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聖母院讀後感1000字(精選3篇)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9W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1000字 篇1

在十九世紀羣星燦爛的法國文壇,維克多?雨果可以說是最璀璨的一顆明星。他是偉大的詩人,聲名卓著的劇作家、小說家,又是法國浪漫主義文學運動的旗手和領袖。這部偉大的作品《巴黎聖母院》是他的第一部引起轟動效應的浪漫派小說,它的文學價值和對社會深刻的意義,使它在經歷了將近兩個世紀的時間之後,還是在今天被一遍遍的翻印、重版,從而來到我的手中。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1000字(精選3篇)

在我閱讀這本書的過程中,我感受到了強烈的“美醜對比”。書中的人物和事件,即使源於現實生活,也被大大誇張和強化了,在作家的濃墨重彩之下,構成了一幅幅絢麗而奇異的畫面,形成尖銳的、甚至是難以置信的善與惡、美與醜的對比。

《巴黎聖母院》的情節始終圍繞三個人展開:善良美麗的少女愛斯梅拉達,殘忍虛僞的聖母院副主教克洛德?弗羅洛和外表醜陋、內心崇高的敲鐘人伽西莫多。

波希米亞少女愛斯梅拉達是巴黎流浪人的寵兒,靠街頭賣藝爲生。她天真純潔,富於同情心,樂於救助人。因爲不忍心看見一個無辜者被處死,她接受詩人甘果瓦做自己名義上的丈夫,以保全他的生命;看見伽西莫多在烈日下受鞭刑,只有她會同情憐憫,把水送到因口渴而呼喊的敲鐘人的脣邊。這樣一個心地高貴的女孩,竟被教會、法庭誣衊爲“女巫”、“殺人犯”,並被判處絞刑。作者把這個人物塑造成美與善的化身,讓她心靈的美與外在的美完全統一,以引起讀者對她的無限同情,從而產生對封建教會及王權的強烈憤恨。

至於副主教克洛德和敲鐘人伽西莫多,這是兩個完全相反的形象。克洛德表面上道貌岸然,過着清苦禁慾的修行生活,而內心卻渴求淫樂,對世俗的享受充滿妒羨。自私、陰險、不擇手段。而伽西莫多,這個駝背、獨眼、又聾又跛的畸形人,從小受到世人的歧視與欺凌。在愛斯梅拉達那裏,他第一次體驗到人心的溫暖,這個外表粗俗野蠻的怪人,從此便將自己全部的生命和熱情寄託在愛斯梅拉達的身上,可以爲她赴湯蹈火,可以爲了她的幸福犧牲自己的一切。

這種推向極端的美醜對照,絕對的崇高與邪惡的對立,使小說具有一種震撼人心的力量,能捲走我們全部的思想情感。這也許正是浪漫派小說的魅力所在。

在《巴黎聖母院》中,作者以極大的同情心描寫了巴黎最下層的人民、流浪者和乞丐。他們衣衫襤褸、舉止粗野,卻擁有遠遠勝過那個所謂有教養、文明的世界裏的人的美德。互助友愛,正直勇敢和捨己爲人的美德。小說中巴黎流浪人爲救出愛斯梅拉達攻打聖母院的場面,悲壯、激烈、慷慨、驚心動魄,顯然是在一定程度上融入了七月革命中巴黎人民顯示的英勇精神和巴黎人民搗毀聖日爾曼教堂和巴黎大主教府的事件。小說寫到這裏,還通過書中人物之口預言人民將起來搗毀巴士底獄,暗示了一七八九年大革命的爆發。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1000字 篇2

美麗與醜陋只不過是瞬間的事,雨果的《巴黎聖母院》就表現了這一主題。雖然這似乎並沒有多大的意義,但畢竟雨果寫這篇文章的時候,他不過只有二十多歲。恐怕他在其中只是想講述這樣的一個故事,提高自己描繪故事情節的能力。但這個故事卻有許多吸引人的地方。

吉卜賽女郎愛斯梅拉達在中世紀的法國靠賣藝爲生,在一次“錯誤的審判”幫助了巴黎聖母院的敲鐘人卡齊莫多。這是個極其醜陋的人,雨果描繪他醜陋外貌的語句不亞於描繪一個十足骯髒的怪物。他小的時候被拋棄在巴黎聖母院,一個神甫本着由他弟弟而生的憐憫之情“解救”了他。這神甫後來變成了主教代理,同時也成爲了卡齊莫多的父親。而主教代理卻瘋狂的愛上了吉卜賽女郎,他不斷的在公衆面前詆譭她,甚至陷害她入獄,藉此壓抑着自己心中的激情。卡齊莫多解救了吉卜賽女郎,並與她相處在巴黎聖母院的塔樓裏。到了這裏,我們不禁要發問:解救這美麗女郎的爲什麼是這個醜八怪?難道不應當是一個“帥哥”去拯救了她嗎?書中並不缺少這樣的人物呀。而雨果創造這樣一個畸形的存在,是不是故意以這個存在來吸引讀者?

但接下來的情節發展卻由不得我們多想,故事立即就以一個悲哀的結尾結束了。愛斯梅拉達被絞死;主教代理則被憤怒的卡齊莫多推下了塔樓,摔的是血肉模糊;而卡齊莫多帶着愛斯梅拉達的屍體永遠長眠於一個死人窟裏。書的結尾寫了這麼一段話,令剛讀此書的我立即呆住了。後來人到死人窟裏尋找他人屍體的時候,引出了故事的最終結局:愛斯梅拉達與卡齊莫多的屍體變成了兩具白骨,而這白骨也在那羣人的不小心觸碰中變成了塵埃。這是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故事的終結是一個完完整整的人的自然的終結,而作爲雨果練筆的巴黎聖母院故事到此結束。顯然,雨果到最後沒有了對作爲練筆之書的激情,只是給了故事一個很“自然”的結局。

從閱讀大量的西方文學作品中可以看出來,這些作品多是在傳達一種思想,而對於藝術與文化的講述卻是很少,這可能與本身西方文化就不怎麼豐富有關。但對於個人思想的高而強的追求,卻使他們很快的瞭解到做人的奧義,這是與很多中國作家的作品所不同的。

巴黎聖母院讀後感1000字 篇3

當我輕輕打開這扇門,有一對屍骨互相擁抱着,看着它們化作兩縷輕煙,消逝在藍天白雲之際……

我匍匐了一百年,微笑着燃燒了一百年,只待與你灰盡煙滅的重逢,因爲你是我生命中全部的信仰。

散步在長廊上,彷彿法國人就藏在那不遠處的房屋裏,一下子感覺胸口鬱悶了。“不知他們是否還記得那時候——寒冷的冬天,顫抖着蜷縮在角落裏時,飢餓到自己都不知道已熬過多少個夜晚時,你們的國王和官員享受着溫暖的火坑,你們的國王享用着山珍海味,人間佳餚,”現在浪漫的法國在那時還未呈現在我們眼前,只感覺到達官顯貴,平民艱苦。

悠閒着走出長廊,我似乎感覺得到卡西莫多從鐘樓上下來的輕鬆。“當他第一次敲響鐘聲時,他的命運已被註定了,當自己發現醜態無比時,卻不自卑,在四月一日那天,被衆人選爲‘醜王’,被別人恥笑,他卻毫不在意,只想着能否喝上一口水。是她動彈了自己的心,上前給被綁着的他一碗水喝,似乎就在這一刻,在卡西莫多的心中藏下了一把火焰吧。”也許是因爲這一切的一切,映下了一段難忘的故事。

慢慢走上橋階,有一種難以脫身的感覺。“愛斯美臘達在那個刑場上結束了生命的旅途,在那一刻,不知道她有多少堅強和失望,木木地站在那兒,只知道在那所教堂的頂上,有一個人在暗自流淚吧?”有多少次相遇,讓彼此默默記得對方,不爲任何原因而相慰。

站在橋中央,只讓清風親吻我的臉頰,吹乾我的淚水,爲一對似乎遠在天邊又似乎近在咫尺的情侶嘆息着,也許在雨果起草這部《巴黎聖母院》時也未想到有如此結局吧?

在現實的生活中,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變得更美,似乎在朱光潛的《談美書簡》中也寫到了美也是要有一定的裝飾的,即如此的愛情是不顯示於現實之中,只讓人有種渴望,達到那種理想的境界。但是我們每個人都太現實了,就像他們現在說的,在現實中,每個人的素質似乎會表現得略微低下一點,雖懂得理論與道理,卻不付諸於行動。也許這就是一種悲哀吧!卡西莫多的外在醜與愛斯美臘達的外在美,形成鮮明對比,讓人感覺是一種諾言。雨果究竟在批判什麼,讚頌什麼,爲什麼不直接挑明卡西莫多與愛斯美臘達的關係呢?我覺得這是一種希望吧,希望在另一個世界中成就這段美好姻緣吧?

他們沒有賈寶玉和林黛玉之間的悽美哀婉,也不像羅密歐與朱麗葉那樣刻骨銘心,也不是張愛玲筆下的《半生緣》,或許也沒有張恨水《啼笑因緣》那麼殘忍吧!

仰望藍天與白雲,我渴望聽到一絲迴音。“我們過得很好!”是從我心中響起的旋律,順着下橋沿着河岸走,看着碧波盪漾,心中無數心酸氾濫成堆。

靜靜靠着樹幹坐在河邊,任清水來打溼我的雙腳,任冰涼穿透我的鞋,硬生生地讓我記得那種刺痛,但這似乎不那麼沉重或深厚,只是隱約作痛,而沒有鑽心的痛,夢想中渴望的伊甸園,承載了太多的歡樂與單純,使那種忘我的感覺表現得太爲明顯了,可現在,不再需要任何僞飾和裝扮,因爲每個人已不再如此偉大或是神聖了。

世間的物質,是因美麗而美麗,是因醜陋而醜陋的;也不是因美麗而美麗,也不是因醜陋而醜陋的。

或許當我再一次翻開《巴黎聖母院》時,我的感觸不會如此淡薄,甚至可能會讓我認爲自己很荒謬吧!因爲它給每個人的感覺不同——用哲學的術語來講,每個人的人生觀、世界觀、思維方式、立場、知識結構都不同。

心緒澎湃交替着潛伏在我的心中,也許在某一個角度來看,這種想法真是一種謬論,但是它給我的印象即爲如此。

我站了起來,拍打身上的雜草,拖着冰冰的雙腳,走向了石徑小路,曲折而又蜿蜒。美術老師說,這樣的設計是會讓人有一種重新開始的意味。

興許真的有一天,天空依然蔚藍,雲朵依然雪白,靜靜地躺在草地上,看着藍天與白雲,不也是一種心靈上的釋放嗎?

興許真的有一天,我們心中的“伊甸園”會實現,在這切切實實的世界裏走盡生命的最後一刻。

興許真的有一天,他們不會在乎外在的美與醜,世界會變得更美妙,“伊甸園”也越來越真實呢!

相信着夢想的實現,沿着夢想實現的軌跡,逃離社會現實的壓抑,追求屬於自己的天堂。

也許有一天我們真會相遇……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