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精選18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6.82K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

中華民族是有着深厚文化底蘊和優良品德的民族。重陽節便是最好的體現。農曆九月初九爲重陽節,古時以奇數爲陽,九月初九兩個陽重疊,故稱重陽,亦稱重九、重陽時節。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精選18篇)

在重陽節那天,人們通常會表達對老人的尊敬和關愛。平時都是奶奶無微不至地照顧我,那在重陽節裏,我又怎樣表達對奶奶的祝福呢?

做張心意賀卡吧!於是,我便拿出一張紅色的賀卡紙,先畫了一個愛心,接着在愛心上再描出一隻美麗的小鳥、小草和梅花。因爲,我希望奶奶像小鳥一樣快樂;像小草一樣健康;像梅花一樣頑強。濃濃的愛心上面,寫下了我對奶奶的祝福:“祝奶奶快樂每一天!”我把做好的賀卡悄悄地放在奶奶的枕邊。

第二天早上,我來到奶奶的房間,只見奶奶拿着賀卡正在仔細端詳着,眼裏泛着淚光。見我來了,奶奶輕輕地把我摟進懷裏,笑着對我說:“好孩子,你長大了!謝謝你給我做的賀卡!”看着奶奶幸福的樣子,我也陶醉了!

在這特別的節日裏,我祝奶奶身體健康、開開心心!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2

重陽節的起源,最早可以推到漢初。據說,在皇宮中,每年九月九日,都要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以求長壽;漢高祖劉邦的愛妃戚夫人被呂后慘害後,宮女賈某也被逐出宮,將這一習俗傳入民間的。

古代,民間在該日有登高的風俗,所以重陽節又叫“登高節”。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人登高詩很多,大多數是寫重陽節的習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寫重陽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還有吃“重陽糕”的習俗。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面還作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燈。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

重陽節還要賞菊飲菊花酒,起源於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士大夫,還多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很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種。清代以後,賞菊之俗尤爲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爲繁盛。

我所在的城市——上海,這裏沒有山,僅有的也只是小山丘,即使登上去,也無法感受“重陽節秋高氣爽,登高一望,草木山川,盡收眼底。”的意境,可這絲毫沒有減退我們上海人對重陽節的興致。在大大小小的糕點店裏,都擺滿了插着彩色旗子的重陽糕。社區裏也組織開展重陽節的活動。這次,我校歡樂團隊的主題也是重陽節。在我鄉下的外婆家,那兒的重陽節才叫熱鬧呢!到那時,全村的男女老少都聚到大山下,開始登高。這麼多人一起爬山,別提多有趣呢!

重陽節又是“老人節”,每當此時,我都要打個電話給我的外公外婆、爺爺奶奶,祝他們節日快樂,因爲這是他們的節日,這是祖先留給我們的精神文明遺產,我們應該繼續傳承下去!

一年一度的重陽節就在眼前了,讓我們一起開開心心地度過吧!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3

重陽節,一個孝敬老人、孝敬父母的節日,也是我喜歡的節日。

今天是重陽節,我一大早就起了牀,一縷溫暖的陽光從窗外射了進來,多麼美麗啊!爸爸媽媽已經去上班了,我疊好了被子,看了看鬧鐘,還有些時間。覺得地板太髒,我決定拖地板。我先把拖把浸溼,然後打算擰乾,可是,拖把實在太重了,我怎麼擰也擰不幹,想到媽媽經常拖地板一定很辛苦,我就使出全身的力氣,終於擰乾了。哎呀!7點了,我抓起書包,急匆匆地上學去。

中午放學,走在回家的路上,看見鄰居石爺爺提着菜籃,籃子裏裝滿了新鮮的蔬菜,天氣炎熱,石爺爺特別累。我趕緊跑過去對石爺爺說:“石爺爺,我幫您吧!”石爺爺微笑着說:“謝謝你,好孩子!”我幫石爺爺把菜送到了他家裏說:“爺爺再見!”就回家了。

媽媽還沒回來,我拿起話筒剛想給媽媽打電話,轉念一想:我不應該打擾媽媽的工作,今天是重陽節我要給媽媽一個驚喜。我開始行動,先煮飯,再炒菜,我炒了媽媽最愛吃的西紅柿炒蛋,噢,味道不錯。媽媽回來了,我做了一個優美的手勢“請坐。”給媽媽倒了一杯茶說,“您辛苦了,先用茶,再用餐。”笑容在媽媽的臉上綻開了:“我的女兒真的長大了!”

媽媽告訴我,晚上要到外婆家吃飯,我高興得跳了起來。

放晚學後我來到了外婆家,表弟正在睡覺,舅父、舅母正在做飯,外婆還沒有回來,父母在上班,表妹在寫作業。我給表妹做輔導,然後幫舅父、舅母擺碗筷,快擺完時,表弟突然醒了,可舅父、舅母忙得實在脫不開身,我趕緊跑過去哄表弟說:“不準哭啊!再哭以後就不帶你出去玩,不給你糖吃了啊!”表弟不哭了,我給了他一顆糖,讓他自己玩着,我擺完碗筷後,爸爸、媽媽、外婆都回來了,飯菜也做好了。大家一起吃飯,說說笑笑,其樂融融。

我舉起杯子對大家說:“慶祝重陽節,乾杯!”

“乾杯!……”

“不對。”表妹說,“應該是慶祝全天下老人們重陽節快樂啊!”

大家一塊說:“對!乾杯!”

就這樣,我們度過了一個快樂而難忘的節日。重陽節,一個讓長輩綻開笑臉的節日,一個讓我們孝敬父母的節日。我希望所有的老人、父母都能夠開開心心、快快樂樂!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4

次韻李節推九日登南山宋代:陳師道

平林廣野騎臺荒,山寺鐘鳴報夕陽。

人事自生今日意,寒花只作去年香。

巾欹更覺霜侵鬢,語妙何妨石作腸。

落木無邊江不盡,此身此日更須忙。

①南山:戲馬臺在彭城縣南三裏,其地有山稱南山(見《太平寰宇記》)。

②騎臺:指戲馬臺。蕭子顯《齊書》:“宋武帝初爲宋公,在彭城,九日出項羽戲馬臺,至今相承,以爲舊準。”

③“寒花”句:李煜詩:“鬢從近日添新白,菊是去年依舊黃。”杜甫詩:“寒花只暫香。”

④石作腸:唐代皮日休《桃花賦序》:“宋廣平爲相,貞姿勁質。剛態毅狀,疑其鐵腸與石心,不解吐婉媚辭,然觀其文有《梅花賦》,清便富麗,得南朝徐庾體,殊不類其爲人。”(宋廣平,指唐玄宗宰相宋璟,封廣平郡公。)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5

重陽節,中國傳統的節日,這一天,我們尊重長輩,孝敬老人,位老人國一個屬於他們的節日。

早早的放學,猛地想起今天是重陽節,要回奶奶家吃飯,我便掉頭轉身,高興的走去。

門口,爺爺做起了針線活,戴着老花鏡,一副非常認真的樣子。“爺爺,我回來了。重陽節快樂。”我吆和這。“好好好!,快放下書包,洗個手,過來幫幫我的忙。”爺爺打着手勢,依然盯着那針眼。“好。沒問題”我一臉樂意,笑了笑便衝向房間放下書包,洗了個手。一邊甩着手,一邊慢慢走來。

“什麼事?爺爺。”我一臉疑惑。爺爺沒反應過來,我又叫了聲“爺爺,爺爺。”“哦,我耳朵不太好。過來,幫我傳下針。”爺爺一臉不好意思,笑了笑,臉上的皺紋擠在了一起,突然覺得他老了許多。

“我看看。”我接過針線,平時我不常常幫爺爺做事,星期六,星期日也不常來看看,我認真的舉起針,盯着細小的針眼,捏了捏線頭,瞄準後,慢慢穿過。“行了,爺爺。”我遞了過去。“謝謝。,行了,你去寫作業吧。”聽完,便轉身就走。

只見爺爺一不小心,線拉過了頭,針掉在地上,他並沒有叫住我,讓我幫忙。心裏的一直感覺推動着我,我再次撿起。“我來吧。”對着天空,一片蔚藍,白色與藍色的交際,如流水般抓不住,摸不着,正如流水匆匆逝去。穿好了,便小心翼翼地遞給爺爺。“真乖,真乖麻煩你了。”爺爺說着我心中酸酸的。自己孫女幫爺爺穿個針線還的爺爺說麻煩了。我咬這下脣。

回頭一望,陽光的透射滿頭銀絲抱住爺爺的頭,時光在他臉上刻上了歲月的痕跡。感恩長輩,時光不會停留,唯有孝順不能等待,哪怕是幫家人穿一根針線都行。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6

重陽節又名“老人節”。每逢重陽節許多獨居老人想起身處異地的子女,總會經不住流淚。今天,我和小夥伴們來到了葉奶奶的家裏。

“叮鈴鈴!叮鈴鈴!”我們敲開了葉奶奶家的門,一打開門,我們就迫不及待地給葉奶奶問好,並送上了自己精心製作的小禮物。葉奶奶臨近七十歲,個子高高的,從她那滿是皺紋的臉上透露出一絲慈祥,很是和藹可親。通過了解,我們得知葉奶奶的女兒在外地當老師,要過年時才能回來。一說到她女兒,葉奶奶就忍不住低聲抽泣起來,她滿懷傷感地對我們說:“每當重陽節的時候,她就特別想念自己的女兒,看着其他老人家的兒子和女兒都會回家看望父母,家裏都紅紅火火的,而自己的女兒卻不能回來家裏來,她感到十分冷清。”“我已經很久沒有見過像你們這樣活潑開朗的孩子們了,沒想到今天有這麼一羣可愛的孩子過來看望我,我感到有些興奮,謝謝你們!”說到這裏,葉奶奶欣慰地笑了,看見葉奶奶的臉上終於露出了微笑,我們幾個小夥伴互相看了看,也都非常開心。

聽了葉奶奶的一席話,我感到十分的喜悅,我希望以後有更多的人像我們一樣,去關心更多的獨居老人,讓他們感受到更多的溫暖。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7

金黃的樹葉離開了樹梢,在空中如蝴蝶樣飛舞,最後以柔美的弧度悄無聲息地落在地上。一片片的金黃,爲冷寂的街道作了最美的點綴,漸漸的,秋天的韻味濃了起來。秋天又來了。

“每逢佳節倍思親”楓葉正紅時,又是重陽節到了。我踏上了家鄉的路。往日泥濘的小路。如今還十分親切,路旁的景物依舊。只是覺得更添了一份愁緒。因爲睹物思人,而物是人非。是的,重陽節,難免讓人回想起過往的人,過往的事,過往的一切。更難免讓人觸景傷人,不經意間,我又想起了我那已故的、親愛的外公。往日外公的歡聲笑語,又在我腦海中浮現,讓我對他的思念在秋風中更加強烈。

幾年前的一個重陽節。那時外公還在我們身邊。他是一個很活潑很可愛的“老小孩”,因爲他有一顆常青的心,又有寬廣的胸懷。他的笑。是那麼爽朗、清澈又慈祥,他的一切,都感染着身邊的人。

可生老病死—這不可逆轉的自然規律,終究讓外公從此成爲過去,只給我們留下似楓葉般的回憶,徐徐的落下,沉甸甸地壓在心頭。那爽朗的笑容從此定格了。那一刻,我似乎長大了,明白了人世的悲歡離合,明白何謂親情,明白在世的我們應該好好珍惜這一切。

如今重陽節,我站在往日的小路上,習習秋風,夾雜着思念,吹亂了我的思緒,古往今來,人們都喜歡悲秋。又值重陽,我終於明白這“悲”從何而來。“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此時此刻,我反覆咀嚼着這句詩的韻味,嚐到“少一人”中包含的那份沉甸甸的思念,其中有對現實的無奈和對過往的追憶。我於這迷離的秋色中,試圖尋找昨日一幕幕珍貴的畫面,不知不覺,太陽已滑到了山間,像一隻泛黃的大石榴。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我心裏默唸着,踏向了歸途……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8

作者:柳星

人生易老天難老

歲歲重陽今又重陽

寫這詞的人已仙逝三十六年

這是一個屬於老人的節日

帶失智的父親母親回家

正成爲全社會共同關注的話題

全中國六十歲以上的老人已接近兩億

作子女的倍感肩上責任沉重

老人們最想的是兒女們能常回家看看

想用親情的醇酒溫暖晚秋的寂寥

今天又恰逢霜降節氣

以後的日子會越來越寒冷

在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的他鄉異客

也在尋找溫暖

然而天若有情天亦老

看着那連親生兒子也不認識的渾濁老眼

我不禁感嘆

歲月啊

你太殘酷了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9

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此詞作於1920xx年重陽節,爲當年陽曆10月11日。毛澤東在閩西征途中,欣逢重陽佳節,觸景生情,因成此詞。詩情畫意,最爲濃郁。它寫了濘秋的戰地風光,寫得那麼鮮明爽朗;它表現了對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現得那麼豪邁樂觀。天空海闊,氣度恢宏。使人讀過以後,毫無感到肅颯之氣,而會受到無限鼓舞。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0

獨在異鄉爲異客,每逢佳節倍思親。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此詩寫出了遊子的思鄉懷親之情。詩一開頭便緊切題目,寫異鄉異土生活的孤獨悽然,因而時時懷鄉思人,遇到佳節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詩一躍而寫遠在家鄉的兄弟,按照重陽節的風俗而登高時,也在懷念自己。詩意反覆跳躍,含蓄深沉,既樸素自然,又曲折有致。其中“每逢佳節倍思親”更是千古名句。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1

伴着今秋的涼風,丹桂的芬芳,上週六我們又迎來了一個重陽節。這是個代表九九日月相逢的節日,是個象徵着長長久久的節日,是個尊老、敬老、愛老的節日。

尊敬老人,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數千年代代相傳。孔子認爲,作子女的,如果僅僅是贍養父母,但並不尊敬他們,更不能以和顏悅色的態度對待他們,這不算真正孝敬老人。孟子則進一步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意思是說,在贍養、孝敬自己的長輩時,也要關心、愛護其他的與自己沒有血緣關係的老人。

同學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的年紀一定都大了,他們爲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爲自己的子女奉獻了全部的心血。我們應該尊重和愛戴他們,更要關愛他們的身體健康。

九九重陽,與“久久”同音,含有長久長壽之意。我想,這也是把“重陽節”定爲“老人節”的意義所在吧。

老人對我們的愛,博大而無私;我們對老人的關心,渺小而稀少。很多時候,我們總是理所當然地手心向上地去索取,卻忽略了雨天爲他們撐上一把傘,勞動後爲他們遞上一杯熱茶,睡覺前爲他們揉揉肩……

同學們,從現在開始,讓我們一起努力,從身邊的每一件小事做起,把“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讓報福中學成爲“孝親敬老”的模範校園!

那麼,就讓我們和更多老人共度重陽節吧!乘車時,主動起身將座位讓給老人;排隊時,主動讓老人站到自己的前面;過馬路時,主動上前攙扶一把身邊的老人……這簡單的起身、簡單的謙讓、簡單的攙扶,是對生命的尊重,對歲月的尊重,對崇高品質的尊重。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2

九日閒居·並序魏晉:陶淵明

餘閒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於言。

世短意常多,斯人樂久生。

日月依辰至,舉俗愛其名。

露悽暄風息,氣澈天象明。

往燕無遺影,來雁有餘聲。

酒能祛百慮,菊解制頹齡。

如何蓬廬士,空視時運傾!

塵爵恥虛罍,寒華徒自榮。

斂襟獨閒謠,緬焉起深情。

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

據《宋書·陶潛傳》載,陶淵明歸隱後閒居家中,某年九月九日重陽節,宅邊的菊花正開,然因家貧無酒,遂在菊花叢中坐了很久,正在惆悵感傷之際,忽然做江州刺史的王宏派人送來了酒,淵明也不推辭,開懷暢飲,飲則醉,醉則歸,不拘禮儀,頹然自放,表現了他不受拘束,純任自然的天性。這首詩根據其小序中所說的情形來看,與此詩中所敘之事略同,考王宏爲江州刺史始於公元420xx年(義熙十四年),時淵明已過五十五歲,可見此詩是他的晚年所作。

重陽節自古有飲菊花酒的習俗,據說如此可以延年益壽,《西京雜記》雲:“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然而這一年的重九,在淵明的宅邊,雖然有一叢叢顏色各異的菊花,然苦於無錢沽酒,只能空食菊花。古人視菊爲一種高雅而有氣節的花卉,因她開在衆芳凋落的秋天,故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的話,這裏所說的“九華”也就是指菊花,詩人有菊無酒,遂產生出無限感慨。

“世短意常多”四句,以議論領起,解釋了重九之名,並提出感嘆人生的主題。意謂人生在世,不過如白駒過隙,正由於其爲極暫短的一瞬,故人們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煩憂顧慮,也導致了人們企慕長壽永生的祈求。一年一度的重陽佳節按着時序的推移又來到了,人們之所以喜愛這個以“九”命名的節日,因爲“九”與“久”諧音,所以對它的喜愛正體現了對長生的渴求。這裏“舉俗愛其名”與小序中的“愛重九之名”一致。“世短意常多”一句煉意極精,前人以爲是古詩“人生不滿百,常懷千歲憂”兩句的濃縮,體現了淵明駕馭語言的本領(宋李公煥《箋註陶淵明集》卷二)。

“露悽暄風息”至“寒華徒自榮”十句寫景抒情,感嘆自己有菊無酒,空負良辰美景。露水悽清,暖風已止,秋高氣爽,天象清明,飛去的燕子沒有留下蹤影,北來的大雁還有聲聲餘響。詩人說:據說酒能祛除心中的種種煩惱,菊花能令人制止衰老,而爲何我這隱居的貧士只能讓重陽佳節白白地過去!酒器中空空如也,積滿灰塵,而秋菊卻在籬邊空自開放。這裏描寫了一幅天朗氣清的深秋景象,與詩人自己貧寒潦倒的處境正成鮮明對照,自然景象的美好反襯出詩人心緒的寥落,大好的時光在白白消逝,盛開的菊花也徒自爭豔,詩人於是感慨系之。

“斂襟獨閒謠”即寫詩人的感嘆,他整斂衣襟,獨自閒吟,而思緒遼遠,感慨遙深。想自己遊息于山林固然有不少歡樂,但留滯人世不能就一無所成。詩人在這裏不僅感嘆人生的短暫,而且對人生的價值重新作了審視,詩中關於“深情”的內容並沒有加以明確說明,只是隱隱約約地點出了作者悲從中來的原因不僅僅是爲了無酒可飲,而更大的悲痛隱藏在心中,這就是詩人對人生的思考與對自身價值的探求。故清代延君壽《老生常談》中說:“《九日閒居》一首,上面平平敘下,至末幅‘斂襟獨閒謠,緬焉起深情’,忽作一折筆以頓挫之,以下二句‘棲遲固多娛,淹留豈無成’,以一意作兩層收束,開後人無數法門。”就指出了此詩結尾的意蘊。全詩一氣直下,其主旨似在表明人生短促而自己又不能及時行樂,空負秋光的悲嘆,然忽又說“淹留豈無成”,更翻出一層意思,所以延氏說是“一意兩層收束”。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3

題紅葉清流御溝,賞黃花人醉歌樓。天長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時候,衰柳寒蟬一片愁,誰肯教白衣送酒。

重九,即農曆九月初九重陽節。其時正當暮秋季節,天高氣爽,自然景物自有其獨特的佳處,然而又帶點衰瘋的氣象。古代文人於此時此景,每生悲涼之感。盧摯的這首小令,表現的基本上也就是這樣的思想感情。這是一首觸景生情的作品。景是清冷的秋景,情是淡淡的愁情;雖沒有特別的社會意義,但用詞鑄句,描摹景物,以及釀造情景交融的意境,都頗見藝術功力。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4

盂嘉是東晉時代的着名文人。他在當時最有權勢的大將軍兼荊州刺史桓溫的幕下當參軍。九月九日,大將軍桓溫邀集賓客幕僚作登高盛會,在山頂大擺筵席,飲酒賦詩。出席節宴的人都衣冠楚楚,穿戴整齊,杯盞相酬,興致很高。

突然,一陣風颳過,把盂嘉頭上的帽子吹落在地。孟嘉這時已有幾分酒意,竟然沒有察覺帽子已不在頭上。但主人桓溫已經看見了,便叫在座的孫盛作文章嘲笑他。孫盛也是當時很着名的文人,他遵照桓溫的命令,在席間寫了一篇文章責難盂嘉。

沒料到孟嘉雖已酒醉,但神志不亂,依然文思敏捷。孫盛的文章剛做好,他草草一看,立刻提起筆來,作了一篇文章酬答。滿座的人讀了他的文章,都嘆息稱好,一時傳爲美談。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5

九月初九是重陽節,是老人們的節日。看到爺爺奶奶高興的樣子,我也感到很幸福。

從很小時候起,爺爺、奶奶就總給我講他們小時候的故事,在那個時候,沒米、沒面,連饅頭也吃不上,她們小的時候吃的是玉米苞、樹皮,沒有電,點的是煤油燈,穿的是十分破爛的衣服,補了又補。現在條件好了,我們吃的是雞鴨魚肉,還能夠看電視、玩電腦。穿的是名牌衣服,顏色鮮豔款式也多,老爺爺、老奶奶們以前的日子真是苦呀!

現在生活好了,而大人們卻把老人們送進了養老院,不管他們了,每次和爸爸、媽媽出去時,在大街上看到拾破爛的老人們,我就想給他們點錢,但是我又沒有錢,真是慚愧,難道這些老人不值得我們尊敬,不值得我們關心照顧嗎?老人們把自己的孩子撫養成人,吃盡苦頭,甚至有些人還打罵老人,不孝順,把老人趕出家門,他們怎麼能忍心。

想想以前老人們所受的苦,在那麼艱苦的條件下撫養兒女們長大成人,我們應該多關心老人,愛護老人。可以給爺爺、奶奶捶捶背,洗洗腳,還可以去養老院給老人們表演節目,逗他們開心。雖然你只做了一件很小的事,但是你卻溫暖了老人們的心。

我們應該尊敬老人,關心老人,讓他們度過一個快樂、安詳的晚年。

九九重陽節,是一個多麼美好的節日。我覺得孝敬老人不僅僅在重陽節這一天,在平時、在每一天、在每時每刻。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6

東漢時期,汝河有個瘟魔,只要它一出現,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喪命,這一帶的百姓受盡了瘟的蹂躪。

一場瘟疫奪走了恆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差點兒喪了命。恆景病癒後辭別了妻子和鄉親,決心訪仙學藝,爲民除掉瘟魔。恆景訪遍名山高川,終於打聽到東方一座最古老的山上有一個法力無邊的仙長,在仙鶴指引下,仙長終於收留了恆景,仙長教他降妖劍術外,又贈他一把降妖劍。

恆景廢寢忘食苦練,終於練出了一身武藝。

這一天仙長把恆景叫到跟前說:“明天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來作惡,你本領已經學成該回去爲民除害了。”仙長送了恆景一包茱萸葉,一盅菊茯酒,並且密授避邪用法,讓恆景騎着仙鶴趕回家。

恆景回到家鄉,到了初九的早晨,他按仙長的叮囑把鄉親們領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然後發給每人一片茱萸葉,一盅菊花酒。中午時分,隨着幾聲怪叫瘟魔衝出汝河,瘟魔剛撲到山下,突然吹來陣陣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氣。瘟魔戛然止步,臉色突變,恆景手持降妖劍追下山來,幾回合就把瘟魔刺死劍下。

從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風俗年復一年地傳下來。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7

大詩人陶淵明酷愛菊花,菊花是經得起秋後風霜摧折的花卉,象徵着高潔的品格。陶淵明生活在晉宋易代的亂世,不滿當時的政治傾軋和官吏的腐敗,也有高潔的品格,正和菊花的精神契合。他辭去官職,回到家鄉柴桑隱居,在宅旁東籬邊種了許多菊花,朝夕觀賞。

他的名句“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歷來爲人傳頌。陶淵明喜歡喝酒,可是因爲家貧,時常缺酒。那年重陽,陶淵明在籬邊賞菊,卻沒有酒喝,不能一醉,他只得採了一把菊花在手裏,嗅嗅嚼嚼,聊以爲遣。

然而菊花畢竟不能代酒,陶淵明正在百無聊賴的時候,忽然遠處來了一個白衣人,那人原是江州刺史王弘派來的差人,特地送酒來給陶淵明的。陶淵明喜出望外,立即打開酒甕,對着菊花開懷暢飲,盡醉方休。

有關於九九重陽節的作文 篇18

九月,我不甘心被一片落葉。 劃上理想與追求的休止符 雖然我的容顏已有了落日的晦暗

九月,我不甘心被凜冽的風。 吹硬了我正翱翔的翅膀 雖然我的肢體已沒有了先前的靈活

我不是一個多了不起的人。 但我也絕不甘讓生命染上平庸 不服輸是我的性格 當人們悲天憫人的感慨歲月無情 我想的更多的 卻是 如何在下一個季節綻放生命

我不敢說我有多麼的優秀

但我努力的去書寫一份人性的高潔

堅強是我的性格

當滿天落葉宣告秋天的終結

我願是一枚楓葉

爲大地送上一片暖暖地顏色

我喜歡楓葉

喜歡它不屈的性格

當霜雪滿天,

當百花凋落

那滿山遍野的楓葉

卻用烈焰一般的火紅

向世人宣告: 生命永遠不會枯竭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