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爲什麼過年吃湯圓

來源:瑞文範文網 2.77W

吃湯圓是國人的過年習俗,同樣吃湯圓,南北各地也不盡同。那麼,上海人爲什麼過年吃湯圓呢?下面,本站小編爲大家介紹一下,歡迎大家閱讀。

上海人爲什麼過年吃湯圓

上海人過年吃湯圓習俗介紹:

上海人習慣大年七年級早晨第一頓飯一定要吃湯圓,意味新年圓圓滿滿,而且要有湯水,寓意有財有勢。北方人習慣正月十五吃湯圓,並把湯圓叫元宵,新年第一個月圓之日,也算過年的收官。可見着力點一個在開頭,一個在收尾,習俗不一樣。

過去上海人過年最忙的是磨水磨粉,糯米是配給的只有過年纔會有,然後擁有石磨的人家成了香餑餑,周圍鄰居、親戚好友都排隊登記租借,像本人當時居住的大雜院,近二十多戶人家,沒有一個石磨,都是託人到隔壁弄堂寧波阿婆家裏借的。磨糯米粉也有講究,必須水磨,這樣質地柔和,口感好。磨糯米前先要用水泡上一個晚上,讓米漲漲透,磨出來可以更細膩。然後就是連水帶粉放在米袋裏滴乾。滴乾也有講究,要放在陰乾處,尤其不能曬太陽,否則容易變味,水磨粉甚至泛紅。

湯圓的餡子也有多種,黑洋酥,豆沙、豬肉糜,最受歡迎的是黑洋酥,其實就是黑芝麻打成粉狀,然後加豬油相拌,這大概和上海人受小蘇州影響大、口味歡喜甜咪咪的緣故。本地農村人生活條件差,胃口好,通常都是拿山芋囊做餡,用當地話說,很實力。而且經常作爲餐前菜上來,滿滿一大碗,把我們這些城裏人都鎮住了。

肉湯圓其實也是很好吃的,可惜太貴,一般人家不太享用,就本人回憶,從小家裏從來沒有包過肉湯圓。

這些年來,人們的生活水平越來越高,勞動技能也日益萎縮,特別是超市有了速凍湯圓後,自己動手包湯圓已經絕跡。上次同一個辦公室的阿珠說,前幾年搬家,婆婆留下的十寸石磨她還是捨不得扔掉,隨車裝到了新居,但是當要把那個大傢伙搬到樓上去時終於遲疑了,又沒有實用價值,當作古董好像有點誇張,最終捨棄在小區地上……

如果說起速凍湯圓的口感,那是無法和自己水磨的一比,這倒不是敝帚自珍。這幾年爲了解饞,偶爾去過幾家飯館,也有水磨粉的黑洋酥湯圓,味道顯然比速凍的好吃多了,但是還是趕不上小時候自家做的,因爲水磨粉畢竟費時費力,一個湯圓能開出多大的價錢?信價比顯然不對店家的胃口。惟一比較認可的就是老城隍廟的寧波湯糰店,它是主業,幾十年如一日打着這塊金字招牌。那裏還是保持着水磨工藝,選料講究,工藝嚴謹,而且是現包現煮,不經過速凍,口感細膩糯滑,如食管順溜。

不過對湯圓的念想也可退而求之,比如那些實心沒有餡子的酒釀園子,再加上一些白糖桂花,也非常好吃,通常我們這些老吃客在酒足菜飽後會叫上一大碗,大家你爭我奪的,像北方人所說的,感覺包圓了。

過年必備的東西有什麼

貼春聯

春聯也叫門對、春貼、對聯、對子、桃符等,是寫在紙、布上或刻在竹子、木頭、柱子上的對偶語句。每逢春節,家家戶戶都要精選春聯貼於門上,爲節日增加喜慶氣氛。

春聯種類較多,依其使用場所,可分爲門心、框對、橫披、春條、鬥斤等。“門心”貼於門板上端中心部位;“框對”貼於左右兩個門框上;“橫披”貼於門楣的橫木上;“春條”根據不同內容,貼於相應的地方;“鬥斤”也叫“門葉”,爲正方菱形,多貼在傢俱、影壁中。

貼窗花和“福”字

過年時,人們喜歡在窗戶上貼各種剪紙——窗花。剪紙在我國是一種很普及的漢族民間藝術,因大多貼在窗戶上,也被稱爲“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誇張手法,將吉事祥物、美好願望表現得淋漓盡致,將節日裝點得 紅火富麗。

貼春聯的同時,人們往往也在門楣或牆壁貼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節貼“福”字,是我國漢族民間由來已久的風俗。

掛貼年畫

年畫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漢族民間藝術,反映了人民樸素的風俗和信仰,寄託着他們對未來的希望。

我國有三個重要的傳統年畫產地:天津楊柳青、蘇州桃花塢和山東濰坊,形成了中國年畫的三大流派,各具特色。

民國初年,鄭曼陀將月曆和年畫二者結合起來,創造出年畫的一種新形式。這種合二而一的年畫,以後發展成掛曆,至今風靡全國。

貼門神

貼門神是爲了祈求一家的福壽康寧。據說,大門貼上兩位門神,一切妖魔鬼怪都會望而生畏。

在漢族民間,門神是正氣和武力的象徵,古人認爲,相貌出奇的人往往具有神奇的稟性和不凡的本領。他們心地正直善良,捉鬼擒魔是他們的天性和責任,人們所仰慕的捉鬼天師鍾馗,即是此種奇形怪相。所以漢族民間的門神永遠都怒目圓睜,相貌猙獰,手裏拿着各種傳統的武器,隨時準備同敢於上門來的鬼魅戰鬥。由於我國民居的大門,通常都是兩扇對開,所以門神總是成雙成對。

熱門標籤