡,而是腿疼、腰疼、胳膊疼、肩膀疼、脊樑疼、筋疼、全身疼,你莫來着了,把兄弟膏藥貼在疼處,它能舒筋活血,追風祛寒,活絡止痛,立見奇效。又有人說:俺這是婦女經血不調,赤血帶下,血虧血崩,久婚不孕。老年人半身不遂,全身癱瘓,跌打損傷,四肢麻木,你莫來着了,用了兄弟的丸藥,可以就藥到病除,妙手回春。還有們仁兄說,以上所說的病,都沒有,俺就是胸悶漲飽,食慾不振,渾身痠懶,四肢無力,神疲體倦,失眠多夢,腎虧腎寒,陽萎早池,婚久不育,你莫來着了,你吃了兄弟的丸藥,三至五付,開胸順氣,食量大增,精神百倍,全身有使不完的勁,你的太太會高興萬分,準會給你生個又白又壯的大胖小子•••••

跑江湖賣膏藥、丸藥的藝人,把他的藥吹噓成能治百病的靈丹妙藥是假,耍嘴皮子騙錢是真。他們靈牙利齒,口若懸河,滔滔不絕,口慧而實不至。四十年代常在德州賣藥的滄州劉某,賣藥之前,先練一套花槍,故俗名“花槍劉”。由於幹此行當的藝人,巧舌如簧,誇誇其談,華而不實,人們用“賣狗皮膏藥”來形容諷刺社會上某些誇大不實的宣傳。

七、打拳賣藝的

打拳賣藝,此行藝人大多在廟會、市場一角,寬敞街頭撂場,場地上擺有單刀、花槍、寶劍、三節棍、七節鞭•••••等古代武器。開場時先練上套拳腳,如:張飛蹁馬、蘇秦背劍、夜叉探海、鷂子翻身•••••觀衆圍攏來,收住拳腳,雙手抱拳,開始說話:方纔有們先生問道,你練武,又是賣藥的吧?對不起,你老買藥,請到藥店,兄弟不才,自勸習武,今日來到古城德州,這京都門戶,魯北重鎮,物華天寶,人傑地靈,大邦之地,俗話說: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沒有君子不養藝人。學生給大家練幾套武術,獻幾套武技,給諸位解解悶,開開心,哈哈一笑,求大家賞頓飯錢,有錢的幫個“錢場”,沒錢的幫個“人場”,學徒練好了,大家鼓鼓掌,練砸了,大家多飽涵。一說要錢就走,不夠朋友,沒錢儘管看。

耍一套單刀、斂錢。玩一套花槍,再斂錢。回回斂錢,回回練,以此爲生者,謂之打拳賣藝也。這行藝人亦是嘴皮子很巧,就的多,練的少,俗語“天橋把式,光說不練”。

八、數來寶的

“數來寶”又叫“敲牛排的”,雖然以乞討爲生,並不能算爲乞丐。理要錢不要物;二是學有豐富通俗的民俗知識,憑藉靈牙利齒,即興表演的說唱本領,贏得人們施捨,所以應歸入街頭藝人之列。這種藝人肩頭背個裝錢的布褡子,雙手拿着兩把牛胯骨(行稱合扇),上扇綴有紅絨球,俗稱龍頭,下扇繫着絲絛,俗稱龍尾,合扇共拴着十三個小銅鈴鐺,俗稱十三太保。藝人多在城區繁華商業街道活動,兩扇牛排敲打的呱呱山響,打出花點,邊打邊唱,沿商家店鋪討錢,唱詞通俗易懂,即編即演,合仄壓韻,詼諧有趣。

如:骨板一敲笑哈哈,德州城靠大運河,朝陽門外四大和,糧油棧是“長和”,大酒店叫“祥和”,醬菜園名“羲和”,茶葉莊“廣興合”。廣興合大茶莊,光緒年間開的張,茗茶齊全分外香。什麼茶?是名茶,且叫傻子拉一拉,西湖龍井茶,黃山雲霧茶,雲南普洱茶,安徽祁紅茶,湖南竹間茶,江蘇水月花,福建武夷茶••••••明前毛峯茶,雨前香片茶,馬上鮮,壽星眉,蓮子心,碧螺春,最後還有鐵觀音•••••••。

再如:骨板打,往前看,眼前來到長和店。糧油店,字號老,六十餘年不算少。老掌櫃,人緣好,怎麼好?貨真價實好,童叟無欺好,取利守義好,買賣公道就是好,傻子門前數來寶。老掌櫃發大財,京津糧客慕名來,要大豆,要吉豆,要金米(小米),要玉米,還要紅糧花生米。長和店,大發財,銅子洋錢滾滾來,給我傻子一塊錢。••••••

這種藝人,見什麼店,唱什麼歌,流暢明快、信口拈來,非常聰明,可惜在舊社會、爲了生存,只好如此。

九、唱曲的(也叫賣唱的)

這種藝人大多一老一少,老者爲男性(也有肓人),小者爲姑娘。老人肩頭背一布褡子,手拿一把胡琴,拉的非常嫺熟,音調悅耳。小姑娘嗓音圓潤而帶有稚氣,他們在商號店鋪門前唱上段,給一二角錢便走。或在寬敞街頭撂場,圍觀的人多,唱一段,在一次錢。有時遇到富有人家,爲了消夏,祝壽,得子,婚嫁喜事,爲了助興,叫到院內支演唱,一次可賞一元二元的。他們唱的曲子,有從《今古奇觀》上選來的,如《杜十娘怒沉百寶箱》、《喬太守亂點鴛鴦譜》、《金玉奴棒打薄情郎》。也唱京劇段子,如《蘇三起解》、《拾玉鐲》、《貴妃醉酒》、《紅娘》、《霸王別姬》等。也唱民間小調及流行歌曲,如《四季歌》、《漁光曲》等。小姑娘戲曲路子較寬,客人可隨意點戲點曲,能儘可能滿足聽者要求。

十、吹糖人和化糖的

吹糖人的藝人挑一付擔子,前頭木箱內置一火盆(燃木炭),火盆上一把鐵勺、勺內是糖稀(民間作坊用麥芽糖做的糖料)。木箱上方用兩根木板條,釘一木架,木架釘一橫板,板上穿有許多小孔,木箱側面掛一布袋,袋內裝着細蘆葦杆、木箱另一側掛一面銅鑼。擔子喉頭小木箱內放些雜物,撂挑供藝人坐用。藝人串街先敲鑼吸引兒童和家庭婦女們,當婦女孩子圍攏來,藝人用小木棒攪勺內糖稀,並說:吹糖人,一角兩角的。藝人用小木棒從勺內挑起糖稀,手指向木箱內裝滑石粉的小布袋裏蘸一下(滑石粉不粘手),取一點糖捏成中間空的布袋狀,兩手一拉,中間呈一細糖管,藝人用嘴叼着,用兩片膠泥模子,扣住糖布袋,叼着細糖管的嘴,用力吹氣,掰開模子,拿根細蘆葦杆在勺內蘸點糖稀,粘在吹好的糖人上孩子們爭着買,沒人買時,把吹好的糖人插在木架橫板小孔裏。也有不用泥模子的,嘴吹手捏,用模子吹的有:龍燈,胖娃娃,桃子,蘋果,金魚,猴子等。不用模子的有:小老鼠偷油,黃鼠狼拉雞,小鍋打蜜,大公雞等。顧客指名要什麼,藝人就吹什麼,儘量滿足要求。

化糖的也是一付擔子,前頭木箱內一小爐子,火爐上坐着熬糖稀的鐵勺,木箱側面掛一布袋細蘆葦杆,木箱上部木方盤內有一塊薄石板。化糖時,在石板上擦點油,用小鐵勺舀起熬熱的糖稀,以熟練巧妙的技術,在石板上不斷的滴畫熱糖稀,能畫出花鳥魚蟲,大刀,石榴,桃,梨,佛手,元寶,大銅錢,鐵柺李的酒葫蘆,漢鍾離的寶扇,呂洞賓的寶劍,何仙姑的花籃。還有鳳凰、金魚、蠍子、蜈蚣、螃蟹;牡丹、荷花、木瓜……等。顧客要什麼,藝人就畫什麼,滴畫的圖案,玲瓏剔透,形象逼真,討人喜歡。用一根細蘆葦杆粘住糖畫,拿住觀賞,天不熱,在屋內插在一邊,幾天不壞。吹糖人和化糖的,成本極低,利潤很高,因他們有手藝,不是賣糖、而是賣藝。

後記

以上所記德州城街頭民間個體藝人十種,他們都是生活在社會最低層,被稱爲“販夫走卒”加以蔑視,然而他們以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向社會爭生存,他們豐富活躍了人們的生活,給人們以生活樂趣。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