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精選11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03W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精選11篇)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1

守好“潛龍”時刻,在人生低處時蘊藏能量

導語:正如燕子低飛時在積蓄力量一樣,人在人生低處時也在蘊藏能量,一旦時機成熟,達到所需能量,就會石破天驚,衝擊下一個巔峯時刻

武俠小說中有一門功夫叫“降龍十八掌”,其中有一招式叫“潛龍勿用”,語出《易經》,意爲“潛藏的龍,切勿有作爲”。

這一般會用來形容人生的低谷期,講究順勢修煉,以待來時。年輕人尤其是剛剛參加工作的年輕人,大都是潛龍:一是前途不可限量,二是當下仍顯不足。但很多人並不明“勿用”二字,尤其浮躁風氣侵染,剛進入社會就想“身登青雲梯”,年輕人有血性是好事,但眼高於頂很容易最終眼高手低,成事不足。

何者爲“潛”?《易經》重“勢”,因時機未到,故隱忍待機,養晦俟時。諸葛亮隱居在臥龍崗時自耕自食,常常吟誦《梁父吟》,這時候並無人知道他是誰,但他卻能氣定神閒、心平氣和。那諸葛亮在臥龍崗可不是真臥着,所謂“勿用”不是說“不用”,而是站在不用的立場上來用。彼時,龍潛深淵,其內在不夠厚實、陽氣不夠充盈,應繼續積蓄能量,修煉本領,以期在未來恰當的時機因勢而謀、應時順勢而爲。

常說沒有理想的人如同敗柳,年輕人志做“鴻鵠”,不當“燕雀”,當然是好事。但當鴻鵠,就要高飛遠征,決不能只有“以天下爲己任”的衝動,卻無不矜不伐的謙遜、久久爲功的恆心。剛剛畢業的大學生文化水平、理論素養大都較高,但由於經驗欠缺、實踐不足,容易“唯書不唯實”,心氣兒太高;又或者理想和抱負有些亂竄,不能聚焦。

比如工作之初,常常因爲被安排做一些小事、雜事而悶悶不樂,甚至對前輩交辦的“皮毛”工作不屑一顧。可現實通常是小事不願做、大事做不好,“龍套”尚未跑好,就想直接“舞獅”。在廣闊時空的場域中,從來不缺乏有聰明才智的人,天天發誓、做白日夢猶如有毒的“雞湯”,會走冤枉路的。

人生的每一階段都是有意義的,這可比作一串珍珠項鍊。每一段旅程就像一顆顆大小形狀各異的珍珠,單獨拆開來看並無神奇、彼此間也無甚聯繫,但等到最後一顆珍珠成線落成、串成一圈時,就會發現光芒四射、熠熠生輝。那時,再回過頭來品味,也許無論缺了哪一顆珍珠,項鍊都串不成。

所以,人生的低潮與高潮互爲犄角,二者都是邁向理想彼岸必不可少的有機組成。你觀察過燕子飛行的軌跡嗎?燕子每次高飛前,總要先向下滑落,在低處飛行一段距離之後,然後倏地向上,在天空中劃出一道漂亮的弧線。正如燕子低飛時在積蓄力量一樣,人在人生低處時也在蘊藏能量,一旦時機成熟,達到所需能量,就會石破天驚,衝擊下一個巔峯時刻。

人生路漫漫,若你守好人生的“潛龍”時刻,並能不斷充盈完善自身,俟及時機顯現,必然飛龍在天。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2

莫讓“拼命”一語成讖

王學勇

人活在這個世界上有時候真的很脆弱,真的不知道什麼時候病魔會到來,悄悄把一個人帶走。9月7日下午,看到一條消息--徐婷的妹妹徐丹丹在微博確認了90後女演員徐婷病逝,因爲身患淋巴癌走到了生命的盡頭,很遺憾通過這樣的方式認識這個美麗的姑娘,一個年僅26歲的美好生命,感慨生命有時候真的很脆弱。(9月8日《中國青年網》)

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聽到有人說,“我一定要拼命工作,拼命掙錢”。然而“拼命”這個詞對於徐婷來說,在懷揣着三百元在北京打拼,在拼命掙錢,將幾十部戲的酬勞全部奉獻家人之後,卻一語成讖,最終,病魔讓她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與徐婷的情況非常類似的是每年都會發生的 “過勞死”現象。就在今年六月底,南方醫科大學金丹被發現在醫院宿舍逝世,年僅45歲,另一名則是34歲的天涯社區副主編金波在地鐵站臺上突然暈倒,隨後失去意識,經路人搶救無效不幸離世。同事對他們的評價很一致,“平時工作很拼,經常熬夜”。 有報道稱,中國已成爲全球工作時間最長的國家之一,人均勞動時間已超過日本和韓國,每年有60萬過勞死。

爲什麼要“拼命”?從個人角度來講,“拼命”是對於工作的負責,對於事業成功的渴望,是有上進心的表現;從家庭角度來講,“拼命”可以讓孩子有一個更好的生活,能買到更好的學區房,接受更好的教育,讓父母有更好的物質條件來頤養天年,少了陪伴可以用更多的金錢來彌補;從整個社會大環境來講,“拼命”可以爲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讓我們的祖國蒸蒸日上。可是連命都搭上了,沒有了健康這個1,後面有多少個0都是徒勞。

人生,不能只 “低頭拼命”,也要“擡頭休息”。首先,每個人都應該調整好自己的生活節奏和工作節奏,對待工作仍需一絲不苟,但是不能沒日沒夜,正所謂“只工作不玩耍,聰明員工也變傻”,不僅變傻,還有可能會“瞑目”,工作與休息娛樂相結合,做起事情才能事半功倍;其次,每個家庭也要給予家裏的頂樑柱更多的關愛,少給他們壓擔子,多給他們“講段子”,假如徐婷的家人能夠多幫女孩排解壓力,給她少增加些家庭的經濟壓力,也許她就不會那麼拼命,癌症很可能就不會向她襲來;再次,我們的社會也應該對每一位勞動者,尤其是打拼的年輕人們更多的包容與關愛,儘量減少“白加黑”“五加二”的出現;最後,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法規,讓每位勞動者都可以通過法律手段一方面保障自己在加班過程中的經濟權益,另一方面也讓他們在維護自己勞動與休息的權利時有理有據。

誠然,拼命的精神是好的,做什麼事都是需要一種不怕苦不怕累的恆心和毅力的,“古之成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堅忍不拔之志”。現在社會殘酷,拼命努力的人有可能會最後成功,但是沒有努力過的的人就註定沒有收穫。如果有一天感覺自己的拼命讓自己很累,這個時候,應該放下所有,放鬆自己,世界那麼大,去看一看,緩解下緊張負壓的心情。勞逸結合,身體不會吃不消,也能得到自己的回報,豈不是一件好事嗎?人不在於活得富貴,而在於順心如意!家庭不在於窮富,而在於溫馨和睦!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3

“放水抗日”風波:別讓“斷章取義”斷了理性後路

前女乒國手王楠的老公郭斌,因在“9·18”當天發了條曾在日本酒店“放水抗日”的微博,而王楠也在微博上爲其點贊,夫妻倆竟雙雙成爲近期輿論場中的“網紅”。

只是這“網紅”當得尷尬,惹來諸多網友羣起攻之,輕則稱其爲“非理性愛國”“不節能環保”,重則斥其爲“沒腦子”“智障”。在“叫罵”和聲討中,一場輿論“狂歡”呼嘯

而過。不過最近兩天,劇情反轉,一些細心網友發現,原來被一些網站刊發、被無數網友轉發的那些讓人上火、覺得“腦殘”的話,不過是郭斌微博原文的一部分,是被有意無意地斷章取義了。

看吧,這纔是微博原文。注意,原文中最後一句劃線的話——“其實這沒用!咱得多方位加油!”有沒有最後一句話,意思大相徑庭。難怪不少網友看到完整版微博後感嘆:錯怪了“郭同學”。人家雖然“幼稚”過,但現在是一種自嘲、反思,還是很積極正向的。

我們尚且不知,微博中劃線的那關鍵態度,爲什麼會在一些網站和網友的轉發中被剪裁了,但回顧整個事件乃至輿情的發生,值得反思。

實際上,一條微博引發的“血案”,一紙言論掀起的風波,在今天並不鮮見。往往當很多人落入“血案”和風波渲染的激烈情緒中時,劇情卻常常反轉,許多網友因此感慨:被事實“撞了一下腰”。比如六小齡童“被過世”,我國鋰電產業“被虧損”,上海購房信貸新政“被出臺”„„看似不起眼的字句、隨手而發的消息,既能擊潰一個家庭,影響一個行業,也能引發更大範圍的社會危機。

一條斷章取義的小小消息,竟如亞馬遜雨林中的一隻蝴蝶,輕輕扇動翅膀,產生意想不到結局。這背後有很多原因。其中兩個因素尤其需要重視。一方面,由於人們的獵奇天性,名人八卦、勁爆內幕、激烈衝突、離奇故事常常在輿論場上有天然的“眼球效應”,導致一些網站和網友爲奪眼球而罔顧事實,爲贏點擊而不惜爭當“標題黨”。另一方面,互聯網塑造下的現代傳播體系,使得今天的信息發佈和擴散更快捷、更高效,成本也更低廉,因不實信息產生的輿論殺傷力,也超過了以往。無論是年初的上海女逃離農村故事,還是廣爲流傳的“殘酷底層物語”;無論是洪災期間以訛傳訛的謠言,還是被吹捧上天的“德國防洪神器”,都教訓深刻。

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真相總會大白於天下。就像這次被斷章取義的“微博事件”,在網友和一些媒體的主動覈實中,還原了真實,還了當事人清白,也顯現了網友的成熟及互聯網的自淨功能。但終究,這個話題消耗、佔用了不少社會資源,也給當事人帶來了莫名之災。從這個角度看,如此低級的“風波”竟能產生,並一度成爲熱點話題,又何嘗不是一種悲哀。

這也提醒我們,置身於互聯網時代,面對呼嘯而至的各類信息,每位網友不妨讓消息在言論市場中多飛一會兒,跟貼點評表態時不妨多想一會兒,轉發傳播時不妨多慎重一會兒,從而避免被不實內容矇蔽雙眼,走向極端。

而作爲掌握着大量資源和話語權的信息平臺、媒體,在構建理性的輿論空間過程中,顯然也應肩負起更大的責任。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變革時代,信息平臺和媒體對輿論的導向作用並未減弱。很多時候,他們是“源消息”提供者,反而藉助新媒體、自媒體進一步放大聲音、提升影響力。因此,一旦信息平臺和媒體忘記了最根本的責任,放棄了最基本的專業精神,而只是專注於雷人的標題、添油加醋的細節、刻意取捨的轉載、挖空心思的虛構,走向“眼球經濟”,帶來的消極後果可想而知。

少一些眼球效應,多一點職業精神;少一點惡意傳播,多一些責任意識;學會一事當前,先問事實、再斷是非,才能讓互聯網時代的信息天空多一些晴朗。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4

多一些興趣 少一些焦慮

丁慎毅

伴隨經濟發展,國人的興趣開始呈現多樣化,不同年齡層興趣差異較大。今日下午,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查與大數據研究中心發佈《中國興趣報告》,報告指出95%的國人認爲自己有興趣,但僅14%的人願意爲自己的興趣“買單”。(9月8日人民網)

中國社會科學院社交網絡與賦能研究課題組闡釋了“興趣”的明確定義:人在自身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響下,由於需求而產生的一種自發的、主動的、強烈的心理傾向,這種傾向表現在對於某種事物的積極探究或者對於某種活動的愛好。

95%的國人認爲自己有興趣的某些人肯定說:我興趣很濃啊,對錢感興趣,對權力感興趣,對飯局感興趣。這當然無可厚非,可是當太多人都聚焦在這上面時,這樣的興趣並不輕鬆,或許更多的增加焦慮。而對整個社會來說,則是很無趣。

這裏所說的興趣,主要是指一個人的愛好。孔子說:“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如果你的某種興趣是業餘愛好,比如書法、音樂,打球、下棋等等,而你又願意爲此付出時間和金錢,恭喜你,你屬於14%的羣體。

興趣的真正價值不是將來能派多大用場。若你發自內心的熱愛,那麼今天它已經在豐富你的內心,讓你真正在生活,而不僅僅是活着。這會使你忘掉生活工作中的疲憊和煩惱,讓焦慮離你越來越遠。

如果你的興趣正好是你的工作,恭喜你,這真是人生的幸運。這時候,你就不會因爲這項工作感到疲憊,不會抱怨薪金太少,不會拒絕加班,而是爲此付出更多。

有時聽某些領導說:現在的90後不像我們那樣年輕時有理想有幹勁。這好像不能一棍子打死。

《中國興趣報告》顯示,初入職場的90後、95後傾向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工作,而工作多年的80後則是“個人興趣讓位於薪酬福利和發展空間”。在放棄個人興趣的數據中,80後佔比最高,爲43%,60後最低,爲28%。

應該說,初入職場的90後之所以讓前輩們看不順眼,主要是安排給他的那份工作與他的興

趣有較大沖突,而前輩們基本沒啥興趣,所以就只能在工作上死磕了。

能夠根據個人興趣選擇工作,這是社會的進步,是人性的進步。它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利於創新創造;它可以減少憂愁焦慮,更利於身心健康;可以平衡社會生態,讓社會更加多元化。社會至少應該對此抱一種包容的態度。比如說網絡遊戲、電子競技,這在以前是不被大衆認可的,但現在不同了。教育部剛剛公佈了20xx年的13個增補專業,其中就包括“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

當然,有可能你現在的工作不是你的興趣,那也沒關係,但卻不能因此對工作不認真。只要堅持着這份興趣,總有機會來臨。喬布斯年輕時學過美術字,當時在他的現實生活中真看不出能有什麼用,直到20xx年後他設計個人電腦,美術字的訓練纔派上用場。爲此他說,看未來時其實你並不知道怎樣串起生命中的點點滴滴。

哲學家周國平說,一個人的生活需要把心安頓好。他有兩個標準,一是做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自身能力得到最好的實現和發展,簡單地說就是事業。第二個標準是要有自己的心靈家園。即使在寂寞的時候,也不會太無聊、太孤獨。

所謂能優雅地生活,我認爲,就是能從容地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方式,有相當的自由度,活得比較快樂,而不是被選擇。這就需要一個人要有自己的興趣。對興趣的熱愛,可以讓我們不顧一切地向着特定的目標前進,在我們深受打擊時仍然擁有可以安放自己心靈的地方,可以幫助我們愈戰愈勇,也可以幫助我們創造奇蹟。

希望人們多一些興趣,少一些焦慮;希望這世界多一些有趣的人,少一些無聊的事。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5

“私人定製”別簡單化爲“選課噱頭”

段思平

“我要定製一個幽默,風趣,能將複雜的工科知識簡單化的男老師。”“親,給我定製一個熱情開朗能與我們有更多交流的年輕女老師„„”9月9號至10號是江西理工大學新生報道的日子,該校冶金與化學工程學院推出“私人定製”教師模式,新生只需在報到時先填寫一份“教師定製訂單”,便可私人定製老師。(9月11日央廣網、當代生活報)

“私人定製”的概念非常美好,但在實際落地時存在一定難度。一個最簡單的道理是,學院的老師數量是有限的,某一具體課程的可選教師也就是那麼幾位,再怎麼“私人定製”,只是小範圍的優化配置。並且,當學生提交要求後,仍是由學院教學祕書等工作人員來彙總統計,再進行教師與學生的配對,這些工作人員能不能完全理解學生的要求,實現學生理想中的“定製”,仍然要打一個問號。

其實“私人定製”從某種程度上說,類似於現在各大學普遍實行的選課系統,每名學生根據自己的需求,在校內系統上定製專屬課程表、選擇授課教師。只不過,一般大學生選課前要通過學長學姐瞭解每個老師的情況,根據得到的信息來進行自主選擇;而“私人定製”是學院根據大學生反饋的信息,爲每名學生配置教師。但最終總的結果很可能是一樣的:少數有口碑、受歡迎的老師,人人都想選,但能如願的只能是一部分人;相當一部分教師特點並不突出,對學生吸引力一般,但既然開課了,也都會分到一定數量的學生。

可見,如果“私人定製”只是在學生選課時發揮點作用,那就是一個“選課的噱頭”罷了,不值一提。筆者所希望的是,“私人定製”所傳遞的“以生爲本”教育理念,能在高校的各個教學環節起到真正作用,體現高校的辦學特色。這就要求校方真正重視“私人定製”的機制配套與後期運用,別學生選完課後就棄之如敝履。

一方面,“私人定製”要堅持下去並且推廣開來,形成學生對教師要求的大數據。校方要把學生的要求作爲教師招聘、考覈的一個重要維度,通過“私人定製”指導老師教學,敦促老師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加強與學生的溝通交流。另一方面,要通過“私人定製”扭轉“重科研輕教學”的高校風氣。如果教師在科研上的壓力過大,就很難在教學中投入熱情,“私人定製”的初衷就很難實現。因此,校方要在管理中,讓教育資源、評價機制真正向一線教師傾斜,讓教師從根本上願意紮根課堂。

說到底,“私人定製”到底是噱頭還是創新,就看高校在實際工作中如何運用這一機制,能否真正爲學生與教學服務。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6

“罰款0元記0分”張弛有度的教化更有效力

楊朝清

這兩天,有不少讀者反映,愛車不知何時身背“罰款0元、記0分”的奇怪罰單,不知道怎麼處理。記者從福建廈門市交警部門獲悉,這種警告性罰單也要處理,否則車輛將無法年檢。(9月13日《海西晨報》)

伴隨着消費結構從生活必需品時代向耐用消費品時代轉變,汽車逐漸從精英消費向大衆消費過渡。儘管中國已經成爲汽車大國,但與之相適應的汽車文明卻尚未建立起來;作爲一種“文化墮距”,一些司機的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比時代潮流“慢了一拍”,背離交通規則的行爲在日常生活中屢見不鮮甚至見怪不怪。

對交通違規行爲開罰單不是目的,而是爲了提升司機規則意識和公共精神的一種手段。與那種震懾性罰單相比,“罰款0元記0分”無疑是一種柔軟的力量--這種警告性罰單對輕微的失範行爲發出了預警,既達到了對司機進行制度化、規範化教育的目標,也以更加人性化、更有操作性的方式得到了司機的接納。

許多司機違背交通規則並沒有很強的圖謀性,即有計劃、有目的地去破壞規則;許多情況下是爲了貪便宜、圖方便,是爲了減少遵守交通規則的成本。不論是駕駛機動車時向道路拋撒物品,還是在駕駛室放置妨礙駕駛人視線的物品,抑或駕駛時撥打接聽手機,這些失範行爲程度輕微、面大量廣,“罰款0元記0分”無疑實現了規則嚴肅性與執行靈活性的有機統一。

罰款不是目的,催生汽車文明纔是目標。罰款和扣分作爲一種治理手段,不能過度利用甚至濫用。在社會治理的過程中,既要有“問題意識”,看到交通違規行爲的安全隱患和文明缺失;也要有“過程意識”,明白社會文明的塑造並非一蹴而就,需要時間和過程。只有將“問題意識”與“過程意識”有機結合,對交通違規行爲的規訓與懲罰纔會張弛有度、剛柔並進。

“罰款0元記0分”並非對輕微失範行爲漠視和縱容,而是採取了一種寬嚴相濟的方式。儘管沒有罰款沒有扣分,司機依然要接受懲罰。究其原因,輕微的失範行爲如果得不到及時制止和教化,就會不斷積累;輕度的失範行爲就會演化爲重度的失範行爲,零散的失範行爲就會形成集中的失範行爲。只有防微杜漸,給輕微的交通違規行爲及時戴上“緊箍咒”,才能避免出現更嚴重的後果。

從“留紙條違停免罰”到“罰款0元記0分”,無不透視着社會治理觀念的重塑與更新。與那種冰冷的罰單相比,這樣柔和、溫情的罰單,不僅更容易讓司機接受,也有助於提升他們對交通文明的價值認同。說到底,文明出行離不開司機的公衆參與,只有讓司機真正地轉變了觀念,交通文明纔會更有社會基礎。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7

教育,如何讓生命蓬勃生長

讓精神生長、讓靈魂發育,纔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纔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迴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個社會都需要這樣的覺醒

新的一年,承載新的期盼,開始了新一季的生長。此刻,在無數孩子揹着書包上學去的急促腳步中,在大學校園穿梭而行的青春身影裏,天下父母的心絃又一次被撥動。“我們的孩子在擁有廣博知識的同時,能否擁有健康的體魄,美好的心靈?”日前,一些教師和家長如此叩問。一己之感慨,何嘗不是面向整個社會而發?

撿拾近期的一些教育新聞,便可知此問之迫切和沉重。考試指揮棒的驅使,大學聯考“獨木橋效應”的影響,“學歷競賽”的壓力,讓不少家庭和學校的教育忽視了身心健康、人格發育、精神成長。在一廂情願的灌輸、望子成龍的期待中,孩子們與歡樂的童年拉開了距離。剛剛過去的這幾個月,無數中國家庭都迷上了一檔節目——《爸爸去哪兒》,人們羨慕節目裏山野鄉間的親子生存體驗,觸動於“勇敢”、“珍惜”、“感恩”、“幫助”這些在考試重壓下變得有些陌生的關鍵詞,卻又感嘆這樣的教育可望不可即。

教育是什麼?是時候想想這些最爲簡單也至爲重要的問題了,而回答原本也不應複雜。如哲人所言,“教育即生長”,是要使每個人的天性和與生俱來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長,而不是把外在的東西灌進一個容器。智育是要發展好奇心和理性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輸知識;德育是要鼓勵崇高的理想追求,而不是灌輸規範;美育是要培育豐富的靈魂,而不是灌輸技藝。我們之所以在多少年前就提出“素質教育”,不正是期望那些幼小的生命,能在不斷的自我認同、自我發掘中自然生長?

“教育的目的是讓學生擺脫現實的奴役,而非適應現實”。今天的情形卻令人憂慮,一些教育者全力以赴的,正是以適應現實爲目標塑造學生。功利主義盛行之下,教授以“沒有4000萬別見我”來勵志,學生視校園爲“職場訓練營”,家長堅信“好工作纔有好未來”,從教育流水線上下來的,可能是越來越多的“精緻利己主義者”。眼下,那些“目中無人”、“六神無主”的教育,會帶領我們的孩子、我們的國家通往怎樣的未來?

正是在這樣充滿憂患的問題視野中,黨的提出的“立德樹人”振聾發聵,“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倡導別有深意。“教育首先是人學”,而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首在養內心之德、張精神之維。讓精神生長、靈魂發育,纔會有朝氣蓬勃的生命,纔會有不斷出彩的人生。

也許有人會說,倉廩實而知禮節,還在富強路上苦苦追趕的中國人,不可強求豐富精神世界、追求靈魂脫俗的境界。這樣的認識,與環境保護“先污染後治理”的思路何其相似?事實是,在這個世界上,也許有發家致富後苦讀詩書、立德立言的個案,但從來不曾有不修身齊家就治國平天下的民族,更不會有僅靠物質繁榮實現長治久安的盛世。真善美的種子早一天發芽,

人格發育就早一天臻於完整,社會心態就早一天走向成熟,國家實力就早一天勢不可當。

正是在這樣的意義上我們說,迴歸精神家園,回到人性本真,不只是教育領域的事。在轉型期中國行色匆匆的征程上,整個社會何嘗不需要這樣的覺醒?1899年,梁啓超在《中國魂安在乎》中提出:“今日所最要者,則製造中國魂是也。”在今天這個大發展、大變革的時代,個人也好,國家和社會也好,都需要那麼一種情懷,那麼一股子精氣神。從20xx開始,讓我們重新發現精神家園,感知各種生命的呼吸與脈搏,去開拓生機無限的心靈原野,去鑄造雄健而溫厚的興國之魂。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8

大學生就業,觀念須“鬆綁”

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讓他們可以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

進入十月,各高校的校園招聘陸續升溫。當大家都在關心“大學生就業哪家強”的時候,卻出現了一種被媒體稱爲“慢就業”的現象,即部分畢業生不急於求職和求學,而是讓自己暫時處於待定狀態。怎麼看待這一選擇,成爲近來媒體討論的話題。

對“慢就業”持批評態度的聲音認爲,這是在爲那些不努力的年輕人開脫。比如有人“犀利”地指出,“慢就業要麼是懶,要麼是啃老”,認爲這部分年輕人缺乏責任感和獨立意識。況且,在就業行情並不樂觀、就業焦慮瀰漫的情況下,一味提倡“慢就業”容易被人理解爲站着說話不腰疼。據估算,20xx年全國高校應屆畢業生在700萬人以上,這個數字再加上留學歸國人員和往屆畢業生,求職人數將更爲龐大。在激烈的就業競爭面前,遞簡歷的動作慢一步都有可能錯失良機,再提倡“慢就業”,豈不是把人往坑裏帶?

事實上,與其說“慢就業”是一種主動選擇,毋寧說是當前大學生就業形勢帶來的客觀趨勢。面對日益激烈的求職競爭,部分大學生“錯峯就業”,讓自己有更多的時間用來積蓄力量,或者四處走走、多看看就業市場,這本身無可厚非,也應當是一種多元選擇的權利。有些主動“慢就業”的畢業生,在就業理念方面可能比想象中更成熟。比如,他們會更加看重專業是否對口、薪酬是否合理,如果一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寧願再等等看,畢竟“入錯行”的代價可能會很大。還有一些畢業生選擇繼續考研、考公務員,或者準備各種資格考試,提升自己的就業含金量,等等。這些選擇,都很正當,也大都值得支持。和“揀到籃子裏都是菜”的就業心態相比,這其實是成熟、理性的表現。

就業的“快”與“慢”之所以備受關注,某種程度上折射了我們在就業觀念上的焦慮心態。對高校來說,這種焦慮感的重要來源,就是目前對大學生就業的統計方法,即採用畢業時間一次就業率和畢業當年年底就業率,使得大家都爲就業快慢而煩惱。這一統計方法在提高就業積極性、督促高校就業指導工作等方面有其積極性,但無形中也放大了焦慮心態。不時見諸媒體的高校就業率“注水”或“造假”現象,不得不說和就業率這個“硬槓槓”有莫大關係。

如果說“慢就業”已經成爲就業現實的一部分,那麼從教育主管部門到高校、家長和用人單位,應該給畢業生更多的選擇。在保證大部分人順利就業的同時,也應該允許部分畢業生更加從容、自主地設計自己的職業規劃和人生道路,給高校和學生都“鬆綁”。比如,能否參照國際標準,採用畢業後一定年限再統計就業情況的辦法,讓不管是“慢就業”還是“快就業”,都是“好就業”?又如,一些用人單位能否刷新觀念,消除各種或隱或顯的就業歧視,讓畢業生們在更加公平的起跑線上競爭?等等。這些與其說是大學畢業季面臨的困惑,不如說是給全社會的一道考題。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9

校園貸當與高校保持安全距離

鄧海建

繼重慶、廣西和深圳陸續出臺針對校園貸監管政策後,上週,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下發了關於校園貸的“八項不得”。其中包括網貸平臺不得向未成年人或限制民事行爲能力的學生提供借貸撮合服務;不得委託學生、校園工作人員、校園商戶等在學校開展推銷或代理活動;不得開展違規違法的催收行爲等。(9月13日經濟參考報)

校園貸野蠻生長的歷史,不過再次印證了“不作不死”之定律。20xx年上半年,與爆發式增長的校園貸生意相匹配的,是“跳樓自殺”、“裸條借貸”等各色負面傳聞。借錢的、催債的„„一幕幕驚天大戲,在校園與借貸公司之間上演。最後的最後,輿論聲壓之下——8月24日,銀監會就有關情況召開新聞發佈會並明確提出,目前對校園網貸採取“停、移、整、教、引”五字方針。

大勢已定之後,屬地管理的緊箍咒一聲聲念起。9月7日,廣州互聯網金融協會發布《關於規範校園網絡借貸業務的通知》,明確八項具體規定;次日,上海金融信息行業協會牽頭髮起成立“上海校園貸綠色聯盟”,提出“五要五不”規則„„算上重慶、廣西、深圳等地的規定,校園貸任性妄爲的歷史,基本算是快要畫上句號了。

借貸消費自然不是洪水猛獸,大學生作爲成年公民,亦有合法的消費自由。不過,下面兩組數據還是值得警惕:一是據統計,20xx年,全國在校大學生有3000萬左右,這個羣體有超過80%的人資金短缺,估算消費信貸市場超過4000億元。二是根據融金寶理財此前發佈的《20xx年大學生消費分期調查報告》,30家平臺大學生分期購物平臺中,七成費率不明確或者標示不清,逾期不還後,不同平臺逾期費相差10倍。黑色公司、誘導消費、格式陷阱„„當無序的校園貸市場呼風喚雨的時候,閱歷尚欠、自制力弱的大學生們,估計難免會成爲砧板上的魚肉。

有人說,禁得了慾望,禁不了需求。這話當然很有道理,校園貸領域的問題,比如很多是違法事件,顯然也不該讓金融模式背黑鍋。一刀切地禁絕校園貸,既不利於學生成長,亦悖逆市場規律。不過,此起彼伏的失範行爲,起碼傳遞了一個共識:校園貸當與高校保持安全距離。

這個安全距離,當有兩層含義:第一,校園貸可以“賣蘋果”,但不能扮演“美女蛇”。一切以挑逗或蠱惑爲手段的校園貸,恐怕起碼是悖逆商業倫理的。第二,校園貸亂象中,即便是合規公司,不少也是違規操作,審覈形同虛設、監管牛欄看貓,更別談不少公司涉嫌高利貸式經營。如果不能及時“清理門戶”,校園貸求生的呼聲,恐怕就談不上理直氣壯。

發學生的財,固然也是生意,但怎麼去發財,顯然不該僭越法理與情理之“雙軌”。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10

尊重“北大屠夫”再執屠刀的選擇

江德斌

陸步軒這個北大畢業後在長安街頭賣肉謀生的才子,經首次報道之後,幾乎家喻戶曉,掀起了一場關於人才話題的大討論。20xx年陸步軒進了當地一檔案局工作,肉攤交給家人打理。今年9月19日,他宣稱辭去公職,繼續賣肉。不過這次他把肉攤弄大了,和合夥人北大校友陳生一起趕互聯網大潮,在網上賣豬肉。他說,當公務員是情懷,但收入低難以維持生計,想成爲豬肉專家。(據9月20日《華商報》

“北大屠夫”重拾殺豬刀賣肉,一如既往地成爲熱點話題。他在相隔20xx年後,辭去公職再次賣肉,沒有那麼驚心動魄的情節,顯得更爲從容平淡,不再留戀體制內的穩定和福利,而是懷抱重新創業的心態,開啓人生的新路。在知天命的年齡階段,大多數人更期盼安穩平淡的生活,相比之下,陸步軒的選擇更需要勇氣,未來充滿了不確定性,成功或者失敗,都是未知的概率。不管結局怎樣,我們都應尊重其選擇權,爲他的勇氣點歌贊吧。

陸步軒是個頗具社會爭議性的人物,他的言行多次引發社會輿論的關注,主要跟他的學歷背景及職業有關係。普通人很難想象到,一位北大的才子,居然會在街頭賣肉,這種反差太大,給人留下的印象極爲深刻,引起的爭議也非常大。不過,這些年來,名牌大學畢業生做環衛工、賣羊肉串、開擦皮鞋店、做月嫂、賣肉夾饃等新聞層出不窮,公衆早已見怪不怪,並逐漸用平常心態來看待,尊重他們的就業選擇權。

隨着社會的進步,民衆已經接受多元化思維,不再堅持舊有的就業觀,只要是憑藉個人能力和興趣做事,無論哪種職業,都能做出成績來,找到自己的人生價值所在。而且,高等教育已進入普及階段,大學生越來越多,就業壓力越來越大,“獨木橋”不好走,倒不如另闢蹊徑,找到適合自己的道路,多元化就業也就應運而生。

事實上,在國外發達國家,高學歷者也不全是精英職業,同樣幹着各種各樣的工作,諸如服務員、工地、快餐店等,都能見到他們的身影。可見,大學生做什麼工作並不重要,賣豬肉也是個人正常選擇,只要是付出努力賺合法的錢,靠自己的勞動養活自己,都將贏得社會的尊重。至於“北大屠夫”陸步軒的迴歸,跟其他勞動者的離職再就業,也沒有本質性差別,更何況,這次他是幹上了電商,亦符合“互聯網+”的創業潮流。

恰如陸步軒的校友及合夥人陳生所言:“我們沒自殺、沒跳樓、沒出國,我們是正面的。北大學生可以做,可以做科學家,也可以賣豬肉。”而且,同樣是做豬肉生意的陳生,如今已實現了連鎖經營、創立品牌、公司上市等成績,爲消費者供應放心豬肉,社會價值一點都不小。陸步軒如果能夠將實踐經驗與學術結合,成爲豬肉方面的專家,實現其夢想,不也是一種成功嗎?

2022時事評議類素材作文 篇11

學生迷戀“蘋果”是消費主義的嬌嗔

斯涵涵

9月17日,記者走訪發現,在成都手機銷售火爆的太升南路上,由於新“蘋果”在初期發售量少,價格同樣在水漲船高,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甚至炒到24000元,足足是原價的兩倍還要多。業內人士介紹,目前購買蘋果手機的人羣裏,學生佔了3至4成,成購機主力軍。(9月18日《華西都市報》)

學生處於學習階段,沒有經濟收入,卻成爲購買蘋果手機的主力軍,其中的反差令人警醒。

長期以來,蘋果手機系列在我國消費者尤其是年輕人之間存在一種消費誤區,成爲一種時尚的象徵,財富的炫耀。一些人千方百計以買到爲榮,爲iPhone瘋狂的現象我們早不陌生,有富家子、土豪爲此一擲萬金的,也有屌絲爲此賣腎的,更有黃牛藉此爆炒的,“愛瘋”的意思早已家喻戶曉,“我把腎都賣了,你卻不賣我”,網絡段子此起彼伏,凸顯畸形的消費主義以及人們對此現象的揶揄。

最貴的一款iPhone7 plus炒到24000元,事實上是一種營銷策略。每年iPhone出新機,前期都炒得很兇,畸高的價格是對新機的一種強勢宣傳,成功達到廣而告之效應,也在初期‘嚇’住消費者,讓他們對比購買其他款式。其實對新舊機型都是一次大幅度的促銷,而在一個月後,市場價格便能迴歸穩定水平,消費者應該看清迷局,理性購機。

學生成購機主力,緣於家長的攀比心理以及補償心理:“別個娃娃都在用,還是要給孩子買一個嘛”;家長爲了滿足孩子及自己的虛榮心,不惜花掉一兩個月的工資來購買蘋果手機,一味遷就盲目溺愛往往物極必反,或將蘋果手機作爲一種錯誤的獎勵,孩子的超前消費、過度消費成爲理所當然,使得孩子文化分數和受教育程度很高,而量入爲出的財商及關愛親人的“成績”較低。

學生狂購新“蘋果”是消費主義的嬌嗔。時時把引流消費潮流品牌納入目標參照範疇,是一種價值誤導,會對剛剛成年的青少年產生不良影響。事實上,大學生要對家庭、對社會有一個正確的認識和科學的參照,對自身有一個準確的定位,對未來設立一個長遠規劃和人生目標,要用知識和能力來裝扮、提升自己,切莫因瘋狂追逐一個“蘋果”而迷失於消費主義的森林。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