陽曆歷季依據天文又不泥於天文——兼談世界同時與我國首先採用新曆

來源:瑞文範文網 5.29K

陽曆歷季依據天文又不泥於天文——兼談世界同時與我國首先採用新曆

陽曆歷季依據天文又不泥於天文——兼談世界同時與我國首先採用新曆

唐代以前,天文歷算學家將“歲實”(即迴歸年)按時間等分爲二十四節氣,每個節氣15天多,一般採用整天數,平年有5個16天的節氣,閏年有6個16天的節氣,將其均勻安插在18或19個15天的節氣之間,稱爲“平氣法”,如北宋沈括的十二氣歷和太平天國的天曆,後者每年均爲366天,以立春爲年首,單月31天,雙月30天,雨水、穀雨、夏至、處暑、霜降和冬至爲16天,其餘18個節氣15天;唐開元十七年(公元729年)天文歷算學家僧一行始在<大衍曆>裏按黃道角度每30度1個節氣安排太陽運行表,因爲地球公轉軌道是橢圓形的,雖然每個節氣同是30度,夏至和小暑離太陽較遠,每個節氣15天17小時許,比離太陽較近的冬至和小寒長1天餘,稱爲“定氣法”,.

我國習慣以四立劃分四季,春季接近91天,夏季約94天,秋季接近92天,冬季接近89天,這就是天文四季.

50年前美國稱霸聯合國,藉口世界歷每年的空日破壞了7日星期制的連續性,致使改歷議案擱淺至今.其實也是好事,否則再想優化就困難了,世界歷的優點是克服了格里曆2月短,歷月間和歷季間大體相當,但大小月均勻分佈,屬於“平氣法”,缺乏天文意義.

曾教授提出的連大月曆,立春爲元旦,3、4、5、6、7月與閏年8月爲31天,其餘各月30天,春91天,夏93天,秋91天(閏年92天),冬90天.歷月間大體平衡,年首和月首爲節氣,每月16日爲中氣,屬於“定氣法”,具有天文意義,唯一缺點是季間相差3日.

李正恆先生的正元歷與連大月曆相近,但8月平年與閏年均爲31天,1月平年29天,閏年30天.歷月間相差2日,歷季間相差3日.

曾教授後來推崇自然歷法:將歷季調整爲春90天,夏95天(閏年96天),秋90天,冬90天,6月平年35天,閏年36天,讓其獨當大任,其餘各月30天,夏季閏年6個節氣各16天,平年大暑15天,其它3季9個月每月1日爲節氣,16日爲中氣,歷月間相差6天,歷季間相差6天.

我國不少學者主張先在我國採用新陽曆,故以立春爲年首更符合國情無可非議.

現在跟50年前大不同,美國稱霸聯合國的局面已一去不復返了,新陽曆先在我國採用是捷徑呢,還是世界同時採用是捷徑呢?現在還很難斷定.

筆者認爲應兩條腿走路,兩種改歷方案都應研討,世界同時採用的新陽曆方案,要放眼看全球,不要侷限於用中國和東方的眼光看問題,.

西方只有十二中氣,沒有十二節氣,一般人只知道二至和二分.

筆者的永久歷借鑑連大月曆的歷月次序,但作了創造性的改進:4月和8月安排爲30天,10月安排爲31天,9月平年30天,閏年31天,並以冬至爲年首更爲恰當:

①具有明顯的天文標誌,日光垂直於北迴歸線,全球民衆都容易理解和掌握;

②冬至僅在現曆元旦前10天,改歷當年只少10日,歷史上有先例——儒略曆1582年10月4日的次日改爲格里曆10月15日;

③天文季基本相符,冬至前後的第一季與第四季長度相近(89天左右),夏至前後的第二季與第三季長度相近(接近93天),本方案第一季和第四季各90天,第二季93天,第三季平年92天,閏年93天,跟連大月曆有異曲同工之妙,且具有對稱美;

④歷季依據而不泥於天文季,3月31日劃歸春分首日,從第一季轉移到第二季的4月;10月1日安排爲白露末日,巧妙地從10月和9月各挪前1天,像接力棒樣,從第四季傳遞到第三季的8月,使第一季和第四季各91天,第2季92天,第三季平年91天,閏年92天,兼顧歷月、歷季和半年間的平衡;

⑤可與爲數衆多的歐美國家接軌,他們以冬至爲冬季的起點,夏至爲夏季的起點,秋分爲秋季的起點,春分爲春季的起點,從各種傳媒常用的某季賽、季後賽、夏季攻勢等等不難看出,歐美的季名日漸爲全球體育界、衛生界、軍事界、傳媒界等認可,爲了團結爭取世界大多數國家與政府對曆法改革的理解和支持,減少阻力,有必要與處於多數的歐美各國接軌,這種策略和手段上的讓步,有理、有利、有節,是退一步,進兩步;

⑥一些阿拉伯國家以立秋(多在現歷的9月23日)爲年首,印第安人的印加歷年首爲冬至,也應承認具有天文意義;

⑦在農閒的冬季過年,不誤農時,離春天不遠,稱爲迎春;

⑧西方及我國部分新生代較爲熟悉的黃道12宮日期,各外語辭書裏的黃道12宮日期固定,但部分星座日期有出入,我國各年的同名12中氣均在相對應的星座日期附近3或4天範圍內,它們都是“定氣法”的,跟地球公轉的位置相符,爲東西方科學文化的結合部,中氣和星座日期理應統一和固定,以方便農業和一般人的記憶和使用,促進東西方科學文化的交流和融會,用以作爲陽曆大小月序的參照標尺,加深對我國曆改的理解和支持,加快世界歷改的進程

要辨證地認識事物,既充分闡明自己方案的優點和道理,又指出別的方案的優缺點,不要一慨否定,一棍子打死,你死我活.

熱門標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