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22春節的手抄報文字資料素材內容(精選5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18W

關於2022春節的手抄報文字資料素材內容 篇1

1、大街小巷,到處瀰漫着春節的氣息,我對你的深深祝福,也灑落在其中,你覺察到了嗎?

關於2022春節的手抄報文字資料素材內容(精選5篇)

2、把美好的祝福,輸在這條短信裏,信不長情意重,我的好友願你新年快樂!

3、心願是風,快樂是帆,祝福是船。心願的風吹着快樂的帆載着祝福的船飄向永遠幸福的你。輕輕地說一聲:祝你新春快樂,萬事如意。

4、鼠年未到,祝福先行。鼠年期盼你:天天開心“喜羊羊”;事事如意“美羊羊”;工作愉快“懶羊羊”;閤家幸福“暖羊羊”,總之願你一切都好鼠年喜氣“羊羊”!

5、趁爆竹未燃,酒尚未醉,先把最好的祝福,最美的祈願,最多的快樂,最早的問候提前送給您,新年愉快!全家好運!萬事如意!

6、新春到,拜年早:一拜全家好,二拜沒煩惱,三拜不變老,四拜幸福繞,五拜步步高,六拜平安罩,七拜收入高,八拜樂逍遙。

7、一家和和睦睦,一年開開心心,一生快快樂樂,一世平平安安,天天精神百倍,月月喜氣洋洋,年年財源廣進。

8、羊起生活的風帆,走向羊關通途。向着鼠年奔跑,達到吉羊未年,粘粘鼠年的喜氣。讓美夢成真,叫理想變現,要祥瑞高照。願朋友鼠年喜羊羊,如日中天發羊財!

9、屋外瑞雪飄,屋內樂淘淘。只爲鼠年到,快樂身邊繞。馬兒已遠跑,羊來咩咩叫。幸福陽關道,任你樂逍遙。鼠年到了,祝你閤家健康,無煩無惱!

10、年輪在增長,鼠年到身旁。臘梅吐芬芳,映雪傲寒霜。天空沐霞光,大地喜洋洋。星辰放光芒,心頭情意長。願你永安康,快樂心飛揚。恭祝你鼠年大吉大利!

關於2022春節的手抄報文字資料素材內容 篇2

①春聯和年畫

春聯、年畫都起源於上古時代的驅鬼習俗。漢魏六朝時代,每至春節,家家戶戶都在門前立桃人,畫神茶、鬱壘驅鬼。後來發展爲門神年畫。宋代木版年畫開始流行,年畫的內容也擴大了,至今仍保存下來的《四美圖》就是當時的年畫。

春聯出現在唐代。宋代寫春聯更加流行。明代貼春聯已經普及全國。春聯是我國獨特的語言藝術形式和書法藝術形式,並流傳到韓國等地。春聯既表達人們的心願,又增添了節日喜慶氣氛。

②生旺火

新年來到時,在院子裏點燃火把、火堆、或炭火盆,在古代稱爲“庭燎”“燒火盆”“旺相”,現代民間稱爲“生旺火”或“點發寶柴”。古代的庭燎是爲了驅邪,或者祭神祭祖。後來的生旺火已經發展爲象徵全家興旺發達,表達美好希望。

1738年,郎世寧畫了一幅《弘曆雪景行樂圖》,表現的正是乾隆皇帝與子女一起過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個火盆,一個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鬆柏類的小枝當時稱爲“燒鬆盆”。

現代民間生旺火常常是點燃柴堆或炭堆,火勢越旺越好,象徵新年全家興旺。也有用火盆燒松柏桃杏樹枝,閤家跨火而過,象徵燎去舊災晦,迎來新氣象。

③爆竹

爆竹的原始目的是驅逐鬼怪,或迎神。後來發展爲辭舊迎新的象徵符號,成爲最能代表新年到來時刻的民俗標誌。

關於爆竹的最早可靠記載見於南朝梁代宗懍《荊楚歲時記》:“正月一日是三元之日也,謂之端月。雞鳴而起,先於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惡鬼。”當時的爆竹是把竹子放在火裏燒,產生爆裂聲。新年起牀第一件事就是爆竹。

宋代出現了火藥爆竹,即現代的爆竹、炮仗、鞭炮。有了火藥爆竹,沒有竹子的地區也可以放爆竹了。爆竹於是成爲全國性的風俗。

後來,爆竹本身的喜慶色彩使得人們對於爆竹的象徵意義有了進一步的認識:用喜慶的爆竹迎神。爆竹本身的爆炸,也是“辭舊迎新”的文化象徵符號。它可以使人更加深切地體驗到舊與新的差別,使生活更加富於藝術美感。

④年糕和餃子

年糕,又名粘粘糕,諧音“年年高”,包含着人們對未來幸福生活的希望。年糕一般用黏性穀物製作。北方有黃米年糕、江南有水磨年糕、西南少數民族則有糯米粑粑。

北方最流行的新年食品是餃子,又名水餃、角子、扁食。5世紀的時候,“形如彎月”的餃子已經成爲民間普遍的春節食品。宋朝以前把餃子稱爲“角子”,或“水角兒”。元代開始有“扁食”的叫法。明清以來,普遍使用“餃子”一詞。

對於餃子的文化象徵意義,一般的解釋是:“角子”“餃子”諧音“交子”,即交子時的意思。就是象徵春節的到來。所以,子時一過人們立刻開始煮水餃,使之成爲新年第一頓飯。更深一層的解釋,餃子也包含了美食的意思。古代缺乏肉食,包了肉餡的餃子自然是上好食物,民間諺語“好吃不過餃子”表達的正是這個意思。春節時吃上餃子,當然是希望來年有更多的好食物。

⑤朝正和拜年

古代國家禮儀中的朝正、團拜和民間百姓之間的團拜、拜年是新年期間強化社會關係、親情關係的重要活動。

朝正,也稱“賀正”、“元會”,指大臣在新年向皇帝拜賀。周代每逢新年,諸侯要向周天子“朝正”,即朝賀新年。古代士大夫也有用名帖代替親自上門拜年的習俗,一般視爲中國賀年卡的起源,現代賀年卡的使用遍及各個階層。

在家庭內,晚輩清晨起牀首先向長輩叩頭,並祝願長輩健康長壽。然後,依次到各個親戚朋友家向長輩拜年。而長輩則給拜年者壓歲錢,祝願他健康成長。朋友之間也互相上門拜年。如果親戚朋友多,則拜年活動一直持續很多天。

春節的各項活動是從家庭內部,逐步擴大到親戚之間,和整個社會的。除夕守歲,七年級向父母拜年,然後出門給親戚拜年。再次,向朋友拜年。再後,人們開始逛廟會。到了正月十五元宵節,則男女老少一同上街,賞燈、看狂歡遊行——高蹺、旱船、舞龍、舞獅、秧歌等。所以,春節是一個滲透到社會每一個方面、每一個層次的民族節日。

⑥壓歲錢:這“錢”不是錢

舊時,祭祀完祖先,舉行完迎接諸神下凡典儀後,闔家要一起“辭年”,小輩要給長輩叩頭拜年祝長輩長壽、大福、大順,長輩要給小輩紅包,即“壓歲錢”,壓歲錢寓意“壓歲祈福”。

壓歲錢古時稱“壓祟錢”、“壓勝錢”,其最早出現在漢代。壓祟錢並非是在市面流通的錢幣,而是一種鑄成錢幣形狀的玩賞物,有避邪壓魔的寓意,壓祟錢原爲以紅絨繩編起四枚方孔制錢成“方勝”(八寶吉祥圖案之一),下垂流蘇。那時的一些壓歲錢上,正面多鑄有“長命百歲”、“去秧除兇”、“萬歲千秋”等吉祥語,其背面多是龍鳳、龜蛇、雙魚等祥瑞圖案。

壓歲錢是過大年時的風俗,是一種美好的祝願,如今雖然貨幣更迭,但長輩給小輩壓歲錢之民俗依舊在過年之時傳承着,其寄予了長輩對少兒們成長的美好祝福,祝福孩子們健康成長。

⑦祭祖: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

過年祭祖,既是對祖先的一個悼懷,也祈望祖先保佑來年的平安。祭祖是春節習俗中最古老的內容之一。《尚書•舜典》記載:“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意爲:舜帝在正月七年級到祖廟裏祭祀祖先。

祭祖一般在年三十,一般百姓人家在掃房子、淨庭院、易門神、換桃符、貼春聯之後,或舉家去給祖先上墳祭拜,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牆上,擺上祭品,點上香燭,讓後輩祭拜。各地祭祖形式雖不盡相同,但“祭祖祈福”的含義大致一樣。

⑧拜年:抱拳要“左抱右”

“拜年”泛指春節期間親朋好友間的相互拜訪,而早年間過春節的拜年之禮有“拜年”和“賀年”之分。“拜年”是晚輩向長輩叩頭施禮,而“賀年”則是平輩之間相互道新年之禧。無論是“拜年”還是“賀年”,所表達的均是祝賀新年快樂,吉祥如意。

從傳統拜年的禮儀上說,有幾種固定“程式”。

一是叩拜,即晚輩給長輩跪拜磕頭,尤其是未成年人給輩分較高的長輩拜年時,都要行叩首大禮。

二是躬身作揖,先雙手抱拳前舉,然後用左手握右手,俗稱“吉拜”。行禮時,不分尊卑,拱手齊眉,上下加重搖動幾下,重禮可作揖後鞠躬。這種禮儀一般是晚輩向長輩拜年時所用。

三是抱拳拱手,以左手抱右手,自然抱合,鬆緊適度,拱手,自然於胸前微微晃動,不宜過烈、過高。這種禮儀多是平輩間的拜年。

⑨鞭打春牛:打的是泥牛

“一打風調雨順,二打國泰民安,三打五穀豐登……”鞭牛過後,小牛童還將泥牛肚子裏的五穀雜糧分發給現場居民,寓意豐收、和諧。

牛是春耕的主力,民俗專家介紹,立春爲二十四節氣之首,每到這時,民間就有迎春、鞭春、咬春的習俗,鞭牛是爲了“提醒”牛,春天來了,該開始耕田了。牛和人類是朋友,人們捨不得鞭打真牛,就用泥或紙造個假牛,用柳條鞭打,把真牛牽過來看。

在過去,泥牛肚子裏會放着五穀雜糧,鞭牛過後,居民就撿拾地上的五穀,泥牛則被居民“瓜分”,拿回家埋在土地裏,象徵五穀豐登。“傳說中,一開始是‘芒神’揮鞭,後來發展到在場的最高行政長官揮鞭,到清朝,皇上也參與進來,一人三鞭。”

⑩除夕守歲:惜易逝年華

“親知邀酌團年酒,兒女同爭壓歲錢。爆竹千家聲未息,天衢車馬鬧如煙。”清末《燕京歲時雜詠》的這首詩描繪了老北京除夕夜晚時百姓家中及街巷裏歡慶大年夜的情景。

除夕,古代稱“除儺”、“大除”、“大盡”。老北京人稱爲“歲除”、“除歲”、“大年夜”,俗稱“年三十兒”。“除”字本義是“去”,引申爲“易”,以新易舊曰除,即交替之意;“夕”字的本義是“日暮”,引申爲“夜晚”。“除夕”即含有舊歲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換新歲之意。

守歲,對年長者來說有歲月易逝之感,有珍惜歲月之意。對青少年來說有新芽茁壯之感,有努力奮進之意。守歲是人生的一個驛站,也是對新的一年的憧憬和嚮往。守歲也體現了家人團聚,共敘親情,送舊迎新美好的願景。

除夕守歲自古傳承着祭祀神祖、壓歲錢、團年飯、包餃子、踩歲、放鞭炮、圍爐聊天、遊樂、猜謎語、打牌、玩升官圖等衆多習俗。

關於2022春節的手抄報文字資料素材內容 篇3

春節和年的概念,最初的含意來自農業,古時人們把谷的生長週期稱爲“年”,《說文。禾部》:“年,谷熟也:。在夏商時代產生了夏曆,以月亮圓缺的週期爲月,一年劃分爲十二個月,每月以不見月亮的那天爲朔,正月朔日的子時稱爲歲首,即一年的開始,也叫年,年的名稱是從周朝開始的,至了西漢才正式固定下來,一直延續到今天。

但古時的正月七年級被稱爲“元旦”,直到中國近代辛亥革命勝利後,南京臨時政府爲了順應農時和便於統計,規定在民間使用夏曆,在政府機關、廠礦、學校和團體中實行公曆,以公曆的元月一日爲元旦,農曆的正月七年級稱春節。

1949年9月27日,新中國成立,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上,通過了使用世界上通用的公曆紀元,把公曆的元月一日定爲元旦,俗稱陽曆年;農曆正月七年級通常都在立春前後,因而把農曆正月七年級定爲“春節”,俗稱陰曆年。

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指從臘月初八的臘祭或臘月二十三的祭竈,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七年級爲高潮。在春節這一傳統節日期間,我國的漢族和大多數少數民族都有要舉行各種慶祝活動,這些活動大多以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佈新、迎禧接福、祈求豐年爲主要內容。活動形式豐富多彩,帶有濃郁的民族特色。

春節傳說之一:熬年守歲

守歲,就是在舊年的最後一天夜裏不睡覺,熬夜迎接新一年的到來的習俗,也叫除夕守歲,俗名“熬年”。

守歲習俗興起於南北朝,樑朝的不少文人都有守歲的詩文。“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人們點起蠟燭或油燈,通宵守夜,象徵着把一切邪瘟 病疫照跑驅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這種風俗被人們流傳至今。

春節傳說之二:萬年創建曆法說

相傳,在古時候,有個名叫萬年的青年,看到當時節令很亂,就有了想把節令定準的打算。但是苦於找不到計算時間的方法,一天,他上山砍柴累了,坐在樹陰下休息,樹影的移動啓發了他,他設計了一個測日影計天時的晷儀,測定一天的時間,後來,山崖上的滴泉啓發了他的靈感,他又動手做了一個五層漏壺,來計算時間。天長日久,他發現每隔三百六十多天,四季就輪迴一次,天時的長短就重複一遍。

春節傳說之三:貼春聯和門神

據說貼春聯的習俗,大約始於一千多年前的後蜀時期,這是有史爲證的。此外根據《玉燭寶典》,《燕京歲時記》等著作記載,春聯的原始形式就是人們所說的“桃符”。

關於2022春節的手抄報文字資料素材內容 篇4

1、守歲

我國民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俗名"熬年"。守歲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守歲的習俗,既有對如水逝去的歲月含惜別留戀之情,又有對來臨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2、放爆竹

當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鐘聲敲響,整個中華大地上空,爆竹聲震響天宇。在這"歲之元、月之元、時之元"的"三元"時刻,有的地方還在庭院裏壘"旺火",以示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在熊熊燃燒的旺火周圍,孩子們放爆竹,歡樂地活蹦亂跳,這時,屋內是通明的燈火,庭前是燦爛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響聲,把除夕的熱鬧氣氛推向了最高潮。歷代的詩人墨客總是以最美好的詩句,讚頌新年的來臨。

關於2022春節的手抄報文字資料素材內容 篇5

元旦下午,媽媽讓我和她去逛街。那時陽光明媚,是應該逛街了。

要出門了,我突然發現媽媽一分錢也沒帶,只拿了兩張紙!我百思不得其解,難道媽媽要用紙買東西嗎?走近了,我才發現,原來是兩張稿費單,每張25元。我對媽媽“冷笑”道:“別忘了你以前說過 的,一有稿費,你就給我買東西哦!”媽媽爽快地答道:“在街上你願意吃什麼就吃什麼。”“噢耶!”我愉快地出了門。

走到半路,我看見了一輛“汽車”,它像一個正在做手術的病人:兩旁的皮肉(車門)都沒了,只剩下幾根骨架(鐵棍)孤零零地站在一邊。車走過來了,媽媽拉着我就要上去。我問媽媽:“這汽車拉 人不收費嗎?”媽媽說:“這是電車,它行駛的頭一個月不要錢。”我接着說:“不可能吧。”媽媽不耐煩了:“先上車再說!”到了車上,我問司機:“要不要錢啊?”司機說:“你不要錢,你媽媽 也不要錢。”但我還是半信半疑。

下了車,司機沒要錢,頓時,我感覺車上的擔心就是杞人憂天。

我們在新天地下了車,可媽媽先去了它旁邊的銀行,可謂是醉翁之意不在酒。

我們抽了號,屏幕上顯示我們前面有五人,可我們等了二十多個人才輪到我們。

我要去新天地,但媽媽堅持要去步行街。母命難違,我只好服從。

媽媽去的商店“應有盡有”,我的肚子也不是空空如也,裏面好吃的多着呢。

回來時,我筋疲力盡,可還是找不着電車。

終於,在過紅綠燈時,我們看到了兩輛電車,我高興地大叫:“真是車到山前必有路啊!對了,這句詩的下一句是什麼?”媽媽沉思了一會兒,說道:“下一句是‘柳暗花明又一村’吧。”我哈哈大笑 :“那是‘山重水複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媽媽惱羞成怒,向我發出警告:“以後不要當衆拆穿我的錯誤!”但那兩輛電車都不是往我家的方向開的,坐上去就成南轅北轍了。於是,我們只好 跑着回家。

雖然回到家時我累了個半死,但我還是感到快樂。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